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届西华大学保研率2.9%,151人获得推免资格,留校读研仅19人鸨羽

2021届西华大学保研率2.9%,151人获得推免资格,留校读研仅19人

2021年西华大学有应届毕业生人数5320余人,据学校研究生院公布的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名单,一共有151人可以获得保研资格,由此可以推算出西华大学2021年保研率为2.9%。2021年西华大学一共有20个学院的毕业生获得保研机会,平均每个学院的保研人数为7.55人,那么依据此平均数来看,保研人数超过平均数的学院有8个,12个学院没有超过平均数,各学院的保研人数指标如下。超过平均数的8个学院排名:管理学院15人、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14人、西华学院12人,电气与电子信息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均为11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10人,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9人。保研人数低于平均数的学院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学院等3个学院均为7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均为6人,外国语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均为5人,音乐与舞蹈学院4人,社会发展学院3人,知识产权学院及法学院共3人,体育学院3人。在西华大学今年的保研人数中,只有19人留在了本校读研,其它132人去向了其它高校,比如兰州大学4人、中南大学2人等,由于考研工作还在进行中,很多高校的录取情况尚未公布,各高校保研学生去向的统计尚无法完整统计。

驰其形性

西华大学2021年保研数据,各学院专业保研人数汇总

根据西华大学学校官网2021年推免公示名单进行整理统计:西华大学2017年招生计划:5323人;2021年推免人数:151人保研率:2.84%保研人数10人以上的学院分别是:管理学院15人;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14人;西华学院12人;电子与电子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均为11人;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10人;其他各学院保研人数小于10,具体参考如下图;多数专业保研人数为1人;车辆工程5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保研人数5人最多,其他专业具体保研人数请看图;

泂酌

2021四川高校保研率出炉,川大荣登榜首,你的目标院校排第几

众所周知,四川省的经济比较发达,也是我国旅游胜地之一。不仅如此,省内高校的实力也是比较好的。虽说近些年来,东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各个优势也比较突出,很多西南部地区都因此受到影响。不过,对于四川省而言,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对于考研党来说,报考西南部地区的高校也会更具优势一些。本篇文章,笔者跟大家聊一聊,2021四川省高校保研率出炉,川大荣登榜首,你的目标院校排第几?四川省内各高校的保研率1. 保研率在20%以上位于榜首的,也就是超过20%的高校仅有一位,就是四川大学,该校在2021年的保研率达到了22.45%,荣登榜首。该校的保研名单共有2070人,其中国防科工有17人,支教团有23人。从四川大学这4年的保研率来看,一直都是处于平稳状态,作为一所“老牌”的985、211工程,也是处于正常范围的,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处于中等状态。2. 保研率在10%~20%之间保研率在10%~20%之间的一共有3所高校,分别是电子科技大学保研率19.86%、西南交通大学保研率16.28%、西南财经大学保研率14.36%。其中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大学一样,都是最早一批55所具有招收研究生资格,并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两所高校的保研率均超过了15%。而西南财经大学因为被确定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基地班,所以保研率也超过了10%。3. 保研率在10%以下在四川省保研率低于10%的高校共11所,其中四川农业大学保研率是6.67%;西南科技大学保研率是4.88%;成都理工大学保研率是4.47%;四川师范大学保研率是4.26%;西华师范大学保研率是3.97%。西南石油大学保研率比2020年低了1%,变为3.8%;成都中医药大学保研率是3.67%;西南民族大学保研率是3.21;西华大学保研率是2.84;西南医科大学保研率最低,是1.38%。从整体来看,四川省这14所高校的保研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但不得不说,四川省内多数高校实力都非常的强,每年考研都会有很多考生报考该校,比如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西南财经大学。虽说这3所高校的保研率并不是很高,但也因此给考研党带来了很大的希望,成功考上这3所高校的研究生几率会更大一些。但是很多学生都是在盲目的想要获得保研资格,并不知道想要顺利获得保研资格需要获得哪些条件。下面笔者给大家说一下,顺利保研的方法,仅供考生参考。如何才能顺利保研?1. 成绩优异想要顺利保研,最重要的就是成绩要优异,不然不论关系再好,技能再高超也无法获得保研资格。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保研的基础,如果没有一个优异的成绩,很难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当中,获得保研资格。因此,大学生在每次期末考试的时候,不要只要求自己的成绩及格就可以,一定要追求更高的分数,只要各科成绩都能够拿到高分,在能够保研竞争当中,占据一些优势。2. 与辅导员维护好关系其实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要与辅导员搞好关系,因为通常保研名单都是有辅导员上交给校领导,在通过审批的。如果说你在辅导员这方面,都未能够被列入名单当中,那么怎么可能在最后获得相应的保研资格呢。但也并非说要跟辅导员套近乎,只是拉近一些关系,因为辅导员大多都是研究生出身,所以他们更了解关于保研的一些事项。即使最后没能成功获得保研资格,选择考研的话,还能够从中获取一些考研的经验。3. 英语四六级如果想要顺利保研,英语四六级是一定要通过的,如果没能拿到英语四六级证书的话,几乎就是没有获得保研资格的可能。当然,仅仅是英语四级是不够的,只有拿到英语六级证书,才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总而言之,虽说四川省内各高校保研率差距比较大,但也因此吸引力很多考生在考研当中,报考这几所院校,毕竟能够在如此竞争激烈的考研当中,能够更具优势一些。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四川省内这14所高校的保研率?欢迎评论到下方喜欢笔者文章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咱们下期再见!(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三代殊继

从西华大学保研西安交大,发表多篇论文,他说:坚持是前进的动力!

