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信息科技领域十四五规划解读亚裕

信息科技领域十四五规划解读

在本次报告中,我们将尝试就涉及信息科技(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政 策部分进行解读,对我们目前整体信息科技实力做分析,同时就政策落地的方式及其中的关键点进行探讨,以期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审视行业中长期的发展。1. 总的国家发展目标与建议的关系(略)2. 关于发展环境的判断:“变”字贯穿始终在十三五期间我们判断国家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而十四五中 提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 变化”。在发展环境变化的行文中,我们看到“变”字被提及了 11 次之多。相比于上一个五年规 划建议而言,十三五中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是整体稳定的,只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增多”,因而我们的重心还是在于“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而在十四五期间,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有了“深刻复杂变化”,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 凸显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世界正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在“识变”、“应变”、 “求变”的过程中“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同时在变局中“抓住机遇”,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从国内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 量发展要求”,这背后的原因包括:(1)“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需要在下一 代的技术中做更多探索;(2)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科技实力”已经“跃上新的大台阶”,在众 多科技产业上我们已经从跟随者变成了引领者,这个时候“创新能力”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 (3)“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美国已经开始对我国科技领域的全面封锁,出于安全考虑我 们需要在更多关键科技领域培养自己的生产力量。3. 在科技创新和自主可控的主旋律下,推动数字化经济的发展十四五规划分论部分来看,涉及信息科技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三个部分:平安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部分,以下我们主要分析这三个部分的内容。3.1. 平安中国: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利好网络安全和信创产业的长期发展从分论部分章节结构来看,除了环保、对外开放、民生继续作为单独章节以外,科技、产 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农业农村、区域发展、文化、国防部分都从原来的一个或两个 二级子章节扩展到了一级章节,得到了更加全面的阐述。同时安全部分在“十四五”期间重视 度大幅提升,作为了一个单独章节阐述,以此来作为应对复杂变化的国际形势的重要手段。在 建议的全文中“安全”两个字被提及的次数多达 66 次。而在“平安中国”的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 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这背后 就需要完善国产化(信创)和信息安全的建设进行支撑。两次建议对比来看,十三五提到要提高“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能力”,而十四五首次提及 “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并“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将安全的规格和边界进 一步延伸,同时带来了对关键领域基础软硬件替代的增量。2020 年,随着等保 2.0 的应用、HW 行动的深入展开、信创大规模招标的启动,国家对于 自主可控的重视程度已经落实订单层面,真实地反应在上市公司的业绩中。对信创产业来说, “中兴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中美贸易冲突让我们彻底清醒,国产化的推动形成了其发展的重 要历史机遇;对网络安全行业来说,合规要求进一步蔓延到了对云大物移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匹 配层面,同时企业和政府在安全实战演习中内生性的需求也在不断释放。3.2. 科技创新:占据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从分论的章节顺序来看,科技被放入第一章节,在总体产业发展、改革、国内市场之前进 行阐述,充分说明科技创新已经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2035 年的远景目标规划方面,建议提出 2035 年我国在“科技实力”方面“将大幅 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性国家前列”。从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推进方式来看,一定是以国家推动为主导的,也即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最为重要的落地政策就是“科技强国行动纲 要”,而推进的重点方向包括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 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同时,在科技创新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将更加注重企业在科技研究和创新中发挥的作用, 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完善的创新体制的建立。3.3. 产业发展:数字化全面深入到经济发展进程中在产业体系的构建方面,十四五较十三五的规划更为细致,同时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中 加大了对信息科技的依赖,在“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同时还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 中国”。在产业建设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了“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此来 建设“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此外,在战略新兴产业建设方面,十四五强调了“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 产业深度融合”;在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方面,也提到了“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在基础设施 方面,更加细化了新型基础设施的内容,包括“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 心等建设”;在数字化发展方面,用“数字化”来取代了原来“互联网+”的提法,代表了更多 信息科技技术与产业的融合,从关注数据的联网,到更加关注数据的共享、安全性和智能化。4. 我国信息科技领域发展现状4.1. 研发投入:总投入问鼎全球,但是基础研究仍待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仍在保持快速增长,占 GPD 的比重持续提升。根据统计局数据,2019 年,我国研发经费(R&D)投入 2.21 万亿元,连续 4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中国在研发经费增速引领全球,或已问鼎全球第一宝座。总量上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 (NSF)2018 年报告《科学与工程指标 2018》的统计,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全球领涨,先后超 越了德国和日本,多年位居全球第二。2020 年 1 月国家科学理事会根据 2019 年的初步数据, 判断中国在研发投入上已经超过了美国。然而在研发投入总量数据的背后,我们看到我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研发实力还有较大差 距,主要表现在:(1)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占 GDP 比重)仍然较低。2019 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经 从 2010 年的 1.76%提升到 2.23%,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美国 2.83%和日本的 3.26% 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较低。截止 2019 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 1335.6 亿元,占 R&D 总体投入的比重持续提高,2015 年突破 5%,2019 年突破 6%。然而对比美国的 16.9%、日本 的 12.6%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在总体 R&D 投入占比上较发达经济体还有明显差距,而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看到这样的差距,2018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进一步 加强,使得 2019 年基础研究经费同比增长 22.5%,为 2012 年以来新高。4.2. 自然指数:顶级杂志论文数量全球第二根据全球顶级科学期刊《自然》制定的自然指数,中国在 82 家一流科学期刊发布的论文 数量位居于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美国大约是中国自然指数的 1.5 倍,中国是第三名德国 的 3 倍,前两大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差距非常明显。而且在其他国家论文数持续下滑的背景下,中国近年来论文数还以两位数的增长在持续增 长中。可以预见以 2019 年增速水平发展下去,则中国将在 2022 年实现对美国自然指数的反 超。由于权威科学杂志的科学论文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研发获利的最基本指标,中国近年 来在自然指数上取得的成绩,表明了我们的科研成果在质和量的方面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如 何将这些理论成果转换成转化成产品,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科技发展的重要 议题。4.3. 企业研发:中国企业亟待取得全球化的市场突破2019 年,我国企业 R&D 投入占比达到 76.4%,是整体研究指出的绝对主力,而企业的基 础研究投入占其整体 R&D 投入的比例仅为 0.3%,较全国平均值 6.0%仍有巨大的差距。未来 大型企业需要在基础研究投入发挥更多引领作用,在这个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华为成立了 2012 实验室、阿里成立了达摩院,百度成立了百度研究院,腾讯成立了 AI Lab 和机器人研发实验室, 形成了对标海外科技企业的研究力量,也将在底层研发方面为企业积累更多创新动力从 2019 年国内科技企业研发投入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华为 1317 亿,因此美国遏制住了华 为,等于遏制住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次为阿里(含蚂蚁金服)518 亿元,不到华为 的一半,但是近年来随着达摩院的成立,我们看到阿里的研发投入在持续快速增长,2019 年较 2017 年增长 104%,在头部企业中增速仅次于京东;300 亿级别的仅有腾讯,全年研发投入 304 亿元;200 亿级别有移动 235 亿和台积电 213 亿;100 亿级别的为百度、京东、中兴、携程 4 家。从全球来看,亚马逊以 2507 亿的研发投入位列全球首位,其次为谷歌 1815 亿元,而华为 亿 1317 亿元的研发投入位居全球第三,其他的两位中国企业中,阿里(含蚂蚁金服)投入 518 亿元,位列全球第 9,腾讯投入 304 亿位列全球第 17。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从近两年研发增速水平上来看,头部的亚马逊和谷歌较华为增速更高, 而要实现对国际巨头的赶超,国内企业还需要在国际化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通过增收来获 得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大的动力。4.4. 知识产权:2019 年中国 PCT 专利申请数跃居全球第一2019 年中国 PCT 专利申请数跃居全球第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WIPO 的数据,2019 年中国 PCT 专利申请数 58990 件,在 2017 年超越日本以后,2019 年首次超过了美国(57840 件),成为全球第一。值得注意的是,2019 年中国 PCT 专利申请数量还在以 10.6%的速度增 长,未来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明显。PCT 专利申请是有关递交国际专利申请的途径之一, 被视为检验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指标之一,因而我国在国际专利申请方面取得的进步,也将为 企业的国际竞争带来护城河。2019 年华为 PCT 专利申请数量 4411 件,连续 3 年位居全球第一,是第二名三菱的 1.66 倍,优势非常明显,成为其抵御美国制裁的重要基石。4.5. 核心关键领域:存在明显的对外依赖我国信息科技产业整体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根据 2019 年中国工程院的评估,我 国在通信设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输变电装备、纺织、家电 5 类产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有 6 个产业位居世界先进产业地位,10 个产业与世界差距大,另有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操作系 统与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核心信息设备、航空发动机、农业装备 5 个产业与世界差距巨大。我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条,但是在很多关键环节还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 题。中国工程院对 26 类制造业产业展开产业链安全性评估,结果显示制造业产业 61.5%是安 全可控的,另有 7.7%和 30.8%是对外依赖高和对外依赖极高的。这其中包括集成电路产业的 光刻机、通信装备产业的高端芯片、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轴承和运行控制系统、电力装备产业 的燃气轮机热部件,以及飞机、汽车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未来中国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的成为大势所趋,我国需要进一步做 好产业升级,才能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在产业实力提升的同时,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利益冲突难以避免,只有产业的核心可控,才能国际保障话语权。因而我们认为我国信息科技 产业发展的两大关键:(1)借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实现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随着近 年来中美冲突和中兴华为事件的影响,我国对于支持芯片产业发展和信创业务发展的决心也在 持续深化。(2)通过新兴技术领域的大力投入,实现弯道超车。目前来看我国在人工智能、区块链、 量子科技等产业的发展上都可以与美国一较高下,华为、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也都在 积极进行相关领域的研发投入。5. 从生产力和国家安全角度看信息科技的重要性5.1. 从生产力角度看信息科技的重要性5.1.1.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信息科技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也带来了强大的造富效应从科学技术对人类生产力提升的角度来看,我们先后经历了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 革命,以电机、内燃机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 次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的联 系在加强,同时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正因为信息科技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 要驱动因素,因而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信息科技也成为强国在国际竞争中突围的核心要素。从美股上市公司市值来看,排名前 10 的公司中有 7 家都是信息科技领域公司,包括苹果 (手机)、微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云计算)、亚马逊(云计算+电商)、谷歌(互联网)、阿 里巴巴(电商+云计算)、台积电(芯片代工)。