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吗?心理学靠什么“安身立命”?妙悟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吗?心理学靠什么“安身立命”?

字数 ▍1600字,阅读约4分钟01 心理学到底研究什么:分支包罗万象先说核心结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用的是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纯粹思考”。事实上,现代心理学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内容和观点,是“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我们简单举一些心理学的分支机构,来感受下现代心理学的“包罗万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应用咨询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社区心理学,女性心理学,宗教心理学,心理学和法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智力缺陷和发展性障碍,应用实验和工程心理学……02 科学与哲学、神学的“抗争”故事一。仅仅100年前,剑桥大学——对,就是世界一流学府英国剑桥大学,还拒绝建立一个心理物理学实验室,因为剑桥大学认为:这样的一个主题研究,“以把人类的灵魂放在天平上的方式侮辱了宗教信仰”。剑桥大学故事二。长久以来,人们认为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纯粹思考”或“诉诸权威”,所以,与伽利略同时代的知识分子,拒绝透过他的望远镜观察天空,因为“木星存在卫星”颠覆了他们的哲学和神学信仰。当伽利略宣称看见了环绕木星的卫星,另一位学者,弗朗西斯科-西奇,试图驳倒伽利略,但不是通过观察,而是通过下面的一番话:人的脑袋上有七个窗口,两个鼻孔,两只耳朵,两只眼睛和一张嘴。因此在天界,有两颗吉星,两颗灾星,两颗发光星(指日月),以及性状不明但无关紧要的水星。从这点,我们就可以归纳出,行星必然是七个……除此之外,犹太人和其他古老的民族,都将一周分为七天,并以七大行星来命名。如果现在我们增加了行星的数目,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进一步来说,卫星用肉眼无法看到,因此对于地球没有影响,既然没有用处,也就不存在。故事三。几个世纪以来,人类解剖学的发展,可谓步履蹒跚,因为世俗和宗教禁止对人类尸体进行解剖,因为基督徒认为,身体的内部是“上帝的辖区”。上面的故事,关键不在于论述是多么愚蠢可笑,而在于它被视作可与真实观察抗衡的一种辩驳!今天我们嘲笑弗朗西斯科-西奇,是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科学家通过“验证”来寻找世界的规律,这在我们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事实。然而,这却是过去200年来,科学态度传播的结果。伽利略向教皇展示望远镜03 心理学靠什么“安身立命”:科学方法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核心结论: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及动物的所有行为,用的是科学的方法,而不是“纯粹思考”。如何辨别“真假心理学”?检验标准就在这里:科学!那么,什么是科学?最重要的三点:(1)应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2)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3)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系统的实证主义。回想一下故事一,那些不愿透过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星空的人。科学观察被称为“系统性的”,是因为它是结构化的,所观测的结果能够揭示自然世界一些潜在的本质。产生公共性的、可检验的知识。一项发现如果想在科学界获得公认,就必须具有“可重复性”,能够让其他科学家尝试做相同的实验并获得相同结果。当你面对真实性可疑的科学发现时,区分“李鬼”和“李逵”最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前者通常避开科学出版的常规渠道,没有经过“同行评审”,而选择直接通过媒体公开他们的“发现”。并非所有经过同行评审的科学期刊中的信息都必然正确,但至少它已经满足了同行批评、监督的标准。研究实证可解的问题。“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都不是可实证的问题,不属于科学领域。“为什么男人比女人爱聊政治时事?”“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婴儿有奶便是娘吗?”这些是科学问题,因为在现有的经验方法之下,是可解的问题。划重点!任何人想要理解心理学,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意识到心理学的首要特征——它是有关行为的、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对这一事实及其全部内涵的理解,是我们面对心理学能够“去伪存真”的“照妖镜”。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和神学家赵猫猫砸职场,专注管理领域。品财经故事,学硬核管理,咱们下期再会。

