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自然近些年火爆的研究热点,你Get到了吗朱门怨

国自然近些年火爆的研究热点,你Get到了吗

一直有小伙伴在纠结课题选题怎么选,首先这几个原则要达到,才是一个优质的选题。有创新性,并且要贴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兴趣,结合自己的特长,选题不宜过大,要能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结题(选题一时爽,结题火葬场,自己选的题哭着也要把它结咯切记~),最好是要迎合到国家的政策导向,我整理了几个近些年国自然申报的研究热点,以下排名不分先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赶紧收藏,不然过一会儿就找不到啦~1、非编码RNA可以看出从15年左右就开始大火,后面中标率下降了是因为申请的人数普遍增多,即便如此,国家资助力度还是很大的。下面介绍各个非编码RNA分子研究热度非编码RNA中,目前LncRNA还是很火的研究领域▲CircRNA资助力度比较大,新知的领域更容易开辟大的成就▲miRNA虽然比较老套,结合外泌体等其他热点会继续发光发热▲ceRNA调控机制做单独研究不出彩,建议结合其他热点▲2、外泌体关注我的小伙伴应该很清楚,外泌体这个绝对是很热门的研究话题,光19年一年就有中标了468项。3、m6A甲基化图里19年直接翻了一倍,未来态势喜人,推荐大家着手研究m6a。4、干细胞干细胞研究非常老了,从2009年开始一直居高不下,大家对干细胞研究的还是一直在关注的,干细胞的临床效果治疗这块研究还有待开发。5、肠道菌群肠道菌群从2010年就开始研究,2015年后逐步上升,2019年最高157项,还是很火的。6、肿瘤免疫肿瘤免疫从17年开始逐年上升,持续走高,2021的申报不妨看看这个。7、细胞死亡机制细胞死亡机制研究16年达到顶峰,后面热度稍稍有下降。但下面两个方向推荐大家看看,自噬和铁死亡。自噬从12年就逐步上升,17年一年中标511项,19年430项目,热度稍减,但还是热门。铁死亡目前大家研究的少,但是国家资助力度很大,未来几年的热点,非常不错。8、医学材料交叉类临床医学和生物材料是与精准诊疗紧密相关的两个学科领域,在解决传统医学低生物有效性、高系统毒性、低靶向性和低诊疗效果等问题和挑战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微型和纳米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为解决各种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特别是各种微/纳米生物材料,包括聚合物纳米粒子,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粒子、量子点、脂质体、水凝胶,以及无机纳米粒子。欢迎关注公众号中科启帆BioSCI,带你解锁科研的花花世界

牛马四足

2020教育研究热点话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之年。这一年,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重要会议召开,一系列教育文件出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完善。教育理论工作者围绕教育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开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撰稿作者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李剑萍,基础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庆顺,教育法治与评估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方芳,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马开剑,课程中心副主任赵诗辉,德育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武秀霞,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妍,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米靖,教师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郑彩华。1深入学习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新闻事件《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出版发行。教育部对使用《讲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出全面部署。学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展开了深入学习与阐释。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根本上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方向、道路、方针、原则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教育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发展达到了新高度,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要从“政治性、人民性、方向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等6个方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理解做好教育工作最大的政治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明确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翻译出版,为世界贡献教育发展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学者建议今后,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核心课程,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干部教师培训,让广大干部师生听得懂、能落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覆盖大学生全体。高校要面向教育学学科本科生、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和全体师范生,开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必修课;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好“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系统掌握。2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学者的研究课题。研究视界学者撰文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面貌发生格局性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力资源基础愈加牢固,三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治理现代化迈开新步。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和特征,学者认为,建成教育强国是2035年教育发展远景目标,服务新发展格局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新使命,深化综合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关键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环节和实现2035年目标的关键举措。学者认为,从“十四五”开始,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也将进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新阶段。新阶段要更加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加重视东中西部教育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向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能满足多样需求、更可持续发展、更为安全可靠的教育体系,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优先发展教育是总的指导思想,加快教育现代化是主要目标,深化教育改革是核心动力,建设教育强国是重要历史使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深化改革促进公平上迈开新步,对标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学者建议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具体落实,学者认为,对基础教育来说,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新发展阶段的质量标准正在趋于多样化;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需要运用不同推进路径,促进所有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增强适应性等。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新闻事件2020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10月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随后,教育部相继印发《关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使用高校人才称号的若干意见》《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督导与评价,是专家学者的研究“热词”。研究视界学者认为,必须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制度的“利器”作用,以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尽快建成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教育评价要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着眼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教育评价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元的,但主要功能应该是诊断性的,长善救失,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要重视外部评价、社会评价与学生评价,加强受教育者在教育评价中的地位;要特别突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性,切实建立健全落实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要系统研究与建立软性指标的评价机制,补足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方面的短板;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学者建议教育督导应紧紧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这两个重点,深入推进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完善教育决策—执行—监督体系,形成“评价—公示—整改—问责”机制。教育评价改革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党和国家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作为新标准。回归教育本体,完善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评价对象的本质特性出发来制定评价标准、选择评价工具和手段。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治理体系,加强教育评价学科建设,重视社会用人改革、舆论治理,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为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4“体美劳”助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新闻事件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者对劳动教育、体育、美育的研究,为学界增添了新话语。研究视界劳动教育、体育、美育这些长期以来的教育短板受到空前重视,有利于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学者认为,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根本立场与价值追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劳动教育是为人的存在与发展建构社会机制,其意义在于确立了理解教育的新思路,统一了人的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破解学校育人难题的有效路径。《意见》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综合育人理念,有利于培养时代新人。学者认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具有独特功能。学校美育事关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幸福生活,应促成构建新时代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学校美育新格局。学者建议劳动教育不能泛化,必须组织学生参加实实在在的劳动,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要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综合实施劳动教育。要让体育更好地融入生活,学校体育要在提升学生体质的基础上,走专项教学之路,让学生能融入和带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美育不是负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无论实施劳动教育还是体育、美育,都应将其与其他“四育”结合起来。5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新闻事件2020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11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民教育出版社老同志回信,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教材建设是学者的关切之一。研究视界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学者指出,教材建设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托,体现了国家意志及权力事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先后经历了“统—分—统分结合”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了国家主导下教材建设合理分工的权力结构。新时代需要充分把握教材建设作为国家事权的权力特征、权力结构以及权力范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教材建设的权力特征,优化教材建设的权力结构,创新教材建设的权力行使机制,保证国家事权在教材建设中有效行使,并通过积累本土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材体系。当前,我国教材建设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统筹为主、统分结合的管理体系,课程教材改革深入推进,政治立场坚定、专业水平高、熟悉教材工作的专家学者队伍不断壮大,我国的教材建设已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者建议教材建设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有学者提出,新时代教材建设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的内容要求、途径方式、学习程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统筹把握,实现各学段教材的有机衔接与上下贯通。二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与思政课程教材的建设,重点是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要以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四个自信”为核心,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系统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材。6办好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新闻事件2020年,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组织召开“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和“2020年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研究视界德育一体化建设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推进立德树人的基础性工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者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需着力破解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脱节,避免各学段思政课内容简单重复。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建立能够进行统筹协调、顶层设计的工作机制,通盘考虑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呈现方式、思政课与其他专业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一体化备课和相互交流研修机制。在标准研制方面,应实现教材编写、审核与编辑人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课程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学者提出,高校要在保留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掘、整合、利用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构建“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同向同行、协同融合的功能机制。还有学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强化高校思政课的属性和使命,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打牢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根基。学者建议学者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强化教师的思想政治意识,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深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认知与理解;强化教师合作,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互通有无、互学互鉴、共享共用的交流机制。7基础教育聚焦公平与质量新闻事件2020年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6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义务教育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展开。研究视界学者认为,“义务教育有保障”在精准扶贫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辍保学和乡村教师质量提升得到政策有力保障,贫困学生资助体系逐渐完善,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关爱体系,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对口支援,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优质教育共享。全面提高育人质量,需要把牢方向,部门联动,内外协同。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式,要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要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对学校办学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健全中小学办学管理机制。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推动高考内容改革的科学发展,对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性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标志着特殊教育从完成普及向完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学者建议“十四五”时期要更加强调“能力扶贫”,巩固教育脱贫成果。教师要积极行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深度学习、培养创新思维、激励延伸学习等。要解决学校办学干扰太多问题,积极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高考命题应突出“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随班就读工作应“一县一案”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提升教育质量。8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新闻事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在此推动下,研究生教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视界2020年,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深化。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成效评价促进“双一流”建设,内涵式发展道路向纵深推进。学者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遵循,要在理想信念上增强当代研究生的情怀担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让研究生教育真正成为创新的源泉和经济的引擎。“双一流”建设的评价重点是落实高校主体责任,聚焦大学服务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度,要更加关注大学是否为国家尖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否为创造知识和产生新思想的主要源泉。学者建议内涵式发展道路是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者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必须以科教融合为基本途径,深化校内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外延式发展、高质量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按照内涵式发展对质量和效益的诉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应优化治理结构,厘清治理责任;加强学科建设,建构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框架;优创教学机制,注重合作共进;优育本科人才,明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9构建类型属性突出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闻事件教育部与山东、甘肃、江西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9月,教育部联合多个部门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12月,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行,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者们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视界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必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学者认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对劳动力知识结构提出跨界融合的复合型要求。职业教育须利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模式智能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学习终身化、产教一体化、治理法治化和发展国际化。还有学者指出,工业4.0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夯实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建立“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有学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既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类型特点基础上,不断强化中职基础地位,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学校的通道。还有学者指出,“职业教育高考制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制度,能够促进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形成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实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通。学者建议“十四五”期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要以提质培优作为根本目标,从战略层面深入思考和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加速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为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10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闻事件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线上教学。2020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9月,全国教师发展大会召开。全面提高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研究视界为有效应对疫情开展的“停课不停学不停教”,广大教师积极探索高质量线上教学,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在线学习的“学习革命”。学者认为,在线教学作为新型的教育方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巨大挑战,需要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和应变能力。双师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决定着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有学者提出,双师型教师队伍最关键的是需要制度化、法律化顶层设计,出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应办法,形成高质量的“工匠型”双师教师队伍。乡村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和关键。有学者认为,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键在于精准实行乡村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以教育公平为价值引领,稳定教师资源;从跨区域联动管理入手,健全乡村教师编制结构;根据不同情况,创建乡村教师补充机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是多元且复杂的,重视政策“最后一公里”的执行很关键。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设好乡村教师队伍。学者建议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转变育人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要教书育人、潜心育人,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中国教育报》2021年01月07日第6版

