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王世襄进入燕京大学后,一个从玩到学的思想转变播音中

王世襄进入燕京大学后,一个从玩到学的思想转变

1934年,20岁的王世襄走进了燕京大学的校门。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最为著名的教会大学之一,而燕京大学此时的校长,就是著名的司徒雷登。王世襄开始就读的专业是医科,这仍旧是父亲的选择。一朝天子一朝臣,国民政府迁往南京后,父亲王继曾便逐渐淡出了官场,赋闲在家。宦海沉浮多年,每每感到时局变迁、世事难测,父亲因此并不愿让幼子世襄走上和自己相同的道路,更希望他在大学能修成一门有专业技术的学科,未来可以赖其安身立命。而当时燕京大学的医科远近闻名于是王世襄凭着自幼的家学教育和一口学自美侨学校的英语,顺利地考人了燕京大学,开始了他在未名湖畔的求学之路。燕京大学的求学岁月,开启了王世襄人生的新篇章,但这种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初入燕京大学,王世襄对父亲所选的医学课程颇感枯燥,仍旧流连于他过去的玩乐生活中。当时,王家恰在燕京大学附近的刚秉庙东有一个20余亩地(1市亩=666平方米)的园子,时人称之为“王家花园”。园子内地方宽敞、花草茂盛,可供王世襄继续他的各种玩乐喜好:他在园内搭起了葫芦架,播种、引藤、自己范制、火绘葫芦;邀请京城有名的养狗家荣三、小崇搬进园内居住,交流探讨各种养狗经验……此时的王世襄虽身在燕大就读,心却放在他的各种爱好上,“王家花园”极盛之时,单单是养的狗,就有“浑子”、“壬子”、“青花雪儿”三条,正好凑成一围。一心难二用,心不在焉的王世襄显然无法兼顾他在燕京大学医科的繁重学业,两年预科结束,王世襄的成绩是数、理、化科目均不及格。“髫年不可教,学业荒于嬉”,这是后来年近老耋之年的王世襄老人对自己当时的评价。当然,那个时期,王世襄对此却是毫不在意的。按燕京大学的规定,王世襄的成绩无法进入正式医科学习,要么转学别科,要么退学回家。而此时的王世襄却仍旧暗自庆幸:他终于可以摆脱恼人的医科学业了。1936年,22岁的王世襄转入燕京大学国文系。应该说王世襄的庆幸是对的,在国文系,他凭着自小的私塾教育、家学熏陶,应对国文系的功课是游刃有余的。有一次,在刘盼遂先生的《文选》课上,王世襄就择兴趣所好,写就了一篇题为《鸽铃赋》骈文。 弃医从文,王世襄获得了较多的闲兴游玩时间。在大学四年级时,他曾用明人笔法写作《燕园景物略》一篇:“予来燕京四年,不惮霜雪,不避风雨,不分昼夜,每于人不游处游,人不至时至,期有会心,自悦而已。”堪称他在燕园求学生涯的写照。1938年夏天,王世襄顺利地拿到了燕京大学本科毕业文凭,人生的转折点如期而至,人生选择众多,经过考虑,王世襄最后仍旧作出了书香世家的“最主流”选择,在人生中最好的年华里,继续学业深造。于是,在1938年秋天,他考人了燕京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成了一名研究生。真正让王世襄“改玩归正”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1939年。这年,一直以来对他关爱备至的慈母金章过早地离世了,年仅56岁。慈母的早逝,与王家的家道败落关系最大,父亲的赋闲,使王家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日本侵略军烧进北京城的兵火,使那个年代的生计愈发艰难了。打理王家的金章,正是在这种窘困的压力下一病不起的。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富贵入凡尘。这个中国人相信多年的道理在这一年也印证在了王世襄的身上。痛定思痛的他,深感自己的生活荒诞不经,为虚掷大好光阴而悔恨不已,他下决心痛改前非,驱散鸽群,送走了大鹰、獾狗,将蛐蛐罐、葫芦、鸽哨等东西也统统束之高阁,决心在研究院苦修自励。与其说此时的王世襄放弃了驯狗、养鹰等活动,不如说他把这种活动硬生地“升华”了。199年,他结合亲身体验,在《华光》杂志上分三次发表了关于大鹰和老北京人玩鹰民俗的文章,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详细讲述捕鹰、养鹰、驯鹰、放鹰的诸多程序,还追根溯源,在各种文献中找寻和考据了中国人养鹰的历史,自此王世襄将民俗风情提炼升华到学术历史高度。之后,王世襄又发表了《关于姚最(续画品录〉中的一个错字》,这是一篇颇具深度的学术论文。该文围绕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的《续画品录》展开,回顾了刘海粟等七位现代艺术家对该著作所作研究的各自观点,表述了自己研究的结论,资料丰富、条理清晰,更让人刮目相看的是,全文用地道流畅的英文写作。这是当时难得的论文,这一切都得益于王世襄中西兼备的治学才华。 1939年,王世襄在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上,选择了当时还未有人深入研究的题目一《中国画论研究》,这可以看作是他对母亲的敬礼,因为母亲金章是近代著名的鱼藻画家。至1941年历时三载,他终于完成了论文先秦至宋代部分的撰写,同时顺利完成答辩,取得了燕京大学文学硕士的学位。此时的王世襄,已经摆脱了过去的顽童形象,正在向学者、大家的道路迈出坚实的脚步。玩是全身心的,要学也就是玩命地学”,王世襄自己的话,正是求学时期的自己的深刻写照。

刀语

中国历史上已经消失的四所大学,曾经震撼世界,校友大名鼎鼎

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名校,有些依然在教书育人,还有些却已经消失。虽然如今再也听不到它们的名号,可在历史的进程上,有这么四所大学影响深远。燕京大学,占地面积最大、环境也极为优美,此后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正是这所学校的创始人。司徒雷登是一名牧师,1918年,司徒雷登接到了长老会正式下达的命令,在中国办一所新的大学,而这个学校就是燕京大学。燕京大学是由四所美国及英国的基督教会共同创办的学校,有充分的外汇经费,也有世界一流的老师教授。校址燕园曾经是皇家别墅,名为淑春园,乾隆皇帝将其赏赐给和珅,几经周转落到了陕西督军陈树藩的手上,司徒雷登就是从他的手上购入了淑春园。此地风景极为清幽,湖光山色,建筑富丽堂皇。这所学校很多名师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同白求恩一起来华的林迈可、哲学家冯友兰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诗人冰心 都曾在此地一展风华。燕京大学被撤后,由如今的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清华大学接收。校区则留给了北京大学。金陵大学同样也是一所教会学校,伫立在六朝古都南京。当时国内有十三所教会学校,而金陵大学就是这其中最好的一所,拥有金陵大学学位证的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在光绪十四年建立。文学家汪辟疆、美国作家赛珍珠、新儒学八大家之一的方东美、见证历史的贝德士都曾在此地为众多学子答疑解惑。金陵大学被撤后,大部分被并入了南京大学,其中的教育系并入了南师大。林学系并日南京林业大学,农学院并入南京农业大学。如今的北京电影学院也接受了金陵大学的电影与广播专修科。齐鲁大学也是其中一所影响重大的学校,这所大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教会学校,始建于清同治三年。被称为当时的华北第一学府,齐鲁大学的医学院实力非常强,与协和、湘雅齐名。齐鲁大学人才济济,很多名师都曾在此地传授学业,著名作家老舍、著名的文物鉴定家王敦化、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顾颉刚,都曾在齐鲁大学研究教学。老舍先生还担任了文学院院长一职,课堂风趣幽默,广受青年学子欢迎。齐鲁大学解体后,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几所名校并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其他三所学校不同,它是因当时的国情建立起的一所临时综合性大学。在战争年代,为了让中华民族教育精华得以存活,将近有十余所大学迁入昆明,其中最著名的一所大学就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建。虽然只存活了短短8年零11个月,可它依然为特殊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大名鼎鼎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这所大学的校舍担任了建筑工程顾问一职。文学家朱自清、胡适、闻一多,历史系陈寅恪、傅斯年 ,哲学系金岳霖、冯友兰,算学习华罗庚,有众多名家在此坐镇。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李政道,两弹元勋邓稼先都是这所学校的校友。1946年三所学校的复员北返,云南师范学院留在原址,成为如今的云南师范大学。

