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成功举办第四届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怨天怨地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成功举办第四届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

2018年6月20-21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成功举办第四届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InnovFest Suzhou 2018)。中国商务部原部长、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原会长、现任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陈德铭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罗德伟先生,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博士,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芳,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党工委书记丁立新等领导参加了活动。今年的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以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为主题,依托新加坡国立大学及BLOCK71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东南亚及全球的国际资源,邀请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及全球其他地区众多科技项目和企业来苏州寻求合作与发展,推动中国-东盟科技创新资源深度对接与合作。针对国际科技领域的热点议题和高端技术,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大健康和绿色智慧城市三个科技主题为主要分场,并设有主题演讲、高校科技创新论坛、项目路演、项目成果展示、投资人对接会、高端人才项目洽谈对接会等相关活动。大会邀请到中国及东盟国家著名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行业协会负责人、投融资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出席,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科技交流,创造更多国际合作机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大会特设国际高校科技创新论坛,吸引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菲律宾德拉萨大学、厦门大学、深圳大学、浙江大学等三十余所著名高校参加。同时,在参会企业方面,大会吸引了包括法国赛诺菲、美国辉瑞、中芯国际、伟创力、海尔、美的、纪源资本等二百多家知名企业和众多著名投资机构参加交流。大会举行了“智造之家”国际师训项目启动仪式,该项目是中国与新加坡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旨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创新教学设计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自主探索世界的能力,为园区培育新一代创新复合人才。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说,“我们希望在中新两国深化合作的大背景下,通过此次大会搭建国际化的科技交流平台,建立实体经济与创新科技、政府与企业、中国与海外之间的沟通桥梁,进一步提升中新合作的层次与内涵。”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博士说:“希望各位专家、企业家朋友能够把更多的创新资源汇聚在园区,把更多的创新人才引进到园区,把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园区转化,努力打造成为中新合作、聚力创新的成功典范”。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由新国大苏研院主办,自2015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已连续举办四届,共吸引300多项科技项目、800多家单位近3000人参会。大会依托BLOCK 71 Suzhou创业创新生态系统,服务两国科技与产业双向交流,促进国际优秀科技成果来苏州落地发展,致力于搭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对接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截至目前,通过BLOCK71 Suzhou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苏州落地的高科技初创企业已近40家,未来,新国大苏研院将继续拓展BLOCK71 Suzhou区域生态链,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是国内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是中新两国合作在科教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新国大拓展国际化影响力的诉求与苏州工业园区进一步集聚海外科研资源的需要高度契合,双方积极开展密切合作以求互惠共赢。新国大苏研院的性质为事业单位独立法人,举办单位是苏州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中国日报江苏记者站)

爱老家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成果亮相《自然》期刊

日前,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功能材料中心主任刘小钢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成果首次提出了一类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其在X射线辐射下可产生较强的辐射发光,发出颜色连续可调的全色域可见光,并由此实现了对X射线的超灵敏检测与高分辨成像,解决了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技术挑战。闪烁体材料是X射线成像技术中的核心材料,它可吸收高能量的X光子并将之转化为低能量的可见光,以实现X射线的检测与成像。传统的闪烁体材料受限于高温合成、难以在柔性基底上大面积制备、成本昂贵、发光效率有限、辐射发光波长不易精细控制等问题。全无机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的发现克服了这些技术瓶颈,其不仅在X射线激发下可高效发光,而且可在低温溶液法下制备,成本较低,辐射发光波长在可见光区域内任意可调。此外,该类钙钛矿纳米晶闪烁体的发现为制备大面积柔性闪烁体膜提供了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X 射线检测与成像灵敏度,降低X射线在医学诊断和X光机安全检查等方面的辐射使用剂量,使得基于X 光的应用更加安全。这类新型闪烁体材料在医学诊断、国防、安检、半导体工业等高、精、尖技术领域均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记者了解到,刘小钢领衔的研究小组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1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市纳米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刘小钢本人发表过国际期刊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项,曾获新加坡总统科学奖(2016)、英国皇家化学会新科学家奖(2012)等。