从最新的福布斯排行榜来看,全球排名前 10 的富豪中有 5 位从事信息科技产业,占据了 绝对优势。而在中国富豪榜前 10 中仅有马化腾和马云互联网大佬来自信息科技产业,另有 4 位来自房地产行业。福布斯排行榜除了标记个人财富以外,也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前的产 业重心。以全球产业作为标杆,我们的信息科技产业实力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5.1.2. 信息科技正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提供了双重动力从 2019 年国内各行业的 GDP 增速水平数据来看,在国内 GDP 整体增长 6.11%的基本国 情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 18.70%,增速是其他产业的 2 倍以上,是 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拉动因素。2015-2019 年,我国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研发投入持续引领,同时也 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速水平,4 年复合增速达到 11.0%,占行业收入的比重也从 2015 年的 1.76% 增长到 2019 年的 2.15%。根据 IDC 的数据,2018 年我国 GDP 的数字化占比为 35%,而 2023 年 IDC 预测这一比 值将达到 52%,这也意味着数字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科技将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2020 年新冠疫情发生以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国内经济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地方政府 执政能力面临大考,于此同时我们看到在线教育、在线办公、视频直播、互联网医疗等在线模 式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疫情如同一个转折点,在其推动下,传统的经济运行模式已经在 加速转型。而数字经济通过提升经济运作效率,将成为未来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也因此将融 入到各行各业的日常生产和经营之中。5.2. 信息科技产业已经关系到国家安全,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主要方向(略)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支持信息科技发展从政策落地的角度来看,在信息科技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已经 或将要通过多多条路径实现落地。6.1. 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和国家专项规划将成为2021 年政策的重要看点 十三五期间,国家在出台十三五规划的同时,还制定了十五个重点“十三五”专项规划, 其中涉及信息科技行业的规划主要有《“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 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而在 2021 年我们预计信息科技领域也将要有多项重量级的政策将要出台,主要包括:(1)科技强国行动纲要:这是根据建议的内容将要制定的政策;(2)十四五科技领域的国家专项规划:根据工信部的相关文件,部里面正在积极考虑将 5G、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纳入“十四五”国家专项规划,进一步引导企业突破核心 技术,有力有效解决“卡脖子”问题。在十三五规划指标的完成方面,我们看到截止 2019 年,我国关于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的 规划目标已经有半数以上提前完成,但是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上,距离规划目标的完成仍然有 较大差距,十四五或在这一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6.2. 政策支持下,地方形成独具特色的信息科技产业路线图6.2.1. 大数据:为创新应用和城市治理助力2015 年,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大数据发展正是上升为国家战略。 纲要提出加快政府数据的共享,推动公共数据资源的开放,来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同时,鼓励 建设产业大数据,形成大数据解决方案,实现在各行各业的创新应用。同时 2016 年,发改委、工信部、网信办等三部门先后批复了 2 批共计 8 个大数据综合试 验区。试验区是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在部分区域先试先行,后续可以将建设 经验向全国进行推广。同时,通过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建设,大数据也成为了像贵州为代表的 区域的城市符号,通过向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经济拉动因素。正是因为有了部门之间政府数据共享的基础,以杭州为首的城市形成了智慧城市大脑,并 在 2020 上半年疫情期间提交了圆满的城市治理的答卷。6.2.2. 人工智能:将在 2030 年全球领先,15 家国家队选手和 20 个试验区域将发挥引领作用2017 年 7 月 20 日,国务院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开始从整体上部署我国的 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 2020 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 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二步,到 2025 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三步,到 2030 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 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于此同时,2017 年至今科技部启动 3 批共计 15 家企业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 新平台”。作为了人工智能的国家队,这 15 家头部企业将在自动驾驶、城市大脑、医疗影像、 智能语音、智能视觉、基础软硬件、智能供应链、图像感知、视觉计算等多个领域发挥各自的 优势,利用国家政策倾斜优势,形成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场景的落地。2019 年 9 月 6 日,科技部下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计 划到 2023 年,布局建设 20 个左右试验区,创新一批切实有效的政策工具,形成一批人工智能 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的典型模式,积累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打造一批具有重大 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截止目前已经有 14 个城市获批成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 创新发展试验区,同时人工智能也成为相关城市政策发力的重点。6.3. 国家重大专项进一步向信息科技领域进行倾斜在国家对科研的财政支持方面,“十三五”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主要分为 5 大类,包括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计划、基地和人才专项, 涉及到了从基础研发到产品应用,从研究机构、高校到企业和个人的各个范畴。这其中国家科 技重大专项的建立,更是实现了在重大产品和方向的资金投入,体现出了我国举国体制的优势。通过对比 2020 年结束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 2030 年结束的“科技创新 2030 项目— 重大项目”,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在重大项目领域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向信息科技领域进行倾斜。6.3.1.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6 年 2 月 9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根据纲要的要求,我国开启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建设。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有 16 个,实施 时间为 2006-2020 年,每个投资数百亿元,目前公布了 13 个,其中 3 个都涉及了信息科技领 域。6.3.2. 科技创新 2030 项目—重大项目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部署,我国面向 2030 年部署 了一批与国家战略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统称为“科技创新 2030— 重大项目”。它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形成一个远近结合、梯次接续的系统布局。由科技部牵头的科技创新 2030 项目共计 16 项,其中涉及信息科技领域的有 5 项,分别涉 及了量子信息、网络安全、互联网及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相较国家科技重大 专项的内容来说,进一步向信息科技领域进行倾斜。6.4. 近年来国家对信息科技领域的金融、财税手段支持力度持续加强6.4.1. 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助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2014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在保障措施中提到要“设 立国家产业投资基金”。2014 年 9 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大基金一期)由财政部牵头 成立,一期总计募集规模 1387 亿元。在大基金一期的带动下,相关社会融资约为 5145 亿元, 各地方政府成立的子基金超3000亿元,在利用社会资本带动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基金在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扶持方式上非常灵活,包括参与企业的境外收购、参与公司的 定增、参与老股转让、对公司进行增资、成立合资公司、成立投资平台等多种形式。在投入期方面,一期投资总期限计划为 15 年,分为投资期(2014-2019 年)、回收期 (2019-2024 年)、展期(2024-2029 年),投资周期长,可以很好解决企业长期成长问题。随着半导体板块估值提升,相关公司自我造血能力增强,目前大基金一期已经逐步退出。 在相关项目上取得的良好收益,也有助于后续资金的持续投入。相比于在光伏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采用的直接补贴的形式,大基金的运作机制更加市场化。 不但可以有效避免骗补等行为的出现,而且对产业的推动方式更加灵活,还可以撬动社会资金的支持。2019 年 10 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大基金二期)成立,注册 资本高达 2041.5 亿元,有望给行业带来更大的带动效应。截止 11 月 20 日,大基金直接持股上市公司超过 26 家,对应当前市值已经超过 1500 亿。6.4.2. 推出科创板和注册制,降低科技企业上市门槛从 2019 年 7 月 22 日科创板首批个股上市至 2020 年 11 月 20 日,科创板累计实现上市公司196 家,总计募集资金 2828.65 亿元。而同期 A 股上市公司 466 家,IPO 融资总额 6063.31 亿元,科创板在其中占比分别为 42.06%和 46.65%(剔除中芯国际-U 占比仍然高达 41.52%), 国家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可见一斑。科创板上市规则放宽以后,更加适应科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路径。196 家已经上市的科创 板公司中,16 家公司存在非盈利、VIE 股权架构、表决权差异等不符合原有上市规则的公司。 而这些问题也是过去阻挡科技企业,特别是过去众多优质互联网企业,选择在国内上市的主要 障碍。随着美国开启对中概股的打压,上市规则的创新也为中概股回归扫清了更多障碍。6.4.3. 放宽再融资门槛,帮助企业渡过疫情难关2020 年 2 月 14 日以来,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的决定》、 《关于修改<创业板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的决定》、《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 行挂起实施细则>的规定》3 大政策,对再融资的松绑力度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新政出来以后企业融资需求迅速释放,截止 2020 年 11 月 18 日,A 股信息科技相关行业 (中信电子、计算机、通信)上市公司 2020 年再融资需求达到了 3504 亿元,是 2019 年的 2.75 倍,对于改善上市企业资金面的效果明显。(2015 年再融资需求快速释放,主要源于企业并购 需求的爆发,有一定特殊性。)6.4.4. 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空前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多年来的发展一直受到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近 20 年来,国务院每隔近 10 年会出台一个利好相关行业的鼓励政策,分别是 2000 年推出的 《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2011 年推出的《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 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和今年推出的《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 政策》。从今年的政策来看,不但根据最新的产业情况进行了政策调整,而且首次选用了十年免征 所得税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关税环节对集成电路产业链企业进行了政策倾斜, 考虑到国际形势的多变性,政策期限设定为“一定时期”。从税收政策的变化上,可以充分看出 国家对集成电路及相关产业支持的决心。6.5. 核心关键领域给予市场化的扶持,信创业务 2020 正式起航6.5.1. 信创业务 2020 正式起航2020 年,在对信息科技的核心基础软硬件领域的信创业务推进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开端。随 着核心软硬件厂商与上层应用厂商适配工作的展开和相关机构测试工作的推进,国产的信创体 系形成基本雏形,并伴随着政府和行业客户订单落地,迎来了难得的市场机遇。信息领域基础软硬件往往具有极强的垄断性,桌面计算机领域目前处于 Windows 系统 +X86 CPU 为代表的“Wintel 体系”,而在移动端则形成了 Android+ ARM CPU 为代表的“AA 体系”,形成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后来者面对强大的生态体系壁垒,无法通过在单点上发展 形成突破。而过渡的对外依赖,则意味着我们面临着被断供、暂停服务、被监控等风险。虽然历史上我们也多次建立了国产化替代的计划,但是皆因为竞争对手取消了对我们的禁 运,加之国产品牌可用性不足,市场上产生了更多分歧选择了“租用”的道路。然而从目前来 看国内推广信创已经具备了更多的可行性,主要原因包括:(1)国产软硬件大多达到“可用”,并正在向“好用”发展,市场化推广阻力更小;(2)国际安全事件的层层加码:2013 年棱镜门事件以后,各国已经充分意识到了美国网 络监听的存在和 CPU 等硬件后面问题的突出性。华为中兴事件以后,让市场真正放弃幻想, 在推行国产化的问题上取得了空前的一致。目前高层在信创工作的推进方面已经取得了共识。2016 年 10 月 9 日,在第十八届中央政 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期间,提出“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而此次十四五意见中,更是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并提出“实现重要 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在信创工作的推进方面,我们秉承的“坚持安全可控和开放创新并重”,“坚持独立自主和 对外开放统一”的发展方针,从政府和重要行业应用开始推进,借助市场让产品逐渐成熟,以 达到“好用”并向更多领域进行推广的目的。目前,“自主可控测评”已经成为“质量测评”和 “安全测评”之外一项重要领域采购工作中重要的考核指标,实现信创工作的落地。6.5.2. 信创的优秀产品及案例2019 年 12 月,中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联盟公布“2019 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 全优秀产品、解决方案评选”奖项,共计 50 项奖项出炉。2020 年 9 月工信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召开了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解决方案交流研讨会 暨信息中心技术创新应用协作组全体大会,期间发布了 30 个“2019-2020 年度电子政务优秀 解决方案”入围结果,相关获奖公司获得了在信创领域服务能力的认可。……(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作者:中原证券)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官网】。

