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学术论文的认知与投稿期刊的目标选择论文的分类包括报刊的理论版与期刊论文,每个学校对报刊理论版的分级是不一样的,有四个是比较重要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教育报》。注意字数要求一般在成果认定时最低要求2500或3000字。期刊论文通常分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与顶级期刊。另一种分类方式:国家期刊与省级期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中文社科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即南大核心:每隔两年或三年更新一次,最新版本是2019-2020版,共收录568家期刊,其中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的期刊较多。要注意南大核心的正版来源期刊与扩展版来源,如由上海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来源期刊;而与其名称相似的,由湖北社科联主办的《理论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扩展版。南核的扩展板在评职称或毕业资格审查时是不算在南大核心范围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北大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出来的,基本上是每四年更新一次,最新的一个版本是2017年版,这一版的北大核心共收录732家社科期刊和1249家自然社会期刊,一般认为南大核心的级别比北大核心要高,要更难发表一些,但也有例外,有的期刊不是北大核心,但是南大核心,如《西北民族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即社科院核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做出来的,最新版本在2018年11月出版,共收录1291家期刊,对期刊的层级划分包括: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版。有的期刊是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的正刊,但是在社科院核心里,只是一个普通期刊,如《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建议一:以南大核心为主,因为其认可度是最高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优质论文也是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为投稿目标指向的。当然,在学术圈里也有一些口碑不错的期刊,但是既不是南核也不是北核,也不是社科院核心,只是一个普刊,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但文章质量很高,通常是通过约稿的形式。建议二:对自己研究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要非常熟悉,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平常没事的时候可以翻出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目录看一看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核心期刊有哪些,并作为投稿的备选项。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论文创作过程中的煎熬与突围选题方法一:在课堂学习或课堂授课中选: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加深对专题的认知,结合学习或思考为论文选题。好处:这样的选题通常是本学科比较重要的、经典的研究议题,并能够更加熟悉的把握这一选题。方法二:在课题完成中去选:通过参与课题,给论文选题。好处:借知名专家之力,挂好课题的课题号(国社科重大、重点或教育部重大等项目)容易发表;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选题一定是有研究价值的;可以积累申报课题道德经验、完成课题的经验,为以后作准备。方法三:在热点时事中选。好处:能够保证这一选题的用刊单位比较多;坏处:容易泛化,不容易出新意;要求我找到独到的切入口,切入口选对了会是一片不错的且容易发表的学术论文。比如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期刊社一般会组织一批与建国70周年相关的专题论文。方法四:在实地调研中选,在田野调查中选时也要适应本学科的情况。好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纯理论论文的抽象性和纯调研报告论文的缺乏学理性。选取文献时要注意的细节适应性:不同的期刊对文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研究世界性议题的《世界民族》《世界哲学》《国际政治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使用大量的外文文献。权威性:论文写作时一定要选取经典权威的文献。如何查权威文献:把选题放在知网上进行主题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呈现出来的下载率和引用率都比较高的论文就是要下载的论文,选出来30-40篇进行阅读,留意他们共同使用的文献,那些通常就是本议题的权威文献,这些下载率与引用率比较高的这些论文也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下载率与引用率的数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比如民族学类的论文下载量在10000以上,引用量在100以上就是要下载阅读的论文。新颖性:经典文献一般年代比较久远,一篇论文要配合使用经典文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才能让文献看上去更美观、更多元化、更紧跟学术研究动态。选取论文创作当年或前一年级别较高的期刊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主。交叉性:目前社科类研究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学院设置也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所以在研究时要将研究视野打开,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阅读与使用,也要关注该议题的其他学科的文献资料的选取。写作生物钟:利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去写作,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去写作。模仿与超越:模仿是必要的,模仿学科中与自己文风、写作风格相似的知名专家学者,即大牛,模仿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超越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写作风格。及时记录写作灵感:当真正开始论文创作之后,灵感确实是存在的,灵感一般在大脑和身体状态最放松的时候迸发出来,当灵感出现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不期而至的灵感。比如在睡觉时床头放笔和笔记本,在散步时用手机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在与人聊天交流的时候突然解开的困惑等等。一气呵成:最忌讳拖沓,半途而废,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最好集中一个时间段来集中撰写学术论文,这样创作出来的论文通常也是比较满意的论文。雕琢如何雕琢:论文就像艺术品一样,需要精雕细琢。可以在语句、遣词造句、语法使用、文章结构以及文章格式等方面进行雕琢,包括中英文的使用以及文献的使用上,争取在规范的基础上做的美观,一般初稿完成后要修改5-7遍不等,争取稿子到了编辑手中不用再帮你修改文句、格式等基本问题。雕琢到什么程度: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表,雕琢到自己都禁不住想多读几遍的程度;在投稿之前,论文一定首先过得去自己这关,然后在投到编辑手中。雕琢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有没有硬伤,如时间、年份有没有写错,人物、事件有没有张冠李戴等;政治正确:公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注意政治正确性,不要给自己也不要给编辑和期刊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论文初稿呈现之后要做些什瞻前顾后,不忘初衷初稿完成后,要再次审查论文提出的问题与结论是否呼应,首尾是否呼应;自己写的这篇论文,是否解决了自己预先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写作就像放风筝一样,发散太多就容易偏离主题,在写作时要注意松紧有度,紧扣主题。与人交流,博采众长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观察问题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与他人交流,能够拓展自己观察这个问题的理论视野。多重扫描,锁定目标在投稿时要坚持的原则:要投级别较高的期刊,能投C刊不投核心,能投核心不投普刊;要投自己最有把握中的期刊,论文质量与期刊级别相匹配;不要怕被拒稿,拒稿是正常的。四、发表论文几个讨巧的方法认识学科领域的专家——“借大牛之力,成论文之美”借助大牛的推荐,论文在投递、发表时更容易中。认识学科领域的编辑——“朝中有人好做官”认识途径:开会、导师介绍、朋友介绍;可以直接把论文递到编辑手中,这样就直接过了初筛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打听周围老师、同事、同学有没有为期刊主持专栏——“提前预定,事半功倍”总结:无论是哪一个途径都一定要保证论文的质量;论文的质量尽量略高于其他论文的质量,保证后续编辑能继续乐意用稿。
