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2020考研,5个专业,招全日制调剂生创时代

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2020考研,5个专业,招全日制调剂生

考研考德分数不理想,但肯定能过国家线,那么,调剂成了你最后一条考上研究生的道路,对于调剂,不要小瞧了,有的考生考得不好,却调剂到了211大学,而有的考生明明分数很高,却调剂到个普本,只要做好调剂,你也可以涅槃重生。不过,尤其注意下考研调剂中的“流氓行为”,不过,提前给大家透露个情况,某院校该专业每年都是有一定的招生名额的,如果该专业连续多年未招满,就会有被撤销的危险,前段时间教育刚刚撤销了100多个学位点,所以,考得分低也可能捡漏哦。话归正传,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招调剂生,全日制的,共有5个专业招生。一、调剂专业:二、调剂条件(1)申请调剂考生成绩(单科、总分)必须满足我校调剂专业的国家A类考生分数线要求。(2)我校原则上只接受具有国家一、二批次公办本科院校(不含成人高校、独立学院、网络院校、自学考试院校等)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的考生调剂。三、调剂程序教育部将在“研招网”开通“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符合条件且有调剂愿望的考生可及时上网了解调剂信息和调剂系统的使用方法,按要求申请调剂。(1)考生直接登录研招网选择我校及相关专业进行调剂,考生不需要电话联系。(2)学校初选后,确定符合调剂要求的考生,并通过研招网调剂系统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3)考生必须在12个小时内登录调剂系统确认复试通知,逾期未确认复试通知的,视为放弃复试资格。按时确认过复试通知的考生,视为调剂成功,请按照我校的复试时间安排按时参加复试。四、复试办法(1) 复试由三部分组成:英语、面试及笔试。(2) 复试成绩计算:英语口语总成绩的权重为10%、笔试成绩总成绩的权重为30%、面试成绩总成绩的权重为60%,总分100分。复试成绩(单科、总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3) 评委及工作人员要求:评委及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遵守保密纪律和工作纪律。面试期间,评委不要评价考生,不能代替考生回答问题,面试结束后评委之间不要讨论,以确保面试结果的公平、公正。(4) 总成绩的计算:复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初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权重为50%。按序优先录取。(5) 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期间均需参加体检。有传染疾病的体检不合格者不予录取。整理自各大院校研究所官网(免责及版权声明:仅供个人研究学习,不涉及商业盈利,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爱老家

段旭如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段旭如以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身份参加公务活动,此前是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院长。3月3日,成都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市总工会主席吴凯一行来我院看望党外知识分子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段旭如院长,了解我院疫情防控工作、复工复产以及聚变研究发展情况。段旭如感谢吴凯常委来院专程探望,向他报告了我院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开展的工作,表示自己一直关注成都市委出台的疫情防控政策,我院要在联防联控工作中按照要求抓实抓细。吴凯对我院在成都市疫情防控工作中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肯定。他强调,虽然成都在前期防控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现在还不能放松警惕,要一如既往地严防死守,并抓好复工生产。在全球抗疫的形势下,核西物院境外工作人员也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减少聚集,增强自我防护。大家要团结一心,既要共同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硬仗,又要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科研任务。成都市委也将尽全力支持中国聚变事业的发展。据了解,市委领导与党外人士联谊交友活动,既是一项制度性安排,也是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有效方法。实现党同党外朋友“政治上关心、思想上交心、感情上知心、事业上同心”,以凝心聚力切实推动成都市高质量发展。亲切座谈后,吴凯一行还兴致勃勃地深入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和中国环流器二号M建设现场调研。成都市委统战部相关领导,院党委组织部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段旭如简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1987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1989年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德国Greifswald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ITPA(国际托卡马克物理活动)协调委员会成员,IAEA主办学术期刊《Nuclear Fusion》编委。国家磁约束聚变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领域科技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负责该院聚变科研工作。

