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国内毕业土博士和海归洋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更青睐后者呢?卷席筒

国内毕业土博士和海归洋博士有何区别?为何高校更青睐后者呢?

目前正是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春季博士招聘季,每天都能看到头条推送一些院校的人才引进待遇和福利的链接。其实,题主说到的博士之间的区别更多的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少研究方向还处于"跟跑"国外知名院校学者的阶段。小西是在国内读的博士、做的博士后(在职),算是地地道道的"土博士"。就我个人感觉,知名院校或顶尖研究所毕业的"洋博士"(海归博士)值得肯定和学习,往往团队中同时存在"土博士"与"洋博士",彼此互助、合作更容易有好的科研产出。前提是"土博士"不嫉妒他们引进的高待遇和经费付出,"洋博士"不觉得国内同行做得比较Low。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国内的确不少985、211院校在新进博士人才引进中,"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经常出现在招聘要求中(如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年1月招聘公告中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等),其实不单单是博士学位,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同样认可。其实,关键还是个人能力,如高水平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往往国内博士比较犹豫的是,缺少留学经历后,无法申报一些针对性的"人才计划",如青年千人、省(市)青年百人等。国内博士同样有对应的人才计划,但是符合条件的申报人选非常多(年毕业博士生5万余人),竞争非常激烈,给人的感觉就是名额稀缺。其实,国内近几年"唯海归论"的标签已稍有淡化(之前海归博士比较稀缺),毕竟引人的最终结果还是看进入新单位后能否"做事",能否有"产出",或者给引进平台带来什么。之前的"唯海归论"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吻合的,毕竟在国内让大家耳熟能详的都是哈佛、牛津、剑桥等顶尖院校,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的确非常优秀呢!这2年中"土博士"的待遇也有显著提升,就算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上有差距,但院校起码不再有明显的"偏见",如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中同样出现非常多优秀的"土博士"。工信部2019年全国博士巡回招聘会就小西个人的感觉而言,"洋博士"和"土博士"符合一定条件进入高校后,感觉到过于明显的能力差别。尤其是近几年,国内不少高校的"一流学科"走在国际前沿,其毕业的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非常高,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近2年招聘的新进教师中本土博士学历的比例约在49—52%。或者说国内不少团队通过短期的合作交流,如将博士生送到国外知名研究机构1-2年联合培养等,弥补上之前"土博士"视野"方面的短板。进入进入工作后,小西说句实话,不管是哪里毕业的博士,统一标准招聘进入新单位后,还是得靠课题、论文说话。比如高级职称评定中,就算你是国外QS排名前100名院校的博士,认定材料中必须是工作院校一单位、自己一作或通讯作者的论文,毕竟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已作为上个职称阶段的认定材料,无法进行多次使用的。好吧!其实国内高校引进人才时强调"海归学习经历优先",还有个理由不太好明说,就是尽量避免国内高校近亲繁殖。若是你有心观察的话,太多之前发展不错的行业性院校2015年之前的人才引进中80%-90%的都是本校毕业的博士。这些院校数量不多的博士生导师将自己"认可"的博士毕业生留校后,继续做之前的课题和研究内容,往往方向越做越窄,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华东理工大学2019年博士招聘现场另外,也是一种人才的"保护",毕竟在国外知名院校攻读博士学位的同学的确非常出色,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费资助,引回国内挺好的。之前,同样有不少人讨论过清华大学等国内院校毕业生海外求学后未归,甚至被戏称为"留美预备学校"。小西近期也做了1-2年内出国学习一年的规划,个人觉得拥有一段国外学习经历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同的文化、思维方式、朋友、研究方向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成长。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难道不是吗?至于是否需要选择出国攻读博士学位,没有标准答案。想去、能去的同学都能找到足够的理由,不想去的同学也许就告诉自己"英语不少,雅思过不了,算啦!"后,就选择了放弃!关键的关键,还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出国读博能得到什么。加油!

废丝栋

中国的土博士比洋博士 差了几个“硬核”?

