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如何给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挤水”?教育部4问答详细解读尚贤

如何给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挤水”?教育部4问答详细解读

严格规范质量管理强化落实质量监督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如何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规范和加强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在“放管服”中持续加强质量监督管理?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就有关情况进行了解读。随教育小微一起了解↓↓↓问答一“问:《意见》印发的背景是什么?”答: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要严格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近年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采取了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等一系列措施,监督和指导学位授予单位不断改进质量保证制度,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上看,我国学位授予单位保证学位授予质量的主动性在不断提高,相关制度在不断完善。但是近年来仍有一些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关于研究生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负面新闻。这些个案问题暴露出的,很多是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培养条件建设滞后、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导师责任不明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较薄弱、学术道德教育不到位等研究生教育管理方面的问题。此次印发《意见》就是要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从进一步规范管理入手,强化底线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严格执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意见》是对已有质量保障制度的细化、深化和可操作化。问答二“问:前不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曾提出要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意见》中对这些问题有何考虑?”答: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每一个研究生严格自律和自我提升上,要靠每一个学位授予单位严格把关。现在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制度执行不严格、不到位。为此《意见》以学位授予单位为责任主体,要求根据情况的新变化、新要求,对有关制度进行补齐补强,加强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的全过程质量管理,落实各环节主体责任,特别是要前移质量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同时,广大导师要切实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管理部门要把抓督查、抓执行贯穿管理全过程,坚决给学位“挤水”,防止“走过场”“做虚功”。问答三“问:《文件》在对质量管理中提到的一个关键词是“全过程”,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应如何规范和加强管理?”答:按照教育的规律,研究生培养是由多个环节相扣而成的,薄弱之处往往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痛点难点。《意见》强调学位授予单位要在现有制度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拿出真招、实招。一是严把招生考试第一关,落实招生主体责任,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进一步完善自命题工作规范,确保招生工作规范透明。二是强化质量标准,按不同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参照有关文件统一要求,根据本单位办学定位及特色,细化学位授予质量标准,以及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三是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之处,细化流程、压实责任,实行论文答辩向社会公开制度,力戒答辩流于形式,做好关键环节记录归档。四是强化阶段性考核,前移质量检查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严格规范学籍年限管理。五是以建立良好导学关系为目标,把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导师的首要选聘条件,确保重大政策和措施及时在指导环节落地见效。六是完善导师和研究生对处理决定的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建立正当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问答四“问: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在“放管服”中持续加强质量监督管理?”答:严格规范质量管理,责任主体在学位授予单位。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做好事中事后的指导与监管。我们将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放管服”的部署和要求,在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完善教育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学位授予单位三级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督导机制,将规范和加强研究生考试工作、预防和处置学术不端工作纳入国家教育督导范畴,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继续强化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质量专项检查抽查等多种监管手段,与学术惩戒并行,对违反规定踩“红线”、闯“底线”的事件“零容忍”,依法依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对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管理环节问题较多,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存在突出问题的学位授予单位,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通报、限期整改、严控招生计划、限制新增学位授权申报等处理办法。对于问题严重的学位授权点,将坚决依法依规撤销学位授权。更多教育信息

刀魂

研究生教育改革 剑指学位“注水”

教育部22日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杜绝学位“注水”。 “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在当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坚决确保学位授予的“含金量”。 《意见》提出,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为确保《意见》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并将予以重点推进。其中,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故城浏览次数:2571次 【来源:郑州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邶风

不合格研究生分流退出 教育部就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出台意见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全过程严抓研究生质量。《意见》强调,要严把招生考试第一关,招生单位要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进一步完善自命题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之处,细化流程、压实责任,实行论文答辩向社会公开制度,力戒答辩流于形式,做好关键环节记录归档。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质量专项检查抽查等多种监管手段,与学术惩戒并行,对违反规定踩“红线”、闯“底线”的事件“零容忍”。同时,也要完善导师和研究生对处理决定的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建立正当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不适合读研究生的及早分流退出《意见》特别提出,以学位授予单位为责任主体,前移质量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坚决给学位“挤水”,防止“走过场”“做虚功”。(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

