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前景研究报告宠物店

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中商情报网讯: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既融合三产,又紧密连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乡村旅游适应城市群居民日益增长的周边短途休闲度假消费需求的独特优势,呈现出超出一般旅游业态的蓬勃活力,在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迅速增长。截止目前,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共38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60个。

无情无义

中商产业研究院:《2019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发布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横跨一二三产业、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的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休闲旅游需求日益旺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在满足市场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让部分农民获得了切实利益。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前景,中商产业研究院特推出《2019年中国乡村旅游市场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报告从乡村旅游基本概况、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四大方面剖析我国乡村旅游,接着进一步分析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发展趋势,最后汇总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以下是报告详情:PART1:中国乡村旅游基本概况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为经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农家乐”的概念。一般认为我国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三大内容: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民俗特色;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有着极大作用。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了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农民可以就地就近就业,还能把特色农产品变礼品、特色民俗文化和工艺变商品、特色餐饮变服务产品,增加了经营性收入。而民房变民宿,农家庭院变成农家乐园,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发掘独有的稀缺资源,有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PART2: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成效举世瞩目,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消费升级和消费普及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将会获得长期、持续的增长。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近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21万元,同比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4%。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消费多为食品支出。随着乡村振兴,农民收入提高以及消费支出扩大,未来农村市场潜力不断释放。PART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2012-2018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十分迅速。据测算,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到2019年上半年,全国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已经超过15亿次,同比增加10.2%。2012-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增长十分迅速,2013年、2015年、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都达到30%以上。初步统计,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超8000亿元。到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一片大好。仅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这一数值超过2018年全年收入,今年乡村旅游收入将顺利突破1万亿。虽然近年来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等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但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占比仅有约5%,餐馆有营业执照的村占比仅有约30%。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中部地区有执照的餐馆的村占比最高,达到32.4%;而西部地区开展旅游接待服务的村占比最高,达到6.9%。