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不得复使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很多,而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1.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要解决“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记录”这三个问题。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常常要借助仪器设备记录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根据观察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将观察法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观察法是搜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其使用方便,有经验的研究者或教师如能善于运用,往往能够收集到不少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但是,观察法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对于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2.实验法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但能说明“是什么”,而且能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以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影响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称之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有些变量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它们是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例如,我们如果想要检验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法的效果,就可以把这种新方法视为自变量,而新方法所引起的变化反应视为因变量。用实验法研究心理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无关变量方面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以这样的方法来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相同,确定自变量的实验效果。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因此必须精细地设计并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同时,要以数学的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3.测量法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常见的心理测量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创造力测验等。所谓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指由权威机构或学科专家负责组织编制的心理量表(问卷),其有客观而规范的标准,如信度、效度指标、评分标准、常模和解释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品质。4.调查法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用于个体心理研究,也可以用于研究群体的心理。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运用调查法应当遵循的步骤是:①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恰当的调查类型和方式;②拟定调查的具体详细内容;③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④进行调查前的预测,以发现和纠正所要调查的问题及内容;⑤开展正式调查;⑥整理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调查结果。5.经验总结法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积累起来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且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教育心理学问题。通过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推广,常常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6.教育行动研究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因为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基础。在以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基本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的事,而当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教师们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研究中。科研兴教,让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科研,这已经成了众多知名中小学的成功经验,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倾向。

地气郁结

心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由于对脑科学研究的技术和手段常常是制约心理学研究进展和研究深度的重要因素,所以科学家在对人脑奥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对探索秘密的工具的开发也充满了兴趣。1.传统的研究方法在18世纪,脑是心理的器官的观点已经被普遍接受。但脑是如何工作的?行为的脑机制究竟是什么?这一直是最吸引科学家的课题之一,但研究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早期研究中,科学家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对脑的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解剖法科学家了解了脑的主要构成部分及彼此间的联系。通过对动物或病人脑组织的局部切除法科学家了解到被切除部分脑的作用。通过一个细小的电极来毁损病人脑的特定区域或激活脑的特定区域(电极刺激法)可以观察到该特定区域的机能。通过采用一根顶端极其微小的、内含盐分和导电液体的玻璃管(微电极记录法),人类还探测到了单个神经元的电位活动,从而了解了行为的起源。2.脑成像技术虽然上述方法使研究者们了解了不少脑的秘密,但这些方法所获得的信息是局部的、有限的,人类一直梦想能有一种无损伤技术让我们观察到人在从事下棋、作文或解题等任务时整个大脑活动的全貌。如今,由于脑功能研究技术上的突破性进展———计算机辅助脑成像技术的产生,使这一梦想变成了现实。以下介绍1种主要的脑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是计算机辅助x射线技术。传统的x射线检查最多只能产生一幅大脑阴影的图像,但ct可以由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来自脑特定断层层面多个方向的x射线形成一幅图像,大大提高大脑图像的分辨率。利用ct能显示出脑创伤后遗症、脑瘤和损伤等大脑病变的位置,可以较好地诊断一个人行为变化在脑水平上的病因。

西天

你会怎样研究心理学?——谈谈实验法

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和探索,人类已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特别是有关物理、化学、生物这些自然学科,这些成就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特点,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验中获得成功和发展。所以,在对于人类内部世界的研究,也很希望像研究客观世界一样,通过不断的实验来获得成功。在心理学史里有一段著名的语录——“心理学有一段漫长的过去,但却只有短暂的历史”,这个短暂的历史,在心理学史记载中,是以心理学建设第一个实验室为标志的,这种以实验室的建设作为科学的象征,确实给心理学印上了科学的符号,实验室建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按照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对人类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其实对于人心理现象的问题,采取实验的方式一直都饱受争议的,感觉在一定的情景下我们可以对动物进行实验,但对于拿人来做实验,听起来就有点难以接受,再仔细思考和探索发现,很多心理现象用实验法可能不是最恰当的方式,比如研究人的梦境,人的心理体验感受等等,这些心理内容很难重复出现,更不要谈对很多干扰因素进行控制和研究,总之,实验法可以说是一种最为严谨的研究方式,但对于复杂的心理现象来讲,单一的采用实验法,是远远不够的。

