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学术论文写作中,会出现的七大语言表述问题唐人街

学术论文写作中,会出现的七大语言表述问题

有的人以为执笔起草属于机械劳动,只需把材料语言塞到拟好的提纲中就可以了,这是一种错误而危险的认识。其实执笔起草是论文写作中一个重要甚至关键的环节,因为前面做的工作再多再充分,一旦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前功尽弃。学术论文一、没有找准切入点,入题缓慢论文讲究开宗明义、直奔主题。可以先从研究论文的开头入手,是开门见山阐明中心论点,还是先阐明论题中涉及的重要学术概念;是先阐述理论根据进而引出论题,还是直接提出问题。有些调研类论文还可以先介绍调研的目的和意义、开展调研的基本情况等。相信通过分析比较,就会不断拓宽思路,迅速进人正题。二、要点没抓住,表述不准确一是标题表述不准确。或者标题的外延与论文内容不符,或者字数过多不合要求,或者表意不够明确清楚等。二是摘要表述不准确。或者没有抓住要害,未能把主要观点提示出来,或者概括能力较差,“摘”的过长过多,几乎等于论文的缩写,名为“摘要”,实则不“要”,从而影响读者迅速准确地把握论文的论题和观点。三是观点句表述不准确。有的过于抽象,不着边际。四是行文中对材料的分析、阐述和归纳、概括不准确等。三、违背规则,论证失败论证有一定规则,遵循这些规则,论证才能达到无可置辩的程度,否则会导致论证失败。具体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论证目的不明确,没有紧扣论文核心。游离了中心论点,所用材料也未能有效地说明论点。二是只有理论分析,从理论到理论,缺少必要和充分的事例与数字作为依据,内容空泛,论证没有力量。三是论证材料陈旧过时,缺乏新意,证明力不强。四是草率论证。或者论据不足,或者以小论据支撑大论点,或者材料没有代表性,或者论据与论题不符,得出的结论过于牵强等。五是论证方法简单,满足于观点加例子的机械组合,缺乏论证过程。六是材料不可靠,论据虚假,论点自然难以成立。七是违背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等法则,总论点与分论点、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矛盾。八是循环论证。即采取绕圈子捉迷藏式的语言游戏,用论据证明论点的同时,又用论点来证明论据的可靠性。四、图表使用不当,制作粗劣具体表现为:有的图表太多太乱,缺乏选择,本来用较少文字就可以说清楚,却硬要加上图表;有的图表与论文内容不符,甚至互相矛盾;有的图表与文字叙述脱节,呈游离状态,完全没有必要;有的图表位置安排不当;有的图表互相重复;有的图表不合规范,或表格设计不合理;有的图表制作粗糙,或图像不清晰,或文字潦草;有的图表出现了疏忽遗漏,或者缺少图序、图题或表序、或者干脆只有图序、图题或表序、表题,却漏掉了图和表;有的该用图却用了表或该用表却用了图,或该用示意图却用了形象图,该用横表却用了竖表等。五、不会排除写作障碍,草率收场撰写论文时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是正常的,或者感觉思考成熟了要起草却又一时无从下笔,或者写得不顺手,或者写作过程被中断。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只要冷静下来,知难而进,对症下药,就能找到顺逆转化、走出困境的机会。执笔被中断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和别人“撞车”而中断。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另选课题,重新搜集资料,很不甘心,时间也不允许。这时不妨同中求异,开辟新的论证角度,进一步研究现有材料,找到与别人不同的论证角度;二是受外界干扰而中断。一般情况下,一篇论文不可能一口气写完,但要尽量保证其中某一小论层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非停不可时,也要用简明的文字把想好的要点记下来。初写论文者最好在写完一个段落后再停笔。另外,把起草论文安排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时段内也是,种有效的方法。在此期间,要尽量排除其他事务,避免干扰。六、语言粗疏多病,文风不够健康有的作者文字基本功不够扎实,书面表达能力较差,行文时语言粗疏多病,文风不够健康。语言粗疏多病表现为:一是词语使用不当。二是不合语法规则。文风不够健康表现为:一是语言锣嗦,废话连篇。二是语言枯燥,词汇贫乏,文章没有生气,没有文采,读之味同嚼蜡;三是故弄玄虚,语意空泛难以捉摸或自造一些别人不懂的语言;四是文白夹杂,生硬别扭,似是而非,不知所云,令人生厌;五是华而不实。过分夸饰、令人眼花缭乱的枝蔓等;六是不合论文的语体和文体风格。论文是以逻辑概念的论证推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因此其语言多为议论性语言,议论性对于论文的学术价值起主导作用。八是不以理服人,而是以大话压人,语气蛮横;九是写作态度不认真不严肃,有应付、敷衍之嫌;十是大段抄袭别人的论文,等等。

