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科研启蒙之1:科研是什么?与学习有什么区别?局内人

科研启蒙之1:科研是什么?与学习有什么区别?

我能参加科研吗?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从内心发出的兴趣与想法实现起来是最有效的。那么“科研”会适合你,只要你勇于开始,只要你兴趣,你就会投入精力,去探索就能有发现。了解真正的科研是什么,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了解究竟哪些能力能获得提升,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科研? 你理解的“科研”是真的吗?美国创新教育促进会联合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工匠铺名校科研项目组、湖南省机器人科技教育学会、秦皇岛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邀请来自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及实验室研究专家学者们带你一起来 “what is research”科研启蒙系列公开课。▽科研启蒙公开课精粹▽第一讲【科研和学习的区别】【教师简介】王鑫洋: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墨西哥自治理工学院(ITAM)助理教授【分享正文】简单自我介绍一下,我叫王鑫洋,在香港读了几年后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在这两个地方我学的是数学。之后在耶鲁大学读经济学博士,毕业之后准备去墨西哥自治理工学院(ITAM)做助理教授,进行经济理论研究。我将以经济学为例,介绍科研与学习的区别。1 什么是经济学在高中的时候别人告诉你他学经济学了,你一定在想他们学如何去赚钱了?你会发现有金融市场、有股市、有涨跌。但这个是经济学吗?经济学是什么?经济学主要讲两件事情:第一,经济学是一种研究人的科学。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决定?当有一个人在面临众多选择,他要怎么操作?是凭直觉呢?还是经过详细思考呢?这个问题可以用心理学去理解,也可以用经济学去理解。比如我们能不能用钱的数量去理解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动态或者说我们能不能用钱去理解我们身边接触的广告信息?第二,我认为的经济学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不光是关于钱,还是关于人的偏好,还是更好的去了解自己的一个科学。2 研究与学习的区别首先,我认为学习是研究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部分。学习属于研究,可以通过对比来学习到新的东西。我们有一些东西是知道的,有一些是不知道的,可以通过对比已知知识点与未知知识点,来理解未知的知识。举个例子,我们知道三原色红黄蓝,而且我们知道这三原色混起来的颜色,比如说红加黄等于橙,黄加蓝等于绿,红加蓝等于紫,我们还能看到彩虹,彩虹有七种颜色,其中紫色是在最下面的。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紫色这样的颜色?我们可以看得到呢?是因为紫色等于红加蓝,所以彩虹等于是有两圈的,它第一圈的蓝和第二圈的红混在一起所以就产生了紫色,在这件事情上我们通过我们知道的红黄蓝和他们之间的变化,而了解了彩虹有很多很多圈这样的一个现象。对于我来讲什么是学习呢?你需要去比较你会的和你不会的,通过一点点改变,使得你掌握你不会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叫做学习。其次,什么是研究呢?研究是包括学习的,你必须要学,但是跟单纯学习不一样的地方在哪呢?你不但需要学习别人给你的东西,还需要自己去提出新的问题,你要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习跟提出问题这个有时候是颠倒的,有时候大家是先有一个问题,比方说现在疫情非常严重,我们急需疫苗,所以这是大家都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学习各种各样的文献,去学习其他人的知识,去看怎么样解决产生疫苗的问题。但是有时候会反过来的,比方说有时候我们会先学习一个东西,比方说股市,我们想知道它为什么一会儿涨一会儿跌,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价格。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其他的问题,于是我们发现如果不解决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我们没办法去理解我们最终要学习的目标,这个就是先有学习再有提问。现在我们存在一个问题需要去解决它,解决的方法是什么呢?同样回到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现有的工作,通过比较去提出解决新的问题的方法。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看一个脑部的图,我不知道有没有对医学感兴趣的同学,其中我们研究脑部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什么呢?就是把我们推到机器里面照一个照片,比方说左边的照片,拿我们照出这个照片跟一个正常大脑的照片进行比较,如果这两个东西差的特别多,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产生一个数,可能是分数之类的,如果这个分数特别大,说明这个大脑差的特别多,有可能我们自己的大脑是一个有问题的大脑。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去学习不一样的问题,去解决我们感兴趣的命题。回到学习与研究这个话题,我们刚才一直在说类比,我们在以会的作为基础去学习新的东西,所以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一步一步去学会,然后看看它可以连接到哪个不会的?再去通过把不会的东西变会去学习新的东西,像走台阶一样,它需要一步一步的走。如果我们想学最深的东西我们必须要从最浅的开始,以正确的顺序去进行学习。研究和学习都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找到这样的顺序,研究就是寻找这样的顺序,其实就是别人告诉你这样的顺序,你去进行一步一步的学习,但是都需要自己去完成。