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毕业土博士和海归洋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更青睐后者呢?凯旋门

国内毕业土博士和海归洋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更青睐后者呢?

目前正是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头条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待遇和福利的链接。其实,题主说到的博士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少研究方向还处于"跟跑"国外知名院校学者的阶段。小西是在国内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在职),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个人感觉,知名院校或顶尖研究所毕业的"洋博士"(海归博士)值得肯定和学习,往往团队中同时存在"土博士"与"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产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们引进的高待遇和经费付出,"洋博士"不觉得国内同行做得比较Low。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的确不少985、211院校在新进博士人才引进中,"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经常出现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等),其实不单单是博士学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同样认可。其实,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国内博士比较犹豫的是,缺少留学经历后,无法申报一些针对性的"人才计划",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国内博士同样有对应的人才计划,但是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选非常多(年毕业博士生5万余人),竞争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名额稀缺。其实,国内近几年"唯海归论"的标签已稍有淡化(之前海归博士比较稀缺),毕竟引人的最终结果还是看进入新单位后能否"做事",能否有"产出",或者给引进平台带来什么。之前的"唯海归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吻合的,毕竟在国内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哈佛、牛津、剑桥等顶尖院校,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确非常优秀呢!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显著提升,就算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码不再有明显的"偏见",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样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土博士"。工信部2019年全国博士巡回招聘会就小西个人的感觉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条件进入高校后,感觉到过于明显的能力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的"一流学科"走在国际前沿,其毕业的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2年招聘的新进教师中本土博士学历的比例约在49—52%。或者说国内不少团队通过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将博士生送到国外知名研究机构1-2年联合培养等,弥补上之前"土博士"视野"方面的短板。进入进入工作后,小西说句实话,不管是哪里毕业的博士,统一标准招聘进入新单位后,还是得靠课题、论文说话。比如高级职称评定中,就算你是国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认定材料中必须是工作院校一单位、自己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已作为上个职称阶段的认定材料,无法进行多次使用的。好吧!其实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时强调"海归学习经历优先",还有个理由不太好明说,就是尽量避免国内高校近亲繁殖。若是你有心观察的话,太多之前发展不错的行业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进中80%-90%的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这些院校数量不多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留校后,继续做之前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博士招聘现场另外,也是一种人才的"保护",毕竟在国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的确非常出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引回国内挺好的。之前,同样有不少人讨论过清华大学等国内院校毕业生海外求学后未归,甚至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内出国学习一年的规划,个人觉得拥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难道不是吗?至于是否需要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标准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学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学也许就告诉自己"英语不少,雅思过不了,算啦!"后,就选择了放弃!关键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出国读博能得到什么。加油!

日入而息

洋博士、中科大毕业的黎女士,为何万里送毒?网友:有门课不及格

近来国外形势不断加剧,入境人员输入带来巨大风险。那些隐瞒个人关键信息的入境者,比如米兰看球归来的郑州“男毒王”郭某,出游泰国入境的广州“女毒王”刘某,类似的入境者让防控工作直接承压。不仅仅是男女“毒王”,北京还出现了举家万里“送毒”的入境者。长期定居M国的重庆籍女士黎某,明知自己有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且已多次就诊的情况下,不听当地卫生专家的劝阻,执意携配偶和孩子一起,采取登机之前服用退烧药的办法,搭乘中国国航客机抵京。让人无比气愤的是,黎女士明知自己有着危害他人的巨大风险,登机后仍不如实向空乘人员提供个人及随行家人有关信息情况,导致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59人被隔离。事件在媒体曝光后,黎某供职的M国Biogen(渤健)公司发出声明,宣布对其解雇。对黎某涉嫌犯罪的行为,北京警方已立案侦查,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黎女士有着让人羡慕的求学经历。本科就读于盛产科研人员的摇篮、985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黎女士远渡重洋求学,在M国一流的百年公立高校——爱荷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要考上中科大,是什么概念?以2019年为例,中科大在拥有65万考生的四川省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93分,对应的考生全省排位为452名。可以说,不是一个省的超级学霸,想要考上中科大,那比登天都还要难。当然,要留学M国名校,本科期间还必须要有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才行。然而,就是这样的享受了国内外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学霸黎女士,竟然干出了携家人“万里送毒”的丑恶行径,与其靓丽的学历学位极为不配,再一次验证了“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的说法。如此高的学历学位,如此靓丽的求学经历,又正值37岁的人生美好年华,在M国当地也属精英阶层,为什么却如此不诚信、干出万里送毒之不齿行为呢?网友们纷纷谴责称,黎女士学历学位再高,但她人生的诚信课不及格,不讲诚实信用。挖挖机完全认同网友们的说法,黎女士及家人的诚信课确实不及格。但是,作为高知群体,作为一名正值半年的女博士,无论是掌握的生活常识,还是累积的科学知识,黎女士都知道她这样的隐瞒、欺骗行为意味着什么,清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她为何不听当地卫生专家的劝阻,执意以隐瞒、欺骗的方式急急回国呢?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还不是怕死,为了活命!”过去两个月以来的持续战斗,国内成功扭转了严峻的形势,不仅是人民信心倍增,国外也竖起了大拇指。反观域外国家,形势则不断恶化,闹得人心惶惶。黎女士在明知已经中招、归国可能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仍然执意举家归国,很难说与国内良好的防控形势和救治环境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网友所言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不管黎女士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其恶劣行为都免不了为国人所不齿。人无信不立。洋博士、中科大毕业的学霸黎某及家人染病已属不幸,可她选择了以隐瞒、欺骗的方式将精致的利己主义演绎到底,不讲诚信,做出了人神共愤之举,这样一错再错,等待她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终究是害人又害己。黎某事件告诉我们,在子女教育成长路上,不管孩子是真学霸,还是普通人,家长都要坚持给孩子上好诚实信用这一课。要做诚实信用的典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干;要建立真诚互信的亲子关系,父子、母子间以诚相待、真诚互信;要坚持讲好诚信故事,鼓励孩子的诚信行为,引领孩子走上诚信的道路。诚信至上!愿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做一个诚实信用之人。(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卡罗尔

