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在职博士的经验与教训:这5个考博要点越早知道越好!母亲们

在职博士的经验与教训:这5个考博要点越早知道越好!

作为大龄在职博士的过来人,在这里分享一下我考博和读博期间的一些经验和教训,希望对大家有用。考博动机:本人硕士毕业在研究所工作了8年,确实看不到希望。所以计划考博,联系浙大长期跟我们单位合作的老师,于2013年和2014年两次考浙大,都死在英语上了。2014年10月份,才折回来考我硕导的博士,英语刚好压着线,其他倒还好。关于读博:本人2015年3月底入学的在职春博,到2019年12月初顺利通过正式答辩,总共4年8个月。其实,如果不是工作比较多,毕业时间应该还可以提前一点。在职读博的要点01、选导师导师人品要好。比如我导师,从来不拿项目和论文卡学生不让毕业,只要满足院里要求就可以毕业。他只让硕士干项目,博士就只做研究写论文毕业,从来不需要干项目。如果跟着人品不好的导师,毕业遥遥无期,关键是心累。联系好导师,一定要去面谈,一定要跟师兄,师姐们详细聊,请他们吃个饭,喝个酒,没什么消息打探不到的。最关键要了解原来的师兄师姐们能否按时毕业。如果在校的都延期毕业,那等待我们在职博士的结局基本上不会比这更好。02、课题问题自己单位最好有相关的课题来支撑你的博士论文,要不就由你导师提供,否则毕业太难了。前几天,我在院里见到了一个2010级的在职博士,刚通过预答辩。我因为在单位做博士论文,导师也跟我不是一个方向,所以他也指导不了,在单位也没人指导,读博其实也是比较困难的。我的运气比较好,2016年初从学校上完基础课回到单位,刚好碰到一个已交付两年的项目出现批量事故。这种擦屁股的事情没人敢接的,做好了那是你应该做的,做不好说明你没水平。我是硬着头皮给别人擦屁股,把工程当作研究来做,屁股擦完了,总结出来的论文也还过得去。03、学校问题现在985的名额基本上被直博的占领了,每年公开向外校招聘的名额很少,所以联系导师要早,动作要快,当然通过你的关系能联系上合适的导师那是最好。04、研究规划问题如果导师或者单位有课题,规划做好了,我认为3-4年之间是可以毕业的。我当时就是试验规划做得不好,现在来看,如果做得好,成果肯定多很多,浪费了很多资源,可惜了。一般情况,博一看文献,定方向。如果方向定得早,博一下学期开始做试验,博二开始投sci论文,总的三篇sci论文应该可以支持整个大论文了。所以博二,博三把sci论文搞定,博四就整大论文。05、资源的合理利用在职博士一定要学会合理地利用你的资源。工作了这么多年,你总有些资源和人脉,有些人或多或少会帮助你,或者你帮助过的人也会帮你,学会帮助别人,多加强合作与交流,多向别人请教,永远记住合作共赢的道理。在读博期间,我受到很多老师,以前合作单位的朋友们,甚至从未谋面的朋友的帮助,所以论文做起来相对就比较顺利。本文来自于小木虫(ID:emuchnet):瑾瑜兰珞,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刘

2020年在职博士详解

从我了解到在职教育开始到现在已经有五年的时间,这五年的时间内在职教育发展的越来越好,博士时我国的最高学历,很多人都有读取最高学历的梦想,对于在职人员来説只能通过在职读博了,那么2020年在职博士怎么样呢?通过国家网发布的消息看在职博士还没有什么政策改变,报考条件、报考方式和授课方式都没有大的变化,下面从这几方面介绍一下。1、报考条件在职博士的报考条件一般和报考学校的不同有所变化,但是差别不是很大,一般都要符合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者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但是必须要有5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才可以,而本科学士学位就要有6年的工作经验,还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报名专业的教授推荐信才可以报名。可见在职博士的报考条件还是非常严格的,没有真才实学还很难通过的。2、报考方式在职博士的报考方式比较简单一种是单证博士另一种是双证博士,主要看我们自己的意向,俩种报考方式的不同相应的考试难度也不同,获得证书自然也是不同的,单证双证从其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单证在职博士就是只能获得一个证书,那就是博士学位证书,双证博士就是能获得博士学历和学位双证书。但是无论单证还是双证都是我国最高学历,受到社会的认可度也是非常高的。3、授课方式我相信如果学员想要报考在职博士对于时间的要求应该不会很严格,毕竟报考在职博士的都是一些社会上的精英,职场上的领导。他们对于自己时间的规划还是很合理的,既然要学习那么就一定是规划好的时间。一般来说,在职博士的授课方式主要是周末班和集中,这俩种形式就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对时间的要求。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报考2020年在职博士的相关问题都以所了解,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或者报名请直接联系招生老师。

