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医学博士投身商界,今在香港年收租十几亿,在全球拥20家豪华酒店见栎社树

医学博士投身商界,今在香港年收租十几亿,在全球拥20家豪华酒店

在中国有不少弃医从文的人,比如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过弃医从商的人就比较少,然而香港富豪罗嘉瑞就是其中之一。罗嘉瑞是香港最被低估的富豪之一。罗嘉瑞本来是医学博士,后来回到香港接手家族的事业,把鹰君集团发展成了亚洲最大的地产公司之一。罗嘉瑞的父亲罗鹰石是香港十大富豪之一。罗鹰石有6个儿子,个个都能力不俗。6个儿子中有5个是上市公司的主席,总共控制了10家上市公司。其中罗嘉瑞坐拥3家公司,二哥罗旭瑞拥有3家上市公司,四弟罗康瑞拥有4家上市公司。罗嘉瑞的个人身家超过了200亿港币,如果算整个家族的财富,那么他们也足以跟李嘉诚家族、李兆基家族相提并论。罗嘉瑞出生于1947年,当时他的父亲罗鹰石刚刚从泰国去香港发展。罗家一直在泰国做生意,也算是泰国的富商。罗鹰石后来不满足在泰国发展,从分家中获得了几十万的他马上来到香港发展。最早的时候罗鹰石在香港南北行经营布匹生意。罗嘉瑞从小对商业并不感兴趣,最喜欢的是生物学跟遗传学,很小的时候他就立志要成为了医学家。罗鹰石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这也是罗家六兄弟个个成才的原因。罗嘉瑞的弟弟罗康瑞去澳洲留学的时候,罗鹰石不准他坐飞机去,让他跟工人一起坐轮船去。结果整整在海上飘了13天,罗康瑞才达到了澳洲。后来罗嘉瑞去了加拿大留学,获得了麦纪尔大学的物理学学位,随后他又去了美国的康奈尔大学进修。就在他去美国进修的时候,他的父亲把鹰君集团在香港上市,成为了当时华资地产巨头之一。1974年,罗嘉瑞拿到了医学博士,随后他去了密芝根大学受训,成为了一个内科跟心脏科专科医生,并且开始从事核心心脏素描研究。当时罗嘉瑞的二哥罗旭瑞在鹰君集团协助父亲,并且把家族的事业发展壮大,从一家上市公司变成了三家,罗旭瑞也成为了鹰君集团的内定接班人。不过80年代初由于香港前途问题,许多香港人纷纷移民,引发了香港地产的大危机,鹰君集团面对巨大的挑战。这个时候罗旭瑞跟罗鹰石意见不一,最后闹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罗旭瑞离开了鹰君集团自立门户,并且在香港股市上狙击那些成名的富豪。最后罗旭瑞竟然把枪口对准了父亲罗鹰石,罗旭瑞从罗鹰石手上抢走了家族的两家上市公司。这个时候罗鹰石只能把罗嘉瑞从美国叫回来,让他接手了千疮百孔的鹰君集团。罗嘉瑞卖掉了一些资产度过了危机。随后罗嘉瑞在香港兴建了花旗银行广场跟朗豪坊,成为了家族事业的旗舰。仅仅这两座核心物业,罗嘉瑞每年就能收到十几亿的租金。其中朗豪坊更是成为了香港旺角一带的地标。在罗嘉瑞的努力下,罗家又重回十大富豪家族之列。香港许多富豪都拥有国际视野,早早就在全球各地投资,最出名的就是李嘉诚。罗嘉瑞也在20多年前就开始在美国跟欧洲投资。罗嘉瑞从20多年前就在美国跟欧洲各地收购物业,然后交给酒店管理公司去经营。后来罗嘉瑞索性决定自己经营酒店业。1996年开始,罗嘉瑞收购了伦敦的朗廷酒店,成为了朗廷酒店集团的旗舰。罗嘉瑞借机开始追逐自己的豪华酒店梦。20多年内,罗嘉瑞已经在全球建起了20家豪华酒店,并且在2013年让朗廷酒店集团在香港上市,让罗家的财富又一次暴涨。其中有一家朗廷酒店正是位于上海著名的地标上海新天地。上海新天地的开发者就是罗嘉瑞的弟弟罗康瑞。这几年,罗嘉瑞一直在不停抄底欧洲,他跟李嘉诚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但是自去年以来,罗家却发生一系列的负面事件。由于当年二哥破门而出,所以罗鹰石去世的时候并没有让他成为600亿遗产受益人。去年开始二哥罗旭瑞开始跟其他兄弟争夺遗产。6兄弟也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连97岁的老母亲也牵连进来。医学博士投身商界,今在香港年收租十几亿,在全球拥20家豪华酒店,可以说罗嘉瑞是医生中最有钱的,也是有钱人中医术最高的一个。

