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13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也许对你有用必偃

13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最新心理学研究发现,也许对你有用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心理学研究论文发表,其中包括儿童发展、抑郁、焦虑、社交媒体、贫困、不平等等研究在内。然而,由于2019年是许多心理学发现的突破之年,因此它在任何其他时间段都显得与众不同。首先,精神病学家终于开始讨论抗抑郁药的广泛使用,以及它们是否真的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益。过去一年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的精神负担终于得到了科学的证明。除此之外,孤独感的蔓延也促使科学家们认真研究在这个不断联系的时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疏远。因此,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最突出、最重要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希望今年能为仍然没有答案的问题带来答案。也许,只是也许,其中的一些会帮助你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人生选择,并激励你最终放下手机,就像你妈妈一直告诉你的那样。关注生活技能训练营,了解更多。一、直升机育儿会导致孩子乱发脾气以及行为失控所谓直升机育儿,就是家长像直升机一样一直徘徊在孩子头上,包办孩子左右的事情。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花了8年时间调查过度控制的父母与孩子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孩子2岁时就开始直升机育儿的父母,会导致孩子5岁时情绪调节和抑制控制能力差。除此之外,这些5岁的孩子还报告了情绪和学校方面的问题。老师们注意到他们10岁时社交能力和学术创造力都很差。简单地说,父母总是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控制能力可能很差。研究表明,他们对应付压力毫无准备,容易对别人大发雷霆,这导致社交能力差,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轻松地交朋友。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妮可·B·佩里说:“孩子们不想和其他无法控制自己愤怒情绪的孩子交朋友,一旦有意见分歧,他们就会打他们。”。在她看来,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是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培养的最基本的技能之一”二、少刷朋友圈可增加你的幸福感抑郁,自尊心差和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已经讨论了多年,但是,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前从未得到证实。去年,心理学家梅利莎·亨特(Melissa G. Hunt)进行的一项研究首次证明,Facebook,Snapchat和Instagram的使用会降低幸福感。在实验过程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143名本科生被随机分配,一组限制其Instagram,Facebook和Snapchat使用,每天不超过10分钟;另一组像往常一样使用社交媒体。结果显示,在三周后,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受到限制的人的孤独感和抑郁感显着降低。研究结果强烈表明,限制Facebook,Instagram和Snapchat(以及任何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每天使用30分钟左右,可能会大大改善健康状况。研究背后的心理学家梅利莎·亨特(Melissa G. Hunt)说: “使用比平时少的社交媒体会导致抑郁和孤独感的显着下降。对于进入研究时更加沮丧的人们来说,这些影响尤其明显。” 结论?好吧,我们都应该放下手机,享受更多的现实生活。毕竟,科学证明对您有好处。三、多参加广场舞等活动可以极大地降低50岁以上人群的抑郁风险在12月发表的研究论文中,黛西·范库特(Daisy Fancourt)博士提出了抑郁与从事文化活动之间的联系。在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中,跟踪了2000人(年龄在50岁以上),以查看他们每个月参加了多少文化活动。每几个月参加一次戏剧,艺术展览,电影和其他活动的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降低了32%。每月至少参加一次活动的人,患该疾病的风险降低48%。该研究的作者指出,它描述的是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但是结果仍然令人印象深刻且有益。Daisy Fancourt博士补充说:“一般来说,人们知道少吃多餐和锻炼对身心健康有好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文化活动也有类似的好处。四、睡眠不好的人更孤独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两名研究人员埃蒂·本·西蒙和马修·P·沃克决定研究睡眠不足与孤独感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在他们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邀请了休息良好和困倦的受试者进行脑部扫描,同时观察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结果发现,疲惫的参与者更容易被陌生的人排斥,希望他们远离自己。除此之外,他们还报告说比休息良好的人更孤独。在随后的一项实验中,这位科学家还发现,其他人倾向于避开瞌睡的人:“那些对实验环境一无所知的人却认为睡眠不足的参与者明显更孤独,他们选择不与他们进行社交或合作。”更重要的是,据研究人员称,与睡眠不足的人接触的人会因此感到更加孤独。因此,睡个好觉会让你更具同情心,减少我们的偏见,让我们不容易被拒绝。五、与过去的信念相反,在彩票中赢得大笔金钱可以提高你的生活满意度4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误解,认为彩票中奖会让人痛苦不堪。这种信念可能基于对较早一代彩票中奖的研究。但是,去年八月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了完全相反的证据。该研究的作者要求瑞典统计部门对该国三大彩票的获奖者进行长达十年的调查。然后,他们使用政府记录来跟踪获奖者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家们还为那些进入彩票但迷路的人检查了相同的指标,除了获得了小奖的人。研究结果揭示了一些结论:首先,赢得大笔奖金会带来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先前的研究仅显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其次,赢了很多钱的人并没有立即兑现大部分奖金,相反,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慢慢花掉自己的财富。第三,许多人甚至不辞职,尽管他们的确工作量少一点,退休也早些。