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一份研究报告结果出炉,美国超1/3新冠治愈者,出现同种类型疾病泉水

一份研究报告结果出炉,美国超1/3新冠治愈者,出现同种类型疾病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持续存在,使得各界专家最担心的,莫过于治愈者后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其他症状,以及有可能受到的一切影响。毕竟不管怎么说,解决新冠病毒造成的危机,各国已经耗费了巨大的心力。如果治愈之后还将产生更多的危机,这着实叫人难以接受。而事实说明,专家们的担心并非真的没有道理,一项研究报告结果出炉,美国部分患者新出现的疾病,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进一步高度重视的程度了。美大量新冠治愈者被指出现同种类型疾病据环球网报道消息指出,近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柳叶刀》发布了最新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目前已经被治愈的新冠肺炎感染患者当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员,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脑部疾病,这有必要引起高度重视。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分糟糕的情况当中,被确定大部分的患病人员都是来自于美国的新冠患者。按照美媒报道的内容所指,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当下有34%的新冠患者,在治愈之后的六个月时间之内,被诊断出患有神经或者是心理疾病。其中,17%的患者被诊断出患有焦虑症,近15%的患者被确定患有情绪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五十个患者当中,就会有一个出现影响大脑的疾病。专家指出,随着新冠疫情危机的持续上升,关于这部分的情况,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专家强调,关于患者患有脑部疾病的情况,更多的会体现在新冠肺炎的治愈者身上。相比于其他的病毒,新冠病毒后期造成的风险性会更大。所以关于新冠肺炎的治愈患者,专家建议,在恢复之后的六个月阶段之内,这些患者的所有情况,仍然还需要保持密切的重视,以免糟糕结果的出现而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新冠治愈患者感染类似疾病比例更高为了确定最为真实的研究结果,英国牛津大学专家联合另外的几名学者迅速展开了进一步的调查。据了解,相关研究通过覆盖超23万的新冠治愈患者进行开展,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美国。最终确定,凡是感染了新冠肺炎的患者,之后出现精神疾病的概率以及风险都会变得更大。另外,关于新冠肺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也会多少受到明确的影响。不过,这样的研究因为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局限性,这并不意味着整个研究过程就不存在数据疏漏的地方。总而言之,相比之下,各界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重视程度应该要更大一些。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专家希望,各界对于精神疾病所需要用药的医疗资源,都应该做到更好地配置,也不至于等到危机真的出现的时候,很多医疗机构都无法满足基本的医疗需求。新冠疫情或给医疗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当然,这样的一份结果,可以非常明确的强调,关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迅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但是真正意义上来看,还需要保留更长的观察期限。按照专家所说的,新冠疫情给医疗系统带来的,将会是非常长期的影响。短时间的治愈,并不能让长期的问题被进一步的忽视。诺丁汉大学精神病学专家萨米表示,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关于新冠肺炎到底是如果做到,去影响人的大脑以及神经系统的问题,这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可以肯定的是,新冠肺炎或将造成的后果,很多都会是处于慢性的阶段,因此有必要通过更多的视角来保持全面关注。只有完全做到各方面的资源实现积极配合,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方面所造成的莫大影响!

