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大鹰啸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一般是先对一个事件或一种关系形成一种有根据的想法或可验证的科学的猜测,这个猜测也叫假设,然后用一定的方法去检验这个假设。在这里,检验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假设一种新药对某种疾病有疗效,研究者检验的方法是:对甲组病人用新药(病人自己也知道),对乙组有同样病的人用维生素(但告诉乙组病人用的是和甲组相同的药),结果两组病人都康复了。甲组病人康复的原因可能是药物作用,乙组病人康复的原因是什么呢?是病人对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这种被试对研究效果的预期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叫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那么,在这项研究中,甲组的人是药物的作用?还是也有安慰剂的作用呢?答案是:可能都有。所以,只有在研究中对安慰剂效应进行了控制时,才能说明是新药起的作用。通常对安慰剂效应控制的方法是不告诉甲组和乙组病人给他们用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甲组用的是真药,乙组用的是安慰剂,而两组的结果又有差异时,就可以说是药物引起的,这叫单盲实验(sing-blind study)。有时候研究者会通过语调、身体语言和鼓励等方式把他们对被试的期望微妙地、无意识地传达给被试,被试就会按照研究者对他的预期去做,这就成了本身自会实现的预言,这种研究者的无意影响引起被试行为上的变化叫实验者效应(experimenter effect)。通常控制实验者效应的方法是被试和实验者双方都不知道被试吃的是真药还是安慰剂,药是由其他人给被试的,这叫双盲实验(double-blind study)。就像安慰剂效应和实验者效应一样,科学家在对人脑奥秘探索的过程中,攻坚克难。到如今,他们已总结出很多科学的方法和一套尽可能减少误差的收集和解释证据的程序,使心理学研究的设计和手段非常严密,进而才能从许多让人迷惑的现象中发现有别于常识的令人信服的可靠结论。从分析处理的角度讲,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描述研究两大类,实验研究试图探讨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描述研究基本上是描述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从获取数据的方式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包括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这些方法各有利弊,在实际研究中可采用多种,以便相互补充和验证,使研究结果达到较高的科学水平。下面简要介绍1种。观察法(observational study)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做系统的观察、测量和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的一种方法,这是收集资料的初步方法,使用方便。在使用观察法时,容易出现观察者偏见。什么是观察者偏见(observer bias)呢?就是指观察者个人的动机和预期会导致他所看到的只是他所预期的,而不是真实的现象。为了使观察误差降到最小,常用的方法是对所观察的事件下操作性定义和标准化。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是指以测量它存在的特定的操作或程序来界定一个概念。标准化(standardized)是指在数据收集时,使用统一的、一致的程序。如:教师和研究者想对一名上课坐不住的同学开展行为矫正研究,他们必须把孩子坐不住的概念定义为“屁股离开座椅”,这样坐不住才成为可操作的具体变量。在收集数据时,有三个人同时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每隔5分钟观察一次孩子有无屁股离开座椅的现象,如此记录下孩子一节课坐不住的次数。以此作为基线,开展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实验处理),然后再次观察孩子上课坐不住的次数,把实验处理前后的行为作比较来考察行为训练的效果。

大车

心理学在研究什么

从1874年到现在,心理学已经有了146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像其它学科一样经历了各种兴衰,走到今天变成一个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对于非心理学工作者来说,心理学的神秘性可能不仅仅是我们听说的共情术、心里侧写、读心术等等流传,还包括了完全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的疑惑,它的研究边界又在哪里?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鉴于心理学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有很多的经典都出自这些历史中,但是毕竟有一些已经被人们熟知,而有一些却是因为实用性的问题淹没在历史之中。我们今天只说说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现代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人了解、认识一个事物的过程。从我们知道一个事物的存在,到了解它是什么,把对它的认知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再到我们可以根据已知的事物联想出一些未来发生的变化。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第一个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人的学习与应用的过程。第二部分,就是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一个事物或人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情体验,主要包括情绪和情感两部分。情绪主要是对自己而言产生的好的或坏的体验,而情感责通常是指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既包含了喜爱、也包含了厌恶。最后一个部分就是在人们了解并且已经知道了自己对它的感受后进行的自我改造和调整。不过这种自我调整和改造的对象却不一定只是自己,比如我们要把一个人变成喜欢我们的人,那么设定目标的过程和为了改变对方所付出的行动都是人的意志的体现。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第三个部分。现代科学将以上三个过程涉及的内容无限扩充,与人发生关系的对象也越来越多。所以就出现了人类是否有一天会被机器人替代的担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是完全被替代的,但是情感过程的认知却无法被替代。所以,工作、社会贡献、科学发展都可能被替代的时代下,人的感情需要是无法被替代的。机器人的发展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却很难在孤单寂寞时给予慰藉。图片来自千库网