夺尸者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期待以武汉发布会为起点,带动人工智能产业进一步发展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发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记者高勇 摄10月11日,在武汉市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启动暨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发展白皮书发布会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志耘对《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全景科普丛书》的发布意义做了深度解读,并希望以武汉发布会为起点,以此吸引更多从业者关注人工智能产业,并带动国内乃至国外人工智能相关产业的发展。赵志耘解读白皮书。记者高勇 摄赵志耘介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全景科普丛书》中,对于人工智能的基础元素、基础软件环境、核心技术研发、产业应用前景和政策环境,都做出了明确布局,以此帮助顺利推进“三位一体”中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实践。《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全景科普丛书》揭幕。记者高勇 摄此次在武汉发布科普丛书只是一个起点,赵志耘透露,作为此次系列丛书的主编之一,她还将联合“政产学研”的相关学者,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应用前景,共同编写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系列白皮书。她说,希望未来该系列书籍的发布会地点依然能够在武汉落地,吸引从业人员并带动武汉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长江日报-长江网 见习记者熊诗琪)

满心戚醮

张江虹口园转型为“金融科技、绿色科技、信息科技”三大特色产业 亿元园区(楼)从3个增长到8个

新民晚报讯 (特约通讯员 龙钢 记者 袁玮)记者今天从虹口区获悉,“十三五”期间,虹口区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探索建立了“园长制”和“楼长制”为特色的园区和楼宇管理服务体系,打通企业和政府间的“最后一公里”,为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虹口园发展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政府服务。去年,张江虹口园全口径生产总值355.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5.02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18.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30.15亿元,亿元园区(楼)从3个增长到8个,并依托上海城创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5G全球创新港等产业和功能重点项目以及虹口区全球双千兆第一区和上海5G综合应用先导示范区建设深化,实现了从大数据、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的“两大两新”产业发展转型成为以“金融科技、绿色科技、信息科技”为主体的三大特色产业。图说:张江虹口园。宏新 摄张江虹口园是虹口区链接张江高科平台与资源优势、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区域,自2011年成立以来,园区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产出规模不断扩大,税收贡献快速增长、创新能级大幅提升,单位面积产出从756元/平方米增长到1448.93元/平方米,园区内产业投资基金规模达到16.12亿元。2019年工商注册企业数达到18156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数152家,发展成效显著。该园区依托平台资源,一方面全力打响5G新经济名片,依托5G基站密度“全市之最”优势,目前园区集聚5G产业相关企业132家,华为-上海5G+VR/AR/MR创新中心是上海市首个落地的5G+联合创新平台;另一方面集聚各类科创力量,截止2019年,汇聚了5家市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众创空间、4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以及3家市级及以上科研院所、8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市级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等研发机构,这为张江虹口园及整个虹口区科创能级提升打下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虹口区围绕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聚焦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动网上办、掌上办、“随申办”,拓展网上公共服务事项,提升在线办理率和全程网办率,实现了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虹口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张江高新区虹口园力争到2025年成为融合各类创新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涉外经济,并集聚前沿新兴产业集群的虹口科创中心的重要区域。

辩论赛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金融科技重塑金融产业新生态

在“2018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峰会”开幕式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表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正在以迅猛的势头重塑金融产业生态,金融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类型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普惠金融、智能金融、小微金融等正在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方向。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打破现有金融的边界信息通信行业与金融行业有着先天的融合优势,特别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更加扩展了这种融合应用的发展空间。刘多强调,信息通信是金融业的重要基础设施,金融行业是信息通信领域的重要的行业客户,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金融的深层融合不断打破现有金融的边界,重塑金融产业的生态。而金融业与信息通信业的跨界融合,也给信息通信服务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本次峰会上,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同发起的信息通信与金融科技融合应用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正式宣告成立。工作组将依托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三大运营商在金融科技方面的科研能力与丰富资源,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应用,有力支撑金融行业的转型升级发展强化金融科技战略支撑刘多阐述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情况。她指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我们在信息通信行业的重大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测试认证等方面的多年积累的优势,包括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最新的信息科技技术,与金融业能够进行紧密的相连,推动金融业的转型发展,支撑金融行业主管部门的政策和标准的制定,提高金融行业的安全合规水平。为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积极把握时代发展趋势,专门组建了金融科技研究团队。未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积极支撑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工信部、发改委、网信办等相关部委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相关政策。构建金融行业与IT及互联网行业的交流平台,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中心,共同研究金融科技领域用户对应用场景、业务、设备及技术的新要求,向金融行业推广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相关的标准和评估成果,为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持,为金融行业用户提供综合性评估服务平台。

刘绚

深圳科技产业何以一枝独秀

读创/深圳商报驻穗记者 张莹21日,在广州举行的“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在“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研讨会上,对中外来宾讲述了科技教育对产业的反哺作用。对深圳科技产业何以“一枝独秀”,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樊建平认为,中国的创新,已经从最初的工程能力创新,到核心技术突破,走到了下一步要科学源头创新的阶段。过去全国各地一窝蜂做产业城或产业园区,下一个阶段,城市创新发展的趋势,将从沿海地区开始做科教城,成为新产业的策源地。他说,“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我们称之为实验室经济。大家看到了,深圳的高新技术做得很好,现在它把光明打造成科学城,基本上是围绕两所大学、六七个重大科研装置和若干个研究机构,这里是要发展未来的产业。”樊建平院长指出,过去的研发、创新链,很大程度是围绕产业链布局,现在改变了。实验室直接催生新的产业、新的业态。比如深圳华大基因,这次抗击疫情中在全世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开发出很多仪器设备,在深圳形成了一个基因相关的产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新产业的裂变。樊建平指出,核心的科技创新发生在多学科交叉的地方。相应的科研单元从过去的行政事业单位慢慢变成平台性的研发组织,这个组织可能听起来没有专业名称,但它捕捉最先进的技术的能力比传统研究机构要快得多,我们把它叫做“平台型的研究机构”。深圳的科技产业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樊建平认为,除了国家的规划,深圳市历届政府的政策引导,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人才红利。他介绍,深圳整个城市的年龄只有40岁左右。深圳从全世界招博士,它是靠大量的代谢,年轻的科技人员的代谢,为城市带来巨大增值而达到城市红利。其次,区域协同创新非常关键。大学城最核心的要素,是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现在各城市都在拼命设立新的机构、大学设施、科研机构、产业园区。人才,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里源源不断的人才替代和创新显得突出重要。樊建平认为,最好的成果专业转化的方式就是人。在这一方面,深圳的经验是,一定要从科研机构里把大量的人才流到产业里去,鼓励大学创办孵化器、创客中心、产业联盟,让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每天都能接触到企业。他强调,大学关起门来攀登世界高峰是不可能的,单学科创新可能性很小,多学科的交叉和需求的交叉才有可能获得新的创新想法,所以要把多学科要素融合在一起。深圳先进院现在在光明区做的楼上科研、楼下孵化,叫科研创业综合体,企业家可以以低廉的价格用他们的设备,大大降低创业成本。深圳先进院和企业同用一个食堂,大家天天聊天,思维碰撞,这非常重要。最后,樊建平建议,要将产业化的考核指标作为大学老师和研究人员完成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工业需要大量的科学源泉,我们需要大学给国家的工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源头创新的活水源。【来源:深圳商报】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今我将出

