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最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明年上半年动工美国版

最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明年上半年动工

来源: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今天(12月25日)上午,由东莞市大学筹建办公室主办、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承办的——“于山水中成画卷 于山水外为城郭”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设计方案发布会在市民服务中心举行。据悉,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建设第一期工程将于2021年上半年动工。五大设计理念致力打造国际一流大学校园港城大(东莞)选址松山湖,属于粤港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一部分,地块面积523亩,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校园分两期进行,第一期预计于2021年上半年动工。设计单位按照智慧校园、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标准的总体建设要求,以“于山水中成画卷,于山水外为城郭”的设计主题,融合“合一”“智慧”“多元”“传承”“生态”等设计理念,致力呈现出一所独具匠心的国际一流大学校园。合一校园校园两期建设将紧紧合一,在空间氛围和建筑形式上各有侧重,又有所融合,充分展现教研合一的办学理念。智慧校园在校园规划纵横交错、校园建筑模数化生长的基础上,校内将集成师生全方位需求,搭建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形成更广更深入的互联,构建线上线下充分联通的智慧校园。多元校园此外校园设计将遵循最佳结构尺寸模数,坚守简单灵活、多元布局的原则,为未来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达到多元校园的建设效果。传承校园值得一提的是,港城大(东莞)将延续港城大本部的现有结构,从实用模式和空间情感上能唤醒两处共同的记忆。同时,校园背山面水,将以错落的建筑群、通透的连廊和叠落的庭院,更加衬托出岭南文化的韵味与其千年积淀的传承。生态校园在生态校园方面,校园顺应山势而生,错落有致地形成室外平台及庭院景观,整个校园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师生们真切的感受到和谐且生动的校园生态环境。效果图效果图立校时开办四大学院 学生规模约6000人会上透露,港城大(东莞)计划于2023年9月正式立校,未来学生总规模约6000人,涵盖本科生及研究生。2023年立校时,先行开办四大学院,以满足区内对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效果图在强化智力与人才支撑的同时,港城大(东莞)亦将联结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机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以及企业,构建"前沿基础研究 一应用基础研究 一产业技术研究一产业转化”的全融通全链条体系,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转型升级。效果图效果图来源:东莞阳光网

不状其过

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今日落成6大项目落户双流

今天,双流区举办“一带一路”国际技术合作高峰论坛暨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落成典礼。本次高峰论坛作为2017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重要的配套活动,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历史发展机遇和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战略部署,以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落成典礼为契机,架起了成都与香港沟通交流的桥梁,吸引了香港乃至海外高端人才落户成都,推动了资本、成果、人才、技术等创新创业要素在两地间顺畅流动,实现了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资本、以资本促产业的联动。会上,省市区领导与香港城大校领导共同为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落成揭幕。据悉,研究院位于双流凤翔湖创客公园旁,建筑面积约1.85万平方米,依托香港城市大学作为国际一流学府的科技、人才资源、优质科研成果,与内地快速发展的经济相结合,建立了国际化的技术转移和转化平台,同时为香港城市大学的教授、科研人员、校友、学生以及海外创业团队提供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对接内地市场需求、政策环境、产业和资本资源,促进香港、海外与内地的科技交流和人才合作,共同在全球同步创新的战略背景下,建立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与服务体系。双流区还在会上与美中硅谷投资有限公司、香港城市大学、香港海洋公园、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太库科技创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6个合作项目。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雷浩然编辑潘莉

