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线上科研-学路漫漫,每一个热爱科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囧哥们

线上科研-学路漫漫,每一个热爱科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上个月,一则佛罗里达大学华人博士生自杀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披露,其自杀的可能原因浮出水面:要求撤销出错论文,被导师拒绝。事件发生后,在这位陈同学提前设置好的一篇发给家人和朋友的邮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这样的信息:从上面的邮件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同学首先对自己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篇ISCA这件事感到非常愧疚;此外,他还表示自己在随后对论文又进行了修改,使论文完完全全成了一篇“说不通”的“糊弄论文”。迫于自己内心的谴责和忌惮于在学术圈名誉受毁,陈同学最终选择了自杀。然而,陈同学这次“学术不端正”行为,其实并不能完全怪罪于陈同学。据陈同学身边的好友称:他并不是心胸狭隘经常想不开的人,导师给他的压力太大,是长期的、野蛮的,而且是动辄拿着开除或不毕业进行威胁的。——信源:美国中文网正是陈同学老师的不断咄咄逼人以及迫使其进行不道德的学术行为,才最终将陈同学逼上了寻短见的境地。而北美留学生还曾曝出:陈同学的老师在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时还曾拿出陈同学的“糊弄论文”进行讲述。在6月25号,《Science》则在官网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对“读博困难户”进行劝退的文章(文章题目:It's ok to quit your Ph.D)。文章中提到目前美国1/4的工程类博士会选择不去读博士。而且读博之路困难重重,Science建议那些实在不想继续读博的学生可以选择放弃。你可能觉得,读博不就是上学吗?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呢?看看下面Science的这段话你就知道了。Roughly a quarter of U.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D. students leave their graate program within the first 3 years, according to data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of Graate Schools. To some, that number is alarming—a problem to be solved. And in some cases, it may be—for example, if it’s e to harassment, discrimination, financial hardship, or other factors unrelated to personal or professional goals.在读博过程中,博士们可能遇到骚扰、歧视、经济困难以及其它一系列问题。更艰难的,是在科研期间遇到的无助、看不到尽头、以及来自同龄人的压力。这些都使得博士的科研之路困难重重。其实,如果能够在科研过程中遇到一些良师益友,上面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但如果一个人的科研之路遇上像陈同学遇到的那般老师,科研之路将更加变得举步维艰。可见,对于任何科研来说,一个靠谱的老师都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是想要通过短期科研提升自己的背景,还是长期做科研,一个靠谱的老师不仅能够教给你知识,更能让你省去很多迈向目标的弯路。学长相信,对于大多数做科研或走上科研之路的人来说,大家起初都是知道自己究竟是想要什么的。然而,有的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逐渐在科研之路上迷失了自己;有的则遇到了良师益友,在科研的路上越走越坚定。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无论抱着何种目的,每一个热爱科研的灵魂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集思学院,也将陪伴热爱科研的你一直走下去!

