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开班一年半,学员近两万!更火爆的是……莫里哀

开班一年半,学员近两万!更火爆的是……

  导读  超贵的比赛门票、大学的电竞专业、地方的电竞小镇…..近日有消息称,有家电竞培训班日趋火爆,开班一年半以来至少已招收了16000余名学员!  电子竞技越来越火,有多火呢?据媒体报道:一个培训班一年半的招生人数已堪比清华大学在校生规模~  赶紧往下看~  这个培训班,学员已达10000+!  这家电竞培训班创始人透露:从去年6月份培训班开班至今,培训班创立之初只有4个全职员工,到现在已经发展到有14个培训师。  这个被称为 “全国首家电竞在线教学平台”,目前已经累计授课34537个小时,视频播放3324次,辅导学员超过10000+。而在网站“立即报名”入口位置处,不断滚动显示有学员刚刚报名了相关课程。  目前推出的英雄联盟课程共分为五个分科进行教学,其中单科课程价格为588元。如果报名两门课程为888元,报名三门以上课程均为1288元。  目前该训练营的课程均在线上完成,没有线下的课程。而一对一课程的课时和学费成比例,指的是全程语音实战,在游戏内教学。直播课程为知识讲解和实战运用,并可以和导师进行实时沟通。视频课则为基础知识的讲解,以及每晚直播的录像,和导师一对一授课的录像。  训练营微信平台的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16657人参与了英雄联盟钻石特训课程,有663人参加了王者荣耀的特训课程。而如果仅仅按照每人付费588元来算,一年半来这个训练营已经至少有979万元的收入。  一名参加过英雄训练营的学员介绍,自己此前的游戏水平感觉进入了一段瓶颈期,于是报名参加了两家培训班。据刘浩介绍,训练营里活动和比赛也比较多,可以在实战中学到更多技术。  但同时有学员认为训练营教学也有不足之处:导师很多时候让学员自己研究,教学也算是速成班吧,觉得有些不值这个价钱。  另一名英雄联盟游戏玩家认为,电竞培训班是目前电竞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现在玩的人越来越多,肯定会有公司寻找商机开设培训课程,毕竟很多人还是希望能快速打到高水平。”  这个培训班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关注~  @可口才叫可乐:我觉得这种学校不应该培养选手啊,应该多培养其他岗位的人员,一个俱乐部运作需要多种工种,多培养这些人才是道理,毕竟天赋这种东西不是能学来的  @札蓝:电子竞技需要天赋,不是每个人都训练的出来  @云酱a:和蓝翔抢生意  @v冰尘v:这还要教吗  @Foxr1ver丶:熟能生巧的事,非要学,你自己平常学不会就是没悟性,不用打职业了,你没这个天赋。  线下赛事依旧火爆  线上授课大火,线下赛事也一样火爆。还记得11月4日,发生在北京鸟巢的英雄联盟S7决赛盛况吗?不了解情况的请看这里:《这场LOL比赛可能会遭爸妈白眼,但中国观众的表现让世界惊艳!》  在这场全球每年最大的电子竞技比赛上,虽然最终来自中国的战队无缘决赛,但这丝毫不影响观众的观看热情:  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开赛前两小时,还有不少人在求票:  一个男生被问,如果这场进不去怎么办?他直接回答:“不会不进场的。假如说黄牛炒的价格很高,我也会进场的。假如说几千块钱可以买到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我觉得非常划算,就这么简单。”  电竞的“官方”地位也在不断提升:10月28日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六届峰会上,电子竞技得到认可成为一项“运动”。成员们承认了电子竞技的发展以及它作为一项体育运动的合法性,前提是这一游戏的核心内涵不能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此前,2022年将在杭州举办的第19届亚运会把电子竞技纳为正式比赛项目。这都是主流体育界对电子竞技的一种肯定。  高校相关专业纷纷涌现  高校也没闲着。2016年,电竞相关行业大红大紫,各个高校电竞专业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就花了上千万,打造了国内首家电子竞技实训基地。  今年初,中国传媒大学开办电竞方向专业的消息同样引发多方关注。后经官方证实:中国传媒大学新设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娱乐方向),培养游戏策划和电子竞技运营与节目制作人才,2月14日开始自主招生。  此前,还有很多高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  比如,我国首个电竞专业来自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估计只有当地可能知道,但是这个学院可是我国首个电竞专业。据了解这个学院专业是真正有关于电竞游戏教学,培养电竞选手的专业。  此外,四川电影电视学院也有“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包括策划、管理、运营、转播、主播、数据分析师等。  天津体育学院自2009年开始,就有了电子竞技方向,课程 涵盖了电子竞技专业课程、体育社会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管理学等。  事实上,电竞相关专业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布的《关于做好2017年高等职业学校拟招生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公布了13个增补专业,其中就包括“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代码670411,属于教育与体育大类下的体育类。  这意味着“电竞专业”成为正式教育的其中一部分。相关活动中,高校也都踊跃加入:  资料图:某电竞嘉年华活动在武汉举行,来自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的20支队伍参加。中新社记者张畅 摄  曾经,在很多人眼里,打电竞、玩游戏是“学习不好”的代名词。现在,这种观念确实该改一改了~ 像若风、MISS、小苍…..这几年,电竞圈里面很多知名选手,都经历过高考。他们不仅在电竞技术上炉火纯青,有的还是名校毕业。  此外,大量资金、明星的加入也让国内电竞行业风生水起。2015年,电竞行业的用户群体已经高达1.24亿。《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504.6亿元。  对于电竞行业,所有这些无疑都是积极信号。  难怪不少电竞行业内的人都表示:  可以说,  现在是中国电竞最好的时代~  机智如你,  对于这个行业,  有没有什么想法呀?  编辑:骆沙  综合整理自北京青年报(郭琳琳)、中国青年报(ID:zqbcyol)、新浪微博、环球时报、有马体育(ID:youmatiyu)、虎扑体育、中国新闻网、观察者网、南瓜学堂等