女招待

从西安中学毕业,他1978年高考考入西电,西交大读博,在西电任教几十年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中断11年的高考正式恢复。在那个年代,或许没人怀疑过“知识改变命运”。对生长在工人家庭的张建奇来说,这无疑打开了他实现对大学梦想的大门。或许他自己也未曾料到,近40年之后,他能够留在大学,成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的一名教授。人有时候就得受点儿刺激张建奇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安娃,父母都是工人,对大学并无太多了解。但是,与同学窜进大学校园玩耍过的张建奇,内心里懵懵懂懂萌生出要进大学学习的想法。1977年,国家宣布恢复高考。在西安九十中(现西安中学)读高中的张建奇心里的那块儿“痒痒肉”被恰好挠到。从10月份政策发布,到冬季参加考试,备考时间不过两月。当时的中学实行四年制,初中、高中均为两年,学校在所有高中生中组织了一次选拔,择优参加当年的高考。张建奇凭着一段时间的突击复习,幸运地入选了学校30人的“高考团”。成绩毫不意外的未达分数线。中学期间忙于参加合唱团、足球队的张建奇在学习上落下很多“空白”,突击复习也未得其门。虽然在学校侥幸获得机会参加高考,但试卷上的题目与平时练习的类型、难度都大有不同。与张建奇同班且关系较好的几位同学在这次高考中顺利过线。而他也听到消息说,如果考不上的话,还要上山下乡。张建奇一下被激醒了,意识到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唯有考上大学这一条路。在随后学校组织的选拔和模拟考试中,张建奇被挑选到了当时的快班,正式开启了高考备考模式。1978年,与西电“初相识”没有习题集和复习资料,张建奇就到处找同学借。有的同学家里有“老三届”,他们就白天把资料借给张建奇手抄,晚上又自己带回家。为了在第二天能有机会让老师帮忙指导习题,张建奇总是做不完当天的题就不肯睡觉。在这样的刻苦努力下,他的成绩在一次次模考中不断提高。先报志愿后高考的模式让张建奇毫无头绪。怀着对参军和武器的“时代迷恋”,老师推荐他读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并告诉他“这所学校就是从部队院校而来,都叫她西军电,专业都与军事有关”。张建奇便在志愿填报表上写上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名字,专业填报2系。1978年7月,高考结束后的张建奇在家中焦急等待放榜的日子。“张建奇,出榜了,好像有你”。在家中与朋友玩耍的张建奇听到同学在院里喊他,立刻奔出家门跑到学校。果然在学校张贴的红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在学校考上大学的40人中,张建奇排在前5位。出榜之后,到传达室询问是否有信件或是通知书,成了张建奇每天下午必做的事情。张建奇是考上大学的40人中倒数第二个拿到录取通知书的。看着写有“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字样的信封,他才意识到,自己还不知道这个学校在哪儿。喊上同学,骑上自行车,跟着6路公交,张建奇在正式报到的前一周,决定先去即将就读的大学“侦查”一番。北校区西南门外的大烟囱成了张建奇辨识学校位置的标志物。他推着自行车站在西南门外,望着校园里“深宅大院”一般的走道,不确定他这样一个还未报到的“外人”是否会被允许进入。他想着“过几天我就要来报到,到时候就可以进去看看了”,在徘徊又徘徊之后,与同学骑车返回。张建奇的内心泛起一种怯怯的却又充满期待的激动。“学在西电”是一件自豪的事情张建奇虽然顺利拿到了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专业却从2系变成了“物理(师资班)”。听同一批考上大学的同学说,这应该是学校因为他的物理成绩突出而做出的调整,但大家对到底什么是“师资班”,却都说不出个所以然。一套6册的数学集,学校抽出一套给他们班,却没有多少人能买得起。家境略微富裕一些的同学买下一套,就全班传阅。那是当时的苏联数学题解答,所有同学都如获至宝一般,“这里面的题我们都可以做”,大家争相手抄题目,废寝忘食地解题。无人监督,却几乎所有人都会去上晚自习,大家似乎都较着劲的生怕自己学少了。若是某一天稍稍“放纵”自己未去自习,内心都会感到内疚。北校区的晚上总会停电。刚开始的一两天,大家还很高兴,终于可以“心安理得”的不上晚自习了。但是到了第三天,大家有些坐不住了。白天上课,晚上不自习的话,作业写不完,课程就跟不上了。张建奇和班里的同学就去小卖部买来蜡烛,就着蜡烛或煤油灯的微弱灯光,继续做题。第二天早上,大家总会互相看着发笑,两个鼻孔都被熏的发黑。