同异

专访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 解读“人造太阳”和核聚变的奥秘

央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记者周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近日,我国核聚变发展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那么,究竟什么是“人造太阳”?它的建成实现了哪些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中国之声独家专访了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聚变科学所副所长钟武律。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核心温度大概在1500万℃—2000万℃,而地球上的金属材料在1000℃左右就会融化。钟武律介绍,中国的“人造太阳”所要做的,就是在地球上建一个能够承受住1亿℃,甚至超过2亿℃高温的装置。他说:“太阳到目前为止估计已经燃烧了大约50亿年。太阳为什么能够永不停歇地燃烧呢?因为它的质量非常大,它靠万有引力可以强有力地把聚变材料,也就是它外层的氢元素原子核不断地往太阳芯部挤压,实现一个非常高的温度、非常高的密度,自然而然就发生核聚变反应。”钟武律经常遇到人问他: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太阳,为什么还要再造一个太阳呢?他解释说:“这种装置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是类似的,就是核聚变的原理,所以它不是一个新的太阳,而是一个聚变装置,或者我们说它是一个聚变堆。其实我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利用它来实现核聚变,并且释放能量,用来发电。”核聚变实际上是整个宇宙的能源,建造“人造太阳”也是为了通过核聚变反应持续稳定地输出能量,最终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从而造福人类。由于核聚变的原理和太阳发光发热的原理很相似,所以,这些以探索聚变清洁能源为目的的装置被人们称为“人造太阳”。目前,东方超环(EAST)、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M(HL-2M)都属于“人造太阳”实验装置。钟武律介绍,此次建成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是我国新一代先进磁约束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他说:“这个装置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采用了先进的结构和控制方式,具有先进的偏滤器位形的优势。它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的托克马克装置。它的体积是目前国内现有装置的两倍以上,等离子体电流的能力可以提高到2.5个兆安培,等离子体离子的温度可以达到1.5亿℃,即太阳核心温度的10倍。”在HL-2M装置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多项突破,实现了可拆卸线圈结构,增强了控制运行水平,提升了装置物理实验研究能力,攻克了高镍合金双曲面薄壁件大型真空容器模压成型和焊接变形控制等关键技术,掌握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异形铜合金厚板材制造成型工艺,实现了高强度膨胀螺栓组件的自主国产化等。我国核能发展实施“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中,将聚变能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最终一步。那么,核聚变究竟对我们未来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呢?核聚变,又称核融合,简单说,就是两个质量较轻的原子核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重核的过程,它与核裂变原理相反。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不受控制的核聚变,如氢弹的爆炸。钟武律介绍,想利用核聚变能,就必须要让核聚变变得可控,这就意味着必须要满足三个非常苛刻的条:“第一个条件,它需要的温度特别高,因为只有温度特别高,它的这个原子核才会具备足够高的动能,才会跑得更快;第二个条件,等离子体的密度要足够高,高的概念就是原子核之间碰撞发生聚合反应的概率要提高;第三个就是要长时间地控制住这些原子核,将高温高密度的核反应条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这样才能够使核聚变发生,并且可以持续下去。”然而在地球上,没有任何材料可以把1亿℃高温的等离子体给直接包裹起来。但是科学家想到了一个办法——用强磁场的方式,把带电粒子约束住。钟武律回到核西物院的时候,正好赶上2A团队重点攻克一项关键技术——实现高约束模式运行。经过1万多次的实验,团队终于在2009年于国内首次实现了高约束模运行。人类对于清洁能源的期待是没有废气、没有放射性废物排放、资源丰富的一种能源。钟武律介绍,核聚变能恰恰就是这样一种能源。“第一,核聚变的反应燃料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其中核聚变反应的燃料氘是可以从水里面提取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核聚变的反应是具有固有安全性的,它不存在所谓的不可控,不存在所谓的爆炸;第三,因为核聚变反应不会排放废气,不会有温室气体的产生,也不会产生长寿命的放射性产物,所以它是目前人类认识到的最理想的能源。”钟武律说。钟武律总喜欢在分享研究成果的时候以一首歌来结尾,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种太阳》,他说,研究核聚变能的这种感觉就像人类第一次看到自己点燃了篝火——发光发亮,充满希望。当下,从国际国内核聚变研究发展的概况和现状来看,业界普遍认为,预计在本世纪中叶能够实现聚变能的商业应用。目前,国家原子能机构正在研究布局一体化核聚变研究创新体系,打造国家级核聚变创新研究平台、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平台、青年科学家成长平台,全面促进我国核聚变事业由并跑向领跑迈进。

百川灌河

“人造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

起重机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杜瓦底座吊入托卡马克基坑内。 (资料图片)中核集团建造的中国环流器二号。(中核集团供图)可控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近日,我国传来好消息: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近日,位于法国的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迎来了重要里程碑时刻,施工人员开始安装反应堆托卡马克的首个主要部件。此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按期开展了相关安装底座——杜瓦底座的接收及吊装准备工作,为核心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从“靠太阳”到“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是全球核聚变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伴随全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然而,地球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寻找未来能源成为当务之急。万物生长靠太阳,无论是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是风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的能量,科学家们早已探明究竟: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从而制造“太阳”呢?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可以,而且是必须。“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人类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与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表示。从必要性来说,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有污染,风能、水能不稳定,核裂变能原料有限、核废料有放射性污染,因此,需要寻找资源丰富、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目前,最有可能担当这一角色的只有可控核聚变能。而且,可控核聚变不排放有害气体,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可行性来说,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地球上含量极为丰富。“氘在海水中储量极大,1公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后,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段旭如说。一字之差的困难从核裂变到核聚变,从不可控到可控——仅一字之差,但技术难度差别太大了。“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爆炸后不到10年,核裂变技术就实现了和平利用,建成了核电站。”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钟武律说,因此,许多人曾乐观地认为,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核聚变的和平利用——然而,经过全世界科学家超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至今仍未成功。钟武律做了一个简单比较。太阳能稳定核聚变,是因其内部不仅有1500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且约有3000亿个大气压的超高气压。而地球上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气压,只能在高温上下功夫了,需要把温度提高到上亿摄氏度才行。“先不说如何产生这么高的温度,就算产生了,也找不到容器‘盛放’它。”钟武律说,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钨在3000多摄氏度就会熔化。不过,人类不会被困难吓倒。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经历了一系列磁约束技术路线的探索,到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效果惊人,备受关注。托卡马克,简单来说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真空,外面围绕着线圈。通电时,其内部会产生巨大螺旋形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目的。“核聚变能是清洁安全的,但仍需科学普及。”段旭如表示,就聚变堆而言,燃烧等离子体被约束在真空室内,且所含聚变堆中的氘氚燃料含量低,不会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勇担重任的中国核电人我国可控聚变研究始自上世纪50年代,几乎与国际上聚变研究同步。1965年,根据建设需要,我国建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也就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正是在这里,中国核聚变领域第一座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HL-1)托卡马克装置于1984年建成,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建造与运行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核聚变工程技术及实验运行人才队伍,为我国发展更高参数的磁约束聚变大科学装置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中国磁约束聚变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5年,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在合肥建成;2002年中国建成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预计今年在四川成都投入运行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它可将我国现有装置的最高等离子体电流从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离子温度也将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人类的共同目标正如太阳造福于整个地球,“人造太阳”的研制,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但其技术挑战大,研发困难重重,因此需集全球之力共同来攻克。基于此,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06年应运而生,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7方参与,计划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共同建造一个电站规模的聚变反应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凝聚了国际聚变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聚变界的技术力量。“该项目也是中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最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中国承担了约9%的采购包研发任务。”段旭如表示:“签署这个计划,正是希望集中全球科技力量,共同攻克难题。”“这些年来,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进展得益于参加ITER计划。”段旭如说,利用这一良好国际合作平台,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核聚变研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从过去的跟跑步入了并跑阶段,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ITER计划的快速发展。钟武律表示,参加ITER计划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建设,承担着诸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采购包)任务。“目前,中国承担的ITER采购包,不管是在研发进度还是在完成质量方面,均处于7方的前列,为ITER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与智慧。在国际聚变舞台上,中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除了承担中方承诺的任务外,中方还积极争取ITER其他关键任务。去年9月,中核集团牵头拿下了ITER迄今金额最大的主机总装1号合同。这个工程安装的是ITER装置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其重要性相当于核电站的反应堆、人体里的心脏。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中标的最大核能工程项目合同。“通过国际竞标拿到了ITER项目最核心部分的安装工程,证明我们的团队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从ITER计划的进展以及国际核聚变发展进程看,我们有信心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发电。”段旭如充满信心。