橙路

中国最难考的5所研究生院校是哪些?北大有一个,清华上榜两个!

中国最难考的5所研究生院校是哪些?北大有一个,清华上榜两个!2019考研落下帷幕,2020的考研大军也拉开了新一轮的战斗号角。大家都选择了什么样的院校呢?了解过的人都知道,考研是分学校和专业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要说最难考的院校专业,大家第一反应想到的应该是985大学中的热门专业,所以今天小编就要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中国最难考的5所研究生院校,为什么大家都说,只要能考进去,未来就不用愁了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说到清华大学,大家可能想起来网上流行过的“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的段子,今天要了解的是五道口金融学院,其实小编有点疑问,直接说金融学院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在前面加上五道口三个字呢?这个学院史成立于2012年3月,是由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建,前身是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看到这里大家心里也就明白了,考进去了前途无量,但是想考进去就得玩命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这是亚太地区最优秀的商学院之一,要说学院有多厉害呢?每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高考状元会被光华管理学院录取,在本科阶段就这么厉害了,那考研进去的难度就不言而喻了,有这么一句话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北大人看光华,就和其他人看北大一样。如此受瞩目受重点培养的学院,毕业出来找工作确实不成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要说这个学院的由来,历史就有点悠久了, 1955年燕京大学新闻系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划入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来到了1985年,在新闻系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说的新闻学院正式成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具有历史标志性意义的新闻报道,就是出自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之手。在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被评估为新闻传播学科综合实力第一名。为什么说他难考呢?因为人大新闻学院的招收人数一共就20个人,可想而知竞争压力有多大。要知道在信息传播高速化的时代,新闻媒体的发展只会越来越好,那么这方面的人才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要是能考上人大的新闻学院,那肯定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前途一片光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的前身是1979年成立的联合国译员训练部,是中国专门为联合国培养同声传译和笔译人才的机构,查找资料的时候小编觉得,看到联合国三个字,就能知道考进去有多难了。学院每年招收研究生60名,相较于人大的新闻学院要好一点,但是依然令人头皮发麻。要知道这类人才毕业后多为中央领导人服务,陪同在领导人身边当翻译官,前途发展怎么样相信不用小编强调大家也都明白的。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小时候就知道,清华大学的土木工程系是超级厉害的,而土木水利学院则是在土木工程系和水利水电工程系的基础上于2000年成立的。要说他有多难考呢?根据世界大学学科综合排名,清华大学土木学科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十,这难度可想而知,而土木水利向来是好就业的专业,毕业后的身价估计能翻几倍。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领略了一番名校风光,总结出来一句话就是:学习好才是真正的王道,希望大家在备战考研的过程中能顺利,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关注小编哦,我们会持续为你提供有价值的教育资讯!

刹那

1952中国,被消失的9所世界级大学

1949年以前,有多所中国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办学理念、规模、质量,在当时都可跻身世界级名牌大学。不过,在1952年“院校大调整”中,这些大学便集体被消失了。像“燕京”“辅仁”“齐鲁”“东吴”“圣约翰”……这些赫赫扬扬的校名,逐渐被后人遗忘……一、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燕京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美的大学。该校创办于1916年,校长是司徒雷登。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销。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二、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国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三、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为1904年至1952年在中国山东省办学的一所教会大学,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14个基督教教会组织联合开办。齐鲁大学在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四、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1951年在台湾复校,成为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五、圣约翰大学(Saint John's 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原校址给了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亡。但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六、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该校系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所设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七、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系中国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如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被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八、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于该校。金陵大学是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第一所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当时被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的美誉。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被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九、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岭南大学的前身是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

月出

燕京大学为什么频频出现在电视剧当中?又如何在九年内发展成世界一流大学?

一、燕京大学不止出现在《亮剑》中在电视剧《亮剑》中,我们知道李云龙的好搭档赵刚,是毕业于燕京大学。其实燕京大学还出现在很多电视剧中。《北平无战事》中,何孝钰的父亲何其沧就是燕京大学校长。《上海滩》当中的主人公许文强也是燕京大学的一名学生,连《中国合伙人》中成东青也是在燕京大学上的大学。还有很多电视剧当中出现燕京大学,不再一一列举。二、燕京大学不是北大很多人认为电视剧当中出现的燕京大学,就是北京大学,其实这是不对的,那个时候的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大学,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然更不是燕山大学,虽然燕京大学也简称燕大。燕京大学其实是由外国人创建的一所教会大学,由当时的北京汇文大学、通州华北协和大学、北京华北女子协和大学等几所大学合并而成,是我国当时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之一。燕京大学当时有3个学院(文、理、法),18个系科。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冰心、周作人曾经在此任教。三、获大量资金捐赠,九年跻身世界一流燕京大学获得美国霍尔基金大量资金捐赠,迅速发展。一位燕京大学的校友曾经回忆,燕京大学老师很照顾学生,冬天把自己的棉袄给学生穿,教学极为认真负责,教室即使只有一位学生听课,但老师也照常认真把课讲完。燕京大学1919年建立,经过九年的发展,学校已经是一流大学。1928年,在一次由14个私立大学参加的考试中,两个燕京大学的学生获得最高分,燕京大学其他学生获得的分数水平也是这几个大学中最好的,当时的几所私立大学水平可都是很高的。同样在这一年,美国加州大学对亚洲大学的学术水平进行调查,燕京大学被认为是亚洲最好的两所教会大学之一。燕京大学从此名声大振,燕京大学的学生当时甚至可以直接到美国研究生院攻读学位。四、为何能与哈佛合作办学上面提到燕京大学曾经获得美国霍尔基金捐赠,当时哈佛大学也惦记这笔钱,但是哈佛大学不符合条件,为了也能利用这笔钱,哈佛大学就决定和燕京大学合作办学,建立哈佛燕京学社。当时两所学校互派研究生、学者交流学习,这些学生中无论中国学生,还是美国学生,很多人都在后来成为相关领域内的学术大家。五、院系调整,燕大消失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燕京大学文理科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经济学并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并入中国政法大学,历史系并入中央名族大学。六、为什么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小编认为,首先因为燕京大学是外国人创建的大学,当时大学悬挂的是美国国旗,学生可以得到很好的保护。再者,就是燕京大学是当时一流大学,知名度、影响力都很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燕京大学位于北京这个重要的城市,很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发生在北京。这么出名有特殊的大学,出现在影视剧当中,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欢迎大家关注小编,翻阅其它文章。也欢迎大家在下面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丰年