原标题:在高校,土博士比洋博士差几个“硬核”春节过后,刚刚降温的校园招聘市场再次升温,不少年轻人迎来了“春招”战役。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句话常常出现。而对于正在应聘的博士生来说,这句话将同等条件的年轻人划分成“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一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往往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就职的“绊脚石”,即使进入高校工作后,没有海外经历的他们也时常承受着打折的待遇和周围的偏见。然而随着我国高校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唯海归论”已经开始淡化,人们渐渐发现“海归”这一标签不再是万能钥匙,在学术道路上,真本事才是试金石。“海外经历”:本土博士的伤对于博士生来说,进入高校就职是十分普遍的一条职业道路。然而对于不少博士来说,“海外经历”成为他们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必选项。天津大学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王聪即将毕业,在母校读了8年的她学术背景出类拔萃——发表的国际论文3篇被选入期刊封面,累计影响因子达76,获校级以上荣誉15项。如今,她正在就业和出国深造中犹豫不决:“出国深造也是为了回来。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些人才计划是没办法申请的。目前也有一些针对本土博士的政策和计划,但是名额非常少。我们这些应届本土博士,如果应聘和自己毕业院校档次差不多的学校,常常职位会降低;如果都投同一个职位,海归肯定会被优先录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在引进博士时不再明文规定必须是海归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要求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种招聘信息中,成为本土博士跨不过去的坎儿。例如,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聘启事中提到,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优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1月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的公告中写道,讲师岗位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等理科类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或留学经历者优先”。“海外经历”的阴影还延续到本土博士的工作中。于泽远博士毕业于中国农科院,如今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她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待遇方面的差别依然存在。“理工科的海归博士一般会申请一些人才计划,国家对理工科的项目资助支持都非常大。有海归头衔,能得到像安家费之类的更好的待遇”。潘峰是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专业毕业的本土博士,现在湖南一所省属一本高校就职,已经工作了3年半。在他看来,不少高校在招聘时较少公开要求必须是海归,但是在高校教师评职称时仍有不少对海外经历的要求。“所以我工作3年后就出国访学了。我们学校聘副高必须有半年的海外经历,正高一年,对我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潘峰说。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学术水平差异不大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差距?有研究表明,虽然二者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就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写道: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文章指出,“在机构层面,海归教师构成比率与机构整体科研生产力同样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高校人才任用中过分看重海归经历这一筛选信号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2010年刊发在《中国高教研究》的名为《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的文章收集问卷31252份,通过调查毕业博士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现职工作情况、职业发展状况等多项内容分析后得出,海归博士首次获得科研成果的年龄高于本土博士。海归博士获得专利、发表索引论文和获得奖励的次数与本土博士无显著差别。对此,不少一线科研工作者认为,当两类博士在一起工作时,感受不到明显差别。潘峰表示:“抛开‘头衔’,本土和海外博士没有区别,在学校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最多就是在安家费上有差别。我们学校如果博士毕业的学校是QS全球高校排名前100的,可以多拿5万元。在学科评估方面,不少高校的国际化部分基本都是满分,因此不会刻意要求你博士期间一定要在海外。”如今,社会对于本土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体现在顶尖高校的招聘中。去年9月,本报刊登《谁能获得中国顶尖大学教职》的文章指出,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最大,约为51.9%。其中,北大新任教师中约有178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49.4%);清华新任教师中约有235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52.2%)。然而,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八成以上拥有一段或多段海外科研经历,完全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仅占总体的18.6%。由此可见,尽管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但是这些本土博士绝大多数具有境外博士后经历。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究竟有什么差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差异不是出身造成的。“如今本土博士也有超过海归博士的成就,海归博士如果把握不好也会被时代淘汰,关键是看这个人的视野和定力,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许晓东表示,从视野方面来看,海归博士可能接触到一些国内接触不到的东西,视野或许会更宽广,海归博士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可能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国外的先进实验设备也给海归博士带来了更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不一定每个海归博士都具备,我国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的团队或者已经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仍然是本土博士居多。偏见正在消除:科研成果才是“硬核”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少高校对于本土博士的“偏见”正在消除,对于不少高校来说,“海归”或“本土”只是标签。在于泽远看来,不论是什么标签,在进入单位后看重的都是“能不能干活儿”。“如今一些单位设置的‘海外优先’要求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应对外界的评价,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这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个人能力”。然而,本土博士的认可之路还很长。近年来,不少知名院士、行业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求高度重视本土科技人才发展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曾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国内科研院所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这些优秀的本土博士在职业上升渠道上仍存在阻碍。“我有一个学生非常优秀,从做研究生开始就参与‘墨子号’的工作,当时想都没想就留在了国内。整个项目的运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这样一位团队中的主力,向上进步的路程却走得有些缓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也寥寥可数。”王建宇说。然而,若想真正摘掉博士身上“海归”或“本土”的标签,还需要将两者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在一条轨道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学术水平差异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以前,海外博士比较稀缺,人们会对他们高看一眼,他们的待遇也会更高。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本土和海归博士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可能少数学校还有这样的差别待遇,我所在的学校已经不存在这种差异了。我认为,未来他们都会并在一个考核轨道上”。“现在我们招聘都是统一标准,说到底这些博士都是要拿着论文来说话的。我认为现在高校的心态越来越平和,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可以说是‘土里面有海,海里面有土’。”徐飞表示。“我建议,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出国还是要出国看看,这对自己的世界观、看问题的深刻性、辩证思考等方面都有好处。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学术研究更需要碰撞和交流。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也不要着急,你不出去别人也会来中国的。”徐飞说。(应受访者要求,于泽远、潘峰均为化名)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叶雨婷 实习生 耿孟泳贞 徐司羿

稿者

洋博士、中科大毕业的黎女士,为何万里送毒?网友:有门课不及格

近来国外形势不断加剧,入境人员输入带来巨大风险。那些隐瞒个人关键信息的入境者,比如米兰看球归来的郑州“男毒王”郭某,出游泰国入境的广州“女毒王”刘某,类似的入境者让防控工作直接承压。不仅仅是男女“毒王”,北京还出现了举家万里“送毒”的入境者。长期定居M国的重庆籍女士黎某,明知自己有发热、咳嗽等疑似症状,且已多次就诊的情况下,不听当地卫生专家的劝阻,执意携配偶和孩子一起,采取登机之前服用退烧药的办法,搭乘中国国航客机抵京。让人无比气愤的是,黎女士明知自己有着危害他人的巨大风险,登机后仍不如实向空乘人员提供个人及随行家人有关信息情况,导致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59人被隔离。事件在媒体曝光后,黎某供职的M国Biogen(渤健)公司发出声明,宣布对其解雇。对黎某涉嫌犯罪的行为,北京警方已立案侦查,等待她的将是法律的严惩。黎女士有着让人羡慕的求学经历。本科就读于盛产科研人员的摇篮、985工程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黎女士远渡重洋求学,在M国一流的百年公立高校——爱荷华大学取得博士学位。要考上中科大,是什么概念?以2019年为例,中科大在拥有65万考生的四川省理科录取分数线为693分,对应的考生全省排位为452名。可以说,不是一个省的超级学霸,想要考上中科大,那比登天都还要难。当然,要留学M国名校,本科期间还必须要有优异的成绩和表现才行。然而,就是这样的享受了国内外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学霸黎女士,竟然干出了携家人“万里送毒”的丑恶行径,与其靓丽的学历学位极为不配,再一次验证了“高学历不等于高素质”的说法。如此高的学历学位,如此靓丽的求学经历,又正值37岁的人生美好年华,在M国当地也属精英阶层,为什么却如此不诚信、干出万里送毒之不齿行为呢?网友们纷纷谴责称,黎女士学历学位再高,但她人生的诚信课不及格,不讲诚实信用。挖挖机完全认同网友们的说法,黎女士及家人的诚信课确实不及格。但是,作为高知群体,作为一名正值半年的女博士,无论是掌握的生活常识,还是累积的科学知识,黎女士都知道她这样的隐瞒、欺骗行为意味着什么,清楚有什么样的后果,可她为何不听当地卫生专家的劝阻,执意以隐瞒、欺骗的方式急急回国呢?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还不是怕死,为了活命!”过去两个月以来的持续战斗,国内成功扭转了严峻的形势,不仅是人民信心倍增,国外也竖起了大拇指。反观域外国家,形势则不断恶化,闹得人心惶惶。黎女士在明知已经中招、归国可能触犯法律的情况下,仍然执意举家归国,很难说与国内良好的防控形势和救治环境没有关系。从这个角度上讲,网友所言的似乎也有一定道理。不管黎女士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其恶劣行为都免不了为国人所不齿。人无信不立。洋博士、中科大毕业的学霸黎某及家人染病已属不幸,可她选择了以隐瞒、欺骗的方式将精致的利己主义演绎到底,不讲诚信,做出了人神共愤之举,这样一错再错,等待她的必将是法律的严惩,终究是害人又害己。黎某事件告诉我们,在子女教育成长路上,不管孩子是真学霸,还是普通人,家长都要坚持给孩子上好诚实信用这一课。要做诚实信用的典范,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干;要建立真诚互信的亲子关系,父子、母子间以诚相待、真诚互信;要坚持讲好诚信故事,鼓励孩子的诚信行为,引领孩子走上诚信的道路。诚信至上!愿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能做一个诚实信用之人。(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不妥,联系速删)

