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现在有部分研究生不堪忍受巨大的科研压力。甚至在许多网站,都出现了众多的讨论,就是研究生如何能够顺利毕业?也曾经在不同的网站上看到研究生们抱团吐槽,说是导师压迫,延长毕业。这些现象都让研究生的压力变得很大。下面这张图是小编偶然间看到的一张图,虽然充满着调侃的意味。但每当想到研究生要以这种方式来寻求毕业,不禁让人觉得有些无奈和心酸。而根据数据统计,各个专业的 延长毕业率如下表统计所示:从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等专业的延长毕业率甚至都高于70%!70%!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相当于10个人里就有7个人不得不延长毕业。而且这部分研究生往往年纪已经不小了,当他们眼睁睁看着他们身边的朋友都娶妻生子,甚至事业有成,不知道会对心灵上有多么大的打击。在这里也奉劝各位学子,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要因为考研大潮,就一股脑冲进去,最后只落得一地鸡毛。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近些年,相信大家身边能看到的研究生是越来越多了,那么中国的研究生到底有好多?是一个什么比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里的研究生单指硕士研究生。一、研究生的绝对数量和增长趋势。根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以2019年为例,当年,中国研究生毕业63.97万人。这个数量是个什么概念呢?如果简单按人口比例来分配,相当于每一万人口里当年有4.57个研究生毕业。比如一个一亿人口的大省,相当于当年有4.57万研究生毕业。2019年研究生招生81.13万,从与2019年研究生毕业数量的对比,也可以看出,研究生处于增长态势。简单按研究生主要读3年来算,则每年的增长数量约为5.72万,年增长率约为9%,看起来还是一个不错的增速。二、普通大学生考研比例和增长趋势。2019年普通本专科大学生毕业758.53万,而研究生招生81.13万。简单按比例来算,当年大学生考研比例大致为10.7%。同样计算,2018年为10.1%,2017年为9.8%,2016年为8.4%。从逐年变化情况来看,大学生考研比例也是在稳步增长。三、一代人的考研比例和增长趋势。2019年毕业的研究生,主要是2009年初中毕业的那一拨人。按照国家义务教育机制,初中生基本涵盖同一年出生的全部人口了。2009年中国初中生毕业人数1797.7万。这批人最后读研毕业的大约63.97万,他们1993年出生的这批人的研究生比例大约为3.5%。同样计算,1992年出生的那批人的研究生比例大约为3.2%,1991年出生的那批人的研究生比例大约为2.9%,也是在稳步增长。最近3年毕业的研究生,也就是90初出生的那一代人的研究生比例大约为3%。经过这几个数据的比较,大家对中国研究生的数量有个概念了吧。
随着近十几年高校的扩招,现在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900万。于是很多的人的调侃道:一个月3000块钱招不来一个农民工,但却可以招来一个大学本科生。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道出了很多本科生的无奈,同时也更加显示出大学生就业的尴尬。大学生就业同样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考研作为自己未来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并投入到考研的大军。2018年考研报考人数为238万,2019年考研报考人数达290万,仅仅一年人数就激增了50多人。于是,又有人说: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研究生越来越不值钱了,现在的研究生学历遍地都是。研究生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下,研究生学历的人真的遍地都是吗?研究生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年来全国研究生报录比例历年来研究生报录比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就报考人数来说,除了2014年以及2015年考研人数出现小幅的减少,从2010年-2019年,考研人数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尤其是近三年,考研人数快速上涨并突破20%增长率大关;就录取人数而言,从2010年-2019年,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呈现稳步扩招趋势,在将来这一趋势也将继续。以1995年全国招生4万人研究生为基数(数据来源:中国教育在线)开始计算,截止2018年(2018年招生70万左右),1995年-2018年总的研究生数量为817万左右。因为1995年之前招生数量相对较少,所以1995年之前的研究生数量我们暂定在20万,也就是说全国研究生(包括在校生)数量为837万。研究生如果按照中国总人口15亿计算,那么全国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比例为0.54%,这也就意味着每10000个人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为54人。0.54%,你对这个数据是否有概念呢?你是否还在担心研究生学历贬值呢?虽然研究生扩招是大势所趋,但研究生遍地跑还是夸张了点。考研对于以上,你怎么看呢?你认为现在考研的价值大吗?欢迎你的留言。