中国已经消失的十所著名大学,实力个个堪比今天的清华北大

燕京大学、震旦大学、齐鲁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等十所著名大学,在教学上直接引进西方近代教育模式,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与导向作用,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知识界的精英,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产生深远影响,实力个个堪比今天的清华北大,为中国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非常遗憾的是,在1952年院校大调整中,这些大学逐渐融入其他大学,它们的名字也随之成为时代的记忆和历史的一页。一、燕京大学燕京大学创办于1919年,是由英国人还有美国人一起在北京创立的,他也是我们中国近代最好的一所大学,他的第一任校长就是司徒雷登,他是美国的一名传教士,也是近代出名的外交官和教育家,司徒雷登任校长后开始建设新校区,向社会各界募捐。经过几年的努力,该大学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震。燕京大学的校址,其实就是我们清朝大贪官和珅的私家别院,和珅被抄家之后,它也换了好几任的主人,最后落到了陈树藩的手里,美国人就是从他的手里买下了这个园子,成为了燕京大学的老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教学思想上,燕京大学实行自由教学。从1929年起,正式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总共有近20个系。它的教授与毕业生主要活跃在中国的教育界、政界和宗教界,包括埃德加.斯诺、雷洁琼、吴文藻、冯友兰、钱穆、周作人、郑振铎、冰心等一大批重量级人物。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二、震旦大学原名震旦学院,由马原名震旦学院,由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大学曾经有"东方巴黎大学"美誉,是中国第一所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校,拥有中国第一家博物馆"震旦博物院"(上海自然博物馆前身)。至1947年,震旦大学设有医学院、理工学院、法学院、文学院、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两所附属中学,并附设两所高级护士学校。著名校友:何振梁(国际奥委会委员)、蒋丙然(知名气象学家)、王振义(内科血液学专家)、潘承诰(巴黎大学物理博士,指导老师为居里夫人)。1952年秋,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震旦大学被撤销,其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在原址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余系科分别并入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震旦附中和震旦女附中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原址合并改为上海市向明中学。三、齐鲁大学齐鲁大学,,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美北长老会、英国浸礼会共同发起,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联合举办。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经过长期发展,齐大发展成一所综合性教会大学。齐鲁大学全盛时期,老舍、钱穆、顾颉刚、栾调甫、马彦祥、吴金鼎、胡厚宣等学术名家先后在此执教,号称"华北第一学府",和燕京大学并称"南齐北燕"。 学校以医学院实力最强,坊间有"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之称。齐鲁大学校长、哈佛大学毕业生刘世传曾说:"正如我的另一个母校,哈佛大学是美国最老的大学一样,齐大是中国最老的大学,绝对没有一个中国大学能在这一点上赶上齐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齐鲁大学被解体,理学院中的生物、物理、化学三系并入今山东师范大学,药学系并入今中国药科大学;文学院中的天算系并入南京大学,天文台也搬到紫金山;经济系与山东会计专科学校组建山东财经学院;文学院其他专业并入山东大学;农业专科为今山东农业大学;医学院归今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泰山医学院。校园旧址为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校史由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继承。虽然齐大和山大同处山东,但两者历史上少有关联,是不同性质、不同风格、相互独立的。四、金陵大学金陵大学,简称金大,诞生于1888年,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为姊妹大学。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1928年金陵大学首先向教育部注册并批准。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中国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大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金陵大学培养大批优秀人才分布于海内外,在各个领域内发挥所长,使金大饮誉国内外,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建立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创、优秀人才的输送都做出了突出贡献。1951年金陵大学并入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改建为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金陵大学被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中国其他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五、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建于1879年的上海,由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成立圣约翰书院,是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府。1905年,圣约翰书院正式升格为圣约翰大学,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注册。后来发展成为一所拥有5个学院16个系的综合性教会大学,是当时上海乃至全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之一,被称为“东方哈佛”。圣约翰大学拥有许多著名的校友,曾对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起到过重大影响,其校友多活跃于中国商界、政界、外交界、教育学术界和医务界,知名的校友包括:顾维钧、宋子文、严家淦、林语堂、张爱玲、荣毅仁、邹韬奋、周有光;法学家史久镛;外交家施肇基;政治家俞大维、俞鸿钧、钟士元、鲁平;教育家张伯苓、孟宪承、张建邦;作曲家瞿希贤;实业家刘鸿生、吴舜文、经叔平、宋子良、宋子安、孔令侃;建筑学家沈祖海、陈从周;宗教人士丁光训、邱励、徐诚斌;经济学家蒋中一;科学家钱绍祯、萧孝嵘等人。在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圣约翰大学被拆散并入上海多所高校,按照并入院系数量排序,依次是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政经济学院、华东政法学院、上海第二医学院。其中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六、东吴大学东吴大学,是美国基督教监理会1900年在苏州创办的教会大学,著名美国传教士林乐知担任东吴大学董事长。民国时期的东吴大学以其法学院之优秀而闻名于中国,被誉为“华南第一流的而且是最著名的法学院”,培养了中华民国外长、总理、著名法学家王宠惠;著名法官、法学家吴经熊、李浩培、潘汉典;中国第一位国际大法官倪征燠、蒋纬国、谢东闵、谈家桢、赵朴初、查良镛(金庸)等。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原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最终发展成为了现在的苏州大学。其法学院和会计系成为华东政法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的基础组成部分。七、华西协合大学1905年基督教各差会决定联合在四川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科学完备的高等学府。这是成都乃至中国西部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化意义的大学,是中国牙科医学发源地,享有“东亚第一”美誉,其文理哲各科在当时的西南地区也处于顶端位置。1952年院系调整中,该校被肢解,学校医学院接收了重庆大学医学院后建立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文理哲学院被并给四川大学;社会学系及民族学(即人类学)组构成今西南民族大学;工学院被合并给今四川联合大学;农学院被合并成今四川农业大学。八、辅仁大学辅仁大学的校名,为前清贵族后裔英敛之确定,源自《论语·颜渊》书中曾子的格言:“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925年中国天主教领袖人物英敛之、马相伯创建辅仁社,1927 年辅仁社升格为辅仁大学。1951年,人民政府接管辅仁大学,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1960年,辅仁大学在台湾复校。辅大创校迄今将近90周年,在台复校逾50年,海内外校友共计近20万人。校友遍及全球社会各界,在各大专业领域皆有名人。九、岭南大学岭南大学其前身为经美国美北长老会海外差会同意下,创办于1888年的格致书院。1912年9月,中文名称改为“岭南学校”。1916年开设文理科大学,1918年首届学士生毕业。1927年7月1日正名为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锺荣光为首任华人校长和校董会主席,由中国人自主办校。在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中,岭大各学科经过合并调整,分别组成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农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和中山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十、之江大学由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联合创办,1914年正式定名为之江大学。其前身是宁波崇信义塾,1845年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创办。著名校友:潘希珍,笔名琦君,散文家,擅写怀旧抒情散文。束星北,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毕生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与科学研究。张理京,著名数学家,翻译家。《美国与中国》译者。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1952年因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

京津冀最美大学竟不是清华北大,而是这所“双非院校”!

