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祝贺!又有11所高校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发上指冠

祝贺!又有11所高校拥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7年审核增列的 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8〕9号),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七所已有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的高校新增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浙江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深圳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四所高校新增心理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后小伙伴们考博可以选择的学校更多啦!撒花

六爻

心理学博士:绝大多数年轻人“被迫奋斗”,最终成为“积极废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随着网络和信息的飞速发展,很多词汇一经产生,便会在网络上引发一阵热烈的讨论。比如说之前的所谓“隐形穷人”、“努力的废物”等等,突然出现,随后成为热词。那么这些乍一看不知所云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隐形穷人”指的是那些看上去生活好似十分富有,每天享受各种好吃好玩的东西,其实经济情况却十分的窘迫,甚至身背很多的债务。除了这个词之外,另一个词“努力的废物”指的是那些看似十分忙碌,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满的人,尽管他们看上去一直在努力,但是却始终未能完成自己的目标。在此之前,在网上还曾经流行过一句话,是众多年轻人用来调侃自己的,那就是“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还有一些类似的语言,比如说“人间不值得”这样的话,都表现出一种十分明显的“丧”文化。那么这种十分消极的文化是怎么产生的呢?之前很少有大规模的这种情况,这也许和源自东亚近邻日本的“佛系”文化产生有关。“佛系”指的是那些对于生活十分随意,没有目标,得过且过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们。他们对于生活没有过高的要求,口头禅往往是“可以”、“都行”、“随便”这样的话。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社交好友: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关于自己目标的计划,比如减肥、学习等等,但是往往在几天之后,就会没了音信。在放弃坚持之后,往往整个人就会陷入一种比较消极的状态,并且会在内心安慰自己:没事的,只是暂时停止或是反正本来也做不到之类的话。北京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松蔚,根据所谓“努力的废物”当中的“努力”二字进行过一定的知识普及,他认为很多年轻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只不过是生活在社会当中,被迫做出的决定罢了。比如考各种证、进行各种编制的考试,都是因为老一辈人希望他们去做,他们被迫去做的。其实无论是自己内心,还是身处的环境,都不是特别适合这样去做的。根据他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一点——在为自己制定目标时,一定要真真正正地弄清楚自己的需求,自己究竟想要做什么?以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假如只是为了迎合某些社会的观点,强行参与某些考试,最终也只是徒劳。所以生活就会陷入一种“制定错误目标→目标失败→再被迫制定新的目标”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断的失败与重新失败之中,生活变得十分挣扎。假如以社会心理学的眼光去看待“努力的废物”这种现象,其实他们不是无法实现目标,而是失去了目标。我们活在世上,要面对许许多多的声音:来自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身边亲人长辈的“先见之明”;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同学朋友的“真诚建议”……太多的声音让我们难以做出明智的决定。所以所谓“废物”其实是一个不合理的评价,因为没有人是生来就没有价值的。再反过头来看,尽管经常处于忙忙碌碌和屡败屡战当中,但是终究还是证明他们在积极地面对自己的生活,内心是想要进行变革、做出改变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态度是十分可取的,因为这种态度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仅仅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方向,再进行积极的努力。所以当我们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之前,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行为,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立即行动,不再拖延。拖延症耽误了很多人的时间,不要再告诉自己“之后再做”。只要你想到了,那么就马上去做。不要再在读书之前告诉自己“玩一会手机”;不要再在写论文之前告诉自己“明天再写”;不要再在应该努力的时候告诉自己“再歇一会”了,想要完成目标,就必须马上行动。有的人也许会认为,当一条“咸鱼”也未尝不可,但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们的生活不光是我们自己,还有家庭和亲人,如果不努力,那么怎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呢?-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人理

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第一不是北师大,第三名有点意外

近些年,随着社会问题的逐渐显现,心理学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主要学习以下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生理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截止目前,国内招收心理学专业的院校多达120多所,具有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资格的高校只有24所。根据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心理学专业实力最强的五所大学依次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目前国内第一个进入ESI 世界排名前百分之一的心理学院系。在QS 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理学院一直位列大陆高校的榜首,在QS发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北京大学心理学科排名位于世界第47位。历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中,心理学院人数均位居大陆心理学教学科研单位前列。2017年,北大心理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同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心理学A+单位。基础心理学是北京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本科阶段设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研究生阶段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心理学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包括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和侧重于应用实践的专业型硕士,学制均为三年制。从2017年起,心理学院招收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在创办之初即设心理学为学生的通习科目;1920年创建心理学实验室;1980年成立心理学系;2001年成立心理学院,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心理学院;2005年,成立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2016年,心理学院和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心理学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国家世界一流心理学科建设单位,唯一一个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心理学部建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发展心理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等。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心理学科连续排名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 进入 ESI 世界前1%。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在2009年、2012年连续两届均排全国第三名,在2012年全国“211工程”三期建设验收中,心理学科“学习与人的素质发展”在全国人文社科大类100多个项目排名前四名(3.36%),在2017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华南师大心理学科与北师大心理学科、北京大学心理学科并列被评为A+,2017年、2018年心理学科在上海软科学科排名中均位居第二。华南师大每年招收心理学专业基地班、心理学专业心理辅导与咨询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与人才测评方向等本科生120人,每年招收全日制硕博士研究生200人左右,在职兼读研究生200人左右。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科创建于1951年。1956年开办全国第一个心理学研究生班。1979年成立心理学系,是国内最早的四个心理学系之一。2008年成立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下设两系两所(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华东师大设置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四个二级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1个教育部心理学特色专业。心理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应用心理实践教学平台。西南大学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的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1986年设立心理学专业,1988年成立心理科学研究所,1994年成立心理学系,2003年设立心理学院,2011年12月组建心理学部。心理学部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博士、硕士授权点,即重庆市重点学科),同时拥有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教育硕士授权点;设有心理学(非师范)、心理学(师范)、应用心理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心理学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国际公认的qs排名是北大心理第一,北师大心理第二,北大心理学位列全球50到100名,北师大位列100到150名之间,这个排名已经持续好些年了,而且esi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的排名也是这样。总的来说,北大的人均sci和高影响力文献都是北师之上。小伙伴们,这样的排名你们有什么看法吗?

