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今年新媒体可能考啥?考研风向标手把手告诉你!(上)催眠师

今年新媒体可能考啥?考研风向标手把手告诉你!(上)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X》在新传考研界总是当年判断考研风向的一本宝藏之书,它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掌握当年研究重点和可能的出题方向。但很多同学也会因为时间太紧而放弃看这本书,非常可惜。今天我们为大家梳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中的2018年新媒体综述一章,为大家标出重点,分析在考场如何使用这些内容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发,并省去考研暂时用不着的部分段落。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身体与传播/技术1:沉浸传播下的身体由于沉浸传播时代的“身体”不再拘泥于肉身,我们理解的“身体”也可以不必拘泥于肉身,主要指向吸收知觉经验的“现象身体”。“身体在场”是理解当下融合了虚拟与现实、具有超时空泛在体验的沉浸传播(immersive communication)环境和人与媒介关系的关键,这种“身体在场”也使得智能时代的技术与身体呈现出双向驯化的交互特征。【分析】这一段从内涵扩化的角度、理解沉浸传播环境下人与媒介关系的角度,理解“身体的在场”使技术和身体呈现“双向驯化”的特征,非常适合用在智能传播/沉浸传播结尾的升华和思考部分。“双向驯化”总结得非常精道。2:身体问题的理论资源刘海龙认为,“身体”问题的重要性的凸显,恰恰是源于我们进入新媒体时代所感受到的、身体在传播中重要性下降所带来的空虚感。因此,他一方面回到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和后人类主义,以寻求“身体”的理论资源;另一方面,则借助后人类主义叙事,从未来视角反思当下的传播研究中身体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展开方式。【分析】记住加粗句,在进入新媒体时代、身体在传播中重要性下降带来空虚的过程中,身体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在分析技术、新媒体时可以适当地引用这句话。其次就是要了解段落中提到的“麦克卢汉、媒介考古学、控制论和后人类主义”。麦克卢汉和控制论一定要非常熟悉,“媒介考古学”和“后人类主义”为大家稍作介绍,防止名解考到。媒介考古学通过旧的新媒介所带来的洞见来研究新的媒介文化,通常关注那些被遗忘的、诡异的、受忽视的机关(器)、实践和发明。另外,它还分析媒介文化中的记忆体制和创造实践——无论是理论的还是艺术的。媒介考古学将媒介文化视为层累积淀的,是一个时间和物质性的褶皱,在那里历史可能被突然重新发现,新科技迅速地过时。比如在媒介考古学方法指引下的新电影研究需要“重新思考电影如何形成、电影如何透过众人的劳力与脑力(及非人因素和偶然条件)发展,还有最重要的是这个媒体如何在1895年左右被‘发明’出来,最终获得了‘电影’一名”。&后人类主义1995年佩佩雷尔(Robert Pepperell)写了《后人类条件》,第一次对“后人类”作出了如下界定:第一,它标志着被称为“人文主义”的社会发展时期的终结。第二,它指向了我们传统上塑造的“人”的概念的深刻转变。或者说,我们不再以过去习惯的方式思考人了。第三,它也指向了生物和技术之间的聚合关系,尤其是两者之间交叉和混合关系。后人类主义两方面有基本内涵:一方面,它挑战了以“人”为中心思考人与非人关系的二元论;另一方面,它认为在人与机器、动物以及物质世界之间,彼此“共生”或“相互生成”,不再有任何绝对的鸿沟和界限。3:媒介融合角度下的身体未来由新技术引发的媒介融合,不仅止于媒介形态和社会形态的融合,更是技术与人的融合——技术会嵌入人的身体,而成为主体的一部分。这种由技术与人的融合创造出的新型主体,正在成为一个终极的媒介。在这个意义上,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就是“赛博人”。而“赛博人”的产生、主体性的变化(传播的主体已经从掌握工具的自然人转变为技术嵌入身体的赛博人),是媒介融合出现后一系列社会系统融合重组的根本性条件与动力。【分析】可以用在媒介融合的结尾或媒介融合与人的关系的答题中。4:自拍作为新媒体时代身体表演方式对于个体来说,自拍可以通过彰显“在场感”来进行自我呈现与表达,但沉浸于自拍又可能使得在场成为缺席,另一方面,“在场”方式也往往是从他人的角度构建的。作为一种典型的自我建构方式,自拍体现着“个体自我”“关系自我”“集体自我”这三重自我的冲突与调和过程,建构与解构、个性与去个性的矛盾也会体现在自拍的自我建构中。从自我认同的角度看,自拍强化了基于身体的表演在自我反思与社会互动中的中介作用,也可能带来“虚假的自我”的弥漫。以上三个方面的矛盾纠结都表明,尽管自拍是一种不同于“权力技术”的“自我技术”,但在社交互动变得广泛而频繁的今天,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训力量,通过自拍进行自我表现——从他者角度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调整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常态。【分析】拿彭兰老师的分析和我们的现实自拍情况做个对比,看看是不是如此?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启发我们,不止是自拍,UGC内容生产、短视频等新的媒体形式,都会面临这样一定的矛盾,也会面临新的权力被既有的权力收编的可能。算法、智能化媒体与传媒生态变革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也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线索发现、信息采集、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效果反馈等各个新闻实践环节。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业的应用模式及其引发的媒介生态变革,特别是其对新闻生产的影响,继续成为2018年新媒体领域研究的一大焦点。1:机器写作何苑等(2018)通过对机器写作的技术发展、工作原理和现状的梳理,发现机器写作一方面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另一方面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因此还不算真正的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并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不仅与真人在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别,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诸多局限。【分析】机器写作虽然好,但也存在上述局限和问题。2:算法推荐的应用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海量的社会化信息与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之间的“信息传播效率”问题,而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中最有成效的应用。方师师通过对算法接入新闻业的整体性梳理和分析,发现在世界范围内,算法内容生成逐渐成熟,算法内容推荐大受欢迎,平台媒体重塑新闻业从而体现出算法新闻业的蓬勃发展。3:算法推荐的风险算法流行的可能风险和问题包括:一是引发信息茧房的效应;二是算法中的偏见或歧视对人们社会资源与位置的限制(将人们囚禁在偏见与歧视固有的社会结构中);三是算法在幸福的名义下对人们的无形操纵(在个性化服务的“伺奉”下,个体逐渐失去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越来越多地被算法或机器控制)。同时,作为算法基础的“客观性”数据,不仅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多真相(数据生产环节的偏差可能导致客观性数据堆积成的假象),反而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数据分析也可能成为客观事物的干扰因素)。因而,识别、抵抗其中的种种风险,也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媒体和各种数据应用机构的基本责任。其次,算法的信息生产、筛选和分发尽管有极大的隐蔽性,但仍是一种有意识的信息“加工行为”,因此体现为一种隐藏于代码中的“伪中立性”。而任何“技术中立”与“无价值观”的主张都是平台逃避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的一种手段。在多个国家新闻生产对人工智能的实际运用中,技术本身和技术商业化一道,将新闻线索发掘、写作、分发等的诸多流程推向了“黑箱”——即新闻生产的“幕后的幕后”。黑箱化的过程不仅改变了新闻的样态、新闻生产的格局,而且带来了“流量工厂”驱逐优质新闻、定制推送固化社会分层、技术平台“反收编”新闻机构等社会格局变化。因此,当下研究者们不能仅停留于讨论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能实现什么,而应将视线转移到黑箱,审慎地观察这一过程可能的社会影响。【分析】算法的弊端,不用说了吧,狠狠批!4:如何打开算法黑箱、增进其透明度对于如何打开算法黑箱、增进其透明度,仇筠茜等也做出了积极的思考。她认为,目前两种方法,“I-T-O”(试图从算法新闻的输入、吞吐、输出三个阶段来进行公开,增进透明度)和“逆向工程学”(尝试通过技术手段从结果去反推算法规则)都在尝试以庖丁解牛般“看进去”黑箱的思路来对待算法偏见。然而,这两种方法都受到商业机密、民众算法素养、专业技术门槛等掣肘,“看进去”的策略很难落地。因此,她提出以“可理解的透明度”(用户导向,以可行性和社会接受效果作为衡量标准,更加注重普通大众是否可以不依靠专家、不需要机器学习的专业知识就可以理解)这种“看出来”的思路,从技术和规制理念两个方面增进算法的透明度。5:如何运用人工智能陈昌凤等认为,人工智能在新闻业的运用,不仅带来新型的新闻形态,更需要一种新闻思维上的升级换代。她通过对“互动新闻”的前瞻式展望来说明这一问题: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互动新闻”,不预先确定路径,而是通过展示和呈现的数据的解释力,给用户尽可能多的自主性,让用户能够自己讲故事,因此不仅改变了新闻工作的输出模式,也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新机会。【分析】在回答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时,可以从思维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回答。如果你能答到思维,就比其他考生只知道生硬地讲应该怎么做要亮眼的多。6:从主体角度看人工智能的影响:曾庆香等则从主体视角来看待这场新闻生产的变革。认为在人工智能的语境下,新闻的生产包括社会化生产(生产主体包括所有个人和组织机构)、职业化生产(生产主体即新闻媒体等专业组织机构)和智能化生产(生产主体为机器人)诸种生产方式,促成各社会行为主体成为新闻生产者,从而形成了巨大的新闻生产主体网络,使得传统媒体时代的“我—他”传播,转变为“我—你”传播和“我—我”传播,实现新闻生产主体的主体间性。白红义从新闻劳动的重构(体现为记者的劳动过程、雇佣状况、职业满意度等不同层面的变化)、新闻知识的重组(反映在作为知识类型的新闻文本和作为知识实践的新闻技能方面的调适和改变)与新闻权威的重塑(新闻业在社会中的位置变化)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了人工智能“嵌入”新闻业后带来的变化。他认为,虽然人工智能从不同层次对新闻劳动、新闻知识和新闻权威构成了冲击和挑战,但仍无法从根本上代替人类在新闻业实践中的核心角色。【分析】人工智能带来了传播主体泛化,当你被问到现在新闻场域中传播主体出现了哪些变化,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主体,以及人工智能在主体泛化中起到的作用。但是主体泛化的情况下,我们仍然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核心角色,所以在传播过程中,人和机器应该各司其职,实现传播效率、效益最大化。7:人工智能相关法律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引发了传媒生态的变革,也对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版权制度带来巨大挑战。其中,两个逐渐凸显的重要议题是:由人工智能生产的内容是否构成作品?如果构成作品,它的著作权属于谁?分两种情况。王渊等认为,人工智能(至少目前)不具有主体地位,不具有思想和情感,其生成内容不属于人的智力成果(只是按照人类设计的算法、规则、模板而生成的内容),不具有独创性。当人工智能作品不具有独创性时,就不能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但是,为了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之上设计所有权——根据不同的阶段可能属于程序设计者、人工智能使用者或者投资者。有些学者则认为随着算法的进步,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产品已经具备了高度独创性。当人工智能作品具有独创性时,应当赋予其版权保护。