天元

香港城大成都研究院与香港应科院签署合作备忘录

香港2020年12月2日 /美通社/ -- 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四川省”两地产学研紧密结合,提升两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两地科学技术协同创新,共同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简称“城研院”)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应科院/ASTRI”)日前在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举行合作备忘录签约仪式。时任城大副校长(研究及科技)兼城研院院长吕坚院士与应科院行政总裁周宪本先生代表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应科院董事局主席及城大副校长(行政)李惠光工程師,太平紳士、城大副校长(研究及科技)杨梦甦教授、城大协理副校长(中国大陆事务)罗璇博士、应科院首席科技总监许志光博士、应科院首席营运总监司徒圣豪博士一同出席,见证签约仪式。成都双流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局长马骏先生、副局长李吉先生、城研院副院长冯灏博士以及城研院相关人员亦采用视频会议形式,见证签约仪式。(前排左起) 周宪本先生、吕坚院士;(後排左起)司徒圣豪博士、许志光博士、李惠光先生、杨梦甦教授、罗璇博士、吴嘉雯女士。根据合作备忘录,城研院与应科院将在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和专用集成电路三大领域开展合作。未来,双方计划共建科研协作平台、定期举办专业领域学术论坛、共推双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共育科技人才等,为深化川港两地科技交流,加强川港两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做出努力。双方订立的三年合作计划,包括举办大型交流活动,向内地企业展示城大及应科院的科研成果,促进其科研成果商品化;在合适情况下,应科院和城大会联合申请四川省科研项目;双方亦计划在城研院成立联合实验室或知识转移中心。签约仪式香港现场吕坚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城大与应科院建立了稳固的科技合作关系,本次签约是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合作发展,将为双流区、成都市以至四川其他城市等,提供创新型、高品质的科技服务。为此,双方强强携手,互惠合作,真诚希望在此合作基础上进一步密切联系,广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全面合作,共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和深厚的友谊。周宪本总裁表示,此次签约仪式是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双方合作关系迈上了新台阶,共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与四川省产业、学界、科研机构紧密结合。应科院作为香港最大的政府资助应用科技研发机构,致力推动创新,以提升香港科技业界的竞争力及改善巿民的生活为使命,通过此次合作,应科院乐于将优质的科研成果带给成都的企业,期待双方联手,取得更多的突破。周总裁非常感谢双流区领导给予的支持,为城大、应科院和四川企业合作提供坚实后盾,期望大家一起努力,开拓进取,通过科研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马骏局长强调,此次合作深化了川港合作,加强了川港资源共享,对促进双流区优势产业链聚集、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双流作为国家级天府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的重要承载地,已成为干事创业、投资发展的热土,双流区新科局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保障,立足打造产业生态和政研发展共赢目标,全力搭建“川港合作”桥梁,与各方共创美好明天、共赢美好未来。

曹植

创新升级·香港论坛|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副院长冯灏:动物健康研究中心成立,为四川养殖业开“处方”

四川在线记者 邓翔沣11月25日,在于成都举行的“创新升级·香港论坛”上,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与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发挥自身优势在产学研等方面拓展合作,服务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就在今年年底,动物健康研究中心将开始工作。” 论坛上,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副院长冯灏分享合作协议下的新成果。据了解,动物健康研究中心为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内设机构,将在2000多平米的实验室内开展科研工作,为四川养殖业“把脉问诊”,目前已完成装修和环评等工作。“新冠肺炎让大家深刻意识到动物携带的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冯灏表示,四川作为农业大省,养殖业规模庞大,拥有不少中小型养殖场,但在科学化、规范化养殖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记者了解到,动物健康研究中心主要负责猪牛羊等牲畜的疾病预防、治疗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并计划同四川企业和各级政府合作展开养殖业指导和培训。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动物疾病是突发且未知的,对相关部门的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冯灏表示,在动物医学方面,香港城市大学同美国康奈尔大学保持有合作关系,拥有一流的学术、师资能力,可及时对动物突发疾病进行分析,迅速判断其来源并及时开展治疗,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目前已经和四川本土企业进行对接,并计划同地市州开展合作。”冯灏表示,在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与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签署的科技合作协议背景之下,该研究院将精准对接四川发展需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到需要科技攻关的重大项目中,打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助力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据悉,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于2017年5月正式投用,是香港城大在内地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研究院。目前,研究院围绕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智慧城市、动物医学等研究方向,引进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研究团队,建成动物健康研究中心、虚拟现实技术创新应用中心等科研中心及实验室5个,汇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91人,申报多项纵向及横向科研项目和专利,成功为本地引进16家科技创新企业及2个粤港澳大湾区顶尖创新团队,为地方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智力支撑。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三代殊继

