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显示器ZDC报告:百花齐放的时代或将来临青苹果

2020年显示器ZDC报告:百花齐放的时代或将来临

大事频发的2020年注定被载入史册,在此环境下的显示器市场,新的变革正悄然发生。随着国内建设5G技术的步伐加快,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来临。而显示器作为显示设备的终端,在2020年的市场上也涌现出搭载智能系统的新产品。另外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消费者对显示器使用场景和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场上相对应的产品,数量也随之增多;面板这边,技术升级、迭代的步伐也未停歇,使用新面板的电竞显示器拥有了与专业显示器相媲美的色彩能力,二者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而专业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带有独特附加功能的显示器。来继续吸引细分人群的关注。如果说,2019年是专业与电竞两大类型的显示器唱独角戏,争夺显示器市场的关注度。那在大环境影响下的2020年显示器市场,或将开启一个百花齐放的显示器寒武纪时代!在这些大背景下,中关村在线ZDC调研中心针对2020年显示器品牌品牌、产品、价格等多个维度的用户关注度进行了深入调查。01 2020年上半年中国显示器市场品牌关注度比例分布数据分析:从数据来看,2020年上半年中国显示器市场品牌关注Top10分别是AOC、飞利浦、HKC、飞利浦、明基、戴尔、优派、三星、华硕、蚂蚁电竞和LG。其中,AOC以23.12%的关注比例拔得头筹,飞利浦以16.71%的比例位列第二,HKC以11.25%的比例排名第三,三者的关注度已经超过2020年显示器品牌关注比例的一半,消费者对品牌认知感进一步提升,品牌信赖度成为选择显示器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显示器市场,AOC品牌的关注度一直都名列前茅,这与其对消费者需求的惊人洞察、精准的产品定位、以及丰富的产品数量密切相关。以2020年推出的显示器为例,AOC U27U2是针对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等对艺术追求较高的人群所打造的高颜值4K显示器;而AOC 爱攻 AG273QXP是为中高端电竞用户所打造的高画质电竞显示器;AOC 爱攻 PD27则是为追求极致的玩家所打造的保时捷设计联名显示器。飞利浦近些年在中国显示器市场品牌的关注比例提升明显。今年能达到16.71%的关注份额,与自身品牌频繁的活动、产品优异的性能有很大关系。像今年推出的飞利浦275M1RZ、飞利浦279C9、飞利浦346P1CRH,在面板性能与功能体验方面都属于市场中的佼佼者。而飞利浦品牌于8月启动的“一线智联日”,更是以每月一期的极高频率在电商平台进行活动。老牌显示器HKC近几年在保持产品高性价比的基础上,在电竞生态方面发力频频,今年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年中发布了疾风系列电竞显示器满足了不同细分人群的电竞显示需求;旗下电竞子品牌ANTGAMER蚂蚁电竞,也在今年带来了拥有高刷新率、高色彩的电竞实景屏这一标杆产品。02 2020年中国显示器市场最受用户关注的Top10产品数据分析:数据显示,在2020年上半年显示器市场关注度最高的Top10产品中,来自AOC的AG273QXP电竞显示器凭借27英寸的Nano IPS面板和165Hz高刷新率,成功问鼎显示器关注度TOP 1,而飞利浦279C9和HKC C299Q也凭借1.6%和1.5%的关注度,跻身前三。第四名则是面板巨头京东方旗下自主品牌——拾光纪所推出的SA27D0智慧屏显示器,作为今年的新晋品牌,拾光纪以创新作为驱动力,带来了内置智能系统的SA27D0,一经推出便受到众多关注。而AOC U27U2也凭借绝佳的外观设计和出色的画面表现,跻身2020年用户关注机型Top5的位置。在今年的关注度Top10榜单上,电竞显示器的数量达到了6款,消费者对电竞显示器的关注比例如此之高,与国内电竞行业的持续火爆有很大关系。而Top10榜单中,搭载IPS面板的电竞显示器数量高达4款,占电竞显示器关注总数的67%。IPS面板的色彩表现能力在目前来说,是数一数二的存在。所以消费者对电竞显示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除了早年间的高刷新率和低响应时间外,对色彩的考量也有所提升。03 2020年中国显示器市场价格关注比例分布数据分析:消费者对于液晶显示器市场不同价格的产品关注比例展现的是消费者对于液晶显示器的购买力和可接受价格,展现出消费者对于显示器重要作用的认可。在这项数据中我们能够看到,消费者关注度最高的价格区间是499—999元,关注比例为25.02%,其次是1000-1499元区间,关注比例为23.48%,之后是1500-2499元区间,关注比例为19.24%。这三个区间的关注比例占据了整个市场关注比例的67%左右,可见消费者对于2500元以下的显示器更容易接受。1000-1499元价位和1500-2499元价位的显示器关注比例较先前数据有了明显提升,而这两个价位段的产品已基本脱离普通家用显示器定位,向着专业、电竞等类型进行细分。可见当下消费者对显示器的需求认知更加明确,并很愿意为自己升级使用体验。04 2020年中国显示器市场定位关注比例分布数据分析:在2020年度显示器市场定位关注比例中,设计制图类显示器以39.64%的比例排名第一,电子竞技类显示器以39.4%的比例位列第二,两者几乎占据了80%的显示器市场关注比例,进一步验证了笔者上方的观点,消费者对自身需求和显示器功能分类的认知已十分完善。而色彩较好的设计制图类显示器比刷新率较高的电子竞技类显示器的关注比例略高,这与当下抖音、西瓜视频等自媒体的爆火有很大关系,消费者想要创作出质量更高的图片、视频等内容,使用色彩表现更好的显示器是必不可少的。05 2020上半年中国显示器类型关注比例分布数据分析:在2020年度显示器市场面板关注比例中,IPS面板以74.38%稳居第一。VA面板和TN面板分别以11.59%和7.41%的关注比例占据第二、三名的位置。从面板技术发展来看,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Nano IPS、Fast IPS这些在常规IPS面板基础上,改良升级而来的新面板,将IPS面板色彩好、可视角度广等优点发扬光大。在拖影、刷新率等传统IPS面板的弱项上也有所强化,VA面板和TN面板先前所具有的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面对升级后的IPS面板时,基本不复存在。数据分析:在2020年度显示器市场分辨率关注比例中,4K级别分辨率以45.66%稳居第一。2K级别分辨率和1080P及以下分辨率分别以25.53%、23.41%占据第二、三名的位置。反映消费者对画面精细度的需求越来越高。4K分辨率的关注度一直处于稳步上升,从2018年的35.3%、到2019年的40.64%、再到今年的45.66%,以每年约五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增长。随着显示器行业供应链和技术越来越完善、成熟,更低的面板制造成本,将会让4K分辨率获得更高的关注度,毕竟,价格在限制消费者选择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占据了绝大部分因素。数据分析:在2020年度显示器市场其他类型显示器关注比例中,有48.32%的消费者关注了带鱼屏显示器(包括屏幕比例21:9或32:9的显示器), 关注度第二的显示器类型则是拥有Type-C接口的显示器(包括雷电3接口显示器),而曲面显示器以19.57%的百分比占据第三。护眼显示器和智能显示器分别以9.92%和8.77%的比例位居第四、五的位置。带鱼屏和Type-C接口的显示器关注度如此之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的自然选择,不断升级的消费市场电子技术,让屏幕和接口类型进行升级,显示器要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而升级。另一方面则是目前不断加快的生活节奏,让消费者需要更高效的使用显示器产品进行工作。06 未来显示器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当前显示器类型的衍生与迭代2020年显示器市场所呈现的发展趋势来看,专业显示器和电竞显示器无疑成为最受用户关注的两大显示器类型。电竞显示器拥有更高的刷新率、更低的响应时间,是获得流畅电竞体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而搭载Nano-IPS、Fast-IPS等使用新技术的改良面板陆续上市,让新时代的电竞显示器除了拥有更高流畅度、清晰度外,色彩呈现效果也达到了专业显示器的级别。这让传统的电竞显示器与专业显示器之间定位逐渐模糊。在此背景下,未来的专业显示器在提供更高质量的画面色彩表现外,还将针对用户的使用习惯推出独有功能的专业显示器来获得细分人群的青睐。从带有SD卡槽的明基SW240、集成校色仪的戴尔UP2720Q上就可见一斑。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面板技术的不断发展,色彩很可能成为未来显示器中最无聊的比对,差异化的功能和体验才是各类型显示器吸引用户的王牌。显示器形态的革新与变化当前,国内大力推进5G技术的发展与落地,很多设备都接入网络,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到来。显示器市场也出现了拥有智慧系统的显示终端,来适配这种趋势。此类显示器与当前市面智能电视的功能类似,都能实现下载APP、独立提供影音娱乐服务,除了连接主机、游戏机等设备,显示画面外。又多了一种使用方式,带来全新的使用体验。显示器在不断适应着人们新的办公和使用节奏,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使用者。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超宽屏显示器、便携显示器在未来显示器市场的关注度也会逐渐增高。07 研究方法与相关法律声明1、关注度研究方法本报告主要根据ZDC自主研发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关注度分析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每日24小时不间断跟踪中关村在线网站以及嵌套中关村在线网站产品库的其他合作网站的网民上网行为,并将来自不同IP的网民进行分类归属,综合PC相关厂商、品牌等获得的点击,统计出网民对PC的关注度。关注度:亦或关注比例,是以百分比形式表示某类信息的点击数在同类信息中的所占比例。关注度高,表示该信息越受消费者重视,关注度可作为分析历史形势和预测未来发展的有力数据支持。2、市场规模研究方法ZDC充分运用中关村在线自身产品库优势,以及在厂商、渠道商、行业等方面的良好资源,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查获取一线信息以及第二手研究材料,并由ZDC市场分析员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评估、分析,最终获得可发布的ZDC研究报告。直接信息渠道中关村在线在全国拥有85家分站,各地分站均派驻调查员。专业分析师与调查员与当地厂商、经销商、用户保持直接紧密的关系,定期对当地市场进行调查跟踪,获取第一手数据与资料。间接信息渠道立足中国ICT行业的中关村在线在建立10余年期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可定期从行业协会获取大量产业与市场方面的动态数据和信息。作为位居中国科技专业网站前列的中关村在线与众多上游厂商、制造商、渠道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厂商、渠道商也会不定期将最新的信息告知中关村在线。ZDC还从第三方获得数据及资料,了解整个中国ICT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追踪相关重点企业或厂商在产品技术、市场与竞争策略、销售与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和资料。二手调查数据和资料来源为:新闻报道、行业媒介、企业年报、Internet/Web站点以及其他有利于本报告的资料。附录一 法律申明本报告为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制作,由中关村在线网站享有完整的著作权(包括版式权)。报告中所有的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均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未经过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基于任何商业目的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包括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本报告中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相关权利为原著者所有。未经过原著者和本公司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使用本报告中的信息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本报告中相关市场预测主要为ZDC分析师对用户关注度调查并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线上与线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重调研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严格把关,多次进行细致的人工筛选,保证其信度和效度,最后通过专业统计分析平台进行数据清理和分析,找出数据间的相关性,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推测。本报告发布的调研数据部分采用样本调研方法,其数据结果受到样本的影响。由于调研方法及样本的限制,调查资料收集范围的限制,部分数据不能够完全反映真实市场情况。本报告只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作为市场参考资料,本公司对报告的数据准确性和分析、预测结果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报告包含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版式、图片、图标、图表、表格、研究模型、创意)的著作权属于本公司,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及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公约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本报告所有内容的复制、编辑(意指收集、组合和重新组合),本公司享有排他权且该排他权受法律保护。对本报告上述内容的任何其他使用,包括修改、发布、转发、再版、交易等行为将被严格禁止。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报告及其任何组成部分不得被再造、复制、抄袭、交易,或为任何未经本公司允许的商业目的所使用。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供的报告内容用于商业、盈利、广告等目的时,需征得ZDC书面特别授权,并注明出处“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如果正版报告用户将ZDC提交的报告用于非商业、非盈利、非广告目的时,仅限客户内部使用,不得以任何方式传递至任何第三方机构、法人或自然人。本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权利。本公司充分尊重报告中他人的知识产权。如果您确认您的著作权以某种方式被侵犯,并且该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请向本公司提出著作权投诉。本报告有关著作权问题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本公司保留随时解释和更改上述免责事由及条款的权利。附录二 联系方式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海淀大街3号鼎好大厦B座8楼电子邮箱:zolzdc@zol.com.cn(7589753)

陈美凤

IDC发布第三季度全球PC显示器出货量报告 同比上涨15.9%

全球技术研究和咨询公司国际数据公司(IDC)于12月7日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全球PC显示器市场出货量报告。报告显示第三季度PC显示器整体出货量达到了3753.4万台,相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5.9%,远超预期。IDC表示,这是从2012年第三季度以来创下的最高水平。其中戴尔以635.9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一,同比下滑1.9%,市场占比为16.9%;排名第二的品牌为TPV(冠捷,包括AOC和飞利浦),出货量567.9万台,同比上涨19.8%,市场占比15.1%;排名第三的是惠普,出货量471.1万台,同比下滑0.4%,市场占比12.6%;联想以396.6万台出货量位居第四,同比上涨5.4%,市场份额10.6%;三星以337万台出货量位居第五,但是前五大厂商中同比增长最高的品牌,相较去年同期出货量上涨52.8%,市场占比为9%。与2020年PC出货量出现上涨的原因相似。由于疫情影响,全球范围内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用户数量快速增加,导致消费者对于生产力工具有了更为迫切的需求,除了购买PC外,显示器同样能够提升工作效率,改善工作体验.更何况在某些领域中,如设计、创作或者游戏娱乐,一块优秀的屏幕必不可少。据IDC介绍,相比近年来企业购买占比超过60%的市场份额,今年显示器出货量上涨主要有消费者需求推动,消费者购买出货量占比接近了50%。IDC季度PC显示器追踪研究经理杰伊·周(JayChou)表示:疫情因素导致家用PC显示器需求需要重新评估。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玩游戏,由于办公室和学校出勤率持续存在的不确定性,许多消费者对于他们长期忽视的显示器有了新的考虑。IDC相信稳固的势头应该会持续到2021年上半年。”另外IDC认为2021年之后,市场将随着消费者需求的降温而逐渐减弱,预测2024年将持续下降,并从2019年开始保持稳定的五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

万物皆照

2020年上半年笔记本显示器面板市场份额报告发布,京东方稳居第一

Hello,大家好,我是兼容机之家的小牛。6月9日,著名统计机构TrendForce发布了其对今年上半年笔记本面板供应商市场份额的预估报告。根据TrendForce WitsView研究部门的最新调查以及市场预计,2020年上半年中,京东方面板(BOE)将占比29.2%,友达光电(AUO)占比22.9%,群创广电(INX)占比20.6%,LG显示(LGD)占比16.2%,夏普(Sharp)占比4%,中电熊猫(CEC-Panda)占比3.2%,龙腾光电(IVO)占比3%。中国大陆产笔记本面板已超35.4%,而台系面板友达,群创以及夏普(夏普在2016年已被富士康收购)仍然占比47.5%,陆产面板距此仍然有12.1%的较大差距。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一度落后于海外。面板作为显示器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国内尚未有企业打破海外公司垄断局面。所以"缺芯少屏"一直是国人内心的痛。于是京东方应运而生,1993年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从此,我国的面板国产化征途浩浩荡荡的开始了前进。1995年9月,成立TFT-LCD项目预研小组,跟踪研究TFT、PDP、FED等显示技术,在科学论证及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进军液晶显示领域"的战略抉择,并开始战略布局。这为京东方称霸液晶显示面板打下了基础。2018年第一季度,京东方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达到1250万片,超越三星、LG成为世界第一。这是京东方成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四大领域出货量"全球之冠"后,又一次获得世界"冠军"。京东方成立十余年以来,成功解决了我国"缺芯少屏"的"少屏"问题,打破了国外企业对于显示面板的垄断地位。让中国老百姓也能买到价廉物美的大屏幕电视,真正的实现了为国为民。而最近因为联想R7000混用显示器面板而让大家耳闻的龙腾光电大家可能就不了解了,龙腾光电同样是一家LCD老牌企业,其于2005年在昆山成立,龙腾光电的产品覆盖没有京东方那么广阔,龙腾光电主要着重于中小尺寸非晶硅TFT-LCD产品,常在手机、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脑、工控电脑等领域发力,由于其独创的防窥屏显示器品质优秀,被惠普、戴尔等国际大厂所采用,配备在其高端商务笔记本电脑上,且物美价廉,尽管在面板出货比例中占比较小,但其独创技术的不可替代性,也是他能够站稳市场的原因。不过中电熊猫就岌岌可危了,昨日业内传出中电熊猫的面板产线即将被京东方和TCL科技两家瓜分,其中TCL科技将并购中电熊猫在南京的第6代以及第8.5代生产线,而京东方会并购中电熊猫在成都的第8.6代线。中电熊猫的未来尚未可知。显示器市场的竞争依旧激烈,国内厂商的相互竞争也将扩大国产面板的市场份额,想必未来我们一定可以买到更加实惠的显示器。本文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想了解更多的电脑知识,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有问题的小伙伴也可以撩我,谢谢大家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分享更多优质的内容!我是小牛,下期再见!