「申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章:研究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一、研究资料的质量审核◆◆是研究结果整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审查、核实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的真伪,去伪存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以保证结果的质量。(一)研究审核的内容1、研究总体来看,检查研究目的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资料、数据是否收集齐备2、对被试个体的资料、数据的审核(二)质量审核的方法1、计量审核:核查研究数据资料中各项计算资料有无错误或矛盾的地方,包括计量关系是否正确,计量单位是否一致。2、逻辑审核:检查研究数据、资料的内容是否合乎逻辑,有无不合理的地方。(三)数据资料的剔除与补充对于明显错误的资料和数据,应找到原因,尽量纠正。◆◆二、研究资料的编码◆◆(一)编码的含义与方法编码:将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形成码值的过程。心理学2种:1、数码2、代码(二)编码系统及其设计编码系统包括编码指导手册和编码表(三)编码注意事项◆◆三、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一)定性分析的含义与特点定义:对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得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心理与教育学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特点:(1)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2)侧重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意义”(3)倾向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4)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1、比较与分类比较: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从而寻找心理行为的普遍性及特殊本质。分类: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2、归纳与演绎归纳:从大量资料中概括或推论出某一类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演绎: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逻辑方法3、分析与综合分析: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成简单的部分,进行单独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的性质和特点。综合:根据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认识到的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将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联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已知对象的全面、完整的认识。4、抽象与具体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要但是其中的本质合规律,必须借助于抽象方法。第二节: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一、统计分析的含义和地位◆◆(一)统计分析的含义和功能含义:定量分析常成为统计分析。功能:(1)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2)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3)可以培训科学、严谨的思维的方法(二)统计分析的作用和地位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分析,才能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定性和定量分析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二、描述性统计◆◆(一)集中趋势的度量1、算术平均数(M)为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有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单位数目而成。2、中数Md中位数、终点数 ,指数据的次数分部处于50%位置上的数值。常用于偏态分部和有极端数据的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3、众数Mo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除此外,集中数量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二)离散趋势的度量1、方差和标准差度量数据变异即离散趋势的统计量称为差异量数。方差、标准差是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2、标准分数标准分数(Z分数)是以标准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它可用于团体成员间的比较。3、全距又称两级差,吧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差距就是全距。(三)相关关系的度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相关分析。相关分为三种,即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研究中用相关系数r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数值值介于-1.00和+1.00之间。符号代表相关方向,绝对值代表相关的程度最常见的相关为积差相关和等级相关。◆◆三、推论统计◆◆(一)总体参数的估计1、点估计点估计就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数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相应的总体参数。2、区间估计用一个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这个置信区待在一定的置信度(显著性水平)下建立的。总体参数落在这个区间可能犯错误的概率等于置信度。(二)假设检验1、假设经验的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中,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对样本总体进行的初步了解而对研究结果做出的假设叫做研究假设Hι。而与之相对应的假设成为虚无假设Hο(零假设)。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虚无假设Hο和研究假设H1(2)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3)规定显著性水平α,并根据检验的类型查出临界值(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5)比较临界值与统计值并进行决策:临界值大于统计值,则接受Hο,拒绝Hι;反之,则拒绝Hι,接受Hο。2、常用检验方法(1)Z检验:常用与总体正态分布、方差已知或大样本的平均数的显著性和差异性显著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和二裂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两个相关系数分别有两组被试得到的相关系数差异性检验等。(2)t检验:常用于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的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相关关系数由一组被试去的相关系数差异性检验,正态分布的显著性检验等情况。(3)χ2检验:常用于计算数据的检验、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的差异检验等情况。(4)F检验:常用于独立样本的方差的显著性检验。◆◆四、复杂统计分析方法◆◆(一)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数据中的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存在显著影响。使用方差的条件:(1)总体正太分布(2)变异是可加的(3)各处理内(即实验组内部)的方差一致。1、协方差分析(共变数分析)(1)适用资料排除共变因素对研究所选择观测结果的影响的统计方法。所适用的材料为每一个研究的观测变量都有一个共变量结果(X),如前测、智力、年龄等。(2)特点(3)类型单因素共变数分析单因素重复测量共变数分析多因素共变量分析2、多元方差分析(二)多元回归分析基本思路:根据多次观测值计算出回归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1、多元线性回归一般问题(1)概念及适用资料(2)多元测定系数的形式(3)多元测定系数的意义(4)预测区间2、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1)含义(2)方法 (三)聚类分析1、定义与原理定义:又称分类分析,集群分析,是研究分类聚集的方法。它是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按其在性质上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按观测值大小聚成若干可以定义的类别。现代三大统计方法之一。适用资料:要求事先知道测试对象的类型,各种测试资料或每一测试对象的多项目观测数据,一般情况下,这些数据是等距的测量数据。测试单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基本类型样品聚类指标聚类2、特点与应用(1)特点(2)应用:主要对样品或测试对象进行分类。(四)判别分析主要用于解决用于解决根据观测数据对所研究的进行分类和预测的问题,也用于在某种方法或原则已经将部分对象分成若干类的情况下,确定新的观测数据属于已知类别的哪一类。1、定义与原理概念:以已掌握的不同类别的样品为标准,结合所观测的不同样本的若干项不同的观测指标数据,建立一个或多个线性组合,称为判别函数,将尚待判断的事物加以判别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适用资料与类型已知所需判别的类型以及关于各类型的多项测试的有关测试数据,据此建立判别模型,然后对未知的测试对象或指标进行类型判别。2、解释与应用(五)因素分析1、定义与原理(1)定义概念:从为数众多的观测变量中概括出少数不可观测的潜变量(又称因素)去替代已有的一些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b.意义:c.因素负荷d.公共因素方差e.特征值与贡献率(2)原理(3)因素的选择2、计算步骤、解释与应用3、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的分析(六)其他常见多元素统计分析方法1、路径分析2、主成分分析◆◆五、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一)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应考虑的因素1、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目的2、变量的性质3、数据的分布特征(二)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三)统计方法的选择程序◆◆六、计算机通统计分析◆◆(一)计算机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1、数据的组织2、数据的录入3、统计分析4、结果输出(二)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包1、SPSS2、SAS这一章很多内容都自行删减了,因为看不懂