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两项指标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五大点:乡村旅游快速扩张增加了旅游收入,解决就业问题,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PART4: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分析关于乡村旅游发展,国外有许多成功模式,如欧美的“度假农庄”模式,新加坡的“复合农业园区”模式,日本的“绿色旅游”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我国明显不同于国外的旅游消费特色,使得我国需探索适合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本土模式。经过多年探索,目前根据不同类型景区的发展特点,已经形成了十大典型模式。产业依托型指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如当前国家重点支持的农业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PART5: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及趋势分析乡村旅游规划作为旅游规划的一种特殊类型,必须遵循旅游规划的一般原则与技术路线。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针对乡村旅游规划的技术路线。根据旅游规划的一般性要求,结合乡村旅游规划的实际需要,我国乡村旅游规划的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按照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若干意见,要求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并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到2020年,全国建成6000个以上乡村旅游模范村,形成10万个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受益农民5000万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PART6: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此前,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按照《“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建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要求,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开展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遴选工作,经公示后决定将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等320个乡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列入名录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将优先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鲁问

孔城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孔城,作为桐城东部农业大镇、旅游要镇,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抢抓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此,在本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我将全镇的乡村旅游发展情况作为调研课题,带领农业、林业、文化等部门前往桐梓、南口、清水塘等村调研,调取了自然资源、农经、城建规划等部门的相关资料,采取走访与座谈形式了解我镇目前在乡村旅游方面的现状、短板,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探讨下一步的工作措施,形成了本调研报告。一、我镇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一)我镇发展乡村旅游具备的优势1、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孔城全镇国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2个村居,人口8万余人。先后被评为省级中心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美丽宜居小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和全国重点镇,2017年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拥有清朝庭颁令全国书院效仿的桐乡书院和4A级旅游景区孔城老街。境内名人辈出。2、具有开放的大交通优势。南临长江黄金水道,西邻桐城东部新城。升格的G237国道穿境而过,沪蓉高速公路桐城出口近在咫尺。引江济淮工程、合安九高铁桐城东站、德上高速、通用机场、孔城港区等或经过我镇或座落在我镇。3、具有发展全域旅游(包括乡村旅游)优势。镇内明清古迹比比皆是,“桐城八景”中“孔城暮雪”、“荻埠归帆”、“桐梓晴岚”三景出自孔城;镇北有“江北小九华”之称的著名佛教胜地——藻青山;镇区内孔城老街,全长2公里,临街铺面保存完好,是华东地区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原汁原味的一条老街;镇南面有白兔湖旖旎风光。(二)近年来全镇乡村旅游发展情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把发展乡村旅游当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提出了同孔城老街旅游联动发展的思路,积极引导有关村进行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桐梓村紧紧把握毗邻镇区,境内有山水(桐梓山、孔城河)及田园风光的优势,依托孔城老街发展乡村旅游,在打造农民文化品牌与传统美食米面品牌上取得了突破,相关工作多次荣登央视;跃进村位于镇区东,距离老街只有五六里路,境内有丰富的苗木景观和“八角亭”历史遗址,初步打造了以“购青”农家乐为代表的采摘、垂钓生态村庄;姜范圩村位于镇区南,为水乡,依傍孔城河与团结圩水面,境内种植有六百亩莲藕,荷花观赏、荷花产业初具规模;清水塘村为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故里,又为2019年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正在打造集餐饮、垂钓、采摘、民宿为一体的特色乡村庄园;古井村位于镇区西南,“金丝黄菊”灿然绽放,“一村一品”十分亮眼;而南口村位于镇区西北,境内有戴名世捐资修建南山桥、种植有2000亩红豆杉,正在打造“三生园”乡村田园综合体。