健一

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癌方向的医学博士

香港大学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原称香港大学医学院),为一所坐落于香港岛的医科学院。其校址离大学本部有数公里之远,邻近作为其教学及研究基地的香港玛丽医院。学院现提供医学、中医学、护理学、药学及其他生物医学科学的教育与研究项目。所有课程均以英语作为授课语言,而中医课程则采用中英双语模式,作为其教学及研究基地的是位于附近的玛丽医院。医学院为香港仅有的两所医学院之一,也是香港仅有的两所提供医学和药学高等教育的机构。另一所为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李嘉诚医学院肿瘤学系主要研究领域:Clinical research临床研究New radiotherapy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use of 3-dimensional computer planning systems;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and conformal radiotherapy;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especially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pstein Barr virus;multimodality treatment that aims at improving control and minimising side effects;multimodality treatment of gonadal and extragonadal germ cell tumours, colorectal, esophageal cancer, breast cancer, and thyroid cancer, and elucidation of related prognostic factors新的放射治疗技术包括三维计划系统的使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适形放射治疗;鼻咽癌,特别是它与Epstein Barr病毒的关系;综合治疗,以提高控制和减少副作用;性腺和性腺外生殖细胞肿瘤、结直肠癌、食管癌、乳腺癌的综合治疗,甲状腺癌,和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Identification of cancer-related genes癌相关基因的鉴定Elucidation of the tumourigenesis proces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colorectal cancer, esophageal cancer, ovarian cancer, and lung cancer, through characterisation of isolated oncogenes or tumour suppressor genes with recently-developed techniques,such as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sation (CGH), tissue microarray, genomic DNA microarray, multi-colour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 (mFISH), proteomics, chromosome microdissection, and cDNA subtraction在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过程的说明(HCC)、鼻咽癌(NPC)、结直肠癌、食管癌、卵巢癌、肺癌、通过原癌基因或肿瘤抑制基因的分离与最近开发的技术特性,如比较基因组杂交(CGH),组织芯片,DNA微阵列,原位杂交多色荧光(mFISH)、蛋白质组学、染色体显微切割和cDNA减法。Discovery and validation of candidate genes in nasopharyngeal and esophageal cancers鼻咽癌和食管癌候选基因的发现与验证Understanding the molecular genetic basis of human cancers through molecular, cytogenetic, and functional approaches;approaches include chromosome and gene transfers, microarray hybridisation,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microsatellite typing, in vitro cell assays, in vivo animal assays, tissue microarrays;characterisation of genes of interest in cell transformation, cell cycle, motility, invasion, metastasis, and angiogenesis; validation of clinical utility as biomarkers通过分子遗传学的理解人类癌症的分子遗传基础,和功能的方法;方法包括染色体和基因转移,基因芯片杂交,荧光原位杂交(FISH),微卫星分析,体外细胞实验、动物实验、组织微阵列;表征在细胞转化,基因细胞周期、运动,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临床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的验证。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于1981年招收首批医科学士学生,以提供优质医学教育、提升临服务和促进健康科学而贡献社会。学院有20多个学系,开设四项学士学位和多项研究院课程,学生可以接受全面的医学科学训练。临床肿瘤部作为一个在东南亚领先的癌症中心的应用创新的诊断技术,对艺术处理状态交货,并进行临床和实验室研究,以及教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目前以系统为基础的综合课程中,致力于向1、2年级的学生介绍基本的临床和交流技能,并举办讲习班和讲座。此外,还为3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肿瘤学专题的研究模块。5年的肿瘤学模组旨在以综合的方式加强一般的医疗和外科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能够作为非专家处理肿瘤相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还提供了姑息医学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使学生能够识别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Research fields 研究领域:Cancer epigenetic, DNA methylation肿瘤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Cancer genetics癌症遗传学Tumor suppressor genes肿瘤抑制基因Cancer pathogenesis癌症的发病机制Epstein-Barr virus pathogenesis Epstein Barr病毒病机Nutrition营养Drug testing药物测试Tumor markers 肿瘤标志物Circulating markers循环标志Wnt signaling pathway in colorectal cancer结直肠癌中的Wnt信号通路Techniques技术Advances in immunology histochemistry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进展In-situ hybridization原位杂交Quantitative PCR定量聚合酶链反应Cell line细胞系PhD in Anatomical and Cellular Pathology 解剖学与细胞病理学博士Fields of Specialization专业领域Histopathology and Cellular Pathology组织病理学与细胞病理学Haematology血液学Molecular Pathology分子病理学Cancer Genomic Research癌症基因组研究PhD in Surgery 外科手术博士Fields of Specialization专业领域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微创手术Cancer Research: Molecular Target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癌症研究:诊断和治疗的分子靶点Biomedical Engineering生物医学工程Neurosurgery神经外科Other topics in Surgery, Speech Therapy and ENT will also be considered在手术的其他主题,言语治疗和耳鼻喉也将被考虑