2019年3月25日22:38,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了万众学者期盼的、姗姗来迟的公告。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依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遴选实施办法(试行)》生成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CSSCI(2019-2020年)来源期刊及扩展版学科分布情况见下表全国各界,特别是学界,经过深入学习研究,历时492天,终于完成如下各学科《CSSCI(2019-2020年)录用经》,本文仅为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年)录用经。现在公益分享如下:本文由问津学术权威整理发布,本文作者为全部学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录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录用,《党的文献》录用,《党建》录用,《党史研究与教学》录用,《国外理论动态》录用,《红旗文稿》录用,《教学与研究》录用,《科学社会主义》录用,《理论视野》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录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录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录用,《求是》录用,《社会主义研究》录用,《思想教育研究》录用,《思想理论教育》录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录用,《中共党史研究》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录用。管理学学科《电子政务》录用,《公共管理学报》录用,《管理工程学报》录用,《管理科学》录用,《管理科学学报》录用,《管理评论》录用,《管理世界》录用,《管理学报》录用,《管理学刊》录用,《宏观质量研究》录用,《会计研究》录用,《会计与经济研究》录用,《经济管理》录用,《经济体制改革》录用,《科技进步与对策》录用,《科学管理研究》录用,《科学决策》录用,《科学学研究》录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录用,《科学与社会》录用,《科研管理》录用,《南开管理评论》录用,《软科学》录用,《社会保障评论》录用,《社会保障研究》录用,《审计研究》录用,《审计与经济研究》录用,《外国经济与管理》录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录用,《系统管理学报》录用,《研究与发展管理》录用,《预测》录用,《中国管理科学》录用,《中国行政管理》录用,《中国科技论坛》录用,《中国软科学》录用。哲学学科《道德与文明》录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录用,《孔子研究》录用,《伦理学研究》录用,《世界哲学》录用,《现代哲学》录用,《哲学动态》录用,《哲学分析》录用,《哲学研究》录用,《中国哲学史》录用,《周易研究》录用,《自然辩证法通讯》录用,《自然辩证法研究》录用。宗教学学科《世界宗教文化》录用,《世界宗教研究》录用,《宗教学研究》录用。语言学学科《当代修辞学》录用,《当代语言学》录用,《方言》录用,《古汉语研究》录用,《汉语学报》录用,《汉语学习》录用,《民族语文》录用,《上海翻译》录用,《世界汉语教学》录用,《外国语》录用,《外语电化教学》录用,《外语教学》录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录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录用,《外语界》录用,《外语与外语教学》录用,《现代外语》录用,《语文研究》录用,《语言教学与研究》录用,《语言科学》录用,《语言文字应用》录用,《中国翻译》录用,《中国外语》录用,《中国语文》录用。外国文学学科《当代外国文学》录用,《俄罗斯文艺》录用,《国外文学》录用,《外国文学》录用,《外国文学评论》录用,《外国文学研究》录用,《当代文坛》录用,《当代作家评论》录用,《鲁迅研究月刊》录用,《民族文学研究》录用,《明清小说研究》录用,《南方文坛》录用,《文学评论》录用,《文学遗产》录用,《文艺理论研究》录用,《文艺理论与批评》录用,《文艺争鸣》录用,《现代中文学刊》录用,《小说评论》录用,《新文学史料》录用,《扬子江评论》录用,《中国比较文学》录用,《中国文学研究》录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录用。艺术学学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录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录用,《当代电影》录用,《电影艺术》录用,《建筑学报》录用,《美术》录用,《美术研究》录用,《民族艺术》录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录用,《世界电影》录用,《文艺研究》录用,《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录用,《戏曲艺术》录用,《新美术》录用,《艺术百家》录用,《艺术设计研究》录用,《音乐研究》录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录用,《中国电视》录用,《中国书法》录用,《中国音乐学》录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录用,《装饰》录用。历史学学科《安徽史学》录用,《当代中国史研究》录用,《东南文化》录用,《古代文明》录用,《国际汉学》录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录用,《近代史研究》录用,《抗日战争研究》录用,《历史档案》录用,《历史教学》录用,《历史研究》录用,《民国档案》录用,《清史研究》录用,《史林》录用,《史学集刊》录用,《史学理论研究》录用,《史学史研究》录用,《史学月刊》录用,《世界历史》录用,《文史》录用,《文献》录用,《西域研究》录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录用,《中国经济史研究》录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录用,《中国农史》录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录用,《中国史研究》录用,《中华文史论丛》录用,《自然科学史研究》录用。考古学学科《敦煌学辑刊》录用,《敦煌研究》录用,《故宫博物院院刊》录用,《江汉考古》录用,《考古》录用,《考古学报》录用,《考古与文物》录用,《文物》录用。经济学学科《保险研究》录用,《财经科学》录用,《财经理论与实践》录用,《财经论丛》录用,《财经问题研究》录用,《财经研究》录用,《财贸经济》录用,《财贸研究》录用,《财政研究》录用,《产业经济研究》录用,《当代财经》录用,《当代经济科学》录用,《当代经济研究》录用,《改革》录用,《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录用,《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录用,《国际金融研究》录用,《国际经济评论》录用,《国际经贸探索》录用,《国际贸易》录用,《国际贸易问题》录用,《国际商务》录用,《宏观经济研究》录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录用,《金融经济学研究》录用,《金融论坛》录用,《金融评论》录用,《金融研究》录用,《经济经纬》录用,《经济科学》录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录用,《经济评论》录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录用,《经济问题》录用;《经济问题探索》录用,《经济学(季刊)》录用,《经济学动态》录用,《经济学家》录用,《经济研究》录用,《经济与管理研究》录用,《经济纵横》录用,《劳动经济研究》录用,《南方经济》录用,《南开经济研究》录用,《农村经济》录用,《农业技术经济》录用,《农业经济问题》录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录用,《商业经济与管理》录用,《商业研究》录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录用,《上海经济研究》录用,《世界经济》录用,《世界经济文汇》录用,《世界经济研究》录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录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录用,《税务研究》录用,《现代财经》录用,《现代经济探讨》录用,《现代日本经济》录用,《亚太经济》录用,《证券市场导报》录用,《政治经济学评论》录用,《中国工业经济》录用,《中国经济问题》录用,《中国农村观察》录用,《中国农村经济》录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录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录用。政治学学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录用,《当代亚太》录用,《德国研究》录用,《东北亚论坛》录用,《东南亚研究》录用,《俄罗斯研究》录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录用,《公共行政评论》录用,《国际安全研究》录用,《国际观察》录用,《国际论坛》录用,《国际问题研究》录用,《国际展望》录用,《国际政治科学》录用,《国际政治研究》录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录用,《行政论坛》录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录用,《理论探索》录用,《理论探讨》录用,《美国研究》录用,《南亚研究》录用,《南亚研究季刊》录用,《南洋问题研究》录用,《欧洲研究》录用,《求实》录用,《日本学刊》录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录用,《世界经济与政治》录用,《台湾研究集刊》录用,《太平洋学报》录用,《探索》录用,《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录用,《西亚非洲》录用,《现代国际关系》录用,《政治学研究》录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录用。法学学科《比较法研究》录用,《当代法学》录用,《东方法学》录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录用,《法商研究》录用,《法学》录用,《法学家》录用,《法学论坛》录用,《法学评论》录用,《法学研究》录用,《法学杂志》录用,《法制与社会发展》录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录用,《行政法学研究》录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录用,《环球法律评论》录用,《清华法学》录用,《现代法学》录用,《政法论丛》录用,《政法论坛》录用,《政治与法律》录用,《中国法学》录用,《中国刑事法杂志》录用,《中外法学》录用。社会学学科《妇女研究论丛》录用,《青年研究》录用,《人口学刊》录用,《人口研究》录用,《人口与发展》录用,《人口与经济》录用,《社会》录用,《社会学评论》录用,《社会学研究》录用,《中国青年研究》录用,《中国人口科学》录用。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广西民族研究》录用,《民俗研究》录用,《民族学刊》录用,《民族研究》录用,《青海民族研究》录用,《世界民族》录用,《文化遗产》录用,《西北民族研究》录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录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中国藏学》录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录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编辑学报》录用,《编辑之友》录用,《出版发行研究》录用,《出版科学》录用,《当代传播》录用,《国际新闻界》录用,《科技与出版》录用,《现代出版》录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录用,《新闻大学》录用,《新闻记者》录用,《新闻界》录用,《新闻与传播研究》录用,《中国出版》录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录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大学图书馆学报》录用,《档案学通讯》录用,《档案学研究》录用,《国家图书馆学刊》录用,《情报科学》录用,《情报理论与实践》录用,《情报学报》录用,《情报杂志》录用,《情报资料工作》录用,《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录用,《图书馆建设》录用,《图书馆论坛》录用,《图书馆学研究》录用,《图书馆杂志》录用,《图书情报工作》录用,《图书情报知识》录用,《图书与情报》录用,《现代情报》录用,《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录用,《中国图书馆学报》录用。