其名为窃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实验验证方法

在心理学考研中,实验心理学是重难点所在,本文为大家介绍实验的验证方法,包括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这个知识点在郭秀艳老师《实验心理学》上是有非常详细的例子的哦,要善于回归课本吉克和霍利约克的思维系列实验我们使用吉克和霍利约克(Gcik 和 Holyoak,1980,1983)的思维系列实验来说明确定实验信度的重要性。他们研究的主题是类比推理对问题解决的作用。所谓类比就是指人们往往会借助一些观点来帮助理解其他的观点,进而获得新的发现。在他们的研究中使用的问题叫辐射问题,它首先被邓克(Dunker, 1945)使用,可以表述如下:假如你是医生,面临着一个胃内有恶性肿瘤的病人。肿瘤不切除,病人就会死去,但是,在肿瘤上又不能动手术。有一种辐射能摧毁肿瘤。如果辐射以足够高的强度立刻到达肿瘤,肿瘤会被摧毁。但不幸的是,其他的健康组织同时也会被摧毁。而辐射强度较低时,射线对健康肌体无害,但对肿瘤也就不起作用。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类型的辐射去摧毁肿瘤同时又能避免伤害健康的组织呢?(Gick和Holyoak, 1980, pp307-308)。对此最具创造性和有效性的解决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分别向肿瘤射几束弱射线,并使它们会聚在一起。由于每束射线本身强度较弱,因此通过机体时不致产生伤害,但是所有这些射线的强度聚集在一起则足够摧毁肿瘤。邓克对这一问题的最早研究中发现,45个被试中只有2个(4%)给出了这个解决办法。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1983)所感兴趣的是,当在辐射问题前先给出一个类似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时,被试是否能从第一个问题中抽象出基本原则并运用到第二个中去。基于这种想法,吉克和霍利约克设计了一些“类比故事”。这些类比故事中均蕴涵着高效解决辐射问题的基本原则。例如,在一个叫”指挥官”的故事中,一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要向敌军司令部发起攻击。如果使用很多坦克,他赢的机会就很大,但他的部队必须经过一个又窄又不牢固,且仅能通过少数坦克的桥;而如果使用少量的坦克发起袭击则易被敌方击退。为了取得胜利,这支坦克部队的指挥官制订了一个让坦克分别通过每座小桥,进而包围敌司令部的计划。这样,所有坦克都能同时过桥攻击和占领敌司令部。很明显,在坦克袭击问题与辐射问题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实验中被试是否能使用指挥官故事中的道理来帮助其解决辐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设计了一系列实验进行研究。在他们的系列研究中涉及到了所有三种类型的实验验证。1.直接验证在吉克和霍利约克的前三个实验中,吉克和霍利约克研究了三种情况下被试对辐射问题的解决。三种情况分别为:在解决辐射问题之前,被试阅读过类似于“指挥官”的包含类比推理的故事(实验条件);没读过任何其他的故事(控制条件);或阅读过不相关的故事(控制条件)。然后比较了不同条件下被试的问题解决情况。结果他们发现,那些在解决辐射问题前没有阅读故事或阅读无关故事的被试中仅有大约10%使用了最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而解决辐射问题之前阅读过类比故事的被试中有大约75%在时间限度内使用”会聚解决法” (从不同方向发射射线)解决了辐射问题。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人们对问题的解决能从类比中受益。他们在多次的实验中都验证了这一观察,也就是重复了他们的实验结果。如果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进一步选择不同的被试,并试图尽可能准确地重复他们的实验的话,那么就构成了对他们的实验的直接验证。也就是说直接验证是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就像其名称所蕴涵的那样。吉克和霍利约克后来发现,在其前三个实验的每个条件下,他们都提示了被试利用所阅读的故事试着解决后来面对的辐射问题。于是,他们对另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并接下来进行了他们的第四个实验。2.系统验证在吉克和霍利约克(1980)系列研究的第四个实验中,他们让所有被试先阅读类比故事,然后解决辐射问题。与先前实验不同的是,他们在实验中增加了一个条件。在提示条件中,告诉被试在向他们呈现辐射问题前,先要阅读一个故事,并且这个故事能够被利用来作为提示帮助其解决后面的问题(这是在前三个实验中都有的条件)。而在无提示条件中,主试没有提示被试,他们刚刚读过的故事与即将面临的问题解决任务之间存在联系。结果他们发现,当给出提示后,92%的被试解决了问题;相反,当没有给出提示时,则仅有20%的被试解决了问题。也就是说,他们发现这种提示实际上是实验控制的一个关键部分;仅让被试学习故事然后试着解决问题而不作特别的提示时,能够解决辐射问题的被试人数就远远地少于前面三个实验。这一结果似乎表明,只给出类比是不够的,提示是解决类比推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验四中,吉克和霍利约克尝试变化的这一变量特征虽然看上去很小,但却是对实验的系统验证。运用系统验证时,实验者试图变化那种先前被认为与实验结果不相关的因素。也就是说,在实验中引入原来未加控制的变量。如果原始实验中发现的某种现象是真的,那么尽管重做时其中一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原来的实验结果应该仍然会出现。如果重做时原始实验的结果不再产生,那么研究者就在他的实验中发现了重要的边界条件。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验证类型,它可以产生重要的新信息。3.概念验证进行概念验证时,研究者试图验证一个现象,但在某种程度上又与原先的实验有很大的不同。在前面所提到的多个实验之后,吉克和霍利约克(1983)又做了一系列实验,试图确定能够促进类比故事对问题解决产生正迁移的条件。在含有辐射问题和另一个其他问题的三个实验中,吉克和霍利约克让被试以不同的方式(实验条件)来加工类比故事,以便了解正迁移量能否增加。正迁移量是以实验条件下被试解决问题的百分比与控制条件的百分比之差作为指标。对照组只呈现类比故事而不带任何指导语(控制条件)。他们发现下列情况下正迁移量没有得到改进:要求被试概述故事而不是要他们为了回忆测验而学习(实验1);是否以言语或文字的形式给出这一故事所表达的道理和它的策略本质(实验2);把图解和故事一起呈现给被试(实验3)。结果他们成功地揭示了在解决辐射问题时产生类比故事的正迁移的条件。当被试学习两个类比故事并亲自描述其相似性(在问题前给出)时,产生的正迁移要比只学习一个故事大得多。吉克和霍利约克认为,被试学习两个类比故事,然后思考其相似性能产生好的内在观念(或图式),这一观念能自动地用于解决新问题。吉克和霍利约克(1983)的实验并非直接或系统地验证了他们早期得出的被试难于自发应用类比解决问题的研究结果,但他们会聚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即难于从类比来改善推理。因此,这些实验可被看作概念验证。尽管实验技术与原始实验相比并不是精确的复制,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验证了那种没有明确指导条件下的类推困难现象的本质。总之,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直接验证中,研究者努力尽可能准确地重复原实验,看能否在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而在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中,研究者的兴趣并不在于精确地重复实验,在于描述某一心理现象的边界条件,即保证该现象存在的条件。换句话说,一旦超出了这些条件,那么该现象则不复存在。

