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别有中华》中文版首发暨“南开·中国·世界”学术研讨会举行老球迷

《别有中华》中文版首发暨“南开·中国·世界”学术研讨会举行

南开新闻网讯(记者 马超 摄影报道)4月5日,清明节以及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人张伯苓先生诞辰143周年之际,《别有中华》中文版首发暨“南开·中国·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办公楼举行。校长曹雪涛在研讨会上致辞,并代表学校向张伯苓研究会、《别有中华》翻译团队赠书。张伯苓先生后人、张伯苓研究会顾问、全国政协原常委张元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研讨会由南开大学教授、张伯苓研究会副理事长、严修研究会理事长侯杰主持。研讨会开始前,与会人员在张伯苓像前举行了庄严肃穆的祭扫仪式,张伯苓亲属代表、严修亲属代表、张伯苓研究会代表、严修研究会代表、南开大学师生代表、南开先贤后人和各界校友代表等纷纷向张伯苓像敬献花篮和鲜花,鞠躬致意,齐唱校歌,以寄托对张伯苓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比敬意。祭扫仪式由校友工作办公室负责人主曹雪涛在研讨会上致辞时说,在百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最应该缅怀与感恩的,就是为创建和发展南开大学、确立南开办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塑造南开公能精神作出卓越贡献的两位先贤——校父严范孙先生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4月2日,我们刚刚隆重纪念了严范孙先生诞辰159周年,见证了天津市严修研究会的成立。今天我们又齐聚一堂,隆重纪念张伯苓先生诞辰143周年,举行新书发布和学术研讨,既是回应70多年前文集作者们对张伯苓先生生平事业的评价,回应100年前张伯苓校长和南开先贤们的立校初心,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开殷切嘱托的具体行动。站在新百年的新起点上,我们依然要立足南开,心怀中国,面向世界,在守正创新中施展新的作为。曹雪涛说,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发扬张伯苓校长开创的公能日新、越难越开的南开精神,要进一步继承发扬百年南开形塑的爱国奉献、为国担当的家国情怀,要进一步继承发扬百年南开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世界胸怀。南开人要始终把传承和弘扬南开先贤的精神风范视作光荣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南开师生的殷切嘱托,将张伯苓校长的“爱国三问”一代代问下去,答下去,全面加快建设南开品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张元龙在讲话中说,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主题歌名是“南开,让世界听见你”,说明南开是有了声音和影响力,我们还需要有魅力让世界相思,有能力与世界互动,有贡献获得世界尊敬,“南开,让世界爱上你”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南开从来就是以世界一流为目标,南开自建设之初就积极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同时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积极向世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引进科学课程和教育管理机制,培养了大批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优秀人才。张元龙说,当年,这本向张伯苓先生以及南开和中国致敬的书在美国出版以及张彭春在《世界人权宣言》上的贡献等,向我们展示了南开和中国对世界有着何其深远的影响,其书名旧译“另一个中国”,这句话的意思显示了南开所代表的是一个未来新中国的希望。今天,在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之际,我们由“向世界学习”转而开始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方面发挥作用,当我们唱起“南开,让世界听见你”,不由得激发起与南开先觉们让中国融入世界的探索以及南开学子们为国争光的共鸣。侯杰在主持时介绍,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因公无法出席今天的研讨会,在本书出版过程中龚克校长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本书撰写了序言。除序言外,龚克校长还想向大会转达,一是感谢此书的作者们以如此独特的方式致敬“南开的张伯苓”,这些国际学者们从公能南开看到与那个贫弱愚昧中国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中国的曙光,彰显了公能南开的中国与世界意义;二是感谢此书的译者们以如此独特的方式致敬百年南开,体现新一代南开人对公能南开的敬重和传承。向这些南开新百年的开创者们致敬!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卢建荣以“张伯苓创中国一流大学的精神遗产及其传承”为主题发言;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常健以“南开与世界”为主题发言;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周东怡以“严修与张伯苓的日本教育视察经验”为主题发言;世新大学教授夏春祥以“公能与素养——中国百年科学教育的理想图像”为主题发言;《百年南开传奇》摄制组成员胡海龙以“论南开公能——兼评《别有中华》”为主题发言;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孙平华以“《别有中华》来自跨学科的世界赞誉”为主题发言;《别有中华》翻译小组组长、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昊苏介绍了《别有中华》翻译过程;南开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刘运峰介绍了《别有中华》中文版的出版过程,并向张伯苓研究会赠送书法作品。研讨会后,与会人员参观了“爱国奋斗 公能日新”南开爱心百年校史主题展览。据了解,《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是13位著名学者为张伯苓七十寿诞贺寿的论文集,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本出版的、用于致意一位中国学者的著作。撰稿人包括司徒雷登、胡适、顾临、胡美、恒慕义等学界著名人物。本书系珍稀的南开校史文献,许多校史掌故首见于本书。同时,对南开校训、办学特色及教育史意义均有重要的概括。书中指出:“世界需要一个全新的中国,留存中国特性、同时利用美国据了解,《别有中华:张伯苓七十寿诞纪念文集》是13位著名学者为张伯苓七十寿诞贺寿的论文集,也是西方世界第一本出版的、用于致意一位中国学者的著作。撰稿人包括司徒雷登、胡适、顾临、胡美、恒慕义等学界著名人物。本书系珍稀的南开校史文献,许多校史掌故首见于本书。同时,对南开校训、办学特色及教育史意义均有重要的概括。书中指出:“世界需要一个全新的中国,留存中国特性、同时利用美国与俄国的知识。惟其如此,其他国家才能利用中国的经验中蕴含的智慧,从中受益。”而张伯苓及其建立的南开学校,正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本书由张昊苏(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生)、陈熹(纽约校友会副会长)等八名青年南开校友自发翻译,以为南开大学百年校庆之献礼。中文版除对原文内容作注释、补充作者情况简介外,并附1948-1949年英文书评七篇,以见本书影响力之大。中文版由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作序、张元龙作跋。张伯苓研究会理事长、大通投资集团董事长李占通,南开校友总会秘书长曾利剑,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理事长詹先华,南开大学天津校友会秘书长杨意东,张伯苓后人、严修研究会副理事长、公能公司总经理张弥,张伯苓研究会副理事长张重宪,张伯苓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董润平,南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编审、严修研究会副理事长陈鑫,张伯苓后人张媛华,严修后人严文凯、严文典出席研讨会。部分南开师生代表参会。