乐书

“非诚勿扰”美女洋博士被清退:中国高校是学术圣殿,别想混文凭

在生活和就业中,学历非常重要,很多人择偶的标准就是要学历相当,也有很多公司在招聘中都设置了最低学历的门槛。所以,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很多人都想要更高的学历。可是,相同的学历和文凭,含金量却有很大差别,因为有些人的学历是混出来的。但是,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学历学位管理的重视,在高校混学历变得越来越难。最近,多所高校都清退了一大批超过了学习年限却没有毕业的研究生。在这些被清退的学生中,有一位特别引人注目,他就是登上了江苏卫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乌克兰美女乔丽娅。乔丽娅,是一位乌克兰美女,2013年在湖北大学获得国际教育硕士,之后继续攻读该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学位。但是,读博士至今已经7年的时间,她却还没有完成博士论文,这次被清退,也是因为超过了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时间。7年时间,按道理说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完全够做完一个科研项目,写出博士论文了,那么乔丽亚怎么回事呢?原来,她在博士期间走了不走寻常路,走上了一条明星之路。2014年她参加了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之后就因为其高颜值和高学历而名声大起,成了一个明星。成了名人之后的她,一发不可收拾,不停地参加各大卫视和综艺节目,只顾忙着赚钱了,而把学业置之脑后。所以,对于乔丽娅被清退一事,网友们都拍手称赞。因为对于一个博士生来说,主要的目标就是学习和搞科研。而放弃学习,去参加电视节目,追求成名人,追求金钱,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并且,读博士做科研是一项很枯燥的事情,还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如果克服不了这几点,想要毕业是很难的。并且,尤其对于留学生群体,由于山东某高校留学生事件,让留学生的口碑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很多留学生,在中国拿着高额奖学金,却在这里享受生活,在酒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往往都能看到这些留学生的身影。中国本来就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现在却要把资源分享给这些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中国高校,特别是那些名牌高校,是学术的圣殿,并不是让人来混文凭的地方,不管是留学生也好,国内的学生也好,都应该具有这种紧迫感。自己享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要把握机会好好地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以便将来的工作中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最后,阴阳君只想说:中国高校是学术圣殿,混不了文凭,中国人混不了,外国人更混不了。对于那些试图在这里混文凭的留学生,我们应当和国内学生一视同仁,学术做不好,达不到毕业的要求,不能以他们是留学生为由”网开一面“,对他们更没有必要给配备”美女伴读“这样的优待!/完/

德也

「洋博士」与「土博士」,优势在哪里?学术期刊发表环境如何?