沙夫

苏州学者再发顶级期刊!X射线成像领域的重大突破

近期,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研究员频发高质量学术论文。继2月初该研究院卞劲松团队在《Science》子刊发表帕金森病治疗新发现后,最近,该院首席研究员刘小钢团队再次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X射线成像领域的重大突破。北京时间2月18日,刘小钢团队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巧妙利用了一类高性能稀土掺杂纳米闪烁体的长余辉发光特性,与高弹性聚合物相结合,通过施加均匀拉力,成功开发了具有高分辨且适用于不规则三维物体的X射线扩展成像(Xr-LEI)新技术,解决了X射线成像领域的一个重大技术挑战。该技术在时间维度可将被检测物体的结构信息存储长达15天,同时也从空间维度上达到了约25微米的分辨率,高于常规平板检测器所能获得的分辨率的4倍。(苏报融媒记者 袁艺)

浩劫后

世界名校落子黄埔:新加坡国立大学来了,还有广外……

知名大学异地办分校,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不过,这样的大喜事,有时候却搞得神秘兮兮的了,给大家玩惊喜了。这对于分校所在地的吃瓜群众来说,觉得很不可思议;而被录取了分校的学生,两眼一抹黑,临到快要入学,方才知道上学的地方,多少是不爽的。近期,黄埔区再添两所研究型高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均在知识城设立分校。不过,这两所大学之前也没见正儿八经官宣,最近突然就说要开学了。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招生”公众号通报,学校与广州开发区管委员会近日正式签约共建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该院将于今年9月入驻广外知识城校区。而新加坡国立大学落户知识城,则是在8月7日“中新广州知识城在线发布”公号的一则综合信息中,蜻蜓点水提了一下。文章称,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争取2021年春季开始招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也将加盟知识城……国际一流机构接连而至,中新合作成效显著。这两所大学,一所是省属重点,一所是全球名校,都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两所大学入驻知识城设立校区,将有助于知识城集聚国际资源,强化国际化办学特色。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首次出现在今年黄埔5·28集中动工项目名单中。但从最新的信息来看,之前这个项目原来是还没正式签约,仅仅是来参加动工仪式,凑个热闹的。类似的情况,还有同样参加5·28集中动工活动的华师附中知识城分校项目、有轨电车5号线等等。这些吃瓜群众非常关注的项目,至今也没正式官宣的。当然,这些项目基本都已敲定,可能只是一些细枝末节问题,还在解决的路上。又或者,正因为考虑吃瓜群众非常关注,所以才低调处理,而不愿意被过度炒作,特别是附着在相关项目的一些利益。说回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据悉,为满足国家对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质量提升的现实需要和知识城建设对翻译、法律人才的迫切需求,广外黄埔研究院首批安排高级翻译学院、法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入读。根据规划,广外黄埔研究院具体选址知识城科教创新城,即广州商学院以东片区。目前过渡期内,暂时进驻知识城海丝中心。知识城海丝知识中心广外有关负责人介绍,广外黄埔研究生院积极统筹教学资源,按教学计划要求合理配置师资队伍,设置导师辅导室,支持导师与研究生面对面辅导交流;并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利用知识城国家创新平台和高新产业集聚优势,聘请更多行业精英和实务专家担任兼职校外导师。由于是一个新校区,有些即将入读的研究生心中不免有疑惑,知识城校区的环境如何,基础建设是否已到位。为此,学校负责人表示不用担心该问题,该校区办学环境、生活设施以及各种学习生活保障均已设置妥帖。在学习条件方面,2020级研究生使用的教学科研楼由知识城原有独立写字楼改造而成,有空调,共10层,设置各类多媒体课室和多功能厅,配备同声传译、机助翻译、模拟法庭等实验教学室。学习研究环境良好,能够满足研究生日常学习需要。学校图书馆位于教学科研楼二楼,是一个开放的学习交流多功能空间。馆内设阅览座位162个,配备40座的多媒体机房,开放时间为8:30-22:00。首批馆藏中英文图书5000册,主要为法学、翻译学科专业书籍。可通过网络查询并预约借阅学校南北任意一个校区的图书。在生活条件方面,学生宿舍楼由知识城原人才公寓楼改造而成,有电梯。宿舍有独立卫生间和洗漱台,配有WIFI无线网络、空调、风扇、储物柜、移动晾衣架、热水器等配套设施;床体为上下层结构,上层为床位,下层为独立书桌椅,配置专用网络有线端口。每层楼均有公共洗衣房,配有洗衣机、烘干机。住宿费、网络费的收费标准及收取方式与南北校区一样,均按照省价格主管部门文件规定的标准由学校统一收取。新国大广州创新研究院公开资料显示,新加坡国立大学(简称国大),是新加坡首屈一指的世界级顶尖大学,在工程、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享有世界盛名。在近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均名列前茅,2019年位列全球第23名、亚洲第2名。 新加坡国立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其前身为1905年成立的海峡殖民地与马来亚联邦政府医学院;1912年,该校改名为爱德华七世医科学校。1928年,莱佛士学院成立。1962年,马来亚大学位于新加坡的校区独立为新加坡大学。1980年,新加坡大学和南洋大学合并,校名定为新加坡国立大学。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广州设立分校区,还得从一年前说起。2019年5月28日,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梅彦昌一行到访广州,表示愿意进一步加强与广州的科技和人才合作,重点考虑在广州设立研究院或研究成果转化机构,以及设立联合教学项目等,将鼓励更多高层次人才来穗创新创业。之后,这一项目未有更多公开信息。不过,可以作为参考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可能主要干三件事:科学研究、产业化、教育培训。具体来说是:聚焦前沿技术,开展原创性、应用性研究,服务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创新升级;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转化模式,打造国际化创业生态体系,连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优势教育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项目,培养具备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目前,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在搞一个“3+1+1”&“硕士预科”的中外联合教学项目。本科文凭由国内大学颁发,硕士文凭由新国大颁发。前三年本科在国内合作大学学习,第四年本科在新国大苏研院进行衔接课程的学习,第五年在新国大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科研院所集聚知识城根据规划,知识城规划科教创新城、大科学装置区、中试和应用推广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园)、医疗器械和中医药装备制造园等重大平台,将打造成为“黄埔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城将汇集硕博研究生及博士后等高端人才逾7000名,科研人员、教职工逾2000名,形成大湾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其中,知识城科教创新城位于知识城中部区域,即九龙大道以东,广河高速以北至凤湖五路,也就是广州商学院至旺村一带,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根据规划,知识城科教创新城将引入13所科研院所聚集,打造成为高科技人才培育、高校科技研发和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地。截至目前,已有多家科研院所落户该园区:西电广州研究院(研究生院)、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广外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大湾区生态环境科学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广州创新研究院。另外,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埔研究院落户知识城枫下村。由于知识城科教创新城刚启动建设,上述落户知识城的多所高校,统一进驻知识城南起步区旺村地铁站旁的海丝中心园区,作为过渡期。广州交大筹建进展另外,对于大家关心的落户黄埔区的另一所综合性大学——投资百亿元的广州交通大学,近期有了新的进展。7月27日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工作方案》,明确筹建内容、建设模式、工作措施和要求、实施步骤。方案提出了筹建广州交通大学涉及的管理体制、办学定位和规模、学科和专业设置、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会议指出,筹建广州交通大学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举措。要抓紧完善方案并印发实施,扎实推进广州交通大学筹建各项工作,并及时将具体事项报市政府研究确定。来源:黄埔观察