恭子

显示面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供需拐点已至,面板双雄王者归来

关注领投智库,寻找价值投资信息!报告亮点本报告主要从供需格局角度阐述本轮面板周期的投资机会,通过复盘历史面板 的涨价周期与估值波动推演投资机会。具体而言,通过详细拆解供给侧的变化 测算行业的供需缺口,通过需求侧的影响因子分析预测波动的趋势。结合供需双方的变化推演未来面板价格的周期波动趋势。一、面板历史复盘及行情回顾面板行业在过去数十年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面板价格经历了数次剧烈波动,不同于传统的工业金属周期品,面板价格在长周期中持续下行,主要源于工艺改进和技术进步。面板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具备两个要素:第一是产品的标准化程度高,价格对供需关系变化敏感;第二是产能的供给刚性,面板行业属于重资产投资,一条 90k 产投资高达 300-400 亿人民币,产能的建设周期长,短期产能较难根据需求灵活调整。从下游需求看,电视仍然是面板行业的主要需求,占比约70%,随着电视的渗透率逐渐饱和,行业进入成熟期,需求侧相对平稳,大尺寸化和更新需求是影响行业需求的主要变量。造成面板价格大幅波动主要来自供给侧。复盘上一轮面板的上行周期:供给端阶段性增长停滞,需求侧受大尺寸化拉动,出货面积增长 8%,价格上行周期持续 1 年半左右,价格进入下跌通道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新产能的投放进入加速爬坡期。2015 年,京东方和华星在市场份额上已经接近三星 LG,非理性扩产阶段结束,行业进入有序竞争期,同时 OLED 技术逐渐成熟,大厂主要精力都将投向OLED,LCD 扩产暂时停止。2016 年全球电视面板出货2.58 亿片,同比下滑 2.5%,但由于平均尺寸提升,出货面积增长8%,对产能的消耗巨大,考虑到高世代线占比更低,大尺寸面板对低世代线的产能消耗更大,供需关系的反转是2016年面板开启涨价周期的核心驱动力。彼时市场可预见的新产线有3条, 京东方福州 8.5 代线(2017Q2 进入量产);群创 8.6 代线(2017Q1 量产);惠科光电 8.5 代线(2017Q3 量产),终结价格上涨趋势的是三条产线集中在18 年下半年爬坡,产能的扩张让电视面板再度陷入过剩状态,进入2018年需求侧的低迷加剧了面板价格的下跌。从股价走势与面板价格趋势看,股价变化在上一轮周期中滞后于面板价格变动,公司盈利的改善也滞后于面板价格变化,面板价格的主要上涨是在2016 年完成,但京东方的业绩在2017年才出现大幅改善,其中影响因素有结算价格滞后,产能爬坡以及折旧成本变动等。股价基本与业绩变动趋势一致。 产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面板价格周期,2018 年起面板价格周期逐渐缩短,2020 年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更加剧烈。面板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从历史数据来看,面板每经过 12 和 24 个月会出现一个价格波峰和波谷,近年来随着产能和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一周期现象正在被打破。2018 年起市场供需波动日益显著,面板价格周 期逐渐缩短,波动程度不断加剧。2018 年 7 月开始的面板价格上涨仅持续 3 个月,2019 年价格呈现“短期上浮-长 期下降-持平”的状态,面板价格达到历史最低点,部分产品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2020 年受疫情影响,供需变化更加剧烈,2 月份随着疫情蔓延,面板厂员工复工延迟,3 月份原材料短缺制约面板厂出货,供给受限导致1季度面板 价格上行,2月份面板价格增幅尤为明显。4月份面板供给恢复,但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全球面板需求短期停滞,面板 价格进行下行通道。6 月份全球经济活动逐步恢复,特别是欧美地区电视终端备货需求恢复,面板备货需求环比增 长明显,群智咨询预计 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迎来小幅上涨。产能扩张压力传导至 IT 面板市场,2017 年以来 IT 面板价格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 2-4 月受疫情影响有所回调。伴随着高世代线产能持续扩张,大尺寸 TV 等应用难以完全消耗现有产能,产能压力不断传导到显示器和笔记本电 脑市场,IT 面板价格 2017 年以来整体呈下降趋势。2020 年疫情影响下大陆地区工厂开工延迟,面板生产受到较大 影响,但疫情对于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需求影响趋于正面,整机厂面板采购需求短期并无明显下调。在供应链效率 降低影响下, 全球显示器面板和整机供应链于 2-3 月呈现供货紧张局面,IT 面板价格出现回调。每一轮面板价格上行周期都带来面板公司的一轮股价上涨,2016-2017 年面板行情中,京东方股价最高上涨 167.49%。面板价格上涨带动面板公司盈利能力提升(2017 年京东方与 TCL 归母净利润同比提升 302%和 66%),从而带来一轮面板行情。回顾 2016-2017 年面板行情,2016 年 4 月起 TV 面板开始涨价,2017 年 5 月本轮涨价周期结束,期间 32''/39.5''/43''/50''/55''TV 面板分别涨价 40.38%、68.67%、59.78%、33.57%和 21.71%,京东方 PB 由 2016 年 4 月 1 日 的 1.16 上涨至 2017 年 5 月 31 日的 1.68,股价上涨 51.44%。2017 年 6 月起面板价格开始回调,京东方股价处于震荡整理阶段,后续由于业绩催化,京东方股价于 2017 年 11 月 24 日达到阶段性高位 6.61 元,相较于 2016 年 4 月 1 日上涨 167.49%。与 2016-2017 年面板行情相比,本轮面板公司股价反应更早,群智咨询数据显示, 6 月份 50''和 55''TV 面板将出现小幅上涨,当前京东方和 TCL 股价已开始反弹。二、供给端:韩厂叠加大尺寸化,TV 面板出货量有望下降(一)面板供给复盘 疫情影响下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同比下降,2020Q1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数量同比下滑 10.6%。 2019 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2.83 亿片,同比小幅下降 0.2%,出货面积为 1.60 亿平方米,同比增长 6.3%,出货面积同比增长超过出货量,主要是受到大尺寸化的影响。2020 年一季度疫情影响下,供应链复工、需求波动导致全球 TV 面板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数量为 6303 万片,同比大幅下滑 10.6%;出货面积为 3743.8 万平方米,同比小幅下滑 3.2%。2020Q1 中国大陆厂商的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与出货面积占比超过 50%,京东方与 TCL 分别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二。2020Q1 中国大陆地区厂商(BOE、CSOT、HKC、CEC-Panda 和 CHOT)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合计 3490 万片,占比 达 55.4%;出货面积合计 2020 万平方米,占比 54.2%。其中京东方 2020Q1 出货量 1133 万片(占比 17.9%),出货面积 710 万平方米(占比 19.0%),自 2019 年以来再居全球第一。TCL 华星出货量和出货面积分别为 1080 万片(占 比 17.1%)和 663 万平方米(占比 17.7%),由全球第 4 上升至第 2 名。京东方目前共有 7 条 LCD 生产线(包括 2 条 10.5 代线、4 条 8.5 代线、1 条 6 代线),设计产能总计约 750K/月。其中福州京东方光电第 8.5TFT-LCD 生产线单月产 能达 165Ksh,良率稳定在 97%以上;合肥京东方显示第 10.5 代生产线于 2018 年 3 月实现量产,2019 年上半年实现满产,良率已提升至 90%以上;武汉第 10.5TFT-LCD 生产线目前已实现量产,受疫情影响爬坡进度略有放缓,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B17 产线有望于 2021 年一季度实现满产。TCL 目前拥有 5 条 LCD 生产线(2 条 11 代线、2 条 8.5 代线、1 条 6 代线),2020 年 3 月底实际产能为 460K/月。 其中 t1 产线主要生产 32 寸 TV 面板,2020 年 3 月产能为 160K/月;t2 产线主要生产 55 寸 TV 面板,2020 年 3 月产能为 150K/月;t7 产线 主要生产 65 寸、70 寸(21:9)、75 寸的 8K 超高清显示屏及 AMOLED 显示屏等产品,计划于 2021 年 3 月量产。(二)LCD 退出&新增产能梳理 三星、LG 计划关闭本土产能,其中 2019 年 4 季度退出产能合计约 350K/月,2020 年底计划退出产能约为 570K/月。由于 LCD 面板技术相对成熟,竞争比较激烈,三星、LG 希望转产至 OLED 领域以创造利润空间。三星 8.5 代线 L8-1 和 L8-2 在 2019 年产能共 370K,2019 年三季度共减少产能 140K,2020 年底计划关闭剩余 230K 产能;7 代线产能 120K,2020 年底计划全部关掉。LG 的 P8 工厂 2019 年总产能 220K,2019Q4 下降至 80K,减少部分主要为电视和 部分 IT 产能;P7 工厂满产 210K,2019Q4 下降至 140K,2020 年 4 季度计划全部关停;广州工厂受疫情影响,今年 产能由 210K 调整至 140K,随着下半年需求提升,产能有望恢复到满产水平。韩厂此次关闭生产线为 78.5 代,其中 2019 年退出 8.5 代线产能 280K,主要用于生产 55 寸 TV 面板,造成 55 寸产品供需最为紧张。产线世代与玻璃基板的尺寸息息相关,不同世代线对应不同的经济切割尺寸,代数越高玻璃 基板尺寸越大,技术上相对更加成熟和先进,适合切割的尺寸也相对较高。三星、LG 此次关闭生产线为 78.5 代,其中 2019 年关闭 8.5 代线产能 280K,2020 年底关闭约 300K,这部分产能主要用于生产 55 寸 TV 面板,因此 2020 年上半年 55 寸产品供需最为紧张。2020 年底大陆面板厂计划新增产能 370K/月,2021 年 BOE、TCL 等新建产线满产,国内面板出货面积预计小幅增加。2020 年底大陆面板计划新增产能 370K/月,其中京东方 B17 工厂年底产能计划达到 80K,鸿海 10.5 代线年底计 划达到 50K 的产能,惠科滁州工厂 8.6 代线年底最高达到 150K 产能,惠科绵阳工厂年底可能达到 90K 产能。2021 年华星光电 t7 工厂产能爬坡,BOE 武汉 10.5 代线与鸿海广州工厂预计满产,国内 LCD 面板出货面积或有所增长。根据我们测算,本轮韩厂退出产能减去大陆新增产能,总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量的 15.67%,净减少出货面积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11.78%。假设大陆新增 8.6 代产能均用于生产 58 寸面板,10.5 代线均用于生产 65 寸产品,良品率为 100%,考虑到当前大尺寸 TV 长宽比以 16:9 居多。根据我们测算,2019 年韩厂退出所减少的出货 量约占 2019 年出货数量的 9.49%,减少的出货面积约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12.37%;2020 年底大陆新增产能对冲韩 厂退出影响后,预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数量的 6.18%,净新增出货面积约占 2019 年出货面积的 0.59%。本轮韩厂退出产能减去大陆新增产能,总计净减少出货量约占 2019 年出货量的 15.67%,净减少出货面积占 2019 年 出货面积的 11.78%。本轮韩厂退出将大大改善面板供需格局,国产厂商迎来短期机会。(三)大尺寸化趋势加强,面板有效供给减少 全球 LCD TV 市场朝着大尺寸化的趋势发展,加上韩厂退出带来的产能影响,2021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可能小幅下降。2019 年 65"电视市占率同比提升 2.3pct,65"以上电视市占率同比提升 1.2pct。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20 年 65 寸以上 产品占比预计同比增长 2.6pct,带动平均面积增长至 47.2 寸,较 2019 年增长 0.9 寸。面板价格下降叠加大屏消费观 念不断加深,全球 LCD TV 市场大尺寸化趋势明显。立鼎产业研究网数据显示,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新增需求相 当于 1.2 条 12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大尺寸化加上韩厂退出的影响,2021 年电视面板出货量可能小幅下降。(四)韩厂逐渐退出,大陆企业话语权增强 韩厂产能逐步退出,大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释放,电视面板行业将呈现“BOE+TCL”双寡头格局。韩厂产能逐步 退出,大陆面板厂商产能持续释放,中国台湾面板厂投资保守,此消彼长下产能逐渐聚集于中国大陆,2020 年起中国大陆产能占比超过 50%。2020-2021 年京东方与 TCL 产能将继续提升,预计 2021 年 BOE 产能占比由 21%提升至 24%,TCL 产能占比由 15%提升至 16%,BOE+TCL 产能占比将达到 40%,面板行业将呈现双寡头格局。疫情冲击下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增加, 3月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3.5%, Q1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环比+0.2英寸。1-2 月受疫情影响,中国区需求明显下滑,整机代工及面板制造受到较大影响,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下滑 14.1%;3 月疫情开始在海外蔓延,基于居家办公的商用需求开始增加,复工逐步恢复,显示器面板出货同比增加 3.5%。居家办公及网课等新增需求以 23.8 英寸、27 英寸为主,一季度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为 24.0 英寸,环比增加 0.2 英寸。大尺寸化加上疫情影响,2020Q1 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 3140 万片,同比下降 7.7%,出货面积为 500 万平方米, 同比下滑 3.8%。随着疫情在海外扩散,短期内商用需求明显增长,面板厂商基本恢复生产及供应能力,加上部分一 季度订单递延的影响,预计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国内消费市场及网咖逐步复苏,大尺寸化 进度还将保持。根据群智咨询预测,二季度显示器面板出货数量 3140 万片,同比下降 7.7%;显示器面板平均尺寸 为 24.1 英寸,环比增加 0.1 英寸。2020Q1 京东方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和出货面积位列全球第一,TCL 华星出货量相对较小,Q1 同比增加 181%。京东方显示器整体生产制造在大陆,生产复工时间较早,可以较为灵活积极应对疫情影响,2020Q1 京东方液晶显示 器面板出货数量 870 万片,逆势增加 13%;其中 23.8 英寸及 27 英寸出货占比达到 51%,同比增加 12pct。TCL 华星 2020Q1 出货数量为 90 万片,同比增加 181%,相较于京东方、LG 显示规模相对较小。TCL 华星尺寸结构以套切的 21.5 英寸为主,27 英寸及 31.5 英寸同比有较大幅度增长,产品线仍需不断丰富。三、需求端:TV 整机市场将迎来拐点,中国市场或将率先复苏(一)疫情冲击下的 TV 需求复盘 TV 作为 LCD 的最大应用领域,2020 年受疫情影响, 1-4 月 TV LCD 出货量同比大幅下滑, 4 月出货量同比-16.88%。LCD 下游需求中,TV 占比 67%,是 LCD 的最大应用领域;显示器占比为 13%,位列第二;手机占比 7%,排名第 三;笔记本电脑占比 5%,排名第四。2020 年疫情影响传导至整个电视产业链,材料/零件商、面板厂、制造厂、品 牌厂、渠道、消费者六大环节遇到不同程度影响。供需两侧承压,全球彩电市场表现不佳。终端市场表现影响上游 LCD 出货,2020Q1 全球 TV LCD 出货量呈现下降趋势, 3 月 LCD 供应商对 2 季度市场预期悲观,进行积极的出货, 2020 年 4 月 TV LCD 出货量 1970 万个,同比-16.88%。2020 年 1-4 月中国彩电市场表现呈 V 字走势,4 月份线上销售已基本恢复,全渠道彩电零售量同比-7.9%。疫情爆发期间,中国彩电线上线下渠道销售均受到严重影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线上渠道销售基本恢复,线下渠道 销售恢复还需要时间。2020 年 1-4 月中国彩电市场整体呈 V 字走势,2 月份彩电零售量 179 万台,同比-27.1%,3、 4 月份彩电市场同比下降减少,4 月份全渠道彩电零售量同比-7.9%。奥维云网估测 2020 年我国彩电零售量同比-5.9%,预计下半年我国彩电市场将出现明显回升,整机市场销售向好将 带动 LCD 需求快速提升。2003 年 3 月非典进入爆发期,彩电市场规模同比增速明显放缓, 7 月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2003Q3 彩电零售量同比增加 10.8%,相较于二季度的 5.0%明显好转。中国国内疫情自 4 月起已逐渐好转,参照非典 期间,下半年彩电销售将出现明显回升。根据奥维云网估测,2020 年三季度我国彩电零售量将达到 1089 万台,同 比+2.9%,全年零售量 4605 万台,同比-5.9%。整机市场销售向好将带动 LCD 需求快速提升。随着疫情逐步缓解,全球主要电视整机厂面板备货计划积极,加之渠道库存偏低,面板出货有望大幅提升。疫情导致各电视品牌上半年销售大幅下降,电视整机厂寄希望于下半年电视销售以完成全年销售 BP 指标。随着疫情逐渐缓解,电视销售有望恢复。群智咨询预计三季度全球主力品牌面板采购数量环比将大幅增长 31.5%,同比增长将超 过 15%。主要电视品牌备货将主要集中在大尺寸面板,群智咨询预计 50 及以上尺寸的涨幅最为明显。全球主要品牌 面板备货计划积极,加之渠道库存偏低,TV 面板出货有望大幅提升。(二)全球复工开启,终端需求复苏渐进 1、国内竣工数据回暖,电视需求有望企稳回升 由于疫情逐步受控,中国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快速回暖,延续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竣工向上周期,电视家装需求有 望逐渐回升。受疫情影响 1-2 月份房企停工,住宅竣工面积同比大幅下滑,3 月开始地产复工迅速,地产竣工显著修 复。2020 年 2-4 月中国住宅竣工面积累计同比-24.3%/-16.2%/-14.5%,延续自 2019 年下半年以来的竣工向上周期。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竣工数据有望继续回暖,电视家装需求有望逐渐回升。2、体育赛事陆续恢复,2021 年电视需求增长可期体育赛事对面板出货形成有力拉动,2021 年欧洲杯、奥运会等赛事举行,赛事促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需求的增长。从体育赛事看,2016 年法国欧洲杯、2016 年巴西奥运会、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等重大赛事对电视需求有一定拉动。从中国 LCD TV 销量数据来看,非体育年(单数年份)液晶面板销量的平均增长率(算数平均值)约为 0.41%,而 体育年(双数年份)液晶面板销量的平均增长率(算数平均值)约为 10.83%。欧洲杯和东京奥运会均推迟至 2021 年举行,赛事促销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需求的增长。3、宅经济云办公驱动显示设备升级 宅经济下大尺寸升级是中国彩电市场的主旋律,2020 年一季度 65 寸产品市场份额达到 14.5%,同比增长 2.5pct。疫情影响下电视产品的安装入户受到限制,大尺寸产品用户搬运安装更加困难,线上小尺寸产品市场份额呈增长趋 势,但整体来看,宅经济下大尺寸升级仍是中国彩电市场的主旋律。2019 年中国电视尺寸跨进“6 时代”,2020 年 一季度 65 寸产品市场份额达 14.5%,同比增长 2.5pct。70+产品逐渐获得消费者认可,2020 年一季度 70 寸和 75 寸 市场份额分别为 1.7%和 2.2%,同比 1.2pct 和 1.1pct,宅经济下电视需求和升级需求增加。疫情对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2020 年 4 月全球显示器 LCD 及 NB LCD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7.86%和 25.47%。疫情对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3 月开始疫情逐渐在全球蔓延,基于居家办公 与在线教育的需求提前释放显示器和笔电市场的商用和消费需求,推动全球显示器LCD及NB LCD出货量大幅增长。群智咨询数据显示,2020Q1 中国笔电线上市场总销售量约为 350 万台,同比增长 54%。受终端市场表现影响,2020 年 4 月全球显示器 LCD 及 NB LCD 出货量分别同比增长 17.86%和 25.47%。四、供需格局改善助力龙头成长,涨价预期开始兑现(一)6 月价格触底企稳,三季度报价有望持续上涨 供需格局改善加上价格处于低位,2020 年下半年 TV 面板价格预计上涨,55 寸面板有望率先涨价。2019 年 TV 面板 价格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点,部分尺寸价格已低于现金成本;2020 年预计全球 TV 整机出货下降 5%,面板出货下降 10%,供需格局改善加上价格处于低位,下半年面板价格预计上涨。韩厂 2019 年底8.5 代线产能 280K/月,主 要用于切割 55 寸产品,造成 2020年 55 寸供需最为紧张,因此本轮 55 寸面板有望率先涨价。根据群智咨询数据,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迎来小幅上涨,55"价格预计环比提升 1.9%。2021 年体育赛事恢复需求改善,韩厂退出叠加大尺寸化导致面板出货量预计持平或下降,面板价格 2021 年仍有恢 复空间。2021 年体育赛事恢复,全球整机市场预计实现 2%的增长,由于韩厂 2020 年底退出的产能为 7 代线和 8.5 代线,主要用于切割中小尺寸产品,大陆增加的产能为 8.6 代线和 10.5 代线,主要用于切割大尺寸产品(惠科 8.6 代线最佳化切割尺寸为 50"与 58"),韩厂退出叠加大尺寸化影响,2021 年面板出货量预计持平或者下降。需求恢复供给受限,2021 年供需比预计为 5%-6%,根据行业历史规律,当供需比降至 5%左右时,行业供给偏紧,价格上涨 动力较强。(二)供需比逐渐显著改善,面板价格有望再度进入上行周期 2019 年三季度伴随三星产能退出,行业供需比逐渐改善,面板价格随即在 19Q4 进入上行周期,2020 年一季度面板 供需比持续改善,价格上涨加速,但疫情冲击下需求波动较大,预计随着需求侧逐渐回暖,三星 LG 产能有序退出, 2021 年 LCD 供需比有望再度降至 5%以下。根据行业过往历史分析,当供需比降至 5%左右行业进入供需紧张状态, 面板价格上涨概率较大。疫情提前释放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的需求,面板厂转移产能以增加产品供应,IT 面板价格预计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疫情对显示器与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影响趋于正面,基于居家隔离防疫措施所拉增的居家办公与在线教育需求提前释 放商用和消费需求。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线下网咖市场将逐步复苏,大尺寸化进度有望保持。供给端 BOE、TCL 华 星、惠科等面板厂都在积极地将部分产能转到 IT 方面,但由于显示器和笔记本面板尺寸较小,玻璃基板切割得到的 片数较多,面板厂会控制产能转移以避免 IT 市场供应恶化,IT 面板价格预计今年将保持相对平稳。五、主要公司(一)京东方 A:LCD 反转+OLED 放量,面板龙头风云再起京东方全球 LCD 面板龙头地位加强,OLED 大客户导入在即,周期与成长齐飞。正伴随公司 10.5 代线进入量产状态,公司在高世代线的龙头地位进一步 得到加强,当前 LCD 价格进入底部上行区间,公司 LCD 业务有望迎来周期反 转,大尺寸面板业务盈利弹性巨大。公司积极布局的 OLED 逐步进入收获期, 下游客户认证有序推进,北美大客户导入在即,当前 OLED 下游渗透率仍在 快速提升,OLED 投产有望充分享受行业红利。LCD 面板价格正处于底部区间,韩厂陷入亏损加速退出,定价权转移至 BOE 华星,行业 ROE 中枢提升:疫情在海外扩散后,面板需求不振拖累价格持续 下跌,32/55 寸等面板价格已经跌破主要厂商现金成本,三星 LG 韩国本土产将于 2020 年底全部战略性退出,三季度已经陆续停止接单。中期看新增产能主要有 5 条产线,将在未来 3 年陆续投产,其中包括京东方 1 条,鸿海 1 条,惠科 2 条,以及华星 1 条,考虑新产线投产爬坡时间,未来 2 年实际净产 能在减少,在电视大尺寸化趋势下,实际产能收缩更加明显。三星 LG 目前合 计产能占比约 31%,BOE 华星合计产能占比约 30%,主要厂商均宣布未来不再增加 LCD 产能投资,我们认为未来 BOE 华星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50%-60%,定价权转移到国内龙头企业,企业盈利中枢有望显著提升。需求侧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大尺寸化趋势加速消耗产能:疫情后国内电视需 求恢复较快,整机品牌加大线上销售布局,有效弥补了线下衰退,618 促销成果显著。北美政府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四季度双十一和黑五有望带动三季 度整机厂备货。疫情后 IT 面板需求增长同样挤压了中型尺寸面板产能。据我们测算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增加的需求就相当于 1 条 9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根据第三方调查数据,2020 年电视平均尺寸提升了 2 寸,趋势上看大尺寸化 仍在加速渗透,技术上 mini LED 方案趋于成熟,LCD 产能消耗亦将扩大。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面板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的重大拐点期,中长期 LCD 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改善提升 ROE 盈利中枢。京东方作为 面板龙头有望享受行业周期回升红利,参考 2017 年行业景气高点公司 9%的 ROE 水平,我们认为本轮面板上行周期,公司 ROE 有望回到 10-15%,预计 20-22 年利润分别为 49.64/81.46/114.14 亿,重资产公司我们按 PB 估值,京东方当前 1.9 倍 PB,按照 17 年行业景气上行期 PB2-2.7 倍看,当前安全边际足够,若 ROE 回到 10-15%,PB 估值提升可期,景气高点可到 3 倍 PB。综合 PE 和 PB 估值方法,参考历史平均估值水平,给予 2021 年 30X 估值,对应目标价 6.9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风险提示:LCD 面板价格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 良率爬坡及大客 户认证不及预期。公司经营业绩呈典型的周期性波动,2019 年下行周期中公司盈利能力回落,2020 年有望随着价格上涨而逐步提升。半导体显示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公司经营业绩随着技术创新对供需关系带来的冲击呈周期性波动。公司营收增速及盈利能力在 2016-2017 年价格上行周期中明显提升,在 2017-2018 年价格下行周期中逐步回落。2019 年半导 体显示行业竞争加剧,整体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降,市场处于液晶周期的下行阶段。2019 年 TV 面板价格持续下 降 至 历 史 最 低 点 , Q1//Q2/Q3/Q4 公营 收 增分 别 为 22.66%/30.48%/18.05%/9.74% , 毛利率分别为 17.66%/15.94%/11.81%/15.69%。伴随着供需格局改善,2020 年公司业绩有望随着价格上涨而提升。端口器件板块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2019年营收同比增长22.83%,毛利率受价格下行的影响同比-5.75pct至13.11%。公司拥有端口器件(D)、智慧物联(S)、智慧医工(H)三大事业板块。端口器件为公司贡献主要业绩,包括显 示与传感器件、传感器及解决方案两大事业群,其中显示器件业务致力于提供 TFT-LCD、AMOLED、Microdisplay 等领域的智慧端口器件。公司 2019 年端口器件板块整体销量同比增长 16%,实现营业收入 1064.82 亿元,同比增长 22.83%;毛利率 13.11%,同比-5.75pct。智慧物联事业板块包括智造服务、IoT 解决方案和数字艺术三大事业群,2019 年实现营收 167.31 亿元,同比-4.39%,毛利率 13.01%,同比+1.98pct。公司业务覆盖欧、美、亚、非等全球主要地区,中国大陆作为公司最主要的市场,2019 年营收占比达到 51.22%。 公司服务体系覆盖欧、美、亚、非等全球主要地区,子公司遍布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瑞士、日本、韩国、新 加坡、印度、俄罗斯、巴西、阿联酋等 19 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各地区营收占比小幅波动,2019 年中国大陆、亚 洲其他地区、欧洲地区、美洲地区营收占比分别为 51.22%/38.80%/3.89%/5.96%,同比+7.0pct/-6.8pct/+0.3pct/-0.6pct;毛利率随价格降低而下降,2019 年中国大陆和亚洲其他地区毛利率分别为 15.14%/16.31%,同比-5.5pct/-3.8pct。公司显示业务在全球市场领先,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稳居全球第一,现已可以决定部分重要尺寸的价格走向。 2019 年公司智能手机液晶显示屏、平板电脑显示屏、笔记本电脑显示屏、显示器显示屏、电视显示屏五大主流产品 销量市占率继续稳居全球第一。以出货面积计算,2019 年京东方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同比增加 20%至 4090 万 平方米,超过 LGD 成为全球大尺寸液晶面板供应商出货面积第一名。从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面积来看,京东方 2019 年大尺寸液晶电视出货面积为 3010 万平米,同比增长 23.8%,出货量排名第一,其中 65 英寸显示屏29.1%市占率、 75 英寸显示屏36.3%的市场占有率均位列全球第一。面板作为重资产行业,产能优势越大定价权越强,目前电视面板部分定价权已由 LGD 转移到 BOE,公司已经可以决定部分重要尺寸的价格走向。(二)TCL 科技:重组聚焦显示业务,TV 面板龙头整装待发华星光电 2020Q1 电视面板份额超越京东方位居全球第一,LCD 面板业务周 期反转在即,OLED 爬坡顺利,业务聚焦后发展进入快车道。TCL 在 2019 年 完成资产重组,主业聚焦于华星光电和金融投资,并且通过收购少数股权加强 对华星的控制权,2020 年 2 月公司电视面板出货超越京东方奠定 TV 面板龙头 地位,伴随公司 11 代线即将投产,公司在大尺寸面板领域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当前 LCD 价格进入底部上行区间,公司 LCD 业务经营效率领先同行,有望率先实现盈利反转。公司积极布局的 OLED 逐步进入收获期,产能爬坡有序推进,公司投资 JOLED 合作研发印刷 OLED,新技术开拓走在行业前列。LCD 面板价格正处于底部区间,韩厂陷入亏损加速退出,定价权转移至 BOE 华星,行业 ROE 中枢提升:疫情在海外扩散后,面板需求不振拖累价格持续 下跌,32/55 寸等面板价格已经跌破主要厂商现金成本,三星 LG 亏损加剧, 其韩国本土产线将于 2020 年底全部战略性退出,三季度开始已经陆续停止接 单,而新增产线将在未来 3 年分批投产,行业供需比将显著改善。中期看新增 产能主要有 5 条产线,包括京东方武汉 B17,鸿海 1 条,惠科 2 条,以及华星 武汉 T4 线,考虑新产线投产爬坡时间,未来 2 年实际净产能在减少,在电视 大尺寸化趋势下,实际产能收缩更加明显。三星 LG 目前合计产能占比约 31%, BOE华星合计产能占比约30%,主要厂商均宣布未来不再增加 LCD产能投资, 我们认为未来 BOE 华星份额占比有望提升至 50%-60%,定价权转移到国内龙头企业,企业盈利中枢有望显著提升。需求侧疫情冲击逐渐消退,大尺寸化趋势加速消耗产能:疫情后国内电视需 求恢复较快,整机品牌加大线上销售布局,有效弥补了线下衰退,618 促销成 果显著。北美和欧洲需求已见起色,北美政府补贴政策刺激居民消费,四季度双十一和黑五有望带动三季度整机厂备货。疫情后 IT 面板需求增长同样挤压 了中型尺寸面板产能。据我们测算电视尺寸每提高 1 寸,增加的需求就相当于 1 条 90k 月产能的 8.5 代线,根据第三方咨询机构调查数据,2020 年电视平均 尺寸提升了 2 寸,趋势上看大尺寸化仍在加速渗透,技术上 miniLED 方案于成熟,LCD 产能消耗亦将扩大。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面板行业当前处于基本面的重大拐点期,中长期 LCD 供给集中度进一步提升,行业格局改善提升 ROE 盈利中枢。TV 面板将 是本轮面板涨价的主要品种,TCL 电视面板占比较高,弹性巨大,结合行业 供需形势和公司自身产能爬坡情况,我们预计公司 20-22 年归母利润分别为 36.48/49.5/52.06 亿,参考面板行业历史估值水平,给予 2020 年 30XPE 估值, 目标价 8.1 元,首次覆盖,给予“强推”评级。风险提示:LCD 面板价格下滑,下游需求不及预期,OLED 新技术研发不及 预期,OLED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公司2019年4月剥离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聚焦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未来还将陆续退出部分关联性较弱的业务。为实现战略转型、发挥产融结合协同优势、改善企业资本结构,2019 年 4 月公司剥离智能终端及配套业务,聚焦半 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重组后公司主要业务架构调整为半导体显示及材料业务、产业金融及投资创投业务、其他业 务三大板块,其中 TCL 华星主要从事半导体显示面板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以及相关业务的协同管理;广东聚华主要从事印刷与柔性显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华睿光电主要从事具有自主 IP 的新型 OLED 关键材料的开发;翰林汇专业从事 IT 产品销售与服务的业务平台,覆盖国内外一线品牌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数码产品和相关配件。公司未来将陆续退出部分关联性较弱的业务,进一步聚焦主业。液晶面板价格下行拖累 TCL 华星板块毛利率,产品结构调整&出货量提升推动 TCL 华星 2019 年营收同比+22.9%。以备考口径计,公司 2019 年实现营收 572.71 亿元,同比增长 18.7%,归母净利润 26.18 亿元,同比下降 17.0%。分板,2019 年 TCL 华星实现营收 339.94 亿元,同比增长 22.9%,实现净利润 9.64 亿元,同比下降 58.5%,EBITDA 为 86.8 亿元,综合业绩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翰林汇 2019 年实现营收 208.36 亿元,同比增长 25.8%。受行业供大于影响,液晶面板价格下行拖累 TCL 华星板块毛利率大幅下降,2019 年毛利率 10.34%,同比-8.41pct;翰林汇毛利IT 产品分销行业性质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 年毛利率 3.59%,同比-0.37pct。TCL 华星大尺寸面板占比较高,2019 年占总营收的 33%,有望更多受益于本轮大尺寸面板涨价所带来的行情。2019 年 TCL 华星出货面积 2218.4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23.8%,其中大尺寸产品出货 2082.0 万平方米(yoy+19.1%),占 比 93.85%,实现营收 189.3 亿元(yoy-12.5%),占总营收比例 33%。中小尺寸出货面积 136.5 万平方米(yoy+212%),占比 6.15%,实现营收 150.7 亿元(yoy+150%),占总营收比例 26%。目前 TCL 华星 55 寸电视面板出货量排名全球 第一、65 寸排名第三,86 寸白板领域排名第二,32 寸电竞领域出货量排名第三,大尺寸面板在细分领域市场地位 稳固。此次面板涨价主力为大尺寸 TV 面板,群智咨询预计 6 月 50"和 55"面板价格将率先上涨,公司有望更多受益 于本轮面板涨价行情。公司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携手优质客户共同成长,2019 年前五大客 户营收占比 54%。公司与三星、TCL 电子、小米等一线品牌客户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其中三星是 TCL 华星 11 代线的战略股东,也是公司在大尺寸及中小尺寸显示屏上的重要合作伙伴,2019 年三星电视出货 4270 万台(yoy+7%), 全球排名第一;TCL 电子作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品牌,自 2019 年 4 月剥离出集团后与公司保持战略协同;目前公司大 尺寸面板在国内前六大整机厂商供货排名第一。商用显示方面,公司顺利推进与视源、鸿合等主要厂商的合作。6t3 产线对一线手机品牌客户出货量占比 80%,6t4 产线已向联想、小米、比亚迪、联想等客户出货。2019 年 TCL 华星前五大客户营收占比达到 54%,公司携手优质客户共同成长。公司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较高,2017 年以来公司是 LCD 龙头中唯一一家营业利润率始终为正的企业。公司深化组织 变革,持续剥离关联性较弱的业务,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持续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LCD龙头中,公司是唯一一家自2017年以来营业利润率始终为正的企业。2019年显示面板价格持续下降至历史低谷, 出现行业性亏损;公司通过改善业务流程,推进极致降本增效,优化产品和客户结构,TCL 华星保持效率和效益行业领先,2019 年 TCL 华星实现净利润 9.64 亿元,净利率为 2.84%。免责声明:报告来源(华创证券2020.07.10),观点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