不仁之人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热点1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总结并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阐释。1.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研究。一方面是整体性研究,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框架体系、内在逻辑、时代特征,分析概括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使命、价值理念、基本原则、战略布局等;另一方面是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专题研究,如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等。2.习近平外交思想实践研究。对双边外交、多边外交、周边外交、首脑外交、主场外交等中国外交实践创新进行了学理分析,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进行了深入探讨。3.习近平外交思想国际影响研究。立足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聚焦习近平外交思想对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及其发挥的重要影响等进行了探讨。专家点评: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自2018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导地位以来,围绕这一重大理论成果开展的学术研究渐成热潮。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以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等重大议题,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进行了学理阐释,取得了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面向未来,学术理论界要立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把对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进一步放在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不断深化对其核心理念、主要内容、实践路径的挖掘,为深刻理解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我国外交方针政策提供学术支撑,为探索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问题提供新思路、新见解。(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大慧)热点2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梳理、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入选理由: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厚资源。学术理论界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一重大主题,形成了蔚为可观的研究成果。1.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经验进行了高度概括。2.深刻阐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揭示伟大成就、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为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深厚学理基础。3.多学科、多维度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学术创新发展脉络,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深入探索。专家点评: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社会变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正因如此,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成为2019年学术理论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一年来,学术理论界围绕这个话题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国内高端学术研讨会,出版了一批高水平学术专著,发表了一系列前沿性学术论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70年来中国社会变革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作了深度阐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同时,学术理论界还对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70年来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进行了系统回顾,揭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并对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行了展望。(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宣)热点3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研究入选理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2019年,学术理论界聚焦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维度,深度推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2.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研究,探索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方法路径。3.推进对国家治理、基层治理、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4.深度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专家点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围绕这一主题,2019年学术理论界进行了深入探索。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国家治理体系是组织、实施与运作国家制度的完整系统,包含治理的制度,治理的理念、目标,治理的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治理的方法、运行方式等诸多要素。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国家、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业已成为历史与当下有机融汇、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宏大课题,值得学术理论界持之以恒探究下去,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点评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热点4五四运动百年回顾入选理由: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2019年适逢五四运动100周年,学术理论界坚持唯物史观,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探讨:1.打破孤立研究历史事件之常规,从全球史视角对五四运动进行了重新审视。2.依托详尽史料,对五四运动政治史进行了全新发掘和阐释。3.全面考量五四运动时代语境,对五四运动与中国现代新旧文化交替之间的历史关系作出新的解读。4.考察了五四运动对现代中国的多元影响,拓展充实了五四运动在教育、科学、人物等专门领域的学术空间,诠释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专家点评: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影响深远。2019年,学术理论界从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角度,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加强对五四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加强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研究,加强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一系列有创见、有深度、有分量的学术成果相继涌现。相关研究厘清了五四运动的重要历史事实,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重新审视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等结构性因素相结合的角度,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揭示了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意义和要求,科学分析了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探讨了中国文化的现实状况,总结了党和人民探索实现民族复兴道路的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点评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热点5船山学新诠释入选理由:王船山是明清实学的重要代表。2019年,学术理论界以王船山诞辰400周年为契机,多角度、多层次探讨船山学。主要集中在:1.王船山哲学思想的新阐释。对王船山的“气”“神”“知”“行”等概念进行新诠释,对王船山哲学及明清实学的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研究,进一步发掘和研究其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王船山著作的文本新探讨。围绕《周易内传》《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读四书大全说》《庄子解》《老子衍》等文本,对王船山的易学、实学等思想进行了新解读。3.王船山礼学研究的新视野。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契的角度,探讨了王船山礼学及其现实意义,从美德伦理学角度探讨了王船山礼学对规范伦理学的超越。4.对王船山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的再挖掘。主要集中在王船山关于道统和正统的辩证关系、知行观、理欲观等。专家点评:在中国古代学术发展史上,王船山既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又是初具近代人文性质、有影响力的思想家。船山学是王船山思想的理论化体现,也是王船山精神品质的体系性呈现。2019年学术理论界对船山学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均有所推进。船山学总结性著作的出版,海外王船山思想研究论著目录的集中发表,是一大亮点。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对王船山的文学艺术思想各侧面进行研究,则反映了船山学研究的新动向。同时也要看到,为进一步推进船山学研究,学术理论界还需在方法论上作出整体反思。按照传统学术问题分类与现代哲学问题分类研究王船山不同类型著作的论文,多是一种重构式的思想叙事,即关注王船山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尚未能为什么这样说,其中的道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在世界历史视野下比较研究王船山与同时代世界其他民族思想家的历史贡献,更有待学人开垦发掘。(点评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热点6中国社会学重建40年的回顾与展望入选理由:2019年是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发展历程、成就、局限和未来发展开展了广泛研讨。1.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环境风云变幻、新技术革命深刻影响社会各领域的新形势,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2.反思中国社会学的学术传统和研究方式,提出应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从实践出发的基本立场。3.对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总结了西方社会学对中国社会学的影响,讨论了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传统社会思想对中国社会学形成与发展的影响,认为应当在古今中外的广阔视野中审视中国社会学的历史演化和学术贡献。4.关于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如社会结构变迁、智能社会、脱贫攻坚、城市空间变化、乡村振兴、人口问题等。专家点评:立足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40年,展望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和社会工作等学科2019年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中国社会学的恢复重建,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关于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的经验总结和未来展望,既体现了社会学界对自身发展的深入思考,也体现了学术理论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以及新形势新任务的深刻洞察。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践立场的讨论,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能从根本上站稳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立场,而且能同立足实践的各种当代社会学流派开展对话。关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学“三大体系”的讨论,不仅关系如何把握中国社会学历史演化及其同西方社会学、中国传统社会学思想的关系问题,而且对于推动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化,解决当今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少杰)热点7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入选理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重大意义。2019年,学术理论界聚焦这一问题进行了持续研究。1.深度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发展与深化,强调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命运一体性特征。2.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视角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多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历史过程中逐渐内生且不断聚合的共识性价值和共鸣性情感,是中华民族历史形塑的精神引领与价值诉求的社会表达。3.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视角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进行理论分析,并基于对各民族各地区的实践总结,探索培育路径。4.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联系起来,明确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专家点评: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写入党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成、建设路径等宏观层面的解读,以及对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实践的多角度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意义。(点评人: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院教授金炳镐)热点8 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入选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取得了重大进展。2019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从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脱贫攻坚的理论创新和路径探索。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程中的思想创新和实践创新,确保稳定脱贫的制度设计和路径选择,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存在的瓶颈制约等进行了探索和思考。2.中国对全球贫困治理的贡献。在中国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脱贫经验,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实现人类社会共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学术理论界对此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专家点评:精准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脱贫攻坚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1.对新中国70年来的脱贫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摆脱贫困提供了基础条件,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策略有效确保和提升了扶贫效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证。2.对具体扶贫政策和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估,认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使脱贫具有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财政扶贫、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具体措施将有利于保证贫困人口稳定脱贫。3.分析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问题,建议将脱贫攻坚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借鉴到乡村振兴中,通过制度建设巩固脱贫成果,保障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点评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教授汪三贵)热点9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入选理由: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路径。2019年,学术理论界围绕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空间布局优化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1.关注区域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和整体性,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为重点,深入研究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系。2.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新机制和新动能,着重研究了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的形成路径,以及如何拓展城市群、自贸试验区等区域发展新空间,加强中心城市的增长极功能,创新高效的区域发展新机制。3.着眼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围绕老少边穷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障存在的不足等,探讨了如何激活要素活力,形成良性互动,提升区位优势,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难题。专家点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加快培育新增长动能,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内容。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学术理论界还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深化研究。1.进一步研究经济带演变规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2.进一步研究区域差异问题,探讨加强区域优势互补、控制区域分化的有效途径。当前,传统增长极下滑造成制造业发展停滞和下降,削弱了对中高速经济增长的支撑;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带来新极化现象,区域分工的新形态、新极点正在形成。在此背景下,进行相关研究很有必要。3.研究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重点探讨贫困性质的转变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区域途径;对资源枯竭地区和老工业基地,要研究挖掘创新潜能,探寻振兴发展的新路径。(点评人: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孙久文)热点10信息社会的学习方式变革入选理由:随着信息爆炸、知识激增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发生深刻变化,课程教学的基本问题逐渐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走向“如何学习最有力量”。在此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引人关注。对此,学术理论界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研究。1.核心素养培育与学习方式变革。从学科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核心素养的培育,其所体现出的不仅是基础教育育人标准的改变,还包括知识观层面上的深层变革,学习方式变革势在必行。2.信息化学习方式。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下,计算机和互联网支持的协作学习、网络学习、移动学习、仿真学习、虚拟学习、翻转课堂、智慧学习等信息化学习方式应运而生。3.学习方式变革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认为,学习理念、环境、工具、媒体、材料等都是影响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而新理论和新理念、新媒体和新技术、国家政策等成为驱动学习方式变革的主要路径。专家点评:2016年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2019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进一步强调,“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学相长,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2019年,学术理论界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1.因何而变。主要包括政策的大力倡导和新技术的驱动。2.为谁而变。学习方式变革的目的是“成人”,使学习者拥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3.怎么变。实践中的主要做法包括开展深度学习、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跨学科学习等。4.变到哪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逐渐成为主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优质的信息化环境,更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方式,以及对教学流程进行重构、再造与再定义,形成混合化、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系。(点评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崔允漷)(作者:光明日报理论部 学术月刊编辑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金佰利