牟子

语言与学术 适应成难题

据日前启德教育在线发布的《2020澳大利亚留学报告》显示,自2015年起,中国已经连续5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的国际学生来源国。商科、工科受中国学生青睐据澳大利亚内政事务部数据,中国赴澳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中,研究生群体占据最大份额。报告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赴澳读本科商务/贸易专业的人数占比仍然最多,金融专业从2018年的第3位下滑到第10位,管理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跻身专业选择的前10位;赴澳读硕士的学生中,商科占比仍居首位。澳大利亚移民与边境保护局数据显示,2019年,赴澳大利亚留学的中国学生批签数为51896。2012年至2017年,中国赴澳留学生批签数持续6年高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2018至2019年,留学生签证数略有下滑。相关留学专家分析认为,其原因首先是澳大利亚大学特别是顶尖大学的申请难度日益加大,其次是简化学生签证框架(SSVF)政策之下,部分学生和家长低估了澳大利亚留学签证的申请难度,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拒签情况。赴澳留学主要动因报告调研数据显示,计划赴澳读中学的中国学生,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申请比较便捷”“教育质量高”。此外,“自己的成绩能够申请到较好的学校”以及“课程长度合理”,也是不少家庭选择送子女到澳大利亚读中学的重要原因。相关留学专家建议,如果学生成绩优秀,学术平均分可以达到85%以上,英语水平优秀,并且家庭留学预算充足,可以选择顶尖精英私立中学;如果孩子的成绩中等,可考虑中上水平的私立中学,这类学校入学要求灵活、费用中等,软件实力也各有特色和优势;如果家庭的预算有限,则可以选择高性价比的公立中学。据介绍,目前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读本科,有5种途径,具体包括1 3预科升本科、1 2国际大一升本科、高中成绩申请本科大一、国际学历申请本科大一、高考成绩直申本科。目前,澳大利亚已有超过一半的大学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包括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内。全英文授课是一大挑战据了解,大部分留澳的中国学生都能取得中等及偏上的成绩。但是,因英语水平不足而导致学习效率和效果受影响,取得90分以上的高分有一定难度。关于语言适应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学生在澳遇到的语言问题主要包括“难以在课堂上用英文清晰地表达观点”“跟不上全英课堂的节奏”“英文阅读速度慢,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与中国学生扎堆,不愿意和外国学生沟通”“课后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英语”。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术问题主要包括“专业知识点理解有困难”“对课程了解不足导致选课不准确”“小组合作技巧不足”“课后作业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选课或不知道如何寻求帮助”“不知该如何写学术论文”。就读于悉尼大学的王玲(化名)表示,刚到学校时,全英文授课确实是一大挑战。“我的雅思分数不低,但是适应全英语课堂还是花了很长时间。”调研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基础的问题,是英文能力与学业要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相关留学专家建议,留学生需快速适应注重过程推导的思维方式,包括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以便于顺利地融入新的学习节奏中。

