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贼喊捉贼

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的4个基本要点

来源:学术志 作者:浴火凤凰学术论文,是作者的科研成果以书面创作形式的一种展示方式,借此希望能够尽快刊登发表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因此,对于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那些若正常毕业必须发表指定级别、数量论文的研究生们来说,尽早熟悉和熟练掌握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的相关技巧,将有助于学术论文在理想的学术刊物上得以发表,进而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学术地位。当然,更重要且更现实的目的是,满足正常毕业、评职称的条件。研究生向学术期刊投稿,应着重掌握以下4个基本要点。01、熟悉学术期刊的类型区别作者撰写学术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发表,并得到同行专家、学术界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学术论文能否在指定的学术期刊得以发表,主要在于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但也取决于论文作者对期刊性质的了解程度。首先,要了解学术期刊的类别划分。投稿之前,必须先要搞明白“学术期刊”的定义,通常有两种解释:(1)收录学术文章的就属于学术期刊;(2)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学术期刊目录里的才是学术期刊。根据目前阶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按照(1)执行,而要求更高的院校和单位则按照(2)执行。所以,研究生在发表论文之前,第一步就要清楚学术期刊具体包括哪些,最好是到各自学校社科处的网站上,查找学校官方认可的“期刊目录”,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按期刊的性质,学术期刊可粗略分为理论、技术、综合类期刊;按学科的类别,学术期刊可细分为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期刊,有的在封面印有中国XX学(类)或学会(核心)期刊(会刊)字样;按出版的类型,学术期刊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期刊,正式期刊又有核心(重点)和普通、公开和内部发行期刊的区别。目前,国内受到普遍认可的核心期刊主要包括: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CSSCI(南大核心,其中又分为来源刊和拓展版)、CSCD(中国科学引文库期刊)、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此外,还有一些统计源核心(也称科技核心,如医学或工科类期刊在对应领域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或者武大核心之类,但没有前几种有影响力。研究生在投稿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将学术论文的研究内容、刊发目标与期刊的性质类别、地位层次保持相对一致。其次,要了解期刊的发文取向。即便是相同类别或者同一期刊,由于办刊宗旨特色、发行对象层次和报道阶段重点的不同,其栏目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发文取向也会随之呈现动态变化。因此,研究生在投稿前,不仅要知悉专业期刊的征稿启示和栏目设置,还要着重关注其年度发稿重点和专栏征稿主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跟进期刊的发文取向,才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02、贴近学术期刊的个性要求作者投寄的论文格式最好与发文的排版格式相一致。此外,不同期刊在投稿方式上有打印文稿邮寄、光盘刻录邮寄、电子邮件投稿、官网在线投稿等不同传递要求,在录用取舍上有是否回复的不同时限约定,在字数限制上有依据论文性质区分的不同上限规定,在版面幅度上有是否收费的不同等次标准。例如:在是否录用结果回复的时限上,自投往往比较慢,而采取代投方式的话,普刊基本上当天回复,学报需1~2周,北大核心需1~3个月,南大核心则需6个月左右;在版面费上的收取上,北大核心、南大核心、CSCD核心、科技核心期刊存有差异,少的在1000~2000元,多的在5000~6000元。所以,研究生可通过期刊的征稿规定或与编辑部直接联系了解,以避免技术性失误。03、符合国外索引的收录标准根据许多教授们的多年投稿经验来看:一篇学术论文如果要想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EI、SCI和ISTP收录,其基本要求是:学术水平是核心、编排规范是条件、投稿途径是关键。由此可见,即使你的论文学术水平再高,如果出现格式编排不规范、投稿途径有偏差的情况,同样也很难被收录。在编排规范方面,主要包括英文题名、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英文摘要、项目来源、参考文献等内容。论文的英文题名要能够高度概括主题内容,通常不超出10个实词,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代号、公式和缩略词等。作者姓名按照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拼写,姓在前全部都大写,名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中加半字线,多人姓名中间用逗号,如 ZHAO Feng,WANG Hong-sheng。工作单位采用规范稳定译文,后缀China,如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 200433, China。英文摘要的编写是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要素;篇幅长度一般在100~150个单词之内,不出现非文字性的图表、表达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文字表述常用第三人称方式,用过去时态描述论文涉及的工作过程,用现在时态阐述论文的结论;注意开篇首句不与题名重复,首字不用阿拉伯数字。项目来源在首页标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863”高技术等项目名称,并用括号标出批准号。参考文献遵循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编写并译成英文,剔除著录的教科书文献,主要原因在于,EI、SCI对参考文献中教科书比重较大的论文将不予收录。在投稿途径方面,作者应积极向国内已经被EI、SCI等被列为来源期刊,特别是向已经发表过论文、并被其收录过的期刊投稿。因为,据统计,国外英文和非英文科技期刊被EI、SCI收录的比例为85:15,加之,目前中国学术期刊进入EI、SCI来源期刊的数量有限,其发表难度相对较大。研究生可以将论文(英文稿)直接投寄被EI、SCI列为来源期刊的国外英文期刊,其部分期刊在学术水准、录用标准方面,相对来说低于国内的EI、SCI来源期刊。因此,研究生要了解被EI、SCI等收录的源期刊学科分类目录、刊名目录、出版和机构地址、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名录,这方面的信息可查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最新SCI源期刊要目总览》或到图书馆咨询。另外,由于EI、SCI等还收录重要的国际会议论文,研究生可以主动向在国内或境外举行的国际会议投稿,也可增大被EI、SCI和ISTP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几率。04、遵循科学研究的道德规范近年来,学术界“学术腐败”问题呈现愈演愈烈之趋,成为各家学术类公众号的重要新闻之一: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一硕士研究生刘某2008年7月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颜某2007年5月提交的硕士论文。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某被举报抄袭,涉及硕博士论文、专著等。中国65篇论文涉嫌批量造假,分别来自44所高校,3名院长级人物牵涉其中。……对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很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相继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用以规范科技人员的行为、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防止失范现象的发生。随着各种学术期刊的线上推送,要想通过“下载+粘贴”方式来剪裁拼装一篇学术论文已经变成易如反掌的事。然而,学术论文的网上链接也是一把“双刃剑”,这又使得发现、核实和举报违规论文成为轻而易举的事。为此,研究生在撰写学术论文时,一定要坚守学术道德的底线,尊重他人既有的学术科研成果,杜绝剽窃抄袭 “无商量”、嫁接引用“不标注”,杜撰结论“厚脸皮”等一系列违规操作。研究生在学术论文投稿时,一定要充分展现自己的原创论点,遵守相关学术期刊的约定,防止没有参与“搭便车”、未经允许“挂虚名”,一稿多投“撒大网”、多稿一投“狂注水”等失范行为。单从技术角度来讲,对于“一稿多投”的现象,如果论文的质量上乘,容易造成多种期刊重复发表,不仅给刊物和读者带来损失,也给作者带来声誉危机,发文期刊还将给予作者终止一段时间在该刊发稿的制约。对于“多稿一投”的现象,如果论文内容相同或相近,编辑部必定会择优刊发,绝对不会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一般来说,除非论文质量特别高或编辑部特约系列论文,否则的话,期刊不会连续发表某位作者相似内容的论文。因此,多稿在手的研究生可以考虑将论文分别投寄不同的学术期刊,这样上稿的概率也会大大增加。

