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田间一野草“蒺藜”,跟武器“铁蒺藜”有关,想不到价值还很高

田间一野草“蒺藜”,跟武器“铁蒺藜”有关,想不到价值还很高

导语:田间一野草“蒺藜”,跟武器“铁蒺藜”有关,想不到价值还很高。在田间、野外、路旁、农田里,你是不是经常看到一种野草,它经常匍匐在地上生长,它的果实上长着小刺,在野外玩耍的时候,很多小朋友都会被它的果实刺到过脚。你要是光脚不小心踩到它,很可能会疼小半天。你在野外见到过这种植物没?这种果实上有刺的植物,你见过吗?【蒺藜介绍】它的学名叫做“蒺藜”,有的地方叫它“刺蒺藜”、“白蒺藜”。在田间野外是一种很常见的杂草,它是蒺藜科蒺藜属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它的茎平卧匍匐在地面向四周长生,它的茎上长着像羽毛一样羽状复叶,它的果实有5枚果瓣,果瓣上长有锐利的小刺,果实成熟后非常坚硬,能够轻易的刺破人的皮肤。它的花米黄色,花期5-8月,果期6-9月。蒺藜的可爱小花【古代武器“铁蒺藜”跟它有什么渊源呢?】人类利用小草,发明了锯;利用蒲公英,发明了降落伞;利用蝙蝠发明了雷达;还有许多许多的高科技,都与大自然是离不开的。奥妙无穷的大自然给了我们人类无穷的想象和启发。“蒺藜”也不例外,它果实上的尖刺,就是很好的自我防卫工具。在冷兵器时代,骑兵一直都是主战力,它跑得快、能打还机动性强,一度成为战斗双方很头疼的问题。有人看到蒺藜的果实,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类似于蒺藜的武器,中间是一个圆球,浑身都是刺。这种武器可以在古代战争中,将其散步到地上,延迟敌军的行动。铁蒺藜--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将铁蒺藜进行简化重新设计成四钉的铁蒺藜,就是我们常说的扎马钉,这种“铁蒺藜”不论怎么放都有一个尖朝上,在当时的时代下,不但便于携带还节省制作原材料。后来,随着时代发展,为了满足不同的需要,也衍化出了更多的种类和形状。这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根据一棵小小的蒺藜果实,竟然可以造出这种改变战局的武器,真的令人心生敬畏之意。你见这种“铁蒺藜”没有呢?【蒺藜不但和铁蒺藜有关,还是一味奇药】别看蒺藜这种植物,它的果实长得不怎么受人待见,其实它可是一味奇药,有明目、平肝、止痒、解郁、活血、祛风的功效。研究发现它含有蒺藜多糖;生物碱哈尔满、哈尔碱、哈尔醇、对羟基苯乙酮基一3甲氧基一4羟基取代桂皮酰胺;黄酮;氨基 酸;甾体皂甙等多种成分。蒺藜的价值还有很多临床发现蒺藜皂苷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脑部供血、减轻细胞损伤,对抗衰老、脑血管、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都有好处。另外它的提取物蒺藜总皂苷在抑癌方面、心血管方面也有突出作用。当然,它还具有抗菌、调节血脂、保护视网膜等作用。是不是没想到这么一株小小的蒺藜,在药用方面对人体有这么多益处,虽不能说治百病吧,也算是一味奇药了吧。【蒺藜其它方面的价值】蒺藜在古代就可以用来当成食物来食用,可以把蒺藜去刺磨成面粉,制成饼来充饥。现在出现了许多以蒺藜为原材料制作的各种营养品,很受人们青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高效、快捷。为减轻劳动力,农田里的杂草,基本上也都被灭草剂给消除了。我们小时候熟视无睹的一些“野草”,正在慢慢变少,可能某一天会逐渐地消失。幸运的是,以前的这些野草、杂草,正慢慢地,以全新的面貌,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蒺藜这种植物,你们见过吗?你们当地又叫它什么名字呢?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共同交流。我是豫见草木,在这里会定期给大家分享一些植物常识。如果你喜欢我的作品,记得分享和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感谢您的观看!