鸣我

王坚是心理学博士,却可以做阿里的CTO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心理学是文科,实际上是理科。王坚是杭州大学心理学博士,并做过心理学系的主任。在1998年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杭州大学并称国内四大心理学系,其中杭州大学的工业心理学是国内第1的。世间之美妙,在于很多事情,冥冥中自有天意。严格来说,王坚和马云都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王坚是搞心理学的,马云是搞英语的;但就是马云,一个不懂计算机技术的英语老师利用计算机技术创建了阿里巴巴集团,也正是王坚,一个心理学博士生导师推动阿里创建了全球前三的云计算服务---阿里云。马云曾经这样说过:“正是因为我不懂计算机技术,阿里反而对于技术非常敬畏,所以阿里能够做成全球最强的计算机网络公司,谦虚点说,也是之一。”这就是马云的逻辑,或许他认为由一个计算机领域之外大的又懂计算机的人来领导阿里的技术变革能够做成一番事业,而这个人,就是王坚。那么,王坚又是凭什么能够获得马云的青睐来担任如此重要的岗位呢?这当然和王坚个人的能力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王坚何许人也?王坚于1962年出生于杭州,和马云是老乡;虽是老乡,但马云和王坚的命运却迥然不同。从王坚的个人履历来看,他的人生用顺风顺水来形容并不过分。1984年,王坚获得杭州大学心理学系学士学位,虽然是心理学,主攻的研究方向却是数字人机交互方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这为王坚后期进入计算机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王坚已经获得了杭州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从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来看,能够在6年内完成硕士和博士学生生涯,足以证明王坚并非池中物。1992年,王坚已经晋升为教授,一年后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1998年,王坚已经出任杭州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同年入选“151”人才工程。即便现在很多致力于走学术道路的人来看,这样的经历已经算作天才级别了。王坚的微软之旅王坚的功成名就前,在微软的履历是其走向计算机领域成功的基石。虽然王坚一直在心理学领域摸爬滚打,但他更倾向于在计算机领域大展身手,却苦于没有机会。1999年,王坚终于迎来这次机会,他受到了微软的邀请加入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副院长,和李开复以及现在担任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的林斌成为了同事。同年,马云在杭州率领自己的师生好友18人成立了阿里巴巴集团。王坚在微软负责用户界面、机器学习、大规模数据处理等研究以及北京adCenter实验室,从这个时候开始,王坚的才华才真正和他的志向相吻合,他终于能够在微软这家科技巨头身上将自己完全沉浸在超大规模的数据海洋之中。值得一提的是,王坚在微软的研究成果SQM大数据技术成功帮助了Office 2007以及几十个微软产品的开发;不仅如此,王坚领导发明的墨水科技也应用在了ablet PC、OneNote 2003、Windows XP Tablet PC edition 2005,Windows Vista等众多产品中。所以,王坚的能力已经是被微软充分证实过的,他不需要再向任何人证明自己。命运还是机遇?2008年,正当王坚在微软做得风生水起时,王坚的好友同时也是时任阿里巴巴的技术总监刘振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找到了王坚,这是第一次王坚和马云相遇。王坚一看当时阿里的情形脑中立马就知道了他可能会为阿里带来的变革,巧合的是,马云一眼就认定了是王坚。一个月后,王坚就加入了阿里集团并担任首席技术架构师。王坚的强项是大数据处理,而当时阿里面临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如此超大规模的数据量,就算是从岗位匹配度山,王坚也是国内阿里的不二人选。当王坚看到如此大规模的数据时,就和马云商量阿里要做自己的云计算平台,这是王坚首次在阿里提出“阿里云”的概念。马云知道后相当支持,还许诺一年给王坚的阿里云项目投资10亿,哪怕是十年也要完成"阿里云计算"的项目;搭建云计算平台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王坚被认为是“骗子”,但他没有放弃;终于,2013年随着阿里收购了中国万网,王坚借助中国万网的技术平台成功为阿里搭建好了一套完整的云计算平台——阿里云。最后在很多人眼里,王坚可能是过去十年中国最成功的CTO。单看阿里现在几千亿美元市值里阿里云估值占多少就知道了。阿里云单独拆出来,应该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技术公司之一。在公司里做技术花钱支撑业务,而是把技术本身做成业务,给公司挣出这么大的价值,CTO能做到这一步,极其难得。CTO自己写不写代码不那么重要,关键是能在技术战略上看得远,找准正确方向,想清楚,而且能够跟公司的CEO形成共识,获得支持,在这个大方向真正落到实处,做出来。从这一点上,王坚非常成功。