教育学学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录用,《比较教育研究》录用,《大学教育科学》录用,《电化教育研究》录用,《复旦教育论坛》录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录用,《高等教育研究》录用,《高教探索》录用,《高校教育管理》录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录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录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录用,《江苏高教》录用,《教师教育研究》录用,《教育发展研究》录用,《教育科学》录用,《教育学报》录用,《教育研究》录用,《教育研究与实验》录用,《教育与经济》录用,《开放教育研究》录用;《课程.教材.教法》录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录用,《全球教育展望》录用,《外国教育研究》录用,《现代大学教育》录用,《现代教育技术》录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录用,《学前教育研究》录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录用,《远程教育杂志》录用,《中国电化教育》录用,《中国高等教育》录用,《中国高教研究》录用,《中国教育学刊》录用,《中国特殊教育》录用,《中国远程教育》录用。体育学学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录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录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录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录用,《体育科学》录用,《体育学刊》录用,《体育与科学》录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录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中国体育科技》录用。统计学学科《数理统计与管理》录用,《统计研究》录用,《统计与决策》录用,《统计与信息论坛》录用。心理学学科《心理发展与教育》录用,《心理科学》录用,《心理科学进展》录用,《心理学报》录用,《心理学探新》录用,《心理与行为研究》录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录用。综合社科《北京社会科学》录用,《东南学术》录用,《东岳论丛》录用,《读书》录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录用,《甘肃社会科学》录用,《广东社会科学》录用,《贵州社会科学》录用,《国外社会科学》录用,《河北学刊》录用,《江海学刊》录用,《江汉论坛》录用,《江淮论坛》录用,《江苏社会科学》录用,《江西社会科学》录用,《开放时代》录用,《南京社会科学》录用,《内蒙古社会科学》录用,《宁夏社会科学》录用,《青海社会科学》录用,《求是学刊》录用,《求索》录用,《人民论坛》录用,《人文杂志》录用,《山东社会科学》录用,《社会科学》录用,《社会科学辑刊》录用;《社会科学研究》录用,《社会科学战线》录用,《思想战线》录用,《探索与争鸣》录用,《天津社会科学》录用,《文化纵横》录用,《文史哲》录用,《新疆社会科学》录用,《学海》录用,《学术界》录用,《学术前沿》录用,《学术研究》录用,《学术月刊》录用,《学习与实践》录用,《学习与探索》录用,《云南社会科学》录用,《浙江社会科学》录用,《浙江学刊》录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录用,《中国社会科学》录用,《中州学刊》录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城市发展研究》录用,《城市规划》录用,《城市规划学刊》录用,《城市问题》录用,《地理科学》录用,《地理科学进展》录用,《地理学报》录用,《地理研究》录用,《经济地理》录用,《旅游科学》录用,《旅游学刊》录用,《人文地理》录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录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录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录用,《中国土地科学》录用,《资源科学》录用,《自然资源学报》录用。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环南中国海区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促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11月27日-2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著名民族学家郝苏民,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世保,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盘小梅,广东省民宗委民族工作一处一级调研员凌伟建,学校党委书记凌靖波、校长骆少明等领导以及20余位民族学知名学者和10余家CSSCI学术期刊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学校副校长戴青云主持论坛开幕式。凌靖波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一颗红心、两度搬迁、三次更名、四校合并、五区办学”的发展历程。凌靖波指出,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必须提高站位,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增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凝练特色,增创优势,不断提升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族学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张世保在讲话中指出,民族学研究要有新变革,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民族学研究要有新聚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事实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学研究要有新体系,围绕“民族”“共同体”等核心概念,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王延中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学学科建设贯通起来,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作出新的贡献。丹珠昂奔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民族学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指导思想,面向前沿,面向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戴青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位领导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接下来,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领会和贯彻好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发言阶段,民族学院院长符昌忠主持论坛。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索端智、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以“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特色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就民族学学科特色发展、人才引进与学科方向凝练、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找准学科基本定位、大民族学视野等发表真知灼见。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山大学何国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与民族学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人文湾区建设、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持久投入、西北区域民族学学科发展经验、城市民族学与“一带一路”建设、岛屿文化与湾区发展、“新文科”与民族学新学科体系等展开学术交流。当天下午,论坛分别进行了以“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与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马冬梅教授分别主持会议。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民族学刊》主编王珏、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哈正利、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李吉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宫京蕾分别就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等议题展开交流。随后,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王东昕、《西北民族研究》主编马忠才、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冯雪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李克建、《烟台大学学报》副主编赵守江对我校即将创办的《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和民族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本次高层论坛是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背景下,为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推动民族学博士点申报,加强民族学一流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举行的高级别会议。