大房子

「申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研究设计

01第一节:课题选择与文献查阅一、研究课题的选择(一)课题选择的原则1、需要原则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二)课题选择的策略1、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中选择课题2、从理论观点中选择课题3、从研究文献中选择课题4、在研究过程中选择课题5、根据当代科学在理论、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的新进展选择课题。(三)研究假设的提出两个特点:有一定科学依据;有一定推测性好地研究假设5标准:(1)有一定科学依据(2)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的关系作出推测(3)以陈述句毫不含糊地加以说明(4)可以被检验(5)简单明了(四)研究课题的论证(1)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价值(2)研究的主要内容(3)以往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动向以及本研究的创新和突破(4)研究的主要方法、实施步骤以及成果形式(5)研究的基本条件(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质设备、预算)与研究的可能性二、研究文献的查阅(一)研究文献的搜集1、搜集文献的原则2、研究文献搜集的渠道3、研究文献搜集的方法(二)研究文献的阅读与综述1、研究文献的原则2、研究文献的综述02第二节:研究的设计一、研究设计的内容与标准(一)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2)选择研究方法与设计方法3)确定研究变量与观测指标4)选择研究工具与材料5)制定研究程序与选择研究环境6)考虑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的方法(二)研究设计的标准1、研究的信度研究所的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判断方法:重复法、相似法和独立评判法2、研究的效度研究真实、正确地揭示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构思效度:理论构思的合理性及其转换为抽象与操作定义的恰当性程度。内部效度: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确定性,既保证因变量的变化确系由特定的自变量而不是其他的外部变量所引起。统计结论效度:是检验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与方法的有效性的指标,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研究误差、变异来源于如何适当地运用统计显著性检验。外部效度:研究结果的代表性和适用性。细分总体效度(指研究结果适用于被试所有自的总体的程度)和生态效度(研究结果适用其他研究条件和情境的程度)二、研究取样的设计(一)取样的意义、原则与程序1、取样的意义1)有效解决总体研究难以进行的困难2)节省研究的人力、时间和费用3)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研究深度2、取样的原则遵循代表性原则和随机性原则 3、取样的程序1)规定研究的总体2)确定样本的容量3)确定抽样方法并选取样本4)统计推论(二)取样的基本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法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抽取,具体方式有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抽取2、系统随机取样法先总体编上序号,然后间隔取样3.分层随机取样法先讲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然后根据类型单位与总体单位进数之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数量,最后随机从各类样本抽取样本4、整体随机取样法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里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5、多段随机取样法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群,作为取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将第一级单位分为若干子群,作为取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三)取样误差的计算与样本大小的确定1、取样误差的计算取样误差: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相应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取样误差越小,则根据根据样本研究结果对总体做出的推论就越为精确。取样误差计算公式:Sχ=S/√ ̄n Sχ为取样误差,S为样本的标准差,n为样本容量2、样本大小的确定取决于1)研究的类型2)预定分析的精确程度3)允许误差的大小4)总体的同质性5)研究者的时间、人力和物力6)取样方法等三、研究变量的确定与操作定义的设计(一)研究变量的选择与确定1、自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在研究中有意加以改变、操纵的事物、条件或特征,如某些外在刺激、环境条件、被试及其暂时特征等2、因变量的选择与确定在研究中随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关因素或特征3、无关变量的辨别与控制无关变量存在的5个方面1)被试方面,如参与研究的动机、焦虑水平等2)主试方面,如年龄、。性别、外表等3)研究设计方面,如测量仪器、程序安排不当等4)研究实施环境方面,如各种意外事件5)数据处理方面,如分类不合理等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方法1)消除法即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未消除“实验者效应”、”霍桑效应”采用“双盲程序”。2)恒定法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3)平衡法即对某些不能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和的方式使其效果平衡而对它们进行控制的方法4)统计法用统计的校正或调整这些将影响从研究结果中排除(二)研究指标的设计用来测量变量的类别、状态、水平、速度等特性的项目。(三)研究变量与指标操作定义的设计1、操作定义及其特征、作用1)抽象定义:对研究变量或指标本质的概括,以揭示其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变量或指标区别开来。2)操作定义:可感知、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最大特征:可观测性作用:1)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便于研究假设的检验3)提高研究的统一规范性4)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5)便于研究的评论、结果的检验和重复。2、操作定义设计的原则与方法1)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给变量或指标下定义2)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的一种方法3)静态特生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定义