上而不下

第五届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在苏州举行,深化中新合作

9月25至27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举办第五届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现场看到,今年的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以着力深化中新合作为主题,以社会关切的重大问题为导向,设立摩登乐龄、绿色智慧科技应用专场、生态修复等科技专场,涉及数字医疗、医学保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携手国内外高校专家、大型创新企业及科技创新企业分享创新技术,开展专题研讨。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由新国大苏研院主办,自2015年起已展示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个科技项目,吸引超过1400家企业、科研院所及投资机构参与。大会致力于搭建全球顶尖科技、企业对接交流的国际化平台, 服务两国科技与产业双向交流。截至目前,通过新国大苏研院BLOCK71 Suzhou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在苏州落地的高科技初创企业已近80家。“中新国际科技交流与创新大会已经成为中新创新企业寻求新机遇和合作的重点平台,我也借此机会感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长期致力于平台的建设,推动双方创新理念的交流和促进企业间的互相合作。” 新加坡贸工部高级政务部长许宝琨医生在大会上说。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何德华教授表示:“在工业4.0这方面,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我相信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会跟更多的大学及企业合作,为中新两国交流贡献力量。”大会依托新国大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首次引入“新国大硕博创新创业计划”的优质高科技项目参展,涵盖人工智能、物联网、绿色能源等领域。“新国大硕博创新创业计划”由新国大发起,为在校硕士生、博士生和科研人员提供系统性的创业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将研发成果和技术实现产业化。大会还开设了国际高校青年创新创业专场,该专场是本次大会的创业集市和路演评选环节,为具备科技创新成果和创业计划的高校青年创业团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架起青年创业者与创业导师、伙伴及投资人之间的桥梁。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创建于2010年,是国内首家世界一流大学在华开设并自主运营的研究院,是中新两国合作在科教领域的进一步深化。