支持“港版国安法”的香港城市大学是所怎样的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近日发表声明表示,支持“一国两制”,会谨守“大学自主、学术济世”,秉持政教分离的原则,引领社会,为所当为。发表这样的声明的城大,立场是一贯如此的。香港城市大学是所怎样的大学?我们来扒一扒它的前世今生。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九龙塘的公立研究型大学,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的八所大专院校之一,获教育部列入国家重点高校名单。1984年在九龙旺角建立香港城市理工学院,1995年获政府授予自我评审资格,并更名为香港城市大学,1997年在原威灵顿中学旧址设立九龙湾分校。据2016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位于九龙塘的校园总面积共15.6公顷;学校开设6个学院130多个专业学科和1个研究生院,学生约20000人,其中6500人是研究生,教职员工逾4000人。有900余位分别来自22个国家的教师,逾500名持有海外知名学府的博士学位、150名曾于海外的大学担任专职教研工作。城大还拥有9位世界级院士。城大推行"重探索求创新课程",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原创性科研工作,激励学生求知热忱,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必需修读的"精进教育科目"为学生补充主修科目以外的基本知识,拓宽视野、启发思维;主修科目中加入"跨学科"元素,使学生涉足各知识领域,全面发展。学校建有香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中国国家工程研究生中心1个,研究院1个,大学研究中心4个,学院研究生中心17个,应用战略发展中心5。另外学校建有深圳研究院 、成都研究院 。城大的校训是“敬业乐群”。典出《礼记·学记》,原典为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即是说学习了一段时期之后,不但要能掌握基本知识,还要提升到"敬业乐群"的境界。"敬业"旨在人格的培养,对专业知识敬慎以待,包含了现代学术的专业精神与专业道德;"乐群"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是个体人格的成长,另方面则提倡群体精神、社会关怀与造福人群。2019-2020年香港城市大学世界排名第52名,以下是香港城市大学历年世界排名榜单,供大家选学校参考。根据2019年英国QS大学排名,城大位居全球第55位,并被评为全球最佳50所创校未满50年的大学第4名,QS综合星级评定五星+大学。城大在2016年英国QS大学排名亚洲第7位。城大在2017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年轻大学排名世界第7位。在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城大在工程领域位居全球24位,在社会科学与理科领域位居全球100-150位,学数学学科位居全球22位,计算机科学位居45位。图书信息科学位列全球第3位。公共管理、管理学分别位居全球第15位,16位。传播学,金融学分别位居全球第30位,31位。香港城市大学在最近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榜取得佳绩,在法国人力资源顾问公司Emerging与德国研究机构Trendence合作完成「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中,连续三年位列全球首150名内。“如果经过你自己的了解,你真的相信这所学校,相信自己的选择,并愿意努力为这个选择负责,再加上它现在的排名的话,其实城大和港中科并无不同,都是一样的。”我想作为未来的CityUer,是时候让人们认识一下它真的是一所“研究优异,专业教育出众的全球一流学府。”

道丧世矣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设计方案出炉,一期校园预计明年动工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园建设又有了进一步消息!12月25日,香港城市大学(东莞)设计方案发布会在东莞举行。发布会上,东莞市政府副秘书长赖少瑜介绍了筹建办学的进展情况。据悉,一期校园预计在2021年动工建设,力争2023年上半年建成。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机遇,积极引进香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2019年,经过充分沟通和协商,东莞市委、市政府以及东莞理工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就合作办学达成共识,明确了以“大学+大学”模式,由两所高校作为办学主体,合作举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办学机构“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为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优势发展,东莞市提供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地块用于校园建设。该选址位于莞深高速南侧,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捷,占地面积约523亩,分两期建设。另外在校园周边还预留200亩用地支持学校未来发展。校园所在的松山湖科学城地块,目前已经在区域层面形成“生态绿核—创新圈层—服务圈层—产业圈层”的结构布局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创新要素集聚的优势明显。今年8月,校园一期设计公开招标正式启动,并最终评选出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海茵建筑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联合体作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设计中标单位。设计单位按照智慧校园、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标准的总体建设要求,以“于山水中成画卷,于山水外为城郭”的设计主题,融合“合一”“智慧”“多元”“传承”“生态”等设计理念,致力呈现出一所独具匠心的国际一流大学校园。目前,东莞市大学筹建办正积极配合东莞理工学院和香港城市大学开展学校的筹备申报,并加快推进校园建设。 合一校园 校园两期建设将紧紧合一,在空间氛围和建筑形式上达到完美融合,又各有侧重,力图通过建筑上的巧妙设计将教研合一的办学理念充分展现。智慧校园在校园规划纵横交错、校园建筑模数化生长的基础上,集成师生全方位需求,搭建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形成更广更深入的互联,构建线上线下充分联通的智慧校园。多元校园设计中遵循最佳结构尺寸模数,坚守简单灵活、多元布局的原则,为未来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传承校园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延续香港城市大学本部的现有结构,从实用模式和空间情感上能唤醒两处共同的记忆。同时,校园背山面水,将以错落的建筑群、通透的连廊和叠落的庭院,更加衬托出岭南文化的韵味与其千年积淀的传承。生态校园校园将顺应山势而生,错落有致地形成室外平台及庭院景观,整个校园与自然融为一体,让师生们真切感受到和谐且生动的校园生态环境。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依托香港城市大学优质的教育基础,对标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引进和配备教师资源,配置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任教研队伍;同时,引进先进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过学科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努力建设成为全球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直建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杨洪权