撒鱼

“文学与翻译:中法人文交流的智器”学术研讨会在巴黎举行

中法专家在研讨会现场交流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付旭):第39届法国图书沙龙3月15日至18日在巴黎凡尔赛门展览中心举行。在此期间,由巴黎第七大学孔子学院主办,外研社及巴黎七大东亚语言文化研究中心协办的“文学与翻译:中法人文交流的智器”学术研讨会在巴黎第七大学召开。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杨进,巴黎第七大学副校长安托万·卡泽,巴黎七大原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帕斯卡·迪比,巴黎大学资深教授德沟斯,法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尚德兰,龚古尔奖中国评委会主席、武汉大学杜青钢教授等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杨进公参在致辞中表示,“文学即是人学,文学作品往往能够直抵人心。文学翻译是最有效的人文交流工具之一。武汉大学和巴黎七大长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今天中法出版业合作在法国出版中国文学文化著作,对推动双方人文交流意义重大。”法国比较文学名家卡泽副校长认为,在中国国家汉办的支持下,巴黎七大和武汉大学开创了孔子学院建设的新模式。近年来,两校在医学、哲学、史学、比较文学等跨学科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杜青钢教授的新作《字行天下》以其独特的方式演绎了法中两种文字之间的神秘契合,有助于法国读者透过汉字了解深厚的中国文化。《字行天下》作者、武汉大学杜青钢教授以汉字的“爱”为例,哲理性的解析了中法两种文字的神秘暗合。他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深情回顾了他的法语学习与创作生涯。本书凝聚了他几十年来游走于长江和塞纳河之间,对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深情与思考。外研社国际业务中心总经理彭冬林在发言中表示,外研社是中国最大的外语出版社,素以“记载人类文明,沟通世界文化”为使命。建社40年来,为中国读者学习法语、了解法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如今,外研社和法国出版社紧密合作,共建中国主题编辑部,出版汉语和中国文化产品。刚刚出版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和《字行天下》法语版,就是为了帮助法国读者更加准确、形象地了解中国文化、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研讨会期间,外研社与其法国合作伙伴墨兰出版社共同举办了两本法文版新书的首发仪式并向三所孔子学院赠送了图书。