研究生(硕士、博士)已然是教育界的香饽饽学位,随着近些年我国综合教育实力的不断加强,研究生规模逐渐在扩大化。我经常会听到有些人说本科生遍地都是、研究生一抓一大把,似乎在旁敲侧击地证明读书与学历变得轻量化、没那么重要了,那么事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到目前为止,我国每年高校应届毕业生高达900万,经常有段子说现如今3000元都难以招来一个农民工,然而却可以招来大学生。这也从侧面道出了部分大学生的无奈,于是便兴起了考研大军。据统计,今年考研人数已接近300万人次,仅仅过去一年就激增50余万,这时候就更有人爆料称研究生也不值钱了,毕业之后还不是一样打工?然而,你却并没有看到研究生报录比,拿最近一年来说,报考人数290万,而录取人数却为72万,报录比为4:1。举个更形象的例子,假设我们国家人口为15亿,那么研究生学历的人数比例为0.54 %,这也就意味着每10000个人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为54人。不知道大家对0.54 %这个数字有没有概念,那么你还在担心研究生一文不值吗?虽然其规模是在扩招,然而遍地都是研究生这个说法显然过于夸张。一些人为什么会有研究生遍地都是这样的看法呢?那是因为不同的人所处的圈子不同而已。如果你是一名普通工人,那么和你工作的同事基本上都是普通工人;如果你高中毕业就出去混社会,就会发现,其实没见过几个读硕士的,还是很稀有的;如果你读了硕士,就发现周围认识的人好多都是硕士,烂大街了,学校路上都是硕士;因为你根本不怎么会接触到那些大学都没怎么读的人,就像强了就不会接触很弱的人,就会觉得周围都是强者。你只需要永远记住在任何年代,知识与学历都是至关重要的,它可能是一块敲门砖。如果没有这块砖,在你前行的路上可能就会多出一块绊脚石。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说诸如以上观点的理由,我们只需全力以赴即可,到时候理想的花朵自然盛开。
导读65%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按期毕业?有全国人大代表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建议构建合理的分流机制,同时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待遇。教育部发文称,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通知》称:培养单位要珍惜用好办学自主权,加强自律,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培养单位要突出学术诚信审核把关,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举一反三,防范在前,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依法依规从快从严查处。对当事人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和学术惩戒。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查办。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馆际和校际学术共享公开制度,以公开促进学术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针对研究生分流的话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建议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待遇。全国人大代表 吕建 图片来源: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据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吕建表示,目前我国可能有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对此,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能否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然后尽量的按时毕业;不适合的,用分流技术。具体而言,吕建这样表示: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博士是国家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三点:我国的博士培养模式怎么样?导师的投入是否足够?学生个人是否努力?目前,我们的博士教育体系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 。能不能在中间过程也严格起来?一旦严格要求,老师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在学问上关心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影响学生。同时,我们的社会也要建立一个观念,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博士毕业的。博士的培养不可能千篇一律。另外,我们也希望建立博士服务体系,包括博士生在读期间待遇能不能提高一些?碰到的心理问题,发展中的困惑,由谁来支持他?论文是必须自己完成,没有任何的捷径好走,但在其他方面,我们希望国家可以多一些关心。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博士与导师之间出问题的新闻。在南京大学,有一个叫433博士培养模式。明确:中间过程严格要求。每一次资格考试必须有15%的人不能通过,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就来不及了。博士论文不是简单会背书考试,它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网友热议:你的观点是?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张力友)综合,部分内容来自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南京新闻广播FM106.9记者 杨洋)、青塔(ID:cingta-com)