妈咪侠

香港城市大学在大数据通信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填补太赫兹通信空白

香港讯全球社会正进入5G(第五代流动通信)时代,在发展不同应用的同时,科技界亦积极投入进一步提升技术,希望开拓更高速稳定、万物能够实时互联的6G(第六代流动通信)未来。因应大湾区创科势头,香港城市大学团队结合区内科研单位的力量,去年底成立了「粤港大数据图像和通信应用联合实验室」,凭借研发更先进的终端天线及数组等,将无线传输频率提高数十倍计至太赫兹水平。团队科学家形容,大数据发展「就像庞大的水流一般」,实验室的工作是要为无线通信扩宽管道或新建更多渠道,以迎合「水流」需要,为超高速的6G技术奠基,贡献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的通信发展。「粤港大数据图像和通信应用联合实验室」多名成员近日接受专访,讲述研发工作及目标。实验室联合主任、城大电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陆贵文介绍指,实验室是由城大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同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大学三方合作成立,去年底率先获广东省科技厅「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专项资金拨款500万元(人民币,下同),另筹募1,600万元经费,推动5G6G创新技术研发。城大主要负责大数据通信研发他表示,联合实验室致力于开展大数据通信、大数据图像及大数据网络三方面的研究,其中城大主要负责大数据通信的部分,包括研发具有高吞吐量的5G及6G移动通信终端天线及数组技术,主要应用于通信和成像系统中的毫米波及太赫兹天线及器件技术,5G6G高频天线产品开发及通信终端测试及校准关键共性技术等,为更高的传输效率和影像质素,提供基础建设体系。大数据时代对信息流动要求提高,实验室成员、城大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志豪形容,工作就是要打通与扩阔无线通信的「管道」,「大数据就像水流一般,流量很大,但因为有些窄位,即是技术不够,所以流速不够快。我们做的就是整大管道或建立多条管道并行,让大量的水(数据)能够快速通过。」相关技术研发填补太赫兹通信空白同属实验室团队的城大电子工程系副教授黄衡补充指出,由5G进一步发展至6G,技术所使用的电磁波频率进一步提高,进入太赫兹(TeraHz,即每秒1012次)通信的范围,传输速度较毫米波通信快十倍。他提到,太赫兹频率以往主要用于太空领域观察星体的演化及死亡或新星体的变化,但地面的使用相对较少,因大气损耗大,远距离传播较难,因此相关技术的研发,「填补了太赫兹通信的空白」。此外,研究团队亦会致力于高频天线产品开发及制造技术的新突破,同时希望在验证、测试技术方面做出成果,给终端产品的商家参考。黄衡说,近年各地科技界陆续开始对6G的研究探索,他们希望透过是次粤港合作,能进一步将官产学研结合,除大学与研究院三个共同研究单位外,实验室亦与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ZDNS),及小米、鹏鼎控股、康佳等公司合作,从域名、智能终端、PCB、超高清视频等各方面实现快速的产品化,希望藉大湾区「龙头」科企的网络,打通大湾区市场,并辐射向全国乃至世界。至于人才培养, 三名学者都提到,在通信研究领域,湾区就业已成了热门现象。陈志豪指,其实验室已有多名毕业生于深圳或周边高等院校任教师,亦有多人投身科技企业;陆贵文亦说,近年他已有四五名研究生毕业后以大湾区工作为首选。(焦敏慧)

太素

香港城市大学成立大数据联合实验室

人民网香港12月28日电 (记者陈然)香港城市大学电机工程学系28日表示,与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成立“粤港大数据图像和通信应用联合实验室”,并已成功筹募约2500万港元项目资助及经费。联合实验室将以大数据图像和无线通讯应用两大范畴为研究重点,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粤港发展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出贡献。合作伙伴包括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大学以及内地多家领先企业。城大电机工程学系讲座教授、实验室联合主任陆贵文表示,虽然全球各地陆续推出第五代移动通讯(5G)服务,但技术仍不足以支持大数据图像通讯。未来,万物互联是大势所趋,用户对传输效率和影像质量将有更高要求。陆贵文介绍说,研究团队将探索无线通讯中不同频段的天线设计,包括分别应用于5G和6G通讯的毫米波和太赫兹频段,期望开发成本低、性能高的天线,加快数据传输速度,提高通讯品质和可靠度,以满足各类超高速无线通讯技术的应用需求,同时为新一代无线通讯的产业化做准备。据介绍,香港城市大学于2008年3月获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太赫兹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香港首家在工程领域方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穗花

香港城市大学怎么样?