纥草饮水

中国学者在Science 发表了8项研究成果,取得了重大进展

2021年2月26日,中国学者在Science 发表了8项研究成果,在物理学,生命科学,数学及地球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iNature系统盘点这些研究成果:【1】自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发现电子自旋现象起,人们在原子和分子等体系中发现电子自旋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会导致许多有趣现象的发生,比如:原子能级的分裂,磁晶各向异性和半导体中的量子霍尔效应等。电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的耦合会对原子和分子的碰撞过程会产生影响。2021年2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兴安教授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志刚研究员和杨学明院士课题组合作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Quantum interference between spin-orbit split partial waves in the F + HD → HF + D reac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告了有关电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在F + HD→HF + D反应中的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组合。使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该研究在前向散射方向周围的产品旋转状态分辨的微分截面中观察到了特殊的马蹄铁形图案。当考虑到完整的自旋轨道特性时,只有通过高精度的量子动力学理论才能正确解释这种异常的动力学模式。理论分析表明,马蹄铁形很大程度上是自旋轨道分裂-部分波共振具有正负平衡的量子干扰的结果,这提供了自旋轨道相互作用如何有效影响反应动力学的独特例子。【2】已知等离激元纳米粒子的手性组装体具有很强的圆二色性,但不具有高光学不对称性,这受到电场和磁场分量的不利组合(由强散射复合)的限制。2021年2月25日,吉林大学刘堃,密歇根大学Nicholas A. Kotov及巴西圣卡洛斯联邦大学Andre Farias de Moura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Enhanced optical asymmetry in supramolecular chiroplasmonic assemblies with long-range ord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可以通过类似于在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金纳米棒螺旋装配中发现的液晶的纳米粒子的长距离组织,来克服这些限制。强烈的偏振相关光谱位移和降低的能量状态散射,以及在组装好的螺旋中激活的偶极子的反平行定向,使光学不对称性g因子增加了4600倍以上。液晶般的颜色变化和纳米棒加速的原纤化可以在复杂的生物介质中进行药物筛选。远距离有序的改进也为具有高光学不对称性的材料设计提供了结构指导。【3】2021年2月26日,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周斌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Proliferation tracing reveals regional hepatocyte generation in liver homeostasis and repai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开发了能够长时程示踪体内细胞增殖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研究人员发现了成体肝细胞的来源,为肝脏再生及疾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4】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Zhu Hao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Liver homeostasis is maintained by midlobular zone 2 hepatocyt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使用14种鼠科动物命运图谱系统地比较了肝细胞的不同子集。在稳态期间,来自门周围区1和中心周围区3的细胞数量减少,而来自小叶中区2的细胞数量增加。区域2中的细胞可以避免常见的损伤,并且在中央和周围的损伤后也促进了细胞的再生。区域2的重新填充是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2-雷帕霉素-细胞周期蛋白D1(IGFBP2-mTOR-CCND1)轴的靶标驱动的。因此,小叶的不同区域表现出它们对肝细胞更新的贡献的差异,并且区域2是在稳态和再生过程中新肝细胞的重要来源。【5】随机数被广泛用于信息安全,密码学,随机建模和量子模拟。物理随机数生成的关键技术挑战是速度和可伸缩性。 2021年2月26日,耶鲁大学曹慧团队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assively parallel ultrafast random bit generation with a chip-scale las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演示了一种与单个激光二极管并行超快生成数百个随机位流的方法。引入了在专门设计的腔中的多种激光模式的时空干涉,作为极大加速随机位生成的方案。由量子涨落引起的自发发射会产生随机噪声,使比特流无法预测。离线后处理可实现每秒250 TB的总比特率,比当前的后处理记录高出两个数量级。该研究方法坚固,紧凑且节能,在安全通信和高性能计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6】有丝分裂原触发动物中的细胞分裂。在植物中,细胞分裂素是一组来自腺嘌呤的植物激素,可刺激细胞增殖。细胞分裂素信号转导由膜相关的组氨酸激酶受体启动,并通过磷酸化系统进行转导。 2021年2月25日,剑桥大学Yang Weibing(现在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中心)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 mechanism of cytokinin-activated cell division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出在拟南芥茎尖分生组织(SAM)中,细胞分裂素通过促进Myb与蛋白3R4(MYB3R4)的核穿梭来调节细胞分裂,MYB3R4是激活有丝分裂基因表达的转录因子。新合成的MYB3R4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中。在G2 / M过渡期,MYB3R4的快速核积累(与细胞分裂素浓度的相关瞬时峰值一致)为涉及importins的正反馈回路提供了营养,并启动了驱动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的转录级联反应。工程核限制MYB3R4可模拟细胞分裂素在增强细胞增殖和分生组织生长中的作用。【7】了解基因组的组织需要整合DNA序列和三维空间环境。然而,现有的全基因组方法缺乏碱基对序列解析或直接的空间定位。博德研究所Chen Fei等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In situ genome sequencing resolves DNA sequence and structure in intact biological samp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描述了原位基因组测序(IGS),一种同时对完整的生物样品中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成像的方法。该研究将IGS应用于人类成纤维细胞和早期小鼠胚胎,在空间上将成千上万个基因组位点定位在单个核中。使用这些数据,该研究表征了跨胚胎阶段的基因组结构中父母特异性的变化,揭示了受精卵中的单细胞染色质结构域,以及未发现的全局染色体定位在各个胚胎中的表观遗传记忆。这些结果表明,IGS如何直接将序列和结构从单碱基对到整个生物的整个长度尺度连接起来。【8】海底地球物理仪器在部署和维护方面具有挑战性,但对于研究海底地震和地球内部至关重要。可以利用海底电信电缆的新型光纤传感技术为填补数据空白提供了机会。 2021年2月26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Zhan Zhongwen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Optical polarization–based seismic and water wave sensing on transoceanic cab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监视常规光通信信道的极化,成功地通过了一条10,000公里长的海底电缆,将地震波和水波感应到连接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和智利瓦尔帕莱索的海底电缆。该研究的方法由于不需要专门的设备,激光源或专用光纤,因此具有很高的可扩展性,可以将全球海底电缆转换为连续的实时地震和海啸观测站。自1925年乌伦贝克和古德施密特发现电子自旋现象起,人们在原子和分子等体系中发现电子自旋与轨道角动量的耦合会导致许多有趣现象的发生,比如:原子能级的分裂,磁晶各向异性和半导体中的量子霍尔效应等。电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的耦合会对原子和分子的碰撞过程会产生影响。在化学反应中,电子自旋轨道耦合会导致反应散射分波的分裂,进而使得分波可能存在一些精细结构。但是长期以来,电子自旋轨道耦合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影响化学反应的动力学过程仍然是一个未知并极具挑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以实验和理论相结合对电子自旋和轨道角动量在氟原子与氢分子的反应F+HD->HF+D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方面,通过将交叉分子束方法、时间切片离子速度成像技术与近阈值电离技术相结合,应用高分辨的实验测量获得了产物转动量子态分辨的微分散射截面,并在微分散射截面前向散射方向观测到了一个独特的马蹄铁形结构。理论方面,发展了考虑电子角动量效应的量子动力学理论模拟方法,对这个独特的马蹄铁形动力学结构进行了解释。理论表明这个动力学结构是由具有正负宇称的自旋轨道分裂的共振分波的量子干涉导致的。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自旋-轨道相互作用能够有效地影响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陈文韬博士是本论文的第一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的支持。版权声明:本文转自“iNature”,文章转载只为学术传播,无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沃斯(WOSCI)由耶鲁大学博士团队匠心打造,专注最新科学动态并提供各类科研学术指导,包括:前沿科学新闻、出版信息、期刊解析、论文写作技巧、学术讲座、SCI论文润色等。