线上教育没用?醒醒吧!它是科技助推下的多元化教育

新型冠状病毒席卷了中国,阻止了我们外出的步伐,却挡不住我们求知的欲望。谁也别想阻止我们学习!“停课不停学”的号角一吹响,钉钉、腾讯课堂、雨课堂、QQ群课堂等科技产品纷纷涌向教育领域。教师们绞尽脑汁,熟悉各种高科技操作,成为荣获众多学生小红花的“网红主播”。看到孩子总喊不会,很多人便认为线上教育没用。但真的是这样吗?醒醒吧,这已经是一个科技时代,我们再也不能沉迷于过去单一的知识课堂——线下教育了。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输入、输出信息的方式。科技,让教育多元化。(一) 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科技,让教师们从手执一粉笔,走向手拿一鼠标,手敲一键盘。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也从线下走到了线上。“在上网课的日子里,我走过最长的路,就是老师的套路”,这是很多学子的心声。为了确保教学的正常有效进行,很多学子总避免不了各位科任老师的检查:网上签到、抽问、试卷、小组发言、晒笔记等等。在这一段被疫情笼罩下的日子里,中国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技,让教育的方式多元化。(二) 教育资源的“公益化”和“私人定制化”。百度、搜狗、作业帮等的科技产品,拓展了我们解决疑惑和分享知识的渠道。在这些科技产品的助推下,知识正源源不断地走向“公益化”和“私人定制化”,鼓舞我们对知识不断探索。借助科技产品,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用得着为孩子的“这道题怎么做”、“这个英语怎么念”、“这篇作文怎么写”而发愁吗?当然不用!掏出手机,语音输入,或拍照搜索,孩子们的疑惑,便会迎刃而解。热心网民、知心老师,时刻准备着你们的提问哦。(三) 教育观念的温情化。线上教育,让腼腆的孩子可以在屏幕前大胆地发言,突破性格缺陷,增强自信心。我们总会发现,在网络上滔滔不绝的他,在现实中却是如此的腼腆。在科技的推动下,再羞涩不过的他终究暴露了他的种种看法。师生间的距离也逐渐地拉近。线上教育,并没有改变“教书育人”的初衷。面对科技的诱惑,各位学子们要坚持正确的是非观念,端正好学习态度,用好线上教育。

张静

浅谈线上教育

线上教育,顾名思义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过去几年间,线上教育凭借高效、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新风尚,既满足了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线上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堂空间的转移。面对教学空间转移带来的教学场景变化,现有的教与学的心理、方法、环境、能力均需要做出适应性的改变,才不至于在突来的疫情面前陷入慌乱。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线上教育无疑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线上教育是“教育+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也为工业化时代“班级制”模式向信息时代“个性化”教学模式(课堂3.0)的升级提供了有益的积极探索。本文就线上教育教与学的习惯、方法、环境、能力四个方面浅析如下。一、习惯传统课堂,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老师,学生已经习惯了授课、听讲、笔记、互动、作业的模式。线上教学没有了这样的工具和物理空间,老师面前不再有嗷嗷待哺的学生,学生身边也没有了全神贯注的同学,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电脑等电子设备。传统课堂的交流与互动不复存在,老师感知不到学生的听课状态,学生不在老师监督下能否全神贯注?诸如此类担心的问题如何解决?面对面授课的教学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线上教学习惯的养成、教师和学生素养的提高,是需要教育管理者、教育实践者、学生、家长、社会共同积极努力去营造与探索。二、方法线上教育不是简单的课堂空间的转移,也不是网络直播,不是老师把在传统教室授课的内容改变为对着电脑授课,学生也不是把电脑屏幕当老师,简单听课记笔记。围绕线上教学自然有线上教学的方法论,不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为单纯的线上授课,也不是把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场景全部搬到网上。电子课本、同步教学资源的使用、板书和学科工具的使用、课堂互动、课后作业的完成及批改,错题的分析、个性化辅导、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评价等等教学行为都会发生变化。如果要让信息技术把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场景形成闭环,那么就需要一套“平台、工具、资源”,即数字校园一体化平台、教学操作系统、课本资源。从目前市场来看,沐坤科技公司基本完整地构建了“平台、工具、资源”三件套(详情见本账号发布文章<停课不停学 ‘课堂3.0’新时代‘教师三件套’>),这也是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基于“三件套”的教学行为,困扰教育行业多年的大数据能力会逐渐绽放异彩,为个性化教学、教育均衡、教育成效分析评价提供强有力支撑。三、环境1、空间环境: 线上教学,首先在线上,需要一个空间课堂(教室)。本次突发疫情,对线上平台需求骤增,教育科技类公司相较于互联网公司,在C端线上的服务运营能力捉襟见肘。互联网公司如腾讯、阿里的视频会议、在线课堂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与支撑能力。大量教育科技类公司线上平台的瘫痪,给本就如履薄冰的线上教学探索蒙上了阴影。但假以时日,随着技术手段的革新互联网公司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未来线上课堂将如自来水、电一样成为整个社会的公共基础设施。2、教学环境:有了稳定、流畅、清晰的空中课堂,也只是解决了不见面的“教室”的问题。教学的本质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线上组织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需要有一套符合线上心理、习惯的互动教学课堂环境。这个环境即本文提到的“平台、工具、资源”三件套。三件套的建设与引用,即将成为线上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3、社会环境: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乃至全社会都要对线上教育有个正确的认识——它不是不时之需,未来必将成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将因其高效性而愈发重要。因此为线上教学营造积极的制度环境与容错氛围,对于线上教学是急迫的。四、能力可纵使是心理上做好了准备、掌握了科学的方法、营造了完备的环境,也无法保证线上教学活动的有效展开,我们还需要具有针对线上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力”不仅仅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能力,还包括线上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技术服务能力、课程设计能力等等。另外,教育类科技公司提供产品能否匹配教学的能力也十分重要。为教育而生的科技公司,应该针对教育的特点去设计、去优化,真正在做高效的课堂工具。线上教育是21世纪有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后的产物,前方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需要保持好奇心。需要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师生、家长、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教育科技服务公司、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复兴中华的人才战略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章。