窖者

种子可存活7年,在美国臭名昭著,我国农民却当宝贝,常有人去挖

导读:种子可存活7年,在美国臭名昭著,我国农民却当宝贝,常有人去挖阳春三月,不仅是百花齐放的季节,也是野草疯涨的季节,在农村的路边、田边随便走一走,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野草,对于很多准备春耕的农民来说,这些野草必须得除掉,以免它们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当然,这些在田边疯涨的野草虽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害处,但是它们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只不过大多数人不了解它们而已。就比方说马齿苋,就很喜欢生长在菜园、田边,但它却是一种药食两用的野菜,现如今也深得大家的喜爱,很多农民还会把它挖去当野菜卖呢。下面笔者就给大家分享一种野草,它的种子可存活7年,在美国臭名昭著,我国农民却当宝贝,常有人去挖。在田边的沙地上,常常能见到一种开着小黄花,成片匍匐在地上生长的野草,也许你也见过,但总叫不上它的名字来,实际上这种野草就是“蒺藜”。蒺藜为蒺藜科蒺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俗称“刺蒺藜”,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植物,在我国分布十分的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长,常见于农村的沙地、荒地、山坡、田边、路边等地方。在我国民间,蒺藜还有一个十分有意思的俗称,叫做“止行”,这是因为蒺藜的果实是种长满刺的野果,它的刺又长又硬。以前的人都穿的是草鞋,很容被蒺藜果实的刺扎穿,从而扎到脚,所以见到田边有一片蒺藜生长的话,就不能从它上面踩过去了,故而得名“止行”。蒺藜虽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一种植物,但在美国的名声也十分的响亮,不过这个名声却不是什么好名声,而是臭名昭著,因为蒺藜作为一种入侵物种,让美国人十分的头疼。主要原因就是蒺藜是一种生命力十分顽强的植物,它的种子平均可存活7年之久,一旦有一点机会,就会萌发蔓延泛滥成灾,且很难清除掉。还记得几年前看过的一篇报道,说美国在俄亥俄州伊里根镇为了清除蒺藜,其镇长宣布,只要用大垃圾带装一袋蒺藜上缴,就可以得到一美元的高额奖金。可见这蒺藜在国外多么不受待见了,但是在我国,这蒺藜在如今却被我国农民朋友们变废为宝。那么这蒺藜到底有什么价值呢?我想,美国人可以重新认识一下蒺藜,认识一下它的价值。蒺藜的价值跟它那长满尖刺的果实有关,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蒺藜就在中药界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上品的药材,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古方补肾治风,皆用刺蒺藜。后世补肾多用沙苑蒺藜,或以熬膏和药,恐其功亦不甚相远也。”具体来说,蒺藜主要有着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除了以上的价值之外,现代研究还发现,蒺藜还拥有降低胆固醇、降血糖、保护心脏、保护视力诸多用处,故而现在的蒺藜也成了众多保健品中的“宠儿”,在市场上也十分的热销。蒺藜的这些价值,也使得它被农民朋友们当成了宝贝,很多农民朋友常在蒺藜成熟时,把它全部采挖回来,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然后把晒干的果实拿到市场上去卖掉。各位朋友,你们认识蒺藜吗?你们知道它的这些价值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人伦不饬

刺梨来啦:理论研究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你朋友圈关于刺梨的信息多了起来。那咱们今天就来扒一扒关于刺梨的来龙去脉吧。刺梨对贵州人民来说并不陌生,这种随处可见的野生小果填补了多少人童年时零食的空白,这种酸涉回甘的味道也成了回不去的记忆。这种野生果实出现在官方文献中大约已有300年的历史,据现存的文献中,始载于康熙年间,贵州通志云:“刺梨野生乾如蒺藜,结实如小石榴,有刺味酸,取其汁入蜜炼之可以为膏,各群俱有,越黔境乃无,有重胎者,花甚艳,可艺为玩。”大意是说野生刺梨像蒺藜,结的果实像小石榴,有刺味道酸,取其汁入蜜炼的可以作为膏,贵州各郡都有,出了贵州境内就没有了。我国对刺梨的系统研究,则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1937年,湘雅医学院迁移到了贵阳,时任中国生理学会营养学会荣誉委员、湘雅医学院王成发教授在对贵阳市民进行人体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检测时发现,每100毫升血浆中平均含有维生素C仅0.29毫克,低于正常值的100倍。为解决这一关系到国民健康的大问题,众多专家教授投入到寻找富含维生素的资源中来。湘雅医学院的李华琼教授、原国民党陆军营养研究所万昕教授以及贵州农学院院长罗登义教授对我省山区和周边重庆进行资源调研和分析测试,发现少数民族食用的野生刺梨中维生素C极为丰富,由此也形成了系列论文成果。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对刺梨的理论研究日趋成熟,刺梨的营养物质及药理作用也被人们所熟知。简单来说,刺梨的功效可以概括为四句话:防癌抗癌降三高,美容美颜通便秘,改善睡眠消溃疡,解酒护肝抗疲劳。刺梨的适用人群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爱美人士、老年人、宝妈妈与孕妇、重大疾病术后恢复以及儿童青少年。刺梨好处多,大家快快吃起来吧。下期介绍刺梨应该怎么吃!