3 高中生和本科生科研这个话题很多家长特别关注,高中生科研跟本科生科研的问题在我的立场我觉得还是非常清楚的,这其实跟我们学习没有太大的区别,我认为我们都通过求知去想了解一些东西,就是不停的在学习,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能了解大家的高中生和本科生的情况,其实大家压力非常大,大家在想我们出来之后能够干什么?因为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时间用在科研还是用在实习?或者是用在其他上面?在大家做这样的考虑的时候,其实这个科研的目的就颠倒了,不是为了去了解一个知识点,而是抱着单纯为了写出一个文章,或者用成果去干别的事情为目的而去做科研,这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事情。我并不是说它好或者不好,但是非常危险,为什么?因为如果你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动机,你没有求知欲的话,你很难有兴趣把学习(科研)一步一步走下来,所以很有可能你做出来的东西不好。以我在美国大学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来看,如果你没有一个求知欲去做科研,而是报着其他的目的的话,学校大概率是不欢迎你的。所以总结我的看法是这样的。高中生应该是脑子里面首先想的是去研究或者探索一个问题,抱着这样的想法去进行学习和科研,在学习(科研)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积累了学习和研究经验,那么进行科研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对于本科生来说,即将面临的选择是你将来要从事哪种类型的工作,那么在你大学二、三年的时候,你去做科研,也就是你能够提前体会你的专业研究什么,你是否适合做研究,你要读博士走科研的道路,还是及早毕业去社会上的其他工业企业等。那么科研经历是你很好的试错和选择的机会。我再分享一下:以我的经济理论研究工作为例,将科研作为工作是什么情况我说的经济理论研究就是作为一名学校教授。其中这种教职在国内并不是特别明确,因为在国内其实老师非常多,很难区分老师跟研究人员的关系是什么?我想澄清一点至少我比较理想的职业,我愿意去从事的职业,它的职业并不完全是老师,它的重点在于你要去感受身边的事物,而且需要做研究产生新的问题,并且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它并不是以这种教课是主要的方式。比方说像我之后可能一个礼拜就教三个小时课,其他时间都是我自己的。那么它有什么好处和不好的地方呢?它的好处主要有三点,第一点,它的时间是相对比较自由的,你要是可能不想工作的时候你就可以稍微放松一段,你要想工作的时候你可以非常集中的把这个工作集中在几个月内完成。第二点,它的工作内容是可以自己决定的,你想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在经济理论这样的一个学科里面,是可以自己定的。第三点,对于我来讲感受生活是研究生活的一部分,我需要去感受生活,了解其他人怎么想的?然后才能提出好的问题,而且我发现我自己也需要去感受生活,所以它对于我是一个好处。但是它也有不好的地方。第一点,它没有下班的时间,因为它没有上班,所以没有下班。但是对于我们来讲,你可能并不存在下班的时间,你什么时候脑子里都应该有一些东西,你不停的去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别人的问题怎么解决?所以你有可能是需要24小时工作的,虽然工作的东西是你自己决定的。第二点,它有时候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有时候我要是真的写东西的时候,24小时脑子里都是这个东西,就是连轴转,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总体来讲我觉得是一份非常不错的工作,因为比较自由,而且也可以过一个很好的生活。我来进行一下总结今天我大概分享的这么几点第一点我希望分享的我认为的经济是一个研究“人”和“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不光是赚钱的,它只要是和“人类”,“人类行为”相关的都可以用经济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第二点什么是理论?对于我来讲理论是一个逻辑命题,所以根据定义必须要存在假设,理论是从假设到结论这种推理的逻辑命题,是存在对错的。第三点研究是学习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需要循序渐进。不能说我的目标就是要写出一篇文章,但是好多人都是这样,这样一般写不出好的文章,好的文章需要你不断的学习,最终通过走那个台阶达到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第四点在我的理解里面,经济领域提出问题和感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光是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使你不能把它解决,但是你把它提出来了,观察也是对经济这个学科非常重要的。我想以两个引用结束我今天的分享第一个是霍普金斯的校训。英语叫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中文是“真理使人自由”。我在之前的前几年我一直在感受这句话,我觉得非常正确,了解一些理论的东西可以让你自己变得非常的清楚。第二个是凯恩斯的一句话。凯恩斯可以认为是当代经济学之父,他是这样说的,Practical men who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quite exempt from any intellectual inquence,are usually the slaves of some defunct economist.意思就是说,即使你认为你自己完全跟这种智慧的世界是毫无关联的,我依然可以过得很好。不经意之间你也会被一些已经逝去的经济学家所制定的想法控制了,你是在这样的社会规则下面生活的,我并不是说它对错,这个东西我也是看了很有感觉,我依然在感受它,希望大家在听完我的介绍之后能对这两句话有一些感受,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分享能够理解什么是科研、科研与学习的关系是什么、要抱着什么样的态度来做科研,总之希望听完我的唠叨,能够对大家有一点的启发。谢谢!备注:有兴趣了解更多创新教育、国际教育资讯,欢迎私信或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西视野EDU”。#科技#