鼓腹而游

梦派硬科技大会 | 奥维云网发布2018年上半年大陆商显市场数据报告

8月23日,梦派集团以“创新,赋能,共赢”为主题的2018梦派硬科技创新大会在深圳隆重举行。梦派集团由刘丹先生创立,历经三年,梦派集团旗下已拥有梦派科技、梦牌教育、梦牌智能、梦派合众、梦牌互动、梦派视听等6家专业产业公司,并已完成智能会议、智慧校园、智慧展厅、智慧零售、智能指挥5大领域的布局。奥维云网(AVC)副总裁董敏先生受邀出席并作《商显硬件创新的趋势和应用方向》主旨报告,他对整个显示行业形势的发展趋势做出了精辟的预测及对应用方向做出了一个全面的指引,这也是奥维云网首次对外发布2018年上半年大陆商显市场数据报告。董敏先生介绍到目前全球大尺寸显示面板出货在波动中持续增长,未来三年仍有12条高世代产线陆续量产,上游成本的降低对全球TV市场有一定刺激作用,但从产业规模来看,全球TV市场已经进入了存量市场。随着显示产业上下游的快速发展,带动商用显示领域的创新不断,新的需求不断被创造,新场景日益被挖掘,新技术逐步渗透,行业需求日趋多元化,商用显示产品应用趋广,未来市场十分可期。据奥维云网(AVC)统计2017年全球商用显示规模295亿美金,中国市场占比27%。到了今年的上半年,中国大陆商显8大品类市场总规模296亿元,同比增长36%。2018H1 中国大陆商显品类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显示器件与系统事业部 单位:亿元,%注:广义IWB含投影白板和液晶平板。他重点总结分析了2018年上半年商显各品类的市场现状及特点:1.激光投影:销量16.2万台,同比增长48%。激光电视持续受关注,销量已达6.1万台,同比增长184%;家用占比超90%以上。2.教育类电子白板:规模44.1万台,同比增长7.1%,尺寸升级加速。3.会议平板:销量达9.5万台,同比增长215%,主力尺寸均价下降.4.商用电视:出货163万台,同比增长11.8%,公寓配套应用增长明显。5.广告机:销量99万台,同比增长121%,销额27.5亿元,同比增长38%。户内销量98万台,户外销量0.9万台。6.液晶拼接:市场规模30.5万台,同比增长39%,拼缝不断收窄。7.小间距LED:市场销额29亿元,同比增长70.9%,产品应用趋于理性。8.单屏显示器:市场规模5.5万台,同比增长25.9%,大尺寸化明显。2018H1分产品TOP5品牌集中度情况-销额数据来源:奥维云网(AVC)显示器件与系统事业部 单位:%最后对于下一代硬件产品布局,他认为将会是硬件与Display & AI的结合,同时利用5G物联网的快速通信,实现全方位、真实、实时的用户体验。奥维云网(AVC)作为行业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领域覆盖TFT-LCD、OLED、LED及激光等显示技术产业链,致力于电视、手机、商显(拼接屏、广告机、商用电视、会议平板等八大类)、LED显示等领域研究。 点