因此,这项研究证明了不那么浪漫的事实-虽然金钱无法买到真正的幸福,但它无疑可以提高您的生活满意度。六、电影中的暴力画面不会影响孩子的暴力行为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与普遍的看法相反,PG-13级电影不会使孩子变得暴力。根据研究人员的说法,PG-13电影在1985年至2015年期间变得更加暴力,而谋杀和暴力的总体发生率却下降了。该研究的首席研究员指出,尽管孩子们可能会重演他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东西,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会倾向于变成暴力,例如欺凌。但是,其他研究人员对此表示不同意见,他们认为电影中暴力场面的刻画已经变得非常普遍,具有麻木作用。这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暴力越多,受到的暴力影响就越小。波士顿儿童医院媒体与儿童健康中心主任迈克尔·里奇博士指出,这项研究试图简化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七、当你的手机不在视线之内时,与人聊天会更有趣科学终于证实了,和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看手机会让你觉得没那么有趣。这项研究调查了智能手机如何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研究人员邀请了300多人在咖啡馆与朋友或家人一起吃饭。有些人把手机设为静音模式并把它们放在一边,而有些人则把手机放在桌上。饭后,参与者填写关于他们经历的调查。然而,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令人震惊——把手机放在视线之外的人比没有手机的人更快乐,也更喜欢这顿饭。总而言之,这项研究得出了一个简单但坚定的事实:当你的手机不断侵入时,和人在一起并没有那么有趣。八、5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在乎自己的形象大约二十年前,人们普遍认为,直到9岁的儿童才能获得复杂的维护形象行为。但是,2019年3月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在5岁时,孩子们就开始了解形象在社交中的重要性。设置,并积极参与复杂的印象管理。该文章的共同作者艾克·西尔弗(Ike Silver)指出:“幼儿将根据观看者的不同来改变他们的行为,例如他们有能力读书或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这项研究是通过将儿童置于与名誉相关的情况下进行的,该研究表明,儿童可以以“令人惊讶的,有时是欺骗性的或战略性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但是,目前尚不清楚儿童是否正在积极地欺骗他人,或者当他们通过炫耀获得一些好处时,他们只是更加友善。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与儿童接触,以鼓励良好的行为。尚不清楚儿童是否正在积极地欺骗他人,或者当他们通过炫耀获得一些好处时,他们只是更加友善。研究人员希望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理解父母和老师应如何与儿童接触,以鼓励他们表现良好。九、朋友圈的频繁使用与年轻女性的抑郁症症状,低自尊心和外貌焦虑有关instagram(国外的朋友圈)是使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检查了自尊心低下与频繁使用Instagram之间的联系。研究人员确定,使用上述照片共享应用程序可能会导致女性产生负面的心理后果。科学家对119位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她们对Instagram的使用,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状况。他们发现,平均而言,频繁使用Instagram可能导致自尊降低,抑郁症状,对外表的焦虑以及更多的身体不满。十、处于稳定的关系中的人会有体重增加的机会一项为期10年的研究发现,与单身人士相比,夫妻的体重往往增加更快。即使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夫妻俩比单身人士吃的食物更健康,但研究表明,夫妻俩的饮食也更多。人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长期恋爱关系的人不再“在市场上”了,所以他们不太在乎自己的容貌。而且,正如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所说:“虽然家庭进餐可能包括更多的健康食品,例如水果和蔬菜,但与其他人相比,人们经常在别人的陪伴下消耗更大的份量和更多的卡路里。 ” 除此之外,还发现有孩子的人由于倾向于吃完孩子的饭菜和零食而体重增加。十一、童年时期的贫穷可能对老年人的认知技能产生持久影响根据这项研究,在贫穷中长大或在社会和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在认知技能测试中得分可能比其他人更低。这是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20,000多名老年人(平均71岁)接受了测试。结果发现,在儿童时代经历过社会经济不利因素和困难的人,在认知测试中的得分明显低于其他老年人。这项研究增加了“不良童年经历”对儿童的破坏性影响的证据。该研究的作者补充说:“应该为面临社会和经济挑战的儿童提供更多资源,以应对他们面临的不利条件。”十二、不可信的八卦对个人评价有很大影响该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八卦和谣言是否影响了人们的观点,偏见和判断。在实验中,有关他们不认识的人的不道德行为的社会情感信息被口头传达给实验者。在第一个实验中,信息被表示为可信赖的事实(例如“他欺负了他的同事”),而在第二个实验中,通过使用某些单词(例如,据称)将信息标记为不可信的八卦。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种情况下,即使信息来自不可靠的来源,谣言和八卦也都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观点。该研究的作者指出:“我们的发现表明,即使有意基于不清楚的证据,也倾向于进行强烈的情感评估和人为判断。媒体经常以表明信息的可疑性,从而避免可能的错误指控。十三、学生交朋友比成人快堪萨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杰弗里·霍尔(Jeffrey A. Hall)承担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即找出一个人交朋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这是同类研究中的第一次,因为它不仅研究了哪些活动使我们更加亲密,而且确切地了解了相识成为朋友的时间。在大学的前九周中,霍尔每三周对1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然后,他给了355个成年人的一次性问卷,这些成年人在过去六个月中搬到了新城市。在调查中,参与者选择了一个或两个朋友,并报告了他们在一起度过的时间,他们进行的活动以及友谊的密切程度。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大约需要43个小时,成年人大约需要94个小时才能将熟人变成休闲朋友。要从休闲的朋友过渡到朋友-学生需要57个小时,成人-164个。要使朋友成为好朋友或亲密朋友,学生需要119个小时左右,成人大约需要两倍的时间才能实现。研究人员认为,学生结交朋友的时间更少,因为他们与同龄人在一起的时间更多,而且他们很可能高估了他们的友谊有多深。