他积极向上、勇于尝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种种;他为自己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直至一一实现;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充实自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攻坚克难……他是西华大学2020年大学生年度人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秦霸。人物名片——秦霸前三年综合成绩排名专业第一,获得研究生推免资格。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西华大学优秀共青团员、西华大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获厦门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东华大学等高校夏令营优秀营员4次。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西华大学2019“西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各一项,还参与了四川省科技创新苗子工程项目。以第一作者或学生第一作者发表核心及SCI论文4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已受理)。获得第一届四川省高校创新方法应用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全国二等奖、第七届四川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二等奖、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和国家级奖项,共计获校级以上奖励20多项。勇于尝试探索人生新方向在高中时,秦霸便对物理和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来到西华上大学后,也选择了与兴趣相关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二期末,秦霸因刻苦认真且成绩优异,被推荐至学院廖磊老师的课题组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万事开头难。初入实验室,他对一切都好奇,但一切也是那么陌生,课题方向迟迟没有进展,对于实验方案也拿不出合适的理论设计,这让他倍感挫折。为了找准研究方向,秦霸多次与老师进行沟通。大二的整个暑假,他都留在学校查阅资料和研读文献,2个月里,往返在寝室和实验室两点一线,在老师的指导下一点一点探索实验方案。秦霸所写的论文是热电材料方向综述论文,为此他研读了近50篇该方向最新的英文文献。秦霸之前从未写过综述类论文,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他也遇到不少困难,翻译水平以及论文的标准格式都困扰他良久。“这种类型的论文需要大量阅读英文文献,还需要自己进行总结。这些文献中有大量的专业术语,当时我的英文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我准确通顺地阅读,更不用说是提炼了。”秦霸说,“遇到不会的单词就查,查清楚后再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那段时期,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做这些事情。”正是因为前期的大量阅读,秦霸积累了很多学术用语,让他在后面的论文写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对于秦霸来说,撰写只是困难中的第一步,后期的修改和论文投递才让他“苦不堪言”。由于是第一次撰写此类文章,秦霸对于论文的结构和写作方式没有一个成熟的框架,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秦霸从最基础的论文结构开始改起,两个月的时间里前后修改了8次,才终于被老师认可。第一次进行投递时,由于文章不是对方所需要的类型很快就被拒绝了。秦霸说:“因为是第一次投递,本来信心满满,结果倍受打击,但老师说这样的情况其实很正常,这次投递失败就换一家期刊继续投递。”在老师的鼓励下,秦霸又进行几轮修改,再次进行投递,这次对方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修改意见,这让秦霸看到了希望。按照对方提出来的要求,秦霸继续进行修改。功夫不负有心人,论文终于被成功收录于《现代化工》。回忆起这一次的经历,秦霸感慨颇深。“之后的文章也是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探索的,可以说是这篇论文奠定了我研究方向的基础。”秦霸说,“撰写文章时一定要跟老师多沟通,老师丰富的科研经历会帮助我们快速找准脉搏,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正是因为秦霸静下心来研读文章,不断打磨自己,积极与老师沟通,才获得这样宝贵的写作经历。之后的论文写作,进行得都比较顺利,甚至第二篇论文的前期准备,他也只花了一周的时间就确定了最终的方向。只有真正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中,才能够产出高质量的论文。“做科研,只有接触才知道有多难。科研之路布满荆棘与挑战,有时候会很枯燥,你也会找不到方向,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有动力能够坚持下去的才是最好的。”秦霸说。作为一名本科生,在发表了四篇核心及SCI论文后,秦霸也有了不少的感悟,对于科研,必须要足够耐心、切忌浮躁,只有沉得住气,才能够收获成果。“科研中最重要的品质是坚持,不能浮躁,我在大一时也有一个机会参与一位老师的科研项目,但是由于自己比较浮躁,静不下心,就错失了机会。”秦霸说。在问及对于学弟学妹们在科研方面有何建议时,秦霸说:“不要错失任何一个机会,不论是参与老师的科研小组还是参加项目,这样的机会对于本科生来说十分难得,因此一定要好好把握,并且尽自己全力把它做好。”人生没有倒带重来,在错失一次机会之后,秦霸紧紧握住第二次机会,迅速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并且投入热情,潜心学习,才有了如今的成绩。目标明确把握自身前进路谁的青春不迷茫。大一时,刚入学的秦霸也没有明确的方向,“但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我给自己定了两个目标:一是在大学期间拿一次校级三好学生,二是拿一次国家奖金。”秦霸说。目标明确后,他便不断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努力。为了实现目标,秦霸将自己投身于提升自己中。科研中,他耐住性子,潜心钻研;学习上,他刻苦努力,不断奋进;竞赛中,他奋力拼搏,勇于尝试。每一个不同的角度,他都在努力着,只为能够向自己的目标前进。在平时的学习中,秦霸坚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看似简单,但这就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会提前了解所学知识,课上老师的讲解会加深印象,课后的复习会让知识融会贯通。”秦霸说。每当遇到不会的题时,他第一时间会先自己思考,在思考不出答案后才会询问他人。“只有先思考,才会有收获。”秦霸说道。每当临近考试,他都会在实验室里利用空余时间进行复习,就是在这样认真的学习态度下,秦霸保持三年专业第一,他不仅完成自己的目标,拿到校级三好学生与国家奖学金,还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的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攻读研究生。除了学习,秦霸平时也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共计获校级以上奖项20多项。在参与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大赛时,秦霸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组成队伍,前后历经8个多月的时间,在老师的帮助下设计了《可移动便捷式库区清淤装置》,该产品旨在将水库截留的淤沙从水库中抽取出来,并放流到下游,这样不仅保证了水库防洪,发电和灌溉等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也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库区底部的淤泥变害为利,用于工程建设和农业种植。作品受到了一致好评,并取得了全国二等奖。通过这次比赛经历,秦霸受益良多:“虽然我是材料专业,但我通过竞赛发现,竞赛不仅仅需要你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你具有更广的知识面,特别是在基本的设计类,现在的比赛都需要一个充分的展示与陈述,所以说你需要不断扩展知识面,才能应对比赛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勇于尝试、创新,这是他的制胜法宝,秦霸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并进行不断的探索。“如果有想法,就应该勇于跨出第一步,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有收获。”秦霸说。乐观向上用心热爱生活面对生活,秦霸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同班同学薛钰说:“秦霸学习真的特别努力,与同学相处也特别好,有问题咨询他时,他会特别耐心回答。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每次上课时的背影,非常认真,让我们也深受鼓舞。”作为班长,秦霸总在班级里制造一些“小惊喜”,比如在六一儿童节时送给全班同学小礼物,让同学们感受到来自班集体的温暖。私下,秦霸喜欢和朋友一起出游,观赏祖国大好河山,秦霸说:“在出游的过程中,我不会去想那些有压力的事情,而是会认真放松自己。等回来之后再继续做课题,这样劳逸结合,做事才能真正的有效率。”学习、生活中这些大大小小的经历,不仅让秦霸成长,也让他认识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有同学,也有老师,秦霸说:“与老师的相处像是朋友一样,不论是竞赛中还是学习中,甚至是生活当中他都会比较关心我们。”当问及学习上、生活中最重要的品质时,秦霸毫不犹豫地说是坚持。他说:“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情唯有坚持做下去,才能柳暗花明。”学习上,他以坚忍不拔的态度一步一步完善自己;生活中,他热情洋溢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坚持,是这个青年不断前进的动力,他一步一步践行自己的目标,朝着更好的自己成长。优秀如他,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一定也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拥抱美好的未来。来源:西华大学 作者、编辑:唐瑞、王舒编审:黄潇、王舒