花事了

本科期间学习成绩重要还是科研能力重要

大学本科期间,学习成绩和考研能力都比较重要,但是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更重要的,那么应该是综合学习成绩,因为本科阶段主要是培养具备初级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本科期间更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科研能力的要求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在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的大背景下,普通本科教育也逐渐加大了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升本科生的就业能力。本科阶段有两大教育任务,其一是为培养更高级别的人才打基础,另一个目的是为产业领域输送专业人才,所以本科阶段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学习成绩,所以学习成绩在本科阶段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不仅能为考研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学习成绩与科研能力之间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科研的基础是知识结构,所以要想培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应该首先从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始。当然,如果在本科期间有机会参与到课题组当中,还是应该把握住这样的机会,毕竟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不仅在考研时会有一定的优势,在就业时也会体现出一定的优势。目前一些教育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强的高校,导师通常会选择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本科生参与到课题组中,完成一些基础性的科研任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也会让学生开阔眼界,为未来的发展制定更加合理的学习路线。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如果有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问题,或者是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惴惴不安

双非小硕的读研经历:研究生入学以来,我是如何学习与做科研的?

  我是双非院校的一枚硕士研究生,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入学以来已发表7篇论文,1篇SCI、4篇EI、2篇CSCD;在外审的有2篇,一篇SCI和一篇EI;在写的有2篇。我也经常看慕格学术上各位前辈分享的学习与科研的经验,学习到很多,受益匪浅。因为不同的专业可能在学习与科研上有些不同,在此想把自己这两年自己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见谅。  01  研一阶段  提到研一那年,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还没正式入学的时候我就来到了就读研究生的学校。我本来还想利用那个暑假挣点钱的,结果研究生导师打电话问我暑假有没有时间,学校举办了暑期学校,有空可以来参加学习一下。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就辞掉了原先找好的工作,从南京来到了现在的城市。  到了学校才知道,导师现在有个实验正在做。那时也不知道研究生到底要做些什么,就跟着师兄们去做实验。那个暑假,周一到周五参加暑期学校日常的课程,周末去做实验。我所在的城市夏天比较闷热,实验是在隔壁学校做的,每次去都要跑一段路程。从早上八点到实验室,一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回学校,每每都是大汗淋漓。    实验内容是用砂浆浇筑隧道物理模型,每次大概要搅拌10袋左右的水泥,沙子就不知道多少了,最后浇筑成型的模型有十几吨重。烈日当头,我们师兄弟几个搬水泥、铲沙子,用搅拌机搅拌好后,用斗车将砂浆倒入模型箱内,再把砂浆抹平。就这样辛苦了一个暑假,试验模型做好了、也养护好了,各种仪器也调试好了,暑期学校结束,我也就回家了。等到9月份开学后回到学校,我才知道第一个实验已经做完。那时也不知道要做两个试验,开学后也就是一边上课一边去做实验。