上大学的第一节英语课,老师问:“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完整地默写26个英文字母?”全部静默,没有几个举手。很少接触英语的张建奇便从26个英文字母学起,用的就是随时随地背单词的法子。制作单词卡片,在食堂排队打饭的间隙,一手饭盒一手单词卡成了张建奇的标配。晚饭后的散步时间,张建奇也加入背单词的“大军”,北校区土操场上顺时针绕圈背单词的学生们成为了当时的西电一景。佩戴着白底红字的校徽,张建奇觉得无形中就有了一种约束。校徽这样有代表意义的物件,带给张建奇的是能够在西电学习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让张建奇十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生怕自己学的不够多不够好,对不起来到西电学习的这个机会;或是有什么细节做得不好,给学校“抹黑”。平凡之路上的“不甘心”1982年,毕业前夕的张建奇看着贴在墙上的分配单位名单,一心只想留校。每个人要报两个单位是学校的硬性规定,并且至少得有一个是三线厂子。那些可都是在大山沟里的单位,地处偏远,交通、生活不便。“不交学费,还有补助,国家培养了自己,让去哪儿就去哪儿”,“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坚决服从分配”。凭借着较好的学习成绩,张建奇与其他十几位同学获得留校任教资格。1984年,在教授基础物理学两年之后,张建奇觉得只做基础教学,不做科研,有点不甘心。在了解了一番之后,他报考了5系(即后来的技术物理学院)攻读电子物理与元器件专业硕士研究生。并在两年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再次留校。工作几年之后,张建奇发现身边有老师开始攻读博士研究生。他心里想要将科研做得更加深入和专业的“不甘心”又开始“作祟”。一次在北京香山开会的机会,他认识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聊及想要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想法,这位教授十分热情地发出邀请:“那就来读我的博士吧,微电子方向。”以此为契机,张建奇开始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在职博士研究生。1998年,他获得微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毕业后的张建奇继续在西电技术物理学院(后与原理学院整合为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从事因读博而中断的科研与教学工作,这一干已有20多年。老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张建奇说,他现在很多带学生的方式都承袭自自己以前的老师。西电教员的严谨,让他养成了在离开实验室时检查并拔掉电源、将所有实验器材归置整齐的习惯。交大教授的周例会也被他学来,每周听各小组的学生汇报一阶段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跟进解决或者调整。在张建奇看来,“亦师亦友”是师生之间最好的相处模式。在探讨学术的时候,他是十分严厉的导师,毫不留情;在私底下聊天时,他又是可以倾诉烦恼和困惑的兄长,关怀备至。“现在给本科生代课,他们到齐之后,我会在正式上课前几分钟给他们讲一点其他的事情”。面对独生子女较多的一代,张建奇有自己的“妙招”。作为老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是应该的,但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在社会上能立得住的人,更被张建奇看重。所以,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制作应聘简历,甚至在公共场合应该注意什么,都成为了张建奇的“课前小知识”。“我们都说‘物理改变世界’,我想说‘西电改变了我’。我这一辈子可能都离不开物理了,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在与物理相关的学习中塑造起来的。虽然我现在研究方向是光学和光电子,但如果没有西电,没有在西电学习物理的基础,我现在也做不了这些研究。”张建奇不无感慨地说道:“所以,西电带给我的,我希望我能尽己所能地传给我的学生们。”记者:王格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