淡而无为

中国曾被人造太阳国际俱乐部拒之门外,如今成全球领先者

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HL-2M)上周首度放电,标志中国在这一领域技术跻身全球前位置。但中国推进核聚变--新能源科技的道路并不平坦,曾因美国影响力,在人造太阳国际俱乐部被拒诸门外,几经困难始能发展出今日的高端技术。所谓人造太阳,即一种以核聚变为基础的新能源,目前尚在研制中,并未投入商业运用。中国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已跟国际同步开展核聚变领域研究,并于1965年在四川乐山建成了国家核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即今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技日报文章指,苏联科学家后来提出托卡马克(Tokamak)方案,即用磁约束控制核聚变,目前全球研制中的人造太阳--核聚变发电项目,基本都是依此方案进行。中国的托卡马克研究虽仍在起步,但八十年代制造出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光设计图纸就有3层楼那样高。这为中国核聚变研究领域奠定基础,培养了人才队伍。至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用羽绒服、牛仔裤、瓷器等生活物资,换了苏联价值1800万卢布的T-7的半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在当时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主要依靠自己力量,对T-7及其低温系统进行了根本性改造。1994年,更名为HT-7的大科学装置成功研制,使中国成为继俄、法、日之后第四个拥有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国家。也就在核聚变、托卡马克装置探索过程中,愈来愈多国家的科研人员认识到,人造太阳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无法解决所有难题。在1985年,美苏首脑为此提出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The 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ITER被视为一个强国俱乐部,在2001年之前一直将中国拒之门外;当时除了意识形态上的排斥,更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科研水平还不高。至2001年,由于美国退出,ITER成员国出于分摊经费的考虑,希望扩大参与国的范围。中国借此再次申请加入,2003年正式以平等伙伴身份加入了ITER计划谈判——加入这个高入门会费的俱乐部,每个成员国要至少承诺10%的投入,约合人民币100亿元。曾代表中国参与ITER谈判的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忆述,中国参与ITER,是向世界凸显中国是负责任、有能力的国家。事实上,2006年,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议》签署,中国与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共7方参与,计划在法国共同建造一个世界上最大的超导托卡马克实验反应堆。中国之后为这个项目提供技术贡献。中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主任罗德隆形容,国际合作建造的这个人造太阳,体积接近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尺寸,高30米,直径30米,重达2.3万吨。其中,中国为此提供了自己研发的材料技术--需要在0.8毫米直径内拉出上万根细丝,最关键的是,这样精细的超导线圈,最短长度达1公里。至今年7月28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重大工程安装正式启动,它位于法国南部卡达哈什,工地180公顷、相等于9个香港维园之大。ITER重达1250吨的底座已平稳落位于托卡马克装置基坑内临时支撑上。