导读65%的博士研究生无法按期毕业?有全国人大代表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建议构建合理的分流机制,同时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待遇。教育部发文称,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分流!2月26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要求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健全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的机制。《通知》称:培养单位要珍惜用好办学自主权,加强自律,科学合理设置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重点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责任。培养单位要突出学术诚信审核把关,加大对学术不端、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查处力度,举一反三,防范在前,层层压实责任,强化日常监督。对学术不端行为坚决露头即查、一查到底、有责必究、绝不姑息,实现“零容忍”,依法依规从快从严查处。对当事人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和学术惩戒。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应及时移送有关部门查办。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馆际和校际学术共享公开制度,以公开促进学术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请点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针对研究生分流的话题,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建议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提高博士生在读期间的待遇。全国人大代表 吕建 图片来源:南京人民据南京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吕建表示,目前我国可能有65%的博士无法按期毕业。对此,他表示,不是所有的博士生都理所当然能毕业,能否构建一个合理的分流机制,让适合的人读下去,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然后尽量的按时毕业;不适合的,用分流技术。具体而言,吕建这样表示:我国博士按期毕业率比较低,2012年的时候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从年限上来看,三年博士最长八年毕不了业。博士是国家创新的一个重要力量,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三点:我国的博士培养模式怎么样?导师的投入是否足够?学生个人是否努力?目前,我们的博士教育体系是开头松——中间松——毕业严 。能不能在中间过程也严格起来?一旦严格要求,老师要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在学问上关心学生,在思想品德上、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影响学生。同时,我们的社会也要建立一个观念,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博士毕业的。博士的培养不可能千篇一律。另外,我们也希望建立博士服务体系,包括博士生在读期间待遇能不能提高一些?碰到的心理问题,发展中的困惑,由谁来支持他?论文是必须自己完成,没有任何的捷径好走,但在其他方面,我们希望国家可以多一些关心。近几年,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博士与导师之间出问题的新闻。在南京大学,有一个叫433博士培养模式。明确:中间过程严格要求。每一次资格考试必须有15%的人不能通过,不要等到毕业的时候就来不及了。博士论文不是简单会背书考试,它是创造知识的过程。网友热议:您的观点是?(来源:中国青年报)
考虑到就业压力、提升能力等各种综合因素,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读研。的确,在“满大街都是大学生”的环境下,拥有研究生身份自然就能拥有更大的优势,在就业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这种优势往往会是你取得心仪单位offer 的关键,除此之外,通过考研进入名校、通过考研更换专业等均是人们选择考研的重要理由,因此考研人数呈几何式爆炸增长也是可以预见的事情。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落下帷幕,尽管今年的考研英语一度难到上热搜,可是仍然阻挡不住莘莘学子逐鹿考研“战场”。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考研人数首次突破300万,达到了创下历史新高的341万,与2019年考研人数相比,2020年考研人数激增50余万人,当然了,这也与在职研究生纳入统考、往届生考研人数增加有关。2020年考研人数创新高,那又有多少学生能成功“上岸”呢?从往年考研数据来看,全国综合录取率为17%,也就是说今年340万考生里,大概有57万人能成功“上岸”,当然了,真实的录取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因为除了要看报录比之外,还得考虑全国各地的报录状态,比如考生生源地最集中的省市为山东、河南等地,而招生人数最多的则是北京、江苏、湖北等地,换句话说考研人数最多的地方招生人数却不是最多的,这就导致了每个省市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呈现失衡状态,因此各地考研录取率救就会在17%上下浮动。