归寂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现象的基本原理的,是指人的种种特殊的活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现象的基本原理的,是指人的种种特殊的活动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聊一聊美育教育。潘菽的心理学思想、教育学思想、艺术理论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尽管他著述的领域是在心理学之内,这不仅显示出他学识、素养之渊博完善,也凸显出—在他的美育思想之中,始终把美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深刻之处。在潘菽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陈述中,他总是把艺术的欣赏与创造放在视野之内,比如他说:“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现象的基本原理的。所谓人类现象就是指人的种种特殊的活动。譬如科学的研究、艺术的欣赏与创造、言语的应用。社会化的生活等,都是人类动物所特有或特别发达的现象。研究这种现象所以能成立的基本原理的便是心理学。”而且,潘菽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极为重视教育学,尤其重视教育学理论中的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是人类生存、进步并控制自己命运最可靠的手段之一,他说:“至教育的控制;则专注重人类自幼而成人的生长,以期其健康、圆满而适合于现实的环境。要人类向前而进,除了政治和教育外,没有别种可有希望的方法。所以自来凡关心于人类的前途和热忱于人类的进步的哲学家。没有一个不是抱有一种政治理想或教育理想的人,或实际就是一个政治家或教育家。”对于艺术、审美的关注与对和谐、完整发展的教育相结合,最为理想的结果就是潘菽所说的“动的心理人格”。对于人格,潘菽的解释是,“一个人的所以成为一个特殊的人,是因为他所能做的种种行为。一个人和别一人不同,就是因为所能做的行为不同。木匠能造屋,缝工能缝衣,所以木匠有木匠的心理人格,缝工有缝工的心理人格。儿童对于环境所能起的反应和成人对于环境所起的反应很不相同。因此儿童有儿童的人格,成人有成人的人格。儿童变为成人唯一的原因,是在对于环境的反应的增加。所以心理人格的改变不外反应的改变,心理人格的发展也不外反应方式的增加”。他还说:“心理学之与教育,犹之于生理学之与医学和植物学之与农学。教育技术的进步大半有赖于心理学知识之进步。当我们的心理学知识很粗陋的时候,教育的技术也只能是很粗疏的。”因此,心理学上的人格发展与教育学之中的人的教育就是完全重合的,或者说,心理学与教育学面对的只是同一个对象。只是其侧重不同而已。潘菽认为,人格健全的标准在于人与环境之间反应关系的完备,他说:“教育的目的在造成健全的心理人格。我们要知道教育的设使方法,必须先了解什么叫做心理的人格。心理的人格并非是一个空空洞洞的观念。由上面,我们知道心理的人格是指一个人所能做的行为的一切。所以改变心理人格的唯一方法,在改变行为。要造成某一种心理人格的唯方法,在养成某几种行为。因此教育的方法必须针对于具体的行为的改变。凡空空洞洞的训练。以为受了这种训练便能对付一切而胜任,都是不合于科学心理学的原理的,在以前是很普通的教育方法,现在是不应该再有了。又人格怎样便算健全呢?这也并非是一个空洞的观念。人格的健全与否,以所具对于环境的反应全备与否为标准。假如对于有利害关系的环境只有一部分能反应,其他部分不能反应,这就是反应的不完备,也就是人格的不健全。”从潘菽反复申说的与所反对的对象来看他意欲通过教育达成一种鲜活的人格存在,它始终持一种积极向前、向上的冲动。当其面对不同的对象、环境与信息时,可以随时作出相应的机敏的、自然的、迅捷的反应,不壅不塞不滞,纯然流畅,直如天体流行,而不是通过“空空洞洞”的训练与教育而养成的“空洞的观念”。人格不是抽象的、停留于心中的观念,而是生动的行为,或者说人格的呈现状态正是直观的行为本身。因此,潘菽一再地强调健全人格的这种时间涌出性或者涌现性,体现在他的心理学术语上,就是“反应”与“动”。他的观点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对“心理的人格”与“道德的人格”之间的比较。他说:“心理的人格是指一个人所能做的反应的总和。没有反应就是没有人格,反应方式愈多人格也就愈丰富。所以心理的人格只有积极的,没有消极的。寻常所讲的道德人格往往指一种消极的态度而言。如不什么、不什么的人便被称为正人君子、好好先生。这种观念推到极端就是和尚的坐关、道学家的遏欲。人变成了一个打光石卵子,到了‘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的地位,却是无可指摘了,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来,也就人格萎缩干枯,差不多等于一个僵人。”可见,“反应”就是“动”—也就是如潘菽所言:合乎心理原理的教育应该发展个人的冲动,指导个人的冲动,使圆满适应其环境。换言之,教育的职务在造成健全的心理人格,不在训练什么道德的人格。以空洞的道德人格为标的教育必致桎梏人性,和教育的本旨背道而驰。心理的人格由种种反应所组成,根本上是动力的,所以叫做动的心理人格。从心理学看来,人格只有健全和不健全,无所谓道德和不道德。健全的人格就是所谓道德的人格。消极的道德人格实际等于人格的消失,是不能存在的。所以教育除了养成健全的动的心理人格外,不能另有别的目标。好了,今天小编就讲到这里了,下次见吧。