南通社科热点课题发布 高质量发展成研究主题

中国江苏网5月3日讯 记者从市社科联获悉,日前,年度社科热点立项课题正式发布。策应“解放思想,追赶超越,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高质量发展成为今年社科研究的主旋律。今年的热点课题共收到申报项目210项,创历史之最。经专家评审,“南通迈开追赶超越步伐 推动高质量发展研究”“以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推进南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等78个申报课题获得立项,涵盖高质量发展各个方面。(记者卢兆欣)

恐惧症

最近一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有哪些?看这篇就够了 |清单

2018年语文教学研究热点清单文/戴正兴文章来源/作者qq空间,经公众号删改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教育改革和中国改革一样,同步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风起云涌,正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新的历史时期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构想,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细化。如何从观念走向行动,将理论话语转化为语文教学的实践话语,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话题。都有哪些热点问题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呢?1.立德树人语境下,阅读教学深度改革的新思维实现阅读教学深度变革,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命题。在立德树人语境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将怎样变革,研究者开始了新的探索。(1)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三核”阅读教学如何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逻辑主线开展阅读教学,让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地课堂,江华在《福建教育》撰文总结了“三核”阅读教学的实践经验,即基于“核心素养”设计“核心问题”,围绕“核心问题”搭建“核心结构”,有效组织课堂学习。一是设计核心问题,指向核心素养。核心问题的设计宜遵循三个原则:聚焦性、开放性、序列性。二是搭建核心结构,培养核心素养。核心结构的搭建可以从几方面着手:知识的框架结构、学习的方式结构。三是运用核心心结构,提升核心素养。搭建核心结构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核心结构自主学习,学会阅读与表达的方法,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2)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三个维度深度阅读教学应以文章学、阅读学和思维科学为依据,深入到文章本体的内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沈在连在《语文教学通讯A刊》撰文提出,语文深度阅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即文章本体维度、阅读能力维度和思维发展维度。文章本体维度关注的是对作品本身的深度解读,阅读能力维度关注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深度发展,思维发展维度关注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3)文本解读“三境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最能彰显语文教师的“功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刘建功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提出,文本解读有一定的主观色彩,但也有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以及可供参考的解读路径:从“点”出发,注重对文体中精妙的“点”的解读;把握全篇,注重文本“篇”(整体)的把握;再整体提升,注重对文本“意”的领悟。三个层面,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基本认识规律,切合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可供鉴赏的方法,帮助学生在文学文本学习中实现自身的丰富和提升。(4)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要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如何在尊重教材文本的前提下,合理创造和使用新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孙李燕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撰文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阅读课,应当处理好语文阅读的三重天:第一重:立足文本。立足文本、尊重文本,语文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盈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第二重:超越文本。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需要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语文积淀唤起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重构自己的“第二文本”。第三重:回归文本。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在现实生活体验到的丰富多彩的领悟引入结合文本,又要善于把高于现实的文本意蕴回到现实,实现两种形态的生活对流交契,才能使学生更好更深层地理解和接受文本。(5)基于语言理解与建构的文本细读“三部曲”语文教育应着力于语言的理解与意议的开掘,让学生从品读语言中发现意义。朱明坤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中撰文提出文本细读的“三部曲”,即以在“能指”“所指”对比中辨析语言为整体关照,以空白填充中深度挖掘语言的局部透析,以在语境下还原中融合文化为视域融合。以此“三部曲”铺就文本细读的路径。从而把碎片化的零散的文本信息组织起来,使之结构化,并建构到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中,以“言”唤醒个体生命的在场感,即在这个语言世界中成长,在语言的理解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邢秀凤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即“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的序列化策略,将有效帮助教师真正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的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语文世界。(6)深度参与性学习的三个基本样态深度参与是语文体验教学的重要表征。深度参与性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遵循主体性、对话性、实践性、获得性等原则。夏静在《人民教育》撰文提出,深度参与性学习其基本样态有三种:一是行动型参与——可见活动过程的学习。行动式参与性学习有赖于学生主动参与,他们的学习行动与整个学习过程有机相融。二是思维型参与——获得内力生长的学习。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思维品质,培育具有语文特性的思维成长,是深度参与性学生的实践关切。三是体悟型参与——深层内化豁然的学习。参与性学习中,学生的深层参与是通过品味词句、融情入境,体悟内含的情感;通过揣摩文段,联系生活实际,参悟人生的哲理;通过阅读理解、拓展材料,感受文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感悟其中的意味。参与性学习三种基本样态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有所思、有所悟、有所为交织相融的学习,才是具有体验深度的更高层次的参与。(7)还原语文本真,建构“三生”语文课堂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关注了课堂教学的技术与方法,没有真正从“教课文”转变到“用课文教”上来,导致学生的核心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胡怀珠在《顺学而教:建构“三生”语文课堂》一文中提出,语文课堂应该是“生活的”“生态的”“生本的”,我们应该努力建构这样一种“三生”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是“生活的”,生活给了语文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语文课堂是“生态的”,这种生态应该是自然的、亲和的、绿色的、有生命的;语文课堂是“生本的”,生本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精神,体现自主探究精神。(8)以主线教学的方法,突破语文教学“三难”语文课难教,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语文课难教之一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多”。面对着纷繁错杂的内容,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单元要求、文体特点和学习情况,从中选取适合的问题开展教学。语文课难教之二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杂”。语文教师要努力发现实施课堂教学最有价值的材料,直达文本的核心。语文课难教之三就体现在:语文课教学内容的“乱”。要使语文课堂有效,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能从杂乱的教学内容中理出清楚的头绪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设置牵动全局的“主问题”,拎出清晰的教学主线,使原本是“模模糊糊一大片”的语文课堂也变成“清清楚楚一条线”,进而达到“线明珠亮”的效果。(陈建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9)提升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的“三要义”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一直备受瞩目。小组合作交流也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环节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呢?王幽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摒弃形式主义,切实优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合作的组织上,分层次有梯度,建立机制,合作有法;合作的形式上,先自学后指导,主体彰显,主导到位;合作的评价上,有参与有互动,引入竞争,个性评价。(10)学本课堂的“四度空间”学本课堂的提出,既是对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现象的一种反思和回应,更是教师教育理念的飞跃。学本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课堂,沈莉在《教学月刊》撰文提出,打造学本课堂,就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师导学当手段,以培养学力为教学主旨,从目标、过程、对话、生成四个方面把握好“度”,即以目标明确任务导向的高度,以过程实现课堂效益的宽度,以真情触摸师生对话的温度,以生成折射语用价值的亮度。(11)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的“四体兼顾”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与新课程“貌合神离”的现象,需要修正已有的教学思路和设计。傅登顺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四体”兼顾的教学理念,其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扶正补缺纠偏。“四体”是指:一是强化文体,促进文体差异性;二是明晰语体,促进言语个性体;三是汇集本体,促进教学本位性;四是尊重主体,促进教学生长性。(12)语文课堂教学精准点拨“四策略”在语文课堂教学实际中,教师的精准点拨,既能提纲挈领、深化主旨,又能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为课堂提质增效。王春娇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提出精准点拨落实到语文课堂实际中,具体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内容精准,点在内容精要处,当点则点,不多余;二是语言精准,点在学生困惑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失良机。具体策略有四:一是抓“神眼”,提纲挈领;二是剥“玉米”,深化主旨;三是击“七寸”,化难为易;四是搭“梯子”,提质增效。2.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拓展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大力提倡和开发,为语文课程的开放结构开启了具体路径。研究者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新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推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语文课程结构的多元形态初显端倪,并在持续探索中不断重铸和完善。(1)群文阅读经过近年的研究与实践,群文阅读已经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研究课题,正处在方兴未艾的勃发态势。群文阅读的价值如何确定?对群文阅读教学形态怎样重新定义?