清春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公布拟录取名单,一个比一个牛,清华学生也落榜

在最新的一轮ESI排名当中,中国科学院大学再次夺魁,全球排名也是整体提升,中国科学院这里培养了新中国的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目前也是博士研究生数量最多的学校,理学博士生占全国三分之一,科研实力也是非常强劲,拥有两院院士248人,拥有硕士生导师一万多个,还拥有非常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实验室等等,中国科学院的主要学生就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看着这样的科研条件,科研实力,自然每年有大量的学生想要去中科院深造学习,今天我们来看看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拟录取名单,我们来看看我国顶尖的科研院校的竞争是多么恐怖。高手云集,仅有五个人成功上岸报考物理研究所的学生考的分数那真的高得吓人,一共有28人参加复试,400+的同学就占9个,占比32.1%,前面我看到的一些985高校,顶多就是几十个人复试里面有三四个400+的同学,同为相似的工科专业。这些考生都是来自于国内211、985大学的学生,其中有一个还是来自于英国牛津大学,牛津大学是世界顶尖高校,他们实力也是大家所公认的,牛津大学的本科毕业生愿意来中科院攻读硕士研究生,也是对于我国科研实力的一种认可,只有实力变强过后,别人才愿意过来就读。5人成功上岸28个人当中仅有来自于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的学生被物理研究所录取,其中南开大学有两名学生成功上岸,看到这里,我想到去年参加比赛认识的一位西南石油大学的同学,那也是一位大佬,我们在2019年9月比赛才弄完,她才开始全身心投入复习,最后成功上岸北京中国科学院,举这个例子主要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只要自身实力足够,自己也可以上中科院,虽然她在一所双非大学,她的履历也是非常亮眼,各种国家拿到手软,本科毕业论文,独立全英文撰写,去参加复试的时候,可以用英语和导师自由交流,英语好,专业知识扎实,这种学生老师怎么会不喜欢。14人调剂成功有14位同学所内调剂成功,虽然他们没能圆梦自己最中意的专业,但是也圆梦自己中意的大学,而且进入研究生阶段,自己的研究方向主要还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导师研究什么,你就研究什么。现在这些同学只需要按照相关要求体检,然后提交相关材料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他们就研究生了,也许现在他们已经在接受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了,还没有参加复试的同学可以沾沾他们的喜气。复试不及格只有落榜目前我看到的学校复试细则里面,每一个都有这一条,“复试不及格,不予以录取”,复试对于研究生招生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什么在疫情期间也不会取消复试的原因,而且物理研究所并没有像部分高校一样提高初试成绩占比,他们还是初试成绩占比50%,复试成绩占比50%,复试表现不佳,没有及格,初试成绩再高也是没戏,何况复试不及格的那几位同学的初试成绩在这群人当中分数相对来说还比较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硕士研究生录取真的是神仙打架,但是还是有一些不是很知名学校的学生逆流而上,成功考上中科院,比如西南石油的学生,还有物理研究所录取的三峡大学的学生,如果有实力,你也可以的!喜欢的点个关注吧,每天说教育,我们下次再见!

道术

大国重器!这5位核聚变学者,竟都来自湖北同一所顶尖高校!