顿悟

西华大学二本专业可转入一本,只要1个条件即可,二本学生可关注

如今的大学,基本上都可以转专业,只是有的难度大,有的难度小;但是有一类学校,在个别地区一批次和二批次同时招生,那么二批次的专业可以转一批次的专业么?可以得,具体看学校的情况,那本文来看看,位于四川的西华大学,每年都有一部分二批次考进去的同学,转入到当初本一批招生的专业;只要满足: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达到425分)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英语折算成绩达到80%(高考英语成绩/高考英语成绩总分≥80%)。从转专业的2019年分数看,相当于节约了39分;具体看下文:——理学院转专业名单——从西华大学各个学院公布的名单来看,个别学院未公布,二本转到一本的同学还是比较多的;理学院有12名同学转入,其中有2名同学从二本转到一本,从电子信息和化学专业转入到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管理学院转专业名单——有的学院转入人数多,有的少一些,比如材料学院,从公布的名单来看,就只有1个同学;管理学院有77人转入,其中从二本专业转入到一本专业的有19人;一本转一本的有58人;——转专业条件——转专业的要求以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来说说,大部分的学院要求都一样,只是在人数上有区别而已;除了成绩等要求外,还有一个要求就是各个学院的可转入的人数和转转出的数;第一、成绩:大一第一学期的主要课程的成绩,食品学院以英语和高数为准;每个学院有细微的差别;第二、二本转入一本: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达到425分)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英语折算成绩达到80%(高考英语成绩/高考英语成绩总分≥80%);第三、转入转出人数,转出本专业的10%;可以转入20%;其实这个要求不算高啦。前10%的成绩,——二本转一本能节约多少分?——如果从二本专业转到一本,那么高考的时候能节约多少分?其实每年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对院校看重的同学家长,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这样的一个方式填报的,一本二本同时招收的院校,一个是过几年就有可能成为全部是一本,比如西南石油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一样;另外就是像西华大学一样的可以从二本转到一本的学校;具体家长们可以多关注,也可以跟我交流哈;从2019年分专业分数线,本科一批招生的专业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分数都是最高的,其中会计学专业调档线最低分584分,从管理学院转专业的名单中,有多名同学转入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再来看看,本科二批招生的专业,化学、制药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最低调档分是545分;虽然二批次招生,但是分数也不低哈,即将全部一批次招生应该快了;从二批次转专业的名单中,有1位同学从制药工程转入会计学专业,2019年高考分数相差39分;相当于在通过大一一学期的努力中,节约了高考分数39分;所以高考不能决定一切,就看什么时候努力,什么时候自己放弃了自己,规划很重要,了解学校也很重要;最后,通过本文,希望家长考生提前去了解清楚学校的各种情况,转专业、保研、考研等等,了解清楚了各个条件后,好好去规划,高考分数低,并不代表就走不到好学校;欢迎关注@升学规划赵宏 有报考方面的问题欢迎留言交流;定期跟家长考生分享专业的各种数据、大学、专业的内容,为考生的升学规划助力;需要分专业录取分数的可以给我留言哈;其他省份的专业录取分数可以到学校官网查看哈;

红豆杉

西华大学学子张威虎:保研浙大 拿国际设计奖 努力追梦的“运动型学霸”