夫妻哨

心理学在研究什么

从1874年到现在,心理学已经有了146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像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各种兴衰,走到今天变成一个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对于非心理学工作者来说,心理学的神秘性可能不仅仅是我们听说的共情术、心里侧写、读心术等等流传,还包括了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的疑惑,它的研究边界又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鉴于心理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有很多的经典都出自这些历史中,但是毕竟有一些已经被人们熟知,而有一些却是因为实用性的问题淹没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只说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现代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人了解、认识一个事物的过程。从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存在,到了解它是什么,把对它的认知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再到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事物联想出一些未来发生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第二部分,就是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一个事物或人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情体验,主要包括情绪和情感两部分。情绪主要是对自己而言产生的好的或坏的体验,而情感责通常是指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既包含了喜爱、也包含了厌恶。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在人们了解并且已经知道了自己对它的感受后进行的自我改造和调整。不过这种自我调整和改造的对象却不一定只是自己,比如我们要把一个人变成喜欢我们的人,那么设定目标的过程和为了改变对方所付出的行动都是人的意志的体现。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三个部分。现代科学将以上三个过程涉及的内容无限扩充,与人发生关系的对象也越来越多。所以就出现了人类是否有一天会被机器人替代的担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完全被替代的,但是情感过程的认知却无法被替代。所以,工作、社会贡献、科学发展都可能被替代的时代下,人的感情需要是无法被替代的。机器人的发展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却很难在孤单寂寞时给予慰藉。图片来自千库网