既而有生

远程组会、线上写作课|线上科研原来可以这样做!

编者按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化工系张强教授快速响应学校号召,与课题组同学们一一交流课题,让大家安心居家开展科研工作;定期开展远程组会交流讨论,保持科学研究照常开展。张强课题组常年致力于能源材料研究,特别是在金属锂、锂硫电池和电催化方面的研究。对于这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课题组,延期开学的决定其实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课题组的研究生将无法返校开展实验。那么,究竟这个课题组采用了怎样的措施来保证了高效的线上科研呢?远程组会,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张强课题组海外研修分布图其实,这不是张强课题组第一次实现远程科研。2018年11月-2019年8月期间,课题组的三名直博生(2015级直博生赵辰孜、张睿,2016级直博生陈翔)分别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开展研修工作。“如何克服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远程指导三位在海外研修博士生的博士课题”成为张强思考最多的问题。在与三位博士生频繁的微信和邮件交流之外,课题组决定引入一套会议系统,根据三位在海外博士生的时间安排适当调整组会时间,让他们参与到每次组会的讨论,与课题组其它同学及时交流工作,互相成长,形成良性互动。也正是有了这样的远程平台,组内学术交流与讨论突破了空间限制。远程组会(海外博士视角,2019年1月截图)得益于之前的经验积累,此次疫情期间,课题组也吸取成功经验,及时开展了线上组会。为保证讨论的高效性,张强将组内同学按照锂硫电池、碳负极、电解液、固态电解质、理论计算五个研究方向分组,让同学们分别进行深入的探讨。目前,组会已经进行了十余次。组会上,每一位同学都要分享自己的研究进展,同时与组内的同学积极的交流讨论。谈起线上组会,博士生陈筱薷说:“虽然不能‘面对面’,只能‘云端相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组会讨论的效率,和在校内一样,有时讨论得激烈起来,经常一说就是一下午或一晚上。”定期充分而深入的线上讨论,通过科学探索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课题组同学紧密联系了起来,合力攻关科学难题。线上组会(2020年2月截图)因人而异,定制假期工作安排“响应学校号召,尽早改签车票,务必不能提前返校。”这是张强1月27日在接到学校延期开学的通知后,第一时间对组内同学的叮嘱。其实面对这样的要求,很多组内同学对无法及时返校开展科研、耽误自己的实验进度还是非常担心的。为了让同学安心,也为了让同学明确居家科研计划,张强迅速与组内同学进行了“一对一”的深入交流。“你们老家那里疫情情况怎么样?”张强的开场白,总是对同学家乡疫情发展以及个人健康状况的关心,然后,再依据个人进展情况,「私人定制」线上的科研方案。张强在线上与同学交流“准备博士毕业的同学可以抓紧整理论文、准备论文送审;手里有数据的同学可以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准备投稿;暂时没有数据的同学可以进行文献调研,深入思考领域内关键科学问题,为回校的科研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在因人而异的工作计划指导下,组内的同学很快的定下心来,立刻投入线上科研。能力提升,开设线上写作课程“如何更好地利用居家学习和科研时间”,张强思考了很多,也进行了许多新尝试,其中一个,即是建立了课题组内的写作提升班。为了增强针对性,他还按照同学的写作水平将组内的同学分成了基础班和进阶班,分别进行指导。每周由组内的一名同学分享一篇自己的科研论文初稿,其他同学在阅读后结合个人的理解,对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大家线上讨论,对论文修改再进行充分探讨;最终汇总意见后,由分享的同学再次给大家发送论文修改稿。这让大家充分感受到字斟句酌打磨稿件的效果。反复打磨、共同修改之后,分享论文的同学也觉得获益良多:“看到组内同学的众多审稿意见,意识到自己的论文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当然改完之后的论文质量也有了提升。”而“意见方”的同学同样有很大收获:“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了‘一篇好文章是怎样诞生的’,对于论文的写作与修改有了新的认识。”组内同学写作课笔记诸如此类的线上科研技能提升分享,张强还组织了许多,比如面向组内的计算软件培训,让同学掌握理论计算知识,又或者是邀请第十六届全国“挑战杯”6位获奖学生,为组内参与SRT的本科生在线分享本科阶段科研训练的经验……张强课题组,正在努力实现现有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用信息技术打破距离的限制,在‘远距离’情况下依旧能因材施教塑造研究生能力,激发学术志趣,形成合力科研攻关,这也是未来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之一。”张强课题组合影疫情期间,像张强课题组一样,清华的众多课题组结合各自特点,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技术手段,让大家可以安心居家开展科研工作。虽然清华师生散布祖国各地,但克服困难保证科研的心却团结在一起,「宅家」高效科研、同心共渡疫情。来源|清华研读间微信公众号(ID:qinghuayanjian)文字|普鲁士蓝编辑|普鲁士蓝、粽责编|巫山云

