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免费心理测评系统可以全生

免费心理测评系统

为提供大家对自我了解需要,特制定本系统扫码登录,免费注册,免费使用问卷介绍生命意义感问卷中文人生意义问卷简称(C-MLQ),该问卷由中国心理学研究者 王孟成、戴晓阳在Steger等人编制的(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MLQ)量表基础上,翻译并进行本土化修订而形成的,可测量人生意义体验和人生意义追寻,前者是指个体目前所体验和知觉自己人生有意义的程度,后者指个体投入建立或扩展自己对人生意义理解的活动的强度。感谢心理学研究者为心理学做出的贡献。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由来已久。自现代心理 学诞生之日起,生命意义就开始与乐观,个性成熟 和人类潜能等积极变量一起进行研究[ 1]。Frankl 是 将生命意义引入临床实践的先驱,他指出个体有很 强的追求意义的动机,即理解自己生活的本质,且去体验一种有价值、很重要、拥有目标并值得过 下去的生活的需要,并且相信充盈的生命意义感是 摆脱神经症的必要条件。[ 2]Reker 和 Wong把个人意义定义为 “对于秩序、一致性和个人存在目的认知,不断追求和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并且体会到一种相伴而来的满足感”。[ 3]人生意义被认为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重要成分和/或来源。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生意义在缓解考试焦虑、压力调节和疾病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生命意义能够持续地预测心理健康。生命意义和自我控制有关系人生意义量表中的意义体验维度与自我控制的专注工作相关,意义追寻维度与自我控制量的专注工作维度和抵制诱惑维度的相关。意义体验维度和意义追寻维度均可以预测自我控制的专注工作,意义追寻维度可以显著预测自我控制量表中的抵制诱惑维度。简单来说,意义体验的得分和意义追寻的得分越高,个人抵抗外界诱惑的可能性越大,个人专注工作 的可能性越大。为什么呢?Baumeister认为,人生意义感的体验依赖于目的(purpose)、正当(justification)、效能(efficacy)、自我价值(self-worth)。其中,关于“效能”的解释是:“人们需要知道自己具有某些能力,并可以对一些事件有所控制,可以达成某些目标。”人生意义中包含个体对事件的控制,这与自我控制是相近的心理过程,所以,人生意义得分高的人,自我控制感也强。提高个体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可以增强个体的专注工作的特性。加强个体意义追寻,加大个体投入,扩展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可以提高个体的抵制诱惑的能力,从而提高自我控制。通过提高个体对人生意义的体验和追寻,促进个体树立生活目标,可以影响到自我控制中的专注工作维度,抵制诱惑维度和抑制冲动维度,从而达到对自我控制的干预。参考文献[ 1]Morgan J,Farsides T. Measuring meaning in life[ J] . J Happiness Stud,2009,10 (2): 197 -214. [ 2] Frankl VE. Man ' s search for meaning [ J] . Pocket Books, 1963,67 (9): 671 -677. [ 3] Reker GT,Wong PTP. Aging as an indivial process: toward a theory of personal meaning [M] . ∥BirrenJE,BengtsonVL. Emergent theories of aging . New York: Springer,1988: 214 -246.我们为什么要测人生意义?付出回报不平衡问卷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由来已久。自现代心理 学诞生之日起,生命意义就开始与乐观,个性成熟 和人类潜能等积极变量一起进行研究。Frankl 是 将生命意义引入临床实践的先驱,他指出个体有很 强的追求意义的动机,即理解自己生活的本质,且去体验一种有价值、很重要、拥有目标并值得过 下去的生活的需要,并且相信充盈的生命意义感是 摆脱神经症的必要条件。Reker 和 Wong把个人意义定义为 “对于秩序、一致性和个人存在目的认知,不断追求和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并且体会到一种相伴而来的满足感”。人生意义被认为是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重要成分和/或来源。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生意义在缓解考试焦虑、压力调节和疾病应对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生命意义能够持续地预测心理健康。什么是付出回报不平衡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式由Siegrist等1996年正式提出,其来源于工作压力与健康的相关性研究,强调工作中付出回报的关系。这个理论基于工作中付出回报互惠的假设。付出指对职员工作的要求或者职责,回报指金钱、尊重和晋升机会。更明确地说,付出、回报不平衡导致个体持续的压力。此外,付出回报不平衡产生压力的过程将被过度承诺强化(Overcommitment,一种处事方式,和其他职员比较,高过度承诺的职员对于付出回报不平衡有更多的压力反应)。在过去几十年,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已经获得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欧洲),并且大量的研究已经应用到工作场所中各种健康问题的研究。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的发展Siegrist和Weber在1986年首次使用“付出-回报不平衡”概念,用于预测和解释心血管疾病。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认为,个体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调节机制,工作为个体提供了获得自我效能(成功的业绩)、自尊(被人赏识)和自我整合(归属团队)的机会。基于互惠(reciprocity)原则,个体付出努力,就期望获得回报。然而,如果出现高付出,低回报,那么互惠的通路就被打断,个体自尊就会受到威胁。Siegrist认为,这种不平衡可能导致强烈的消极情绪,这将激活个体两个压力轴: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持续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兴奋可能导致生理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和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在付出-回报不平衡研究初期,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主要被用于研究心血管疾病。随着研究的发展,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被用于研究心理和行为方面的问题。Appels被认为是连接付出-回报不平衡和心理问题(比如重度耗竭,vital exhaustion)的先行者。Appels的研究显示,重度耗竭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此外,他还发现,付出-回报不平衡和重度耗竭对AMI有主效应影响,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付出-回报不平衡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但是这种影响可能是由于重度耗竭起中介作用。除了付出、回报,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过度承诺(Over-commitment ,OVC)。在研究初期,OVC被认为是付出的一部分,属于内在付出。后来,OVC被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概念,OVC影响了个体对高付出、低回报的感知,并且直接影响个体的健康,过度的OVC将导致个体耗竭。因此,研究者提出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替代原来“内在付出”,并作为一个个体的个性因素在模式中独立出来。OVC是个体对工作要求的应对方式,指个体过度努力地工作,并有强烈的被赞赏和被尊重需要的一系列态度、行为和情感。Siegrist提出假设,认为OVC能够联合高付出、低回报状态,增加个体患病的风险,甚至缺少外在付出的情况下,OVC也增加了个体患病的风险。付出-回报不平衡和健康的关系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作为解释职业健康的一个普遍理论,导致心血管疾病已经获得多个实证研究的验证。研究已经证实付出-回报不平衡对员工的身心健康有消极的影响。Van Vegchel 等对1986年到2003年的45篇国外研究论文进行元分析,总结出以下三点:(1)员工的高付出、低回报增加个人健康风险 (2)不同的研究显示,高度的过度承诺对个人健康风险影响不一致,并且这种影响效果中等;(3)高付出、低回报联合高度的过度承诺严重增加个人健康风险。Siegrist等对欧洲五国(比利时、法国、瑞典、德国、英国)的14篇付出-回报不平衡研究论文进行元分析指出:员工的糟糕的健康问题和付出/回报比高相关。Thomas Unterbrink等人以德国中学教师研究对象,研究付出-回报不平衡和职业倦怠以及健康的关系,发现工作场所中的压力和个人糟糕的健康问题相关。法国Isabelle Niedhammer等以GAZEL(法国电力集团)约20000名员工作为被试,证实付出-回报不平衡和个人自我报告健康显著意义地相关,并且能预测个人健康。德国Daniel Preckel等以德国南部的飞机制造业1587名雇员为被试,研究付出-回报不平衡和自我健康,结论认为付出-回报不平衡的所有维度(付出回报比、付出、回报、过度承诺)都和健康、过度耗竭、抑郁、睡眠质量相关。我国研究者近年来也开始关注该模型。自从杨文杰、李健将付出-回报不平衡问卷引入我国大陆地区,验证了付出-回报不平衡问卷的信度、效度均良好,大多数研究从模型的理论出发,对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进行综述性描述,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杨文杰、李健以928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工作压力与抑郁症状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曾慧萍、郑雅文以台湾电子产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对台湾高科技电子业员工之适用性及对自觉健康状态预测性。戴俊明进行工作压力评估和健康效应的流行病学研究,评估付出-回报不平衡问卷信度与效度,探究工作压力对健康的影响付出-回报不平衡和职业倦怠的关系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原本关注心血管健康,随着研究的发展,有研究将此模型应用到职业倦怠问题的探讨中,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职业倦怠并非一个崭新的概念,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由情感衰竭(emotion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个人无效感(ineffectiveness)组成。情感衰竭是指个体情感的耗尽、工作热情的丧失,它代表了职业倦怠的个人压力成分。非人性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冷漠、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和他人,将工作对象视为“物”,它代表职业倦怠的人际互动成分。低个人效能感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工作业绩和能力下降,它代表了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成分。