刻之络之

心理学灵魂之科学

必须明确,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在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重,因此心理咨询机构繁多。如日本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为人们所称道。当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就可以到自己的心理医生那里去宣泄,比如心理医生提供办公室和家庭设施,随便让顾客进行摔、砸等破坏行为以充分发泄。当然顾客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咨询费用。在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布在一些高校、医院等地方,也有一些专门的咨询中心。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背景,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被误解的心理咨询误解一: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寻求心理咨询的人绝大部分的人都是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他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家庭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职业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正常人生活的一部分,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是他们寻求心理咨询的主要动机。那些极少数的具有问题的患者如有强迫症、恐怖症、性心理障碍的患者,则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由对心理咨询和治疗有相当研究和实践应验的专家进行治疗。 因此,寻求心理咨询的人是正常人,而需要心理治疗的人才是心理有问题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那些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而不会去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其他有问题如人格障碍患者,他们可能具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把幻想当成现实,对自己的症状缺乏自制力。精神病患者都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误解二: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心理咨询不同与一般意义上的聊天,尽管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谈话,但心理咨询利用心理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有社会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有严格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操作规程,从而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目的,帮人解除心理危机,促进人格的发展。这完全不同于朋友聊天、亲友的劝解安慰、老师的教育、领导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咨询的谈话可以分为以诊断求助者心理问题为目的的摄入性谈话,和以纠正求助者错误认知观念为目的的咨询性谈话等。它和漫无目的的聊天有本质的不同。 除了谈话以外,心理咨询还有其他方法和手段比如心理测验、音乐干预、绘画干预、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形式。误解三: 心理咨询就是给你提建议 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 通过心理咨询过程,纠正求助者错误地认识观念和提高求助者的认识能力,透过求助者自身认识和观念的改变来协助求助者解决问题。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一个信条是 “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求助者的问题只有求助者有能力、有资源来解决,而求助者的能力和资源只有求助者自己最了解,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靠求助者自己发现。 心理咨询的目标并不是给求助者提建议,而是让求助者看到自己的问题,认识到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咨询师的任务是引导求助者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误解四:心理咨询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心理咨询并不是什么都可以解决的,能否解决问题与来访者是否愿意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在咨询中我们经常碰到把问题交给咨询师,自己就等着好转的来访者,结果显示,这种人的变化通常不是很乐观。来访者需要为自己的问题付出努力,才能解决,而不能一味的依靠咨询师。并且,心理咨询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中国人讳疾忌医的现象不是一两代人了,通常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时候都已经非常严重了,这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咨询和成长。但往往有些来访者觉得,咨询了几次都还没好转,就觉得心理咨询没用,这其实夸大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一个比较有用的做法就是,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问问咨询师这个问题大概需要多长的时间,让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误解五:心理咨询不应该收费或少收费心理咨询是助人的事情,是为了帮助人们解除心灵的痛苦,是做善事,而且没有多大的成本,所以不少人认为应该是不收费的。现代人尽管理论上知道时间和知识是有价值的,但由于这些是无形的东西,加上内心深处传统思想影响,许多人需要心理咨询,但是却不愿付费。国外心理咨询是非常昂贵的消费,我国的收费却很低廉,以至许多心理医生不能以此为生,成为影响我国的心理卫生事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的任务1. 心理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2. 心理结构:解释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关系3. 心理的脑机制:探讨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4. 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 心理与环境6. 揭示个性心理的特点和形成规律7. 探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关系心理学的体系1.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2.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管理心理学。 心理学十大流派1. 内容心理学派2. 意动心理学派3.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4.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5.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6. 格式塔心理学派7.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8. 日内瓦学派9.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10. 认知心理学派心理咨询定义心理咨询(counseling)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对心理咨询的解释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心理咨询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有时心理检查、心理测验也被列为心理咨询的范围。狭义的心理咨询不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检查、心理测验,只局限于咨访双方通过面谈、书信、网络和电话等手段向来访者提供心理救助和咨询帮助。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第一、工作的任务不同。心理咨询的任务主要在于促进成长,强调发展模式,帮助来访者发挥最大的潜能,为正常发展消除路障,重点在于预防。而心理治疗多在弥补病人过去已经形成的损害,解决和改变发展结构障碍。第二、对象和情景不同。心理咨询遵循教育的模式,来访者多为正常对象,主要涉及日常生活问题,一般在学校、单位、心理咨询机构等情景中开展工作。心理治疗的对象是心理异常的病人,是在临床和医疗情景中开展工作。第三、工作的方式不同。心理咨询应用更多的方式介入来访者的生活环境之中,如参与他的直接环境,与来访者的家庭、亲友取得联系,应用更多的日常生活设施(如电话咨询等),设计和组织学习班和各种团体活动。而心理治疗的形式则更多为成对会谈。第四,解决问题的性质和内容不同。心理咨询具有现实指向的性质,涉及的是意识问题,如有关职业选择、培养教育、生活和工作指导、学习辅导等,因此多采用认知和论理的途径。心理治疗涉及内在的人格问题,更多的是与无意识打交道。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群或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主要对象可分成三类:1.精神正常,只是遇到了与心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希望得到帮助的人;2.精神正常,但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并需要得到专业帮助的人群;3.特殊对象,即临床治愈的精神病患者。心理咨询的主要流派来访者中心心理咨询基本的假设为我们有了解自己问题的能力,也有解决问题的资源。因此,作为咨询者必须注重来访者自身的建设性以及健康的一面。把来访者所直接面临的现实场面作为咨询的重点,重视来访者对自身的感觉。咨询的目标是使来访者通过观察自身来求得成长和完善,不需要咨询者过多的干预和指导就可以产生变化,咨询者需要给出的是理解、真诚、支持、接受、关系和积极的评价。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行为主义的心理咨询是以学习理论和行为疗法理论为依据的心理咨询,认为人的问题行为、症状是由错误的认知与学习所导致的,主张把心理咨询的着眼点放在来访者当前的行为问题上,注重当前某一特殊行为问题的学习和解决、以促进问题行为的改变、消失或新的行为的获得。常用的方法有系统脱敏法、想象厌恶法、强化法、思考停止法等。认知行为的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精神分析法又称为心理分析法,是通过自由联想、移情、对梦和失误的解释等来治疗和克服婴儿期的动机冲突带来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简述什么是心理学

大家好我是缘分,今天我们说一下什么是心理学我们有时候会看到这样一种对话: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看看我现在在想什么????或者,会有另外一种想法,这个人学心理学的我跟他说话要小心不能让他看出我在想什么……再或者,你给我看看,我什么时候才能发财大哥心理学不是拿来算命的啊~~~之所以会有这些误解是因为大家对心理学了解并不深那么心理学是怎么回事?首先什么是心理学!最早心理学属于哲学体系,到了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之后,才使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又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和不同思想的的争论才逐渐确立起来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行为了解人的心理特征。但是心理学是解读心里的科学,为什么要研究人的活动呢?因为虽然人的心理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活动的,但是它是发生在人的脑部,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很多认识只能靠推论,说服力不强,但是心里活动总是有外部表现的人的外显活动是受内隐的心理活动支配和调节的,通过观察行为我们才可以实现对内部心理活动的了解心理学的两大分支心理学分为理论领域心理学和应用领域心理学理论领域心理学是通过各种方法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而应用领域心理学是探讨心理学如何在生活实践中发挥作用,有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那心理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客观地了解世界,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能够更加地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所谓善解人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调控自己的行为,通过学习还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没某些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比如我们知道了遗忘规律就知道我们背单词的方法有哪些不足了。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或者指导为我们的工作比如教师可以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或者利用心里测量学来的知识来设计更合理的考试方法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某某心理学,或者有人会讲心理学上说的某些原理是可见心理学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默默的遵循着某些心理学规律,