黑玫瑰

北大教授在研究什么?研究成果让人想不到,网友:又一个经典语录

邓丽君曾演唱过一首歌曲叫做《又见炊烟》,王菲也曾翻唱过这首歌曲。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罩大地,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我心中只有你,又见炊烟升起……歌词展现出的画面很美,也曾令无数情男情女向往。然而你可曾想到,如此美丽的画面,却暗藏着致命的危险……北大,作为我国知名度最高的高等学府之一。不仅享誉中外,而且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是各省学霸的聚集地。按理说这样的高校,将会集实力、声誉为一体。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近些来北大也受到了一些非议。比如有人说北大现在培养的都是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对于这样的评价,其实并不敢苟同。因为人与之间的所处的位置不同,所做的选择也就不同。可是最近北大一位教授的研究结果,却让人不得不说上两句。最近,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陶澎教授及所属团队在全球顶尖杂《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性论文,展示了其及所属团队的最新研究成功。能够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本更应该有更多的支持。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陶澎教授的研究成功,却引来了纷争,甚至是网友们的谩骂。究竟是什么样的成果,会让网友们愤愤不平呢?论文声称农村烧饭和取暖的污染导致每年数十万人死亡。比如2014年在国内就估计有115万人因为吸入了PM2.5而导致过早死亡的情况。其中有77万人与做饭的取暖使用的的固体染料有关。为了让论文更具说服力,陶澎教授又给出了一组数据,国内农村因为使用木材、秸秆等做饭和取暖,因此产生的PM2.5导致了37万人死亡,并给出了促进农村地区固体燃料向清洁燃料的转换,以此来改善空气质量。PM2.5,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所以陶澎教授论文的核心思想,我们都是能看得懂的。国内农村因为使用木材、秸秆等做饭和取暖产生的PM2.5会导致许多人的死亡,看上去似乎还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在秸秆禁烧后,这样的数据还能站住脚吗?没有了秸秆的焚烧,就剩下农村的烧火做饭了。农村的烧火做饭有问题吗经济条件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家家户户烧柴做饭,北方的冬季也烧炕,可那时候的天却是蓝蓝的。农村的烧火做饭,会有污染吗?肯定会有污染,但是因为烧火做饭,导致大量死亡,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作为北大的教授,在做学术论文的时候更应该有科学的依据,而不是用所谓的估计。这样的估计,不仅会让人难以信服,而且将污染的成因归咎于烧火做饭上更不得人心。正如一些网友评论的那样,北大教授?吃饱了没事做。北大陶澎教授给出的固体燃料向清洁燃料转换的建议是很好的,但是做论文的时候,更应严谨。如果没有确切的数据,将污染的原因归咎为农村的烧火做饭,只会是教授的又一个经典语录。