随着各项实证研究的发展,研究者发现非助人行业也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因此,Maslach将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修正为情感衰竭、愤世嫉俗(cynicism,指消极地对待工作)、低效能感(reced efficacy)。从具体的实证研究来看,Bakker、Killmer等研究发现付出回报不平衡的个体其情感衰竭程度显著增高, 与非个性化、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付出回报不平衡和过度承诺对情感衰竭、低成就感的交互作用显著。付出回报不平衡的所有维度得分都可以预测情绪耗竭。国内研究者在这方面也得出相似的结论。戴俊明研究显示,工作付出增加,情绪耗竭得分也增加,工作付出、过度承诺均与情感耗竭得分呈正向,即加重情感耗竭程度;增加工作回报可降低去人性化得分,而过度承诺增加可增加去人性化得分。李歆瑶以中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证实努力-回报不平衡与情感衰竭显著相关。付出回报不平衡和职业倦怠情感衰竭成分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综上所述,付出回报不平衡导致个体健康问题。职业倦怠导致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也已经被证实,比如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多项研究显示付出回报不平衡和职业倦怠各维度显著相关,并且有研究认为付出回报不平衡导致重度耗竭,进而产生个体的健康问题。由此可见,付出-回报不平衡是职业健康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对研究工作压力、职业倦怠、职业健康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有许多学者开始职业倦怠,但是很少学者同时关注付出-回报不平衡模型和职业倦怠之间关系,甚少学者将两者作为联合变量进行实证研究,并且还没有学者将付出-回报不平衡、职业倦怠、健康三者进行研究,国外也很少学者将三者联合起来研究。因此,付出回报不平衡导致职业倦怠,进而导致健康问题,这个假设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加以证实。开展三者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丰富付出-回报不平衡的理论,充实付出-回报不平衡的实证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建议,对于预测、干预职业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该问卷由德国的 Siegrist 教 授研制,该简体中文版为 23 个问项的推荐版本,由李健博士研发,适用地区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李健博士是该问卷简体中文版的协调人。《付出-回报失衡问卷》简体中 文版由李健博士研发并提供”,并请引用以下参考文献: 杨文杰, 李健. 工作场所中社会心理因素的测量——两种职业紧张检测模式的应用.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04, 22 (6): 422-426. Li J, Yang W, Cheng Y, Siegrist J, Cho SI.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 and job dissatisfaction in Chinese healthcare workers: a validation study.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2005, 78 (3): 198-204. 【参考文献】(1). Marmot, M., Siegrist, J., Theorell, T., & Feeney, A. (1999).Health and the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at work. In M.Marmot, & R. G. Wilkinson (Eds.). Social determinants of health (pp. 105–131).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 Appels, A., & Schouten, E. (1991). Burnout as a risk factor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ehavioral Medicine, 17(2), 53–59.(3). Appels, A., Siegrist, J., & de Vos, J. (1997). ‘Chronic workload’,‘need for control’ and ‘vital exhaustion’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control:a comparative test of cardiovascular risk profiles. Stress Medicine, 13, 117–121.(4). Siegrist, J. (2002).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 and health.In P. L. Perrewe, & D. C. Ganster (Eds.). Historical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stress and health (pp. 261–291).Amsterdam:JAI Elsevier.(5). Natasja van Vegchel,Jan de Jonge,Hans Bosma,Wilmar Schaufeli,(2005). Reviewing the 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drawin g up the balance of 45 empirical stud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60,1117-1131.(6). Siegrist,et al.,(2004). The measurement of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t work:European comparison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8, 1483–1499(7). Thomas Unterbrink,et al.,(2008)Parameters inXuencing health variables in a sample of 949 German teachers. Int Arch Occup Environ Health ,82,117–123(8). Isabelle Niedhammer, Marie-Ly Tek, Dagmar Starke, Johannes Siegrist,(2004). Effort–reward imbalance model and self-reported health:cross-sectional and prospective findings from the GAZEL cohort,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8,1531-1541(9). Daniel Preckel,et al. (2007).Effort-reward-imbalance, overcommitment and self-reported health: Is it the interaction that matters,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80), 91–107(10). 杨文杰,李健. 工作场所中社会心理因素的测量[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4(22):422-426(11). 曾慧萍、郑雅文.“负荷-控制-支持”与“付出-回馈失衡”工作压力模型中文版量表之信效度检验:以电子产业员工为研究对象.台湾公共卫生杂志[J].2002(6):420-432。(12). 戴俊明. 职业紧张评估方法研究进展[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278-281(13). Buunk , B. P.,& Schaufeli , W. B.(1993). Burnout : A perspective from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In W. B. Schaufeli, C. Maslach , & T. Marek (Eds.),professional burnou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pp.53-69).Washington, DC:Taylor & Francis.(14). Maslach,C.(1982).Burnout :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J. W. Jone (Ed.), The burnout syndrome: Current research ,theory, investigations . Park Ridge,Ⅱ:London House Press.(15). Bakker, A .B .,Killmer ,C .H., Siegrist,J .,& Schaufeli ,W.B.(2000).Effort-reward imbalance and burnout among nurses.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31(4),884-891.(16). M. Schulz, et al., (2009). Effort–reward imbalance and burnout among German nurses in medical compared with psychiatric hospital setting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and Mental Health Nursing. 16(3),225-233(17). 李歆瑶).中学教师付出-回报不成比例、人生意义与职业倦怠的关系[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7(18). Maslach , C.,&Schaufeli, W. B., & Leiter,M.P.(2001).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Psychology, 52,397-4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问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将协助您从十个方面来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测验适用对象为16岁以上的用户。该问卷可以用于心理咨询师咨询前对来访者测评,也可以用于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筛查、心理健康评估,还可以用于慈善机构、志愿者的社会帮扶工作。在国外应用甚广,自20 世纪80 年代引入我国,它能反映个体或某一群体的心理卫生问题。已在心理行为和临床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该量表包括了感觉、思维、情感、意识、行为、生活习 惯、人际关系、饮食和睡眠等心理精神症状学内容。应用该量表对亚健康者的症状进行量化评价,显示亚健康者总均分及9个因子(不含“其他”因子) 中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和精神病性的7个因子与常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1),说明亚健康人群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一般人群,亚健康状态下存在心理症状与精神障碍,即精神亚健康,分值的高低与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的严重程度相一致。