在版权归属方面,虽然存在由人工智能创作主体的“非人类”性而引发的理论困境,但面对大量涌现的实践,仍可做出一些现实安排:在尊重智能技术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现阶段宜遵从“操作人优先”原则确定其权利归属。除了上述问题之外,个人信息保护、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认定、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人格、算法歧视引发的平等权问题、人工智能涉及的劳动法等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因此,我们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的同时必需要正视由其引发的法律问题,并智慧地运用既有的或者创造新的法律规则来加以解决。【分析】当你被要求全面地回答人工智能相关题目时,别忘了实际操作中,还存在很多法律问题。微博、微信与社交媒体1:社交平台中意见领袖新变化陈敏等通过对微博、微信、知乎三个平台上有关南海仲裁案讨论文本的分析,也发现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意见领袖出现的新变化:主流机构媒体树立起新的舆论影响力;商业性自媒体与主流机构媒体合流;草根型意见领袖相对较少且影响力有限。这也造成了社交媒体无论是在言论的专业性上,还是在公共讨论质量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经常会有题目问,某某社交媒体是否属于公共领域。在回答这种题目时,你就可以把新的研究发现作为自己回答的论据,既有理有据,而且还能体现你对学界的关注,这是一枚研究生应有的科研素养。2:微信作为社会化媒体对社会资本的影响&“群居”的影响微信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化媒体,它的使用对人们社会资本的影响逐渐引起学界关注。潘曙雅等发现,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越大,他们所拥有的“粘连社会资本”( bonding social capital)和“桥接社会资本”(bridging social capital)这两类社会资本越多。刘毅则进一步发现,大学生的微信使用强度与主观幸福感无关,相反,其“桥接社会资本”越多,负向情感越强。也就是说,大学生微信使用或许并不能带来他们生活满意度的提高,也不能带来他们正向情感体验的增加;而“桥接社会资本”增多却可以带来他们负向情感体验的增加。这也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减少和控制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提供了理论根据。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特别是微信的勃兴,造就了人们一种以“群”的状态存在的生活方式。肖荣春发现微信群作为社区传播基础结构的重要部分构建了新型的网络化社区,持续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形成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弱关系”,从而结成互助、互惠的社会关系网络。可见,微信群的连接能力,使群成员关系网络大大超出了传统手机联络人构成的“熟人”网络。然而,微信群的规模扩张,并不意味这信任关系的顺延。宫贺发现微信群网络的大小与网络信任呈显著的负相关,即当用户的微信群网络越大,用户对其关系网络持有更低的信任度。粘连/桥接型社会资本“粘连社会资本”指强连接,代表个人之间亲密的社会联系,能够增加可信度评估、获得其他人的同意以及增强情感支持。“桥接型社会资本”指弱连接,代表个人之间松散的社会联系,优势在于建立新鲜的、异质的社会资源。【分析】复习到现在,这段文字应该会让你想到“使用与满足”、“创新扩散”中的同质性/异质性人际网络,可以把微信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作为案例添加到你们的知识体系中,下次回答相关题目时可以举这个例子~同时,拿这些研究发现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对照,你会发现确实如此。陈力丹老师之前也在论文中提过,新媒体的发展反而带来了人们的焦虑。我们在回答新型媒体带给人的好处时,也可以想想诸如负向情感体验之类的影响。最后补充一个概念:“社交货币”。它讲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你拥有的资源(物质、知识或任何对他人有用的东西)越多,就拥有越多的社交货币。就像是在市场上拥有越多的货币就可以买到越多的东西一样,踊跃越多社交货币就在社交中占有越多的优势。这个其实和这一部分没啥关系,但是由“社会资本”引发了联想,就为大家提一提。有兴趣的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下~3:微信群内部的复杂会话结构微信群内部存在着复杂的会话结构,其具体的信息交互类型以及演化规律都有待进一步探究。微信群中的信息交流更多是一种“有限度”和“碎片化”的会话形式,会话结构存在话题“无限漂移”和话语“无限流动”的特征;群成员在群中观点的表达受群体压力、群类型以及与其他成员之间熟悉度、信任度的影响,表现为一种“沉默螺旋”状态;微信群会话过程是由话题的延续、迁移、转换及回逆构成,同一话题的演化也表现出启动、保持、沉默及终结的生命周期。【分析】这部分有两点。一是社会网络分析了解一下,时下比较热门的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在社会计量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方法是:(1)图示法。图示法是通过一组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所构成的网络图形,直观地展现社会网络的概貌,并可利用图形进行简单的关系分析点表示社会学的分析单位,如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制度等。点的特征就是这些分析单位所具有的特征。网络中的点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有直接关系的点;二是孤立点,它不与任何点发生关系;三是有间接关系的点。(2)矩阵法。矩阵法首先将社会网络用矩阵表示出来,然后利用矩阵解析技术来分析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关系的分布与特征。社会网络分析在早期的社会研究中仅限于从群体内部结构和人际关系等微网研究,目前已发展成大规模的宏网研究,从而使社会网络分析成为理论研究的一种有力工具,并使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我们要了解一下微信群内部的复杂的会话结构,这和谣言在微信群中的传播有实践逻辑上的联系,要理解谣言传播的机制并找到遏制其扩散的办法,我们要充分了解微信群传播中的群体压力、话题过程等……4.政务新媒体的传播策略在社交媒体时代,以政务微博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不仅可以促进政务公开而且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开放、便捷的政治参与和互动平台。顾洁等以政务微博时政类新闻为研究对象,探索新闻价值要素如何影响政务微博受众参与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价值理论框架对于受众的新闻信息选择和参与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具体而言,研究中所检验的12个新闻价值元素在整体上对受众的评论、转发和点赞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其中时新性、周期性、趣味性、显著性、个体性和争议性这六大要素对受众参与具有显著预测力。目前,拟人化策略在政务微博中应用十分广泛。张放等通过控制实验发现,政务微博的拟人化互动呈现出一种由外而内效果逐渐衰减的“封面效应”:账号资料拟人化对提升互动效果的作用最佳,表达风格拟人化次之,而交流内容拟人化的作用最为有限。因此,政务微博拟人化策略的最优线索组合应该是:账号资料和表达风格拟人化,而交流内容尽量非拟人化。【分析】这两段可以对政务新媒体的实践给出操作指引。新闻价值这个不必多说。主要是很多题目都会问大家,媒体应该如何做以适应新的传播形式,大家肯定都会回答“优化传播语态“”之类的,但是如果能结合试验、调查结果来说明应该怎么做,既有科学性,也会比泛泛地说“优化语态”要更精准。5: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在我国社会迅速进入老龄化之际,老龄化与媒介数字化两大浪潮深度交汇,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然而,目前针对这一群体相关研究不仅数量有限,且大多泛泛而谈,研究发现远远落后于社会实际。周裕琼发现,老年人对微信的使用主要集中于社交功能,其微信采纳率、使用时长和频率都比较高。主观因素(对微信特征和风行程度的感知)对老年人微信采纳与使用的影响,大于客观因素(人口变量和健康水平等)。虽然老年人面对信息化浪潮,借助微信实现了崛起,但仍需警惕的是:微信采纳和使用率并非意味着数字代沟的弥合(它有可能加重人群分化和内容区隔,成为系统性社会排斥的“帮凶”),也不代表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融入。【分析】这方面研究可以用于回答“数字鸿沟在新媒体时代是扩大还是缩小”的题目。其实不应该过于具体地给出“扩大”或“缩小”的结论,因为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扩大,但有些方面确实在缩小。以微信的使用为例,有学者提出“数字反哺”,认为在家庭中青年一代通过教父母用微信,可以弥合鸿沟,但是上述研究又发现,其实老年人的使用动机还是非常局限、媒介素养等还是比较低下。粉丝、网红与短视频1:网红现象的逻辑生成机制与粉丝文化相伴而生的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红现象——它既见证了微观个体命运的戏剧性变化,又体现为一股强大的经济社会力量。杨江华基于网络社会理论,通过对网红现象的历史比较研究,发现其存在三类不同逻辑生成机制:即网络虚拟空间的公共广场效应、网络交往的社群化模式,以及资本市场的商业打造。而网络走红的社会后果影响,经历了从文化社会领域到经济领域的过渡演变,并伴随互联网经济的兴起而衍生出网红经济的商业模式。他认为,网红现象还为理解中国网络社会的形成机理与发展变迁提供了鲜活样本。【分析】值得注意的是网红生成的三种逻辑,用以回答网红现象出现的原因。2:短视频的影响梁玲注意到,短视频平台的崛起,正在改变“看”文字或图文——这种人类数千年最基本的阅读形态,5秒到30秒的超级短视频,已经成为移动终端最火爆的阅读形式。由此,短视频在实现对文字阅读的低成本替代、潜在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模式的同时,也正在为出版与传播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短视频流行,使其愈发成为乡村人青睐的休闲娱乐与信息获取方式。刘娜和姬广绪都注意到这一现象,也同样以“快手”为例展开对短视频流行之于乡村文化和乡村空间影响问题的探讨。刘娜发现,大量乡村用户入驻“快手”APP,通过拍摄短视频尝试乡村文化自主表达的新路径,快手也逐渐成为促进乡村形成身份界定与文化认同的线上空间。姬广绪则发现,村民日常生活中“快手”短视频的制作和发布对于消解传统城二元对立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快手”成为城乡边界消解、城乡文化拼接的舞台,展示出网络时代城乡文化并存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分析】从宏观角度理解短视频的影响:对人们阅读模式的改变、对城乡文化融合的影响。3:短视频存在的问题高菲认为,找不到稳定的盈利模式、缺乏优质内容和版权纠纷不断等网络行业的通病同样制约短视频的发展。吕鹏等则发现,短视频平台目前主要存在雷同化、垄断化和低门槛化三大发展趋势。而以政府为主的治理,也存在事后治理、模糊规范、手段单一等问题。【分析】嗯,这个就不用说了,回答短视频相关题目时记得写上。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2018年新媒体综述的一半了!信息量有点大,值得大家好好消化!最后一个多月了,大家千万不要觉得学不进去了。经过前几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你们的基础已经非常牢靠,现在需要的就是用各种各样的知识、热点、最新研究来刺激、巩固大家的记忆,帮助大家扩散思维。所以,认真地吸收你们眼前的内容,绝对会有助益。如果大家喜欢这种形式,喜欢这样的重点整理、分析,请点个“在看”,这样下一期会更快到来哦~参考文献:[1] 苏涛,彭兰.反思与展望:赛博格时代的传播图景——2018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9,41(01):41-57.[2] 刘海龙,《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吕黎.“打字机”的前世今生——2017年媒介考古学著作举隅[J].中国图书评论,2018(02):60-68.[4]朱彦明.后人类主义对教育的挑战与重塑[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129-136.作者:春光编辑:春光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其行身也