目之与形

心理学研究发现:能让你在社交中获得“好人缘”的5个心理学效应

原创高品质科普文|“心理学简报”每天更新心理学专业知识无论是在职场、学校还是其他的社交场合,我们总是会发现一些人很讨人喜欢,但如果要问为什么会喜欢他们,我们可能很难准确地说出理由。人人都想在集体中获得好人缘和认同感,但为什么只有少部分人能得到广泛的喜爱呢?是他们天赋异禀,天生就“讨人爱”?还是通过后天的“修炼”让他们练就了一身“好人缘”的本领?如何在社交中获得好人缘?心理学家们的第一大任务就是研究人类的行为及行为背后的原因。所以,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我们查阅了相关的心理学文献,总结出了“讨人爱”的原因,希望通过理解并学习5个心理学效应,能帮助我们在社交中获得好人缘。1. 镜像效应(mirroring)和变色龙效应(chameleon effect):通过巧妙的模仿可以让对方喜欢你通过模仿他人,可以让对方对我们产生好感。这种策略在心理学中被称为“镜像效应”,是指对他人非语言信号的潜意识复制,通常发生在社交场合中,一个人无意识地模仿了另一个人的手势、说话方式或者是态度,这样的模仿行为通常会影响被模仿者对模仿者的印象,被模仿者会因为镜像效应产生对模仿者的亲切感,从而使关系变得融洽[1]。镜像效应。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9的进行了一项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邀请了72名男女分别和经过训练的多名工作人员单独相处,工作人员随机选择了一部分参与人并在相处过程中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巧妙、并非刻意的模仿。在相处了相同的时间后,研究人员对这72名男女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对不同工作人员的喜欢程度。不出所料,绝大多数人更喜欢那些模仿过他们的工作人员,而且他们并没有觉察到工作人员曾模仿过他们。纽约大学的研究人员把这项实验中发现的现象称为“变色龙效应”,用来描述一个人通过被动或无意识地改变行为(模仿他人),用以匹配当前社交环境中其他人的行为。这种效应会增加被模仿者对模仿者的喜欢程度,而且,因为模仿,模仿者会在社交中更容易获得融洽关系[1]。所以,如果你想让对方在短时间里快速消除对你的陌生感,并对你产生熟悉的亲切感,就可以尝试在和对方相处时,巧妙地模仿对方的肢体语言、手势和面部表情。2. 多看效应(mere-exposure effect):投入时间与你希望成为朋友的人在一起“多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自己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偏好和喜爱[2]。多看效应。让别人睁开眼,多看看你!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曾经在1992年做过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他们让4名外表相似的女生假扮成上课的学生参加一堂共计130人的大课,为了制造多看效应,每位女生都不与班里的其他学生互动,并在一学期内采取不同的上课次数,4位女生参加课程的次数分别是0,5,10,15次。一学期结束后,研究人员向课堂上的学生们展示了4名女生的照片,并评估了学生对于这4名外表相似的女生的喜欢程度。最终的数据发现,参与课程次数最多的女生被认为最受学生喜欢,也被认为最具吸引力[3]。所以,积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可能就能让别人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喜欢你。3. 自发性特质移情效应(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多说别人的好话。你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形容词,会被别人用来形容你人们会将你用来形容其他人的形容词与你的个性关联起来。这在社会心理学被称作“自发性特质移情”,这个理论被用来解释人们对一个人产生印象的原理。人们会通过我们展现出的行为、语言来判断我们的个性。一篇发表在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期刊上的研究发现,当人们明明知道一个人的个性里并不具备这个人谈话中所提到的的特质,人们还是会因为这个人的语言产生“移情”效应,将本不属于这个人的特质与他(她)的个性联系起来[4]。例如一个道德败坏的人每天都说着积极和夸赞别人的话,人们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这个人并不高尚,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他产生正面的看法。自发性特质移情效应:多说好话!所以,无论你怎样评价一个人,这些评价都会引起别人对你产生看法。既然产生看法无可避免,那就尽量让别人对你产生正面积极的看法。例如:如果你经常在人前夸赞其他人真诚和善良,那“听者有意”,人们就会将“真诚”、“善良”这些优秀的品质和你的个性联系在一起。反之亦然,如果你在人前说别人的坏话,哪怕你是个优秀的人,哪怕你说的都是实话,但听到这些评价的人还是会将你说的负面品质和你本人联系起来,导致人们对你产生负面印象。4. 情绪传染效应(Emotional contagion):多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将正能量传播给身边的人“情绪传染”现象描述了人们明显会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通过他人的情绪,也会在自己身上产生类似的情绪。所以一个带有负能量的人,也会将身上的负能量传递给周围的人。俄亥俄州大学和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在1993年曾研究过“情绪传染”的原理。研究发现,人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周围人的情绪,这可能是因为上文提到的“镜像效应”,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动作和面部表情,这种模仿反过来又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们相似的感受[5]。情绪传染效应。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感受到快乐的感觉,那就多释放正能量,表现出积极的情绪。5. 出丑效应(pratfall effect):适当地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会更讨人爱根据“出丑效应”,人们会在你犯了小错之后更喜欢你!但前提必须是他们认为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通过揭示自己不完美,会让周围的人更容易亲近你。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研究员 Elliot Aronson 在1966年研究简单错误是如何影响感知吸引力时,首次发现了“出丑效应”。当时,Elliot 让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们听取了几段录音,录音的内容是几位测试人考试和面试的过程,测试人的考试成绩不同,在面试中有些人还犯了小错误,比如弄洒了咖啡。Elliot发现,学生们对测试人的喜欢程度不同:相对于与在测验中表现出色,没有弄洒咖啡,或在测验中表现不好但洒了咖啡的人相比,学生们更喜欢测试结果优秀但洒了咖啡的人[6]。出丑效应。小错误让你更讨人爱。“出丑效应”被发现后,很多现象都能得到解释。一个过于完美的人可能因为曲高和寡并不招人爱,一个能力还行但时不时会犯些“愚蠢”小错误的人往往更讨人喜欢。比如,巅峰时期的网坛球王费德勒以冷静严谨和精准的打球风格树立了教科书般的完美形象,但后来,当球王体能渐渐下滑,逐渐走下神坛后,人们看到了球王也会因为致命的失误丢掉发球局,也会因为愚蠢的错误错过破发点,也会看到曾经冷峻的完美面庞在赛场中被愤怒撕得来面目狰狞,曾经那个如同机器人的费德勒反而变得有人味儿了,状态下滑时反而是他收获粉丝最多的时期。我不是教你诈,是让你认清这个世界!——刘墉我们总认为喜欢一个人应该自然而然地发生,被别人喜欢也应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如果刻意地去因为设计、讨好、迎合别人而变成“变色龙”,仿佛就被判定为丢失了自己。但我们的这一生就是在与种种异己打交道,打交道的结果有可能是丧失自己,但也有可能是在另一个高度将自己找回。刘墉说“我不是教你诈”,心理学家们研究这些“效应”也不是为了教我们诈,而是为了让我们在掌握了更多关于自身行为的知识和规律后,克服无明,为了成为我们想成为的人而做出更符合自己的选择。学习的一大快乐就在于,当我们懂得了一些曾经不明白的道理后,会感觉脑中的沟壑又深了一点,眼前的视野又开阔了一些。哪怕在漆黑的夜里,我们也会感觉手中有花,心中有光!参考文献:[1] Chartrand, T. L.; Bargh, J. A. (1999). The chameleon effect: 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 (6): 893–910.[2] Fechner, G.T. (1876). Vorschule der aesthetik. Leipzig, Germany: Breitkoff & Hartel.[3] Moreland, R; Beach, S. (1992). Exposure effects in the classroom: The development of affinity among stud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28, Issue 3, May 1992, Pages 255-276.[4] 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5]Hatfield, E., Cacioppo, J. T., & Rapson, R. L. (1993). Emotional Contagion.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 96–100.[6] Aronson, E., Willerman, B., & Floyd, J. (1966). The effect of a pratfall on increasing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Psychonomic Science, 4(6), 227–228.原创作者| 吉夕心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首席编辑)审稿| 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审稿人)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心理学简报主笔团 | 一批有志于推广全民科普、为传播科学知识做出贡献的基础科研工作者期待您的关注!