王柏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举行

2018年12月1日-2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文史哲和翻译等领域的八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术语的历史流变、现代阐释、对外翻译,以及其在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作用。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秘书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思维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承办。《中华思想文化术语》1-6辑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基础的范畴、概念和重要的命题,将其作为全新的概念提出,是理论和学术上的创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术语工程”设立4年以来,获得了深厚的学术支撑,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她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加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研究与讨论中,挖掘优秀的文化基因,弘扬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建立当代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会议中的三个分议题论坛,分别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建构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中的作用及传播方式研究、术语英译及中西方文化术语的对比研究、术语的历史流变及现代阐释等方面展开研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凝聚了中华哲学思想的概念和文化核心词,如“仁”“道”“厚德载物”等。“术语工程”设立于2014年初,是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由教育部、国家语委牵头组织,多部委联合参与的国家级重大项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担,秘书处设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术语工程”的核心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丛书目前已经出版了1-6辑,每辑收录100条术语,计划出版九辑。截至目前,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社引进了术语图书的当地语种版本。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研究、挖掘整理和译介成多语种版本进行对外传播,为中外文化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以及在国际传播中建立中国话语体系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光明融媒记者 杜冰)

夫德

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威海举办

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教育国际研讨会现场9月21日至22日,由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世界翻译教育联盟主办题为“翻译教育与新时代翻译实践”的翻译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十余所高校、出版社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开幕式由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院长李克主持。开幕式上,翻译学院院长申富英代表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全体师生对全体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她介绍了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和翻译学院的建设发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翻译学科的学科建设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她希望本次会议能够为翻译教育搭建政产学研协同合作的平台,汇聚业内专家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学术力量,促使翻译学科与时代的发展同频共振,并祝愿本次会议圆满成功。李德凤分析了当今世界形势下翻译学科的发展环境和整体趋向,指出在总结翻译学科发展经验的同时,更要直面翻译学科本科、硕士教育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以世界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改进教育工作。他向大会介绍了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的成立背景和工作目标,指出联盟的成立是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争取国际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的一项积极动作,强调联盟的工作旨在帮助翻译学科教研人员提升在翻译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专业素养,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积极支持联盟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互动。本次研讨会旨在通过多种形式对翻译教育理论与实践、技术与翻译教育、多模态与翻译教育、翻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翻译教育测试等内容展开深入研讨。与会者围绕我国翻译专业普遍关心的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程创新、内涵发展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翻译教育联盟自2016年在广州成立启动以来,已在伦敦并计划在新加坡成立新的研究项目,为传播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促进对外交流发挥越来越直观且清晰的作用,也逐步成为推动国内高校翻译学科教学与改革、促进翻译学科教学科研人员思想交流碰撞的有效平台。本次论坛在山东大学的成功举办,也将成为该校翻译学科的一次重要发展契机。

本然

“中国人眼中的波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致辞 孙雪娇摄参会嘉宾在翻开翻译成果 孙雪娇摄研讨会参会嘉宾 孙雪娇摄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吴俣):10月25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与波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联合举办的“中国人眼中的波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北外图书馆三层学术研讨厅举办。会议以中波建交70周年暨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成立65周年为契机,来自中国文化、艺术、语言等各界专家,通过对波兰文学、电影、音乐、语言、教育和民俗文化等领域的探讨,全方位展现了波兰文化生活的面貌。 研讨会在北外波兰语专业二年级学生欢快的歌曲表演中拉开序幕。研讨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波兰研究中心主任赵刚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闫国华、波兰驻华大使赛熙军先后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易丽君教授、赵刚教授进行发言。闫国华副校长在发言中谈道,中波两国虽山水远隔,但友谊深厚,双边关系历经岁月洗礼,历久弥坚,稳步发展。波兰也是一个文化大国,先后有五位作家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前不久,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引发中国学界特别是文学界对波兰文学、文化的关注热潮。赛熙军大使在发言中指出,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波关系历经70年,波兰也是首批承认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之一。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文化一直在现代文明中占据独特的地位,它不像体育那样能够直接激发人类的强烈情感,也不会像应用软件那样立刻就能带来经济效益,但它是社会创造力的象征。易丽君教授在主旨发言中,回顾了65年来北外波兰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她也勉励新一代波兰语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希望能继承老一辈学者的实干精神,做好中波友好交流的桥梁。赵刚教授主要介绍了北外波兰语专业的教学特色、培养方向以及科研成果。据赵刚教授介绍,近10年来,北外波兰语专业教师们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的项目达16项。去年,易丽君教授获得中国翻译家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翻译界的最高荣誉,也是该奖项首次颁发给非通用语的翻译家。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市文联、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就波兰文学、电影、音乐、语言、教育和民俗文化等领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观察波兰文化在世界格局下的独特地位,及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北外波兰研究中心学术成果展”。展览展示了波兰语教研室近年来的著作及译著,涵盖了文学、历史、艺术、语言、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其中包括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除此之外,以《演出马上开始》《金属国的小王子》等为代表的的波兰儿童文学译作也受到了到场嘉宾的喜爱。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成立于1954年。65年来,以易丽君教授为代表的波兰语言文学专家们,为密切中波两国的文化交流,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做出了许多贡献,曾多次受到国内外教育文化部门的表彰。迄今为止,北外波兰语专业已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高素质的波兰语专业人才,他们大多活跃在外交、经贸、文化、科技、军事、新闻、教育等领域,为中波友好关系的发展助力。