如何将群文阅读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研究者作出如下的探索。①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从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来看,群文阅读的兴起恰逢其时,群文阅读,是迎接时代挑战、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形式、打通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教学实施的通道、激活教师教学想象力与创造力最切要、最务实、最具操作性的选项。(潘庆玉《群文阅读:由链接而群聚,因秘响而旁通》《语文建设》2018年第1期)群文阅读已经逐渐发展为颇受欢迎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新形式,对语文教学乃至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崔峦在《群文阅读再出发》《小学语文教学》2018年第3期一文中认为,群文阅读一是改变了阅读教学的格局,二是改变了课上读得少的状况,三是提高了阅读的速度和效率,四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群文阅读不再是星星之火,而已形成燎原之势,已经成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一支重要力量。群文阅读以儿童的健全发展为研究特色,以成就儿童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研究价值,意在锻造有生命质感的语文教育,促进儿童生命价值的提升。(崔凤琦《群文阅读的价值尊崇》)②“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的重构与再造随着群文阅读的不断推进,一些不够酣畅的研究体验警醒我们:群文阅读不能止步于“读”,有研究者认为,群文阅读有必要旗帜鲜明地彰显“读与写”的结合,以群文为平台,通过读与写的有机统整,实现课程目标更为精准的教学定位和有效实施。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昭示了我们对群文阅读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何黄海在《重构与再造: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一文中提出,再造群文读写的教学结构,并不是读和写各领风骚、平分秋色,而是在以言语表达为核心内容的共同指引下,以读为路径,以写为目的,达到读和写融通互生的教学境界。群文读写的主张,既是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自觉回应,也是对处于瓶颈期的群文阅读价值观的一种哲学扬弃。③新时代,群文阅读再出发群文阅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话题。时代再前进,群文阅读也将面临新时代的考验,群文阅读往哪里去?崔峦认为,群文阅读要走的下一段路是建构群文阅读课程,并且要把群文阅读课程自觉地融入整个语文课程当中。群文阅读再出发,关键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将其提高到课程层面去研究、去实践,要和国家课程、国家教材进行深度融合。随着群文阅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群文阅读的概念将不断拓展。群文阅读的概念不仅指书面语言阅读,还包含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语言文本的“看”:读“物”、读“图”、读“数”、读“事”。非书面文本的材料,例如实物、音频、视频、图像、田野现场、博物馆实物展览等非书面的文本形式也会进入群文阅读的课堂。(2)整本书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统编本语文教材将整本书阅读纳入课程计划,目前“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得到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视,诸多语文同仁在这方面做了各种有价值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①整本书阅读的价值相关研究对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有所阐发,研究者认为,整本书阅读更符合自然阅读状态,阅读活动中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各个能力要素同时发挥作用,使得整本书阅读成为发展综合能力的良好载体。有论者认为,阅读整本书,就是学生的生命体验与人类那些最深刻的经验建立联系,从而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诸方面提升素养,最终指向终极关怀。还有研究者对整本书阅读价值的理解是:“它指向的是学生整个人生的建设,是要带领学生去感受一些时代的风貌,去审辨一些人的观点,从而进入一个伟大的人类王国,并找到自己。”还有论者从语文教改角度判断它的价值,认为整本书阅读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引领语文课改,成为“发动机”。②整本书阅读推广的困境如今整本书阅读的课程价值已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整本书阅读仍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不普遍的现象:个别学校尝试的多,区域性推广的少;布置课外阅读的多,进入课堂教学的少;短期随机的尝试的多,有课程规划的少;为了活动和课题研究尝试的多,真正坚持成为教学常态的少……为什么存在这些现象?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褚树荣在《开卷有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语文学习》2018年第3期)一文中分析,一是文化语境:跨媒介阅读成为习惯,二是学校课程:没有为整本书阅读预留“接口”,三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教教材”已成传统,四是教学评价:没有整本书阅读的一席之地,五是教师专业:缺乏相应的专业准备。如何缓解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一种与现实妥协的策略,目前大约有三种路径选择:一种是革新路线,把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课程,第二种是中庸路线,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三种是保守路线,完成统编教材任务,整本书阅读作为研究性学习,偶尔尝试。第一种路线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太高,第三种思路速背课标精神。以第二种方法为主,兼顾第三种方法,可作一种现实主义的选择。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范式整本书阅读怎么教?郭初阳老师作为当今语文教育界的新锐,用课例向我们展现了他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理解。他的《动物农场》整本书阅读教学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他用一系列关键的问题组引导学生精读,并将经典阅读与创意写作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整本书阅读怎么教》《四川教育》2018年第2期)《鲁滨逊漂流记》是课程标准推荐的读物,是整本书阅读入门的好书。余党绪在分析《鲁滨逊漂流记》的课程价值的基础上设定具体教学目标,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思辨读写”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读书,在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读写结合中提升语文素养,追求“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三位一体”的综合效益。(《整本书阅读:读经典、学思辨、练读写》《语文学习》2017年第6期)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赵岩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为例,阐释以专题学习手段如何选定学习主题、设计专题学习活动,对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给出了具体建议。(《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中国教师》2017年第7期)④整本书阅读应该成为学校教育共识整本书阅读写进课程标准,意味着这是永久性的、基本任务。王栋生在《不靠“热”,靠理性“韧”》一文中提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主要由语文学科承担,但整本书阅读的任务必须上升为贯通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共识,才有可能巩固地位,成为基本任务。只有所有学科都把阅读作为“学”的任务,学生的阅读能力才可能真正获得发展,有些学校开创性地探索“全科阅读”,各学科的教师编写本学科阅读书目,推动学生阅读。学校各学科有阅读气氛,语文的“整本书阅读”落实才会有保证。(3)众筹阅读在大数据时代,众筹阅读是共建、共读、共享的场景阅读。众筹阅读就是众筹在阅读教学拓展领域的一种应用与推广,是基于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技术,由项目发起人(教师或学生)与某一阅读相关联的项目内容在“平台”上进行募集,其他人则根据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选择参与的众筹行为。王金涛在《众筹阅读:创新阅读课程资源供给范式》一文中提出,在万物互联时代,“众筹阅读”所“筹”主要是阅读的课程资源,包括阅读的圈子、主题和渠道等。关于阅读圈子:集众人之圈子,筹划“阅读圈”,让课程发起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圈子即资源,阅读即交际,阅读课程即交际分享的课程。关于阅读主题:集众人之智慧,筹划“阅读主题”, 发起主题阅读项目,开展阅读主题活动,形成相关主题阅读课程资源。关于阅读渠道:集众人之渠道,筹划“阅读平台”,开辟阅读渠道,实现跨界阅读,丰富阅读课程资源。王金涛认为,将众筹及众筹思维运用于阅读教学,是对当前阅读课程资源的优化与重组,能更好地实现阅读课程资源的精准供给,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有着积极的教学实践意义。(4)语文校本课程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实施、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校本课程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成为许多学校重点研究的课题,在实施中呈现出不同的型态,同时也因为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在实施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些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导致不少语文校本课程走在“语文”的边缘,有的泛化成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异化为成了学校增色的工具。张波在《教学与管理》撰文分析,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缺少科学的方法。①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标准张波在《语文校本课程如何选择与重组课程资源》一文中提出,在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边界”的前提下,在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上应该遵守“适应性好”“可行性强”“认可度高”“规范性优”四个标准。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重组的方法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运用“添加”“删减”“整合”“分解”四种方法,依托“书香校园”平台,实施语文知识校本课程、语文学习策略校本课程、语文美文阅读校本课程和语文微型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③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宗旨国家课程校本化是语文课程本身的实施和发展需要,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语文素养有效提升的需要。徐思源在《中学语文教学》撰文认为,语文校本课程开发要强调语文特性,着眼学生终身发展。课程开发过程中需重视三点:一是要强调语文特质,必须适用于师生的语言实践活动,二是要从学生语文素养和终身发展需要着眼,能起到补充和拓展国家课程的作用,三是应符合本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能凸显本校特色,贴合地域特点。语文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突出语言实践,让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收到极好的语文学习效果。④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策略目前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类型单一、知识本位、实施粗糙等弊病。谈永康在《教材外有万紫千红——例谈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文中提出,开发时要注意体现如下特点:a.充满语文味。通过课程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感知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b.充满生活味。利用乡土资源、报纸、电视等资源,进行读做想说练的活动,使校本语文课程丰满而富有活力。c.飘逸文化味。利用诗词诵读、经典作品读写会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d.散发儿童味。通过拓宽语境,链接生活,巧妙策划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童年邂逅一次次美好的阅读,走上愉快的读书之旅。3.