如果说17%的综合录取率还不可怕,那么厦门大学在其研究生院官网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的通知》,则算是2020年考研学生的“噩耗”,因为在该项通知里,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明确规定将从2020年1月1日起,对该校每一篇博士、硕士的学位论文进行严格的查重检验,其研究生学位论文“复制比”不得超过“10%”,并且博士生的毕业论文还将送往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位论文送审平台’送审。或许很多人会说这只是厦门大学这一所大学的做法而已,事实上,论文抄袭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不管是本科生论文还是硕士生论文,都存在有论文抄袭情况,不过教育部已经注意到这个情况,早在今年2月份,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对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中出现的学术不端、论文作假等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此通知要求下,各大高校对于学位论文的审核和查重越来越严格,毕竟哪所大学都不希望自己的研究生、博士生里出现第二个”翟天临“。因此,厦门大学如此严苛的学位论文要求,难保不被其他高校所参考,这么看来,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复制比红线不断下降、论文质量不断提高,对一些”划水“的研究生来说的确算是一个”噩耗“,厦门大学严查论文质量的新规,也意味着今后硕士研究生毕业,也将越来越难。
文|冷丝栏目|2020年考研根据教育部官网统计的数据,以及由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我们可以推算出,近几年,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录取比例约为30%。当然,冷丝提醒一下,该录取率包含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入学人数。很多考研学子和家长有两个重要的疑问:如何看待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报录比?又该如何正确评价考研动机和最终结果?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录取比例,即报录比?目前有很多关于考研方面的报录比数据,这些数据倒也算是权威的,但有多大的意义呢?这是近几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比例(全日制):冷丝帮助大家计算了一下,录取率在30%上下,这个比例不高也不低。很多人看到2019年考研人数急剧上升这一态势,就有点担忧:2020年考研,人数是否还会大幅上升?报录比又会呈现什么样的状况呢?报名人数有可能会再次上升,但是,冷丝依旧认为,不必担忧。冷丝觉得,这些报录比的数据有些参考意义,但不要太在意,因为报考研究生的人们背景差别是很大的,不同背景的人们考研的难度肯定是不一样的,一个名校的同学报考自己并不热门的本专业,和一个以同等学力报考名校热门专业的同学的难度可谓天壤之别。下面这幅表格是1995年到2001年的考研数据:由这张表格照样可以看出,这些录取的数据与近几年的数据差异并不是很大,这说明,考研扩招的进展其实是很缓慢的,每年的增长幅度并不大。所以,冷丝劝你,不要太过于在意所谓的录取率。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不同背景同学更细致的报考比例无法统计,比如:热门专业的报考比例,一般和冷门专业的录取比例;应届本科生的报考比例,往届本科生的录取比例,同等学力的录取比例;一流学校同学的录取比例,一般学校同学的录取比例;在大城市信息比较充分同学的报考比例,在中小城市信息相对较少同学的录取比例;理工类的录取比例,文科的录取比例;报考本专业的录取比例,转专业报考的录取比例等等。上述数据才是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它们的比例又有多少呢?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甚至男生的录取比例,女生的录取比例等,目前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统计数据,确实值得我们参考,但也不要太在意,意义不大。因此,我们对这些对总的硕士研究生报考比例,只需当作大致的背景了解一下即可,没有必要太在意。即使统计出了这样细致的比例又有作用吗?好像也不大。比如,很多考研学子曾经有这种感觉:毕业班的同学一开始几乎80%的人都有考研的想法,但最后只有一半报了名,报名之后真正上了考场的人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感觉和实际统计数字并不一定相符合,报名人中有一半没有上考场,上了考场的又有一半没有考完试等等,一切都有可能发生。而那些认真准备,并坚持考完所有科目的同学,差不多都能考取。当然这没有确切的统计,只是根据很多同学的感觉做出的判断。第二个问题:如何看待考研和考研的结果?冷丝认为,无论如何,考研是个不错的让人提升的“阶梯”。本科以及以下学历的同学往往和本科生比较时有自卑的情绪,实际找工作时往往感到受歧视,而考上研之后,这个差距就消失了。因为,拿到了硕士学历,没有必要担心大专的学历是否有考上研的可能,很多例子都证明了它的现实性。普通学校的同学往往羡慕北大清华等一流学校的同学,考上这些学校的研究生就可以圆自己高考时没有实现的梦,因为,考研相对高考来说,难度还是要小多了。高考时,每个省区才分到那么可怜的几个名额,考研时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了。一流的学校的毕业生很多留学或者找到了不错的工作,正好空出了研究生的位置——让过去高考成绩不如意的同学来报考。普通学校的资历留学时难以让对方相信你的实力,考上一流学校的研究生后,终于有了充足的底气申请世界顶尖大学的奖学金。不用多介绍,考研成功,这毕竟能够带来诸多看得见的好处。以上种种情形说明,这几年考研报录比有一些变化,但是录取率变化不大,表现稳定。同时,冷丝也认为,考研是个不错的梯子,借助它我们可以到不同的高度。因此,有考研志向的同学,你尽管报考吧!不要想太多!