据轼低头

到底该不该选?心理学就业在国内被看衰,在美国却倍受推崇

心理学本身是一个很棒的专业,知识面及涉及领域广,相对的就业面也很广泛。去看那些美国权威机构网站的榜单时,经常会在最具有就业潜力和前景的专业榜单上,总会看到心理学的身影,而且美国大学在心理学领域的学术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从国内的就业角度来讲,心理学就业却依然是一篇还待开拓的疆土。心理学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志着心理学脱离哲学,成为了有一门独立学科,科学心理学就此诞生。根据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认知、思维、人格、人际交往、个人行为、社会行为等等。除此之外,和生物学、医学、神经科学的关系非常密切。绝对是一门有难度的精密科学。接下来,我们来了解美国的心理学就业去向。首先从心理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入手,这些领域看似和心理学完全不相关,但是学生们在本科学习期间掌握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领域内的知识,在这些领域中得到了用武之地。心理学专业初级的就业方向 (适用于本科毕业)一、销售行业在 College Majors Handbook 的数据显示,销售职位是美国心理学(学士学位)热门就业领域。在本科期间掌握的人际关系知识,帮助学生在此领域获得了不少机会。雇主考核技能: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如果你对此领域感兴趣,那就要在社会心理学、人格、沟通技巧等课程中下足功夫,提高自己对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认知。二、广告领域在该领域,需要研究一个产品和受众目标群体之间的联系,你要做的就是要说服人们去买你的产品,这时候除了大众的心理学知识,还需要如何说服人的技巧。强烈建议:在就业前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找一些优质的相关实习,毕竟不能单独依靠心理学知识,入行前得对行业本身有更多的了解才行。三、精神科技师/助理如果你不想跨领域就业,那么本科毕业后直接在心理学/精神科领域就业得从技师,更确切地说是康复师,或者助理等级别做起。你的上级是那些有执照的心理学、精神科专家,或者社会工作专家。四、职业顾问这个工作的性质是,帮助别人根据自己的性格去找能够发挥自己潜力的、合适的职位。除了帮助别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外,这个领域的工作还包括帮助返回劳动市场的人们恢复自己的职业能力,例如残疾人群体的入职前培训等。五、缓刑官/假释官如果你学的是心理学,但同时对司法工作感兴趣,那么这些职业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这类职业主要是协助司法部门的工作,主要职责是与缓刑或假释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完成监督工作。六、创意文字工作者/作家如果你的文笔不错,其实可以考虑内容创作领域。心理学特有的人格,思维,认知,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等领域知识,在文字创作的时候可以带来非常大的帮助,让内容更精确,细节刻画更到位。在创意方面,说不定可以提供不同角度的灵感,例如广告文案创作中,可以更加贴合大众的心理状态。七、市场调查研究这个领域的主要工作就是市场分析,基础工作内容包括了进行访谈,民意调查,数据收集以及分析后得出结论。请注意,心理学本科生要是想入这个领域,需要在学习期间强化统计学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八、教师/教育领域要想当老师,首先得有教师资格证书。所以,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在完成自己的心理学学士课程后,去考教师资格证书,之后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相应的学校或机构。九、社会工作者这里指的是,本科毕业后可以进入政府机构或者一些非盈利性组织进行咨询类或其他管理类工作。这类岗位的职业要求就是,要准确的分析客户的意图,全面精确地记录下来后,在保持同理心的前提下进行精细服务。#本科前学生需要知道的事 Ⅰ#首先要记得区分自己的学士学位证是哪种类型。一般来说,心理学本科毕业后会被授予理学学士学位(BS)或文学学士学位(BA)。这是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而定的,选专业选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倾向,选择对应的学校。顾名思义,BS 的课程中会更多的加入实验室课程和数学课程。整体上相对于 BA 学位来讲,课程内容会更多的涉及到心理学专业。BA 学位的课程,除了心理学专业的课程外,会更多开设心理学以外的课程,所以跨学科的内容会更多。如果未来希望在其他领域就业,可以更多留意颁发文学学士学位的大学。#本科前学生需要知道的事 Ⅱ#根据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的报告,相对于硕士和博士学生而言,本科学位在就业竞争力上处于劣势地位。根据 College Majors Handbook 的数据统计显示:只有 25% 的本科毕业生能够在跟本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中就业,更多会选择在其他领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挥的岗位。所以,如果你立志要在心理学领域内就业,那就更建议你们加把劲,获得更高的学位。如果本科毕业就想就业,然后可以接受跨领域就业,那么你也有很多选择,但是必须要磨练以下几点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考能力一对一小组合作探讨能力写作能力要在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领域强化学习不无论是在美国就业或者回国就业,以上几点都是心理学本科学生必须要知道的,并且要做到的基础事项。即便在就业竞争力上不如硕士博士,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就业方向,条条大路通罗马。心理学专业高阶就业去向,适用于硕博即便所谓高阶就业,心理学专业薪资水准也是高低不平的,根据领域不同平均年薪在 55000 -167000 美元之间浮动。这些职业包括:心理医生、工业组织心理专家、神经心理学专家、临床心理学专家、工程心理学专家、心理咨询师、犯罪心理学专家、校园心理咨询师、运动心理咨询师等。这些是比较高阶的就业方向,也可以称之为医疗机构内就业。特点是门槛高,专业能力要求强,想要得到这些工作,你就得乖乖考研,读博士。这时候,有人会问:以上内容主要涉及在美国就业,那么国内呢?心理学在国内的就业形势可没那么好。这个疑问是很有价值的。但在讨论前有一点需要解释一下: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美国,以上的就业趋势,领域和建议是通用的,小伙伴们可以参考。回到问题本身,心理学专业在国内的就业形式确实不如美国,尤其是本科生就业市场相对暗淡。这可以分为以下三点讨论:学校就业市场饱和。进入校园就业,是国内心理学就业的主要形式。但是,这个在 2008 年,高校心理学建设人才几乎饱和了。在 2010 年后,中小学的心理咨询室就业市场也趋于饱和了,因为国内很多中小学宁愿让自己学校的老师担任这个职位,也不愿意引进专业的心理学毕业生。这些因素导致了毕业生数量逐渐增多,但是工作岗位趋于饱和。企业就业专业对口弱。这个企业就业,可以参考上文中的跨领域就业。心理学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各企业的注意,但同时提出了质疑。这些质疑包括,本科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职业能力有所缺陷;研究生的知识架构虽然更全面、研究能力强,但是依然无法胜任某些特定岗位。总而言之,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讲专业知识和企业工作的融合上有待考察,这一现象和国内大学培养模式有关,因为国内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并不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这些企业的质疑是合理的。医疗机构就业门槛很高。这个很容易理解,想要当心理医生,或者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机构工作是需要相对强的专业能力。本科生胜任是必然现象。自主创业难。这跟环境有关,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在国内创业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新大陆。以上四点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国内心理学就业难的原因。这几点,在美国确实作得比较好,所以我们可以在 Princetonreview 或 U.S.News 中看到的就业力排行榜中,经常可以在靠前顺位看到心理学的原因。因为国内的就业状况,可能会导致即便你是在美国读完书回来很有可能有有所受阻碍。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不是安慰鸡汤,而且对喜欢心理学的同学的一针强心剂。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范围确实很广泛,不仅可以在心理学专业内就业,而且可以广泛的其他领域就业,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们必须要做到的是:提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确认好自己的职业领域后,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果想要在这个心理学领域继续深造,做心理学研究,那么建议安心读硕士甚至博士,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果希望选择更宽的道路,那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前了解自己要入的行业,然后弥补自己的短板。例如,你很想进入广告行业,那么你需要在大学期间找相关的实习,要提升自己的文案能力,要在课程中有意识地加强社会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等领域的内容。每天一篇留学教育领域干货、选校指南、专业分析、语言考试、以及其他干货。还有在校学生最真实的在读体验,你想要的这里都有!!!欢迎关注V:genbowenerliaoganhuo(跟博文聊儿干货)