新版课标导引下,催生八大“热词”,彰显课改发展新智慧走进新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将怎样与时俱进,有志者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思考,提出了诸多新的课程概念与名词,成了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词。限于笔者的识见,只能从海量的资讯中选取“高频词”这一视角进行勘察分析。“高频词”一:“2017年版新课标”——助推语文课改走进新时代历经三年多的修订,2017年版新课标凝结各方智慧,体现时代特点,凸显创新精神,提出诸多新理念、新内容、新要求。主要亮点包括:构建由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维度构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提出“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推动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强调专题学习成为主要学习形态,进行研究性学习。“高频词”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课程向纵深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方向这两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热词,不断为众多语文报刊提及,各种理论话语风起云涌,专家学者的理论阐述,都有各自的学术背景,其解说一般基于自己的学术判断,而广大一线教师面对烦琐庞杂的概念术语依然迷茫,“找不着东西南北”。如何从实践者角度审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高频词”三:“课堂革命”——布阵课程改革新征程2017年9月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人民日报》撰文强调:“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革命”是当下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命题,这是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的具体化,又是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内涵。“高频词”四:“深度学习”——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深度学习是当代学习科学理论提出的重要概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和方向,也是语文教学改革走向深水区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深度学习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特征?促进语文课堂深度学习有哪些基本策略?是当下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高频词”五:“关键能力”——助推语文课程持续革新随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颁布和2018年1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正式发布,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成为国家课程的高频词。“关键能力”对语文学科而言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者围绕关键能力的本体概念,主要价值和培养路径等角度展开研讨,引领大家的深入探索。“高频词”六:“语文共生教学”——语文教学法的一次本色回归语文共生教学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语文共生教学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本色语文”教学主张,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能体现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高频词”七:“专题学习”——助力语文课改理念软着陆“专题学习”是语文教学中课文学习、整本书阅读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学习形态,使语文学习的空间完整化,在新课标中多次被提及,其教学价值、落实路径成为研究者们着力探讨的问题。“高频词”八:“高阶思维”——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随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逐步明晰,语文课程学习内容的升级、更新以及学习方式的相应变化,使得语文学习的情境变得更加复杂。语文课程的复杂情境需要借助于高阶思维介入,引发深度学习的产生。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4.“语用”视野下,口语与习作教学改革的新探索(1)口语教学改革的优化策略与实施路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关系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与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并重的能力。①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审视有论者分析认为,不少学校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够,因缺少必要的教学保障,还多停留在“呼吁”阶段。口语交际内容似乎只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品,在实践教学中处于笼统、模糊的处境。教学中没有过多相应的研究展示课,课堂的教学训练内容针对性不够,导致口语交际教学收效甚微。有研究者指出,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着力最多的是创设情境、组织活动。一味追求活动之中说得热闹、说得新奇,往往着眼于活动本身的推陈出新、完美呈现,对于活动的教学意义思考很少。教师在言语层面用功较多,对交际过程中非言语方面却关注较少,这种“交际”元素稀缺的口语交际课亟待反思和改进。②口语交际教学的优化策略统编教材对口语交际教学予以重视,将口语交际作为一种明晰而独立的课型。统编教材如何优化口语交际教学?孙秀兰在《中小学教材教学》撰文提出,优化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点策略:一是用心创设交际情境,点燃学生口语交际欲望。教师要创设宽松愉快的交际氛围,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考,敢于表达。二是演练交际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口语交际的方法。教师要多多创造各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体验,从而达到自如运用语言的水平。三是拓展交际话题情境,延伸学生交际实践的空间。结合学科教学,拓展交际话题;紧抓时令教育,延伸交际空间;巧借多元评价,增强交际实效。③小学低年段和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施路径统编教材统整口语交际教学内容,口语交际每个部分的内容之间层层推进,构建起螺旋上升的口语交际体系。a.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低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其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程?汤瑾在《语文教学通讯C刊》撰文提出,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及情意态度,鼓励学生自信地表达,从“让学生愿意说”“让学生有话说”“让学生能说好”三个层面入手。教学中,要立足文本,用好教材资源。在教材提供的交际情境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增加新的与之有联系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有更广泛的交际空间将口语交际指向生活的实际运用。b.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实施路径高段口语交际教学如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柯玉瑜在《展学课堂:创设小学高年段口语交际教学的朋友圈》一文中提出,在展学课堂理念引领下,以展学“3+3+3”,即“三展示”“三步骤”“三策略”的课堂模式开展高年段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开发有效地口语交际系列话题。教学中重情境创设、重灵活反馈、重有机结合、重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展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动态朋友圈。(2)写作教学的内容标准与深化改革的方向进入新时代、新征程,写作教学如何进行深度改革与艰苦重建,这需要语文界专家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探索。本年度,《语文教学通讯C刊》裴海安主编专访了荣维东、周一贯、汪潮、施茂枝、邓彤等许多专家、学者及名师,请他们为写作教学改革指点迷津,为写作教学的困境与突围支招。因为访谈的内容实在太丰富,笔者只能从中疏理出几个要点,供一线教师学习参考。①关于中小学写作教学内容标准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大致是无序的、随意的,写作教学基本上是不教或散乱的状态。荣维东认为,写作过程从认知上,实践上都应该大致有一个序列才行,否则就混乱不堪,至少会重复教学,无章可循。但这个问题太复杂,有序列很可能不是单一指标的线性排列,而是多维指标的复杂编织,写作课程的序列是动态组合的,与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呈耦性结构。建立动态序列,但不可序列化。他认为,中小学写作教学要有内容标准,还应该是有序的,他从学理上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也从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作了说明。(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7-8期)②关于写作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写作教学的深度拓新表现在:以假话、空话、套话为基础的应试作文传统教学模式已开始转变为以写真话、抒真情为追求的自由表达。学生写作从习惯造假到提倡写真是“后作文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与周一贯先生访谈中,周先生认为,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儿童敢于自由表达、真情表达是大好事,但是“写真”还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写真之后的反思、自我修改、互相修改、教师批改、提升表达的纯洁,交流的正能量才是最重要的成长推力。“后作文时代”更应注重的正是“作后教学”,让“写真”变得更“真”,达到“求善”“尚美”的“真”,以求更全面地落实作文育人的时代责任。(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3期)③关于小学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的关系有三种形态:一是读写结合,二是读写互动,三是读写一体化。汪潮是小学习作教学研究方面的专家,在专访中,重点就“读写互动”“读写一体化”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关于“读写互动”,在他的专著中将其定义为:“阅读和写作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读写互动与读写结合是不同的,“读写结合”是单向的,经验性的、随意的,而“读写互动”是双向的(读→写、写→读)、理性的和更为科学的。关于“读写一体化”,汪潮先生认为,从新文化角度审视,就不能拘泥于读写,应拓展到语文素养提升。不能拘泥于语文,应伸到生活和人生的发展,它的教学目标应该初步规定为:良好的读写态度和习惯,读写中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读写中语文文化的交流和表达。(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4期)④关于小学写作教学的模式对于“教学模式”,人们褒贬不一。施茂枝先生长期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成果颇丰,他谈及教学模式问题认为,教学模式是稳定性和可变性辩证统一,不应“谈模色变”。经过几年的实践,他发现模式里的有些环节和教学措施是不能改变的,但模式自身又是可变的,变的依据主要是学情。模式发展有无限可能性,对小学写作教学模式构建应持开放态度。(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6期)⑤关于微型化写作教学从宏大到微型,是写作教学范式的重大转型。邓彤在访谈中提出,微型化写作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学生写作学习需求而开展的教学行为,它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基于学生的需求确定教学目标,二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微型化,三是为学生的写作学习提供微型化的学习支架。它和目前的“微写作”不是一回事,“微写作”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密切相关,它指的是人们在自媒体上发表的一些碎片化语段,其特点是短小、灵活,具有即时性与交互性的特点。如何进行微型化写作教学?邓彤老师提出三点策略:一是分析学生写作学情,确定教学目标,以解决学生写作的实际困难为最大诉求,二是开发微型化写作教学内容,三是设计微型化写作教学支架。⑥作文教学改革40年的回顾、反思与前瞻纵观作文教学改革4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作文教学改革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新时代作文教学改革总体走向是怎样的?这些可以从缪旭芳老师的论述中得到求解。(详见《语文教学通讯C刊》2018年第9、10期)语文课程走进新时代,作为课程主体内容之一的作文教学,更有深度的拓新。表达可以分为“真、善、美”三重境界。真实,是表达的基本要求;向善,是表达的核心价值;审美,是表达的终极目标。后现代作文如何让“写真”向“求善”“尚美”引导,以实现儿童健全人格的生命发展,正在成为当下作文教学深化改革的方向。