身常无殃

让我悄悄的告诉你——心理学都在研究什么

今天,D先生问你们一个问题:心理学能做什么?我估计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心理咨询,可能会有少部分小伙伴知道的多一些,比如在家庭教育、个体成长、人际交往、性格塑造中也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一门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科学,心理学能做的有很多,今天就让D先生为大家全面系统的阐述心理学都能做什么,换而言之,就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都有哪些?一、普通心理学在心理学中,普通心理学处于基础的地位。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如感知觉、记忆、、思维的一般规律,人的需要、动机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等。它还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如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的关系,各种心理现象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的整个心理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换而言之,普通心理学就是一切其他分类的基础,想研究其他的,先从普心开始吧!普通心理学二、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心理学这两门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主要指各种感官的机制、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机制、内分泌腺对行为的调节机制、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想知道你为什么会感受到爱情的甜蜜吗?为什么会感受到背叛的痛苦吗?一切尽在生理心理学!大脑各部分名称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人的心理的个体发展。就是从人从出生开始,婴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些人生各个阶段中是如何一步步过度而来的。可爱的小婴儿是如何变成叛逆的青少年,又如何变成了热血的青年人,到了中年怎会变得如此睿智成熟,晚年却是一个老小孩,这一切都会在发展心理学中找到答案。四、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各种关系。为什么有的人是学霸,有的人却是学渣,真的是智商的关系吗?教育心理学会告诉你如何人人变学霸,人人都能上王者,人人都能今晚吃鸡。五、医学心理学它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医患关系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重点,学好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减小医疗矛盾,缓和医患关系,降低犯罪事件的发生。看看,是不是很重要呢?愿这样的事以后少一些六、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美剧《西部世界》中描述了人工智能反噬人类的场景,将来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也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机器人占领公交车七、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它研究大团体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阶级和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等;小团体中的社会现象,如团体内的人际关系、心理相容、团体气氛、领导与被领导、团体的团结与价值定向等。老太太当街摔倒为何无人来扶?丈夫公众场合暴打妻子为何无人来劝?男子公交车上当众猥亵少女竟无一人来管。这一切究竟是人性的泯灭,还是道德的沦丧?让社会心理学为你来解答。心理学很多其他小的旁支,如犯罪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放上一张图让你们感受一下心理学家族是多么的庞大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这里,小伙伴们如果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是想探讨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来讨论,共同进步。

豆豆侠

什么是心理学?如何通过心理学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你学什么的?”“心理学”“那你猜我在想什么”很长时间里,人们对心理学存在刻板印象,好比认为英国男人都绅士,法国女人都优雅;电影中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肯定是坏蛋。很多人以为心理学就是读心、微表情、微动作、测谎,学了心理学就可以洞悉一切百战不殆,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其实不然。研究人性的学问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是科学不是占星术,更不是看相算命。心理学是广袤的,有着它的丰富性和未知性。行为是通过肉眼或者仪器观察并记录人或动物表现出来的行动,如表情、觅食、浏览记录、问卷填写等,这些都是行为。人的心理过程就像一个黑箱,感觉,知觉,梦,信念,思维等,都是需要靠行为去推断的东西。心理学家就是利用各种研究方法去探索这个心理“黑箱”。历史上,东西方的智慧先贤们,比如,孔子、亚里士多德、鬼谷子、李泽厚等都对心理及行为有过自己的论述。随着对自身的不断了解,人们发现大脑中有着三个独立的神经回路,分别控制着三种情绪反应,与心理有着紧密联系。人们逐渐意识到,原来所谓的心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也根本不是由“心”产生的,心理学应运而生。举个例子。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职场、生活的压力,总担心自己患上各种疾病,于是开始上网查资料、对应自己的情况,明知道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还是不由自主地担心,这势必会给心理造成挤压。再比如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当红色疫情在中国地图上蔓延开来,网上各种症状信息接踵而至,有人心神不宁,有人情绪黯然,有人疯狂抢药,以口罩、护目镜、防护服为代表的自我防护类目,销售额爆量增长开始,人们患上了“情绪瘟疫”。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疫情似乎不再是大家共同的敌人,敌人变成了我们自己。食欲不振、疑神疑鬼、心神不宁,不停地在手机上查看疫情症状信息。如果这就是你,那么你的心理可能出问题了。临床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在《被传染的不仅是病毒,还有恐慌》中说到:恐慌是正常人类应对不正常情况的正常反应。当你没办法想出缓解办法,心情抑郁不能自拔,那就要引起重视了。心理因疫情而恐慌后,你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这是正常的。世间因你的存在而如此美好,何不让自己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心理学就是一门认识自己、了解他人的艺术。正因人的矛盾和迷茫,才有心理学的广泛而深奥。心理学不是一门技巧,却能为人带来本质上的飞跃。拥有“心理学”这双眼睛,才能得到小至亲密关系、大到人生意义的答案。