古之丧礼

海外留学受阻?香港大学为海外名校博士生开设140万元奖学金!

140万元奖学金吸引优秀留学生随着国际疫情的蔓延,以及美国对中国指定名校的留学生进行限制,很多在疫情前夕拿到世界名校offer的研究生失去了海外留学的机会,然而近日,香港大学的一则公示让这些海外留学受阻的学生感到了温暖和诚意。公示内容如下:如果因为疫情等原因无法入读原专业,已经获得海外名校offer的学生,可以凭着录取通知书转而入读香港大学,而香港大学给优秀的博士生开出155万港元(约合14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这里的海外名校,应该是指哈佛、加州理工、斯坦福、普林斯顿等美国名校,申请学生持有2020~2021届名校博士录取通知书,提交成绩单和简历,并给出截至日期为6月30日。国父的母校香港大学是香港的第一所大学,由1887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由于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为香港西医书院的首届毕业生,因此香港大学也是国父孙中山的母校,由于香港特殊的历史,香港大学自创校以来始终采用全英文教学,因此可以与欧美科研学术无缝对接,加上东西文化的交融,让香港大学的医学、商科、人文、政法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建树,名扬世界,香港大学以医学院起家,因此生物医学非常强大,香港大学是全球第一个界定出SARS病原体的科研单位,虽然香港大学的综合国际排名不如美国顶尖高校,但是在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0年世界大学排名,香港大学位居全球高校榜单的35名。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强势虽然香港大学目前有十所学院以及研究学院,在经济、金融、会计、生物医学、牙医、教育学、人文学科、法学、语言学、政治学与社会科学等领域展现出较强的科研实力,但是建校规模较国内的高校要小很多,香港大学目前在校学生一共才不到3万人,而清华大学仅仅在读博士生就超过1.4万人,想要获得攻读香港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也非常难得,因此香港大学此次可以为不能出国留学的中国籍学生开绿灯也非常的不容易,尤其是生物医学专业,目前香港大学在深圳不仅开设有分校,而且还设立了临床医院,目前深圳市聚集了大量世界顶级的生物医学研究所,因此在香港大学博士毕业后,可以直接回国到深圳直接就业。深圳目前是中国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都市,在电子电器外贸行业立足的深圳市,在产业升级后,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将是创业朝阳行业,因此在疫情和世界局势大背景下,可以获得香港大学的留学机会,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潜水艇

医学学霸不一样的待遇:张文宏落选被鸣不平,王广发当选却引争议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孩子比你好比你优秀,他们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作为一名学霸,其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人群的中心,无论干什么都会倍受好评。接下来小编带大家看两位学霸,可是得到的待遇却是截然不同的!第一位是张文宏学霸,张文宏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这所学校在很多年前就是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就被定为全国16所重点高等学府之一。能考上这样的一所医科大学,张文宏医生真是一枚妥妥的学霸。张文宏医生张文宏医生在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又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要知道香港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州立大学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名校,被选中作为这三所大学的访问学者也是万里挑一的存在。张文宏医生现在还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PI。张文宏率领的华山医院感染科也已经蜚声海内外,他本人也被人称为下一个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第二位学霸是王广发,王广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可是目前我国最顶尖的医科学院,八大医学院之一。王广发教授能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的一员也是非常不简单。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他又去了日本自治医科大学呼吸内科进修。回国之后又陆续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在职博士研究生,分别获得硕士学位、获博士学位。现在的王广发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也是我国顶尖的权威专家。不过两位学霸得到的待遇却是不同的。受疫情爆发影响,全国先后有大批医护工作者投入“战斗”。前几日国家卫生健康系统公布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名单。在这个名单中王广发学霸成功当选,而受民众期望的张文宏学霸却落选了。这件事引起了网络的舆论不满,很多人都为张文宏鸣不平,认为张文宏医生是上海抗疫的领军人物,不应该落选。在为张文宏医生鸣不平的同时,很多网友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北京的王广发。王广发他们认为王广发是一位“假专家”,认为此前王广发教授发表的新冠状病毒可控可防言论对武汉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而不久王广发教授自己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更令网友破口大骂。这件事也让这个全国顶尖专家的公信力降到最低。王广发小编认为两位医生都是学霸、都是有真本领的,只是两位医生的医学立场不同、做事方法不同。至于王广发医生的公信力问题,也不是我们说了算的,这需要时间、需要他自己的新作为去考量。你觉得王广发、张文宏两位学霸怎么样?欢迎留言评论!