惑者胜也

他是心理学博士却开发阿里云,被人看成“骗子”,却深得马云信任

王坚,30岁成为心理学博士,31岁成为博导,1999年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并逐渐受到比尔盖茨的信任。但是在2008年王坚进入阿里后,成为了阿里云的负责人,但是因为他是学心理学的人,并不会写代码,因此被贴上了“骗子”的标签。如今,中国35家中国独角兽公司中,已经有一半都在使用阿里云作为创业的助力器。它的巨大的发展潜力以及带给用户的便利已经在大量实践中得到了证明。而阿里云的成功离不开马云,在集团其他高管质疑阿里云时,马云说过一句堵住高管们的话:“我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十年,做不出来再说。”只能说,想干事的人碰到了想干事的老板,如今阿里云为马云带来的财富又何止每年十个亿?

魔术盒

备考心理学博士的这些日子

文字 | 若水来源:禅喜(亦名若水心灵小屋) 昨天S大2021考博报名最后一天,凌晨一过,发现自己没报上名。 小心脏的颤抖呀!不过尘埃落定,可以歇歇,刚好回头看看。 之前,当我寻找自媒体和某种专业的结合点时,目光就投向了心理学,一则自己很感兴趣,二则社会人士很有需求,并且很多问题也确实亟待解决。 于是,开始学习,粗略了解,知道心理咨询从业需要1、国家二三级咨询师证证;2、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本科以上学历;3、社工证等(以下任选其一)。 原来硕士学的社会学不白学,算是心理学相关专业,可以“直接上岗”,当然,资质上是允许从业,具体到胜任还需要持续的技能培训、前辈督导、同行切磋等等,总之,是一条磨炼修炼,一边学习一边成长的过程。于是,开始搜寻各种正规的学习机会。五花八门的流派,长程、短程,或理论,或实战,我着实有点花了眼,系统学下来,得有坚强的“后盾”才行。 和娃爹聊天,他没法做我的后盾。这个理工科的PHD和我一合计,觉得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最可行的,持续学习心理学的方式是——考博。 这是一个真的能系统学起来,能够接触各种心理同行,并且成本很低,唯独需要自己付出很大苦功和心血的计划。我至今记不起来,是我先提的,还是他先提的。 提出来的时候,我否了。因为实在不想那么烧脑,写写小文章,带带娃,接接不那么严重的咨询,它不香么? 但,同样是在某个时刻,我发现孩子一天天长大,很快要中学、大学,而我,如果再不学习,其实,真的就没有学习的热血和机会了。主意打听,娃爹也支持,略微仓促,于是开始搜寻目标院校各种信息,买好参考书,联络导师。应试教育的长河中,如今博士也成了其中的一个环节,竞争仍然是满激烈的。 发现,人到中年,学习能力真的是不如从前,尽管其实我不太想要承认。硬着头皮背单词学英语,看理论书,心里还要惦记着那一本本被我搁置起来的统计书——数学+统计,其实是我的软肋。 翻了几天书,才发现,更重要的是准备个人陈述和研究计划——十年后再考博,发现情况有了变化,排名靠前的高校博士也改成了审核制,类似申请国外高校那样凭材料说话,不用初试,择优进入复试。 看起来似乎是简单了不少。但和去年考上的博士交流发现,研究计划和个人陈述相当重要。于是,硬着头皮开始搜文献,写综述。时间是不太充裕的, 并且我又把这个最重要的排到了最后,之前还真以为写论文其实和写新闻稿差不了太多,无非是字数更多,往里填一些英文文献,逻辑上更清晰一些。 但真正写起来才发现还是满辛苦的,我理解为啥那些经常做研究的人会头秃会抑郁。概念和概念之间要理出个前因后果的关系,要系统、要穷尽,要有新意,要设计实验出来,让数据可论证,那真的还是满不轻松的,并且描述性的研究要结合定量,如果真的要做到科学,确实是满烧脑的,这不是1+1=2那么直接的问题。当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看多一些文献,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大脑总是会有一些灵感出来的。 错就在于,我其实安排得有点太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零点惊心动魄的时刻,为了报名准备的各种材料算是弄好了,5000字的研究计划和10000字的研究设计也弄好了,但是,最终填表提交时,预留时间不够,我没有在截止时刻,报上名! 无论我算了多少个开头,但其实算不到这个结尾。人生其实比戏还精彩。跟娃爹聊天,说都不好意思跟导师说,人家引导了一段时间,突然就跟丢了,这还挺丢人的。 不过对于自己而言,每个失败或者不圆满的当下,也恰有总结和进步的可能。 略微梳理一下吧,也是提醒自己。1、阶段性回望自己的日子,如果有方向性的变化,比如说我想从新闻改到心理学,其实是个蛮大的决定,那一定要从长计议,不能草率;2、决定好的事情要分配好时间,紧急+重要的先做,其次是重要的,再次是其他的,这里其实是看到时间分配的四象限法,确实是这个道理;3、不要“轻敌”,有时绊倒自己的也许反而是你觉得相对擅长的那个东西。比如我觉得写东西不费劲,所以给研究设计留的时间很短,两天要写一万字,其实是真的蛮不容易的,因为不能写流水账,得看文献写综述;4、安排事情一定要留出提前量,这方面我是惯犯了,因为常常总是有什么突发情况会出来,比如这次报名什么东西都准备好了,但到最后关头发现发表的论文等材料要求匿名,我又忙着临时去把名字遮拦,有的软件不熟练,就没那么快;5、反思时我想,如果当时不管是否匿名的情况,先赶在 deadline前把材料都提交掉完成报名,其实好过没提交成,没有报名成功,因为前者顶多是资料部分不符,不是大错; 6、长期看书或者写东西,一定留一些时间来休息,人毕竟不是机器,不然大脑也会短路,简单的事情都容易办错了。7、天底下没有多少事情比得上健康和每天开心自在地活着,考博也不应该将我们和那个快乐的自己分开,全力以赴不代表完全不管别的事情。不然,一旦遭遇不顺,心态很容易蹦掉。人需要很多的支持系统,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兴趣癖好等,某个时刻,都能拯救自己。 总之,通过备考S校的这短短一个月,让自己体验式地学到,真的是细节决定成败。 我想起去Z所找老师写推荐信时,他耐心地给我改错字和语句不通,指出我个人陈述中写得不合适的地方,这点点滴滴都指向其实我需要更踏实、更细致地来做事情。 言到尾声,这个没报上名的糗事出来后,当然,也还有其他学校可以去准备。当我和孩子爹说,不想考了,太累了,但他仍然鼓励我,他说:既然方向是对的,那就努力下去,强烈感觉到真的是被逼考博。 他希望我不要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好吧,诤友如此,也只能,勉力而行。 他说的也真的没错,路很多条,还是选难的那条路,不试试看,哪行呢? 那就加油吧~ 最后,感谢在这前前后后给过我帮助的老师、同学、出租车司机、亲友~文字作者:若水 北大社会学硕士,11年报社记者编辑经历,心理咨询师成长中。