最全的中国传媒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专业攻略,考研究生的同学请珍藏

最全的中国传媒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专业攻略,考研究生的同学请珍藏。我如何来此?我将身在何处?我又要去向何方?内线统统为你解答!先听听师哥师姐们对研究生生活的体会和感受吧~1、你以为的以为学电视的只拍片子?学新闻的只搞新闻?学传播的只搞研究?No!无论你是什么专业。在这里,你的日常都可以是这样的!全媒体实践或者是这样的!学术工作坊再或者这样的!在这里经过三年(两年)研究生生涯的锤炼,你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将得到锻炼和提高。想知道新闻传播学部有哪些平台和资源?陈晓卿教你如何拍出《舌尖》一样的纪录片业界大咖云集媒介前沿讲座,畅谈媒体工作经验和多年创作心得。电视学院的演播室为你敞开,在这里,学习摄像、导播,亲身体验做节目。这是我们上课的日常我们在校园里就能接触无人机,通过VR收到白岩松、康辉等著名校友的新春祝福。各种高大上的海内外实习机会,让你走进新闻一线,去看,去听,去感受。在高大上的1400平4k演播厅办记者节,全部工作都由学生们独立完成。在这里,我们研究传统媒体,更研究新媒体,我们从不关起门来老生常谈,我们时刻跟着时代的脚步。2、你的前方是星辰大海如果你怀着新闻理想或是电视梦进入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各大主流媒体,你都会看到“亲师哥”“亲师姐”的身影,你也可以进入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中宣部等国家机关部门,或者进出口银行、国家统计局、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事业单位或著名央企,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自主创业或读博深造……这里只是你梦想开始的地方,从这里起飞,你的前方是更加广阔的星辰大海。3、TA青睐踏实奋斗的人看看这一年比一年高的录取分数线,你就要知道,成功路上没有取巧,你梦寐以求的专业更不会等你不劳而获,不拿出比追女朋友(蓝盆友)多百分之二百的劲儿来,想要追到你的TA可不容易~作为媒体人,你要有侃侃而谈的本事,但绝不是只会夸夸其谈,媒体人是一群付诸行动的人,用事实说话的人,就拿出你的真才实学,来征服你的TA。说完初试,学部君带你提前走进复试~下面就是复试的基本流程啦,中传的复试时间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四月上旬研究生院统一划线,中旬将发布调剂信息(具体时间请以研招网为准)4、各专业的独门绝技新闻传播学部的每个专业除了享有共同的福利外,当然也都个性十足。不同的专业在课程设置、研究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特色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各有所长。来试一试你就知道,你一定会爱上TA~这里是你的梦想,更将成为梦想开始的地方,预祝所有同学考研顺利,我们2018年9月见~想了解更多的高校信息,快关注我!

又一年

院校报考指南|新传考研,怎么选?

栏目介绍专业已经选好的情况下,是否陷入了院校选择恐惧呢?院校哪家强,核电站来帮忙!锁定周三栏目《院校报考指南》,为你分析同专业不同院校,避雷填坑,为你续航助力!03新闻传播学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20年9月,第五轮评估即将开始。在这之前,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第四轮评估中,法学的结果吧!以上就是新闻传播学的院校排名了,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几所院校,为大家提供参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致力于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出版、报刊及新媒体等信息传播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校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是一所以信息传播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新闻学院目前共设新闻学、新闻学(数据新闻报道)、传播学、传播学(媒体市场调查与分析)、网络与新媒体(媒体创意方向)五个专业方向,有着完善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培养体系。传播研究院现有硕士专业6个(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国际新闻学、传媒教育、出版、新闻与传播)。在积极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的同时,还着力推行“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教研发展理念。长期为各中央媒体、门户网站、省级广播电视集团输送后备人才。因为中传的MJC是分方向的,而且报名的时候就得确定,报名确认之后也是不可变更的。各个方向会分别划复试分数线并各自举行复试。而且有的时候选择对了方向就是成功了一半。图片来源于知乎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报考录取比为11.7:1,全国第一。可以说,报考中传难度近年来越来越大,应该说,就体制内的认可度来看,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是一路上升的。在2018年双一流学科评分中,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的新闻传播学并列全国第一。不仅仅是体制内的认同,中国传媒大学在自媒体和泛传媒圈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攀升。虽然中传广受好评,但是其报考难度还是不能忽视,建议大家慎重考虑自身情况。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任院长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社长范以锦教授。目前,学院下设新闻学系、广告学系、广播电视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口语传播系和计算新闻传播研究中心。设有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舆情大数据研究中心。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和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挂靠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教育方面,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4个科学学位硕士专业,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艺术学)2个专业学位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以与传媒联合培养和开放共享为主要特色。学院建有华南新闻传媒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华南新闻传媒协同育人中心。始于2008年的公益性“传媒领袖讲习班”(暑期学校)是研究生教育品牌。暨南大学的这个专业还是不错的,考试难度不低,因为毕竟是在广东的学校,而且还是211。但是作为A-院校,其考试难度肯定略低于A+院校,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冲击985,但是又想借助考研打开985,211的大门的同学,可以好好备考,做好充足的准备,考取这所院校。另外,因为院长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社长,也许学校会有一定的人才输出链条,将来的就业也是有一定程度的保障,这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因素。苏州大学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 “2011计划”首批入列高校,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学院现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点2个:新闻与传播、出版;学院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苏州报业传媒集团等多个媒体单位建立了实践实习基地,并主动对接相关高层次媒体和企业平台,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高层次平台和机会。每年度举办苏州大学大学生电影节暨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分会场活动和国际大学生新媒体节,定期聘请学界知名学者和业界资深人士来校举办专场讲座。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实力不错,难度也不是很大,位居苏州,地理位置好,发展情景大。而且根据教育部学位中心发布的全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苏州大学新闻传播学位属于B-,位居全国第25名。学习环境学校氛围都挺好,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在苏大也是很不错的。可以作为暨南大学的同等类型学院考虑一下,结合一下地域因素,慎重报考。浙江传媒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是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类高校,素有“北有北广、南有浙广”“北有中传、南有浙传”之美誉。浙江传媒学院的新闻传播学2011年获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2012年开始招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新媒体传播两个方向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共102人。目前,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是李良荣,他出版并参与出版了许多新闻学的专业书籍,有很高的学术成就。浙江传媒学校只招专硕不招学硕,招收人数非常多,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是报考人数也非常惊人。浙传的专业方向分的很细,各个方向的分数线近年来看还是很稳定的,在350-365左右。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加,竞争压力也是有的。浙传作为传媒名校,在传媒领域就业优势是非常强大的,再加上有近几年发展很好的浙江卫视加持,媒体资源非常丰富,未来也有很多的就业机会,虽然是一所双非院校,但是它的地理位置以及非常好的就业前景,都是值得大家去尝试的!