美娇娘

不合格研究生分流退出,教育部就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出台意见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从招生、培养到学位授予,全过程严抓研究生质量。《意见》强调,要严把招生考试第一关,招生单位要对标国家教育考试标准,进一步完善自命题工作规范。严格执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抓住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评阅、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之处,细化流程、压实责任,实行论文答辩向社会公开制度,力戒答辩流于形式,做好关键环节记录归档。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强化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学位论文抽检、质量专项检查抽查等多种监管手段,与学术惩戒并行,对违反规定踩“红线”、闯“底线”的事件“零容忍”。同时,也要完善导师和研究生对处理决定的申辩申诉处理机制与规则,建立正当权益保护和救济机制。不适合读研究生的及早分流退出《意见》特别提出,以学位授予单位为责任主体,前移质量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坚决给学位“挤水”,防止“走过场”“做虚功”。(总台央视记者 高晨源)【来源:国际在线】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北京热

权威发布 | 快收藏!2019年春季学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程安排出炉!

根据2019年学校工作总体安排和我校研究生工作实际,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和重要时间节点,增进研究生院与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工作协调,共同提高工作效率,研究生院经过认真梳理、深入研究、优化部署,形成了《2019年春季学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进程安排》(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现予以公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将参照公布的工作进程安排,提前安排部署,高效推进工作,确保2019年春季学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高质量完成,努力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水平。编辑|郭雅妮责编|李 琳主编|李红亮

拉雷手

全国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在太原召开

本报讯(记者 李林霞)全国医药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创新与发展研讨会1月3日至1月5日在太原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医药科工作委员会、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主办,山西医科大学承办,来自国家和我省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及全国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上,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段丽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马永红、山西医科大学校长李思进分别以《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学科发展逻辑和学科质量》《医工结合促进学科交叉——精准医疗的山西模式》为题作了大会报告,专家学者还围绕“评估与质量评价”“医学人文精神与立德树人”“信息时代在线课程建设与共享”3个主题分别作了大会报告。同时,研讨会还组织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和护理、中医、药学和中药学、医学交叉学科和医学技术6个分会场,专家学者们围绕不同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山西医科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第三批和山西省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该校历来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基地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学位授权体系日趋健全,导师队伍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提升,特别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点的获批,填补了我省专业学位博士点的空白,具有山医特色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已形成并不断完善。

湖山盟

考研er看过来!江苏研究生教育开启“学位挤水”