非役人也

论文投稿过程中的10个普遍问题

笔者从事学术刊物编辑工作多年,在审阅过程中发现不少好稿件,也发现有相当部分的稿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十方面。一是“原样搬运”。主要表现是:论文引用他人的资料、观点占了相当大的篇幅,甚至整篇文章基本是由“引用”别人的研究成果拼凑出来的。撰写学术论文应严肃、认真、科学,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引用或参考他人的观点、资料后应于文后列出引文或参考文献。论述性文章与综述性文章有显著区别,若是前者,就应以自己的“干货”为主,除非是为己文评论、探讨的对象,或为己论佐证以增强说服力可以适当引用外,其他情况如无必要,不宜引用。文献引用对于撰写学术论文意义重大,引用的合理、必要、准确及有效,对文章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撰写新论文时使用引文来佐证己论必须恰到好处方能起到正确引用的作用。二是“虚浮不实”。主要表现是题目宏观而内容微观。有些学术论文探讨的仅是某个局部性、个体性的改革发展问题,涉及的仅仅是某个学科领域的横向子系统或纵向子系统下面的某个问题,却冠以仅适用于该学科领域整体改革发展的大题目,这就出现了题大文小的毛病。例如,题目为“论人才能力的培养”,但文章内容既不是某学科专业的整体人才培养,也不是所有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而只是某个学科专业的某一层次甚至是某企业某部门的人才能力培养、培训方法。这就导致题文不匹配,失去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学术研究应该力戒的。三是“心浮气躁”。主要表现是赶“时”赶“热”,在没有进行认真学习、深入理解和仔细研究的情况下,便对一些时髦的概念、观点、理论和热点问题匆匆发表见解,“书被催成墨未浓”,这对学术研究、学科发展是无益的。例如,高校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是否应去除行政级别、取消内部层级的问题是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但什么是行政级别、高校行政如何运作及运行机制等,很多论者对这些问题的内涵和特点或不清楚,或一知半解,便去蹚所谓“热点”的浑水,匆忙草率地撰文发表见解,认为高校不可去除行政级别、不可取消内部层级或必须要有行政级别,不宜取消内部层级,有的则人云亦云,照搬“行政化”“层级化”等概念,把这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随便套用、粘贴,以致文稿内容自相矛盾,错漏百出。四是“爱好用旧”。主要表现是喜好使用过时的论据、资料等。当今社会,因特网无处不在,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搞学术研究须有敏锐的目光和灵通的信息,要占有丰富的、新颖的和各种不同的资料,并寻找机会与国际学者交流,使学术研究避免“一叶障目”。这是进行科学的学术研究并能够得出正确结论的必备条件,缺少这些条件,学术研究就会少了科学的内涵,就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例如,有些论述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学术论文,引用的却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资料,时间这么久远的资料作为推动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论据实在是很难具有科学性。殊不知,当前国际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相比三四十年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那时的情况对于今日的高等教育实践而言已成“陈年皇历”,用它们代表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是不科学的。如此“爱好用旧”必然减弱研究成果的正确性、科学性。五是“长于套用”。即在探讨某个学术领域的某个层次的子课题时,沿用母层次课题的既有观点,贴上子层次的“标题”了事,而没有对这个层次的特点作相应的揭示和论述,发掘其独特之处。例如,有的探讨如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论文,论点往往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方针,因为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要注重调查研究,因为调查研究是探讨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要理论联系实际,因为这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认识与实践相一致的要求;要加强应用研究,因为社会对针对性、实用性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等。但实际上,把这些观点与高等教育学理论乃至与一般的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相比较,几乎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是标题不同罢了。有些文章尽管注意到了本层次课题的特点并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但由于无法避免对母层次课题已有共性思路或观点的大量复述,导致文章的新意和特色被遮蔽。六是“自我炒作”。