守而勿失

美国对神经外科的课题资助热点,解决了我们的困惑

神经外科2020年SCI论文关注热点我们昨天针对2020年神经外科SCI论文大数据分析,借本次的延续推文先做一补充。我们在推送时发现,浙江大学第二医院的Shao, Anwen在最活跃学者中位居前列,我们检索到其至少发表了26篇论文(第一作者或者最后一位作者)。但是却没有看到医院论文发表榜中有浙大二院。这让我们感到很疑惑。今天请教了其他后台分析的朋友,推测可能与单位署名有关。我们之前曾经特意撰写了一篇推文,解读浙大一院署名的多种多样。我们找到的浙大一院就有9种不同拼写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究竟有几种英文写法?通过应用PubMed检索平台,直接检索Medline数据库,显示浙大二院至少发表有154篇论文(作者中所有位置),显示出其强劲的临床科研实力。我们后面会尽可能找到浙大二院的所有标注,进行整理与合并进行检索。对神经外科2020年发表的SCI论文显示,卒中、脑损伤、癫痫、深部脑刺激和血肿是神经外科发表论文最多的疾病。除了已经发表的SCI论文,我们更关注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毕竟,临床科研一个更大的关注点是:重要而未解决的临床问题。而目前在研的课题,无疑是了解这些问题的最好体现。为此,我们对美国正在进行的神经外科基金项目进行大数据分析。美国神经外科在研课题关注的热点美国目前针对神经外科,在研课题共有449项。研究热点总览热点分类研究可以看到,信号转导、干细胞、T细胞、4级(胶质瘤)、脊髓、中风、RNA序列、脑外伤、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是最相关的研究热点。神经外科的研究热点弥补了我们在神经内科分析时的大疑惑“中风研究谁在做”?我们后面具体讨论分析。在疾病研究中,4级(胶质瘤)受到最多的关注和基金支持。重点资助方向包括:细胞系、转录因子、免疫检查点、PD 1、可成药靶点、磁共振成像、血脑屏障等。显示对于这一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热点、也面临许多困难。中风是第二重点资助的疾病。主要资助了临床试验、内皮细胞、RNA研究、脑出血、癫痫等课题。信号转导在神经外科机制研究中受到最多的支持。重点关注临床试验、转导分子、磁共振成像、内皮细胞等。干细胞是未来最值得期待的治疗方法之一,在神经外科受到重视。在这一研究领域,相关的关键词包括:转录因子、单细胞、CRISPR Cas基因编辑、酪氨酸激酶、帕金森病等。T细胞主要在PD 1、免疫检查点、脑损伤、CD8 T细胞、脊髓、酪氨酸激酶等领域给予了广泛的资助。随着学术交流的日益广泛,很多朋友也想找到临床科研最活跃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即拥有在研课题的机构和专家。神经外科研究领域科研大咖在研课题最多的机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耶鲁大学、西北大学(芝加哥)、贝勒医学院等获得的基金项目最多。在研课题最多的PI杜克大学的Sampson, John H;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mith;密歇根大学的Castro, Maria G;Rush大学的Pahan, Kalipada等获得的基金数量最多。针对目前在研的课题,有15项临床试验。主要涉及胶质瘤、深部脑刺激、磁共振检查、CAR-T治疗、脑积水等。针对胶质瘤的研究最多。这些研究也已经形成了9项专利。涉及MRI诊断、miRNA治疗、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靶向治疗、缺血后器官保护治疗等。读后感浏览神经外科领域在研课题,显示最关注的疾病是胶质瘤,其次是中风。解决了我们昨天分析神经科时的困惑“中风研究在哪里?”。美国对神经科的课题资助有哪些热点?中风这个传统上由神经内科诊治的疾病,已经悄悄地成为神经外科的临床科研重点。已有的研究论文指示着现在的研究趋势。联想到我们在做SCI论文大数据分析时,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从事脑血管病研究的Ji, Xuming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分析中均居最活跃学者前列;再次显示,多学科联合完成疾病的诊治是必然趋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刚刚筹建了交叉学科部,可谓是正得其时。临床科研也指示着未来的临床诊治。我们昨天在神经外科大数据分析中看到了中国发表的两篇极具影响力的临床试验文章,分别是脑梗死超早期的血栓切除治疗和椎基底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结合中风临床科研主要资助了神经外科而非神经内科,支持以后神经外科会在中风治疗中起到更重要的(核心)作用。借鉴与突破天下科研,唯快不破。看了上述概述,对您有什么启发?赶快行动吧。编辑:Henry版权声明:本文转自“Hanson临床科研”,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君在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0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选题指南 包含储能氢能多个热点课题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储能网讯:北极星储能网获悉,7月2日,国家能源局编制印发了《国家能源局2020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选题指南》,其中包含“促进储能产业发展政策研究”、“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发展路径和实施方案研究”、“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研究”、“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模及政策研究”、“氢能产业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研究”等储能领域研究课题,另外还有“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研究”、“市场化条件下电力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研究”、“核电/电力/能源领域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机制研究”、“跨省跨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研究”、“深化输配电价改革研究”、“平价时期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政策和管理机制研究”等电力能源课题,合计81项。国家能源局公告(2020年第2号)为加强能源重大问题研究,国家能源局编制了《国家能源局2020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选题指南》(以下简称《选题指南》),现予公布。国家能源局鼓励社会研究机构参考《选题指南》开展能源领域相关研究。我们将于2021年5月组织开展研究成果的专家评议、成果筛选等工作。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商研究单位同意后推荐给我局有关部门(单位)参考,并编入《国家能源局2020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请研究单位于2021年4月30日前将研究成果脱密后以摘要(不超过3000字)形式发送至联系邮箱。相关事宜可与我局法制和体制改革司联系。联系邮箱:fagaisi@nea.gov.cn附件:国家能源局2020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选题指南国家能源局2020年6月24日附件国家能源局2020年度能源软科学研究选题指南一、综合类选题1.现代化能源体系结构、模式与路径研究2.疫情后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变化与对策研究3.促进储能产业发展政策研究4.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研究5.清洁取暖成本特性和支持政策研究6.能源行业节能管理体制机制研究7.我国建筑节能的重要意义及相关政策措施建议8.我国能源资源综合规划相关体制机制研究9.能源领域制度型开放重点问题研究10.能源法法律制度及实施机制研究11.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制建设问题研究12.电力市场化改革条件下《电力法》修订问题研究13.能源领域新型标准体系研究14.能源科技研发创新体制机制研究15.能源领域关键技术创新路线研究16.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新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17.能源领域各类数据系统和信息平台的对接整合与能源数据中心建设研究18.能源技术国际合作模式研究19.中欧能源合作的前景与方向2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可及性研究21.重大突发事件对海外能源合作的影响及防范措施研究22.国际能源监管发展趋势及合作路径研究23.落实“放管服”改革部署强化能源监管研究24.能源规划评估与监管体制机制研究25.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能源监管机制研究26.政府监管领域公益性热线工作成效指标体系研究27.能源行业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法律风险及防控策略研究28.能源行业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衔接问题研究二、电力类选题29.市场化条件下电力需求侧响应政策措施研究30.电网主网架发展思路研究31.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规划和路径研究32.西电东送可持续性研究33.“十四五”农村电力发展思路研究34.煤电未来定位及清洁高效发展路径研究35.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发展路径和实施方案研究36.基于配电网的综合能源发展模式研究37.核电/电力/能源领域科研设施开放共享机制研究38.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研究39.未来我国电力市场格局和目标模式研究40.跨省跨区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研究41.深化输配电价改革研究42.电力市场建设成效阶段性评估和监管措施研究43.电力安全生产相关重大问题研究44.提高电力安全监管效能研究45.电网结构性风险及电力设备风险管控研究46.电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研究47.基于安全性、充裕性管理的大电力系统可靠性管理模式研究48.电力新型业态组织(包括具有配电网经营权的售电公司、微电网、局域电网等)应急能力建设研究49.基于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智慧工地”研究三、煤炭类50.煤炭绿色开发政策措施研究51.煤矿合理服务年限标准研究52.资源枯竭煤矿退出机制研究53.优化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政策环境研究54.煤与各类共伴生资源协调开发模式研究55.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政策研究56.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路径及对策措施研究57.煤矿建设项目现场和非现场综合监管研究58.全球煤炭国际贸易展望四、油气类选题59.我国油气田能源综合利用体制机制研究60.新形势下天然气利用政策体系研究61.油气管道保护政策机制研究62.油气管网设施容量配置及调度监管规则等关键问题研究63.储气调峰设施运营机制和储气库价格政策研究64.国内外炼油发展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65.推进我国石油天然气交易平台发展研究66.区域天然气市场建设研究67.燃料乙醇监管体系研究五、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类选题68.我国中长期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研究69.平价时期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政策和管理机制研究70.西南地区重点水电工程开发建设时序及经济性分析71.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发展规模及政策研究72.流域水风光资源开发利用互补特性分析研究73.深远海海上风电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74.风电、光伏电站设备回收利用技术研究75.光热发电发展路径研究76.分布式光伏可持续发展研究77.生物质清洁供暖供热政策研究78.生物质发电长效发展机制及经济性提升路径研究79.生物天然气商业发展模式和产业政策研究80.氢能产业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研究81.地热能多元化规模利用制约性关键问题研究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卷毛头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基于BMDL的热点污染物健康影响研究”开启中期检查

9月21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第六课题“基于BMDL的热点污染物健康影响研究”中期汇报会议在武汉光谷金盾酒店举行。科技部项目跟踪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吴永宁技术总师、复旦大学屈卫东教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尚玉梅高级会计师等3名专家组成员,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敬光研究员、课题负责人闻胜研究员、课题参与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刘烈刚教授、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教处曹新建以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中期汇报会议。会议由李敬光研究员主持,课题负责人闻胜从课题任务与考核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成果、遇到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计划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汇报。检验所曹文成博士汇报了二噁英与全氟化合物致健康不良影响的研究成果,华中科技大学陈梁凯博士阐述了镉和高氯酸盐致甲状腺和肾功能损伤的研究成果。专家们对课题实施情况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对该课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对课题研究和科研团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期望。吴永宁总师强调研究成果的转化,提出研究成果既要“上得了书架”,又能“下得了货架”。屈卫东教授肯定了课题研究成果的价值。尚玉梅会计师强调了科研经费应合理规范使用并提出中肯建议。经过三年的深耕,该课题研究取得较大的突破,获得典型食品污染物对人群健康效应危害的剂量效应关系。课题下一步将对前期研究结果进行总结,计算基准剂量值,提出食品热点污染物的健康指导值/限量标准的建议值。【来源:湖北省疾控中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关连长