女子不来

心理学研究发现:越是愚蠢的人,越容易自信

一个人愚蠢,在他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到过很多人的嘲笑,因而自我价值感没能得到确立,形成了消极的自我概念。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个体必须要寻找一切内外支持资源以维护自我价值。金盛华认为,每个人都有确立自我价值的倾向,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被别人看不起,都想在社会中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都希望别人能够认同自己。因此即使自己很愚蠢,智商低,缺乏知识,个体还是想要确立自己的自我价值。生活中有些人看人喜欢看表面,他们喜欢和自信的人交朋友,认为他们充满魅力。对于某些人来说,如果表现得很自信能够得到别人较高评价的话,那么他们将很乐意这样做,这一切都是为了确立自我价值。其次,按照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以及海德的平衡理论,当一个人被自己认同的他人评价为愚蠢的时候,会产生认知的失调和心理的失衡,进而产生心理压力。为了减少或消除这种压力,个体就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者行为,亦或是改变对他人的看法。如何选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而让自己看起来很自信就是其中一个方法。当自己表现得自信时,相当于不再认同他人,由此可以达到心理的平衡。换言之,当你讨厌的人贬低你的时候,你还会在意吗?如果是自己很在乎的人贬低自己,那才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此外,当自己表现得自信之后,自己的行为就和以往对自己的认知相一致了(自己并不愚蠢),由此便能达到认知的协调。勒温提出了场论,他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内外需要以及所处的心理氛围所决定的。行为是二者的函数,换言之,一个人表现出怎样的行为,受到其内部需要、外部需要以及心理氛围(例如他人对自己的认同、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群体凝聚力、价值体系等)的共同影响。一个人如果本身比较愚蠢,他就有追求聪慧的需求,同时他也希望他认同自己,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重要的一员,这些因素共同驱动着他的行为。所以有些人明明自己很无知,根本不懂得相关的知识,却还要表现得很博学、很能干,就是因为受到了这几方面的影响。在现代社会,“愚蠢”一词已经不单单指一个人智商低,更多的是说一个人无知以及不懂反省。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开始于实践,从做中学是人类几十万年以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途径。一个人无知不可怕,怕的是他不肯动手去做,不肯去钻研和学习。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概念、命题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其解释了事物“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包括人们通过活动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步骤,解释的是“怎么做”的问题。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们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我们探索世界,也总结经验,通过现有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由此推动学科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无知的人是可悲的,他们生存更多地依靠感性经验,没有系统的理性知识,会遇到很多困难,甚至会受到更多的生存威胁。在现代社会,很多无知的人并不愿意将自己表现得没有文化,他们伪装自己,将自己包装成博学多才的人,但这注定不是长久之计。不想自己越来越愚蠢,不断地学习并获取新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不懂反省也是愚蠢之人的重要特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每个小学生都懂的道理。观察我们的身边,那些有所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始终保持谦虚,将反省自己作为一个习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聪明的人自会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实现自我提升。生活中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就去找别人的错误,每次失败也不喜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将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运气或者其他外在的不可控因素,这样的人不懂反省,只会在愚蠢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弟也

心理学研究发现:常说“谢谢”,你也可以变成有钱人!你信吗?

王爷说财经讯:据一项心理学研究发现,经常心怀感激,可以降低忧郁、改善睡眠,而且还能强化人际关系! 不说不知道,那些习惯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大多数是有钱人,而他们与一般人相比,收入较高,而且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与此同时,研究还表明,那些每天平均说4次以上“谢谢”的人比起未达4次的人,平均年所得高出约20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1.2万元左右)以上。关于这一点,美国杰出商业哲学家、成功学之父——罗恩(Jim Rohn)就深以为然!罗恩说:“富有的人之所以富有,其实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时时心怀感恩的心,他们很会珍惜并欣赏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事物,越是容易满足、懂得知足,也越容易产生富有的感觉。”同理可证,有钱人不随便批评或是抱怨他人,相反,穷人总是带着负面情绪,甚至还左右抱怨。实际上,关于有钱人的理财行为与金钱态度,可能和大家想象的不一样,这里王爷说财经就推荐一本书《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大家可以看看↓↓↓在这里,王爷说财经再和举2个例子,看看有钱人的理财行为和对金钱的态度是不是和你一样?!第一个例子:拿铁咖啡可能是让你变穷的“致 命 杀 手”!国外不少有钱富豪与大家一样,每天维持着喝一杯咖啡的“小确幸”,但是方法却截然不同,即:他们宁可喝自己冲泡的咖啡,也不愿意花更高的代价,去咖啡店喝一杯十几块钱的拿铁。在这些富豪的眼中,像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店的咖啡标价“太荒谬了”,他们心里的想法是:如果在家里冲泡,或许只需不到10分之1的价格,可谓是天差地别! 怎么样?有钱人对待咖啡的想法和你一样吗?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例子:有钱人坚持不会花钱买的东西,你很难想象!如上,有钱人除了不愿意花钱喝咖啡外,甚至还不愿意包括买衣服和养车子也被列为拒绝往来户。 你甚至都想象不到,有华尔街"金融大鳄"之称的美国著名投资家——罗杰斯(Jim Rogers)竟然会穿着有破洞的衣服!他非但不以为耻,反而大方表示自己的物质欲望很低。罗杰斯说:“平时我很少买东西,平均4、5年才买一次衣服,不只是衣服,我也很少买其他东西。”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要学习一切有钱人对人对事的方法,不过,有钱人之所以有钱,可能背后就和这些细节密切相关,所以大家有空不妨多看看、多读读这些书,例如《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有人看过这本书的可以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读后感,也可以分享一些有钱人的思维或者故事哦!注:本文由王爷说财经编撰,如需转载请事先关注账号,私聊联系王爷本人,获得授权后才可转载,转载后请原文转载,不得进行任何的图文转变图集、视频等形式转载,侵权必究!此外,文中观点系个人观点,仅用于学习交流探讨用,不构成投资建议!文章如有疏漏、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感谢大家的阅读,欢迎留言、评论,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在下方直接点赞、推荐一下↓↓↓。