第二个实验全程参与,学到了很多东西,虽然过程非常累,但实验结果很好,出问题的监测仪器很少。  实验做完了,得到了大量的数据,下一步工作就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跟着师兄,我学到了怎么使用Matlab处理数据。数据处理后就能够出图,有了图也就可以写论文了。当时研一才开学不久,导师就和我说:实验做完了可以准备写论文了。  然而,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写论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本科时很少接触到论文,平常又比较喜欢读小说。过了一段时间后,我把写出来的论文交给导师,果然被导师批评了——“在写小说吗?情感很丰富嘛!”当时在场的不仅有师兄们,还有其他老师,弄得我非常尴尬。不过,对我这第一篇论文,导师不耐其烦地帮我改了十次以上。每次修改论文,导师都给我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改,语句怎样表达能更加精炼准确,我真的很感谢导师。  就这样前后改了一个多月,我把第一篇论文投了EI期刊,两个多月后被拒稿。投个论文真不简单!瞬间的茫然后,我又对论文进行大改,修改后又投了出去。研一的一年,几乎就是不断地写论文、同时也在不断的投稿,虽然没有一篇被录用,但这个过程让我慢慢懂得怎样去投稿、去更好的将自己的创新点突显出来等等。  刚开始写论文,写的是中文论文;后来在导师的鼓励下,我还开始尝试英文论文的写作。第一篇英文论文投了个SCI期刊,结果被批的一无是处,收到拒稿邮件时心理很是失落。后来我就不停的改,又投了EI刊,虽然仍经历了大幅度修改,但最后还是录用了。  研一一年自己感觉收获很多。虽然只有一篇论文被录用,但我感觉,学到的这些知识,都为我研二能够出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研二阶段  研一在上课与写论文中度过。由于研一就把实验做了,研二相对轻松很多,也对实验的数据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开展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以及通过数值模拟拓宽研究深度与广度。  研二阶段主要是在阅读国外文献。那时才发现,要想写好英文论文,必须要多阅读英文期刊的论文,起码要挑选本领域较为知名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深入阅读。阅读的同时,学习大牛们是怎么构思论文结构,怎么去叙述实验过程,怎么去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怎么去更加深入地探索实验现象背后的机理。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慢慢领悟到这其中那些不言而喻的东西。  通过大量阅读英文期刊论文,我有了尝试写一篇SCI论文的冲动。那时我又回头看了看研一写的那篇论文,感觉就是不一样,如果重新写肯定能写的更好。在导师的指导下,我花了半个月完成了一篇论文初稿,导师也没给我修改,让我直接投稿。一个半月审稿意见返回来了:一个大修,一个小修。  那段时间,由于感情方面的原因,自己的状态也不是太好,草草修改了一下就把稿件返回去了。结果一个审稿人同意录用,另外一个拒稿,最后主编给了大修。这次我很认真的去修改,做了一个月的数值计算,并将数值模拟的结果加到论文中去佐证我的实验所得到数据的可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论文被录用了!这期间和编辑联系了好多次,期刊对英文水平要求很高,我也花钱进行了润色。    通过这篇SCI论文,我学到了很多东西:①投稿一定要找合适自己的,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骄傲自大。一般可以先尝试较好的期刊,限于土木工程领域期刊基本上是SCI四区较多,也就没想过能投个一区或二区的,这和生物、材料等学科还是有很大差异的。②对于审稿人的意见,一定要仔细认真踏实地修改,千万别有侥幸心理,否则就会被拒稿。③英文论文,一定要重视绘图的重要性。如果你能把论文中的图画的很美观,给编辑与审稿人视觉上的享受,便能收获很好的印象分。  研二阶段,我有三篇英文论文被录用(1篇SCI、2篇EI),还有三篇中文论文被录用(1篇EI、2篇CSCD)。目前,还写了两个专利,还在审理当中。除了收获,也有过心酸。有时因为一些东西做不出来而感到特别苦恼,有时感觉心太累了。还好,自己坚持了下来。    2018年我准备读博,现在已经找好了导师。那时见到导师时,导师对我还是比较肯定的,这也给自己这两年的努力一个很好的安慰。虽然是来自双非院校的学生,但我认为,只要导师给了你一个平台,你就应该,并且能够在这个平台上施展你的才华。在这里特别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他对我和同门以及师兄弟们都很照顾。希望自己18年能顺利考上博士,在以后的路上更加努力去做到更好。

泂酌

2020大学生科研学习报告—这届年轻人为了考研上岸有多拼?