调查显示,女性亚健康者SCL- 90平均分大于男性,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情感细腻,较敏感,家庭中承担角色复杂,症状反应更明显,或是因为女性亚健康者在进行症状自评时,对自身关注程度 高,致在症状严重程度判断上的偏差(偏于严重) 要高于男性。因此认为,不管是亚健康者本身具有的个人心理问题,还是由于个体对环境因素刺激的心理应激反应而导致其心理健康程度显著低于正常健康者。症状自评量表(SCL- 90) 是亚健康者心理健康状态测试的有效工具,其自评结果可作为亚健康临床心理状态判断标准。SCL90 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适用于测查某人群中那些人可能有心理障碍、某人可能有何种心理障碍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可用于临床上检查是否存在身心疾病,各大医院大都要使用本测验诊断患者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本测验不仅可以自我测查,也可以对他人(如其行为异常,有患精神或心理疾病的可能)进行核查,假如发现得分较高,则表明需治疗!抑郁自评问卷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简称SDS,由心理学家William W.K.Zung 编制,属于心理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也用于抑郁患者在咨询前后治疗效果评估。给咨询师的建议。咨询师使用该量表的时候,不仅要看总体得分,还需要看来访者4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以及每个条目的得分情况。有必要针对高得分的条目进行详细访谈。自评:我在公司里面地位重要吗?“我是在公司的地位重要吗?我是公司里面的核心员工吗?如果不是,那么我怎么可以成为公司里面的核心员工呢?我们怎么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岗位呢?”这个问卷,有两个测评目的1、通过自评,测评出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是不是重要。2、通过测评,了解怎么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岗位。测评说明中国文化背景下企业核心员工生态位构建行为由七个维度构成,即职业忠诚、 自我发展、 创新行为、 进谏行为、 协调沟通、 助人行为以及组织忠诚。( 1)职业忠诚。职业忠诚行为维度指的是热爱和忠于自己专业并且积极投入工作、 对工作认真负责的行为。职业忠诚行为体现了一种对于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认真负责态度及愿意为此献身的精神。( 2)自我发展。自我发展指的是主动积极寻找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增加个人知识和工作技能的行为。核心员工在展现此种行为时,表现出极大的求知欲望和自主性,最终既实现了自我发展的目标又扩大了为组织贡献的领域。自我发展行为对于提高核心员工的生态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反映了核心员工对自身和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从而使得其生态位具备更强的发展势能。( 3)创新行为。创新行为指的是富有创新意识并且创造性地从事与工作相关的行为,这样做目的在于提高工作绩效或是改善工作效率,对组织和个体自身持续发展和成长来说都是非常有效的,这是一种主动扩充生态位的行为,同时也体现了个人富有冒险与创新精神。员工个人创新性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态度,当这种行为取得创新成果时,那些成果都将直接对员工的工作绩效发挥积极作用。( 4)进谏行为。进谏行为指的是向上级提出意见以及劝说同事进行工作改进等行为,其目的在于改进,所以它不等同于简单的批评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为核心员工把自己和组织紧密联系起来,具体如敢于表达个人意见,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在中国中庸之道的文化背景下,核心员工主动以主人翁责任感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等,是有勇气和责任心的行为。进谏行为的目的在于改善环境,是典型的核心员工生态位构建行为。( 5)协调沟通。协调沟通维度指的是同事间合作与沟通以及维护人际和谐而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团队意识。包括积极协助解决误会纠纷、 积极主动与同事合作并交流、 主动维护部门团结与和谐。协调沟通有助于维护组织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更好地合作与沟通,创造了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这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背景下,人际和谐的重要性。( 6)助人行为。助人行为维度指的是自发表现的积极帮助同事的行为。互相帮助、 扶持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并且核心员工赋予帮助以更广泛的含义,不仅是工作中帮助,更在生活中帮助,共同创建团结的团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和谐是很重要的,一个好的工作氛围能够使人产生更大的动力,更愿意留下来继续工作,核心员工帮助他人建立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有助于关系的构建,从而对其工作更好地实施奠定了基础。( 7)组织忠诚。组织忠诚维度指核心员工对企业外部组织或人员实施的一切有利于维护企业自身利益、宣传企业形象从而建立和提升组织形象以及在组织逆境时仍保持对企业的忠诚的行为。这是一种维持公众关系以及与企业同进退的行为。核心员工把自己视同为组织的一部分,表现出忠诚的言行,这是把个体利益与组织利益结合起来的行为,体现了生态位构建的全局性和互动性。从核心员工生态位构建行为结构维度的研究中发现,核心员工生态位构建在工作过程中的典型行为表现都是一些积极的、 有利于核心员工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为。核心员工进行生态位构建,主动塑造环境,使得自己与企业互动匹配,从而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最终为自己在企业中找到了自己的特定位置——适合核心员工发展态势的生态位。每一个维度的得分越高,说明该维度对应的地位越高。(暂时我们没有常模,期待未来有中国企业的常模)测评结果仅作为您自己对自我在公司内地位的描述,和职位、薪酬无关。但是,如果您自评在公司中的地位很低,我们还是建议1、努力提升自己2、离职权力感问卷权力是一个人际概念,它在个体水平(如个性特质)、人际交往水平(如有权威的社会角色)和群体水平(如种群)上都有体现。其次,权力包含了两个机制:控制机制和独立机制。权力的控制因素是权力的核心,是指有权力的个体会对他人施加压力,促使他人完成任务,或是帮助权力拥有者达成自己的目标。根据这一方面,很多研究者将权力定义为对他人施加影响的能力。权力的独立机制则是指权力拥有者在特定的权力关系背景下不受外力限制,也即拥有不被他人影响的能力。根据权力的这两个方面,很多研究者将权力分为“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社会权力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影响、控制能力个人权力则强调的是个体掌控自身结果、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心理学家逐渐开始关注权力的心理特点,提出权力不仅依赖于具体的社会角色,还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作为一个存在于个体头脑中的概念被启动.这一观点将权力从一个结构变量转变成为一个心理变量,从而丰富了权力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发展。作为一个心理变量,权力不仅是社会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一种人格动力和结构 。一些心理学者提出个体感知到的权力大小对自身行为的影响比实际拥有的权力影响更大, 例如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控制着孩子的很多资源,相对孩子来讲,父母有更大的权力,但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常常会有无权力感。这种个体对自身影响他人的能力的感知,就是“权力感”,它并不与真实的权力直接对应。关于权力感的定义,Anderson 等人将权力感定义为个体影响他人的能力的认知,它与权力不同。权力是个体影响他人的能力,强调的是一种能力,而权力感是个体对影响他人能力的认知,强调的是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权力感主要表现在对以下能力的认知:独立做出决策的能力、满足自己愿望的能力、影响他人行为的能力、影响他人观念和信念的能力。Galinsky 等人则将权力感看作是对自己不被别人影响的能力的认知。权力感作为一个心理变量,有内隐和外显之分,包括特性和状态两个属性,也即权力感在一般水平上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这种差异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权力感不仅包括个体对自己影响他人能力的认知,对掌控自身结果、独立作出决定的能力的认知,同时还包括对自身责任的认知。根据您对自己的看法,凭直觉判断下面每一个句子描述的内容符合您的实际情况的程度.得分介绍得分越高,说明你的权力感越强。这个测验最高得分7分,最低得分1分。一项以高中生的研究结果,高中生权力感平均得分4.42分。发现高中生的权力感和身心健康有关系。当高中生觉得自己权力感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那些拥有高社会权力感的高中生,他们认为自己能更好地影响他人,他们的意见和想法通常能受到大家的重视,在人际交往中能体验到更多的自尊和自信,生活和学习中能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正向心态,因此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就越健康。权力, 作为一种不对等的资源掌控, 受到个体当前目标的影响, 既可能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生, 也可能抑制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换句话来说,权力拥有者按照自己目标的需要,可以选择利他或者利己行为,具有更高的自由度。这可能表现出高权力者的社交表现多样化特质。在一个实验中,高权力者(如公司经理) 认为他们所获得的权力是由低权力者(如下属员 工)赋予的, 而不是由第三方指派时, 他们更可能为他人的利益考虑, 分享更多的公共资源。此外,当高权力个体认为对方完全无法对自己的权力地 位构成任何潜在威胁时,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而倾向于给对方多分配一些资源, 以提升自己的名誉地位。这些维护表面关系和谐的行为, 既起到了维持或增强高权力个体对有价 值资源的控制, 同时也增强了其亲社会行为。也就是说,高权力者在感觉自己权力很稳定的时候,愿意为了自己的美誉度为其他人做出帮助,以维持团队的和谐。职业倦怠测评什么是职业倦怠在众多职业倦怠的定义中,Maslach对职业倦怠的定义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Maslach认为职业倦怠由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低个人效能感(Ineffectiveness)组成。情感衰竭是指个体情感的耗尽、工作热情的丧失,它代表了职业倦怠的个人压力成分。非人性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冷漠、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和他人,将工作对象视为“物”,它代表职业倦怠的人际互动成分。