蟋蟀

新加坡国立大学在重庆设立研究院

图为重庆两江新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协议。重庆两江产业集团中新网重庆10月10日电(刘心羽 甘亦非)记者10日从重庆两江产业集团获悉,中国内陆首个国家级开发新区——两江新区已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正式签署共建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的战略框架协议,该研究院将落户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互联网园(二期)。这是继苏州研究院之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设立的第二所研究院。公开资料显示,在最新的“2019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新加坡国立大学位列亚洲第1、全球第11,共有17所学院,设有3所卓越研究中心及30所大学层级研究机构与中心。重庆研究院将结合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及两江新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及发展方向,围绕先进材料和制造、信息工程与技术、现代(智慧)物流、金融和风险管理等重点科研发展领域,重点开展高端研发平台、高新产业孵化基地和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在高端研发平台方面,重庆研究院将设先进材料和制造研发平台、信息工程与技术研发平台、现代(智慧)物流研发平台、金融和风险管理研发平台等4个高端研发平台。其中,先进材料和制造研发平台主要开展先进材料在环境能源、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产业化工作,为成果快速转化和推广创造条件;信息工程与技术研发平台将结合两江新区发展需求,开展系统建模分析、先进芯片设计、网络信息服务、机器人与车辆控制、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工作;现代(智慧)物流研发平台将借鉴新加坡智慧化城市的理念,针对重庆物流发展的需要,推动适应环保要求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金融和风险管理研发平台将依托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专业金融知识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及两江新区灵活开放的融资机制,助力重庆市及两江新区发展为国内重要的功能性金融核心区。记者了解到,重庆研究院将创办高新产业孵化基地,引进新加坡及世界发达地区的高新初创企业,为其提供发展平台,利用西部快速发展的市场,结合重庆便捷的物流服务、IT人才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企业和人才共同发展,吸引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高科技企业入驻,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相关培训课程,推动新加坡与中国西部企业的技术转移与转化。此外,重庆研究院将设立教育培训中心,开展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训,开发设计符合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以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帮助重庆的科技人才提升专业知识、拓宽国际视野。该项目属于中新合作重大项目,其落地对重庆市中新互联互通合作起到示范性作用。重庆研究院将为重庆在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产业转型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撑,丰富重庆优质的高教创新资源,助推全市国际合作进程。

黍苗

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落户两江新区!