2019年语言生活研究:热点与趋势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语言与社会”是语言学的核心话题之一,有关研究近年来在我国常被称为“语言生活研究”。语言生活是指“学习、运用和研究语言文字的各种活动,以及对语言文字研究成果的各类应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这类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从现代语言学发展的格局看,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的“语言生活派”,可以被看作社会语言学的中国学派,它有强烈的本土意识和家国情怀,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开展从微观到宏观的语言研究,结合多学科知识不断丰富语言学的内涵与方法,以面向社会现实的学术研究助力国家发展与社会建设。这一领域迅速发展的背后,既有国家与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新需求,也有语言学家探索中国道路的不懈追求与努力。近年来,学界对“语言与社会”关系的关注持续走高,在2019年依然保持了相当的热度。笔者以“语言生活、社会语言学、语言社会学、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社会话语、语言与社会”为核心检索词,考察了相关论文和项目情况。结果发现,国内期刊论文中有2600余篇相关成果,核心期刊和相关领域重要刊物中涉及这类话题的论文达350余篇。在科研立项方面,语言生活研究首次进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相关研究立项达到60余个,其中包括4项重大课题和6项重点课题。热点话题异彩纷呈语言生活研究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视角,既可以关注语言现象本身(属于“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也可以透过语言分析社会行为(属于“社会学的社会语言学”)。2019年度出现的热点话题,涉及多个领域。话语研究的对象是实际使用中的语言组织与使用特征,并从交际功能、使用者的认知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制约因素。2019年度对外交话语的关注度很高,不仅有关于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译介与传播的研究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立项,重点项目中也有两项课题与话语研究直接相关。同时,政治学者也开始重视语言对国际政治活动的影响,提出建立国际政治语言学,探究语言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是政治文本分析),或者借鉴语言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国际政治现象。外交话语研究方面,中外政治活动中的言语行为、外交话语与国家形象构建、我国外交话语模式的历史演变等都是讨论较多的话题。国家语言能力指“一个国家掌握利用语言资源、提供语言服务、处理语言问题、发展语言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这是近年中的热点话题,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有一个立项。最近的进展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方面,学界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做出了更深入的探讨,并将其拓展至国防、应急管理等方面。语言教育是语言生活的核心领域,其中的外语学科建设与社会对外语的需求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在三重背景的综合影响下展开。首先,“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国家战略对国家语言能力和语言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其次,“双一流”和“新文科”建设为外语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再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对外语人才市场形成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学者们对外语学科的定位、知识内涵、发展原则与建设路径等问题展开了新一轮探讨;外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外语学科定位的应用性与人文性之间的争论又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有关研究仍在不断推进。一方面,学者们继续就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理念、知识体系、学科内涵等问题做深入探讨;另一方面,从跨文化角度对孔子学院与孔子课堂展开个案研究、实证调查的研究逐渐增多。还有学者借鉴传播学、经济学理论,从更宏观的层面讨论汉语国际教育政策,并尝试构建语言传播理论,分析当前汉语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网络语言研究呈现出宏观与微观双管齐下的局面。一方面从微观角度对具体的网络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网络词语的语素化、语法化、意义建构与语义流变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则研究网络空间中的语言活力、网络语言的经济功能以及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机制与规律等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城市多语现象是学者关注的核心话题,我国不同区域中流动人口的语言使用状况、本地话在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区域或城市中的语言态度与认同问题等都引发了多方关注。社会学与经济学领域中也有人开始关注语言能力与语言多样性在贸易和城市移民创业中的作用。在国家推行《推普脱贫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背景下,涌现出大量有关语言扶贫、语言减贫和推普脱贫的研究。从学理上讨论语言与贫困的关系、贫困人口的语言能力现状、语言能力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等,都是被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研究对象以多类贫困群体中的儿童为主。语言教育、语言技术、“推普脱贫”行动的成效也被提及。这方面的研究学科跨度较大,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19年1月发布的《岳麓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个以“保护语言多样性”为主题的重要永久性文件,由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发布。它再次引发了中国学者对语言资源、语言多样性的关注,成果涉及语言资源的类型、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政策的关系、其他国家和组织的语言资源保护与语言复兴经验等。针对特殊人群语言的研究,关注了诸如盲文、手语、语言障碍人群的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内容。而过去这些学界很少关注的领域,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2019年发表的相关成果涉及盲文与手语的语言政策、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针对这类人群的语言服务、语言权利等;在语言障碍相关的研究中,老年人的语言能力蚀失和自闭症儿童的语言障碍,是研究者关注最多的问题。学科交叉融合指明发展方向社会生活是学术研究的源头活水。这类研究根植于社会现实,大到国家方针政策、国际政治与外交,小到个人对生命的认知和体验,无不被纳入研究者的关注范围。因此,关注现实、联系现实是相关研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2019年,中国的国际战略、扶贫攻坚计划、社会公平与公正、城市化与移民、“双一流”与“新文科”建设、网络空间发展、国家软实力建设、老年语言、特殊人群的语言应用等,都在语言与社会研究中得到了体现,为语言研究注入了现实的动力,带来了更多的研究素材,也提高了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相信这一特点在未来将被继续发扬光大。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往往是综合性研究。因此,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是这一领域在学术上的又一显著特征。从学术起源上看,社会语言学的创立和发展直接受到了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滋养,随后更融合了政治学、教育学、传播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不断探索,推动了学术的发展。例如在2019年度,就有学者结合政治学理论探讨了语言的政治属性与国际政治格局,还有学者基于传播学理论提出语言传播的混合模式,还有学者结合管理学知识提出语言治理能力模型。科学发展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新技术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重视交叉学科将使语言与社会研究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并以此不断丰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推动学术创新。最近十几年中,这一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阵地和研究平台,各类活动频繁,国内外互动增强。其中,以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若干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的科研机构群,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了基础平台的作用,研究内容基本上涵盖了这一领域的所有层次与侧面;除了“国家语言生活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4个子系列),还有《语言战略研究》《中国社会语言学》《中国语言战略》《语言政策与语言教育》《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语言规划学研究》等成为核心发表阵地;中国语言学会社会语言学分会、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专业委员会、语文现代化学会等学术团体发挥着凝聚与培养核心学者的功能;国家与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这类研究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有关研究仍大有发展空间。作为这类研究的骨干力量,语言学家不但要保持善于分析语言材料的长处,还要进一步关注社会研究,在追踪社会热点话题时,合理地建立社会因素与语言因素之间学术意义上的相关性,将社会研究所必需的事实呈现和逻辑分析深入应用于语言研究。而对一些非语言学界的学者来说,与语言学家紧密合作,也能极大拓展其研究的深度。因此,把握语言与社会研究的本质、构建研究应有的知识体系、真正做到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科交叉融合应该是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世界语言政策综合资源库建设及比较研究”(15JZD047)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蓉晖 杜宜阳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苦菜花