这些村或具有地理优势,或具有人文优势,或具有资源优势,共同特点都在乡村旅游方面开始起步,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乡村旅游初具雏形。(三)我镇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1、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交通相对不便,虽然村村通公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基本的交通状况,但总体上到村道路太窄;村内大多没有大的停车场,接待中心没有,举办大的活动场地难找,不能接纳大的团队,农家乐、民宿等基本空缺,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影响了总体接待能力,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2、基本都在起步阶段。已有的农家乐规模都不大,主要满足吃饭功能,体验式、休闲式尚未形成,没有明显特色,留不住人,且“天南地北”分散,不能串点连线,连线成面。更谈不上以孔城老街为依托,拓展延伸孔城老街旅游线路了。3.招大商引大资不够。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是初期投入大,见效相对较慢,要发展有规模的田园综合体,打造乡村旅游市场,需要有眼光与有能力的外商。我镇目前在经营的相关生态园、农庄主要还是以本地小老板为主,不管是经营理念,还是投入的硬件设施、文化特色都不够,难有大的吸引力。4、要素制约相当突出。在“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下需要一定的土地利用弹性指标配套服务设施,但目前因农村各项改革正在起步,许多政策下面尚未改革到位,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土地、规划、资金等要素制约相对突出,还有农民传统的各户经营思想客观上都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四)原因分析1、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村级普遍对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认为乡村旅游没有什么名堂,是长期投资,一下子难搞得起来,加上与各家各户关联,部分群众不理解,容易产生矛盾,加大工作量。2、缺乏科学旅游发展规划。目前我镇大多村没有制定村庄规划,乡村旅游规划更是缺乏,导致初步开始的乡村旅游想到哪搞到哪,没有一个长远目标规划,大多属低层次开发,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的多。3、缺乏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政府拿不出更多资金支持,政策配套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发展。4、人才短缺与产品层次粗放。现在的农村大多年轻人都通过考学到外工作生活,或者在外务工,留守在农村有文化、有见识的少,普遍是“3861”部队。目前在家从事乡村旅游的主要从外回乡或模仿学习的人,年龄较大,眼界观念跟不上,大多局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打打麻将,钓钓鱼”的农家乐经营模式,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心理。二、我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总体思路:以市委实施“552”战略部署为指导,结合孔城资源禀赋实际,以孔城老街旅游为龙头,以南口红豆杉康养基地为引领,以孔城港口物流园为带动,分区引导、逐步推动相关村发展特色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通过联动长期努力,使孔城最终成为文化休闲康养福地,商贸物流服务重镇。为此,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提升镇村认识。发展乡村旅游是激发农村发展新动能的绿色产业,也是今后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必须通过“旅游+”模式,完善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推进多产业融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学习培训、外出参观,引导镇村干部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将相关农村工作转移到发展乡村旅游上来,通过村级引导带动,让群众接受,让能人参与,形成良好氛围。(二)加强规划指导。乡村旅游规划设计既有区域性宏观规划的指导作用,又有策划设计微观落地的意义,特别是对生活环境、旅游环境的提升、村落风貌设计改造、交通道路的合理设计、民俗旅游的落实与运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规划、特色农业产业园的打造等方面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目前我镇旅游规划已经修编,但还没有通过评审,必须尽快组织评审,分步实施。村级除了桐梓村、清水塘村等几个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点有规划外,其它村还没有乡村规划,更谈不上旅游规划,也就谈不上产业融合规划,要积极引导相关重点村结合村庄规划编制旅游规划。在具体编制规划时要注重突出乡愁,不搞千篇一律,过度城市化。具体实施中有主有重,不一哄而上,先从基础较好的村开始,形成经验,逐步推动。(三)加大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村民通过入股经营、合作经营,招商引入专业公司、资金、人才参与等方式,探索乡村旅游的新模式;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镇级统筹,结合农村道路、组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贫项目等,帮助村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融资渠道,探索乡村旅游建设新的融资模式。在土地政策许可情况下,积极帮助争取专项土地指标;盘活农村闲置房产、集体土地等资源,同时争取上级出台扶持政策。(四)巧借外力发展。要以老街为轴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周边乡村旅游资源,实现串点连线,连线成面。2019年我镇成为康养小镇创建单位,要巧借康养小镇创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融入康养内涵。(五)积极招商引资。