常春庵

「申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设计

01第一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一、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课题选择的原则1、需要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二)课题选择的策略1、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2、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3、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4、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5、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三)研究假设的提出两个特点:有一定科学依据;有一定推测性好地研究假设5标准:(1)有一定科学依据(2)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的关系作出推测(3)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4)可以被检验(5)简单明了(四)研究课题的论证(1)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价值(2)研究的主要内容(3)以往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动向以及本研究的创新和突破(4)研究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以及成果形式(5)研究的基本条件(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预算)与研究的可能性二、研究文献的查阅(一)研究文献的搜集1、搜集文献的原则2、研究文献搜集的渠道3、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二)研究文献的阅读与综述1、研究文献的原则2、研究文献的综述02第二节:研究的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标准(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法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6)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二)研究设计的标准1、研究的信度研究所的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判断方法:重复法、相似法和独立评判法2、研究的效度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构思效度: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内部效度: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既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而不是其他的外部变量所引起。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外部效度: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细分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适用于被试所有自的总体的程度)和生态效度(研究结果适用其他研究条件和情境的程度)二、研究取样的设计(一)取样的意义、原则与程序1、取样的意义1)有效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2)节省研究的人力、时间和费用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2、取样的原则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 3、取样的程序1)规定研究的总体2)确定样本的容量3)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4)统计推论(二)取样的基本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法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抽取,具体方式有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抽取2、系统随机取样法先总体编上序号,然后间隔取样3.分层随机取样法先讲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然后根据类型单位与总体单位进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数量,最后随机从各类样本抽取样本4、整体随机取样法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里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5、多段随机取样法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为若干子群,作为取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三)取样误差的计算与样本大小的确定1、取样误差的计算取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取样误差越小,则根据根据样本研究结果对总体做出的推论就越为精确。取样误差计算公式:Sχ=S/√ ̄n Sχ为取样误差,S为样本的标准差,n为样本容量2、样本大小的确定取决于1)研究的类型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3)允许误差的大小4)总体的同质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6)取样方法等三、研究变量的确定与操作定义的设计(一)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1、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2、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在研究中随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3、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无关变量存在的5个方面1)被试方面,如参与研究的动机、焦虑水平等2)主试方面,如年龄、。性别、外表等3)研究设计方面,如测量仪器、程序安排不当等4)研究实施环境方面,如各种意外事件5)数据处理方面,如分类不合理等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1)消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未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采用“双盲程序”。2)恒定法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平衡法即对某些不能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和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方法4)统计法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这些将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二)研究指标的设计用来测量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三)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1、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1)抽象定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2)操作定义: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最大特征:可观测性作用:1)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便于研究假设的检验3)提高研究的统一规范性4)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5)便于研究的评论、结果的检验和重复。2、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2)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3)静态特生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

