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导师挂名招生,导致我所学专业和他研究方向不同,还被迫学术造假抱神以静

导师挂名招生,导致我所学专业和他研究方向不同,还被迫学术造假

来源:募格学术 作者:对文科学术幻灭的匿名者段前声明:可能有的同学和我有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干着一些和自己专业(教学计划)不相干的事情。比如说:帮导师运营公众号,去到导师的(代理)公司兼职或者当苦力却没有劳务费等等。如果以上这些并不是完全和自己的专业不相关的话,那么,要恭喜你了,因为我比你还惨。如果你吐槽的完全是体力活(拿快递打杂等),或者说给导师的公司打工(也和专业沾边的话),那么最起码和你的专业不冲突。我的情况是:我自己要完成本专业的毕业设计(导师完全帮不上忙同时也没有任何一点想管的意思),同时要完成导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我的专业完全不同,好比我学语文,我导师让我写数学方面的论文)的课题,甚至我对导师研究的领域非常的抵触,可以说一点也不感兴趣,更悲惨的是,我无法换导师。我希望我的文章给那些吐槽自己所做的与专业不相关的同学一些经验或教训或者能提供一些应对技巧,同时我也想写写我是如何从硬着头皮去做,到慢慢把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变成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从而活学活用。01、当初选导师的时候没的选,只能选了一个自己不了解的导师。后来才知道我导师并不是研究教育的,也不是我们教育学院的。他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或者说是我们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的一位老师。我们学校虽然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是只有七八名年轻讲师。成立之初没有本科专业,也没有研究生硕士点,也没有一个老师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后来因各种原因(减轻课题负担),院长,也就是我目前的导师与其他学院商量,想挂靠在他们学院招生,找学生帮他做课题。这个挂靠里面有操作非常大非常复杂的空间,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课题方方面面,基本只要是文科,都能或多或少沾点边,尤其是在近几年学科交叉愈演愈烈的形势下;同时,学校对这方面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挂靠招生能给学校带来论文数量,论文发得多又能给导师带来经费(我导师非常能申请省级人文社科类专题,但是很少有国家级的,不过经费还是很多的,然而我一分也得不到),形成了良性循环,说是恶性循坏也行吧,所以对各方都有好处,唯一一点是坑了学生。我导师之前找过很多学院,有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最后,找到了教育学院,也就是我们学院。02、我读的是两年制全日制专硕,第一年上课,第二年自己找工作实习,同时完成论文。在第一年期间,除了上自己的专业课,我导师给我安排了很多的课题任务,也就是帮他写论文。在第一年里,我可能经历了严格意义上的学术造假(学术不端)。因为,马克思专业尽管很多名词儿比较长,查重的话也不会那么严格。但是我导师让我看别人的论文,或者看别人的专著(给了我几本思想政治领域的书籍),然后让我把别人的文章内容的字词(顺序)改一改,换成同样的意思(和网上各种大神教毕业生论文查重时如何改动字词躲过检测一样)。不过,从来不(很少)添加引用的标注。其实吧,这个玩弄文字游戏却表达同样的意思,如果引用的话就不算抄袭(引用不多的话);但是不引用就直接转换的话,那就算是变相地剽窃了(目前关于剽窃的定义普遍是:指抄袭(别人的思想或言词);采用(创作出的产品)而不说出其来源)。我实在很痛苦,因为有时候转换意思要绞尽脑汁、穷思竭虑等想相近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我甚至想去先研究下语法规则),就差肝脑涂地了。03、后来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因为我要上课,同时要兼顾我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而且我导师也没有招到其他学生当苦力。在第一学期过了一半的时候,我导师跟我说,让我去问问我的其他同学有没有愿意帮他做这种“文字工作”的。“洗完”一篇文章发表出去的话给1000块钱劳务费(他之前从来没和提发劳务费这件事,可能觉得我是他自己的学生,就应该任劳任怨,不提报酬吧)。他是让我私下当面跟其他同学联系的,只让口头询问,不让留下文字痕迹,估计是不想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吧,其实这在我们学院或者说学校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只是学生不知道而已),我学院的其他老师都知道他挂名在我们学院的真正目的。后来一次上课的时候,我们学院的院长跟我们说:你们学生不要只盯着钱,有些东西是可以拒绝的(暗示其他同学别参与)。而且我同学私下和我说:她导师和她说过,改动期刊字面意思……等一些做法明显是学术造假,让我不要参与(就差指名道姓的说是我导师了)。我同学比较看得开(也可能比较单纯吧),对这些不以为意,直来直去,就怕她跟其他人说了后,越传越多,最终传到我导师那里时,他是一种什么心情。04、我帮我导师“洗”了一篇文章,他负责发表了。我留了个心眼,和他说不用挂我的名字,就当是给导师减轻压力吧,其实我内心早就决心不趟这浑水了,要是写上我的名字的话,尽管他目前是领导,没人敢说三道四,但是以后查出他造假还不得牵连上我?我导师听说我主动放弃挂名后,非常高兴,竟然说要给我500块钱当作劳务费,我再一次婉言拒绝了,利用这次“道义上的优势”,和我导师商量以后很忙,可能很少有时间做这些,我导师自然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勉强答应,之后,我当然不能突然间撂挑子走人,我循序渐进地抽身而退,去找他的次数和频率不断缩减,等到第二年忙论文找工作不在学校的时候,他就差点把我忘了,毕竟还有下一届学生必须分到他名下。第一年我一共帮他写了三篇文章,据说有2篇核心C,但我都选择不挂我的名儿,我不想留下任何名字的痕迹,也不想与他产生任何金钱利益上的瓜葛。不过我对马克思这种专业有了一定的认识,据说很多同学报考这种专业(也有跨专业的),一是想在学校做思政教育当辅导员什么的,另一个就是想考公务员,事业编(招这个专业的岗位很多,而且能锻炼人的写作能力,据说将来文书工作要求这方面的文字功底)。但是吧,我又不想考公务员(也没进一步了解这个专业以后的就业)。就当是对人生的一次磨练把。感觉学术圈儿有时候比是社会更加复杂,更加令人不想涉入吧。