通过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与会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将全力支持和帮助我校民族学学科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民族学前沿研究的学术重镇,推动我校早日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再上新台阶,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与学术期刊使命论坛”12月16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边疆研究专家齐聚四川师范大学,共同探讨前沿问题,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1992年,边疆研究学者邢玉林提出建立“中国边疆学”,并提出,中国边疆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中国边疆及其硬系统和软系统及其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国边疆及其各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后,马大正、方铁、周伟洲等学者纷纷撰写文章,对“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等展开论述,从而引发了国内对边疆学学科如何建立的讨论,使得中国产生了一门应时而生的边疆学学科。这些年来,中国边疆学一直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少共识和重大进展。多年来以及本次大会上,专家讨论集中于三个指向:一是构建“中国边疆学”是理论发展与现实需要的必要之举,二是交叉学科、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是强调“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既要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要面向现实问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刘伟结合自己在西藏工作多年的经历和近期国际形势指出,研究边疆问题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历史、人文的眼光。他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我国边疆治理格局发生了变化,边疆从治理的末端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前,边疆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边疆的治理也面临重重困难,一定要抓住机遇,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边疆快速发展和有效治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黄达远说,古代中国是面向西北的,太平洋是后门,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大门朝向太平洋,上海广州天津取代了西安和北平的地位,玉门关只不过是供诗意的凭吊与回忆。中国从内陆为中心转向以海洋为中心,这种转换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区域感。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郭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政策由“固边”向“富边”再向“兴边”发展,推进“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更好推进和实现我国边疆政策的创新、发展和完备,进一步巩固和增进我国边疆地区治理的成效成绩,可持续地实现和确保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和谐与繁荣。大会上还举行授牌仪式,宣布成立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致力于边疆史地研究、边疆理论研究及边疆学术史研究,为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及中国边疆学的建构贡献力量。(光明融媒记者 周洪双)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环南中国海区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促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11月27日-2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著名民族学家郝苏民,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世保,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盘小梅,广东省民宗委民族工作一处一级调研员凌伟建,学校党委书记凌靖波、校长骆少明等领导以及20余位民族学知名学者和10余家CSSCI学术期刊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学校副校长戴青云主持论坛开幕式。凌靖波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一颗红心、两度搬迁、三次更名、四校合并、五区办学”的发展历程。凌靖波指出,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必须提高站位,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增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凝练特色,增创优势,不断提升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族学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张世保在讲话中指出,民族学研究要有新变革,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民族学研究要有新聚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事实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学研究要有新体系,围绕“民族”“共同体”等核心概念,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王延中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学学科建设贯通起来,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作出新的贡献。丹珠昂奔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民族学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指导思想,面向前沿,面向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戴青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位领导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接下来,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领会和贯彻好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发言阶段,民族学院院长符昌忠主持论坛。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索端智、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以“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特色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就民族学学科特色发展、人才引进与学科方向凝练、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找准学科基本定位、大民族学视野等发表真知灼见。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山大学何国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与民族学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人文湾区建设、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持久投入、西北区域民族学学科发展经验、城市民族学与“一带一路”建设、岛屿文化与湾区发展、“新文科”与民族学新学科体系等展开学术交流。当天下午,论坛分别进行了以“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与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马冬梅教授分别主持会议。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民族学刊》主编王珏、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哈正利、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李吉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宫京蕾分别就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等议题展开交流。随后,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王东昕、《西北民族研究》主编马忠才、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冯雪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李克建、《烟台大学学报》副主编赵守江对我校即将创办的《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和民族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本次高层论坛是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背景下,为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推动民族学博士点申报,加强民族学一流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举行的高级别会议。