清华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史凯特:我虽是澳大利亚人,但我有颗中国心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Kate Smith and I come from Australia.I grew up in Cairns, North Queensland. Perhaps you haven’t heard of Cairns, but you’ve probably heard of this –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 grew up next 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But actually I can speak Chinese. 所以接下来的分享用中文进行。听到我来自大堡礁,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喜欢冲浪潜水晒太阳的女孩。实际上我是一个不喜欢晒太阳,也不会潜水冲浪的书呆子。2011年墨尔本大学本科刚毕业,我就来到中国了,当时来到中国主要是想继续学中文,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当然,还不太会用筷子。2011年,我认为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口音是一样的,而我现在已经能够区分,cī sénme和 chī shá’r。那一年我用筷子用的不怎么样,食物对我嘴巴不敢兴趣,但对我衣服感兴趣,结果我和一个两岁的婴儿没什么两样,而我现在会很熟练地用筷子。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 我的中文名字叫凯特史密斯,就像威尔·史密斯一样,后来我知道中国人的姓放在名字的前面,所以现在我叫史凯特。2013年我来到清华读硕士,有人问我为什么来到清华上学?来清华还需要理由吗?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城市水管理,这对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清华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中国,从水源地到水厂,再到用户,有时会跨越很多大山、河流,在整个配水过程中,耗能问题非常严重。我研究的是供排水系统的能耗问题,目的是减少供水和污水系统的能耗,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低供排水能耗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的意义。我的研究要求我必须去实地了解。在一些高层小区里,把水从地面提升到20层或者30层时,能耗非常大,但这部分能耗很难精确计算。于是我就去小区地下室的水泵房调查,收集了很多数据,并计算出了不同供水模式的能耗,完成了整个供水系统的能耗模型。我的2篇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文章发表在SCI上,我们所做的供水系统能耗控制方法,也被应用于雄安新区的供水管网规划。除了我主要研究方向以外,我对水资源的其他方面也非常有兴趣。2015年,我前往山西省平遥县的一个村庄,开展饮用水除砷项目。当地的井水中砷浓度超标,这个问题会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刚开始还有一些村民不太理解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向村民解释砷到底是什么,控制砷的重要性。当时我们住在村外的青年旅社,做实验时也会经常迷路,但我们真的想为那个村子做出一点什么,我们刚开始选择了6个不同的家庭,建立了6个不同的滤池,比较不同滤池的除砷效率,实验过程持续了6个月,最终在40多个家庭建造了除砷效率最高的过滤池。实践也助力了我的科研,我利用在山西时间的经验,发表了一篇论文,也申请了专利。在去农村建造滤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插曲。比如说,有一次我问一个阿姨“你为什么不建滤池?”她回答说,“我儿子还没有结婚”。当时我也不理解这个原因,后来我才知道,子女成家对中国父母来说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与之相比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在清华的5年,我变得更中国化。现在喝热水,夏天带伞,会吃在澳大利亚从不会吃的鸡爪子。这五年,我希望能够搭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桥梁。一方面我给中国学生介绍澳大利亚的文化,另一方面,我认为国际学生比较了解国际学生,所以我创立了环境学院国际学生大使项目,会把学生在报到、选课等过程中的问题,整理成了英文小册子,帮助国际学生尽快融入清华。同时这五年,我感觉清华大学变得更国际化了,我身边的国际学生朋友越来越多了,迎新晚会上有了国际学生主持人。清华有了英文版的选课系统。所以我非常乐意向世界分享我在清华的学习感受以及在中国经历的故事。2017年我了参加了北非摩洛哥中国贸易周,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活动。作为工作人员,我尽己所能地促成双方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为多个项目的落地贡献了自己小小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带一路”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促进产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共赢,更会带来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里,遇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也体验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和差异,我想把我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所以我把自己在中国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书名是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在这边给我们这本书打个广告。我2013年来到了清华,在这个园子里生活了5年多。几年来,我的收获很大,我在清华过得很开心。最后我想用在清华学到的三句话来表达我对清华的感情:忍不住靠近,看得见成长,舍不得离开。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研究生)评选,注重选拔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博士生评审侧重于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硕士生评审侧重于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者职业发展(胜任)能力。评审注重多维评价,发掘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驱动、勇于挑战、敢于突破、勤于实践的态度及行动,发挥获奖者在完善人格、价值引领、科研学术、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来源: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采编 | 梁仲超 编辑 | 刘宣伯