低个人效能感是指个体感到自己工作业绩和能力下降,它代表了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成分。职业倦怠有什么不良影响职业倦怠导致各种身心健康问题也已经被证实,比如心血管疾病、抑郁症等。自职业倦怠被提出以来,大量研究证实它导致个体各种身心健康问题。Vasiljuk的研究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持续的并不断增长的应激过程,它会导致心理活动、心理调节和心理结构方面的不安定,随之而来的是情绪方面的不安定,最后会直接威胁到心理的核心部分—个性,这时倦怠也就成为了一种危机,导致整个心理健康水平的危机。也可以说,职业倦怠最初只是职业同一性的危机,但随着其程度的不断加深可能就会扩展到整个的自我概念,这时就会扩展成为生命的危机。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Ahola和Hakanen对2000多名芬兰牙医进行了3年追踪研究后发现,职业倦怠可以导致抑郁。王文增等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讨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间分别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与心理健康九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倦怠与心血管疾病职业倦怠与心血管疾病及相关疾病的证据大部分来自于追踪研究,部分研究是以职业倦怠的情感衰竭做预测变量的,因为这一维度比另两个维度更能预测与压力有关的健康后果。众多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潜在的混淆变量后,职业倦怠在诱发疾病方面的作用和传统的疾病诱因如年龄、体重指数、吸烟、血压和脂肪水平相当,有时甚至超过这些因素。Appels 等最先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们以情感衰竭做预测变量,以客观的生理病态指标做因变量,发现情感衰竭可以显著预测男女心肌梗塞的发生。Appels还以荷兰农村成年人( 41-66岁) 为对象进行的追踪研究中,在控制了大量潜在的混淆变量(包括以前发生过的心肌梗塞)后,他发现情感衰竭患者心肌梗塞的概率提高了2倍。情感衰竭还可以有效地预测女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胸痛,以及冠状动脉狭窄。除此之外,其他研究也同样发现情感衰竭会导致患中风的概率增加1.3到1.9倍,并且它可以显著预测因突发性心脏病而导致的死亡。职业倦怠和其他疾病职业倦怠和Ⅱ型糖尿病有直接关系的证据来自于 Melanmed等人的研究。他们进行追踪研究发现被试职业倦怠得分与患Ⅱ型糖尿病危险的增加有关。Grossi发现职业倦怠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e)的升高有关,HbA1e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Raikkonen等发现情感衰竭的某些特征,如感到过度疲劳、精力衰竭、易怒、道德感下降以及敌意也和胰岛素抗性综合征有关,而后者是引发Ⅱ型糖尿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职业倦怠的干预方法一他们认为削减过度工作时间、降低工作负荷、通过工作再设计(Job Redesign)重新分配工作和制定工作责任、积极沟通与反馈、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推行规范化、参与式、以人为本的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或缓解员工发生职业倦怠。澄清工作岗位与工作角色、增加员工的工作自主性与可控性以及减少工作的不确定性、改善工作环境对于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也有明显的效果。有研究者认为保持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非常重要,并提出协调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具体办法:夫妻双方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决策、充分交流,家庭生活与工作保持合理的界限,注重并享受家庭生活的价值与快乐。方法二加强身体锻炼,因为这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可以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提高自信心。他们还提倡员工保持良好的作息饮食习惯、休假、适度放松、培养幽默感、加强工作技能培训、提高自己的人际与社会适应能力、对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匹配度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够灵活调整设定理性的工作目标与期望以及从工作中挖掘出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方法三要努力掌握积极的情绪控制与压力应对策略。有研究者尝试在医疗服务人员中进行有关职业倦怠的行为改变试验,具体做法如下:首先,使员工懂得何时、以何种方式寻求情感和工作上的支持;反对采用回避、愤怒、退缩等防御性应付策略。然后,训练学员掌握两种积极应付策略:(1)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直接指向问题解决;(2)以情绪为中心的策略,控制情绪和降低情绪困扰。短期训练持续6周,长期训练是在短期训练的基础上,分别在5、11和17个月后补充3次回顾课程。结果发现参加短期训练的学员只产生了暂时性的职业倦怠水平降低,参加长期训练的学员能在训练结束215年后依旧保持职业倦怠水平的持续降低。说明问题解决和情绪管理,对于职业倦怠的控制和干预都是有效的。大五人格问卷近年来,研究者们在人格描述模式上形成了比较一致的共识,提出了人格的大五模式。Goldberg(1992)称之为人格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研究者通过词汇学的方法,发现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五个维度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严谨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友善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神经质(neuroticism):具有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即具有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神经质: 神经质指体验消极情绪的倾向。神经质维度得分高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诸如愤怒、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绪。他们对外界刺激反应比一般人强烈, 对情绪的调节能力比较差,经常处于-种不良的情绪状态下。相反,神经质维度得分低的人较少烦恼,较少情绪化,比较平静,但这并不表明他们经常会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得分越低,表示情绪越稳定;得分越高,表示情绪越不稳定。对926名大学生使用此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平均分为22.47,标准差4.682;女生平均分23.25,标准差4.535。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得分在18分以下,那么神经质得分显著偏低;如果你的得分在28分以上,那么神经质得分显著偏高; 外倾性: 外倾性代表了在外界投入的能量。外向的人喜欢与人接触,充满活力。他们热情,喜欢运动,喜欢刺激冒险。在一个群体当中,他们非常健谈,自信,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内向的人比较安静,谨慎,不喜欢与外界过多接触。他们不喜欢与人接触不能被解释为害羞或者抑郁,这仅仅是因为比起外向的人,他们不需要那么多的刺激,因此喜欢一个人独处。内向人的这种特点有时会被人误认为是傲慢或者不友好。得分越高,性格越外向。对926名大学生使用此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平均分为27.30,标准差4.869;女生平均分27.53,标准差4.933。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得分在22分以下,那么外倾性得分显著偏低;如果你的得分在32分以上,那么外倾性得分显著偏高; 开放性: 开放性描述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开放性得分高的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好奇,欣赏艺术,对美的事物比较敏感。开放性的人兴趣广泛。封闭性的人讲求实际,偏爱常规,比较传统和保守。得分越高,性格越开朗,态度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对926名大学生使用此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平均分为31.69,标准差5.090;女生平均分30.11,标准差5.259。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得分在26分以下,那么开放性得分显著偏低;如果你的得分在36分以上,那么开放性得分显著偏高;友善性: 友善性代表了“爱”,对合作和人际和谐是否看重。友善性高的人是善解人意的、友好的、慷慨大方的、乐于助人的,愿意为了别人放弃自己的利益。友善性高的人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相信人性本善。友善性低的人则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利益之上。本质上,他们不关心别人的利益,因此也不乐意去帮助别人。有时候,他们对别人是非常多疑的,怀疑别人的动机。对于某些职位来说,太高的友善性是没有必要的,尤其是需要强硬和客观判断的场合。得分越高,性格越随和。对926名大学生使用此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平均分为31.09,标准差3.889;女生平均分30.80,标准差3.853。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得分在27分以下,那么友善性得分显著偏低;如果你的得分在35分以上,那么友善性得分显著偏高严谨性: 严谨性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冲动并不一定就是坏事, 有时候环境要求我们能够快速决策。冲动的个体常被认为是快乐的、有趣的、很好的玩伴。但是冲动的行为常常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虽然会给个体带来暂时的满足,但却容易产生长期的不良后果,比如攻击他人,吸食毒品等等。人们一般认为谨慎的人更加聪明和可靠,但是谨慎的人可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或者是一个工作狂。极端谨慎的个体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缺少生气。得分越高,责任心越强。对926名大学生使用此量表的测试结果表明,男生平均分为29.80,标准差5.472;女生平均分29.43,标准差5.222。 简单来说如果你的得分在24分以下,那么严谨性得分显著偏低;如果你的得分在35分以上,那么严谨性得分显著偏高。依恋类型依恋类型有四种,怎么知道自己什么类型?安全型:焦虑的标准分小于零;回避的标准分小于零焦虑型:又称为倾注型、痴迷型,焦虑的标准分大于零;回避的标准分小于零回避型:又称为轻视型、冷漠型,焦虑的标准分小于零;回避的标准分大于零害怕型:又称为恐惧型,焦虑的标准分大于零;回避的标准分大于零职业兴趣测评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巨大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促使人们积极地、愉快地从事该职业,且职业兴趣与人格之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