线上教育:引领未来教学变革新形态

一、 初遇线上教育我与苏州线上教育的美丽邂逅,缘于2018年春天苏州市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在线直播、在线答疑教师培训”会议。在此之前,我对“线上教育”一词虽有耳闻,然而并未切身体验过,只能在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画面,颇有些“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一位。在我的想象中,“线上教育”改变了当前班级授课制的固有模式,学生或坐在家里电脑前,或聚在图书馆的角落里,利用网络设备……然而细想下去,具体细节却总是模糊不清。通过这次培训会,我聆听了领导专家的介绍,观看了试点学校的演示,才第一次对“线上教育”有了更为真切的了解: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小学到高中、全学科覆盖、2500G视频资料、名师团、全免费、资料中心、问答中心、学习中心、个人中心……这些生动鲜活具象的画面,填补了我对线上教育原有的认知空白。在我的眼前,一个崭新的教育空间缓缓打开。这是有别于以往任何传统教育的新形态,线上教育突破了“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的限制,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导、以教室为阵地”的教学方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何时学、在哪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些原有“规定性”的动作,此刻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自己需要的知识。二、 参与线上教育真正参与线上教育,应该从2018年6月的线上答疑算起。2018年5月底,苏州线上教育中心面向全体直属学校开放,其中市级在线答疑工作由各直属学校以星期为单位轮值承担。遵照文件要求,我负责遴选上报苏州中学语文学科在线答疑教师信息,并带头参与首轮在线答疑工作。通过参与在线答疑的切身实践,我进一步熟悉了苏州线上教育中心的操作流程:用电脑、手机或平板登录在线答疑网络系统的“问答中心”值班答疑,对学生提出的相应问题给与解答。这是一种与日常课堂答疑完全不同的形式,在线师生随时随地开展互动问答,不受任何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空间,颠覆了传统面对面的问答方式。这种在线答疑的形式,不仅适用于日常学习答疑,更适用于周末或者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学生不便到校请教老师,教师也不便到校辅导,便可充分利用在线问答的形式,随时随地线上互动解决问题。即使学生或老师在外地游学,或在家中避暑,也不影响线上互动。而对于比较腼腆的学生,上课不敢举手提问,课后不好意思请教任教老师,也是一个极大的便利。在线授课是我亲历的更深层次的线上教育。我于8月7日的上午,在教师发展中心的直播室,面向全市学生在线开设了一堂《考场写作怎样拿高分》直播课,切身体验了在镜头面前上课、在视频上与学生互动。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线上教育显著的优势在于:一是受众范围扩大——打破传统课堂,允许成千上万名同学同时参与;二是上课资源可及时保存——便于未能及时参与的同学随时调阅,即使已经参与的同学也可以通过再次看课学习。这同时也是优质教学资源聚沙成塔的惠民工程。线上教育以其超越时空、方便快捷、便于存阅等优点,作为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式,至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必要补充,必将成为引领教学变革的新形态。三、 思考线上教育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开通线上答疑与直播课等,标志着苏州教育从传统单一模式向未来多元形态模式转型。可以说,线上教育是网络时代的必然产物,也具有其超越传统模式的种种新优势,实现了教学与学习过程的网络化融合。对学生而言,通过线上教育,学习渠道更多元,学习过程更有趣,学习方法更个性,学习效果更显著。然而凡事都不可能完美无瑕,线上教育亦然。在参与线上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也切身体会到,线上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以其替代原有的传统教育,它只是传统教育的必要补充。未来教育应是更加多元而包容的教育,而非以此代彼的单一固化教育。四、 展望线上教育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越来越深入地体验到数字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奇妙。诚如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所指出的,数字化世界的出现转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运行方式。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推出的在线答疑的直播授课等,正是适应时代呼唤与师生需求,着力打造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融合型多元平台,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惠民工程。未来的线上教育,不仅仅是学生上网收听、收看,教师授课和提问答疑的平台,更能呈现立体的虚拟教室空间。它将既具有超越时空的操作优势,更具有彼此课件可控、互动高效的学习情境。笔者相信,苏州线上教育平台会日益完善,苏州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声明本文内容转自苏州市电教馆《在线》,原作者为江苏省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苏州中学程振理老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盖公