作者对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情有独钟,撰写新的文章时喜欢自引,或列为参考文献。当然,有时确实需要引用自己已经发表的文章的观点,但只有在自己所著新文的论述与已发文章的观点有着内在联系的情形下才可以这样做。然而,有的学人在并不存在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动辄引用自己已发文章,或一一罗列为参考文献。这样的自引情况,其动机大概或是借机自我“显摆”“炫才”,或是为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七是“以偏概全”。主要表现是把个别当作普遍并依此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这种求证方法既不科学也不严谨,很容易犯下以偏概全的毛病。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理论研究的重要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要有立论的主要依据,而这需要以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作为模型,从大量事物中抽象出共性的、本质的东西方可达到。但是,有些学人视野狭窄,或只关注那种没有代表性的孤例,或只看到一个角落,或从媒体上看到或听到某个事情的介绍就匆匆从其中引申出结论或将之当作某个观点的论据。另外,有的学人把自己所专长或喜欢的,实际上是比较狭窄的领域、专业、体系中的临时性、单一性或特指性术语概念当作普遍通用的术语加以利用,这就有意无意地产生了很多歧义,从而减弱了论文的科学性。八是“旁求博考”。第一,热衷于无谓的大量考证。有些研究者喜欢在谈自己对问题的研究心得前,对文章中某个已经有了定论的一般概念作无谓的大段考证。例如,有些论述高等教育改革的文章,在转到正题即“高等教育改革”上来前,对“改革”一词的词义、由来、变化作了长篇“考证”。事实上,对那些已经没有任何歧义的常用词语进行的反复“考据”,只不过是变换了一种手法去照抄照搬文献或辞典工具书,而且与全文主题的论述不存在必然的内在逻辑联系,实系“迂夫子”气造成的。第二,离题万里的空谈。有些文稿尽管与论题有一定联系,有的甚至还联系得比较紧密,但大谈特谈那些人尽皆知、不需要证明就能够明白的寻常道理和现象实在是显得多余。例如,有些探讨借鉴美国发展高等教育经验的文章,字数大约七八千字,但文中对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发达的介绍往往占去三四千字,列表格、做模型、摆数据,再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多番折腾后,还要喋喋不休地反复强调美国高等教育如何发达。实际上,对大家都知晓的现象、观点、道理,尽管其与主题论述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只需用少量的文字点明即可。第三,庞大的堆砌罗列。在解释或解决学术研究领域中的某一问题时,需要运用某一相关学科理论,但却没有紧扣主题做深入的探讨,而是离题万里地去重复铺陈和述评该学科理论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又是如何变化的,其前景如何等。例如,有些文章在运用高等教育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时,总是先对这些理论的形成情况、发展进程、如何演变甚至创始人的生平经历等做详细的罗列。这就变成了生硬的理论资料堆砌,成了《庄子》所谓“文灭质,博弱心”,即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会让人糊里糊涂。九是“宏大叙事”。主要表现是研究题目偏好于那些有关整体、全局性的宏观问题。有些学人比较轻视具体问题,不愿把问题细分后再做深入详细的考察分析,而是惯于大而化之,把具体问题等同于枝节问题。他们以为,“宏大叙事”分量重、影响大,开展“宏大叙事”研究可以全面展现自己的学术水平。的确,研究工作的推进需要突破宏观问题,但是,开展宏观研究的前提必须是能够全面透彻地了解问题及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同时要具备丰富的阅历、宽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统领宏观问题能力、准确的文字表述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及长期的思考和积淀。从实际情况看,很多作者撰写的宏观问题研究论文,大多思想平淡,内容空洞,挖掘不深,远离日常生活体验,没有抓住复杂问题的本质要害,更不要说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了。“宏大叙事”是有条件的,这就是要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逐层深入。若是本末倒置,只会适得其反。十是“方法薄弱”。研究方法单一,很多研究者习惯于定性研究,实证研究少且形式与方法尚需改善,更不用说引进质的研究了。研究方法单一会导致研究视角单一,从而制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研究方法运用不规范。如思辨研究多半是基于未经证明的个别经验、感觉和未经确证的某些观念、说法,而没有依据充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并且概念含糊、内涵矛盾、漏洞百出、逻辑混乱,甚至“不讲道理”就直接端出观点和结论了事。定量研究规范、深入的很少,如很多问卷调查的问题设计没有深度、表述含糊,样本数量少且无代表性,得出的结论简单粗糙,没有实质内容。这都会影响研究质量甚至使研究工作失去意义。来源:《出版科学》2013年第4期作者:郑确辉,广东商学院《法商高教研究》编辑部