然而夜半

让我悄悄的告诉你——心理学都在研究什么

今天,D先生问你们一个问题:心理学能做什么?我估计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心理咨询,可能会有少部分小伙伴知道的多一些,比如在家庭教育、个体成长、人际交往、性格塑造中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一门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科学,心理学能做的有很多,今天就让D先生为大家全面系统的阐述心理学都能做什么,换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都有哪些?一、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的地位。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动机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等。它还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换而言之,普通心理学就是一切其他分类的基础,想研究其他的,先从普心开始吧!普通心理学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心理学这两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想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吗?为什么会感受到背叛的痛苦吗?一切尽在生理心理学!大脑各部分名称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就是从人从出生开始,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人生各个阶段中是如何一步步过度而来的。可爱的小婴儿是如何变成叛逆的青少年,又如何变成了热血的青年人,到了中年怎会变得如此睿智成熟,晚年却是一个老小孩,这一切都会在发展心理学中找到答案。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各种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是学霸,有的人却是学渣,真的是智商的关系吗?教育心理学会告诉你如何人人变学霸,人人都能上王者,人人都能今晚吃鸡。五、医学心理学它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重点,学好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减小医疗矛盾,缓和医患关系,降低犯罪事件的发生。看看,是不是很重要呢?愿这样的事以后少一些六、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美剧《西部世界》中描述了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场景,将来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机器人占领公交车七、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大团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阶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等;小团体中的社会现象,如团体内的人际关系、心理相容、团体气氛、领导与被领导、团体的团结与价值定向等。老太太当街摔倒为何无人来扶?丈夫公众场合暴打妻子为何无人来劝?男子公交车上当众猥亵少女竟无一人来管。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让社会心理学为你来解答。心理学很多其他小的旁支,如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放上一张图让你们感受一下心理学家族是多么的庞大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小伙伴们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是想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来讨论,共同进步。