忠焉

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你是否对现状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flag立了一个又一个,还是没有改变,间接性努力,持续性混吃混喝,反倒是身边的一些朋友在悄悄地改变。 前同事小王裸辞后成为自由撰稿人,时间自由,经济独立,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初中同学小张原来是个体重数比身高数还大的小胖妞,再次看见她时,已然成为一个拥有马甲线和蚂蚁腰的健身达人。 就连老家的童年小伙伴现在也成了三农达人,自己脱贫后,还帮助村里人一起脱贫致富。你虽表面不屑,但更多的是羡慕,怎么都变成厉害的人,只有自己还在原地踏步,计划清单列了一条又一条,却没来没有实现过,对未来迷茫,对过去后悔,对眼下的事又瞧不上,没有执行力。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却依然过着平庸的日子,把毛不易的《像我这样平凡的人》听了一遍又一遍。 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准备寻找更好的生活、成长和改变的方法,那这本还是有可读性的。《精进》这本书,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这7个人生侧面,向我们讲述如何从底层逻辑改变,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作者采铜,心理学博士,知乎大神,2011年加入知乎至2016年退出知乎,五年里,一共写了1000多个回答,获得了50多万的赞同和12万次的感谢。他依照书中的反复磨炼,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这几点。 1、过滤没有价值的信息 我们生活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有各种各样的大量的信息向我们袭来,让我们应接不暇,通常来不及思考,就全盘接收,渐渐地失去了辨别信息的能力。要想辨别信息,获取有用的知识,那就要利用好我们的“过滤器”。作者在文中给出了4点建议:l 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l 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l 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l 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要做到这4点其实也不难,只要我们刻意练习自己的大脑,把被动接收信息变成主动地过滤,眼光放挑剔一点,你选择的标准越高,通常你得到的东西就会越优质。 2、绝不苟且,才能做到极致 浮躁的社会环境,可能大部分人都急于求成,于是,网上有很多速成班应运而生,“7天掌握一门外语”、“30天成为XX高手”、“21天搞定XX编程语言”,殊不知,这些课程正在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从来就没有速成这一说,怀孕十月才能一朝分娩,更何况是学习成长。对每一件事都浅尝辄止,就像你要打一口井,打了1米,没有出水,换一个地方打,每一次都换一个地方,终是看不到水出来,最后不了了之。 于是,你又抱怨,这些课程都是骗人的,就是在割韭菜。 胡适的有一篇文章叫《差不多先生传》,里面有一个人叫“差不多先生”,他的口头禅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胡适本人是一个对待工作和做学问都“不苟且”的人,他说这是一种德行,也是一种做学问的品格,他的助理罗尓纲早年受这种“不苟且”精神的熏染,在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践行,最终成了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这些课程可以带我们入门,但要真正学的精,还需做到极致,每个人的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都做到极致,选取一件你喜欢的,对你来说有价值的,把它做精、做细、做好。3、不痛苦地坚持到底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不痛苦,另一个是坚持到底。如果一件事,坚持下去让你很痛不欲生,那就不要坚持了,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进步。大张伟说过,坚持必要的坚持,有一些不必要的坚持,你坚持它就是在毁自己。深以为然。 李清照和其丈夫赵明诚勤俭度日,常常典当衣服,买来一些碑文古迹,回家研习,有时她在街市上碰见珍贵史料,宁肯脱掉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买回。林语堂现实说他俩是“最理想的读书方法,最懂得读书之乐者”。如果能长期坚持一件事,一定是这件事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唤醒内心深处的欲望。最后,对于怎样才算是一个厉害的人,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不管我们现在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只要今天的我们比昨天的我们更好,今天的我们与昨天的我们相比就是一个厉害的人。

鼓之

Nature:中国博士生图鉴,40%出现心理问题,22%想换导师