芝加哥

新媒体考点全知道!考研风向标,为你指明出题方向(下)

《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X》在新传考研界总是当年判断考研风向的一本宝藏之书,它能够让我们迅速地掌握当年研究重点和可能的出题方向。但很多同学也会因为时间太紧而放弃看这本书,非常可惜。上周我们为大家梳理了《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9》中2018年新媒体综述的上半部分《今年新媒体可能考啥?考研风向标手把手告诉你!》(上),得到了大家的“在看”信号。感谢大家对我们的支持与互动,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梳理下篇。在忧思与希望并存、反思与期冀同在过程中,迎接已经到来的赛博格时代。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1: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交织的大背景互联网的流行始终伴随着谣言的大量滋生和扩散,尤其是进入当下所谓的后真相时代,传统的单一权威信息来源机制遭到瓦解,各种基于观点、情绪和个人体验的相关话题越来越多,甚至盖过了事实和理性。由此,网络谣言不仅在形成和演化机制上出现了新的变化,也与网络舆论、网络暴力等现象复杂地纠缠在一起。【分析】适合用来当背景写在答案开头,再慢慢引出下面的特点、原因、措施等具体内容。2:网络谣言发生的原因和条件苏宏元等发现,社交媒体是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核心条件,而网络谣言负面传播效应则是多条件组合作用的结果。在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安全事件中,信息透明度低和传播主体的有意讹传,更容易导致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喻国明认为,与信息成本降低和网络结构因素等相比,反馈机制的缺失才是社交网络上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一方面,个体对于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导通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分析】首先要明确,“网络谣言负面传播效应则是多条件组合作用的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主体、内容、渠道、对象、反馈等,把条件展开解释就成了原因。主体的话可以说传播主体的有意讹传,以实现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渠道很明确,“社交媒体是突发事件中网络谣言传播的核心条件”,可以搭配拐卖儿童的梅姨的画像等案例说明;内容包括“信息透明度低”和下面第3点的“契合网民道德焦虑”等;反馈就是喻国明老师说的个人反馈与谣言单向导通不同步的逻辑,还可以结合上篇“微博、微信与社交媒体”中提到的圈层化传播的内容。3:网络谣言与网络暴力的演化逻辑针对当下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之间频繁融合演化,加剧破坏舆论生态的现实,刘绩宏等从个体层面探索了网络谣言向网络暴力演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发现:契合网民道德焦虑,并能激发网民多元、复合道德情绪的网络谣言,能够使网民形成对相关主体的消极道德判断,进而实施网络暴力行为。这些网络谣言也由此演化为网络暴力。【分析】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往往相互伴随,如果你在提到这一现象时可以解释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会显得思考更深刻。4:网络舆论形成因素受众媒介使用是网民态度和行为的外化形式,是网民采取进一步行动的前期行为,与网络舆论生成存在着互动促动、渐为一体的内在逻辑。从舆论生成来看,受众媒介使用及其遗留的搜索痕迹可以据以预见将要发生的行为,特别是关于某一议题的爆发式搜索的出现,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可以据以提前研判网民即将表现的态度和采取的行为。龙思思等也发现,新形势下的网络舆论平台已不再局限于“三微一端”,知乎、果壳等以中等收人群体为主要成员的专业网络社群已然兴起。这类网络社群及知识向答社区中,网民发声较为专业理性,思辨能力强,在舆论场内的介人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容忽视。【分析】舆论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受众媒介使用是网民(很大一部分群众)的态度、行为的外化形式,通过大数据是可以对其进行监查、分析、预测的。如何积极、及时地引导舆论,可以考虑从受众媒介使用行为入手。其次,从传播渠道看,除了我们平常能想到的社交媒体外,知乎、果壳等专业网络社群在实际生活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发挥全平台治理、整合舆论引导力量、实现效率最大化,在实际操作中也应该把这些社区纳入考虑。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治理1:隐私保护与网络治理的大背景进入社交媒体时代,随着公民个人信息泄露、被滥用以及由此引发的信息诈骗等问题,个人信息保护引起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也凸显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2017年6月,《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四章对个人信息安全问题进行了专门规范,被认为是目前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城最重要的法律规定:同年10月,《民法总则》也开始实施,其中第111条对个人信息保护做出新的规定,首次从民事基本法层面对个人信息权进行确权,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行为规范。【分析】开头就按这种句式写,“进入社交媒体时代”存在哪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关注,凸显问题紧迫性。加粗的法律名称可以记一下,用于举网络传播法规方面的案例。2:我国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情况大部分社交网站将个人信息置于隐私保护框架下,缺乏独立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用户与网站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也不对等,缺乏有效的个人信息保障机制与法律救济指导。同时,网站在收集、处理个人信息时亦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收集较多的个人基本信息、行为信息、地理位置信息、设备信息和分享信息,却缺乏对这些信息使用细节的详细说明。有调查显示,我国大部分网站合规程度较低,不同类别网站的合规程度也存在差异。其中,70%的敏感信息类网站存在中级及以上的数据安全漏洞,这也意味着,大部分网站并没将个人信息保护政策落到实处,法律在个人信息保护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徐敬宏等则发现大学生微信使用中隐私关注水平不高,且大多数受访者在注册账号时并不关心相关的隐私条款。【分析】第一段讲的是现状,第二段可以作为数据级案例,第三段是用户层面的不足,是我们可以着手改进的方向之一。3:治理之道行政手段的全面控制,虽然能够成功地扼制某些网络舆论的泛滥,然而由于流通性差,这种做法只会导致整个网络生态系统熵的不断增加,结果会抑制网络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系统处于一种静态的“热寂”结构。而解决之道在于,尽可能多地输入负熵流,让不同的网民拥有相同的机会表达各自的诉求,并按照网络民主的原则来维护自身利益,以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生态系统的和谐稳定。今后的传播法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应从以规范为核心转向对规范和行为的综合分析,特别是规范对网络中介行为的影响和网络中介的行为及其如何规范本身应作为网络空间传播法的核心问题。【分析】从治理来看,传统的“围堵删”已经无法奏效,必须在自由平等的条件下倾听不同网民的诉求,让不同意见有商谈、融合的空间,这也是现代风险社会必须具备的应对措施和对话精神的体现。至于第二段,讲的是传播法的完善,这种话术会比苍白地说“相关部门要加强法律完善”要更具体可行。知识付费与新闻付费1:知识付费的影响与优点知识付费给整个内容生产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对生产者来说,知识付费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知识信息生产者的知识版权,激励优质内容的生产;对用户来说,知识付费能够使用户高效地筛选知识,获得更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知识付费代表了正在发生的互联网知识生产、传播与消费范式的重大转变:从过去的公共、分享式的知识社区转变为有着工业化、专业化的知识生产机制和基于数字经济的知识服务产业;从过去碎片化的信息获取转变为依赖知识中介,获取跨界通识、中层化的知识类型。2:知识付费可持续发展之路彭兰基于知识付费平台的视角,认为知识付费平台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机制角度,平台的机制设计需要有效开发用户的认知盈余并实现供需双方的匹配,以刺激知识生产,同时需要推动基于自组织的平台进化和平台文化建设,提高社区整体和个体的社会资本,推动知识共同体的产生;从用户意愿角度,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都会影响到用户使用知识付费产品的意愿。