东海战

花费万元给孩子报班“补”情商 刚需还是焦虑

家长花费万元给孩子报班“补”情商情商真能“补”?是刚需还是焦虑?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火爆南京家长圈的高价情商培训班,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提出质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课程确有效果。培训班号称0到15岁的孩子都能学,有的课程花费达数万元,仍挡不住家长的热情。情商真能“补”?情商课怎么上?教师是否有资质?“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调查。课程1.78万元124课时情商训练师内部培训上岗“孩子有些调皮,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打闹的时候,下手不知轻重。”轩轩的妈妈李女士一度有些焦虑。半年前,她把轩轩送到南京市江宁区一家儿童情商培训机构。“一年124个课时,打完折的费用是17800多元。”李女士说。轩轩所报的课程每周学习两课时共90分钟,其中70分钟为儿童训练课,20分钟是父母课。“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管理情绪,如愤怒、恐惧等,也教我们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还是有变化的,打闹的情况少多了。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说没效果,要求退款。”李女士说。轩轩报的这家情商培训机构,宣称已有17年运营经验,0到15岁的孩子都能学,在南京有4家学习中心,全国达180多家。走进这家机构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儿童情商乐园万达店”,可见“学情商,大未来”等宣传海报,上面写着情绪管理、社会交往、挫折抵抗、问题解决、自信心、同理心、责任心等方面培训内容。探访团购价仅1元钱家长称这主要是在“引流”记者在这家培训机构墙上看到“童子军战友招募令”“全勤明星墙”等标识,在费用列表上可以看到,25个月至30个月大的儿童对应情商培训标语为“社交万人迷”。“周五晚上和周末白天开课,欢迎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现在报名送暑期一个月托班。”接待人员说。在“大众点评”APP上检索情商培训,可以看到南京有多家不同品牌的培训机构。上述位于建邺的店推出了多款团购套餐,“单次情商体验课”宣称价值576元,包含情商测评,团购价仅1元。“这主要是‘引流’,实际报班价格少的也要数千元,多的高达3万多元。”了解内情的一位孩子家长吴先生说。记者看到,多家机构在店内、网上推出“高级情商训练师”“资深情商训练师”等师资介绍。记者电话咨询一家机构的客服,她坦言:“教师资质是公司定的,经过三轮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公司核发证书后就可以带班了。”声音很多网友唱衰也有家长呼吁理性看待“美其名曰培养人精,实际上是收爹妈‘智商税’。”“全都是套路,孩子的钱太好赚。”“情商确实能‘补’,但那个学校叫‘社会’。”……很多网友发帖质疑情商培训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孩子家长,他们认为,不能把本该由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丢给培训机构。“以前没听过情商培训,心里很怀疑。其实,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情商培养。与其送孩子去培训情商,不如家长先负起责任来。”南京一位“娃爸”说。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上了情商培训班之后,确有好的变化。“行业的确鱼龙混杂,之前我们报过一家情商培训班,感觉就是骗钱的,果断退了款。现在换了一家,20多节课学下来,孩子更懂事了,甚至反向‘教育’我要控制脾气。”南京市民史先生说。“嘴像抹了蜜一样,还挺会来事儿。”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学完情商培训课后,成了全家人的“开心果”。在史先生看来,情绪管理是门大学问,不少家长也没有做好,遑论孩子。“咱们不少家长也有知识盲区,一些机构确实能帮助孩子,只要他们合法合规经营,控制好价格,真心为孩子好,还是应该理性看待。”专家说法警惕“概念化”营销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等。业内人士认为,情商培训效果如何,暂无法下定论,但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存在“概念化”激进营销之嫌。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刘郁表示,情商是一个人心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的成长,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智商。“如今家长很看重孩子教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爱是可以理解的。”她说。在刘郁看来,市场上情商培训班的理念及培训模式多移植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内容与方式有别于我国传统的授课,“卖点”也契合部分家长需求,有一定吸引力。“但孩子特点不一,培训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孩子的成长、发展还受家庭、学校、同伴、社会等因素影响,情商培训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能起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培养孩子情商的职责主要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情商教育贵在家庭和社会。应该说,少部分特殊的孩子,比如有情绪障碍的,确实需要专业指导,真正需要上情商培训课的孩子不多。”“如果在违背孩子意愿、耽误正规学业教育、增加家庭财务负担的前提下参加这类培训班,就没有必要了。”刘郁表示,家长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过度焦虑,不随波逐流,警惕“概念化”营销。“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情绪管理、有效陪伴很重要。”此外,受访专家建议,此类情商培训机构应由专业部门进行评估,多部门会商加强行业监管。本组稿件均据新华社

祈雨

考虑给孩子报兴趣班?与其胡乱试错,不如让心理学家来帮你做选择

寒假转瞬即至,有的妈妈在考虑带孩子去哪玩,也有妈妈打算趁寒假给孩子报个兴趣班。兴趣班几乎是现代家长教育孩子的标配了,不给孩子报一两个兴趣班,好像都不好意思跟别的家长打招呼。而孩子放寒假闲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不如报个班,孩子也好有事做,妈妈也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如何给孩子选兴趣班?给孩子选兴趣班是一件令妈妈头大的事。除了少数一些特别有主意的妈妈,大部分父母在选兴趣班的时候都要犹豫很久。据我观察,妈妈们选择兴趣班,根据动机不同,主要分三种类型:1、选择父母小时候很喜欢,但是没学成的兴趣爱好,希望孩子能圆自己的梦,让父母不再遗憾。因为这种原因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父母不在少数。我知道有好几个妈妈朋友小时候特别想学跳舞,没学成,就给女儿报了舞蹈班的。自己喜欢,所以给孩子报班的父母,通常都不会允许孩子学着学着半途而废。但孩子也能体会到父母“要我学”的压力,多半都不会产生真正的兴趣。2、随大流,别人孩子学这个,我们家孩子也要学,不能落后于人。这样想的父母也不在少数。同事家的闺女,邻居家的小子都学这个,那我们也要学一学。抱着这种想法入了兴趣班这个坑的,一旦孩子不喜欢,家长会比较容易半途而废,并且善于自我安慰:孩子不是这块料。3、确认孩子真的感兴趣,才报的班。当然也有的孩子天生有兴趣爱好倾向的,比如特别喜欢音乐或者绘画。这种情况一般孩子是能坚持学下去的。即便中途出现倦怠,只要父母稍加鼓励,也能坚持下去。选错兴趣班是一件十分劳民伤财,甚至破坏亲子关系的事情。我之前在一家钢琴培训机构待过。确实有见过不少孩子,本身对钢琴没多大兴趣,却因为妈妈给报了名而不得不学。钢琴的学费比较贵,一架琴价值不菲,父母通常不允许孩子轻易放弃。但是孩子每次上课都心不在焉,捉弄老师,乱拍琴键。尤其是当妈妈不在,由爷爷奶奶送过来上课的时候,就真的淘气到没边儿了。鉴于只有孩子真的感兴趣,才能学精学好,不浪费父母的血汗钱,在此推荐一个心理学家用来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喜欢、擅长、有发展潜力职业的方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这个方法可以通过区分孩子的人格特征来帮助父母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点。什么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约翰·霍兰德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1959年,他提出了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兴趣是人们的巨大驱动力,凡是具有职业兴趣的职业,都能提高人们的积极性,让人们更积极、愉快地从事职业。霍兰德职业兴趣是目前公认的在职业指导中影响最大的划分方式。提出这个概念并不是要爸爸妈妈立马给孩子做职业规划,而是帮助父母根据孩子的性格,选择更适合他们,对孩子未来更有帮助的兴趣班。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每隔几年都会进行迭代更新,所以不用担心它会过时,跟当今社会产生脱节。霍兰德职业兴趣划分把人格主要分为六种1、社会型(S)社会型人格的人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于口头表达。他们愿意教导别人,同时也关心社会问题。总之这类型人就是更注重人际关系,看重社会义务。社会型人格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他们可以从事的职业有教师、咨询人员、公关人员等。2、企业型(E)企业型人格的人喜欢追求权利,他们拥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乐于冒险,有野心跟抱负。这类型的人习惯以利益权衡得失,做事目的性较强。他们可以从事的职业有项目经理、销售、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等。3、常规型(C)常规型人格的人喜欢照章办事,他们细心、有条理,乐于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不过他们也通常较为谨慎保守,不爱冒险但富有牺牲精神。他们可以从事的职业有办公室人员、秘书、会计、行政、人事等等。4、实际型(R)实际型人格的人喜欢利用工具,喜欢动手,通常都有一技之长,他们偏好于做具体任务,不善言辞,缺乏社交能力,喜欢独立行动。他们可以从事的职业有摄影师、制图员、厨师、木匠、技工、修理工程师等。5、调研型(I)调研型人格的人喜欢钻研,抽象思维能力强。他们拥有强烈的求知欲,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也很强。比起动手,他们更愿意动脑。同时这一型人也不太擅长社交。他们可以从事的职业有程序员、工程师、医生、数据分析员等。6、艺术型(A)艺术型人格的人富有创造力,渴望展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价值。他们追求完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才能。这一型人格可以从事的职业有演员、导演、设计师、歌唱家、作曲家、小说家、诗人、作家等。虽然霍兰德将人格分为六种,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只有一种性向,大多数人同时具有几种人格倾向。如何利用霍兰德职业兴趣划分来决定给孩子报什么兴趣班?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孩子还小,但一些性格脾气,行为习惯,已经能看出端倪。父母了解了霍兰德6种人格类型后,就能根据性格倾向来给孩子报兴趣班了。1、社会性(S)比起独处,社会性的孩子更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他们会成天把小伙伴的名字挂在嘴边,主动向父母要求要去找朋友一块儿玩。对于热爱社交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们报一些类似篮球、排球这样的集体运动。也可以报英语培训班,流利的语言技能能帮助他们尽可能地拓宽社交世界的外延。2、企业型(E)企业型人格的孩子从小就是孩子王。同时二胎家庭的老大一般也具有较强的领导力。对于喜欢当“头头”领导小伙伴的孩子,父母可以选择一些“小主持人班”、“演讲与口才”班、戏剧表演班等等。会讲话的人更能让同伴信服。3、常规型(C)对于各方面都比较平均的常规型孩子,父母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旅游,见见世面,看看他们有什么其他的长处。很少有人是绝对单一的类型。孩子还小,很容易受到影响。如果父母暂时没发现孩子有什么爱好,也可以给孩子报一些学科类的兴趣班巩固一下学校的所学。另外写作班也比较适合常规型的孩子。写作是许多职业都需要应用到的基础技能。4、实际型(R)对于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父母可以给他们报一些乐高培训班,机器人编程班,创意手工班,Stem科学实验班。这些需要动手的兴趣班能让孩子更投入,更乐在其中。5、调研型(I)调研型人格的孩子非常喜欢动脑,是天生的学霸胚子。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运动都是他们的首选,编程课、奥数等需要开动小脑筋的兴趣班也很适合他们。当然如果害怕他们太宅,为了孩子的身体考虑,父母也可以给报1个运动类兴趣班。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6、艺术型(A)艺术型的孩子天生爱现,他们热衷于涂鸦,歌唱,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艺术型的孩子可以选择的兴趣班有很多,但究竟哪个更适合他们,需要父母细心地观察。孩子爱唱歌还是爱跳舞,是否对节拍和旋律特别敏感?喜欢钢琴还是小提琴?不妨带孩子多去接触一下再做决定。现在市面上大部分兴趣班都可以免费试课,在报班以前,父母不妨带孩子多找几家,多尝试一下。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机构试课都会比正式上课更生动有趣,吸引孩子。对于钢琴、小提琴这些前期投入比较多的兴趣班来说,机智的父母不妨让孩子主动提出上课要求,然后不要一提出就立马答应,而是让孩子学会多等待一下。经过等待后才得来的学习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珍惜。根据霍兰德兴趣划分来给孩子选报兴趣班,比起随大流、圆父母的梦来选择的兴趣班,更符合孩子的性格,对他们将来的职业规划也更有帮助。最后,提醒各位家长,选择兴趣班,老师也非常重要。有的孩子对于一个兴趣班失去兴趣,并非因为厌烦兴趣本身,而是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如果不想轻言放弃,当孩子反感兴趣班时,也可以考虑更换老师。祝所有想在寒假给孩子报兴趣班的爸爸妈妈,都能选到一个孩子喜欢,父母满意的兴趣班。