恒转

又来混淆视听!港医学会长:十个医生八个想移民

1月3日,香港医学会会长蔡坚对媒体说,由于香港的政治气氛转变(指实施了《香港国安法》),近年移民外国的港人越来越多,并指身边认识的十位医生里,有高达八位都有移民打算。蔡坚说虽然自己具备在加拿大及英国的执业资格,但目前暂时没有离港移民的想法;不过,随着香港情况“每况愈下”,不禁让更多港人对前景“感到忧心”,他称当香港的政治环境至“无法承受时”,不排除会离开这个地方。他又“无中生有”了一个不愿具名的年轻医生,称朋友圈子约有30至40名专科医生,正考虑或已考取其他国家的执业资格,以便取得“移民入场券”,特別是有家室及子女的医生。这些忍受不了国安法实施后的医生,最多人会选择移民到英国,并在当地继续执业;主要是因为当地医疗制度跟香港相若,而且领取英国国民(海外)护照(BNO)时间较短。看到这个香港医学界“大佬级”“黄丝”出来吹风,暗示香港医学界要用“移民”来抵制《香港国安法》,有理哥就想起之前一位友人给我发的一个吐槽。一位香港网友在蓝丝港人的话题里发帖,称他有一个“黄丝”同事,说香港已经有好多医生及护士准备移民去外国,之后政府肯定会请内地医生来香港,而内地医生又不会英文,觉得好危险。这位“黄丝”叫他们以后看医生要小心。这位网友听完没有反驳,只是感叹:“黄丝”思维已荼毒香港多年及井底之蛙何其多!所谓内地医生不懂英文早已经不是事实。内地医生英文分分钟好过香港医生多多了。就算是不懂英文又如何?医生只要懂医人就得啦,也不见内地好多人看医生有生命危险。全世界有好多医生都英文不好啦,一样可以做医生医人。井蛙之见真是肤浅无脑。上图是一名香港网友的回复:大陆学生英文水平比香港学生不知高出几万倍,人家不会英文,神经病。电视,Utube(油管)都有得听有得看啦。现实中,内地三甲医院的医生大多具备非常好的英语水准,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英语已经占到了面试五成的能力考核(有兴趣的人可以去阅读一下内地顶级医院招聘的面试要求),没有几把刷子是不可能过的。而老一辈的医学专家,也多是英语了得。2020年3月3日至4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了视频连线,全程英语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与分享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钟南山院士是1936年出生的,已经84岁了,这英语水平,棒棒的。对于内地医生不懂英语这个槽点,内地网民也热烈讨论:“好歹内地的医生哪个不是一路深造,你说英文不行?不懂英文医学都毕不了业(确实,内地英文不过怎么拿学位)。我都笑死,内地医生不懂英文?内地大部分医科大学专业课都是全英文授课的,临床牙科等热门专业一年分比一年高。我所在城市医科大的5+3本硕连读的专业分超2个著名985、211名校。”也有内地医科毕业生现身说法:我医科大学毕业已经16年了,那时都已经要修专门的医学英语,大学英语六级要必过,N多同学去欧美的医院进修,香油人(对“黄丝”的谬称)都不知道内地的医科大学要求多高。内地医生要晋升职称需要有科研文章,文章规定要刊载到国际专业刊物,不用英文写,用中文写?比如一线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大多是博士,少数硕士,护士基本是本专科。试想,小学一年级就学英文,读了二十几年书,有的还出国搞科研,不会英文?开什么国际玩笑呢?在香港“黄丝”群体里,会形成一种内地医护不懂英语,又很想涌入香港的偏见,其实也是源自乱港头目们多年的抹黑。2020年7月份,香港暴发第三波疫情的时候,香港社会在讨论向中央请求支援时,蔡坚就称“香港医生用英文写病历,用电脑开药,内地医护只会普通话不适合在港开展支援工作”,被网民指充满傲漫与偏见。后来国家核酸支援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蔡坚打脸:支援队大部分都会粤语,都可以看英文报告。而香港医生群体中,最接受乱港理念的,就是年轻医生,特别是刚工作几年的。年初闹罢工、要求对内地全面封关的黄医护,大都是这个年龄段。为什么会是他们呢?众所周知,香港的医科学生也是香港学生中的佼佼者。2019年有香港高考之称的中学文凭试(DSE)结果于7月10日揭晓:12名学生考获7科5**状元(5**是最高评分, 7科5**状元即是指一次考试中有7科全取得最高分的高材生)。这12名状元竟有10人想读医科!再看回往年数据:2014年,12名状元有5人升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就读;2015年,11名状元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2016年,4名状元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2017年,6名状元一致表示希望学医;2018年,9名状元4个想学医。可以说成为医生,是香港绝大多数学子的梦想。而经过高强度高淘汰的竞争后,成功成为医科生甚至以后走上医生岗位的,也一个个都是“天之骄子”,所以非常珍惜这份工作。乱港团体这时候就找到机会了。他们多年通过在香港控制的各种大学组织、社会团体、医学资源,有意引导医科生形成错误认知:内地大量医护很想进入香港,他们来了你们的工作就要被抢走,收入会大幅下降,整个学生生涯的努力,就白费了。一张白纸的学生,很容易就被这些“权威”或者师长洗脑了。为了让自私披上道德的外衣,乱港者再编出这么一套理论:内地医护不懂英文,不会用电脑,如果让他们来香港会降低香港医疗水平,导致市民健康水平下降。之前说的香港医学会蔡坚,其实只是在重复他们说了几万遍的谎言。谎话多说几遍就会被人相信,医科生在学校里就被这种谎言洗脑,加上自身利益所在,久而久之就会极度排斥内地。为了让自己的“垄断”行为合理化,这些被洗脑的医生会将这种理论传导给护士、病人,并妖魔化内地的一切,从而让病人中的“黄丝”群体,也接受他们的理念。其实和蔡坚一样,整天把移民挂在嘴边的“黄医护”是最没有本事的,他们知道自己在国外没前途,又害怕在香港被炒,于是散布这些信息,就是为了绑架市民威胁政府,让他们可以继续搞事,又不会被炒。其实,就怕这种干啥啥不行的“黄丝”潜伏下来,继续成为破坏香港社会的毒瘤。如果真如他们自己所说能投向欧美、移民外国,或许才是香港普通人之幸吧!来源 有理儿有面微信公众号编辑:高珊珊流程编辑 邰绍峰