郑州为何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孙科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00万左右,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十三五”时期,郑州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对于未来,郑州又有着怎样的打算?日前,《中共郑州市委关于制定郑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外公布,河南商报专访郑州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委员进行解读,从中你也许能找到答案。【成绩】“十三五”时期,郑州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十三五”时期郑州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建议》显示,经过五年发展,郑州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1.2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00万左右,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1200亿元,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20强,成为全国重要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资料图郑州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加快转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1∶49.6∶48.3调整为1.3∶39.8∶58.9,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数字化为引领的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1.6%增长到2.0%以上。城市建设方面,郑州确定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布局,以道路综合改造、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和城市精细化管理“三项工程、一项管理”为抓手的城市有机更新全面推进,以32个核心板块开发建设为带动的城市结构优化、形态提升效果不断显现,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6.3公里,农业路高架、四环快速化等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市域城市建成区面积由744.77平方公里扩大至1200平方公里左右。郑州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市区绿化面积增加8755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由33%提高到35%,贾鲁河综合治理等一批重大生态工程建成投用,荣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PM2.5、PM10分别下降46.9%、49.7%,2020年优良天数达到230天,比2015年增加90天,空气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退出后20名。【目标】2035年,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将实现啥目标?对于未来,《建议》明确了2035年的远景目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全面形成,基本实现“两化五强”建设目标。“两化”是指,现代化和国际化,其中,在现代化方面,郑州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核心功能大幅提升,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方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国际交流活动更趋频繁,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引进国际组织实现重大突破,经济外向度进入全国城市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节点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联结点地位和作用充分显现,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先行区。【关注】定下的“小目标”,郑州靠啥来完成?推进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把郑州打造成为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如何能完成郑州定下的“小目标”“大目标”?《建议》从多个领域进行了阐述。首先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追赶超越新动能。《建议》明确,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来打造,并提出,要优化城市创新格局,高质量打造中原科技城,以龙湖北部、智慧岛、科学谷三个区域为主体,协同推进科技创新、政策创新、金融创新、资本创新。要加速汇聚创新人才,推进河南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引平台、引高校、引科研机构为主攻方向的人才引育机制,把郑州打造成为一流人才的汇聚之地、培养之地和事业发展之地、价值实现之地。郑州还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创业平台、科创投资机构等深度合作、资源高效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联动创新生态,强化领跑思维,坚持原创导向,创新人才评价回馈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解读:郑州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耿明斋表示,把创新“高高举在头顶”,是因为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内在要求。耿明斋说,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是一个依赖创新和技术引领的发展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不管是郑州,还是其他国家中心城市,都要把创新作为新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动力源泉,这是经济阶段发展使然。”此外,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有大省省会优势、内陆交通枢纽优势、中西部巨大腹地支撑优势,因此,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但郑州的制造业也是一个短板,产业层次相对不高,产品大多数是在价值链的末端。所以,从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郑州制造业的产业升级的角度来讲,也需要把创新放在一个最重要的位置。郑州市“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知名经济学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兼自由贸易港研究院院长、华德榜创始人宋向清也表示,追求创新,实现创新突破对于郑州来讲还具有多种意义,“郑州提出要达成进入国内城市第一方阵的目标,这意味着郑州市要突破多重阻碍,实现城市华丽转身,要做到这一点,不创新,不大力度创新是不可能的。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是自主经济,也是自助经济,没有哪个企业可以等来市场份额,可以等来利润,只有创新,主动求变,才能不被动应对市场突变,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到“十四五”末,郑州航空货邮年吞吐量要突破100万吨《建议》提出,要畅通内外双循环,打造内陆高水平开放新高地。充分发挥“枢纽+物流+开放”比较优势,着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枢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推动形成全方位全要素、高能级高效率的双循环,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郑州新优势。根据《建议》,郑州要深化“郑州—卢森堡”双枢纽战略合作,建设郑州“空中丝绸之路”开放试验区,“十四五”末,航空货邮年吞吐量突破100万吨。要推进陆上丝路扩量提质,加快郑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和国际陆港第二节点建设;推动网上丝路创新突破,深入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海上丝路无缝对接,发展壮大专业化铁海联运平台公司,构筑通达全球的陆海双向国际物流通道。郑州还要发挥中欧区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区的引领作用,吸引跨国公司在郑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争取国际组织、外事机构落户郑州,加强城市国际交流。解读:耿明斋表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郑州是根据自己的条件提出来的。他说,郑州作为内陆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地区,地位是不可替代的。最近几年,郑州又进一步加大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力度,构筑了‘米’字形高铁,建设了机场二期,把机场航空枢纽定位成全球航空物流中心,郑州“网上丝绸之路”、跨境电商的交易和物流优势也逐渐在显现出来,又通过中欧班列连接了日韩等“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并行的优势显现出来,“郑州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提出来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电子信息产业将被打造成郑州“一号”产业,郑州还要成为中部最强数据中心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建议》提出,郑州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值得一提的是,《建议》明确,郑州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大批高素质劳动力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郑州全市的战略支撑产业来抓、作为全市“一号”产业来打造,围绕智能终端的研发与制造补链延链,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努力让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把郑州这座城市“立”起来、“强”起来的产业。要加快国家大数据综试区核心区、中国智能传感谷、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5G及北斗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争取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中部最强数据中心。解读:为何要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号”产业来打造?对此,耿明斋说:“客观上来讲,电子信息产业虽然是‘后来’的产业,但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郑州体量庞大一个产业,有基础和条件。”另外,耿明斋介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向将会是新一代的信息处理技术,这其中包括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等特点,这些都是要靠电子信息产业来支撑,未来有非常大的空间,所以,郑州要在电子信息发展的新阶段,把该产业推向一个更大规模、更高的发展水平上。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城市发展方式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式,《建议》指出,郑州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建议》在既有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深化和明确,强调了“东强、南动、西美、北静、中优、外联”的城市发展布局。还提到,郑州要探索总建筑师制度,加强建筑设计,注重细节设计,提炼特色城市元素,把设计的理念贯彻于城市建设方方面面,拿出绣花功夫、匠心精神来设计城市的角角落落,让每一个建筑和城市景观“可以阅读、能够阅读”。在大都市圈协同发展方面,郑州要发挥好国家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深度推进郑开同城化,高标准规划建设郑开同城化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郑许、郑新、郑焦协同发展,引领中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加快完善都市圈跨区域交通体系,推动郑汴洛轨道快线、“1+4”大都市区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建设,形成高效便捷的通勤化都市圈交通体系。打造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深化与沿黄城市群合作发展,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的协同发展大格局。解读:宋向清表示,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是郑州发展的需要,也是河南省乃至国家对郑州的要求和期待。他说,郑州地处中原,处于国家若干重大战略布局的核心位置或重要节点上,承载着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城市实践和探索重任,必须通过高标准构建新的发展方式,新的驱动方式,新的进阶方式,实现高质量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目标。只有将郑州建设成高品质现代化都市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推进郑州向国内城市第一方阵进阶,才能真正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才能更好的积聚优质资源,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墓碑镇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引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周琦)12月13日,2019央视财经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主要包括以“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主旨论坛和三场主题论坛,分别聚焦“赋能城市经济生态圈”“打造全球竞争力暨《大国重器》第三季之动力澎湃启动仪式”“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白春礼表示,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已成为推动经济加速转型发展最重要的赋能技术,围绕这两大领域,不断孵化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周琦 摄白春礼认为,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美国不遗余力地打压我国的高科技企业,限制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更加证明贸易战的背后实际上是科技战、人才战。赋能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赋能技术的拉动。最近几年,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讯、区块链等为代表掀起了信息技术新一轮发展的浪潮,以基因技术、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学为代表,在生命与健康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比如人工智能,现在专用人工智能在单向测试,大规模图像识别和人脸识别中已经超越了人类,在机场、银行、物流等很多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白春礼介绍,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30年约70%的公司将采用人工智能技术,新增经济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在生命与健康领域,Sciecec创刊125周年公布125个最具挑战性科学问题中有46%属于生命科学领域。随着基因变异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对药物研发、基因治疗、生物育种、生物安全、现代农业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推动生物经济蓬勃发展。白春礼认为,经济研究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抢占知识产权高地的基础,也是体现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进入新世纪以来,各主要学科领域在理论体系,重大问题方面,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物质的微观结构、生命的起源与演化都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这些领域新进展、新趋势既为加快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也对我们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他介绍,当前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呈现出加速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趋势,但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是引领的、原创的、关键核心的重大产出还不多,很多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依然突出,如何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来支撑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中央和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战略问题。白春礼认为,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的发挥战略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组织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重点聚焦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讯、智能制造和机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等战略必争领域,力争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突破一批卡脖子和短板问题,形成一批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有关专项正在全面启动实施。二是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中心和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新型产业重要策源地和高端经济增长极,加快构筑面向未来的科技与经济、产业、区域有机融合发展的战略格局。目前已经布局建设了若干大格局装置集群,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效应和创新高地的作用已经初步显现。三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一大批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激励政策,包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开之以利