美容店

现代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和研究方法探讨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在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带有经验描述性质,因此尚不能称之为科学。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由此开创了科学心理学。善于驾驭文字的作家寥寥数笔就能生动地勾勒出笔下人物的特征,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描述绝不仅仅限于他的容貌和行为,更重要的(至少是同等重要的)在于对人物性格的描绘和刻画。在心理学领域,这便是对人格(personality)的阐述和展示。虽然“人格”这个术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是给人格下一个准确清晰的定义却并非易事,即使是心理学家在这个术语的定义上也很难达成共识。最早的对人格的定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体液说。他认为,人体是由四种体液构成的,即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而人格可以被定义为四种类型,并且与体内的这四种体液息息相关:黑色的胆汁产生了忧郁型人格,红色的血液产生了乐观型人格,黄色的胆汁产生了易怒型人格,黏液产生了冷静型人格。尽管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已经被现代医学所否定,但是他关于人格分类的探讨,对于心理学中这一术语的定义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在现代心理学中,人格的定义其实和语言的使用有着紧密的关系。每当我们试图对人格特征做出描述时,我们总会去寻找一些心中自认为恰如其分的词语。比如,描绘一个人物是否是冷静的、客观的、负责任的,还是相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高度概括而又简洁的方式去描述人格(借助已经发展成熟的语言系统,使用规范化的词汇),而不是使用像“他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好心情”这些间接的、仍然需要进行认知加工理解的语句。这些简洁的词汇描述了种种相同、相似或者相异的人格特质。基于这些观察,人格理论的先驱奥尔波特(Allport)和奥德伯特(Odbert),在1936年对英语词汇进行了艰难而又系统的调查研究,并按照个人特质、暂时的情绪或者行为,以及智力与才干这四个类别,列出了大约1800个单词,其中大约有5000个“可能存在的用于描绘个体特质的中性词汇”。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众多心理学家的特别关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立足于反映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的客观材料,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础之上。然而由于条件所限,长期以来,心理学研究的样本规模都十分有限。研究多采用抽样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再把样本的研究结果推广到总体上,这就使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样本代表性的影响。目前,心理学研究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通常会营造出不同于真实生活中的行为情境,并在实验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等干扰因素。对于大规模的问卷(questionnaire)和测验研究,传统方法一方面需要用户自陈,数据收集过程比较缓慢,往往需要等待被试反馈足够的信息;另一方面,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大量人工计算整理,效率受到很大限制。传统心理学研究方法所收集的信息要么是回溯性的,容易受到遗忘等因素影响而产生误差;要么是截取单个或有限的几个时间节点,却得出推广到整个时空的研究结论。利用大数据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对个体和群体外部表现数据的实时采集,弥补传统研究方法时效性不足的缺点。大数据理论与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当下数据采集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极大拓展,这就有可能针对极大规模的用户开展研究了,进行全时全程的跟踪记录,并实现数据颗粒度的灵活变化,从而使得心理学研究的数据基础更加全面和坚实。基于此,我们利用网络大数据开展多个层面的研究。首先是利用情绪关键词的词频变化,考察群体的情绪变化规律;进而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根据用户网络行为进行心理特征的识别。利用预测模型,使得我们通过分析用户生态化的行为数据开展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为可能,这种无侵扰的心理学研究使得结果更具有可推广性。