孰恶孰美

版纳植物园在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调控机制及其进化研究中获进展

雄性不育在农业杂交育种上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变体主要由孢子体型或配子体型的花药组织发育异常引起。绒毡层作为一个为花粉发育提供营养的重要孢子体型组织,其发育异常会引起花粉败育。绒毡层广泛存在于陆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报道多个调控绒毡层发育的关键因子,但是对这些关键因子介导的绒毡层发育在陆生植物中的进化模式甚少被关注。豆科作为第二大经济作物,为人类和动物提供最主要的植物蛋白及油脂来源。但是目前杂交育种较少在豆科作物中应用,而且豆科植物的绒毡层研究也鲜有报道,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解析豆科植物的育性调控,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江华团队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为研究材料,在其烟草逆转座子Tnt1插入突变体库中筛选到一个雄性不育突变体empty anther1(ean1)。它表现为营养期植株生长正常,而生殖期雄性不育。遗传学分析显示ean1为单基因隐性突变导致的。显微镜观察发现ean1突变体表现为花粉缺失的空花药表型。因尚未有蒺藜苜蓿花药发育的相关研究,该团队参考拟南芥和水稻的花药发育分期,从细胞形态特征上将蒺藜苜蓿花药发育分为14期。ean1突变体在花药发育的第8期开始出现绒毡层降解缺陷,后期不能产生小孢子。且其胼胝质的合成也有缺陷。而后,通过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克隆到EAN1基因,反向遗传学和遗传互补实验都证明EAN1基因调控蒺藜苜蓿的雄性不育表型。EAN1编码一个细胞核定位的bHLH蛋白。它在绒毡层中特异性表达,在花药发育的第7期表达量最高。这些结果表明,EAN1调控绒毡层的降解和胼胝质的合成。 进一步结合已测序的藻类以及其它陆生植物,该团队重构了植物bHLH蛋白的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有已报道的参与绒毡层调控的bHLH转录因子特异地聚类为II和III(a+c)1两个亚家族。EAN1属于II类亚家族,蒺藜苜蓿III(a+c)1亚家族中的三个成员MtAMS、MtAMSL和MtDYT1也都参与绒毡层和小孢子的发育,而EAN1能特异地与这三个III(a+c)1亚家族成员形成异源二聚体。这表明在被子植物绒毡层发育中,II和III(a+c)1类bHLH亚家族成员间存在一个保守的异源二聚化机制。 此前研究表明,绒毡层广泛存在于所有陆生维管植物中,而苔藓植物中(苔类、藓类和角苔类)的绒毡层分布情况有待进一步探索。但有趣的是,II和III(a+c)1两个bHLH亚家族保守存在于所有陆生植物中,包括三大苔藓类标志植物(地钱、小立碗藓和角苔)。但是在水生藻类植物中没有发现。该研究的结果说明绒毡层发育的关键分子路径可能在陆生植物类群分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该研究成果对于理解陆生植物绒毡层及雄性生殖器官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相关研究结果以A study of male fertility control in Medicago truncatula uncovers an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recruitment of two tapetal bHLH subfamilies in plant sexual reproction为题发表在New Phytologist上。版纳植物园博士郑小玲和贺亮亮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陈江华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蒺藜苜蓿花朵野生型和ean1突变体不同发育器官对比图绒毡层特异表达的EAN1编码一个细胞核定位的bHLH蛋白II和III(a+c)1类两个绒毡层特异的bHLH亚家族保守存在于所有陆生植物论文链接:https://nph.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ph.16770

大河恋

中科院微生物所孔照胜团队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与调控机制方面取得进展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Rhizobia-Legume)共生固氮体系是自然界固氮效率最高、固氮量最大的生物固氮系统。有效利用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互作产生了一个新的植物器官—根瘤(Nole)。根瘤中的共生体(Symbiosome)是共生细胞中一种特殊的细胞器,也是最基本的固氮单元。共生体是由类菌体(Bacteroids)和一层植物起源的共生体膜结构共同组成。目前对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早期侵染及根瘤器官发生的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较为清楚,但对共生互作界面(Symbiotic interface)形成的调控机制却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共生体膜(约为细胞质膜面积的几十倍)的快速扩张机制还不清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孔照胜研究课题组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为研究对象,首次利用标记了微丝骨架(Actin cytoskeleton)的稳定转基因株系,综合运用活细胞成像技术和三维重构技术等多种手段揭示了共生体发育过程中微丝骨架的结构和动态。研究发现,高密度的微丝束紧紧包裹侵染线(Infection thread)和菌滴(Infection droplet),引导侵染线的延伸和分支以及菌滴的释放(动图1),早期共生体生活在微丝网络中不断分化发育,成熟后呈辐射状紧密排布在中央大液泡周围,微丝则以短片段弥散网络形式排布其间。上述研究首次在活细胞水平揭示了根瘤发育不同阶段微丝骨架调控共生界面形成过程中的排布结构和动态模式,为更好的研究根瘤发育和生物固氮提供了细胞生物学依据。上述研究结果2018年8月2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主流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https://doi.org/10.1111/nph.15423)。博士生张霞霞和博士后韩利波为共同第一作者,孔照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百人计划”启动基金及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经费的资助。New Phytologist近期配发了对该研究的专题评述(将正式发表在2019年1月的第221卷第2期,https://doi.org/10.1111/nph.15506)。评述认为在活细胞水平研究根瘤深层细胞中根瘤菌的释放及分化发育极具挑战性(far more challenging),观察植物器官中深层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是任何一个植物生物学家的梦魇(imaging its structure in cells that lie deep within a plant organ is the nightmare of any plant cell biologist),该研究迈出了第一步(made a first step),首次揭示了根瘤深层组织中微丝的结构及动态(This combined approach provides us,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a view of actin filament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the inner tissues of root noles) (图1)。评述特别指出了上述研究发现的微丝短片段弥散网络在共生互作界面形成与维持过程及互作双方营养信号交换中的关键作用;指出上述结构类似于在细胞板形成、细胞顶端生长以及植物根节线虫引发的巨核细胞形成等过程中出现的微丝短片段网络结构,执行提高囊泡运输及分泌能力的功能,与细胞内膜结构动态密切相关。评述最后还讨论了上述研究结果对于阐释进化上更为古老的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s)共生互作中丛枝形成的细胞调控机制的重要借鉴意义。动图1:微丝骨架紧密环绕侵染线,引导侵染线生长和分支图1:苜蓿根瘤侵染细胞内共生体发育过程中微丝骨架排布及动态