2020年12月,《光明日报》头版聚焦了华中科技大学"人造太阳"团队的二十年奋斗故事。多年来,华中科技大学为我国聚变领域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不断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本期推送,小编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从华中大走出的核聚变领域的佼佼者——(按入学/任教年份排序)武松涛武松涛,1983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光学工程系,后获得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磁约束聚变堆总体设计组成员。他是现任ITER(International Thermal-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国际组织托卡马克工程司副司长,也是我国目前在ITER组织任职级别最高的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过国家973、863项目;2003-2004年曾任ITER国际组中国技术代表,2008年赴ITER国际组织工作,曾任ITER真空室总体项目团队负责人,ITER托卡马克装置主机总体集成负责人,ITER总部与各方协调负责人。陈伟陈伟,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2006和2010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和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在HL-2A上从事磁约束核聚变等离子物理实验与诊断相关工作,特别是磁流体不稳定性和快粒子物理方面的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ITER国内配套项目课题负责人,CFETR快粒子任务组组长。先后获得蔡诗东等离子体物理学奖和胡济民教育科学奖, 获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两项(一等奖和三等奖),获国防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9年,当选中核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获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青年创新奖,获亚太等离子体物理学会杰出青年研究奖。季小全季小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和2011年分别于华中科技大学和核西物院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等离子物理与实验。2006年起,季小全在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等离子体诊断及托卡马克装置物理实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电磁测量诊断系统研究、磁流体不稳定性研究及控制、等离子体平衡及约束等方面。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专利多项。王璐王璐,博士生导师。2012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提出的"湍动加速"(turbulent acceleration)的自发转动新机制发表在物理学顶尖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上,并被日本原子能机构的M. Kikuchi教授出版的书目《聚变研究前沿II》(Frontiers in Fusion Research II)所引用。2017年,王璐荣获亚太物理学会首届等离子体物理大会(1st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Plasma Physics)基础等离子体物理组"杰出青年科学家",以嘉奖其依据回旋动理学方程对驱动自发转动的源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提出"湍动加速"的新的流驱动机制。郭伟欣郭伟欣,于2012年至201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庄革教授和王璐教授。2018年6月至今在"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支持下于聚变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湍流杂质输运。2019年,第3届亚太物理联合学会等离子体物理大会(3rd AAPPS-DPP)上,郭伟欣荣获"30岁以下年轻科学家与学生奖"(U30奖),以嘉奖其在氢同位素等离子体中研究平行速度剪切湍流驱动杂质输运的理论成果。亚太等离子体物理U30奖主要颁发给亚太地区30岁以下的年轻科学工作者,以表彰其在等离子体物理领域杰出的原创性成果。2019年共有6位年轻学者获得U30奖。这些华中大"聚变人"只是众多优秀校友的代表,在升起全球瞩目"红日"的征程中,华中大人还将在核聚变的领域内不断燃烧,释放更多的光与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其于本也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安装开启,人类离“造太阳”还有多远?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安装开启,人类离“造太阳”还有多远?可控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是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近日,我国传来好消息: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为“人造太阳”核心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近日,位于法国的世界上最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迎来了重要里程碑时刻,施工人员开始安装反应堆托卡马克的首个主要部件。此前,由中核集团牵头的中法联合体按期开展了相关安装底座——杜瓦底座的接收及吊装准备工作,为核心设备安装工作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国向核能高端市场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将为我国深度参与聚变国际合作、自主设计建造未来中国聚变堆奠定坚实基础。从“靠太阳”到“造太阳”可控核聚变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是全球核聚变人一代代接力奔跑,致力于照亮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梦想。伴随全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然而,地球化石燃料的储量有限,寻找未来能源成为当务之急。万物生长靠太阳,无论是传统的化石能源,还是风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的能量,科学家们早已探明究竟:来自其内部的核聚变反应。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模拟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研发可控核聚变技术,从而制造“太阳”呢?专家的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可以,而且是必须。“可控核聚变是目前人类认识到的,可以最终解决人类社会能源与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段旭如表示。从必要性来说,化石能源不可再生且有污染,风能、水能不稳定,核裂变能原料有限、核废料有放射性污染,因此,需要寻找资源丰富、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目前,最有可能担当这一角色的只有可控核聚变能。而且,可控核聚变不排放有害气体,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从可行性来说,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地球上含量极为丰富。“氘在海水中储量极大,1公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聚变反应后,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段旭如说。一字之差的困难从核裂变到核聚变,从不可控到可控——仅一字之差,但技术难度差别太大了。“世界上首颗原子弹爆炸后不到10年,核裂变技术就实现了和平利用,建成了核电站。”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钟武律说,因此,许多人曾乐观地认为,用不了多久就能实现核聚变的和平利用——然而,经过全世界科学家超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至今仍未成功。钟武律做了一个简单比较。太阳能稳定核聚变,是因其内部不仅有1500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且约有3000亿个大气压的超高气压。而地球上无法达到如此高的气压,只能在高温上下功夫了,需要把温度提高到上亿摄氏度才行。“先不说如何产生这么高的温度,就算产生了,也找不到容器‘盛放’它。”钟武律说,地球上最耐高温的金属材料钨在3000多摄氏度就会熔化。不过,人类不会被困难吓倒。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家们就经历了一系列磁约束技术路线的探索,到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方案,效果惊人,备受关注。托卡马克,简单来说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它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真空,外面围绕着线圈。通电时,其内部会产生巨大螺旋形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目的。“核聚变能是清洁安全的,但仍需科学普及。”段旭如表示,就聚变堆而言,燃烧等离子体被约束在真空室内,且所含聚变堆中的氘氚燃料含量低,不会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勇担重任的中国核电人我国可控聚变研究始自上世纪50年代,几乎与国际上聚变研究同步。1965年,根据建设需要,我国建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聚变研究基地——西南物理研究所,也就是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正是在这里,中国核聚变领域第一座大科学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HL-1)托卡马克装置于1984年建成,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成功建造与运行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运行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核聚变工程技术及实验运行人才队伍,为我国发展更高参数的磁约束聚变大科学装置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中国磁约束聚变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95年,中国第一个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在合肥建成;2002年中国建成第一个具有偏滤器位形的托卡马克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A(HL-2A);2006年,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预计今年在四川成都投入运行的“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将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实验研究装置。它可将我国现有装置的最高等离子体电流从1兆安培提高到3兆安培,离子温度也将达到1亿摄氏度以上。人类的共同目标正如太阳造福于整个地球,“人造太阳”的研制,将为人类带来巨大福祉。但其技术挑战大,研发困难重重,因此需集全球之力共同来攻克。基于此,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2006年应运而生,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7方参与,计划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共同建造一个电站规模的聚变反应堆,也即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之一,凝聚了国际聚变界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以及国际聚变界的技术力量。“该项目也是中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最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其中,中国承担了约9%的采购包研发任务。”段旭如表示:“签署这个计划,正是希望集中全球科技力量,共同攻克难题。”“这些年来,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进展得益于参加ITER计划。”段旭如说,利用这一良好国际合作平台,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国核聚变研究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从过去的跟跑步入了并跑阶段,部分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的积极参与也推动了ITER计划的快速发展。钟武律表示,参加ITER计划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建设,承担着诸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采购包)任务。“目前,中国承担的ITER采购包,不管是在研发进度还是在完成质量方面,均处于7方的前列,为ITER建设贡献了中国力量与智慧。在国际聚变舞台上,中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除了承担中方承诺的任务外,中方还积极争取ITER其他关键任务。去年9月,中核集团牵头拿下了ITER迄今金额最大的主机总装1号合同。这个工程安装的是ITER装置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其重要性相当于核电站的反应堆、人体里的心脏。这是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中标的最大核能工程项目合同。“通过国际竞标拿到了ITER项目最核心部分的安装工程,证明我们的团队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表示。“从ITER计划的进展以及国际核聚变发展进程看,我们有信心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发电。”段旭如充满信心。

时邁

一个西部县域有多强?“隐藏”25名院士、8万名科技人才,竟能从上海、深圳“挖墙角”!