考上研,真的能找到好工作吗?双十一又开启了预售,小李却没有丝毫购物欲。“只有不到两个月了,微分方程还是不太会,感觉上岸又无望了。”一战失利的小李连连叹气。2021考研临近,觉得还没复习好的的人远不止小李一个。据百度指数显示,大家的考研焦虑从7月开始集中爆发,考研相关词搜索指数暴涨72%。“是考研还是就业?”“考研该怎样准备呢?”…………一个个搜索量暴增的问题背后是一颗颗不确定的心。“要是焦虑有用,那我应该早就上岸了吧。”小李眼见身边的同学升学的升学,就业的就业,而自己只能埋头备考。“我只能静下心来,拼命学习,背水一战了。”考研是一场战役,学习知识就是储备弹药。一年又一年考研党队伍越来越壮大,这群年轻人为了学习可以有多努力?身边的同龄人为了学习可以有多拼?古有孙敬头悬梁锥刺股,今有清华学堂路车神边骑车边跑程序。清华大学多名学生表示,“学堂路车神”事件并非孤例,也不是罕见现象,他们对这种“自行车上的生活”并不感到意外(但是小编在此提倡大家不要效仿,安全第一)。年轻人为了学习真的很拼。百度学术的一项数据显示,每天有4成用户朝九前晚九后依然在百度学术找文献。这其中,又属北京市的同学每日访问百度学术平均学习时间最长,其次是天津、陕西。年轻人究竟在学习什么?年轻人为了学习可以这么拼,那么,大家究竟在哪些领域头悬梁锥刺股呢?百度学术整理了近半年所有用户的搜索词,经过分类得出了以下十大热门研究领域。2020开年的一场疫情让广大学子对医学专业燃起了敬畏之心。年轻人就业和所学领域真的对口吗?临床医学、汉语言文学、建筑学等是较多学子研究的专业领域,那学子们实际就业时的情况又是怎样?根据调查数据,全国2019届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前十位专业类排名第一的实际是计算机类,而医学类并未上榜。薪资方面而言,计算机类毕业生月平均收入最为可观,达6858元。研究生期间导师的好坏到底影响多大?百度学术上周发布的一篇研究生的文章里,有一个高赞留言:想起了我读研究生时的事情,感觉是一样的。我的研究生导师也不指导我,我进实验室,做什么,从哪里下手,她都不说,让我自己跟着师姐,我那个师姐一副清高瞧不起人的模样,做的实验也是失败的,而导师也不着急,导师在外面代课赚钱,心不在科研上。我的师姐毕业论文就是将她采取很多方法都没成功的经过,我也是如此,感觉崩溃至极。——许同学都说研究生期间最快乐的两个时刻是拿到通知书的时候和顺利毕业的时候,可见能否遇到一位优秀的导师对读研期间的影响真的很大。百度学术认证学者中不乏大量优秀的高校科研导师,以下为十大热门研究领域推荐的优秀学者,愿我们都能够如此优秀。2021考研临近还记得你当初考研的初心是什么吗?A势必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B打工人多惨!校园生活不香吗?C进大厂无望,考研谋出路D大家都考研,我不能落单你的考研初心是什么呢?一起来留言区聊聊吧~

冲绳岛

本科学习与研究生学习的不同

本科毕业后,希望孩子继续深造,去攻读硕士研究生,相信是很多家长的期望。其实本科阶段与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这种差异性导致了有的同学本科阶段一直很优秀,在研究生阶段做科研的时候却很不顺手。产生了很多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硕士生活。下面笔者就两个阶段不同的学习进行一些解释和建议,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海涵。01本科阶段注重学科基础的横向培养在本科阶段将会开设很多课程,主要注重的是学科基础的建设,目的是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牢固。在课堂上会有老师讲解,这个阶段是非常幸福的。课下自己复习,准备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学就要加倍努力去打牢固基础。涉猎本学科范围非常广,基本上学校都会按照教育部要求将课程开设完全。所以本科阶段仍会保留高中阶段的很多学习方法,高中与本科的衔接还是非常顺利的。认真去听课、上课,课下努力复习,基本上成绩都不会差。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02研究生阶段注重科研领域的垂直培养当同学们步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就会发现变化很大。研一只会有一阶段的课,也是涉猎一些研究生阶段的基础知识,之后就会去自己导师的实验室进入到科研状态。进入科研状态,与本科不同之处是你只需考虑你自己所做课题研究方向,对其深度进行挖掘,范围就会变窄,深度会变深。并且很多课题会有交叉学科,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就要去学习一些交叉学科所涉及领域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不会有老师手把手教,几乎都是要自学进行,在课堂接受知识的时代已经终结。因此有的同学从本科阶段走过来会不适应,自学能力在研究生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自学能力快的同学会占有一定优势,涉及到很多工程问题,需要去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的强弱对同学们的科研进度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03两个阶段衔接关系本科阶段的学习其实是为了就业和攻读研究生而打基础,在科研过程中,基础知识扎实会有很大的优势。因此本科培养阶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非常重要,无论是同学们今后的就业或者是继续深造,对专业基础的掌握都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以后还得自己学。因此本科阶段的努力是为了让自己后续不需要去花费过多的时间去补充基础知识,这样科研和工作中才会显得更加出色。图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04总结无论在本科阶段还是在硕士阶段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时间,两个阶段虽然不同,但有着紧密的联系,相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多多培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同学们的科研工作会变得更加顺手。自律在研究生阶段非常重要,时间把握不好并且懒散,换来的只能是侥幸毕业甚至是延期,对自己今后的工作与学习都是不利的。最后祝同学们科研顺利,身体健康。