观于大山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答案已不再唯一

国内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真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这个和不同导师的处事风格、课题组的氛围有关。昨天,刚好看到朋友分享的一篇文章《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2019年5月见刊的,非常神奇。其作者是北师大的一个博士生,文章的观点挺新颖。文中“有研究生抱怨:导师就像老板,师姐就是包工头,他们就是最下面搬砖的。也有谈话记录体现导师崇拜的,比如有学生描述称,一位博士生姐姐经常会说,”老师我们是你的迷妹“……”就体现出两种研究生和导师间的关系。通常来说,不少研究生在读研、读博时私下也会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不过,导师并不喜欢这样的称呼,依然坚持让喊导师或老师。部分大的科研团队,为区分挂名导师的青年教师和带头人,将课题组内导师分为“大老板”、“小老板”。称呼老板的原因在于,除研究生补贴外(硕士生500元/月、博士生1500元/月),导师还会根据研究生的科研进展情况,额外补发部分助研津贴。津贴来源导师获批横向或纵向课题的劳务费部分,申报课题做预算时就有算入几个研究生的工作时间、费用。基于这份不高的“助研津贴”,部分研究生就开始称呼自己的导师为老板,表达出一种“雇佣”的关系。在第一届学生有类似称呼后,课题组内学生就会私下沟通交流,将这个称呼传下去。比如说,同学们私下都喊导师为老板,自己喊老师会觉得格格不入。有时候,我也问过不少研究生,你们都喊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可是,当面有几个敢喊的啊?导师树立的“师威”不是假的呢。深有感触的是,在学生毕业后再喊自己的为老板时,又会表达出一种亲密的感觉。很奇怪吧。我自己依然是喊自己导师“姓+导师”,可是经常听到几个同事喊自己导师为老板(见面时)。之前,我也说过研究生读研、读博期间,除完成自己的课题研究外,也会有安排部分其他琐事,如小额经费管理(团队活动使用,如过节聚餐、看望生病学生、部分无法报账物品等)、实验室安全管理、财务报账、横向课题等。站在学生的角度,这类事情更像是“压榨”,做的这些都是和自己课题研究不相关的。在我看来,部分导师没有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也许这就是引发矛盾的主因。管理一个研究生团队,肯定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对于努力勤奋的学生肯定会有偏向。单独,给某个学生多发点补贴,肯定引发其他同学不满。但是,对于有心多做事的同学,肯定要给予激励。部分团队还会成立课题组学生自治小组。比如说,课题组小额经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同学,每月的主演津贴会+100元。参与导师重大课题申报的同学,在申请书递交后会发放1-2000元的补助,获批后也会再次发放1-2000元的补助。小西认识几个做规划类课题的导师,带着自己硕士生外面到处跑、做课题,但是会给自己学生每月发2-3000元/月的津贴。我有和他的几个学生聊过,他们并不反感。在入学之前,导师就和他们说明这个情况,觉得在外面跑能学到不少、有补贴,能接受。研究生早已是成人,我觉得很多事情得和他们说透,也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过,我还是想说大部分导师和学生是“师门传承”的关系,类似于师徒。硕士生还好一些,不少博士生在读阶段进行的课题,也许就是一辈子的研究方向。其中,也有不少博士生毕业后留在自己的导师团队,甚至多年后接管团队,成为队伍的带头人。另外,很多年轻导师和研究生相处得和朋友一样,尤其是课题组内其他老师的学生。比如说,不少人就称呼年轻导师为“某哥”或“某姐”,小导师也不会反感的。当然,遇到课题研究、进展汇报中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一样会给予批评的。之前,也曾有博士生抱怨自己的导师生活不能自理,什么事都让他干,结果读博后一篇论文都没发着。这也就是说做什么事情都讲究度和平衡,学生各方面能力要锻炼,但是主要任务得分清。你觉得呢?