漂疽疥臃

农村孩子努力考上陆军学校,却因迟到10分钟被洋博士取消入学资格

抗日名将李宗仁年轻时生活颇为艰难,他出生自农村耕读世家,到父亲这一辈因为连年的战乱,家里也十分拮据,由于父亲早年读过私塾,在村里开了私塾,教学生们识字,李宗仁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但由于父亲才学有限,只学了三年,暂且认识几个字,后来一路求学,跟着好几个私塾老师读书,最后好不容易考进新式学堂。可由于李宗仁来自农村,对这些新鲜事物很是陌生,又与同学们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常常被穿着整齐的学生嘲笑是个乡巴佬,他也在这种环境中极度自卑,两学期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更加加重了别人对他的奚落,于是李宗仁选择了辍学。15岁的他通过多年的求学,也知道自己不能守着父亲的那一亩三分地,于是他进入纺织厂学习新式纺织技术。但学了半年后回乡,给村里人教纺织,却没有一个人能成功纺出布来,这令李宗仁很尴尬,也让村里人对他很多闲言碎语。李宗仁由于自己学艺不精,而自己已经16岁了,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思索再三后他决定却学武艺,打算当兵入伍,开始从军,在武术师父李植甫的影响下他决定报考陆军小学,系统学习军事技术。当然陆军小学也算是新式学堂,当时报考的有一千多人,但只招收130人,李宗仁知道这次考试不简单,但他心意已决,因此刻苦复习,我要先解释一下为什么陆军小学为什么这么吃香,首先考入陆军小学学习三年后就可以转入陆军中学深造,在陆军中学就读两年如果成绩优秀便可以进入当时军事家的摇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当时这所学校有知名的段祺瑞、冯国璋北洋军阀中的许多后来叱咤风云的人都在此要么求学,要么执教,就连蒋介石也在这所学校就读过。1907年,李宗仁经过严密的复习参加了陆军小学第二期入学考试,李宗仁虽然说之前在新式学堂中考过两次倒数第一,这倒不是说他智商不行,他这次发挥的很好,顺利的考上了这所学校,李宗仁特别高兴,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一片光明的前途就在眼前。可是令李宗仁没想到的是,他入学报到的第一天便被取消入学资格了,到底怎么回事呢?之前说过,李宗仁是个地道的农村娃,至于手表之类的,都算是高级品,而自己又没有养成特别规律的时间观念,在报到的那一天 ,他收拾好行李,怀着满腔希望来到学校门口,却迟到了10分钟,当时陆军小学负责新生入学的是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洋博士,他做事很是严谨,尤其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李宗仁正好撞在了枪口,这位博士一点道理都不讲,就取消了李宗仁的入学资格,这令李宗仁竹篮打水一场空很是伤心,但对于当时的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事实。李宗仁灰溜溜的提着行李回到了家,但正是这次打击也更加激起了他好胜的决心,他打算报考第三期陆军小学,李宗仁从此早起晚睡,努力复习功课,准备着考试的到来,第三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竟多达两千多人,比上一次还多一千多人,但由于李宗仁复习扎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第二次考上了陆军小学,顺利成为了陆军小学第三期的学生,而这所小学也成为了李宗仁飞黄腾达的起点。我们很多普通人会因为被不公平的待遇打击后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选择忍受,但正是李宗仁的坚持,成就了他未来的成功。李宗仁没有多么过人的聪明,他也有两次倒数第一的经历,但是成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宗仁在打击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霸王拳

这位澳大利亚美女在清华读博士,发表SCI论文8篇,拿特等奖学金!