当前学术界的博士学者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海外接受(过)系统学术训练的,俗称洋博士;一类是在中国内地取得博士学位的,俗称土博士。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洋博士可能看不起土博士:土博士大多有英语短板,了解西方理论常要通过阅读中文译著(而非英文原著),大多缺少完整的研究方法训练,憋在内地何以放眼全球?土博士未必看得上洋博士:“洋货”还是“水货”常常真假难辨,喝一肚子“洋墨水”未必就是真有学问,是“骡子”是“马”还得拉出去溜溜才知道!洋博士的优势向世界一流学者学习在美国读博士,每门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相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的学者。你可以从这些世界一流学者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不仅仅学习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如何抓住问题的核心。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博士所修课程涉及面的广度,让你可以在众多领域接受一流的熏陶,这为自己的科研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对自己整体科研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潜心钻研学问的环境周围的同学老师都在讨论、钻研具体的科学问题:这个问题如何建模、这个定理怎么证、这个算法能否更快等等。没有人关心各种指标、各种评比、各种奖项,重要的事情只有一件:解决一个重要问题或者提出一套全新的好方法,从而完成一篇“大论文”。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经过这样的熏陶,你以后遇到恶劣环境更有可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世界通用的高含金量博士文凭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高含金量的博士文凭,不仅可以让你在国外生活得很好,回国也有许多优惠,国内不少新型高校对“洋博士”还是很欢迎的,国家也不断出台政策吸引“洋博士”回归。土博士的优势根正苗红,国内发展顺畅;博士的“根”扎在哪里,对今后的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国内体制的核心是传承,接班人基本上是信得过的自己的学生。通过报考国内大牛的博士,把“根”埋正,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之后的发展会很顺畅。绕开英语短板不少人专业课很好,也很有科研天赋,但英语不好,成为出国读博士的一大障碍,在国内读博士,为这些朋友提供了踏入科研大门的机会。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英语只是一种表达媒介,同样的知识用中文表达和用英文表达是一样的。学术期刊的发表环境下面,以英文SSCI学术期刊和中文CSSCI期刊为例,来看看本土和海外的学术期刊发表环境有什么不同?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CSSCI:又称C刊,专指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是我国社会科学主要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难度SSCI的难度并不一定高,当然,好的SSCI肯定会难,但是好的中文C刊也能难到让你焦头烂额,加上中国人多,C刊竞争非常激烈。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一般来说,投稿成功的关键在于文章与期刊征稿范围的契合程度,SSCI多达3500种;C刊是国内期刊,而SSCI更加国际化,拥有一篇SSCI,更能保障未来的学术生存。地位SSCI地位很高,很多高校都将之排在国内很多A刊(顶级中文期刊)之上,其价值和受肯定程度远高于中文核心C刊。硕士拿SSCI申请国内外名校博士、博士拿SSCI赴名校就业、老师拿SSCI评职称,都是绝对的杀手锏。学术公平SSCI注重学术公平,大部分SSCI期刊在投稿的过程中不会询问作者的学历和职称。来源于百度图片搜索而且,大部分SSCI都有专用的投稿系统,采用双向或者单向盲审的方式,投稿的过程相对规范,审稿也相对客观,只要文章质量好、审稿人认可、责任编辑也认可的话,经过两轮至三轮审稿、修改后方可录用,而C刊的“潜规则”却不少。说到底,无论读“土博士”还是读“洋博士”,实质都是在“个人素质”的基础之上获得一定的增加值,最终个人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沈向洋博士:三十年科研路,我踩过的那些坑

机器之心整理机器之心编辑部在近日举办的 X-Talk 上,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博士分享了自己过去三十多年做科研的体会。日前,首届 X-Talk 于 2020 年腾讯科学周期间在腾讯北京总部举行。本届 X-Talk 以「好奇心」为关键词,介绍「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两项即将影响人类社会的先进科技,邀请到了多位科学家、学者参与。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小冰公司董事长沈向洋博士分享了自己过去三十多年做科研的体会。以下是沈向洋博士的演讲全文,机器之心做了不影响原意的整理:我 PhD 毕业后,想像导师一样以后做教授,先助理教授、副教授,然后教授这样,一条大路向前走,一直希望做一个教授。但事实上回过头来看,我过去这二三十年的整个过程发展,更加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七个自己的经验和教训,我大概两年前在 Linkedin 上写了一篇文章,也做了一个总结。一、你做不了所有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当你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你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是不见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一直想做教授,但是我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了,我一个朋友说服了我去参加他的 start-up。他是这样说服我的,我跟他在车里谈了四个小时,他叫 Eric。他说:Harry,我最后终于明白了,你想当教授。他说:那简单,你先参加 start-up,先去赚很多很多钱,我给你的母校卡内基 · 梅隆捐一个 Harry Shum Professorship,指定你是第一个获奖人,这样的话你可以给学校再捐一个 Harry Shum Robotics Center。当然这件事情没有发生。事实上我后来参加了这样一个 start-up 以后,很快又加入了微软。当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当时我想了一下两件事情不可以同时成立的:做 start-up 和带一个小孩子。但是孩子生出来了以后,你就没有办法去 Get rid of(摆脱),所以你只能 Get rid of start-up。这是第一个 lesson。二、钩深致远第二个 lesson,其实人一生的职业旅程非常长,首先我们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专业一定要做得很深,你一定要有一件事情、某一个方向,大家知道你做了点什么样的工作。我自己非常幸运参加微软,博士以后在微软研究院的时候,跟很多的同事,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起工作,包括待会儿上台的张正友博士,一起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我自己做的一个方向叫做 Motion Estimation,特别当时做全景图,就是 Panoramic Image,拍了几张照片以后把它拼起来这样。我也很自豪地跟大家讲,今天大家用手机拍全景图的时候,说不定也用了我们的技术。这件事情很重要,特别是你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忘记了,如果你不在某一个方向做到足够深的话,大家就记不住你。三、会讲故事很重要,对科研亦然第三点我想重点讲一下,就算是对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讲,除了你专业做得好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记,就是一定要把故事讲好,story tel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我一辈子听过很多了不起的演讲。很多很多年以前,在 SIGGRAPH 会议上我听过一个 keynote,是迪士尼的 VP of Imagination Engineering 做的演讲。为什么讲故事很重要?他说你在迪士尼看了那么多的电影、那么多的动画,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二维动画到三维动画,到现在 VR 这些东西。这些实际上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喜欢迪士尼是因为迪士尼背后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很多科学家、工程师来讲,我们也经常要做一些报告。大家做报告时,可能里面写的字非常非常多。我自己很幸运在很年轻的时候,研究生阶段就有机会参加了 SIGGRAPH,1995 年。这是我好朋友 Eric Chan 的报告,这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技术 Presentation 里面得到掌声次数最多的。他当时在苹果公司,写了一篇文章叫 QuickTime VR,当时我在苹果公司做实习生。Eric 在台上,他有特别的 Style,整个十几分钟的演讲,一共有八次掌声,我记得我在台下看着 Eric 演讲的时候,觉得非常了不起。一个中国人讲一口台湾腔英语,能够让大家有八次掌声,这非常非常了不起。所以我就想在这里跟大家讲 story telling 非常重要,比如做 presentation,一张 slide 上面不应该超过七行字,多了以后大家看不清楚也搞不懂,这些东西都非常非常重要。四、有检验才能有收获第四个 lesson,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一定要有目标,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一定要清楚自己最后要追求什么。我自己非常荣幸,2004 年开始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当时我们定下来的目标,就是说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研究院,后来我们也基本上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记得 MIT Technology Review 曾经写过一篇封面报道叫《The World’s Hottest Computer Lab》。那篇文章出来时,我正好在美国出差。美国机场这些地方有专门卖杂志的,我当时不知道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文章会出来,封面上就是我两个同事的照片。然后我就看看那个卖杂志的女士,我就跟她讲「May I have all your copies?」那个女士很高兴,先收了我的钱,然后问我「May I ask why?」然后我就很自豪地跟她讲,我说「Look, those two people on the cover, they work for me.」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做了不起的事情。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五、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见的,余下顺其自然第五个 lesson,其实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特别是后来从研究部门到了产品部门以后,对处理所有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段话,叫做「Control the controllable, observe the observable, leave the rest alone」。我本科的时候念的是自动控制专业,大家有一些控制理论背景的话,就会对这个句式很熟悉。因为当时我从研究院调出去以后,到微软的产品部门做搜索引擎,做 Bing。我们的工作当然就是跟谷歌竞争,跟谷歌竞争当然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跟谷歌弄的话下场肯定是很悲惨的。但是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讲,现在微软 Bing 这样一个业务线的话,一年也挣 100 亿美元,所以我们其实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搜索量来自于 Bing。当时大家就在想:一个研究院来的人,他怎么可以去带产品线?所以我当时就在想,作为一个新兵到产品部门去工作,大家都问:你到这里来也没有做过产品,你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可以给大家带来什么,但是我想我至少可以跟大家保证,等我哪天离开这里的时候,大家会 remember me as the VP who knows how to party。所以你一定要想到,你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去 motivate 大家,可以把大家团结起来。哪些东西你自己是可以 control 的,如果你不可以 control 的话,你召集了也没有用,你就应该去观察这样的一些事情。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大家一定要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 slide,大家看过《教父》的话都会知道,Michael Corleone 经常讲,不管什么时候你遇到多大的困难,Difficult, not Impossible。Remember that.六、所谓职业生涯,就是一系列的项目第六个 lesson,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实际上我自己非常有幸,当时和前同事 Jim Gray,这个你们可能还记得,1998 年图灵奖得主,以前是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他非常非常了不起,很不幸后来他独自驾船出海失踪了。我对 Jim 非常敬仰,因为我当时正在从研究院去产品部门工作,我就请教他。我说:「Jim,你这一生的职业生涯非常了不起,得了图灵奖,又在研究院工作过,又在产品部门工作过,好像你从来就不介意你到底是在研究院工作,还是在产品部门工作。」他就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 lesson,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在台北的一个酒店顶楼上交流。他说:「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到底是在研究院,还是在产品部门。Career is a series of projects,choose your project wisely.你要选择你哪一个项目,你一生到最后的话,实际上就是你做过哪几个 projects。」其实我的好朋友高文院士也讲过,他说你的职业生涯到了一定地步以后,大家就看你背上到底写了哪几个字,就是你做过哪几个 projects。特别是我们 50 位得奖的青年才俊,事业起步开始的时候,未来还有很光辉的道路。一定要记住,一个一个项目加起来。七、中不偏,庸不易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觉得特别是在美国的时候,跟美国的同事讲中庸之道。我有时候讲不过老美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子曾经曰过」,然后我把我想讲的东西跟他们讲一遍。中庸之道,Always walk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当然以前的路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分成左右两道。但是中庸之道里面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你只是 walk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这里更重要的一点是keep the direction,一定要明白自己前进的方向。