唯唯连声

学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01题记:你眼中的学术学术在我来看就是用知识去影响和改变一个群体,去知识去改变世界的一个工具。这种宽泛的理解,总是让人觉的学术离普通人的生活远而且空洞。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更没有像一部热播电视剧的演员一样受人喜爱和熟悉。然而2020年的春节,因为疫情的原因,让我们对学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理解,至少知道了、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以及医生李文亮,了解了未知病毒对生命的危害,了解了从事医学工作的人员的不易和艰辛,懂得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捍卫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学术按大的学科可以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二大类,社会科学以人文调查为研究对象进行社会现象研究的科学,而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包括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医学等。02学术工作者眼中的学术在学术工作者的眼中,学术是在科学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学习,进步、突破和创新。而这需要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工作中的摸索和对科学的探索。日复一日的付出和努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得出的结论。所以学术工作者对学术需要痴迷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坚守。以及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这样的一个群体值的我们所有人去尊敬。钟南山院士03厂商眼中的学术科技是生产力,如果说学术为科技提供了理论支持,而厂商就是践行理论的实践者,把知识有效地转化成生产为,并引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以此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让普通的人能享受到科技成果带来的便捷,然后同时肯投入更多的经济进行科研投入。医药研发04学术媒体眼中的学术学术媒体是一座连接学术成果和厂商的桥梁,学术媒体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能发布知名专家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就如同疫情期间通过《柳叶刀》等一流的医学学术期刊发表科学研究成果一样,在短时间内就被大量公众媒体转载和引用。05学术对社会的影响1、学术不端的问题科研毕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科学实验去得出科学结论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会很漫长,所以有些科研工作者为了受利益的驱使下会引用已经被证实的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来满足自己的利益,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术的纯洁是被大家所不认可的行为。2、期刊知名度不足,学术成果都在国外SCI期刊发表毕竟我们国家相对来讲起步晚,很多科学研究都是在摸索中前行,我们国家的期刊从影响力来讲要比国际的SCI传播力度弱一些。所以导致很多国内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国外的SCI期刊进行发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和国际期刊的差距。3、学术研究经费分配不平衡我们获取科研经费的手续需要层层申请,很多经费都掌握在一些知名专家的手中,而一些想做研究的普通科研工作者因为缺少经费以及缺少科研实验的场所,要不就是延长科研的时间,要不就得采取合作的形式或者放弃。工作中的医生4、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矛盾我们很多的科研成果都出现在基础学科,因为基础学科有较完善的科学实验条件,便于出科研成果,而应用科学主要是应用已知的科学解决现有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缺少配套的实验设施,而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有需要较长的时间,这种差距直接导致的就是后期成果转化会因为没有好的衔接而搁置。5、社会参与度不足科研需要的是长期不断的投资而企业看重的是效益,所以大多参与的都是有利润的知期有盈利能力的科研研究,而长期的相对来说投资资金大,企业参与度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弱。6、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增加学术交流,使应用科学领域的学术工作者能和基础研究的学术工作者,以及学术期刊的编辑和生产企业的经营者能加强交流与沟通。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使的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能有效的衔接,让企业提前参与能使的成果转化的时间缩短。有利于促进企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加大科研投入。学术期刊要加强对学术论文科研方面的培训,使学术工作者能用规范的格式进行学术论文的创作,特别是对统计学、论文标题、论文结构,以及如何进行参考文献的检索等和论文写作相关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培训,同时加强期刊编辑之前的相互交流,使的科研成果不仅在第一时间能得到有效的传播。而且从不同的角度对科研成果进行报道,使不同的群体能有不同的启发。使学术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基于以上的原因,希望能重视学术对我们的影响,提升学术环境,营造学术氛围,使学术工作者能更多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能取得更大的成果,也希望有更多的社会力量能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进行转化,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普通的人对科研工作者能有一份多的理解与尊重。

全人恶天

浅谈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而且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衡量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所以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谈一谈,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关于选题的方法:在学术论文撰写中,选题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为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如何发现一个有价值的课题是非常重要的,通常需要先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再分析综合,才能选择出有意义有价值又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常见有实践选择法,就是在实践中发现课题,选择课题;新角度法,就是从新角度认识已有成果,选择新的课题;机遇线索法,就是抓住灵感选题的方法;心得体会法,就是从专业心得体会形成选题。关于搜集资料的方法:搜集材料是作者在准备论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作,首先需要根据选题制定一个搜集计划、搜集方向、搜集范围,这样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既节约时间,又不浪费精力;其次要尽可能多地掌握涉及这一课题的所有材料,可以从有关书籍、杂志、报纸、内部刊物、书报广告等中查找,而且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这一课题相关研究的前沿动态;材料搜集之后还要进行整理,也就是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编号、鉴别、分析等。关于谋篇布局的方法:也就是安排论文的结构,一篇学术论文通常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常见的写作结构有并列式、正反比论证、递进式、总分总等。关于修改论文的方法:论文写好了通常还需要反复检查和反复修改,修改一般主要是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上进行,看论点是否明确,是否经得起推敲,这决定着研究论文的水平和价值;看论据是否充分,是否与论点有对应关系,能不能证明论点;看论证手段是否正确,推理是否严密,分析是否合理;看条理层次是否清楚,结构是否完整、紧凑,布局是否合理,前后是否呼应,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是否连贯;看题目是否贴切,字、词、句、标点符号是否正确,语言是否准确简洁等。以上是学术论文写作的一些方法技巧,更多可以访问“医刊汇”科研学术服务平台了解。