史凯特(Kate Smith),澳大利亚籍,环境学院2015级博士生,师从刘书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水安全:水-能耦合机制。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1年,史凯特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先后在南宁、台北学习中文,2013年开始在清华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士,2015年开始攻读博士。在清华这几年,她不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山西饮用水除砷公益项目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还在中澳青年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导师刘书明副教授评价说:「史凯特在清华的成长过程是环境学院这几年构建全球环境人才培养体系的缩影,也是清华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希望她毕业后能够带着清华的精神,继续攀登,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技术落地雄安新区:「我喜欢往前走」「那天,我收到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封中文邮件。」史凯特的导师刘书明副教授回忆道。「她说她想在我的课题组读硕士,虽然她本科不是环境科学专业,但邮件写的非常认真,读到最后的署名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外国学生。」史凯特主要研究的是用水能耗,目的是减少供水和污水系统的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她认为,现在水资源紧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调水的耗能问题在中澳都存在,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对两个国家而言都非常有意义。在刚刚进行研究时,史凯特做的是调查供水系统的电耗情况。由于水从水源地到居民家中要经过取水、处理、输配等很多环节,而在中国,取水有时跨越大山、河流,所以从水源地到水厂、从水厂到用户的配水过程中,耗能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史凯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研究到一定程度后,史凯特觉得自己进入到了瓶颈期,「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做,但我又无法放弃现有的成果转做其他领域」,她说,「但我喜欢往前走。」这时,处于瓶颈期无法突破自我的史凯特回到了澳大利亚做政府实习,同时也会和同事一起讨论可能的研究方向。史凯特说她想通过实习尽量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行业,为自己带来更多新鲜的想法。那一年,在和导师同学们的交流与文献的查阅中,史凯特感到,「好像我研究的方向就慢慢变得清晰了」。据她了解,在一些高层小区中,把水从地面的提升到20甚至30层的时候耗能非常大。而从水厂到小区的能耗数据可以从发布的数据获知,但到了小区之后二次供水一般由物业来管,所以这部分能耗难以精确测算。于是她就这部分能耗展开了调查,并去实地收集数据计算出了不同二次供水模式的能耗,详细调查并刻画了整个供水系统的能耗足迹。目前,她提出的供水系统能耗的优控方法已被应用于雄安新区的供水管网规划。Kate Smith在实习期间参观发电厂「她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发现问题会立即采取行动。」史凯特的导师和她的朋友都这样评价她,「她的学习习惯非常好,课后有问题会追着老师刨根问底,是我们课题组最刻苦的学生,经常被我当作榜样教育中国学生。」她的导师笑道, 「不过她真的是非常较真,有一次接到骗子电话,我看见她义正言辞地告诉骗子,你们这样做是违法的。」坚持、执着,有时甚至有些较真儿,但同时又喜欢发现与探索,这些个性支持着史凯特一路走来。实习时,她发现澳大利亚政府做决策的方式很有意思,他们会先做一个很不成体系的报告交给领导看,得到修改意见后进行修改,如此反复修改多次。这让她认识到,「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先做是最重要的」。她认为这样会省掉很多不必要的纠结。对于自己的经历,她总结道,「我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是等待。但这个等并不是说每天什么都不干,而是去干一些其他的东西,去看、去听、去和别人讨论、去往前走。幸运的话,问题的脉络就会渐渐显现出来。」搭建中澳青年沟通桥梁:《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走出实验室,史凯特是园子里国际学生们的引路人,是中澳交流的青年使者。在清华园,作为一个已经在园子里呆了五年的「老人」,她积极参与到国际学生的管理中,助力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史凯特说国际学生更能了解国际学生,知道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史凯特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这些刚来到园子里的国际学生呢?为此,她广泛搜集了世界其他知名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方法,针对国际学生群体在培养环节中碰到的困难,提出改进建议,方便了新来的国际学生。史凯特(Kate Smith)2016 年,史凯特创立了环境学院国际学生大使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史凯特和她的团队将在报到、选课、实验仪器操作等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整理成英文小册子,被同学们亲切称为「百宝书」。走出清华,史凯特搭建起中澳青年交流的桥梁。2015 年,史凯特入选「中澳千禧计划」,参加中国-澳大利亚青年对话。2017 年,她又参加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主办的全球青年中国论坛。2017 年她还参加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互通」的重要成果——北非摩洛哥中国贸易周。谈及为什么要参加到这些项目里时,史凯特说:「我想了解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这些青年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具体做了什么贡献」,青年之间的交流不只是一句口号,一场会议,而是两国之间许许多多青年人具体的行动和努力。3年过去了,她和参加「中澳千禧计划」时的同伴依然保持着联系,在自己觉得疲倦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通过和这些伙伴们聊天,她感到「他们总能给予我专业的指导,提供很多新鲜的想法。」来到中国的这些年,史凯特到处走,到处看,有一天,她的韩国朋友凌波微步问她,要不要和自己一起用笔记录下这一切,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史凯特的第一反应却觉得「这可能吗?」。但这种迟疑并未延续太长时间,在和凌波微步的沟通中,许多经历在史凯特脑海里一一浮现,二人一拍即合,还联系了插画师毛天骅,把他们书中的故事画成插画,这本《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应运而生。《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在采访中,史凯特的老师和同学都会特别提起这本被豆瓣评价为「有趣」「接地气」「积极」的书。凌波微步认为,史凯特是作为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与记录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感受中国跟澳大利亚的种种文化社会差异。而在史凯特看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自己在中国生活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她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爱上中国的四个原因:出行方便、有安全感、缝补衣服便利,以及大家出门都经常带伞。史凯特笑道,其实自己很怕晒,但在澳大利亚并没有人会为了防晒打伞,能来到中国真的很幸福。脚步踏及山西农村:「用自己的能力为世界带来改变」「你知道吗?她特别敢想敢做,她去过打工子弟小学支教,还去过脑瘫病人康复中心做志愿者。」史凯特的导师刘书明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我知道的时候很震惊,没想到一个国际学生来到中国还可以想到做这样的事情。」热心公益仿佛成了史凯特的一个标志,其中最有专业性和代表性的,就是她2015—2016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清源协会会长期间,组织团队到山西平遥一个村庄开展为期6个月的饮用水除砷公益项目。当时,清源协会和太原理工大学的项目组合作在山西解决水质问题,对方项目组一名同学的父亲来自平遥一个村庄,他反映很多人都觉得水质很不好,于是史凯特就带领项目组去进行调查取样。而测试结果却让他们有些意外,因为问题并不出在村里人所说的水很臭、有杂质、有颜色等可见的问题上,而是无色无味的砷指标超标。虽然这一点和村里人所说的水质不好并不一致,但这是个关乎健康的严重问题。于是项目组在村里装了6个滤池来做实验, 30来个人前前后后用了近6个月的时间探索制作过滤设备的方法。史凯特回忆,当时他们住在村外的青年旅馆,做实验找管道时常常会迷路,还有很多村民并不是很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他们就向村民解释这个砷具有致癌性,一定要控制这个指标。虽然项目组的目的是减少砷含量,但村民还是很在意水看起来怎么样。水从过滤设备的大过滤池出来会接触铁钉,混杂很多杂质,村民们很不放心。有天晚上,其他人在平遥古城游览,史凯特就自己一个人在青年旅馆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就突然就想到可不可以在大过滤池外再接一个小过滤池,杂质就会少很多。」第二天,项目组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效果很好,后来这样的过滤设备在村内进行了批量装配,并申请了专利。然而史凯特强调,这个过滤设备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解决水质的问题需要建设水厂,但村庄的一些人不愿意因此支付较高的水价,只能直接从附近砷含量较高的井里引水,所以他们价格较低的过滤设备才有了用武之地。史凯特总结道,在实际做产品的时候,不可能都是理想状态,考虑用户的情况和很多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这来来回回的接触中,史凯特也跟当地村民熟络起来,村民们也不知怎的对这个国外来的清华博士有说不完的家常话。「有一天她从山西回来跟我聊天,说起『妯娌』这个词,说是兄弟各自妻子之间的称呼,我很惊讶她怎么会知道这个,原来都是村民们和她拉家常时她学会的。」史凯特的导师刘书明有点哭笑不得。史凯特在村民家开展实验和史凯特同一时期在清源协会的同学认为,史凯特「是用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去对待社团工作的。」她说,「史凯特很有耐心,建造慢滤池的时候,取水样、测水,每一步要注意什么她都会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她对清源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很有信念感和责任感,她很相信自己倾注在这里的心血会给农村地区的人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用自己的能力为世界带来改变」是清源协会的核心精神,也是史凯特自己的信念吧。从去年开始,喜欢学习各种语言的史凯特又开始学习自己的第六门语言——阿拉伯语,到现在已经可以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她说:「我喜欢迎接新的挑战,我喜欢往前走。」来源:来源:清华研读间 文字|柚子茶 之秋编辑|正月责编|王C

穷达

国内毕业土博士和海归洋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更青睐后者呢?