迷魂阵

美国心理学研究发现:5岁前,“高智商”的孩子会显露出3大信号

父母们总是本能地对孩子的智商水平抱有高度的“期待感”,于是他们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热衷于搜寻孩子比他人更聪明的证明。与此同时,有很多家长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学习好就智商高的表现!”于是这部分家长很乐意给孩子报名早教班,希望能够让孩子“智力发育赢在学龄前”。而事实上,孩子聪明与否确实可以在生活中被察觉,但是却并不一定与“学习成绩”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孩子的高智商在5岁前会有显现,但很多家长并不知情埃伦·温纳是波士顿学院的心理学教授,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多年的他认为孩子的智商水平是可以在日常行为中有所察觉和发现的。在其著作《天才儿童》一书中,心理学家提出天资较高的孩子会在5岁之前就有显现。也就是说,在教授看来,如果父母细心观察的话,他们是可以从孩子身上发现他们智商高的证明。并且在书中,教授列举了孩子智商高的行为信号,以此来给家长们作出参考。教授认为,拥有超强的专注力、出众的表达能力以及旺盛的探索欲的孩子,在智商水平上的表现要更加有优势。1)超强的专注力孩子的专注力会随着逐渐长大而慢慢延长,比如说,对于5、6岁的孩子而言他们保持专注的时间大约在10-15分钟的范围内,等到12岁以后才有可能超过30分钟。但是对于智商更高的孩子来说,他们可以保持专注的时间会更长。有研究发现,智商高的孩子在5岁时,保持专注的时间可以延长到数个小时,显然,智商高的孩子与普通孩子在专注力保持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说在《了不起的孩子》中,一个4岁大的小女孩就可以花费7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拼图游戏,如此强大的专注力水平着实令人佩服。2)出众的表达能力支配语言表达的功能区和大脑发育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所以妙语连珠的孩子总会让人觉得更加聪明,大人们佩服眼前的小人儿居然拥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想要表达。当然,有些时候出众的表达能力也有可能会因为有了孩子身上的叛逆心理的加持而变成了与父母顶嘴。虽然这会让父母头疼,但是却也是孩子更聪明的行为信号之一。3)旺盛的探索欲3-6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峰期,旺盛的探索欲成了高智商孩子的行为共性。旺盛的探索欲让孩子身上的好奇行为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说孩子喜欢问问题,喜欢拆东西灯光。这些在家长眼中很容易惹人厌烦的行为,却也是孩子内心探索欲旺盛的表现。孩子对于周围的环境表现得很敏感,想方设法满足内心探索欲的孩子自然会接触到更多的“环境刺激”。在孩子的智力发育期,父母们如何培养出高智商的孩子呢?1)注重饮食搭配虽然,孩子的智力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后天的营养摄入却也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充足的营养补充可以帮助孩子改善大脑结构,助力孩子的智力发育。均衡的营养补充可以为孩子大脑发育提供充足的能量供应。2)注重孩子睡眠质量保证在孩子处于睡眠状态中时,大脑才能够获得休息,对于2-4岁的儿童,父母应该保证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在12小时左右,同时在睡眠质量上家长们也要有所关注,为孩子营造适宜的睡眠环境。3)和孩子多做脑力游戏在孩子的智力发育期,适当的亲子互动可以帮助孩子实现智力水平上的提升。其中,脑力游戏对于孩子智力发展产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脑力游戏可以促进神经元网络的建立,使得大脑功能得到充足的锻炼。比如说常见的拼图、找不同、分类游戏等脑力游戏都较为适合。

高桂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拥有这三种人格的女人过得更好

心理学上将不同人的气质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气质类型代表了不同的性格倾向和人格特征。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气质类型,无一例外,每一个女人都渴望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随我心意、活出自己的精彩,拥有一个平实幸福的人生。而近来心理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那些幸福指数高、活得好的女人之间,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或许能对我们的生活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情商高,善交心所谓“情商”,其实就是情绪商数,是近年来心理学家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主要指人们在情绪、情感、意志、挫折耐受能力等方面的品质。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际关系亲密度的提高,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和智商一样对一个人的发展、成功、成才,尤其是一个人的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那些幸福感强、自我悦纳程度高的女性,往往表现出比其他女性更高的情商以及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有一个朋友,和她相处过的人都很喜欢她,觉得她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基本都非常愿意和她结成好朋友;她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即便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对她产生很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因为,在人际交往时,一方面她是一个很善良的姑娘,懂得尊重对方的感受,善于倾听并总能及时地给予反馈。另一方面,她又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对于自己不认同抑或者不喜欢的事情总是能够温柔而坚定地拒绝对方,从来不会拖泥带水。既清楚地知道自己内心的向往,又拥有极强的共情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人宽容和理解。于是便在坚守了自我的同时,又赢得了别人的真心——这样的女人难道会活得不幸福吗?乐天知足,热爱生活漫画家几米说过:“向日葵告诉我,只要面对着阳光努力向上,日子就会变得单纯而美好。”真正幸福的女人并不会因为什么特别的事而感到快乐,她们自身拥有者强大乐观的心态而不自知,她们仅仅是因为快乐而快乐。“相由心生”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研究表明,一个人内心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倾向会影响其面部纹理的走向,长久开朗爱笑的人,他的精神面貌要好过那些整天愁眉不展的人。又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也会以什么样的果实回报你。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群中那些没有特别原因而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的人,那些懂得悦纳自己、知足常乐的女性。从客观上来看她们往往拥有较之其他人更为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生活;当然即便无有格外优越的物质生活,她们在主观上也常常感到满足和愉悦。正如瞿秋白所说的那样:“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内心自足、乐观强大的人,他们在面对人生的荆棘和颠簸时,会比那些畏缩怯懦、悲观而意志消沉的人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也就更能从容地应对生活、然后热爱生活,拥有更为完整幸福的人生。内心从容,享受孤独如果说乐观与悲观更多的来源于造物主所赐予每个个体的性格底色,那么内心的从容与否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自我修行的选择。美国哲学家乔·桑塔亚那说过:“社交犹如空气,人离不了它,但光靠它来维持生命也是不够的。”我们鼓励个体要学会塑造属于自己的健康的社交圈,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否定了孤独的意义。相反,很大程度上,一个女人能否积极地独处并处理好自己和自己关系,才是决定她活得好与不好的关键因素。而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杨绛先生可以说是拥有了众多女性所羡慕和渴求的一生。她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又拥有极为浪漫的爱情、颇为幸福的家庭,她远离尘世的喧嚣而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可谓说是活出了自己精彩而又独特的一生。这正是因为她能够坚守内心的信仰,从不做闪光灯下的“明星”,而只愿安于自己的内心,享受自己的孤独时刻。“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真正的从容是不惧人言,能够时刻回归本心,追求本我;能够自我锤炼,内外兼修,如此,方可不负一生的美丽。愿每一个真实的你,都能在时光中慢慢成为一个简单的人。不畏将来,不念过去,于朴实平淡中汲取生生不息的力量,拥有最丰满幸福的人生。