新加坡国立大学,2019年最新QS亚洲排名第1、全球排名第11位。而今天,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正式签约落户两江新区!该研究院作为新国大在中国西部唯一的对外合作窗口和运营总部,将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开放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是中新示范项目又一合作典范,对进一步加强两地务实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依托新国大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全球资源,全方位融入两江新区的科教创产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引进一批专家教授到新区工作,培养一批博士研究生、催生一批优质科研成果、孵化一批科技创新企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两江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王志杰透露。刘成平 摄该研究院落户后将围绕将围绕先进材料和制造、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现代物流、金融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建设4个研发平台促进两江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4个研发平台建设先进材料与制造、信息工程与人工智能、现代物流、金融与风险管理等4个研发平台。现代物流研发平台该研究院将充分借鉴新加坡智慧化城市的成功理念,同时针对重庆物流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物流系统国际标准化、物流信息化以及绿色新型物流体系等三方面的研究,提高物流系统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现代物流的实时监测、全程追踪和质量管控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进而推动适应环保要求的现代化物流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先进材料和制造研发平台主要开展先进材料在环境能源、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及产业化工作,通过科研团队、产业化部门及企业密切合作,从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量产到材料的应用、样机和原型的试制以及产业化推广,形成无缝连接,为成果的快速转化和推广创造条件。信息工程与工人智能平台结合两江新区的发展需求,开展系统建模分析、先进芯片设计、网络信息服务、离散制造业系统集成与优化、人工环境智能控制、机器人与车辆控制、复杂系统与智能系统、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智能信息处理、企业信息化、信息安全、生物信息与认知计算等领域研发创新工作,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两江新区发展模式。金融和风险管理研发平台研究院将依托新国大丰富的专业金融知识和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及两江新区灵活、开放的融资机制,整合新加坡和重庆及两江新区的优势资源,将国际金融运作的成功模式及新国大最新研究成果引入重庆的发展和建设之中。研究工作将围绕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管理、信贷风险管理以及全面金融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将重庆市以及两江新区发展为国内重要的功能性金融核心区。胡大伟 摄引进新国大孵化品牌-BLOCK71同时,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还将引进新国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孵化品牌-BLOCK71, 旨在打造一个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圈,汇集及促进创新创业社群发展,为新加坡及世界各地的高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在重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入驻企业也可以得到专业的孵化及技术商业化支持。国际交流合作和高端人才培养中心此外,该研究院还将设立国际交流合作和高端人才培养中心,在为两江新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交流会议、论坛,开展国际合作,提升两江新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江小妹打探到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材料科学等学科位列世界前10,设有3所卓越研究中心(RCEs)及30所大学层级研究机构与中心,涉及工程与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及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量子技术、癌症与转化医学、互动与数字媒体以及环境和水务科学等领域。张炳龙 摄着力于打造长江上游创新中心的两江新区目前正在加大对全球顶尖科创要素的引育力度截至目前落户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高校及机构数量已经达到13所将为两江新区经济社会的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陈鑫 摄50个中新合作项目落户两江新区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已累计签约中新合作项目50个、金额约120亿美元,逐渐成为承载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的核心区。两江新区在中新互联互通项目框架下,大力推动项目签约落户。除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共建新加坡国立大学(重庆)研究院,以及建设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外,两江新区还与新加坡联合打造高端医疗服务体系,莱佛士国际医院已于1月7日开业。今年2月,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也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复。数据通道初期开通宽带260G,覆盖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六大园区,主要服务对象为中新合作相关的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类企业。两江新区还联合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打造国际合作中心,以星汇两江为承载主体,通过引进各国商会、行业协会、涉外服务机构、总部企业等,打造国际经贸活动频繁、外企信息汇聚、外来产品技术展示、综合服务配套齐全、国际形象标识突出的国际交流联动窗口。此外,两江新区还累计对新跨境融资39.5亿美元,推进中新金融创新示范基地,引进了普洛斯金控、托克集团等一批项目。(文中未标注图片均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官网)总编:张黎 | 副总编:杜术林主编:张科 | 编辑:江亚蔓两江新区新媒体工作室出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草木遂长