五蕴

重磅!深圳将再添一所医学院!毕业颁发香港中文大学学位

特报君怀着喜悦的心情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共同签署了三方协议计划在深圳龙岗区神仙湖畔选址建设医学院在25日举办的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合作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在主题演讲《开拓创新、充分利用两地资源,加快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医疗事业》中透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在规划在深建设医学院。徐扬生首先比较了北上广深港的医学院校数量:目前北京有医学类高校数量4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等,上海有6所,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广州有6所,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香港有2所,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仅有2所新建的医学院(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深圳校区)。随后,徐扬生院士透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正在规划在深建设医学院,整合大湾区的医疗和教育资源,希望成为大湾区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合作的典范,为大湾区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和人文情怀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医学院将采用国际水准的医学生选拔方式和医学教育方法,同时开展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八年制临床医学博士),全英文教学,颁发香港中文大学学位。此外,港中大(深圳)医学院还将规划至少3家附属医院,总床位数不低于5000张,包括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龙岗区人民医院,并拟建一家国际化、高水平的直属医院。徐扬生院士介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经开始招生近5年,目前有3个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科研平台,基本上都在医学领域。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将实现医学教育一体化,深港两地共同培养国际化的顶尖医学人才,造福大湾区;实现医疗创新一体化,深港两地强化在医疗领域的交流,深化医疗科研创新的合作。采写︱深圳特区报记者 余海蓉监制︱刘思敏编辑︱李林夕

圣人已死

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港中文占两人,一人连续三年上榜!