我市嬉子湖镇蟠龙村在招商引资发展乡村旅游方面做得相当成功,蟠龙村近几年来招了四五家大商,把村庄的田地与荒岗都租赁给了外商发展苗木种植,瓜果采摘,以及民俗等,农民以土地与劳力入股合作社分红。目前该村四季有花,四季有采摘,四季有游客,民宿也正在做。我镇要组织干部到像蟠龙这样的村参观学习,扩大视野,积极出击,招大商引大资,把乡村旅游搞红火起来。(六)挖掘乡村内涵。打造田园综合体与采摘基地,着力开发乡村文化体验、研学旅、现代农业观光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小景观,满足大众对乡村游新的品质要求。建设集特色餐饮、休憩、旅游商品展销等一体的平台载体,让游客在有看头的同时还有消费的欲望,带动农村三产。在旅游厕所、停车场、游步道、观景台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突出乡土文化特色,让乡土乡愁吸引人。着力打造包括孔城老街在内的乡村旅游风情线,使游客远离喧嚣、回归宁静、体悟乡愁,感受大自然的原始美和生态美,获得心灵的愉悦。(殷金生)来源:桐城先锋网

漫展

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哲案例

中哲咨询项目服务详情深度沟通:为每个项目成立专项小组,对需求进行深度理解,包括项目情况、核心优势挖掘、项目需求表达word、PPT、H5、视频)等。工作思路:梳理报告 、拆分内容(逻辑、内容、设计)。专业体现:运用科学成果进行经济论证,减少决策盲目性,提高项目建设速度和建设质量 。全面系统分析:基于资深的专家团队,对投资项目的技术资源条件、区域市场需求、财务经济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项目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实施条件是否具备、项目技术水平是否先进、项目投资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投资能否取得最佳效益等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为报告出具工程咨询甲级资质。一、引言《XXX村乡村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内容涉及项目的整体规划,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行业市场分析、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土地利用、建设规模及内容、项目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组织与管理、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效益分析等方面,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咨询意见。二、项目简介1、项目名称:XXX村乡村旅游项目;2、项目性质:新建、改建;3、项目地址:青海省XX市XXX村;4、建设单位:XXX县财政局;5、建设规模及内容:本项目为XXX村乡村旅游项目,项目建设地为XX县XX镇XXX村,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约**.61亩。主要建设内容包括:XX村、XX溪、XX坡三大板块,具体规模设计见6.3;6、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约**00.0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03.25万元(含单体建筑**9.38万元,景观工程**9.36万元,室外配套工程*3.51万元,绿化工程**1.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6.75万元;7、资金筹措:本项目总投资估算约**00.00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农村综合改革专项资金;8、建设周期:本项目建设周期共**个月,即202*年*月—202*年*月,其中:每年11月15日-次年3月15日为冬季停工期。三、市场行业分析一、我国旅游收入呈现两位数,快速增长2019年全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城镇居民旅游花费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农村居民旅游花费0.9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图3-1 2014-2019年国内旅游收入及增长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二、我国乡村旅游成为旅游行业投资发展重点领域乡村旅游也是我国旅游投资的热点领域之一,近年来,民宿、特色小镇、乡村休闲地产投资增长迅速。截止至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数据显示,2012-2018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017年的28亿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十分迅速。据测算,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30亿,休闲农业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和旅居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乡村产业的新亮点。到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一片大好。2019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总人次已经超过15亿次,同比增加10.2%。仅上半年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0.86万亿元,同比增加11.7%,这一数值超过2018年全年收入。图3-2 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亿人)三、青海省旅游游客数量不断增多,旅游收入快速增加2018年,青海接待游客4204.4万人次,同涨20.7%,青海全境旅游关注度更是高达346%,位列我国西北之首。2019年以来,青海旅游人气不断上涨,夏秋季节,全省新老景区成为网红,青海美景美食以及当地人文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形式多样的自驾游、乡村旅游、民俗游、古镇游,更是让青海旅游不断呈现良好态势。2019年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5080.