杂篇

读研究生选导师很重要,学姐:选错导师痛苦三年

九月开学季已经到来,研究生新生开启了自己的深造生涯。考研成功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选导师,有的同学在考研结束后,就忙着联系自己心仪的导师,也有一部分不慌不忙的同学等着学校的师生“双选会”。研究生期间选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非常重要,直接影响你三年的研究生生活。那么选导师到底有多重要呢!导师有时候就跟你的恋人一样重要,在生活、学术上要进行交流,如果你与导师的性格、人生观存在差异,那么你三年的求学生涯可以用“生不如死”来形容。一个好的导师,会分配给自己的学生更多的时间,耐心得解答学生问题,不会把你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为他的项目熬夜加班。很多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时,自己的导师会伸出援助之手,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为自己的学生谋一份不错的工作。读研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发表论文,很多高校为了提高研究生毕业的质量和学校的排名,会要求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发表一篇核心期刊以上的小论文。有些导师根本不会给自己研究生任何的科研数据,全凭学生自己的能力去发表,真的是太难了。论文发不出去,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奖学金基本就没有希望了,但是有些导师会帮助自己的学生发表论文,甚至是挂名,轻轻松松就能拿到2万元的国家奖学金。如今很多人读研就是为了提升学历,混一张硕士文凭,不再是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对于科研没有兴趣,每天忙于外出兼职。如果这类研究生能够选对导师,拿到硕士文凭是非常轻松的,导师会提前给你一些论文数据,定好毕业论文的方向,一步一步的帮你规划好。遇到这样的导师真的是有福气,毕业基本不是问题。其实不是每一个研究生导师都是好的,部分导师会派自己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做项目,给予很少的薪水,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科研数据被导师拿走,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论文。假如你做得不够好或不顺从,就会威胁你说:“信不信我不让你毕业”,“还想不想毕业了”。用导师的权利对你进行压榨,根本不在乎你的论文,只在乎自己的项目,这种导师最好不要选。