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12月份选出“2018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Top 20 Translational Researchers of 2018),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卢煜明教授及赵慧君教授占了两席。他们是名单上仅有来自香港的学者,也是三名中国上榜学者之二,香港学者卢煜明更是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卢煜明教授卢煜明教授和赵慧君教授凭借癌症及胎儿诊断范畴的技术,获选“2018年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自然生物科技》以学者在2018年获得专利的数目、过去5年专利被引用的次数,以及其论文被引用的次数(H指数)作为指标,显示其成功将医学基础研究成果有效地应用在临床技术或药物上,切合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的目标。《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是世界最权威及享负盛名学术期刊之一的科学期刊《自然》(Nature)旗下之刊物,刊载的研究文献涵盖基因治疗、再生医学及生物工程等多个范畴。该期刊每年会统计全球生物科技科学家在过去一年所获得的专利及其专利在过去5年被引用的次数,并参考相关研究人员学术产量与水平的指标(H指数),排列出“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名单。香港中文大学的卢煜明教授,被誉为“无创产前检查之父”,目前是为香港中文大学李嘉诚健康科学研究所所长、医学院副院长(研究)及化学病理学系系主任。他是英国剑桥大学文学硕士; 英国牛津大学医学博士; 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 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 英国爱丁堡皇家内科医学院荣授院士;英国皇家病理科医学院荣授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世界科学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卢煜明于1997年入职香港中文大学,同年发表孕妇血浆内存有高浓度的胎儿DNA,其后研发唐氏综合症的无创检验方法,成功将以DNA分析为本的“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 ,从科研层面应用至床诊断,是医学界的重大突破,更已被全球90多个国家广泛采用,惠及数以百万计的孕妇。而另一位同样挤进“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的赵慧君教授,目前是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发展)及卓敏化学病理学教授。参与开创“无创性产前诊断技术”外,也与卢煜明成功将DNA测序技术应用至癌症检测。赵慧君教授卢煜明和赵慧君因上述技术,刚获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科技》评为「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卢煜明更是连续3年获得此殊荣。是次一同获选的转化研究学者分别来自美国、德国、比利时、澳门的著名院校如麻省理工学院、宾夕凡尼亚大学及哈佛大学等。另外,12月15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复旦-中植科学奖”颁奖典礼暨第五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中,第四届“复旦-中植科学奖”授予卢煜明教授。

神保

阳信籍医学博士马永刚央视传经送宝将驰援香港“战疫”

滨州日报/滨州网讯8月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消息,近期香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应香港特区政府请求,在中央统筹部署和指挥下,国家卫生健康委迅速组建内地“内地核酸检测支援队”、“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拟近期赴香港开展工作,协助特区政府抗击疫情。其中,“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由湖北省武汉市选派6名有“方舱医院”实战经验的专家,包括医院院长,院感、护理、建筑和设计专家。阳信籍医学博士、武昌方舱医院副院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马永刚榜上有名,将驰援香港战疫。马永刚,中共党员,生于1976年 ,是阳信县流坡坞镇南街村人,毕业于阳信一中,是武汉大学医学博士。2019年6月30日,在武汉开发区工委和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举行的题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二次创业再出发”2018车都工匠颁奖仪式上,马永刚被授予“车都工匠”荣誉称号。颁奖词这样介绍他:马永刚,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工作勤奋敬业,专业水平高,多次被评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医德医风先进个人。马永刚入职以来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多项新手术方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年来,他利用回家探亲时间,义务为家乡患者做手术,以回报家乡人民的厚爱和养育之情。今年初,疫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任武昌“方舱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医疗队队长。作为身在重点疫区医生的他,日夜坚守在岗位,废寝忘食治疗病号。2月5日下午6时,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昌“方舱医院”医疗队临时党支部成立,马永刚担任医疗队队长、党支部书记。马永刚表示,将不辱使命,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2月5日晚11时30分开始,来自武昌区各社区的第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轻症患者,被陆续转送至位于洪山体育馆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武昌“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据了解,“方舱医院”是解放军野战机动医疗系统的一种,由若干可以移动的模块建成。这些模块可以是真正的房屋,也可以是帐篷等可临时搭建的处所。一般包括医疗功能单元、病房单元、技术保障单元等部分,具有紧急救治、外科处置、临床检验等多方面功能。紧急情况下,“方舱医院”是一种特殊的“急救医院”。由于机动性好、展开部署快速、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方舱医院”先后在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中应用,承担紧急医疗救援任务。2月12日,马永刚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专访,详细介绍了武昌“方舱医院”的情况,给武汉加油、给中国加油。武昌方舱医院是武汉市首批建设、第一个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最后一家休舱的方舱医院。35天时间里累计收治1124人,实现病人零死亡、医护零感染、病人零回头。据悉,本次受命支援香港抗疫的“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主体人员,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管武昌方舱医院的核心成员,他们已随时待命出发,将为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改建为“方舱医院”提供设计、运营和管理经验的技术支持。出发前,“内地方舱医院支援队”马永刚接受了央视新闻独家专访。马永刚称,目前,团队已根据此前收到的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平面图制定预案,作为方舱医院,最重要的就是院感方面的“三区”“两通道”,“三区”即为缓冲区、污染区和清洁区,“两通道”系医护人员通道、患者通道。“开放多少床位,病仓怎么划分,院感防护怎么改建,病人入住后如何经营管理,主要要做好这些方面的预案。”8月1日,由亚洲国际博览馆一号展馆改建的“方舱医院”开始接收确诊患者。马永刚称,根据媒体公布的图片,这里每位病人拥有9平方米左右的独立生活空间,每间三面均有隔板。他认为,这样的设计很人性化,院外走廊内设有多部监测病患血压、心率、体温等数据的仪器,这类智能化的设施可减少医护人员工作量,降低接触感染的风险。马永刚指出,治疗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沟通非常重要。但是在香港,他们可能会遇到语言沟通的障碍。此外,香港同行主要通过智能化设备来交流,内地支援队的这些经验届时还要在香港进行本土化调整。(通讯员 翟成新)