好之不厌

为什么称学生弟子为“桃李”—专家学者为什么不愿当“学究”

一、“学生”“弟子”为什么称作“桃李”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时认为从《韩诗外传·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中引申而来。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春天种上桃树李树,夏天可以在树下乘凉,秋天可以吃它的果实;春天种上蒺藜,夏天连叶子都采不着,秋天所得到的还是刺。原义是“种好因,得好果”。后来因培养学生是“种好因”,像种桃李一样,就以桃李比喻学生、弟子了。二是认为与唐代刘禹锡的诗有关。刘禹锡的《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诗》,是刘禹锡在礼部(即春官)发榜后庆贺礼部得到门生的诗。诗中有“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秀才们中榜之后一天之内就可名扬天下了,而礼部也为国家得到了众多的门生)”。由于桃李都是春天开花,考试的人又都归春官领导,后来就称学子们为“桃李”了。二、专家、学者为什么不愿被称为“学究”这要从唐初孔颖达、贾公彦出来为“经书”作注疏谈起。孔颖达给“诗”、“书”、“礼”、“易”、“春秋”作注疏,并称这几部书为“五经”,贾公彦除这几部书外又增注了《周礼》、《仪礼》并称之为“七经”。当时唐朝非常注重开科取士。取士用明经、进士二科,明经科以讨论经典应试,进士科以策论应试。与此同时又有一个规定,即应试者回答问题时不许违背孔颖达的学说,必须按照孔氏的注疏解释“经书”。由于学者们都受到孔氏学说的限制,思想不能自由,所以对“经书”研究的成就很少,因此也产生不了卓异的经学家。到了宋代,其典章制度大部分按照唐代的办,特别是宋人拘守唐人的注疏更甚于唐人,据章太炎《国学概论》载:当时有人作《当仁不让于师赋》把“师”这一词解释为“众”,就落第了。因为“当仁不让于师”出自经书《论语·卫灵公》,孔颖达注“师”为“老师”。全语应为“如遇行仁的事,虽对师长,也不必谦让”。“师”虽有“众”的义项,但违背孔氏的讲法,就等于离经叛道了。综合上述,那么与“学究”一词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唐朝取士的明经科到了宋代改为学究科了。由于学究科限制应试者的创新,所以在当时“学究”就成了泥古不化的人的诨号。从上述情况可知,“学究”有拘泥于古的陈规旧说之嫌,专家、学者当然不愿意别人用此名称呼自己,只是现今偶见有学者专家自成“学究”,也就不免贻笑大方了。

秃而施发

中国年冷兵器发展的巅峰!看看北宋研制的这些黑科技!变态啊!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特殊的一个王朝,说他是大一统王朝吧,但是卧榻之侧,太多人睡了,幽州是别人的,西北是别人的,连云南广西都是人家的,有点名不符实!他应该算得上大一统王朝中国土面积最小的一个朝代,但是,虽热人家国土面积最小,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的一个王朝,论gdp。论财税在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他豪富无双,但是却常年被被北方契丹压制,得靠交保护费过日子,契丹势大也就算了,连西北小组党项也来欺负,还得给小弟交保护费,这去上哪说理去!弱宋这一称呼也当的是名副其实!虽然是弱宋吧,但是人家武器研究方面称得上旷古绝今!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对后世影响极大的火药武器就是从北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仗着这么多的黑科技却还是打不过别人,收复国土就不提了,能存在一百多年已经是个奇迹了!