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国内游客5072.86万人次,增长20.9%;入境游客7.31万人次,增长5.7%。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59.03亿元,增长20.5%;旅游外汇收入3335.67万美元,下降7.7%。图3-3 2013-2019年青海省旅游人数统计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图3-4 2014-2019年青海省旅游收入及同比增长走势图(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四、报告大纲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概况1.2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1.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4 主要研究结论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2.1 项目建设背景2.2 项目建设必要性第三章 行业市场分析3.1 我国旅游行业分析3.2 项目地周边旅游行业分析3.3 行业市场小结:乡村旅游市场可行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4.1 项目选址4.2 区域概况4.3 工程地质条件4.4 场地配套建设条件4.5 选址小结第五章 土地利用专篇5.1 土地规划5.2 用地概况5.3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5.4 土地补偿第六章 建设规模及内容6.1 项目现状情况6.2 项目规模分析6.3 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第七章 项目建设方案7.1 工程概况7.2 建设方案7.3 设计方案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及水土保持8.1 编制依据8.2 项目所在地环境现状8.3 环境影响分析8.4 环境影响防治措施8.5 水土保持措施8.6 评价结论第九章 节能评价9.1 评价标准9.2 节能措施9.3 节能评价第十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10.1 执行标准10.2 劳动安全10.3 消防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11.1 管理组织11.2 项目管理11.3 运行机制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进度计划12.1 项目建设周期12.2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3.1 估算依据13.2 投资估算13.3 资金筹措第十四章 财务分析14.1 预测假设14.2 主要财务数据预测14.3 财务评价第十五章 效益分析15.1 经济效益15.2 社会效益15.3 生态效益第十六章 结论与建议16.1 结论16.2 建议附表附表01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附表02 项目营业收入及税金预测表附表03 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表附表04 项目总成本费用预测表附表05 项目利润预测表附表06 项目总投资现金流量表附图附图01 项目总平面附图02 各单体图

半边人

速看!广东乡村旅游大数据分析报告出炉!

乡村旅游定义:本报告“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与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旅游活动,不包括在乡村地区的5A级景区、4/5星级酒店等。附表1 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分类一览表(依产品主题)广东乡村旅游客流分析[1]2018年上半年广东全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37亿人次2018年上半年,我省接待乡村游游客3.37亿人次,第一位为广州,达7473万人次,其次是东莞和惠州,分别2812万人次和1986万人次。(不计深圳)图1.1 2018年上半年各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单位:万人次)广东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占全省旅游接待游客的56.25% 2018年上半年,广东乡村旅游接待人数3.37亿人次,占广东旅游接待人数的56.25%;其中过夜人数0.97亿人次,占广东旅游接待过夜人数的28.61%。广东接待乡村旅游人数占比高,但接待过夜游客占比低。图1.2 广东乡村旅游占比(单位:万人次)除春节外,春夏之交和暑期为乡村旅游高峰时段广东乡村旅游高峰期为春夏之交和暑期;因返乡团圆的原因,春节时间乡村游客达到峰值。图1.3 广东乡村旅游接待游客量全年趋势(单位:万人次)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的主体是广东人2018年上半年,我省乡村游接待游客人次3.37亿人次中,本市游客1.33亿人次,占比39.5%,省内跨市游客1.08亿人次,占比32.0%,省内游客合计占比71.5%,省外游客为0.96亿次,占比28.5%。图1.4 广东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客源分布周边省份为广东乡村旅游省外游客主要来源地我省接待省外乡村游客前十排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河南省、福建省、湖北省、四川省、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图1.5 广东乡村旅游接待省外游客分布广东居民乡村旅游首选市内旅游广东省乡村旅游出游游客人次达2.4亿人次,其中在本市乡村旅游的占比为54.98%,本省跨市乡村旅游的占比为29.56%,跨省乡村旅游的占比为15.46%。乡村旅游出游游客主要以广州市最多,达2770万人次,占比为11.52%,其次为东莞和深圳。图1.6 广东乡村旅游出游游客分布(单位:万人次)乡村旅游游客年龄分布相对均衡,30-40岁占比最高图1.7 我省乡村旅游游客年龄分布乡村旅游自驾占比超过73%广东省乡村游出游交通方式主要以自驾和公路为主,占到了73.14%,受春节影响,跨省归乡使用火车和飞机的比例会有所上升,剔除这一因素,乡村旅游自驾占比更高。图1.8 从我省出发的乡村游游客交通方式分布乡村旅游距离以50公里以内最多.1乡村旅游游客以短途为主,直线距离主要集中在10-50公里,占比达到52.56%,200公里以内占比高达77.16%。(统计含出省游客,500公里以上的区间绝大部分为此类游客,剔除这部分后上述比例会更高)图1.9 我省出发乡村旅游直线距离(单位:公里)乡村旅游时间一日游占比最高从广东省出发的乡村旅游时长主要集中在3-12小时,占比55.23%,其次为12-24小时,占比16.16%,人均时长1.44天,人均过夜天数0.61晚。