来源:瞭望智库文 | 魏旻25:47专访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区委书记江彬游仙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北部,涪江以东,距离成都130公里,地处成德绵发展轴、成渝西“黄金三角”的重要节点。它曾是三国故地、古绵治所,因东汉高士李意期仙游此地而得名。(图为游仙区城市景色)游仙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仅56万,在我国众多县域中,看起来相当“平平无奇”。然而,这里坐拥3家国家级军工科研院所、25名两院院士、8万多名科技人才!对于一个小小的县域来说,如此密集的科技资源分布,在全国都实属罕见。更重要的是,游仙还致力于让这些科技资源在本地“开枝散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逐步发展成为绵阳科技城的核心区,将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智能制造打造为重点支柱产业。2018年,游仙区创造生产总值247.1亿元,仅上述三大支柱产业就占据了74%!可以说,游仙区无疑是中西部地区科技领域异军突起的代表。近几年,越来越多东部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团队慕名前来,其中很多都是来自上海、深圳这样的“创新高地”。游仙怎么做到的?1科技资源怎么来的?游仙与科技结缘,源于半个多世纪前国家调整工业布局的“三线建设”。那时,游仙所在的绵阳还只是散落在四川盆地中的一个小县城,还没有“游仙”这个地域概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走向破裂,中国原有的安全体系遭到动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加之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国西南方向面临威胁。这样的国际形势,使中国必须重新定位国家安全形势。当时,我国有70%的工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布局在军事经济学角度可谓相当脆弱。于是,建设战略大后方被郑重提上议程。我国的大后方在哪里?当时,毛泽东主席根据地理区位和军事战略优势将我国划分成了“一、二、三线”地区。“三线地区”战略优势非常明显——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离东南海岸线七百公里以上,且四面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因此,该区域当仁不让地成为后方建设的根据地。“三线建设”由此拉开序幕。(图为中国三线建设区域划分示意图 图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上千大中型企业从东部和北部迁往偏僻闭塞的西南和西北;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召唤下,数以百万计的工人、解放军官兵、工程技术人员从大城市钻进了小山沟。整个西南、西北地区的命运因此改变,游仙被时代仓促选中。(图为参加“三线建设”的青年人)因“靠山、分散、隐蔽”的特殊地形条件以及宝成铁路这样便利交通的加持,绵阳成为西南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此后十多年,这座原本安静荒芜的西部小县城热闹起来,几乎每个月都大事不断,电子、机械、冶金、航空、核工业等四十多个重点建设项目渐次铺开:1964年,西南金属制品厂定点绵阳;1965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迁址绵阳,长虹机器厂投产,涪江机器厂经国家验收合格、正式投产;1967年,国营857厂(西南金属制品厂)全部竣工投产;1971年,东方绝缘材料厂正式投产;1972年,中国燃气涡轮研究所(代号624所)布局江油;1973年,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建成通过国家验收;1977年,西南自动化研究所(58所)在绵阳建立。绵阳坚实的军工基础由此奠定。“三线建设”留给绵阳及游仙不止这些军工厂和科研院所,还有为国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当年,著名科学家邓稼先、王淦昌、于敏等都曾在这里隐姓埋名,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创造了的“两弹一星”的奇迹。今天,在游仙奋斗的年轻人也同样把这种精神传递了下去——尽管离战乱四伏的年代已非常久远,但只要国家需要,年轻人无论生在天南还是地北,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来到祖国西部的深山,攻克最尖端的技术。(图为“三线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就这样,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为绵阳乃至后来的游仙打开了现代化发展的大门。2让科技资源留在本地发光!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原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成立游仙与涪城2个县级行政区。可见,游仙并不是唯一有机会继承绵阳科技优势和人才资源的县域。除游仙、涪城以外,隶属绵阳的还有包括江油市在内的7个县(市、区)。(图为绵阳市行政区划)事实上,分区后,相比涪江、江油等其他“兄弟”县域,游仙的各方面基础都相对薄弱,有点“先天不足”。一是农业发展遇瓶颈。早先,农业是游仙的主要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游仙人均耕地不断缩减——全区38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仅1.3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52亩,已满足不了作为支柱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的需求。二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绵阳的重点工业产业主要布局在当时涪城所在的区域,其次是江油市、安州区,游仙区仅排在第四位。游仙工业发展还存在制造业层次和水平较低、成规模的企业较少、体制及管理相对落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等问题,导致游仙在工业发展一开始就比别的地方吃力。此外,由于游仙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多,随着经济发展资源约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三是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同属于“老”区的涪城区,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75%,接近发达地区水平,而包括游仙区在内的其他绵阳县域,还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初期。不仅如此,绵阳的大企业、商圈都集中在涪城区,游仙的居民笑称买个“火炮儿”(四川方言,指内裤)都要去涪城。当地人说:“和涪城相比,游仙简直像后妈生的”。可好歹也有绵阳的基因,游仙真的能甘心于此吗?当然不能!分区后的很多年,游仙一直在努力突围,既然农业支撑不了经济,那就集中力量把工业搞上去。可是,游仙工业基础也相对薄弱,怎么办?只能跨越式转型发展高科技产业,在这方面,游仙汇集了绵阳乃至全国最顶尖的科技资源,足以令其他县域欣羡。(图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是游仙辖区内宝贵的科技资源)然而,科研资源不是说能利用就可以利用的。一方面,这些“国宝级”科研院所们直接对接国家,没有功夫顾及当地的发展。况且,军民生产一直是两个系统,许多院所手握高大上的“黑科技”很难被地方所用。另一方面,90年代以后,东部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政策支持等都把中西部远远甩开。游仙的科研院所和企业也想去发达的东部地区发展。为了打破僵局,那几年,游仙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直到2015年迎来转机——那一年,国家大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并将军民融合提升为国家战略。