半生緣

系统认识“心理学”

这世界的知识常常通过研究对象的改变,加上影响因素的排列组合得来。我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总想找个机会细细探究一下。早上到小区东边“全民健身中心”跑步时,正好撞到民达大学的心理学老师安教授;他住在我楼上。我们边跑边聊。“安教授,您说什么是‘心理学‘?学它有什么用?”这门学科就是专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人际互动。我们学习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您能简单说说‘心理学‘的成长史或者说发展体系吗?复杂了我也记不住。我想学,但先了解了解。”好吧,说多了说复杂了你都记不住。你知道人类的生活层次一般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心理学”基本跟这相联,可分为灵魂说、生物说、精神说。一、灵魂说人类对心理活动的探索一直充满了兴趣。人类早先都认为灵魂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埃及的木乃伊就是因为当时人们相信,灵魂是独立的,肉身死去,但灵魂还活着,只是暂时离开肉体云游去了;只要把肉体保存好,灵魂总有一天会回来,人就复活了。后来的亚里士多德,专门写了一本书叫《论灵魂》。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也相信灵魂,但他认为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分的,它们通过大脑内部的一个腺体(机体内能产生特殊物质的组织,如泪腺)联结,这个腺体会根据光的变化做出不同的反应。当晴天时,人就舒畅;阴天时,人就忧郁。二、生物说后来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提出“体液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分别是: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血液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它们对应人类不同的气质和性格。血液代表热情;粘液代表冷静;黄胆汁代表精力充沛;黑胆汁代表悲伤。哪种体液在你的体内占的比例最高,你就呈现出什么样的性格。心理学在十九世纪后,才从理论阶段进入实验阶段。这阶段产生“构造论”和“机能论”。“构造论”认为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诸如思维、情绪、想象等,就是在感觉、意象和激情这三种因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比如我们看到苹果,是因为之前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这就是感觉和意象,你有强烈的要吃掉它的冲动,这就是激情。“机能论”则认为,要把握一个人的整体心理状态。十九世纪的实验阶段还是过于简单、缺乏严谨,直到二十世纪后,产生“行为说”与“精神说”,心理学才算走上正轨。“行为说”把人的行为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最著名的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在给狗喂食的时候,不断敲击节拍器,这样狗每次听到节拍时都会流口水,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只要一敲节拍器哪怕不投食,狗也会流口水。巴甫洛夫认为,灵魂、意识或者思维其实都是人们的错觉,人类的所有心理活动,无非就是神经系统(中枢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这就解决了一个“人的思维和意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问题。同期生物学家实验还发现,神经系统还具有尝试、学习功能。后来,“行为说”被继续扩展: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肢体行为,都是受到刺激之后做出的反应。“行为说”的应用:比如你怕“猫”,我就天天说“猫”,让“猫”跟你生活在一起;环境影响人、改变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的行为来分析他的心理活动,而这些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环境改变、影响人)。三、精神说1“精神说”的代表是弗洛伊德。他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研究成果:潜意识、性本能驱动和人格。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就是人们平常意识不到的东西,是被压抑在内心深处的秘密、欲望或者恐惧等。性本能驱动,指人类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源于性的驱动力。人类从婴儿时期起就有性的欲望,并在不同的成长时期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如果这种欲望在幼年得不到满足,成年后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人格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就是随心所欲,超我就是遵纪守法,自我就是墙头草,随波逐流。人的一生就是在这三种形态的斗争中度过,如果超我战胜了本我,人就高尚,反之,就偏低劣。自我在这个过程中,谁赢就帮谁。2之后又产生“人本论”,就是以人为本的心理学。代表人物,就是马斯洛。他把人类的需求分成了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每当低层级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就会产生更高层级的需求,如果内心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应用在心理治疗中,就有了“共情”(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概念。3心理学界的终极命题,“意识”这个东西,到底是如何在人脑中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呢?这就产生了“认知论”。认知心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尔。他认为,人体感官接受信息后,经过某种复杂程序,会对有效信息进行存储和运用。而认知心理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米勒,对这种复杂程序做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人的大脑,会对大量信息进行归类和加工。举个例子,你要去超市买苹果、香蕉、牛肉等等一堆东西,大脑就会自动按照水果、肉类、蔬菜这样的分类来对你要买的东西进行归类,大脑有这样类似计算机编码的功能,这也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精髓所在。(《认知天性》:编码、重复、应用)当然,通过不同的研究对象组合,产生了很多分支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等。“安教授,讲得还是太多了,我还要慢慢消化,谢谢您。”~参考书籍:安晓良《我知道你在想什么》190122

仁义之端

心理学之大分类:心理学到底在研究什么,又应用于哪些领域

说到心理学,就像我前面所说的,这是一门比较玄妙的学科。所以,在高考后选择专业时,大部分父母和学生对于心理学总是抱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在人们眼中,心理学似乎除了心理咨询师外没有其他比较专业对口的职业,而能够成为一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更是一件极难的事。于是,这个神秘有带有不稳定性的专业被排除了大部分人的选择之外。然而,你不知道的是,心理学其实一直被应用于我们身边的许多职业中。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心理学到底在研究着什么?它又有哪些分类呢?在上篇“心理学史之冯特”一文中我曾讲过,心理学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但是,在这百年来,心理学却获得了极其迅速的发展,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实际生活的需要。在现代化生产、商业、交通及企业管理等工作中,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同时,智力开发、人才培养以及由于心理异常而带来的个人健康问题和社会问题都极大促进了心理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是由于邻近学科(如生物学、生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的发展以及它们与心理学的相互作用,促使了许多新兴学科的产生。也就此,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日渐扩大,形成了许多心理学的专门领域。如社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下面,我会简单介绍其中的某些领域的心理学以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学科的位置。它主要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概括了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同时又为它们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心理学的学习要首先从普通心理学入手,打好基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其中,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又称比较心理学,它主要将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和联系。如研究蚂蚁的嗅觉、蝙蝠的听觉等,就此,还促进了一门新兴学科—仿生学的产生和发展。而研究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它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根据各个年龄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给予有效的措施,同时,也有助于各个年龄曾个体心理疾病的防治和治疗。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医学心理学强调建立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关系。同时,还主张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研究维护人的心理健康的各种手段,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军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应用于军事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它研究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培训、军事职业特点的分析、军队中的人际关系和组织、人的因素和安全、人因工程(如提高人机界面的效率以改进机器和系统的功能)和士气等。同时,军事心理学还研究负面影响的冲击、极端环境(如高山缺氧)对行为的影响,如何面对战争压力、预防战斗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失调,以提高其战斗能力等。心理学应用于生产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它并不神秘。当你走进它,你就会发现,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的身边。它伴随着你的一生的点点滴滴,或者它研究你,或者你发现它!最后,在此庆祝我们的祖国母亲70周岁生日快乐!也祝你们,国庆快乐!最后的最后,还是那就老话,如果这些文字给了你一点点的帮助,那么