北宋立国就有先天的不足,立国时北方重要的屏障,养马地燕云十六州被后汉占领者,宋太祖也算得上一代枭雄,立志灭掉后汉,夺回北方屏障,但是他命由天不由己啊,英年早逝,宋太宗有着哥哥那份豪气,却没有哥哥那份能力,后汉虽然灭了,但是损失惨重啊,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领,再也没有能力夺回来了,这就造成了契丹要想攻宋,连长城都不用过,出门就是黄河,顺当极了!北方丢了,还有西北可以养马,但是李元昊太坏了,直接自立了,好嘛,最后一块养马地也丢了,骑兵就成了梦想了,在冷兵器时代,一个没有骑兵的国家是很悲催的!只有被打的分!骑兵没指望了,北宋另辟蹊径,大力发展新式武器,试图用武器的优势抵消没有骑兵的悲哀!于是就成就了中国冷兵器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就算是对内后世也是影响深远呢!下面就让大家欣赏一下北宋哪些令人生畏的黑科技提到宋,就不得不提神臂弓!神臂弓称得上北宋第一发明创造!神臂弓可以说是冷兵器时代单兵武器的颠峰,它用坚韧的山桑木为弩弓,又用坚实的檀木作弩身,麻为弦,轻巧坚劲,史书记载——神臂弓 “实弩也。以山桑为身,檀为弰,铁为枪膛,钢为机,麻索系札,丝为弦”“射三百步,透重札”。说是弓,其实就是弩,射程达到三百步,也就是三百米左右,现在的突击步枪有效射程也就是三四百米左右,射三百米,还能穿透重甲,其威力可见一斑,神臂弓可以称得上是骑兵的噩梦,对付骑兵效果异常!北宋的另一件神作——床子弩,大型的远射武器,和现在的火炮差不多,床子弩是一种重武器,是依靠几张弓的合力将一支箭射出,往往要几十人拉弓才可拉开. 射程可达500米,有的说能达到1000米以上。,确实当时的远程武器.檀渊之盟前夕,契丹大将萧达览即是中了床子弩箭阵亡的,使契丹士气大挫,堪称远程威慑利器,但是其过程太过繁琐,也太过被动,只能守城的时候使用,用于攻击就力不从心了!再说火药武器,火药虽然不是北宋发明的但是却在北宋开始大放异彩,让人们在选择冷兵器的时候又有了另一种选择,北宋从新配置了火药比例,北宋武经总要上记载也毒烟球、火炮、蒺藜火球的火药配方。这也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其中,硝的比重大幅增加,比硫和炭的总和还要大得多,已接近后来黑火药硝占75%的配方,火药的威力大幅提升。北宋时期,火药制造已是国之大事,管理规范、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仅军器监就雇佣4万多人工,下设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火作等11个大作坊,每日生产弩火药箭7000支、弓火药箭10000支、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1083年,为抵御西夏对兰州的进犯,一次就领用火箭25万支。北宋末年,又发展出“霹雳炮”“震天雷”等爆炸威力巨大的火药武器。火器一炸,声如霹雳,响动如雷;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碎迸无迹,甲铁皆透。1126年,李纲就用霹雳炮等重火器击退了围困京城开封的金兵;1161年,南宋文臣虞允文在著名的采石之战中,又用霹雳炮击败金朝御驾亲征的天德皇帝完颜亮,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挽南宋于既倒。霹雳炮因此成为火器史上最传奇的武器之一。北宋对武器的研制和制作都有专门的机构,采用及其严格的规范,哪件武器不和规范就要找制作者的责任1在每件武器上都要课上打造者的名字,这就让制作者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所以北宋是武器制作堪称精良!正是有这种严格的生产研究规范,才有了北宋武器的大放异彩!让弱宋成为了中国冷兵器史上发展的巅峰。