科技行业之5G行业篇——5G,引领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

■ 5G是引领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历史上,移动通信具备先发优势的国家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5G或为下一波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对全球各产业产生积极影响。5G三大技术场景在云(云计算)、网(通信网络)、端(智能终端)领域的垂直应用,将加速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并带来确定性的产业投资机会。■ 5G网络建设带动资本开支进入新上升周期。5G网络建设先后经历标准制定、频谱拍卖、投资建设三个发展阶段,选择不同频段的建设路径可能决定5G网络投资的成败。全球运营商积极布局5G网络建设,中韩日引领全球5G商用。随着我国5G商用牌照的落地,5G规模建设和商用拉开了序幕,预计我国5G网络投资突破万亿,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及其供应链的投资机会显著。■ 5G终端多样化带来中长期投资机遇。从产业发展路径看,5G终端将从人联网的消费终端逐步演进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终端,终端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供应链成熟带动消费终端市场快速发展,未来三年5G手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5G终端市场规模将远超5G网络投资规模。物联网终端市场将保持一个长期高增速状态,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的终端市场具有中长期投资机会。■ 5G行业云在垂直领域具有长期发展前景。从应用场景看,5G推动云网业务融合,从提供虚拟化基础资源的云平台逐步演进到典型垂直领域的行业云。5G不但继续带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保持高速增长,进一步与教育、安防、娱乐、金融、能源、工业等领域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打造新动能。■ 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如需本部分内容,请参照文末联系方式联系研究院)过去40年来,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革命性技术,新技术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带动全球经济社会各领域繁荣发展。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已经来临。5G网络作为新一代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具备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三大特性。5G网络建设将推动通信、电子、计算机、半导体、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发展,带动工业、汽车、能源、医疗、金融、公用事业等垂直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万物互联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智能制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从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球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本篇报告从通信技术变革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入手,围绕信息产业发展路径,从云(云平台)、网(通信网络)、端(终端)三方面入手,分析5G在各领域的产业成熟度及投资机遇。1.5G是引领信息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1.1 移动通信具备先发优势的国家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每一代移动通信具备先发优势的国家,其国内产业链都占据全球市场主要份额。现代移动通信起源于1970年代的蜂窝网络概念,随着80年代科技进步,全球移动通信网络迅猛发展,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为代表的AMPS系统依靠技术优势引领1G时代全球通信市场。2G时代,欧洲吸取1G时代标准繁多的教训,采用统一的GSM标准率先推动2G网络建设,爱立信、诺基亚、阿尔卡特、西门子等欧洲通信企业崛起,引领全球产业链,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伴随美国在2G通信市场的落后,美国摩托罗拉、朗讯等公司走下了历史巅峰。3G时代,欧洲认为商业前景不明确,在3G部署问题上犹豫不决,也没有形成手机产业生态圈。日本抓住了这一机会,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盈利。1999年,日本运营商NTT DOCOMO推出i-mode手机生态系统,提供上网、社交和音乐等网络服务。i-mode比苹果iOS生态系统早8年推出,为NTT和NEC为代表的日本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商业利益。4G时代,美国纠正了此前的失误,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积极开展频谱拍卖并允许运营商更灵活的使用频段建设网络,苹果iPhone和iOS的诞生崛起,以及安卓系统的全球化推广,奠定了美国4G时代的全球领导地位。而日本i-mode系统没有全球推广,从4G初期的日本与美国并驾齐驱,到后期美国完全占据4G全球掌控权。随之而来的是i-mode生态圈的NEC、松下、东芝、富士通陆续退出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三星、华为、OPPO等国际品牌依靠iOS和安卓生态链全面崛起。图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4G时代的领先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在4G方面的领先为美国经济带来重大贡献。4G时代,移动通信行业对美国GDP贡献的从2016年的原预期的3,503亿美元提升到4,450亿美元。从2011年到2014年,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工作数增加了84%。2016年,4G带给美国公司的国际收入达到1,255亿美元。其中,设备制造和销售收入649亿美元,应用商店国际收入250亿美元,设备组件国际收入356亿美元。应用商店的内容收入也快速增长,从 2011年的82亿美元,到2016年高达541亿美元。图2:4G对美国移动通信GDP的影响资料来源:Recon Analytics,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4G对应用商店收入的影响资料来源:Recon Analytics,招商银行研究院回顾1G到4G的发展历程,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领先的国家都引领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其国内移动通信行业企业占据全球主要份额,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当这些国家失去移动通信技术领导能力时,其国内通信行业企业都遭受了打击。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有望为创新型驱动的经济创造新动能。1.2 5G或为下一波经济增长带来新动能5G对全球经济产生积极影响5G将对所有产业部门产生积极影响。根据IHS Markit估计,到2035年,5G在全球创造的产出将达12.3万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实现约3.4万亿美元产出(占总产出的28%),信息通信行业实现约1.4万亿美元产出,紧随其后的是批发和零售业、公共服务业、建筑业、金融和保险业、运输和储藏业、专业服务、酒店业、农林渔业、房地产、教育、公用事业、采矿业、健康与社会工作、艺术与娱乐业。5G或对我国经济产出的贡献巨大。根据中国信通院的模型测算,从产出规模看,2030年5G带动我国经济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将分别达到6.3万亿和10.6万亿元。在直接产出方面,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9%。在间接产出方面,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从对经济增加值的贡献看,2030年预计5G直接创造的GDP和间接拉动的GDP分别为3万亿和3.6万亿。5G直接创造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1%;5G间接拉动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5G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传导效应。5G可以激发各产业部门加大数字化投资,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业务的应用创新,拓展信息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空间,提升我国综合优势。图4:2035年全球5G支持产业产出预测资料来源:IHS Markit,招商银行研究院图5:5G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资料来源:中国信通院,招商银行研究院5G三大场景持续带动经济转型升级从全球信息产业的发展路径看,万物互联要经历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三个发展阶段。从5G三大技术场景的发展顺序来看,阶段一 (2019-2021年)以人为先,大带宽(eMBB)应用场景为主;阶段二(2021-2023年)人机互动,大连接(mMTC)物联网应用全面崛起;阶段三(2023年-长期)万物互联,低时延(uRLLC)工业控制类应用陆续成熟。图6:5G三大应用场景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5G技术特征将催化三类场景,加速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相对于4G单一的人与人通信场景,5G将支持三大场景: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大规模机器通信)及uRLLC(高可靠低延时通信),主要垂直应用领域包括工业、汽车、能源、医疗、金融、公用事业等。三大技术场景与垂直行业交叉,有望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的多种应用生态,推动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eMBB大流量移动宽带场景,提升网络容量以满足大带宽的需求,网络峰值速率可达1-10 G。2019-2021年的5G网络建设,主要是提供eMBB场景的网络服务,网络端的5G基站、传输网、核心网等具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基于eMBB场景,5G终端呈现多样化趋势,手机、平板、4K/8K电视、AR/VR终端、安防终端、车载终端品类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更加细分多样化,云AR/VR、云游戏、云视频、云教育等提供大带宽场景下的生活娱乐服务。mMTC大规模物联网场景,有效支持海量的物联网设备接入,连接数密度可达100万个/平方公里。2021-2023年的5G网络,以NB-IoT为主导的5G物联网升级,核心网完全采用SA独立组网;5G终端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多领域爆发;云端应用配合终端需求,出现云物流、云交通、云工业等物联网细分领域平台,配合统一对物的联网、管理和运营。uRLLC高可靠低时延场景,属于控制类应用场景,传输时延可达毫秒量级,这将是5G重要的增长领域。2023年以后的5G网络建设,更加注重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能力,并提供超低时延网络能力;uRLLC场景的5G终端,主要是自动驾驶车辆、工业机器人、自动控制设备、服务机器人等智慧设备;云端应用配合智慧设备需求,提供云自动驾驶、云工业控制、云服务等满足工业互联网严苛要求的控制类应用。1.3 5G产业投资路径 从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路径来看,5G在云(云平台)、网(通信网络)、端(终端)产业链具有确定性的产业投资机会。云平台从基础服务向行业云服务发展。过去十年,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企业上云成为趋势,云计算的三种基础服务模式(IaaS、PaaS、SaaS)已经全面成熟,并不断向XaaS(一切皆服务)更深度行业应用领域拓展。5G围绕垂直行业应用的数字化升级,推动教育、医疗、能源、工业等传统垂直行业产生新的上云需求,构建云网融合、边云协同、全面云化服务的智能云新架构。图7:5G云网端产业拓扑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网络层从为消费终端服务向万物互联的智能调度架构挺进。为支持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的5G特性,采用新天线空口技术、大规模天线阵列、无线网CU/DU(集中/分布)架构、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和SDN(软件定义网络)等关键技术和组网方案,实现为传统垂直行业创造全新生态,为行业开拓巨大价值增长空间。终端层从消费终端向传统行业的物联网终端不断扩散。5G终端将与越来越多行业相融合,从而实现更多功能和服务,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车载终端、教育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新型产品不断涌现,将来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而伴随越来越多的物联网应用落地,万物互联继而推动终端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度。2.5G网络建设带动资本开支进入新上升周期5G网络建设要先后经历标准制定、频谱拍卖、投资建设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进度都直接影响5G网络的最终建成与商用运营,而选择不同频段的建设路径可能决定5G网络投资的成败。2.1 5G标准频谱落地推动商用加速5G标准逐步落地,商业应用陆续展开5G标准的参与制定者,对5G标准技术贡献量越大,拥有的5G SEP专利数越多,未来就能够分享更多的5G产业红利。大带宽eMMB场景的标准R15最先落地。从5G标准冻结的顺序来看,第一阶段R15已经冻结,需要大带宽的4K直播、安防监控、VR视频等为人服务的应用将率先普及应用,相关芯片、网络设备、终端产业链均已成熟,具备大规模组网建设的条件。图8:5G标准推进及产业链进展资料来源:GSA、招商银行研究院物联网(mMTC)和低时延(uRLLC)场景标准将在第二阶段R16和R17标准中讨论完善。目前,物联网以NB-IoT、LoRa和eMTC技术为主,在R16版本中将有望继续采用NB-IoT作为5G物联网标准,确保NB-IoT在4G时代到5G时代网络投资和用户业务的连续性,R16标准的冻结要等到2020年。R17标准将在2019年年底立项,R17标准的冻结要等到2022年,相关垂直行业的成熟预计在2023年以后。我国企业具有全球5G专利和标准优势。从全球5G SEP(标准必要)专利申请数和全球5G标准技术贡献量来看,我国已经跻身5G全球第一集团。SEP专利,指的是指包含在国际标准中,且在实施标准时必须使用的专利,也就是说当标准化组织在制定某些标准时,必须要涉及到的专利。拥有大量的5G SEP专利,具有较强的行业领先优势。从5G SEP专利和5G标准技术贡献量来看,华为和中兴已经跻身第一集团,OPPO通过多年的提前布局和积极的研发投入已进入全球前列。5G专利和标准优势为日后行业竞争打下坚实基础。图9:全球5G SEP专利申请数(2019年7月)资料来源:IPlytics、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0:全球5G标准技术贡献量(2019年7月)资料来源:IPlytics、招商银行研究院全球频谱拍卖加速,网络投资迫在眉睫为了推进5G建设速度,全球各国加快了5G频谱拍卖进度。5G网络覆盖需要低频段(2GHz以下)、中频段(2GHz至6GHz,也被叫做Sub-6)和高频段(6GHz以上,也叫毫米波)的频谱,以实现面向大众市场IMT-2020移动宽带的完整愿景。根据GSA统计,截止2019年8月,全球71个国家/地区在考虑或进行5G频谱分配,有34个国家/地区完成了适合5G的至少一个频段的拍卖,40个国家宣布了计划在2019年至2021年之间继续进行5G频谱的拍卖。中频段是5G最佳部署频段,具有覆盖范围广、容量高的特点。中频段3.3-4.2GHz是目前全球最广泛使用的5G频段,已被绝大多数国家当作5G网络建设的主力频段。韩中日率先进行中频段频谱规划分配并开展5G建设。