典法无更

扒一扒审稿人的现状和出版后同行评审

这一期和大家探讨一下审稿人的现状和出版后同行评审,望给广大科研人员和审稿人作为借鉴,对于本文部分的参考文献也在此表示感谢。为什么审稿人一般不付费?国内现状如何?如今,出版社建立了一种盈利至上的商业模式:科学家们由政府资助开展实验项目,随后撰写论文并免费提供给出版商,出版商付钱给科学编辑,让他们判断作品是否值得发表并检查语法,但科学编辑最艰巨的任务事实上是评估论文的科学有效性,这被称为同行评议的过程却是由科学家们志愿完成的。当论文出版后,出版社再将论文卖回给政府资助的机构和各大高校,供研究人员们阅读。同时,出版社还会将每个领域最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封闭在一堵“付费墙”后,要求研究人员以及各大高校付费查阅。直接支付同行评审费用有其自身的缺陷,主要是给一个许多人认为已经太昂贵的系统增加了大量成本。审稿人应该付多少钱?现在很多期刊、项目评审、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学位论文基本上都推行同行评审,有的还采用匿名评审制度。设置这个制度的初衷应该说很好,严格执行的话可以有效地保证论文评审、项目评估和研究生的质量。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牵制,使得同行评审制度的作用大打折扣,效果堪忧,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例如,由于有效同行评审的缺失,导致近年来许多毫无创新价值的垃圾文章、抄袭剽窃的文章、造假的文章等通过学术期刊发表出来,泛滥到学术界,造成资源浪费和极坏的影响。如今学术界最常见的建议是:1) 同行评审应该明确地包含在研究人员的工作要求中。2) 同行评审人专家的服务应该得到报酬。这就意味着审稿人大多都是无偿服务。为什么会这样?付费给同行评审人员将意味着对开放获取期刊更高的文章处理费(APC)价格或更高的文章订阅费。各个大型商业出版商有可能将这些增加的成本计入其可观的利润率,并保持成本不变。但对于大多数非营利和独立出版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们的利润率要低得多。我们知道同行评审很重要,我们也知道应该为它的辛勤工作给予某种荣誉。我们看到许多公司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将同行评审货币化,但似乎都失败了。如何选择审稿人不少期刊都要求填写推荐的审稿人或者不愿意哪些审稿人审稿,通常会要求作者推荐3-5个审稿人,如果期刊没有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可能会选择作者提供的审稿人。期刊对推荐审稿人可能会有要求,比如不能和作者来自同一研究机构,不能都是和作者来自同一国家等等。期刊不会要求必填希望避开的审稿人,所以如果没有特别不希望遇到的审稿人(比如学术观点和作者的相反,因而可能不会公正地评价作者的文章的同行),不建议填写这一项。在此给大家介绍几种挑选推荐审稿人的方法:利用数据库检索和您研究相关的文章作者根据自己文章中引用的参考文献,挑选近3年发表文章的作者相关期刊编委或学术会议的主席、委员询问比较熟识的一些同行作者。如何回复审稿人大部分期刊在评估待发表文章是会有很多的标准分类。这些分类包括:“接收”、“小修、“大修”、“修改并重新提交(也被称为除非修改否则将被拒稿)”和“拒稿”。我们都想要的结果是“接收并发表”,但是在首次提交的时候这种情况很少见,往往需要重复两到三次修改后才可以。“小修”或者“有条件的接收”一般会在首次提交或者重新提交之后发生,这意味着这篇文章非常接近于适合发表,但是仍然需要一些很小的修改或者补充。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将有至少一次的重新提交审稿的机会,所以尽可能的使稿件完善,建议在重新提交的文章中包含一封说明信和修改的提纲。审稿人的建议通常是改进论文质量的绝佳机会。正确地处理这些建议,即使这家期刊未获发表,至少也会提高论文在其它期刊发表的机会。出版后同行评审1 一篇论文通过评审从而最终发表,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应该停止。ScienceOpen平台5500万篇文章都乐意进行出版后同行评审。文章评论类似于书评,以作者的名义发表,后续可以用来为读者提供研究方向的指导和评价。同行评议作为专家之间的公开对话,积极地将研究纳入正在进行的科学讨论中,并帮助研究人员对特定主题有更深入的了解。2 发表前同行评审跟发表后同行评审有何不同呢?几项主要差别如下:验证:在发表前的同行评审,会有2到3位与作者同领域的同行来评审研究,他们能找出研究可信度存在的细节问题的机会不大,而发表后的同行评审是有全科研界来评审研究。透明度:传统的同行评审极度神秘且只有少数被选中的同行参与其中,发表后的同行评审不若传统机制是开放给所有想要验证已发表研究的人,研究人员甚至可以直接公开发表自己对于研究的意见,或是透过间接的方式如联系期刊、直接联系作者或以匿名方式公开发表意见。交流:传统的同行评审是由期刊编辑、同行审稿人和作者三方进行意见交换,发表后同行评审则是有整个同行专家一同参与,在这种情况下,专家的意见需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引起注意与讨论,而发表前的同行评审则是不论凝聚力如何,直接依赖评审判决。今日的在线发表时代,分享自己对发表的研究的看法变得很简单,领域里的专家们可以引用论文然后在自己的博客里表达他们的看法,不过问题是作者本身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研究被他人讨论,因为发表版本与博文间并没有连结。不过一些第三方单位重新设计了发表后同行评审。一些可用的平台如下:1. PubPeer:允许用户评论绝大部分有DOI的论文,但该网站和出版商的网页是分开的。2. PubMed Commons:该平台建置在PubMed上使用评论,目前处于测试阶段,PubMed Commons邀请PubMed文章的作者参与并对论文发表评论,评审为非匿名机制。3. Open Review:由学术社交平台ResearchGate所建置的工具,鼓励作者对在平台上的发表论文进行公开评论,该工具结合制度化反馈机制与评论功能。尽管有这些能有效对已发表研究发表评论的新领域,并不是所有科研界的人都想用,背后有几个原因。有些作者不想让自己的同行因为自己的批判感到挫败,所以并不是很积极地提供自己的看法。有趣的是,有些作者并不是很接受自己的研究被公开评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害怕成为专业妒忌或偏见的受害者。3 许多人理解出版后同行评审就是在文章发表后出现的评论或最多是以编辑部来信的方式对某一篇文章的看法。 这种评论并没有增加太多价值,不能取代传统的同行评审。真正的出版后同行评审,恰恰如同现在流行的同行评审所要取得的效果一样,即科学研究被吸收到知识体系中的过程。读者决定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否重要,是否值得新的验证和进一步研究,或者像大多数文章一样,只是灌水而已。一些出版后同行评审很正式,并已系统化,如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Faculty of a 1000, Journalwatch。4 一个合格的出版后同行评审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审稿人需要递交申请,由编辑审核后批准成为出版后同行审稿人;审稿人可实名可匿名,取决于评论的内容审稿人自愿;出版后同行评审与读者评论或致编辑的信件必须有明显的区别,两者都有一席之地,但在技术上并不相同。结语传统同行评审制度固有的缺陷日益凸显,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中随处可以看到审稿人抱怨同行评审工作占据了他们大量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并且同行评审工作没有得到认可,这些因素导致大多数审稿人拒绝审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外学术界建议转变同行评审模式,提出开放式同行评审的理念和方法,但各期刊开放同行评审的程度大不相同 。《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最早尝试开放同行评审模式,它采取的开放方式是向作者公开评审者的姓名。随后英国医学委员会(British MedicalCouncil,BMC) 所 属 期 刊、《大 气 化 学 与 物 理》(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 )、PeerJ等纷纷采取不同开放程度的开放同行评审模式 。我国《心理学报》也率先改变评审模式,将评审结果向公众开放 。除了一些出版机构改变经营策略实行开放同行评审外,国际大型数据库也顺势开发转变同行评审模式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将同行评审转化为可量化的贡献,例如通过Publons,在科研资金申请的审核过程中,申请人既往的同行评审和学术期刊评论工作权重可以大大提高。这样一来相关工作将会成为科研工作者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大增加他们进行同行评审和学术期刊评论工作的意愿,推动学术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发表后同行评审也是另一种趋势,值得探讨。现状是:尽管同行评审存在不足,但仍然是目前行之有效并被广泛采用的办法。未来的同行评审模式或许还是会改变,但其改进方向应该都离不开提高透明度和效率。—END—