香港城市大学近年有很多革新,所以不管大学整体排名或是科目排名都上升得挺快的。以最近公布的QS排名为例,全球排名49,算是后起之秀。其实我觉得排名是挑大学的一个指标,固然值得参考,可是真正该着重的应该是看大学本身的教学理念、学习环境、配套资源、师资质素以及毕业出路等,与个人期望是不是乎合。在我看来港城大在这不同方面都表现得出色。比方说香港城市大学很重视创新精神,学校愿意投放资源鼓励教员及学生从事专业研究和支持学生发展个人创意,例如开设 “创意工作坊”,指导学生将创新意念转化为商业产品或服务。而它的努力也陆续取得成果,例如电子工程学系及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一个5G超轻天线物料的研究就拿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拨款;亦有研究团队的等离子特质研究,可望有效治疗癌症及节省能源。其中一项为以光热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杀死癌细胞,成效理想。研究取得国家教育部 201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而全球首创的超纳镁合金材料亦是港城大的研究成果,该项目亦已于国际顶尖科学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而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2017年 「高度被引用的科学家」名单中,城大就有七位教研人员获选上榜,它们的科研实力可见一斑。科研之外,文化创意方面的表现也很突出,例如城大创意媒体学院就出了《志明与春娇》的编剧麦曦茵、代表香港出战奥斯卡的电影《一念无明》的导演黄进和编剧陈楚珩等等。其实除了在研究上创新,香港城市大学也新开了很多不同的专业,比如说今年就开了香港首个兽医本科课程,这个课程是和美国知名大学康奈尔大学的动物医学院合作发展的,课程内容根据外国标准制定;城大「动物医学及生命科学院」,致力推动「健康一元化」,重点研究传染病、食物安全、动物福利及水产养殖,最近还获得好几个亿的资助来打造新学术楼。而且港城大近年来很努力走向国际,全英语教学环境的它除了积极在世界各地招募优秀教授,同时邀请很多著名外国学者访问,让学生多元化学习,近年亦成立了高等研究院,研究团队由国际领先的跨学科専家学者组成,包括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国家级院士,推动创新研究,响应现今全球面对的重要难题。另外它也一直推动校园国际化,不但外国交流生多,学生的出国机会也特别多,超过一半的学生能有海外交流的机会,甚至有奖学金鼓励学生出国交流。我觉得这点对想要进外资公司或是要出国读研的人尤其重要。坦白说,语言这东西是需要多练习的,985当中虽然也有不少国内外有名大学,可是它们一般是中文授课,出国读研的话可能要重新适应,当然你也可以说清大复大也有许多金发碧眼的歪果仁哦,可是很多时候国外交换生不过是来学中文的而不是跟我们一同上课,所以说到这,985可能就比较逊色了。在香港念数年本科,打好语文基础,扩阔国际视野,对国外深造啊工作啊什么的都比较好。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城大在 《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大学就业能力排名位列134位,可见它们的毕业生能力备受肯定。回到正题,相比起国内的985,香港城市大学的优势是配套资源多,国际视野强,是一所年轻有活力的实力型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本身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无论是师资力量、国际知名度还是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相比起国内的名校,它也是有利有弊。首先讲一下优势。香港城市大学的优势非常明显,地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最重要的是,学校基本采用全英教学,因此对你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毕业了之后企业会倾向于了解你在那学到的东西,包括国际化的教育环境、英语水平、眼界见识等等。但是其实也有很多的劣势。相比起大陆的名校,去香港读书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都是大陆的好几倍。除此之外,还会面临语言的障碍,香港基本都是用粤语交流,可能很难融入进去。最后,讲一下就业的问题。在香港读书就意味着你最好是在香港找一份工作,这还是有一定压力的。希望智课选校帝整理的内容对您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出国留学相关信息及最新动态尽在智课选校帝,能给各位留学的学子们指点迷津是我们的动力,祝大家学习进步,一切如意。