通过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与会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将全力支持和帮助我校民族学学科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民族学前沿研究的学术重镇,推动我校早日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再上新台阶,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社科学术圈,ID:shkxquan】经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如需转载与原文作者联系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学术论文的认知与投稿期刊的目标选择论文的分类包括报刊的理论版与期刊论文,每个学校对报刊理论版的分级是不一样的,有四个是比较重要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和《中国教育报》。注意字数要求一般在成果认定时最低要求2500或3000字。期刊论文通常分为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权威期刊与顶级期刊。另一种分类方式:国家期刊与省级期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中文社科期刊的三大评价体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即南大核心:每隔两年或三年更新一次,最新版本是2019-2020版,共收录568家期刊,其中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的期刊较多。要注意南大核心的正版来源期刊与扩展版来源,如由上海社科联主办的《学术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来源期刊;而与其名称相似的,由湖北社科联主办的《理论月刊》,是南大核心的扩展版。南核的扩展板在评职称或毕业资格审查时是不算在南大核心范围内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即北大核心。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出来的,基本上是每四年更新一次,最新的一个版本是2017年版,这一版的北大核心共收录732家社科期刊和1249家自然社会期刊,一般认为南大核心的级别比北大核心要高,要更难发表一些,但也有例外,有的期刊不是北大核心,但是南大核心,如《西北民族研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即社科院核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做出来的,最新版本在2018年11月出版,共收录1291家期刊,对期刊的层级划分包括:顶级期刊、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和扩展版。有的期刊是北大核心与南大核心的正刊,但是在社科院核心里,只是一个普通期刊,如《思想教育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建议一:以南大核心为主,因为其认可度是最高的,使用范围是最广的。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优质论文也是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为投稿目标指向的。当然,在学术圈里也有一些口碑不错的期刊,但是既不是南核也不是北核,也不是社科院核心,只是一个普刊,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但文章质量很高,通常是通过约稿的形式。建议二:对自己研究学科领域的核心期刊要非常熟悉,熟悉到如数家珍的地步。平常没事的时候可以翻出来南大核心和北大核心的目录看一看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专业核心期刊有哪些,并作为投稿的备选项。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论文创作过程中的煎熬与突围选题方法一:在课堂学习或课堂授课中选: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加深对专题的认知,结合学习或思考为论文选题。好处:这样的选题通常是本学科比较重要的、经典的研究议题,并能够更加熟悉的把握这一选题。方法二:在课题完成中去选:通过参与课题,给论文选题。好处:借知名专家之力,挂好课题的课题号(国社科重大、重点或教育部重大等项目)容易发表;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选题一定是有研究价值的;可以积累申报课题道德经验、完成课题的经验,为以后作准备。方法三:在热点时事中选。好处:能够保证这一选题的用刊单位比较多;坏处:容易泛化,不容易出新意;要求我找到独到的切入口,切入口选对了会是一片不错的且容易发表的学术论文。比如今年恰逢建国70周年,期刊社一般会组织一批与建国70周年相关的专题论文。方法四:在实地调研中选,在田野调查中选时也要适应本学科的情况。好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纯理论论文的抽象性和纯调研报告论文的缺乏学理性。选取文献时要注意的细节适应性:不同的期刊对文献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研究世界性议题的《世界民族》《世界哲学》《国际政治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期刊在选取文献时一定要使用大量的外文文献。权威性:论文写作时一定要选取经典权威的文献。如何查权威文献:把选题放在知网上进行主题检索,在检索结果中呈现出来的下载率和引用率都比较高的论文就是要下载的论文,选出来30-40篇进行阅读,留意他们共同使用的文献,那些通常就是本议题的权威文献,这些下载率与引用率比较高的这些论文也可以作为参考文献。下载率与引用率的数量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比如民族学类的论文下载量在10000以上,引用量在100以上就是要下载阅读的论文。新颖性:经典文献一般年代比较久远,一篇论文要配合使用经典文献与最新研究成果才能让文献看上去更美观、更多元化、更紧跟学术研究动态。选取论文创作当年或前一年级别较高的期刊论文或者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为主。交叉性:目前社科类研究呈现出交叉发展的趋势,高校的学院设置也重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所以在研究时要将研究视野打开,不能仅局限于本学科的文献阅读与使用,也要关注该议题的其他学科的文献资料的选取。写作生物钟:利用自己效率最高的时间段去写作,按照自己的作息习惯去写作。模仿与超越:模仿是必要的,模仿学科中与自己文风、写作风格相似的知名专家学者,即大牛,模仿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超越上一个阶段的自己,寻找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写作风格。及时记录写作灵感:当真正开始论文创作之后,灵感确实是存在的,灵感一般在大脑和身体状态最放松的时候迸发出来,当灵感出现之后,一定要及时记录不期而至的灵感。比如在睡觉时床头放笔和笔记本,在散步时用手机记录突然迸发的灵感,在与人聊天交流的时候突然解开的困惑等等。一气呵成:最忌讳拖沓,半途而废,学术论文的写作是非常严谨的,最好集中一个时间段来集中撰写学术论文,这样创作出来的论文通常也是比较满意的论文。雕琢如何雕琢:论文就像艺术品一样,需要精雕细琢。可以在语句、遣词造句、语法使用、文章结构以及文章格式等方面进行雕琢,包括中英文的使用以及文献的使用上,争取在规范的基础上做的美观,一般初稿完成后要修改5-7遍不等,争取稿子到了编辑手中不用再帮你修改文句、格式等基本问题。雕琢到什么程度: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发表,雕琢到自己都禁不住想多读几遍的程度;在投稿之前,论文一定首先过得去自己这关,然后在投到编辑手中。雕琢中应重点关注哪些:有没有硬伤,如时间、年份有没有写错,人物、事件有没有张冠李戴等;政治正确:公开发表的论文一定要注意政治正确性,不要给自己也不要给编辑和期刊社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三、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论文初稿呈现之后要做些什瞻前顾后,不忘初衷初稿完成后,要再次审查论文提出的问题与结论是否呼应,首尾是否呼应;自己写的这篇论文,是否解决了自己预先要解决的问题。论文写作就像放风筝一样,发散太多就容易偏离主题,在写作时要注意松紧有度,紧扣主题。与人交流,博采众长每个人的知识积累情况和观察问题的视角都是不同的,与他人交流,能够拓展自己观察这个问题的理论视野。多重扫描,锁定目标在投稿时要坚持的原则:要投级别较高的期刊,能投C刊不投核心,能投核心不投普刊;要投自己最有把握中的期刊,论文质量与期刊级别相匹配;不要怕被拒稿,拒稿是正常的。四、发表论文几个讨巧的方法认识学科领域的专家——“借大牛之力,成论文之美”借助大牛的推荐,论文在投递、发表时更容易中。认识学科领域的编辑——“朝中有人好做官”认识途径:开会、导师介绍、朋友介绍;可以直接把论文递到编辑手中,这样就直接过了初筛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打听周围老师、同事、同学有没有为期刊主持专栏——“提前预定,事半功倍”总结:无论是哪一个途径都一定要保证论文的质量;论文的质量尽量略高于其他论文的质量,保证后续编辑能继续乐意用稿。
2019年3月25日22:38,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发布了万众学者期盼的、姗姗来迟的公告。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建设的需要,由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依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遴选实施办法(试行)》生成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目录(2019-2020)》。CSSCI(2019-2020年)来源期刊及扩展版学科分布情况见下表全国各界,特别是学界,经过深入学习研究,历时492天,终于完成如下各学科《CSSCI(2019-2020年)录用经》,本文仅为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年)录用经。现在公益分享如下:本文由问津学术权威整理发布,本文作者为全部学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录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录用,《党的文献》录用,《党建》录用,《党史研究与教学》录用,《国外理论动态》录用,《红旗文稿》录用,《教学与研究》录用,《科学社会主义》录用,《理论视野》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录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录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录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录用,《求是》录用,《社会主义研究》录用,《思想教育研究》录用,《思想理论教育》录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录用,《中共党史研究》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录用。