负二代

心理学研究发现:你的前任(们)塑造了你的爱情习惯

“心理学简报”高品质原创科普文|每天更新心理学专业知识Katherine (KC) Haydon是专注于研究亲密关系的心理学教授,她通过长达20年的心理学研究调查后发现:与前任(们)的恋爱经历会影响人们目前的恋爱关系,因为前任(们)塑造了人们在爱情中的习惯[1]。无论你肯或不肯,前任都塑造了你的爱情习惯。图源:网络。在Katherine (KC) Haydon的学术研究中,她重点研究了人们在亲密关系中行为方式的发展起源。她研究工作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是:恋爱史是如何影响人们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Haydon教授发现,虽然和前任的恋爱关系已经结束,甚至已经和他(她)们断绝来往,但在心理层面,前任留下的痕迹却是抹不掉的;尤其是人们在恋爱关系中如何处理冲突、解决矛盾、情感支持、调节和表达情感的方式,都在人们和前任们的相处中塑造成了在爱情中的习惯,而正是这些在亲密关系里的习惯影响了人们目前的恋爱状况乃至婚姻关系。你的前任(们)塑造了你的爱情习惯为了明白前任(们)是如何对我们目前的恋爱产生影响的,我们查阅了有关亲密关系的心理学文献后发现,其实不仅Haydon教授发现了前任对我们爱情习惯的影响,还有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证实或者佐证了这个观点。因此我们根据这些研究成果总结出了前任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爱情习惯,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变色龙效应”让前任的影子复刻在了你的行为中纽约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1999年发现了“变色龙效应”(chameleon effect),也被称为“无意识镜像效应”(unintentional mirroring)[2]。这个效应是指在相处中,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进行非语言信号的潜意识复制,包括语音特质和肢体语言;尤其是在关系融洽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通常具有相似的行为,因为彼此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对方的说话方式、口音、语速、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就像照镜子一样将对方的行为复刻在了自己的行为里,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在无意识间进行的,就像变色龙一样随着周围环境的颜色而自动变色[2]。“变色龙效应”让前任的影子复刻在了你的行为中。图源:网络。恋爱关系是亲密关系中的一种,在关系融洽时,恋爱中的伴侣由于“变色龙效应”会不受控制地越变越像。哪怕恋情结束,前任的一些非语言信号就已经被我们“自动”复制到了自己的身上,成为了我们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所以,在照镜子时,如果仔细观察我们脸上的神情或者刻意听听自己的语音特点,无论我们怎样抗拒,可能都无法否认的是,在我们的神色中已经混进了前任的特质,我们的非语言特点已经被前任或多或少地塑造过了。在不愉快的关系里,前任的负面行为让你养成了歇斯底里的习惯上文提到的Haydon教授还发现,在不愉快的感情关系中,如果其中一方常常表现出消极行为(negative partner behaviors),如冷、热暴力,另一方的情感需求就会被忽略,在亲密关系中失去安全感。天普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2010年筛选了33对夫妻进行跟踪调查,筛选的标准是夫妻的婚姻关系超过6个月,且女方被诊断为焦虑症。研究人员发现,在亲密关系中,没有安全感的女人比有安全感的更容易出现焦虑,焦虑程度较高的女人在感情中更容易发生机能失调的怒气(dysfunctional anger)[3],俗称“歇斯底里”。如果持续在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焦虑中,人就会产生习惯性焦虑,哪怕脱离了刺激焦虑情绪产生的人和环境,这种焦虑感依旧会持续,成为行为中的一部分[3]。歇斯底里。图源:网络。所以,在曾经不愉快的关系里,前任的消极行为可能会使我们产生焦虑感,如果焦虑的时间过长,哪怕和前任断绝了来往,但焦虑情绪已经很难被治愈,于是成为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所以在新的恋情里,哪怕现任是治愈系的温暖伴侣,但曾经的焦虑情绪依旧会让我们因为一些小事而歇斯底里。过于强势的前任让你在亲密关系中变得自卑自卑让人成为了隐形。图源:网络。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在1996年的研究中发现,如果感情中的一方过于强势,另一方通常会变得自卑。研究人员发现,一个自卑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是看不到自己优势的,在不愉快的关系中会不由自主地认为自己现在和将来都不会得到优质的爱情,于是习惯于逆来顺受。哪怕在结束了一段感情后,在选择新感情时也不会抱有太高期望[4]。优秀的前任会成为你今后衡量幸福的标尺不一定所有的前任都是“渣”。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在2019年的心理学调查中发现,当错失优秀的前任后,这位优秀的前任将成为我们今后选择新伴侣和衡量自己是否幸福的标尺。研究人员提到,只有当自己过得比和优秀前任在一起更好的时候,我们才会有幸福感[3]。优秀的前任自带光环,成为了标尺。图源:网络。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将前任和现任做对比的行为属于社会关系对比中的一种,是自然发生的被动行为;人们通常在自我评价和衡量感觉时需要选择一个标准,而过往恋爱经历中,优秀的前任就自然而然成为了目标(a target of comparison)。因此,我们会通过对比以往的优秀体验而判断现在的恋情是否成功,以此来衡量幸福感[5]。觉而不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是所有的过去式都能成为过去完成式,每一种过去都塑造了现在的我们。无论过去是美好、酸楚还是痛苦,我们都可以选择掩盖,也可以选择面对,但无论哪一种,过去的就已经属于过去。“念起而觉,觉而不随”,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图源:网络。最优雅的处理方式应该是“念起而觉,觉而不随”,就像坐在小溪边看着潺潺流水,偶尔一片凋零的树叶飘落到水中,我们不用慌忙脱掉鞋袜去将树叶捞起,也不用惊恐地淌着水打湿衣襟,我们要做的就是望一望树叶,笑一笑,“觉而不随”,让它随波逐流。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参考文献:[1] Simpson, Jeffry & Collins, Willard & Tran, Sisi & Haydon, Katherine. (2008). Developmental Antecedents of Emo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2] Chartrand, T. L.; Bargh, J. A. (1999). The chameleon effect: The perception-behavior link and soci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6 (6): 893–910.[3] Zaider, T. I., Heimberg, R. G., & Iida, M. (2010). Anxiety disorders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A study of daily processes in coupl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9(1), 163–173.[4] Roberts, J. E., Gotlib, I. H., & Kassel, J. D. (1996). Alt attachment security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and low self-esteem.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2), 310–320.[5] Hingorani, S., & Pinkus, R. T. (2019). The Ex-Factor: Attachment Anxiety and Social Comparisons Across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Relationships Research, 10.原创作者| 心理学简报审稿| 心上田 (心理学简报主笔团审稿人)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心理学简报主笔团| 一批有志于推广全民科普、为传播科学知识做出贡献的基础科研工作者期待您的关注!“心理学简报”主笔团,欢迎您的关注!