两代人

学术头条:新冠病毒存在两个主要谱系,新技术让蚊子只产雄性后代,新型抗艾滋疫苗重要进展

新研究分析新冠肺炎患者呼吸系统免疫反应《自然—医学》5月12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新冠肺炎患者的呼吸系统免疫反应的异常情况。这项研究分析了9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免疫细胞,或许有助于理解新冠病毒新冠病毒所触发的免疫反应背后的潜在机制。北京大学团队发现新冠病毒存在两个主要谱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陆剑课题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崔杰课题组合作撰写的论文《SARS-CoV-2的起源与持续进化》,日前发表在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英文综合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上,该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两个主要谱系。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等团队开发新方法 鉴定新冠病毒感染人类精确的细胞类型及组织5月7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Ido Amit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Benno Schwikowski共同通讯在Cell 在线发表论文,介绍了一种称为Viral-Track的新计算工具,该工具旨在使用直接映射策略系统地扫描生理病毒感染的scRNA-seq数据中的病毒RNA。Viral-Track可将scRNAseq数据全面映射到已知病毒基因组的大型数据库中,从而提供与病毒感染相关的细胞类型的精确注释。新研究阐明接种SARS-CoV-2的恒河猴呼吸系统疾病5月12日,美国NIH的 Emmie de Wit团队在Nature 在线发表题为“Respiratory disease in rhesus macaques inoculated with SARS-CoV-2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SARS-CoV-2会在被感染的恒河猴中引起呼吸道疾病,疾病持续8-16天。总之,恒河猴概括了在大多数人类病例中观察到的中度疾病。新技术可让蚊子只产雄性后代 消灭蚊群《自然-生物技术》的新研究,通过使用DNA切割酶在蚊子精子产生过程中破坏X染色体,最终只留下Y染色体可正常遗传,从而产生了以雄性为主的后代。这些只产雄性倾向的基因基本没有被天然抗性阻止,在实验室测试中,由于产下的都是雄蚊,雌性群体几乎全面崩溃,该技术有望成为新一代灭蚊的方法。同期两篇《自然·医学》论文揭示IL-8可作为有效癌症治疗靶标5月11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 Nature Medicine 杂志同期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表明循环系统中IL-8的高表达,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降低有关,血浆IL-8表达水平可作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癌症患者的易于检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CMU、谷歌、斯坦福提出以弱监督学习解纠缠表征来自 CMU、谷歌大脑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发布一项研究,展示了如何通过弱监督以最小负担为智能体提供有用信息,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监督帮助智能体在环境中学习。研究者探索了一种在目标趋向强化学习(goal-conditioned RL)设置中使用弱监督的方法。哈佛医学院开发出新的Cas9变体 可以靶向基因组绝大部分序列近期,哈佛医学院Benjamin P. Kleinstiver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SpG的变体,能够针对一组扩展的NGN PAM,并进一步优化了该酶,以开发出一种近PAMless SpCas9变体,名为SpRY(NRN> NYN PAM)。使用SpG和SpRY,该研究生成了以前无法获得的与疾病相关的遗传变异,从而可以在基因组任何序列进行编辑。长寿的秘密被发现 含有相同的性染色体的物种寿命长18%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Zoe A. Xirocostas等人在Biology Letters 在线发表题为“The sex with the reced sex chromosome dies earlier: a comparison across the tree of lif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在整个动物界中,具有相同性染色体的个体(包括具有双Xs的女性)的寿命比具有不相同性染色体的同龄人的寿命长近18%。快速灭菌99.9%:高效在线水消毒电杀菌材料研发取得突破中国海洋大学材料学院陈守刚教授课题组关于在线高速水处理消毒技术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材料组装器件首次实现在外接电压10 V,水流速度每分钟1升的情况下,实现了水中细菌99.9%的高效杀灭。相关成果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工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和环境纳米材料著名期刊Environ. Sci.: Nano等学术期刊上。张好建团队揭示ALKBH5特异性促进AML的发生发展以及白血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5月12日,武汉大学张好建教授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王嘉祯、李一村、王培培、韩国强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在Cell Stem 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将染色质状态变化与ALKBH5表达调控联系起来,同时揭示了ALKBH5能够特异性调控AML 白血病干细胞功能而不影响正常造血干细胞,为特异性靶向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奚海斌等构建人类骨骼肌体内发育及体外诱导分化的单细胞图谱美国洛杉矶大学加州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的April Pyle教授与Kathrin Plath教授团队合作(奚海斌博士为第一作者)在Cell Stem Cell上发表论文,构建了详尽的人类早期胚胎发育至成年阶段骨骼肌组织的单细胞图谱。研究揭示了人类骨骼肌前体细胞与卫星细胞的分子差异,并绘制了前者逐步成熟为后者的分子途径。毕彦超团队发现人脑知识表征的双重编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毕彦超课题组(第一作者为王效莹博士)在Neuron杂志发表论文,对人脑两种不同知识表征机制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通过检验先天盲人的颜色知识表征及其脑基础可以揭示非感觉经验形式的知识表征的机制。67%预防有效,保护持续近一年!新型抗艾滋疫苗取得重要进展《自然》子刊Nature Medicine的最新一期,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等多家机构的科研人员合作,检验了一种新型HIV疫苗的保护效果。在猕猴身上开展的实验显示,这种新疫苗产生了强有力的免疫应答,能更好地预防感染,并带来持久的保护效果。长跑激活抑癌基因 运动降低肝癌发病风险一项发表在《肝脏病学杂志》的研究,为运动降低肝癌风险提供了新证据。该研究显示,长跑等运动可以激活小鼠肝细胞内的p53等抑癌基因,同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缓解肝损伤,即使小鼠的体重没有下降,肝癌发病风险也会大幅下降。