6大关键词预测2017年互联网研究热点

[ 亿欧导读 ] 2017年的互联网研究会有哪些热点?人工智能会在哪些重要的方向取得突破?当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平台型公司连接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和平台更好地相处?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2017年的互联网研究会有哪些热点?人工智能会在哪些重要的方向取得突破?当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平台型公司连接越来越紧密的趋势下,我们应该如何和平台更好地相处? 在1月6日举行的腾讯研究院年会上,腾讯研究院院长、腾讯集团公共战略研究部总经理司晓做了“互联网研究,这是最好的时代”的主题演讲,并用六大关键词来阐释了2017年互联网行业新趋势。 其在演讲中,还提出了“学术VC”的概念,希望能通过多样化的学术支持,把更多的学科纳入到互联网研究中,与研究者一起成长,一起促成互联网研究领域产出更多优秀成果,为互联网行业发展贡献才智,为未来思考。 以下为演讲实录: 互联网研究,这是最好的时代 谢谢大家。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在大雾霾天还参加我们的活动。 回顾2016年,我们一起见证了“互联网+”的落地,网约车规则的出台,也经历了知识付费的风潮,网红经济的兴起,见证了草根阶层在超级大国民主政治的崛起。 AR和VR设备的初步爆发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猛烈,但是AI应该说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多的精彩,从AlphaGo到无人驾驶,到语音影像的识别,以及我们刚刚经历过的Marster(AlphaGo2.0)对人类60连胜的碾压。作为一个资深的游戏玩家,我对2017年星际争霸2人类和AI的对决,抱有非常强烈的期待,因为这个游戏伴随了我大学的整个四年,这类游戏并非围棋一样所有的信息都是透明的,需要及时的刺探信息,根据对方的建筑和兵种动态调整自己的战术,还有多兵种的组合、操作和作战地形的选择,对AI来说更有挑战,但我依然觉得人类有可能会再次沦陷。 站在2017年的门槛,互联网产业会有什么样有意思的话题?在2016年末,我们研究院三十位研究员,专业背景包括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等14个社会科学的学科,大家共同做了一个预测,总共有63条。 通过对预测文本的简单分析,话题类名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AI(人工智能),为54次,远远高于其他词汇。紧随其后的是数字内容,版权+IP,19次;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总共出现14次,自动驾驶出现6次。 人文类的名词当中,“社会”名列第一,被提到17次,“文化”位列第二,被提到7次,“责任”和“传统”并列第三,分别出现6次。在商业模式类的词汇当中,“平台”出现最多,达到16次,“付费”与“创业”并列,都是7次。 我们把提到次数最多的词汇总起来,大致可以看出我们对未来一年的研究热点和方向的预测。 第一个关键词:【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当仁不让,是2017年的研究热词。2016年美国连发三份AI报告,英国政府连发两份AI报告,都有大量关于呼吁重视伦理和法律研究的内容。刚过去的12月,标准制定组织IEEE更是发布了《合伦理设计: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AI/AS)最大化人类福祉的愿景(第一版)》,旨在鼓励科技人员在AI研发过程中,优先考虑伦理问题。与技术关联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谓空前热烈。 这份文件由专门负责研究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中的伦理问题的IEEE全球计划下属各委员会共同完成。这些委员会由人工智能、伦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相关领域的100多位专家组成。内容包括一般原则、伦理、方法论、通用人工智能(AGI)和超级人工智能(ASI)的安全与福祉、个人数据、自主武器系统、经济/人道主义问题、法律等八大部分。我们研究院也专门就这份报告做了分析。 作为一个文科背景的人来讲,我感到非常高兴,包括法律政策、社会学、哲学等越来越多跨学科的、文科专业背景的人参与到科技话题的讨论中。 我们再看下AI应用的一个热点领域,自动驾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去年引起了很多的争议,国内外都有因自动驾驶技术致死的案例,特斯拉修改了软件的逻辑,以雷达为主,摄像头为辅,最近还成功地根据前车的前车的动作,预判刹车避免了一起致命车祸,体现了AI超越人类的驾驶技能。随着采用Nvida芯片的自动驾驶2.0硬件系统的上线,Elon Musk对外宣称17年底将实现从美国东海岸到西海岸的无人驾驶,非常值得期待。 麻省理工大学在网上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大概意思是,当碰撞不可避免的时候,左边是一个孕妇,右边是一个成年人,作为执行自动驾驶指令的AI,它到底是应该撞向哪一个? 在自动驾驶出来之前,这个问题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讨论过?因为在危险不可避免的时候,人类所有的反应都是应急反应,哪怕你身边坐的是你的亲人,你也很可能是把方向盘转向保护自己的方向。没有人会追求司机和车辆制造商的责任。 上述例子中的伦理规则相对清晰,在美国白宫出台的AI指南中也提到,人类的伦理规则有时候是清楚的,有时候是不清楚的。比如当左边和右边分别是孕妇和小朋友时,就不存在哪一方享有优先保护的共同伦理认知。 但是无论如何,当AI代替我们做撞击选择的时候,它一定会成为可追责的对象。美国的一家自动驾驶公司,由于没有法律规则,现在做到的就是尽全力刹住,在多数场景下,这个并不是产生最低损害的选择,比如50%的重叠碰撞的损害要比100%重叠大的多。但在基于伦理的法律规则出来前,如果是一家企业制定出规则,它一定会面对无穷无尽的诉讼,你凭什么决定生死的优先顺序?所以在AI时代,伦理和法律甚至要优先于技术去讨论才能保证自动驾驶的发展。AI的前沿技术必须与社会科学一起结合来去做研究。 第二个关键词:【虚拟现实/增强现实】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产业,从技术层面还是做出了很多突破,尤其是当我第一次戴上微软的Hololens这个设备的时候。虽然可视角度只有30度,但虚实的结合非常自然,让人非常震撼,我们有理由相信AR会成为颠覆下一代设备的技术。 由于VR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多通道的反馈,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用VR技术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有的专家开始用VR搭建虚拟的刺激,去评估甚至去提升人类的记忆水平。在神经康复中,VR技术已经能够促进患者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换,用以提高他们生活技艺的能力。对注意缺陷障碍的儿童、自闭症儿童的诊断和治疗上,VR研究也十分丰硕,国内有学者研发VR训练法甄别并治疗儿童的注意力缺陷障碍,以便提供早期治疗。如上种种都在进一步考验我们的市场是否能够及时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服务。 第三个关键词:【平台/责任】 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以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平台型公司超过半数,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平台时代。平台之上,独立的市场主体实时匹配,完成交易。媒体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外卖平台、打车平台、内容分发平台纷纷涌现。与线下的交易平台不同,在互联网交易当中,平台的角色非常关键,而平台的责任往往模糊不清。 1月9日,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小龙说小程序实现了他作为程序员的一个梦想;小程序没有线上入口,只能在应用场景中去找,没法强行推广。不用安装,当然也不需要被卸载。我们在经历了网站到APP之后仿佛又回到了“新网站”时代。这里提到小程序的用意,是提醒我们的研究要跟上现实的变化。当我们还在讨论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公众号、APP store生态的时候,应用的形态已经在悄然发生变化,小程序在未来的普及有可能把上述平台标签统统打破。我们需要关注平台和商业自身的进化。 平台可能也会是2017年的一个研究热词。平台经济相比传统经济的特征会越来越突显。平台规则和责任是决定平台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公众和监管者对于平台的期望越高,要求也会越高。我们预计平台责任的探讨将由法律责任向社会责任逐步转变。腾讯研究院2016年已经着手对互联网平台的形式、演化、特征和监管做了系统梳理,今年将会有一本《平台时代》的书出来,希望大家关注。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我们大会组织的逻辑是建立在我们对当下热点的预测上的,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展开讨论的几个话题我也想和大家分享下: 第四个关键词:【内容/付费】 泛娱乐、大IP在2016年的异常火爆,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的向上游发展参与内容制作,文学改编为电影、电影改编为游戏,全IP的运营越来越成为常态,内容创业者处于最好的年代。 2017年,基于版权、IP这些数字内容的商业模式可能进入下一个阶段,随着消费升级、流量红利用尽、免费内容溢出,知识变现加速了从免费到付费之路,包括单曲付费、内容打赏、付费语音问答、线上沙龙等在内的内容付费模式,有望成为与广告一样重要的商业模式,优质内容的入口地位凸显,头部内容创业的网红崛起,各大平台的内容生态之争,大幕初起。 我们一直都在研究和思考,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去保护平台上的优秀内容。相信大家都知道,微信原创功能,如果按照法律的要求,我们应该是一个享受避风港保护的角色,权利人法通知给我们,删除了就免责了。但是我们往前走了一步,做了一个原创数据库,如果你转载他人原创内容就会自动打上原创的标识,改头换面,剽窃他人内容在微信平台上变得越来越难。 我们还推出了原创内容的高分成机制、打赏功能,希望原创内容、优质内容可以得到更多的经济回报,这些都是对原创内容和生态的鼓励。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做,可以尝试,我们期待和大家一起去探讨,我们可以共同把研究成果变成维护商业生态的实实在在的规则。 第五个关键词:【社会/文化】 移动互联网对社会结构和亚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围绕互联网的基础性社科研究会在2017年火起来。传媒裂变加速,新闻生产去中心化,“轻量化+自媒体”蜂群效应日益突出;新闻分发个性化,“海量、标准、快速”的传统门户模式让位于“分众、个性、实时”的精准分发模式;文本可视化,短视频、直播成为新的流量入口。 更深一步,互联网已经影响到社交关系、身份认同、文化体验。二次元、恶搞、up主,由90后、00后这些网络原住民构成的亚文化社群由小众到流行再到占据主流,极有生命力。2009年A站B站先后创立,三年生根发芽,三年开枝散叶,三年开花结果,2017年人文科学研究可谓正当时。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区块链】 相信大家也都关注过,实际上我们也在整合内部各种资源进行研究,对区块链技术在腾讯的应用做了初步的预测。我们认为,2017年在金融机构、科技巨头,初创企业等市场主体对于区块链的研究有集中布局的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在2017年有可能会覆盖数字货币,以及包括支付票据、保险、医疗、物流、工艺等多个领域,来自商业模式,标准化互联互通,以及监管规则等方面的挑战。我们在17年也会很快推出一份关于区块链技术的白皮书,欢迎大家关注。 这里预测关键词的排列组合,都有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例如AI与老龄化社会、平台与社会治理,VR/AR与心里治疗、社交网络与疾病预防问题等等。 建立开放性的学术研究平台 在对2017年的研究热点做了一个初步的预判之后,下面我也希望通过这个机会,表达作为腾讯研究院,我们如何去推进这些课题的研究。通过和团队内部的讨论,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思路,第一个就是叫做“真问题”,第二个“大数据”,第三个“学术VC”。 腾讯研究院五年前从法律研究中心和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起步,逐步拓展到产业与经济、网络犯罪、信息安全、专利与创新、互联网+、大数据、网络空间、网络行为等11个研究中心及研究领域。形成了“法律+经济+社会”的三驾马车驱动的研究架构。 可以说我们每一步的前进都是跟随腾讯成长的希望与烦恼,也跟随着中国互联网演进的脉络。因此,紧贴现实、问题导向,研究互联网发展的真问题,是我们一切研究的出发点。未来,随着腾讯成长与互联网发展,这三驾马车可能继续拓展成四驾、五驾。没有边界,因时因需而动。 同时,我们一直清醒地知道,伴随互联网而来的新鲜与丰富的问题,不是我们一己之力能够面对。因此,以谦逊、开放地心态与外部合作,一直是我们坚持的研究态度。但是,在未来,我们希望能更加深化与强化这种合作研究的方式,通过对我们的研究合作伙伴开放、共享部分公共服务数据,来更大力度地推进合作课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深度。坦白说,数据开放、数据共享的推进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待会我们的副院长孟昭利博士会给大家做一个具体的介绍。 在这里,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学术VC”的概念。这个概念听起来可能略有歧义,腾讯研究院并不是真的要成立一支风险投资基金,而是我们已经开展,并且将更多展开的学术支持计划。 比如,我们与中山大学联合举办的“互联网人类学研究支持计划”,已经进行了两年。应该说在两年之前我们团队任何一个人对于人类学几乎没有概念,两年前,我们对人类学一无所知,但是两年下来,我们看到微信红包、朋友圈的点赞党、二次元等等新鲜的话题陆续被纳入严谨的学术研究,给网络时代的商业、社会与文化带来了新维度的洞察。未来希望能够把更多的学科纳入到互联网的研究中。 我们借用风险投资的概念,是希望表达我们与研究者一起成长,一起促成互联网领域研究成果的产出的愿望。我们期待的不是商业回报,也不是对我们有利的观点。而是希望能搭建平台,吸引和支持更多人一起为互联网研究贡献才智,为未来思考。 一个好的平台需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更需要一个建立一个强大的生态,和更多的人一起往前走。腾讯在发展战略上提出要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就是希望通过合作,让更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大家一起共同成长。我们的研究也是一样,今天的预测只是管中窥豹,为了抛砖引玉。更多的智慧在在坐的各位和所有从事互联网研究的学者专家的思想中,欢迎大家加入我们的“学术VC”计划。 在未来,希望腾讯研究院能够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口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学术平台,做好学术和产业界的连接器,和大家一起建设互联网领域具有创新性、引领性、责任感的学术生态圈。希望今后每年的这个时刻,都能跟新老朋友分享大家一年来的研究成果,分享彼此对来年研究热点的预测。 独行快,众行远。腾讯研究院希望和各位老师、朋友们一起并肩前行,为中国互联网发展与中国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