接班人

靠谱还是套路?小孩“情商培训班”引热议

“我的女儿不会跟其他小朋友相处”、“我家儿子很要强,凡事都要争第一”……人群中总有几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他们的身后还跟着一群“操碎了心”的家长。继各类美术、音乐、舞蹈、体育兴趣班后,听起来高大上的“情商培训班”闪亮登场,动辄几万元的学费,却让一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趋之若鹜。“情商培训班”能解决孩子成长中的哪些困惑?大把家长愿意花高昂学费为孩子的情商买单,是刚需还是跟风?近日,记者走访了南京几家“情商培训”机构,探寻其渐火背后的缘由。实探一年课程将近两万元 平均一节课超过300元衡量“情商培训班”靠谱与否,离不开课程设计、收费标准两个方面的考量。记者走访了位于大行宫的一家“情商培训”机构,该机构主要针对3-12岁孩子,通过小班化、团体课形式提供自信心、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提升训练。“课程从美国引进,经历两年本土化研发,2012年正式在南京上线,目前已在国内各大城市铺开。”在对外宣传中,该机构强调,自家教师均是本科以上学历,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相关资质证书,“他们本身对情商的领悟力较高,且能够把这种技巧传输给孩子。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内向的孩子变得外向,而是引导他们表达情绪、解决问题,让自己跟身边人都过得舒服。”至于收费标准,记者从河西万达一家“情商培训”机构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各有对应的套餐。比如,3岁以后的课程要求至少一年一报,每周一次课,全年48节课,两个学期学费近18000元,平均每节课300多元钱,“课程有连续性,买两个整年课程可以享受优惠,但力度不会大。现在国内情商教育还不普及,整体市场行情差不多都是这个价。”该机构一名负责报名的老师透露。家长“全都是套路” PK“多少有些帮助”“孩子再也不怕上幼儿园了”、“从此爱上写作业”、“开始表达自我,越来越受欢迎”……几乎每家“情商培训”机构,都会打出类似的宣传标语,仿佛仅凭“情商”二字就能一键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难题。对此,有的家长深信不疑、甘愿一掷千金,也有的父母嗤之以鼻、甚至质疑。在新街口一家“情商培训”机构门口,记者遇到一位带着5岁儿子前来上课的年轻妈妈,她家孩子已经在该机构上了两个月课,“当初报名是因为觉得孩子有些自我,不愿意跟人接触交流。五六节课下来,有天我到家没说话,孩子主动问我,妈妈你今天有不开心的情绪吗?”该女士认为,有针对性的“情商培训”对孩子多少有些帮助,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未来或许更容易融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然而,也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情商”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培训”效果无法进行量化,一定程度上存在被套路的风险。市民王女士带着3岁女儿上过一堂“情商培训”体验课,她直言暂不考虑买课,“讲故事、角色扮演、玩游戏,跟幼儿园没什么区别,没有多吸引孩子,感觉更多是噱头,是纸上谈兵。”此外,对于“让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社交达人’”的界定,王女士并不认同,“过早让孩子接触到为人处世、学会察言观色,磨灭了孩子应有的真善美,是不是揠苗助长?”专家“情商培训”存在即合理 但最好的教育来自父母不能否认,高情商能够明显增加一个人的社会竞争力,“情商培训”机构的风起云涌,也正是当代父母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折射。但是,情商培训是否有必要、“情商培训”机构是否值得投资,仍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在南京五中资深心理老师杨静平看来,情商提升“存在即合理”,“看似玄乎的情商,其实就是识别转化自己的情绪、识别抚慰他人的情绪,高情商的人总是更受欢迎。情商确实能‘补’,0-12岁也是情商培养的最好阶段,但这个事情本身不要花钱。在孩子的情商养成中,家庭跟父母的给予始终居于首位,如果父母能起到正向示范作用,就不是特别需要去机构‘补课’。”“情商培训的趋势,应该是在父母身上花钱、在孩子身上花时间。”杨静平指出,“情商培训”机构的兴起跟垄断,恰恰说明新手父母开始重视情商的养成,但还不具备独立提升孩子情商的能力,“这类机构未来不妨从个人情商提优转做家庭情商补习,重点做父母的情商培训,通过父母去影响孩子,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升市场接受度。”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南京情商培训”关键词,至少几十家机构出现在眼前,当然了,实力一定良莠不齐、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对此,专家提出,家长应保持清醒慎重选择,树立“辅助教育代替不了家庭教育”的正确定位,同时建议相关部门加强行业监管,引导此类机构健康发展。南京晨报/爱南京见习记者 周敏

吉赛尔

花费万元给孩子报班“补”情商?是刚需还是焦虑?