兵娃

向学术期刊投稿常见问题答疑

1、如何向学术期刊投稿?答:找到自己喜欢的学术期刊,写好文章后发到指定的邮箱中去。2、手机可以向学术期刊投稿吗?答:可以,但是不方便,因为手机投稿需要下载一个邮箱App,注册后登陆即可使用邮箱功能,小编建议使用电脑,因为你就算用手机发邮件还是要编辑word文档,手机打字实在是累人。不过,虽然手机投稿不方便,但是查询稿件审稿进度还是很方便的,比如通过中教数据库学术平台投稿的同学,可以通过手机app自助查询审稿状态。3、向学术期刊投稿需要自己排版吗?答:一般是不需要,因为在正式刊用之前会有专人进行排版,但是也建议你要看一下该期刊的投稿格式要求,看看在格式上是否有特殊规定,请务必按具体要求操作。4、向学术期刊投稿可以一稿多投吗?答:绝对不可以,请在被拒稿后另投他刊。5、一个刊物可以重复多次投稿吗?答:一天投稿一次,还是多次,这个并没有强制要求,随个人时间。但我们不建议一天投很多首,尤其是刷屏式投稿,不要觉得你投的多编辑就看得多,这是错误的。

敢问

同行评审: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审稿人

同行评审原则上被誉为学术出版和基金资助分配的质量保证。但在实践中,同行评审的结果,很多时候受到被评审人的 厌恶。在这里, 七位学者提供了关于如何成为一个优秀审稿人的建议,并反思未来几年可能会发生的变化。图片来源:https://goo.gl/images/r3YMHu每个学者都希望他们的论文和基金申请得到公平、有竞争力、及时和礼貌的评估。那么,当自己作为审稿人时,为什么会变成不讨喜的审稿人2和审稿人3了呢?拖沓、自大、自私、歧视都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来自不同学科和国家的学者对同行评审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反思。所涉及的问题包括接受多少审稿请求,何时拒绝,以及是否适合向作者透露自己的信息,或者请求作者引用自己的论文。01 做一个真正的同行,乐于助人但意志坚定"图片来源:https://blog.wiziq.com/peer-review-feedback-changed/我们都知道学术出版需要高质量的同行评审。但在出版行业日新月异的变革和发展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免费提供这种劳动力,特别是对于商业运营的出版商?鉴于单位的各种评估和晋升通常不会“计算”我们审过几篇稿子,我们是否应该削减我们的承诺?我们应该接受哪些审稿要求?作为我所在领域主要期刊的主编,我完全依赖优秀的审稿人。从期刊角度来看,一个好的审稿人形象是非常明确的:及时回应审稿邀请,随着审稿的进展保持联系(特别是如果出现任何意外)和提供真正建设性批评的详细报告。最后一点也许是最棘手的一点。·建设性的批评旨在使被评估的论文更强大,更引人注目,而不是试图让作者写出完全不同的论文。语言问题不是审稿的重点: 这应该留给作者,编辑来处理。但是,必须评估手稿是否属于该领域的研究:就算质量再高的论文,没有人阅读,对包括作者在内的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还应对文件进行审查,以确保它们充分和准确地引用以前的相关文献。从许多方面来说,没有任何真正原创的东西。最好的论文是将他们的主张和论据置于大量的文献之下,并与之进行对话。这应该是审稿人的核心考虑因素,审稿人应该引导作者回顾文献 - 例如,通过补充更有相关性的文献。·不需要接受太多审稿请求。学者们使用不同的策略,例如有人每年审稿一定数量的文章,或仅在完成最后一个审稿请求后才接受新请求。当你坐下来认真审稿时,正确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你过了疲惫不堪的一天后,在熄灯前的最后一刻完成审稿报告,那这样的审稿有可能对期刊或作者没有什么作用。·如何撰写评审报告也很重要:一份非常简单粗暴的报告很可能会被许多编辑直接忽略。为作者提供改进的方法而不是直接替他们修改:这可能意味着尝试不同的期刊,重新梳理论文的框架,或者只是做一些小的解释。审稿人的部分工作是向编辑提供有关如何决定的循证建议,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审稿人的报告都是建议性的。认真考虑您在这方面的判断是否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如果有疑问,请咨询编辑。虽然通常不赞成对熟人论文进行审稿,但如果在研究领域较窄的子领域中,保持客观可能显得更加重要。确实理应如此。学者们应该只接受与他们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论文评审邀请,在这方面,他们的专业知识最强,能够从新研究评审中获益最多。通过参与同行评审,您还可以学习到优秀的论文是怎么构建--以及差的论文是如何之差,借此可以改进自己的论文写作和投稿习惯。批评别人的工作使你能够更加反思自己的研究,特别是在框架,论证和证据方面。评审应该被视为学习别人研究的机会,而不是教育别人,应该抱着利用你的专业知识为你所在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每个审稿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更加愉快和富有成效的体验。以上分享来自Rachel A. Ankeny,她是阿德莱德大学(University of Adelaide)历史学教授。02 "评审报告应该有建设性的同时,保持简洁"图片来源:https://siop-online.org/blog/my-first-peer-review/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向同事广泛征求意见--他们为何进行同行评审。答案几乎和我预期的一样。年资高的同事认为,作为一名科学家参与这一过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要求 - 正如人们所说的那样“道德义务”。许多人在周末或晚上为同行评审花费了大量时间,因为这是“超出本职工作的职责”。他们也意识到同行评审的缺陷 - 无意识的偏见,利益冲突,个人厌恶,缺乏专业知识,无知,没有完全了解主题等等。尽管如此,我的同事们仍将同行评审视为“科学的黄金标准”。我的一个同事改编了丘吉尔关于民主的名言:“比起所有那些时不时尝试过的其他形式,同行评审也许不算是最糟糕的评估形式。”有趣的是,我的年轻同事更务实。我的一位同事直接说:“我接受评审邀请是因为这是唯一阻止垃圾论文被发表的方法。”年轻的科学家对接受评审邀请也更挑剔—接受顶级期刊邀请,只接受最相关的研究领域,主要目的是“看看有什么心的发现”。Henry Oldenburg是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 of London)“The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的创始主编,他被视为在1665年发明了出版前的同行评审。到19世纪30年代,所有皇家学会的出版物都开始执行外部同行评审。然而,直到20世纪中期,同行评审成为大多数期刊的评估标准; 事实上,Nature在1967年才开始正式的进行同行评审; 在这之前,编辑们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辅以内部讨论。但编辑保留了巨大的权利。他们决定是否发送稿件进行同行评审,稿件发给谁,以及审稿人的建议是否被采纳或被忽略。一位资深同事指出,“这些天发表论文的关键在于把摘要写的很漂亮,这样才足以说服编辑将其发送给同行评审”。尽管同事对审稿人的意见是不是表示沮丧,但公平的说,他们做得很好。相比之下,人们对编辑作为科学出版的“守门员”这一角色缺乏信心。就我个人而言,我有时会被要求评审的手稿感到沮丧甚至抓狂-- 缺乏新颖性,语言不清晰,方法细节不明确,实验设计薄弱,统计数据混乱,数据表达模糊等等。如果手稿的结论是基于空话的而不是基于数据,那么我也会非常失望,因为浪费了我一晚上的时间但是没有教会我任何新的东西。当重要数据被故意埋没在补充数据中,或者存在明显的技术错误时,我会尤其恼火。在这种情况下,我总是希望我的回答具有建设性,但非常简洁 - 甚至可能是直言不讳。我并没有真正区分“顶级”和“主流”期刊。好科学就是好科学。在极少数情况下,当论文真正新颖,设计精巧时,我的感觉就像搭乘了一架崭新的飞机,即便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或修改,我也会在书面回应中羞愧地说这篇文章的优秀足以让我惭愧到承认自己是审稿人!在我当选英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后不久,我加入了其选举委员会。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了通过多层次的同行评审,最终任命了一位新人。鉴于激烈的竞争,审查和详细的讨论,我对另一位委员会成员说,我想知道我曾经是怎么当选的?那个人转过头,完全没有幽默,回答说:“好吧,就我而言,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才选出来)”。