目前正是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头条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待遇和福利的链接。其实,题主说到的博士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少研究方向还处于"跟跑"国外知名院校学者的阶段。小西是在国内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在职),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个人感觉,知名院校或顶尖研究所毕业的"洋博士"(海归博士)值得肯定和学习,往往团队中同时存在"土博士"与"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产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们引进的高待遇和经费付出,"洋博士"不觉得国内同行做得比较Low。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的确不少985、211院校在新进博士人才引进中,"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经常出现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等),其实不单单是博士学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同样认可。其实,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国内博士比较犹豫的是,缺少留学经历后,无法申报一些针对性的"人才计划",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国内博士同样有对应的人才计划,但是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选非常多(年毕业博士生5万余人),竞争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名额稀缺。其实,国内近几年"唯海归论"的标签已稍有淡化(之前海归博士比较稀缺),毕竟引人的最终结果还是看进入新单位后能否"做事",能否有"产出",或者给引进平台带来什么。之前的"唯海归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吻合的,毕竟在国内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哈佛、牛津、剑桥等顶尖院校,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确非常优秀呢!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显著提升,就算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码不再有明显的"偏见",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样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土博士"。工信部2019年全国博士巡回招聘会就小西个人的感觉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条件进入高校后,感觉到过于明显的能力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的"一流学科"走在国际前沿,其毕业的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2年招聘的新进教师中本土博士学历的比例约在49—52%。或者说国内不少团队通过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将博士生送到国外知名研究机构1-2年联合培养等,弥补上之前"土博士"视野"方面的短板。进入进入工作后,小西说句实话,不管是哪里毕业的博士,统一标准招聘进入新单位后,还是得靠课题、论文说话。比如高级职称评定中,就算你是国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认定材料中必须是工作院校一单位、自己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已作为上个职称阶段的认定材料,无法进行多次使用的。好吧!其实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时强调"海归学习经历优先",还有个理由不太好明说,就是尽量避免国内高校近亲繁殖。若是你有心观察的话,太多之前发展不错的行业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进中80%-90%的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这些院校数量不多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留校后,继续做之前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博士招聘现场另外,也是一种人才的"保护",毕竟在国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的确非常出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引回国内挺好的。之前,同样有不少人讨论过清华大学等国内院校毕业生海外求学后未归,甚至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内出国学习一年的规划,个人觉得拥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难道不是吗?至于是否需要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标准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学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学也许就告诉自己"英语不少,雅思过不了,算啦!"后,就选择了放弃!关键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出国读博能得到什么。加油!

桑原

洋博士、中科大毕业的黎女士,为何万里送毒?网友:有门课不及格

近来国外形势不断加剧,入境人员输入带来巨大风险。那些隐瞒个人关键信息的入境者,比如米兰看球归来的郑州“男毒王”郭某,出游泰国入境的广州“女毒王”刘某,类似的入境者让防控工作直接承压。不仅仅是男女“毒王”,北京还出现了举家万里“送毒”的入境者。长期定居M国的重庆籍女士黎某,明知自己有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且已多次就诊的情况下,不听当地卫生专家的劝阻,执意携配偶和孩子一起,采取登机之前服用退烧药的办法,搭乘中国国航客机抵京。让人无比气愤的是,黎女士明知自己有着危害他人的巨大风险,登机后仍不如实向空乘人员提供个人及随行家人有关信息情况,导致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59人被隔离。事件在媒体曝光后,黎某供职的M国Biogen(渤健)公司发出声明,宣布对其解雇。对黎某涉嫌犯罪的行为,北京警方已立案侦查,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黎女士有着让人羡慕的求学经历。本科就读于盛产科研人员的摇篮、985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黎女士远渡重洋求学,在M国一流的百年公立高校——爱荷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要考上中科大,是什么概念?以2019年为例,中科大在拥有65万考生的四川省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93分,对应的考生全省排位为452名。可以说,不是一个省的超级学霸,想要考上中科大,那比登天都还要难。当然,要留学M国名校,本科期间还必须要有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才行。然而,就是这样的享受了国内外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学霸黎女士,竟然干出了携家人“万里送毒”的丑恶行径,与其靓丽的学历学位极为不配,再一次验证了“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的说法。如此高的学历学位,如此靓丽的求学经历,又正值37岁的人生美好年华,在M国当地也属精英阶层,为什么却如此不诚信、干出万里送毒之不齿行为呢?网友们纷纷谴责称,黎女士学历学位再高,但她人生的诚信课不及格,不讲诚实信用。挖挖机完全认同网友们的说法,黎女士及家人的诚信课确实不及格。但是,作为高知群体,作为一名正值半年的女博士,无论是掌握的生活常识,还是累积的科学知识,黎女士都知道她这样的隐瞒、欺骗行为意味着什么,清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她为何不听当地卫生专家的劝阻,执意以隐瞒、欺骗的方式急急回国呢?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还不是怕死,为了活命!”过去两个月以来的持续战斗,国内成功扭转了严峻的形势,不仅是人民信心倍增,国外也竖起了大拇指。反观域外国家,形势则不断恶化,闹得人心惶惶。黎女士在明知已经中招、归国可能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仍然执意举家归国,很难说与国内良好的防控形势和救治环境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网友所言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不管黎女士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其恶劣行为都免不了为国人所不齿。人无信不立。洋博士、中科大毕业的学霸黎某及家人染病已属不幸,可她选择了以隐瞒、欺骗的方式将精致的利己主义演绎到底,不讲诚信,做出了人神共愤之举,这样一错再错,等待她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终究是害人又害己。黎某事件告诉我们,在子女教育成长路上,不管孩子是真学霸,还是普通人,家长都要坚持给孩子上好诚实信用这一课。要做诚实信用的典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干;要建立真诚互信的亲子关系,父子、母子间以诚相待、真诚互信;要坚持讲好诚信故事,鼓励孩子的诚信行为,引领孩子走上诚信的道路。诚信至上!愿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做一个诚实信用之人。(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实自回也