慎守汝身

液晶面板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剖析面板价值拐点与龙头优势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郑震湘、佘凌星、陈永亮)一、技术周期:液晶面板是什么?显示面板大尺寸以 LCD 为主,小尺寸以 OLED+LCD 为主。显示面板主要包括 LCD 和 OLED。LCD 是当前显示面板的主流,应用于电视、电脑、平板、手机。OLED 在中小尺 寸(手机、手表)渗透率逐渐提升。 液晶显示器件核心是背光模组和面板模组。面板模组由外向里分别为彩色滤光片、偏光 片、玻璃基板、液晶、TFT 阵列、玻璃基板。 典型 LCD 面板产线的布局分为:TFT-Array(下基板玻璃)段,CF(彩色滤光片)段, Cell(液晶注入封胶成盒、基板切割磨边等)段,mole(贴 POL、COF bonding、组装 背光源等)段。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显示技术周期 30~40 年:80 年代末跨入液晶时代开始使用半导体制程,摩尔定律下 LCD 相对于 CRT 有革命性提升。新技术 OLED、Micro LED 同样基于半导体工艺,革命性减 弱。液晶技术周期 2~4 年:G1 到 G10.5 持续世代线升级,夏普在 2010 年开创 10.5 后停滞 10 年,2017 年大陆京东方、华星光电才重启 10.5 代投资。技术放缓,一方面产能膨胀 减小,另一方面投资壁垒过高。LCD 范畴内微创新持续不断: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 近期如 BD Cell、Mini 背光。大尺寸领域以 LCD 为主。根据 Witsview,OLED 价格和成本与液晶差距在 5~7 倍。OLED 渗透率还未起量。全球 2.2 亿部 TV 销量,2018/2019 年 OLED 电视出货量 250/350 万 部,渗透率 1~2%OLED 在小尺寸迅速渗透。根据 IHS,近几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约在 14 亿部左右,OLED 渗透率约 40%。高端的可穿戴(手表、手环)主流也是 OLED。二、供给端:长维度看产业转移,短维度看扩产尾声2.1、产业转移逐渐完成,关厂时点不改行业趋势供给端的波动产生的产能周期,是贯穿面板周期性的主要来源。根据 Omdia,目前全球 每年显示面板(包括 LCD 及 OLED)产能面积约 3.3~3.4 亿平方米。面板行业在 2018~2019 年迎来集中释放的扩产周期,季度出货面积同比增速达到 9~14%,32 寸 TV 面板价格从 2017 年初的 74 美元跌倒 2019 年底的 32 美元。面板行业在 2020~2021年新增产能比较有限,季度增速下降至 5%以内,面板行业价格也在 2020/05 迎来拐点。三星关厂与否对 2021 年全球显示面板增速影响约 3%。根据 digitimes,三星仍在生产 产线主要由部分在产的 L7、L8-1、L8-2 所组成,三星原计划 2020-12-31 关闭所有韩国 在产 LCD 产线。由于面板行业供不应求,三星出于供应链安全问题,推迟至 2021Q1 关 厂,根据目前市场情景,有可能进一步推迟关厂。根据 TrendForce 调查,三星仅会保留 其中一条 G8.5 至 2021 年底。我们根据 omdia、witsview 等三方数据,测算全球显示面板(包括 LCD 及 OLED)面积, 如果假设三星在 2020 年底关厂,2021 年显示面积增速为 2%;如果假设三星不关厂, 2021 年显示面积增速为 5%。无论三星关厂与否,2021 年显示面板面积增速比 2018、 2019 年均有显著下降。假设三星不关厂,2021 年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增长约 7%。根据国盛证券电子团队 测算,如果只统计应用于 TV、IT 的中大尺寸 LCD 产线,全球每年出货面积约 2.2~2.3 亿平方米,假设三星不关厂的情况下 2021 年的出货面积增速为 7%,其中三星 2021 年 LCD 出货面积占全球约 5%。季节上 LCD 面积增速将会呈现前低后高,2021H1 面积增 速为 5%,2021H2 面积增速为 8%。当前供应链零组件缺货,实际产能增长会受影响。以上测算主要根据规划产能计算,如 果考虑到当前全球供应链紧张、零组件缺货,诸如 NEG 跳电停工影响的玻璃基板短缺、 半导体晶圆产能不足导致的 TDDI/DDI 涨价等,部分厂商无法完全有效开出产能,实际 上 LCD 供给面积会打一定折扣。LCD 产业转移在过去五年逐渐完成,国内龙头企业将逐渐掌握行业话语权。根据国盛证 券电子团队测算,2016~2020 年韩国产能市占率大幅下降,2021 年韩国产能(假设均 不退出)将占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 14%,京东方及 TCL 科技合计将占 46%。由于京 东方收购南京熊猫 8.5 和成都熊猫 8.6 代线,TCL 科技收购三星苏州 8.5 代线,国内龙 头厂商份额持续迎来明显增加,并且这个趋势随着潜在的更多二线厂商被整合、潜在的 海外厂商未来的退出,份额还有提升空间。产能扩张尾声:面板产业的地域转移为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大陆。这轮大陆主导的投资在11 年逐渐起量,17~18 年 10.5 代线释放进入高峰,在 21 年进入尾声。区域竞争尾声:四类厂商逐渐出清。(1)产能退出类:三星、LGD、CEC,产能逐步减 少;(2)产能维持类:友达、群创,不新增产能,转型利基市场;(3)产能增长类:京 东方、华星光电,具有新的 10.5 代线释放;(4)二线独苗:惠科,产能扩张幅度较大。 根据 omdia、witsview,及我们测算,预计 2021 年京东方+华星光电产能占比接近 50%, 龙头厂商份额不断提高。2.2、周期性为什么减弱?(1)技术周期:升级放缓,处于 LCD 向新技术过渡阶段。G10.5 资本壁垒过高,G8.5 增量有限。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这种背景下,后来者利用投资高世代线弯道超车的 难度提升,有利于行业格局的稳定,龙头话语权增强。根据我们测算,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只统计 6 代及以上 LCD 产线)中,以 120K/M 的标准产能估算,每增加一条满载 G10.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5.5%;每增 加一条满载 G8.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3.0%。如果以全球显示面板面积(含所有 LCD 和 OLED)作为分母,每增加一条满载 G10.5, 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约 3.8%;每增加一条满载 G8.5,影响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 积约 2.1%。G10.5 具有较高资本、资源壁垒。实际上,按国内龙头企业的投资标准,一条 G8.5 产 线投资规划在 250~300 亿元,一条 G10.5 投资规划在 400 亿以上。面板企业往往需要 借助于外部融资,才能撬动如此规模的项目,尤其是 G10.5 代,具有较强的资本壁垒。 此外,G10.5 要求 2.94*3.33m 的大片玻璃基板,运输难度较高,玻璃基板供应商往往 是 in-house 建设,对于供应链配套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2)产能周期:扩产尾声,新增规划产能减少。以长时间的维度看产业转移:过去面板产业先后经历日韩、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不同地 区转移,中国大陆目前基本承接本轮转移产能,在下一个潜在产业承载地区出现之前, 中国大陆将作为 LCD 面板的世界工厂,产业格局相对稳定。以较短时间的维度看扩产尾声: 2017Q2~2019 年底,以中国大陆为代表的厂商抛出 5 条 G10.5、7 条 G8.5 的 LCD 产线建设规划,随着这些产能逐步释放,价格快速下跌。截 止目前展望 2021 年级以后,面板龙头企业基本停止投建新的 LCD 产线,新增产线较少。2021 年增量产能有限,新线比较少。(1)增量产能重点关注华星光电深圳 T7 投产,惠 科部分 8.6 代爬坡;(2)2020 年处于爬坡的京东方武汉 10.5 代、夏普广州 10.5 代、彩 虹股份咸阳 8.6 代,2021 年相对满载的情况比 2020 年仍会有所增加;(3)2021 年经过 行业并购重组的原三星苏州 8.5 代、熊猫南京 8.5 代、熊猫成都 8.6 代等产线,在继续 投资、调整基础上有可能释放出比 2020 年更多的产量。三、需求端:百亿美金 TV 面板价值量弹性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 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平均尺寸的上升空间:2019 年 TV 平均 46.7 寸。4K 电视一般为 55~65 寸,8K 电视一 般为 70~75 寸。在未来 5~10 年内不会触及尺寸天花板。第一步,高世代线降低大尺寸成本:10.5 代线切 65 寸具有显著相对优势,单基板价值 量比 8.5 代线翻倍以上,大尺寸成本持续降低。第二步,价格下降加速平均尺寸增长:大尺寸价格下降带动销量增长,提升平均尺寸。 2016Q1~2016Q2 价格低点附近,平均尺寸快速提升贯穿 2015Q4~2016Q4。第三步,大尺寸消耗更多产能:1.2 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 10.5 代线产能。平均尺寸增长推动力:供给导致低价,低价消耗更多供给电视消耗八成 LCD 产能,增长关键变量是电视平均尺寸。面板需求的增长核心在于电 视平均尺寸的变化。价格下降刺激电视平均尺寸拔升,高世代量产会加速这个过程。业界对于电视面板平均 尺寸的预期,基本上是每年增长 1 寸。根据我们的研究,这个增长并不是自发增长,背 后往往是由于需求端(产业政策、家电下乡等)或者供给端(高世代线切大面板经济效 益更高),导致大尺寸电视价格下降,进而刺激需求增加的缘故,而这些变化不一定是连 续的,呈现结果为供给端主导的阶段性抬升电视平均尺寸。面板价格下降拔升电视平均 尺寸,这个重要性在 10.5 代线得到放大,却没有得到市场足够的重视。背后的逻辑线为: 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 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以 witsview 数据为例,上一波面板价格低点出现在 2016Q1~Q2,TV 平均尺寸的增长贯穿于2015Q4~2016Q4,两者时间基本匹配。这背后供给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大陆京东方 B5、B8、B10;华星光电 T2;LGD 广州 GP 等多条 8.5 代线产能的释放。2016H2 以后, 面板价格进入上行周期,TV 平均尺寸缺乏明显增长,因为大尺寸电视价格会高居不下。平均尺寸逻辑的验证:2018Q3 以来面板平均尺寸重进上升通道。参照 witsview 最新披 露的数据,平均尺寸在 2018Q3 重新进入明显上升通道。价格下降是平均尺寸提升的重 要原因,一方面,这是现有产能的由于 32 寸及 43 寸面板价格达历史新低,已经比较接 近面板厂商的现金成本,面板厂供给也相应进行调整,增加 55 寸及以上的产能;另一 方面,10.5 代线在切 65 寸及以上的大面板拥有较高经济效益,京东方 B9 和华星光电 T6 在 2018 年的释放对于大尺寸供给有较大影响。2020 年,50 寸以上的液晶 TV 面板占 全部 TV 面板出货面积比重接近 40%,大尺寸面板渗透率明显提高。TV 面板对全球显示产能消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三方(omdia、witsview)数据 整理,从出货量上看,2019 年 TV 面板出货量约 2.87 亿片;从出货面积上看,2019 年 TV 面板出货面积 1.61 亿平方米,占全球显示面板出货面积约 70%,TV 面板对全球显 示面板产能(尤其是 LCD 面板产能)消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千亿美金显示市场,主要弹性在 TV 面板。从市场空间看,2019 年全球显示面板市场空 间约 1000 亿美元,其中 LCD TV 占比约 25%。面板的周期性主要体现在 LCD TV 面板的 周期性上。根据国盛电子测算,这一轮 2020/05 价格低点所对应的 TV 面板市场空间约 190~210 亿美元,当前(2020/12)价格所对应的 TV 面板市场空间为 330~340 亿美元, 增幅超过 50%。同样时间段内,NB 增幅约 15%,Monitor 增幅约 10%。面板价格疲弱反映行业库存过高,降价求售只是第一步,行业处于底部,降低稼动率以 及推迟资本开支计划昭示行业拐点。一般而言,电视 OEM 厂商会保留 3~4 周的面板库 存,并且 OEM 厂商在面板价格上涨周期里会增加备货量以防成本进一步提高,在面板价 格下降周期里减少库存以获得更低的成本。一般而言,Q1~Q2 会存在比较明显备货行为, Q3~Q4 迎来消费旺季。但 2018 年受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需求相对较弱,并且 19Q1~Q2 存货堆积创新高,因而下游需求较弱,处于去库存阶段,这导致面板厂降价 求售,继续降低稼动率,进而推出行业资本开支计划。如何理解面板的周期性?面板的周期性绝大部分是来自于 TV 面板的周期性。一方面是 导致行业供给与需求面积此消彼长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也是面板产值变化的核心变量。 TV 面板占据了 70%的 LCD 面积消化,TV 的需求与 TV LCD 产能的供给,是决定面板行 业景气与否的关键力量。同时,面板景气决定了面板价格的涨跌,这个涨跌体现在产值 上大约是行业市场空间的 10~15%(根据上述测算大概 100~150 亿美元),这 10~15% 的产值正是决定整个产业盈利与否的弹性空间。除了周期性外,面板具有科技行业的成长性,本质上是需求的成长性+供给的周期性所 构成的周期成长赛道。面板成长性来源:(1)显示需求越来越多,LCD 面积持续增加, 带来增量需求;(2)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显示效果,带来增量附加值。 从需求量增加而言:电视面积消耗最大,但电视是成熟家电产业,需求的增长动力主要 来自于平均尺寸增长。平均尺寸增长逻辑:高世代线量产——供给过剩——价格下降— —大尺寸电视性价比提升,销量增长——平均尺寸增长——消耗更多产能——供给缓解。 经验上而言,1.2 寸/年的平均尺寸提升,需要消耗一座 10.5 代线产能,大约对应 5%的 面积增长。从技术创新而言:LCD 开启的半导体显示技术具有较强生命力,围绕背光源、背板技术、 显示材料、排列方式的创新不断推出,当前重点推进创新方向之一是 Mini LED 背光模组 +LCD 显示模组。四、价格端:TV 面板波动率显著大于 IT2020 年 12 月下旬价格趋势超预期,IT 面板涨幅扩大。根据 witsview,2020 年 12 月 下旬 TV 面板价格比上旬涨幅再度扩大,超市场此前预期。上游玻璃基板供应不稳定, 进一步加剧供需紧张。2020 年 5 月底至 12 月 32/43/55/65 寸 TV 面板涨幅分别为 97%/64%/67%/35%。此外,近期 TV 面板紧张加速向外辐射,周期性相对较弱的 IT 面板涨幅明显扩大,2020 年 5 月底至 12 月 NB 面板涨幅在 11~25%,MNT 面板涨幅在 7~17%。TV 面板波动率 5%左右,Monitor 及 Notebook 面板波动率一般在 1~2%。根据国 盛电子测算,不同应用面板价格波动率差异较大,TV 面板的波动会显著高于 Monitor、 Notebook 等。受智能手机快速升级影响,Mobile 面板技术、尺寸也迭代较快,从 a-Si、 LTPS 到硬屏 AMOLED、软屏 AMOLED 等持续切换,主流销售尺寸也在持续变化,Mobile 面板整体价格调整速度较快。因此,Mobile 面板呈现更多产品的迭代,而不是价格的周 期性。TV 面板价格的波动性更强,中小 TV 面板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从涨价幅度而言,TV 面 板远超 IT、mobile 面板。2020 年 5 月底时 32 寸、43 寸价格超跌明显,G6、G8.5 产线 在 TV 领域切割价值量最大的分别是 65 寸、55 寸,截止 2020 年 12 月份 32 寸价格涨幅 97%,G6、G8.5、G10.5 切割价值量最大的都变成 32 寸,虽然实际上 G10.5 一般用于 切割 55 寸、65 寸及 75 寸等。IT 面板周期性较弱,且价值量高。尽管 IT 面板价格涨幅不高,但 IT 面板价值量仍然明 显高于 TV 面板。IT 面板业务反映的更多是客户资源、技术能力的积累,且对分辨率、 刷新率等技术有较高要求,与 TV 面板有显著差异。五、OLED:渗透率提升+折叠屏新应用,京东方大有可为5.1 OLED 持续渗透,2019 年有望从旗舰机型向中端机型渗透OLED 是指有机自发光二极管,由于其超高对比、逼真色彩、宽广视角、轻薄外形、宽 温操作等特性,OLED 有望成为继 CRT,LCD 后的第三代主流显示技术。从定义来看:“自 发光”决定轻薄外型和低材料成本;“有机”是实现柔性显示和异形屏的关键。AMOLED 持续渗透,趋势是从中小尺寸到大尺寸,从智能手机向平板、PC 到头戴式设 备、TV。3Q18 手机屏幕产值来到 107 亿美元,其中 OLED 屏幕占比从 2017 的 35% 大幅上升至 61.1%(66 亿美元)。从下游市场来看,2017 年全球 AMOLED 出货量为 4.46 亿块,智能手机及可穿戴设备适用的新型半导体高端触控柔性显示屏仍是最主要的 市场,占出货量 95%以上。其中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为 90%。IHS 预计 2018 年 AMOLED 出货量再增 36%,达到 6.06 亿块。OLED TV、笔电、头戴式设备则将是未来三年高速 增长所在,预计 2017-2021 年三者 CAGR 分别为 50%、47%和 43%。受益于此,未来 三年 AMOLED 总出货量 CAGR~18.6%。从 2018 年各智能手机厂商出货的屏幕技术来看,以三星 Galaxy Note9、苹果 iPhone XS、 为代表的旗舰智能机型均采用 AMOLED 屏幕。两家公司手机的 AMOLED 渗透率分别为 63.2%和 65.7%。尽管 AMOLED 在其余主要手机品牌渗透率仍不足 35%,但在各家旗 舰、高端机型中仍广泛采用AMOLED。智能手机AMOLED代替a-Si TFT和LTPS/Oxide TFT LCD 效应正在显现。AMOLED 代替 LCD 的重要性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需求 1:信息娱乐等高端显示提出高成像质量需求。以对比度为例,OLED 由于自发光原 理,像素熄灭便可实现真正的黑,而 LCD 则是通过液晶分子的旋转和偏振片来遮挡背光 源的白。这本质上决定了 OLED 具有更高对比度和更低功耗。而高清、高频、高质量显 示体验则是未来用于手机、电竞、VR 等应用屏幕的需求所在。需求 2:AMOLED 更易实现异形屏设计与生产灵活性。OLED 自发光,无需背光模组和滤 光器,避免了全面屏窄边框处背光源经由导光板出射光辉度和亮度不均等问题。同时, LCD 背光模组异型切割难度(C 角刀轮切割+CNC 易致屏幕崩边)和成本更高(激光切 割)。需求 3:相比于 TFT-LCD,AMOLED 的材料成本更低,如果能实现部分关键设备国产化 和制程良率提升,将是具有更高价值量的显示技术。小尺寸 AMOLED 成本已经能够实现 与 LCD 相媲美,大尺寸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以 5’’全高清智能手机显示屏为例,我们对比了 TFT-LCD 和 AMOLED 成本结构(1Q16, LCD 由 G6 生产,OLED 由 G5.5 生产,非材料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人工等)。LCD 和 OLED 的材料成本占比分别为 63%和 47%,OLED 材料成本占比显著低于 LCD。需要与 LCD 区别的是,OLED 设备成本(35%)和有机材料成本(23%)是更重要的组成部分。5.2 公司引领大陆 OLED 产能提升2018 年面板行业景气度处于上行阶段。继高世代 TFT-LCD 面板后,以 AMOLED 为代表 的新型显示面板投资进入高峰期,增资拓产动作频繁。2018 年 OLED/LCD 及相关配套建 线投资总计超 7000 亿,其中 OLED 投资规模接近 2000 亿。我们梳理了 2018 年主要 AMOLED 面板商产线和上游材料和关键零组件厂商的投资拓产进展:从京东方近四年 TFT-LCD 和 AMOLED 共 7 条产线投资结构来看,AMOLED 项目投资 热度显著。成都 B7 G6 AMOLED 产线注册资本 250 亿元为公司全额自筹。同期 TFT-LCD 均获政府支持。合肥项目政府出资 180 亿元以注册资本金的形式直接投入。福州项目政 府筹集的 150 亿元人民币以无息银行委托贷款形式提供给公司。两个方案中,公司出资 占总投资额均仅为 10%。2016 年后投资热潮向 AMOLED 蔓延,高世代 TFT-LCD 热度不 减,三大在建六代 AMOLED 项目(绵阳、重庆、福清)政府出资占比注册资本金均超 50%。目前大陆已投产 OLED 产线共计 12 条,在建及筹建 OLED 产线 7 条,总投资规模超 3500 亿元,其中京东方总投资金额高达 1395 亿元。而在 2015 年底,投产和在建的 产线数字仅为 4 条和 6 条。资本红利正当时,政府资金加速涌入助力开启“技术+产品+ 产业链”布局。以维信诺为例,截止 3Q18,公司由年初至报告期期末计入当期损益的 政府补助达到 8.56 亿元。2020 年 12 月 19 日维信诺再发公告,再获得政府补助项目共 计 6 项,属于为取得、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 20.00 万 元;属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总额人民币 55,857.4812 万元。韩国面板厂商凭借扎实的技术积累和国产材料成本优势,早在 2007 年便切入 OLED 市 场,三星显示和 LGD 两大巨头始终保持产能及增长率领先,2018 年两者 AMOLED 产能 面积分别超过 10M 平方米和 5M 平方米。但是 2014 年以来,大陆和韩国面板商产能差 距迅速缩小。我们统计了包括 WOLED、RGB OLED 和 QD-OLED 在内的全球主要 OLED 厂商已投和在 建产能情况,假设满产满载,并不考虑良率损失,预计 2021 年大陆制造商将占全球 26% 产能面积,2016-2021 大陆产能 GAGR~85%。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维信诺、和辉 光电在内的大陆 G6 AMOLED 产能集中于 2018-2019 年开出,涉及产能总计超 150k片/M。大陆龙头京东方引领大陆 OLED 产能占全球比重不断提升,4Q13 鄂尔多斯(B6)产线 投产,主攻 51k 片玻璃基板/月 LTPS LCD,辅助 4k 片/月的 AMOLED 硬屏,是中国首条、 全球第二条 5.5代AMOLED 生产线,结束韩企 AMOLED 产能垄断。2017 年 10 月,成 都(B7)G6 LTPS AMOLED 柔性/硬屏产线率先实现量产,抢占新一轮 OLED 投资扩产 先机,目前产能爬坡中,设计产能 48k 片/月。此后,京东方总共宣布了四条 6 代 AMOLED 的投资规划,引领国内 OLED 产业。5.3 上游设备材料国产化加速切入,面板企业利润弹性上升发光材料和设备是 OLED 最主要的成本构成。而产业链格局来看,中国更多 OLED 行业 投资集中于下游面板的制造,在上游材料与设备领域仍是发展短板。目前我国 OLED 上 游材料的挑战来自于:①化学品、驱动芯片、偏光片、掩膜版高规格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②玻璃、银合金靶材、各向异性导电胶、Cu 刻蚀液、PI 基板等品质稳定性不足。以发光材料为例,从“化工原料-中间体-单体粗品-单体-最终分子材料”制备流程来看, 原料阶段市场竞争充分,国内企业参与多;从中间体到单体阶段,技术成本要求不高、 附加值低,国内参与企业众多(西安瑞联、濮阳惠成、万润股份、莱特光电、阿格蕾雅 等)。成品阶段是 OLED 材料生产的最终环节,采购方认证壁垒高,主要技术仍由日韩巨 头(出光兴产、新日铁化学、东洋油墨、三菱化学)控制。仍需强化中国自主 OLED 材 料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产业链。三大制程工序,国产设备切入机会较多,中游面板制造商将受益。我们梳理了 OLED 上 游各制程主要步骤所需材料和设备。前中段设备主要又美、日、韩厂商垄断,严重依赖 进口。后段设备技术门槛较低,国内 Bonding、贴附、检测等细分领域的企业龙头企业 如精测电子、智云股份、联得装备已加速渗透该段并表现出一定的竞争力,中游面板制 造商将受益,有效降低设备成本。前中段制程方面,大客户垄断效应减弱,蒸镀机、掩膜版等 OLED 段关键设备独家供应 契约不再。以蒸镀为例,一条 6 代线需要 3-4 台蒸镀设备。正如光刻工艺决定集成电路 线宽,蒸镀决定了 OLED 面板像素点分辨率和良率。目前全球中高档蒸镀机被日本 Canon Tokki、韩国 Sunic System、YAS、SFA 等企业垄断,产能严重受限。2017 年以前,三 星独家买下 Tokki 全部年产能(3~4 台)。直到 2017 年 Tokki 扩产至 9 台,LGD 的和京 东方才能分别拿下两台。京东方成都 G6 1Q17 导入首台 Tokki 蒸镀设备。 高阵列和有机镀膜段设备导入+后段模组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双效应叠加将有利于中 游面板企业掌控设备成本、提高产品良率和大尺寸产能主导权,随着产能爬坡和积累量 产使用经验,促进面板企业盈利能力上升,公司有望受益。5.4 折叠屏开辟新战场,京东方有望率先受益可折叠屏手机兼具手机便携性和平板大屏优势于一身,成为备受期待的一种手机产品。 2018 年的 10 月 31 日,国内屏幕生产商柔宇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了新品发布会上,柔 宇推出了全球首款面世的可折叠柔性屏幕手机,三星也在 2018 年 11 月 7 号旧金山召开 的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三星的折叠手机概念。目前来看,官方声称要发行可折叠屏手机的手机品牌主要有:三星、LG、华为,联想, OPPO,VIVO 和小米。三星在 2011 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第一个展示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样机。SEC 在 2013 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了 3 个集成屏幕(2 个向内折叠,1 个向外折叠)的原型,但 是这离商业化大量生产还有一段距离。2018 年 11 月份,在三星开发者大会上,宣称 2019 年推出百万台产品。三星首款折叠屏手机产品在 2019 年 2 月推出,起售价 1980 美元(约 合 1.3 万元人民币)。LG 也在积极布局可折叠屏手机市场,2018 年 10 月 23 日,LG 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 有关可折叠屏手机专利发布,LG 的可折叠智能手机专利描述了一种无边框智能手机,其 具有高度灵活的大显示屏,覆盖所有侧面并且可能使用磁性方法连接到壳体。一旦设备 展开,它就可以用作平板电脑。华为也在争取抢先发布可折叠屏手机,在 2020 年 2 月 24 日于巴塞罗那发布了旗下首款 可折叠屏幕手机,这同时也是华为的首款 5G 手机。中国手机制造商努比亚发布了一张柔性设备的宣传海报,暗示将在 MWC 上推出折叠设 备,努比亚在宣传海报中打出“折叠你的生活”(Flex Your Life)的字样,显而易见地暗 示其可折叠性,但尚不清楚是可折叠手机或是其他设备。OPPO,VIVO 和小米 18 年也都公开宣称 19 年会推出自己的可折叠屏手机。OPPO 的折 叠屏手机将会使用外折的折叠方式,VIVO 和小米则是采用向下折的折叠方式。苹果公司有望加入到可折叠手机的竞争行列。美国专利商 标局于 2018 年 12 月 27 号公布了一项苹果于 2018 年 3 月提交的专利。这项专利表 明,苹果正在想办法打造一款可折叠的 iPhone。就物理属性而言,嵌入在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中的柔性显示器需要在厚度、重量、吸收更 高频率冲击的能力、耐刮擦等方面具有最佳的规格。同时,这些手机必须具备的关键特 性是,即使经历了多次折叠(达到一百万次),也有能力维持最初的性能。可折叠屏智能手机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因为消费者需要大屏幕设备 来更多地使用多媒体功能,可折叠屏手机带来的屏幕上的提升,提高的不是屏占比的 70% 到 90%,而是直接翻了一倍甚至更多,无论是影音游戏,阅读电子书报,体验度都要比 现在的直板智能手机提升很多。其实市场上已经有许多专利概述了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 产品规格和操作方式,但是一个实用的成功的可折叠屏智能手机尚未面市。从形态上看,可折叠手机目前出现的折叠方式分为内折、外折、折三折、向下折等方式。目前推出向内折的折叠屏手机样式较多,不同的折叠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外观效果,对柔 性材料(以透明聚酰亚胺 CPI 为主)性能要求也不同,其加工技术难度可能也有差异。 外折式设计是屏幕显示在最外头,容易与外物接触,厂商需要做出外折式面板,对于技 术实力相对较强,内折的屏幕是在里面,相比外折其屏幕更好保护,可能内折式进入量 产阶段的时间可能会比较快。受到智能手机创新用户体验需求不断增长的推动,据 IHS 预测,可折叠 AMOLED 面板的 出货量有望在 2025 年首次达到 5000 万台,预计到 2025 年,可折叠 AMOLED 面板占 AMOLED 面板总出货量的 8%(8.25 亿),占柔性 AMOLED 面板总出货量的 11%(4.76 亿)。虽然 2017 年柔性 AMOLED 显示器市场包括等量的平板和曲面显示器,但折叠式显示器 预计在几年后才会大规模生产。可折叠屏有望在 2019 年开始崭露头角,可折叠屏在 2020 年将占市场份额的 7%,而可卷曲屏幕将在 2021 年达到市场份额的 3%。可折叠手机物料清单拆分:三星的可折叠屏手机 Galaxy F 的 BOM 的成本比 iPhone XS Max 和 S9 +高出约 65%,iPhone XS Max 和 S9 +的成本相同。可折叠手机主要 2 个增 加成本项为: 1)中间转轴机械轴承,韩国厂商方案需要 150-200 美金,国内厂商可以做到 100 美金 左右。 2)屏幕模组超过了 200 美金。与 Galaxy S9 +的 55%毛利相比,三星的折叠屏手机将 获得 65%的收益率,与 iPhone XS max 持平。零售价格或将会达到 1,800 美元。与普通手机相比,可折叠屏手机在操作系统、触控技术、盖板、OLED 面板,驱动、驱 动 IC 及电池等方面需要改变,例如,玻璃盖板需改为柔性 CPI,柔性 OLED 需变为可折 叠 OLED;而且为了保证可折叠屏手机的折叠性还需要增加铰链,在电池方面,LG为其折叠屏手机设计了两块电池的设计,而三星则在为其可折叠手机研究可折叠电源,而苹 果柔性电池专利在 2018 年 3 月 29 日也被美国专利商标局公布,这种柔性电池不仅能更 好地适应手机的形状,还能根据一台 iPhone 内部组件的移动而移动。电池由放置在柔性 基底上的电池元件构成,让电池整体可以根据需要弯曲。从供应商方面来看,可折叠屏智能手机上游主要有盖板厂商,柔性屏幕厂商,铰链厂商, 驱动 IC 厂商和电池厂商等。京东方不断显示技术不断创新,随着面板双雄转变市场,这给中国企业留下了足够的 AMOLED 应用创新空间。我们看到大陆面板商不仅是产能的增长和市占率的提升,产品 类型的多元化也带来切入市场的丰富可能,以柔性、可折叠为代表的面板研发正在稳步 推进。2018 年 SID 展会上,京东方推出包括屏幕、整机、家电在内的多款 AMOLED 超 高清显示和物联网端口解决方案,技术覆盖柔性、可折叠、印刷 OLED、单晶硅基、指 纹识别等。以京东方为首的大陆面板商正在由量变到质变以资金+技术双实力立足脚跟。折叠屏等新兴应用方面,公司作为国内龙头,柔性 OLED 技术优势显著,多款可折叠产 品已在国内外展会发布。随着终端厂商折叠屏机型陆续发布,伴随外部环境压力下国产 化需求,预计公司将率先与国内终端大厂达成合作,有望迎来订单释放。六、创新:Mini LED 有望成为中大尺寸技术路线首选广泛范畴显示技术处于 LCD、OLED 过渡期间,液晶技术世代线升级已经放缓,内部微 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差异化和竞争力。Mini LED 背光是当前 LCD 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 Mini LED 背光芯片+LCD 显示面板将有望成为未来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 首选显示技术。玻璃基板方案有望大幅提高面板厂商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目前显示面板的技术升级两个重要的维度:(1)Mini LED 背光的创新;(2)OLED 的 创新。实际上,这两者在市场应用、产业链上存在较强竞争关系。OLED 相 较于 LCD 而言是显示技术的创新,Mini LED 则是 LCD 的改良升级,用于对标竞品 OLED。 相较于 OLED 主打优势诸如对比度、色彩等,Mini LED 背光产品表现并不逊色,并且具 有资本开支低(成本低)、规格灵活(应用广)、适应于面板/LED 两大光电板块产业链发 展的需求(供给推动),同时具备使用寿命长(尤其适用 TV 场景)的重要优势。Mini LED 背光芯片+LCD 显示面板将有望成为未来电视、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的 潜在首选显示技术。三星规划 2021 年上半年推出首款 Mini LED 背光电视,根据 TrendForce 预估 TV 背光分区需要到 100 区以上,所需 Mini LED 数量达 8000~30000颗之间。在龙头厂商示范效应下,更多厂商有望推出 Mini LED 背光产品。根据 TrendForce, 2021 年 Mini LED 背光电视将会达到 440 万台,占整体电视市场比重约 2%。Mini LED 背光是当前 LCD 升级的主要创新方向,通过更小的背光 LED 尺寸、点间距 实现区域控光能力。背光源主要由光源、导光板、光学膜、塑胶框等组成。目前主要有 EL、CCFL 及 LED 三种背光源类型,依光源分布位置不同则分为侧光式和直下式(底背 光式),Mini LED 是一种新的背光创新方式。Mini LED 背光拥有精细化分区,结合区域 调光技术(Local Dimming)可以极大提高 LCD 显示画质,在宽色域、超高对比度、高 动态范围显示方面可以与 OLED 媲美。同时,结合倒装封装等技术,可精确控制封装厚 度,实现更小的 OD,在超薄背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最重的是, 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比 OLED 具有更长使用寿命,更贴近于 TV 的场景需求。Mini LED 背光模组的成本包括 LED、SMT 打件、驱动 IC、背板等,目前大多采用 PCB 背板及被动式驱动搭配。根据我们预估,Mini LED 背光产品中,背光源(Mini LED)占 成本比重约 30~40%,重要的降本方向包括减少芯片端成本、打件成本、基板及驱动成 本。从结构而言,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只改变了背光模组,不改变显示模组。以主流的 侧光式CCFL背光方式为例,一般由几十颗LED作为灯源发射出导管光板上作为背光源, 光线反射到液晶面板上;Mini LED 则是将微型 LED 芯片放在 PCB 或玻璃基板上,不需要 导光板。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显示模组里的彩色滤光片、液晶、TFT 基板等没有调整, 因此对于显示行业而言,CF、TFT 产线的产能需求没有变化,如果背光的背板使用玻璃 基,甚至要消耗更多 TFT 产能。玻璃基板方案有望大幅提高面板厂商在产业链的价值地位。目前 PCB 基板方案更为成熟, 依靠拼接,BOM 表成本相对较低。相比 PCB 而言,玻璃背板拥有更好的平坦度,无需拼 接,且具备更好的制程精度、高导热率和出色的散热性能。随着玻璃基板技术逐渐成熟, 有望成为 PCB 基板一种有力的替代竞争方案。玻璃基板的潜在应用,意味着面板厂商在 整个 Mini LED 背光 LCD 产品话语权的潜力,届时面板厂商将有望有能力一站式交付 Mini LED 背光显示模组。中长期,Mini LED 背光电视的创新能带来 LCD 面积 20%增量需求!不考虑附加值、 产业价值链地位提升,仅仅考虑玻璃基板多消耗的 TFT 产能,根据我们的测算,中长期 (假设 15~20%的 Mini LED 背光渗透率及 40%的玻璃基板渗透率)Mini LED 背光对于 LCD 全球中大尺寸 LCD 面积弹性约 17~22%。考虑到 Mini LED 背光在 NB、MNT 等其他 领域也会广泛使用,有望带来更大面积弹性。七、竞争: 大陆厂商竞争优势,将在长跑中胜出竞争:产业持续向大陆转移,大陆会逐渐掌握大尺寸价格主导权。大陆厂商投资积极, 毛利率及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且随着大陆 8.5 代线折旧退出期的到来,相对竞 争优势仍然会增强,对于价格竞争的容忍度会增加。并且,随着 10.5 代线的开出,65 寸等大尺寸面板的价格主导权也将逐步落到大陆厂商手中。7.1、产线竞争力分析:高世代更具经济效益,大陆厂商具有后发优势我们统计了五年包括 TV、PC、平板在内的中、大尺寸 LCD 月度出货量,可以发现 2016 年及以前,大尺寸 TFT-LCD 的出货量由需求主导,季节性因素带来下半年 9 月-11月出货高峰,旺季前后则有明显回落。而在近两年,尽管以高端大尺寸显示器为代表的需求 依然保持强势,趋势则转变为供应主导。随着京东方 10.5 代、彩虹光电 8.6 代以及中电 -熊猫 8.6 代等在 1H18 量产引起产能扩张、2018Q2 以来玻璃投入、产能利用率和良率 提高,面板商转而通过降低价格推动出货。8.5 代、10.5 代线相对于早期产线有其后发优势。市场普遍关注于总量上面板投资的增 加导致行业供给过剩,我们此处要强调,面板行业在技术上面临长周期的拐点,结构上 的竞争分化值得重点分析。面板产业发展最早的是日本厂商夏普等,但由于日本宏观经济、技术及资本的保守,LCD 产业的蛋糕很快由韩国、中国台湾厂商先后主导,直到大陆厂商逐渐投产追赶。目前全球面 板产能主要集中于韩国、中国台湾、大陆三个地方。中国台湾厂商现有产能分布广泛度。中国台湾厂商从 1998 年开始投资面板产线,投资高峰期集 中于 21 世纪头十年,在 2003~2009 年液晶面板投资占同期中国台湾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1/3 以上。友达拥有四条 3.5 代线、一条 4 代线、四条 5 代线、两条 6 代线、两条 7.5 代线、 两条 8.5 代线。友达最后一条 8.5 代线 L8B 量产时间为 2011 年,后续再无新建厂房, 更多是基于现有产线进行调整和增加部分设备。类似的,群创拥有两条 3.5代、一条 4 代、一条 4.5代、三条 5代、一条 5.5代、两条 6代、一条 7.5 代、一条 8.5 代线。台厂产能配置较为完整,产品线覆盖也较广泛,从小尺寸到大尺寸均有供应。韩厂战略方向是 OLED,LCD 产能集中于 7.5~8.5 代。韩国厂投资面板比中国台湾企业早, 在 1996 年就开始投资第一条 3.5 代线。韩国厂通过转为研发线、变卖设备和调整至生 产 OLED 等方式,将中小尺寸的 LCD 产能基本关停,诸如三星的 L1~L6 和 L7-1;LGD 的 P1~6 等产线均如此。因此韩国的产能结构与中国台湾不同,韩国在 7.5、8.5 代等高世代 集中了丰富的 LCD 产能。韩国与中国台湾战略选择的不同,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韩国厂拥有 OLED 技术研发和深厚的资本两大优势。以三星为例,2017 年其 OLED 在显示业务营收 占比达到 69%,OLED 显示占全球市占率的 96%。OLED 的产能利用率成了其显示业务 盈利能力的关键,LCD 业务重要性越来越低。大陆厂商优势产能集中于 8.5 代、10.5 代。大陆投资面板的标志性事件是 2003 年京东 方成立,其第一条 5 代线在 2005 年量产。大陆技术积累较薄弱,经过较长的引入期和 追赶期。真正产能爆发集可以分为两波:(1)第一波:2011~2015 年,京东方和华星光 电的 8.5 代释放为主;(2)第二波:2018~2021,京东方和华星光电的 10.5 代、CEC 和 惠科的 8.5 代释放。2019~2021 年大陆的优势会逐渐显现,一方面 2011 年开始投放的 8.5 代线逐步退出折旧,另一方面 2018 年投放的 10.5 代线切割大尺寸经济效率更高。高世代在切割大尺寸 TFT-LCD 具有更高切割效率、更低单位面积成本。假设各面板 AR 为 16:9,一块玻璃基板切割得到一种面板尺寸,我们计算了高世代(G8-G11)基板对 应的 32’’至 88’’面板的经济切割方法。G8.x 适合切割 32’’-58’’,G10.x 获得 60’’ -75’’的效率更高,70’’或 75’’面板,G10.5 都能切割到 6 片。如群创光电 G8.6 的 切割方法包括 8块50’’或 6 块 58’’,两种方案的切割效率可达到 92%和 93%。另一 方面,利用合理的面板布局,高世代可实现更高混合切割灵活度,如群创光电的 G8.6 采用 8*45’’+8*23’’混合切割,CEC 熊猫的 G8.6 采用 3*68’’+2*58’’ 和 3*65’’ +2*58’’两种方案。在不考虑 8.5 代具有的 MMG 切割技术下(同时切割 8片43 寸和 8 片 21.5 寸的混切技 术),以 2019 年 4 月上旬的面板价格预估,大致测算主要世代产线对应切割面板数量及 产生的销售额。同时,以产线投资金额的 60%,分作 7 年折旧期估算每块基板的折旧。 根据我们的估算结果,(1)8.5 代线在切割 32 寸时具有较强替代效应,单基板价值量比 6 代线翻倍以上;(2)10.5 代线在切 65 寸时具有类似的强替代效应,单基板价值量比 8.5 代线翻倍以上;(3)随着面板尺寸的增加,折旧占比在减小,产线的世代提升有其 后发优势。7.2、财务分析:大陆厂商财务表现较优,并逐步取得大尺寸定价权面板行业资本开支主要集中于大陆。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 年以后京东方远超 竞争对手,2018 年为 79 亿美元。按京东方现有规划,2020 年是资本开支高峰的尾声, 往后看每年约 200 亿元资本开支,主要用于 OLED。TCL 集团规划,未来 3 年投资 800 亿元于半导体显示等领域。相比之下,友达、群创每年的资本开支在 15 亿美元以内。 资产负债率也反映相似的变化,2013 年之后京东方资产负债率一路上扬至 2018 年的 60%,群创、友达一路向下分别至 36%、49%。事实上,京东方等大陆厂商投资资金不 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 快速起量。大陆面板厂毛利率高于海外同行。以 2014 年为界限,大陆厂商在 2014 年之后毛利率表 现就持续强于国外厂商,根据前文分析,我们认为主要是两个原因:(1)逆势扩张下 8.5 代线的相对优势;(2)大陆成本端较低。毛利率优势比较明显,2014 年以后京东方毛利 率平均比友达、群创高 7~8 个百分点。京东方毛利率优势部分反映着公司投资和融资优 势、折旧政策差异。大陆厂商折旧比重还有下降空间。从折旧与摊销占营业收入比重进行分析,2014 年以后, 基本是顺序为华星光电(国盛预估)>京东方>友达及群创。华星光电折旧期为 7 年;京 东方折旧期为 10 年;中国台湾企业主要产线折旧已经结束。以 2014~2016 年数据作为参考 (2017 年面板价格影响过大),中国台湾企业折旧与摊销的比重约 13~15%,京东方 15~17%, 我们预估华星光电 17~20%。展望未来,一方面华星光电和京东方分别在 2019 年、2021 年开始退出 8.5 代线的折旧;另一方面两者还在积极进行大规模资本开支,新产线效率 高(部分反映在经济切割下,折旧/营收比重下降),因此我们预估未来大陆厂商该比重 将下降。大陆面板厂 EBITDA 表现优于海外同行。考察 2014 年以后的 EBITDA 表现,京东方比 友达、群创优势缩小到 3~4 个百分点;华星光电比友达、群创优势扩大到 8~10 个百分 点。2017、2018 年京东方其他收益分别占营业收入 0.78%、2.06%。相比于毛利率, 不考虑折旧、利息和所得税的 EBITDA 更能反映面板厂经营能力,大陆面板尺寸的经营 能力仍超过海外同行。八、为什么关注价格?价格-NPM/利润-股价联动京东方股价复盘:面板价格——>毛利率:面板价格峰、谷与毛利率基本同步 面板价格/毛利率——>营业利润:毛利率波动幅度小于营业利润波动幅度,因为经营杠 杆较高(京东方固定资产+在建工程 2100 亿,总资产 3400 亿) 面板价格/毛利率——>股价(PB):股价滞后于面板价格的峰、谷。友达、LGD 股价复盘: 面板价格——>毛利率:面板价格峰、谷与毛利率基本同步 面板价格/毛利率——>营业利润:毛利率波动幅度小于营业利润波动幅度 面板价格/毛利率——>股价(PB):基本上股价与面板价格同步,甚至股价反映略微提 前于面板价格。九、景气上行时,行业 ROE 能达到什么水平?面板厂季度业绩与面板价格高度相关,景气上行时净利率超过 10%。从季度净利率上 看,面板景气阶段面板厂商普遍进入业绩共振,上一波涨价阶段季度净利率基本在 5~15% 之间。行业景气期,业内公司 ROE 平均水平能达到约 15%。从股本回报率上看,LGD、友达、 群创基本也是周期波动,周期景气时的顶点诸如 2007 年 LGD/友达/群创 ROE 分别为 18%/22%/25%,2017 年 LGD/友达/群创 ROE 分别为 13%/17%/15%。计算中位数(从 下表数据起始年份计算)来看,LGD/友达/群创 ROE 中位数分别为 8%/5%/2%。京东方经历长时间蛰伏,ROE 水平逐渐修复。京东方在 2010 年之前 ROE 表现大幅跑输 海外竞争对手,2011 年之后 ROE 趋于 2~10%,基本与行业趋势一致。2017 年行业景 气时,京东方 ROE 达到 9.25%。十、杜邦分析:传导顺序,价格——净利率——ROE杜邦分析下,面板厂商 ROE 波动的核心是净利率变化,每个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变化并不大。净利率受价格周期波动产生变化。对比京东方和 LGD 杜邦分析 相对优势:净利率表现优胜,由于产线优势和成本优势 相对弱势:周转率低。总资产周转率比较:京东方 0.3~0.4,友达/群创 0.6~0.8,LGD 为 0.7~1。提升 ROE 的关键在于净利率——>净利率提升来自于毛利率提升——>面板均价提升(1)如果当前均价维持低位,厂商依靠固定资产膨胀提升营收,京东方净利率中枢为 1~2%,对应 20~40 亿净利润。(2)如果均价提升 10%,净利率中枢能提升到 8%,ROE 估算为 8%。(3)如果均价提升 20%,ROE 有望达到 14%。(取历史数据周转率 0.4、权益乘数 2.4 ,未考虑周转率修复弹性)十一、从重资产科技产业投资范式,到 FCF 价值创造一二级联动的重资产科技产业投资范式。分析主要面板厂资本开支,2013 年以后京东方 远超竞争对手。京东方等大陆长生投资资金不仅仅使用表内的资产负债项目,更依靠地 方政府及没有并表的项目贷款,进行战略投入,快速起量。京东方 Capex 如果走向尾声,FCF 有望快速提升。FCF=EBIT(1-tax)+DA-Capex-NWC。FCF 测算变量的重要性排序 Capex>DA>NWC>EBIT。 核心是对资本开支和折旧进行分析。京东方潜在资本开支测算:历史数据:13~15 年在 200 亿规模(8.5 代建设高峰,单厂约 200 亿),17~19 年提升 至 500 亿规模(10.5 代线投资 400 亿、OLED 投资 465 亿)新增项目:(1)绵阳线 465 亿剩余部分(20 年打满);(2)重庆线 465 亿、福清线 465 亿;(3)潜在外延并购金额假设 250 亿。合计约 1335 亿元,加上每年常规投资,预计 未来 5 年合计资本开支 1600 亿左右。 折旧摊销测算:固定资产+在建转化+capex,7 年折旧。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大蜗牛