3:知识付费的驱动及其本质杜智涛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课堂教育与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不同,人们在线知识付费的意愿更多来自于一种对知识内容的专业性、有趣性感知和主观规范等体验因素驱动。这种体验驱动本质上是由商家构建出来的一种消费场景,其底层商业逻辑与一般消费品并无差异。【分析】我们在肯定知识付费优点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知识付费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育和系统学习,人们为知识付费的动机可能具有多样性甚至盲目性。更需要警惕的是,同时也是非常具有学理性和思辨性的是,知识付费与其他付费体验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商家构建的消费场景,可能我们抱着“学习”的目的付费,最终却付出了“智商税”,成为了资本家贩卖“知识焦虑”的“劳工”。4:计算传播应用于知识付费喻国明等认为,计算社会科学范式可应用于内容付费研究的诸多领域。在用户方面,通过计算的手段不仅可对用户进行画像描述和筛选分类,且比传统工具更快更具信度地获得用户的关系数;在营销效果方面,计算方法在如何研究通过语义对照提升付费内容的异质性以及如何精准地推送付费内容方面将大有作为;在内容方面,计算方法可用于内容生产方向的预测(测量公众对于特定付费内容的喜好预判);在平台方面,计算方法可用于平台所构建出的社群如何影响人们的内容付费意愿或行为的研究。5:新闻付费案例及发展建议在知识付费引发内容行业的风起云涌的同时,新闻付费则引起人们对于媒体商业模式和优质内容价值的重新定位。财新网作为第一家全面试水新闻付费的媒体(2017年11月6日,财新网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全网收费的实验),其总编辑张继伟认为,与注重实用性和垂直细分市场的一般性知识付费产品不同,新闻付费产品的延展空间、长尾效应极强,容易受到新闻热点的带动,而不是一次性爆发后便陷于沉寂。而从财新的新闻付费实践来看,付费获得读者认可的基础,仍在于内容本身。不断提升用户体验,最小化用户负担,是付费实验得以成功的关键。自2011年3月《纽约时报》率先提出“付费墙”(paywall)概念之后,付费墙不仅成为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为其网上数字内容所建立的一种主要新闻付费模式,也是目前中外报业集团应对收入下滑、摆脱经营危机的一种积极的自救实践。与国外相对成熟的付费墙实践相比,中国报业囿于经验不足及体制性约束,在付费墙实践上更显坎坷。因此建议,未来国内媒体的付费墙实践,宜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以内容生产专业化(能否提供有高质量、独特价值的在线内容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付费意愿)、服务化运营(由单纯的内容产品向服务化产品转变)、市场化运作聚拢(将读者视为具备独特个性与交往需求的个体,以会员化运营思路对待付费读者)和收费渠道多元化,并以此作为转型发展的基本思路,实现其在新媒体时代的逆势上扬。【分析】整体来看,这一章思路很清晰,内容很全面,非常适合用来答题。先说知识付费的现状/大环境(可以带一些技术支持或者是知识付费的特征),然后说知识付费带来了什么影响,再说知识付费如何实现长足发展,最后看到知识付费的本质,进行视角的升华。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1:区块链技术的内涵区块链技术以分布式记账技术为基础,借助用户赋权和共识机制,以构建多方参与的数据账本为解决路径,重构数据市场中多方的主体关系,最终实现数据生产方、数据使用方和数据垄断方的共赢。因此,区块链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破解数据孤岛困境(指由数据生态中参与各方利益博弈造成的数据割据并进而形成数据孤岛的现象)的钥匙。2:对区块链技术的态度传统互联网解决了信息传递的效率问题,而区块链则进一步解决了价值传输问题。因此,它与致力于提高社会透明度的新闻业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持续、审慎地观察和关注。正如有学者所言:“区块链与新闻业的结合还需要更多的试错,我们固然不可对它过于乐观,但也不可断然忽视,因为很多迹象表明,它很可能已成为颠覆当今社会所有常规的革命性技术,其潜力不容小觑。”【分析】适合放在最后总结时,表明我们对区块链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既不能过于乐观又不能断然忽视,体现了辩证思想,这是老师非常喜欢的逻辑。3:区块链技术的价值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的价值体现在四个方面: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性,纠正报道者的刻板印象和“媒介的偏向”;确保报道的安全性,抵御政治和技术力量的干预;准确跟踪内容流向,保护内容版权;利用虚拟货币获得新的众筹商业模式。因而,区块链技术对新闻和信息的生产、发布和消费有着特别的价值,可以成为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新闻传播解决方案。【分析】区块链应用于新闻业,其实大体也就这四方面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实际上属于去中心化技术,如果应用于社会,可能会带来社会的自治。当然,这需要的前提就是人人拥有实际上的平等,对技术的掌握也不能排除某一部分群体。这在当下中国还难以成为现实。4:区块链技术的运用案例① 媒体机构 Userfeeds 和 PressCoinUserfeeds依靠区块链技术,创造了一个公开透明的、能被公众审查的新闻内容平台及其配套的排名算法,从而显著降低了假新闻的曝光度。PressCoin依靠区块链技术为新闻机构搭建了一个“依存共生”的生态系统,从而将新闻内容的质量与收入挂钩,颠覆了媒体的传统商业模式。【分析】前者从内容角度运用区块链,后者从商业模式角度运用区块链。② 区块链新闻机构 CivilCivil的整体架构实际上是围绕三个要点展开:第一,为公众和新闻工作者建立一个自治的新闻市场;第二,公平、开放、透明的管理系统;第三,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保障实现。其中,“加密经济”带来的激励和保障这种模式自我维持核心。③ 媒介机构 PressCoinPressCoin公司虽然在理论上阐明了独立媒体“如何自给”——试图以加密经济为路径,彻底打破传统的、外部依赖性的媒体商业模式,建立自给自足的“全球媒体生态系统”,以“去中心化的价值再分配”重构新闻生产者、分发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但在现实操作中,商业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双重不成熟,将给“能否自足”的问题和这一创新实践带来巨大挑战。结语:赛博格时代的新媒体研究未来已来,面对不断迭代升级的新媒体技术,学者们对新媒体研究的未来发展逻辑似乎已经达成了基本的共识:一方面,要激发新媒体研究的想象力,不断扩大其研究的边界,将那些原本有所忽视的问题,诸如新闻生产、传播过程涉及的硬件、软件和其他类型的技术充分纳入研究视野。另一方面,鉴于新媒体研究对象愈发显现出的复杂性和多学科特点,也要求我们更多地引入、借鉴其他学科(如计算科学、统计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范式。通过与诸多交叉学科的积极对话,妥善应对由智能技术向外部环境延伸而出现的各类新现象、新问题。上述来自研究领域的种种变化,实际上也意味着对新媒体研究者的更高要求,“呼唤研究者提高媒介研究的开放性,吸收、整合不同渠道的意见资源,批判性地看待智能媒介建构的文化价值意义,从而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发掘传播学科能够得以回应的理论落差,勾连起新媒介技术与公共生活福祉之间的内在共鸣。”【分析】结语能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回答新媒体相关题目,如果题干没有限制得太死,可以在题目中的某一部分(比如在思考部分)说一说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方向,体现自己对学术界的关照。当然啦,这部分不是必要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确实能说出一些实际的东西,就写;如果没把握,就不必在意啦~好啦,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分析完了2018年新媒体综述,包括身体与传播的理论探讨,算法、智能化媒体及其带来的传媒变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粉丝、网红和短视频等现象,网络谣言与网络舆论的问题,个人信息保护与网络治理,知识和新闻的付费以及区块链技术。里面提到的大背景、某个技术或现象的优势和劣势、案例、分析问题的角度、我们能够延伸的思考(比如对新媒体研究的思考),都是我们在最后这一个月的学习养分。把它们和基础知识相结合,将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当然,如果你想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专题梳理和答题技巧的整理,2020版《新传考研20天20题》将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让你的上岸更有把握。让爱传播为你带来好运,带来实力,带来充实每一天。作者:春光编辑:春光主编:羽生我是爱酱,专注新传考研辅导五年,想得到更多新传前沿热点及干货分享,可以关注我,或请关注公众号:爱传播。