免疫信息的多代传递决定肠道调节性T细胞的命运5月12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Diane Mathis和Christophe Benoist研究组在Cell上发表题为An Immunologic Mode of Multi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Governs a Gut Treg Setpoint的文章,发现肠道Treg平衡状态可以多代传递,并且由母体转移的IgA水平所决定。科学家揭示复叶千姿百态的奥秘5月11日,《自然—植物》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陈江华团队的最新成果。该团队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的复叶为模型,对复叶发育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解析。科学家开发出高比能储镁正极材料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青岛储能院董杉木研究小组在《德国应用化学》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在铜硒化合物正极中,亚铜离子作为活性载流子能够有效调控正极侧的电化学镁化/去镁化过程。镁—镍钛仿生复合材料研制成功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合作,借鉴天然生物材料三维互穿微观结构的理念,将镁熔融浸渗至增材制造的镍钛合金骨架,构筑成轻质、高强、高阻尼、高吸能镁—镍钛仿生复合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8日发表在《科学进展》。科学家发现全球城市面积30年扩张80%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黎夏与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大学的曾振中以及同事利用卫星图像绘制了1985年至2015年间城市增长的地图。研究表明,过去30年里,全球城市面积扩张了80%,城市人口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人口增长率。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可持续性》。致命高温高湿笼罩全球“热点”一项对数千个气象站40年数据的分析显示,全球少数几个热点地区正在经历可能致命的高温和潮湿。发表在《科学进展》上的这项研究显示,炎热的天气是致命的。研究人员估计,在湿球温度高于35℃的情况下,即使健康人也会过热,并可能在6小时内死亡。新型干细胞始发态—原始态转变体系建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裴端卿研究组和刘晶研究组通过生长因子和化合物筛选,建立了新型高效的非整合小鼠干细胞始发态向原始态转变(PNT)技术体系,并结合RNA-seq和ATAC-seq等高通量测序技术,鉴定了调控PNT过程的新型因子,阐述了调控PNT过程的新机制。相关研究5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细胞生物学》。一颗号称“引力王”的系外行星惊现一组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1200多光年的位置,新发现一颗系外行星,其质量达到“太阳系行星之王”——木星质量的3倍,或可跻身系外行星中的“引力王”行列。鉴于大质量气态行星在系统中地位极其重要,其出现或将帮助我们寻找“地球2.0”。相关研究发表在近期《天文学》期刊上。脂肽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获进展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脂肽糖苷类抗生素Totopotensamides(TPMs)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期刊《ACS化学生物学》上。《自然》子刊:火星或比预想中更加潮湿,但仍不适宜居住一项发表在 5月11日的《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上的研究表明,火星比以前认为的要更加湿润,但并未增加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这项新研究利用火星探测器收集的测量数据和来自大气模型的信息设计了一个新模型,来预测火星表面及其附近可能存在液态盐水的位置。《自然》:研究人员在保加利亚洞穴中发现欧洲最早的人类遗骸根据5月11日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研究,在保加利亚的巴乔基罗洞穴中,研究人员发现了距今约4.6万至4.4万年(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远古人类遗骸。据Science News报道,这些人类遗骸包括一颗臼齿和六块骨头,是目前欧洲公认的最古老的智人化石。科学家发现太阳系最早的液体分子最近,《美国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使用了原子探针断层扫描技术,扫描了塔吉什湖陨石内的流体沉淀物的分子结构。塔吉什湖陨石来源于一颗古老的碳质小行星,保存了来自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物质。研究发现,流体沉淀物中富含钠矿物,意味着太阳系早期的水呈碱性,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年龄大的孕妇更容易产双胞胎根据《自然·生态与进化》的一项新研究,女性在生育年龄的中期,也就是30多岁时可能更容易怀上异卵双胞胎。这种概率提升主要是因为,年龄升高后个体为了应对胚胎生存能力下降产生了应对措施,一个月经周期内释放两个卵子的概率会上升。在太空中,宇航员排钠减少且血容量更低在最近一项发表于《循环》的论文中,科学家研究了在太空和地球上均食用低钠(每天2克)和高钠饮食(每天5.5克)的宇航员的钠排泄变化,结果发现,在太空中,无论宇航员采用哪种饮食,他们排泄的钠均会较少,其体内促进排钠的心脏利钠肽的浓度会因钠摄入量的变化发生改变,但会被重置到较低的水平。另外,宇航员在太空中的血容量更低。这项研究进一步表明,太空旅行对人体具有深远的影响。核磁共振成像可预测干细胞治疗脑损伤效果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I)是造成新生儿期死亡、儿童低智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神经干细胞能保护活的神经细胞,能用于治疗大脑损伤。最新发表于《细胞报告》的研究表明,通过MRI观察HII新生儿大脑中半暗带体积和核心体积,或能有效预测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出炉从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获悉,《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近日在全国出版。报告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教育部:240多家招生单位启动研究生复试工作教育部12日介绍,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341万人,与去年相比增加51万人。截至5月11日,全国已有770多个招生单位公布了学校的复试分数线,240多家招生单位启动了复试工作。2.1万名澳洲大学教职工面临失业 澳高校因疫情将损失138亿人民币近日,澳大利亚技术科学工程院(ATSE)领衔发布一份报告,评估了疫情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界的冲击。报告显示,未来6个月内澳大利亚高校将减少21000个工作岗位(以全职等效人数计算),其中7000 个为研究人员职位,超9000名国际学生将被迫推迟或放弃研究项目。前埃默里教授李晓江被判税务欺诈 赔偿3.5万美元当地时间5月8日,前埃默里大学教授医学院人类遗传学系杰出教授李晓江承认了提交虚假纳税申报单的指控,在申报单中抹去了从中方获得的约50万美元资助。他被判支付35089美元的赔偿,以及补缴2012-18年间税款带来的其他罚款,缓期一年执行。远望5号船凯旋 将备战火星探测等任务在太平洋海域圆满完成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等海上测控任务的远望5号船,12日上午返回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码头,累计海上作业81天,安全航行2万余海里。停靠码头后,远望5号船将统筹组织人员休整、设备检修、备品备件补充等工作,紧锣密鼓投入到包括火星探测、探月工程等在内的多项重大航天发射任务准备中。