线上教育在教育新模式下该如何发展

4月23日,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商会与华为云联合举办的“激荡向前 2020互联网教育企业家年会暨华为云在线教育创新季发布会”在京召开。本次活动邀请了教育界、投资机构的企业家及教育家,以全新的形式感知2020新经济、新科技,探讨教育企业发展新动力,共享企业转型成功经验,预测未来教育发展方向。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杨丹在致辞中表示,疫情影响了各行各业。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试金石。在线上教学过程中,现有的信息化教育手段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是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需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行业将是5G和AI技术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助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与企业协同建设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服务将成为一种常态。有必要建立教育系统与社会在线教育服务主体的协同机制,建议给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更大的自主权,通过政策支持以及有效的监管机制,以开放的态度购买企业在线教育服务,利用先进的技术与服务,打造高质量、专业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效率。在合作机制中要有效界定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责、权、利,真正实现“政府引导、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协调创新,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校企的良性互动促进在线教育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海淀区第十届政协委员、互联网教育商会会长张爱志在致辞中表示,疫情期间,有无数企业伸出援手,为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湖北武汉等地区捐钱捐物。互联网教育企业也发挥自身优势,捐出很多课程和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共有百余家企业为湖北武汉等地区的中小学、医护人员子女捐赠免费课程资料。疫情让互联网教育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但是企业也在面临线下复课、OMO转型等挑战。华为云中国区销售总裁冯其友以“云、AI、5G,助力在线教育智能升级”为主题进行分享。他表示,疫情使得在线教育市场需求爆发,极大地提高了在线教育的渗透率,培养了用户的使用习惯。但是这次疫情也暴露出传统直播型授课无法满足在线教育需求等问题。在线教育的未来并不是把课堂搬到线上,而是要借助云、AI、5G等新数字化技术,融合重塑在线教育新形态,实现线上的个性化、智慧化教育。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研究室主任张艳玲介绍了“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学——中小学在线教育应用调查”的相关情况。调查显示,教育部倡导的“停课不停学”让全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得到极大地释放与协同,实践者、参与者对在线教育的认知全面提升,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实践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多维创新。同时,张艳玲提到,调查发现了当前在线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一是当前信息化配备多样化发展,部分区域需加强整体规划;二是师生基础条件基本满足,但仍需关注少数困难群体;三是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基本实现,但应用差距可能持续加大;四是教师在线教学认知与经验有待提高,教研培训需同步加强;五是学生对在线教学接受度较高,但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足。疫情期间,中小学在校教育应用呈井喷之势,为在线教育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此外,发布会还举办了主题为《顺势而为——科技赋能教育的动向与变革》的圆桌论坛。由蓝象资本创始合伙人宁柏宇、好未来未来魔法校总经理陈体銮、爱培优CEO张金荣、豌豆思维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于大川、环球优学联合创始人张建生、童画森林创始人王心卉共同探讨OMO教育模式的升级与探索。