變羊記

北大召开学术研讨会纪念语言学宗师王力

新京报快讯(记者 冯琪)“王力先生是真正能称得上我国承上启下的语言学宗师,称得上国学大师。”11月21日,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王力先生(1900-1986)诞辰120周年之际,王力雕像在北京大学落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在会上如是说。2020年是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王力先生于1900年出生于广西博白县,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雕像落成仪式上,广西博白县委副书记、县长孙国梁介绍说,从2002年开始,博白县就将王力故居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持续进行保护和相关研究工作,还在博白客家书香小镇建立了王力书院,并于今年10月正式落成对外开放。王力雕像揭幕。北京大学供图同日举行的王力学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力学生陆俭明表示,王力先生先是研究中国古文法,又攻实验语音学从事博白方音实验,后转向学习、借鉴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成为现代汉语语法学奠基者之一,50年代又创建涵盖语音、词汇、语法的汉语史,紧接着又创建汉语诗律学,而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也都有建树,在辞书编纂方面也独树一帜。同时,陆俭明指出,我们也要意识到,语言学在当今飞速发展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计算机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事业中,逐渐被边缘化。他认为,中国语言学要加强语言应用研究,走“语言学+”和“+语言学”的发展之路,以便使语言学能为当代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出力。王力先生学术研讨会现场。北京大学供图据悉,今年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10周年,活动当天,在北京大学人文学苑中文系办公楼,还举办了北京大学中文系三位一级教授杨晦、游国恩、王力半身铜像安放揭幕仪式,以纪念他们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做出的杰出贡献。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广西政府驻京办,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博白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北京广西文化艺术促进会承办。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张彦君

三界

外语翻译学大咖齐聚一堂,探讨教学新趋势

第二十五届湖北省翻译大赛颁奖楚天都市报4月1日讯(记者揭明玥 通讯员张利 周傲雪 张培杰)“我们翻译人作为新时期文化的摆渡人,如何为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奉献自己的的智慧?如何健全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升翻译水平,这也成为湖北高校各外语专业共同关注的焦点……”昨日,第九届湖北省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暨湖北译协2019年年会,在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举行。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40余所高校和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翻译理论与教学的新趋势,交流最新学术动态及成果。郭著章楚天都市报记者现场看到,此次研讨会上大咖云集,同时还进行了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九届优秀学术成果奖颁奖和第二十五届湖北省翻译大赛颁奖。著名翻译理论家、中西比较文化学者、湖北省翻译协会会长刘军平在研讨会上指出,翻译从引进国外人文社会的中译外为主转变到传播中国好声音的外译中为主,译者从文化自觉的个体变成了为创新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打造者,符合整个民族复兴和主流化的诉求。湖北省译协通过举办翻译大赛、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与湖北高校翻译专业学科建设、进行翻译理论的学术探讨等具体做法,积极参与荆楚大地的国际交流和语言服务,推动了翻译行业产学研相结合,扩大了湖北译协的影响力。中国资深典籍翻译家、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武汉大学郭著章教授则以“我的翻译人生”为主题,现场分享了自己五十多年的从教、从译生涯。郭著章前半生在武汉大学讲授英汉互译课程和英汉比较研究课程,不管春夏秋冬都在书房搞科研;退休之后,仍以珞珈山为主要据点,边继续讲授翻译课程,边从事翻译理论研究,将近耄耋之年的他,已发表著作4本和翻译理论文章80篇。来自英国杜伦大学、被誉为“翻译社会学研究国际领军人物之一”的谢尔盖.丘列涅夫教授,提出了翻译社会学的新视角。他以鱼、人体结构等为例,认为应把翻译当作一个学科去研究,以及翻译在社交领域和跨文化传播行为中的功能和意义。“如果你想研究鱼,需要先抓鱼,你需要学习各种抓鱼技巧,鱼的生存环境、水温、习性等。”谢尔盖·丘列涅夫湖北大学刘国枝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文学翻译历程。因为文学梦,爱研究一些有趣的英文文章和短篇小说,她误打误撞走上翻译之路,从此跟文学翻译结下不解之缘。刘国枝说,“文学翻译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改变社会,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改变人生,她更像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武汉华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刘沛以“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传递”为题,指出了“诗是不能译的”的误区,提出“诗是值得译的,诗是不能被机器译的”观点。同时,刘沛以诗人王维的诗作《鹿柴》中英文不同译者的版本作对比分析,体现了诗、画、乐结合以及东方哲学的内涵在西方语境中的传递妙趣。研讨会上,湖北翻译协会副会长杨元刚说,湖北翻译界人士一定要立德,向全世界分享中国智慧和中国的声音,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要有爱国之志,仁爱之心,惊世之才,立志做最优秀的翻译人才;要笃行,“口能言之,身能行之”,作为一个翻译者,要以翻译学研究作为立身之本,为湖北对外开放作出贡献。

人卒虽众

知乎回答|在国际学术会议做一小时英文报告是什么体验?