半边灵

硬核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

日前,杭师大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朱雨田教授团队通过静电纺丝与超声负载相结合的方法,构筑了具有多孔三维网络结构和微裂纹结构的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相关研究成果以 “A highly stretchable strain sensor with both an ultralow detection limit and an ultrawide sensing range”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21, 9, 1795-1802, IF=11.301)。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是未来发展智能材料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在电子皮肤、人机交互、人体健康监测、人体运动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应变检测下限和应变响应范围是应变传感材料的两个重要性能指标,如何实现在超宽应变响应范围的同时兼具超低应变检测下限仍然是目前面临的一个挑战。朱雨田教授团队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具有多孔三维网络结构的聚氨酯纤维膜,然后通过超声负载方法,在其表面包覆带有微裂纹结构的碳纳米管导电层,最后经裁剪、组装电极制备出了碳纳米管包覆的聚氨酯纤维膜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该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材料的传感机理及应变刺激响应演示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三维导电网络结构能够赋予该应变传感材料超宽的应变检测范围(0.05% ~ 600%),同时导电层表面的微裂纹结构可使该材料能够灵敏地检测到低至0.05%的微小应变刺激,即该柔性可拉伸应变传感材料兼具超宽的应变响应范围和超低的应变检测下限。此外,该材料表现出快速响应(75 ms)和良好耐久性等优异性能,既可以感知琴声引起的细微振动,又能够检测关节运动产生的大应变刺激,在可穿戴器件、软体机器人、电子皮肤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应变传感性能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生李华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朱雨田教授和李勇进教授为通讯作者,杭州师范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论文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2073078, 21774126) 、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LR20E030003) 等项目支持。人物简介朱雨田,教授、博导、浙江省杰青。致力于高分子复合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获省级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CS Nano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他引15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5项。李勇进,教授、博导、浙江省杰青、浙江省钱江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高分子反应性加工、高分子成型新方法及高分子凝聚态物理研究。以通讯作者在Macromolecules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他引4000余次,H-Index 35。获授权美、日和中国专利4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等国家级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5项。曾获国际高分子加工学会Morand Lambla Award、冯新德高分子奖、高分子加工新锐创新奖等奖项。李华,杭州师范大学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分子柔性传感材料研究。来源: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编辑:朱镕华玲责任编辑:田盛 监制:周志琴出品:党委宣传部、校融媒体中心