没问题

突破线上教育的新痛点,为方便与效率而生!

随着AR/VR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行业与这一技术的融合也在加剧。然而,在今年新冠疫情全国停课不停学的线上授课中,AR/VR技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当前,AR/VR技术作为一种教学工具,通常只被应用于公共教学场景中。大多数提供AR/VR技术服务的企业,也只为学校服务,例如帮助学校建设多媒体教室等。在疫情爆发时,绝大多数学生在家上网课,他们的家里没有AR/VR眼镜,这导致AR/VR技术没有在疫情期间发挥到作用。而缺少了AR/VR技术助力的线上教育,也难以带给学生全景化的教学体验。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在线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精力难以集中。人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左右,缺少了教室中身边同学奋笔疾书的氛围熏陶、缺少了老师时刻可能走到自己面前的紧张感、缺少了课后同学互相探讨问题的思想碰撞,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动力就会下降,自制力不足导致难以在线上授课中达到和线下等同的效果。而在AR/VR技术的辅助下,佩戴AR/VR眼镜的学生可以看到老师在眼前的全息投影,加强线上学习时的浸入感,提升学习效率。突破线上教育硬件和内容的两大瓶颈,也是瑞而克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线上教学本就是为了方便而生的,也不应把老师的精力浪费在摆弄硬件上。瑞而克整合AI人工智能、云计算、5D成像、VR空间创作科技,为教育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无缝对接主流直播平台,解决传统直播痛点,多个直播场景套餐赋能给所有教师!

巴河镇

线上教育能否成为主流教育?

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许多家线下教育机构纷纷倒闭。各种线上教育成为当下主流的教育形式。在学校任职的老师也第一次拿起了手机,给孩子们在手机上上课。那么在开学以后孩子们能否适应在学校上课呢?就从我身边我看见的例子来说,线上教育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我所看到的当中,线上教育只会让学习好的孩子学习越来越好,让成绩差,自觉性差的孩子学习更加糟糕,当然这也只是我所看到的。有一位家长,在假期期间孩子的成绩直线下降,最近也找我一对一补习,在刚开始补习的第1天,我就发现,在上网课的时候,孩子的专注力没有在学校的时候好,甚至老师在网课讲过的内容根本一窍不通,好像根本没接触过一样。我也仔细问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原因呢?这个孩子告诉我,在上网课的时候,没有在学校的时候有积极性。其实很简单,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现在孩子有什么不会的,可以通过很多的软件或者是上网查阅都能学习到,那既然如此,老师在上网课的时候,难道和孩子在网上所查阅的资料有什么不一样吗?只不过就多了一点,老师比较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但是在上网课的时候有很多的时间限制,还有很多的原因的限制,不能面对面地看到每位同学现在学习的状态,就算你比较了解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还是不能够像在学校一样能够立马指出或者指正,所以我认为网课可以上,但是不能成为老师上课的主要趋势。当然也有站在反对方的,他认为现在科技发达,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的学习内容,为什么偏偏要去学校呢?但其实这就是家长自己的原因了,你认为给孩子一部手机他可以学习到很多知识,那老师的责任在哪呢?你的责任在哪呢?而且有些学生自觉性比较差,在没有家长监护的情况下,自己用手机已经玩起了游戏或者聊起了天。所以我觉得线上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和网络一样,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希望大家正确利用科技来改变孩子学习的状态。所以我觉得网课还有线上教育,只能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辅助工具,不能成为当下主流教育,也希望马上快开学的或者已经开学的学生们能够赶快恢复状态,毕竟已经又到了毕业季,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生死斗