总的来说,同行评审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力量,但它显然不会评审谦卑!以上分享来自Russell Foster教授,他是牛津大学生理神经科学主席。03 "我希望更多编辑会删除无用的负面评论"图片来源:https://www.dealeron.com/blog/how-to-handle-negative-reviews/学术同行评审过程既是一种祝福,也是一种诅咒。作为期刊编辑,我依赖审稿人的意愿来评估手稿,识别有优秀的文章并在需要时提出改进建议。同行评审可以是一种慷慨的行为,同可能甚至不知道姓名的其他学者分享我们的智慧和经验 - 通常没有报酬。它不仅仅是说明一篇手稿是否足以出版;它还使我们能够验证作者的学术努力,并为他们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从而维持和丰富我们自己的研究领域。 如果做得好,它可以促进合作,鼓励学者和学生撰写和发表他们最好的作品。什么是一个好的同行评审?我收到的一些最好的同行评审报告(站在作者和期刊编辑的角度)是在他们的报告中体现诚实和善良,详细地列出手稿的优点和缺点。建设性的提出批评意见,提出了如何使论证更好的建议:哪些其他文献可能有帮助,哪些要素应突出强调。最重要的是,优秀的同行评审鼓励作者继续研究他们的文章,使其尽可能好,并将其视为具有真正有学术价值的工作。然而,作为审稿人,审稿人员很少获得任何专业上的奖励,因为单位很少将审多少篇稿子视为学术上的成就,或者为科学研究做出多少有价值的贡献。此外,同行评审是一个容易被滥用的系统。匿名的快感让一些审稿人能够发泄他们的挫败感和对学术界同事的鄙夷。我自己收到了一些类似的评论,这让我对作家和研究员充满了信心。最令人沮丧的是那些不太关注我的论点的优势或写作质量的人,而不是审稿人是否分享我的意识形态立场。几年前一位特别苛刻的评论家建议我的文章被拒绝,因为他们不同意我对LGBT平等的支持。值得庆幸的是,期刊编辑忽略了他们的建议,并提出发表我的文章。作为一名作家和研究人员,我也收到了一些类似评论,这些评论曾经打击过我的自信。最令人沮丧的是那些不太关注我的论点和写作质量优劣的评论,而是那些关注是否认同我的意识形态的人。几年前,一位特别令人沮丧的审稿人建议我的文章应该被拒稿,因为他不同意我对LGBT(LGBT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与跨性别者(Transgender)的英文首字母缩略字)平等的支持。幸运的是,杂志编辑无视他的建议,提出发表我的论文。我还与多个被审稿意见打击过的研究生交谈,他们收到的负面评论曾让他们质疑自己作为研究人员的能力,甚至是他们是否有资格继续研究生涯。几个月前,一位博士生告诉我她收到一个来自所在领域备受推崇的期刊的审稿意见。其中一位审稿人认为她的论点“荒谬(preposterous)”,缺乏任何学术价值。 “为什么同行彼此如此不友好?”她问我。我没有回答。但作为期刊编辑,我已经养成了仔细检查审稿人发送给我的审稿意见的习惯,然后再将其传递给作者,删除无用的负面评论或将其改写为更具建设性的反馈。我希望更多期刊编辑也会这样做。人文学科的同行评审通常是双盲的,但一位同事最近向我建议,尽管作者应该保持匿名,但他们应该被允许知道审稿人的身份。这会让同行评审变得更好、更有建设性吗?作为一个博学的学者和一个体面正派的人,你会不会不太愿意发表尖刻或无益的意见?或者,此举可能会不会让学者们更不愿意执行同行评审,因为他们担心负面评论可能会反过来咬他们一口?也许我们可以从让开放同行评审成为审稿人的一个选择开始。这样,作者就可以适当地感谢他们从审稿人那里得到的帮助。反过来,审稿人可能会学到一些关于团队精神和善良的重要教训——这些美德在学术界并不常见,但我们这些学者应该珍视它们。以上分享来自Caroline Blyth,她是奥克兰大学(University of Auckland)神学和宗教研究的高级讲师。04 "在寻求插入自己的论文之前,请三思而后行"图片来源:http://cartoonsbyjosh.co.uk接受审稿人的角色可以让您参与到期刊工作中来,确保您所熟知和珍惜的期刊上发表内容的有效性,维持期刊的质量标准。比其他人更早先道最新的发现。而且,作为一名年轻的研究人员,你会了解同行评审是如何运作的。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喜欢审稿,因为它迫使我花一些时间在一篇论文上,而不是仅仅快速浏览它,然后跑到下次会议或讲座。有时审稿会给我自己的研究项目带来灵感。但参与同行评审也有不好的方面,这些通常是审稿权利的滥用。一个例子是强迫作者在他的论文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引用。这并不是要求作者引用你自己的论文一定是错的。因为一方面,你被选为审稿人是因为期刊编辑认为你是这方面的专家。你非常了解这些文献,而且你很可能已经发表了关于这个主题的文章(编辑们通常就是这样找到你的!)因此,你必须相信你的判断,即在审的论文是否引用了适当的文献。如果你认为没有,你就必须说出来。但是,在寻求插入自己的论文之前,请三思而后行。请记住,作者没有义务引用该领域的每一篇论文,也没有义务引用最新的论文。记住下面两个问题,只有当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才要求额外的引用。·如果没有这个引文,引言中的现有技术描述是否完整?·如果加入这个引文是否会证实或反驳某些解释,从而丰富讨论部分?最重要的是,请记住,审稿人的任务是帮助确保科学讨论的质量。也许看到作者无视你的工作(一开始没有引用你的论文)可能会让人心烦,但如果作者收到不合理的额外引用请求,也会让人心烦,优秀的编辑会把这样做的审稿人列入黑名单。最好问问自己,为什么作者没能引用你的论文。也许你应该在更相关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也许你应该在会议或社交媒体上更卖力的推广?我想分享一个个人轶事。我曾经被要求为“最顶级”的期刊之一审一篇论文。这篇论文与我一年前完成的博士毕业论文是同一个主题,但作者没有引用我们在这个主题上的任何贡献。除了自尊,我真的认为这是个问题。在犹豫了很久之后,我决定建议作者引用我们的一篇论文,在我那篇5页的详细审稿报告中间隐藏了起来。一个月后,我看到了其他四位匿名审稿人的报告。其中三人公开批评作者完全忽视了我们的工作,并要求他们改正。那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豪和快乐。如果不是被迫的,同行间的认可会更甜蜜。以上分享来自Damien Debecker,他是比利时天主教大学(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凝聚态和纳米科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Condensed Matter and Nanosciences)的教授。05 “通过一小部分经过挑选的同行的判断来决定一篇论文的命运,这种做法早已过时。”图片来源:https://wattsupwiththat.com/2018/07/11/ooops-lid-blown-off-the-trustworthiness-of-scientific-peer-review/关于我同意评审的那篇论文的第二个提醒刚刚出现在我的收件箱里。为什么我同意接受审稿邀请?我有一大堆本科生实验室报告要评分,有一份拨款申请要写,有教程要组织,有“一对一”会议要组织,有本科生和博士项目要监督,还有一份设备招标程序的文件要在几天内整理出来。更别提我们自己的那篇论文了,它已经准备一年多了,一直顽固地拒绝从我的“待办事项”清单上划掉……那么,当我的盘子里有足够多的东西的时候,为什么我还要同意评审手稿呢?毕竟,我不会因为写审稿意见而得到报酬——尽管许多学术出版商的利润率高得惊人。我的努力也不会对我所在院系或大学的研究概况有所帮助。平均来说,我每年审阅大约6份手稿(尽管我拒绝的数量是这个数字的两倍)。我感到有责任这样做;整个科学过程依赖于同行评审,我敏锐地意识到,我的同事们经常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评审我们小组提交给期刊的论文。此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最后的稿件都取得了改进。有时进步是巨大的,甚至手稿变得认不出来了。即便如此,同行评审也存在着深层次的缺陷。要想把一篇论文评审的好,往往需要相当多的时间;我估计平均需要6个小时。然而,有时,即使是最粗略地看一眼数据,也绝对清楚作者“言过其实”,一篇审稿报告可以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然而,你花时间和精力做评审却发现一些同事在工作上很不负责,这很令人沮丧。在我自己研究的纳米科学领域,有很多明目张胆的“亮瞎眼”的文章,通过操纵数据发表的例子。近年来最令人震惊的是2013年发表在著名的美国化学会杂志“Nano Letters ”上的臭名昭著的“纳米筷子”论文。这种“复制-粘贴”的伪科学连小学生都能识别出来,但它就是没有被审稿人和编辑发现,而是被网络博客和随后的社交媒体发酵所发现。总的来说,我的观点是,通过一小部分经过挑选的同行——或者更糟糕的是,一个单独的审稿人——的判断来决定一篇论文的命运,是一种早已过时的做法。PubPeer等网站向更广泛的受众开放审稿过程。