大家好!我是“向上好青年”!京津冀城市群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国家级城市群,目前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群之一。京津冀地区也被成为是中国的“首都经济圈”。这块地区的名校大学也是在全国分布最多的!但今天给大家介绍的一所大学,是由知名的985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分离出来,到2020年拥有百年历史的全国重点高等院校——燕京大学!根据软科发布的“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以下简称“排名”)中国内地共有253所高校上榜。燕山大学有11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总数居中国内地高校第70位01学校简介燕山大学(Yanshan University)简称“燕大”,坐落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是河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1978年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至1997年,学校整体南迁秦皇岛市。1997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名燕山大学。学校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64个本科专业。燕山大学2020“软科世界一流学科”统计:02学校荣誉★燕山大学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高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全国首批深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省“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高校03学校风光学校占地面积4000亩,教职工3200人,在校生38000人。燕山大学鸟瞰图漫步美丽校园>未来展厅数字留言板学楼林立海边晨读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0个直属学院,并积极开展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燕山大学正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具有机械、材料等世界一流学科,学研产协同和军民融合发展办学特色的中国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以上就是对这所美丽大学的介绍!燕山大学是你心动的院校吗?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我是”向上好青年“干货都在字里行间!

天下服矣

老照片回顾:中国消失的9所世界级大学,不输于现在的985,可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许多大学是由基督教或天主教会创办的,其中有几所可称得上是当时的世界级大学。不过在1952年院校大调整中,这些教会大学逐渐融入了其他大学,它们的名字也随之成为了时代的记忆和历史的一页。一、燕京大学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是20世纪初由四所美国及英国基督教教会联合在北京开办的大学。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环境最优美的大学,创办于1916年,司徒雷登任校长,曾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哈佛—燕京学社,在国内外名声大噪。在中国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被撤消。中国大陆国民政府迁台后,燕京大学在香港被并入香港中文大学的崇基学院。在中国大陆,其资产由中国政府接管后被整并,文科、理科多并入北京大学,工科并入清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并入北京政法学院(今中国政法大学)。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现在其建筑仍为燕京大学古迹。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二、辅仁大学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并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创始人之一同为复旦大学的马相伯先生。1952年在中国高校调整过程中被撤销,其校舍划入北京师范大学的北校区。人员与系所编制则分别并入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现辅仁大学旧址为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校训:真、善、美、圣三、齐鲁大学齐鲁大学(Cheeloo University)正式校名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简称齐大。诞生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由来自美国、英国以及加拿大的多个基督教教会,美北长老会共同筹款联合开办,是中国最早的教会大学之一。经过长期发展,齐大发展成一所综合性教会大学。鼎盛时号称“华北第一学府”,与燕京大学齐名,有“南齐北燕”之称。大陆许多知名学者如老舍先生、历史学家顾颉刚、墨学大师栾调甫、戏剧学家马彦祥等纷纷到此执教。齐鲁大学是当年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在1952年的院校大调整中被撤销,原校址今为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其各学科分别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四、东吴大学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20世纪初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于1900年由基督教监理会在中国苏州创办,其法学教育在当时饮誉海内外,是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1951年在台湾复校,也是台湾第一所私立大学。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与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定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办为苏州大学。经教育部和江苏省省政府批准,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并入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养天地之正气、法古今之完人五、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SaintJohn'sUniversity),中国首个全英语授课的大学,以“光与真理”为校训。有“东方哈佛”和“外交人才养成所”之雅称,创下了民国教育的多项第一,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上遥遥领先。上海圣约翰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879年的圣约翰书院,1905年升格为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大学之一,也是在华办学时间最长的一所教会学校。1952年,圣约翰大学被分拆至上海各大名校后解散,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给华东政法大学,一代名校就此消弭于历史长河。该校培育了林语堂、张爱玲、邹韬奋、顾维钧、宋子文、荣毅仁、刘鸿生、贝聿铭、施肇基等一大批影响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校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校训:Light&Truth)六、震旦大学震旦大学(Aurora University)是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在中国上海创办的著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著名高校。由中国神父马相伯于1903年2月27日,在徐家汇天文台旧址创办。所设学科有语文、象数、格物、致知四门。震旦是印度对中国旧称,英、法文校名分别为Aurora和L'Aurore。1952年中国院系调整,将震旦大学各院系分别归并上海市各有关高等学校(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校训:从震旦到光明七、之江大学之江大学(Hangchow University)是基督教美北长老会和美南长老会在中国杭州联合创办的一所教会大学。也是中国的十三所基督教大学之一,在中国高校中有一定历史地位,林汉达、金仲华、朱生豪(翻译家)等知名人士都是之大校友。1951年被浙江省文教厅接管,美籍教员离校回国。1952年因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解散,院系拆分至浙江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之江大学宣告结束。八、金陵大学金陵大学(University ofNanking)是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南京创办的教会大学。教育家陶行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哲学家方东美、文学史家程千帆等著名校友均出自于此。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请求立案并获批准的教会大学。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对外人在华所办大学编类中,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中唯一的A类,持有金陵大学学位的毕业生有资格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是当时社会评价为“中国最好的教会大学”,享有“江东之雄”、“钟山之英”之美誉。1952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金陵大学撤销建制,主体并入南京大学,其余院系参与组建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等高校。其历史档案划归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将校址从四牌楼旧址迁至金大鼓楼校址。校训:诚、真、勤、仁九、岭南大学岭南大学(Lingnan University)前身为格致书院,开创了中国华侨教育的先河,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888年在广州创办,当时以钱树芬为首的一批爱国校友倡议接办学校,同年7月经广东政府批准,学校收归中国人自办,并正式改名私立岭南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1927年4月学校宣布停办。1952年岭南大学在院系调整中与国立中山大学及其他院校的文、理科合并,组成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校训:作育英才,服务社会这些消失的教会大学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级的,同时也是外国名校的中国预科学校,从这些校园里走出的“大师”们就不一一列举了。那个年代的教会办学,确实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的交流,为当时中国的发展培养了不少栋梁之才,其正面意义我们不可否认。这几所大学如果留到现在,肯定也都是世界名校了,分分钟秒杀如今的211、985。可惜了,这就是教育行政化的结果。(小e转载于网络)