交汇点讯 上周末341万的“考研大军”刚刚结束“战斗”,考研成功是否意味着一劳永逸?12月25日,省教育厅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江苏省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9)》。记者从会上获悉,近年来江苏严把研究生教育“出口”质量关,2019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延期毕业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未来江苏还将持续推动“学位挤水”,要想读研可不能“混”了。高校不再盲目追求“学位点”报告由省教育厅联合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汪霞教授科研团队共同编制,今年已是连续第三年发布。报告基于“入口—过程—出口”的过程评价质量观,考察上一年度全省以及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动态发展情况。学位授权点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依托和载体。过去高校将学位授权点作为实力的体现,在争取学位授权点时无不施尽全力,但现在各高校的心态已经发生改变。“自2015年开始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以来,我省高校的学位授权点增设数量均小于撤销数量,近三年的增设数量均不超过撤销数量的2/3。”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杨树兵介绍,2019年学位点动态调整工作中,我省共撤销博、硕士学位点19个,增列相应学位点12个。2018年学位点动态调整中,我省共撤销了博、硕士学位点34个,增列相应学位点22个。杨树兵表示,这体现了各高校对学位点增设愈加理性,对学位授予质量更加关注,主动撤销需求不足、水平不高或可能达不到合格评估标准的授权点,积极增列了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发展潜能明显、有利于结构优化的学位授权点。专业学位硕士占硕士生招生总量的比例进一步增加。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达到8.63万人,占硕士生总数的53.07%。由于专业硕士面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近年来硕士研究生增长主要集中在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数量上。2018年,江苏省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为61505人,较2017年增长6.42%。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约2.57万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约3.58万人,分别较2017年增加1.42%和10.32%,研究生教育需更多强调科教融合“目前研究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仍然不足,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离预期构想还有很大差距,研究生教育系统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 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汪霞教授表示,研究生教育模式如何更加强化科教融合、协同创新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报告发现,我省在工学、医学、艺术学和农村等学科的全国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学科门类,这一方面反映了我省在这几个学科门类上培养研究生的能力较强,但其他一些学科全国占比指标并不出众,其中不乏一些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学科。 面向产业,学位专业招生规模也不断发生变化。报告显示,从学科专业招生结构来看,江苏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有6个学科专业2018年的招生增幅超过15%,网络安全增加230.61%,艺术学理论增加32.88%,基础医学增加27.44%,中医学增加25.58%。降幅较高的包括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降低50%,地球物理学降低33.33%,农林经济管理降低31.25%,天文学降低25%,地质学降低21.69%。在专业学位硕士方面,招生数增幅超过40%的包括旅游管理增加114.29%,工程管理增加72.27%,中药学增加50%等。招生数明显下降的有建筑学降低51.39%,城市规划降低29.77%,翻译降低9.51%。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江苏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把产业导师“请进来”,遴选六批次共1711人次产业教授到省内30多所高校任职,涉及智能制造、信息、化工、金融、医药、农林等30多个领域;把研究生“送出去”,建立4361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每年吸引6000多名高校导师、8000多名企业导师和数万名研究生进站开展科研活动。今年,江苏继续拓展校企合作平台,省教育厅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华为公司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或大型企业签订了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实施“集萃研究生培养计划”,该院将按照硕士1万元/年、博士3万元/年、博士后5万元/年的奖励力度,参与培养600—1000名集萃博士(后)、6000—10000名集萃硕士研究生。未来三年,华为公司将在江苏优选高校开展“创智计划”,支持高校开发不少于10门在线精品课程或教材,培养不少于1000名具有华为人工智能工程师认证的学生。学位挤水分,研究生教育也是适合的教育 近年来,江苏严把研究生教育“出口”质量关。为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保障学位授予质量,推动“学位挤水”,近年来江苏积极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特别是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零容忍机制,努力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出口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7256人,分流淘汰682人。2019年,全省应届毕业研究生按期毕业4.2万人,延期8266人,分流淘汰758人。“研究生分流淘汰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无法完成学业,一是中期考核不合格,还有少部分是因为学术不端。”杨树兵说。而汪霞教授在分析研究生延期毕业现象时则表示,原因有多个,研究生延期毕业并非中国的独有现象。“延期毕业的主要是博士研究生,”她解释,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只有57%的博士生在10年内拿到学位。我国博士生最多的培养年限为8年,目前按期毕业的博士生为66%—68%。博士生延期毕业的原因,有的是没有研究成果、有的是导师指导不到位、有的则是学生主动延期以期产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她说,延期毕业问题正在被高度重视,延长学制、把好进口关、加强质量监控,“这是一个疑难杂症,需要多部门来综合治理”。据悉,下一步,江苏将认真贯彻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部署,始终把质量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灵魂和生命,明年拟出台《江苏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出推进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揽子行动方案。同时,加强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引导高校坚守质量底线,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高层次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高举爱