他是一名学霸,连续三年排名专业第一,现已保研浙江大学;他酷爱运动,多次在短跑竞赛中获奖,被朋友戏称为“西华跑得最快的人”;他醉心设计,曾拿多项设计奖项,用创意点亮未来......他是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张威虎。张威虎,该校机械与工程学院2017级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国家3d数据工程师,四川省优秀运动员。在校期间,曾五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一次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唐立新优秀干部奖学金。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及科研活动,曾获国际设计奖项在内的40余项奖励,并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现已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问就是兴趣!当然坚持也少不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张威虎是一名学霸,连续三年保持全专业综合排名1/75。当谈及如何保持这样的优秀成绩时,张威虎表现得很轻松:“因为我自身就特别喜欢设计,所以学习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单纯学习,而是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一刚入学的张威虎并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因而大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手绘。“也许我非常认真地画一天,却没有手绘基础好的同学画半个小时强。”面对这个难啃的骨头,他沮丧过,但并没有认输,而是在一次次练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他谈到:“就像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可以按照参考答案理清思路,学手绘也是如此。从最简单的临摹开始,打好基础是关键,加之日复一日的练习,慢慢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作品了。”经过坚持练习,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他不仅学会了设计专业所必须的绘图,还利用这项技能设计出了许多作品。日复一日的坚持很难,但拨开云雾就能见到光。大三下学期,张威虎面临考研和保研两重选择。“一方面也许自己并没有保研的资格,就必须要准备考研。另一方面,如果具有保研的资格却没有把握住的话就会白白浪费一次宝贵的机会。”在权衡利弊后,张威虎选择两手准备,每天一边恶补专业知识,一边着手整理作品集。保研申请院校的时候,不同院校对作品集的要求并不同,张威虎需要根据院校的要求修改作品集,有些院校甚至需要重新排版整个作品集。他说:“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提交浙大材料的时间很紧,所以截至提交材料的头一天晚上我还熬了一个通宵修改材料,就是为了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在导师面前。”刚开始投递简历时,他曾被好几间心仪院校拒绝,经历了热情满满到陷入低谷的过程。对此,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总结教训后努力走出低谷。他认为,保持平常心很重要,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那段时间,他连跑步都在背自我介绍、准备面试,只为将最好的面试状态呈现在导师面前。在保研面试的过程中,张威虎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位导师竟然问到了一个大一学习的专业课基础理论。紧张的他脱口而出一个答案,没想到就是正确答案!“我觉得专业基础很重要,是拓展学习的第一步,因此我平时非常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盲区,因而潜意识里就说出了正确答案。”张威虎笑着说。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让他更从容地去面对保研路上的每一重挑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终,张威虎被浙江大学预推免录取,为自己的大学本科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在校期间,张威虎先后获得含国际设计奖在内四十余项设计大奖,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专利。而最开始,他的设计作品并不是那么实用,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创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认为要设计出一些能在生活中帮助到他人的产品才更加有意义。“有一次坐飞机,我把平板跟电脑放在背包里。但因为我坐在安全出口旁,只能把背包放在行李架上,途中飞机遇到了气流,颠簸得很厉害,我的平板在行李舱内碰撞,撞碎了屏幕。”这件事给张威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他的创作来源。随后,他便在韩国K-Design设计大赛上设计了一款特殊的飞机行李舱,巧妙地运用机械结构将行李固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避免碰撞而造成行李损坏以及掉落等意外状况,并通过该作品《LUGGAGE PROTECTOR》收获产品组winner的称号。据悉,K-DESIGN AWARD是韩国重点打造的最高工业设计奖项,吸引着全球设计师、设计公司、设计机构、设计工作室竞相参与。每年所有的设计大类(包括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仅有不超过10%的作品可以获得winner,而产品设计类获奖的几率更小。2019年6月,张威虎在参加“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时,在工作室周睿老师的指导下,张威虎巧妙地将成都的市花——芙蓉花的造型与椅子的功能相结合,设计出了一把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芙蓉花椅。这款椅子主要是为博物馆、市政办公等大型空间的公共区域所设计。凭借其别致优美,贴合成都文化色彩的造型,加之其舒适度符合博物馆、市政办公等大型空间对座椅的要求,该作品收获大赛最具市场潜力奖一等奖。“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你只要仔细留意,用心观察,就能发现不少设计灵感。”他说。 平平无奇的短跑“小天才”“张威虎是老师们眼中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专业前茅,还酷爱体育运动,曾多次在学校的体育竞赛中荣获冠军,同学们称他为风一样的男子。”辅导员朱利这样评价张威虎。“大一时,我作为体育部的干事负责新生运动会运动员的训练事宜,突发奇想也试着跑了跑一百米,没想到和运动员的成绩差不多。”张威虎说。那一次,从来没参加过运动会的他在新生运动会上拿到了第一名。在之后的校运动会也勇夺冠军,其后被选拔至四川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参加男子100m乙组(非专业队)比赛。但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被选拔参加省运动会后,张威虎便开启了一个人的训练。除了每天常规运动锻炼外,他还给自己增加了训练任务。一开始并不适应训练强度的他,常常会练到腰酸背痛,腿脚抽筋。训练的时间紧、任务重,他常常会在练习中不断总结技巧,比较怎样的跑姿适合自己,以提高训练效率。因此,仅仅经过不到两周的训练,张威虎便在省运动会的男子100m比赛中跑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优秀的短跑成绩和张威虎平日里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酷爱运动的人,有时候一大早就去临江操场打球锻炼,大冬天穿着短裤短袖都去打。他不仅学习好,身体素质也好,我们都挺佩服他的!”室友蒲烨伟说。“我觉得运动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张威虎说,“在准备保研期间,每晚学习任务完成后我都会去跑步。我认为跑步可以很好地起到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作用。”运动就像平衡剂一样很好地平衡了他的各种学业压力,每当陷入低谷时,运动总能打消他的焦虑与不安,让他第二天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充实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时间与心态管理?自有妙招“在效率这方面很少有人比得过他,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处理部门与工作室工作,参与比赛做项目,他似乎能够很好的平衡这些事情,甚至还有空闲时间去操场锻炼打球。”室友董耀说。对于时间管理,学霸张威虎自有妙招!张威虎习惯在任务发布后立马着手,努力克服拖延,每次多做一点点。比如限期一个月的论文,他会布置下来第二天就开始着手查资料,尽量在前半个月完成。如果老师只布置了习题册上的第一课,他就会把第二课里会做的题先做了,“这样每次多做一点点,后面的学习就会更轻松。”张威虎说。当谈及答辩和面试的技巧时,张威虎说:“同学们在准备面试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不紧张,或者说如何隐藏自己的紧张。比如在答辩时可以把稿子放在讲台上而不是双手拿着,以免手部的颤抖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也是张威虎在唐立新奖学金答辩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正是对自己的不断总结,对心态的不断调整,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张威虎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在他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平衡学习与各项工作,攻克保研路上的每道难题,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终,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目标。醉心设计,兴趣播下种子。披星戴月,坚持造就卓越。今年,张威虎就要带着初心与热爱远赴浙江大学继续深造,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拳脚。未来,他将继续深入学习设计专业知识和前沿理论,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多成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一句,它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做事的准则。正是这句诗激励着我不断拼搏,直到现在,我依然秉承着这句诗继续前行,我相信一定会达到我既定的目标。”张威虎说。(通讯员:西华大学黄思华 何冰雪 杨亘恒)

一丝一毫

保研浙大,拿国际设计奖!他是努力追梦的西华大学“运动型学霸”