“吞并”5所大学后,迅速崛起为985,却因“庞大”欠巨债

21世纪初,我国高校之间发生了一股合并热潮,各高校通过合并,提升学校整体的影响力及实力,进而抢占优势资源,从而打造世界一流高校品牌。但是,大部分院校都是由2-3所高校合并而来,但是,这所大学就比较特殊,他是由6所高校合并而来,而且,合并后迅速进入985高校建设名单。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这所院校—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位于我国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我国211工程、985工 程、2011计划、珠峰计划、111计划等高校。吉林大学的办学历史不算长,现如今也就72年的办学历史,在我国众多211大学中,其办学历史要排在末尾了。吉林大学前身是1946年创办的东北行政学院,195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1952年,院系大调整时期,学校迎来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国家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等众多高校的院校教师调入东北人民大学,学校由此引来了一大批知名学者,并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学校再次更名为吉林大学,并一直沿用至今,而且,郭沫若并为吉林大学题写校名,1984年,国家要试办一批研究生院,吉林大学凭借其实力被选中,成为22所试点大学中的一名。2000年,或许是吉林大学最为难忘,也最为光辉的一年,这一年,吉林大学迎来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时期,经国家批准,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并入吉林大学,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在合并后,由于学校占地面积大,分布广,因此,又被称为“美丽的长春市坐落在吉林大学的校园当中”。而且,这些合并的院校都有光辉的历史和卓越的实力,吉林工业大学是我国机械和汽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白求恩医科大学曾经是我国第一军医大学,长春科技大学是我国地质、勘探等专业的重点院校,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通信类专业为主的高等院校。但是,这还不够,学校在吞并5所重点大学后,在2004年又合并一所国家级重点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这所大学成立于1904年,比吉林大学的成立时间还早,在合并后,这所大学改为吉林大学农学部,具有相对的独立的办学资格。但是,由于学校在合并多所大学后,却也发生了一系列的财务危机,2007年,学校在官网公布了财务困难,向广大师生征集建设性意见,不过,吉林大学逢凶化吉,顺利度过难关。由此,学校正式确立了办学规模,如今,吉林大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一所优秀的985大学。2018年,在各项高校排名中,吉林大学都在15名左右,已经跻身985大学的前列。现在。吉林大学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其数学、化学、机械都是国家重点学科,而且,在2018ESI高校排名中,其前1%学科有11个,国际排名13,优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大学。关于吉林大学,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大家评论留言!