清华特等奖学金获得者史凯特:我虽是澳大利亚人,但我有颗中国心

Good eve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name is Kate Smith and I come from Australia.I grew up in Cairns, North Queensland. Perhaps you haven’t heard of Cairns, but you’ve probably heard of this – the Great Barrier Reef. I grew up next to the Great Barrier Reef. But actually I can speak Chinese. 所以接下来的分享用中文进行。听到我来自大堡礁,你们可能会觉得我是一个喜欢冲浪潜水晒太阳的女孩。实际上我是一个不喜欢晒太阳,也不会潜水冲浪的书呆子。2011年墨尔本大学本科刚毕业,我就来到中国了,当时来到中国主要是想继续学中文,同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不是很全面。当然,还不太会用筷子。2011年,我认为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口音是一样的,而我现在已经能够区分,cī sénme和 chī shá’r。那一年我用筷子用的不怎么样,食物对我嘴巴不敢兴趣,但对我衣服感兴趣,结果我和一个两岁的婴儿没什么两样,而我现在会很熟练地用筷子。 我刚来中国的时候, 我的中文名字叫凯特史密斯,就像威尔·史密斯一样,后来我知道中国人的姓放在名字的前面,所以现在我叫史凯特。2013年我来到清华读硕士,有人问我为什么来到清华上学?来清华还需要理由吗?我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是城市水管理,这对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清华在这方面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中国,从水源地到水厂,再到用户,有时会跨越很多大山、河流,在整个配水过程中,耗能问题非常严重。我研究的是供排水系统的能耗问题,目的是减少供水和污水系统的能耗,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低供排水能耗对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的意义。我的研究要求我必须去实地了解。在一些高层小区里,把水从地面提升到20层或者30层时,能耗非常大,但这部分能耗很难精确计算。于是我就去小区地下室的水泵房调查,收集了很多数据,并计算出了不同供水模式的能耗,完成了整个供水系统的能耗模型。我的2篇与这个话题有关的文章发表在SCI上,我们所做的供水系统能耗控制方法,也被应用于雄安新区的供水管网规划。除了我主要研究方向以外,我对水资源的其他方面也非常有兴趣。2015年,我前往山西省平遥县的一个村庄,开展饮用水除砷项目。当地的井水中砷浓度超标,这个问题会影响村民的身体健康。刚开始还有一些村民不太理解我们做的事情,我们就向村民解释砷到底是什么,控制砷的重要性。当时我们住在村外的青年旅社,做实验时也会经常迷路,但我们真的想为那个村子做出一点什么,我们刚开始选择了6个不同的家庭,建立了6个不同的滤池,比较不同滤池的除砷效率,实验过程持续了6个月,最终在40多个家庭建造了除砷效率最高的过滤池。实践也助力了我的科研,我利用在山西时间的经验,发表了一篇论文,也申请了专利。在去农村建造滤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插曲。比如说,有一次我问一个阿姨“你为什么不建滤池?”她回答说,“我儿子还没有结婚”。当时我也不理解这个原因,后来我才知道,子女成家对中国父母来说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与之相比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来。在清华的5年,我变得更中国化。现在喝热水,夏天带伞,会吃在澳大利亚从不会吃的鸡爪子。这五年,我希望能够搭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的桥梁。一方面我给中国学生介绍澳大利亚的文化,另一方面,我认为国际学生比较了解国际学生,所以我创立了环境学院国际学生大使项目,会把学生在报到、选课等过程中的问题,整理成了英文小册子,帮助国际学生尽快融入清华。同时这五年,我感觉清华大学变得更国际化了,我身边的国际学生朋友越来越多了,迎新晚会上有了国际学生主持人。清华有了英文版的选课系统。所以我非常乐意向世界分享我在清华的学习感受以及在中国经历的故事。2017年我了参加了北非摩洛哥中国贸易周,那是我第一次参加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活动。作为工作人员,我尽己所能地促成双方企业之间的良好沟通,为多个项目的落地贡献了自己小小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带一路”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促进产品的流通和贸易的共赢,更会带来技术和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里,遇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人和事,也体验了东西方两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和差异,我想把我的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所以我把自己在中国的故事写成一本书,书名是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在这边给我们这本书打个广告。我2013年来到了清华,在这个园子里生活了5年多。几年来,我的收获很大,我在清华过得很开心。最后我想用在清华学到的三句话来表达我对清华的感情:忍不住靠近,看得见成长,舍不得离开。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研究生)评选,注重选拔具有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优秀人才。博士生评审侧重于突出的科研创新能力,硕士生评审侧重于有突出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者职业发展(胜任)能力。评审注重多维评价,发掘学生自主设计、自主驱动、勇于挑战、敢于突破、勤于实践的态度及行动,发挥获奖者在完善人格、价值引领、科研学术、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榜样作用。来源:清华大学小研在线 采编 | 梁仲超 编辑 | 刘宣伯