捕鼠者

你想读在职博士?先考虑自己有没有这些东西

娶妻生子,闯荡社会,并不意味着放弃继续深造的想法。即便是俗务缠身,家事琐碎,只要有一颗想要上进的心,再多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能顺利完成,更别说你这点事儿了!——小龙在这个学历与能力至上的社会,高学历就意味着更好的待遇,硬实力就代表着光明的前景!对于很多大企业或政府部门,本科毕业生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尤其是在比较高端的单位,比如高校或科研院所,就算是研究生也只能做一些边缘性的工作,根本无法进入到核心层面,更不要说优厚的待遇和发展的前景了。于是,更多的年轻人把视线投向了博士身份,盼望着能提高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层次,以博士学位和学历换取更加优厚的报酬。特别是一些已经在社会打拼过多年的人有志之士,希望能读一个在职博士,以提升自己在单位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然而,读在职博士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读在职博士不仅要完成和全日制博士基本一样的课程,还需要达到比全日制博士更加苛刻的毕业要求,单凭这两点就已经能让一大批对在职博士有想法的年轻人望而却步。读在职博士不是赶着上几次课,发几篇简单论文就能完成的,要想拿到博士学位,不掉一身肉、不少几根头发,那是很难办到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读在职博士就难比登天,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具备应有的素质,想要成功入学、想要顺利毕业都不在话下。下面,就来说说读在职博士应该具备的素质:01最起码的准入资格在职博士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报名就读的,由于国家对在职博士的认可度与全日制博士基本一致,故而对在职博士的招生也有着十分严格的把控。在大多数在职博士招生要求中,除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政治性的要求外,主要还有以下一些硬性指标。如果达不到的话,就不要再考虑在职博士了。(1)报考在职博士的人员必须为已获得硕士学位或者在博士入学前能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2)拥有与硕士生同等学力的学士学位获得者,且已经有至少5年的工作经历(3)对于年龄的要求一般都是在45岁以下以上三点就是报考在职博士的基本硬性要求,也是走进在职博士殿堂的最低门槛。而对于其它的条件,诸如英语水平、政治素养、专业能力等都是后面考核的标准,这是由自身水平决定的,并不是官方要求的准入条件。02就读期的顽强毅力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在职博士并不会因为是在职就可以缺席或者不参加专业课程的进修,和全日制博士一样,在职博士必须参加学期内所有课程的学习,少参加一次都会对后面的毕业和学位获取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读在职博士的时候并不轻松。不仅要应付琐碎复杂的工作,还得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并且还要维系好自己的社会关系。或许必修的课程会与自己的工作发生冲突,或许学校的事务会让自己的计划付诸东流,无论是哪一个,都会让人左右为难、饱受煎熬。当然,这是在学业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如果学业上再出现一些问题,那情况就会变得更糟。所以说,读在职博士很需要超强的毅力,足以让人顶住一切压力,顽强向前!03拿到学位证的能力“历尽了艰辛,并不一定能拿到想要的博士学位证,只有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能获得!”这是小龙对在职博士一直以来的认识。这里所说的能力,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人脉、考试能力、学术能力等。首先,考试能力能让人顺利通过所有的课程考试,不至于影响后面的毕业;其次,学术能力能让自己的按规定发表相应数目的期刊文章;最后,广泛的人脉能让自己成为省部级奖的参与者。有了这三种能力,就能基本保证博士学位证顺利到手。举个例子来说,北京某高校对在职博士毕业的要求就是:顺利修完所有课程并通过考试;在读期间发表EI以上水平文章5篇;至少获得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对口专业奖项。如果有了上述的三种能力,那么拿到这所高校的在职博士学位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所以说,如果你有想法读在职博士,那就好好思考一下上面的三个能力自己是否具备,少了任何一个都不要考虑读了,因为那叫劳民伤财、徒劳无功。所以说,如果真的有读在职博士的打算,那就认真思考一下上面提到的几个素质。假使这些素质对于你来说根本不值一提,那就不要犹豫了,赶紧行动起来!相反的,如果对自己的基本素质并不自信,那就得三思而后行!

985大学在职博士生毕业后,可以去普通或者一本大学任教吗?

现在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毕业要求一样,能够毕业,在职博士和全日制博士含金量是一样高的。进本科高校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去什么水平的高校取决于你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和机会了。北京大学1.进入普通二本学校进入普通二本学校是很容易的。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各个二本学校都在大力引进博士。985高校和中科院系统毕业的博士,如果去没有硕士点的高校基本给的是相应级别的顶配待遇,以下表格是一个具有几个硕士点地方性二本学校给博士给出的待遇。顶配分别提供住房140平米,安家费40-60万,科研启动经费10-20万,实验室建设费20-50万,还解决家属工作。如果成果一般能不能进入硕士点比较多的高校呢?选择这类学校机会挺大,正准备申请更名大学或者正在准备申请博士点的高校。申请更名和博士点都要教师中博士学位老师比例达到一定比例。大学的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一般应达到20%以上。申请博士点,专任老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老师比例不低于45%。这两类学校学校对博士需求量大。所以对应引进要求会相对低一些。博士期间成果一般也有机会进去。2.进入一本大学任教985高校毕业的博士生要想进入一本大学任教,那么对应的科研成果也比较高。以江苏科技大学2019人才引进为例。引进国内博士条件如下(1)博士一般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或知名研究机构); (2)以第一作者发表本学科权威期刊论文2篇及以上; (3)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1,具有副高职称或博士后经历的可适当放宽。可见一本学校对科研成果要求更高一些。如果是一二线城市的一本高校基本需要有2年海外著名高校求学经历。当然一二线城市的普通二本条件也会相对高些。总结985高校毕业的在职博士进一般本科学校当老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需要和原单位沟通好,跳槽没问题的。你实在要走,原单位也不会太为难你。留着人在心不在,也会影响工作。辞职的时候可能会交一点费用赔偿。沟通好,费用赔得少!有其他问题欢迎留言探讨。

信行

西交大硕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又是10+SCI,「破格」操作合理么?