小编按:在国际学术会议做一小时英文Tutorial报告是种什么样的体验?需要付出什么、又会收获什么?一起看看我们的同学怎么说~2019年11月14日,我作为Tutorial报告者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这个会议是数据挖掘方面的国际顶级会议,我在会议上做了一个小时的全英文Tutorial报告(备注:许多学术会议都设有Tutorial环节,会针对某个研究方向做一些基础性的介绍和综述,讲授一些参会者感兴趣的内容)。这次Tutorial算是我的好几个“第一次”:这是我第一次在学术会议上做Tutorial报告,以前我在学术会议上都是报告论文,时间也没有这么长;这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在很多人面前讲这么长时间的报告。因此,我特此把这一次难得的经历记录下来,以使记忆更加深刻。一、讲演准备做这个Tutorial的起因是,我们公司是这次会议的赞助商之一,加之我所在部门的领导是数据挖掘领域比较资深的教授,经常组织、参与这类会议,从而他负责了此次会议三个Tutorial中的一个。他让我们部门的几个研究员每人分担tutorial的一部分,加起来四个小时。我负责其中的一个小时,讲解一个子问题,包括讲解部分和中间的提问。其实,一开始领导分配Tutorial任务的时候,我是不想做这个Tutorial的。因为准备这个Tutorial会花费我不少的时间去准备,影响我自己的工作进度。此外,我的英语口语虽然能大差不差的听、说,但远远不是真正随心所欲的流利,所以这个任务对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我很可能没法完成的太好。但是想到我们的学问是以修身为本,要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通过工作、生活的各种事情提升自己,特别是想到这可能是一个难得的锻炼讲演能力的机会,我就把任务接了下来。因为之前已经用中文讲过相似的公开课,讲稿和ppt的准备其实没有花费很多时间,因此,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把中文翻译成英文,调整一下结构,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二、报告的经过早上来到会议的会场,北京的国家会议中心。这个会议的参与者人数不算多,今年只接收了一百多篇论文,相比于现在人工智能领域各大会议动辄上千篇的论文规模,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当然,规模的小的一个好处是每篇入选的论文都可以获得至少十分钟的报告机会,向参会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会议的场地比较小,大约租了一层楼10个房间用作报告,我们的Tutorial就在其中一个房间。下午一点半,我们负责的Tutorial开始,来参加的人并不算特别多,大约有二三十个人。首先,我们部门的领导做了开场报告,综述这个Tutorial主题的来龙去脉,铺垫一些宏观的背景,简要介绍了学术界、工业界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其中几个子问题,然后再由我们几个研究员分别讲述其中一个子问题。领导讲了一个小时后就轮到我上场了。刚上场时,我的内心是微微紧张的,因为是在国际会议上面对许多学者做报告,这在学术界这个圈子里算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了。我的开场部分因为之前反复修改、提炼过,相对比较熟悉,因此讲起来比较流利,节奏也控制得比较好,感觉确实是吸引了台下一些听众的兴趣。由此,在熟悉了这个“小环境”和讲演节奏后,我略微放松了一些紧张的情绪,或者说忘了有紧张这个情绪在,只是顺着这个节奏把我准备好的、自己知道的内容都统统倒出来。虽然事后回想起来,这并不能算是真正的放松。