吸毒者

中科院硕士把导师告上法庭,署名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

科研论文是科学研究的成果,论文完成后,便涉及一个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其中最敏感的就是论文的署名排序问题。处理得当,会促进科研协作;处理不当,则会引起争议。这不仅会挫伤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对成果的进一步推广也不利。近日,据媒体消息,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一名副研究员李啸(化名)就因为论文署名顺序的问题被自己的学生告上了法庭。事情起源于2015年6月欧洲化学出版协会旗下ChemCatChem杂志发表的一篇英语论文。在该论文中,李啸是第一作者,他当时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刘毅(化名)是第二作者。刘毅认为,李啸利用自己实验得出的数据撰写成稿,成为论文第一作者,侵犯了自己的署名权。于是,他将李啸告上法庭,希望法院认定自己是论文的第一作者。导师与学生的论文署名之争:第一作者应该是谁?当你费劲精力、终于完成了一篇文章准备投稿时,除了准备好应对审稿人的暴击外,更多的应该还是乐不可支吧?对此,有人甚至用“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来比喻这一过程。但是,如果你的导师没有对这篇文章进行任何直接指导和帮助,却非要挂名一作,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呢?面对论文署名争议,有不少同学表示,即便无奈但也无计可施,毕竟研究生涯刚刚起步,要毕业就需要发表很多论文,处在这样的科研环境下,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第一作者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在分配个人对某项研究的贡献度的时候,作者的顺序往往是至关重要的 ——排在第一(首席研究员)和最后(通常是责任作者或资深)的位置,意味着他们会获得最多的褒奖。但是,许多期刊并没有关于作者资格和署名排序的具体评判标准,因此这一困扰着研究者的署名焦虑只会被加剧。对论文著作权的抱怨和纠纷似乎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曾在全球进行过一次著作权滥用行为的调查。在364名来自各个国家不同资历的主动投票的调查对象中,有三分之二的人表示他们在论文署名过程中上受到了来自上级学者的不公对待;而且有 16%的人表示他们得到过本不配得到的作者身份。署名问题为什么如此重要?学术界能够持续运作是基于研究者们彼此的信任,如果无法自信地倚赖他人的研究,那么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必然停止。如果一个人在谁主持该研究这个问题上造假,那怎么能相信他所提供的数据或发表的论文呢?因此,署名适当这件事情对于努力促进学术合作及知识分享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署名原本是为了使公众问责时有明确的目标对象。对论文的作者来说,署名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所有作者都需要为该论文负责,署名的每一位作者都应对论文负有解释的义务和权利,即对该文的所有内容或者由本人负责的那部分内容进行解释,对由该论文产生的利益和荣誉分享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对该论文产生的不良后果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科研成果的归属问题由来已久,在目前的科研环境下,如何设计一个好的署名制度,能够更公平合理地体现每个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贡献呢?易美云学术一站式在线学术教育服务平台,主要专注于科研培训服务,包括SSCI论文写作、社科基金申请、matlab编程培训等,协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顺利完成学业或者职业从容晋级;论文润色与选刊亦可联系我们合作伙伴:易美编校。

安藏人心

为何很多导师在考研之前就招满推免生,真的公平吗?