徐干

学霸未必适合搞科研?搞科研的,也许曾是学渣?搞科研比学习难?

学霸未必适合搞科研?搞科研的,也许曾是学渣?搞科研比学习难?坦白地说,搞科研与在学校里的学习,几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学霸未必适合搞科研。会搞科研的人,也许曾是“学渣”。在学校里学习,是学习人类已知的知识。学习已有的知识,需要记忆力、理解力、认知力……总之,是把已知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学得再好,也没有跨出人类认知的界限。而搞科研,是探索人类知识的新疆域。单凭学习已知知识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创造力、洞察力、想象力……甚至,耐心、恒心、平常心,这些能力,都是探索未知世界中,必不可少的能力。搞科研需要对科学的热情。没有热情,就是打湿的柴堆,点不着火燃不起来。所以,搞科研会比学习难吗?不一定,二者对能力的要求不尽相同。养猪和野外猎猪,需要的能力完全不同。还有一点,是学校教育中存在一个很大的bug。把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的内容,仅通过书本来代替。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让学生们怎么去逮猪?搞科研,是需要实操的,需要由感性认识,再上升为理性认知。而我们的学校教育恰恰反其道,首先扔给学生的都是冰冷的书本、公式。因为教育偷懒省钱,把学生们的学习,简单地变成“纸上谈兵”,学生因为缺少感性认识,学的头昏脑胀要爆炸。没有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究竟是学生的问题,还是教育者的问题?我有一个朋友,在课上学傅利叶变换时,学得要崩溃,死活学不会,只好死记硬背混考试。但当他进入科研,在实际应用中使用傅利叶变换时,很快就开悟了。不仅运用自如,而且还能触类旁通。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科研的能力,而是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把学生科研的热情扑灭了。

觚哉

学习快评|谁与科研人员共挡“创新风雨”

今天上午,山东省党政代表团来到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听取张江科学城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了解大科学装置和重大科技成果等情况。科技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一项极具投资风险且极端“烧钱”的活动,充满着艰辛和“死亡危险”。不少科研人员,有渊博知识和创新勇气,但由于没有先进的科研设施、高效的科研平台和巨大资金为支撑,不少“创意”难以验证,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好不容易取得了成果,但是从实验室、小试到中试、小批量试生产、量产,投入大,周期长,没有足够资金支持不行,有足够资金支持也未必能成功。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前进途中必然有各种各样的“死亡谷”。那么,谁与科研人员共挡“创新风雨”?与科研人员共挡“创新风雨”,张江科学城交出了高分答卷。张江科学城,被誉为解决大科学问题的“摇篮”,集聚了上海光源、上海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吸引着世界各地优秀科学家前来开展合作研究工作。这里,还被称为创新成果涌流的“聚宝盆”,集聚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上海兆芯等一批国际知名科技企业,形成了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为重点的主导产业,成为了新技术创造之地,新产业培育之地。与科研人员共挡“创新风雨”,关键要打造一个坚实的创新平台,为基础性研究提供强力支持,对科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充沛资金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地降低科研“死亡风险”。学习张江科学城,就要树立平台思维,全力搭建创新平台,为科研人员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全力创新支持政策,赋予科研人员在科研成果转化、经费使用、收益分配、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更多自主权;全力优化创新环境,全力提升服务保障,为科技创新提供完善的基础条件和配套服务。当今世界,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可谓“天地转,光阴迫”。学习张江科学城,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在搭建平台、完善制度、健全服务、优化环境上下功夫。这样,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才能在良好环境中茁壮成长,大量科技成果才能能加快“变现”,我们也一定能在创新高地上,插上更多“山东标志”。