大家伙

克服我国学术界三种主要不良研究倾向,习近平三个字指明方向

当前,我国学术界有三种主要不良研究倾向,亟需克服。宋溪 制图第一,唯书。其实质就是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唯书的主要表现:一是在研究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浏览书本知识上,但对鲜活丰富不断变革的社会实践知识,却熟视无睹,不闻不问。二是判断一个人研究或学术水平的高低,也是以读书为主要参考依据。比如有些学者在评价论文水平时,往往把参考文献看得很重,认为一看参考文献,就可知道其研究水平,认为参考的文献越前沿,就研究水平越高。再比如,还有的学者在判断一个老师的讲课水平时,也往往把引经据典或读书多少看成是水平的重要表现,但对人家讲的思想深度到底如何,却不去分析探讨。三是注重研究成果的出版化和发表化,至于研究成果是否真正有水平并不管,只要发表或出版就行。第二,唯数。唯数的具体表现是在研究中大量应用数学模型。整篇论文成了数学演算,成了数学公式的堆砌。似乎数学模型用得越多,论文水平就越高。有一些文章和论文,其实完全不用数学模型也可以,但作者就是硬生生要把数学模型套上。有些学科教材,所谓高级与初级之分,其实更多是数学模型运用之差别,并不是思想深度之差别。一些并非数学专业的课程,上课也大多成了老师进行数学推演,似乎成了数学课,而不是本专业课。比如,一些经济学的研究生课,有些就纯粹成了数学课。经济学原理,变成了拓扑泛函等高等数学中的一些公式推演,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第三,唯玄。唯玄,就是把研究玄学化,给人以象牙塔的感觉,甚至于故弄玄虚,故意把简单问题复杂化高深化。比如,为了标新立异,故意生造名词,认为就是创新。再比如,本来一句话就可以简单说清楚的,非要用十句话进行复杂表述。再比如,就是把问题抽象再抽象,让现实空间的东西,转到抽象的不能再抽象的空间,进行叙事,让看的人不知所云,一头雾水。唯书、唯数、唯玄,其导致的结果是,让学术研究严重脱离社会实践,成为黑板学术,成为无用之摆设,大量耗费社会资源。如何克服这三种不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的“短、实、新”为学术研究指明了方向。第一,要短。短,就是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用两句话,表述能尽可能简洁的,在不影响思想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简洁。短的好处:一是可以节省别人的阅读时间,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一个社会的总阅读成本;二是可以让思想得到更大范围传播,让更多人享受到精神收益;三是也节省出版成本,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第二,要实。实,就是理论研究一定要和实践结合起来,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唯实,也是陈云同志一贯倡导的原则。理论研究只有建立在唯实的基础上,理论才能真正发挥出理论的力量,理论才能真正成为管用的理论。第三,要新。新,就是要有新意,要有创新。当然,这里的创新,重要是思想创新,是实质创新,而不是形式创新。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生命,也是学术研究的灵魂。没有创新的学术研究,本质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一种学术研究中的浪费。(作者为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宋圭武流程编辑:洪园园