研究生推免系统自9.28日开放后,部分采用"学校预报名-提前复试(9月初)-系统开通后限时确认"模式(预报名)的高校、研究院所等,早已完成推免录取工作。剩余的高校、研究院所基本选用"系统开放-报名-复试通知-待录取"模式,我所在专业的一个学生是10.8号去复试。不过,她在暑期时曾到提前联系导师课题组想做助手开展了2个月实验,团队对她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推免待录取通知-和我们那时候推免不同,如今保研必须得科研、成绩、论文、竞赛四面开花。相比考研学生,保研的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扰:1.拿到本校推免资格,学校不同意保外,被迫留校的不甘心。2.未受到任何暑期夏令营、预报名offer的寂寞,只能孤单的刷新推免、补录信息。3.接到2个学校的offer,左右为难,点击"确定"之后才发觉不是自己想去的。4.推免未能选择合适的院校,放弃保研备考时的疑惑、后悔。推免生和考研学生一样同样有付出足够的汗水和努力,才能提前半年达到自己的读研梦想。不过,推免生在导师选择、可选直博、学业奖学金等级、学硕优先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小福利。-推免宣讲会-之前,有人觉得"推免生比考研学生优秀"的观点,作为研究生导师的我不认可。见过不少推免生、考研学生间的比较(同课题组),他们之间谁更出色,关键看他们三年间的努力。读研,也不再是简单地拿个硕士学位,而是学历、能力、人脉、思维等多方位提升。在读研过程中,国内目前普遍采用"导师培养制",即研一期间集中授课、研二和研三(部分专业2年学制)课题组内导师指导。作为硕士生培养的执行者、第一责任人,一个好的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生活和成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来说,除了个人性格,导师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硕士生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女硕士-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大牛导师(名师)在学术界/某个研究领域具有较高的地位,日常接触的同行一样水平、层次不低。同时,这类导师个人课题丰富、组织/参与国际会议的机会多等,指导的学生的眼界高、人脉广。其实,选择一个大牛导师的优势还有不少,比如课题组梯队合理(老带新),研究连续性强,个人容易进入状态、出成果,便于后期深造。同时,这类导师圈内人脉广,遇到合适的机会也会自己的研究生推荐不错的工作。另外,一个导师每年指导的研究生数量有限(2-3个),如今"单干"的导师比较少,大部分是"课题组"模式。较大的课题组内部时常存在良性、非良性的竞争,往往矛盾就是处在"课题组带头人"直接挂名指导研究生存在一定的优越感。因此,"别人的导师"就是读研、读博时时常感慨的一句。-新遴选导师培训会-就算普通985高校的本科生,选择推免留本校的比例也不高,毕竟除了学校还会看专业、导师、地域。因此,推免生沟通联系"大牛导师"的几个渠道是:1.暑期夏令营。部分大牛导师会给营员做报告,重点介绍学院、学科的特色。在这个过程中,部分营员会和某些导师达成意向,后期推免、考研进入她的团队。2.邮件、电话沟通。在学院官网查询到部分优质导师的联系方式,主动发个人简历、读研规划等,得到导师的认可和肯定回复。3.本校导师推荐。本科高校不少导师的母校平台很好,她们和母校的一些老师有保持沟通。那边老师会主动要些优质的学生,或者自己本校老师帮忙推荐。因此,在推免结束之后,不少大牛(学生们喜欢)导师都已提前被部分推免生选择,占据了他们当年的招生指标。说的直白些,在推免之前的暑期夏令营,每个学院的几个大牛导师大部分就已确定了硕士招生人选。-硕士生做实验-在大牛导师确定部分招生名额后,再有沟通联系的学生,她感觉认可度高的会邀请进入课题组,挂名在其他导师名下(说自己会指导)。其实,进去后才发现,不管是她自己名下的(大牛很忙),还有其他导师名下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年轻导师"指导"。尽管这样,大牛导师的学生出去之后还是具有很大的优势,比如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提到自己是某某导师的学生,别的导师也许会留下印象。申请-考核制读博,出国求学时,这类导师的人脉也会起到很关键的重要。基于此,"考研之前很多大牛导师已经招满一些推免生"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我们课题组为例,近期已拉几个2020年的推免生进群,本校的已要求提前参加每周的例会,其余的也会安排参加2019年的年终汇报和活动,增强团队内部的凝聚力。不过,达成的导师意向也是可能发生改变的。比如,系统内导师正式分配会在9月入学之后,不少大牛导师可能因为部分因素将部分学生调整到课题组内其他导师名下,遇到的学生会比较郁闷。-硕士生学习室-之前,小西的文章中有说过,就算是考研的学生也可以提前联系,最简单的就是邮件沟通。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紧张和腼腆,内容也可以多次斟酌和修改,绝大部分导师不管接受或拒绝,都会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当然,若是没有提前得到大牛的青睐,那就安心准备考研的复习工作。初试成绩高、有参加过竞赛和课题研究经历、有署名的中英小论文等,同样会吸引报考院校的一些优质导师在复试期间主动联系的,毕竟导师一样缺好的学生,加油!不管是考研、保研,不少学生都是导师主动沟通的,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使物自喜

难得一见,导师直接剽窃学生论文,复制比90%;研究生有多难?