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国际化路径

OSCAR首任院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崔占峰在揭幕仪式上讲话。随着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在11月下旬隆重入驻苏州工业园区的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江苏科技界的“朋友圈”又增加了一个重磅级好友。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为打开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品”的通道提供了宝贵路径,也为我国集聚国际顶尖人才、实现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国的新型研发机构已达上千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尽管机构规模大小不一、运作模式各不相同、技术产业各有侧重,但整体来看普遍呈现国际化、实体化、资本化三大发展趋势。招才引智,“国际研究院”纷纷落户坐落在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的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OSCAR),是牛津大学800多年来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法人的多学科研究、创新、技术中心,在第一阶段,12位牛津大学学者已被选为学术带头人,负责建立研究项目组,并将来到OSCAR监督研究工作,每年在苏州待上两个月时间。俄罗斯科学院功勋院士、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的沙赫诺夫瓦季姆教授,最近这段时间一直往来于莫斯科和南京。6月签约,7月注册备案,11月正式“落户”——由他领衔的俄罗斯顶尖高校院士团队,与当地政府和科技企业共同组建了南京华曼信息技术研究院。“我们将在智能探测和传感、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智慧医疗和健康等方面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和创新系统集成研发工作,加快新型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沙赫诺夫院士说。“石墨烯之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去年带领团队组建了南京鼎腾石墨烯研究院,自持三成股份。“这是两位诺奖得主在英国以外成立的唯一一个研究院,康斯坦丁每年都会来南京两三个月,深度参与研究院的工作。”研究院董事长赖中平博士介绍。“新加坡国立大学先后向苏州派驻了几十位顶尖科研专家,他们带着先进的技术,结合苏州产业发展需求,全身心投入到研发和技术转化工作中。”苏州独墅湖科创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蒋卫明说。据介绍,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海外第一家的实体研究院,围绕“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能源与环保科技、先进电子器件、软件工程、农业与食品科技、人工智能”7个科研领域,已建立16个科研小组。近年来,江苏、广东、北京、浙江、安徽、重庆、河北等地鼓励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持续加码。光南京一地,一年多来就新增了182个新型研发机构,其中超过1/3的机构引入国际团队,包括3名诺贝尔奖得主,52名国内外院士等一批全球顶尖专家,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助力“科学”到“技术”的转化有关专家指出,国际研究院能够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进来,在科研成果转化上激发出强劲实力,特别是在电子信息、半导体、新材料等国际竞争较为激烈的关键性领域,国际化显得尤为重要。在OSCAR揭幕仪式上,牛津大学数理学部战略研究经理马丁艾德蒙兹说:“与产业界密切合作能帮助我们识别并确定有趣的研究领域,加强我们在英国的研究工作。我们将得以开发出一系列创新技术,比如数码健康、产业环境修复,并带来现实的利益。”沙赫诺夫院士则认为,俄罗斯的技术研发在国际上排名靠前,核心技术有,但是产业化能力薄弱,而中国的创新土壤肥沃、产业化氛围浓厚,希望能结合双方优势将科研成果落地。而国际研究院的创新制度设计、新型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也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热情。以华曼信息技术研究院来说,沙赫诺夫院士团队占60%股份,当地企业占30%股份,地方政府占10%股份,完全采用企业化的运作模式。“我们的定位就是输出技术和面向市场搞研发,走的是集自主研发、孵化企业、引进人才、人才培养、开放式试验平台于一体的发展模式。”该研究院院长董戈说,虽然研究院才刚刚成立,但已利用沙赫诺夫院士带来的两项科研成果:乳腺癌多频段诊断仪和远程监控机器人,成功孵化了两家高科技企业。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则已孵化高科技企业63家,帮助20名企业家申请到各级创新人才称号,并帮助6家企业获得千万级别的融资。不到两年时间,诺奖得主参股的鼎腾石墨烯研究院已设立四大研发中心、9间实验室,并孵化出鼎腾石墨烯照明、百杰腾等科技公司以及多项石墨烯应用产品。国际研究院除了带来创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能链接全球资源。华曼信息技术研究院的俄罗斯朋友圈在不断扩大,已与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圣彼得堡信息光机大学、喀山工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签订合作协议,获得150余项专利和项目授权。近年来,技术到产品的通道基本顺畅,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环节则成为瓶颈,“这个环节的工作就需要我们这类研究院来做。”董戈告诉记者,“以前在高校里,很少面向社会做项目,走访调研了很多企业后发现,成果不能停留在实验室,我们需要面向市场调整自己的定位。比如语音识别,在实验室识别率很高,但是实际运用中识别率降到很低,那么,怎样在嘈杂环境中提高识别率,进行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是我们要做的事。”自我造血和生存机制的成长是重点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大批量的产品,是高技术、高风险、在短期内可能很难见成效的工作,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无法承担其中风险,此时,政府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南京不但是一个美丽的古都,还是一个创新城市,对国际间的技术转移有很多优惠政策和条件。”沙赫诺夫院士说。据了解,华曼信息技术研究院落户南京,地方政府给予了连续3年资金、科研和办公用房、人才公寓等政策支持。蒋卫明则认为,苏州独墅湖科创区除了优惠政策,还“一站式”提供投融资、项目申报、企业认定、知识产权等服务,打通了政府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而政府支持也并非“无条件”。“我们承诺每年引进1个院士和5个高端人才、孵化企业5-10家,此外还有专利、产值、税收等方面的要求。”董戈说,他认为,依靠政府输血的平台活不好、活不长,研究院的最终目标是自给自足。对于国际研究院的发展,蒋卫明有更多的感悟,他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国际研究院应解决先进技术与园区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问题。国外的科研和创业团队对中国的转化制度和体系缺乏了解,对产业环境和技术人才诉求还需要熟悉,如何做到先进技术的快速有效转化,需要从国际研究院设立之初就充分调研,找到结合点。政策补贴都是阶段性的,国际研究院应研究自我造血和生存机制,了解自身的核心业务和价值,利用本部的特色优势制定出落地研究院的发展路径,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形成自有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之路。建议国际研究院与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究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之间取长补贴,在体制机制、科研、人才、师资等各方面进行资源互通,平台共享,协同发展,使国际化融入到研究院的日常运作和管理中。本报记者 蔡姝雯 孙 庆