辞其交游

「申硕」《心理学研究方法》第四章:研究结果的整理和分析

第一节: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一、研究资料的质量审核◆◆是研究结果整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审查、核实研究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的真伪,去伪存真,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以保证结果的质量。(一)研究审核的内容1、研究总体来看,检查研究目的所需要的各方面的资料、数据是否收集齐备2、对被试个体的资料、数据的审核(二)质量审核的方法1、计量审核:核查研究数据资料中各项计算资料有无错误或矛盾的地方,包括计量关系是否正确,计量单位是否一致。2、逻辑审核:检查研究数据、资料的内容是否合乎逻辑,有无不合理的地方。(三)数据资料的剔除与补充对于明显错误的资料和数据,应找到原因,尽量纠正。◆◆二、研究资料的编码◆◆(一)编码的含义与方法编码:将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形成码值的过程。心理学2种:1、数码2、代码(二)编码系统及其设计编码系统包括编码指导手册和编码表(三)编码注意事项◆◆三、研究资料的定性分析◆◆(一)定性分析的含义与特点定义:对研究结果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析、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得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认识心理与教育学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本质,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研究结果的解释和理论的构建提供依据。特点:(1)建立在描述基础上的逻辑分析或推断(2)侧重揭示心理现象背后的“意义”(3)倾向于运用归纳分析的方法(4)不仅注意对结果和产品的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分析。(二)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1、比较与分类比较: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异同及相互关系,从而寻找心理行为的普遍性及特殊本质。分类:将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类别。2、归纳与演绎归纳:从大量资料中概括或推论出某一类事物、现象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演绎: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逻辑方法3、分析与综合分析:把复杂的研究对象(研究结果、现象等)分成简单的部分,进行单独的考察,从而认识各部分的性质和特点。综合:根据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认识到的事物本质的基础上,将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联合成一个整体,从而使人们获得对已知对象的全面、完整的认识。4、抽象与具体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要但是其中的本质合规律,必须借助于抽象方法。第二节: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一、统计分析的含义和地位◆◆(一)统计分析的含义和功能含义:定量分析常成为统计分析。功能:(1)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一种清晰的形式化的描述(2)是进行解释和科学预测的重要方法(3)可以培训科学、严谨的思维的方法(二)统计分析的作用和地位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进行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的分析,才能揭示心理与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定性和定量分析应该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二、描述性统计◆◆(一)集中趋势的度量1、算术平均数(M)为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集中量数,有各单位数值之和除以单位数目而成。2、中数Md中位数、终点数 ,指数据的次数分部处于50%位置上的数值。常用于偏态分部和有极端数据的分布中表示集中趋势。3、众数Mo在次数分布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值。除此外,集中数量如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二)离散趋势的度量1、方差和标准差度量数据变异即离散趋势的统计量称为差异量数。方差、标准差是最常用的差异量数。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2、标准分数标准分数(Z分数)是以标准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位置的相对位置量数,它可用于团体成员间的比较。