超级爱

到底心理学是不是伪科学?

很多人对于心理学都是有偏见的,认为这门学科是一门伪科学,很多理论都只是看似深奥,实质很普通,这些认知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学真的是伪科学吗?心理学是基于实验的基础建立起来的学科,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伪心理学"是指那些貌似心理学,但其实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体系。每次介绍自己是学心理学的。总会听到这样的言论:“你学心理学的?(惊讶)那你那我不敢跟你说话了,(防备)我怕一说话你就知道我在想什么。”每次听到这我都会微微皱眉,好像心理学就会“算”一样,一开口我就知道你你在想什么。如果学了心理学就这么牛,那每一个学习心理学的人都应该是神了吧?其实心理学一点也不神秘,一点也不高大上,它就跟物理化学一样,它就是一门学科。我们之所以觉得它神秘高大上,是因为我们对它知之甚少。那心理学到底是什么呢?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这里面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心理现象,还有一个是科学。既然是科学,那么必然就有证据,也会有重复可操作的实验,从而得出关于人规律性的东西。心理学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又具体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过程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反映客观事物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就是我们信息输入的过程,包括了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精神上的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同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包括喜、怒、哀、乐、爱、憎、惧等。一般来说,凡是符合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会使人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反之都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客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力求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表现为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发动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与预定目不相符和的言语或行为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形成的稳定而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例如,有的人有数学才能,有的人有写作才能,有的人有音乐才能,因此在各科成绩上有高低之分,这是能力方面的差异。在行为方面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热情友善,有的人冷漠无情,这些都是气质和性格方面的差异。从上面的描述,大家应该对心理学有个大致的了解了吧?其实心理学就是一门规律性的学科,就是研究人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归纳提炼出一些人类共有的规律,然后再在生活中推广应用,就是这么简单。