新华社南京5月18日电题:花费万元给孩子报班“补”情商?是刚需还是焦虑?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赵久龙 刘智强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火爆南京家长圈的高价情商培训班,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提出质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课程确有效果。培训班号称0到15岁的孩子都能学,有的课程花费达数万元,仍挡不住家长的热情。情商真能“补”?情商课怎么上?教师是否有资质?“中国网事”记者进行了调查。1.78万元124课时 情商训练师内部培训上岗“孩子有些调皮,在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打闹的时候,下手不知轻重。”轩轩的妈妈李女士一度有些焦虑。半年前,她把轩轩送到南京市江宁区一家儿童情商培训机构。“一年124个课时,打完折的费用是17800多元。”李女士说。轩轩所报的课程每周学习两课时共90分钟,其中70分钟为儿童训练课,20分钟是父母课。“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管理情绪,如愤怒、恐惧等,也教我们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还是有变化的,打闹的情况少多了。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说没效果,要求退款。”李女士说。轩轩报的这家情商培训机构,宣称已有17年运营经验,0到15岁的孩子都能学,在南京有4家学习中心,全国达180多家。走进这家机构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儿童情商乐园万达店”,可见“学情商,大未来”等宣传海报,上面写着情绪管理、社会交往、挫折抵抗、问题解决、自信心、同理心、责任心等方面培训内容。记者在这家培训机构墙上看到“童子军战友招募令”“全勤明星墙”等标识,在费用列表上可以看到,25个月至30个月大的儿童对应情商培训标语为“社交万人迷”。“周五晚上和周末白天开课,欢迎家长带孩子来体验,现在报名送暑期一个月托班。”接待人员说。在“大众点评”APP上检索情商培训,可以看到南京有多家不同品牌的培训机构。上述位于建邺的店推出了多款团购套餐,“单次情商体验课”宣称价值576元,包含情商测评,团购价仅1元。“这主要是‘引流’,实际报班价格少的也要数千元,多的高达3万多元。”了解内情的一位孩子家长吴先生说。记者看到,多家机构在店内、网上推出“高级情商训练师”“资深情商训练师”等师资介绍。记者电话咨询一家机构的客服,她坦言:“教师资质是公司定的,经过三轮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公司核发证书后就可以带班了。”很多网友唱衰 也有家长呼吁理性看待“美其名曰培养人精,实际上是收爹妈‘智商税’。”“全都是套路,孩子的钱太好赚。”“情商确实能‘补’,但那个学校叫‘社会’。”……很多网友发帖质疑情商培训班。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孩子家长,他们认为,不能把本该由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丢给培训机构。“以前没听过情商培训,心里很怀疑。其实,父母的陪伴才是最好的情商培养。与其送孩子去培训情商,不如家长先负起责任来。”南京一位“娃爸”说。也有一些家长表示,孩子上了情商培训班之后,确有好的变化。“行业的确鱼龙混杂,之前我们报过一家情商培训班,感觉就是骗钱的,果断退了款。现在换了一家,20多节课学下来,孩子更懂事了,甚至反向‘教育’我要控制脾气。”南京市民史先生说。“嘴像抹了蜜一样,还挺会来事儿。”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孩子学完情商培训课后,成了全家人的“开心果”。在史先生看来,情绪管理是门大学问,不少家长也没有做好,遑论孩子。“咱们不少家长也有知识盲区,一些机构确实能帮助孩子,只要他们合法合规经营,控制好价格,真心为孩子好,还是应该理性看待。”警惕“概念化”营销 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情商通常是指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等。业内人士认为,情商培训效果如何,暂无法下定论,但社会上一些培训机构存在“概念化”激进营销之嫌。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教授刘郁表示,情商是一个人心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的成长,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智商。“如今家长很看重孩子教育,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想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对孩子的爱是可以理解的。”她说。在刘郁看来,市场上情商培训班的理念及培训模式多移植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内容与方式有别于我国传统的授课,“卖点”也契合部分家长需求,有一定吸引力。“但孩子特点不一,培训效果也会因人而异。孩子的成长、发展还受家庭、学校、同伴、社会等因素影响,情商培训不一定对每个孩子都能起作用。”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飞认为,培养孩子情商的职责主要要落到家庭教育上。“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榜样,情商教育贵在家庭和社会。应该说,少部分特殊的孩子,比如有情绪障碍的,确实需要专业指导,真正需要上情商培训课的孩子不多。”“如果在违背孩子意愿、耽误正规学业教育、增加家庭财务负担的前提下参加这类培训班,就没有必要了。”刘郁表示,家长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过度焦虑,不随波逐流,警惕“概念化”营销。“其实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情绪管理、有效陪伴很重要。”此外,受访专家建议,此类情商培训机构应由专业部门进行评估,多部门会商加强行业监管。

银白

7000元培训班报名靠抢?对不起,今年暑假费用涨到8万了!

家长朋友们,今天有看微博热搜吗?说实话,我看了!而且看完之后,整个人都有点不好了!这条「北京暑期培训班7000元培训班名额要靠抢」的新闻,着实令我感到震惊!有的家长,在放假两个月前,就已经为孩子报好了暑假培训班。而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现在孩子暑期,但秋季培训班的培训报名工作已经启动!看到培训机构拥挤的家长们,这场面,可真够火爆的!而我同时也觉得,也真够无奈的!是的,暑假已经来临了,不仅我们当妈的崩溃,很多孩子也跟着崩溃。孩子的崩溃,是因为放假了还要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种兴趣班、补课班;家长的崩溃,是因为收入撑不起一个暑假。去年,广州一位高管妈妈,自爆孩子在暑假期间的教育花费高达35000元,在高昂的经济压力下,这位妈妈直言自己「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当我还在为「月薪30000,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感到心酸时,今年又得到了一条更心酸的消息:对不起,今年的暑假费用已经涨到8万了。难怪身边的家长都说:孩子,就是一台行走的碎钞机。300元1小时的绘画课;580元1小时的提高班;动辄几万块的海外游学;……就在全中国的家长们都在高呼“争夺起跑线”时,《人民日报》的一段评论让我悬着的心终于有了安放的理由:家长争夺起跑线,很大程度上折射的是成年人的焦虑。尊重孩子成长规律,释放个性与甜心,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式父母,从“起跑线”开始焦虑电视剧《少年派》里,有一个关于高考的名师补习班招生,从大年初一至初五,仅仅5天,合计25000元。母亲王胜男刚听到消息,便赶紧给女儿报名,却发现5个班都已满员。5000元一天的补习班,相信很多家庭承受不起。但实际的市场却是供不应求,这背后究竟藏着父母多深的焦虑感呢?在香港,流行这样一句话:最害怕的不是孩子去援交或吸毒,而是孩子有空闲。为了孩子能赢在起跑线,香港的家长们可谓是「火力全开」、「广泛撒网」。半岁的婴儿就要进行启蒙教育;两三岁的孩子报4、5个兴趣班是常事;补习机构里4、5岁的孩子随处可见;部分孩子甚至同时上两个幼儿园……据调查,香港儿童平均每周参加4-11个兴趣班。孩子们穿梭于各个兴趣班,几乎没有休息娱乐时间。这种超前教育,明明让孩子的压力很大,可家长们却乐此不疲。归根到底,这不是孩子想要的,而是父母想要的。正如电影《起跑线》里,母亲米塔闹脾气要求搬到富人区,强迫丈夫改变衣品和语言习惯,高新聘请入学顾问,还为拿到贫困家庭的入学名额,搬进贫民窟假扮穷人。其实,这一切都源于米塔身为母亲的焦虑。她认为,如果女儿进不了顶尖的学校,她就进不了任何一间好的大学;如果她的履历表上填的不是最好的大学,那她就不可能进跨国公司上班。马东曾说:「中国父母最可怕的地方,在于把自己成长中的焦虑转移给孩子。」小时候我们成绩不如别人,便希望孩子能当第一名;曾经我们没考上理想的大学,便盼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如今我们没过上梦想的生活,便期盼孩子将来过上上层的生活;……正是这种焦虑,让家长和孩子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中。家长为额外的教育资金苦苦奋斗,孩子在繁重的学业中苟延残喘。殊不知,这种中国式父母焦虑,却可能废掉我们的孩子。毁掉一个孩子,就是把焦虑感传给他我的邻居小俊,从小就被父母按「优才」标准来培养。半岁时,就开始上潜能开发课、情商课;1岁会说话时,便要上英语口语课、数学课;6岁时,钢琴、画画、编程、珠心算、轮滑……不得不说,他参加的兴趣班多得让我心疼。虽然他从小获奖无数,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但他也活成了一个没有寒暑假和周末的孩子。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更是让老师和家长吓到了!初三体检时,医生发现小俊的大腿上,居然有很多触目惊心的刀疤。在老师和他多次沟通后,小俊崩溃大哭。原来,每次因学习压力喘不过气时,他便用刀片偷偷刺破自己的大腿。多少个深夜,他蹲在房间的小角落里,一刀一刀地刺破大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父母的心愿,但父母们貌似忘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一厢情愿地把孩子培养成「牛娃」,其实早已透支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一个片段:一个女孩考试考砸了,被妈妈批评后,她崩溃了,喝农药自杀。即使抢救醒了,但生命只剩下一个月的期限。当时,妈妈后悔地大哭:「我干吗要说她啊?没考好就没考好吧。」只是这个世界没有后悔药,有些伤害一旦种下,只能悔恨终身。在现实生活中,因不堪学习压力而自杀的事情,屡见不鲜。济南17岁的高二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从15楼家中一跃而下;衡阳市初三学生服用处方药自杀,留下一封遗书称:学习和生活压力太大;常青藤名校女博士自杀,原因是觉得自己总是无法让父母满意;……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在多种导致自杀因素排名中,学习压力过重高居第一。这些数据,不得不让父母反思:有时候,生命真的脆弱不堪。父母的过度期盼,也许会成为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教育是力所能及,但也应该有所不为心理学上,有个「鱼缸法则」,是指由于给孩子更大的空间,而带来孩子更快发展的现象。要想孩子茁壮成长,就一定要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而不是把他们拘禁于一个小「鱼缸」中。正如纪伯伦所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的人生是属于他自己的,为人父母,千万不要以「爱之名」剥夺了孩子的成长乐趣。也许很多家长会认为:假期那么长,别人家孩子都参加暑假班,如果我的孩子不参加,肯定会落后的。其实,对于暑假班的选择,在精而不在多,在自己经济承受范围之内,理性选择1-2个兴趣班就好。相对于琳琅满目的暑期班,孩子更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爱和陪伴。我同事清姐的儿子,从没上过补习班或兴趣班,今年参与广东高考,获得639分。当大家向她讨教育儿经验时,她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只是多陪伴而已。」是的,无论工作多忙、多累,清姐都会陪孩子阅读或运动;当孩子做作业时,她也会放下手机去学习。清姐从来不要求孩子必须成为什么样子,只是日复一日地陪伴着孩子成长。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也深谙此道。他曾说,最自豪的不是当上美国总统,而是在长达21个月的选举中,他从来都没错过孩子的家长会。除此之外,奥巴马每晚都会和女儿共进晚餐。试问:有几个人的时间,比美国总统的时间更宝贵呢?还有霍启刚和郭晶晶,明明生活极其优渥,暑假却带孩子插秧,体验生活。霍启刚表示,现在的孩子幸福,不懂一切来之不易,所以大人要教会他们珍惜粮食,学会知足。陪伴和以身作则,才是真正的精英教育。与其参加3000元的海外游,不如带孩子去参加志愿活动;与其穿梭于多个兴趣班,不如教会孩子专注于一件事;与其要求孩子过分努力,不如陪孩子一起努力。很喜欢 《极限挑战》里的一句话:「但凡赢在起跑线的都是短跑,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赛。」是的,人生如一场马拉松,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们不必过度追求孩子成长的「初速度」,更不必拔苗助长。因为,教育是力所能及,但有所不为。孩子不是父母的希望孩子是自己的希望聊到这里,特别想和家长们分享一首诗。这是一首《爸爸去哪儿》中,杜江给儿子嗯哼的吟诗: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真好,这首诗,也将成为我和孩子们的相处箴言。因为,相比成为优秀的人,我应该更盼望的是:孩子一生健康、快乐!如果你愿意,请和我一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保持纯真的个性与天性,健康成长、扎实成才。最后,请问一下各位父母们:你怎么看#7000元暑期培训班报名靠抢#呢?投票后,诚邀您在下方评论区交流更精彩、更有趣的话题哦!图 | 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文 | 爱宁子(父母城邦主笔,一个爱笑爱读书的女子,两个男孩的妈妈);一座城池(专注家庭教育、亲子育儿)