3、全距又称两级差,吧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最大值减去最小值的差距就是全距。(三)相关关系的度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可用相关分析。相关分为三种,即正相关、负相关和零相关。研究中用相关系数r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数值值介于-1.00和+1.00之间。符号代表相关方向,绝对值代表相关的程度最常见的相关为积差相关和等级相关。◆◆三、推论统计◆◆(一)总体参数的估计1、点估计点估计就是在总体参数未知数时,用一个特定的样本统计量估计相应的总体参数。2、区间估计用一个置信区间估计总体参数。这个置信区待在一定的置信度(显著性水平)下建立的。总体参数落在这个区间可能犯错误的概率等于置信度。(二)假设检验1、假设经验的基本思想心理学研究中,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经验对样本总体进行的初步了解而对研究结果做出的假设叫做研究假设Hι。而与之相对应的假设成为虚无假设Hο(零假设)。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1)建立虚无假设Hο和研究假设H1(2)选择适当的检验统计量(3)规定显著性水平α,并根据检验的类型查出临界值(4)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5)比较临界值与统计值并进行决策:临界值大于统计值,则接受Hο,拒绝Hι;反之,则拒绝Hι,接受Hο。2、常用检验方法(1)Z检验:常用与总体正态分布、方差已知或大样本的平均数的显著性和差异性显著性检验,非正态分布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和二裂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以及两个相关系数分别有两组被试得到的相关系数差异性检验等。(2)t检验:常用于总体正态分布、总体方差的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相关关系数由一组被试去的相关系数差异性检验,正态分布的显著性检验等情况。(3)χ2检验:常用于计算数据的检验、样本方差与总体方差的差异检验等情况。(4)F检验:常用于独立样本的方差的显著性检验。◆◆四、复杂统计分析方法◆◆(一)方差分析方差分析又称变异数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数据中的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影响大小,从而确定自变量是否对因变量存在显著影响。使用方差的条件:(1)总体正太分布(2)变异是可加的(3)各处理内(即实验组内部)的方差一致。1、协方差分析(共变数分析)(1)适用资料排除共变因素对研究所选择观测结果的影响的统计方法。所适用的材料为每一个研究的观测变量都有一个共变量结果(X),如前测、智力、年龄等。(2)特点(3)类型单因素共变数分析单因素重复测量共变数分析多因素共变量分析2、多元方差分析(二)多元回归分析基本思路:根据多次观测值计算出回归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1、多元线性回归一般问题(1)概念及适用资料(2)多元测定系数的形式(3)多元测定系数的意义(4)预测区间2、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1)含义(2)方法 (三)聚类分析1、定义与原理定义:又称分类分析,集群分析,是研究分类聚集的方法。它是将一批样本或变量按其在性质上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行分类,按观测值大小聚成若干可以定义的类别。现代三大统计方法之一。适用资料:要求事先知道测试对象的类型,各种测试资料或每一测试对象的多项目观测数据,一般情况下,这些数据是等距的测量数据。测试单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2)基本类型样品聚类指标聚类2、特点与应用(1)特点(2)应用:主要对样品或测试对象进行分类。(四)判别分析主要用于解决用于解决根据观测数据对所研究的进行分类和预测的问题,也用于在某种方法或原则已经将部分对象分成若干类的情况下,确定新的观测数据属于已知类别的哪一类。1、定义与原理概念:以已掌握的不同类别的样品为标准,结合所观测的不同样本的若干项不同的观测指标数据,建立一个或多个线性组合,称为判别函数,将尚待判断的事物加以判别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适用资料与类型已知所需判别的类型以及关于各类型的多项测试的有关测试数据,据此建立判别模型,然后对未知的测试对象或指标进行类型判别。2、解释与应用(五)因素分析1、定义与原理(1)定义概念:从为数众多的观测变量中概括出少数不可观测的潜变量(又称因素)去替代已有的一些变量的统计分析方法。b.意义:c.因素负荷d.公共因素方差e.特征值与贡献率(2)原理(3)因素的选择2、计算步骤、解释与应用3、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的分析(六)其他常见多元素统计分析方法1、路径分析2、主成分分析◆◆五、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一)选择统计分析方法应考虑的因素1、研究课题的性质和目的2、变量的性质3、数据的分布特征(二)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三)统计方法的选择程序◆◆六、计算机通统计分析◆◆(一)计算机统计分析的基本步骤1、数据的组织2、数据的录入3、统计分析4、结果输出(二)常用的统计分析软件包1、SPSS2、SAS这一章很多内容都自行删减了,因为看不懂