河沿儿

论文选题要具有学术性,不能停留在现象级别上

来源:女教授跟生活的死磕 作者:吉大秋果现象只是敲门砖,要透过现象抓住学科研究的本质!有一类论文选题困惑了我很多年,最近我终于找到了这背后的问题。几年前,有一个学生选题大概是《论法院案卷公开》(纯瞎编),这个选题我一直理解不上去,但是由于不是刑法专业,当时也没能分辨这个选题的问题。后来,大概在3年前,又遇到了一个选题大概是《XXX类案件中虚假证据问题研究》(纯瞎编)。当时答辩组都觉得这个选题有问题,作者就是想说在这类案件中有特别多的虚假证据现象,她想研究这个问题。最近又遇到了两个选题《驰名商标流逝问题研究》(纯瞎编)以及《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角色研究》(纯瞎编)。后来我终于分清楚这类选题一类通病,他们只是关注到了一个法律现象(原谅我举的例子都是法学的),这还不够,我们还需要把这个法律现象上升到对应的法学理论中的对应法律概念和法律问题,不能直接把法律现象摆在这里。因为,我们做的是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必须具有学术性,学术性就要求我们要透过现象上升到本质。上文中法院案卷是一个法律现象,其背后是司法制度以及公开的理论(我个人认为,不见得对,就是一个意思,大家自己体会)。虚假证据背后的学术理论是证据规则以及证据责任;驰名商标流逝是一个现象,很多学科都可以研究,但是我们是法学领域,建议围绕驰名商标流逝中的权利保护或者其他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但不能只是把驰名商标流逝摆在这里,这对于法学或者具体学科而言就是一个现象级别的,必须上升到学术理论层面。同理,中国在气候谈判中的角色也是可以从多学科展开研究的现象级别的选题,要想变成法学论文,或者说扣住法学这个领域,或者被别人认为是法学论文就必须再继续提炼,提炼出法学理论题目。这个问题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甲和乙到法院起诉,甲跟立案庭的人说,乙欠甲钱。乙欠甲钱这个事就是现象,立案庭没有办法立案,所以还要继续问题,因为什么欠的钱?如果甲乙是因为甲乙签订了合同,乙没有支付款项,那么立案庭就要以“合同纠纷”为诉由立案;如果甲乙是因为乙借钱没还,那么立案庭就要以“民间借贷”为诉由立案;如果甲乙是因为股权转让,乙没有支付款项,那么立案庭要以“股权纠纷”为诉由立案;如果甲把房子卖给乙,乙没有支付款项,那么立案庭要以“物权纠纷或者房屋买卖纠纷”为由立案。用这个例子来说明,乙欠甲钱这个现象需要上升到法律本质上才能定性,才能在法院立案,才能获得审理。同理,学术论文选题也是需要有一个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当你观察到一个法律现象,甚至都不是法律现象,而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的时候,你不能直接把这个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需要把这个社会现象或者法律现象上升到法学理论。也就是说在你的法学理论体系中找到跟这个社会现象对应的理论的部分,将这个理论作为研究对象才行。这样你的选题才具有理论性和学术性,不能只停留在现象级别上。

栖于山林

学术论文写作中的选题和选材要求

一般来说,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也是进行国际科学学术交流的重要方式,通过学术论文的写作,也可以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因此可以说,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重要的。在蓝译编译看来,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关键并不只在写作的技巧,也要注意研究工作本身。通过科学研究的实践证明,只有选择了有意义的课题,才有可能收到较好的研究成果,写出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所以,对于学术论文的撰写,选择什么的课题,并在这个特定主题下选择什么的典型材料来表述研究成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研究工作开展前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那么,写作学术论文该如何选题和选材呢?一、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要注重社会效用和现实意义。因为一篇学术论文的价值如何,首先要看它对社会生活、社会主义事业有无实用价值和实际影响,有无现实意义。如果所选题目正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或者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那么论文写成之后就会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二、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要突出学术价值。学术价值是指对本学科的发展贡献,在本学科的研究范畴中有新的发现,提出新思想、新见解、新理论,或在研究途径方面有新的探索、新的设想。它往往是基础理论课题的研究,一般不具备直接的经济效果,但具有纯科学的学术价值。是应用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对应用性研究和发展性研究有指导意义。三、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要满足可行性。首先要考虑选题与专业方向一致,与学科长项一致。因为经验证明,精通一门学科的人,选题一般要在自己熟悉的专业领域内进行;掌握多门专业知识的人,可以从事跨学科研究;外语水平高,检索文献资料能力强的人,可以选择那些依靠外文资料进行研究的课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可以侧重应用学科的研究;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强的人,可以侧重理论研究的课题。其次要考虑选材、时间和精力问题,因为选题一般是为了完成论文,取得成果,如果所选的题目缺乏材料来证明,或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完成,那么选题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和选材,要量力而行,满足可行性。总的来说,科学发展到现在,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加强,产生了许多边缘学科,拓宽了自然科学研究的领域。所以,学术论文的选题及研究也要向多元化、多向度发展,向交叉学科发展,不断选择创新性的课题,去探索、研究,以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