他是一名学霸,连续三年排名专业第一,现已保研浙江大学;他酷爱运动,多次在短跑竞赛中获奖,被朋友戏称为“西华跑得最快的人”;他醉心设计,曾拿多项设计奖项,用创意点亮未来......他是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7级本科生张威虎。张威虎,机械与工程学院2017级工业设计专业本科生。国家3d数据工程师,四川省优秀运动员。在校期间,曾五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一次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两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一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唐立新优秀干部奖学金。本科期间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及科研活动,曾获国际设计奖项在内的40余项奖励,并拥有2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现已被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问就是兴趣!当然坚持也少不了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张威虎是一名学霸,连续三年保持全专业综合排名1/75。当谈及如何保持这样的优秀成绩时,张威虎表现得很轻松:“因为我自身就特别喜欢设计,所以学习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不是单纯学习,而是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大一刚入学的张威虎并没有任何美术基础,因而大学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手绘。“也许我非常认真地画一天,却没有手绘基础好的同学画半个小时强。”面对这个难啃的骨头,他沮丧过,但并没有认输,而是在一次次练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他谈到:“就像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可以按照参考答案理清思路,学手绘也是如此。从最简单的临摹开始,打好基础是关键,加之日复一日的练习,慢慢就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作品了。”经过坚持练习,完全没有美术基础的他不仅学会了设计专业所必须的绘图,还利用这项技能设计出了许多作品。日复一日的坚持很难,但拨开云雾就能见到光。大三下学期,张威虎面临考研和保研两重选择。“一方面也许自己并没有保研的资格,就必须要准备考研。另一方面,如果具有保研的资格却没有把握住的话就会白白浪费一次宝贵的机会。”在权衡利弊后,张威虎选择两手准备,每天一边恶补专业知识,一边着手整理作品集。保研申请院校的时候,不同院校对作品集的要求并不同,张威虎需要根据院校的要求修改作品集,有些院校甚至需要重新排版整个作品集。他说:“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提交浙大材料的时间很紧,所以截至提交材料的头一天晚上我还熬了一个通宵修改材料,就是为了把最好的效果呈现在导师面前。”刚开始投递简历时,他曾被好几间心仪院校拒绝,经历了热情满满到陷入低谷的过程。对此,他并没有放弃,而是总结教训后努力走出低谷。他认为,保持平常心很重要,同时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那段时间,他连跑步都在背自我介绍、准备面试,只为将最好的面试状态呈现在导师面前。在保研面试的过程中,张威虎说他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位导师竟然问到了一个大一学习的专业课基础理论。紧张的他脱口而出一个答案,没想到就是正确答案!“我觉得专业基础很重要,是拓展学习的第一步,因此我平时非常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盲区,因而潜意识里就说出了正确答案。”张威虎笑着说。也正因为有了这些丰富的基础知识积累,才让他更从容地去面对保研路上的每一重挑战。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最终,张威虎被浙江大学预推免录取,为自己的大学本科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设计源于生活 回归于生活在校期间,张威虎先后获得含国际设计奖在内四十余项设计大奖,2项实用新型专利和6项外观专利。而最开始,他的设计作品并不是那么实用,甚至有些“天马行空的创意”,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认为要设计出一些能在生活中帮助到他人的产品才更加有意义。“有一次坐飞机,我把平板跟电脑放在背包里。但因为我坐在安全出口旁,只能把背包放在行李架上,途中飞机遇到了气流,颠簸得很厉害,我的平板在行李舱内碰撞,撞碎了屏幕。”这件事给张威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为了他的创作来源。随后,他便在韩国K-Design设计大赛上设计了一款特殊的飞机行李舱,巧妙地运用机械结构将行李固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避免碰撞而造成行李损坏以及掉落等意外状况,并通过该作品《LUGGAGE PROTECTOR》收获产品组winner的称号。据悉,K-DESIGN AWARD是韩国重点打造的最高工业设计奖项,吸引着全球设计师、设计公司、设计机构、设计工作室竞相参与。每年所有的设计大类(包括建筑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等)仅有不超过10%的作品可以获得winner,而产品设计类获奖的几率更小。2019年6月,张威虎在参加“成都礼物”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时,在工作室周睿老师的指导下,张威虎巧妙地将成都的市花——芙蓉花的造型与椅子的功能相结合,设计出了一把实用性与美观性兼具的芙蓉花椅。这款椅子主要是为博物馆、市政办公等大型空间的公共区域所设计。凭借其别致优美,贴合成都文化色彩的造型,加之其舒适度符合博物馆、市政办公等大型空间对座椅的要求,该作品收获大赛最具市场潜力奖一等奖。“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你只要仔细留意,用心观察,就能发现不少设计灵感。”他说。平平无奇的短跑“小天才”“张威虎是老师们眼中全面发展的优秀学子。学习上,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名列专业前茅,还酷爱体育运动,曾多次在学校的体育竞赛中荣获冠军,同学们称他为风一样的男子。”辅导员朱利这样评价张威虎。“大一时,我作为体育部的干事负责新生运动会运动员的训练事宜,突发奇想也试着跑了跑一百米,没想到和运动员的成绩差不多。”张威虎说。那一次,从来没参加过运动会的他在新生运动会上拿到了第一名。在之后的校运动会也勇夺冠军,其后被选拔至四川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参加男子100m乙组(非专业队)比赛。但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被选拔参加省运动会后,张威虎便开启了一个人的训练。除了每天常规运动锻炼外,他还给自己增加了训练任务。一开始并不适应训练强度的他,常常会练到腰酸背痛,腿脚抽筋。训练的时间紧、任务重,他常常会在练习中不断总结技巧,比较怎样的跑姿适合自己,以提高训练效率。因此,仅仅经过不到两周的训练,张威虎便在省运动会的男子100m比赛中跑出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水平。优秀的短跑成绩和张威虎平日里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分不开的。“他是一个酷爱运动的人,有时候一大早就去临江操场打球锻炼,大冬天穿着短裤短袖都去打。他不仅学习好,身体素质也好,我们都挺佩服他的!”室友蒲烨伟说。“我觉得运动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张威虎说,“在准备保研期间,每晚学习任务完成后我都会去跑步。我认为跑步可以很好地起到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作用。”运动就像平衡剂一样很好地平衡了他的各种学业压力,每当陷入低谷时,运动总能打消他的焦虑与不安,让他第二天以崭新的状态投入充实与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时间与心态管理?自有妙招“在效率这方面很少有人比得过他,不管是学习新知识,还是处理部门与工作室工作,参与比赛做项目,他似乎能够很好的平衡这些事情,甚至还有空闲时间去操场锻炼打球。”室友董耀说。对于时间管理,学霸张威虎自有妙招!张威虎习惯在任务发布后立马着手,努力克服拖延,每次多做一点点。比如限期一个月的论文,他会布置下来第二天就开始着手查资料,尽量在前半个月完成。如果老师只布置了习题册上的第一课,他就会把第二课里会做的题先做了,“这样每次多做一点点,后面的学习就会更轻松。”张威虎说。当谈及答辩和面试的技巧时,张威虎说:“同学们在准备面试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不紧张,或者说如何隐藏自己的紧张。比如在答辩时可以把稿子放在讲台上而不是双手拿着,以免手部的颤抖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也是张威虎在唐立新奖学金答辩时总结出来的经验。正是对自己的不断总结,对心态的不断调整,对时间的合理安排,张威虎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了在他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平衡学习与各项工作,攻克保研路上的每道难题,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最终,一步一步完成自己的目标。醉心设计,兴趣播下种子。披星戴月,坚持造就卓越。今年,张威虎就要带着初心与热爱远赴浙江大学继续深造,在更广阔的天地施展拳脚。未来,他将继续深入学习设计专业知识和前沿理论,争取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多成果。“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汪国真《热爱生命》中的一句,它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我做事的准则。正是这句诗激励着我不断拼搏,直到现在,我依然秉承着这句诗继续前行,我相信一定会达到我既定的目标。”张威虎说。(作者:学生通讯员:黄思华、何冰雪、杨亘恒 编审:黄潇)