阮籍

别再被培训机构“洗脑”了!父母的温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

今年春节带若兰宝贝回老家过年了。2岁多的若兰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赢得了亲朋好友、街坊邻居的一致夸赞。有邻居说“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从小送去早教中心培训,就是不一样啊”。原来,邻居以为若兰的伶俐、懂事是经过了早教机构培训的缘故,这真是天大的误会。很多父母都会把孩子送进早教班,以期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或者通过早教班老师的引导,把孩子的一些闪光点给挖掘出来,培养起来,从而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变得更落落大方。但是,我始终做不到去赞同这个观点。所以,我家若兰从未上过任何早教机构的培训课程,我和若兰爸爸也从来没有过要让她去早教中心培训的打算。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还要被商家洗脑多久?我们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家幼儿园,我时常带若兰去那里玩,经常可以见到一些培训机构在幼儿园门口派送广告传单。无论是从派单员的口中还是广告传单所展示的内容,都会煽情的将“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展现学生家长面前,仿佛宇宙真理就掌握在他们手中。现代社会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0-3岁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其智能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研究表明,多数孩子在4岁之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此时的孩子具有强大的吸收能力和记忆力,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很多打着“开发智力”的噱头的培训班也大行其道。8200万的德国人为什么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这对于那些花重金给孩子“开发智力”的家长,真是莫大的讽刺。在一项针对中国的“早教”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的早教中心、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识字、阅读、计算和英语口语等方面。这些培训课程,充其量就是让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再无多大用处。真以为靠那些,就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真是被商家“洗脑”了。什么是“早教”?早教到底应该教什么?前面提到了德国人能够“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的“秘诀”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难道德国人不重视“早教”吗?恰恰相反!“早教”的发源地就是德国!不过,不同于大部分中国父母理解的,“早教”就是要“早点儿教”、“提前教”,而是指孩子的“早期教育”。教的内容更不是外语、认字、背诗,而是让孩子在游戏和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获得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健康成长的互动式活动。简单说就是一种用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促进孩子成长的活动。可中国家庭的“早教”,却与其原本的理念大相径庭。某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一份调查显示:有88.6%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教孩子识字算数等知识,有28.2%的学龄前儿童家长让孩子学习外语、20.3%的家长让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课程。那么,“早教”,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呢?作为“早期教育”的先驱者和领军者,德国的早期教育仍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对全世界婴幼儿早教领域产生着深远影响。它包含的范围很广,除了感觉统合、身体运动、社会交往、艺术和语言的刺激外,还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观察习惯、记忆习惯等的养成。近年来,随着早教市场的火热需求,各国的早教理念及方式被竞相报道。美国幼儿教育协会把“早期教育”特别强调为5个方面的内容,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美国人十分重视儿童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除了重视孩子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他们还认为:教给孩子学习能力比教会他做几道算术题更重要。所以,他们不会将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知识技能硬灌输给孩子,而是崇尚让他们多动手、多体验,在各种益智、团队游戏中学会体验和探索的本领,更主动更交互地认识周围的事物。父母的温情陪伴,就是最好的早教这一代父母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们更希望用科学的方式养育孩子。可是,这么小的孩子要怎么教育,许多家长非常茫然,于是就寄希望于“早教班”。最近,不少省份都已确定了开学时间,但主要针对的是高三、初三的学生,小学、幼儿园以及早教机构、托管班开学的时间尚未有明确通知,这让很多家长十分焦虑。其实,根本没必要带孩子去上所谓的“早教班”,因为父母便是孩子最好的早教老师,完全可以教导好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合格的家长,首先应该摸清有效的教育方式。专家指出,婴儿从出生那刻起,就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家长要关注并培养其身体、情感、认知、社会活动能力等。作为父母,我们为生计奔波、为理想奋斗,努力为孩子创造美好的生活,认为这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其实他们真正想要的只不过是爸爸妈妈的陪伴。陪伴过程中的爱、温暖、体贴等正面情绪能被孩子感知和学习,从而变得更独立、自信、有力量、学会被爱和爱人。一位教育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的陪伴,不但能让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打下高智商、高情商的基础,更能因融洽的亲子关系让你的教育“入脑入心”。所以说,父母的温情陪伴,才是最好的“早教”!最好的“情感启蒙”,莫过于父母的陪伴带给孩子的“安全感”对于宝宝来说,父母是自己最先接触到的家人,宝宝的情感是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宝宝对于爸爸妈妈有着发自天性的依赖,家长的怀抱和轻轻抚摸,都是宝宝所喜欢和期盼的。尤其是当宝宝哭泣时,家长的陪伴和安慰能让宝宝获得安全感,不再害怕陌生的环境,这对于宝宝来说都是一种情感的启蒙。有关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是在婴幼儿时期。所以,在宝宝的婴幼儿时期,父母的陪伴是必不可少的。让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父母的爱,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快乐的成长,拥有健康的性格正确的价值观。陪伴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为孩子学习和掌握各种技能打好基础。每个做了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那么,从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因为婴幼儿的认知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学习和使用知识等一系列的能力。刚出生的宝宝都是通过感知觉来认识周围世界,即用自己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感知、认识周围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特性。家长一般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通过简单的逗笑,或玩具等吸引宝宝的注意力,锻炼宝宝感的知觉。之后,随着宝宝开始学习坐、爬、走,能够探索的世界越来越广阔。这时候家长可以经常和宝宝一起走进大自然,让宝宝获得对世界的生动感受和认知,而宝宝情感也会更加丰富。对于多数家庭来说,晚饭时间是一家人的“聚会”,其中蕴涵着难得教育契机。吃饭时喊宝宝帮忙装饭、端菜,还可以引导宝宝观察,每个人吃饭都有一只碗、一双筷子,数一数,我们有多少筷子,多少椅子等。这些都将有助于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寓教于乐,让孩子对学习充满温情和愉悦的回忆。每天睡觉前,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一起玩玩具,或者动手做一些手工等,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满足和鼓励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父母的陪伴,有利于孩子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如今,有很多父母白天忙着工作,下班不是抱着手机就是盯着电脑,一天和孩子说不上几句话。如果爸爸妈妈愿意试着关掉电视机、电脑,放下手机,听宝宝说话,鼓励宝宝讲述自己一天的“探险经历”,和孩子一起读一些益智儿童读物,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得到快速提升。事实证明,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都会非常出色。自宝宝呀呀学语开始,家长就是宝宝的第一倾听者和对话者,更是教育者和引领者。当宝宝只会用哭泣表达时,家长都能很快听懂其中的含义,并作出回应。当宝宝开始学说话时,家长更要耐心与宝宝互动交流,鼓励宝宝乐于学说话,乐于与人互动,由此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会今后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打下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孩子的教育是关乎终生的问题,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是父母的产物,父母的行为表达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言行都是自身行为的参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言行自然更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品行有所熏陶,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这对孩子来说是陪伴也是教育的契机。父母做好榜样,孩子成长的才更加茁壮。陪伴是父母的责任,而言传身教更加彰显父母的智慧。另外,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一般来说,宝宝从2岁起便能感受到家庭的气氛,而不同的家庭气氛会使孩子在思想、态度和一般行为中作出不同的反应。愉快、和睦的家庭氛围更容易让宝宝养成健康积极的心理和性格,而经常争吵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难以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家长进行早教要注意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愉快、安全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开发宝宝的潜能。家长应该如何做好“陪伴早教”?父母的爱有千万种,陪伴是最直接的表达。父母作为连接孩子与世界的第一人,陪伴的方式和质量决定着孩子能否构建对自我的认知,以及能否学会如何与世界共处。那么,家长该如何做好“陪伴早教”呢?首先,孩子需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很多父母都会陷入一种误区,他们以为孩子在身边、寸步不离就是陪伴,所以在陪孩子的时候,他们总是顺带着看看电影、玩玩手机亦或是忙着工作。其实那仅仅是“陪着”,而不是孩子需要的“陪伴”。高质量陪伴孩子的最佳打开方式应该是,父母全身心投入陪伴孩子,做到细致入微的观察,体会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现在的父母,很难抽出大段的时间陪孩子,那么“见缝插针式的抽时间”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哪怕是10分钟的游戏时间也会让孩子高兴很久。只要父母有心,把零碎的时间都利用起来,用心陪伴孩子,一定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感受。此外,在孩子需要自己的时候积极回应,让他知道自己一直被爱着,这样才能带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亲密感,利于建立亲子依恋。其次,聊天、游戏、亲子阅读不可少。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小组共同进行的一个研究发现:儿童与父母交谈的频率越高,他们大脑中语言相关区域的活动就越强,并且,大脑活跃程度与孩子听到多少词汇无关,而与会话轮流次数强烈相关。研究人员指出,交谈不仅促进亲子关系,也促进了孩子的社交能力。交谈具有一种强大驱动力,让人类多方面能力同时发展。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和孩子交谈,尽管用词简单,但会话中除了语言内容,还有非语言方面的信息。比如肢体语言,成人反应能力,以及社交方面的信息。这都有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技能、社交技能和口头推理能力。游戏,是童年最重要的工作。所以,爸爸妈妈每天花点时间陪孩子玩,就是最有心的“早期教育”了。游戏不仅丰富了孩子的感知觉刺激,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并且能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在游戏中获得对人生的最初体检。在游戏中学会礼仪、分享、信任和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最佳途径。大脑发育的关键因素在于儿童与父母或其他看护人进行有回应的互动,如果缺少回应,或给予的回应不可靠或不恰当,大脑就无法完成适当的发育,而这就会导致孩子未来的学习、行为和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亲子互动阅读,是回应性养育的最好方法之一,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还能够促进孩子感知觉、动作、认知、社会情感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有序发展,建立安全的亲子依恋。最后,和孩子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科学早教不仅要进行孩子教育,父母的教育更为重要。只有进行过科学学习的合格父母,才有可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达到因材施教。要读懂孩子,才能给他提供更多体能、智能、心理能力方面成长的帮助。古人云“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其实这和养育孩子的道理是一样的,养育孩子的前提是要观察自己、完善自己,谦卑地学习。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一种责任,这是不可推卸的,也是远远重要于早教机构等外界因素所提供的教育的。父母多陪陪孩子,孩子会因此有更多的安全感、也会更加的自信,同时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将会得到发展。父母的温情陪伴才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的守护。