将这种类型的出版后同行评审与开放获取出版结合起来有特殊的范围,显然学术出版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让许多传统出版商感到震惊)。然而,开放同行评审仍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匿名。当然,匿名有助于保护批评的来源,这些人很可能是一位年轻的研究人员,如果他们对一个世界领先的研究团队提出批评,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学术界(乃至其他领域)的未来。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匿名对于保护揭发欺诈行为的举报人的身份至关重要。我是否会留出更多或更少的时间来进行出版后同行评审,这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我相信,其他许多人也会同样感到不安。然而,把审稿留给科学怪人来做,会比目前情况更糟糕。同行评审是一项肮脏的工作。但如果必须有人这么做,最好是让那些宁愿承担骂名,但同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来做吧。所以,不管怎样,那些本科生实验室的报告只能等待了。以上分享来自Philip Moriarty,他是诺丁汉大学的物理学教授。06“如果没有证据表明期刊或出版商营业收入被用于支持学术活动,我更有可能拒绝无偿工作。”图片来源:https://realwaystoearnmoneyonline.com/how-to-become-a-paid-book-reviewer/期刊同行评审是众多没有得到回报的学术活动中的一项,但作为维护学术生态系统的一个方面,我们这样做了。然而,人们越来越担心,在一个订阅成本不断上升的时代里,这种情况会如何演变——许多期刊从个人、单位或学会/协会所有被出售给少数高利润的跨国出版集团。在很大程度上,这些学术团体将它们的收益重新投入到学术生态系统中。例如,我担任受托人的“Sociological Review Foundation”就利用它资助年轻学者的活动,包括博士后奖学金,以及更广泛地投资于社会学社区。然而,有些期刊将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直接装入投资人的口袋。当被要求进行同行评议时,我试图找出期刊属于哪一类。这种安排的不透明性使其越来越难以查明,但通常还是可以查到。如果期刊似乎部分归个人所有,而且没有证据表明收入被用于支持更广泛的学术活动,我更有可能拒绝任何免费提供劳动的要求。另一种削弱同行评审合作关系的方式是,大学管理层加强了出版要求,同时未能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互惠互利。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大学在为同行评审活动提供工作计量的同时,鼓励学者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一位资深学者每年发表两篇文章,那么至少会有一位编辑和两三个审稿人审稿一篇文章。这意味着至少有6项同行评审“免费捐赠”。假设这些学者也会收到一些拒绝,并提出一些修改和重新提交的建议,我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参与这个系统的每个资深学者每年都应该审阅大约10篇文章,以便“偿还”这些捐赠。考虑到并非所有提交论文的作者都能担任同行评审员,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资深学者达到了这种期望。如今,出版行业面临着“S计划”的影响。该计划要求,所有由一系列全球资助机构资助的研究,包括英国的研究与创新(Research and Innovation)、威康信托(Wellcome Trust)和比尔和梅林达盖茨基金会(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一经发表,必须立即开放获取。如果像预期的那样,这种转变仍会导致期刊出版商收入下降,那么一个问题是,那些依赖期刊收入的专业协会将何去何从。此外,在强制开放获取和作者付费的背景下,期刊将寻求通过最大限度地增加文章发表数量来实现收入最大化。严格的同行审查可能会成为这方面的一个障碍,目前还不清楚它的地位。以上分享来自于Gurminder K. Bhambra,他是英国University of Sussex大学后殖民和殖民研究学(postcolonial and decolonial studies)教授。07 “在一个预印本盛行的世界里,学术期刊是否还会继续进行出版前评审,这一点值得商榷。”图片来源:http://blog.scienceopen.com/2016/02/pre-or-post-publication-peer-review/作为科学家,我们中的许多人对同行评审爱恨交加。大多数人认为,有必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文献的完整性,但当我们自己的手稿受到批评时,我们会感到恼火。我们抱怨审稿人花了太多时间来审阅我们的稿件,而我们自己却拖延了睡在收件箱里已接受审稿的请求。对这些审稿邀请说“是”是有充分理由的,比如你可能想要在发表文章的杂志的编辑那里建立声誉,并预览前沿的新发现。然而,随着手稿数量的不断增加,加上科学家的时间压力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如果你想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必须把大部分的审稿邀请都拒绝。找到合适的平衡点并不容易。就期刊而言,它们仍在努力争取找到合适的审稿人(尤其是在投稿量高、审稿人比较没空的可怕的夏季和假日期间),尽管已经有了像Publons等项目--希望对通常匿名执行的任务给予更多认可。生物医学领域加速使用预印本服务器,复制物理领域的成熟做法,这对同行评审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在会员(我就是许多会员之一)的最低限度监督下,bioRxiv发布了预印本,会员只检查这些预印本是否科学。期刊作为科学中间商,因其利润丰厚,不会轻易投降。尽管压力停止评判的基础上,科学家们发表,可能仍然重视招聘和晋升委员会。顶级期刊至少能够继续利用其品牌来选择和策划最好的预印本,并赋予它们质量徽章。科学家在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压力,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对招聘和晋升委员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如今,期刊是否会继续进行出版前的同行评审还有待商榷,尤其是因为,尽管期刊数量减少意味着对审稿人的需求减少,但审稿人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降低。毕竟,如果一篇论文在提交后可以立即在网上浏览,审稿人将不再有机会或特权对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偷偷的预览。审稿人可以有偿,但也会带来其他问题,比如利益冲突。相反,期刊可能会决定依靠读者的出版后同行评审。大多数预印服务器允许添加评论(以及对预印本的后续更正)。在这方面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包括在审稿中纳入新数据,作为扩大,澄清或反驳调查结果的手段。可以想象一个杂志与预印本作者联系,在解决某些问题的前提下,正式发表他的文章。一个问题是审稿人的身份。出版后同行评审人通常是实名的,这可能会吸引一些寻求更大曝光度的审稿人。如果可以选择,大多数审稿人会选择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有几个原因,包括来自心怀不满的作者和同行的潜在反弹,尤其是年轻学者,在这方面保持警惕可能是明智的。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匿名提交在线评论来解决。然而,目前还不清楚,当提前预览新发现或与期刊编辑建立良好关系等好处不再存在时,忙碌的科学家们准备投入多少时间进行出版后同行评审。虽然不能奢望出版后同行评审的意见像今天这样的审稿意见如此全面,但是也希望有足够多的人愿意简要评论,击中要害。以往出版后同行评审的实验并不令人欢心鼓舞,但仍然存在和发展。以上分享来自于Jim Woodgett,他是多伦多Lunenfeld-Tanenbaum研究所主任和高级研究员。参考文献:https://www.timeshigherecation.com/features/peer-review-how-be-good-referee版权声明本文由ScienceOpen苏州办公室编译。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欢迎转发本文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haibao.xue@scienceopen.com