复制比90%河南郑州,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毕业生在微博实名举报,其导师剽窃她的毕业论文,未经允许发表到期刊上去,学生检查发表的文章发现,整篇文章内老师仅更改了一个段落,其余直接复制粘贴,复制比达到了90%。目前根据学生的回复,她的老师已经向她道歉,并且主动向期刊要求撤稿,中原工学院的领导,也正在研究如何处理此事。导师直接占有学生论文,以导师的名义直接发到期刊,也是难得一见的事情。挂名很常见对读研和读博的同学们来说,写完一篇论文,或者做出一些成果之后,导师挂名乃是基本操作。根绝学校的不同要求,有的是导师一作、学生挂二作,或者是导师挂通讯作者,学生挂论文一作。如果在校园内评奖,一般视为学生一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如果说研究生发论文的项目,是接受自己导师的项目,在导师的指引下发表论文,且论文的知识产权是属于学校的,挂名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导师才是论文实质创新的提出者。况且现在搞科研的太多,而能发的期刊实在是太少,如果以学生自己的名义投递,期刊编辑估计看都不看,直接就扔到垃圾堆了。挂上导师的名义,发表的可能性就大了很多,这也是无奈的现实。完全错误可导师挂共同作者,是建立在导师有指导的前提下,为论文的发表做了贡献。可像这位导师的做法,那肯定是完全错误的,属于学术不端的现象,占有了学生做出来的成果。希望工学院的领导,不要又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够做到秉公处理,风波一过这位导师又是安安稳稳带学生。研究生太难了读个研究生真是太难了,尤其理工科的研究生,理工科由于实验的特殊性,有大量的简单重复操作,导师本人不可能去做这样的事情,就只能交给学生来做。学生就经常被当成“廉价劳动力”,碰上实验到关键时刻,或者是申请项目的时候,每天吃住在实验室都是很正常的。对论文的作者,挂名本身应该是看贡献度,实质创新的提出者,论文实验的具体操作者,以及论文具体由谁完成,谁贡献大挂谁的名字,这也是受大众认可的朴素的价值观。可现在实际操作中,乱挂名、必挂名,都是成为了一种“潜规则”。现在导师和学生之间,很多已经不是纯粹的师生关系,从学生称呼老师为“老板”,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学生与导师并不是平等的关系。导师侵占学生的成果是很常见的,甚至有要求一作挂师母、二作挂老师,三作才能挂自己的名字。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导师都是如此,不同的实验室和不同的学校,都有不同的规定,我觉得比较合理的是导师挂通讯作者,谁写论文谁一作。研究生阶段老师提供想法,博士自己独立做成果,老师为学生提供经费、器材等物资。今年研究生又是大扩招,一次性就扩招了奖金二十万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障教学质量,减少学术不端现象,就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希望能在这方面出台措施,减少这样的“学术不端”现象,还科研界一个稳定。

无我

选导师的尴尬,到毕业都没和院士导师单独说过话,导师制需改革!

哈佛大学的高校文化近日,网络中有一则帖子比较火,某网友研究生在网络匿名发表自己对研究生生涯的总结,虽然自己名誉的导师是一位院士,但是直到毕业,这名研究生都没有单独和院士导师说过话,从而引发网友的众议,甚至有人把美国哈佛大学的高校文化拿来对比,对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来说,很多人的科研水平甚至比中国的院士都强很多,然而在哈佛大学却有一则文化,那就是每年给本科生专拨一笔钱,专款专用,只能用来请教授吃饭,为得就是让哈佛的本科生可以和感兴趣的教授们近距离接触,让教授和学生直接更多的信息交流在提升学生对科研的乐趣,以及教授对学生们对学习的看法,并不是一份巨款,仅仅是一顿快餐的价格。这样的校园文化看起来很美,但是对于中国高校来说并不适合,哈佛大学的规模很小,师生比很大,虽然教授们时间很忙,但是一顿快餐的时间还是有,同时通过同学的预约数量,也可以看出哪些教授更受学生们的欢迎。国内的导师制相对于院士导师从未单独谈话的尴尬,一位网友留言:“我就比较幸运,我导师是长江学者,单独说的话可以写满一页A4纸”。其实从这些言论就可以看出国内导师制的尴尬,国内很多研究生导师仅仅是挂名而已,由于工作太忙等原因,真正带研究生的是院士项目组里的副教授、博士后等人,如果是中科院的大项目组,研究生很可能直接被下放到实验车间进行工作和学习,因此在网络中会有这样的言论,如果想要走学术路线,最好不要报考中科院的研究生,毕竟中科院更注重科技转化,很多所谓的大的科研项目并不重视基础学术实验,而且很多大项目已经进入尾声,可以学到是仅仅是生产经验而已。相比高校的院士还在讲台上上课,很多中科院的院士们很多都是大项目的总工,占据研究所的招生名额,然而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自己的研究生,因此,直到毕业都没有单独和研究生谈话,也并不奇怪。院士眼中的毕业生就业难一场疫情让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网络热门话题,而中科院院士郑永飞的发言令很多高校毕业生感到寒心,郑永飞院士建议本科生、硕士研究生重新进行技能培训,然后在进入求职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是高等教育“过剩产能”,学校教授的知识,并不是市场所需求的知识,中国的高等教育需改革,高校高等教育的金字塔必须保持,否则大量同质化、低质化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不能满足高端科研的需求,又不能满足生产技能市场的需求,“不上不下”的就业难,这是目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最主要的矛盾,毕竟中国高考录取率从5%提升至接近80%,高校的师资和容量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高校都具有高水平!即便是院士和长江学者的导师,如果不能亲自教导学生,那么有名无实的导师,并不能为社会培养更高端的科研人才!