液晶面板行业深度报告:LCD风云再起,龙头迈入收获期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LCD 行业风云再起,2Q20 LCD 面板价格企稳反弹(略)LCD 显示面板广泛应用于电视、显示器、NB、平板、手机等领域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是平板显示技术(Flat Panel Display, FPD) 的一种,基于液晶材料特殊的理化与光电特性,是目前平板显示技术中发展最成熟、应用 最广泛的显示器件,主要应用于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领域。目前市场上所谓的 LCD 主要指的是主动矩阵式的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hin Film Transistor LCD, TFT-LCD),包括了薄膜晶体管(TFT)和液晶显示(LCD)两项技术, 即由薄膜晶体管控制的液晶显示。LCD 发展早期的被动矩阵式的扭曲相列型液晶显示器 (Twisted Nematic LCD, TN-LCD)和超扭曲相列型液晶显示器 STN-LCD(Super Twisted Nematic LCD, STN-LCD)技术已逐步被淘汰。TFT-LCD 显示模组主要由液晶面板(Panel)、驱动电路和背光源(Back Light)组成。在液晶面板中,两片平行的玻璃基板中间放置液晶盒,上层玻璃基板的上方为偏光片 (Polarizer),下方为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 CF);下层玻璃基板的上方贴有薄膜晶体 管,下方为偏光片。背光源的作用是为液晶显示屏提供一个面内亮度均匀分布的背景光源, 而驱动电路则在通电后向显示屏提供各种显示画面的信息。十年磨一剑,中国大陆 LCD 产业已实现全球领先回顾 LCD行业的发展历史,从 1970年代美国企业发明了液晶显示技术但最终“半途而废”, 到 1990 年代初日本企业率先实现 TFT-LCD 的产业化,到 1990 年代末以三星、LG 为代 表的韩国企业进行大规模的逆周期投资,再到 2000 年代初中国台湾企业借助日本企业的 技术转让大规模投资 LCD 行业,最后到 2008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大陆企业为解决“缺芯少 屏”局面对 LCD 产业进行大规模的逆周期投资,最终实现追赶并全面反超,我们认为正 是这数次大规模的、集中的、逆周期的投资导致 LCD 行业在历史上有较强的周期性。供需格局改善,中国大陆龙头厂商迈入收获期韩系面板厂商竞争力弱化,1H20 宣布加速退出1H20 三星、LG 先后宣布逐步退出 LCD 面板行业,韩厂退出加速。2020 年 4 月三星显 示集团宣布将于 2020 年底关停在韩国和中国的所有 LCD 面板产线,彻底退出 LCD 产业, 全面转向 QD-OLED 和 OLED 显示面板。除三星外,2020 年 1 月 LG Display 宣布将于 2020 年底关停韩国 LCD TV 面板的生产线,仅保留位于中国广州的 8.5 代线。折旧成本影响弱化,韩系、台系面板厂商成本竞争力下降。根据 WitsView 数据,32 寸面 板的平均折旧成本已经从 1Q16 的 8.5 美元下降至 2Q19 的 0.86 美元,在总成本中的占比 从 1Q16 的 13.73%下降至 2.10%;55 寸面板的平均折旧成本已经从 1Q16 的 29.6 美元 下降至 3.09 美元,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从 1Q16 的 15.82%下降至 2.59%。随着京东方等面 板大厂部分高世代产线的折旧计提结束,折旧在 LCD 面板成本中的占比快速下降,韩系、 台系老牌面板巨头的成本竞争力下降,降低了其关闭产线的阻力。中国大陆厂商 10.5/11 等高世代线后发优势明显。一般来说,高世代 LCD 产线凭借更高 的切割效率更适宜切割大尺寸电视面板,以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大陆面板大厂近两年 重点投入的 10.5 代线为例,根据中华液晶网数据,10.5 代线在 43、49、60、65、70、 75 寸等大大尺寸 LCD 面板生产过程中的切割效率显著优于 8.5 代线,意味着 10.5 代线在 对应尺寸的生产成本更为经济,具有显著的高世代线规模效应。政策、资金支持以及企业的扩产决心起到了博弈过程中的信号显示作用。“缺芯少屏”长 期是我国电子产业发展难以跨越的瓶颈,因此政府基于“国产替代”目标进行长期的政策 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我们认为这也是本土企业能够强势扩张产能的强力后盾,增强了本土 厂商进行产量博弈的筹码,削弱了国际厂商在现有产能折旧完成后继续坚持竞争的积极性。政策层面,2010 年以后政策逐渐转向支持面板国产化。2012 年 4 月财政部将 32 英寸及 以上的面板的进口关税从 3%上调到 5%;2012 年 5 月发改委和工信部宣布对液晶电视和 等离子电视提供节能补贴。2019 年北京广播电视局与北京市经信局联合发布《北京市超 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资金层面,以京东方为代表的陆资大厂具 备地方政府、银团上的资金支持,在资金壁垒高企的面板行业具有显著的优势。以京东方 武汉 10.5 代线的出资结构为例,整条产线的投入规模为 460 亿元,其中京东方自有资金 投入占 13%,地方城投平台投入占 44%,地方银团贷款投入 43%。终端需求大尺寸高清化趋势延续,DOT 时代显示面板有望成为物联网入口需求端电视、显示器、智能手机等应用大尺寸化趋势延续,即使出货量维持不变,也能通 过需求尺寸的增加消耗更多面板产能。以电视为例,根据 IHS 数据,2018 年全球 60 英寸 及以上电视面板的出货量为 2300 万片;IHS 预计 2020 年全球 60 英寸及以上电视面板的 出货量将增长至 3600 万片,预计 2025 年出货量将增长至 5400 万片,对应 19-25 年 CAGR 为 12.97%。根据 IHS 数据,从出货量的角度看,2018 年全球 60 英寸及以上电视面板的 渗透率为 9%,预计 2025 年渗透率将提升至 19%;从出货面积的角度看,2018 年全球 60 英寸及以上电视面板的渗透率为 19%,预计 2025 年渗透率将提升至 33%。在 DOT 时代(Display of Things),显示面板正成为物联网入口,为行业长期增长赋能。与 IOT 追求万物互联一样,DOT 追求在任何物体上都可以实现显示功能,显示无处不在、 没有边界,完全融合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DOT 时代显示产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被动 接受外部世界信息的单向通道,发展成即时了解美好世界、了解彼此生活、了解自身变化 的智慧交互窗口,发展成万物互联的入口。从应用层面来看,“万物互联”的智能家居正 逐步向 DOT 时代迈进,2019 年小米推出小爱触屏音箱,提供全新智能家居交互体验。LCD 面板景气上行,5 月以来面板价格加速上涨(略)2010 年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提出“液晶显示行业生存定律”,业内称为“王氏定律”,具 体指:每三年,液晶显示面板价格会下降 50%,企业若要生存下去,产品性能和有效技术 保有量必须提升一倍以上。因此历史上的“液晶周期”主要由技术创新周期和资本投资周 期共同作用而成,一方面,行业先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拓出新的显示应用,创造出新 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需求带动企业投资扩产,进而导致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降,价 格下降又导致市场需求扩大并引发新一轮投资扩产。韩厂加速退出,2020-2022 年全球 LCD 产能将基本保持平稳全球 10.5/11 代 TFT-LCD 生产线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目前全球 G10 及以上产线共 6 条,分别是京东方合肥 10.5 代线(B9)、京东方武汉 10.5 代线(B17)、华星光电深圳 11 代线(T6)、华星光电深圳 11 代线(T7)、富士康广州 10.5 代线、夏普 Sakai 10 代线,10.5/11 代线全部位于中国大陆。对于 G7 及以上产线,京东 方(BOE)拥有 4 条 8.5 代线和 2 条 10.5 代线,其中武汉 10.5 代线(B17)于 2019 年 12 月投产,现处于产能爬坡过程中。华星光电(CSOT)拥有 2 条 8.5 代线和 2 条 10.5/11 代线,其中深圳 11 代线(T7)预计将于 3Q20 投产。韩国高世代 LCD 产线加速退出,预计 20 年退出产能面积远高于 16 年目前三星的 LCD 面板产线(L1-L8)只剩下韩国汤井的 L7-2、L8-1、L8-2 和中国苏州的 8.5 代线;根据 IHS 数据,三星 L7-2、L8-1、L8-2 产线退出的时间分别是 2Q20、3Q19 (已开始减产)、2Q20,季度产能面积分别为 136 万平米、248 万平米、241 万平米。除 三星外,LG Display 仅保留位于中国广州的 8.5 代线;根据 IHS 数据,LGD 的 P7、P8 产线退出的时间是 1Q20,季度产能面积分别为 158 万平米、198 万平米。2016 年起全球高世代(6 代及以上)LCD 产线退出加快。根据 IHS 数据,2016-2019 年 间全球 LCD 产线累计退出共计 25 条,其中 2016 年退出 11 条,这也成为 16 年 LCD 供 需失衡、面板价格快速上涨的主要动因;之后在 2017-2019 年间全球 LCD 产线依然保持 着每年 4-5 条的产线退出节奏。在高世代(G6 及以上)产线方面,京东方、华星光电等 厂商的 10.5/11 代线的投入削弱了原先 7 代线、8 代线的竞争力,加快了其退出进度;根 据 IHS 数据,在 2010-2015 年间全球累计退出 1 条 6 代 LCD 线,而在 2016-2019 年间 全球累计退出 7 条 6 代及以上高世代,其中包括 3 条 6 代线、1 条 7 代线和 3 条 8 代线。2020 年全球拟退出的季均 LCD 产能面积远高于 2016 年。从关停的产能面积数据来看, 2016 年全球退出的季均 LCD 产能面积为 361.5 万平米,引发了 2Q16 至 4Q16 面板价格 的快速上涨。2019 年关闭的产线数仅有 5 条,但是其对应的季度产能总面积高达 251.3 万平米;2020 年拟关闭的产线数仅有 5 条,但是其对应的季度产能总面积高达 980 万平 米,远高于 2016 年的水平。我们根据 IHS 数据测算得到,2020 年拟退出的产能面积合 计相当于2020年底全球总产能的11.49%,较2016年同期退出的产能水平还高出6.09pct。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于京东方、华星光电和惠科根据 IHS 数据,2020 年 TFT-LCD 的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于京东方合肥 10.5 代线(B9)的 15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京东方武汉 10.5 代线(B17)的 120 千片/月的产能爬坡、华星光 电深圳 11 代线(T7)的 60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惠科滁州 8.6 代线(H2)的 75 千片/月 的新增产能、惠科绵阳 8.6 代线(H4)的 120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CEC 咸阳 8.6 代线的 12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富士康广州 10.5 代线的 45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2021 年 TFT-LCD 的新增产能主要来自于华星光电深圳 11 代线(T7)的 30 千片/月的新 增产能、惠科长沙 8.6 代线(H5)的 132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友达台中 7.5 代线(L7B) 的 7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富士康广州 10.5 代线的 45 千片/月的新增产能。预计 2020-2022 年全球 LCD 面板产能将基本保持平稳DSCC 预测未来 3 年全球 LCD 行业产能将基本保持平稳。对于全球 LCD 总产能,根据 DSCC 数据,2019 年全球 LCD 的产能为 3.11 亿平米,DSCC 预计 2020-2022 年全球 LCD 的产能分别为 3.16 亿平米、3.06 亿平米、3.16 亿平米,基本保持平稳。在企业层面,DSCC 预计 2020 年 LG、三星、JDI 的产能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 24%、27%、17%;2021 年 LG、 三星的产能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 31%、70%。在中国 LCD 产业实现对日韩的全面反超后, 随着海外厂商产能逐步退出,大陆厂商产能扩张放缓,行业未来 3 年产能基本保持平稳。对于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基于前文退出产线和新增产线的梳理,我们对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总面积进行定量测算。我们假设产能的新增和减少进度都按照线性完成,则全球大尺 寸 LCD 产能总面积情况测算如下表,可见自 1Q20 起,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面积季度环 比增速出现显著下降,较 2019 年明显放缓。基于测算结果,我们预计 2020 年底全球大 尺寸 LCD 产能总面积仅同比增长 1.04%,预计 2021 年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总面积同比 增长 5.17%。相对于我们在 2017 年 10 月 17 日发布的《在 8.5G 红利释放期迎戴维斯双 击》中测算的 2017 年全球 G7、G8 代线总产出面积净增长 4.1%而言,2020 年全球大尺 寸 LCD 供给的增长规模同样较小。需求尺寸上涨将变相造成供给端产能收缩。由于 LCD 产线的玻璃基板面积一定,随着下 游终端的尺寸增长,同一块玻璃基板能够切割的产品数量下降,同样产能的产线的出货量 因此也会有所下降。例如当前一条 8.5 代线的玻璃基板能够切割 18 片 32 寸面板,但仅能 切割 10 块 43 寸面板,因此如果假设产品尺寸 32 寸转为 43 寸,则当前 8.5 代线产能对 应的 LCD 面板出货量将下降近一半。如果不考虑切割损耗,单纯从面板和玻璃基板面积考虑,在 16:9 标准下面板面积每增加 1 寸,则面板横向宽度增长 0.87 寸,纵向高度增长 0.49 寸。基于 WitsView 数据,以当下 全球电视平均尺寸 46 寸为基础进行测算可得,面板尺寸每增加 1 寸,则一块 8.5 代线玻 璃基板可切割的面板数量减少 4%左右,即 8.5 代线产能相对收缩 4%。相较于 2020 年 LCD 产能仅 1.04%的同比增长幅度而言,面板尺寸平均需求增长 1 寸带来的产能相对收缩甚至 可以完全抵消 2020 年新增产线带来的产能增长。需求稳中有升,需求增长带动 LCD 行业保持较高景气度TV 面板平均尺寸持续增加,重大体育赛事催化 8K 电视普及1H20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数量同比下滑 8.35%,受益于大尺寸化趋势,出货面积降幅 远小于出货数量。根据 WitsView 数据,1H20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数量为 1.29 亿片, 同比下降 8.35%;在大尺寸化趋势的拉动下,1H20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的出货面积为 8040.8 万平万米,同比下降 0.5%,降幅小于出货数量。我们认为上半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 规模同比下滑的原因为:1)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上半年新增产能释放受阻;2)韩系厂商加速 退出 LCD 市场;3)面板厂商将更多产能释放给盈利性更好的应用。随着电视终端厂商积极为下半年促销档期备货,叠加面板行业供需格局改善,我们认为下 半年全球液晶电视面板有望迎来修复,大尺寸高清化仍然是液晶电视面板市场增长的主要 动能,而东京奥运、欧洲杯和北京冬奥等重大体育赛事则是 8K 电视普及的重要催化剂。2Q20 全球电视面板平均尺寸达 47.66 英寸,8K 电视渗透率有望快速提升全球液晶电视市场的大尺寸化趋势延续,2Q20 全球电视平均尺寸达到 47.66 英寸。我们 基于 WitsView 数据测算得到,全球液晶电视平均尺寸从 1Q15 的 40.58 英寸提升至 2Q20 的 47.66 英寸。根据群智咨询数据及预测,2019 年 65 英寸及以上电视的出货占比为 11.1%, 2020 年有望提升 2.6pct 至 13.7%,有望带动 2020 年全球电视的平均尺寸进一步提升。8K 电视出货量有望快速提升,预计 22 年渗透率将达到 2.7%。群智咨询的研究发现当同 尺寸的 4K 产品与 2K 产品差价小于 20%的水平时,4K 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呈现快速增长; 以此推算到 8K 产品,其认为随着 8K 技术突破瓶颈,产业链趋于成熟,当同尺寸的 8K 与 4K 的面板价差接近 25%时,8K 产品的渗透率将快速提升。根据群智咨询数据,2019 年 全球 8K 电视面板出货量为 20 万台,渗透率仅 0.1%;群智咨询预计 20-22 年全球 8K 电 视面板出货量为 40/160/720 万台,预计 22 年全球 8K 电视面板渗透率将提升至 2.7%。重大体育赛事成为 8K 电视普及的催化剂,有望拉动电视产值及内需增长东京奥运等重大体育赛事是 8K 电视普及的重要催化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原定于 2020 年 7 月 24 日开幕的日本东京奥运延期一年至 2021 年举行。2013 年日本广播协会 (NHK)宣布将以 8K 超高清的方式直播 2020 东京奥运会,分辨率达到 7680x4320。2016 年 NHK 正式开始在 BS 卫星频道试播 4K 与 8K 节目,2018 年正式开始播放 4K/8K 超高 清节目。目前日本 8K 信号的内容主要是一些纪录片、演唱会、综艺节目等,内容仍然不 够丰富,体育赛事采用 8K 直播相对于其他形式的 8K 内容来说成本更低,只需采集、导 播和播放信号即可,是促进 8K 电视普及的重要需求驱动。“5G+8K”将作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科技奥运”的重要元素。2019 年北京广播电视 局与北京市经信局联合发布《北京市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 年)》,提 出将实现 2022 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4K 超高清电视全程直播,8K 超高清实验直播。 根据新华网报道,2019 年 8 月 31 日至 9 月 15 日篮球世界杯期间,北京赛区采用“5G+8K” 技术对 8 场篮球世界杯进行试播,首次实现“5G+8K”技术示范应用。“5G+8K”融合发 展已进入产业发展的战略窗口期,北京以重大体育赛事为抓手,加快“5G+8K”技术验证 和示范应用,为 2022 冬奥会赛事直播做好全面准备。以史为鉴,受益于日本政府对于电视信号数字化政策的积极推广,日本电视机的内需和产 值从 2003 年开始季增。1996 年起日本积极推动电视信号数字化政策,2003 年是日本三 大都市圈开始覆盖数字电视信号的一年,同时日本政府也将推动电视机换购作为一项产业 振兴政策来推广。基于此,日本电视机的内需和产值于 2010 年达到顶峰,根据日本经济 产业省机器统计数据,2010 年末日本国内电视机单月需求超过 2000 亿日元,2010 年全 年总需求达到 11362 亿日元。2Q20 显示器面板市场出货量同比大幅增长,同样受益于大尺寸趋势2Q20 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20%。2020 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导致 显示器市场面临供给需求双重冲击,根据 WitsView 数据,1Q20 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 量 3163.4 万片,同比下降 8.68%;受益于大尺寸化趋势,1Q20 全球显示器出货面积为 534.2 万平方米,同比下降 5.08%,出货面积降幅小于出货量。2020 年二季度,一方面是 居家办公及上课政策带动短期需求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是显示器代工厂及面板厂商基本恢 复生产及供应能力,WitsView 数据显示 2Q20 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数 4268.1 万片, 同比增长 20.53%,2Q20 全球显示器出货面积 742.9 万平方米,同比增长 26.95%。与 TV 面板市场一样,显示器面板市场同样受益于大尺寸化的趋势。根据群智咨询数据, 23-24 英寸显示器面板市占率从 1Q18 的 36.9%提升至 2Q20 的 45.9%;25-30 英寸显示 器面板市占率从 1Q18 的 12.3%提升至 2Q20 的 20.4%;20-22.5 英寸显示器面板市占率 则从 1Q18 的 27.8%下降至 2Q20 的 20.4%;20 英寸以下显示器面板市占率则从 1Q18 的 19.8%下降至 2Q20 的 8.0%。我们基于 WitsView 数据测算,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平均 尺寸从 1Q15 的 22.56 英寸提升至 2Q20 的 25.13 英寸,我们认为未来有望进一步提升。居家学习办公驱动笔记本电脑面板市场增长,16:10 屏幕新形态获得关注2Q20 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数量同比增长超过 30%。根据 WitsView 数据,2Q20 全球笔记 本电脑面板出货数量为 5921.5 万片,同比增长 30.73%;2Q20 全球笔记本电脑面板出货 面积为 357.6 万平米,同比增长 30.94%。与 TV 面板、显示器面板大尺寸化的趋势不同, 笔记本电脑面板平均尺寸始终保持在 15 英寸左右的水平,较为稳定。我们认为笔记本电脑面板市场的增长驱动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居家办公及上课政策 驱动笔记本电脑需求上升;二是以 16:10 为代表的笔记本电脑新形态逐渐获得消费者关注。 16:10 相对于传统的 16:9 宽屏来说,视觉效果更加美观;对于面板厂商来说,同一尺寸下 16:10 相较于 16:9 的面板面积更大,且在同一世代线中的经济切割效率降低,虽然造成成 本上升,但变相造成了面板供给的收缩。根据群智咨询数据及预测,2019 年全球 16:10 笔记本电脑面板的出货量为 100 万片,渗透率为 0.5%;2020 年出货量有望增长至 400 万片,渗透率为 2.3%;2021 年出货量有望增长至 900 万片,渗透率为 4.8%。疫情推动 2Q20 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速超过 35%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驱动全球平板电脑的需求增长。虽然在全球供应链受阻的情况下, 1Q20 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增幅不大,但居家办公及上课政策、居家休闲娱乐的需求 带动 2Q20 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增长超过 35%。根据 WitsView 数据,1Q20 全球平 板电脑面板出货量 4532.9 万片,同比增长 4.86%,出货面积 108.8 万平米,同比下降 1.18%; 2Q20 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 6394.4 万片,同比增长 35.81%,环比增长 41.07%,出 货面积 167.1 万平米,同比增长 45.05%。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平均尺寸同样较稳定。20 年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同比下降 11.9%,一定程度冲击手机面板需求根据 IDC 数据,2019 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13.71 亿部;IDC 预计 20-22 年全球智能 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速为-11.9%/10%/5%,对应出货量分别 12.08 亿部、13.29 亿部、13.95 亿部。根据 statista 全球各尺寸手机出货占比数据及预测,假设长:宽为 13:6,我们测算得 2019 年智能手机平均尺寸为 6.12 英寸,预计 2020 年平均尺寸增长至 6.17 英寸,对应智 能手机屏幕的平均面积将在 2020 年同比增长 1.6%。考虑到 1Q20 OLED 屏幕在手机中的 渗透率(群智咨询数据)为 25%,我们假设 2020 年 LCD 屏幕手机占比为 75%。由此我 们测算得到,2020 年手机面板需求将下降 10.45%。疫情下需求仍保持韧性,预计 20 年全球 LCD 面板需求将增长 1.12%我们基于 WitsView 液晶面板出货数据及群智咨询智能手机面板出货数据测算可得,1Q20 全球 LCD 面板出货量各下游占比分别为手机 57.29%、电视 15.15%、平板电脑 10.69%、 笔记本电脑 9.41%、显示器 7.46%;1Q20 全球 LCD 面板出货面积各下游占比分别为电 视 78.16%、显示器 10.48%、笔记本电脑 4.77%、智能手机 4.46%、平板电脑 2.13%。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为 2.859 亿片,在新冠肺炎疫情的 影响下,AVC 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量为 2.656 亿片(YoY -7.12%);我们假 设 2020 年电视平均尺寸为 47.8 英寸(参考 1H20 WitsView 数据),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TV 面板出货面积同比仅下降 0.66%。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量为 1.437 亿片,Omdia 预测 2020 年将增长至 1.549 亿片(YoY 7.81%);我们假设 2020 年显示器平均尺寸为 24.1 英寸(参 考 1H20 WitsView 数据),预计 2020 年全球液晶显示器面板出货面积将同比增长 13.18%。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 NB 面板出货量为 1.877 亿片,Omdia 预计 2020 年全 球 NB 面板出货量为 1.967 亿片(YoY 4.78%)。根据 WitsView 数据,2019 年全球平板电 脑面板出货量为 2.099 亿片,Omdia 预计 2020 年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速为 16.45%。我们假定 NB、平板电脑平均尺寸不变,预计 2020 年全球 NB 面板出货面积同 比增长 4.78%,预计 2020 年全球平板电脑面板出货面积同比增长 16.45%。对于 LCD 手 机面板,基于前文测算,我们预计 2020 年 LCD 手机面板出货面积将下降 10.45%。基于上述测算,我们预计 2020 年全球 LCD TV、显示器、NB、平板电脑、LCD 手机的 液晶面板出货面积增速分别为-0.66%、13.18%、4.78%、16.45%、-10.45%,测算得 2020 年 LCD 面板出货面积将同比增长 1.12%。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冲击下,我们认为 LCD 面板的需求受益于大尺寸化趋势、居家学习办公等因素的驱动,仍保持足够韧性。我们在前文测算得 1Q20 起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面积环比增速明显放缓,预计 2020 年底 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总面积仅同比增长 1.04%。考虑到疫情影响下 1Q20 LCD 面板厂商 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2020 年三星、LG 两大韩厂退出进度加速,新增产能爬坡进度不及 预期,需求端平均尺寸上升变相造成产能收缩等因素,我们认为 2020 年 LCD 行业的供需 格局已明显改善,行业有望迎来景气上行,液晶面板有望再现 2017 年价格快速上行的局 面,行业内企业盈利能力也有望得到显著改善。我们认为,目前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中国大陆龙头厂商 G10.5/G11 高世代线规模效应显著, 市场份额大幅领先竞争对手,行业中小厂商或潜在的进入者已无力进行大规模投资挑战其 领先地位,行业产能扩张已接近尾声,产业开始加速整合。同时,终端产品多元化、大尺 寸高清化是长期发展趋势,而 2021 年举行的日本奥运会、欧洲杯及 2022 年举行的北京 冬奥会则将推动更多 8K/4K 电视上市,为面板需求的持续增长赋能。在 2020-2022 年供 给端产能基本保持平稳的预期下,我们预计 LCD 行业将在需求带动下保持较高景气度。全球 LCD 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强化龙头厂商盈利能力4Q18 中国大陆大尺寸 LCD 产能已经超越韩国成为全球第一LCD 产业曾经兴于美国、盛于日本,后又陆续在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开花结果,作为一个规 模效应显著、资金壁垒高企、战略地位突出的行业,逆产业周期扩张更高世代的产线是驱 动 LCD 成本长期下降、进而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市场的核心动力。随着京东方、华星光电、 富士康的 10.5/11 代线逐步投产,中国大陆 TFT-LCD 的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根据 DSCC 数据,中国大陆的 TFT-LCD 产能占比从 4Q18 的 42%提升至 1Q20 的 52%, DSCC预计 4Q22中国大陆的TFT-LCD产能占比将进一步提升至 70%。除中国大陆以外, 随着三星、LGD 两大韩系厂商宣布 2020 年将关闭 5 条产线,DSCC 预计韩国的 TFT-LCD 产能占比将从 1Q20 的 19%下降至 1Q21 的 7%。在大尺寸 LCD 领域,根据 WitsView 数据,截至 2Q19 全球大尺寸 LCD 产能面积中 8.5 代线已经占到 52.6%,10 代线及以上占到 2.75%。分区域来看,根据 WitsView 数据,4Q17 中国大陆的大尺寸 LCD 产能面积达到 1682.08 万平米,全球占比为 29.62%,超过中国台 湾成为全球第二;4Q18 中国大陆的大尺寸 LCD 产能面积达到 2365.47 万平米,全球占比 为 36.80%,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2Q19 中国大陆的大尺寸 LCD 产能面积达到 2648.68 万平米,全球占比提升至 41.0%。未来 LCD 行业将由中国大陆厂商主导,强化龙头盈利能力随着全球LCD产能向中国大陆转移,陆资厂商的市场份额快速提升。根据WitsView数据, 1Q14 京东方大尺寸 LCD 的产能面积仅为 263.07 万平米,全球占比仅 6.17%;14-18 年 间京东方合肥 8.5 代线、重庆 8.5 代线、福州 8.5 代线、合肥 10.5 代线等高世代线陆续投 产,4Q18 京东方大尺寸 LCD 的产能面积快速提升至 1209.40 万平米,全球占比 18.82%, 超越 LGD 成为全球第一。除京东方以外,华星光电大尺寸 LCD 的产能面积占比从 1Q14 的 4.84%提升至 2Q19 的 9.27%;中电熊猫大尺寸 LCD 的产能面积占比从 1Q14 的 1.10% 提升至 2Q19 的 9.02%,均实现了快速提升。京东方、华星光电领跑全球大尺寸 LCD 行业。从大尺寸 TFT-LCD 出货量的角度而言,根 据 Omdia 数据,2020 年 7 月京东方以 26.8%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群创光电、友达光 电、LG、夏普、三星分别以 16.1%、14.1%、14.0%、5.9%、5.6%的市占率位居全球二 至六名。从大尺寸 TFT-LCD 出货面积的角度而言,根据 Omdia 数据,2020 年 7 月京东 方以 20.4%的市占率位居全球第一,群创光电、华星光电、三星、LG 分别以 12.2%、11.8%、 11.6%、11.1%的市场率位居全球二至五名。分应用来看,在大尺寸 TFT-LCD 出货面积的维度上,2020 年 7 月京东方在全球笔记本电 脑面板市场市占率达到 26.4%,位列第一,领先第二名的群创光电 2.2pct;2020 年 7 月 京东方在全球显示器面板市场市占率达到 25.8%,领先于 LG 的 18.6%、友达光电的 16.2%、 三星的 15.5%、群创光电的 12.6%位列第一;在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2020 年 7 月京 东方以 18.0%的市占率位列第一,华星光电以 14.7%的市占率紧随其后,三星、群创光电、 LG 分别以 12.4%、11.7%、8.3%的市占率位居三至五名。京东方凭借更高世代线、更多元化的产品结构和下游应用市场,盈利能力领先同行。根据 Bloomberg 数据,在 2013-2019 年间,京东方毛利率水平长期高于 LG Display、群创光 电、友达光电、日本 JDI 等行业面板大厂,与 Samsung Display 的毛利率水平相当(三星 OLED 占比高),2018、2019 年如上几家大厂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 13.69%、8.07%,而 京东方毛利率为 20.39%、15.18%。2016 年后华星光电凭借第二条 8.5 代线(T2)投产 所形成的规模效应,毛利率实现快速提升,2018、2019 年毛利率仅低于三星和京东方。未来行业将由中国大陆厂商主导,龙头厂商盈利能力有望进一步强化。我们认为,以京东 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大陆厂商对 G8.5、G10.5 高世代线的投资成效颇丰,一方面 京东方、华星光电凭借 G8.5、G10.5 高世代线所形成的成本优势及规模效应,压缩了韩 系大厂的盈利空间,促使其逐步关闭 LCD 产线;另一方面也树立了更高的行业进入壁垒, 阻隔了潜在进入者的竞争。随着面板行业供需格局的改善,我们认为以京东方、华星光电 为代表的面板龙头厂商的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得到强化。LCD 上游材料/设备被海外企业垄断,亟需实现进口替代LCD 上中下游产业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存LCD 上游的主要原材料为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材料、驱动 IC 和背光模 组等。中游含显示屏制造、显示模块组装两个环节,显示屏制造即将玻璃基板、彩色滤光 片、偏光片、液晶材料等原材料制造成为 LCD 面板;显示模块组装即将 LCD 面板、驱动 IC、背光模组等零部件组装为液晶模组(LCM);中游制造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属于技 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下游主要应用于各类电子终端产品,包括液晶电视、液晶显 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根据 WitsView 数据,截至 2Q19,TFT-LCD 面板(以 55 英寸全高清电视面板为例)的成 本 70.30%来源于原材料,在原材料中彩色滤光片成本占比 25.14%、偏光片成本占比 24.65%、玻璃基板成本占比14.72%、液晶材料成本占比8.04%、化工材料成本占比7.62%、 驱动 IC 成本占比 5.22%、其他原材料成本占比 14.62%。除原材料外,运营费用、人力成 本、折旧成本在TFT-LCD面板(以55英寸全高清电视面板为例)中的占比分别为22.16%、 4.94%、2.59%。2Q19 折旧成本在 TFT-LCD 面板中的占比较低,主要系 2016 年以来京 东方等面板大厂部分高世代产线的折旧计提结束,折旧在 LCD 面板成本中的占比下降。玻璃基板:行业进入壁垒较高,目前被日美企业垄断玻璃基板是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基础原材料之一,由铝硅酸盐和其他成分构成。产业化的 显示用玻璃按碱含量通常可以分成碱玻璃、低碱玻璃、无碱玻璃。由于玻璃中的碱金属离 子会影响薄膜晶体管栅压的稳定性,所以 TFT-LCD 面板必须使用无碱玻璃基板,不能含 有氧化纳、氧化钾等成分;有碱玻璃基板则主要应用于 TN-LCD、STN-LCD 面板。由于 氧化纳和氧化钾可以降低玻璃的融化温度,所以无碱玻璃基板的制造需要更高的炉温,导 致其生产技术难度高于有碱玻璃基板。玻璃基板的制造壁垒较高,主要体现在:1)工艺壁垒。玻璃基板的主流生产工艺主要分为 浮法和溢流熔融法,浮法工艺主要应用于 TN/STN 玻璃基板,目前只有旭硝子公司成功使 用浮法制造 TFT 玻璃基板;TFT 玻璃基板的主流制造工艺是溢流熔融法,其工艺壁垒高 于浮法,需要准确调整温度、流速等多个参数。2)配方壁垒。配方是玻璃基板制造的核心, 溢流熔融法需要正确的玻璃液配方才能稳定成型,玻璃液配方也影响着玻璃基板的光学、 化学特性及玻璃基板成品的良率。3)装备壁垒。以溢流熔融法为例,生产设备基本都是由 玻璃厂商自主研发生产的,新进入者需要自主设计和制作生产设备。由于玻璃基板产业具有较高的进入壁垒,目前行业被美国的康宁、日本的旭硝子和电气硝 子等厂商垄断,国内厂商仍处于追赶阶段。根据赛瑞研究数据,在 2018 年全球玻璃基板 市场中,美国康宁、日本旭硝子、日本电气硝子的市占率分别为 50.6%、21.3%、15.9%, 市场集中度(CR3)达到 87.8%;国内厂商东旭光电市占率为 5.8%,位列第四。目前国 内主要的玻璃基板厂商有东旭光电、彩虹股份、凯盛科技,以 G4.5-G6 代线为主,G8.5 及以上高世代玻璃基板只能与康宁、电气硝子合作参与后段加工生产。随着液晶面板产业 逐步向中国大陆聚集,玻璃基板尤其是高世代玻璃基板产业亟需提升国产自给率。彩虹股份成立于 1992 年,是我国平板显示器件领域唯一具有“面板+基板”上下游产业 联动效应的企业,主要业务为液晶面板和液晶玻璃基板的研发、生产与销售。3Q19 公司 (中国)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世代(G8.5+)溢流法液晶基板玻璃生产线在合肥产业基 地顺利建成点火,20 年 1 月产品已成功下线,产品在国内主流用户认证顺利,公司预计 3Q20 末实现批量销售。2019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58.60 亿元,同比增长 203.75%,其 中液晶面板收入 46.59 亿元,玻璃基板收入 3.21 亿元。1H20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9.40 亿 元,同比增长 88.89%,其中液晶面板收入 33.60 亿元,玻璃基板收入 2.17 亿元。东旭光电成立于 1992 年,是中国本土最大、世界排名第四的液晶玻璃基板生产商。公司 从光电显示产业起步,逐渐发展成为集液晶玻璃基板、盖板玻璃、彩色滤光片、蓝宝石玻 璃等光电显示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石墨烯产业化应用业务于一体的智 能制造综合服务商。公司目前拥有 20 余条液晶玻璃基板产线(含在建及拟建项目),全面 覆盖 G5、G6 和 G8.5 代 TFT-LCD 液晶玻璃基板产品。2019 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及国 家去杠杆举措所形成的叠加效应影响,公司融资能力受限,4Q19 受累于公司产业过度扩 张及未能科学有效的管理资金等因素影响,公司中票违约,陷入债务困境。2019 年公司 实现营收 175.29 亿元,同比下降 37.9%;1H20 实现营业收入 27.71 亿元,同比下降 67.3%。偏光片:疫情影响下供应短缺问题凸显,目前产能集中在日韩偏光片是将自然光转变为偏振光的光学膜材,可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由于液晶显示 器是通过液晶材料对偏振光的可控调节来实现光的透过,因此偏光片是液晶显示中必不可 少的光学元件。用于液晶显示的偏光片通常是利用碘分子或具有二相色散性染料来吸收某 一偏振态光线,并透过另一偏振态光线而获得偏振光。偏光片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偏振度、 透过率、可靠性、有效厚度等,不同 LCD 技术类型对偏光片的要求不同,其中 TFT-LCD 对偏光片的要求最高,要求偏振度≥99.5%、单体透过率≥43%。新冠疫情影响下全球偏光片供应短缺问题凸显,目前全球偏光片产能主要集中于日韩企业。根据 Omdia,新冠疫情蔓延导致新的偏光片生产线规划推迟,Omdia 预计 2020 年偏光片 需求量将同比增长 1.9%至 5.46 亿平米,预计 2020 年偏光片供应量将同比下降 2.6%至 7.01 亿平米,预计 2020 年供需比 Glut 值(Glut 值=有效供给面积/需求面积-1,Glut 值低 于 5%时被视为供应短缺)为 1%,偏光片供应短缺问题凸显。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关于 2019 年全球偏光片产能分布的统计,2019 年日东电工产能占比 24%,位列第一位;LG 化学、住友化学、三星 SDI 产能占比分别为 23%、19%、11%,位列第二至四位;中国 台湾企业诚美材料产能占比 6%、中国大陆企业三利谱产能占比 4%,位列第五、六位。2020 年 6 月 9 日,杉杉股份发布重大资产购买预案,拟以 7.7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LG 化 学旗下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 LCD 偏光片业务及相关资产的 70%股权。根据《科 创板日报》8 月 18 日报道,经过韩国政府相关部门决议,LG 化学偏光片生产技术不涉及 国家安全和产业安全,不涉及不可出售的技术,意味着此次收购无政府技术管控的限制。 偏光片是面板生产的核心原材料之一,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 2019 年 LG 化学偏光片 全球产能占比 23%,位列全球第二。我们认为,在韩系厂商加速退出 LCD 行业的背景下, 大陆厂商有望借此机补全 LCD 上游产业的短板,进一步完善 LCD 产业供应链。三利谱成立于 2007 年,主要从事偏光片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 TFT 系 列和黑白系列偏光片两类。公司是我国国内少数具备 TFT-LCD 用偏光片生产能力的企业 之一,主要为手机、电脑、液晶电视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液晶显示屏,汽车电子、医疗器械、 仪器仪表等工控类电子产品液晶显示屏,以及 3D 眼镜、防眩光太阳镜等提供偏光片产品 及周边产品技术解决方案。1H20 公司实现营收 7.72 亿元,同比增长 25.21%;实现归母 净利润 2875.05 万元,同比增长 2264.09%。液晶材料:德国 MERCK、日本 JNC 和 DIC 主导全球混合液晶行业液晶(Liquid Crystal)是一种介于各向同性的液体和固态晶体之间的特殊物质,在一定温 度范围内,既具有各向异性晶体所具有的双折射性,也具有液体的流动性、黏性和弹性等 机械性质。混合液晶材料是液晶面板上下玻璃板之间的半透明介电材料,功能相当于光闸 开关,产生光线 ON-OFF 变化。由于不同的显示方式对液晶材料性能的要求有较大差别, 任何液晶单体只具有一方面或几方面的优良性能,不能直接用于显示,因此混合液晶材料 是由多种具有优良性能的液晶单体及少量添加剂调配制成。混合液晶材料主要分为 TN 型、STN 型、TFT 型三大类。作为液晶面板的核心材料,液 晶材料一方面随着液晶显示模式的发展而变化,另一方面又推动了液晶显示模式的发展, 从低端 TN 型液晶材料发展到 STN 型液晶材料,进而发展到目前高端的 TFT 型液晶材料。 相比于 TN-LCD 显示技术、STN-LCD 显示技术,TFT-LCD 显示技术对混合液晶材料的粘 度、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TFT 型混合液晶材料主要包括 TN-LC、VA-LC、 IPS-LC 等几种模式,中小尺寸显示面板(平板电脑、手机等)以 IPS/TN 为主,大尺寸显示面板 (TV 等)以 IPS/VA 类为主。德国 MERCK、日本 JNC 和日本 DIC 是国际三大 TFT 混合液晶厂商,发展历史悠久并在 市场占有率方面形成优势。德国 MERCK 成立于 1668 年,于 1904 年首次进军液晶业务 领域;日本 DIC 成立于 1908 年,于 1973 年进入液晶业务市场。根据八亿时空招股书, 2018 年全球混合液晶需求量为 757 吨,其中德国 MERCK 市场份额约为 55%,处于绝对 领先地位,日本 JNC、DIC 市场份额分别为 20%、8%,位列二、三位,全球混合液晶市 场集中度(CR3)超过 80%。根据新材料在线,我国液晶材料产业起步较晚,在 TFT 混 合液晶领域与海外企业有较大差距,目前国内具有混晶生产能力的企业只有诚志永华、飞 凯材料(和成显示)、八亿时空等少数企业。光学膜:LCD 背光模组核心元件,美国 3M 公司领先光学膜(增亮膜、扩散膜及反射膜)是 LCD 背光模组的核心元件,在背光模组成本中占 比最高。背光模组通常由背光源(CCFL 或 LED)、反射膜片、导光板、扩散膜片、增亮 膜片及外框等组件组成,基本原理是将背光源提供的“点光源”或“线光源”,透过层层 光学膜提高发光效率,并转化成高亮度且均匀的面光源。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架构通常由 1 张反射膜+1 张下扩散膜+2 张增亮膜+1 张上扩散膜组成。 其中反射膜一般置于背光模组的底部,主要用于将射出导光板底部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内, 使其能够集中从正面投射,减少光线流失,增加背光模组的光源效率;扩散膜呈毛面半透 明状,具有光扩散功能,是一种能促使光照亮度均匀化的膜材;增亮膜是一种新型高性能 光学薄膜,用于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整体亮度,从而达到节能作用。根据激智科技年报,美 国 3M 以及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占据了光学膜行业大部分市场份额。激智科技成立于 2007 年 3 月,是一家集光学薄膜和功能性薄膜的配方研发、光学设计模 拟、精密涂布加工技术等服务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光学膜产品包括扩散膜、增亮 膜、量子点薄膜、复合膜(DOP、POP 等)、银反射膜、3D 膜、保护膜、手机硬化膜等, 广泛用于电视、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导航仪、车载显示屏等各类 显示应用领域。2019 年公司实现营收 10.96 亿元,同比增长 20.67%;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6465.85 万元,同比增长 51.67%。1H20 公司实现营收 5.46 亿元,同比增长 25.91%;实 现归母净利润为 3924.74 万元,同比增长 118.51%。设备:日本领先,中国大陆企业从 Mole 制程检测设备开始突破TFT-LCD 生产设备按功能可分为三类,即工艺设备、量度设备和检测/修复/周边设备,其 中检测设备企业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及中国大陆。对于检测设备,按制程分 类可分为阵列(Array)、成盒(Cell)、模组(Mole)等,根据精测电子可转债募集说 明书,Array 制程检测设备的市场份额主要被日本企业占据,Cell 制程检测设备的市场份 额主要被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占据,Mole 制程检测设备市场精测电子等中国大 陆企业处于领先地位。同时,中国大陆企业也在不断缩小与境外企业的技术差距,相关产 品已开始涉足 Cell 制程和 Array 制程,竞争力逐渐增强。精测电子成立于 2006 年,主要从事半导体、显示、新能源检测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目前在显示领域的产品包括信号检测系统、OLED 调测系统、AOI 光学检测系统和平板显 示自动化设备等。精测电子依托在 Mole 制程检测设备领域的领先优势,逐步向 Array、 Cell 制程检测设备市场渗透。2019 年公司实现营收 19.51 亿元,同比增长 40.39%;实现 归母净利润为 2.70 亿元,同比下降 6.66%。1H20 公司实现营收 7.32 亿元,同比下降 21.4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 4827.32 万元,同比下降 69.33%。……(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泰证券)更多内容请参见报告原文。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悬悬而望