用心棒

学术造假还是图片误用?历时400天的调查公布,网友是否要求太高

1月21日晚间,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联合工作机制发布“有关论文涉嫌造假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首次对5位知名教授相关论文涉嫌造假问题进行了回应,其中网友印象最深的是4个字“图片误用”,是网友的要求太高吗?我们不妨来看看具体情况。一、“学术造假”事情的缘起为何要对包括2位院士在内的5位知名专家进行调查呢?按照媒体的报道,至少3人与饶毅教授有一定的关联,而饶教授自己也不幸卷入其中。2019年11月底,一封邮件截图在网上流传并迅速登上热搜,那就是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教授实名举报中科院裴钢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和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认为3位科学家涉嫌学术造假,并将内容发给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人,但饶毅在回应时说“没有发出,有过草稿”。此前,也有反映关于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学术造假的,在此背景下,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开始了为期400天的学术调查。二、六个部门五大步骤进行调查应该说,相关部门对网络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涉及到的5人都来自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5人在学术界也有相当高的的知名度。如同济大学和南开大学都是双一流高校中排名前20位,裴钢校长和曹雪涛院士分别是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耿美玉研究员更是来自学术殿堂中科院旗下单位;出生于1974年的李红良教授曾担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而饶毅教授更是鼎鼎有名,作为知名生物学家曾担任北京大学要职,现担任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为此,在21个部门参加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框架下,最权威的6个部门和机构组成了高层次的调研组,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和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和工程院两大学术权威单位,还有和论文内容关联紧密的卫健委,经过本单位调查、部门审核、专家组实地检查、当事人现场陈述和申辩、集体讨论形成结论等五大环节,最后形成处理意见。从时间上,如果从2019年11月底算起,到2010年1月21日,至少经过了400天。应该说,这样的调研过程、程序和结论的形成都是很周密地,也经得起推敲。三、大家对调研结果怎么看?这次调查结果总体上没有太大的惊喜,5人中,3人存在“图片误用”等问题,2人正常未发现有论文造假,并对存在偏差的3人进行了处理,包括取消申报相关项目、暂停带研究生等,这些举措都是第一次。有网友对“图片误用”这4个字提出了较大意见,认为这样的表述淡化了“学术造假”的可能,有避重就轻之嫌。在“大树成长营”看来,这次的调查结果的公开通报是近年来学术界少见的,更多的是一种警示和提醒作用,对暴露出来的科研作风学风建设重视不够、要求不严等问题,能引起科研界的重视。这次处理意见也提醒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科研机构、医院、企业等,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完善成果管理、数据汇交、论文发表等管理制度,加强对本单位科研人员的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对学术不端问题严肃处理。不过,最新的消息是,饶毅已于1月21日晚正式举报了裴钢院士,科学院也以刊发了张曙光和饶毅的观点交锋,看来,关于学术造假的话题仍在发酵中。对此,你怎么看呢?#学术造假#

假王子

为何一些研究生导师学术成果丰硕,但指导的学生却毕业不了?

对于考研的同学而言,能考上研究生固然不错,但是想研究生顺利毕业,也需要经过一番辛苦努力才可以,现在国内高校一般都是一个研究生导师指导几名学生,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还需要导师的指导。而且研究生导师一般都是有博士学位的老师,在一些高校一些研究生导师还是博士生导师,并且这些研究生导师已经发表的学术成果非常的多,还申请参加了很多课题,但是实践中发现一些研究生导师自己学术成果丰硕,但是自己指导的学生却毕业不了,那么为何会存在这些现象呢?是否真的是导师水平不行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研究生导师虽然个人学术成果丰硕,但是平时从事行政方面工作,疏于对自己学生的论文指导,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导致学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通过外审,所以无法顺利毕业。比如某些研究生导师个人就是系主任或者学院领导,自己每天工作都是行政管理方面的事物,给予研究生论文指导的时间有限,一些研究生基本上一个月才可以见一次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可想而知。第二,研究生个人缺乏学术训练,没有认真钻研学术。虽然说研究生毕业论文确实需要研究生导师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但是其实还是要落实到学生个人才可以,一些研究生在学校上学期间每天无所事事,也没有学习写毕业论文所必须的技能,因而对如何写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并不清楚,导致自己研究生毕业论文没有通过外审,导致自己毕业不了,当然也与研究生导师的指导不周有一定的联系,但更多的是自己责任。第三,学生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创新要求太高,或者论文选题出了问题。比如一个学生是学产业经济学的,但是他的导师确是研究生农业农村问题的,很可能他的导师会给他指定农业方面的毕业论文,这样就与产业经济学不太相关,会导致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外审的时候不被专家认可,导致论文没有通过评审,导致没法顺利毕业,也与导师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以上是从老师我个人研究生期间的个人经验总结而来的三个原因,总体来讲研究生能否顺利毕业,研究生导师对论文的指导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一些研究生导师个人学术成果丰硕,但是指导的学生却毕业不了,也是值得导师和学生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