轮不辗地

心理学之研究方法: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又该怎么研究它

心理学作为一门正式的科学,它的历史起源于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它标志着心理学是一门可以通过测量、实验而得出科学结论的一门学科。心理学不再神秘地、被世人无法探索的心理语言探索。实验法等一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正式诉说、表现了心理学的客观性。它是可以如同物理学等学科一般通过一定世人可以明辨、判断、评价的手段,将自己的想法、结论展现在世人眼前,并推广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著名心理学实验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那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地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比如,观察婴儿的言语肢体活动,可以了解婴儿无聊时会做什么动作,饿的时候会这么办。又比如,老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到这个学生的性格、情绪、耐性等特点。测验法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比如,我们在检测我们的智力时,会通过做一系列的题目得出分数,进行判断。而这一系列的题目便是一张智力量表,这种方法就是测验法。还有,我们平常问卷也是量表哦!同时,量表也分许多种类型。比如,测量智力的、测量人格的(卡特尔,16PF)、测量成就的等等。这些量表也广泛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等许多生产生活的场所。相关法相关是事物间的一种关系。相关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都在寻找相关。通过让被试填写问卷等手段,收集数据,从而得到相关。比如,学生看电视、阅读与数学成绩的关系,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与个体心理发展的关系,等等。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关强度是可以用相关系数来表示的。它是从-1到1之间的一个数值。如果相关系数为零,则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关系或相关很小。大于0为正相关小,于0为负相关。例如,学生的阅读、数学成绩与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越多,他们的阅读成绩和数学成绩就越低。相反,吸烟与癌症发生率存在正相关,吸烟的数量越多,患肺癌的可能性越大。正相关但要注意的是,相关本身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当两种现象被发现相关时,甲可能是引起乙的原因,乙也可能是引起甲的原因,又或者有第三方的原因。你无法推断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干预被试者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是心理现象得以重复发生。心理学实验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在实验室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由强到弱),让被试分布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对一个短暂出现的信号做按键反应,通过仪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样就可以了解到照明对按键反应时的不同影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情景中进行。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学习材料,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一小时后,再比较他们的回忆成绩,。结果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成绩好。说明学习后适当休息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个案法个案法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它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详尽而深入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比如,在精神分析流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就是使用这种方法的。但是要注意,由于个案法只使用少数案例,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只适用于个别情况,无法进行推广。就像你生病了,需要去找医生,而不是觉得症状与某些病相似就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看了上述这几种研究方法,是不是觉得在生活中其实也遇到过呢?其实心理学并不神秘啊!以上的方法无法做出好坏区分。它们由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陷。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就像你,或许遇不到最喜欢的学科,但会碰到最适合你的!最后,

维也纳

系统学心理学,开课啦!

开学了、开学了、开学了、九月开学季!在学习气氛热烈的开学季,各位小伙伴们那颗渴望学习的心有木有被激发?但激发归激发,许多小伙们也在为学习什么而迷茫吧!在人们物质生活日渐丰益的今天,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渴望灵性的开发成为了很多人渴求的一件事情;除了灵学、宗教类的学习,更多人选择了心理学。可以说,心理学是一门助人助己的科学,它的确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自身和他人,完善人格以及更多帮助。可是,大部分小伙伴们的对心理学没有太多的了解以及不知怎样学习。小伙伴们不用担心,作为一所双一流大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小样会带着大家一起学习心理学。所以那,各位小伙们先点个关注吧!许多小伙伴们都知道心理学基础是十分枯燥的,但不要紧,这学期小样学习的心理学科目十分有趣,甚至有些黑暗: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敲重点!敲重点!敲重点!下面是小样这学期将要学习科目的教材,之后的文章也会是以这些教材为基础更新,所以有条件和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着看一下噢!(为了排除广告嫌疑,这里就不放链接了,淘宝搜索就可以了!)《犯罪心理学》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罗大华、何为民 第三版《变态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铭怡 第一版 《心理科学研究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功迎 第二版《心理教育测量》 人民教育出版社 郑日昌 第三版《心理科学研究方法》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功迎 第二版《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图解指南》 人民卫生出版社 Glen O.Gabbard,M.D 第一版《咨询心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杨凤池 第二版如何理解和掌握并且应用好心理学,不只是专业知识,更是对人生的一种客观的理解,不断自省的过程,对他人的一种宽容的心理以及人生阅历的不断积累。这条学习路很长远,但长远才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进步。

兼怀万物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介绍

在申请留学之前,我们需要对该专业有一个较为系统性的认知。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是美国的一所私立大学,其在2014年USNews最新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第5名。斯坦佛大学心理学系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在最新US News排名中,斯坦福大学在心理学专业排名中位居第一位。该系的研究设施非常全面,心理学的研究和其他院系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视觉,感官,记忆,语言,认知,情感,文化和社会。下面就和选校帝了解一下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研究领域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斯坦佛大学心理系每年都会招收10到15名新生。他们非常欢迎国际学生,而且对每一位申请者的审查也非常认真。每一个专业一般都会招收2至4名学生。他们喜欢招收本科生或是研究生,但并不限制专业,但是申请者至少要对心理学有一定了解。该系只授予博士学位,不授予单独的硕士学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领域心理系开设专业包括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情感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这些专业中有些老师是跨专业教学的,他们也同样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实验。目前,该系的研究项目有很多,研究主题大概有犯罪心理,神会行为心理,竞争心理,梦,颜色心理,空间关系,学习和记忆。斯坦佛大学心理学系主要为学生提供和人类行为有关的课程。该系有 12 个实验室,主要的有婴幼儿研究中心、认知神经心理学实验室、文化和情绪实验室、心理生理学研究室等。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申请要求学期:秋季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s系:Psychology学位:Doctor of PhilosophyGRE要求:310GPA最低要求:3推荐分数:3.3托福IBT总分最低要求:79雅思要求:6.5GMAT要求:630学历要求Bachelor需要申请材料:成绩单、3封推荐信、PS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专业排名第一以上是选校帝为你整理的出国留学干货,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资讯,欢迎关注选校帝。

樱桃汁

常用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有哪些?掌握这5种就够了!