居民区

考研干货分享:热门专业介绍之——新闻传播学

今天,要讲的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也是一直以来深受跨考大户追捧的明星款硕士——新闻传播硕士。一、新闻传播学专业简介(0503)1.一级学科简介: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本学科以人类社会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为对象,从不同维度研究不同形态和类型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活动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性质上,兼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本学科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众传媒的新闻传播而展开,在近些年,其研究视野和范围大大扩展,网络传播、媒介文化、数字传播、信息和文化产业等各个方面,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本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四个学科方向。2.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新闻理论研究:对各种新闻传播新现象新问题、数字化时代新闻传播发生和发展、提升全民媒介素养等提供理论支持和说明;第二,新闻业务研究:以传统的"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业务研究,正在转变为事实、娱乐、评论等叙事技巧与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综合运用的研究,而且信息收集、分析、整合、呈现等综合创造能力的研究,成为新闻学研究的前沿;第三,新闻史研究:为职业和非职业新闻传播者提供本领域人文历史意识,尤其是提供当代新闻传播历史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念方面,都面临着新的任务。(2)传播学:以人类传播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在于传播、交流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变迁。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第一,传播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传播与人的交往、传播制度、传媒生产、受众、传播效果等;第二,媒介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含媒介生产与政治经济权力、媒介文本的意义呈现、作为文化的传播技术、跨文化传播等;第三,传播史研究,包括媒介史、传播观念史、传播文化史和社会史等。(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科以广播电视和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第一,广播电视研究:主要包括节目和频道(率)的构架、类型、制作和运营、广播电视节目和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受众、收视(听)率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第二,新媒体研究:强调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传播理论为依据,内容涉及基本理论研究、内容产制研究、产业模式研究以及传播与技术融合部分的研究,同时,研究新媒体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关系。(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由广告学和传媒经济学两个相关联的部分构成。本学科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大众传播的形成时期。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的学科基础是传播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主要分五个方向:第一,广告传播理论:研究广告的传播特性、功能、类别、程序,广告发展的历史与变化趋势;第二,广告运作与管理:研究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介的广告运作与广告经营机制;研究社会对广告传播的管理与控制;第三,品牌传播:围绕着品牌建设而进行的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与制作以及媒体运用;第四,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的本质,传媒产品的性质与产制方式、传媒的消费结构、行为与绩效、媒体市场失灵与政府规制等内在规律。第五,传媒经济实务:研究传媒组织的决策、战略及其他经营管理问题。二、易混淆专业解析——新闻学和传播学考研的专业同类型的考研专业都会有很多的分支,有很多相似的专业。给大家介绍一下容易混淆的两个专业——新闻学和传播学。新闻学和传播学具有不少相通之处和相似性。新闻学侧重于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实践层面,具体到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新闻采制和运作;而传播学研究范围广泛,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文化研究等紧密结合,研究人类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传播活动,以及研究传播活动主体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1.研究范围不同。新闻学主要以传统的报业为主,评论是重点。学习内容包括理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新闻史,实践方面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学有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摄影、编辑出版等专业分支。传播学除了报纸外,还涉及电视广播、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几乎所有媒体的所有内容,此外广告、公关、民意测验等也在其包容之下。传播学学习的内容既有专业课程方面的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信息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有广告、新闻、影视、营销、对外交流等内容。传播学包括传播法学、传播理论研究、媒介发展研究、跨文化交际、广告学、艺术传播等分支。2.就业方向不同。新闻学多在传统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单位就业,另外还可以在出版社、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工作,也有人考到教师资格证,到学校里当老师。传播学可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广告公司、媒介研究公司、政府部门等就业,选择范围更加广泛。3.考研复习要点不同。新闻是一门人文学科,其核心理念是公正客观平衡,培养的记者要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其核心课程是采访和写作,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多借鉴;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是商业社会下的产物,培养学者或者学者型记者,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与传统的人文学科拉开距离,而多靠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并且要多看欧美原著。三、就业前景新闻传播硕士中的学硕与专硕的区别在于,学硕更看重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能力,凸显的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专硕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跨考大户的专业,是目前最热门也是最难考的文学下的最热门专业。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再喜欢招纯新闻学毕业的学生,毕竟一个人培训三个月都能采写新闻,但一个不懂经管法、小语种的人三个月及以上都不能掌握那些技能,反而是具有经管法优势和或者小语种优势的学生更受欢迎。所以,跨考此专业的人非常多,老师会比较喜欢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方面,常规的专业对口的工作一般可以选择记者、编辑、文案等。这也是很多跨考新传专业都是带着做记者的一份强烈职业理想。还有些同学职业理想并不明晰,对本专业对口的工作可以试试看,做做看。再者,就是为了硕士学历来考新传专业,这一部分的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去考公务员、考事业单位、去高校做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或者更加深入的研究这门学科去考博士,当然这是所有专业硕士毕业之后都可以从事的工作。大家各自的目标和理想有所不同,将来从事的职业可能也多种多样,但不管怎么说,硕士学历对于你来说都是一个加分项。四、融媒体时代下的新要求相比传统媒体,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在信息时代是最具潜力的朝阳行业之一。而今,为了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媒体融合发展大势所趋,当下已不少传统媒体已经完成了阶段性的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还有部分仍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中,因此,对于新传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闻传播专业要求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新闻传播与社会联系密切,非常注重实践,常常会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更是必不可少的技能,对学历的要求也更高。具体包括:熟悉新闻传播特点,有良好的新闻感或相关潜力;关注时事及社会问题,思路清晰、思维活跃、思辨能力强;文字驾御水平高,大学英语水平4、6级以上;良好的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Dreamweaver、Photoshop等软件;新闻、中文、法律、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管理等相关专业均可;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或人脉资源;有较强的对外交往和合作能力,工作责任心强,具有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对于跨考生来说,只要你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思维视角,能够将所见所闻所思诉诸笔端、形诸于文,那么即使非新闻科班出身也可以在媒体中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所以,报考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一定要仔细权衡自身、院校、社会三方面因素,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你确实底气十足,当然应该奋力一搏;但如果你平平凡凡,建议不要轻易报考新闻传播专业,因为选报其他专业,毕业以后照样可以有机会从事新闻传播工作。大丈夫能屈能伸,以后再慢慢充实自己也不迟。世界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就非新闻科班出身,但凭借着雄厚的文学功底和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为世界树立了一座传播理论的丰碑;普利策历经坎坷,办报事业中面对强手而不屈不挠,最终成为国际新闻史上著名的新闻人物;再看国内公认的著名国际新闻主持人水均益,也不是新闻传播科班出身,所学专业为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但经过努力,不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儿并非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古人不是常说:“退一步海阔天高”吗?以退为进,未必不是真英雄,英雄不问出处!对于从事新媒体行业而言,由于没有传统路径制约,网络媒体更倾向于“企业化运作”。目前,网络媒体产业的发展遵循“创意产业”的规律,广告经营人才也很适合投身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不像报纸期刊业“求精求专”的用人需求,其对个人的经营意识与创新精神方面要求更高。读研期间,可多读媒介经营管理、传媒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关注产业新闻,了解国内外传媒市场的运作规律。学习一些网站制作技巧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也非常必要。此外,在学习与实践期间,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市场嗅觉很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用人标准明显不同,其需求的专业方向也相对广泛。

救民之斗

考研跨考最热门的六大专业!易备考、就业前景好、适合转专业……

据《2020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应届生,还是往届生,都有将近 20% 的同学在考研时,会报考非本科专业。为什么那么多考研党都准备跨专业考研呢?宗师君总结了三种最为常见的跨考原因,看看你属于哪一类?兴趣驱动型第一类考生,或是由于高考失利,没有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故想通过考研再次圆梦,抑或是经过本科阶段的深入学习后,发现对本专业没有很大的兴趣,故想在研究生阶段以兴趣为导向学习喜欢的学科。学历驱动型第二类考生,对于研究生阶段到底学什么专业并没有具体明确要求,他们最想要的是一纸硕士学历文凭,所以能够考上研究生,或者再进一步,考上名校研究生几率更大的专业会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跨考,往往是因为本专业考研难度太大。就业驱动型第三类考生,选择跨考专业的首要考虑因素是就业前景,就业率高、薪资优渥、发展空间大的专业会成为他们的跨考首选。其实无论哪种类型的跨考生们,都是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大胆迈出新的一步,努力拼搏以期成功转型。小编也为此总结了六个热门跨考专业及其报考优势,供同学们参考~会计硕士(专硕)1. 专业简介专业会计硕士( Master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简称 MPAcc )旨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系统掌握现代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会计工作领导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2. 就业前景会计硕士的就业率很高,且就业范围广泛,小到工商个体户,大到政府机关、跨国公司,无一不需要会计加持。一般来说,本专业毕业生可供职于政府办公室、企事业单位、审计事务所、各大银行、保险公司等,发展前景向好。3. 跨考生优势会计硕士属于管理类联考专业之一,也是跨考生占比最多的大热门专业,它对数学的考察要求并没有金融学等专业一样高。不过经管类本科生及理工科类的本科生报考会有一定的优势。4. 考试科目会计硕士属于管理类联考专业之一,考查科目为:199管理类联考和英语(二)。其中,管理类联考的内容包括:① 数学 (算数、代数、几何、数据分析);② 逻辑 (形式逻辑、论证逻辑、分析推理);③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论说文)5. 考研院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翻译硕士(专硕)1. 专业简介翻译硕士(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缩写 MTI ),是我国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专业学位。2. 就业前景翻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毕业生可在各大跨国公司、职业翻译公司、国际组织等从事口笔译工作,或在各大教育机构、高校从事口笔译教学工作,或是成为自由译者,自行接单。3. 跨考生优势国家非常鼓励非外语专业学生报考,因为翻译硕士注重实践,如果具有复合专业背景,那么在遇到涉及本科专业的相关专业术语翻译时,就具备了外语专业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4.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11 )翻译硕士英语、( 357 )英语翻译基础、( 448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5. 考研院校推荐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新传硕士(专硕)1. 专业简介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英语名称为:“Master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简称 MJC。是我国为适应新闻与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与传播人才的迫切需求,完善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质量而设置的专业学位。2. 就业前景新传学生就业范围十分广泛。既可在报社、出版社、电视台、电台从事编辑、记者、编导等传统媒体工作,也可在广告公司、公关公司、互联网公司、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等地从事广告设计、产品运营、品牌策划等新媒体工作。3. 跨考生优势与传统新闻学专业学生相比,跨考生更多了跨行业的专业知识,属于复合型人才。比如本科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在跨考新传硕士后可以重点往财务新闻方向发展,优势明显。4. 考试科目(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4 )英语二、( 334 )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 440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对外语要求较高的院校会考英语(一),考生们应查询目标院校的具体招生要求。5. 考研院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行政管理硕士(学硕)1. 专业简介行政管理硕士是一个综合性强,研究范围广泛的专业,以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为基础,对公共事物和行政管理进行综合性全面研究。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介绍的行政管理硕士是管理类(学科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硕士,不需要有工作经验即可报考。而另有一种 MPA 公共管理专硕,是需要一定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员方能报考。2. 就业前景无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各大大中小企业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就业率极高。另外,企业等单位近年来也在不断增设行政管理人员职位,就业机会近一步扩大。3. 跨考生优势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大,且报考门槛相对较低,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院校都不考数学,适合各个专业、尤其是本科为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报考。4. 考试科目每个学校由于其具体研究方向各不相同,会考察不同的专业科目,考生需及时查阅报考院校相关要求,确定具体报考方向及需要复习的科目。常见的考查形式为:(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620 )学科基础(《学科基础》含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三个部分)、( 841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5.考研院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法律硕士(非法学)专硕1. 专业简介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是法律硕士(Juris Master简称 JM )专业型硕士学位之一,是具有特定法律职业背景的职业性学位。本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立法、司法、律师、公证、审判、检察、监察及经济管理、金融、行政执法与监督等部门、行业的高层次法律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法律(非法学)硕士研究生符合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具有极其重大的优势。2. 就业前景法律(非法学)硕士的就业前景总体向好,且就业面十分广泛,无论是各大公检法机关,律师事务所,还是跨国企业、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等,都少不了法律人的身影。法律(非法学)硕士的司法考试通过率比法学硕士通过率高,且本专业出身的都是复合型法律人才,优势明显。3. 跨考生优势从名字不难看出,本专业专门招收跨考生,采用全国联考形式,所有跨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公平度极高。只要是对法学专业感兴趣的跨考生们,在合理评估自身情况后皆可放心大胆地报考。4. 考试科目( 101 )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98 )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 498 )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课英语主要为英语(一),相比于其他专硕,对英语要求较高。5.考研院校推荐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武汉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等。金融硕士(专硕)1. 专业简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与操作、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价、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具有很强的解决金融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2. 就业前景金融专业毕业生既了解国际金融业的前沿发展,又能密切联系中国的实践,具备比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潜力,可以适应金融管理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工作。常见的去向包括但不限于:投行、银行、咨询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政府证监系统或财务系统等。3.跨考生优势一般来说,学金融需要运用一定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对数学有一定要求,适合理工科或者经管类本科生跨考。但如果有一些人文社科类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本科生想要报考,也不用担心,因为金融专硕的部分院校考的是 396 经济类联考,难度会比学硕的 303 数学三低,考生们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关院校。4. 考试科目公共课方面,大部分院校考英语(二),但也有一小部分对英语要求较高的院校需选考英语(一),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专业课方面,通常为 431 金融学综合+ 396 经济类联考/ 303 数学三,具体考察哪一门需及时查阅目标院校招生信息。 5. 考研院校推荐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跨考小建议在最后,宗师君也想给出一些针对跨考生的复习备考小建议,供大家参考。1. 充分评估后再确定目标专业确定目标专业对于跨考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步。我们应根据自身实力,扬长避短,合理选择报考专业。如数学较为薄弱的考生,就应谨慎选择是否报考金融学等对数学要求较高的专业,此为避短;再比如本科为外语类专业,想要跨考法律(非法学)专业,成为复合型人才的考生,则是扬长。2. 有需要时可以及时报班学习对于跨考生来说,考研相当于从头开始学习一门全新的学科,难度可想而知。且往往一部分同学在大三时仍需花费不少精力于自己的专业课上,故备考时间上也十分紧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报班学习便成为了高效备考的重要方法之一。无论是在读研究生前辈们的一对一专业课程,还是目标专业的线上大班课程,同学们都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进行选择。毕竟有专业人士的帮助及督促,绝对比在时间急迫的情况下还要孤军奋战自学成才要有用得多。3. 坚定信念,不要动摇一旦确定了心之所向,就不应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一有风吹草动便盲目听信,陷入焦虑状态之中,这对跨考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应相信自己在权衡利弊后作出的谨慎决定是最佳的,只管埋头苦干,安心备考即可。良好的心态是成功上岸的关键所在。好了,以上就是本期六大热门跨考专业的盘点及跨考复习建议了。在此,小编也衷心希望各位考研er们能够早日择定目标专业,进行科学高效的备考,相信长此以往,梦校的录取通知书近在眼前!本篇原创文章由百家号“宗师考研”发布,我们将会持续更新考研及大学生主题的干货文章与上岸经验贴,敬请关注!