其知情信

心理学脑电研究方法探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原标题:心理学脑电研究方法探讨近年来,脑电技术因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中,保障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与此同时,脑电研究的可重复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脑电实验的科学性和可验证性面临诸多挑战。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不一致或先前的研究结果得不到重复等是脑电研究可重复性危机的主要表现。已有研究表明,研究自由度可能是脑电研究可重复性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自由度是指研究者在开展脑电研究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对脑电数据进行自由处理,从而获得研究者想要的统计上具有显著差异的结果或效应。然而,这个结果或效应可能是假的,从而导致基于这个结果得到的结论是错误的,无法在后续研究中进行重复。对心理学脑电研究的重要环节进行梳理,规范研究自由度,有助于规避假阳性结果的风险,增强心理学脑电研究的可重复性。脑电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开始前准备。准备符合研究需要的被试登记册。被试登记册主要用于记录被试的人口学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等)、纳入或剔除标准、研究中使用的量表或问卷等自我报告内容、脑电研究进行中的各项事宜或突发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信息等,便于研究者在研究结束后通过被试登记册全面准确地评估被试的表现。进行先验检验,根据统计效力和效应量确定样本量、试次数量、脑电测量指标等。脑电研究中的统计检验力会受到效应量、被试数量、实验试次、实验设计、数理统计方法、不同条件之间的差异量、脑电的时域(如平均波幅、峰值或潜伏期等)、频域特征(如能量)等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需要在研究前明确,而不是研究后来选择。预注册研究方案。在研究开始前对研究方案进行预注册,通过预注册平台(如OSF等)公开脑电研究中即将使用的研究方法、研究假设、数据处理方案、统计分析方法等,避免后期因发表偏向等各种原因而修改初始的研究内容。数据收集。收集到“干净”的脑电数据十分重要,干净即为高质量、受干扰较少(甚至无干扰)的数据。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保证脑电数据的质量。严格控制实验室环境。通常来说,实验者往往会控制实验室环境的纯净和稳定,然而,实验室的照明条件、室温等无关因素仍会或多或少影响被试的状态。因此,在研究进行时要严格控制这些无关因素,避免其对被试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原始数据质量。准确评估被试的状态。研究进行时,被试的情绪状态、环境适应等因素也会影响数据的质量。因此,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或工具对被试状态进行准确评估,并在被试登记册上做好记录。使用高精度的设备和标准规范的流程采集脑电数据。数据采集设备的精度以及数据采集流程的规范会影响脑电数据的质量。因此,研究者在进行数据收集时要使用专业、高精度的设备和标准、规范化的数据收集流程。详细记录脑电数据收集的细节。数据收集的细节会影响脑电数据的质量,在收集数据时,研究者要尽可能多地记录数据收集的细节。比如,仪器设备或系统的名称和型号、导联方式、电极点数量、收集方式、采样率、收集时滤波器的类型、滤波方式和参数设置、电极点和头皮之间的阻抗值以及是否达到可接受的电极阻抗值范围、在线参考电极的名称和接地电极的位置等。替代研究过程中脑电数据质量较差的样本。个体差异性(如被试配合度等)以及一些突发情况导致脑电数据记录不完整或整体质量较差时,就需要排除相应的样本。同时,为了保证结果的稳定性和样本总数的有效性,研究者需要招募新被试并收集符合标准的数据以替代原有脑电数据质量不好的样本。数据处理。严格按照预设的纳入和剔除标准选取脑电数据样本。已有研究发现,排除试次的比率可以作为判别脑电数据质量好坏的标准之一。排除试次的比率=排除试次的总数÷总试次数×100%.有学者在数据处理时为保证脑电结果的可靠性,就将排除试次比率≥25%的数据样本剔除。避免有偏向地选取或剔除脑电数据样本。在进行数据处理时,研究者不能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或数据显著趋势来选择符合研究假设或预期结果的数据样本,否则会提高假阳性结果出现的概率。严格执行脑电数据处理的标准化流程和环节。在进行脑电数据处理时,线性运算(如重参考、滤波等)和非线性运算(如伪迹校正等)会影响脑电数据结果的稳定性。因此,处理脑电数据时需要格外留心以下几个环节并做好详尽的记录。(1)坏导的处理。电极点损坏或阻抗值过高等原因会导致坏导的出现。