2020-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2020-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报告编号:1295379正文目录第1章 手机显示屏行业概述 101.1 手机显示屏基本介绍 101.1.1 手机显示屏概念 101.1.2 手机显示屏分类 101.2 手机显示屏材质对比 131.2.1 早期液晶显示屏 131.2.2 主流手机显示屏 151.2.3 显示屏特点比较 18第2章 2014-2020年1月手机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242.1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产业运行状况 242.1.1 产业规模现状 242.1.2 销售收入规模 252.1.3 市场竞争格局 262.1.4 市场规模预测 272.2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运行状况 282.2.1 产业发展历程 282.2.2 手机用户规模 352.2.3 市场规模现状 352.2.4 市场需求状况 362.3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发展格局分析 372.3.1 品牌竞争格局 372.3.2 产品价格格局 382.3.3 产品内存占比 392.4 中国手机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392.4.1 市场规模预测 392.4.2 行业发展前景 402.4.3 行业发展趋势 42第3章 2014-2020年1月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环境 443.1 经济环境 443.1.1 国际宏观经济 443.1.2 宏观经济概况 443.1.3 对外经济分析 483.1.4 工业运行情况 493.1.5 宏观经济展望 513.2 社会环境 523.2.1 人口结构分析 523.2.2 居民收入水平 553.2.3 社会消费规模 553.2.4 居民消费水平 563.3 技术环境 573.3.1 屏幕显示原理 573.3.2 TFT工艺分析 613.3.3 异形切割工艺 643.3.4 指纹识别技术 653.3.5 屏幕贴合技术 67第4章 2014-2020年1月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分析 684.1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状况 684.1.1 市场发展形势 684.1.2 区域竞争状况 614.1.3 市场发展规模 624.1.4 产品占比分析 634.1.5 市场竞争格局 634.2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运行分析 654.2.1 市场发展变迁 654.2.2 市场利润现状 664.2.3 市场规模占比 674.2.4 市场发展关键 684.3 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关注重点分析 684.3.1 屏幕尺寸变化 684.3.2 屏幕占比分析 694.3.3 屏幕分辨率 70第5章2014-2020年1月LCD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状况 715.1LCD显示屏行业发展综述 715.1.1基本概念阐述 715.1.2基本特点分析 715.1.3行业产业链 755.1.4设备投资规模 755.22014-2020年1月LCD显示屏市场供需状况 765.2.1市场需求状况 765.2.2市场产能预测 775.2.3行业供需关系 785.32014-2020年1月LCD手机显示屏市场分析 795.3.1市场发展危机 795.3.2市场发展变化 805.3.3企业布局动态 81第6章2014-2020年1月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状况 826.1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综述 826.1.1基本构造介绍 826.1.2市场产能分析 826.1.3应用领域分布 836.1.4市场布局状况 836.1.5市场投资规模 836.22014-2020年1月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状况 856.2.1市场规模现状 856.2.2市场供需状况 866.2.3市场发展形势 876.2.4市场规模预测 876.32014-2020年1月AM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状况 886.3.1发展优势分析 886.3.2市场发展规模 896.3.3市场应用空间 906.3.4市场发展态势 906.3.5市场规模预测 90第7章2014-2020年1月手机显示屏市场发展热点透析 927.1全面屏 927.1.1全屏发展趋势 927.1.2发展优势解析 927.1.3厂商布局状况 937.1.4制造加工设备 937.1.5市场规模预测 937.2曲面屏 947.2.1市场发展因素 947.2.2发展意义分析 957.2.3品牌手机应用 967.2.4市场发展潜力 977.3柔性显示屏 977.3.1市场发展规模 977.3.2市场竞争状况 987.3.3市场发展潜力 987.4裸眼3D显示屏 997.4.1发展技术分析 997.4.2市场发展潜力 101第8章2014-2020年1月国际手机显示屏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1028.1三星显示器 1028.1.1企业发展概况 1028.1.2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1038.1.3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 1048.1.4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 1058.2乐金显示器(LG) 1068.2.1企业发展概况 1068.2.2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1078.2.3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 1088.2.4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 1088.3日本显示器(JDI) 1088.3.1企业发展概况 1088.3.22017年企业经营状况 1098.3.32018年企业经营状况 1098.3.42019年企业经营状况 110第9章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行业重点企业经营状况 1119.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BOE) 1119.1.1 企业发展概况 1119.1.2 经营效益分析 1119.1.3 业务经营分析 1129.1.4 财务状况分析 1149.1.5 未来前景展望 1149.2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1149.2.1 企业发展概况 1149.2.2 经营效益分析 1159.2.3 业务经营分析 1169.2.4 财务状况分析 1179.2.5未来前景展望 1179.3 深圳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189.3.1 企业发展概况 1189.3.2 经营效益分析 1189.3.3 业务经营分析 1199.3.4 财务状况分析 1209.3.5 未来前景展望 1219.4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29.4.1 企业发展概况 1229.4.2 经营效益分析 1229.4.3 业务经营分析 1239.4.4 财务状况分析 1249.4.5 未来前景展望 1259.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1259.5.1 企业发展概况 1259.5.2 企业效益状况 1269.5.3 企业经营状况 1269.5.4 企业财务状况 1279.5.5未来前景展望 127第10章 中国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预测 12810.1 中国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前景 12810.1.1 行业发展方向 12810.1.2 市场发展趋势 12910.2 2020-2026年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预测分析 12910.2.1 行业发展因素 12910.2.2规模预测 132图表目录图表1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产业市场规模 24图表2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产业销售收入 25图表3 2020-2026年全球手机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27图表4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市场规模 35图表5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业需求规模 36图表6 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品价格格局 38图表7 2020年1月中国手机产品内存占比 39图表8 2020-2026年中国手机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39图表9 2008-2019年中国工业增长值增长走势图 51图表10 2014-2020年1月全球手机显示屏产业市场规模 62图表11 2020年1月全球手机显示屏产品占比分析 63图表12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市场规模 65图表13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利润规模 66图表14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占全球市场比例 67图表15 LCD显示屏产业链结构 75图表16 2014-2020年1月中国LCD手机显示屏行业设备投资规模 75图表17 2014-2020年1月中国LCD手机显示屏行业需求量 77图表18 2020年-2026年中国LCD手机显示屏产能预测 77图表19 2014-2020年1月中国LCD手机显示屏行业供需量 79图表20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产能 82图表21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投资规模 84图表22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市场规模 85图表23 2014-2020年1月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供需量 86图表24 2020年-2026年中国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规模预测 87图表25 2014-2020年1月中国AMOLED手机显示屏行业发展规模 89图表26 2020年-2026年中国AMOLED手机显示屏市场规模预测 91图表27 2020年-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全面屏市场规模预测 94图表28 2014-2020年1月中国手机显示屏柔性显示屏行业发展规模 97图表29 2020-2026年中国手机显示屏产业市场规模预测 133表格目录表格1 2015-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 45表格2 2015-2019年中国工业增长值增长情况 49表格3 2017年三星经营状况 103表格4 2018年三星经营状况 104表格5 2019年三星经营状况 105表格6 2017年LG主要经济指标 107表格7 2018年LG主要经济指标 108表格8 2019年LG主要经济指标 108表格9 2017年JDI主要经济指标 109表格10 2018年JDI主要经济指标 109表格11 2019年JDI主要经济指标 110表格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11表格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2表格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分析 114表格15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15表格16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6表格17 深圳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17表格18 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18表格19 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19表格20 欧菲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20表格21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 122表格22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经济指标 123表格23 合力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运营能力 124表格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效益状况 126表格25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状况 126表格26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状况 127