其中,韩国分配了3.42-3.7GHz频段,中国分配了2.515-2.675GHz、3.5-3.7GHz、4.8-4.9GHz频段,日本分配了3.6-4.1GHz频段。高频段具有更宽的连续频谱,可以提供更大的网络速度,但以高频段做5G主要建设频段,投资规模巨大,具有较大的投资风险。美国一直以来希望成为5G的领导者,但由于中频段频谱已被占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拍卖了高频段37.6GHz–38.6GHz、38.6GHz–40GHz和47.2GHz–48.2GHz的频谱用于5G建设。高频段存在基站覆盖距离短、连续覆盖需要基站数量多的问题,而美国中频段的清频和再拍卖最快也要2020年,可能会大幅度延缓其5G的部署进程。美国运营商Verizon、AT&T使用高频段毫米波推出5G服务,但Verizon和AT&T的5G网络覆盖范围非常有限。因此,美国5G在网络覆盖、性能和行业应用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图11:全球5G频谱分配情况(2019年8月)资料来源:GSA、招商银行研究院2.2 5G网络投资迎来新一轮上升周期各国相继开启5G网络投资全球运营商积极布局5G网络。2018年下半年到2019上半年,各国相继开启5G商用或者相关进程。截止2019年8月,已经有100个国家的296家运营商正在启动或进行相关的5G试验,其中32个国家的56家运营商已经宣布部署5G网络,其中39家运营商已经宣布推出5G服务。图12:全球5G商用时间(2019年8月)资料来源:GSA、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3:全球5G网络投资进度(2019年8月)资料来源:GSA、招商银行研究院5G网络建设仍处于早期阶段,商用网络数量依然较少。全球运营商已部署5G网络的占比只有19%,大部分运营商还处于评估、测试、申请牌照、网络规划进程中,已部署5G网络的规模也较小,全球运营商5G网络建设仍在不断向前推进。中韩日引领推动全球5G商用。5G的发展过程有望经历政策驱动到商业驱动的过程,目前仍处于政策驱动阶段,中日韩欧美是5G商用先行国家。表 1:全球主要国家5G商用进展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我国5G网络投资或突破万亿5G颁发商业牌照,规模建设拉开序幕。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颁发5G商用牌照。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预计2019年资本开支分别为1699亿、780亿和580亿,三大运营商合计资本开支3000亿元,5G部分约330亿元左右。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表示,5G建设将在2020-2022年达到高峰。图14:三大运营商5G组网建设策略资料来源:运营商、招商银行研究院5G基站密度预计大幅增加。根据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电磁波频率与传输距离成反比,电磁波频率越高,基站覆盖距离越短。2G采用的主要频段在900MHz,覆盖半径约为5-10公里;3G采用1.9-2.1GHz,覆盖半径约为2-5公里;4G采用的主要频段在1.8-1.9GHz,2.3-2.6GHz,覆盖半径约为1-3公里;5G如果采用在2.6GHz,3.4-3.6GHz,4.8-4.9GHz的中频段,覆盖半径约为300-500米。这意味着5G工作频段更高,5G基站的覆盖范围比4G基站覆盖范围更小,预计5G比4G基站数增加30%。图15:频段与基站覆盖距离的关系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6:5G基站覆盖场景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宏基站为主,小基站为辅。5G网络规划主要有三个场景:密集城区、一般城区和郊区。密集城区以高容量的宏基站连续覆盖为主,商业写字楼采用中低容量的室分系统覆盖,会展、交通枢纽等热点区域采用小基站补充覆盖,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建网。一般城区以中容量的宏基站连续覆盖为主,商业写字楼采用低容量的室分系统覆盖。郊区采用低容量的宏基站局部重点覆盖。电信联通共建共享能够互利共赢。5G频段不同,覆盖相同面积的情况下,需要建设的5G基站数也不相同。根据ITU-3D NLOS路损模型测试,3.5GHz的路损比2.6GHz要大,穿透损耗要高。在基站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3.5GHz频段想要和2.6GHz频段覆盖相同的面积,理论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基站数要比中国移动增加38%。因此,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合作5G基站建设,能够节省资金,发挥共享优势提升投资效果。5G投资规模比4G增长50%以上。截止2016年底,4G主要投资期(2013-2016年)共完成315万站基站建设,其中,中国移动4G基站151万站,中国电信4G基站90万站,中国联通4G基站74万站。考虑到5G基站的密度明显高于4G,根据4G网络投资规模进行推算,预计2019-2022年三大运营商共建设400万站5G基站,5G基站建设数量比历史同期4G基站建设数量增长约27%。其中,中国移动200万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建200万站。5G基站采用大规模天线技术,基站单价明显提高;5G传输网支持网络切片,传输网需要全部新建。我国三大运营商4G总投资达到了7450亿,根据中信建投证券的推算,我国5G网络投资将高达1.1万亿元以上。与4G网络投资结构类似,最大的资本支出是基站,随后是传输网、核心网和其他运营支撑系统。表 2:我国运营商5G网络投资测算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招商银行研究院我国5G网络投资节奏通信行业资本开支具有周期性特点。在运营商3G、4G时代,资本开支都呈现出周期性变化,从牌照发放前一年的小规模建设到牌照发放后三年的大规模建设,主要建设期为四年。3G牌照发放于2009年1月7日,运营商在2008年提前开始进行3G网络建设,2008年运营商资本开支呈现复苏迹象,2009-2011年是3G网络的主要投资期。4G牌照发放于2013年12月4日,运营商在2013年开始进行4G网络建设,2014-2016年是4G网络的主要投资期。5G牌照发放于2019年6月6日,2020-2022年将是5G网络的主要投资期。通信牌照发放后两年为资本开支高潮期,第三年资本开支回落。3G牌照发放后2009-2010年进入资本开支高潮期,4G牌照发放后2014-2015年进入资本开支高潮期。伴随每一代通信产业链的成熟,遵循反摩尔定律,投资期第三年设备的成本价格同步下降,带动运营商资本开支的缩减。2014-2016年,三大运营商4G基站年建设量分别达到102万站、107万站和112万站,由于设备降价因素,2016年资本开支反而低于2014年和2015年。2019年是5G投资建设元年,预计2020-2021年是5G资本开支高潮期,2022年5G资本开支回落。图17:三大运营商资本开支规模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图18:中移动资本开支结构占比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基站投资保持稳定,传输投资前期集中。从网络建设的路径看,传输网络先行建设,基站建设才能大规模开展。中移动4G投资过程来看,传输建设早在发牌前2013年提前开始,后期规模逐步缩减;基站建设在发牌前规模较小,发牌后2014-2016年基站投资稳步推进。预计5G网络投资中,基站投资平稳分布在2020-2022年,传输投资较为集中在2020-2021年,上游供应链的备货比网络设备资本开支提前3-6个月左右。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及供应链投资机会显著华为中兴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具有领先优势。Dell'Oro发布的全球通信设备市场报告显示,全球七大设备制造商依次为华为、诺基亚、爱立信、思科、中兴、Ciena和三星,这七家公司合计占全球设备商市场份额的80%左右。华为依靠标准和专利领先优势,在通信设备市场份额持续上升,2019H1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9%。中兴通讯在2018年经历美国处罚后全球市场份额短暂下滑到7.7%,在2019H1市场份额重新接近历史高点的9.9%。华为中兴的上游供应链具有较大投资机会。截止2019年10月,从已公布的5G商用合同看,华为的5G商用合同超过60个,发货基站超过15万座,发货基站AAU超40万模块。中兴商用合同超过25个,发货基站超过5万座。以华为、中兴为核心的上游供应链企业,已经出现整体业绩走好的迹象,未来2-3年具备较大的投资机会。图19:全球电信设备市场占有率资料来源:Dell'Oro Group、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0: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3.5G终端多样化带来中长期投资机遇从5G产业的发展路径看,5G终端要从人联网为主的消费终端逐步演进到万物互联为主的物联网终端,终端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从手机、AR/VR、智能穿戴、智能家居逐步扩散到车联网、商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5G终端具备中长期投资机遇。3.1 5G手机市场迎来高增长机遇供应链成熟带动全球5G终端市场快速发展全球5G手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从全球4G发展历史来看,4G网络的部署对4G智能手机市场带来巨大增长机遇。美日韩在2011年启动4G网络建设,欧洲中国在2013年启动4G建设,全球4G网络的建设带来智能手机市场从2010年起连续6年两位数增长,4G智能手机市场规模达万亿元。5G网络投资有助于全球5G手机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机遇。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研究,到2025年,全球5G手机出货量将突破15亿。2019-2024年,5G手机出货量分别将达到200万部、1100万部、7700万部、1.83亿部、4.16亿部和8.55亿部。IDC预计到2020年,5G智能手机出货量将占总出货量的8.9%,达到1.235亿部;到2023年,这一比例预计将增长至28.1%。全球5G终端产品呈多样化趋势。经过业界共同努力,5G手机产业链已经成熟。2019年,高通、华为、三星、联发科、紫光展锐等主要供应商均已推出了5G基带芯片。供应链的成熟,推动了全球5G终端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移动预测,2020年,将有超过10个品牌推出5G手机,5G手机和终端类型超百款。根据GSA统计,截止2019年11月,全球5G终端超过了183款,涉及15个类别。其中,5G手机54款、CPE(网络终端设备)59款、5G模组34款,5G热点产品11款、5G路由器7款。5G终端多样化,给各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球5G商用手机陆续发布。华为、三星、小米、OPPO、VIVO 等知名厂商相继发布量产5G手机。三星从2019年4月开始销售Galaxy S10 5G手机,成为全球首家宣布开卖5G手机的手机厂商。华为在2019年2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首次推出基于5G技术的商用手机Mate X,在2019年5月发布Mate 20X 5G版本手机。小米在2019年9月推出两款5G手机小米9 Pro 5G和小米MIX Alpha。预计2021年将出现千元5G手机,大大加速5G手机的渗透率。图21:全球5G手机出货量预测资料来源:Strategy Analytics、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2:全球5G终端数量(2019年11月)资料来源:GSA、招商银行研究院中国5G手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中国是5G智能手机全球最大市场。截至201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数接近12亿,用户普及率达到人口总量的82%,接近欧美发达国家85%的普及率。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56亿,其中中国市场总销量为3.98亿台,占比27%。全球Top6智能手机制造商中,我国华为、小米、OPPO、VIVO占据四席。2019年二季度,华为超过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根据GSMA预测,到2025年,全球5G手机市场占有率达15%,其中韩国59%、美国50%,日本48%,欧洲29%,中国28%。到2025年,中国5G手机用户数将超过北美和欧洲的总和,达到4.6亿,成为5G智能手机最大市场。图23:2018年智能手机出货量资料来源:IDC、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4:202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预测资料来源:GSMA、招商银行研究院5G手机发展速度超预期。韩国是全球首个开始5G大规模商用的国家,2019年4月3日,韩国运营商推出5G商用服务。5月初,韩国5G用户达到26万。6月10日,韩国5G商用第69天,5G用户达到100万,较4G用户突破100万所用时间缩短了11天。2019年8月初,韩国5G用户数达到200万,快于4G同期。韩国5G商业的成功,直接推动了三星5G版Galaxy Fold和Galaxy Note 10销量大增。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截止2019年10月8日,中国5G套餐预约用户数近1000万,其中中国移动580万、中国联通199万、中国电信200万。2019年11月1日,我国正式商用5G网络。2019年11月20日,工信部透露,我国5G用户签约87万户。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预计,中国5G用户2020年将超过2亿。图25:韩国4G/5G用户普及速度对比资料来源:Zdnet、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6:中国移动4G基站与用户增长趋势资料来源:Wind、招商银行研究院5G手机市场投资节奏5G手机市场规模将超过5G网络投资规模。回顾国内4G市场,2013年12月发放4G牌照,2014年开始了大规模的4G网络建设,4G用户增长与4G网络建设同步,且4G用户增速远高于同期4G基站的增速。在4G资本开支高峰期结束的2016年,4G用户渗透率已经达到80%,4G手机换机速度高于4G网络投资速度。对照5G网络发牌和网络建设时间节奏,可以预计5G手机市场的增速也将超过5G网络投资速度。根据多个机构预测数据测算,2020年,5G手机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0亿元。随着5G手机销售占比越来越高,未来5G手机市场有望走向万亿规模,5G手机上游供应链的射频、摄像头、声光器件等细分领域都具有较大投资机会。2020-2022年迎来5G换机高峰期。从4G网络建设和用户增长的历史,可以预计,2020年将是5G手机爆发元年,2020-2022年是5G换机高峰期。届时,5G手机将带动全球智能手机恢复正增长。5G终端市场节奏方面,预计2020年上半年处于市场导入期,2020年下半年将进入规模发展期,终端厂商推出中低价位段产品,5G手机市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20年底,5G手机产品价位下探至1500元,市场将以5G手机为主。2021年,将出现千元5G手机。非5G手机和低价位5G手机有望全面进入ODM(委托设计代工)时代,ODM市场占有率将逐步扩大。图27:2020年5G手机市场预判资料来源: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研究院图28:物联网技术标准对比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3.2 5G物联网终端市场增长潜力巨大5G统一标准,推动物联网更快发展物联网标准繁多,影响行业发展速度。物联网概念始于1998年,它的愿景是生活中所有物都能通过网络连接传递信息,实现世界数字化。由于物联网需求的多样性,出现了多个物联网技术标准。功耗、带宽、覆盖距离和通信频率成为选择物联网技术的主要因素。现有物联网技术标准包括短距离通信技术的Zigbee、WiFi、蓝牙和长距离通信技术的2G、4G、LoRa、SigFox、eMTC、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LPWAN)标准成为针对物联网应用中低功耗、长距离、低带宽的需求所指定的移动通讯标准,其中非授权频谱技术LoRa、SigFox和授权频谱的eMTC和NB-IoT逐步脱颖而出。5G有望统一标准,推动物联网更快发展。非授权频谱技术(LoRa、SigFox)由于频谱共享的限制,只能区域小范围使用。授权频谱技术(NB-IoT和eMTC)随着全球逐步部署,已经初步具备规模效应。截止2019年9月,全球有57个国家至少114个运营商部署了NB-IoT或eMTC,有72个国家的153家运营商在积极投资NB-IoT网络。2019年7月,3GPP正式向ITU-R(国际电信联盟)提交5G候选技术标准提案,NB-IoT成为满足5G大规模机器连接(mMTC)场景需求的技术标准。图29:NB-IoT和eMTC网络部署情况资料来源:GSA、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0:全球物联网终端数量规模预测资料来源:爱立信、招商银行研究院物联网终端市场高增长机遇全球物联网终端市场有望保持高速增长。