消息

2020中国农业科研32个亮点,山东农大占了两项!

12月29日,中国科技界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科学报》发出重磅报道,盘点2020中国农业科研“亮点”。文章说: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这其中,农业科技的贡献居功至伟。这一年,虽然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农业科学家并未停下研究的步伐。他们用卓越的研究和执着的精神为农业、农村、农民带去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希望的田野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此,《中国科学报》梳理和盘点这一年中国农业科学家发表的部分重要论文成果,以飨读者。32个“亮点”山东农业大学占据了其中两项!!1.破解优质蛋白玉米育成之谜《自然—通讯》1月7日主要作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文琴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巫永睿团队2.揭示重要抗盐碱机制 《自然—通讯》1月10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蒋才富团队3.发现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协同调控新机制《科学》2月7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团队与三个实验室联合攻关4.揭示被子植物早期复杂演化历史《自然—植物》2月24日主要作者:四川大学教授刘建全联合华北理工大学、哈佛大学、兰州大学等5.白羽扇豆高质量基因组发布《自然—通讯》2月26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程锋团队和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许卫锋团队6.“液体黄金”霍霍巴油可借油菜合成《科学—进展》3月11日主要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郭亮团队、陈玲玲团队联合国外5家单位合作完成7.揭示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自然》3月19日主要作者: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段巧红团队、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进展亮点:发现了被子植物阻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的分子机制。在拟南芥FERONIA受体激酶的缺失突变体中,多个花粉管进入同一胚珠的不正常现象很常见。原来,FERONIA受体激酶调控了低甲酯化果胶质在丝状器的积累,进而调控了第一个花粉管诱导的一氧化氮在丝状器中的积累。一氧化氮对诱导花粉管进入胚珠的诱饵蛋白进行亚硝基化修饰,一方面阻止其分泌,另一方面使其失去诱导花粉管的活性,其他花粉管因此不能进入这个“名花有主”的胚珠。点评:在分子与生化水平上揭示了胚珠如何协调“花粉管破裂”与“防止多个花粉管进入胚珠”这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连的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研究被子植物受精过程的调控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8.大豆驯化过程中开花的进化和选择《自然—遗传》3月30日主要作者:广州大学教授孔凡江和刘宝辉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田志喜团队9.绘制首个山苍子基因组图谱《自然—通讯》4月3日主要作者: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汪阳东团队10.找到小麦“癌症”克星《科学》4月10日主要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孔令让团队进展亮点:团队从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且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首次明确并验证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不仅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而且具有广谱的解毒功能。 点评:Fhb7基因的发现和抗病机制解析对水稻、玉米等作物育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禾谷类作物种质改良和创新的难得基因,其在育种领域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提升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水平,为产业提质增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11.五个异源四倍体棉花起源终被厘清《自然—遗传》4月20日主要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所、德州农工大学等12.寻找现代玉米改良的足迹《自然—遗传》4月27日主要作者:华南农业大学王海洋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大学等13.增加一种植物就能获得显著的多样性效益《自然—植物》5月4日主要作者: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蔡友铭团队联合复旦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14.铁载体是根际稀缺资源保卫战的“秘密武器”《自然—微生物》5月11日主要作者: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团队联合瑞士、荷兰、英国学者15.解析蒺藜苜蓿复叶发育新机制《自然—植物》5月11日主要作者: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江华团队16.发现新型广谱抗菌增效剂《自然—微生物学》5月18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团队17.首次破译同源四倍体紫花苜蓿基因组《自然—通讯》5月19日主要作者: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邱强团队、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等18.20个水稻品种的参考表观基因组图谱发布《自然—通讯》5月27日主要作者: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兴旺和李国亮团队19.全球间套作增产模式获进展《自然—植物》6月1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团队20.揭示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机制《自然》6月11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院士团队21.激素水平升高可导致小菜蛾对Bt高抗性《自然—通讯》6月12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张友军团队22.建立新型可预测多核苷酸删除基因组编辑系统《自然—生物技术》6月29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研究组23.发现植物株型调控新机制《自然—植物》7月13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等24.首个古茶树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自然—通讯》7月24日主要作者: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教授闻玮玮课题组25.创制C4禾谷类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自然—植物》8月31日主要作者:山西农业大学杂粮分子育种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等26.龙井茶树染色体级别基因组组装成功《自然—通讯》9月7日主要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导、携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27.马铃薯杂交种子在接近《自然—遗传》9月28日主要作者: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黄三文团队等28.榕树和榕小蜂精细基因组图谱发布《细胞》10月8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课题组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明瑞光课题组等29.解密植物干细胞如何抵御病毒《科学》10月9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赵忠课题组30.拟南芥花期自然变异的调控新机制《自然—通讯》11月17日主要作者: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李培金课题组31.揭示水稻中重要二萜的代谢机制《自然—植物》12月8日主要作者:海南大学教授罗杰团队32.揭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分子机制《自然》12月10日主要作者: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王二涛团队这就是山农力量!这就是山东力量!!来源:中国科学报 科学网作者:张晴丹 李晨编辑:单一诺审核:陈姣 毛惠文版权说明:本文内容来源于中国科学报 科学网。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分享为公益,未用于营利,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电气

战场上的魔鬼兵器:防不胜防,最后一种最要命,踩上血肉横飞!

战场上有一些魔鬼兵器,防不胜防,随时夺命。下面介绍三种战场上的魔鬼兵器,第1种踩上人仰马翻,第2种踩上就死,第3种最要命,踩上血肉横飞。1、瓷蒺藜。西夏国兵器,拳头大小,圆球形瓷体表面突出若干瓷钉,如同蒺藜,接地面扁平,以便置于地上而不翻滚。作战时,将瓷蒺藜抛在地上,因其颜色与地物基本相同,敌人很难发现。一旦人马踩上,就会人仰马翻。成吉思汗曾多次征伐西夏,最后一次就是被瓷蒺藜掀下马,不久便因病而逝。瓷蒺藜可令敌军一时混乱,人马相互踩踏造成伤亡,在敌人慌乱之时发起进攻,一战必胜。2、鬼箭。带有剧毒的铁蒺藜,现代人称之为“三角钉”,许多人都见过。在古代战场上,它是魔鬼一样存在的兵器,所以被称为“鬼箭”。在使用之前,铁蒺藜要经过毒药和粪汤炒制,使其含有剧毒,然后撒在敌人必经之处,并隐于杂草或浮土之中,敌人兵马一旦踩到,便会中毒而死。3、地雷。一种埋于地下的爆炸兵器,最早出现于宋代,明代发展成熟。早期地雷外壳为石头,后改为铁壳。在近代战争中,地雷变得五花八门,什么连环雷、子母雷、延时雷等等,防不胜防。地雷是战场上最要命的兵器,即使有探雷器也清理不干净,踩上就被炸得血肉横飞,非常令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