大盗不止

西华大学:“硬核”学霸用青春追逐科研梦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始终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阻碍,研究生期间发表7篇sci论文,收获硕果累累;他敢闯敢拼,拿奖无数,研究生毕业后将赴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看似一帆风顺的学习生涯,实则却是努力的馈赠。他是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王世松。王世松,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攻读研究生期间,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三等学业奖学金1次。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发表于中科院3区。第二作者4篇(导师为第一作者),分别发表于中科院1区、中科院2区、中科院2区、中科院4区。进入实审阶段发明专利3项,其中第一作者2项,第二作者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中第一作者1项,第二作者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省部课题2项,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校级课题1项。 直面困难 迎难而上世上没有俯首可得的成功,对于王世松来说,做研究也是这样。自在西华读研以来,每一篇论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王世松也曾走过瓶颈时刻,甚至还被导师批评是小学生写的文章。谈起这件事,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多看多总结,从别人的成果中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王世松说。除了专业知识,别人的文章中也能学到写论文的思路和逻辑,这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部分。“我认为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学习50篇左右的文献,而且尽量要选择比自己目标期刊水平更高的文章研读,以更高的水平来要求自己,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王世松说。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独立论文时,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通过的王世松发现自己很难读懂那些全英文的文献,英语成为了自己最大的一块短板。面对困难,他选择直面自己的不足。起初,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他逐渐发现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的论文所用到的专业名词都有共通性。因此,他慢慢总结出了阅读英文文献的规律。“在阅读文献前可以先总结专业词汇,形成系统记忆后,再阅读就会轻松很多了。”王世松说,“并且专业文献的语法也不会特别难,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句式,所以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式。”另一方面,学术性文献的图表很关键,图表中包含了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读一篇论文就可以从图表、摘要、关键性的专业词汇这几方面入手,剩下的部分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他说。一开始,王世松很容易把论文写成对实验数据的报告。为此,导师对王世松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和思考。渐渐的,王世松明白了,论文不是单纯对实验数据进行堆砌,而是应该对实验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比如说最常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的误差,论文里需要有对误差来源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误差?怎样减小误差?“实验或许并不难,唯独思考才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王世松说。王世松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对于一些在撰写论文上遇到瓶颈的同学,王世松的建议是要做好前期调研,搜索文章,看看最前沿的研究情况是什么样的。然后开始大量地搜寻文献,阅读文献。王世松建议大家,首先主要看摘要,在了解得差不多后就开始精读文章,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和了解研究前沿学术科研情况,最后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上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结合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思考新的创新点,并加以研究。“科研很辛苦,但贵在坚持。”王世松说。学习规划?他自有妙招在时间的规划上,王世松有自己的坚持:不熬夜学习。除了回复国外期刊编辑的改稿意见,他平时都会早睡早起。这样的作息时间在帮助他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之余,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室友李凯说:“王世松是个很有规划的人,他善于时间管理,懂得劳逸结合,科研生活两手抓,在学习时全身心进行学习,娱乐时就全身心娱乐。”就读研究生期间,王世松一直保持周一到周五做研究,周末休息娱乐的时间规划。即便是在寒暑假,他也坚持这样的规律作息。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工作,保证每天有9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也有着每天原封不动的午休时间。“因为放假在家没有杂事可以打扰自己,所以更要抓紧宝贵的时间专心学习。”他说。看似普通的时间规划背后,是王世松对于学习的清晰规划、强大的行动力和自我约束力。这些特质合在一起,构成了他成功的充分条件。劳逸结合是他坚持良好作息的秘诀,一根弦如果长久地处于紧绷状态,那么就会存在崩溃的危险。人也是这样,适时的放松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就是他的主张。课余时间,王世松喜欢和朋友一起打羽毛球。“长时间坐在实验室也需要出来活动一下,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王世松笑着说。在学习研究上,王世松认为心态很重要。许多人本身具备很高的能力,但就是因为心态失衡,最终没有做出成果。做研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验不顺利,调研结果不理想,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等。王世松在研究生学习生涯里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不应该把结果放在过程前面,不能以名利为目的去做研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心态中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一旦过程中出现了不如意,就会怀疑自己,从而心态失衡。”当课题进行得不顺利时,王世松习惯站起来走一走,和实验室的同学说笑几句,或是走出实验室放松放松。看似一帆风顺 实则是努力的馈赠在大学本科期间,王世松的期末成绩就常年保持在专业前五。拿奖学金、做课题、保研,他一路走来一直沿着自己既定的方向,但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背后,藏着他多年来的努力与奋斗。王世松一直坚信,课堂才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地方。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四年学习时间里,他从不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做和学习无关的事。克服懒惰、拒绝安逸就是王世松“一帆风顺”背后不为人知的“秘籍”。“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他说。别人或许只看到他期末复习时的轻松,却忽略了他平时日积月累的努力。正是因为这些努力,让他成功保送了本专业的研究生,进而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领域学习。另一方面,做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孤独的一件事,需要强化自己的内心,并投入兴趣,只有真正热爱这个事业,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在别人眼里或许枯燥无味的实验室学习,王世松却乐在其中:“我喜欢完成一个课题带给我的成就感,还有就是完成项目后整理文章投稿的那个阶段。这种快乐是其他东西不能比拟的。”劳逸结合 爱学习也爱宠物王世松从小就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引导他喜欢研究昆虫。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蜘蛛这种动物,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家里便多了3只宠物蜘蛛。还有一次,因为宿舍偶然飞入了一只鹦鹉,并且赖了一天也不走。王世松出于好心便将这只“死皮赖脸”的鹦鹉带回家收留,并买了一只鹦鹉给他作伴,未曾想,第二年便多出了两只鹦鹉宝宝。这也让家里更加热闹了。在家学习的空闲时间里,王世松就会去逗逗鹦鹉,喂喂蜘蛛,放松心情之余也能以更加轻松的姿态投入到科研学习中去。此外,实验室的轻松氛围也是王世松学习生活中一剂有效的调节剂。王世松说他所在的实验室气氛特别好,不存在单打独斗或者有人做不出成果就会自怨自艾的情况。相反,实验室里的同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打气。科研进度停滞的时候也会约着出去运动,放松心情。“实在不行就可以暂缓这个项目,去做另一个项目,解决的办法总会找到的!”王世松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王世松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他认为,困难无法避免,但是解决办法总会有的,人生的精彩在于拼搏,一份成就所带来的喜悦绝不是游戏胜利等可以比拟的。查漏补缺,直面不足;劳逸结合,适时放松;披星戴月,坚持铸就卓越。凭着一股干劲,王世松努力奔向自己的目标。未来,他将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完成自己的科研梦想。这位乐观而坚韧的追梦少年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通讯员:西华大学王舒 黄思华 何冰雪)