真正的放松应该是游刃有余的,可以根据临场环境和听众反应有针对性地调整讲演的内容和节奏的,这才是人和环境真正“相和”的状态吧。报告挺顺利的,中间每个小题结束后,我都会留给听众提问的时间。提问环节进行了三次,每次提问环节也有不少人举手提问,每个环节大约回答了三到五个问题。有的问题我回答得并不是很好,如果让我有时间写下来可能回答得会更好。但是我挺高兴的,因为这说明听众对我的讲演有兴趣,他们确实认真听了、且听懂或者部分听懂了我的报告内容。这带给我一种微微的成就感,感觉自己准备这个Tutorial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是成功地把我知道的一些知识传递给了更多人,就好像种下一颗种子一样,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启发某个人的思想,结出更加灿烂的果实。虽然这个Tutorial严格来说并不算是一场教学,但从这次经历我体会到了一点点“教”的价值和涵义,我想这可能是此次经历最大的收获了。讲个有意思的细节。我在结束报告准备下台时,才意识到笔记本旁边有一瓶矿泉水,是我开始报告之前领导放在台上的。看到这瓶矿泉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是非常紧张的,紧张到忘了有这么一瓶水。在报告的后边部分,我的嘴已经越讲越干了,但还是想不起要喝水,这表明我的真实状态是很紧张的。我想,真正的专注是为了某个目标全身心地投入。那么具体到做报告这件事情,喝水润喉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做报告。由此可见,在切身经历某件事情后,可以调整自己的修身,补其不足,下次比这次做得更好,所谓集义也。我下次再做这么长时间的报告,要提醒自己记得喝水了,哈哈。三、事后总结事后回想,其实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英文报告,英文水平并不是第一重要的能力,能达到基本的流利即可(当然,如果熟练会更好啦)。譬如这次会议的主席,英语就不是特别好,甚至听起来有点“土”,但不影响他在晚宴的开场演讲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绪精准地传达给每一位听众。我这次旁听了不少报告,有的中国同学英语好,有的则欠佳,甚至有些结巴,但外国人也会认真倾听,与其交流。将来大家如果有做英语报告的机会,不必对自己的英语不自信,日式口音、印度口音比我们更加难懂,也不妨碍他们与外国人交流。在我看来,做英文报告最重要的还是表达的内容及相关的表达方式。首先内容是否能抓住听众的兴趣。然后,是否能自信、放松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临场控制讲演的节奏(念读声律启蒙十分重要哦!),与听众展开各种沟通(对话,问答,眼神,手势等等)。其实,我从小就不太善于在大家面前表达,用父母的话说就是内向。不过我小时候的想法是,说那么多有什么用,最终还不是看你里面咋样,有没有能力和干货才是最根本的。随着长大,我才渐渐明白,表达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我在高中、大学,主要是博士生生涯中,不断做报告、讲演,克服了一点这方面的弱点,但其实还是很不足。直到今天,如果是听众很多的正式场合,我做演讲或者报告还是会紧张,不能自如地控制讲话的节奏和内容。我的博士老板特别强调我们的表达能力。老板说,你做了一项好的研究工作,得推销出去才有人知道,会议的交流等等各种机会其实就是一个推销的过程,你是一个推销员,别人觉得你的工作好,才会跟随你的工作,在你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探索。以自然国学的角度来解析,每个人都是处在人与人组成的社会环境中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人,如果我们的主体与环境的沟通封闭,那么会失去许多正常的主体间性。士人修身,清、朗二字缺一不可,所谓朗者,无一事不可见人。我会继续努力调整自己的。