(统计含出省游客,120小时以上的区间主要是此类游客,剔除这部分后上述比例会更高)图1.10 从我省出发的乡村旅游时长分布(单位:小时)[1] 本章数据由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云计算分公司、中国电信广东公司提供,数据周期为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以国家局、腾讯、个推、银联、以及线下数据进行比对验证、修正计算得出。广东乡村旅游消费分析[2]乡村旅游收入占全部旅游收入的30.3% 2018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总收入1909.2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0.3%,人均花费566.53元,为全省人均消费的53.9%。图2.1 广东乡村旅游收入占比、人均消费占比乡村旅游消费贡献低全省游客对泛消费行业直接贡献度达20.80%,乡村旅游游客的直接贡献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为17.32%,其中乡村旅游游客吃、住、行、游、购、娱贡献度分别为20.15%、40.80、18.34%、25.24%、16.66%、14.37%,均低于游客平均水平。图2.2 乡村旅游分行业旅游消费贡献度乡村旅游游客消费潜力大3.1我省接待的乡村旅游游客整体消费潜力高,消费潜力为5星[1]的占比最高,达38.40%。正常人群的消费能力是比较标准的正态分布图形,而广东乡村旅游的游客明显呈偏左的正态分布图形,说明游客群体高消费人群占比较高,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图2.3 我省乡村游客消费潜力分布[2] 本章数据由银联计算银行结算数据提供,以线下数据比对验证、修正计算得出。乡村旅游产品供给分析[3]景区类产品供给分析景区类产品结构截止2018年6月30日,全省乡村旅游景区类产品(剔除餐饮、住宿类)1648个,从产品类别来看相对比较丰富;比对线下数据,众多旅游产品没有“触网”,尤其是红色旅游产品,“触网”率只有1/30,绿道、古驿道、文化类产品“触网”率也不高。.图3.1.1 广东乡村旅游产品类别数量景区类产品区域分布各市乡村旅游景区类产品数量供给不均衡,广州一枝独秀,共447个,占比27%,深圳、东莞、佛山紧随其后,前四名合计占比53%;进一步观察发现,大部分景区类产品位于城市近郊客流密集处、或依托大型景区周边集聚。图3.1.2 广东乡村旅游景区类产品数量分布(单位:个)景区类产品分类分布(景区类产品上线数据)总体看,景区类产品形态简单,多是单一型的独立存在,复合型产品少,规模普遍较小,部分户外活动、生态产品季节性较强,缺少深度体验产品、以及区域型、全域型、或线型产品。对比线下数据,部分景区类产品上网率比较低。表3.1.3 景区类产品分类分布(单位:个)景区类产品关注度分析景区类产品平均评论数量为27.28条,民俗村、生态风光、田园风光类产品人气较旺;进一步观察发现景区类产品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少部分高端产品人气很旺,大部分低端产品评价少或没有评价,关注度低;总体看景区类产品缺少品牌效应,不能吸引游客重复消费,更难以吸引游客深度体验乡居生活。图3.1.4 景区类产品关注度景区类产品评价分析游客评价涉及印象、景色、价格、卫生等,总体看景色、服务评价相对较高,卫生偏低;价格评价两极分化明显,性价比不高;交通评价较少,交通矛盾不突出;除观光产品和漂流、养生类产品外,其他产品都没有关于乡村旅游体验方面的评价,体验类产品没体验,文化类产品没文化,核心内涵没有发掘、展示出来,乡村旅游产品普遍属于初级产品,只能满足浅层次需求。图3.1.5 景区类产品评价住宿类产品分析[4]住宿类产品结构全省住宿类产品共计18874个,按精品酒店、民宿(含客栈)、公寓旅舍、休闲度假、连锁酒店、主题酒店、自驾营地划分,全省分别有10139、3533、2874、1426、676、218、8个。图3.2.1 广东乡村旅游产品类别数量民宿类产品分布全省民宿类产品共计3533个,广州、东莞、深圳位居前列,共占比60.63%;民宿类产品一般依托较好的生态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北部边缘地区;对比线下数据,民宿类“触网”比例较高。图3.2.2 广东乡村游民宿类产品数量地市分布民宿类产品评价分析[5]民宿类产品中,豪华民宿、精品民宿(含客栈)、普通民宿(含客栈)数量分别为:880、641、2012个,形态比较丰富,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少;游客主要关注环境、舒适等方面,负面评价集中在服务、设施、价格等方面;产品评价分化严重,中高端产品评价较高,关注度很高,服务、位置、设施、体验都比较满意,市场对价格接受程度高,低端产品负面评价较多,关注度低,限于卫生、环境、产品内容、生活习惯等原因,不被游客认可;民宿类乡村旅游产品处于简单体验的发展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广东特色的、性价比高、与乡村生产生活结合、适合休闲度假、乡居养老等类型的民宿、客栈产品。图3.2.3 广东乡村游民宿类产品好评、中评、差评率对比表餐饮类产品分析 3.1全省餐饮类产品共计62259个,广州、佛山、惠州、湛江、清远位居前列,占比超过4成,全省分布相对平衡;餐饮类产品数量庞大,说明市场需求旺盛,形态丰富,单纯餐饮、结合采摘、休闲、度假等复合型产品都有;餐饮类产品平均关注度只有3.95条,超过7成产品没有评论;餐饮类产品总体评价一般,特色产品不足,正面评价、负面评价冲突,说明产品分化明显。对比线下数据,餐饮类产品“触网”率较高。图3.8.1 广东乡村旅游餐饮类产品地市分布[3] 本章数据来自于开发网络爬虫工具,采集携程旅行网、马蜂窝、大众点评、要出发等相关评论,数据周期为2017年6月至2018年5月。[4]参照携程分类[5] 豪华民宿指位于乡村小区、会所、景区内别墅改建的民宿;精品民宿指精装修民宿(以评论数5个以上估算);其他为普通民宿。区域公共产品供给和旅游环境分析[6]区域公共产品和旅游环境关注度分析影响乡村旅游的区域公共产品和旅游环境包括:咨询服务、自然景观、空气、地面污染、卫生环境、整洁有序、建筑景观、交通便捷、交通拥堵、通讯服务、治安环境、消费宰客、医疗救助、生活氛围等,公共产品总体关注度较高,与季节有一定关系。