天地虽大

跟着SCI大牛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表达

跟着SCI大牛学习科研论文写作表达关于科研,大家心目中的情景是怎么样的呢?在日以继夜不停的实验尝试中,终于有那么一次实验,将反应停掉,收集产物,进行相应质谱表征后,拿到的数据是符合理论解释的,这时很多科研工作者会觉得心情舒畅,课题看似已完成一大半,甚至有的还认为这个课题已经基本告终了,但事实真的如此么?刚才的经历在整个科研过程中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全部。事实上,你的导师或者你的师兄师姐在你进入实验室前,已经替你承担了经费申请、创意点构想甚至课题前期探索这些极为关键的前期工作,使得当你进入实验室后,能够以相对轻松的方式去进行课题的学习与研究,而不需要忧心其他问题。但除此之外,需要你做的事情不单单是做实验,而且还需要进行极为重要的一步工作,那就是写作训练。关于写作,它是一项关于在解决表达问题的训练,我们除了在发表文章中需要直面表达这个问题外,在日常的学术交流,学术答辩,学术报告中,一样是需要在围绕表达问题。但这个过程中,经受较为严格的科研工作者,已经开始注重话术及写作的训练,但很多人并不注意这样的一个过程。于是本文开始的场景就出现了,看起来关于科研就是做出符合理论解释的现象。然而当你去总结课题,去撰写课题时,这个过程,你会发现变得不在那么熟悉,下笔也变成极为困难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你开始发现你没有办法把那些概念、想法及严谨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有效表述,于是你不得不开始懊恼,感叹科研如过连绵的山丘一般,好不容易过了一个,但还有一个更大的山丘在等着你。面对上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在日常的科研生活中,提前对写作进行训练,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除了高中前语文课程中有过基础写作训练外,大学之后就断掉这部分课程了。那如何保证现在的写作内容是好的呢?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回答如何能有效表述复杂的想法。简单来说,如果你想表达的想法很容易,而且可能是已经在之前就已经被解释过了,那么你可以快速写出来,但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下,你并不能有很好的写作水平。例如:Q:What is the polymer? (什么是聚合物,高分子材料领域问题)A:The polymer is the molecule composed of repeating structural units typically connected by covalent chemical bonds. (聚合物是一种由共价键连接的重复结构单元组成的分子。)然而有一些想法或概念并不能轻易给出表述,这些想法或概念可能是因你并没有完全了解,也可能是观点太新颖巧妙,也可能是解释这些需更宽广深入的视野,而这些往往都会需要你投入更多的工作,但这些往往才是更为重要的。例如,Q:What is the dynamic covalent bond?解答这个问题,除了已知的概念外,还需要了解产物的热力学平衡态和动力学平衡态之间的区别。才能更为充分地解释这个概念。Q:What is the soft matter?除了知道像凝胶这样地体系外,还有非常多的类型,虽然在概念上适合,但物质本身又不太符合软物质这样的概念,事实上关于软物质这些概念,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所以面对这样的问题,你需要去停一下,进行反复得思考与考究,而不是只担心写作速度问题。如果只是强调写得快,写得轻松,那你可能到最后只能写一些书本易得或个人容易想到的,而不能去写出观点更深入的,概念难以充分表达的想法。所以一旦开始进行写作训练,一定要多去寻找困难的进行训练,而且你必须允许你的任何步伐随着你想在任何时间表达的想法的难度而变化,这样的写作训练才有意义,经过这样的训练,才能有更为高质的写作文章。

米夏尔

大学生构建现代学习方法主动参与科研竞赛

1、夯实专业基础,掌握科研必须的技能。比如图片制作、数据统计分析知识、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现代管理知识(不是流水线+泰勒制,是长尾理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整个管理理论发生了很大变化)、科研资料的检索与分析知识和PPT制作。2、转变学习观念,构建现代学习方法。一是 课堂教学是基本,接触不同的教师,吸收基本的知识。二是充分应用互联网+教育,在中国大学慕课等在线教育网站,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为终生学习理念打好基础。三是广泛阅读,扩充知识面。比如:互联网思维必读10本书(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商规11条)。四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非常重要,是你对外表现自己的窗口)3、结识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科研团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团队可以发挥各自优势,要在学习中善于组建科研团队,有好的想法。4、通过各种途径,争取专业老师指导。目前学校非常重视科研,几乎每个老师都有科研项目,也有的老师组建了创新创业团队,希望同学们通过上课、推荐能够加入到这些团队,有了老师的科学指导,会成长的很快。5、多参与学术讲座,提高学术修养,多参加社会实践,要见多识广、让和你接触的人感觉你有知识。两个建议:1、时刻提醒自己,不要经常说老师没有教过。可以这样说凡是有用的东西就是没有教过,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课堂基础知识为基本,以独立自主的学习方法,以互联网+教育为手段,善于自学。不要说没有学过,要经常说我马上自学。2、要相信你的潜能。每个同学的大脑生理技能都平能,主要是后天的训练,复杂劳动越多、压力越大,你进步越快。例如:江苏睢宁76岁的老大爷自己开网店,而我们很多同学图片都不会完成,要深刻反思。科学学习方法