成心

掌握这些自学方法,再也不用报万元培训班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生活中有些人总能在某一领域侃侃而谈,说出令你耳目一新的观点,让你受益匪浅。然而事实上这个人的本职工作与该领域丝毫不相关,那么为什么有的人不务专业却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咖,并收获一大批粉丝呢?众所周知,我们要想精通某一领域是一定要花费很多精力的,在网络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各种资源自学,成为令人羡慕的“专家”。本文我就讲一讲如何通过自学掌握一门新领域的知识。01建立知识框架初学某一领域,我们可能什么都不懂,看什么都觉得是重点,对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教程难以分辨优劣。很可能学了一大堆零碎的知识却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此时建立该领域的知识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这个框架要如何建立?首先,去粗读该领域的经典教材,2-3本即可本。注意是粗读,这一步主要是初步认识该领域,不需花费过多精力。其次,尝试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What:该领域在研究什么?常见流派及分支有哪些? Why:该领域因何诞生?为了解决人类哪些问题? How:该领域的范式研究方法是哪些?各有何优劣?例如:很多人对经济学很感兴趣,需要弄明白什么是微观经济学,什么是宏观经济学,他们分别以什么为主要研究对象,各有何流派等等。这样你在自学时才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抓不住重心。建立框架后,你需要在心里勾勒出一幅新的图景,走出作者的禁锢,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要在作者的基础上联立你所需要的去分主次学习。这一图景在心理学上也称作“图式”,是我们入门新领域的基础。02填充知识框架框架建立完毕就相当于房子初步建造完成,接下来需要不断地装修。在建立框架时,我们会碰到很多陌生的知识,有些对你很重要,有些你一知半解,接下来就需要去弄明白这些知识,对框架进行填充。此时我们的学习就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了,走出书本后你会发现你遇到的很多问题前人已经遇到并解决了。比如你想学经济学,你遇到一个词叫货币政策,而这个词来自于宏观经济学,但是你想知道的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对你有什么影响,而教材里解释的过于晦涩。你需要去网络上搜索,或者向别人请教,在这一过程中,你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如问题A,问题A1,问题A2……这些问题由你最初的一个疑惑衍生而来,当这些问题逐一被解决时,你的框架正在变得完善。如果不建立最初的框架,你直接去自学,也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但你不会清楚“货币政策”这一词语属于经济学这栋房子里的哪一块砖。你的问题积累的越来越多,房子却没建成,因为你缺少承载这些知识的骨架,让你写该领域的一篇文章时,你不会串联已经学到的知识,更别提成为“专家”了。在此过程,我们需要注意一个尺度,因为这个领域你不熟悉,你去解决某一问题时又会衍生出众多新问题,这个时候不要挖的太深,能够解决你最原始的问题便可收手,否则会陷入知识的海洋抛重就轻。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装修这栋“知识房子”。03认识知识框架建立完知识框架并进行了装修,你已经解决很多问题,相对于那些未入门这一领域的人来讲,你已经有“房子”住了。下一步,需要不停的去阅读,学习,深度认识你的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要想侃侃而谈,只将所学知识照搬出来是远远不够的。知识的价值不仅停留于其本身,更在于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何用一条线连接这些知识?从以下方面入手。 What:这个知识讲了什么,能够解决什么 Why:怎样解决,为什么不用另一知识 Where:这个知识属于你框架里的那条支线举个例子,最近为了恢复经济,央行会采取一系列货币政策,这个货币政策最初是出现于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哪一章哪一节,当初人们为何发明它?在这一节是不是还讲了财政政策,那么两者在这一节里扮演了什么角色,把这两个政策从教材中拎出来,书中有哪些知识与它们相关?下次遇到问题,同样按此方法去思考,你会形成另一条知识线,将积累的知识线按此方法去思考会形成知识网,即你的知识体系。04改造知识“框架”到这一步,你的知识框架实际上不叫框架了,因为它已经很丰满了。你最初学到的只是某一领域的知识,如何做到别人说任何话题你都能有所见解?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及时更新。你最初学的知识过几年后未必还适用,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实际上也是刷新你自我认知的一个过程。其次,要学会迁移。你学的A领域的知识与B领域的知识有何交叉,有何共性,需要在日常中自己去理解去运用。最后,培养定式思维。我们常会听到什么什么思维,其实是告诉我们不同领域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培养出自己对于某一领域的思考习惯,才能与别人产生不同观点。