三宝

华为和高校科研机构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究院

5月9日,2019全球人工智能产品应用博览会(以下简称智博会)在苏州工业园区拉开帷幕。华为、西门子、科大讯飞、滴滴出行、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等7家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率先在苏州工业园区创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启动式上,智博会公布首批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名单、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专家委员会名单,并为专委会代表颁发聘书,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走出了坚实的一步。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紧跟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战略,率先布局,取得了不凡成绩,已聚集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200家,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2018年实现产值250亿元,通过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一批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先后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营造开放创新、融合创新和协同创新氛围。据悉,首批公布的7家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包括华为、西门子、科大讯飞、滴滴、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苏州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涵盖了工业人工智能 、AI+BIM、AI+教育科技、智慧出行、智能人机交互等运用领域,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将苏州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方面充分发挥了带头示范作用。为更好地开展创新试验区建设,在应用创新试验总体框架下,按照“应智尽智”原则,苏州工业园区还邀请了高文院士等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学者、行业专家,成立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专家委员会,为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给予指导和支持。据悉,首批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名单、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专家委员会名单的公布,是充分融合苏州工业园区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博览会的特色,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目前,苏州工业园区正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智能+创新试验”、建设应用创新中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应用创新环境等举措,开展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人工智能应用无处不在、创新活力迸发、产业集聚发展的国内领先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区,为苏州工业园区争创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区,探索和积累“园区经验”。到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计划聚集10个左右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应用创新中心”),形成10个以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打造2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应用示范项目,建成国内知名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和产业集聚地。到2025年,聚集20个左右创新中心,形成30个左右应用场景,打造40个以上可复制推广的应用示范项目,建成国际知名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试验示范区和产业聚集区,力争成为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纳布科

澎思科技新加坡研究院揭牌 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达成合作

【TechWeb】7月31日,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澎思科技宣布新加坡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并宣布成立澎思技术委员会,推动全球视野下的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同时,澎思科技与新加坡国立大学签署关于开展AI照相机系统研究的合作协议;澎思科技与南洋理工学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在无人驾驶和机器人的研究、开发、测试等方面进行合作。据介绍,澎思新加坡研究院是澎思科技在新加坡开设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技术和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致力于推进以计算机视觉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落地。澎思新加坡研究院自今年3月份成立以来,一方面加强人脸算法安防行业的落地,突破人脸检测、人脸跟踪、人脸质量判断、高分辨率人脸识别等算法在安防领域遇到的问题,提升澎思人脸算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在车牌识别、行人再识别(ReID)、人脸属性、行人属性检测、异常行为检测等算法上实现突破。今年6月,澎思新加坡研究院在行人再识别(ReID)算法上取得重大突破,在三大主流ReID数据集测试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中,算法关键指标首位命中率(Rank-1 Accuracy)获得业内最好成绩,刷新了世界纪录。据悉,澎思科技各行业解决方案已成功落地全国50多个城市,服务超过150家客户。澎思科技自研的ReID算法已经在在公共安全、智慧零售、智慧园区等不同行业的多个业务场景中落地应用。对于新加坡研究院的揭牌,澎思科技创始人兼CEO马原表示,澎思新加坡研究院的成立是澎思科技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将为公司持续发力人工智能领域、探索新业务做好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