丁子有尾

容庚诞辰125周年|他与燕京大学的不解之缘

1922年6月,有志于金石学的容庚 (1894.9.5—1983),经过罗振玉的推荐,拜见马衡、沈兼士,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 以中学学历直接攻读研究生,同时进一步编纂他几年前开始并已成型的巨作《金文编》。从此,容庚在北京一直呆到1946年2月,和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近出版的《容庚北平日记》(夏和顺整理,中华书局,2019年,882页)便是他24年来记下的在北京的学习、研究和生活, 内容极其丰富。这本日记,不仅是一部容庚研究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1920年代至1940年代学术界的重要资料,对于考察当时北京的社会生活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成就容庚的北京容庚日记从1925年元旦始,至1946年2月26日终,虽然有些年份比较简略,但总体而言,涉及人物有数百人之多 (书后人名索引约900人),包括前清遗老、学界泰斗、民国政要,也包括青年俊杰、时代女性以及商人百姓,甚至还提到了一些在现当代史上云隐的人物如赵叔雍、卫聚贤等。后来在学界、艺术界崭露头角的年轻人郑德坤、陈梦家、启功、王世襄等人也频繁出现,颇为难得。北京当时不仅是中国学术界尤其是金石和考古研究的中心,也是国际学者必然参观访问和寄居之地。正是在这里容庚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一览故宫所藏的古代器物和流落古董市场的商周彝器,使得他的古文字研究和实物相对照,成就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研究。与此同时,容庚有机会结交了许多研究中国或东亚文化和历史的国际大腕如明义士、伯希和、福开森、安特生、顾立雅、叶慈、叶理绥、葛维汉、戴闻达、鸟居龙藏、内藤虎、平冈武夫等。这大大开阔了容庚的眼界,增加了他的见识,有助于他学术研究的成长成熟和国际化。容庚北京也是容庚学艺兼通的福地。容庚自小跟着四舅邓尔雅学习金石书画,到了北京,他接触到了更多的艺术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司徒乔、周怀民、蒋兆和、以及溥儒等人,与他们频繁往来;而对于收藏和金石的爱好,促使他开始大量的收集青铜器和古代书画,这不仅有助于他的学术研究,也使得有更多的机会欣赏模仿和研究传统艺术,从而在书画领域造诣颇深。比如,1940年4月22日至24日,他接连三日临摹王鉴山水,“殊不惬意”(612页)。“殊不惬意”四字,道尽了容庚当时满足的心情。研究金石甲骨的容庚,并不是大家想像的老夫子。读者须知,北京的容庚正是从三十而立的青年成为知天命的中年,他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支持抗日,同时作为在新文化运动熏陶下成长出来的一代青年,他积极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比如,1934年容庚就有意识地把金石学会改名为考古学社(381页),表明了他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转化。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容庚痴迷电影。在1925年,他几乎每周都去看一次电影,有时甚至一天两次。后来随着工作的繁忙,不得已减少了次数乃至放弃。容庚1922年到北京,1946年2月离开,中间除了去广东探亲,以及短暂的旅游考察外,这二十三四年年内几乎都在北京。这是容庚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时期。在北京,他从一个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成长成为一言九鼎的学术大家。可以说,是北京成就了容庚。而成就容庚的一个关键,便是他受聘在燕京大学任教。燕京大学(Yenching University)成立于1916年,是由在北京的五所英美教会大学合并而成。1919年,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担任教务长,开始大刀阔斧地前进。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和哈佛大学合作,争取了美国铝业大王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n Hall, 1863-1914)的遗产基金,成立了以两校校名命名的哈佛燕京学社 (1928—至今)。从1928年到1949年,哈佛燕京学社获得了霍尔基金会上百万美元的支持,成为民国时期中美学术交流的中心。燕京大学也因此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后来改为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负责管理学社在燕京大学的研究工作,并维持与哈佛燕京学社及同在中国之六个相关大学的联络。首任总干事为燕大哲学系博晨光(Lucius C.Porter),1939年由洪业继任。容庚受聘后不久,便躬逢其盛,参与了燕京学社的许多工作。容庚1926年7月加入燕京大学,1941年底因为燕京大学被关闭而终止,约十五年时间。根据容庚日记的记载,考察他在燕大的活动,不仅有助于了解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学者在燕大的经历,也有助于还原燕京大学包括哈佛燕京学社的历史,特别是某些官方文献和档案所无法补充和替代的细节,故作本文,略述大概。南归?1925年底,容庚在北大毕业。此时,他的《金文编》已经出版,来北京也已经四年,只是妻儿尚在广东,所以他有南归的计划。南归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要解决谋生的问题。他在北大学习的时候,半工半读,先当临时书记,月薪8元,后来升为事务员,月薪50元,可是经常不能及时发放,有时还要打折,所以生活比较拮据。因此毕业还乡, 既可以谋生,又可以和寡母妻儿亲人相聚。无疑是一个美满的选择。这时,广东大学(即后来的中山大学)向他抛出了橄榄枝。1925年9月28日,广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陈钟凡寄广东大学聘书来,聘为教授,月薪二百四十元 ”。(43页)这当然是好事, 三天后(10月1日),容庚即“复陈钟凡信”(43页)。 容庚在回信中大约是答应了聘请,或者表达了浓厚的兴趣。主要原因当然是经济方面的考虑。他的妻儿在广东,母亲虽然此年夏随容庚到京暂住,但必然要南归。他此时在古物所月薪五十元,可经常拖欠;经过朋友争取“交通部派容庚为本部咨议令” (29页),月薪90元(30页); 如两处均发实薪,不过140元。此外,容还去林白水家为其女儿、侄女授课,当有收入。无论如何,从收入而言,广东大学的月薪240元对于容庚吸引力更大;何况还是教授的职位;同时又回到家乡。胡不归?不过,12月2日当容庚咨询老师沈兼士时,“沈先生劝弟勿南归,云清宫古物馆需人,可以兼职。吾意颇犹豫。归寄萧作宾、吴敬轩信,刘绰纯信。”(52-53页 )犹豫的原因首先在于北京的学术环境好,尤其适合容庚的金石甲骨文研究;广东则几乎毫无基础;犹豫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当时广东政局不稳。旧历正月的时候,容庚家里遭到散兵抢劫,妻子和九妹首饰衣服损失颇多,字画、法帖也有被抢。(12页,14页)两难之间,容庚写信给在广东大学任教的萧作宾、吴敬轩和刘绰纯咨询。12月15日,容庚看到《顺天时报》载广大文科教员因时局政治原因“辞职”,“亦不复作归计。” (55页)可是,毕竟在北京没有一个稳定的职位,所以1926年1月7日容庚接到刘焯纯的来信,“云广大风潮平息,教员发表复职宣言,劝吾归去。寄陈仲和信,嘱查复情形,以定行止。” (69页)这样,容庚又动了南归的心思。受聘燕大无巧不成书,正当容庚准备回乡的时候,他在北京古董市场认识的裘善元(字子元,1890-1944)把他介绍给了燕京大学。1926年1月12日,“裘子元来云,燕京大学欲聘余为教员,月薪二百元,征余同意。余竟允之,使此事成,余不复回广东矣。” (70页)裘善元是考古学家,当时担任教育部办事员兼历史博物馆馆长(70页下注)。裘向洪业推荐了容庚 (易新农、夏和顺,《容庚传》, 花城出版社,2010年,41页)。燕京大学虽然创办不久,可是经费充裕,月薪实发,是当时人人欲往的大学。以月薪而言,燕大不过200元,比广东大学的240元少了40元;可是,容庚可以依旧在北大以及故宫兼职,实际收入绝对不会低于240元。