IDC预测,2019年全球物联网支出达7450亿美元,2023年达到11000亿美元。爱立信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终端规模达到249亿,其中,短距IoT设备(Wi-Fi、Bluetooth和Zigbee)达到195亿,年均复合增长率13%;广域IoT设备(2G、3G、4G、5G、NB-IoT、eMTC、Sigfox和LoRa)达到54亿,年均复合增长率24%。2025年,广域IoT设备中,NB-IoT和eMTC设备为5G主流物联网终端,占比达52%;4G和5G大带宽物联网终端占比达28%。长期看,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远超智能手机市场规模。图31:全球广域物联网终端数量规模预测资料来源:爱立信、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2:2019Q1国内NB-IoT新产品分布资料来源:信通院、招商银行研究院我国物联网终端市场快速成长。截至2018年末,我国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终端已突破7.6亿,其中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规模达5.51亿。现有的物联网终端仍主要采用2G/3G/4G网络,NB-IoT/eMTC 终端占比依然较少。在3GPP的推动下,将NB-IoT纳入到5G标准中,保证了运营商NB-IoT向5G网络的平滑升级,有利于NB-IoT终端的快速推广。我国NB-IoT物联网终端已具备广泛部署条件,在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等应用领域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19年一季度,新上市NB-IoT终端产品58款。自2018年以来,NB-IoT终端种类累积达到180款。从产品的形态来看,涵盖智能表具、智能门锁、可燃气体报警器、定位器,以及可以广泛应用在物联网领域的通用模组/模块等。短期看,智能家居终端市场规模最大。根据Strategy Analytics测算,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设备、系统和服务消费)支出总额将接近960亿美元,在未来5年的(2018-2023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0%,到2023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到1550亿美元。北美市场由亚马逊、谷歌和三星占据主要市场份额;欧洲市场有英国公司Centrica Connected Homes’Hive和Deutsche Telekom’s Magenta Home、德国的eQ-3以及荷兰的Enco’Toon;亚太地区,有中国的小米、韩国的LG、日本的iTSCOM和松下。智能家居市场仍然高度碎片化,具备较大的成长机会。图33: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资料来源:Strategy Analytics、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4:中国物联网市场增速预测(2017-2022)资料来源:IDC、招商银行研究院中期看,车联网终端市场增速最高。Gartner预测,到2023年,汽车行业将成为5G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最大市场,占5G物联网终端的53%。IDC预计,未来5年中国主流应用场景中,车联网场景的增长速度最快。从国内车载终端市场总体情况看,2019年Q1,车载终端上市新产品37款,含2G终端6款、3G终端1款、4G终端29款、NB-IoT终端1款。从应用领域来看,当前车载移动终端产品既包括轿车、客车、货车通用设备,也包括面向某种车型的专用终端,如物流车辆北斗兼容终端等。从产品形态上看,既包括集成度较高的智能后视镜、车载机器人,也包括专注于特定功能的行车记录仪、车载导航、ETC智能终端等。随着车联网的推进,消费者对车载移动终端智能化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车载移动终端搭载Android 等智能操作系统。2019年Q1,搭载操作系统的新款智能车载移动终端14款,占同期新上市机型数量的37.8%。图35:2019Q1国内车载终端上市新产品分布资料来源:信通院、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6:工业物联网应用场景资料来源:PTC、招商银行研究院长期看,工业物联网(IIoT)将成为5G物联网最大的市场。GSMA移动智库预测,到2025年,亚太地区智能制造连接将达到5.3亿以上。根据工业物联网软件平台PTC对其客户的调查数据来看,部署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领先行业是工业(25%),其次是电子和高科技(23%)以及汽车行业(13%)。具体应用场景包括制造/运营、服务、产品设计和IT等环节,最主要的应用场景是采用物联网形成制造运营情报和运营资产监控,这些智能的工业连接功能可帮助产品制造商提高产量和生产质量,并降低制造成本。4.5G行业云在垂直领域具有长期发展前景从应用场景看,5G推动云网业务融合,从提供虚拟化基础资源的云平台逐步演进到典型行业应用的行业云,不但带动数据中心高速增长,在教育、安防、能源、工业等实体经济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图37: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测资料来源:Gartner、招商银行研究院图38:全球IaaS公有云市场份额资料来源:Gartner,招商银行研究院4.1 云网融合促进云计算行业高速发展全球云计算市场持续稳定增长。2018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1363亿美元,增速23%。预计2022年,全球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2700亿美金,其中,IaaS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6%,PaaS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SaaS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4%。全球市场集中趋势明显,从2018年IaaS营收来看,前三名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其中,亚马逊AWS仍占据第一,市场份额51.8%,增速达到26.8%;微软Azure紧随其后,市场份额15.5%,增速达到61%;阿里云排名第三,市场份额7.7%,增速高达93%。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速高于全球水平,公有云市场增长快于私有云市场。2018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达962.8亿元,增速39.2%高于全球水平。其中,公有云市场规模达到437亿元,同比增涨65%;私有云市场规模达到525亿元,同比增长23%。从公有云IaaS来看,阿里云、天翼云、腾讯云占据前三;从公有云PaaS来看,阿里云、腾讯云、百度云占据前三;从公有云SaaS来看,用友、金蝶、畅捷通占据前三。根据ICT研究咨询机构计世资讯预计,2018年中国企业上云率在30%左右,而美国企业上云率约为80%,中国云计算市场在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图39: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及预测资料来源:信通院,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0: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及预测资料来源:信通院、招商银行研究院云计算高速增长推动数据中心持续增长。由于云计算、搜索、社交、电子商务、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全球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日益增长,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持续快速增长。根据思科全球云指数CGCI预估,从2016年底到2021年,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从338个增长到628个;全球年度数据中心流量将从6.8ZB增长到20.6ZB,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互联网流量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数据中心持续扩容。2018年,中国IDC市场规模达到1228亿元,到2021年将达到2759亿元,保持30%左右的增长。4G业务推动数据中心流量高增长。运营商网络流量的增长与数据中心数据流量的增长是正相关关系。运营商网络的4G、专线和宽带等业务的流量都来自数据中心的内容服务器。互联网业务的爆发和运营商管道的提速,都能够有效提升数据中心的流量需求。截至2019年10月,中国三家运营商4G用户规模达12.69亿,当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DOU)达到8.54GB,同比增速达85.6%,4G业务同步带动数据中心需求高速增长。图41:中国IDC市场规模预测资料来源:中国IDC圈、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2:4G业务带动数据中心流量增长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4.2 5G行业云具备长期投资机会5G推动数据中心保持高速发展图43:韩国4G/5G用户DoU变化趋势资料来源:Zdnet、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4:中国移动4G/5G用户DoU趋势预测资料来源:中国移动、招商银行研究院5G有效提升DoU,未来三年带动数据中心保持高速增长。运营商每月上网流量(DoU)的增速直接反映数据中心流量的增速。根据韩国科学信息部的统计,2019年Q2,韩国5G DOU为24GB,而4G为9.5GB,5G DoU是4GDoU的3倍。根据中国移动的预测,2019年5G DoU为19.6GB,到2022年5G DoU达到37.8G,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随着5G的逐步推广,5G DoU是4G Dou的3倍,未来3年将带动数据中心保持高速发展。5G解决网络瓶颈,云游戏遇发展机遇5G大带宽低时延特性解决了云游戏的发展瓶颈。云游戏以云计算为技术基础,游戏的数据处理不在本地运行,不需要下载游戏,所有的游戏都在云端运行,云端的服务器会把游戏画面经过数据压缩处理后通过网络传送到用户终端。云游戏大大降低了对用户终端的配置要求,用户终端不需要使用任何高端的硬件配置,只需要满足简单的视频流媒体处理能力,负责发送操作指令、接受返回的视频信息。云游戏低门槛、多设备同步、即时性的优势也带来相应诉求,云游戏比传统游戏需要更大的网络带宽和更低的网络时延,网络瓶颈成为云游戏用户体验不佳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5G的到来,5G大带宽和低时延可以给用户带来高品质的云游戏服务体验。云游戏市场长期发展潜力大。IHS Markit预计,到2019年底云游戏市场规模首次突破5亿美元,到2023年年底云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25亿美元。市场研究公司Niko预计,中国将在202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云游戏市场,届时中国云游戏市场收入超过11亿美元。行业巨头陆续进入,云游戏与社交深度融合。2019年11月,谷歌正式推出云游戏平台Stadia,Stadia支持笔记本电脑、平板、手机、电视盒子等智能终端,并且画面还可以无缝切换。谷歌带来了许多新的玩法,可以把游戏录像、截图一键分享到视频网站,游戏录像和预告片的内容会提供游戏的入口,实现即看即玩;玩家可以通过连接分享自己的游戏进度,其他玩家可以随时加入进来合作游戏;主播在直播游戏时,可以随时邀请观众参与游戏进行互动。腾讯云游戏平台WeGame在2019年8月份上线,网易云游戏平台也已上线,包括顺网科技、红手指云手机、海马云等其他小厂家也积极推出云游戏服务。图45:全球云游戏市场预测资料来源:IHS Markit、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6:5G云游戏解决方案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云游戏生态多样化,新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国内云游戏商业模式主要有虚拟手机出租、游戏联合运营、可玩游戏广告等。虚拟手机出租模式是To C市场的主要模式,用户通过购买不同配置的云端虚拟手机,在云端挂机刷经验、刷资源。与游戏厂商联合运营模式,类似苹果应用商店,云游戏平台可以和多个游戏厂商联合运营分成,帮游戏厂商带来新的用户流量。可玩游戏广告模式突破传统的静态和视频游戏广告模式,广告窗口就是游戏入口,有助于直接提升用户广告转化率。云游戏直接带动云计算资源的增长。云游戏给客户带来完美体验,把大量游戏数据处理和画面渲染放到了云端,云游戏直接带动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资源的需求增长,对满足高品质图像处理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设备和芯片需求量的增长。云游戏与手机、Pad、PC、AR/VR、电视等智能硬件结合,可能成为5G时代的To C业务的杀手级应用。5G推动安防新领域新机会5G三大特性带来更多安防应用场景。未来几年国内外对安防技术产品的基本建设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在城市、交通、教育、医药、环境、金融等多个行业具有旺盛的安防需求。2018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市场规模为106.3亿美元。IDC预计,到2023年,中国视频监控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201.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3.6%。随着5G的到来,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三大特性带来更多云安防应用场景,实现高清监控、AR眼镜/头盔巡检、无人机巡检、物资监控、火警监控、应急指挥等新需求。云网协同满足安防业务多样化需求。云安防平台不仅可以降低安防项目实施成本,提升安防业务部署效率,还可以实现安防业务与其他社会公共部门联动,提升社会运行效率。基于GPU和FPGA的云AI深度学习与边缘摄像机AI算力相结合,大幅提升对人、车、物的分析识别能力。经过计算机视觉处理和深度学习,可以轻松实现目标分类和属性识别等能力。未来,安防终端设备通过AI芯片可以实现视频全量特征结构化,再通过5G网络将特征信息传递到边缘云和中心云,云端通过智能分析实现效率最大化。云安防应用场景的多样化又带动云计算在安防领域的新发展机会。图47:中国视频监控市场规模预测资料来源:IDC、招商银行研究院图48:5G智能安防解决方案资料来源:招商银行研究院5G加速工业制造云化实现数字化转型5G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释放无限潜能。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推动形成了全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工业互联网为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有利于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动能培育壮大。目前我国制造业还处于较低水平,受限于自动化水平低、信息化水平不足、连网和实时数据传输能力问题未解决,工业互联网还处于起步阶段。5G的超大带宽、超大连接和超低时延特性,让工业互联网大步发展成为可能。工业制造云化带来长期投资机遇。根据信通院分析,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聚焦于仿真设计、业务系统、工业物联网这三类场景的云化。仿真设计中诸如汽车、重工、复杂电器制造型企业,通过云上高性能计算、模拟真实环境,进行多场景设计分析。业务系统通过云平台为制造、财务、销售、库存、采购、服务等业务系统提供弹性资源配置,提高效率,节约大量成本。工业物联网通过云端为数以万计的终端采集、分析和管理数据。工业智能制造上云,推动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发展,同时也为云计算带来了广阔的商业机会。图49:工业制造云化资料来源:信通院、招商银行研究院5.布局建议及核心风险点(如需本部分内容,请参照文末联系方式联系研究院)—— End ——转载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招商银行研究院所有,招商银行研究院允许在满足以下条件时转载本文:1.转载时保留本文全部内容,不得进行任何删改;2.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并在“原文链接”中保留原始公众号文章链接;3.转载时必须保留本转载声明。本期作者胡国栋,行业研究员----------------------------------------------责任编辑:余然 冯凯欣