法顺

一个老师的肺腑之言:这类孩子,暑期一定要上培训班

这两天孩子估计都年中考试完了,没有了压力,在家里疯狂的玩耍。而过两天,他们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暑假了。而对于长达两个月的暑假,很多父母既高兴又纠结。高兴的是孩子终于可以放松下了,自己也不用天天早出晚归的送孩子上下学了。而纠结的是,两个月的时间,太长了,如果完全给孩子放松的话,怕孩子玩疯了,把学业全都给落下。而且别的孩子上补习班,自己孩子不上的话,就落下更多了。所以,估计没有几个父母肯让孩子暑期什么培训班都不上,大多数父母都会给孩子报一两门培训班或者兴趣班。于是暑期也就成了培训市场狂欢的季节。父母只要在外面走一圈,就会收到各种培训学校单页。除了传统的数学、语文、英语这种培训,还有各种兴趣班,美术、音乐、舞蹈、无数、篮球、足球等。近些年更为了迎合人们的需求,培训班的类型更加丰富了,什么逻辑狗、围棋、象棋等,还有各种出国游,简直让父母挑花了眼。因此,面对暑期,父母比孩子还要忙碌。既要给孩子设计暑期计划,还要考察各种培训班,去听课,还要对付孩子,让他们同意去上培训班。为了孩子,真是操碎了心。对于暑期培训班,我一直坚持一种开放性的态度。不要说什么一点不上,也不要不管好赖都给孩子报上,非此即彼的做事方法不是一个成熟的人该有的态度。上不上都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来具体选择。但是有一类孩子,我却希望家长们一定要注意,最好给孩子报培训班。这类孩子就是低年级的,对某门课程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的。为什么?我想但凡上过学的都会有这种经历:如果遇到我们喜欢的老师,我们就会喜欢他的课程,就会努力学,这门课程学的就比较好。相反,如果遇到我们不喜欢的老师,那么我们也就不会喜欢他教的课程,这么课程也就学的比较差。这种爱屋及乌的心理反应在心理学被称为晕轮效应:是指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们会倾向于认为该人别的方面也都是好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明星代言的东西,只要是这个明星的粉丝,他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明星推荐的东西都是好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年龄越小,晕轮效应就越明显,因为小孩子没有区别能力,他们只会依靠本能的觉得别人对我好,他就是好的,我就会喜欢他,进而就喜欢他教的课程。同样,当他们不喜欢一个人时,就会讨厌他的课程。年龄大的孩子可能还会用理智来克服这种缺点,但是年龄小的孩子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当年龄幼小的孩子遇到一个不喜欢的老师后,他极容易就讨厌这名老师教的课程。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才是学习的刚开始。一旦让孩子对这没学科形成了这种负面印象,基础没有打牢,那基本可以肯定孩子这么学科以后都会成为弱项了。越是不喜欢越不学,越不学就越不会,越不会就越不喜欢,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遇到这种因为不喜欢某个老师而不喜欢某门课程的,家长一定要想办法补救,而暑期就提供了这么一个机会。给孩子好一个他喜欢的老师,讲课风趣的老师,改变孩子对这没课程的印象,让他觉得:这么课程很有趣,我以前怎么就没发现呢。让他爱上这么课程,重新给孩子树立这么课程的信心。所以,我建议,对于低年级的,讨厌某门课程的孩子,父母在暑假一定要找一个诙谐有趣的老师,不在于孩子暑期能学多少东西,重点在于培养孩子对这门课程的喜爱和信心。