图4.1 区域公共产品和旅游环境关注度区域公共产品和旅游环境评价分析(定性)【咨询服务】评价主要涉及对咨询中心、旅游问路、就餐、景区服务相关的,评价相对较高;【自然景观】评价主要针对生态景观、森林植被、空气水质等方面,评价分化明显,总体上越是未开发区域评价越高,但受建筑景观影响较大,评价词集中在环境不错、好漂亮、很美、可惜被建筑破坏等;【空气】评价主要针对空气质量,总体评价较高,评价词集中在空气不错、广东空气越来越好了、能看到星星了等;【地面污染】评价主要针对地面植被破坏、河流水质等方面,两极分化明显,局部较好,但人口聚集处总体评价较差,评价词集中在臭、水是黑的、到处都是塑料袋、恶心、树都砍光了等;【卫生环境】评价主要针对公共厕所、环境卫生等方面,评价较差,评论词集中在脏死了、不干净、不卫生、臭等差评词;【整洁有序】评价主要针对环境秩序、交通秩序、建筑秩序、东西摆放、公共场所整洁程度等方面,总体评价很差,评价词集中在乱、到处乱哄哄的、乱搭乱建、东摆西放、脏乱、没点秩序等;【建筑景观】评价主要针对乡村建筑、民居等方面,评价很差,评价词集中在很丑、都是小炮楼、小碉楼、把景观都破坏了、一点规划也没有等;【交通便捷】评价主要针对目的地附近交通,评价较差,评价词集中在还行吧、没标识、路不咋地等;【交通拥堵】评价主要针对干线交通和目的地附近交通,总体评价较好,节假日较差,评价词集中在便捷、方便、不堵、路越来越方便、节假日别添堵等;【通讯服务】评价主要针对乡村地区移动网络、无线WiFi覆盖等方面,总体评价一般,很多乡村地区、特别是山区、偏远地区差,评价词集中在没信号、信号差、没WiFi等;【治安环境】评价主要针对区域治安情况,评价很好,评价词集中在放心、安全、不担心等;【消费宰客】评价主要针对区域消费安全等方面,评价较好,没有发现天价宰客现象,评价词集中在明码实价、放心、没有宰客、挺实在等;【医疗救助】没有相关评价;【生活氛围】评价主要针对是否可以在乡村生活。生活氛围是否可以接受等方面,评价较差,基本上不能接受在乡村和村民聚集生活,评价词集中在习惯、卫生、话题、兴趣等。图4.2 广东乡村游区域基础供给评价(定性)自然环境供给 自然环境指区域PM2.5年平均值以及综合空气指数,总体看自然环境较好,广州、佛山、东莞、江门等更好一些。图4.3 广东各市AQI、PM2.5年度平均值排序[6] 本章数据课题组通过网络检索、采集完成,采集对象为网络论坛、帖子、微博、论文文献等;采集数据周期为网络累积数据。对标发达地区(日本)乡村旅游分析[7]日本是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世界乡村旅游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各国乡村旅游发展的范本和标杆。广东、日本人口接近,人均土地面积少,乡村旅游都属于小农产业形态,旅游资源相似,因此,对标日本乡村旅游有强烈的借鉴意义。限于检索到的文献、数据有限,部分指标比较分析如下:客流对比分析广东人口少于日本,但乡村旅游接待人次是日本的4倍多;进一步观察,日本平均旅游时长为8.4天,是广东的5.83倍;日本接待游客人均过夜天数为8.4晚,是广东的13.77倍。综合分析说明广东乡村旅游热度很高,市场很大,但多是浅尝即止,日本却是深度旅游,注重乡居体验。表5.1 广东、日本*乡村旅游客流对比消费对比分析广东乡村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3成,是日本的一半;人均消费566.5元人民币,是日本的1/13,剔除收入、物价等因素,依然远低于日本;消费主要用于吃、住,日本乡村旅游消费主要用于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综合分析说明广东乡村旅游的经济贡献不高,对农民脱贫致富、以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表5.2 广东、日本乡村旅游消费对比供给对比分析从数量上看,广东乡村旅游产品数量少,不到日本的4成;从类型、结构上看,日本是以乡居产品为主体,注重深度乡居体验,广东在乡居型产品、以及集聚型、综合型产品差距巨大;从区域旅游整体环境来看,广东区域卫生、建筑、秩序、空气等人居环境、以及消费、交通、甚至治安、咨询服务环境等都有巨大或明显的差距。表5.3 广东、日本乡村旅游供给对比总体对比从客流客源、消费、产品供给与产品形态、旅游形态与特点等主要指标比较,广东与日本乡村旅游形态完全不同,差别很大。表5.4 广东、日本乡村旅游总体对比[7]本章关于日本部分数据引用日本官方旅游网站公布数据,以及部分文献提供数据:《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研究》肖艳玲 2018年第5期 第34卷(总第297期)《改革与战略》 NO.5,2018 61-62《2017—2023年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集团,2017年11月《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研究》肖艳玲 2018年第5期 第34卷(总第297期)《改革与战略》 NO.5,2018 61-62广东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广东省各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因子分析为了解并比较广东省各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本报告对广东省各市乡村旅游进行因子分析,在27个乡村旅游指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X1—接待游客人次、X2—出游游客人次、X3—景区类产品、X4—住宿类产品、X5—餐饮类产品、X6—环境综合指数、X7—银联游客消费金额、X8—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X9—贫困人口数、X10—旅行社从业人数、X11—景点评论数、X12—酒店评论数、X13—美食评论数。通过检验,KMO统计量的值为0.78>0.7、Bartlett’s球型检验卡方统计量的P值为因此,该组指标体系的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计算,因子F1在接待游客人次X1、住宿类产品X4、银联游客消费金额X7、旅行社从业人数X10、景点评论数X11、酒店评论数X12、美食评论数X13载荷值最高,因此因子F1可以代表当地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水平,反映当地乡村旅游接待情况、接待能力、以及游客对其的评价和关注程度。因子F2在出游游客人次X2、景区类产品X3、餐饮类产品X5、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X8上载荷值最高,因此因子F2可以代表当地乡村旅游资源水平,包括核心吸引物资源(景区类、餐饮类)、出游人群基础、投入水平等。同时,该因子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乡村旅游以短时短途游为主,因此餐饮类可作为与景区类产品一样的重要旅游核心吸引物,而住宿类产品不在此列,说明我省乡村旅游住宿类产品还未作为成熟的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环境综合指数X6及贫困人口数X9在因子F3上的载荷值分别为0.8910及-0.7362,因此因子F3可以代表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水平,包括自然环境及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乡村旅游接待能力水平(F1)对地方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贡献率达到46.55%,乡村旅游资源水平(F2)的贡献率为29.06%,而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水平(F3)为13.86%。