线上教育形式如何发展,未来能否成为行业蓝海?

线上教育可谓是一个大蛋糕,特别是现在的经济条件下,很多人都看好线上教育的发展前景。甚至很多人都想要加入到线上教育的创业大军当中。为什么这么说?首先从线上教育的优势上来说。如果你留意过一些线上教育网站的话,所有的线上教育平台所打出的口号几乎都是一样的,随时随地,想学就学,能够利用所有的碎片时间,用最方便的方式,最简便的途径,使自己不断地充实。巴菲特说过一句话,人和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两个人看的书不同。好吧,这个不是巴菲特说的。但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句话确实是十分有道理的。这个书,不是狭义上的书,而是广义上的学习。以前的时候,人们的生活不是很忙,抽时间上个夜校,或者是自己花时间自学,都是一个提升自己文化水平的妙招。但是现在,很多人的时间已经被各种各样的事情塞满。比如,20岁出头的人,会想要通过学习,将自己本职工作的技能更为熟练化,毕竟现在这个时代,虽说大学生遍地走,研究生多如狗,这个不仅在一方面加大了全民素质,更重要的,对于年轻人而言,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力度。面对如此优秀的竞争对手,你如何才能不被世界淘汰,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学习。这个也是为什么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上学习平台,井喷而出的最关键的问题。根据2019年艾瑞发布的产业报告,线上教育模式当中,成人教育依然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按说,K12应当是教育的主流,因为他们本身定位而言,像K12阶段的孩子们,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现在大把的线上教育网站应当是以他们为主才是,但是艾瑞的报告却显示成人的市场远远超过了他们,这说明什么,说明成年人学习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并不逊色于正在学习阶段的K12们。学无止境和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这个数据中,被反应的如此真实。需求造就供给,这个是未来线上教育,成为资本界共同看重的一个大蛋糕的前提。市场提供给你了,做不好的话,那只能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在最近这个时间段,很多人对于线上教育的蛋糕尤为看重?毫无疑问的就是此次疫情的影响。首先在影响力方面,线上教育在此次疫情当中,无疑是占据了先天优势,知名度方面完爆其他的所有的产业。疫情使家庭为单位的共处时间得到了延长。而家庭当中只要有一个人在线上学习过,那么对于线上学习的推广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更何况最近因为疫情原因,很多官方途径都在宣传线上学习。这个无疑是给在线教育披上了一层金光闪闪的外衣,官方发声,相较于你一个学生一个学生的做口碑而言,其效果好了可不止一点半点。其次,随着技术的发展,智慧形社区,智慧型校园的打造已经被很多人提上日程,随时随地的学习,随时随地的做好知识共享,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趋势,无论是各个行业还是各个机构,大家都需要往这个方向发力。未来5G在中国的应用可以预想,肯定是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彻底。而目前线上教育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就是网络的需求。其实经过疫情期间这段时间的了解,大家已经发现,一个好的教育平台,少不了质量很高的教室作为依托。而真正意义上能够达到随时随地的上课的要求,那更是少不了对于网络的高要求。未来网络的发展,对于线上教育的推进,简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个是目前很多人看重线上教育的另外一个原因。基于以上原因,未来短时间之内,或者是十年为限的很长一段时间之内,线上教育同样具有很高的增长动力,仅2019年是数据就可以看到,APP的使用天数相较于去年同期提高了14%,单日使用次数提高了27%。这说明目前在线教育增长的强劲势头已经初露端倪。目前,国内的教育行业,整体上来看都有互联网程度比较低的问题。学校教育、公司以及机构教育、家庭教育等传统的教育模式,在线上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分层化。各种教育种类更加细分,更加具象化。这对未来的线上教育的从事者来说,提出了一个更高的挑战。要在现在已经分层完成的现状中,竞争那些有限的市场份额。但是其实也未尝不是一个机遇,因为平台已经搭建完成,只需要站在目前的行业搭建的肩膀上发展就行。一切都是有利有弊,都是对立的过程中完成有机的统一。线上教育行业,不失为未来一个新的发展风口,现在看来,上车似乎还不算太晚。搜索公主号【国强网】,了解更多。