教育部:加大分流力度,部分研究生将拿不到学位,且读且珍惜啊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落实及早分流,加大分流力度”。这也就是说,对于一部分研究生,其学习过程中被发现是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对这一部分研究生就要及早的分流,停止继续攻读学位。当然,这部分研究生就拿不到相应的学位了。其实研究生分流并不是一个新鲜事情,一直有这样的要求,但是在我国这个制度执行的并不好。我国的硕士研究生的淘汰率大约只有5%左右,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淘汰率都会达到20%以上。因此,部分研究生拿不到学校,这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常态,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措施。我们国家研究生分流之所以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的:一是分流制度不健全,分流后学生出路不明确;二是社会对分流的学生存在歧视,会被认为是失败者。从分流制度上来说,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各个培养单位都是自己相应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前段时间,社会上对大学生“宽出”的问题讨论很多,认为应当改变。实际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也存在“宽出”的问题。随着国家对这方面的要求加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相对有一定改变,要求更高,毕业难度加大。但是硕士研究生注水的现象并不在少数。这也是教育部为什么要提出这样要求的原因之一。目前分流制度最为完善的是直博的学生,也就是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也有称为硕博连读的。对于这样的学生,进行中期分流是有一定的条件,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如果经考核被认为是不适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可以降格为攻读硕士学位。在这方面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对于本科毕业攻读硕士和硕士毕业攻读博士学位的,是只有两种情况分流,一个是只能毕业,拿不到学位,再一个就是只能拿到肄业证书。而社会上对肄业基本是采取不承认态度的。所以这也就加大了这类研究生分流的难度。但是,应该看到的是,研究生培养是高端人才的培养,这就必须有一定的培养标准,如果达不到培养标准,就不能拿到相应的学校。现在,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培养大国,可是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却并不能令人满意,研究生的水平也受到公众的普遍质疑,特别是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明显下降。所以,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不但事关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机制,也影响到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这都应该应该引起注意的。其实,及早进行研究生的分流,对学生也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如果学生不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但仍然要求其继续学习,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几年,研究生因为压力过大,轻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研究生分流制度的必要性。让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人,才是以人为本的态度。只有如此,才既能保证研究生培养的学术严肃性,又能避免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当然,要做好研究生分流工作,一定要建立完善的机制,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这一批人即便是不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但仍然是具有较高学业水平的人才。因此,相关部门如何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分流机制,是加大研究生分流的前提。一部分研究生被分流,拿不到学位证书,这应该是教育的常态。被分流的人仍然能够各尽其才,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才是良好的社会生态。关注教育新闻热点、分享个人观点,拙木侃教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评论和转发!

夫若然者

培养紧缺人才 研究生教育改革剑指学位“注水”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胡浩)教育部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为确保《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并将予以重点推进。其中包括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大专项行动”中,有三项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两项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两项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两项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他介绍,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此外,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将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将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据介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

特洛伊

教育部:要敢于让人毕不了业,坚决杜绝研究生学位“注水”

◎ 科技日报记者 张盖伦“我国研究生教育已经走过千山万水,未来仍需跋山涉水。”9月22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司长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更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也是在22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出了全面、宏观的战略部署。确保学位授予含金量洪大用介绍,就目前来看,一些单位内部的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怎么拧干研究生学位的水分?洪大用指出,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严格学业管理,导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秉持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育人上,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对学生来说,要在学业上进行投入,认真落实学习的各种环节,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养成严谨自律的行为习惯。“在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的各个环节,相关专家要真正硬起来。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评审,把好学生培养的各个关口,特别是把好毕业审核、论文答辩等关键关。”洪大用还强调,相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管理规则,加强学位论文抽检,加强对各个培养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检查和诊断,健全处理学位“注水”、学术不端行为的机制,推动分类评价,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学科和不同层级的学位,制定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此次《意见》也提出,要严把入口关、严把过程关、严把出口关,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加大分流力度,加强学风建设,敢于让不合格的学生毕不了业,倒逼学生潜心治学。同时,要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江苏省教育厅厅长葛道凯表示,江苏省积极推动高校建立健全研究生的分流淘汰机制、时限终结机制和学术不端的零容忍机制。去年,江苏省应届毕业生按期毕业的是4.2万多人,延期毕业8200多人,分流淘汰758人。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人才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意见》也强调,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表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科学技术的解决方案,要加强重点急需领域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什么”、“怎么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蔡长华表示,针对经济社会需求和未来学科发展方向,要建立国家重点支持的学科专业清单,健全国家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体系与现代化强国的匹配度。“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医学攻关等相关学科专业纳入清单,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资金投入、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支持。”人才培养,怎么才能招得够,招得好?蔡长华指出,接下来还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强化基础研究,依托“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建设一批基地,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为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解决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我国将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和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把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科技攻关有机衔接,努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和经济社会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掌管钱袋子的财政部也发话了。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说,中央财政会持续强化对人才培养的支持,倾斜支持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紧缺研究生培养,鼓励高校引进“高精尖缺”人才。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增加高校基本科研投入,支持高校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主开展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来源:科技日报 文中图片来自新华社责编:刘倩【来源:科技日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