老兵传

心理学:研究发现,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不合群”的

本文是《女性课堂:自我提升心理学》专栏,通过学习,你可以获得更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解决自我发展中遇到的困扰,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让你更懂女性心理,寻找到属于你的人生真谛和感悟。专栏讲师:说爱,1000+情感案例研究者,知名心理学博主,专注研究女性心理学很多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就忙着结交好友,吃饭、逛街干什么都在一起,三五成群,莺莺燕燕,仿佛人多才显得自己人缘好,才显得更加热闹一些。走进社会,不管是公司聚会也好,还是别的人叫自己出去玩也好,任何邀请他都有求必应,然而兜兜转转下来才发现,在这看似忙碌的时间里,自己似乎没有获得真正想要的。那些忙碌,那些应接不暇一直在消耗着自己的时间,等到期末考试的时候,才开始着急,懊悔自己平时为什么不早点静下心来去学习。反观那些一开始就不屑于投身喧闹之中的人,他们虽然没有太多的朋友,但他们始终按部就班地按照自己的计划前进着,奖金,职称证书、学历证书等等。一个都没落下,看似孤独的时间里,却拥有着旁人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所以,牛羊成群,猛兽独行,研究后彻底明白了:真正优秀的人,往往都是“不合群”的。优秀的人更懂得“层次对等”的深层含义《欢乐颂》中的安迪是一个很有内涵的女性,智商超高的她对数字极为敏感,在金融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在22楼一众的邻居里,安迪是最耀眼的存在。曲筱绡同样深知这个道理,所以,二十二楼的姑娘那么多,可她偏偏喜欢和安迪待在一起,因为她知道安迪身上有某种她目前所触及不到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可以作为一种指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继而重新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去审视问题。因此,曲筱绡年纪轻轻就坐拥一家公司,虽没有达到傲视群雄的地步,但也足以让很多人仰望。所谓“层次对等”,就是两者之间无论是学识还是阅历,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资本都能够保持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这样才能够以最快捷的方式达到灵魂共鸣,进而实现意愿的等量代换。电视机《上海女子图鉴》中有一句这样的台词:“环境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层次,而一群人的层次可以改变环境”。因此,那些看似不合群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比谁都懂“层次对等”的重要性。优秀的人,他们眼中的不合群,其实是优质的独处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都觉得会交往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能力,但是人们似乎忘了,学会独处其实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

知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女人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作为自己的偶像

每天更新系统化心理学专业知识,避免碎片化知识输入一项由多伦多大学进行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女人比男人更倾向选择同性别作为偶像并从中获益。在选择职业偶像时,女人明显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作为榜样,而男人选择偶像时则不受性别的影响[1]。比如:对高中生的一项纵向研究发现,女教师和教职员工的增加对女学生的教育程度有积极影响,但男生没有受此影响。研究发现,女孩经常报告说自己受到女性榜样的启发,但男孩不太可能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归因于性别因素[2]。女人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作为职业偶像。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是不是也会发现有类似的结果?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女人更愿意选择女性作为偶像,男人就不会呢?人人都需要偶像吗?什么样的人可以作为偶像呢?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查阅了众多权威的心理学文献,看看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是怎样分析的。全文共计两千字,预计阅读时间约6分钟。什么是偶像?“偶像”一词可以追溯到社会学家罗伯特·K·默顿(Robert K. Merton),是他创造了这个术语来描述人们对他人产生欣赏、并进行模仿的行为方式。什么是偶像?偶像往往是实现了某个领域相关成就的成功典范,并提供了实现这些成就所需的行为模范,通过树立偶像,可以激发人们追求类似成就的动力。为什么需要偶像?研究表明,成功的偶像可以作为我们达到自己目标的参考和指引,尤其是我们在做一件困难或者创新的事情时,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和某个榜样进行比较后,才评估出自己做这件事情的能力,而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选择和我们相似的人进行对比[2]。选择和我们类似的人来预估自己的能力。比如:如果要衡量我们自己是不是能跑完10k,我们会更倾向跟我们有相似体力、年龄、已经完成了10k的人进行对比,由此来预估我们的完成能力。人人都需要偶像吗?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阶段理论(Erikson's social emotional theory)中指出,每个人在青春期阶段对偶像都有极大的心理需求,青春期的孩子通过树立偶像来帮助自己完成人生的确定感[3]。回想一下我们曾经的偶像是不是大多都是产生于青春期?在青春期那个似懂非懂的阶段,我们面临着对人生的不确定感,这就带来了所谓的“迷茫”、“徘徊”、“疑惑”、“烦恼”。为什么青春期会迷茫?是因为在这个阶段我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信念塑造得并不完整,但我们却急切需要把这些重要的人生课题确定下来。由于这种迷茫,青春期的孩子常常选择在这个阶段尝试不同的人格,并尝试不同的友情来试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和人产生联系或者断绝来往来试验出怎样的价值观是被社会认可的。在这个寻找认同感的过程中,青春期的孩子需要解决自我怀疑,去确定“我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答案,从而完成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青春期的孩子把“偶像”的人生作为参考在这个寻找自我的蜕变阶段,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把别人的人生作为一种参考,于是孩子们急切寻找着一个有领导力的“权威”人物给他们灵感和指引,偶像的成功被他们看作是受社会追捧和认可的,因此为了达到同样的认同感,孩子们会参考偶像的人生轨迹和人生信条帮助他们发展出一系列对于人生选择的想法,从而完成自我确定的过程。为什么女人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作为偶像?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获得成功时,他们将更有可能被与他们有类似身份的人奉为偶像[1]。比如:奥巴马作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非州裔总统,他成功的政治生涯会激励更多的非洲裔美国青年们相信他们自己也能达到职业上的成功;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激励了年轻的女学生们去追逐在科学领域的成就。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如果人们知道了跟自己类似的人已经取得了成功,就会鼓励他们努力并取得类似的成就。 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维权组织需要让妇女和少数族裔成员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是为了给维权对象作出榜样。为什么女人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作为偶像?虽然国际上一直倡导男女平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职业道路上尤其是在科研学术、政治等行业,男性一直承担着主导地位。在这些男性的传统强项行业里,女性处于相对较弱的少数群体,作为少数派,女性承担的质疑、不认同等障碍明显多于男性。所以正如在青春期里孩子们因为不确定感而需求认同感一样,少数人群为了寻找对职业生涯的确定感就增强了对偶像的需求,需要通过以“权威”偶像的成功经验作为自己的参考,帮助自己获得认同感,从而增加获得同样成功的确定感。而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派的最佳偶像人选就是跟自己有同样弱点的成功人士,于是女性在职业道路上更倾向于选择女性作为榜样,这些女性榜样面临过的瓶颈和障碍与自己类似,而偶像们成功突破障碍的经历对于女性更有参考意义,也希望通过效仿偶像达到自己的成功。回想那些曾经激励过我们的偶像,他们每一次的突破都为我们证明了成功的可能性,而这个可能性或许终有一天会由我们自己去实现!成为自己的偶像!参考文献:[1] Penelope Lockwood. 2006. “‘Someone Like Me Can Be Successful’: Do College Students Need Same-Gender Role Models?” Psychology of Women Quarterly 30(1): 36-46.[2] Lucia Nixon and Michael Robinson. 1999. “The Ecational Attainment of Young Women: Role Model Effects of Female High School Faculty.” Demography 36(2): 185-194.[3] Erik H. Erikson, Joan M. Erikson, The Life Cycle Completed: Extended Version (W. W. Norton, 1998).原创作者| 吉夕心(心理学简报主笔团首席编辑)审稿| 心上田(心理学简报主笔团审稿人)心理学简报主笔团| 一批有志于推广全民科普、为传播科学知识做出贡献的基础科研工作者期待您的关注!每天更新高质量的心理学科普文章。小互动:我们来测试下,中国的女性是否在职业偶像的选择上也更容易选择同性。单选|您或是您所熟知的女性,请问您或她最钦佩的偶像是男性还是女性?A. 女性B. 男性打开百度APP进行投票欢迎关注心理学简报!每天获取更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建立系统化心理学知识结构!