众目睽睽

“吃得少,活得久”,究竟有没有道理?多个研究结果给出答案

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对于饮食上的消费也不再吝啬,很少还有人会饿着肚子,除非是自己想节食减肥。提到吃饭,人们所追求的无非是两件事,第一吃饱,第二吃好。但各种因为饮食习惯不当而造成的疾病出现后,人们也意识到,吃饭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渐渐的传出了“吃得少,活得久”的说法。这个说法的出现其实来自外国的一则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试验。在实验中,通过一定程度的节食来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减少摄入的食物量确实能够有助于延长寿命。但是这项研究并不是在人身上发现的,而是果蝇。研究者将果蝇划分了对照组,然后针对试验的需要,对其中一组的果蝇进行一定的饮食控制,结果发现,限制饮食的果蝇组寿命得到了一定的延长。除此之外,还有在小鼠身上的试验、猴子身上的试验等都出现了一样的结果。在每次只吃7、8分饱的猴子中十年后的生存率达到88%以上。而未曾控制饮食的猴子,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患有脂肪肝、高血压等疾病,生存率仅有50%左右。由这些研究结果,科学家们推论限制一定量的饮食对于人们延长寿命有一定的好处。但这个结论尚且没有科学实验能够证实。大家千万不要盲目的节食,希望以此来延长寿命。吃得少和节食是不同的概念名人们需要掌握着之间的分寸。有调查显示,目前有超过80%的家庭存在脂肪含量超标的问题,而人们体重处于肥胖、超重等范围内也是引起很多慢性疾病的因素之一。限制一定量的热量摄入是能够降低身体氧化代谢的速率的,从而预防一些慢性疾病出现,起到延缓衰老的效果。“吃得少,活得久”也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如何做到合理的“吃得少”?有的人说,吃的少是不是什么都要吃得少?那不是会饿吗?其实在很多的养生方法中都存在一定的“轻断食”的方法,在某一个时间段实行有规划的减少饮食摄入,从而起到减少人体内摄入的热量的目的。比如16:8轻断食法,在一天中有8个小时可以随便吃东西,但剩下的16小时不吃。又或者2:5轻断食法,一周七天中正常饮食5天,剩下选不连续的两天限制一定的饮食。这些方法在一些人群中也产生了不错的效果。如果你在一些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能够尝试这样的轻断食法,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效果,觉得体重有所下降,身体更加轻盈等好处,那么可以尝试。但提醒大家,这样的方法不适合所有人。除了这样专业的轻断食法,一些食物种类的限制摄入,也能起到“吃得少,活得久”的效果。主食加新鲜的蔬菜瓜果,并且摄入一定的鸡鱼肉蛋,对于营养均衡补充是必须的。这样的饮食结构最好不要擅自更改。但对于饮食结构内的食物组成却可以有所调整。比如针对主食,很多人都喜欢吃精细粮食,米面等,对于粗粮的补充比较缺少。适当的在主食中添加红豆、荞麦等粗粮,也能均衡补充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对健康有好处。肉类的补充能够为人体提供充分的蛋白质和脂肪,是对健康有好处的。而其中的红肉中含有较多的脂肪,经常吃比较容易导致肥胖、超重,给肝脏、肠胃增加消化的负担。可以多选择深海鱼类、蛋类等优质蛋白,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增加消化负担,或对长寿有帮助。在吃饭的总摄入量上也可以多留心。很多人都喜欢边吃饭边聊天,很容易一不留神就吃撑了。每次都吃十分饱对健康也是不太好的,肠胃长时间的运转,也会增加消化的负担。科学家建议人们每顿吃7分饱就够了,既能保证吃饱,而且还有助于降低诱发一些慢性疾病的风险。现在你知道了吧,吃得少,活得久确实存在一定的道理,但并没有一定的研究证实在人类身上节食能够有助长寿。人们可以选择限制饮食类型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有助健康。