在某些特殊被试群体的脑电研究中,由于被试招募和数据收集成本较高,若因为少数坏导的存在就排除整个脑电数据样本,可能会影响后续的数理统计。因此,研究者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如插值法等)对坏导的数据进行重构,从而完成数据的替代。这种方法虽然保留了数据样本,但也可能会改变原来的数据信息。因此,进行坏导处理时一定要详细记录脑电数据样本中坏导的数量、名称、位置以及处理的方法等关键信息。(2)离线重参考。在进行离线重参考时,选取合适的计算方式尤为重要,因为离线重参考计算方式(如总平均、双侧乳突、单侧乳突、零参考等)的不同会影响数据结果。(3)滤波。对脑电数据进行滤波的次数越多或参数设置不合理,会导致脑电数据严重失真。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类型、滤波方式、截止频率和斜率等。(4)伪迹排除。对试次进行伪迹排除会影响试次的排除比率,从而影响脑电数据样本的选择和最终的数据质量,因此要选择合理的伪迹测量算法和排伪阈值。(5)伪迹校正。伪迹校正容易造成数据失真,因此进行脑电数据处理时要慎用伪迹校正。若研究中使用了伪迹校正,则需要记录并报告伪迹校正的方法(如独立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成分数量等信息。统计分析。选取最符合研究需求的统计分析方法。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分析方法越复杂,研究者越要提供更为详细的数据信息。由于统计分析中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影响脑电数据结果的稳定性和可信度,因此要求研究者从多种方法中选取最能解决科学问题的方法,并说明选择的理由。避免异常值对统计分析的影响。异常值会对脑电数据分析结果的可重复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方差分析中单个异常值会对整体的均值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导致较大的结果误差,进而提高假阳性结果出现的概率。避免隐性多重比较问题。进行统计分析时,研究者根据想要得到的结果或效应有偏向地选取数据或选取不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可能会导致隐性多重比较问题的发生。如研究者根据脑电成分的总平均结果选取在视觉上看起来有显著差异的时间窗和电极点来进行统计分析,或决定脑电数据样本的纳入或剔除。降低总体错误概率和实验错误概率。研究者在脑电研究中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如多因素方差分析等)时通常需要在时间、空间、频段或者电极点上进行多次比较,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时容易产生总体错误概率和实验错误概率。正确解读方差分析中的p值。统计分析时,研究者不能单纯地以p值是否小于0.05作为判断数据结果是否科学和可靠的唯一标准。p值的意义是假定零假设为真的情况下,出现当前结果及比当前结果更加极端结果的概率,而不是在单次检验中拒绝零假设时犯错误的概率。因此,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或同时考虑p值外的其他指标(如贝叶斯因子等),以确保脑电数据结果的信效度。结果报告。全面呈现图表信息。研究者进行图表呈现时,不仅要对图表中所使用数据的基本属性(如刻度、单位等)进行描述,还要对判断数据质量的指标(如标准误、置性区间等)进行展现。规范关键指标专业术语的表述。关键指标的专业术语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审稿人和读者等群体对特定脑电结果的理解,并在质量评估上产生巨大的歧义和混淆,从而影响脑电研究的可重复性。如P3和P300一般表示同一个脑电成分的名称。精确报告统计分析结果。在进行结果报告时,无论结果是否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研究者都需要准确、详细地对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报告。这有利于审稿人、读者更好地评估研究,也能方便后续研究者做类似研究时进行结果的重复和比较。公开共享。当全部的实验及结果报告完成后,研究者可以公开和共享研究数据。因为借助开放平台公开和共享数据是推动可重复性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者应在征得被试同意和符合研究伦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借助开放共享平台分享自己的实验任务、原始数据和数据分析脚本,以便于审稿人、读者和后续研究者对研究进行更好的评估,从而增强研究的科学性。(罗禹、念靖晴、王薇薇,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应激与认知实验室;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责任编辑:王铉