科莫多

干货 | 2019 AI 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一览表

雷锋网 AI 科技评论按:2017 -2018 年两年间,AI 科技评论秉承「洞见学术前沿,连接产业未来」的宗旨,走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两度亲历 10 余个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为大家带来了一系列现场精彩报道。2019 年,这些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将如约与大家见面,而 AI 科技评论也将前往现场继续新一年的学术会议报道。在这些国际顶会召开之前,AI 科技评论整理了 2019 年度主要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清单,涵盖了会议简介、举办时间、举办地点、官网及相关报道等信息,此外,我们也为部分会议整理了截稿时间及重要时间节点:AAAI 2019 @夏威夷,美国美国人工智能年会(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AAI,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该会议固定在每年的 2 月份举行,由 AAAI 协会主办。已经截稿会议时间:1.27-2.1官网:https://aaai.org/Conferences/AAAI-19/相关文章:优必选悉尼 AI 研究院 AAAI 2018 顶会论文一览ICLR 2019@新奥尔良,美国国际学习表征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简称 ICLR,2013 年成立了第一届,由位列深度学习三大巨头之二的 Yoshua Bengio 和 Yann LeCun 牵头创办。已经截稿会议时间:5.6-5.9官网:https://iclr.cc/1.29 会议注册开放;3.19 早鸟票截止;4.16 注册截止相关文章:ICLR 2018 最佳论文公布:Adam 的收敛性,球面 CNN, 连续适应获奖ICRA 2019@蒙特利尔,加拿大ICRA 全称为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机器人与自动化会议),是机器人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也是机器人研究人员展示他们作品的重要国际论坛。已经截稿会议时间:5.20-5.24官网:https://www.icra2019.org/1.13 论文接收通知;2.28 提交终稿; 2.28 早鸟票截止相关文章:ICRA 2018论文全概览:接收率40%,深度学习/运动与路径规划领跑机器人会议ICML 2019@洛杉矶,美国ICML 是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的缩写,即国际机器学习大会。ICML 如今已发展为由国际机器学习学会(IMLS)主办的年度机器学习国际顶级会议。截稿日期:1.23(摘要截稿 1.18)会议时间:6.10-6.15官网:https://icml.cc/Conferences/2019相关文章:机器学习顶会 ICML 2018 斯德哥尔摩开幕,公平性研究戴上光环CVPR 2019 @洛杉矶,美国CVPR 是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的缩写,即 IEEE 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该会议是由 IEEE 举办的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的顶级会议。已经截稿会议时间:6.16-6.21官网:http://cvpr2019.thecvf.com/2.1-2.8 作者回应期;3.2 最终决定公布相关文章:CVPR 2018 | 8篇论文、10+Demo、双料挑战赛冠军,旷视科技掀起CVPR产学研交流热潮ACL 2019@佛罗伦萨,意大利国际计算语言学协会 (ACL,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是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语言学最顶尖的会议之一,其会员遍布世界各地,被 CCF(中国计算机学会)认定为 A 类国际学术会议,涵盖领域包括语言分析、信息抽取、机器翻译与自动问答等。截稿日期:3.4会议时间:7.28-8.2官网:http://www.acl2019.org/EN/index.xhtml5.13 论文接收通知; 6.3 提交终稿相关文章:ACL 2018 国内企业录用论文一览KDD 2019@阿拉斯加,美国KDD 全称是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即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由美国计算机协会 ACM 下的数据挖掘分会举办,是国际数据挖掘领域的顶级会议。截稿日期:2.3会议时间:8.3-8.7官网:https://www.kdd.org/kdd2019/4.28 论文接收通知; 5.17 定稿相关文章:KDD 2018 的首个「深度学习日」,要让数据挖掘会议更「纯粹」IJCAI 2019 @澳门,中国人工智能国际联合大会(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IJCAI,是国际人工智能领域排名第一的学术会议,为 CCF A 类会议。该会议起于 1969 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自 2016 年起每年举办一次。截稿日期:2.25(摘要截稿 2.19)会议时间:8.10-8.16官网:http://www.ijcai19.org/4.13-4.18 作者回应期;5.9 论文接收通知相关文章:IJCAI 理事会主席杨强: IJCAI 19 要与社会议题做「强关联」,让 AI 学术会议走近大众ICCV 2019@首尔,韩国 ICCV 全称为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国际计算机视觉大会 ),由 IEEE 主办,与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会议(CVPR)和欧洲计算机视觉会议(ECCV)并称计算机视觉方向的三大顶级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截稿日期:3.22会议时间:10.27-11.3官网:http://iccv2019.thecvf.com/6.14 作者回应截止;7.22 最终决定公布相关文章:Double Kill!何恺明包揽全部两项最佳论文奖!清华北航上交论文活跃度名列前十 | ICCV 2017IROS 2019@澳门,中国IROS(全称 IEEE / 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是世界机器人和智能系统领域机器人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顶级学术会议,一般是在欧洲、亚洲、美洲三大洲间循环举办。截稿日期:3.1会议时间:11.3-11.8官网:http://www.iros2019.org/6.30 论文接收通知;7.31 定稿相关文章:IROS 2018 移动操作机器人竞赛冠军揭晓,华人带领的国际团队再创佳绩大家有没有发现,明年有两大顶会(IJCAI、IROS)都在国内举办~到时候就免去签证烦恼啦。不要问我 NIPS 2019 在哪,因为主办方还没公布。by the way,离 NIPS 2018 只有半个月啦,去年有超过八千人注册,让我们小小地预测下,今年,会破万的吧? 雷锋网 雷锋网