曹风

高校取消海外经历要求,“土博”终究要靠实力说话

博士圈也有鄙视链,学术圈里洋博士>土博士的鄙视链,已成为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据媒体报道,“土博”连进高校的入场资格都没有,更不要提在职称评选中被提拔为副教授,当高校评职称升教授与出国经历挂钩,海归引进人才的晋升速度便堪比坐火箭,而“土博”却只能缓慢升迁。不过,近年这种状况有所变化,26岁拿下湖南大学副教授一职的李晟曼,这位90后的副教授因为“没有海外经历”而备受关注。湖南大学尝鲜的做法作为个案可能不具代表性——李晟曼所在的材料科学工程学院近年引进了不少年轻人才,其中多数仍然具备海外留学经历。数据显示,该学院海外引进及具备一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7%。从李晟曼获评副教授所引发的争议可见博士圈鄙视链仍然较为牢固,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规则层面,都普遍对洋博士偏爱有加。但有迹象表明,李晟曼现象可能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有高校日前通过制定规则尝试打破上述潜规则,9月17日,华南农业大学官网发布了《关于取消职称评审条件中有关出国经历要求的通知》,率先宣布取消职称评审中有关出国经历要求的评审条件。高校招聘人才偏爱洋博士的倾向有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质量相对较弱。1977年恢复高考后,才有了自主培养的新型大学生,第二年才有了研究生学位,而直到1983年,才出现了第一批自主培养的博士。反观洋博士,实事求是地说,具有海外经历的优秀人才,确实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这一方面体现在洋博士对西方学术资源的掌握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由海外留学经历所建立的国际视野上。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大众熟知的顶尖人才,不少都有海外学习经历,他们放弃优越条件回国,在教育、科研层面都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会对人才的认知,偏爱洋博士,既有这种心理偏爱的因素,也有相应的事实作支撑。即便到今天,有着一定海外经历的博士仍然是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的视野、资源等优势不可忽视。只是说,经历近40年的发展,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洋博士和土博士在今天的差距越来越小。从数据上看,恢复研究生教育40年间,我国研究生学位授予数量大幅增长,从1981年到2017年,我国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超过800万,据统计,2012年—2017年,全国共招收博士生44.6万人,博士毕业生共32.6万人。而土博士交出的成绩单亦不乏亮点,近年,没有任何海外经历,本土自主培养的博士在科研上的表现越来越吸引眼球,这都说明,本土研究生教育面貌正在发生变化。有关洋博士和土博士的社会认知,观念的改变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规则的改革却迫在眉睫,毕竟事关公平。在目前的形势下,如果在规则上继续沿用老办法,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本质上看,招聘环节中类似不合理的设置就是职场歧视,“有海外经历”通常只是用来作为评估人才的标准,但这种优势到底有多大,洋博士获得截然不同的赛道是否合理,恐怕就要打一个问号了。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当前的人才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才评估应该有一个严格的系统,单纯凭借一种身份一种经历就被特殊对待,俨然有失公允。土博士的崛起之所以将成为一种趋势,还有国家政策加持的原因。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当前洋博士和土博士整体的水准差异依然存在,要打破博士人才群体的海外经历偏爱,归根结底只能寄希望于本土研究生教育,如果人才培养机制更加优化,国际化水准越来越高,土博士自身实力有保障,那么,高校人才引进规则对洋博士和土博士一碗水端平也就水到渠成。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无缘无故