其豆肩肩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5——人的情绪

一、人的情绪1、情绪,可以有后天的条件反射产生:实验11:约翰华生 | 9个月孤儿 | 触摸带毛的实验结论:1>从非常感兴趣(带毛的东西),到感到恐惧只用了1周;2>会把恐惧延伸到所有毛状物上;3>情绪可以由后天条件产生。2、迷信行为,是环境“强化”的产物:实验12:斯金纳 | 8只鸽子 | 升级版的斯金纳箱结论:1>把自己的偶然动作和结果建立模糊的关联;2>再次的关联,能形成强化;3>一次一次的强化,就能形成迷信;4>迷信的消退很难,这里消退迷信鸽子最多的重复了1万次。3、观察和模仿,会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品格:实验13:班杜拉 | 36名女孩和36名男孩 | 芭比娃娃实验结论:1>在特定条件下,自我控制会被外部环境打破;2>电视、电影节目要标明分级,并加以规范;3>学习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发生在和其他人的互动中;4>人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改变行为方式。人的情绪二、总结1、所谓行为主义,就是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必须要以能够被观察和直接测量的行为作基础,反对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2. 行为主义更多采取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外在表现、强调科学的度量,这对心理学后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纠偏作用。3.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叫做社会学习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学习主要发生在和其他人之间的互动当中。就比如,在你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友等等一系列人,都在强化你的行为。4. 每个人在生活当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迷信行为。如果仔细分析,这些行为大约都遵循着同一个规律,那就是它和某些事的发生并不存在直接关联,但你相信它们存在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电影圈

笔记|《发心》C3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C4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

C3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横断研究设计横断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选取生理成熟度不同的群体或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体,来研究某一特定发展领域在不同年龄的发展状况。(一)优点1.能够在短时间内发现同一年龄或不同年龄群体的发展相似性和差异性,确定发展的年龄特征。2.由于能够同时对几个年龄群体进行调查测量,获得的信息量大,经济且费时短。(二)缺点1.横断研究设计所关注的年龄效应可能会与代群效应相混淆。代群效应是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所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2.由于在横断研究设计中每个人只在某个时间点上接受测查,因而无法获得个体发展趋势或发展变化的数据材料。二、纵向研究设计纵向研究设计是对同一研究对象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故也叫做追踪研究设计。(一)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二)缺点1.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退出研究,从而造成样本的流失。2.反复测查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3.花费大而且耗时,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三、聚合交叉设计聚合交叉设计是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它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期内重复观察这些对象。与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相比,聚合交叉设计具有两种方法单独实施无法达到的效果。(一)优点1.它克服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各自的不足,吸取了它们各自的长处。2.采用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原则,缩短了长期追踪的研究时间。(二)缺点存在理论是否可推广到其他群体的问题。四、双生子设计双生子研究利用双生子为样本,通过特征的差异来研究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特征发展的影响或作用,此方法多用于智力、人格的研究。(一)优点1.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基因,他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结为环境因素的作用。2.异卵双生子基因不同,但在环境上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也提供了环境控制的可能性。(二)缺点1.只孤立地考虑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未考虑到两者动态的交互作用。2.不能人为制造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双生子,因此较难寻找到合适的被试。五、微观发生学设计微观发生学设计通过在短时间内重复给被试呈现一个诱发变化的刺激或提供学习的机会,观测个体发生变化的过程。微观发生学从微观的角度关注发展的发生,即在某个短时间内观测发展的实时变化。观测时间通常是一个非常短(数周、数月)、快速变化的发展期。C4 胎儿的生理—心理发展胎教的作用机理胎教是胎儿期心理卫生的基本形式,即正常孕妇在保证充足的营养和适当休息的条件下,从胎龄满六个月后开始对胎儿实施,每天定时的声、光、触摸的刺激,使胎儿的听觉神经通路、视觉神经通路、触觉神经通路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在大脑细胞间传递,这些通路途径上的细胞得以生长出更多的树突,以促进他们和周围的锥体细胞建立传递信息的突触联系。胎教的实质是在产前对胎儿大脑生长发育的一种来自于环境的干预,目的是促进胎儿大脑网络的丰富化。每日书摘