铁皮鼓

农村孩子努力考上陆军学校,却因迟到10分钟被洋博士取消入学资格

抗日名将李宗仁年轻时生活颇为艰难,他出生自农村耕读世家,到父亲这一辈因为连年的战乱,家里也十分拮据,由于父亲早年读过私塾,在村里开了私塾,教学生们识字,李宗仁从小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但由于父亲才学有限,只学了三年,暂且认识几个字,后来一路求学,跟着好几个私塾老师读书,最后好不容易考进新式学堂。可由于李宗仁来自农村,对这些新鲜事物很是陌生,又与同学们生活格格不入,因此常常被穿着整齐的学生嘲笑是个乡巴佬,他也在这种环境中极度自卑,两学期考试都是全班倒数第一名,这更加加重了别人对他的奚落,于是李宗仁选择了辍学。15岁的他通过多年的求学,也知道自己不能守着父亲的那一亩三分地,于是他进入纺织厂学习新式纺织技术。但学了半年后回乡,给村里人教纺织,却没有一个人能成功纺出布来,这令李宗仁很尴尬,也让村里人对他很多闲言碎语。李宗仁由于自己学艺不精,而自己已经16岁了,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考虑,思索再三后他决定却学武艺,打算当兵入伍,开始从军,在武术师父李植甫的影响下他决定报考陆军小学,系统学习军事技术。当然陆军小学也算是新式学堂,当时报考的有一千多人,但只招收130人,李宗仁知道这次考试不简单,但他心意已决,因此刻苦复习,我要先解释一下为什么陆军小学为什么这么吃香,首先考入陆军小学学习三年后就可以转入陆军中学深造,在陆军中学就读两年如果成绩优秀便可以进入当时军事家的摇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当时这所学校有知名的段祺瑞、冯国璋北洋军阀中的许多后来叱咤风云的人都在此要么求学,要么执教,就连蒋介石也在这所学校就读过。1907年,李宗仁经过严密的复习参加了陆军小学第二期入学考试,李宗仁虽然说之前在新式学堂中考过两次倒数第一,这倒不是说他智商不行,他这次发挥的很好,顺利的考上了这所学校,李宗仁特别高兴,他对未来充满希望,一片光明的前途就在眼前。可是令李宗仁没想到的是,他入学报到的第一天便被取消入学资格了,到底怎么回事呢?之前说过,李宗仁是个地道的农村娃,至于手表之类的,都算是高级品,而自己又没有养成特别规律的时间观念,在报到的那一天 ,他收拾好行李,怀着满腔希望来到学校门口,却迟到了10分钟,当时陆军小学负责新生入学的是一位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洋博士,他做事很是严谨,尤其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李宗仁正好撞在了枪口,这位博士一点道理都不讲,就取消了李宗仁的入学资格,这令李宗仁竹篮打水一场空很是伤心,但对于当时的他,只能默默地接受这个事实。李宗仁灰溜溜的提着行李回到了家,但正是这次打击也更加激起了他好胜的决心,他打算报考第三期陆军小学,李宗仁从此早起晚睡,努力复习功课,准备着考试的到来,第三期入学考试报考人数竟多达两千多人,比上一次还多一千多人,但由于李宗仁复习扎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第二次考上了陆军小学,顺利成为了陆军小学第三期的学生,而这所小学也成为了李宗仁飞黄腾达的起点。我们很多普通人会因为被不公平的待遇打击后要么选择放弃,要么选择忍受,但正是李宗仁的坚持,成就了他未来的成功。李宗仁没有多么过人的聪明,他也有两次倒数第一的经历,但是成功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李宗仁在打击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风行者

这位澳大利亚美女在清华读博士,发表SCI论文8篇,拿特等奖学金!