外国人看中国|“洋博士”戴伟和中国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03:47David G.Evans,中文名叫戴伟年过花甲的他不曾想到因几十年前对中国的“好奇心”而定居北京如今他又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化学科学实验“点亮”成千上万个中国孩子的好奇心24年间,戴伟和中国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2020年1月12日,戴伟在“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上发表演讲。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上世纪70年代戴伟通过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订阅《北京周报》以期了解中国发生的点点滴滴“‘神秘’的中国像‘黑洞’一样吸引着我”“我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化学,另一个是中国”1987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并独自前往多个城市游玩这次经历加深了他对中国的兴趣1996年,戴伟受邀来到北京化工大学工作从此留在了中国戴伟与北京化工大学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研发了农业大棚塑料膜的添加剂保证大棚夜间温度、减少用煤为通向内蒙古的高速公路研究保护沥青的添加剂推动化工大学和牛津大学等高校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2019年2月13日,戴伟(右)在上海科普大讲坛寒假科学营中与小营员互动,展示化学物质的吸水特性。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2011年是“国际化学年”戴伟受邀给京郊打工子弟学校学生讲解化学看着一双双求知若渴的双眼,戴伟决定将科普讲解坚持下去他先后走过中国30个省市区的300多座城市为20余万中小学生和公众开展科普讲座600余场2013年9月14日,在北京科学嘉年华上,戴伟(中)在教同学们做化学实验《非牛顿流体》。新华社发2018年起,他在快手、B站等平台开通“戴博士实验室”账号将化学实验视频放在这些新媒体平台上,总观看量达数亿次戴伟为促进中外科技合作和推动科普事业所作的努力赢得了广泛赞誉他获得过2001年中国政府友谊奖2014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十大功勋外教”2016年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特殊贡献奖”等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戴伟认为科普活动有助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帮助人们基于科学认识提高生活质量如今,戴伟又踏上线下科普实验活动的旅途山西灵丘、湖南怀化、辽宁沈阳、江西吉安、内蒙古赤峰……启发未来科学家对化学的兴趣戴伟的“奇幻之旅”还将继续策划:王进业、骆国骏监制:赵丹平、李斌统筹:卫铁民、刘恺、涂铭记者:罗鑫、魏梦佳、田晨旭、夏子麟编辑:刘恺、吴凯翔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北京分社联合出品