长沮

这些其实都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我接触过的人对心理学大致有这样几种看法:第一种:心理学等同于心理疾病,就是在精神医院里面做着的那些医生或者是在心理诊所里坐着的心理咨询医生。无一例外,他们的后缀都是“医生”这两字,所以这一类人把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了“病人”。第二种:研究心理学就是研究怎么跟人打交道。所以很多人都觉得学习心理学的人就像会读心术一样,总能做出你想要的事情、说出你想听的话,所以在职场上、交际场上四处逢源。心理学变成了人们为了提升交际体验,获得人脉和财富的工具。第三种:很多人都问我,星座算不算心理学、占卜跟心理学有没有关系、梦到底预示着什么。毫无疑问,这一类人把心理学当成了一种预测工具,通过媒介去解读自己或未来。以上三种应该是比较普遍的认知了。除此之外,有几种心理学的研究科目也是让大家耳熟能详,比如幸福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这是最近几年国家、社会非常强调并且推崇的心理学科目。与之对立的,变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也是非常流行,但是似乎关注这一类的人更多的是兴趣,而前一种更多的是应用于商业活动。人格理论家乔治·凯利(George Kelly)曾经这样说:“我们都是空想心理学家。”我们不停地去探索、去努力追究的对象在事实来看都是不存在的或者至少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比如是什么使得我们的朋友、家庭成员、恋人和陌生人彼此不同,是什么让我们对身边的人有了不同距离的划分,那道横跨于我们之间的距离那么明显,却看不到。我们一直都努力地想知道,大家为什么想做这件事、却不愿做那件事,为什么爱着这个人、却对那个人无动于衷。心理学的世界似乎到处都是问号,似乎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维度都会存在。它可以是我们的浪漫关系、可以是说翻就翻的友谊之船,也可能是记忆缺失、情绪爆发这些负面问题,而睡眠问题和考试成绩,还有适应困难其实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始终伴随我们左右。除此之外,有关大脑发展、父母养育、成长教育、性的成熟、智力测验、记忆、犯罪、吸毒、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等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主题,都存在心理学的领域。这就是心理学,是我们以后会一直讨论的主旋律。

马后炮

观察研究法丨教育心理学中的观察研究法应用有哪些案例?

所谓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观”是看,“察”是分析研究,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认知论范畴。主要特点在于强调“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控制。裴斯泰洛齐(Johan Heinrich Pestalozzi)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1890-1920年间,使用观察研究法,以日记描述所方式记录了有关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这种传记形式的日记描述法,是研究儿童的一种主要方法。班杜拉(Banra,1965),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一个经典实验是班杜拉做的研究。他让儿童观看三部影片中的一部,每部影片中都有一个成人攻击充气玩偶。其中,第一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行为而受到严厉的惩罚;第二部影片中的成人因其攻击性行为而受到表扬和奖励;第三部影片中的成人没有受到任何奖惩。在儿童观看完其中一部影片后,让他们玩玩具,并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结论:看到榜样被惩罚的儿童,他们在自己单独玩玩具时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显著地少于那些看到榜样被奖励或者没受任何奖惩的儿童。桑代克(E.L.Thorndike):猫开迷箱实验桑代克将一只饿猫关在他专门设计的实验迷箱里,箱门紧闭,箱子附近放着一条鲜鱼,箱内有一个开门的旋钮,碰到这个旋钮,门便会打开。一开始饿猫无法走出箱子,只是在里面乱碰乱撞,偶然一次碰到旋钮打开门,便得以逃出吃到鱼。经过多次尝试错误,猫学会了碰压旋钮打开箱门的行为。结论: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盲目尝试而逐步减少错误的过程,是建立情境(迷箱的内部结构)与正确反应(压踏板或拉绳而开门)之间的联结过程。他由此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理论。根据桑代克及哈根的论述,观察研究有五个步骤:1. 选择所要观察的行为的某一方面(selecting the aspect of behavior to be observed);2. 确定所要观察的范围,最好列出表格(defining the behaviors that fail within a category);3. 训练观察人员(training observers);4. 量化观察(quantifying observation);5. 发展可行的记录程序(developing procere of facilitate recording),目的是使观察进入科学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