造父

2020年上半年OLED面板市场表现报告公布

研究发现,今年1月以来在全球蔓延的COVID-19也对OLED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根据UBI Research的《2020年OLED显示器半年度报告》,2020年上半年OLED总出货量和销售额分别为2.31亿台和132亿美元。与去年上半年2.3亿台的出货量和138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出货量增加了100万台,但销售额减少了6亿美元。销量减少而出货量增加的原因是由于价格较低的手表用OLED出货量增加,但智能手机和电视用OLED减少。手表用OLED出货量在2019年上半年为2200万枚,但1H20大幅增加至3350万枚,增加了OLED面板的整体出货量。然而,智能手机用OLED市场却减少了1060万台。另一方面随着三星电子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Galaxy Z Flip,可折叠OLED市场显著上升。预计从2023年开始,面板厂商对移动设备的产线产能增幅将放缓。在2022年之前,中国企业的投资都会维持,但由于智能手机用OLED供过于求的情况仍在持续,进一步的投资难以期待。三星显示器公司正在将A3工厂的LTPS TFT生产线改造为LTPO TFT生产线,由于已经改造完毕,所有工厂都可以生产Y-OCTA,预计量产能力将逐渐减少,2021年将达到900万平方米。因此,在今年之前,韩国的量产基板面积为56.5%,但从2021年开始,中国的量产能力有望达到1%,但是产能比例正在快速逆转,预计2022年之后,中国的量产能力将有望超过50%。