芒种

一位妈妈的反思:给娃报了那么多班,其实只是因为被焦虑传染了

如今,“焦虑”已经是很多父母共同的感受。环顾社会上的激烈竞争,身为父母,怎能不为孩子的明天考虑?然而,当比较逐渐升级,心态也随之失衡,不但父母自身因焦虑而备感煎熬,就连稚嫩的孩子也可能被“感染”。下文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曾身陷焦虑的囹圄。反思过后,她终于明白,正确分析自己的焦虑来源,坚守为孩子规划的“初心”,才能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也才不致被焦虑带偏了方向。外滩教育(TBEcation)文丨筱恬 编丨bubble今年秋季,四岁半的女儿上中班了。孩子的成长本值得喜悦,但我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虑所充斥。升入中班,就意味着孩子接下来升学所需考虑的一系列问题,将统统摆上日程,无法再回避;也意味着孩子很多特长的发掘与启蒙,已到了最佳年龄,错过就可惜了。再看看身边的朋友同事,哪家孩子不是至少一门辅导班打底,兴趣培养和应试准备,两手都在抓?跟他们交流时,不自爆一下目前推娃的进度,我都感觉自己这个当妈的太不称职。在一片心急火燎中,我拽着女儿踏上了推娃的漫漫征途。其实早在暑假开始之前,我就为女儿一口气报了好几个兴趣班,还制定了一系列的学习计划。按照我的安排,女儿不仅周末两天被课程排得满满的,连平日的晚上也要上数学和英语课。很快,我已经变成了一位在育儿方面踌躇满志的鸡血老母亲。但旁观者清,我的整个心态其实都出现了偏差。焦虑,让人变形记得有一天,当我絮絮叨叨地向孩子她爸说起准备再让女儿学点什么时,他忽然打断我说道:“我觉得你最近像受了刺激一样,在教育上有点走火入魔了。”尽管当时我矢口否认,但事实证明,我确实被焦虑感扰乱了心绪。我会在刷到朋友圈里的牛娃后,产生强烈的酸柠檬心理;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各种教育考试类资讯;会忍不住把那些网红教材与课程统统买回家;会因为女儿不如别人而坐立不安;会在孩子不配合时莫名其妙地情绪失控……记不清有多少次了,我在盯女儿英语口语练习时,会因为她读错一个发音而大发雷霆。“别人家那谁谁谁,这么简单的单词早就会读了,你呢?!”每一回,我都能在女儿惊恐的眼眸里看到自己凶神恶煞的样子。可以说,我就像一只处于应激状态的母老虎,只要是跟教育有关的一切,都能轻而易举地引爆我的脾气。说实话,这种感觉并不好,但我又摆脱不了。更确切来说,我并没有想过要摆脱,直到不久前女儿生病。当时,娃高烧不退,恹地躺在床上。我心急如焚,忍不住脱口而出:“宝贝,快点好起来吧,你的那些课请假很麻烦啊!”话音刚落,孩子她爸狠狠怼了我:“小家伙都这样了,你还在想着让她学这学那啊?还有没有点人性!”幸好,不过一瞬间,我那份因为焦虑而被蒙蔽的理智就恢复了。说完这句话,连我自己都吃了一惊——这还是亲妈吗?我什么时候变得那么冷漠功利了?推娃的初心是为了拥有一个更好的孩子,可如果孩子连健康都丢了,再强调推娃又有什么意义呢?看来,我确实是本末倒置了。而这份本末倒置,不正是我的焦虑感所导致的吗?女儿的这场病,让我内心柔软了许多。第一次,我正视起自己的这种心态,并开始反思。毕竟,教育之路,我这是才开始呢。如果真的一路这么焦虑下去,确实不好受啊。我到底为何焦虑?我扪心自问了几个问题。首先一个便是:我的焦虑感到底从何而来?我曾看过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积极心理学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赵昱鲲的采访。他指出:当代父母之所以显得格外焦虑,主要还是和时代有关。概括来说,有三点:不确定性;阶层流动性;不可预知性。不确定性,源于未知。由于对未来事态的走向无法保证,家长于是患得患失、担心努力后得不到期望的结果,焦虑感自然会如影随形。阶层流动性,是指家长普遍担心目前的阶级将逐渐固化,上升通道将被彻底关闭,自己的下一代将会失去阶级跃迁和人生逆袭的机会。至于不可预知性,则缘于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崛起。届时,劳动力的需求或许会锐减,社会的竞争将越发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势必更高。如何保证自己的孩子适应未来的节奏,至少不被淘汰呢?焦虑感就此产生。观照内心,上面这些宏观的大环境因素对我确实有影响。我觉得自己就像印度电影《起跑线》里的那个妈妈米塔,整天忧心忡忡:“不能进入好的学校,就没有好的工作,女儿的朋友就会超越她,她会孤单,会觉得自己是失败者,就会自弃,就有可能开始吸毒……”而另一个更直接导致我焦虑的因素,则是缘于我自身的局限性。自我评价,我在育儿方面内心并不算强大,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当养育过程中遇到种种挑战时,我的育儿知识储备不足以让我笃定万分。因此,面对那些贩卖焦虑的讯息时,我很容易摒弃思辨力,人云亦云,冲动迫切地参与其中,导致自己的育儿节奏被打乱,也平添了烦恼。与此同时,我总是忍不住拿女儿跟其他孩子比较。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看什么、学什么,我总想让女儿也一样。对她的高期待,让我压力陡增,迷失了教育方向,从而心态崩盘、情绪失控,变得焦虑不安。如果拥有上帝视角,我想自己的样子一定很狼狈——我站在拥挤的人流中,周围的家长都在带着娃拼命朝前奔跑。我先是茫然地四处张望,随即不由分说,也拽着女儿跟上了大部队。至于方向什么的?根本来不及考虑,先跑起来再说吧……过于焦虑,得不偿失剖析了自己焦虑感产生的源头,我开始进一步思考——这种情绪,到底带给了我怎样的影响?说实话,关于焦虑的书籍,我之前读过,比如心理学家克里斯多夫柯特曼(Christopher Cortman)的著作《如何才能不焦虑》(Take Control of your Anxiety)。但过去,我总是走马观花一般,只选择性地阅读我感兴趣的内容。比如在那本书中,我只对开篇的一段话印象深刻:“要想在任何生命节点上都幸免于焦虑的侵扰,几乎没有可能。”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焦虑,而这种情绪其实是把双刃剑。适度的焦虑是正常的,甚至能够让个体发挥最佳状态。这部分内容,当时就被我听进去了。但实际上,全书的核心观点,我直到如今才重新开始认真品味与思考。书中强调,一旦焦虑过头,就是有害的了。焦虑能够代际传递,家长(尤其是母亲)的焦虑能够直接预测子女的焦虑。更为严重的是,国内外很多研究都证明,父母教养焦虑对子女生理发育、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认知建构等方面都有弊端。回想女儿近期的表现,似乎真的有点变化。以前那个没心没肺、肆无忌惮的孩子,如今沉静敏感了许多,看见大人总会不停地问:“今天我们学什么?”有两次甚至睡梦中还在嘀咕:“我一定能行的。”我不禁一声叹息:后知后觉的我啊,之前怎么就没觉察到女儿的压力呢?这本书中,还对正常焦虑和病态焦虑做出了明确的界定:“正常焦虑持续时间短,不会对个体的生活造成干扰;病态焦虑的持续时间却很长,对个体的日常生活会有巨大影响,甚至会榨干一个人生命中所有的乐趣。”反思自己。现在的我,眼里最重要的事就是女儿的教育,为此甚至可以放弃掉自己的很多爱好与时间。而且,每次女儿犯了错,我的脾气也越来越大,仿佛一点就燃。曾经那个温柔细语的妈妈哪儿去了?但另一方面,我的这些焦虑几乎都是无谓的。它对推娃的进展有帮助吗?能让教育的结果变得更好吗?能促成现状的改变吗?答案很扎心——显然都是否定的。重新读了读这本《如何才能不焦虑》,对照着书里的内容评估自己,我明确了两点:第一,焦虑是大部分家长都会有的情绪,它本身并没有错。所以,我无须因为有了这种情绪而被裹挟。第二,我的焦虑感持续时间长,影响对我和女儿都很负面,因此已经超出了正常的限度,需要及时调整了。佛系不代表放弃推娃想到这里,我有一点释然了——既然焦虑绝不是有效推娃的必要条件,那我为什么还要被这种情绪所困扰呢?这可真是得不偿失啊。再看看那些学霸或状元的家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着一对佛系的爸妈。比如澎湃新闻2018年的一份“高考学霸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达85.18%的学霸父母,在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上是不干涉、完全放任或很少过问;近四成(37.04%)对子女的成绩“几乎不关注”。我知道,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没有任何一种家庭教育模式能够照搬。但是这些学霸例子的共同点,一定有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地方。我不禁思考起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说焦虑感无法帮助家长更好地推娃,那为什么这些看似淡定佛系的家长,却更有可能养出牛娃呢?这个困惑,让我一下子想到了我的大学好友。毕业后,我们在不同的城市定居,已经久未联系,但我始终关注着她的朋友圈动态。每一次看她的朋友圈,都能感受到她是一个在育儿方面很有主见的妈妈,总是一副不疾不徐的样子,淡定至极。但是,她的儿子却相当优秀,不仅各种兴趣爱好全面发展,还在今年的小升初考试中,考取了当地的重点小学。过去,我满腔焦虑,光顾着关注她的孩子有多厉害。现如今冷静下来回顾,我觉得自己可以向她取取经。针对我的问题,好友给出了她的理解。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在我看来,焦虑的家长容易急功近利,容易只关注眼前的育儿成效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发展。但是,成长是一场马拉松,如果因为一时的得失而不长远考虑,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细品一下,感觉很有道理。在焦虑情绪的作祟下,家长往往心态失衡、动作变形,导致目光短浅,盲目跟风,为了推娃而推娃,为了报班而报班。就拿我自己来说,焦虑之下给女儿报的那些兴趣班,真的仔细想过为什么要让她上吗?学舞蹈,是因为身边的小女孩几乎都在学;学乐高机器人,是因为觉得逻辑思维对孩子很重要,考证含金量又听说很高;学唱歌,尽管是女儿主动提出的爱好,但我下定决心为她报名,却是因为得知同事家儿子在歌唱比赛中拿了一等奖;至于数学和英语,那就更是为了满足升学的功利选择。从始至终,我自己的意志和动机反倒占据了大半,但我真的用心关注到女儿真正的优势了吗?报的那些班契合她自身的成长了吗?其实,我并没有深入分析过这一切。说到底,这样的推娃,缓解的是我自己作为家长的压力,因为我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反正该做的我都尽力了,娃还那样的话,也不能怪我咯。”但保持淡定心态的推娃则不一样。它得以用冷静的眼光看到孩子的潜力,着眼于孩子本身的成长与发展特点,能充分了解他们的优势与喜好,因此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案,哪怕同样是报了很多培训班,却一定是遵循了孩子的需求,因此相当于“量身定制”、“精准投放”,效果自然会更好。原来,不焦虑绝不等同于不推娃。我们需要调整的是心态,而不是放弃努力的过程。作为家长,我们始终要为子女的未来做好规划,但不能让得失凌驾于孩子的成长。正如马云所说的:我们要“虑”,但是不能“焦”。所谓的佛系,其实更是一种对结果的淡定。理清了这个点,我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此时此刻,我已正式决定要让自己淡定下来。尽管实行过程中或许会有波折,但我想自己还是要尽力做到。毕竟,摆脱毫无价值的焦虑感,才能轻装上阵;而唯有父母的状态放轻松了,才能让孩子也获得心安的力量。由此,才能又快又稳地走好养育这条漫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