得之者生

导师被开除,名下在读研究生怎么办?网友:稳稳地毕业!

教书育人首重品德!媒体报道中,爆出少量胁迫学生、玩弄感情,逼迫学生给自己公司打工、刁难不让毕业的导师,可耻!学历不决定素质,决定素质的是环境!当然,某个导师也不代表群体,我们坚信绝大部分导师都是好的,也是值得学生尊重、家长肯定的!因恶劣品德、不良言行、苛责学生等行为,部分导师害人害己,将受到所在院校处分,甚至开除。在给整个导师群体抹黑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个不小的遗留问题,即:导师被院校开除后,其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如何安排?小西上周发的一篇文中评论中,同样也有看到这个问题。结合小西自己的经历,来聊聊我自己的看法,宽宽这些学生的心!不过,在导师违规违纪被开除后,部分“事不关己”的在读研究生内心可能是烦躁的。担忧自己会延期毕业的同时,可能还会做出一些不当行为。举个小例子:前年,同城院校一个硕导骚扰女学生(电梯内吻女学生),该事情在校内闹得比较大,最终被开除。期间,他的硕士生就有在学生群内发表不实言论,说是该女生故意陷害冤枉等,替自己导师不平。但是,学校调查后(有监控视频)发现,女学生并没有冤枉该导师。他自己承认是一时鬼迷心窍,是一种没理由的冲动行为。这个硕士生也因发表不良言论,也受到警告处分。也许,导师行为出乎硕士生意料,或是担忧自己无法无法正常毕业,做出不合时宜的举动。你们觉得呢?事实上,导师被开除后,他正在指导的研究生都有妥善安排(转导师)。此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离开了谁都照样转,哪怕是你的导师。在高校或研究所内,大部分导师都会归属于某个团队/课题组,少量才是单干(“个体户”)。有课题组的导师被开除后,其学生会安排分流给团队其他导师(比如说,课题组大老板认领走),继续之前的项目课题。但是,对于单干的导师来说,被开除后他的学生一般会有几个常见的安排(学院会征求学生意见的):1.新生,如研一、博一学生。学院对于新生,尚未开题,会建议分流到同方向其他导师名下。遇到某导师被开除、离职、去世等特殊情况,其他导师会同意接收。2.准毕业生,如研三、博三、博四或延期的。这类老生课题研究已到尾声,正在整理数据,或是撰写学位论文。此时,让她们变更研究内容已不现实,通常是安排新导师协助指导(挂名),继续完成之前课题,凝练好成果,走正常的答辩流程。点击3.研二、博二等已开题学生。研究生开题时,已付出不少努力和汗水,尤其是前期完成大量探索工作的。此时,学院会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决定是否换新研究方向。当然,更换方向,接手的导师比较好找。遇到这类事情,学生换个角度想,比如自己开题失败,重新换个课题,是不是容易接受些?之前,我们团队也有接手学院分配的其他导师学生,其继续原先课题。期间,一样用心指导,让她正常毕业,还推荐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事实上,对于被开除导师的研究生来说,走答辩流程、答辩现场还会“放点水”,稍降低要求,更容易毕业些。因此,遇事不好慌,认真完成新导师安排的工作,自己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冢迹

研究生导师没有项目,作为学生该怎么办?