【新智元导读】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一条这样的微博引发热议,一方面,大家认同这位同学的学术水平;而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对「破格」二字心存疑问。近日,一则人人艳羡的学霸消息冲上热搜。身为硕士的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些类似的烦恼——毕业,拿到硕士学位。然而,当你为毕业设计而愁眉苦脸时,当你还为能不能考博而一筹莫展时,有一个应届硕士生居然被建议直接授予博士学位。这个人叫做孙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的一名应届硕士。同时,他也是著名的钱学森学院的校友。可以说,孙光宇是一个「论文狂人」。在攻读硕士期间,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论文4篇;另外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论科研成绩,孙光宇硕果累累,他所在的学院建议破格授予他博士学位。读了硕士,却拿了博士学位?孙同学的确实力强悍,但「破格」二字还是让大家议论纷纷。「破格」XX,该不该写入学校政策?如果暂不区分作者身份,孙同学共发表了16篇SCI论文。而且,许多与他研究方向相近的人,都「拜读」过他的文章,「就孙同学的学术水平而言,他完全或者远超普通博士的水平了。」但如果手拿16篇论文的硕士可以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那15篇可不可以?13篇?10篇呢?毕竟,孙同学不是个例。放眼全中国的高等学府,也有一些硕士生有这个实力。例如,前一阵子也被热议的华科大本科生,被导师称「学术水平已与博士毕业生相当」,这位同学也有高达10篇SCI论文发表,其中3篇为一作或共同一作。水平够,与「破格」操作,到底能不能划等号?有人认为,孙同学的完全配得上一个「特奖」,这凸显了他的科研实力,又能不破坏常规的博士学位授予流程。孙同学论文一角如果说真的要给他个博士学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其他硕士生略显不公。毕竟,学术水平只是博士毕业要求的一方面,攻读博士的青春年华也要考虑在内的。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是世界顶尖的理工大学,世界排名比清华还靠前,可以说,那里几乎是所有理工学生的向往之地。但孙光宇却有不一样的想法。在一篇名为《孙光宇:发表16篇SCI,我用了三年》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孙光宇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就回母校任教。」在当今学术圈,能发出论文的人很多,但心系祖国的其实并不多。援引《厉害了!西安交大应届硕士生被建议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的话:据了解,孙光宇在读研期间就已崭露头角。西安交大电气学院官网2018年11月曾刊文《2018电气学院「研究生科研学术先锋论坛」圆满举办》介绍:孙同学的志向获得了无数好评,网友们纷纷表示,「对祖国的爱是无条件的。虽然科研是无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参考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063506

狗不理

身边人的经历告诉你,西交博士如果换导师,最难的是什么?

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自杀引起社会关注,最近,西安交通大学学校给出了处理意见,停止杨宝德导师周筠的博士生招生资格。小编曾在上海某高校读研究生,工科门类,同一年级的同学,有两名同学换导师。这两个同学的经历告诉你,研究生期间想要换导师有两个难点:第一个难点是心理关;第二个难点是找到肯接收你的研究生导师。心理关是指你已经全面的认识到你的导师了。你已经明白这个导师的真实水平,比如科研、教育、学术。你心里已经明白跟着这个导师只能打打杂,学不到真东西。你想换导师,但不想和原导师撕破脸,而且换导师的手续很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很可惜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杨宝德没有过这一关。如果你过了心理这一关,那就坚定的执行换导师的行动。接下来的你会明白,最关键的问题是找到一个肯接受你的研究生导师。小编只介绍其中A同学的的经历,有代表性。隔壁宿舍的A同学是在研究生一年级的上学期末提出换导师的要求;A同学的导师是日本东京某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Z教授,是个海归,年纪轻轻就是个副教授,现在可能是正教授了。Z教授是学院的某一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手底下研究生较多。Z教授对学生比较严格,周末时间有有明确的要求,不能做某些有报酬的活动。A同学是从杭州的某大学考过来的,一年级结束后就没有课了。A同学在实验室没有具体的研究项目,每天都要呆在实验室,平常就是自己看看书,然后帮导师跑腿,主要是去学校的财务处报销能一些列杂事。上海是个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很多的城市。学校的某些年轻导师由于手头没有适合研究生做的项目,从研究生一年级后的暑假开始就把自己研究生推荐到某些科研研究、企业的研发中心去做项目。因为小编学的这个学科,要求实践性比较高,还需要掌握编程方法。A同学看到周围的同学早早的出去做项目,晚上回来就看书学习。心里很是焦急,就开始考虑换导师了。终于,在一次去财务处报销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没能报销出来,被Z教授严肃的批评。A同学寒了心,于是坚定决心换导师。A同学终于和Z教授摊牌,A同学给Z教授说了很多,最后一句是:“Z老师,我跟了你这么久,跑前跑后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希望您高抬贵手,同意我换个导师”。Z教授很不屑的说了一句:“没有苦劳,更没有功劳。换导师,我没有意见;你只要找到一个接受你的导师,拿着他的书面材料找我,我就同意你换导师”。A同学接下来的2星期时间里,开始了密集的拜访学院里有资格接受研究生的导师,从年轻的导师到学院的学术主管领导,没有一个痛快答应的,都说需要考虑一下。Z同学那段时间明显的很焦虑,很迷茫,没有再去敲其他导师办公室门的勇气。我们就给A同学出出主意,让他去找C教授。C教授是学院的老教授,学术也很好,曾经在Nature上发表论文。C教授是很有特点的老教授,上课时让研究生去黑板上做专业课题目,小编的这门学科需要很多数学、物理知识,如果你做不对或者学不会,C教授就会讽刺你连小学生也不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C教授是6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他们的本科是读五年,数理基础非常好。只可惜,还有两年就退休了。A同学就去找了C教授,C教授就问了他几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学术研究方向和毕业论文的题目。问完之后,C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他,接受A同学做他的导师。A同学把学院的一些相关手续完成之后,总共花了四周时间。A同学跟着C教授做了一段,C教授感觉A同学基础可以了,不会给他丢脸,就把A同学推荐到某科研机构的下属研发中心,做项目了,自此毕业论文也有了方向,开始忙碌起来,不用无所事事了。多希望杨宝德能过心理这一关,他这样努力的学生,肯定会有教授愿意接收他。