Nature第五次博士生现状调查,参与的中国学生,只有55%表示对博士经历感到满意。而世界其它地区5630名受访者有72%表示满意。积极一面“与中国其它领域相比,学术领域更鼓励自由、创造、发现和对失败的最大容忍。”有人说道。“学术是相对自由和公平的,博士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另一位受访者表示。有人表示“总体上感到满意,”但补充道“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消极一面“不要在这个国家攻读博士学位,没有人会帮你,没有人会理解你,这里是监狱。”一位学生抱怨道。另一位受访者表示“博士压力太大了,超出了我的预期。”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家Di Chen表示,“许多压力是体系造成的。中国大多数科研机构都要求,研究生至少有一篇具有一定影响因子水平的第一作者论文,才能获得博士学位。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有产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博士队伍越来越拥挤中国教育部数据,2018年新增博士生95502人,博士生总数达到389518人。而2013年录取的博士生只有不到7万人,2009年新进博士生不到6.2万人。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博士数量远远超过目前教育体系或就业市场所能承受的范围。Chen说:“中国整个基础设施需要改革,我个人认为,减少博士生可能会有所帮助。”遗憾当被问及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会怎样重新选择22%的受访者说他们会更换导师;36%的人说他们会改变自己的研究领域;7%的人说他们根本不会攻读博士学位。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计划没有达到预期,世界其它地区只有36%。但也有5%的受访者表示超出了预期,而其它地区为两倍多。南开大学化学家Zhou表示,刚开始人们的期望可能太高了。“许多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认为科学研究是美丽而浪漫的。但当他们开始研究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Nancy Li是一名硕士生,她从中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博士生项目中退出了,对于如此多的中国博士为现实苦苦挣扎并不感到惊讶。她说“相当多的中国博士生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导,包括职业建议和心理咨询。”心理问题调查中, 40%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曾因攻读博士学位导致抑郁或焦虑,世界其它地区为36%。中国学生只有10%的人从相关机构寻求帮助,世界其它地区为28%。但也有积极方面,中国学生受到虐待的可能性更小。只有15%的人受到欺凌,而世界其它地区为22%。受到歧视或骚扰的比例为12%,其它国家则为22%。工作时间中国学生经常被要求延长工作时间,虽然远远少于其它区域。53%受访者表示每周工作超过40小时,世界其它地方则高达79%。同样,在中国实验室长时间工作也会带来一些后果:4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工作与生活的失衡不满意。在世界其它地方,38%的人也有同样的感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化学家Chong Tian表示,在清华大学读博期间,她每天最多工作11个小时,每周6天,她没有抱怨。“加班是社会普遍现象。我喜欢我的项目,它总是督促我更加努力地工作,尽快取得成果。”前景不确定近90%学生将职业不确定性列为最关心的五大问题之一。一项调查发现,2017年应届博士生就业率为83%,低于同期硕士85%和职业学位89%。70%受访者认为博士学习将提高他们的就业前景,略高于世界其它地区。近70%的受访者表示,毕业后最想在学术界工作。相比之下,只有55%的境外受访者有同样想法。职业规划担忧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46%的中国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满意。近一半受访者表示,他们是自己做出职业决定的;28%受家庭影响;29%是基于上级建议。52%的人说每周与导师交流时间不到一小时,而世界其它地区只有49%。 “不幸的是,许多导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帮助和指导,因为他们忙于申请基金和其它业务。” Zhou说,中国学生很少与导师谈论自己的职业规划。实验室更像商业活动场所一位受访者表示“导师拥有所有权力。实验室其他人都只是一名工人。”Li说“许多实验室都有计时器,可以记录每个人到达和离开时间。与其说是师生关系,不如说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导师也承受着巨大压力Chen指出:“PI评估主要基于发表的文章,特别是那些知名期刊,这需要劳动密集型实验。同其它国家PI相比,中国PI在行政、实验室管理、家庭等方面担负着更多职责。”情况慢慢好转Zhou说 “尽管速度缓慢,但情况在慢慢好转。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团队负有应尽的义务。导师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北京先进材料与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Technology)一位匿名材料学家说“我总是告诉我的学生,他们成长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遇见我的频率。像大多数中国教授一样,我当然很忙,但如果他们想和我讨论什么,我总是有时间,或者安排其它时间。”当被问及博士生生活中最享受的是什么?大学学术环境是最受欢迎的,其它则为智力挑战,创造性机会,与聪明有趣的人一起工作的机会。当被问及是否对自己读博的决定感到满意?62%的受访者表示满意,世界其它地区76%的人表示满意。 “科学在中国发展很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学生想留在学术界。” Zhou说。中国学术仍处于相对初级阶段,随着时间发展,它将变得更有效、更有回报、更令学生满意。Tian说她很重视自己在清华大学的学习,随时可以和导师交流,获得实用职业建议。“没有人能为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最重要的是弄清楚我们想要什么,勇敢地去尝试。”Tian说道。Nature 575, 711-713 (2019)文章来源:每日生物评论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每日生物评论,或Bio-review用最专业的精神,开放性的思维,与你一起探索行业走向,快速了解这个领域!