史凯特(Kate Smith),澳大利亚籍,环境学院2015级博士生,师从刘书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水安全:水-能耦合机制。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导师第一作者)在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2011年,史凯特从墨尔本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先后在南宁、台北学习中文,2013年开始在清华攻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硕士,2015年开始攻读博士。在清华这几年,她不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山西饮用水除砷公益项目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还在中澳青年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导师刘书明副教授评价说:「史凯特在清华的成长过程是环境学院这几年构建全球环境人才培养体系的缩影,也是清华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希望她毕业后能够带着清华的精神,继续攀登,为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技术落地雄安新区:「我喜欢往前走」「那天,我收到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封中文邮件。」史凯特的导师刘书明副教授回忆道。「她说她想在我的课题组读硕士,虽然她本科不是环境科学专业,但邮件写的非常认真,读到最后的署名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外国学生。」史凯特主要研究的是用水能耗,目的是减少供水和污水系统的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她认为,现在水资源紧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调水的耗能问题在中澳都存在,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对两个国家而言都非常有意义。在刚刚进行研究时,史凯特做的是调查供水系统的电耗情况。由于水从水源地到居民家中要经过取水、处理、输配等很多环节,而在中国,取水有时跨越大山、河流,所以从水源地到水厂、从水厂到用户的配水过程中,耗能问题显得十分突出,史凯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研究到一定程度后,史凯特觉得自己进入到了瓶颈期,「我不知道接下来该往哪个方向做,但我又无法放弃现有的成果转做其他领域」,她说,「但我喜欢往前走。」这时,处于瓶颈期无法突破自我的史凯特回到了澳大利亚做政府实习,同时也会和同事一起讨论可能的研究方向。史凯特说她想通过实习尽量接触到不同的人与不同的行业,为自己带来更多新鲜的想法。那一年,在和导师同学们的交流与文献的查阅中,史凯特感到,「好像我研究的方向就慢慢变得清晰了」。据她了解,在一些高层小区中,把水从地面的提升到20甚至30层的时候耗能非常大。而从水厂到小区的能耗数据可以从发布的数据获知,但到了小区之后二次供水一般由物业来管,所以这部分能耗难以精确测算。于是她就这部分能耗展开了调查,并去实地收集数据计算出了不同二次供水模式的能耗,详细调查并刻画了整个供水系统的能耗足迹。目前,她提出的供水系统能耗的优控方法已被应用于雄安新区的供水管网规划。Kate Smith在实习期间参观发电厂「她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发现问题会立即采取行动。」史凯特的导师和她的朋友都这样评价她,「她的学习习惯非常好,课后有问题会追着老师刨根问底,是我们课题组最刻苦的学生,经常被我当作榜样教育中国学生。」她的导师笑道, 「不过她真的是非常较真,有一次接到骗子电话,我看见她义正言辞地告诉骗子,你们这样做是违法的。」坚持、执着,有时甚至有些较真儿,但同时又喜欢发现与探索,这些个性支持着史凯特一路走来。实习时,她发现澳大利亚政府做决策的方式很有意思,他们会先做一个很不成体系的报告交给领导看,得到修改意见后进行修改,如此反复修改多次。这让她认识到,「在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先做是最重要的」。她认为这样会省掉很多不必要的纠结。对于自己的经历,她总结道,「我解决困难的方法可以说是等待。但这个等并不是说每天什么都不干,而是去干一些其他的东西,去看、去听、去和别人讨论、去往前走。幸运的话,问题的脉络就会渐渐显现出来。」搭建中澳青年沟通桥梁:《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走出实验室,史凯特是园子里国际学生们的引路人,是中澳交流的青年使者。在清华园,作为一个已经在园子里呆了五年的「老人」,她积极参与到国际学生的管理中,助力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史凯特说国际学生更能了解国际学生,知道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困难。史凯特想到,为什么不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这些刚来到园子里的国际学生呢?为此,她广泛搜集了世界其他知名高校的国际学生管理方法,针对国际学生群体在培养环节中碰到的困难,提出改进建议,方便了新来的国际学生。史凯特(Kate Smith)2016 年,史凯特创立了环境学院国际学生大使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史凯特和她的团队将在报到、选课、实验仪器操作等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整理成英文小册子,被同学们亲切称为「百宝书」。走出清华,史凯特搭建起中澳青年交流的桥梁。2015 年,史凯特入选「中澳千禧计划」,参加中国-澳大利亚青年对话。2017 年,她又参加了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主办的全球青年中国论坛。2017 年她还参加了「一带一路」倡议下「贸易互通」的重要成果——北非摩洛哥中国贸易周。谈及为什么要参加到这些项目里时,史凯特说:「我想了解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这些青年人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具体做了什么贡献」,青年之间的交流不只是一句口号,一场会议,而是两国之间许许多多青年人具体的行动和努力。3年过去了,她和参加「中澳千禧计划」时的同伴依然保持着联系,在自己觉得疲倦和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通过和这些伙伴们聊天,她感到「他们总能给予我专业的指导,提供很多新鲜的想法。」来到中国的这些年,史凯特到处走,到处看,有一天,她的韩国朋友凌波微步问她,要不要和自己一起用笔记录下这一切,出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史凯特的第一反应却觉得「这可能吗?」。但这种迟疑并未延续太长时间,在和凌波微步的沟通中,许多经历在史凯特脑海里一一浮现,二人一拍即合,还联系了插画师毛天骅,把他们书中的故事画成插画,这本《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应运而生。《泡菜薯条遇上炸酱面:洋博士中国留学记》在采访中,史凯特的老师和同学都会特别提起这本被豆瓣评价为「有趣」「接地气」「积极」的书。凌波微步认为,史凯特是作为一个忠实的倾听者与记录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去感受中国跟澳大利亚的种种文化社会差异。而在史凯特看来,这本书也可以说是自己在中国生活的一个缩影。时至今日,她依然能清楚地回忆起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爱上中国的四个原因:出行方便、有安全感、缝补衣服便利,以及大家出门都经常带伞。史凯特笑道,其实自己很怕晒,但在澳大利亚并没有人会为了防晒打伞,能来到中国真的很幸福。脚步踏及山西农村:「用自己的能力为世界带来改变」「你知道吗?她特别敢想敢做,她去过打工子弟小学支教,还去过脑瘫病人康复中心做志愿者。」史凯特的导师刘书明不无感慨地说,「当时我知道的时候很震惊,没想到一个国际学生来到中国还可以想到做这样的事情。」热心公益仿佛成了史凯特的一个标志,其中最有专业性和代表性的,就是她2015—2016年担任清华大学学生清源协会会长期间,组织团队到山西平遥一个村庄开展为期6个月的饮用水除砷公益项目。当时,清源协会和太原理工大学的项目组合作在山西解决水质问题,对方项目组一名同学的父亲来自平遥一个村庄,他反映很多人都觉得水质很不好,于是史凯特就带领项目组去进行调查取样。而测试结果却让他们有些意外,因为问题并不出在村里人所说的水很臭、有杂质、有颜色等可见的问题上,而是无色无味的砷指标超标。虽然这一点和村里人所说的水质不好并不一致,但这是个关乎健康的严重问题。于是项目组在村里装了6个滤池来做实验, 30来个人前前后后用了近6个月的时间探索制作过滤设备的方法。史凯特回忆,当时他们住在村外的青年旅馆,做实验找管道时常常会迷路,还有很多村民并不是很理解他们在做的事情,他们就向村民解释这个砷具有致癌性,一定要控制这个指标。虽然项目组的目的是减少砷含量,但村民还是很在意水看起来怎么样。水从过滤设备的大过滤池出来会接触铁钉,混杂很多杂质,村民们很不放心。有天晚上,其他人在平遥古城游览,史凯特就自己一个人在青年旅馆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就突然就想到可不可以在大过滤池外再接一个小过滤池,杂质就会少很多。」第二天,项目组把这一想法付诸实践,效果很好,后来这样的过滤设备在村内进行了批量装配,并申请了专利。然而史凯特强调,这个过滤设备也只是一个权宜之计。从根本上解决水质的问题需要建设水厂,但村庄的一些人不愿意因此支付较高的水价,只能直接从附近砷含量较高的井里引水,所以他们价格较低的过滤设备才有了用武之地。史凯特总结道,在实际做产品的时候,不可能都是理想状态,考虑用户的情况和很多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地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这来来回回的接触中,史凯特也跟当地村民熟络起来,村民们也不知怎的对这个国外来的清华博士有说不完的家常话。「有一天她从山西回来跟我聊天,说起『妯娌』这个词,说是兄弟各自妻子之间的称呼,我很惊讶她怎么会知道这个,原来都是村民们和她拉家常时她学会的。」史凯特的导师刘书明有点哭笑不得。史凯特在村民家开展实验和史凯特同一时期在清源协会的同学认为,史凯特「是用做科研的严谨态度去对待社团工作的。」她说,「史凯特很有耐心,建造慢滤池的时候,取水样、测水,每一步要注意什么她都会跟我们讲得清清楚楚。她对清源做的每一个项目都很有信念感和责任感,她很相信自己倾注在这里的心血会给农村地区的人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用自己的能力为世界带来改变」是清源协会的核心精神,也是史凯特自己的信念吧。从去年开始,喜欢学习各种语言的史凯特又开始学习自己的第六门语言——阿拉伯语,到现在已经可以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她说:「我喜欢迎接新的挑战,我喜欢往前走。」来源:来源:清华研读间 文字|柚子茶 之秋编辑|正月责编|王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