管理学学科《电子政务》录用,《公共管理学报》录用,《管理工程学报》录用,《管理科学》录用,《管理科学学报》录用,《管理评论》录用,《管理世界》录用,《管理学报》录用,《管理学刊》录用,《宏观质量研究》录用,《会计研究》录用,《会计与经济研究》录用,《经济管理》录用,《经济体制改革》录用,《科技进步与对策》录用,《科学管理研究》录用,《科学决策》录用,《科学学研究》录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录用,《科学与社会》录用,《科研管理》录用,《南开管理评论》录用,《软科学》录用,《社会保障评论》录用,《社会保障研究》录用,《审计研究》录用,《审计与经济研究》录用,《外国经济与管理》录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录用,《系统管理学报》录用,《研究与发展管理》录用,《预测》录用,《中国管理科学》录用,《中国行政管理》录用,《中国科技论坛》录用,《中国软科学》录用。哲学学科《道德与文明》录用,《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录用,《孔子研究》录用,《伦理学研究》录用,《世界哲学》录用,《现代哲学》录用,《哲学动态》录用,《哲学分析》录用,《哲学研究》录用,《中国哲学史》录用,《周易研究》录用,《自然辩证法通讯》录用,《自然辩证法研究》录用。宗教学学科《世界宗教文化》录用,《世界宗教研究》录用,《宗教学研究》录用。语言学学科《当代修辞学》录用,《当代语言学》录用,《方言》录用,《古汉语研究》录用,《汉语学报》录用,《汉语学习》录用,《民族语文》录用,《上海翻译》录用,《世界汉语教学》录用,《外国语》录用,《外语电化教学》录用,《外语教学》录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录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录用,《外语界》录用,《外语与外语教学》录用,《现代外语》录用,《语文研究》录用,《语言教学与研究》录用,《语言科学》录用,《语言文字应用》录用,《中国翻译》录用,《中国外语》录用,《中国语文》录用。外国文学学科《当代外国文学》录用,《俄罗斯文艺》录用,《国外文学》录用,《外国文学》录用,《外国文学评论》录用,《外国文学研究》录用,《当代文坛》录用,《当代作家评论》录用,《鲁迅研究月刊》录用,《民族文学研究》录用,《明清小说研究》录用,《南方文坛》录用,《文学评论》录用,《文学遗产》录用,《文艺理论研究》录用,《文艺理论与批评》录用,《文艺争鸣》录用,《现代中文学刊》录用,《小说评论》录用,《新文学史料》录用,《扬子江评论》录用,《中国比较文学》录用,《中国文学研究》录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录用。艺术学学科《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录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录用,《当代电影》录用,《电影艺术》录用,《建筑学报》录用,《美术》录用,《美术研究》录用,《民族艺术》录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录用,《世界电影》录用,《文艺研究》录用,《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录用,《戏曲艺术》录用,《新美术》录用,《艺术百家》录用,《艺术设计研究》录用,《音乐研究》录用,《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录用,《中国电视》录用,《中国书法》录用,《中国音乐学》录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录用,《装饰》录用。历史学学科《安徽史学》录用,《当代中国史研究》录用,《东南文化》录用,《古代文明》录用,《国际汉学》录用,《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录用,《近代史研究》录用,《抗日战争研究》录用,《历史档案》录用,《历史教学》录用,《历史研究》录用,《民国档案》录用,《清史研究》录用,《史林》录用,《史学集刊》录用,《史学理论研究》录用,《史学史研究》录用,《史学月刊》录用,《世界历史》录用,《文史》录用,《文献》录用,《西域研究》录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录用,《中国经济史研究》录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录用,《中国农史》录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录用,《中国史研究》录用,《中华文史论丛》录用,《自然科学史研究》录用。考古学学科《敦煌学辑刊》录用,《敦煌研究》录用,《故宫博物院院刊》录用,《江汉考古》录用,《考古》录用,《考古学报》录用,《考古与文物》录用,《文物》录用。经济学学科《保险研究》录用,《财经科学》录用,《财经理论与实践》录用,《财经论丛》录用,《财经问题研究》录用,《财经研究》录用,《财贸经济》录用,《财贸研究》录用,《财政研究》录用,《产业经济研究》录用,《当代财经》录用,《当代经济科学》录用,《当代经济研究》录用,《改革》录用,《广东财经大学学报》录用,《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录用,《国际金融研究》录用,《国际经济评论》录用,《国际经贸探索》录用,《国际贸易》录用,《国际贸易问题》录用,《国际商务》录用,《宏观经济研究》录用,《江西财经大学学报》录用,《金融经济学研究》录用,《金融论坛》录用,《金融评论》录用,《金融研究》录用,《经济经纬》录用,《经济科学》录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录用,《经济评论》录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录用,《经济问题》录用;《经济问题探索》录用,《经济学(季刊)》录用,《经济学动态》录用,《经济学家》录用,《经济研究》录用,《经济与管理研究》录用,《经济纵横》录用,《劳动经济研究》录用,《南方经济》录用,《南开经济研究》录用,《农村经济》录用,《农业技术经济》录用,《农业经济问题》录用,《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录用,《商业经济与管理》录用,《商业研究》录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录用,《上海经济研究》录用,《世界经济》录用,《世界经济文汇》录用,《世界经济研究》录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录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录用,《税务研究》录用,《现代财经》录用,《现代经济探讨》录用,《现代日本经济》录用,《亚太经济》录用,《证券市场导报》录用,《政治经济学评论》录用,《中国工业经济》录用,《中国经济问题》录用,《中国农村观察》录用,《中国农村经济》录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录用,《中央财经大学学报》录用。政治学学科《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录用,《当代亚太》录用,《德国研究》录用,《东北亚论坛》录用,《东南亚研究》录用,《俄罗斯研究》录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录用,《公共行政评论》录用,《国际安全研究》录用,《国际观察》录用,《国际论坛》录用,《国际问题研究》录用,《国际展望》录用,《国际政治科学》录用,《国际政治研究》录用,《国家行政学院学报》录用,《行政论坛》录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录用,《理论探索》录用,《理论探讨》录用,《美国研究》录用,《南亚研究》录用,《南亚研究季刊》录用,《南洋问题研究》录用,《欧洲研究》录用,《求实》录用,《日本学刊》录用,《上海行政学院学报》录用,《世界经济与政治》录用,《台湾研究集刊》录用,《太平洋学报》录用,《探索》录用,《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录用,《西亚非洲》录用,《现代国际关系》录用,《政治学研究》录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录用。法学学科《比较法研究》录用,《当代法学》录用,《东方法学》录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录用,《法商研究》录用,《法学》录用,《法学家》录用,《法学论坛》录用,《法学评论》录用,《法学研究》录用,《法学杂志》录用,《法制与社会发展》录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录用,《行政法学研究》录用,《华东政法大学学报》录用,《环球法律评论》录用,《清华法学》录用,《现代法学》录用,《政法论丛》录用,《政法论坛》录用,《政治与法律》录用,《中国法学》录用,《中国刑事法杂志》录用,《中外法学》录用。社会学学科《妇女研究论丛》录用,《青年研究》录用,《人口学刊》录用,《人口研究》录用,《人口与发展》录用,《人口与经济》录用,《社会》录用,《社会学评论》录用,《社会学研究》录用,《中国青年研究》录用,《中国人口科学》录用。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广西民族研究》录用,《民俗研究》录用,《民族学刊》录用,《民族研究》录用,《青海民族研究》录用,《世界民族》录用,《文化遗产》录用,《西北民族研究》录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录用,《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中国藏学》录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录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录用。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编辑学报》录用,《编辑之友》录用,《出版发行研究》录用,《出版科学》录用,《当代传播》录用,《国际新闻界》录用,《科技与出版》录用,《现代出版》录用,《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录用,《新闻大学》录用,《新闻记者》录用,《新闻界》录用,《新闻与传播研究》录用,《中国出版》录用,《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录用。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大学图书馆学报》录用,《档案学通讯》录用,《档案学研究》录用,《国家图书馆学刊》录用,《情报科学》录用,《情报理论与实践》录用,《情报学报》录用,《情报杂志》录用,《情报资料工作》录用,《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录用,《图书馆建设》录用,《图书馆论坛》录用,《图书馆学研究》录用,《图书馆杂志》录用,《图书情报工作》录用,《图书情报知识》录用,《图书与情报》录用,《现代情报》录用,《信息资源管理学报》录用,《中国图书馆学报》录用。教育学学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录用,《比较教育研究》录用,《大学教育科学》录用,《电化教育研究》录用,《复旦教育论坛》录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录用,《高等教育研究》录用,《高教探索》录用,《高校教育管理》录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录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录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录用,《江苏高教》录用,《教师教育研究》录用,《教育发展研究》录用,《教育科学》录用,《教育学报》录用,《教育研究》录用,《教育研究与实验》录用,《教育与经济》录用,《开放教育研究》录用;《课程.教材.