管制塔

他,从西华大学考上博士,发表7篇SCI!硬核学霸用青春追逐科研梦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始终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阻碍,研究生期间发表7篇sci论文,收获硕果累累;他敢闯敢拼,拿奖无数,研究生毕业后将赴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看似一帆风顺的学习生涯,实则却是努力的馈赠。他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王世松。王世松,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攻读研究生期间,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三等学业奖学金1次。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发表于中科院3区。第二作者4篇(导师为第一作者),分别发表于中科院1区、中科院2区、中科院2区、中科院4区。进入实审阶段发明专利3项,其中第一作者2项,第二作者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中第一作者1项,第二作者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省部课题2项,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校级课题1项。世上没有俯首可得的成功,对于王世松来说,做研究也是这样。自在西华读研以来,每一篇论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王世松也曾走过瓶颈时刻,甚至还被导师批评是小学生写的文章。谈起这件事,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多看多总结,从别人的成果中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王世松说。除了专业知识,别人的文章中也能学到写论文的思路和逻辑,这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部分。“我认为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学习50篇左右的文献,而且尽量要选择比自己目标期刊水平更高的文章研读,以更高的水平来要求自己,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王世松说。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独立论文时,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通过的王世松发现自己很难读懂那些全英文的文献,英语成为了自己最大的一块短板。面对困难,他选择直面自己的不足。起初,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他逐渐发现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的论文所用到的专业名词都有共通性。因此,他慢慢总结出了阅读英文文献的规律。“在阅读文献前可以先总结专业词汇,形成系统记忆后,再阅读就会轻松很多了。”王世松说,“并且专业文献的语法也不会特别难,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句式,所以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式。”另一方面,学术性文献的图表很关键,图表中包含了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读一篇论文就可以从图表、摘要、关键性的专业词汇这几方面入手,剩下的部分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他说。一开始,王世松很容易把论文写成对实验数据的报告。为此,导师对王世松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和思考。渐渐地,王世松明白了,论文不是单纯对实验数据进行堆砌,而是应该对实验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比如说最常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的误差,论文里需要有对误差来源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误差?怎样减小误差?“实验或许并不难,唯独思考才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王世松说。对于一些在撰写论文上遇到瓶颈的同学,王世松的建议是要做好前期调研,搜索文章,看看最前沿的研究情况是什么样的。然后开始大量地搜寻文献,阅读文献。王世松建议大家,首先主要看摘要,在了解得差不多后就开始精读文章,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和了解研究前沿学术科研情况,最后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上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结合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思考新的创新点,并加以研究。“科研很辛苦,但贵在坚持。”王世松说。学习规划?他自有妙招在时间的规划上,王世松有自己的坚持:不熬夜学习。除了回复国外期刊编辑的改稿意见,他平时都会早睡早起。这样的作息时间在帮助他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之余,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室友李凯说:“王世松是个很有规划的人,他善于时间管理,懂得劳逸结合,科研生活两手抓,在学习时全身心进行学习,娱乐时就全身心娱乐。”就读研究生期间,王世松一直保持周一到周五做研究,周末休息娱乐的时间规划。即便是在寒暑假,他也坚持这样的规律作息。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工作,保证每天有9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也有着每天原封不动的午休时间。“因为放假在家没有杂事可以打扰自己,所以更要抓紧宝贵的时间专心学习。”他说。看似普通的时间规划背后,是王世松对于学习的清晰规划、强大的行动力和自我约束力。这些特质合在一起,构成了他成功的充分条件。劳逸结合是他坚持良好作息的秘诀,一根弦如果长久地处于紧绷状态,那么就会存在崩溃的危险。人也是这样,适时的放松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就是他的主张。课余时间,王世松喜欢和朋友一起打羽毛球。“长时间坐在实验室也需要出来活动一下,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王世松笑着说。在学习研究上,王世松认为心态很重要。许多人本身具备很高的能力,但就是因为心态失衡,最终没有做出成果。做研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验不顺利,调研结果不理想,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等。王世松在研究生学习生涯里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不应该把结果放在过程前面,不能以名利为目的去做研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心态中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一旦过程中出现了不如意,就会怀疑自己,从而心态失衡。”当课题进行得不顺利时,王世松习惯站起来走一走,和实验室的同学说笑几句,或是走出实验室放松放松。看似一帆风顺 实则是努力的馈赠在大学本科期间,王世松的期末成绩就常年保持在专业前五。拿奖学金、做课题、保研,他一路走来一直沿着自己既定的方向,但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背后,藏着他多年来的努力与奋斗。王世松一直坚信,课堂才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地方。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四年学习时间里,他从不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做和学习无关的事。克服懒惰、拒绝安逸就是王世松“一帆风顺”背后不为人知的“秘籍”。“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他说。别人或许只看到他期末复习时的轻松,却忽略了他平时日积月累的努力。正是因为这些努力,让他成功保送了本专业的研究生,进而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领域学习。另一方面,做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孤独的一件事,需要强化自己的内心,并投入兴趣,只有真正热爱这个事业,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在别人眼里或许枯燥无味的实验室学习,王世松却乐在其中:“我喜欢完成一个课题带给我的成就感,还有就是完成项目后整理文章投稿的那个阶段。这种快乐是其他东西不能比拟的。”劳逸结合 爱学习也爱宠物王世松从小就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引导他喜欢研究昆虫。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蜘蛛这种动物,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家里便多了3只宠物蜘蛛。还有一次,因为宿舍偶然飞入了一只鹦鹉,并且赖了一天也不走。王世松出于好心便将这只“死皮赖脸”的鹦鹉带回家收留,并买了一只鹦鹉给他作伴,未曾想,第二年便多出了两只鹦鹉宝宝。这也让家里更加热闹了。在家学习的空闲时间里,王世松就会去逗逗鹦鹉,喂喂蜘蛛,放松心情之余也能以更加轻松的姿态投入到科研学习中去。此外,实验室的轻松氛围也是王世松学习生活中一剂有效的调节剂。王世松说他所在的实验室气氛特别好,不存在单打独斗或者有人做不出成果就会自怨自艾的情况。相反,实验室里的同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打气。科研进度停滞的时候也会约着出去运动,放松心情。“实在不行就可以暂缓这个项目,去做另一个项目,解决的办法总会找到的!”王世松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王世松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他认为,困难无法避免,但是解决办法总会有的,人生的精彩在于拼搏,一份成就所带来的喜悦绝不是游戏胜利等可以比拟的。查漏补缺,直面不足;劳逸结合,适时放松;披星戴月,坚持铸就卓越。凭着一股干劲,王世松努力奔向自己的目标。未来,他将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完成自己的科研梦想。这位乐观而坚韧的追梦少年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信息来源西华大学