蓝烟火

他是中国口罩发明第一人,毕业于剑桥大学,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

口罩,成为了2020年最火爆的‘单品’,如今也成为了生活必需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因为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自己的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的必备品。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夺走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20世纪中后期,口罩的大规模使用次数明显频繁。载入史册的历次大流感中口罩在预防和阻断病菌传播方面数次扮演着重要角色。1897年3月,德国人美得奇介绍给大家一种用纱布包口鼻以防止细菌侵入的方法。以后,又有人做了一种六层纱布的口罩,缝在衣领上,使用时翻过来罩住口鼻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口罩一直要用手按住,极不方便。后来又有人想出用带子系在耳朵上的方法,这就成了今天人们经常使用的口罩。1910年,我国哈尔滨爆发鼠疫,临危受命,辞别妻儿,年仅31岁的他,只带着一个助手就抵达哈尔滨。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伍连德医生发明了“伍氏口罩”。临危受命的伍连德,从天津一路北上,成功扑灭了一度令人绝望的瘟疫,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为防止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连德其人伍连德(1879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祖籍广东广州府新宁县(今广东台山市),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医学博士,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的创始人,中国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医学教育和医学史等领域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是华人世界的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其先后在法国巴斯德研究院、德国科赫实验室从事传染病病源学和疫苗学研究,获得上海圣约翰大学、香港大学和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不仅发明了中国第一款口罩——“伍氏口罩”,还提出旋转餐盘倡导分餐制的第一人,并推动中国现代医学体系的建立。1937年日本攻占上海后赴香港,1946年回到马来西亚,在那里创办了吉隆坡医学研究中心。1960年1月21日逝世于马来西亚。伍连德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伍连德是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从学习时代开始,伍连德就开启学霸模式,17岁考取了英国女皇奖学金,留学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在剑桥读书的五年零三个月里,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奖项。1899年6月,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取圣玛丽医院奖学金,成为该院的第一个中国人实习生。1902年,取得剑桥大学医学士学位1903年,年仅24岁的他,被剑桥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剑桥大学申请条件研究生1、学术背景要求: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最好是211或985大学(Recognised and competitive University)2、本科平均分要求:国内学生:非学术成绩的项目要求85-90分以上;学术成绩的项目要求90-95分以上3、语言要求:绝大多数项目的语言要求为:IELTS总分7.5以上,单项不低于7.0分;TOEFL总分100分以上,单项不低于25分4、条件录取:如申请者最后的语言成绩仍然略低于学校的分数要求,学校将会给予学生语言条件录取,可以通过在暑期参加为期5周的Pre-sessional语言课程。伍连德博士,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他专注于中国医学的发展。1914年,伍连德提出在北京建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和医院的建议被采纳——这便是后来的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医院。同时,在他主持下建成的北京中央医院,成为中国人建立的第一所现代医院,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26年,他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任第一任校长。后来,这个学校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二分校(其前身为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合并,成为了今天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就是这所大学创办的几家医院,尤其在外科和心血管领域名誉海内外。哈医大附属的几个医院,代表了哈尔滨,乃至于东北地区的最高医疗水平。在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在全国的排名高,全国排第6名,仅次于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由哈医大出资,在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建立了“伍连德纪念馆”,纪念这位传奇医生的丰功伟绩。)可能大家会说,他出生于马来西亚,不是中国人,应该算华侨。但是这个华侨很不同,无论他身处满清中国、 英伦剑桥,还是在南洋(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他都说自己是中国人。如今于2020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伍连德的“伍氏口罩”,是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宝贵经验。‘古有伍连德,今有钟南山’,希望我们不要忘记那些在一线抗“疫”的科学家,医生和护士,他们值得尊重,战时更应感恩。有些事我们也许会遗忘,但是有些人我们必须铭记。