教法》录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录用,《全球教育展望》录用,《外国教育研究》录用,《现代大学教育》录用,《现代教育技术》录用,《现代远程教育研究》录用,《学前教育研究》录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录用,《远程教育杂志》录用,《中国电化教育》录用,《中国高等教育》录用,《中国高教研究》录用,《中国教育学刊》录用,《中国特殊教育》录用,《中国远程教育》录用。体育学学科《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录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录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录用,《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录用,《体育科学》录用,《体育学刊》录用,《体育与科学》录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录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录用,《中国体育科技》录用。统计学学科《数理统计与管理》录用,《统计研究》录用,《统计与决策》录用,《统计与信息论坛》录用。心理学学科《心理发展与教育》录用,《心理科学》录用,《心理科学进展》录用,《心理学报》录用,《心理学探新》录用,《心理与行为研究》录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录用。综合社科《北京社会科学》录用,《东南学术》录用,《东岳论丛》录用,《读书》录用,《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录用,《甘肃社会科学》录用,《广东社会科学》录用,《贵州社会科学》录用,《国外社会科学》录用,《河北学刊》录用,《江海学刊》录用,《江汉论坛》录用,《江淮论坛》录用,《江苏社会科学》录用,《江西社会科学》录用,《开放时代》录用,《南京社会科学》录用,《内蒙古社会科学》录用,《宁夏社会科学》录用,《青海社会科学》录用,《求是学刊》录用,《求索》录用,《人民论坛》录用,《人文杂志》录用,《山东社会科学》录用,《社会科学》录用,《社会科学辑刊》录用;《社会科学研究》录用,《社会科学战线》录用,《思想战线》录用,《探索与争鸣》录用,《天津社会科学》录用,《文化纵横》录用,《文史哲》录用,《新疆社会科学》录用,《学海》录用,《学术界》录用,《学术前沿》录用,《学术研究》录用,《学术月刊》录用,《学习与实践》录用,《学习与探索》录用,《云南社会科学》录用,《浙江社会科学》录用,《浙江学刊》录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录用,《中国社会科学》录用,《中州学刊》录用。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城市发展研究》录用,《城市规划》录用,《城市规划学刊》录用,《城市问题》录用,《地理科学》录用,《地理科学进展》录用,《地理学报》录用,《地理研究》录用,《经济地理》录用,《旅游科学》录用,《旅游学刊》录用,《人文地理》录用。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科《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录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录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录用,《中国土地科学》录用,《资源科学》录用,《自然资源学报》录用。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环南中国海区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促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11月27日-2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著名民族学家郝苏民,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世保,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盘小梅,广东省民宗委民族工作一处一级调研员凌伟建,学校党委书记凌靖波、校长骆少明等领导以及20余位民族学知名学者和10余家CSSCI学术期刊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学校副校长戴青云主持论坛开幕式。凌靖波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一颗红心、两度搬迁、三次更名、四校合并、五区办学”的发展历程。凌靖波指出,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必须提高站位,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增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凝练特色,增创优势,不断提升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族学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张世保在讲话中指出,民族学研究要有新变革,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民族学研究要有新聚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事实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学研究要有新体系,围绕“民族”“共同体”等核心概念,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王延中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学学科建设贯通起来,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作出新的贡献。丹珠昂奔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民族学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指导思想,面向前沿,面向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戴青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位领导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接下来,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领会和贯彻好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发言阶段,民族学院院长符昌忠主持论坛。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索端智、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以“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特色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就民族学学科特色发展、人才引进与学科方向凝练、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找准学科基本定位、大民族学视野等发表真知灼见。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山大学何国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与民族学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人文湾区建设、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持久投入、西北区域民族学学科发展经验、城市民族学与“一带一路”建设、岛屿文化与湾区发展、“新文科”与民族学新学科体系等展开学术交流。当天下午,论坛分别进行了以“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与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马冬梅教授分别主持会议。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民族学刊》主编王珏、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哈正利、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李吉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宫京蕾分别就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等议题展开交流。随后,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王东昕、《西北民族研究》主编马忠才、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冯雪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李克建、《烟台大学学报》副主编赵守江对我校即将创办的《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和民族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本次高层论坛是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背景下,为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推动民族学博士点申报,加强民族学一流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举行的高级别会议。通过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与会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将全力支持和帮助我校民族学学科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民族学前沿研究的学术重镇,推动我校早日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再上新台阶,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主办的“新时代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与学术期刊使命论坛”12月16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边疆研究专家齐聚四川师范大学,共同探讨前沿问题,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学科的建设和发展。