大踢爆

近几年新兴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怎么样?

随着大环境的迅速变更与发展,网络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近几年大学新增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今天蜻蜓志愿李伟东老师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近几年大火的专业。1、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什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基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对新闻传播行业及整个社会的的巨大推动,顺应数字信息时代发展所需,顺应移动互联媒介融合的趋势要求而产生的新闻传播类新专业。该专业是对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专业进一步发展。2、国内院校推荐2012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该专业申报工作。2013年首次批复28所高校招生,2014年批复20所高校招生,2015年批复29所高校招生 ,2016年批复47所高校招生。截止2017年,全国大概已有110所院校开设此专业,目前该专业排名靠前的院校有中国传媒大学、辽宁传媒学院、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辽宁省内的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也开设了此类专业可以选择,但针对于该专业的特点,还是推荐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或者南方沿海城市的高等院校,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等。3、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概况介绍该专业属于文学大类下设专业,文理兼收的专业,本科毕业后会拿到文学的学士学位。本科期间学习的主干课程是新闻学与传播学,但是其他的课程会根据学校学习方向不同而有所区别,有些是偏新闻方向的,有些是偏向公共关系方向,还有部分院校是偏向营销方向的,从院校不同的方向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该专业的应用面还是比较广的,所以想要报考此专业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学习。在大学期间该专业的学习主要要求学生两个方向,第一个实在知识方向,要求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学学科背景和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系统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拥有广阔的国际化传媒视野和全球化的人才竞争力;掌握一门外语(达到学校规定的合格要求);掌握并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新媒体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要达到全国或省内高校计算机等级考核二级水平;完成规定周数的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第二个在能力方向,要求具有深厚的传播学学科背景和网络与新媒体的知识结构;既懂得传播规律,也懂得市场规律,在开阔的国际化视野中,形成对当今互联网业和数字传媒业运营的整体性、综合性把握,将知识转化为创意、策划和执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专业领域内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与整合能力;掌握借助科技手段完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具有在IT、传媒领域和相关的文化传播行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换言之,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在数字时代具有良好专业素养与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传媒人士、IT人士、职场人士以及商业人士。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否需要考研?关于该专业是否需要考研主要还是看个人的需求,因为本科的学历就业也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如果想考研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考研主要是两个方向:传播学和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很多高校没有开设,可能只是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第二,对于传播学方向近几年来考研的分数还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好的院校,考研难度很大;第三,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会更具体,所以研究生的方向选择和院校选择都很重要,尤其是专硕,本来就是为了就业培养的,所以要想明白是想学的更深还是只是为了晚几年进入社会,如果是后者显然考研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5、就业现状介绍及未来分析目前来讲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毕业生社会需求大,就业面广,可在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等从事信息采集、撰写、编辑等工作,也能从事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从事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的策划、编导、节目制作等工作;还可以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行业从事商业开发、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稿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毕业后薪资待遇大概是在3500左右,当然在北上广深这样的超一线城市会更高一些,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待遇还是比较合理的,如果想未来有 更大的发展,就需要合理规划人生,在毕业的三到五年时间里积累更多的实战经验,未来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该专业国内高校开设的时间不到十年,所幸该专业适应的是当下的互联网大环境,我们从两点来分析一下该专业的就业情况,首先,网络与新媒体这个专业是这几年新兴的一个新闻传播学分支,主要是研究关于媒介和社会的互动关系、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等等,它相较于之前传统的新闻学和传播学来说,领域更加的开阔,因为现在媒介的形式越来越多样,信息源越来越多样,而且新媒体行业处在行业的上升期,所以我觉得这个专业就业环境还是很不错的。其次这个专业非常强调复合型的人才,就是说既要掌握传播实务,又要具备创意思维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本科阶段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多的去了解一些方面:新媒体运营?新媒体编辑?新媒体营销策划?自媒体?产品运营?品牌公关?或者是设计方面?其实这些都可以是网络与新媒体的就业方向,所以学生可以尽可能多的去接触这些,对未来的职业有所规划。总体来讲,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很值得大家期待的!

局中局

考研最适合的三大专业,毕业就业率高,自我增值很明显

在备考中的时候很多的学生会考虑自己的专业方向,是与本科专业方向一致,还是选择自己更为热爱的,或者是说社会比较热门的呢?下面来看看考研最适合的三大专业,究竟有哪些优势吧!第一: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是比较适合考研的一大方向之一,现在的很多企业都会有行政管理的工作,不仅就业率高,而且跨考难度也不大。行政管理类其实也分为很多的工作岗位,不仅仅是企业的行政管理,还有进入高校或者公务员方向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升职和发展的空间有些窄,好在待遇方面都不错。第二: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这个方向的专业其实也有很多,主要是看你选择哪个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了。现在社会对于这类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像是网络媒体,娱乐行业,影视行业,新媒体方面发展的都很快,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而且这类行业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选择很多个方向,待遇方面也很好,就是工作难度大, 比较的辛苦和压力的。第三:金融学和互联网金融学所涉及的专业方向也有很多,像是经管类和会计等,而且这两种的发展和就业情况也是不错的,但是需要具备很强的能力与经验,也是具有一定的压力的。最后就是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市场的需求也是很大的,从事互联网方向的职业,在工作待遇与上升空间上面都有很不错的发展,同时所具备的能力也要很高才行。

无法无天

考研十大热门专业详解,看看有没有你的目标专业?