抱神以静

8个可以揭示我们在生活中如何做出决定的心理学实验

通过我们的生活经历来看,我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似乎总能够做出非常理性的选择。比如,他们总是能够在保证食物好吃的情况下又节省金钱,在穿衣打扮方面不仅井井有条还很有分寸。而作为年轻一代的人们,似乎有着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了。事实上,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因素和原因太多了。而今天,我们就将通过8个心理学实验来告诉你,什么因素影响着我们做出决定。1、腰果实验理查德·泰勒因其在经济学中的革命性发现,即“推动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位科学家的灵感来自与朋友和一盘腰果的在平常不过的晚餐之中。为了让朋友们在等待主菜和鸡尾酒的时候不至于太过于无聊,理查德在桌子上放了一盘腰果。无聊的客人们开始吃起了零食,并在几分钟内吃掉了一半。在意识到这么吃下去很可能会影响到客人们接下去的食欲,所以理查德将盘子带回了厨房。而当它回到客人身边时,客人们也对此表示了感谢,也认为如此一来的确可以摆脱它们不断进食腰果的欲望。而作为一名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泰勒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想法,为何客人们要感谢他带走了美味的坚果呢?所以他便提出要向他的研究生探讨这种现象。而这个研究小组意识到,理查德的客人们处于三重选择状态: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少吃或不吃。这种三重替代方案已经形成了兴奋和诱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理性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倾向于低估选择的外部因素。简单地说,当我们处于诱惑或兴奋的境地时,我们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拥有的选择越少越好。在下一个实验里边,小编会再次验证选择越少越好这个论点。2、果酱实验而这一项实验则是来自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希娜·艾扬格和斯坦福大学的马克莱珀。研究人员在食品市场上进行了果酱促销活动。在某个星期六当中,他们在第一个供顾客品尝的摊位上放了24种果酱,而第二个摊位上则放了6种。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发现,第一个摊位上有超过60%的人经过并品尝了果酱,但却几乎没有人买任何东西(购买东西的人为3%)。而在第二个摊位上,只有超过40%的人经过并品尝了果酱,但购买的人竟然超过了35%。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研究人员又进行了99次实验。而这些实验都非常明确的证明:我们选择的越少,我们购买的也就越多。3、可乐实验2000年,美国科学家里德·蒙塔古进行了一项实验,为神经营销作为科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起点。他的灵感来自他自己的女儿,他的女儿需要在学校进行科学课程的研究。蒙塔古调查了超过67人的大脑扫描数据,以了解一项关于人们长久以来所存在的争论,即百事可乐或可口可乐到底谁更好喝。首先,科学家进行了“蒙眼”测试,即在人们不知道是哪一家可乐的情况下品尝它们。核磁共振扫描数据显示,喝下百事可乐时,大脑中的奖励区域(它负责快乐)更加活跃。然后科学家向受试者提供了相同的饮料,并且在明确告知产品的情况下让他们喝百事可乐或可口可乐。此时实验结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大脑奖励区域在他们喝原先所告知喜欢的饮料时更加活跃。根据实验结果,科学家得出结论,行为偏好不仅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来确定,还可以通过潜意识的文化态度和社会刻板印象来确定。简而言之,我们的选择不仅产生于真正重要的因素,而且也产生于诸如品牌之类的微不足道的因素。因此,在做出任何决定时,你应该始终考虑选择对我们来说是否真的最好,或者营销人员是否用他们的技巧影响到了我们。4、爆米花实验来自芝加哥的营养学家布莱恩·汪辛克进行了一项实验,有158名电影参与者参加了该实验。他们被分成了两组,且分配了小(100克)和大(240克)的两种已经有些受潮不那么好吃的爆米花。两组实验参与者都不喜欢这个食物,但是拥有大包装的人们多吃了33.6%的爆米花。这个实验再次证实了这一结论:我们往往是在惯性的基础上作出不明智的、可能产生消极影响的决定。5、交换实验研究人员丹尼尔·卡尼曼、杰克·克内奇和理查德·泰勒对康奈尔大学的一组学生进行了实验。受试者分为3组:第一组拥有一杯咖啡,第二组是巧克力棒,第三组是则可以选择咖啡或巧克力棒。在第三组中,偏好大致相等:56%的参与者选择咖啡,44%选择巧克力棒。后来,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学生被告知,可以进行交换来更改自己的东西(放弃咖啡便可获得巧克力棒,反之亦然)。似乎他们出现交换的数据也应该差不多在一半左右,但事实上,只有10-11%的人进行了交换。接下来,他们又将同一批学生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拥有的是钢笔,第二组是4.5美元(大约相当于钢笔的成本)。当实验参与者被允许可以交换自己的物品时,几乎没有一个有钢笔的人同意与他人进行更换。因此,研究人员证明了所有权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倾向于欣赏我们拥有或有时间使用的东西。6、闹钟实验凯斯·桑斯坦和理查德·泰勒在其关于抵制诱惑的书中解释说:在充裕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两个起点,即“规划师”和“行动者”。 “规划师”将设置好的6点15分的闹钟放在床边,并在闹钟响起的时候平静地起床。而“行动者”在6点15分的闹钟开始响起时,会关闭了闹钟后才起床。7、减肥实验两位经济学家的研究人员约翰·罗马里斯和迪安·卡兰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来帮助人们摆脱多余的体重。起初,他们下注了1万美元,他们必须在9个月内减掉13公斤。未能达到目标的人得支付给对方约定的金额。在实验到期后,结果发现两个参与者都取得了成功。为了保持体重,这两位研究人员都决定,如果他们每增加一公斤的重量就要相互支付一定的费用,而且惩罚只适用于一次。而接下来,这两位实验者都设法保持了体重正常。通过这个实验,研究人员再次证明了在富裕的时代里边,威慑因素对人们的重要性。有时内部的“调度程序”无法应对,你需要在外部约束的帮助下抵制诱惑。8、字谜实验希娜 亚格尔的研究似乎激发了人们的乐观主义,这证明:当我们自己做出选择时,我们会变得更加成功。在实验中,这名女性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数十名儿童,将他们分成3组,并提出解决字谜的问题。来自第一组的孩子们自己选择带有字谜的卡片和用来写答案的标记,他们几乎可以完全自由发挥和做出决定。而第二组的孩子们,则由研究老师做出选择,第三组则由母亲做出选择。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组中的孩子是所有孩子中表现最好的。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人没有任何限制,也没有规定要做什么。他们同时感到了自由和责任,因此也取得了最好的成绩。你同意研究人员的调查结果吗?或者你认为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你的选择?