日月之光

光电显示行业深度报告:MiniLED量产工艺突破,助力显示再升级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一、近代主流光电显示技术1.1. 光电显示技术路线光电显示技术即把经过电子设备所输出的电信号转化为可视的图像,在当前的很多技术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发展的速度也很快,在信息产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对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在已经是诸多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光电显示技术是几个学科之间的交叉综合,主流的技术路线有阴极射线管、液晶和等离子显示等。1.2. 三种主流光电显示技术特点和应用的比较光电显示技术是不断的朝着更薄更轻更大、更方便的方向发展,主要发展方向和趋势就是平板化、大屏化和定制化,三种主流技术路线都是有优点也有缺点。阴极射线管是最为大众所熟悉的一种光电显示技术,因为它最早投入应用, 并且造价也比较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体积太大,也太重,与当下人们之间的生活放不相符合,愈发的不适合发展的需要。机身很薄,轻便耗能少的液晶显示器逐渐的走入了人们的视野,不仅在视觉上可以有更好的观感, 而且还大大的节省了室内空间,液晶显示是现在应用最多的技术。等离子体显示是比液晶显示还高一级的技术,它更加薄,也更加轻便,并且有着极好的分辨率,对画面可以做真全彩的展示,但耗电比较多,而且由于技术的原因造价也比较高,所以一直未能大规模落地应用。1.3. 主流显示产品分类就目前的主流显示器市场而言,目前常见的显示技术包括 LCD(液晶显示器)、激光显示技术、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电泳显示器(又称 E-ink 显示器)、以及新兴的 Micro LED(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等,各种显示技术均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及应用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CRT 显示器由于体积较大、功耗较高、寿命较短、刷新率较低等多种缺陷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PHP 由于产品成本高昂,产业应用有限产品落地困难。液晶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是目前应用领域最广的显示技术,电泳显示器主要用于阅读领域,而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是目前新兴的显示技术,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二、LED 基础2.1. LED 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光二极管是一种常用的发光器件,通过电子与空穴复合释放能量发光,它在指示和照明领域应用广泛。LED 早期只能发出低光度的红光,之后发展出其他单色光的版本,时至今日能发出的光已遍及可见光、红外线及紫外线,光度也提高到相当的光度。而用途也由初时作为指示灯、简单显示板等,到现在已经广泛地应用于照明和显示领域。进入 21 世纪以后,LED 显示屏的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LED 显示屏得到快速的发展。LED 显示屏有着可用时间长、可视视角广以及可以按照实际需求任意组装成需要的大小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传媒领域、信息发布领域。 车站、机场的车次航班的实时信息显示。目前国内的几乎所苻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都安装大型的 LED 显示屏,实时显示车次、航班的实时信息更新,提升了旅客的效率和车站等的智能化程度。 道路交通信息显示。LED 显示屏由于其可视化程度高,在公路上可以实时提醒司机前方的路况信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安全保障,成为了道路交通领域重要一部分。 商场购物中心和广告媒体等信息显示和业务宣传。随着国内服务行业的发展,实时的广告信息和业务宣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可视化程度高、成本低廉己经成为在该领域不可替代的唯一媒介。2.2. LCD 和 LED 显示技术2.2.1. LCD 显示屏的结构及原理典型的 TFT-LCD 显示的基本结构如下,在上、下两层玻璃基板之间夹一层液晶材料,形成平行板电容器,其中上玻璃基板贴有彩色滤光片,下玻璃基板则有薄膜晶体管镶嵌于上。上下两块偏光板的光学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即相位差为 90°。背光模组用来提供均匀的背景光源。以不加电压液晶面板为亮态(即常白态)为例,背光源发射出来的非偏振光通过下偏光板成为线偏振光,下玻璃极板上的薄膜晶体管用来对每个像素位置施加电压,以控制液晶转向。如果某个像素位置没有电压,由于晶体的旋光特性,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将旋转 90°,正好与上偏光板的偏振方向相同, 则光线顺利通过,则该像素显示状态为亮。如果某个像素位置有电压,该像素区域的液晶的旋光特性将消失,通过液晶的光线的偏振状态不变,因此光线无法通过上偏光板,则该像素显示状态为暗。此外,因为上层玻璃基板与彩色滤光片贴合,彩色滤光片使每个像素包含红蓝绿三原色,从而使其呈现出某一特定的颜色,这些不同颜色的像素呈现出来的就是面板前端的图像。2.2.2. OLED 显示的结构及原理OLED 显示属于自发光显示技术,典型的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 Matrix OrganicLight Emitting Diode,AMOLED)显示的基本结构和显示原理如下。在玻璃基板上通过喷墨打印、有机气相沉积或真空热蒸发等工艺,形成阳极、空穴传输层、有机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和阴极. 当对 OLED 器件施加电压时, 金属阴极产生电子,ITO 阳极产生空穴,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电子穿过电子传输层,空穴穿过空穴传输层,二者在有机发光层相遇,电子和空穴分别带正电和负电,它们相互吸引,在吸引力( 库仑力) 的作用下被束缚在一起,形成了激子。激子激发发光分子,使得发光分子的能量提高,处于激发状态, 而处于激发状态的分子是不稳定的,它想回到稳定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 它放出能量回到稳定状态,而放出的能量就以光子的形式发出。由于 ITO 阳极是透明的,所以可看到发出的光。不同的有机发光材料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依配方不同,可产生红,绿,蓝三 原色,构成基本色彩。AMOLED 的每个像素都配备具有开关功能的低温多晶硅薄膜晶体管( LowTemperature Poly-Si Thin Film Transistor,LTP-SiTFT) , 通过 TFT 开关控制电流大小来改变器件发光亮度,从而实现对每个像素点的精确控制。每个 OLED 显示单元(像素点) 都能产生 3 种不同颜色的光,从而可实现彩色显示。2.2.3. QLED (量子点 LED)显示的结构及原理QLED 显示也属于自发光显示技术,其机构与 OLED 技术非常相似,由玻璃基板、阳极、空穴传输层、量子点发光层、电子传输层、阴极等组成。量子点是一种无机半导体纳米晶体,其晶粒直径在 2~10nm 之间。量子点的光电特性很独特,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量子点便会发出色纯度非常高的高质量单色光,光线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量子点层夹在电子传输和空穴传输有机材料层之间,外加电场使电子和空穴移动到量子点层中,它们在这里被捕获到量子点层并且重组,从而发射光子。通过控制无机物成分和颗粒尺寸等性状来显示不同的颜色,从而实现画面显示功能的一种应用。2.3. 微型 LED (Micro LED)显示2.3.1. Micro LED 显示1. Micro LED 显示原理1) 基本定义Micro LED 即微型发光二极管,一般指使用芯片尺寸为 10~100μm 的 LED 发光单元组成高密度集成显示阵列,阵列中的 LED 像素点距离在 10 微米量级, 每一个 LED 像素都能自发光。它是将传统的无机 LED 阵列微小化,每个在 10 微米尺寸的 LED 像素点均可以被独立的定址、点亮。简单的讲,可以看作是小间距 LED 的芯片尺寸进一步缩小至 10 微米量级。Micro LED 的显示方式十分直接,将 10 微米尺度的LED 芯片连接到 TFT 驱动基板上,从而实现对每个芯片放光亮度的精确控制, 进而实现图像显示。作为固体自发光显示技术,Micro LED 有着很多 LCD、OLED 无法比拟的优点, 是一种可以直接跟 OLED 和 LCD 竞争的显示技术。其优点包括无需背光,光电转换效率高,宽色域,高亮度,非常黑的暗态,阳光下能见度好,功耗低而且寿命长。Micro LED 显示器的亮度大于 105cd/m2,对比度大于 104:1,响应时间在 ns 级。与 LCD 比较,Micro LED 的功率消耗量约为 LCD 的 10%、OLED 的 50%; 与 OLED 比较,达到同等显示器亮度,只需要后者 10左右的涂覆面积。同时亮度能达到 OLED 的 30 倍,且分辨率可达 1500PPI(像素密度),相当于 Apple Watch 采用 OLED 面板达到 300PPI 的 5 倍之多。所以,仅从各项数据对比来看,Micro LED 完全有机会取代目前的主流显示技术。2) Micro LED 显示的原理和结构Micro LED 的典型结构是一个 PN 结面接触型二极管,由直接能隙半导体材料构成,当对 Micro LED 施加正向偏压,致使电流通过时,电子、空穴对于主动区复合,发出单色光。Micro LED 阵列经由垂直交错的正、负栅状电极连结每一颗 Micro LED 的正、负极,通过过电极线的依序通电,以扫描方式点亮 Micro LED 以显示影像。3) 驱动分类从驱动方式上可以将 Micro LED 显示分为两大类: 被动驱动和主动驱动,根据驱动方式不同,发光单元结构不同。1)使用倒装方式将 LED 倒装到 CMOS 驱动基板上则为主动驱动。2)使用内部金属连线将同一行(列)的 N 极相连, 将同一列(行)的 P 极相连,将行列电极引到四周,然后外加行列控制器进行行列动态扫描,这种驱动方式为被动驱动。 金属互联式-被动驱动被动驱动的 Micro LED 显示像素单元需要外部通过对 N/P 电极施加行列扫描信号来实现图像的显示。此结构的单个 LED 是互相隔离的,因此需要使用 ICP 刻蚀到衬底,由于刻蚀深度达到 5~6μm,后续进行金属连线时,金属线容易在深隔离槽处出现断裂。 单片集成式与晶粒转移式-主动驱动以主动方式驱动的 Micro LED 发光阵列采用单片集成或晶粒转移两种方式进行组装的。单片集成: LED 外延片被制成 LED 阵列(N×N 个 LED),然后将阵列整体倒装到驱动基板上。这种结构一次可以转移多个 LED 发光单元,但是它无法解决彩色化问题,而从同一个基底有选择的生长出三种波长的发光材料目前是不现实的。但晶粒转移技术为彩色化方案提供了可能。与单片集成不同,这种技术将 LED 刻蚀成单晶粒形状,其中晶粒大小在 1~60μm 之间,结合巨量转移技术进行晶粒到驱动基底的大批量转移并键合。短期由于巨量转移技术尚不成熟,使得这种方式成本比较高。2. Micro LED 显示关键技术和工艺1) LED 器件封装技术LED 器件封装有两条主要技术路线 SMD 技术路线和 COB 技术路线。SMD(Surface Mounted Devices)技术路线是 LED 上游厂商完成外延材料和芯片制造,下游厂商完成各种 LED 器件的封装和 LED 显示产品的制造。由于SMD 表贴灯珠为分立器件,在形成显示产品的过程中需高温焊接,受热冲击影响,降低可靠性;同时 SMD 表贴灯珠粘接力差,防护性能弱,在应用过程容易造成损伤,影响产品使用。因此 SMD 技术路线不适用于小间距 LED 显示屏的制造。COB(Chip On Board)技术路线是将驱动 IC 焊接直接焊接在显示基板后表面上,LED 晶元固定于显示基板的前表面,薄膜粘贴在显示基板前表面,LED 晶元为普通红、绿、蓝 LED 发光芯片,实现集成封装。由阵列模组、显示单元的高精密度组装实现 LED 超大屏幕拼接显示。由于 COB 集成封装技术更易于实现更小点间距、更高像素密度,是 Micro - LED 显示产业研究的主要热点方向。2) 转移技术目前 Micro LED 量产的关键技术便是巨量转移技术,巨量转移指的是通过某种高精度设备将大量 Micro LED 晶粒或器件转移到目标基板上或者电路上。3) 彩色化技术彩色化是 Micro LED 显示商业化的关键技术,现在主要彩色化方式有如下几种:UV/蓝光 LED+发光介质法、三色 RGB 法、透镜合成法。2.3.2. Mini LED 显示Mini LED 是采用 100 微米量级的 LED 晶体制作的背光模组,介于传统 LED 与Micro LED 之间。保证了体积小的同时,具有异形切割特性,所以在生产难度较低,良率高。Mini LED 和 Micro LED 是两种类似的小间距 LED 显示技术,只是 LED 芯片尺寸不同。Micro LED 的芯片大约在 10μm(0.01mm)量级,而 Mini LED 则是在 100μm(0.1mm)量级。由于 Micro LED 巨量转移技术还未达到可批量水平,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 Mini LED 显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LED 矩阵化和微缩化的效果,除了芯片尺寸的大小,还取决于像素间距。小间距 LED 显示像素间距在 2.0mm 以内,像素 Pitch 值在 0.9mm 以上的可归类为小间距显示范畴,像素 Pitch 值在 0.9mm 以下转移用 Pick-up 方式的归类为Mini LED,超高密度小间距 LED 显示屏像素间距能达到 0.8mm 和 0.5mm,目前能做到的最小像素间距在 0.49 mm。Micro LED 需要使用光刻技术的驱动基板,而 Mini LED 可以使用光刻技术的驱动基板,也可以使用 BT 板,甚至高精密玻纤板,因此不受面板厂的基板绑定。目前 Mini LED 显示产品得到蓬勃发展,索尼、三星及国内一些厂家均展出了 Mini LED RGB 显示产品,预计 2019 年开始具备量产能力。2.4. LCDOLED Micro LEDMini LED 显示对比2.4.1. Micro LED 与 Mini LED 显示的比较LED chip 从现有的 mm 级别,缩小到十分之一的 100mm 级别为 Mini LED,缩小到百分之一的 10mm 级别为 Micro LED。也有人用是使用 SMT 工艺还是使用巨量转移工艺作为 Micro LED 与 Mini LED 显示的区别。2.4.2. LCD、OLED 与 Mini LED 显示的比较Micro LEDMini LED 与 OLED 均属于主动型自发光显示,光的利用率高。而LCD 则是被动型发光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背光源提供光源。目前 LED 背光的 LCD 在市场上仍然占据主导位置。虽然有 OLED 新技术的产生,但液晶电视由于其细腻的解析度以及成熟的生产技术和普众的价格,目前以及以后几年也仍然会是主流。作为被动式发光的显示器件,LCD 光源利用效率及主观画质很难提升。因为LCD 面板透过率只有 3-8,光源利用率低,亮度比较难做上去。面板的穿透率取决于开口率,影响因素包括像素之间的遮光罩、电极与彩色滤光板的穿透比例。因 RGB 4K 分辨率的玻璃的像素点数量是 FHD 面板像素点的 4 倍,每个像素点对应一套遮光罩和 TFT 及电容CF 膜,到达 4K、8K 之后,每个像素点对应的开口率成倍减小,因此高解析度的 LCD 显示亮度更难做上去。各显示技术的性能对比如下表显示,OLED、Mini-LEDMini LED 在亮度、对比度等画质方面优于 LCD,但 OLED 在残影、寿命、解析度等方面较差。Mini- LED RGB 性能优异,但在尺寸上受限,PPI 到达值低,观看距离要求较高。而Mini LED +LCD 方案可以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手机、电视行业迅速发展的 OLED 面板技术已经拥有诸多技术优势,如省电、轻薄、可弯曲等特点,但是其弱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如烧屏、寿命短等问题。只不过由于手机的寿命较短,用户换机时间一般在两年以内,影响较小;而电视用的大尺寸 OLED 面板面积大、使用寿命往往达 10 年,影响就较为明显。Micro LED 显示产品性能优异、应用领域广、市场需求驱动旺盛。但 Micro LED 量产需要具备可量产工艺技术、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集成性强、技术、资源以及资本的整合等较高的门槛,而且高速和高良率巨量转移、键合及颜色均匀性问题是急需解决的难题。因此 Micro LED 显示在近期还无法形成主流显示技术。但其过渡产品 Mini-LED 显示结合 8K 技术及 5G 通讯技术,在技术及工艺上均得以实现,产品性能优异,有破壁 OLED 的趋势。如今随着市场需求驱动以及技术迭代,显示技术已经由画质与内容的二代技术逐渐过渡到第三代。行业内众多厂家如三星、苹果、友达等已加大对三代显示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同时,随着第三代显示的需求推动和技术发展,Mini LED 由于其优异的电流饱和密度、更高的量子效率以及高可靠性,已经成为目前技术的热点,在显示,VLC 通讯等方面被广泛研究。三、光电显示技术的主要应用趋势和方向3.1. 显示平板化3.1.1. 平板显示技术的结构及材料比较平板显示因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画质好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仪表显示、车载显示、数码相机、智能手机、个人电脑、电视产品等领域之中。TFT-LCD 具有色彩逼真、画质清晰、轻薄节能等优点,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除 TFT-LCD 外,平板显示技术还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Diode , OLED) 显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QLED) 显示、微发光二极管(Micro-LED)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3.2. 显示大屏化3.2.1. 显示屏大型化的三种主流显示技术3.2.2. 当前主流大屏产品或解决方案1. 室内大屏幕电视产品从产品创新层面看,对比度、色域、响应时间、功耗等一直都是屏幕创新的几个核心战场,所以高端中大尺寸产品支持 WCG 与高对比度为未来重要产品差异化,也是中大尺寸产品下一个关键技术创新。当前室内大屏幕电视,还是以 LCD 屏幕为主,由于 OLED 应用于大尺寸还不成熟,而 Mini LED 背光的 LCD 为当前条件下的最佳解决方案。各厂家对此均进行了较大研发投入。Mini LED+LCD 的形式由于可以做到 OLED 的性能并且做到高 PPI 高解析度,且技术成熟成本低,有望在 2019 年实现量产。2. 大屏幕拼接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近 60%的成本由显示单元组成。显示单元可以分为背投拼接(DLP 为主)和平板拼接(LCD、PDP 为主)两大类产品,各有优劣。高端市场(例如:控制室)客户以政府部门为主,对于拼接效果的要求比较高, 所以主要被以无缝拼接以及优质画质(相对 LCD,画质不依赖于分辨率)为特点的 DLP 产品尤其是激光 DLP 产品牢牢把控。而中低端市场(例如:安防监控、会商、户外活动)客户对大屏幕的拼缝要求较低,所以主要被以高清、高亮、低价为特点的 LCD 产品控制。3.2.3. 大型显示屏应用的定制化趋势“定制化”并非只是针对项目进行的项目定制开发,而是指在不同的应用需求方面,从以往的大产品概念满足所有需求的基础上,开发出针对细分市场的定制化产品。通常 LED 显示屏下游应用可简单地分为户外、半户外和户内,但这种简单分类不能为 LED 显示屏厂家的产品布局及市场调查提供清晰的方向:针对不用的应用特点、获利模式及项目模式,LED 显示屏可分为传媒市场应用、租赁市场应用和小间距市场应用;在产品设计上,传媒产品趋向大尺寸、前后维护等方向发展;租赁产品趋向框架式设计、压铸设计、快速安装、快速维护等方向发展; 小间距产品则向尺寸比例、系统解决方案、1080P 高清、高精度设计等方向发展。四、新应用临界推动 LED 在显示方面应用拓展4.1. LCD 和 Micro LED 显示技术新进展4.2. 光电显示的现状和趋势4.2.1. LCD 显示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成熟,成本低廉,仍然在显示市场占据着主流地位OLED 显示具有画质优良、轻薄、功耗低、可柔性显示等优点,OLED 显示技术的出现使显示行业摆脱了传统 LCD 的背光源,开创了自发光显示的未来发展方向。但是虽然目前 OLED 显示技术发展较快,但与 LCD 显示相比,其技术还不够成熟,OLED 材料的稳定性以及封装密闭性技术还有待提高,而且 OLED 成本还很高,尚待新的技术和材料的继续突破。而 LCD 显示正通过 Mini LED 背光技术、量子点背光技术、纯色硬屏技术、柔性显示等技术创新来不断提高其综合性能,保持其主流地位。在相当一段时期内,LCD 和 OLED 仍将还会共存于市场中,相互补充,激烈的竞争有望让消费者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4.2.2. 具有经济性的 Mini LED RGB 直显技术的量产大概率在近两年内将会有突破性进展Mini LED 和 QLED 显示这两种自发光显示技术,在理论上较 OLED 显示拥有更好的颜色表现、更久的工作寿命等优势。Mini LED 可以做 LCD 的背光,也可以直接拿来做显示屏,目前 Mini LED 直显还面临主要困难还是成本较高,目前主要在高端酒店会议庆典等商用租赁、大型会议室视频显示和更高端的裸眼 3D、AR 和VR 应用等场景开始试用推广。Mini LED 直接制作显示屏分辨率必须够高,使人眼在观看距离内无法看出Mini LED 的颗粒来。2019 年以来,Mini LED RGB 直显的技术进步明显,国内部分领先厂商的 LED 芯片尺寸可以做到 100μm×100μm,像素间距已经可以做到 0.5mm。4.2.3.2020 年是 Mini LED 背光+LCD 产品量产的元年,Mini LED 技术应用当前已经具备经济性1. 高动态范围以及削弱的光晕效应是 Mini LED 带给 LCD 突出的优势目前的 LED 背光的芯片尺寸大,导致了在黑白像素之间漏光比较严重,这种现象称为光晕效应。Mini LED 技术跟普通的高亮度 LED 相比,Mini LED 发光效率会差一点,但是它的耗电量跟普通高强度的 LED 比较不会差太多,目前发光效率比较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分区调光)来补偿。分区调光是指根据需要把 Mini LED 显示屏的背光划分为几百到几万个区域,每个区域对应多个像素点,且各区域的亮暗可以独立控制。这样做,显示屏的明暗对比度能够提升到跟 OLED 一样的1000000:1。对于图像暗的区域,Mini LED 就设定在关闭状态。如果图像需要特别明亮,比如烟花,那么我们可以增大这个区域 Mini LED 的亮度。如此一来,不但明暗对比度大大提升,而且可以省电 3 到 4 倍。在 TFT 驱动的 Mini LED 背光源上面加一个散光膜,就可以获得均匀的背光。2. Mini LED 背光技术的接受程度比 Micro LED 更高一个 Mini LED 控制大概 30 个 LCD 的像素,而人在某一距离下观看时,肉眼分辨率有限。利用这个原理,加上最佳的区域划分数目,我们可以将光晕效应压制到最低程度,达到和 OLED 一样出色的表现。此外,Mini LED 的亮度、明暗对比度、色彩饱和度,都可以让 LCD 的动态范围提升百倍甚至好几千倍。而 Mini LED 比 Micro LED 更容易制造,良率更高,技术上已经证明可行。所以 Mini LED 是 LCD 此一轮发展的进化核心动力,这种升级将使得 LCD 如虎添翼。2019 年以来 Mini LED 显示产品密集发布,苹果、TCL、海信、华硕、群创、友达、京东方等巨头纷纷推出 Mini LED 背光或类似技术的电视、显示器、VR和车载显示等终端产品。3. 在移动显示的应用范围里,MiniLED 的高动态范围、高色彩饱和度、长寿命和省电等特点非常重要随着 5G 网络及工业 4.0 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及增强显示等新技术的出现,对平板显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将推动平板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近年来的各类展会中,友达、京东方、天马和 JDI 都不约而同地展出 Mini LED 样机,包括游戏显示、智能手机、车载显示和 VR 等。据媒体报道,苹果最快将在 2020 年第四季度至 2021 年一到二季度分别推出配备 Mini LED 显示屏的 iPad 与 MacBook。4.2.4.未来的光电显示市场,Mini LED 背光的 LCD 和 OLED 各自发展,长期共存现在 OLED 最大的优势是柔性可折叠,但是柔性 LCD 也呼之欲出,友达、群创和 JDI 的可弯曲屏早已问世,只是没有量产。现在英国的 FlexEnable 公司把OLED(有机液晶显示技术)这种可卷曲的 OLED 技术转让给了中国的信利,再加上可以做在塑料基板上的 Mini LED,Mini LED 背光的柔性 LCD 指日可待。LCD 技术汇纳百川,各种先进的背光技术都用得上,刚开始是 CCFL,然后进步到 LED、量子点,现在又把 LED 变成 Mini LED 分区调光,解决了 LCD 升级换代的各种瓶颈,让 LCD 的性能又上了一个新台阶。OLED、LCD 和 Mini LED 都是 TFT 技术,所以不会像当初 LCD 彻底取代 CRT 和PDP 那样,而是会共存,有些应用对 LCD 更适宜,但有些应用也许对 OLED 或者 Micro LED 更有利。……(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