共祭先祖

向名人学习之沈向洋博士的经验教训分享

沈向洋博士沈向洋博士PhD 毕业后,原本想像导师一样以后做教授,先助理教授、副教授,然后教授这样,一条大路向前走,一直希望做一个教授。但事实上他的过去这二三十年的整个过程发展,更加像是一条弯弯曲曲的道路。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沈向洋博士的七个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帮助大家避免踩坑,其实更多的是借鉴提炼。(文章以沈博士的第一人称来分享)01你做不了所有的事情第一件事情,当你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一定要明白你不可能做所有的事情,你可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但是不见得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就像我刚才讲的,我一直想做教授,但是我在最后一刻改变主意了,我一个朋友说服了我去参加他的 start-up。他是这样说服我的,我跟他在车里谈了四个小时,他叫 Eric。他说:Harry,我最后终于明白了,你想当教授。他说:那简单,你先参加 start-up,先去赚很多很多钱,我给你的母校卡内基 · 梅隆捐一个 Harry Shum Professorship,指定你是第一个获奖人,这样的话你可以给学校再捐一个 Harry Shum Robotics Center。当然这件事情没有发生。事实上我后来参加了这样一个 start-up 以后,很快又加入了微软。当时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第一个孩子出生了。当时我想了一下两件事情不可以同时成立的:做 start-up 和带一个小孩子。但是孩子生出来了以后,你就没有办法去 Get rid of(摆脱),所以你只能 Get rid of start-up。这是第一个 lesson。02钩深致远第二个 lesson,其实人一生的职业旅程非常长,首先我们职业生涯刚刚起步的时候,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的专业一定要做得很深,你一定要有一件事情、某一个方向,大家知道你做了点什么样的工作。我自己非常幸运参加微软,博士以后在微软研究院的时候,跟很多的同事,当时计算机视觉领域中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一起工作,包括待会儿上台的张正友博士,一起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我自己做的一个方向叫做 Motion Estimation,特别当时做全景图,就是 Panoramic Image,拍了几张照片以后把它拼起来这样。我也很自豪地跟大家讲,今天大家用手机拍全景图的时候,说不定也用了我们的技术。这件事情很重要,特别是你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忘记了,如果你不在某一个方向做到足够深的话,大家就记不住你。03会讲故事很重要,对科研亦然第三点我想重点讲一下,就算是对工程师和科学家来讲,除了你专业做得好以外,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大家不要忘记,就是一定要把故事讲好,story tel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我一辈子听过很多了不起的演讲。很多很多年以前,在 SIGGRAPH 会议上我听过一个 keynote,是迪士尼的 VP of Imagination Engineering 做的演讲。为什么讲故事很重要?他说你在迪士尼看了那么多的电影、那么多的动画,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二维动画到三维动画,到现在 VR 这些东西。这些实际上都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大家喜欢迪士尼是因为迪士尼背后的这些故事。对我们很多科学家、工程师来讲,我们也经常要做一些报告。大家做报告时,可能里面写的字非常非常多。我自己很幸运在很年轻的时候,研究生阶段就有机会参加了 SIGGRAPH,1995 年。这是我好朋友 Eric Chan 的报告,这是我一辈子见过的技术 Presentation 里面得到掌声次数最多的。他当时在苹果公司,写了一篇文章叫 QuickTime VR,当时我在苹果公司做实习生。Eric 在台上,他有特别的 Style,整个十几分钟的演讲,一共有八次掌声,我记得我在台下看着 Eric 演讲的时候,觉得非常了不起。一个中国人讲一口台湾腔英语,能够让大家有八次掌声,这非常非常了不起。所以我就想在这里跟大家讲 story telling 非常重要,比如做 presentation,一张 slide 上面不应该超过七行字,多了以后大家看不清楚也搞不懂,这些东西都非常非常重要。04有检验才能有收获第四个 lesson,我想给大家讲的是一定要有目标,You get what you measure,一定要清楚自己最后要追求什么。我自己非常荣幸,2004 年开始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当时我们定下来的目标,就是说一定要成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研究院,后来我们也基本上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我记得 MIT Technology Review 曾经写过一篇封面报道叫《The World’s Hottest Computer Lab》。那篇文章出来时,我正好在美国出差。美国机场这些地方有专门卖杂志的,我当时不知道 MIT Technology Review 的文章会出来,封面上就是我两个同事的照片。然后我就看看那个卖杂志的女士,我就跟她讲「May I have all your copies?」那个女士很高兴,先收了我的钱,然后问我「May I ask why?」然后我就很自豪地跟她讲,我说「Look, those two people on the cover, they work for me.」所以你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做了不起的事情。You get what you measure.05把握可控的,留心可见的,余下顺其自然第五个 lesson,其实是我这么多年工作,特别是后来从研究部门到了产品部门以后,对处理所有问题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自己创造出来的一段话,叫做「Control the controllable, observe the observable, leave the rest alone」。我本科的时候念的是自动控制专业,大家有一些控制理论背景的话,就会对这个句式很熟悉。因为当时我从研究院调出去以后,到微软的产品部门做搜索引擎,做 Bing。我们的工作当然就是跟谷歌竞争,跟谷歌竞争当然不是开玩笑的事情,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跟谷歌弄的话下场肯定是很悲惨的。但是我很自豪地跟大家讲,现在微软 Bing 这样一个业务线的话,一年也挣 100 亿美元,所以我们其实做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一的搜索量来自于 Bing。当时大家就在想:一个研究院来的人,他怎么可以去带产品线?所以我当时就在想,作为一个新兵到产品部门去工作,大家都问:你到这里来也没有做过产品,你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我说我也不知道可以给大家带来什么,但是我想我至少可以跟大家保证,等我哪天离开这里的时候,大家会 remember me as the VP who knows how to party。所以你一定要想到,你自己有哪些地方可以去 motivate 大家,可以把大家团结起来。哪些东西你自己是可以 control 的,如果你不可以 control 的话,你召集了也没有用,你就应该去观察这样的一些事情。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大家一定要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 slide,大家看过《教父》的话都会知道,Michael Corleone 经常讲,不管什么时候你遇到多大的困难,Difficult, not Impossible。Remember that.06所谓职业生涯,就是一系列的项目第六个 lesson,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实际上我自己非常有幸,当时和前同事 Jim Gray,这个你们可能还记得,1998 年图灵奖得主,以前是微软研究院的研究员,他非常非常了不起,很不幸后来他独自驾船出海失踪了。我对 Jim 非常敬仰,因为我当时正在从研究院去产品部门工作,我就请教他。我说:「Jim,你这一生的职业生涯非常了不起,得了图灵奖,又在研究院工作过,又在产品部门工作过,好像你从来就不介意你到底是在研究院工作,还是在产品部门工作。」他就给了我一个非常好的 lesson,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是在台北的一个酒店顶楼上交流。他说:「我从来不担心这个问题,到底是在研究院,还是在产品部门。Career is a series of projects,choose your project wisely.你要选择你哪一个项目,你一生到最后的话,实际上就是你做过哪几个 projects。」其实我的好朋友高文院士也讲过,他说你的职业生涯到了一定地步以后,大家就看你背上到底写了哪几个字,就是你做过哪几个 projects。特别是我们 50 位得奖的青年才俊,事业起步开始的时候,未来还有很光辉的道路。一定要记住,一个一个项目加起来。07中不偏,庸不易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个,我自己觉得特别是在美国的时候,跟美国的同事讲中庸之道。我有时候讲不过老美的时候,我就跟他们讲「子曾经曰过」,然后我把我想讲的东西跟他们讲一遍。中庸之道,Always walk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当然以前的路跟现在不一样,现在都分成左右两道。但是中庸之道里面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不是你只是 walk in the middle of the road,这里更重要的一点是 keep the direction,一定要明白自己前进的方向。

推论

在高校,土博士比洋博士差几个“硬核”