在学习A-level/GCSE心理学时,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小伙伴们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以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课程大纲来看,心理学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是主要学习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可检验假设的形式、变量类型、采样方式、设计研究、相关性、研究程序、规划和进行研究、道德考量(Ethical considerations)。各部分内容还包含具体Topic要求小伙伴们掌握:(AQA考试局GCSE心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大纲)心理学有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即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methods,取决于数学或统计数据的使用)和定性研究法(Qualitative methods)。这两种类别的研究方法包含许多种研究,比如说相关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等。具体使用哪种类型的研究取决于具体的心理学研究目标。学姐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不同的心理学研究方法。1.个案研究(Case Study)案例研究是定性研究方法。它涉及在一段时间内观察一个人或一组人。研究人员采访对象或观察行为并记录信息。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心理学研究来说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心理学原理或理论。案例研究方法广泛用于专业培训中。2.实验法(Experiment)在科学科学中,实验是最常使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法的第一个原则是设置对照组。对照组可能是一个或一组未经操纵的个人或群体。第二个原则是控制变量。也就是说,实验应尽可能避免多余数据。该因素使心理学家能够重复该实验,这是可靠研究的要求。第三个原则是测量的一致性。如果允许使用不同标准将导致实验无法复制,实验结果不可靠。第四个原则是显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执行的操作导致了最终结果,而没有涉及其他因素。实验可以是在实验室控制的,例如睡眠研究,允许心理学家操纵受试者但不能操纵其环境的现场实验,或者不允许进行控制且主要是观察性的自然实验。3.观察研究(Observational Study)这种类型的定性研究可以是既自然进行的,也可以在人为控制的情况下进行。这种研究方法是系统的且需要仔细记录的。观察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和描述一个变量甚至一组变量。4.调查研究(Survey)这种调查研究方法取决于报告的数据,结果可能是高度主观的。因此,调查通常涉及许多主题。这是一种随机抽样的定量研究方法。这不是实验法,而是“精心选择”了样本的方法。5.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这种研究方法涉及查看诸如印刷品、电视、广播等媒体,以重复特定单词或短语甚至想法。这是一种定量方法,利用有关单词或概念的数学或数据来研究诸如定型观念或某些文化方面(例如性行为)的事物。这类研究在广告中特别有应用价值,但也可用于预测特定人群的行为。心理学中使用的研究方法取决于要研究的数据种类以及研究的目的和广度。

孔子

心理健康管理系统: 一体化解决方案

关键词:心理测评 心理档案管理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 心理健康教育 在线咨询01系统需求2021年3月1日,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正式出炉,随着人们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国民心理健康逐渐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中国,据保守估计,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近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及《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政策的相继出台,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大力发展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保障等7部分内容,从影响人民群众幸福安康、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意义。因此,一套成熟、完善的心理健康管理系统便成为广大心理健康管理机构所迫切需要的管理工具。02系统简介健康心理测评系统包含症状自评量表、能力测试、人格测试和兴趣测试等几十种测试,运用心身整体医学诊疗技术路径,通过简易操作将人的心理特征数量化,应用主观及客观指标双通道从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强迫、压力、睡眠等多方面评估个体心身健康状态,是衡量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科学测量手段。如果通过心理测评发现心理问题,可以及时得到相应的心理干预,例如情绪宣泄、情绪训练、认知行为训练、放松减压训练、促进积极情绪等,进行心理健康促进及干预,帮助个体维护心理健康。03 主要功能及技术支持1、支持不同登录模式支持身份证刷卡登录、手机号登录、微信扫码登录;2、具备评估系统在用户注册之日起就为用户建立全面的个人心理健康档案,涵盖心理健康数据录入、心理评估等。3、系统测评过程自动化无需人工计分,系统自动保存和实时处理分析测试结果,形成被测人员的测评报告和心理档案;4、支持多用户功能支持多账户管理(即一部手机/平板可完成多位用户的数据采集),方便用户进行日常检测服务,数据存储在云端,可随时查看;5、MySQL大型数据库系统采用MySQL大型数据库,可以大容量存储心理健康档案;6、增强的安全机制系统通过客户端验证机制,通过口令控制非法访问系统,保护数据安全。同时,用户登录系统时,系统提供验证机制,以防止非法攻击;7、友好清晰的系统界面系统本着人性化操作的要求精心设计软件功能,程序界面简单明了美观大方。使业务操作变得一目了然,即使未经过培训,只要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常识也能轻松操作;8、数据与APP同步心理评测报告与 APP 数据实现同步,可随时随地查看结果,并能实现进一步的咨询;9、评估预警及疏导后台管理系统根据用户动态心理健康档案,可自动为其提供心理状况监测与分析,通过后台系统及时发现用户的潜在心理健康隐患给予预警、评估与疏导。04应用场景心理咨询机构:在心理咨询机构内设置心理测评一体机,即节省了患者的就医时间,又提高了医生为患者诊断及心理诊疗的效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机构内设置心理测评一体机,丰富了居民健康档案,增加了居民的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态的渠道,提高居民身心健康状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免去到医院挂号就诊的繁琐流程,居民在就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即可完成自身心理健康的测评,为居民的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及关怀。各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评价学生个体在学习和能力上的差异,人格的特点以及相对长处和弱点,评价儿童及青少年已达到的发展阶段,为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各企事业、机关单位:对单位员工进行合理的心理测评,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和准确性,了解职工的个体能力,做到人尽其才。健康小屋:方便周边居民在日常工作间歇进行心理健康的测评,简便又高效,同时配合健康小屋其他设备更好的为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 05建设意义应用心理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从多角度来系统地关注和维护全民的心理健康。通过构建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实施压力监控及压力预警,界定心理健康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推荐个性化的教育培训、互动交流、自助调适和专家咨询服务,通过民众的积极参与、主动互动,维护和提高民众身心健康,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早日实现

威也

智库心理健康监测系统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及国家卫健委、教育部、全国妇联等12部委《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国卫疾控发〔2019〕63号)要求,河南智库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卫众康(北京)医学科学研究院心理健康研究所、河南省家庭发展研究会心理健康研究中心、华远文化发展研究院、河南心理健康研究所等国内高校、心理机构和专家研发了微信小程序“智库心理健康检测系统”,通过简便、迅速的方式为学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师、家长(中小学)、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分别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为其单位、所属系统逐级提供管理后台,便于进行心理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和导出,为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提供大数据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