持枪者

《这才是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张诺诺的书房,ID:nuonuozaizhe】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直没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因为一来看书习惯不是很好,不求甚解,读完就随意丢给时间,等过后记得什么,这本书就给予了我什么。二来人懒,总觉得要写点读书笔记什么的就太刻意了,也怕自己读书不深理解片面而误导他人。但随着记忆力随时间而衰减,理解力随阅历而增长,当有了足够的理解力去回头搜寻一本书时,才发现它在我脑海里已经消失的一干二净,就比如猴子掰包谷一般。可见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真理。最近读教育学书籍多,深刻发现读再多公号文,听再多书,只会在碎片化的知识中越发焦虑,一整本书与碎片化的知识的作用本身就有着极大的不同。索性也就再开一新栏目,做读书笔记之用,解放我这一塌糊涂的记忆力。和菜头讲过一个关于读书的理论大意说,读书时自己的感受一文不值,不然就该你去写书而不是作者写。读书时要带着思辨的警惕,记下书中你疑惑之处,他日再来验证。以及记下书中解决了你旧惑的地方,你的疑惑和你的答案,才是这本书对你有价值的地方。我打算用这样的方式来做读书笔记。和菜头的话正好和我看到的一句清代关于读书的诗契合:“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于是就用这句“读书如行路”做栏目名了。万一读错了也不怕,大不了以后再来纠偏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元旦节后读的第一本书是《这才是心理学》。这是很早以前连岳的公众号推荐的一本书。值得一提的是,这并非是一本难啃的心理学著作,而算是一本科普书籍——从各个角度科普心理学相关知识,包括心理学的来历,心理学是科学,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相比受到的误解,以及心理学与概率学之间的关系等等。看完之后,可能会有一小点失落,啊,原来心理学一点都不神秘啊。至于心理咨询师+年入XX万+神奇的治疗了科学不能解决的问题等等,这本书里根本就没有提——这本书清楚的说明了心理学与非科学的区别,读完这里后,会发现这些问题没必要提。开篇明义,作者提到了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然而弗洛伊德在心理学领域的并非如此卓越,对现代心理学的作用也被高估了。当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也并不是那么著名,在美国心理学协会APS中,支持弗洛伊德的人在08年的时候不超过5%,现在只会更少。这倒不是说弗洛伊德的理论不重要,而是有两个原因,一是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20世界20年代才蓬勃发展,而弗洛伊德是上个世纪的人。二是弗洛伊德的观点无法证伪。无法证伪,这是科学与非科学的根本区别。人当然不能用现代的技术去打古代人,同样不能用现代的心理学标准去评判弗洛伊德。所以书开始转向介绍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然后从同样的研究流程和标准上,来说明心理学是科学。科学更重视的是操作性定义,也就是这个研究从假设到实验到验证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何定义一些词。比如饥饿,在普通人的描述看来,就是肚子里没有食物,想吃东西,没力气的难受的感觉。但是用操作性定义来描述,就是让饥饿可以量化。比如,把10小时未进食定义为饥饿状态。操作性定义的作用之一就是量化定义,使研究可以重复进行,这是研究可以证伪的关键。因为操作性定义和证伪,我们可以区分出骗子、江湖术士和真正的科学家。因为必须可操作和可证伪,科学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分不开的,并不能解释所有的问题。同样的,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是基于实验研究的,也同样并不能对生活中所有事情做出解释。但而玄学和哲学就可以。玄学和哲学既然存在,必然有其作用,比如可以通过解释让人获得对命运的掌控感,这对许多普通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不过这个作用在世俗的理解中被归为的心理学,其实在现代心理学的范畴来说,应该不算了。但这不重要。书中接着介绍了本质主义对科学毫无用处。科学回答不了哲学,甚至对回答“地球引力到底是什么”这类终极问题毫无兴趣,因为不知道地球引力的本质,丝毫不影响科学研究。不仅如此,所有的基础学科的研究都不是为了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存在的,科学并不必须产生确定的知识,心理学也不例外。也就是说,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并不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也对于追求某些问题的本质,比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毫无兴趣。这类没有答案的问题是哲学应该解决的范畴。而且还有一个更让人惊讶的事实是,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和别的门类的科学研究一样,是基于数据和概率得出的,而不是心理学家洞悉人性得出的。作为一门科学,心理学的目标是对各种行为理论逐一进行实证检验和筛选,某些世俗智慧表述清晰,经得起实证检验,这是心理学所欢迎的。当心理学走下了玄幻的神坛之后,我们以看待科学的眼光去看待这门学科,会发现它宏大且分支众多,与生理学、神经科学、统计学等均息息相关,而且并不能简单合并。书中还用一些实例详细介绍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方法,非常充分的介绍了心理学作为科学所具有的逻辑性。最后还讲了心理学被大众误读的原因——心理学使用的词汇和生活中使用的词汇含义是不同的,比如焦虑,在心理学中与生活中用法有巨大的不同,还顺势介绍了另一个心理学被误读的原因——心理学图书分类。这本书阅读之后,给我的启发蛮大的。本来我是从心里排斥和稀泥式的总结方式,当我学完了一整本当代教育心理学后,对每个心理学家的理论都很赞同,但明明他们的理论就是相悖的时候,我心中是很困惑的,只能用和稀泥式的“既要……又要……”的方式来试图综合。但是这本书很明确的告诉我,多元多支就是常态,不能简单的强行简化合并。“受过教育的标志是可以去思考一种思想,而不去接受它。”另一方面是之前某种程度对概念或者问题的理解上,我是具有本质主义者特点的。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有些概念是无法明确界定的,而且正面无法定义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反面,知道什么不是它来界定即可。比如什么是健康几乎没有医生可以定义,但是什么是不健康几乎每个医生都可以枚举。更重要的是,世界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追求一个本质主义的定义毫无意义。一个理论的偏激并不影响其深刻,一个理论的强大也不影响其他理论在其所在的范围发挥作用。就好比弄清楚了相关与因果的关系,我们看到的世界会大不同。

灵蜥爱

心理学是不是科学?