高手们

世界排名第三的阿里云,创始人竟是心理学博士和“骗子”!

2019杭州云栖大会9月25日至27日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举行。这一次罕见地出现了三人同台的场面,阿里云三任总裁云集于此,分别是“云计算之父”王坚、“孙权”胡晓明和“行癫”张建锋。张建锋是2018年底从二任CEO胡晓明手中接棒阿里云智能事业群的,而在2014年底,金融出身的胡晓明从心理学出身的王坚手中接过阿里云,将阿里云从技术转向了市场。此后在职业经理的操盘下,阿里云得到市场认可。此次大会上,阿里云宣布与Facebook合作,在国际化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但在十年前,这是无法想象的。彼时王坚被马云慧眼识珠,请到阿里做首席架构师,成立阿里云。但王坚只是一个心理学博士,哪里懂计算机。心理学博士搞云计算?想想都可怕!在阿里除了马云,其他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甚至在阿里云毫无起色的时候,王坚也怀疑过搞心理学的真能做CTO?马云等了两年在一次大会上,一位员工毫不客气地对马云说,“马总,您别听王坚瞎扯!他就是一个骗子!”在阿里内部,“骗子”的标签早已帖在了王坚身上,毕竟多年颗粒无收啊。但只有亲身经历过被骂“骗子”的马云才能与王坚产生惺惺相惜之感。他力排众议,力挺王坚,“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请王坚加入阿里,马云前后忙碌了两年时间,没有人比他更懂王坚。力挺王坚是对王坚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肯定。那是2007年,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受邀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网侠大会”,历史让他们在这一刻相遇了。闲暇期间,他们略作交谈,王坚一句“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不会有它的身影。”于是“先知先觉”的马云已认定王坚就是他要找的人,他们之间产生了磁场。会议结束后,王坚陷入了巨大的沉思中,彼时微软研究院如日中天,而中国云计算还是一片空白。那时候还没有几个人真正懂云计算的划时代意义,但王坚看到了。此时的王坚像发现了宝藏的阿里巴巴,他决定去挑战它。于是他选择放弃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投身云计算。会上,王坚的一句话提醒了马云,他知道技术才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摆脱对国外云计算技术依赖,中国云计算才可能有未来。此时的马云也想干云计算。马云第一个想到的是王坚,但王坚此时有自己的盘算,他志向远大,就如青年的马云,也许他想自己干一番事业。总之,马云花了两年时间“打动”了王坚,从此开始了一段“士为知己者死”的业内传奇。2009年,王坚来到了阿里,马云让其担任首席架构师,主要任务就是开发云计算。于是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的第一行代码就诞生了。此后,王坚在没有任何经验,没有学习对象的情况下,带领一群年轻人,日夜奋战,试图把脑子里的云计算做出来。阿里的骗子在此之前,中国却从未有人构想过云计算,没有人知道什么是云计算,也不知道云计算是用来做什么的。当王坚开始研发云计算的时候就有人公开嘲笑道,"王坚怕不是个骗子吧?"而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王坚是“骗子”的言论一步步被证实。项目不仅持续赔钱,而且Bug频出,各种负面声音不绝于耳,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中国云计算根本不可能实现,王坚就是骗子。火上浇油的是,此时两位大佬也站出来质疑云计算。百度李彦宏说,“云计算不客气一点讲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东西。”腾讯马化腾也认为,“云计算是一个比较超前的概念。要变成水和电一样,可能要过几百年、一千年后,等阿凡达那个时代的时候才能实现。”面对技术瓶颈、外人嘲笑、内部否定、大佬质疑的困境,王坚团队开始动摇,有工程师陆续出走。作为一个项目主管,发现超过八成的员工选择了辞职,他的心得有多硬才能坚持下来?当年马云“哭着”离开北京时说,“再过几年,北京就不会这样对我了!” 此时此刻,王坚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只要将来云计算研究成功了,你们就不会这样对我了!”王坚知道在没有做出成绩之前,所有的辩白只会越“辩”越黑。好在即使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但马云会一如既往地看好他。但马云赏识归赏识,他无法阻止内部的谩骂和质疑。毕竟,心理学出身的王坚来抢计算机科班生的饭碗,就让人很不爽;更要命的是,一个门外汉竟然干起了没有人尝试过的云计算,让那些技术牛人情何以堪?因此外界对王坚的批评非常很统一,直指心理学原罪。心理学博士“博士”本来是一个令人敬仰的称呼,但在王坚的“博士”称呼里更多的是嘲讽和戏谑,因为阿里是科技公司,不需要心理学博士。