游仙当即决定:必须不惜一切与本地科研院所建立合作,留住这些科技资源和人才,并将那些高大上的科研成果造福于当地经济发展。游仙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主动与辖区科研院所搞好关系,比如建立常态化的对接联系机制,经常举办交流活动,倾力服务院所的发展需求,建立起良好的院地合作关系。在接受瞭望智库采访时,游仙区委书记江彬表示,这些年游仙区的党员干部为了留住辖区内的科研院所不惜一切“讨好中物院、巴结六二四、支持五八所”。游仙区实施工业企业目标责任制,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负责对接至少一家企业,随时随地帮他们解决困难。在三线期间落户游仙的国内绝缘材料领军企业东材科技,前身为四川东方绝缘材料厂。这些年,东材科技发展速度迅猛,开发出特高压绝缘材料、新型绝缘材料制品等高科技民用产品,发展成拥有9家子公司的集团公司,不仅在上交所上市、产品远销海外,还带动游仙新材料产业在2018年实现产值30亿元。在采访中,东材科技相关负责人对库叔说:“尽管这些年不少更发达的地区对其发出邀请,但他们仍毅然决然留在游仙,除了看好当地的发展前景,还有一部原因是为了感恩。”(图为东材科技新材料生产车间)近几年,在游仙大获成功的老企业还有1988年中物院出资建成的四川科莱电梯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自主研发了物联网技术并成功应用到电梯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在10秒内发现电梯故障。科莱电梯还在游仙建成了西南最大的电梯产业园,园区覆盖电梯整机、电梯零部件生产等5家整机企业和26家配套企业。(图为西部最大的电梯基地:游仙石马镇电梯产业园)以前,人们谈到游仙招商只知晓做电视的长虹,但现在,以中物院、东材科技、科莱电梯等为代表的机构和企业已渐渐成为游仙的金字招牌!3选择主动出击!游仙明白,本地科技资源虽然留下来继续发光发热了,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仅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就算发展普通工业,对硬件设施、制度环境等也有着较高的要求,何况游仙要发展的还是高科技产业。于是,游仙再次主动出击,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一是确定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游仙在原有优势上进行转型升级。目前,游仙辖区内有3所国家级科研院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装备集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基于这些院所的优势领域,游仙决定集中力量向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三大产业发起猛烈攻势。二是搭建制度。如何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当下全国发展科技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能超速完成升级,游仙创造了“大联盟、小组团”产业发展新模式。一方面,游仙将辖区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人才整合在一起,组建成跨领域、跨行业交流合作的 “大联盟”。在这个平台上,各行各业可以尽情开发创新,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另一方面,游仙还撮合同类产业、同类人才、同类需求产业和上下游链条搭建成18个产学研“小组团”。成员可以抱团补链、相互交换技术需求,实现科技成果无缝转化。得益于“小组团”,游仙三大产业中的每一个产业都集聚了二三十多家企业,它们可能是产业链的任何一环。完备的产业链不仅有利于产品最终的输出,还有助于将产业做大做强。这样,既能保障企业利用好本地科研资源,又能让科学家和企业家走到一起、各取所需,有效打通科技转化壁垒。目前,游仙区已建成1个全省军民融合大联盟、4个行业联盟(智能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和新材料)、20个龙头企业牵头的产学研组团。游仙还实现了科研平台共享,将绵阳科技城内众多优质的国家级实验室、国家级实验平台开放给辖区内企业使用。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实验仪器的购买和使用成本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下企业可省下了大笔成本!此外,游仙还根据绵阳市安排部署,创设了“三个清单”制度,分别详细列出科研单位的需求、科研单位有哪些成果能够被市场转换利用,以及哪些科研项目民营资本也可以参与合作。至此,长久以来科研院所和企业在成果转化需求上沟通不畅的问题终于有望得到解决。三是重整交通,让资源在路上畅通无堵。在内围,游仙延长了一环线、贯通了二环线,实现游仙区、涪城区、经开区的有效串联;在外部,推动九绵高速、G5成绵高速扩容、绵苍高速和国道108改线、省道205改线等项目。到2020年,游仙将初步形成“外部联通、内部贯通”的综合交通路网体系,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重要的货物始发、中转和终达站,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和集聚地。(图为游仙交通图 图源:游仙发布)四是为企业创造更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了促进研发、打通军民融合产品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游仙区建成了6家科技孵化平台,全区孵化器面积已达12万平方米,进驻企业300多家,其中包括以五八所、九院科研人员自主创业的企业。孵化中心可以将院所的研发成果转化,变成研发、实验、生产、推广、销售等各个过程,形成看得见的产业。产业来了无处承接也不行。2010年5月,游仙成立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重点打造了循环经济示范园、军民融合产业园、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电梯产业园、化工工业园六大专业园区。经过近8年的开发建设,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从5.47平方公里拓展到14.1平方公里,已建成园区面积8.4平方公里。2018年,园区实现主营业收入650亿元,被认定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图为游仙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图)【注:游仙高新区主要分为北区、南区和东区。北区主要打造智能制造产业、特色化工产业等;南区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光电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东区位于新桥、魏城片区,目前已开工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当下,我国正式进入5G时代,游仙区鼓励园区企业把握好5G的东风,将多年的艰苦研发、科技产品一一兑现,做大做强;同时,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本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接下来,游仙将延续实干精神,围着院所、盯着项目、拉着企业人才,推动产业链条式集群发展,力争用3年时间将游仙打造成千亿级产业园,用5年时间将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新材料应用打造为新兴产业支柱。4营商环境靠“信义”招商引资是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源泉,对游仙这样的西部区县来说尤为重要。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无论基础设施还是营商环境都处于劣势,东部地区企业一般也不会将其作为优先选择的目标。幸运的是,中西部地区迎来了百年未有的关键机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必要一环,也是加快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机会。自2010年以来,国家多次号召中西部地区做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工作。