对于考研党来说,选择目标院校和专业,是考研启动备考非常关键的一步。你对自己要报考的专业了解吗?或者你还没想好要报什么专业?今天,聚英考研网小编就为大家全面解读法学、金融、医学、建筑等10个关注度较高的专业,希望大家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一、中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大类,下设8个二级学科,各学科方向如下:(1)汉语言文字学。主要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大方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学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征和现实状况。(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3)文艺学。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中国文论和西方文论。(4)中国古代文学(5)中国现当代文学(6)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7)中国古典文献学。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二、金融学金融学现在是个很热门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如下:(1)货币银行学:主要研究的是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就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2)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就业方向:范围比较广泛,主要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相关工作。(3)投资学:主要包括证券投资、国际投资、企业投资等几个研究领域。就业方向: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形式证券投资;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4)保险学: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其他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还有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等。(5)公司理财(公司金融):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管理公司的财务。就业方向: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也可以在金融监管机构、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三、法学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区别: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是两个方向有较大不同的专业。法学硕士属于学术型硕士教育,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法律硕士则属于专业学位教育范畴,法律硕士教育更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报考条件不同,报考要求不同法学硕士:通常要求本科阶段是法律专业,招收同等学力的非本科生较少。法律硕士:又分为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两种,前者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需为非法学专业(专业代码0301的毕业生不得报考,即大学学习的专业不能是: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后者之前在高校学习的专业为法学专业毕业生可报考。(2)录取考试方式、考试试题不同法学硕士是全国有资格招收法学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各自单独命题(除公共课外),法律硕士是通过全国法律硕士专业试点单位联合考试来招收的(3)教育方式、培养目标不同法学硕士专业划分较细,研究领域一般只有一个方向,但研究有较大的深度。四、新闻传播学主要学科方向简介:(1)新闻学:以新闻生产及传播,特别是职业新闻传播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新闻理论研究、新闻业务研究、新闻史研究。(2)传播学:主要包括:传播理论研究、媒介文化研究、传播史研究。(3)广播电视学与数字传播: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研究、新媒体研究。(4)广告学与传媒经济学:主要包括:广告传播理论、广告运作与管理、品牌传播、传媒经济理论、传媒经济实务。五、管理学学科方向如下:(1)管理科学与工程类(2)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方向。(3)公共管理类:包括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4)农林经济管理(5)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六、教育学主要方向如下:(1)教育学原理(2)课程与教学论:包括教学论、课程论、小学教育和数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等专业,适合本科有学科专业背景的学生来选择。(3)教育史:主要是梳理教育发展的历程,并从史学的角度研究教育,一般分为中国教育史方向、外国教育史方向、比较教育史方向。如果考生有史学专业基础报考这个专业比较好。(4)比较教育学:研究当前世界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的教育。(5)学前教育学:主要研究入小学前年龄段(0-6岁或7岁)儿童身心发展与教育、学前教育服务人员专业素质及成长、各种形式学前教育组织与活动、不同区域内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6)高等教育学(7)成人教育学(8)职业技术教育学(9)特殊教育学:一般以学龄特殊儿童为研究重点,使用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组织或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人进行培养和教育。(10)教育技术学:专门培养从事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软件开发、教育过程优化、教学资源建设和远程教学组织的专门人员。七、医学医学的一级学科设置数量相当多,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特种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等。在医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多个专业。报考须知:(1)医学专业不是与医生职业一一对应的。很多读了医学专业的人不一定就从事医生职业。如果就读“公共卫生与预防科学”一级学科下设的“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你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营养师。(2)医学专业除了成绩的要求外,对考生填报还有一些限制。因此在选择医学类专业时,还要特别注意体检要求。比如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不招收“左撇子”的考生。就业前景:(1)临床医学:如果说临床医学就业难,很多时候是毕业生自己局限了求职范围。除了到三甲、二甲等医院就业以外,医学类专业的同学还可有很多不错的发展方向,比如,基层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健康管理师、健康知识普及等。(2)药学行业,前景看好(3)新兴行业,前景广阔:一些新兴医疗行业,社会需求强劲,就业前景相当光明。比如放射医学、医学影像学、预防医学等。另外,口腔医生也是社会紧缺的专业人才。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职业发展方向,基本上有两条路线:(1)纯技术路线。信息产业是朝阳产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技术更新快,这就要求从业人员不断补充新知识,同时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2)由技术转型为管理。这种转型尤为常见于计算机行业,比方说编写程序,是一项脑力劳动强度非常大的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从事这个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因而由技术人才转型到管理类人才才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九、土木工程学土木工程主要包括基础学科与理论、工程材料、工程分析与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经济与管理及信息技术应用等几个方面,其研究对象为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各类结构物。主要方向如下:(1)岩土工程(2)结构工程(3)市政工程(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6)桥梁与隧道工程(7)土木工程建设与管理(8)土木工程材料十、建筑学相较其他理工学科,建筑学更强调人文修养和理性思维的结合,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美术功底和造型能力。部分学科方向如下:(1)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客观规律和创造性构思,建筑设计的技能、手法和表现,建筑设计是该方向的主导环节。(2)建筑历史与理论:主要研究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理论和流派,与建筑学相关的建筑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等。(3)建筑技术科学:主要研究与建筑的建构和运行相关的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建筑设备、智能建筑等综合性技术以及建筑构造等。(4)城市设计及其理论:主要研究城市空间形态的规律,通过空间规划和设计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和形态要求,展现城市的整体形象。土木工程学与建筑学的区别:(1)建筑学是研究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学科,建筑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建筑师。(2)土木工程学习怎么去建造的学科,具体以建筑结构和建筑施工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是培养结构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以上十大热门专业是否有你要报考的呢?除了专业的热度以外,大家还要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自身能力、职业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而选出适合自己的考研专业。关于院校专业选择的话题,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互动,说出你心目中想要报考的那个专业。

感周之颡

「行之记者」上大新传硕士研究方向怎么选?

Q1 各个研究方向是什么意思?根据上海大学研究招生简章显示,专硕共有3个方向,分别是新闻传播、广告会展和新媒体研究。相比于目前专硕已有的两个研究方向——全媒体新闻和策划传播,今年新增了新媒体研究方向。这与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就筹建新媒体系息息相关。那么,各大研究方向到底什么意思?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相关工作岗位呢?一个行业单靠解释是解释不通的。传者有意,听者也感受不了,因此行哥哥只能简单概述一下。如果想要深入了解,建议查看行业内人士写的工作经历与故事,或许对你理解各个方向会有帮助。新闻传播方向,意味着研究新闻传播理论、新闻传播实务以及新闻传播行业动态。就业适合选择做媒体,比如记者、编辑、摄影、摄像等。比如上大新传毕业后可以去SMG、星空传媒、澎湃新闻、封面新闻、界面财联社、蓝鲸传媒、钛媒体、《新京报》、《新闻晨报》等媒体工作。这里涉及的媒体有电视视频媒体、传统纸媒和新媒体新闻。广告会展方向,意味着研究广告策划、品牌传播、公共关系、国际会展等。就业适合选择4A广告公司、会展公司、公关公司、各大品牌广告主。任何一个大品牌都需要打广告,比如兰蔻有专门的市场部和品牌部,负责品牌和产品推广,这些部门需要广告学人才。上海有国际会展中心,每年有多场展会,包括每年一届中国主导的进博会。公关公司适合给各大品牌主做公关维护,比如兰蔻有一场大型新品发布会就需要公关出面,或者出现了重大危机,就需要进行危机公关。新媒体研究,意味着研究新媒体出现的现象、动态和趋势,比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据新闻、数字营销等等。因为今年新建新媒体系,因此这方面的课程未知,但是通常情况下又可分为三类:一是新媒体新闻,和新闻传播方向的新媒体部分有重叠;二是数字营销,和广告会展方向的网络营销部分有重叠;三是新媒体研究,主要是研究新媒体技术应用于新闻传播。这部分的就业实则和前两个方向有冲突,但是很多新传毕业生会去互联网公司碰碰运气,一般接手的都是跟新媒体运营、新媒体编辑、新媒体推广相关联的工作。根据上海大学研究招生简章显示,学硕共有4个方向,分别是新闻理论与实务,传播理论与实务、广告与传媒经济、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就等同于专硕的新闻传播,适合读博;广告与与传媒经济,就等同于专硕的广告会展,郑涵老师就是传媒经济方向的大咖,许正林老师就是广告方向的大咖,张敏老师就是会展方向的大咖。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就等同于专硕的新媒体研究,只是多了一个广播电视,这部分毕业适合做电视视频,如拍摄、摄影、制作等,吴信训老师就是广播电视方向的大咖。Q2 研究方向选择后可以修改吗?10月份报名时,报名系统要求选择研究方向。等你成功录取后,9月份开学季还有一次修改研究方向的机会。因此大家不必担心,研究方向考上后可以修改。每个研究方向没有名额限制,统一遵循自愿原则,学生自行选择研究方向。2013级专硕策略传播方向当年只有5个人选择,照样上课,没有强制原则。上大新传考研只有两套试卷,就是学硕和专硕。不存在不同方向,试卷不同,更不存在每个方向固定统招多少人。统一试卷,统一招生。Q3 每个研究方向是否分开上课?专硕三个方向,除了部分公共课(政治、拍摄、剪辑等)以外,基本上都是分开上课。至少目前专硕的两个方向都是分开上课,少有交集,基本就等于是分班上课。学硕的4个方向统一上课,课程一样,不分彼此。至少目前学硕的所有同学都在一起上课,不分方向。那么学硕的方向又该怎么选?是自选还是要征求导师同意呢?学硕的研究方向跟着导师走,你选择了哪个导师就研究什么方向。当然上大导师学识渊博,涉及领域颇多,不会强迫你做不喜欢的研究,因此还是根据你的喜好来分配。相反,专硕是先选择研究方向,再选导师。每个方向的同学只能选择每个方向的导师。Q4 选择这个方向就业就一定是这个方向吗?不一定。研究生毕业时,你的证书上不会标记出研究方向。学硕统一写“新闻传播学硕士”,专硕统一写“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选择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意向。你可以选择新闻传播方向,但是毕业后从事广告会展工作。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关的工作。Q5 研究方向会和复试有关联吗?上大新传研究生复试分配导师面试虽然是抽签决定,但是从去年复试情况来看,导师会提问研究方向,你需要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充分了解。因此,行哥哥建议本科是广告、公关、会展、市场营销学的同学选择广告会展(广告与传媒经济);本科是新闻学、新媒体、编辑出版学的同学选择新闻传播或新媒体研究(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如果是跨专业的同学,主要看个人兴趣和爱好,你觉得自己更喜欢哪个方向,就选择哪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