清华大学两名博士生在清华园“情人坡”上演了一场浪漫的求婚。很多同学现场助阵。视觉中国供图 (资料图片)春节过后,刚刚降温的校园招聘市场再次升温,不少年轻人迎来了“春招”战役。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句话常常出现。而对于正在应聘的博士生来说,这句话将同等条件的年轻人划分成“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一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往往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就职的“绊脚石”,即使进入高校工作后,没有海外经历的他们也时常承受着打折的待遇和周围的偏见。然而随着我国高校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唯海归论”已经开始淡化,人们渐渐发现“海归”这一标签不再是万能钥匙,在学术道路上,真本事才是试金石。“海外经历”:本土博士的伤对于博士生来说,进入高校就职是十分普遍的一条职业道路。然而对于不少博士来说,“海外经历”成为他们绕不开的话题,甚至是一个必选项。天津大学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王聪即将毕业,在母校读了8年的她学术背景出类拔萃——发表的国际论文3篇被选入期刊封面,累计影响因子达76,获校级以上荣誉15项。如今,她正在就业和出国深造中犹豫不决:“出国深造也是为了回来。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些人才计划是没办法申请的。目前也有一些针对本土博士的政策和计划,但是名额非常少。我们这些应届本土博士,如果应聘和自己毕业院校档次差不多的学校,常常职位会降低;如果都投同一个职位,海归肯定会被优先录用。”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在引进博士时不再明文规定必须是海归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要求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种招聘信息中,成为本土博士跨不过去的坎儿。例如,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聘启事中提到,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优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年1月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的公告中写道,讲师岗位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等理科类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或留学经历者优先”。“海外经历”的阴影还延续到本土博士的工作中。于泽远博士毕业于中国农科院,如今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她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待遇方面的差别依然存在。“理工科的海归博士一般会申请一些人才计划,国家对理工科的项目资助支持都非常大。有海归头衔,能得到像安家费之类的更好的待遇”。潘峰是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专业毕业的本土博士,现在湖南一所省属一本高校就职,已经工作了3年半。在他看来,不少高校在招聘时较少公开要求必须是海归,但是在高校教师评职称时仍有不少对海外经历的要求。“所以我工作3年后就出国访学了。我们学校聘副高必须有半年的海外经历,正高一年,对我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潘峰说。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学术水平差异不大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差距?有研究表明,虽然二者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就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写道: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文章指出,“在机构层面,海归教师构成比率与机构整体科研生产力同样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高校人才任用中过分看重海归经历这一筛选信号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2010年刊发在《中国高教研究》的名为《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的文章收集问卷31252份,通过调查毕业博士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现职工作情况、职业发展状况等多项内容分析后得出,海归博士首次获得科研成果的年龄高于本土博士。海归博士获得专利、发表索引论文和获得奖励的次数与本土博士无显著差别。对此,不少一线科研工作者认为,当两类博士在一起工作时,感受不到明显差别。潘峰表示:“抛开‘头衔’,本土和海外博士没有区别,在学校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最多就是在安家费上有差别。我们学校如果博士毕业的学校是QS全球高校排名前100的,可以多拿5万元。在学科评估方面,不少高校的国际化部分基本都是满分,因此不会刻意要求你博士期间一定要在海外。”如今,社会对于本土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体现在顶尖高校的招聘中。去年9月,本报刊登《谁能获得中国顶尖大学教职》的文章指出,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最大,约为51.9%。其中,北大新任教师中约有178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49.4%);清华新任教师中约有235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52.2%)。然而,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八成以上拥有一段或多段海外科研经历,完全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仅占总体的18.6%。由此可见,尽管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但是这些本土博士绝大多数具有境外博士后经历。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究竟有什么差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差异不是出身造成的。“如今本土博士也有超过海归博士的成就,海归博士如果把握不好也会被时代淘汰,关键是看这个人的视野和定力,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许晓东表示,从视野方面来看,海归博士可能接触到一些国内接触不到的东西,视野或许会更宽广,海归博士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可能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国外的先进实验设备也给海归博士带来了更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不一定每个海归博士都具备,我国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的团队或者已经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仍然是本土博士居多。偏见正在消除:科研成果才是“硬核”随着我国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不少高校对于本土博士的“偏见”正在消除,对于不少高校来说,“海归”或“本土”只是标签。在于泽远看来,不论是什么标签,在进入单位后看重的都是“能不能干活儿”。“如今一些单位设置的‘海外优先’要求是正常的,因为他们也需要应对外界的评价,因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是这样的。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个人能力”。然而,本土博士的认可之路还很长。近年来,不少知名院士、行业专家都在各种场合呼吁要求高度重视本土科技人才发展的问题。去年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曾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与科研水平的提高,国内科研院所与国外高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然而,这些优秀的本土博士在职业上升渠道上仍存在阻碍。“我有一个学生非常优秀,从做研究生开始就参与‘墨子号’的工作,当时想都没想就留在了国内。整个项目的运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这样一位团队中的主力,向上进步的路程却走得有些缓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也寥寥可数。”王建宇说。然而,若想真正摘掉博士身上“海归”或“本土”的标签,还需要将两者的人才评价体系并在一条轨道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学术水平差异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以前,海外博士比较稀缺,人们会对他们高看一眼,他们的待遇也会更高。现在中国越来越国际化,本土和海归博士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除,可能少数学校还有这样的差别待遇,我所在的学校已经不存在这种差异了。我认为,未来他们都会并在一个考核轨道上”。“现在我们招聘都是统一标准,说到底这些博士都是要拿着论文来说话的。我认为现在高校的心态越来越平和,这个界限越来越模糊。可以说是‘土里面有海,海里面有土’。”徐飞表示。“我建议,年轻人如果有机会出国还是要出国看看,这对自己的世界观、看问题的深刻性、辩证思考等方面都有好处。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学术研究更需要碰撞和交流。但是如果条件不具备也不要着急,你不出去别人也会来中国的。”徐飞说。(应受访者要求,于泽远、潘峰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