不管是哪一年考研的学生,在考研复习中一定会谈到关于硕士研究生的诸多问题和事情,因为他们即将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而在很多考研学生中谈到的问题中,一定会有硕士导师项目和课题这件事情,因为几乎所有的考研学生都认为在读研期间一定要加入导师的课题组或项目组,似乎这样才会更加的完美。于是,带着这样的想法进入了研究生生活,但是这其中势必会有很多的学生发现,自己当初所想象的那些事情并没有按照自己所想的那样,其中便包括自己打的硕士导师并没有项目,也没有课题,那么这时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我们该怎么办呢?首先,项目的事情不是你所着急的,你需要做的是打好基础。想加入导师的课题组,或许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硕士导师带上你就可以,简单的说就是写上你的名字,这便意味着你加入课题组了,但是想在课题组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发挥更多的作用,需要你做足够的前期工作。一般来说,硕士导师带自己的学生进入课题组,给学生分配的工作是数据收集和整理,这是最为基础的工作,但是这份工作对于很多硕士研究生来说依然是一件很难顺利完成的事情,或者说根本做不到。所以,在硕士导师没有项目时,作为一名硕士研究生你需要做的是将最为基础的学术信息搞清楚了,一些研究方法、数据整理实操、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等,这些都是你所具备的,因为有的硕士研究生虽然进入课题组了,但是连最基本的哪些期刊是核心、哪些是SCI都不清楚。而我就是在研二的时候才加入到导师的课题组,研一的时候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最新动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看了几百篇核心期刊的论文,熟悉了我所研究领域的所有核心期刊和C刊,因此在课题组中我并不是可有可无,也有自己的作用,绝对不仅仅只是“挂名”。其次,导师想申请项目很简单,你研究生毕业前一定会加入导师的项目中。很多的研究生都认为,甚至一些家长也这样认为,只有导师手上有项目才是最为厉害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找导师时一定要选择有项目的导师,当然这毋庸置疑肯定是对的,但是忽略了很多没有项目的导师并不是难以申请,只是不想申请罢了。或许当你刚入学时,导师的项目或者是课题刚刚结题,因此硕士导师不可能立马会有新的课题或者是项目出现,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且对于研一的学生更多的硕士导师还是希望其能够做好最为基础的工作,而不是迅速的参加到课题组的工作中。同时,硕士导师申请项目或者是课题时,国家级的或许会非常的难,但是申请省级的、市级的课题那都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导师申请那么一般都会顺利的拿到手的,只是现在很多的导师都希望做一些好的课题,档次比较高的课题,所以不要担心自己导师是否有项目这个问题。最后,不要想着换硕士导师,这是最不理智的做法。如果你因为硕士导师没有项目,便急匆匆的向院里面的领导申请换硕士导师,结果一定是失败,一定是不会顺利的换硕士导师的。因为只有当你的硕士导师有极大的教学事故或者是其他方面时,才会有换硕士导师的可能,或者说是硕士导师因为身体原因才能够将你交给其他硕士导师,因此换导师这种想法一定不能有。所以,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研究生的生活并不是只有参加导师的项目或课题。总之,硕士导师没有项目这并不影响你的正常学习,也不影响你的科研,同时硕士导师在你读研期间一定会有项目,而且你一定是项目的一员,所以还是先尽快的完善自己吧!

头上安头

江苏出台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十不准”: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私人和家庭事务

研究生导师也有明确的职业道德“红线”了!11月13日下午,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就最新出台的《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文件,进行解读。此次公布的“十不准”,从各个层面对高校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划出红线:包括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不准在招生中以权谋私;不准疏于指导、放任管理,长时间不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不准克扣研究生助研津贴;不准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等。对于违反规定的情形,视情形给予暂停招生资格、取消研究生导师资格,直至给予相应处分等。江苏省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规范“十不准”(试行):一、不准讲授违反我国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发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有损党和国家声誉的负面和消极言论。二、不准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纵容所指导的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三、不准在招生中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生招生公平公正的辅导或培训活动。四、不准挂名为他人招生、以他人名义招生,或者非客观原因不履行实际指导责任。五、不准疏于指导、放任管理,长时间不指导研究生的学术活动、不回复研究生的学业询问和论文审阅诉求。六、不准签署虚假意见,违规委托他人填写各环节的鉴定意见或评审意见。七、不准以研究生名义虚报、冒领助研津贴,违规故意迟发、克扣研究生助研津贴。八、不准侵犯研究生学术权益,在有关学术成果中强行安排无关人员署名,或不按实际贡献排序署名。 九、不准违反培养单位有关规定,让研究生承担科研活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学位论文评审或者答辩等相关费用。十、不准安排研究生承担属于私人领域和家庭生活的事务,或强行安排研究生在与自己有利益关联的单位从事与学业无关的劳动。江苏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同时出台《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在导师选聘制度上,采取“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导师管理制度上,要求每年开展研究生导师集中培训或专题研讨不得少于1次,新增研究生导师一律“先培训,后上岗”;对聘期内无项目、无经费、无成果的研究生导师,原则上暂停招生。江苏省教育厅表示,省学位委员会、省教育厅将每三年开展一次研究生导师指导质量抽评,评价和调查结果作为研究生招生计划、省级相关项目安排的重要依据。来源:交汇点编辑:付静审核:王海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