成人记

考上博士,发表7篇SCI,拿奖无数!西华大学硬核学霸分享学习规划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他始终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科研道路上的重重阻碍,研究生期间发表7篇sci论文,收获硕果累累;他敢闯敢拼,拿奖无数,研究生毕业后将赴成都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看似一帆风顺的学习生涯,实则却是努力的馈赠。他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研究生——王世松。人物名片王世松,西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攻读研究生期间,累计获得国家奖学金1次,一等学业奖学金2次,三等学业奖学金1次。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1篇,发表于中科院3区。第二作者4篇(导师为第一作者),分别发表于中科院1区、中科院2区、中科院2区、中科院4区。进入实审阶段发明专利3项,其中第一作者2项,第二作者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其中第一作者1项,第二作者1项。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省部课题2项,其中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校级课题1项。直面困难 迎难而上世上没有俯首可得的成功,对于王世松来说,做研究也是这样。自在西华读研以来,每一篇论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这也就意味着几乎每一次都要从零开始。万事开头难,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王世松也曾走过瓶颈时刻,甚至还被导师批评是小学生写的文章。谈起这件事,他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多看多总结,从别人的成果中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得更远。”王世松说。除了专业知识,别人的文章中也能学到写论文的思路和逻辑,这往往是很多人忽略的部分。“我认为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学习50篇左右的文献,而且尽量要选择比自己目标期刊水平更高的文章研读,以更高的水平来要求自己,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王世松说。在完成自己的第一篇独立论文时,英语四级考了三次才通过的王世松发现自己很难读懂那些全英文的文献,英语成为了自己最大的一块短板。面对困难,他选择直面自己的不足。起初,在翻译软件的帮助下,他逐渐发现同一领域、同一研究方向的论文所用到的专业名词都有共通性。因此,他慢慢总结出了阅读英文文献的规律。“在阅读文献前可以先总结专业词汇,形成系统记忆后,再阅读就会轻松很多了。”王世松说,“并且专业文献的语法也不会特别难,基本都是一些简单的句式,所以自己写论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过于复杂的句式。”另一方面,学术性文献的图表很关键,图表中包含了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读一篇论文就可以从图表、摘要、关键性的专业词汇这几方面入手,剩下的部分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他说。一开始,王世松很容易把论文写成对实验数据的报告。为此,导师对王世松说的最多的话就是要有自己的创新点和思考。渐渐的,王世松明白了,论文不是单纯对实验数据进行堆砌,而是应该对实验数据进行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比如说最常见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的误差,论文里需要有对误差来源的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误差?怎样减小误差?“实验或许并不难,唯独思考才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王世松说。王世松为第一作者发表的文章对于一些在撰写论文上遇到瓶颈的同学,王世松的建议是要做好前期调研,搜索文章,看看最前沿的研究情况是什么样的。然后开始大量地搜寻文献,阅读文献。王世松建议大家,首先主要看摘要,在了解得差不多后就开始精读文章,学习他人的写作思路和了解研究前沿学术科研情况,最后可以在自己的研究上借鉴他人的写作思路,结合自己项目的实际情况思考新的创新点,并加以研究。“科研很辛苦,但贵在坚持。”王世松说。学习规划?他自有妙招在时间的规划上,王世松有自己的坚持:不熬夜学习。除了回复国外期刊编辑的改稿意见,他平时都会早睡早起。这样的作息时间在帮助他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体之余,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效率。室友李凯说:“王世松是个很有规划的人,他善于时间管理,懂得劳逸结合,科研生活两手抓,在学习时全身心进行学习,娱乐时就全身心娱乐。”就读研究生期间,王世松一直保持周一到周五做研究,周末休息娱乐的时间规划。即便是在寒暑假,他也坚持这样的规律作息。从早上八点半开始工作,保证每天有9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时间,也有着每天原封不动的午休时间。“因为放假在家没有杂事可以打扰自己,所以更要抓紧宝贵的时间专心学习。”他说。看似普通的时间规划背后,是王世松对于学习的清晰规划、强大的行动力和自我约束力。这些特质合在一起,构成了他成功的充分条件。劳逸结合是他坚持良好作息的秘诀,一根弦如果长久地处于紧绷状态,那么就会存在崩溃的危险。人也是这样,适时的放松更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候好好玩就是他的主张。课余时间,王世松喜欢和朋友一起打羽毛球。“长时间坐在实验室也需要出来活动一下,毕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嘛!”王世松笑着说。在学习研究上,王世松认为心态很重要。许多人本身具备很高的能力,但就是因为心态失衡,最终没有做出成果。做研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实验不顺利,调研结果不理想,找不到相关的文献资料等等。王世松在研究生学习生涯里明白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不应该把结果放在过程前面,不能以名利为目的去做研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当心态中掺杂了太多的其他因素,一旦过程中出现了不如意,就会怀疑自己,从而心态失衡。”当课题进行得不顺利时,王世松习惯站起来走一走,和实验室的同学说笑几句,或是走出实验室放松放松。看似一帆风顺 实则是努力的馈赠在大学本科期间,王世松的期末成绩就常年保持在专业前五。拿奖学金、做课题、保研,他一路走来一直沿着自己既定的方向,但看似一帆风顺的人生背后,藏着他多年来的努力与奋斗。王世松本科期间获得的部分荣誉王世松一直坚信,课堂才是学习效率最高的地方。他对自己要求极高,四年学习时间里,他从不在课堂上玩手机,也不做和学习无关的事。克服懒惰、拒绝安逸就是王世松“一帆风顺”背后不为人知的“秘籍”。“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他说。别人或许只看到他期末复习时的轻松,却忽略了他平时日积月累的努力。正是因为这些努力,让他成功保送了本专业的研究生,进而进入了更高层次的领域学习。另一方面,做研究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孤独的一件事,需要强化自己的内心,并投入兴趣,只有真正热爱这个事业,才能在科研这条路上走的更远。在别人眼里或许枯燥无味的实验室学习,王世松却乐在其中:“我喜欢完成一个课题带给我的成就感,还有就是完成项目后整理文章投稿的那个阶段。这种快乐是其他东西不能比拟的。”劳逸结合 爱学习也爱宠物王世松从小就喜欢看法布尔的《昆虫记》,也正是因为这本书引导他喜欢研究昆虫。大二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蜘蛛这种动物,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家里便多了3只宠物蜘蛛。还有一次,因为宿舍偶然飞入了一只鹦鹉,并且赖了一天也不走。王世松出于好心便将这只“死皮赖脸”的鹦鹉带回家收留,并买了一只鹦鹉给他作伴,未曾想,第二年便多出了两只鹦鹉宝宝。这也让家里更加热闹了。在家学习的空闲时间里,王世松就会去逗逗鹦鹉,喂喂蜘蛛,放松心情之余也能以更加轻松的姿态投入到科研学习中去。此外,实验室的轻松氛围也是王世松学习生活中一剂有效的调节剂。王世松说他所在的实验室气氛特别好,不存在单打独斗或者有人做不出成果就会自怨自艾的情况。相反,实验室里的同学会相互帮助,相互打气。科研进度停滞的时候也会约着出去运动,放松心情。“实在不行就可以暂缓这个项目,去做另一个项目,解决的办法总会找到的!”王世松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是王世松最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他认为,困难无法避免,但是解决办法总会有的,人生的精彩在于拼搏,一份成就所带来的喜悦绝不是游戏胜利等可以比拟的。查漏补缺,直面不足;劳逸结合,适时放松;披星戴月,坚持铸就卓越。凭着一股干劲,王世松努力奔向自己的目标。未来,他将跟随导师攻读博士学位,继续完成自己的科研梦想。这位乐观而坚韧的追梦少年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来源:西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