这样,从经济和学术两方面综合考虑,容庚马上答应了燕大的聘请。不久, 他的妻子儿女北上团聚。因为燕大的聘请,容庚得以继续留在北京,这是他学术生涯最重要的一个转机。容庚立刻决定应聘,裘善元也十分够朋友,他马上给燕大回复。第二天(1月13日),“裘子元来,回说各事皆容易商量,惟有一件,须暑假后授课,月薪可自暑假起计。吾意亦无不可。约后日与燕大文科主任在北海漪澜堂相见时再商议也。” (71页)1月15日,“午后二时往北海,见燕京大学文科主任洪煨莲,裘子元先在座。商定由暑假七月起聘余为教授,月薪二百元。因美国某大王捐基金一百万元以为研究中国国学之用,以三分用于燕京大学,以三分之一用于美国哈佛大学,故于暑假前聘定教授数人,专研中国国学。闻俞平伯、冯友兰诸人皆已商定云。” (71—72页)《容庚北平日记》1926年3月24日, 这天,“燕大洪煨莲电约明日送聘书来”;次日,“洪煨莲于十二时送聘书来,年薪二千四百元,分十二期,由七月一日起计。”(83页)这样,容庚就接受了燕京大学襄教授(副教授)的职位。须知,容庚没有上过大学,只有研究生学历, 而且不曾在外国留学游历,燕京大学直接跨越讲师和助理教授两级,聘他为襄教授,可谓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等气魄和胸襟,非一般大学所能具备。3月25日洪煨莲送来聘书的时候,还请容庚为燕大寻找历史教员。当时容庚的弟弟容肇祖正在寻找工作,举贤不避亲,容庚一时动了小心思,就向洪业推荐容肇祖。当日日记记载,洪业“嘱代觅历史教员,晚间复信荐三弟任之”。(83页)4月3日,“洪煨莲来信,约有暇往谈。”( 84页)洪业约谈就是关于容肇祖的事。4月5日,容庚 “九时许往燕京大学访洪煨莲。祖弟任历史教员事,因祖弟初毕业,恐学生反对不成。沈兼士下学年恐不能往兼中国文字学,嘱余任之。”(85页)容庚尚未到燕大就职,便推荐自己的弟弟担任历史教员,其行为虽然可以理解,但此事还是显得他不够成熟。实际上,容庚在燕大工作期间从同事交往共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学到了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试举二例。1931年1月5日,容庚“十一时往图书馆,与洪煨莲长谈。彼言国人病在不能合作,吾与援广因小故即不到图书馆参与购书委员会,思之自失。”(215页)“援广”是陈垣的字。容庚能够自我反省,值得称许。所以次日,容庚“六时起,灯下作购置古铜器议案,以备提出研究所会议”(215页),这是君子补过的行径。而洪业之启迪与帮助,亦颇为重要。日记中容庚与洪业频繁相聚,多次畅谈,想必互相受益颇多。如1931年3月12日,容庚“往洪煨莲家长谈,甚快。”(231页)黄子通也是容庚在燕大的另一个益友。容庚鉴于燕大国学研究所事事需要通过委员会或者会议商讨通过,办事效率不尽如意,有些气馁。1931年1月23日,“黄子通来,言外国会议制度办事迟缓,虽无大功,亦无大过,不进锐退速,自然日起有功,劝吾对于研究所不必过于燥急。其言甚是。先祖尝谓先父求治太急,任事太勇,余亦正坐此病。顾颉刚在广东中大建设甚多,然頡刚一去即行停顿,皆未尝养之以渐。故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也。”(220-221页)再次南归?1927年6月,容庚在燕大工作将满一年。此月15日,“中山大学副校长朱家骅来电云,务请来任文字学教授。覆函云,欲为购置参考书籍,下年归任教授。由祖弟转去。”(133页)这是广东第二次聘请容庚,条件大概与上次相似。容庚似乎又起了南归之心,于是回信要求中大购买相关参考书籍,以为容庚教学研究之用。容庚的要求,看起来有些过分,实则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他的金石和甲骨文研究,是当时的新兴领域,资料和研究层出不穷,而研究中心仍在北京,如果要去中大任教,则中大应当为他配置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6月23日,容庚接到弟弟容肇祖的来信,信中劝他南归。容庚似乎下定了决心,当日“余乃向校长辞职,往见吴副校长,未遇”(134页);次日,“国文系开会。向吴副校长辞职。吴劝余考虑数日,俟校长自西山回来再商。余允之。”(134页)吴副校长即吴雷川,他劝容庚再考虑几天,同时等待司徒雷登从西山回来,大家再商量商量。与此同时,燕大也出动同事劝说容庚打消辞职的念头。6月27日,“黄子通来,劝余勿辞。” (134页) 黄子通时任燕大哲学系教授和文学院院长。经过黄子通的挽留,容庚似乎开始犹豫。6月29日,“吴雷川先生来商挽留余辞职事,允学校即有变故,余仍可支满全年薪金”; 看到燕京的诚意,“余遂决意不南归”,燕大也马上行动,“校长送聘书来。”(134页) 7月1日,容庚“接中山大学朱家骅来电云,购书四千可即办,仍盼即来。”(134页)可知容庚上次向中山大学提出了4000(元)的购书费用(《容庚传》言为4000册书,45页),朱家骅虽然爽快地同意了,可是容庚这边主意已经改变, 已经打消了南归的念头。需要指出的是,燕大为了挽留容庚,不仅在情感上心理上劝说容庚,而且也破格给与容庚极高的待遇。那就是,在容庚担任燕京大学襄教授才一年的情况下,再次破格提拔他为教授(《容庚传》,45-46页),月薪自然相应增长,不可谓不优裕。容庚在这次和燕大的博弈中,可谓名利双收。反过来,我们也不得不佩服燕大对人才的尊重,提拔人才的气魄和见识。从此,容庚除了在中研院、清华大学等兼职外,一直服务于燕京大学,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燕京大学对容庚的重视及其优厚的待遇,容庚自然能够体会,所以他也准备长期服务燕大。1931年3月24日“购珍珠梅等花八株,植于园中,价三元”(233页);1932年3月25日种梨树二,葡萄一架,枣树十,垂杨二,洋槐四,珍珠梅四(257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容庚这是准备在燕大和北京长居了。容庚作为中学毕业生破格研读研究生,而后破格被燕大聘为襄教授,一年后又破格提升为教授,和自己当年在北大的老师马衡、沈兼士以及国内最著名的学者平起平坐,心中颇为自豪。1932年2月18日,“早九时往学校,与洪煨莲谈研究所事。余所编之《殷契卜辞》印费三千元,已由美出版委员会核准,《善斋彝器图录》缓议。核准者尚有顾颉刚《古史研究》六千元,分三年付;《宋会要》补助北平图书馆印费一万元;《碑传集补》请款一千元,付半数。未核准者,《俞曲园日记》、钱穆某书。” (251-252页)日记简洁扼要,用的是白描手法,可也抑制不住容庚的自豪。1940年5月6日,北京的《实报》发表了侯少君关于容庚的《访问记》,这是侯未见容之前写的,所以容庚说“不无少误”(615页)。不过,容庚还是把这篇文章特地剪下来,贴在日记里,这也表明他看到此文的高兴。侯的文章说:“你绝不会生疏燕京大学的哈佛研究社吧?所以你应该知道那里的一位著名金石文字学家容庚先生的。他是个没有什么资格的大学者,他不曾受过完美的大学教育,但他现在是任着大学的教授。他不曾出过国,但在他所研究的金石图录中是包括了中国流传国外的古器的考证。” (615页)这段话,大概说中了容庚足以自傲的资历,尤其是燕京大学以及哈佛燕京学社的头衔。他未曾上过大学,也未曾出过国,可是却和留学归国博士平起平坐,而且在待遇和名望最高的大学和学社任职,这不是普通学者所能做到的。1941年3月27日和28日,《实报》分两次再次刊登侯少君的文章,题目改为《人物志:容希白》。这篇文章,大概是经过了容庚的核对,所以和前文略有差别。容庚再次剪报贴在日记上,不再提文章有差错。(647-49页)大概他对于这篇报道是满意的,再次从侧面说明容庚对于任职燕大和哈佛燕京学社的自豪。学英文,买古物,编学报容庚在燕大的十几年,教书研究以及指导学生是主项,特别是讲授古文字学,学生有郑德坤、杨明照、周一良、陈梦家以及王世襄等当时的青年俊杰。他同时还参与了燕大其它管理事务,如搜集古物、购书、接待外宾等等,而其主编《燕京学报》特别值得一书。在燕大,容庚和许多国外学者同事,不仅有公务上的往来,也有频繁的宴请和游玩。通过燕大,他也有幸结识了熟谙新旧文化兼通中西学术的归国学者如洪业等,他们的学术和行事都给容庚以很大的启发;同时,燕大也提供了容庚和许多前辈以及同龄中的俊杰如顾颉刚等人的深交乃至相知。这一切,都极大地增加了他的阅历,扩大了他的视野,升华了他的鉴识。此前,容庚接触的外国学人主要是金石学者和甲骨文研究收藏家;在燕大接触的外国学者教授涵括了文学神学心理学以及各种自然科学,这都是容庚过去的教育和经历所缺乏的,同时有助于他的金石研究。比如,他曾经请燕大的同事用先进仪器和方法测量分析青铜器。1929年1月18日,容庚“交一斗一升鼎与谢玉铭博士,试验容量”(164页)。谢玉铭,1926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土学位,时任燕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34年12月17日,“早往访曹敬盘,商试验铜器事。”