纷而封哉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些心理实验,能改变你对生命的看法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是心理学史上一部经典的科学实验合辑,由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罗杰.R.霍克编著。本书按照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分篇章介绍了40项心理学经典实验,都是近年来被心理学著作反复借鉴引用的实验经典。作者罗杰·霍克是美国门多西诺学院心理学教授,在心理学方面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无法详细介绍作为学科基础的研究过程,于是筹备本书以填补教科书与科学研究之间的鸿沟。阅读本书,不仅能让人明白什么是科学的心理学,还能够为自己所从事的心理学工作找到依据,并能激发心理学的研究热情,促进更多新的、对实践有指导价值的研究出现。一、为什么人会“心想事成”?这是有科学道理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猜测,在小学教师得到学生某种信息时,他们或多或少会对学生潜能产生某种期望;这种期望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可能会成功的学生行为表现给予鼓励和鞭策,使学生产生自我实现的预期,变得更加出色。他采取的验证方法是,在橡树学校工作人员配合下,对一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了IQ测验,之后每位班主任得到一份名单,上面标注本学年里哪些学生最有发展潜力。学年结束后,计算每个学生的IQ变化程度,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变化差异检验测试是否存在期望效应。实验结果得到了两个重要发现:一是在正式实验环境中被证明了的期望效应,在非正式的现实生活情境中也起作用;二是在低年级中表现更明显,高年级几乎不存在。正如研究所猜测的,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预言。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自我实现预言并不明显,他们提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低年级而定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儿童更强;二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在老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他们在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能影响和带动低年级学生。低年级教师向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教师不同。正如中国人常说“心想事成”,西方人也有“自我实现”的提法。这项研究证明,教师的期望效应对学生的在校表现会产生长期的潜在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可能带着有偏见的信息,对学生传达某种期望。二、人生快乐之道:控制力控制力是指你所拥有的、能够控制你自己的生活和事件的个人力量。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丧失了对自己负责的能力,往往会引起不快,并危害身体状况。如何验证这一点?心理学家兰格和罗丁,与康涅狄格州的一个养老院合作,随机挑选两层楼,让住在两层的老人分布接受两种实验处理,四楼的老人接受了责任感提升的训练;另外的老人作为对照组。91名被试的年龄跨度为65岁到90岁。实验结果证明,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责任感提升的那组被试比对照组的被试感觉到了更多的快乐、也更富有活力,机敏程度高于对照组。这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通过让老人重新获得决策权和胜任感,一些因年老而引起的消极因素是可以被延缓、逆转或者防止的。这项研究结束后18个月,兰格和罗丁又返回去做进一步的调查跟踪,以了解责任感提升条件是否存在长期效应。护士对老人们的评估结果显示,责任感提升组的情况仍明显优于对照组。后续研究清楚的说明,人所拥有的控制力越多,其老年化过程就越快乐、越健康、越平稳。2003年的一项关于德国养老院的研究发现,知觉到的自由和个人选择的减少,可以作为抑郁症状的预测指标。可见,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人的健康,在绝大多数生活情境中,提高个人行为的选择程度的确是一个值得追求的人生目标。三、“这儿,谁是疯子?”人们经常谈到精神病人就色变,甚至对精神病医院都望而止步。但是也有人怀疑,人类能否真正确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观察者做出心理诊断的,究竟是病人本身具有的特征,还是病人所处的环境或场合。心理学家罗森汉招募了8名被试者来做假病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自己送进12所精神病医院,所有被试者被收入不同的医院,有7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假病人的住院时间从7天到52天不等,平均住院19天,没有一个假病人被医务人员识破。结果有利地证明了,在医院环境中,正常人不能从真正的精神病人中被鉴别出来,这是因为过于强大的精神病院环境影响了医务人员对个体行为的判断。医务人员倾向于忽略被人的环境压力,只注重与精神病特质相关的行为。罗森汉的研究震动了精神卫生专业领域,这个结果有两个关键因素:它表明在精神病院场合,心智健全不能从心智不全中鉴别出来;二是揭示了诊断标签的危险性。当精神病人被贴上诊断标签时,他们本人体验到怎样的感受?心理学家调查1300多名精神病人,经历的耻辱和被歧视是大多数被试者的报告。到目前为止,诊断精神病既是艺术又是科学,不废除标签的原因是:他们是有效治疗心理障碍的必要部分。四、抑郁也是能习得的!心理学家赛里格曼从一项有关学习的早期研究中发现,狗在一段时间受到既不能控制也无法逃脱的电击之后,即便逃离的机会唾手可得,狗也学不会逃走。他提出理论认为,动物在学习控制不愉快刺激的过程中存在着某些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它后面的学习。他的实验方法是,准备24只杂交犬,分为三组,每组8只,一组是“可逃脱组”,另一组是“不可逃脱组”,第三组是“无束缚的控制组”。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按垫终止电击;不可逃脱组不能控制电击。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在90秒的时间里均接受了64次电击,可逃脱组很快学会了挤压旁边的鞍垫来终止电击。结果在64次电击的过程中,可逃脱组的狗用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不可逃脱组的挤压鞍垫行为在30次尝试之后完全停止。可逃脱组的狗在箱中能正常学会新技能的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已习得自己的行为与电击终止之间存在相关,不可逃脱组的一只狗在梭箱中做了一次逃脱,在下一次的实验中,又恢复到无助状态。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在后续研究中,心理学家发现,习得性无助导致的人类抑郁可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后果。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的几年中,遭受丧偶、实业、失去威望等事件,都将增加一个人的癌症患病几率。人类对几亿光年外的恒星了解甚多,对于自己的内心,其实了解得很少,而且大部分要不是想当然的猜测,要不就是武断的哲学“思辨”。难得有这么一部小书,用无可置疑的实验的方式,来让人类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对心理学希望了解更多一些的人,可以认真读读这本书。