善恶

设计中的认知、计算与人工智能:“前沿进展”学术研讨会

“设计研究:前沿进展” ----------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设计方法、行为研究等多个领域,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在设计领域的未来趋势如何?由设计认知与计算设计国际会议主席John Gero教授、全球AI艺术大赛专家黄蔚欣教授、以及Mary Lou Maher教授、Athanassios Economou教授、全球AI艺术大赛专家覃京燕教授等知名海外学者、以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学者作为研讨会嘉宾,于今年10月27-28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的“设计研究:前沿进展”学术研讨会可能会给你答案。“设计研究:前沿进展”学术研讨会Design Research: At the Cutting Edge主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会议主席:John S Gero(UNCC, USA)黄蔚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时间:2018.10.27-28地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泽生厅Hos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Chair: Prof. John Gero(UNCC, USA)Co-chair & Coordinator: Prof. Weixin HuangOctober 27-28th, 2018Jackson Wong Hall,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singhua University.会议主题 设计是人类思维和体验的总和,如建筑设计对于空间经验的塑造、产品设计对日常生活中美的感知、界面设计对信息与人类思维的连接等。设计活动对社会文化和经济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设计研究涉及多个领域。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国际上众多学者已在认知科学、设计计算、计算机辅助设计、人机交互等领域开展研究,探究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在规律,成果丰硕。今年十月,我们有幸邀请到设计认知与计算设计国际会议主席John Gero教授,以及Mary Lou Maher教授、Athanassios Economou教授等知名海外学者,也邀请到在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内学者、全球AI艺术大赛专家覃京燕教授、以及黄蔚欣教授,共同参与“设计研究:前沿进展”学术研讨会,从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设计方法、行为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更广阔的视野下深入介绍设计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在大数据、人工智能背景下设计领域的未来趋势。为使听众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学者经过多年发展的研究体系和最新成果,本次会议的英文主题报告特设同声传译,学者的相关论文也将翻译成册,以飨听众。本次学术会议同时也是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建院6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一部分。Design is the sum of human thinking and experience. It includes the formation of spatial experience in architecture design, the perception of beauty in everyday life in proct design, the connec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inking in interface design, etc. The design activities have profound impact on society and economy.Design research relates to multiple fields. Since the 1960s and 1970s, many scholars in the world have concted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cognitive science, design computing, computer-aided design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exploring the inherent laws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This October, we are fortunate to invite Professor John Gero,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sign Computing and Cognition, and well-known overseas scholars such as Mary Lou Maher and Athanassios Economou, as well as domestic scholars with important influence in related fields, to participate the symposium of “Design Research: At the Cutting Edge". Fro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gnitive psychology, design practice and other fields, the latest achievements in design research will be introced. The future of design in the context of big dat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be discussed.This symposium is also part of the series celebration of the 60th anniversary of the Tsinghua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报告主题与演讲嘉宾 1 理解设计Understanding Design2 计算中的创造性Computational Creativity3 设计过程研究:认知计量学、生理测量学和神经计量学What Happens When Designers Design: Cognitiometrics, Physiometrics and Neurometrics of DesigningJohn S Gero设计认知与计算设计国际会议(DCC)主席、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学会(CAADRIA)院士4 作为界面的建筑Buildings as InterfacesMary Lou MaherUNCC计算与信息学院软件和信息系统系主任、教育创新中心主任、人机交互实验室教授5 形态语法Shape GrammarsAthanassios Economou佐治亚理工大学教授6 人机结合的空间认知Human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Spatial Cognition黄蔚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高等学校建筑数字技术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学会(CAADRIA)委员、全球AI艺术大赛专家7 人工智能作曲AI in Music Composition胡晓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8 量子思维信息维度与创新设计Dimension of Quantum Thinking and Creative Design覃京燕北科大工业设计系系主任及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全球AI艺术大赛专家9 数字化的空间设计Digitalized Spatial Design杨滔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城市设计》副主编、国际空间句法指导委员会委员10 积极情绪的生理计算 Physiological Computing of Positive Emotions张丹清华大学心理系副教授11 图形学与设计Computer Graphics and Design张松海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12 机器学习与数控建造(Student Session)Machine Learning in Digital Fabrication罗丹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13 商业空间顾客行为大数据分析(Student Session)Big Data Behavior Analysis in Commercial Space吴明柏中科院地理所博士生14 风格迁移: 从美术作品到空间塑造(Student Session)Style Transfer: From Art Work to Space林雨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视角往往使我们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 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使我们不再单单依赖人类浅薄的观点与偏见,来看世界和自身。人机结合的时代,将那些腐朽陈旧的观念和生态吹弹可破,前所未有的视角、前所未有的视野、前所未有的知识体验扑面而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在全球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为了更好地贯彻“人工智能”国家战略,推动人工智能在艺术行业的应用,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携手艺评网、英诺天使基金,发起“AI艺术大赛(GAAC)”,旨在通过AI技术和艺术创作的跨界融合,创立全新的AI艺术领域,进而挖掘AI艺术产业价值。“AI艺术大赛(GAAC)”将面向全球的从事AI技术和AI艺术创作的相关企业机构与学术机构征集作品,并由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予以评选和奖励,作品范围涵盖美术、音乐和文学等领域。2018年为GAAC首次赛事,未来将每年举办一次。GAAC(全球AI艺术大赛)报名进行中官网:WWW.GAAC.world邮箱:gaac@gaac.world电话:177-4087-7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