重磅!近日,广州大学教授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准确估算全球碳收支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杨现坤副教授与香港大学冉立山老师,联合美国,瑞士,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合作者首次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的三十年内(1980年代和2010年代)的内陆水体(河流,湖泊,和水库)CO2排放变化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表在本周出版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简称NC,是英国Nature(自然)杂志首个冠名“Nature”品牌的纯开放获取期刊,致力于发表生物、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等各领域的高质量研究。1980年代(上)和2010年代(下)汛期(右)和非汛期(左)实测CO2分压变化内陆水体排放的CO2主要来自陆地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一般以溶解的土壤或者湿地CO2的形式进入的水生系统,或者来自水体中源自陆地衍生有机物的矿化作用,将有机碳转化为溶解的CO2。内陆水体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输移和转化大量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碳,并向大气中排放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对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准确估算内陆水体的CO2排放量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大尺度卫星遥感技术,以及1980年代在1709个地点收集的历史水化学数据和最近在中国1064个地点进行的野外采样数据,此次研究估算了中国内陆水体的CO2排放通量。结果表明,中国内陆水体的CO2排放通量已从1980年代每年1.38±0.31亿吨(约5.06亿吨CO2)降至2010年代的每年0.98±0.19亿吨(约3.59亿吨CO2),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中国内陆水体CO2排放量总体下降了29%;河流是内陆水体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的88–93%。在空间分布上,只有青藏高原的内陆水体CO2排放在30年间呈现了增加的趋势,河流和湖泊的CO2排放分别增加18%和81%。而中国其他地区的河流CO2排放均呈下降趋势(降低31–56%)。1980年代和2010年代中国内陆水体二氧化本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准确估算1980年代和2010年代中国区域的水面积变化。在参考了历史资料的同时,研究人员采用高精度卫星影像对中国当代的内陆水体面积进行了重新分析提取。结果表明,1980年代中国河流非汛期水面积为55,488±12,886 km2,汛期为65,076±14,357 km2。到2010年代,河流非汛期水面积下降至51,003±14,439 km2,汛期河流水面积降至58,279±15027 km2,总体下降了8.110.4%。而遥感结果表明湖泊和水库的面积则呈现增加的趋势,湖泊面积由1980年代的79,196±6415 km2增加到2010年代的82,570±6688 km2,水库面积则从1980年代的14,772±1196 km2增加到2010年代的25,616±2075 km2。由于这个阶段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刺激了对能源和粮食生产的需求,从1980年代到2010年代之间我国完成了约15,000个新水库的建设,水库的存储容量增加了一倍以上。自然河流向水库转化后,具有类似于湖泊的理化特性,从而大大减少了CO2的排放。如果将河流和水库一起考虑,则在最近的30年中,它们的总CO2排放量减少了大约三分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各地的水库蓄水所致。研究表明,如考虑1980年代中国内陆水体排放的CO2,会使当时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估算结果减少24–59%。自1980年代初开始实施全国性的生态恢复计划以来,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在2010年代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即便如此,考虑到2010年代内陆水体排放的CO2,也可以抵消17–21%陆地碳汇。由于内陆水体排放的CO2当前尚未纳入我国陆地景观的碳收支中,忽略内陆水域的碳排放可能会很大程度高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陆地碳汇。DEM中国河流的DEM提取结果与本研究的提该研究结果对于全球碳排放评估的贡献是:中国内陆水体排放的CO2约占全球排放的5–7%,基于此结果更新后的全球内陆水体CO2排放将增加约1亿吨。考虑到我国横跨世界上大多数气候带以及多样化的地貌系统,而且还涵盖了大多数全球植被类型,此项基于中国的研究具有全球性的参考价值。如果忽略内陆水体CO2排放,在评价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平衡中的作用时,可能产生非常大的误差。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杨现坤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承担了本研究中中国内陆水体遥感监测和分析的部分,研究助理田明扬老师也参与了本项研究,对本项的外业调研、水化学数据分析做了大量工作。此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广州大学百人计划启动基金资助。延伸阅读:杨现坤,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副教授,广州大学“青年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获得者,意大利帕多瓦大学高访学者。主要从事中国大河水文遥感、水文地貌与流域水资源遥感监测与管理研究。2010-201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President Fellowship全额奖学金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攻读博士学位,2014年8毕业,次年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2014年至2017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任副研究员。国际期刊Remote Sensing和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客座编辑。主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科技部外国专家局外专人才项目1项。已经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发表相关科研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30篇,出版QGIS软件系列专著2部。