老明星

西交大博士自杀:关于博士的死,作为过来人我有话说

作者:草子说书最近一则博士因“不堪导师奴役”而自杀身亡的消息传遍了朋友圈,看到一个本该精彩的年轻生命,竟以这种方式结束了,我不禁感到深深的惋惜和哀痛。我不是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员,在此不想从法律的角度去评价这一事件。同时,我也不是社会评论员,也不打算从道德的角度上去评论谁是谁非。但是,作为一个若干年前也读过国内某高校研究生的“过来人”,我有几句话想说。1我大体上了解了一下事件的来龙去脉,这里所说道的“奴役”,无非是帮导师干一些杂事而已。我和很多最近十来年在国内读过研究生或者博士生的朋友们聊过,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给导师写报告,帮导师接孩子,帮导师搞报销,甚至帮导师的孩子参与某项科技竞赛等等。如果不做这些打杂的事情,导师便会时常以不能按时毕业予以威胁。由此看来,仿佛给导师打杂已然成为了国内读研或者读博的必修课了。于是某些人可能会认为死去的博士的心理素质太差,经不起风吹雨打。对于这种观点,在此我并不想过多的评论,只是想先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做一点分析。从事件的背景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博士来自于农村,家里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母在外地打杂工。这样的一个家庭,把孩子一直培养到博士,其父母的艰辛可想而知,相信这一点博士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理,所以他必须努力做出成绩来回报父母。我小的时候同样生活在贫困的农村地区,刻苦学习报答父母这一观念,也曾深深的刻在了我的心灵深处。同时,博士是村里学历最高的人,从他的求学经历看来,他应该一直是父母的骄傲,也应该是同村很多人羡慕和攀比的对象,甚至是“神一般的人物”。我小的时候也是学习一直很努力,成绩也一直很好,因此也一度成为街坊四邻教育子女的“榜样”,作为“榜样”,其压力当然也是可想而知的,因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来维持自己的美好形象。一方面,对父母需要用出色的学业来报答养育之恩,另一方面,对街坊四邻,同样需要出色的学业来维持“榜样”的光辉形象。由此可见,学业的成功对博士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导师的“暗示”或“威胁”又多么具有威慑力。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曾经提出了一个认知失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的多个认知要素之间出现不协调的状态时,个体的认知系统就会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理紧张。用这个事件中的案例来说,就是博士一方面想按时拿到学位,另一方面又想尽量在打杂的事情上少浪费时间,而这两者之间又存在矛盾,所以认知失调便出现了。同时,费斯汀格在这一理论中又指出,失调的程度和认知要素对个体的重要性有关。按时拿到学位对于博士的重要性我们在前文中已经做了分析,所以博士内心的失调程度我们也就可想而知了。另外,从家人和女友对博士的人格特征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士“不善于表达”,“不会有什么不满就抱怨“,”从来只报喜不报忧”,这样的人格特征决定了他不太擅长宣泄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会把愤怒和不满“向内投射”,而这正是抑郁情绪产生的重要原因。记得在我们当年读研究生的时候,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苦恼,导师一句“你再这样就无法按时毕业”就足以让我们唯命是从。原因很简单,如果不能按时毕业,对父母没法交代,对邻里是个笑话,所以即便导师的要求不合理,也只能咬牙遵从了。而到了宿舍,我们一帮同学就开始调侃导师的一些可笑的言论和行为了。正是通过这种在心理学上叫做“幽默”的防御机制使得我们的负面情绪得到了很好的输泄,我们才不至于出现心理问题。2在我印象中,类似同类型的所谓“导师逼死学生”的事件在近些年应该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那么我不禁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此类事件在中国反复发生,为什么国外却很少听说此类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觉得原因在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太单一,也正是因为生活方式太单一,所以会把某一件事情看的太重,甚至当成了生命意义的全部,一旦不如意便感觉仿佛整个人生都黯淡无光。