(393页)曹当时为燕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2月27日,容庚吸收了科学分析的结果,“作‘铜器之起原’和‘成分’二段”(394页)。为了能够和外国同事顺利交往,1928年12月17日下午四点半到五点半,容庚请燕大历史系学生李书春教授英文,这是他学习英文的开端(152页)。1929年1月他尤其勤奋,几乎天天学英文。大概是事务太多,精力不济,到了2月12日,容庚“决停习英文,李书春来,告之。” (172页)容庚过去为了研读日本学者的论文,曾经一度学习日文,后来放弃;这次学了一个多月的英文,又决定放弃。以容庚之聪颖和他对语言文字之敏感,在三十多岁时学英文依然觉得困难而放弃,可见外文之不易!容庚在燕大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为燕京大学搜集古物。1929年1月12日,容庚建议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成立考古研究室,搜集古物。当日,国学研究所开会,“余提议设立考古学研究室,拨款二三千元为购买古物之用。陈援广谓考虑俟下次开会再议”(163页)。陈垣虽然不同意,不过,似乎多数人都赞同容庚的建议。1月19日,“国学研究所议决拨补助博物馆费二千圆,为购买古物之用。” (165页)购买古物这个事情非容庚莫属。这既是他的兴趣,又是他的专长。为燕大购买古物,公私两顾,何乐而不为?次日 (1月20日),容庚便为燕大购买了第一件古物,可见他的兴奋。“早与黄子通进城,往琉璃厂看古玩字画。为研究所购得一汉永光五年鼎,价一百二十元 。” (165页)此后容庚为国学研究所购物连连。不妨撷取日记数则。容庚书法1929年2月8日,“为学校购商爵一于古光阁” (169页);3月2日,“结算代学校购买古物账。凡四百九十五元,除来三百五十元尚欠一百四十五元。此数由国学研究所预定《彝器图录》款挪用” (174页);4月6日,“余为学校购一绍兴至德坛铜炉”(178页);5月5日 “在尊古宅为学校购钟二”;5月6日, “在英古斋为学校购神人镜一”;5月7日,在琉璃厂德宝斋“为学校购汉保子宜孙洗一。在大古山房购周剑一”(182页);1935年3月11日,“至学校。送父己簋至哈燕社,”价四百五十元(408页)。需要指出的是,容庚为燕大购买青铜器等古物,看起来当然是为燕大服务,其实也是对燕大的回报。1928年4月前,容庚虽然有购买书籍碑拓等古物的习惯,对青铜器以及甲骨也很感兴趣,可是因为囊中羞涩,只能望洋兴叹。1928年4月28日,他开始购买青铜器。这天的日记记载:“余向不入古玩铺之门,以囊中着涩,爱而不能得,徒系人思也。今辰会计主任范天祥约往古玩铺买古钱,先到琉璃厂访古奇,为购汉镜及古刀布十数枚,价二十元,因事他去,余与明义士到尊古斋,购得一易兒鼎,价五十元。又一三羊镜、一得志小玺,价八元”;“易兒鼎,《西清古鉴》箸录,余第一次购古器,乃廉价得此,殊自幸也。鼎盖后配,尚合式,《古鉴》无之。三羊镜铭:‘三羊作竟大毋伤兮。’文字花纹、色泽均佳。”(151—152页)这篇日记,把容庚收藏青铜器的原委以及第一次收获的欣喜,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其此时出手收藏青铜器的关键在于燕大待遇丰厚,使得容庚有财力支撑这项爱好。查他1925年、1926年和1927年的收支情况可知他入职燕大前后经济状况的改变。1925年容庚全年收入1121.5元,支出1123元;1926年上半年未入职燕大,半年收入不过649.8元,支出639.8元; 下半年入职燕大后收入为1567.7元,支出为1417.7元 (128页);1927年全年总收入3464.3 元,支出3192.3 元,结余272元 (149页)。1927年结余虽然不多,但收入大大增加,因而水涨船高,开支也随之增加。这说明,到燕大任教后容庚生活逐渐宽裕,逐渐兴趣不可压制,从1928年春容庚进入了庶几古董自由的十几年时间,开始了他的青铜器收藏,奠定了他青铜器收藏大家的基础。这也是拜燕大之赐。1927年3月,容庚担任《燕京学报》编辑委员会主任,开始主编《燕京学报》(《容庚传》,47页),这是他学术事业高峰的一个象征。日记中最早提到《燕京学报》反而比较晚,是在此年11月7日,“下午四时半开《学报》编辑委员会,到者:吴雷川、冯友兰、许地山、黄子通、洪煨莲,连我六人”(135页)。《燕京学报》由哈佛燕京学社在北平设立的编辑部负责,前后出版40期,其中容庚主编了23期,顾颉刚主编6期,齐思和主编了11期 (《容庚传》,48-49页),可见容庚的突出贡献。日记中容庚参加学报编辑委员会开会,阅读、校对《燕京学报》以及学报其它事务达百则以上,不再赘引。哈佛燕京学社容庚还积极参与了哈佛燕京学社的活动。笔者也曾是哈佛燕京学社社员,故不惮其烦,将容庚之有关日记一则则摘录余下。1934年6月13日,“至学校,阅请求哈佛燕京奖学金之学生”(374页)。1936年 7月6日,“四时开哈佛燕京奖学金会”(466页)。1937年 3月16日,参与接待“燕大驻美托事诺尔思参观哈燕学社”(494页);6月15日,哈佛燕京学社首任社长叶理绥( Serge Elisseeff,1889-1975)来访,司徒雷登在其住宅开茶会欢迎;次日晚七时,“校长请叶理绥于北海公园董事会”,容庚也参加了,直到晚上十点才回家 (503—504页);6月15日,“叶理绥约晤谈” (504页);6月23 日,“二时至学校,哈燕社开会,给予研究生奖学金。”(505页)1938年4月5日,“到哈佛燕京社演讲‘古铜器之时代及其真伪’”(529页);6月19日,“归哈燕社”(538页);6月27日,“下午三时至学校,开燕哈奖金会”(539页);9月28日,“下午图书馆、哈佛燕京社、历史学会开会。一日而三开会,可知其忙也”(549页)。1939年6月28日,“八时往学校开哈燕奖学金审查会”(579页)。1940年1月26日,“九时半哈佛燕京顾问委员会开会”(603页);2月20日,“三时哈燕开会”(605页);3月28日;“哈佛燕京社茶会” (609页);6月28日,“开燕哈奖金审查会”(620页)。1941年7月7日,“九时至哈燕社开奖金会”(659页)。上述日记可以知道,容庚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参与哈佛燕京学社奖学金的选拔。选拔和资助优秀的中国学生留美是当时哈佛燕京学社的一个核心项目,周一良、陈梦家等人就是申请获得了这个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而容庚当时就是他们的老师,直接参与了面试和选拔工作。第二,根据容庚日记,可见,哈佛燕京学社当时就有“哈燕社”或“哈燕”的简称,则今日“哈燕社”此简称乃当年之流传可知;不过,日记中容庚有时也简称“燕哈社”或“燕哈”(539页;620页),突出了燕京大学的地位,则当日燕京大学之自豪自信亦可稍知。被迫终止1941年11月20日,“晚八时到博晨光家开会” (672页);28日,“早授课。四时半历史研究会在邓之诚家开会”。(673)这是容庚日记中最后几次提到他在燕京大学的工作。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封闭了燕京大学,司徒雷登入狱。这就结束了容庚在燕京大学的生活。不过,抗战胜利后,司徒雷登从日本监狱中出来,容庚即去拜访校长以及洪业等人。根据日记,1945年8月19日,“九时与饶引之访司徒雷登。归访吴熙曾” (774页);8月30日,“访洪业未遇” (775页);10月16日,“早至燕京,访洪煨莲、陆志韦诸人,晚乃归” (780页);11月17日,“早至燕大,取回所补薪金,五个月计美金三百元,联钞十九万千四百元” (783页);12月28日,“燕大补发五月薪金,除取三十馀元美金外,尚有支票三百元,换得现美金二百七十二,合法币每元一千二百元,共得法币三十ニ万六千四百元” (787页); 12月29日,“寄陆志韦信” (787页);1946年1月5日,“陆志韦复信说可将美金仍存燕大” (788页);1月6日,“早访齐思和,托其将支票退回燕大” (788页); 2月12日,“早访顾颉刚于花园饭店。下午顾来。访朱鼎荣,交燕大支票百四十二元,属代取现款”(792—793页)。容庚日记止于此年2月26日,2月12日这则是容庚日记中最后一次提到燕大。从容庚在抗战胜利后频繁拜访燕大的上司、同事和朋友可以看出,当时他非常希望能够回到燕大任教。可惜,由于局势的变化,他被迫离开北京,不能延续燕大的工作,这实在是燕大的遗憾,也是容庚的遗憾!1940年12月25日,容庚对当时的甲骨和金石名家作了评价。他说:“校《通考》稿并世诸金石家,戏为评骘:目光锐利,能见其大,吾不如郭沫若。非非玄想,左右逢源,吾不如唐兰。咬文嚼字,细针密缕,吾不如于省吾。甲骨篆籀,无体不工,吾不如商承祚。操笔疾书,文不加点,吾不如吴其昌。若锲而不舍,所得独多,则彼五人似皆不如我也。” (638页)容庚对郭沫若、唐兰、商承祚、于省吾、吴其昌以及自我评价,可谓妥帖,而其所得独多,岂非北京及燕大之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