鲁问

科研小白如何快速成长之综述文章的撰写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开展某方面研究时候,首先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了解决2个方面的问题,1是掌握在该研究领域内的研究现状(别人做了什么),2是通过整理与分析前人研究工作,制订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我应该怎么做)。一、谁能写文献综述?实际情况是,文献综述并不是“一般水平”的研究者能够准确把握的,而往往需要在研究领域内经验丰富,具有国际视角的“大牛”,才可以胜任的工作,因为这种文献综述将极有可能的引领该领域的热点方向,具有“指挥棒”的作用。二、综述的分类综述论文,一般来讲,有2种类型,一种叫横向法,一种叫纵向法:横向法,是以近3-5年的文章为基础,针对某一个研究领域,分别从结构参数、操作参数、过程参数等几个角度,平行展开,旨在广度,阐述在近几年的发展性现状,这类写法的好处是文献易于获得,广度是优势,深度是其瓶颈,写作难度不高。纵向法,需要揭示研究对象的来龙去脉,以时间为顺序阐述研究的进化过程,优点是利于读者能够深刻理解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难点是需要作者有较为丰富的行业历史调研资料,并能够提纲挈领的总结概括,写作难度较大。三、综述写作的注意事项(1)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这句话要牢记于心,这是所有科研写作任务中的核心思想。这句话,如果你已经非常熟悉了,那么具体落实到写作上,就是尽量不要用“张三研究了什么,李四研究了什么”这种写作方法。取而代之的,建议使用揭示、阐述性语言,比如“A问题主要受N个方面所影响,其中N1和N2是主要的制约因素……”需要有一种“剥苞米”的感觉,把问题的一点点说出来,并解释具体原因。(2)谈贡献我们在论述论文创新点的时候,比较急于告知读者“张三研究有什么缺陷,李四研究有问题”,这种的“批判性”论述,其实并不恰当,一方面,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或者研究侧重点的不同,会对一些问题产生“盲人摸象”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都是一种贡献,是在探索未知的一种观点;另一方面,我们也可能存在对文章理解不够深刻的可能,亦有可能是断章取义所导致的错误判断,因此,我的建议是,在综述前人贡献时,换成谈贡献的“正向”思路,而不要采用“负向”评价。(3)逻辑骨架学术论文,最重要的是一种逻辑性,虽然我们习惯于实验逻辑、模拟逻辑等论文,因此,对综述类论文会觉得逻辑不明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综述的逻辑非常重要。我们在进行综述逻辑的时候,最好是结合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比如,可以采用大树的方式,从发展的根源、树干、树枝一层层解释,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按照一定分类逻辑,解释清楚区别与联系。生态学报,2009,张林波(4)分析与讨论这部分要解决2个问题:第一是需要系统的列出来影响“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最好是能够量化的描述;第二个是需要在调研这些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并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能否揭示一些前人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更进一步的结论。(5)参考文献来源和数量参考文献能暴露出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参考文献的质量,基本也反映出来你的综述的研究水平,因为,这的综述本质上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些参考文献就是你脚下的巨人,因此,参考文献的期刊水平应该是以行业内主流期刊为主;第二是参考文献的数量,说明你在了解这个研究领域时候,你调研的覆盖面如何,因此,直接相关文献应该不会少于60-80篇,有的甚至会超过200篇;参考文献的作者,其实就是论文的潜在审稿人,因此,引用到正确的参考文献,也就是找到了论文的审稿人,这也验证了上面提及的,要用“贡献”角度去谈文献的原因。希望上述的观点和视角,能够为初入科研领域的新手们一些启发,愿你们科研生涯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