快枪手

重磅!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最新研究结果

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近800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更令人揪心的是新冠病毒变得更加捉摸不透英国发现变异毒株它的传播速度相比以前快了约70%这让原本就艰难的抗疫进程雪上加霜现在全世界把遏制病毒的希望寄托在了安全有效的疫苗上但依旧有很多人担心病毒发现时间还不到一年新冠疫苗能保护多长时间?12月22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发布重要研究结果2020年1月到5月新冠流行期间该院对506例新冠感染者进行随访研究表明患者康复6个月后96%感染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仍然阳性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新冠疫苗的保护时间可能类似这对于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研究人员在院长刘磊和研究所所长张政的带领下,对2020年1月到5月收治的506例新冠感染者(其中无症状感染者44例)血浆抗体进行了持续随访,发现——抗体的产生约发病后1个月达到峰值;康复6个月后,96%感染者体内的特异性抗体仍然阳性,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新冠疫苗的保护时间可能类似,对于制定科学的疫苗接种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对于IgM,IgA联合IgG检测早期诊断新冠病毒感染,敏感性更高;并可对唾液进行IgA检测,临床操作简便易行,生物安全性较高。研究团队计划完成为期5年的新冠抗体随访调查,调查结果将为新冠疫苗接种策略提供重要科学依据。而在近日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介绍,很多医疗机构,对出院的康复病人进行随访,出院以后抗体是否还持续存在。他了解到,深圳市传染病医院第一个出院的病人是1月23日,总共随访了400多病人,他们发现,许多病人最长的有10个月都还有抗体存在。他说,这些证据都提示,疫苗保护期,按世卫组织的规定要求半年以上,基本上没有太多的疑问。当然,至于说保护期能不能像很多病毒性疫苗一样,能够终身免疫,或者至少保护五年十年,还不能下这个结论。【相关新闻】香港及内地专家举行疫情交流会议据国家卫健委网站消息,2020年12月22日下午,内地与香港新冠肺炎疫情专题交流会在深圳市举行,两地专家围绕疫情形势、外防输入、核酸检测、疫苗策略、健康码使用、防控案例等多个议题深入交流。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雷海潮、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深港两地政府代表及医疗卫生专家40余人出席。与会专家认同打赢疫情阻击战,需要政府组织、科学防控和民众参与。两地有关部门和专家将进一步加强疫情信息通报、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保障居民健康福祉。雷海潮副主任表示,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心香港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关注香港疫情形势和防控工作。国家卫建委将全力支持特区政府积极开展科学精准规范防控,以科学证据和成功案例为参考,早日使市民生活和经贸活动回归常态。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22日公布,截至当日零时,香港新增63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53例、输入性病例10例。香港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8300例。【最新疫情速报】31省区市新增15例确诊病例据国家卫健委最新通报,12月2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5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14例(上海12例,浙江1例,广东1例),本土病例1例(在辽宁);无新增死亡病例;无新增疑似病例。境外输入现有确诊病例280例(其中重症病例4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确诊病例416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883例,无死亡病例。截至12月22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320例(其中重症病例5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1928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6882例,无现有疑似病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893870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7618人。晶报记者 | 罗丹综合 | 腾讯新闻 国家卫健委 界面新闻编辑 | 邹振民

老师们

我国科学家在《柳叶刀》刊发重要研究成果

新华社消息,我国科学家在湖北武汉开展的一项血清流行病学追踪调查显示,当地人群新冠抗体阳性者中,40%存在可有效对抗病毒的抗体并至少可持续9个月。研究结果19日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刊发。  该研究揭示了新冠病毒感染者血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对疫苗保护时效评估也具有借鉴价值。研究还显示,经校正后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6.9%,说明即便疫情暴发,武汉也仅有小比例人群受染。  论文领衔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表示,评估感染新冠病毒并具有免疫力人群的比例,对于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降低未来再发大流行的可能性至关重要。

变而有气

巴西公布科兴新冠疫苗Ⅲ期临床试验最终研究结果

新华社圣保罗4月11日电(记者宫若涵)巴西圣保罗州布坦坦研究所11日公布了中国科兴公司新冠疫苗克尔来福在巴西Ⅲ期临床试验的最终研究结果,将该疫苗对含不需就医的轻症病例在内的所有新冠病例的保护效力从今年1月初公布的50.38%修正为50.7%,对有明显症状且需就医的新冠病例的保护效力从1月的78%修正为83.7%。这项研究由布坦坦研究所主导,目前已提交给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待同行评审。克尔来福疫苗由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2020年7月21日至12月16日在巴西进行Ⅲ期临床试验。该研究显示,当接种两剂疫苗的间隔时间较长时,克尔来福对含不需就医的轻症病例在内的所有新冠病例的保护效力可以进一步提升至62.3%。研究人员认为,接种两剂疫苗的最优间隔是28天。研究还显示,克尔来福对于P.1和P.2这两种变异新冠病毒同样有效。P.1变异病毒最初发现于亚马孙州首府玛瑙斯市,是导致今年以来巴西疫情严重反弹的一个因素。P.2变异病毒主要在里约热内卢等地流行。研究人员认为,尽管这两种毒株产生了多处可能影响抗体作用的突变,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了克尔来福的志愿者的血清对于这两种变异病毒的中和效力和对于普通毒株是相同的。(来源:新华网)