或曰

学术论文投稿前应考察的几个方面

学术论文的发表,是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体现形式,也是促进学术交流的主要途径之一。赛恩斯编译认为,在论文写作完毕并准备投稿时,应先对拟投稿期刊在编辑、出版、内容、投稿方式等诸多方面进行考察,以确保论文能够尽可能快地发表在高学术水平的期刊上,实现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及时广泛传播和交流。一、准确评估稿件与拟投稿期刊的水平。正确评估投稿论文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将论文投向学科主题相符、学术水平相当的期刊。二、选择适合稿件类型和内容的期刊。在投稿前,要调查期刊的栏目设置、刊载论文的学科侧重以及发表论文的类型情况。了解投稿期刊近期刊登的论文和主题出版计划,以保证稿件与期刊设置的栏目、发表文献的类型和主题内容相一致,提高投稿的录用率。三、了解投稿期刊的出版频率、论文容量及论文发表时滞。投稿前应该对投稿期刊的出版频率以及每期中刊载论文的篇数有所了解。期刊的出版频率和论文容量对论文的发表速度和稿件的录用率有一定的影响。了解投稿期刊从文稿收到、修回到发表所需要的时间,尽可能将文稿投向发表时滞较短、论文容量较大的期刊。四、调查投稿期刊被各种数据库的收录情况。研究人员主要是借助于检索工具或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获取相关的文献信息。因此,一种学术期刊是否被权威检索工具或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期刊的学术质量,也决定着期刊的被利用率和学术影响范围。要想使论文被大范围读者阅读,实现论文学术影响的最大化,稿件尽可能选择投向被国内外权威检索工具或重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五、明确投稿期刊对作者及其身份的要求。通过阅读“作者须知”来了解期刊对论文作者及其身份的要求。有些学术机构的会刊及部分研究机构出版的期刊,只发表本学会的会员或机构内研究人员撰写的稿件。因此,在投稿前了解期刊对作者身份的要求,可以减少投稿的盲目性。在向国外期刊投稿时,最好选择那些曾经发表过中国作者文章的期刊。有些国家出版的期刊对中国学者缺乏了解和信任,因此会影响对稿件的录用。六、了解投稿期刊对文稿格式和费用的要求。不同的期刊对其所刊载论文的格式、字数、图表、参考文献及附加信息等有特殊的要求。投稿时要严格按照投稿期刊的“作者须知”或“稿约”要求准备稿件,以免投稿后因为论文格式不符合要求等类似的“低级错误”而被弃用或要求重新大规模修改,影响论文的及时发表。此外,也有必要了解投稿期刊对录用稿件收取的各种费用情况,根据经费的承受能力选择投稿期刊。

往见盗跖

避免论文投稿后直接被退稿,你一定要注意下面几点

通常一篇论文从选题构思到出稿要倾注很多的心血,好不容易确定投稿了如果直接就被退稿了,这无疑会打击到作者的自信,为了避免投稿后直接被退的困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论文自行鉴别:1、论文是否符合杂志收稿方向每一本杂志都会对自己的收稿方向有明确的要求,一些杂志会以自身收稿专业作为杂志名,这样的杂志收稿是一目了然的,例如《实用肿瘤杂志》《应用光学》,超出专业范围外的肯定是不符合杂志要求的;但是有一些综合类的杂志的收稿界定就不会那么明显了,例如《中华全科医学》《中国科技论坛》,这类杂志收稿判定主要查看近半年内有没有收录类似的文章,以免自己的文章属于偏门而被杂志社搁置。2、论文重复率是否符合杂志要求论文重复率是对一篇文章的基本检测,重复率过稿的论文必然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也就间接的说明文章的新颖度不高,可研究价值较低。不同等级的杂志对论文重新率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重复率在20%以内的论文发表都没有问题,但核心期刊的要求会稍高,一般要求在10%以内。所以在投稿之前一定要对论文进行重复率的检测,中国知网论文检测或者万方检测都是不错的选择。3、论文格式是否符合杂志社要求通常情况下除了论文本身要符合写作规范要求外,杂志也会对论文排版有自己的要求,所以我们在确认好投稿的杂志后,可以下载已刊登的论文作为参考,或者查看杂志的投稿须知和排版模板,对论文进行适当的调整。4、投稿方式是否是杂志社官方方式杂志社一般是通过投稿邮箱和官方网站接收稿件,投稿前要确认好是否是通过杂志社正规渠道进行投稿的,以免因稿件或邮箱不正确而被退稿。关于如果鉴别杂志社官方网站,可以查看本网的相关文章。本文来自91学术网www.91xueshu.com

啦啦啦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审稿人?易美云学术带您一起探讨

审稿人的工作很多论文作者非常向往审稿人的工作,但是却不知道做好审稿人的工作有多难,审稿人的工作不仅帮助了论文作者,也为我们的专业、协会和整个科学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期刊方面希望审稿人提供及时、专业的评审,但是审阅一篇论文非常耗时间,审稿人可以提出批评,但是不用纠正糟糕的英语语法,直接写上“改写”或“不清楚”就行了,因为审稿人的时间太宝贵了。审稿人一般会关注论文与其他文章的联系,这时候,审稿人一般会要求作者添加额外的参考文献,一个好的审稿人会建议作者引用一些超出他们研究范围之外的相关且必要的参考文献。审稿人不是每篇论文的专家,因此在很多跨学科领域,其中有不同类型的数据,如果其中有详细的算法推导,你对这种算法又不是很了解,那么请告诉主编或副主编,将作者的算法留给更专业的人去评审。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呢?首先审稿人应该评估假设、结论和理论的正确性,作者是否详细说明了他们的方法或结果的局限性。如果被审论文的数据质量或计算能力下是不切实际的,审稿人应该要求作者在讨论或结论中说明限制,审稿人需要思考这篇论文是否会增加科学价值或引起读者的兴趣。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应该有时间观念,如果你没有时间去看这篇论文,那么就不要接受编辑的邀请,如果你拒绝了,推荐一位你认为可能对这一主题的论文感兴趣的同事。如果你同意审稿之后,你发现文章之中有很多语法以及结构错误,使你无法明白其逻辑,那么就不要推延审稿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和主编沟通,由于这些原因,您无法继续进行审稿,让编辑去寻找愿意花额外精力审稿的人,将论文发回作者,并告知他们需要对论文进行重大调整或语法修改。一个优秀的审稿人必须对自己提交的审稿意见背书,对自己的评论负责,审稿意见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指导意义,很多作者都是确立一个想法之后,完成技术研究,一个好的审稿人,能够提出建设性意见,将一篇普通论文变成一篇优秀论文。审稿人通过作者的写作过程,得到很大的收获,如果你的指导意见可以很好的指导作者完善他的论文,难么你就是一个优秀的审稿人。