事也

心理学实验提供给学生的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于怎样记住某一样东西,我们都有着自己的一套记忆方法,或是死记硬背,或是联系生活。经过我们长时间的检验,这些方法似乎都可以让我们的记忆效果好上不少。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认知记忆的实验,这个实验可以让我们重新去思考,怎样去记住自己想记的东西,尤其是作为一个学生,面对无处不在的考试,更需要一个好的记忆方法。在实验里,实验者把被试分成了两个组,实验内容是对数学、英语、地理三个科目的记忆内容进行测试。a组要进行的内容是,不间断地学习这三个科目的内容,即一个小时的数学、一个小时的语文、一个小时的地理,之后进行测试; b组要进行的内容是,20分钟的数学、20分钟的语文、20分钟的地理交替进行,三个循环后进行测试。立马测试的结果是a组成员可以答对80%的测试内容,而b组只可以答对60%的测试内容。从测试结果看,无疑a组的记忆方法更好。然而,当间隔了一个月后,实验者把参与实验的人重新召集起来,再次进行测验。此时发现a组的成员,在间隔一个月后仅可以答出20%的测试内容,而b组的成员却可以答出的测试内容为62%。二次测验结果颠覆了首次测验的结果。从刚才描述的实验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长时间的记忆某一学科, 对我们的短时记忆是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而间歇性的记忆方式,则是对我们的长时记忆有着非常好的效果。这个实验能够告诉我们的是,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去运用不同的记忆方式。如果你很长时间后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你现在应该做的是交替学习考试的内容;如果你在半天或者几个小时后有一场考试,你应该花较长时间在某一学科内容上。可是学生时代,学生们采取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式:在刚学习的时候,是花费大量时间在某一个学科上,而在考试前是把所有的学科快速的都翻一遍。无论哪一个选择,都不是效率最高的记忆方式。科学的进步,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在崇尚终生学习的现代社会,当我们想要去学习更多的东西的时候,不妨试试上述实验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在面对不同的挑战时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如果你是一个职场人士,假如明天有一场重要的职业考试,考试前几个小时的复习,效果应该会不错;如果只是想提升自己将来择业范围,而这件事并不紧急,交替地学习不同东西,效果是优于专注于一个方向的。当然这一切都建立在我们有效学习的基础上,如果是无效的学习,再科学的方法效果也会折损的。当然记忆方式没有哪个是适合所有人的,不同的人有着各自擅长的记忆方式,可能记忆方法并不是最科学的,可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在不断的学习中,实现自我的成长,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才是我们要研究记忆的原因。心理学专注于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每天一点心理学,请关注我。

黑猩猩

心理学家的实验:提高学习主动性的一个有效方法

1.心理学家在研究人与人之间如何增进友谊、减少敌意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安排一群男孩子去露营,把这些男孩子分成两组,这些男孩子并不知道自己是在被实验中。刚开始这两组成员相处融洽。实验者通过安排一些活动,让这两组产生了激烈的竞争,乃至敌意。有的成员甚至在夜里偷偷去烧毁对方的旗帜。那么如何让这两组成员放下敌意呢?方法很简单。实验者通过设置让两组成员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目标的活动,改变了两组之间的关系。先是这些男孩子们乘坐的一辆卡车卡在了半路的石头中,所有的孩子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把卡车推出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验者又特意的让男孩子们露营地方的一个水道坏掉了,这些男孩子们再次通过共同努力解决了这个问题。最后安排看一场电影,但是组织方的钱不够了,这些男孩子们为了看这场电影,都把自己剩下的钱掏出来,凑够了费用。他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这两个小组成员的关系恢复正常后,他们写下的好朋友的名单中有对方小组成员的名字还不少。可见合作是改变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有效方式。为了解决共同的目标,大家在一起想办法,出谋划策,相互熟悉了解,这样的合作增进了彼此的感情。2.这个试验进入了学校,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合作学习其中的一种形式就是拼图方式。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只学习其中的一块内容,然后教给其他人自己的学习成果。结果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既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激发了他们的友谊,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度,提高了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度,并且提高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由老师主讲变成了由学生主动学。老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提问者、组织者出现。学生由被动听便主动学,主动的去收集资料、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效果。由于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在解决问题中,每个人都用心聆听其他人的意见,并给出自己积极思考的结果。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发现其他人身上和自己的特点和优点。由此增加了自己对他人和自己的了解和理解。并且,这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3.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在学校课堂上使用,在家里也同样适用。譬如节假日,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完成一项活动。如共同做一盘菜,孩子洗菜,妈妈切菜,最后孩子在爸爸的指导下完成了部分炒菜动作。这既增强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在共同目标的完成中,在彼此交流想法和对话中,也增进了家庭成员彼此的情感。再如孩子在学校学到一个有趣的活动,比如折纸或者听到了一个故事笑话,回来教给父母去做或讲给父母听,这也进一步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增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因此,合作学习让彼此增加了接触和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友谊,提高了他们对人性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感觉,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爱学校,让孩子更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