金丝笼

东莞这两所高规格大学预计2023年正式开学!办学定位和特色值得期待

东莞正在筹建的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新征程的开局之年,东莞市委宣传部举办的“新春看开局”新春走基层集中采访活动教育专场于3月5日举行,记者实地采访了解东莞教育千日攻坚行动最新进展,两所新建大学的筹建情况以及办学特色也揭开面纱。大湾区大学:定位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东莞有两个校区大湾区大学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致力于培养适应未来快速变化、支撑和引领大湾区科创发展的高端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服务于提升大湾区科创竞争力和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引领未来科技发展、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东莞将以大湾区大学为中心构建覆盖“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融通全链条创新体系,着力突破限制我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 大湾区大学开展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全日制学历教育,预计2023年正式招生办学,到2030年达到在校生10000人左右,本科生与研究生规模比例达到1:1左右。本科生计划实行灵活自主的招生模式,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招生,实施申请考核制。为进一步做好大湾区大学选址和建设,东莞市会同省教育厅对大湾区大学选址地块开展多次实地调研,结合学校办学思路,明确了大湾区大学开展“一校两区三功能”建设。湾区大学同步在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威远岛设置校区,其中松山湖校区约250亩土地,主要建设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有关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融合办学的学科领域,设立相关领域研究生院和研究院,开展部分领域高年级本科生培养;滨海湾校区约2100亩土地,主要开展主体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产教合作和国际高校合作、创新创业孵化以及行政办公等。两个校区总建设规模预计约10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00亿元。大湾区大学校园按照其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发展目标,其校园建筑将承载教育教学、创新融合和国际合作三个功能,推动学习空间、创新创业空间、国际交流合作空间高度融合、资源共享,促进教授、学生、创新创业者、企业家及技术人员无缝交流与合作。大湾区大学在重视理工科基础研究和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大湾区内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新型研发机构以及龙头科技企业资源,将建立“学校+大科学装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企业”的“科教产合作共同体”,着力推动“六个共同”(共同制定发展规划、共同课程开发、共享科技人才资源、共同建设实验室、共同开展学生评价、共同开展创业就业指导),构建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合作链条。同时,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整体性,使各类专业理论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相互联结并有机整合。由“科教产合作共同体”向学生提供现实场景的研发项目和产业项目,通过实践教学串联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构建从知识体系到能力体系、从单一结构到多元融合、从书本问题到真实场景的全新课程体系,双导师团队引导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培养思辨能力和设计思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打造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学府,招生对象以内地生为主与此同时,东莞市大力支持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引进香港高校师资、课程和优势学科,打造国际领先的优质教学与研究体系,努力办成一所“致力于卓越科研和教育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学府”,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东莞市在松山湖科学城核心区划拨约523亩土地用于港城大(东莞)校园建设,另外在校园周边预留200亩用地支持其未来发展。校园分两期建设,由东莞市按照高质量标准以交钥匙的形式建好后提供给港城大(东莞)使用。按照相关协议精神,东莞市财政对港城大(东莞)的建设和办学给予强力支持。其中东莞市负责校园建设经费,并提供启动资金和生均经费支持。同时,为支持香港城市大学做好学校前期筹备工作,东莞市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无偿提供办公场地,支持东莞市香港城市大学研究院建设,目前第一期启动经费已划拨到位。 在获得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办学许可之后,香港城市大学(东莞)从事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计划自2023年正式开办,拟在正式开办10年内达6000人的在校生规模。其中,博士生人数大约占20%、硕士生人数大约占33%、本科生人数大约占47%。2023年立校时,拟先行开设硕士课程,并争取在立校第二年(即2024年)开办本科层次教育。正式立校后,学校将持续探索以2+2模式(2年在香港学习、2年在东莞科研)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颁发港城大博士学位,为未来开展博士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招生对象以内地学生为主,并招收一定比例的国际学生与港澳台学生,比例大致为8:2(内地生:国际及港澳台)。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的跨学科主题设置将立足东莞市五大新兴产业、十大重点领域的需求,主要涵盖以下四大交叉学科和跨领域的主题:健康一体化:这是一个整合概念,着重多学科共同合作,以促进人类、动物和环境健康;智慧城市:通过对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主题研究,提出创新解决方案,以应对区域和全球对可持续经济发展、高质量生活以及建筑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新材料与新能源:以各种形式对物质(或材料)进行跨学科研究,让所有自然科学相关研究人员参与科学、工程和技术的协同发展,旨在通过各种学科和领域的实际应用共同为创新提供动力;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这是一个跨学科领域,涵盖生物学、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旨在研究人脑和计算机大脑,以深入了解人机界面的潜力,并旨在提高生产力效率方面作出重大改进。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李直建、钟宏连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蔡冬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