铭文石

探讨如何找准期刊进行科研学术论文投稿

一篇论文撰写完成甚至润色加工完毕后,就要考虑进行投稿了。选择一本合适的期刊进行投稿,看上去很简单,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为,从规范意义上来说,投稿并不是盲目地将文章投递出去而已,需要作者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工作,以提高文章的发表概率。那么,如何才能“找准”期刊,“准”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达晋编译就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一、“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的办刊宗旨要一致。每本期刊都有其办刊宗旨,所谓办刊宗旨就是期刊在长期的办刊过程中所坚持的办刊方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期刊定位是学术性还是科普性、文摘类还是娱乐性。期刊的定位决定了期刊刊载文章的性质。有的期刊是社科类,有的期刊是理工类,有的期刊是综合类,有的期刊是专业类。作者在进行投稿时,要选择那些针对自己专业方向的期刊。当然,即使是同一学科,同样有不同的专业性期刊。二、“准”体现在文章主题与期刊需求相一致。期刊的办刊方向决定了期刊的所需所求,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期刊,也有些许微妙的差异。只有充分了解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方向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投稿,将自己的学术文章有针对性地投到与自己专业相符合的期刊上,这样,被快速退稿的几率将会降低,被录用的几率则会增加。而有的作者,对期刊不熟悉、不了解,甚至只看到期刊名称与文章主题稍微沾边,而并未对期刊作进一步的了解,就盲目进行投稿,难免会被退稿,延迟宝贵的发表时间。三、“准”体现在文章的质量与期刊的层次要一致。期刊大致分为SCI、CSSCI、全国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省级一般期刊等多个级别,有的高校甚至还人为地将一些期刊进行分类,分为一类、二类、三类等。一般来说,期刊的级别与其刊载的文章呈正比关系。作者在初次投稿时,受个人学术水平的限制,文章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可考虑从一般期刊或二三类期刊开始,先不考虑核心期刊等级别较高的杂志。最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寻找本专业学科老师或同行教师的帮助,他们的投稿经验可以为初次进入科研写作道路的作者提供有效指导。四、“准”体现在准确把握投稿时机。看“准”投稿时机可以为文章的发表提供时间上的有效保障,一般需要作者根据期刊选题撰写,看准投稿截止日期。这就需要作者近距离地接触期刊,了解期刊的选题指南,然后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某一选题,并且在规定投稿期限内进行投稿。值得注意的是,投稿必须在有效期内完成,这样期刊编辑才能按照预定计划,按照选题文章,择优按期发表。否则一旦错过了选题时间,就是错过了刊发时间,即使文章质量较高,一系列的审核通过,也只能按照普通来稿排队等候发表刊期。而期刊社的来稿量通常比较大,等待2~3个月甚至半年一载的时间,都是正常现象。

出马仙

论文投稿后总是杳无音讯?5种技巧提高投稿“命中率”

来源:募格课堂 作者:浴火凤凰当前,在“论文至上”的学术大背景下,撰写的论文能够被相关学术期刊,尤其是国内外顶级核心期刊刊用,是每一位研究生的共同心愿。 然而,对于刚刚入学的研究生们来说,自己独立撰写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就被采用的概率不是很大,即使是精竭虑、几易其稿,等来的却是“拒稿通知单”或者干脆就是石沉大海、音信全无。 虽然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各有侧重,但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的基本技能是相通的。如果能够熟练掌握常用的5种技巧,那么,有助于减少你投稿的盲目性,提高“命中率”。一、适销对路,货卖要家如果把学术论文比作一件产品的话,那么,论文的作者就是生产者,期刊的编辑就是收购者,期刊就是展示产品的平台,而读者就是最终的消费者。 正所谓“市场需求决定商品生产”,如果作者根本就不了解编辑和读者的需求,产品就无法做到适销对路。 而研究生要使自己的论文适销对路,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要了解有关学术期刊的特点。各个学术期刊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围和读者对象群,主办单位不同、办刊宗旨不同、受众对象不同,对稿件的要求当然也有所差别。 比如,英国著名杂志《Nature》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是一本兼顾学术期刊和科学杂志,自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的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内最重要的突破。它的定位是兼顾学术期刊和杂志,即科学论文具有较高的新闻性和广泛的读者群。论文不仅要求具有“突出的科学贡献”,还必须“令交叉学科的读者感兴趣”。而美国《Science》具有新闻杂志和学术期刊的双重特点,每周除向世界发布有关科学技术和科技政策的重要新闻外,还发表全球科技研究最显著突破的研究论文和报告,特别是物理学、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医学中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研究进展。 因此,向哪家期刊写稿,就要适应哪家期刊的特点。不考虑各家期刊的办刊宗旨、用稿范围和用稿要求,盲目埋头写稿、投稿,效果可想而知。由于刊物的基本特点是比较稳定的,了解了刊物的基本特点,就能减少投稿的盲目性。 二是要了解期刊的年度重点和当前研究动态。一般来说,各个期刊编辑部每年都要对刊物的研究进行总体设计,包括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的重点问题,有的甚至还要列出具体的研究题目。 而在办刊过程中,还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重要会议的召开、重大事件的发生,临时调整研究的方向与重点,临时组织稿件。 因此,作者在了解刊物基本特点的基础之上,还要及时掌握刊物的研究动态。由于刊物的基本特点是相对稳定的,而研究动态则是随时变化的,掌握研究动态则需要下更大的工夫,想给哪家刊物投稿,就要仔细研究哪家刊物的栏目设置和各个栏目的宣传重点。 此外,借阅到所关注的期刊后,一定要及时翻阅、总结、思考,一来掌握当前的研究动态,二来还可以从中发现有价值的选题,有许多同学的重要选题就是在翻阅杂志时产生的。有的同学从来不摸人家的杂志,却硬着头皮投稿,投而不中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投石问路,抛砖引玉当准备写某篇论文时,如条件允许的话,不妨先给相应期刊栏目的编辑打个电话或者发封邮件,谈谈自己关于打算投稿的想法。通话是双向交流,会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对于这样的电话或邮件,大部分编辑是欢迎的。 需要注意的是,沟通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能说明论文的基本框架,并能对论文的基本论点、创新之处作精彩的阐述。只有你说服了编辑,才能得到他的认可。 有的同学沟通之前对论文的综合考虑很不成熟,仅仅只是报个题目,编辑询问关于论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创新点是什么,支支唔唔,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样,编辑就不好表明态度,结果就可想而知。 现在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已经相当普及,拨个电话或发个邮件可谓举手之劳。期刊编辑虽然不会给你指定写作题目,但编辑毕竟是集中掌握相关学术信息的人。 如果你的题目不适合刊物的需要,他一般会直截了当地告诉你,要么直接放弃选题,要么对选题加以改造,要么调整提出问题的角度,或者选取其中一部分,等等。如果题目基本符合刊物需要,编辑还可能给你指出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甚至帮你“吹吹”观点,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在编辑那里挂上了号,命中率当然比自然来稿要高得多。 由此可见,打个电话或者发个邮件,不仅可以避免重复研究、减少无效劳动,还可能获得有价值的写作题目,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以上方法对于国内学术期刊而言,可操作性相对较强一些,但对于像《Nature》《Science》这样的国际顶级期刊来说,编辑可能不会接听电话或立即回复你的邮件,但试一试倒也不妨。三、“冷”“热”结合,独辟蹊径撰写论文,切忌平淡无奇,这样编辑看时会感到“味同嚼蜡”,立即把论文“扔进垃圾桶”。 而要避免平淡无奇,可以从两个方面尝试:一是紧盯时事,以“热”取胜。二是独辟蹊径,以“冷”取胜。 一个时期的热点问题,是社会大众比较关注的,期刊往往把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作为研究重点,需要稿件数量相对较多。此时,作者若能敏锐地抓住这些信息,及时撰写相关的学术论文,对编辑部无异于雪中送炭,论文选用的概率是很高的。 例如,8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一座仓库发生大爆炸,产生的巨大的烟柱蘑菇云,造成至少100人死亡、4000多人受伤、30多万人无家可归。后据调查,引发事故的是储存在港口仓库长达6年的2750吨硝酸铵(NH4NO3)。化工专业的学生,可以紧紧围绕这一热点,从降低危险性等角度出发,撰写诸如《工业硝酸铵的改性研究》《降低碳酸铵吸湿性问题研究》之类的论文,相信可以受到化学专业期刊的欢迎。 孙子曰:“以正合,以奇胜。” 所谓独辟蹊径,就是爆冷门,写一般人没有想到或遗忘了的问题,在人们想不到的地方下笔。 还是以黎巴嫩贝鲁特港口爆炸为例,在人们普遍关注爆炸原因、破坏程度之时,可以从硝酸铵的军事用途角度考虑,撰写诸如《硝酸铵炸药的技术进展》之类的论文。由于这些问题被人们忽略了,这样写容易出奇制胜,首发命中。四、交代背景,说明缘由作者投稿时,可以附一简要说明,向编辑阐述自己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和针对性,有什么实用价值,等等。 比如:针对黎巴嫩贝鲁特港发生大爆炸,你从某某角度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你参加学院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对某某学术大咖的授课,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等等。 这些话写在论文的开头或许不太合适,但用一简要说明向编辑作个介绍,对于编辑了解论文的来龙去脉,更快地进入情况,更好地理解论文的观点,是大有裨益的。 有些论文提出的问题也许并不新鲜,但它是针对着现实问题来得,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如果不以适当方式向编辑说明论文的研究背景和针对性,编辑拿到稿子就可能一时摸不着头脑,甚至立即判论文“死刑”。五、及时发稿,讲究时效学术论文虽不像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那么强,但也并非不要时效性。对于学术论文发稿要快,有些同学持否定态度,认为期刊不是报纸,论文不是新闻,慢一点不要紧。殊不知,学术论文同样有个时效性问题。与你同专业搞学术研究的同学还有很多,好多问题你想到了,别人同样也想到了。 或许,有的同学看到期刊上发表的一些论文,并不比自己的论文质量高多少,感到很不服气。他们不知道,编辑部选用稿件也是讲先来后到的。 研究同一问题、持相同观点的论文很多,先到的论文刊发以后,后到的论文即使达到了发表标准也不能再发了,期刊对同一个问题的探讨是步步深入、适时转移的,后到的论文质量明显好于先到的论文,才能在这个栏目发表。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0年春节前后,病毒刚刚开始肆虐的时候,流行病学的学者们从建模分析、预测疫情走向、控制疾病传播等方面撰稿;病毒学的学者们从分离病毒结构、查找病毒进化树、开发疫苗着手撰稿;医学的学者们则从研究新冠病毒肺炎的症状、诊断和治疗方面入手撰稿。那段时间,在论文质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先到编辑部的稿子刊用的可能性就大。时至今日,新冠肺炎疫情已爆发半年多,人们对病毒的基本机理、防治措施等都有了深入的研究,而这时你再去撰写这方面的内容,上稿的概率估计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定要早沟通、早定题、早动笔、早发稿,不能拖拖拉拉、犹豫不决。 对于时效性较强的选题,可先与编辑部取得联系,在编辑部 “挂个号”。因为,此时编辑部也正在寻找这样的稿件或已经开始组织这样的稿件,你主动与编辑部联系,一般说来,编辑部会充分考虑你的想法,甚至可能给你预留版面。