大耳窿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高智商都有这几大共同点,并非都靠遗传

众所周知,世界上有许多名人的 IQ都是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比如爱因斯坦、霍金,还有达芬奇,他们的 IQ都超过一百六十,但是他们的大脑也只占人脑的十分之一左右,可见,人的 IQ其实还是很高的。许多父母做了父母以后,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高 IQ的孩子,那么高 IQ的孩子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什么因素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呢?决定智商的因素有哪些?1、 是奶粉喂养还是母乳喂养。外国有个名牌大学的教授做过一项实验。他召集了有三十个人,年纪是在七岁和八岁之间的孩子,然后将这群孩子在婴幼儿时期的吃食进行比较,结果非常明显,吃母乳的孩子比不吃母乳的孩子要更加聪明,智商也相对高十分。主要因为母乳中有利于宝宝大脑发育的成分,可以更好的让宝宝大脑发育。2、 生活环境的影响。温馨有爱的环境更加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聪明机灵,反过来,就会平庸一些。3、 遗传的基因会影响一部分。所以并不是父母脑子聪明,生出来的孩子就会智商高。根据一个教授的研究发现,其实遗传因素对于孩子的智力影响只有一半左右,所以孩子脑部的发育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未知性的,而且研究清华北大名校的孩子,发现他们的父母其实大多数都是普通百姓,并非高知识分子,所以由此可以得出,父母的智商并不能断定孩子的智商。国外一位知名心理学专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智商儿童的创造力比普通人更强。为了弄清 IQ和天才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收集了1000个 IQ高的孩子进行实验,然后从他们11岁起,一直追踪到他们中的老年人,并通过大量的实验来研究这组孩子的 IQ差异。最后的结果表明,这些有天赋的孩子也没有想象中的光鲜亮丽,因此, IQ并不能决定成功的好坏,而那些一直表现出色的孩子,正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怎样提高儿童的创造力?1、 先得有创新思想事实上,创新思维并非单纯的内在活动,而是更为复杂的、以强有力的创造性思维为支柱的思维,学者吉尔福特对此颇有见解,他认为创新思维主要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分散性思维,另一个是密集性思维。前一种方法能激发想象,使思想不受限制,不受束缚,而后一种方法能很好地归纳意识,提取精华。所以创新思维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作用。2、 培养孩子的创造思维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要想儿童的思维丰富,就必须增加儿童的见多识广,亲历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让儿童在点点滴滴中积累知识,增长知识。例如在孩子面前看到很多新奇的东西,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最后让孩子自己去询问有关的知识,得到最终的结果。3、 提高孩子创造力的方式1、 让孩子建立独立意识。家长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完成小事,比如房间,要自己学会整理打扫,只有让孩子自主形成独立意识,才能学会动脑子,不依赖他人。2、 丰富的知识基础。孩子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可以在遇到困惑的时候,通过自己努力去及时解决,如果他没有知识底蕴,往往会手足无措,影响孩子的判断。3、 让孩子学习绘画。可以通过画画这种方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不给孩子一个固定的要求,让其随意发挥,因为往往很多时候就是标准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4、 可以利用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孩子天性爱玩,可以准备一些启发孩子思考的玩具和绘本游戏书,让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思考,更加容易让孩子有创造力。孩子在3-6岁期间是阅读敏感期,也是大脑发育期,所以这个时间段父母对孩子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建议各位家长要抓住3-6岁的性格关键期,当宝宝进入“阅读敏感期”之后,家长就要重视亲子阅读了,这样宝宝在敏感期时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等到有了识字能力后就能独立阅读,不然以后想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可难得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品质,这样以后的路才会更好走。那么怎么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助力脑部发育呢?关于怎么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许多家长给我推荐了《疯狂大脑思维训练营》,这是一套专为幼小衔接设计,重点培养孩子综合能力的游戏书,一共10册。参照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认知发展理论开创者,当代认知建构主义鼻祖让·皮亚杰的理论体系编写而成,并由中科院儿童发展心理学专家审定,遵循3-7岁儿童大脑发育特点命题。全套400道题,够娃们玩很久;题目中还融入很多图形、运算、比较、统筹等衔接小学的基础知识;而且在小朋友静下心来游戏的过程中,学习能力、专注力等也同步提升。不仅丰富好玩,更惊艳的是,它有非常科学的内容编排。而这套书就很好地将孩子们对方向的认识,融入到了游戏中。比如判断小机器人的朝向,用东南西北多种方向的训练,训练孩子逻辑推理能力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对方向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他们不但可以准确迅速地分辨出不同的方向,而且还掌握了规律,会在不同情况下运用方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皮亚杰还指出,孩子的学习大都是通过活动完成的,知识起源于孩子与世界之间的活动。因此,《疯狂大脑思维训练营》10本书对应10个孩子喜欢又贴近生活的主题场景,让孩子在模拟游戏中与世界互动,获得发展。原价200元,现有春节寒假优惠活动只需要99元,共10册,算一下每本书才9块钱,一顿早餐钱就能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助力脑部发育,变身聪明小孩,家长还犹豫什么?点击下方就能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