谈起心理学,想必每个人都会产生一个印象:十二星座的性格,乐嘉的性格色彩,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抑或者是坐在对面的倾听你的咨询师……似乎心理学相比物理、生物和化学要更五彩斑斓,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我们却对心理学既熟悉又陌生:心理学是不是科学?我们所熟知的“常识”是否正确?倘若被问起,许多人就会一脸茫然。要回答“心理学是否为科学”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科学。科学应该有两个关键词:实证以及可证伪。1. 实证在古代人类思想萌发时期,心理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都还处于哲学的孕育之中,随后则分化出物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则是最后从哲学的襁褓中脱离出来,她相对来说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我们都可以肯定物化生是一门科学,却对心理学有些迟疑。因为我们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化学就是试剂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物理则是经典的牛顿三大定律或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生物则是显微镜下的细胞……这些学科都有共同特征——实证。那么心理学呢?提起心理学实验人们却无法想象。有些人会有当过心理学有偿被试的经历,可能戴过脑电帽,可能被领进小黑屋对着电脑按键,也可能就和一群不认识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事情……不同的心理学实验有不同的目的,但心理学实验中比较经典而且占很大一部分的是行为实验,而行为实验中通常都遵照S-O-R基本研究范式。心理学在刚开始起步发展的时候,很多人质疑精神分析学派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从而出现了行为主义,讲求实证。主要思想简言之就是,人们的心理机制(Organism)就像一个黑箱,我们给予一个刺激(Stimuli),得到一个结果——行为反应(Response),我们可以从行为反应中间接推出这个黑箱的构造,即S-O-R。这种推理十分完美,因为这也符合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的基本方式和规律,因此这种行为实验的范式经久不衰,直到现在还在大量应用。以上就是心理学实验一窥,更加详细的内容如有兴趣请移步心理学专业书籍(如《实验心理学》)。实证可谓是科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然而很多人却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睡眠占用了我们人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我们对这一神秘过程充满好奇。我们知道睡眠中我们的大脑并不是完全不工作了,我们做或瑰丽或可怕或离奇的梦。原始的好奇心驱动我们探索梦的含义,并赋予其很多神秘的符号。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就满足了人们的这种欲望,从而成为经典。但是如果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弗洛伊德尽管是不可多得的天才,梦的解析却不能称之为科学,因为这本著作是根据他的接诊积累的经验以及加上其智慧的产物,缺乏实证,而且实证也十分困难。2. 可证伪可证伪即存在能够被证明不正确的可能性。我们说太阳是从东边升起,那么它的可证伪就是我们可以观察,如果哪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么它就是错误的理论。所以科学是要能够被质疑的,是可以证伪的。宗教不能成为科学是因为神创论我们无法质疑,我们只能接受,我们也无法证明神不存在。明确这一分界线后我们分别来说明心理学为何是科学,是如何体现其科学性的。前面说到十二星座性格也属于心理学研究范畴,我们常常会在网上看到流传十二星座的不同性格的说法,那么本着怀疑者的科学态度我们就需要问:星座时间真的会影响我们的性格吗?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一点进行了研究,研究者收集被试的出生时间以及大规模收集性格问卷,最终发现性格在出生日期上是一种随机分布,即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一个星座的群体具有一个突出特点。科学工作者要求拥有敢于质疑的精神。尽管有研究证据支持这个心理学理论,尽管按照我们的常识推理这个理论似乎十分合理,尽管这个理论是多么的经典,科学的态度并不是全盘接收而是带着怀疑的态度审视一切。类似于上面这个星座的例子在心理学研究中数不胜数,例如对注意模型的发展就可以窥见心理学研究的日臻成熟。这些理论一旦被证明不正确,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很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似乎就是常识,有何意义?一个建筑不能没有地基,一门科学必须有坚实的基础,才能蓬勃发展。真正的实证心理学发展在1879年冯特正式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才开始的。所以必须就要站稳脚跟才能一步步推进,从最基本的开始,从所谓“常识”开始验证,我们的常识没有得到验证我们又如何说这是对的呢?抑或许我们所认为的常识其实完全错误呢?敢于质疑,勇于验证这就是科学。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其他科学,我们都可以看见理论被不断地推翻和提出,而这一切则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依赖实证,即使有实验有数据证明一个理论的正确性,我们也不能完全接受,我们需要怀疑,也许它只能解释一部分情况却不能成为普遍的机制,这时候就需要更新理论或者建立新的理论来解释。因此,心理学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科学,它是人类必须攻克的一块科学领地,这将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实证研究来匍匐前进。然而,心理学还一棵生机勃勃的小树,有太多的分支和树杈,需要有一个完整且系统的统一体系将其修剪,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作者:夏落)查看原文 >>产品建议及投诉请联系:shou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