上学的时候,把学业看的太重,一旦成绩不好就好像天要塌了下来一般,近些年新闻中也不乏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自杀或者被父母打死的案例。工作之后,又把工作看的太重,工作不如意便忧心忡忡,因为不堪工作压力而自杀的案例也时有发生。有了孩子,又把孩子看成了全部,仿佛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孩子。在最近的几十年里,中国人就一直这样焦虑的活着。那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是怎么样的呢?多年的外企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接触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我认识的那些发达国家的人大都兴趣爱好广泛,生活丰富多彩,除了学习或者工作之外,他们还会参与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情,并且有些人在其他方面还很出色。比如我曾经的一位英国同事,就同时是一名跆拳道运动员,平时在公司上班,有赛事的时候请假去参加比赛。丰富的生活便把压力分散到了各个不同的地方,就不至于在某个方面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问题。也正如中国的老古话所说的"东边不亮西边亮",即便我的学位没能按时拿到,不影响我其他方面仍然很有成就。外国人的这种生活方式更像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摔了一个还有其他。而中国人则更像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一旦摔了就玩完了,其压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3回到我们今天的这个案例,正如我在开篇的时候提到,类似的给导师"打杂"的情况目前貌似已经普遍存在了,那么有没有什么破解之道呢。根据我的几年研究生经历,我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案:第一,硕博连读的可以选择转硕,我记得当时我们就有两位博士师兄选择了转硕。在这一问题上一定要快刀斩乱麻,越早决定越好,损失也越小。当然,这个确实也是需要导师同意的,但是如果自己下定了决心要转硕,也不是导师能够阻拦的了的,毕竟学校是有明文规定的。怕就怕连自己都摇摆不定,导师再劝上几句,事情就不了了之了,于是越拖越久,最后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深渊。所以,在转硕这一问题上,其实挑战并不在于怎么征得导师的同意,而在于怎么坚定自己的决心。第二,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我记得我们当时就有一个博士师兄,读博期间在外面和别人合伙开了一个公司,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七八千。他除了科研时间之外,剩下的时间都花在了自己的公司上,经常会一消失就是一两周,导师根本找不到人。当然,他回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到导师办公室赔礼道歉,然后"老实几天",随后继续如此。导师即便对他有意见,但是毕竟又不好直接翻脸,毕竟人家科研方面没受影响,该发的论文也都发了。最主要是人家自己有自己的事业,即便拿不到学位一样活的很好。这就是我前文所说的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摔了一个,其他还在。第三,合理的疏泄不良情绪。我们当年的那些同学们就是在宿舍里通过调侃让负面情绪得到了合理的疏泄,如果已经到了自己无法疏导的程度,不妨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博士年轻的生命在本该绽放的年龄凋零了,留下了悲痛欲绝的父母亲人和世人无限的哀思。他太善良了,害怕伤害了父母,甚至连"奴役"他的导师也不忍伤害,受伤的永远是他自己。当愤怒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便开始走向了自杀。呜呼哀哉,在此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愿天下善良的人不在受到伤害。

夕鹤

他读研3年发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发他博士证?