俯而不对

论文审稿意见一般分5种,学术“老司机”都是这样分别回复的

在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是相当复杂、逐步对审稿意见做出回应的过程。本文的目的是结合个人的经验,为学术新手处理同行评议的意见提供指导,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论文被接受的概率。有相当多的文章指导如何撰写一篇良好的学术论文,大多数科学期刊的网站都对什么论文适合提交,以及如何提交给出了明确而有用的指导。但是,稿件评审后退回到作者手里,在哪里可以获得答复审稿人评论的指南?这方面的文章很少。就像一场美满的婚姻,根据审稿人的意见重新提交论文是一个让与取的过程。在没有任何系统的研究来确定哪种策略最能提高接受率的情况下,以下建议仅基于个人经验。经过数月或数年的研究工作,并撰写了许多稿最终投稿给期刊,数周后,收到了来自期刊的信件或电子邮件,其说明了期刊编辑是否对您的稿件感兴趣。在这个阶段,每个科研民工都希望稿件直接被接收,但这样的体验是非常罕见。更常见的是,出现以下5种情况之一。1.稍加修改即可接受(小修)如果幸运的话,审稿意见只要求进行较小的修订。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进行太多更改,简单根据审稿意见直接进行修改即可。如果我们将修订后的稿件迅速寄回编辑部,那么编辑基本上对这篇文章还有印象,我们的文章很快就会被期刊接受。2.需要重大修改(大修)最常见的评审意见是列出2或3个评审人的评论,其中一些相当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努力阅读和回复每个评审人。这样的过程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因此请不要小看这项任务。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决定这样的时间投入是否值得。我的建议是,只要评审意见很公平,就最好修改后并重新提交同一期刊,即使回复审稿意见会花费很多时间。一些作者被要求做大的修改时会有畏难情绪,选择将手稿发送到其他期刊。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作者仍应根据评审意见尝试对论文进行改进。作者还应该意识到,在某些研究领域中,将论文发送到另一本期刊时,很可能稿件又到了同一个评审人手里。如果他们看到作者完全忽略了以前的评审意见,那么与该审稿人的交往就不会很好。因此,总的来说,我的建议是根据审评人的意见,投入时间以完善论文、提高质量,然后按照建议的方式重新提交。如果提交到其它期刊,也可以考虑展示上一次投稿期刊审稿人的意见和你是如何根据意见进行修改的,一些期刊编辑觉得这种做法很诚实,也减轻了他的工作量。3.论文被要求完全重写只有您可以决定对论文完全重写是否值得。如果很明显审稿人和编辑对您的论文感兴趣,并且他们正在竭尽所能地提出详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帮助您使论文出版,那么遵循他们完全重写的愿望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您确实按照要求完成了重写,那么编辑部可能很难拒绝您的论文。另一方面,如果审稿人提出完全重写的要求,但不提供有意义的具体建议,那么最好将稿件投向其它的期刊。如果你的论文是一项大型研究的一部分,涵盖了太多不同的结果,则编辑可能会建议拆分论文。编辑提出这样的要求,一般像是给作者的一个礼物——一样的努力却出了两篇文章。如果你将原论文改写成两个相关的手稿,也不能完全保证这两个都被接受。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是与您的编辑进行对话,以咨询将论文一分为二的录用可能。4.不确定是拒绝还是让重新提交一些期刊回复信的措辞可能难以解释。例如,诸如“我们不能接受您当前格式的稿件,但如果您决定重新提交,那么我们会考虑再送审”之类的语言,听起来像是被拒绝,但实际上,它可能表明重新提交也有机会。如果您不确定编辑表达的到底是哪种意思,请咨询经验丰富的同事,或者,最好是请教在这个期刊担任审稿人的人。如果没有熟人可以咨询的话,您也可以简单地回复编辑部进行询问。有时,期刊会要求您遵循严格的论文格式重新提交文章。然后,您必须确定重新提交给其它期刊所付出的努力与回报是否值得,或者您是否满足于对原始稿件调整格式投同一个期刊。5.彻底拒稿通常,这种类型的评审意见很短,很少有机会让您重新提交。完全拒绝可能是由于稿件不适合该期刊,或者是由于评审人提出您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致命”问题。彻底拒绝您宝贵的汗水和辛劳可能会让您很不愉快,特别是如果您已经在这个期刊上花了很多时间。在此阶段,您有两个主要选择。如果您认为评审人的评论严重不公平或完全错误,则可以写信给编辑,对决定提出上诉并要求新的送审。此类上诉是否成功取决于您对自己的决定有多大信心。但这样的上诉很少成功。我曾经试过两次,但两次都失败了。另一个(更好)的选择是停止难过,振作起来,然后选择其它期刊重新投稿。如果这样做,请务必阅读并客观评估来自拒绝您投稿的期刊中评审人的评论。这主要基于两个原因:(1)这些评论可以改善文章;(2)如前所述,即使您将稿件发送到另一个期刊,您的稿件也可能由同一名审稿人审理。如果您真的确信自己的论文有重大突破,那么您不应该降低标准,重新提交给更容易被接受的期刊。有时,一个中等排名的期刊拒绝了您的稿件,但随后可能被更高排名的期刊接收,这其中体现了同行评议中编辑的喜好和评审的不确定性。期望我们这些科研民工们都能够投稿遇贵人,在理想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