其觉于于

如何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科学产业化上道路上为何总听见企业和专家的矛盾争执?要如何促成企业和科研团队之间的合作好“姻缘”?既了解科研技术又懂企业战略的复合人才如何培养?“科学家在线”专访中科院计算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元卓,他几乎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奔走,为专家团队和企业合作牵线搭桥。多年工作经历,他深谙科学成果产业化道路上的风险和矛盾,更懂得要如何“量体裁衣”。王元卓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大数据分析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助理,开放知识计算研究方向负责人。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科院青年促进会首批成员,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技术发明二等奖等5项科技奖励。主持过国家、省部级和企业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41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成果应用到多家国家重要业务单位和知名企业。近两年,科学产业化的浪潮继续翻涌,在政策环境的支持下,比起三十年前的那股创业潮来得更凶更猛。1984年创立联想的试水,让中科院计算所走在了产业化的前端,随后的龙芯、曙光和寒武纪,这些从计算所走出的公司在如今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里熠熠生辉。作为计算所科研处副处长,王元卓的工作更像一名介绍人,极力促成企业和科研人员之间的“姻缘”。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有三分之二都在外奔走——调研企业,与业务人员沟通,为所里的科研团队寻找合适的产业化道路。多年工作经历,他深谙科学成果产业化上的风险和矛盾,对于桩桩“姻缘”的缘起缘结如数家珍,“我非常珍惜现在的工作角色。”王元卓说。定位:成为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被问起项目的选定,王元卓更愿意用两张图作比:一张是瓶装的矿泉水,一张是水龙头。“瓶装水再多总有喝完的时候,但水龙头下有源源不断的水源。”战略合作,便如龙头之水,“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科学家在线:从最开始的科研人员,专注科研到如今的科研处副处长,与单纯进行科学研究不同,现在的工作则更多的是促进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合作,要和各色企业人士、政府人员讨论、交流,这样的身份转化是否曾有阵痛期?王元卓:从专注科学研究到分身科研管理,确实需要定位和角色的转化,尤其是要从对本领域科学问题的深入认识到对计算所科研布局,战略方向以及各研究方向成果的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不过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并不困难。这和我的科研经历有较大关系,我的硕士阶段主要是应用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人脸识别和说话人识别,博士研究生时转为研究网格计算中的资源管理与任务调度,从事博士后研究时开始研究网络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问题,来到计算所工作之后,开始从事网络数据分析、社交网络分析、知识图谱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而这些科研经历恰好涉及了计算所的三大主要方向: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信息处理和网络。因此,我相对容易理解计算所各个研究团队的技术和成果的特点,并有利于我从更高的层面去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经常与各种需求的用户直接沟通也培养了我成为精通业务的技术专家的特点,很多时候我对业务问题的判断可能比纯业务人员还要准确,所以我也经常充当用户单位规划引导者的角色,帮助用户单位做项目规划,其中如果有适合计算所做的项目,我就会拿回来,适合其他科研机构的,我也会帮忙把好关。 科学家在线:您目前从事的科研管理工作角色最重要的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王元卓:我目前的这个角色,既要有对技术的理解,对战略的把握,还要善于和业务人员沟通,了解整个行业业务的症结何在,量体裁衣。一方面,要非常了解科研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擅长做的项目类型,还要尽可能了解科研人员的当前的研究工作和最新成果,并帮助科研人员规划这样的技术成果可能在什么方面有可能得到应用。同时,还需要了解科研团队缺什么。有些团队不缺纵向项目,想找到技术成果的应用出口,需要找到对应的企业合作项目。有些团队的横向做得多,但需要凝练学科方向提升成果的影响力,则更希望参与国家级科技项目研发。所以要想做好科研管理有针对性的争取资源,一方面要对重要的企业和行业用户有着深刻的认识,又要对所里的科研团队也十分了解才行。科学家在线:在众多企业和行业用户中,您更倾向于找哪些企业和机构来与计算所合作?王元卓:我曾经在一次讲座上画过两张图,一个是瓶装矿泉水,一个是水龙头。再多的矿泉水,总有用完的时候,不过,如果把水龙头建好,就能源源不断有水了。单个项目的合作就像瓶装水,可能体量比较大,但总有做完的时候,而围绕某些方向的战略合作就可以把合作长期、可持续的进行下去。我主推的思想是,科研人员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业务专家,需要了解这个领域深层次的问题是什么,用户的需求是什么。我在与大企业和国家重要业务部门谈的合作,大多是战略合作,计算所科研人员有限,“一女不能嫁几家”,因此我的主要着眼点是是否存在需要持续解决的行业问题,并且有较为稳定经费来源。这也恰恰符合计算所“科研为国分忧,创新与民造福”的指导思想。我们与大企业的战略合作项目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项目经费体量最大的,紧耦合企业的产品线;二是经费次之,以原型类研发为主,科研人员一般只负责核心技术攻关和原型系统的开发;最后一类项目经费体量不会很大,通常用来支持企业关注的前瞻性技术的探索。牵线:一个困难两个瓶颈如何跨越“一段姻缘,最关键的是需要合适,并能够相应做些调整。”工作做多了,王元卓总结产业化的难点:一个困难和两个瓶颈。除了要有共同语言,科研人员和企业还需调整思想。科学家在线:您也说过,与用户的业务人员的交流会有一段磨合期。在这个合作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何在? 王元卓:最大的困难是双方要有彼此理解的语言去交互。而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更多是从技术先进性的角度来谈,比如讲他的论文有多好,成果多领先。但首先企业则会质疑,这些论文和成果在实际落地后还能不能这么好?在场景泛化过程中还能不能这么牛?第二,你的算法再好,能不能带动产品整体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因为企业的产品很多是系统化的,不是单靠某个技术就可以,而是需要很多工程化的步骤和整合,基于此,企业不会立刻就对科研团队产生很大的信任。第三,企业通常会更加关注资金投入产生回报的周期,企业首先要考虑这个系统再开发成产品后是否还是市场的主流,对企业的价值还有多大,这个项目经费的投入是否还有必要等等。然而,科研人员通常考虑的却是如何把技术作的更先进或者把系统做得更通用,但这恰恰可能距离市场越来越远了。不光是企业,在和国家业务的合作也是如此,因为很多业务部门的管理人员了解具体技术,通常得目标是是能否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帮助业务人员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要促成大企业或业务部门与科研团的合作,就需要有人能够充分理解双方所想,然后“翻译”给对方,从而实现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的无损沟通。 科学家在线:如上所说,科研人员关注的是技术的精细和先进,企业更注重收益,这样的矛盾要如何调和、归并?王元卓:一个好的项目合作,需要双方知己知彼,既了解对方的需求,也要明确自己的要求。首先,企业要明确作学术研究和做工程研发是不同的,有些科研团队希望把学术研究的成果推广到实际应用中,就会非常渴望有企业或者用户机构的横向合作。但也有很多人,不想跟企业合作,只想踏踏实实做科研,这个时候是怎么都不可能把合作促成的。其次,要进行应用研究的科研团队,除了拥有核心技术外,还要具有系统化、产品化开发的其他辅助技术的积累,也就是需要科研团队具备一定的工程化发开和运维的能力。如果是做学术研究,可能带一两个博士生就能做出很多好的成果,但做工程项目,没有足够的人手和时间是完不成的,这里面需要有很多测试和分析。计算所一直以来都是以大工程能力见长,集中力量做大事,是计算所的传统。但即使这样,在大工程项目研发过程中还是会经常遇到人力、能力等方面的问题。科研人员自视甚高的科研能力跟实际应用上复杂和精准的产品化能力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瓶颈。另外一个瓶颈,是企业对项目的需求和科研人员对项目的理解之间的矛盾。想找科研人员合作的企业一定是希望在某个点技术或者功能上有所突破。很多科研人员与企业接触几次了,可能都还没抓住企业的真正需求,而同时,企业也可能会开始质疑科研人员的地专业水平。在规范化的系统开发项目里,做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功能测试、性能测试等等都需要严格规划,且保证文档的规范和齐全。但很多科研项目、尤其是由学生为主参与的项目,更多关注意放在是否完成了项目结果,而忽略了项目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到最后交付项目时就有可能会出现问题。当用户要求修改时,可能负责开发工作的研究生都已经毕业了。 因此,科研人员要想承担横向合作项目,就必须提高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能力,注视过程管理。企业也要认清与科学家合作,和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不同之处,一个好的战略合作,科研机构不但可以企业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还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上帮助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科学家在线:如今国家政策鼓励科学产业化,科研人员离岗创业保留3年岗位。这个政策在实践过程中是否会遇到一些问题?王元卓:离岗创业确实是给很多人一个定心丸,帮助创业的科研人员留了一条后路,但其实创业本就是一条不归路。全力以赴创业尚且“九死一生”,如果创业的过程中还要兼顾科研那可以说基本上是“十死无生”。而无论生死,结束创业后再回到科研体制内,是很难再做出出众的研究成果的,因为思维方式已经不一样了,缺少学术成果、缺少科研项目,那样在激烈的学术领域的竞争中也同样是举步维艰,甚至可能不如一些刚刚出道的青年学者。培养:大数据复合人才的缺口如何填补?除了产业化之外,王元卓还在推动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从课程体系到生态体系,培养复合人才,填补国内大数据人才的缺口。科学家在线:基于您曾经在大数据上的研究经历和在产业化上的实践经历,现在大数据领域的行业现状如何? 王元卓:现在大数据领域的人才缺口越来越大。2016年全国大数据人才仅46万,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150万;截止2017年12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岗位人才需求量比2016年猛增6倍多。大数据人才可以分成三类,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和数据科学家。目前这三类都是缺乏的,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更缺乏大数据工程师和大数据分析师,很多大数据相关的人才放到市场上,分分钟就被抢走。因此,我作为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教育工作组的召集人正在努力推动中国大数据学科建设、组织系列课程教材的编写,并推动建设中国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体系。在课程教材体系上,大数据教材编委会规划了“1+3+X”的教材体系。以《大数据导论》为基础,并有针对性的设置《大数据管理》、《大数据处理》和《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课教材。在“X”系列里面,会包含面向各行各业的大数据应用的介绍,比大数据安全、生物医疗与健康大数据、金融大数据、工业大数据等,让学生可以从业务需求入手,接触完背景知识之后,再针对性的应用大数据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行业问题,而且“X”系列教材会根据行业实践的发展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还需要建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生态。首先,人才培养要有载体、学校,开设大数据的专业,或者作为一门课来教授。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够和企业深度合作,比如有些企业缺乏大数据人才,我们可以定制化,和企业紧耦合。例如企业可以把案例需求和就业人才需求都给学院,所有的课程和考核都和企业结合,考核的问题,就是企业的需求,一步步培养面向行业的大数据复合型人才。(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中科院计算所。)

摸花轿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开工

集微网消息,11月26日,福建省举行第四季度重大项目视频连线集中开工活动,共开工重大项目234个、总投资1881亿元,涉及光电、通信、新能源等领域。其中,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龙岩永定国动通信产业南方基地、宁德新能源科技四期等项目参与了此次集中开工活动。图片来源:福建日报福建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室项目总投资2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拟建设6栋光电信息科技研发楼。项目聚焦福建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特色重点产业,计划建成国际一流的光电信息领域材料和器件集成与应用综合研究创新平台,为推动福州市光电信息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永定国动通信产业南方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80亿元,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主要新建通信装备制造基地、通信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涵盖通信装备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产业。新能源科技四期项目总投资56.1亿元,主要建设28条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线,主要生产IC数码、家用储能、电动车(四轮以下)等锂离子电池产品,达产后年产4GWH锂离子消费电池。项目通过系统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采集、设备监控等环节的全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国际领先。(校对/西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