读研热持续升温,2019年考研人数高达285万,2020年考研人数还会增加。很多学生选择考研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提升学历和能力,为以后就业赢得更好的机遇,更高的平台,因此,选择一所就业率高的考研院校作为自己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国内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学校有哪些呢?据统计,2018年研究生就业率最高的院校是北京邮电大学。北邮虽不是985院校,但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引领时代潮流的专业,成为北邮毕业生傲视群雄的资本。为此,小编特地查看了下北邮2018年就业质量报告。2018年北邮研究生毕业人数292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人数2709人,博士毕业生216人,就业人数2849人,总体就业率97.40%,北邮很多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为100%,比如电子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自动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数字媒体设计与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电子通信与工程、军事通信学就业率100%,信息与通信工程就业率99.33%。北邮的研究生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此外研究生就业较多的行业依次为:金融业、科学研究、教育培训、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北邮作为两电一邮成员,被誉为“中国信息科技人才的摇篮”。该校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一流建设学科名单;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北邮的信息与通信工程获评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A,电子科学与技术获评A-。另外,北邮的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光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专业都非常不错。除了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就业率位居前十的院校还有:上海财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其实,只要是985、211重点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都会相对好的多。当然,一些冷门的专业除外,你说是吗?欢迎留言,欢迎评论!
2000年以来,我国博士教育稳步扩张,尤其是17年之后,每年扩张近万人,2019年全国博士招生105169人,首次突破10万。今年受疫情的影响,硕士毕业生就业困难,教育部已经发文表示要“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规模”,因此预计2020年博士招生人数将再创新高。但博士毕业生数的增长要明显慢于招生,2019年博士毕业数62578人,规模介于2009-2010年招生数之间。从招生就业两条曲线增长趋势看,毕业生要滞后招生约6-8年;而硕士毕业生曲线只滞后招生约3年,基本和硕士的修学年限相符,说明大部分硕士生都能够顺利毕业;而博士的修学年限大幅拉长了。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有30多所高校发布公告,清退了约1300名超期研究生(主要是博士生),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清退了33名入学时间在2005年至2008年的博士生,就是博士毕业难的真实写照。本文数据均来自教育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每年的预计毕业生数和下一年的实际毕业生数,可算出每年的实际毕业率(见下图)。可以看到硕士毕业率比较稳定,但也从2003-2010年的95%左右,下降到近几年的90%左右。而博士毕业率更低,2003-2006年间约50%,之后持续下降,近几年稳定在36%左右,也就是说每年的预计毕业生中,只有不到4成能顺利毕业,博士的毕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二次计算我们再来看看各学科的毕业情况。我国博士教育主要侧重于理学、工学和医学等理科类学科,三大门类合计46614名毕业数(工学23384,理学13562,医学9668),占到了74%;加上农学占比就达到了79%。文科类学科毕业数较少,其中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和文学超过或接近2000人,是文科中相对热门的门类。文科类专业毕业率普遍较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和历史学普遍在30%以下,管理学只有22%,艺术学41%相对较高;理科类专业毕业率相对较高,其中理学41%,工学33%,农学37%,医学61%(最高)。博士毕业难,对国家、社会、高校及延期博士生本人都是非常大的压力,也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国家要加强宏观管理,合理控制博士招生规模并不断优化结构;学校和导师要加强对博士生学业的监督;博士生本人更要严肃对待博士教育。大量准备考博士的学生,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和研究,切不可为了读博而读博,要有在学术上发展的决心,并做好相对清晰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