世丧道矣

线上教育应是高等教育新形态

线上会议、应急人才管理、男性配偶陪产假期……5月18日,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向媒体介绍了他今年准备向全国人大提交的六条建议。熊思东多次调研、交流,形成了这些建议。他说,今年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主要是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后疫情时期”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疫情期间,学校开设线上课程。熊思东认为,线上教育拓宽了教育空间和课程容量,这也是一次倒逼教育改革的契机。他建议依靠智能信息技术重塑高等教育形态。“不要把云中教育和线上教育作为应急之举,而要让它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形态。这既是大学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际高等教育的新趋势。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做好云中大学和线上课程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探索高等教育治理新机制。”熊思东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应急管理专业,但都挂在公共事业管理、消防、安全工程等学科下面,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直到今年2月,武汉理工大学才获批设立我国首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熊思东建议加强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我们希望在硕士、博士特别是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方面,加快专业布局,创新学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培养更多应用型应急管理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希望能利用‘应急+医学’‘法学+医学’等一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培养出复合型人才。”“病毒无国界,应急管理专业人才要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要懂国际法、懂国际运行规则、懂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熊思东说。作为免疫学专家,熊思东时刻关注疫情的发展态势。他广泛深入调研,及时对疫情防控提出意见和建议。应国家部委邀请,他参与新冠病毒应急专项科研攻关项目的立项和评审工作,积极参与研制新冠疫苗、制定临床技术规范。他指导苏州大学科研团队围绕新冠病毒检验、药物研发、消毒消杀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消毒机器人等相关成果已在防疫一线得到应用。同时,他向全国人大紧急提交了《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对高校教学秩序影响的政策研究的建议》《关于完善疫区人员排查措施的建议》等两项代表建议。“做好疫区人员排查工作,能够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重要保障,一些地区的排查方式亟待改进。”熊思东建议,各地在加强疫情防控时应采用科学的方式方法,确保全覆盖、无死角、信息精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措施到位。他建议,做到全面彻底排查,精准防控、分类管控,除了重点加强对湖北籍人员的排查之外,还要重点关注旅居湖北省人员以及与感染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采取果断措施;要在车站、机场等人员流动密集的地方重点防控,做好消毒防护和卫生整治,各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严格按规定排查筛查;同时要充分发挥大数据、云计算在疫区人员排查、精准定位方面的功能,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分析研判,加大数据归集、数据比对力度,核查重点人员信息,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智慧支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熊思东积极履职。去年,他向全国人大提交了7项建议,都得到采纳和积极反馈。他提出实施2.5天小长假的建议,推动“错峰弹性休假”,让大家自主选择休假时间。现在许多省份已经开始或计划推行2.5天小长假。他建议加强涉人生物医学研究的科学伦理问题,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去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要求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健全治理机制,加强伦理的监管,并且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他提出的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教育先行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列为重点督办建议。“政府部门对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和议案、政协委员的提案都很重视,能够快速推进落实,这为代表委员履职和参政议政提供了很好的保障。”熊思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