从小学二年级跳到小学六年级,这叫聪明。从初中三年级直接参加高考成为大学生,有人叫“神童”。那硕士读着读着毕业了,却要被人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这叫什么?近日,“西安交大应届硕士毕业生被建议授予博士学位”这一话题登上知乎热搜,讨论热度达到857万。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发16篇SCI!这位仁兄,要不要这么强?孙光宇仁兄大名孙光宇,是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院友,电气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就读于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他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器工程专业,参与了中法工程师项目,获得法国高等电力-巴黎中央理工学院与西安交大双学位。回国后就一直从事真空沿面闪络与低温等离子体的科研工作。在三年硕士学习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在Physical Review E、Applied Physics Letters、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 等各大专业期刊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论文4篇,并在会议上发表学术演讲。另外,他还以其余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EI会议2篇。孙光宇部分论文除此之外,他参加过在广州举办的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Materials and Power Equipment(ICEMPE) 会议与德国 Greifswald举办的28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ischarges and Electrical Insulation in Vacuum(ISDEIV 2018)会议。他还曾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的Igor Kaganovich博士, Alex Khrabrov博士合作进行强电子发射对射频等离子体作用的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并撰写论文。孙光宇还为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Plasma Source Science & Technology, High Voltage 期刊担任过审稿人,共审稿3次。在西安交大期间,孙光宇先后获得“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2次、高电压技术专业“严璋”奖学金和“远东”奖学金、电气学院年度人物等奖项。目前,孙光宇已被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瑞士等离子体中心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在今年6月份,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在2021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3名,是一所世界顶尖的理工院校。图片来自泰晤士高等教育争议单看上面的成就,16篇SCI,可能够某个博士毕业4次了。这个消息在微博上一爆出来,引起了大量关注,网友们纷纷膜拜。但是,超模君注意到,在知乎上,更多的则是“摇头”。这个摇头不全是怀疑孙光宇论文“灌水”,而是不赞同破格授予孙光宇博士学位。相对比较理智的分析对于那些怀疑孙光宇论文“灌水”的网友,很简单,找个懂行的读读,超模君把论文链接放在文末了。另外有些网友听到他一年发表16篇SCI后,更加疑惑了。不是说论文发表周期长吗?他是怎么做到平均一年5篇的?快来看看孙光宇这篇一作论文“时间点”。2019年9月2日收到初稿2020年1月5日收到修订稿2020年2月12日接受2020年3月4日发布这样一看,发表一篇论文耗时挺“正常”的。想要一年5篇,除非他把精力同时用在两篇论文上。但是,如果他的论文20多天就能被接收呢?2018年5月28日收到初稿2018年6月21日接收2018年7月5日发布科研其实,孙光宇的论文并不是次次都能顺利发表。他第一次科研的研究方向是导师张冠军确定的。关于这个研究方向,孙光宇所在的课题组已经发表了不少论文,而他要做的,就是通过编程将其复现出来。谈到这段经历,他说:“对刚开始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来说,模仿是很重要的过程。我们很难一开始就能够创造一个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技术,但通过一些模仿和复现性工作就会发现前人的研究并不是很完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就可能会有新的成果,并写成一篇论文发表出来。”图片来自西安交大官网可他第一次投出的论文却因为不够成熟而被拒绝了。孙光宇因此沮丧了一段时间,但他很快就从中总结除了论文被拒的原因,并加以改正。这是他读研后第一次论文投稿被拒,但也是唯一一次。“科研带给人的感受是复杂的,偶尔也会因为暂时的瓶颈而感到迷茫,但更多的是出了研究成果之后的喜悦,一作论文发表后的激动,以及对能在更高一级期刊上发表的期待。”孙光宇说。写在最后很快,孙光宇就要前往瑞士攻读博士学位。他计划在瑞士读完博士后回母校任教。“我认为我们青年无论在国外深造多久,都应该回来报效祖国。”孙光宇论文: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Guangyu_Sun9知乎图片文章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419679868/answer/1458885780

道法

哪个学校招生在职博士?

很多来在职博申请网的同学,有点悲观,发现现在招收在职博士的学校越来越少了,而且很多985,211高校都取消了在职博士。 昨天一个事业单位高层学员问硕博通老师:硕博通老师,目前不知还有哪些院校还招收在职博士研究生?非常偏远地区就算了,不是因为学校不好,是距离实在不方便。可以说,虽然很多高校取消了在职博士申请,但是其实还是有好几所全国知名的高校还在办在职博士班的。硕博通老师帮您罗列如下: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职博2020年重启的,主要开设哲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相关专业方向有国学、管理哲学、易学等,学制在2年到2.5年之间,学费在6.8万到8.8万元之间,主要通过周末班的方式授课,授课地点有北京和重庆两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博士主要开设的专业有国民经济学,金融学,法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英语等,学制在2年到2.5年之间,学费在9.8万到17.8万元之间,主要通过周末班的方式授课,上课地点有北京,上海,郑州,重庆,深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生在职博主要开设的专业有心理学,相关专业方向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学制均是2年,学费在4.38万到6.68万元之间,授课方式有周末班、集中班、网络班三种,上课地点在北京。还有任何问题,请您在线咨询硕博通老师或者直接在职博申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