茱丽叶

哈佛大学研究结果表示:成功的人在童年,大多数具备这4个特点

失败是成功之母,家长在孩子成长道路的每一步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孩子就算是失败了也不缺再次爬起来的勇气,最后走向成功这一步。但是想要孩子长大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实在是需要经历太多。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大家也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像马云、比尔盖茨、他们的经历和成功都是无法复制的,但是童年的时候都有一些相同的习惯,或许这些习惯的养成,才促成了今天的成功人士。成功绝非偶然,哈佛大学曾做过一项调查,通过对被调查者的家庭环境,亲人朋友走访调查分析出一个结论:童年经历对一个人是否成功是有很大影响的。童年的时候有这些习惯的孩子,长大后学业,家庭,甚至是婚姻都幸福。成功的人士的幼年时期,一般都有这4个特征:1、有阅读的习惯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很多人都会说读书没有,其实是他们读的那一星半点的书没用。从小就有阅读习惯的人和不喜欢读书的人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央视的主持人董卿,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让她不仅是有知识有文化甚至还影响着一个人的气质,更不用说以后的经济收入和家庭,这一切都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孩子从小就读书,感兴趣的书孩子都可以去读,各种杂书报纸报刊等。知识和阅读习惯兼得,读书也是唯一有回报的事情,换来的是别人家孩子不能比的见识,格局,和世界观还有孩子的眼界。2、会做家务做家务的孩子其实很少,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是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父母都是富养孩子,见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干一点家务活,让孩子没有做家务的意识。其实主动做家务的孩子责任意识是很强的。因为他们心里会为父母着想,想为父母分担一点,这种责任心强的人是这个社会中最缺乏的一种人才,也体现了独立的性格。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调查了两万名小学生发现会做家务的孩子成绩越优秀,所以主动做家务会做家务的孩子以后更容易成功。3、有独立人格的孩子独立人格是很多成功人士都有的特征,他们喜欢一个人思考问题一个人解决问题,可以又快又准地做出选择,做出决定。大多时候其实都不需要父母,有自己奇特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果孩子很独立从来不会给家长添麻烦,像一个小大人,父母就配合他是最好的做法,不用制止这种独立的行为。4、从小就“厚脸皮”厚脸皮可谓是我们生存之道,相比于爱面子害羞的人,厚脸皮会在生活中更有利一些。其实孩子也要有这种“厚脸皮”的思想,在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时要在认错的同时讨好老师和家长,这是一种能力。害羞,爱面子,可能会让孩子因为一时的批评就想要放弃,或者会有心理阴影等。培养孩子厚脸皮也是为孩子的以后着想,社会需要这种游刃有余随时自我切换情绪,这样离成功也会更进一步。陪孩子走过一段路就会有如何和孩子交流的收获,童年是一个孩子最能开发大脑的年龄段,阅读一些书会,多接触文字,多动动脑子,在有和成功人士相同的习惯之外也要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爱好。童年的时候不仅要有孩童的灵气还要有一些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辅助孩子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在小时候打好基础。很多孩子都是在上学的时候因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以至于从小学开始就落后了很多,这是一定要避免的。如果父母不知道怎么入手,可以阅读这些书,书中的画面会吸引孩子阅读的兴趣,从简单的图画到复杂的大脑训练,一步一步让孩子投入进去。成功的人童年的习惯都相似,这些习惯其实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需要很强的毅力。就比如阅读习惯,如果能从小坚持到大是很难的事情,这就可以培养孩子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成功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家长的存在其实也是一种督促行为,孩子很难集中精神去做某一件事或者想放弃的时候,家长就要鼓励孩子,这才是正确的,培养和教育孩子的路漫漫,父母也要对自己有信心,优秀的孩子离不开父母和孩子的相互配合,你们要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