虽然如此,但这并不影响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博士。比马云大2岁的王坚,与马云有着相同的时代使命感,只不过他是一个航天迷。但是说来也怪,渴望技术“飞天”的王坚,在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没选择科技领域,而是选择了社会学类的心理学。当年为了“救人”,鲁迅弃医从文,不知60年代出生的王坚是否受其影响。总之,在心理学的道路上,王坚一口气从本科读到博士,在此领域颇有造诣,成了人们眼中的“思想家”。他没事就背一个土气的黄军包在校园游走,别人跟他说话也不搭理。诸如此类的行为多了,他就获得了一个 “怪咖”的外号。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不爱跟人交流是因为自己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思考的太认真了就听不见别人说话。在杭大读硕士时,他主修工业心理学,但从没有忘记去浙大旁听计算机课程,成绩甚至比科班生还好。这就是马云所说的“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硕士论文《人机交互和多通道用户界面》,是国内首部讨论人机交互的论文。1990年,王坚在浙大博士毕业,院长拍板留人。从此开启了他的大学教授生涯,随后成为博士生导师,最后直接当上了系主任。但这一切的风光似乎跟王坚无关,他说要搞科研,想想都激动。一激动,他就辞去了系主任的职务。这时候李开复就敲开了王坚的大门,他说微软正在筹备亚洲研究院,有一个副院长的位置非你莫属。研究院当然是搞研发的,王坚在1999年被李开复拉进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很快,他就用成果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研发出了黑科技——数字墨水,为微软强大的绘画功能打下了基础。此时的王坚深得比尔·盖茨的信任和赏识,多次和比尔盖茨讨论技术,还真的成为了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前途无量。有人说,王坚的时代来了,可偏偏这是王坚选择了再次离职。他知道,这不是他想要的。直到遇到马云,他才说,我的时代来了。云计算之父但在阿里的种种遭遇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一方面云计算超前了几年,另一方面大家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他说,“这几年我挨的骂甚至比我一辈子挨得骂还多。”当时,已经出现离职的员工劝主管,“阿里云很快就要拆了,你要想想你去哪里。”这是王坚的至暗时刻,成就伟大的过程都会有黑暗的时刻,挺过了就迎来了黎明。面对非议与压力,王坚做到“眼不见,耳不听”,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下去。值得一提的是,当所有人都放弃他的时候,马云却反其道将其提升为阿里CTO。这无疑是对王坚最大的鼓励。2013年,王坚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经过日以夜继的拼搏,其自主研发的“飞天”系统问世,圆了他儿时的“飞天”梦。蛟龙终非池中物,惊雷一声上九天。“飞天”系统是阿里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即将改变了这个时代。当年张勇借助云计算平台,使天猫双十一交易额翻番,依靠阿里云的网络存储,成本省了一大半。此后,仅一年,云计算就帮阿里赚回了超过6.5亿元。阿里云从此牢牢地占据了世界云计算前三的位置。此后迎来了王坚的高光时刻,他升任阿里云CEO。如今,中国超过一半的上市企业都选择阿里云服务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每年双十一、春晚等国民盛典的背后也有着云计算的底层加持。现在各个城市正在兴起的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项目都是以飞天的计算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没有云,哪有飞天经此一役,王坚为自己正名,为马云争光。经过“大苦大难”的王坚成功后,反而多了一份平常心。2014年,阿里云发展势头正猛,他将CEO这一棒交给金融出身的“孙权”,毕竟马云曾将王坚的管理能力打了0分;2016年,他功成身退,又将CTO一职交给“行癫”张建锋。而如今,张建锋已是阿里云的CEO。背负骂名多年的王坚, 突然成为万人敬仰的英雄,这是何等的荡气回肠!其实在2009年,跟他同时入职的还有被称为阿里“失败之王”的钉钉CEO陈航,他们都是不被看好的人,但马云却押上全部赌注。我们正在被时代改变,而王坚做的却是在改变时代,改变世界的事。9月16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访问杭州,现场邀请阿里巴巴王坚博士担任他们的高科技顾问,成为国内第一个被外国总统聘请为高科技顾问的人。作者:电商报 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