喝咖啡

香港“发梦人”与“解梦人”共铸3D针灸铜人 研发“人体导航”

中新社香港1月21日电 题:香港“发梦人”与“解梦人”共铸3D针灸铜人 研发“人体导航”中新社记者 索有为提起针灸铜人,了解中医的人自然会想到1000年前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王惟一铸造的“天圣铜人”,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中国针灸是博大精深的学术,我们希望让人们知道怎么样针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们看见所谓的‘针灸铜人’。”香港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荣誉会长、香港医学博物馆基金主席余秋良中西医生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慨叹,真实精准版的针灸铜人在现实中实难寻觅。余秋良是香港知名的中西医都注册的医生,致力于将中西医结合在一起帮助病患者康复。“针灸即使是在西洋也是很接受的,更加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果能用科技手段把古代的针灸铜人表现出来,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媒介。”余秋良说,这个梦想多年前就在他心中生根,他也把自己笑喻为“发梦人”,而实现这一梦想需要一个志趣相投的科技人才。“我和唐博士在医学博物馆有很多机会遇到,后来发现他是一个很顶尖的人才,于是我就找他来。我是发了一个梦,他帮我来解这个梦。”余秋良提及的“唐博士”是东区医院医学物理学家唐嘉信博士,唐嘉信与同事在2013年合力改良微创手术用机械人的立体视像系统,使医疗团队做手术时更加挥洒自如,其科技发明获得多个奖项。唐嘉信在受访时表示,一个空军机师要学习开飞机,他一定要经过练习模拟飞机,而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都一样要找一个模型去练习。而在当下的实习中,需要现代科技来辅助。“针灸铜人在1027年的北宋就有了。1000年之后的今天,社会已经进步了这么多,不可能再用同一个方法去做个一模一样的铜人,所以就想到用一个虚拟真实的方法去做。”唐嘉信详细介绍了他的研制过程,他和团队通过立体扫描和电脑断层扫描做出来人体模型,然后再立体打印出来。其中,余秋良等中医师的专业确保了传统经络和穴位的准确位置,“这些穴位是在立体空间里、三维空间里画的,前后画了7次才完全到位,他们画得很辛苦,我们也看得很辛苦”。在打印真人版的铜人时候,唐嘉信要一步一步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历经四个月的每天24小时打印后,六尺高的铜人终于成型。3D针灸铜人打印出来之后,唐嘉信用AR软件做出穴位,配上定位系统、红外线发射器,通过跟踪系统来检验识别穴位的准确度。在东区医院的培训中心楼里,唐嘉信向中新社记者展示了他研制成功的3D针灸铜人,“我们将很多病例放上3D针灸铜人资讯系统,让更多的人认识针灸、穴位与某些病是有关系的。第一,我们可以教育大众。第二,我们与三间大学在讨论,可不可以把3D铜人放到课程里”。“因为我自己也在学中医,特别是学针灸很闷的,不过有铜人可以触摸,用一些声音提示经络和穴位,是互动的效果,这和对着一本书读的一维沟通差别很大,我自己感受得到的。”唐嘉信说。余秋良表示,宋朝皇帝之所以在1000年前就让人做铜人,是因为那时有很多穴位谬误,做铜人的第一点就是标准化;而借助现代科技和医学手段打造的3D针灸铜人,已经是多层次的“人体导航”,这对中西医来说都一定很有帮助。“虽然我们是发梦,但香港创新及科技局是资助我们的,我们用自己工作之余的时间去做,希望可以一直演化。我们的理想当然是很高的,现阶段主要是希望能够在医学教育方面多花一些功夫。”余秋良说。刚刚问世的3D针灸铜人已得到业界的好评。港岛东医院联网总监、东区医院行政总监陆志聪连用了两个“很兴奋”来表达他的认同。“我相信3D针灸铜人其对下一代医疗服务的发展以及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是很正面甚至是突破性的作用。”陆志聪表示,香港发展中医和中药相对于西医来说是慢的,过往20多年有很多不同的专业人士、团体、大学、包括政府都有推动。特别是在针灸方面,3D针灸铜人的发明会推动得再快一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