1992年,边疆研究学者邢玉林提出建立“中国边疆学”,并提出,中国边疆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中国边疆及其硬系统和软系统及其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以及中国边疆及其各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后,马大正、方铁、周伟洲等学者纷纷撰写文章,对“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体系、研究方法等展开论述,从而引发了国内对边疆学学科如何建立的讨论,使得中国产生了一门应时而生的边疆学学科。这些年来,中国边疆学一直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取得了不少共识和重大进展。多年来以及本次大会上,专家讨论集中于三个指向:一是构建“中国边疆学”是理论发展与现实需要的必要之举,二是交叉学科、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边疆学”学科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三是强调“中国边疆学”的构建既要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也要面向现实问题。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刘伟结合自己在西藏工作多年的经历和近期国际形势指出,研究边疆问题必须要有全球视野和历史、人文的眼光。他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我国边疆治理格局发生了变化,边疆从治理的末端变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当前,边疆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边疆的治理也面临重重困难,一定要抓住机遇,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边疆快速发展和有效治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黄达远说,古代中国是面向西北的,太平洋是后门,而近代以来,中国的大门朝向太平洋,上海广州天津取代了西安和北平的地位,玉门关只不过是供诗意的凭吊与回忆。中国从内陆为中心转向以海洋为中心,这种转换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区域感。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郭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疆政策由“固边”向“富边”再向“兴边”发展,推进“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更好推进和实现我国边疆政策的创新、发展和完备,进一步巩固和增进我国边疆地区治理的成效成绩,可持续地实现和确保我国边疆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和谐与繁荣。大会上还举行授牌仪式,宣布成立四川师范大学华西边疆研究所,致力于边疆史地研究、边疆理论研究及边疆学术史研究,为推动中国边疆研究学科发展及中国边疆学的建构贡献力量。(光明融媒记者 周洪双)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环南中国海区域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新时期城市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促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11月27日-29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举办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一流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丹珠昂奔,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延中、著名民族学家郝苏民,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科研管理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张世保,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副院长盘小梅,广东省民宗委民族工作一处一级调研员凌伟建,学校党委书记凌靖波、校长骆少明等领导以及20余位民族学知名学者和10余家CSSCI学术期刊主要负责人出席论坛。学校副校长戴青云主持论坛开幕式。凌靖波在致辞中代表学校,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我校“一颗红心、两度搬迁、三次更名、四校合并、五区办学”的发展历程。凌靖波指出,民族学学科建设发展必须提高站位,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增强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必须凝练特色,增创优势,不断提升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水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民族学博士点建设为契机,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张世保在讲话中指出,民族学研究要有新变革,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民族学研究要有新聚焦,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和历史事实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民族学研究要有新体系,围绕“民族”“共同体”等核心概念,构建新的概念体系、叙事体系和话语体系。王延中指出,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民族学学科建设贯通起来,加强“五个认同”教育,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作出新的贡献。丹珠昂奔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无论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民族学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的指导思想,面向前沿,面向主战场,面向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自己的路,建立自己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戴青云在总结讲话中指出,各位领导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接下来,学校将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领会和贯彻好各位领导的讲话精神,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民族学学科建设和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开幕式结束后,论坛进入大会发言阶段,民族学院院长符昌忠主持论坛。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兰州大学王希隆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苏发祥教授、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索端智、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以“民族学博士点申报与特色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就民族学学科特色发展、人才引进与学科方向凝练、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找准学科基本定位、大民族学视野等发表真知灼见。暨南大学马建春教授、中南民族大学雷振扬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郝苏民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中山大学何国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张继焦研究员,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与民族学学科发展”为主题,分别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与人文湾区建设、民族学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与持久投入、西北区域民族学学科发展经验、城市民族学与“一带一路”建设、岛屿文化与湾区发展、“新文科”与民族学新学科体系等展开学术交流。当天下午,论坛分别进行了以“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与学科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马冬梅教授分别主持会议。烟台大学崔明德教授、《民族学刊》主编王珏、暨南大学刘正刚教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哈正利、中国人民大学黄维忠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李吉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宫京蕾分别就改革开放前沿中国民族学的问题导向与研究视野等议题展开交流。随后,民族学院骆桂花教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主编李大龙、《云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王东昕、《西北民族研究》主编马忠才、云南大学刘正寅教授、《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冯雪红、《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李克建、《烟台大学学报》副主编赵守江对我校即将创办的《民族学前沿》学术集刊建设和民族学学科发展建言献策,传经送宝。本次高层论坛是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2)》实施背景下,为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推动民族学博士点申报,加强民族学一流学科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而举行的高级别会议。通过深入研讨和广泛交流,与会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达成了共识,将全力支持和帮助我校民族学学科打造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优势学科和民族学前沿研究的学术重镇,推动我校早日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再上新台阶,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来源:广东省教育厅】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