这样的机会怎能错过?为了脱颖而出,吸引科技含量更高的企业,游仙必须下大功夫!事实上,这些年游仙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颇有成效。近3年,协议引资额达500余亿元,到位资金100余亿元。游仙的心得是什么?说来你可能不信,全靠一个词——信义。这个词,乍听起来很空洞,还有点江湖气息,但到了游仙就不再是句空话。游仙本地处巴蜀之地,传承“三国之蜀国皆以信义为重”的精神,游仙从中汲取了不少养分,用在了对本地的治理上。游仙政府大力倡导“信义游仙”建设,其中就包括营造“说话算话、重视契约”的政务环境——游仙严格要求自己及时兑现各类优惠扶持政策,解决投资环境缺乏政策预期、政府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对历届政府未兑现的承诺和企业协议也公开承诺兑现。近3年,在公共预算仅有10亿的情况下,游仙支出将近2.5个亿兑现历届政府向企业做的承诺。游仙政府是否说话算话?这里的企业最有发言权的。上海移柯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行业领先的无线模块产品和服务提供商,2018年8月,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仅用29天,公司便将深圳的生产线全产业链搬至游仙。当年9月,搬迁的喜悦还未褪去,移柯通信马上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第一批订单生产工作。然而就在这时问题来了,人手根本不够。此前,游仙政府曾承诺协助其招工,企业实践起来却发现情况相差甚远——1个月时间里仅招来了二三十人,但完成订单却需要四五百人!四川本是劳务输出大省,青壮劳动力此时都在外务工,偌大的企业可能面临停产的危机。这可怎么办呢?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用游仙区委书记江彬的话说,当时他们做好了“带着所有机关干部帮企业缠线圈也要顺利完成订单”的准备,一边号召辖区内两百多个村积极出人,一边安排职业院校的学生提前带薪实习,顺利度过了最艰难的过渡期。直到春节在外打工大军返乡,政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回乡创业就业,这才终于解决了用工问题。目前,企业招工已形成了常态化的机制,用工荒早已不再是问题。当地政府的重情重义让移柯通信从此和游仙紧紧绑在一起,不离不弃。该企业投资30.5亿元的研发中心、测试中心和生产配套基地已在当地落户,将于明年一月动工兴建。(图为移柯通信在游仙的生产车间 图源:四川新闻网)5提高效率、给足待遇为了提高企业办理各类手续的效率,游仙还在行政审批制度方面发力——组建行政审批局,推行“一窗受理、全程代办”模式,项目建设审批时间从200多天降为60天以内。这可帮企业省了不少麻烦事儿,2018年7月,上海移柯通信从搬迁到整个产业链条搬至游仙,从项目签约到第一个模块下线仅用了29天。游仙还开展了“反四风、破四小”作风建设年活动,并针对干部队伍存在的慢作为、不担当、懒政怠政等问题创意性地设立“蜗牛奖”“刺猬奖”“鸵鸟奖”,鞭策党员干部改进作风问题。2018年,在中鼎资信评级服务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多家单位评选的“2017年中国县级政府政务诚信综合水平百强县”中,游仙成功入选并位列全国第25名,全省第4,全市第1。为高技术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在游仙看来是其不容推卸的责任。近3年,游仙区已累计引进86名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4名博士、96名硕士到游仙创新创业,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超过8万人。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高技术人才是从东部慕名而来。首先,让来了的人才不为生活发愁。2018年,游仙区出台《绵阳市游仙区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八条扶持政策》,由财政出资设立每年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培养、奖励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对于辖区内人才,游仙区每年还预算350万元直接发放现金奖励,分别给予中物院各所、624和58所5—10万元青年人才奖励经费。其次,游仙建立了绿卡制度,为更高层次人才保驾护航。持卡人及家人、子女可享受到就医、教育、就业等优待,政策实施以来吸引了大批科技创新急需人才。再次,承诺给人才一个“家”。2018年9月,中国科技城(游仙)人才俱乐部正式成立。俱乐部不定期开设交流主题沙龙活动,邀请辖区内人才参加。在这里人才们不仅能交流技术、互通产业需求,还能结交朋友、释放工作压力。(图为中国科技城游仙人才俱乐部)(俱乐部还设有咖啡厅、酒吧、图书等休闲设施供会员免费使用)更贴心的是,俱乐部还考虑到了单身科学家、技术人员的个人问题,已经组织了六七场联谊活动,至今已经从这里走出了20对佳人,真正做到许你一个“家”。游仙为应聘人员也创造了良好的求职体验,在俱乐部设立的人才驿站可免费为外来应聘人才提供7天住宿。对于已经在游仙工作的优秀人才,游仙还准备了人才公寓,免费解决他们创业短期租赁和过渡周转用房。(应聘人才可在人才驿站免费入住7天)(图为游仙人才公寓,风格简约现代,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冰箱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从“愿意来”到“抢着来”到“不想走”,游仙的“柔性引才”很有一套!游仙,这个从三线建设的大后方走出的区县,带着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渊源传承的“信义”,在历史的长河中从未停止与自己的命运“较劲”。游仙,正奋力攀登创新驱动的高地。参考资料:【1】聂作平《失落的光荣:中国三线建设五十周年回眸》|《同舟共进》2014年第6期;

恐怖鸡

南昌大学:启动!签约!

11月28日上午,南昌大学NCST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启动仪式、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我校合作签约暨磁约束聚变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校举行。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宋云涛,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元熙,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主任高翔,我校校长周创兵、副校长邓晓华出席仪式。宋云涛、万元熙、高翔、周创兵等共同启动南昌大学NCST 球形托卡马克装置。宋云涛、周创兵分别代表双方单位签署《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与南昌大学合作协议》,并为磁约束聚变联合实验室揭牌。我校NCST球形托卡马克重大实验平台于2016年正式启动建设,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等重点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磁约束聚变联合实验室的成立将有效推动NCST装置的长远发展。建成的南昌大学NCST装置是国内首个可利用压缩融合方式启动等离子体电流的装置,将为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重大工程建设及相关核聚变研究提供探索性的实验经验和研究参考,为江西省在新能源、医学药学、生物育种及特种材料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根据协议,我校与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将本着“优势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原则,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着力加强核聚变领域交流合作,共同建设磁约束聚变联合实验室,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出和转移转化,不断加强人才培养为国家核聚变领域储备人才力量。来源:南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