通过计算,广州、佛山、东莞、惠州等市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居前。(未计深圳)表6.1 各因子得分、总得分及排名广东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广东乡村旅游市场巨大、潜力巨大;现实体量大、客流量大、产品比较丰富,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粤东、西、北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反而严重滞后,特别是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质量不高,乡村旅游人居环境不理想,难以构成城市居民深度乡村旅游所向往的生产生活场景;乡村旅游对老少边穷乡村地区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贡献不高,对农民脱贫致富、以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以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标准来看,广东乡村旅游总体上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起步阶段。主要特点:旅游人数极多,预计全年超过6亿人次,境外游客少,过夜游客少,仅占28.6%;消费频次高,旅游收入低,人均消费仅566元,为日本的1/13;产品供给总量少,景区类产品仅1648个,缺少乡居型产品,主要是餐饮、住宿、体验、生态等类型;旅游形态以短时短距、观光型为主要特征,人均旅游时长仅1.44天,旅游距离50公里以内的占比52.56%。综合分析市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开发不足资源丰富。广东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气候、地理、尤其是滨海等自然资源相对独特;不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广东文化历史资源则由于历史的原因,分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内涵层次非常丰富,发展广东乡村旅游具备充足的资源支撑。客源潜力大。从全国来看,目前广东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不考虑国外和其他各省市,仅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就达6671万人;2018年上半年,广东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多达3.37亿人次,乡村旅游热情十分高涨,乡村旅游成为居民日渐常态化的消遣方式,乡村游、周边游成为幸福标配和生活刚需,乡村旅游游客消费潜力高于全省平均值。资源开发不足。广东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远远不足,产品供给总量只有日本的1/3,特别是乡居产品、深度体验类产品极少。需求开发不足。游客乡村旅游需求层次处于初级阶段,平均旅游时长较短,主要集中在3-12小时,占比55.23%,有目的地是否有吸引力的原因,也有游客不太在意深度乡居体验、需求层次低的原因,未得到有效开发。客流量大,但发展不平衡预计2018年全年广东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将超过6亿人次,占广东旅游接待人数的56.25%,已经形成庞大的市场,但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客源客流不平衡。在我省接待乡村旅游游客中,本市游客占比39.5%,省内跨市游客占比32.0%,省外游客占比28.5%,省外游客、特别是境外游客占比很低;乡村旅游过夜游客占比约28.61%,绝大部分是“蜻蜓点水”式乡村旅游。区域不平衡。目前广东各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基本与经济水平呈现正相关的情况,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市居前,东、西、北部城市靠后,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旅游反而发展较慢,接待人次、产品数量、消费收入三项指标,第一名与最后一名分别相差12.6、27.9、65.9倍。供给不平衡。广东乡村旅游餐饮产品6.2万个,其中大部分是单纯的餐饮;民宿产品只有1.3万个,仅为日本的1/7;其他非标景区类产品更是仅有1648个,占2%;质量上主要是低端产品为主,有部分高端产品,性价比高的中端产品少。 产品比较丰富,但发展不充分产品比较丰富。全省乡村旅游产品剔除餐饮、住宿类外,共有景区类产品1648个,基本涵盖了目前乡村旅游观光、体验、文化、户外、康养、度假、休闲、旅居、红色、研学等所有的产品形态,产品类别、内容比较丰富,并向多元复合型产品转变。但发展不充分,对游客吸引力不足:开发不充分。广东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每个村镇都有很多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开发非标景区类产品只有1648个,众多乡村旅游资源没有开发。产品质量低。游客对广东乡村旅游产品评价普遍不高,相对较高的是服务、景色,较低的是卫生、价格;类别评价较高的是生态类、文化类、户外活动类产品,细分包括有特色的中高档农家乐、赏花、古建筑、漂流、中高档民宿等,其他评价都不高;普遍缺少对产品核心质量的评价,如体验类的体验、文化类的文化等等,对乡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的体验基本没有评价,游客乡村旅游缺乏深度体验。结构不合理。产品端形态单一,大部分以美食、花果为依托,以各种形式的农家乐、休闲农场和观光果园等项目为表现形式,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策划,总体呈现出零散、粗放、小规模、低水平无序重复的特点,极少能够住下来、吃农家菜、干农家活、赏田野风光、深度体验乡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的乡居式、复合型优质旅游产品;产品质量分化严重,少部分专业运作高质量产品关注度高、评价高,大部分产品基本没有关注、评价低。基础设施完备,但城乡差距大,公共产品和旅游环境供给不完善广东属于沿海发达地区,城乡之间、特别是珠三角都市圈和粤东、西、北部广大乡村地区乡村风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很大,构成吸引游客的天然要素,乡村地区交通、通讯、治安、资讯服务等旅游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备。但粤东、西、北部广大乡村地区比珠三角核心区的经济水平及文明程度差距较大,公共产品供给、人居环境、自然环境不完善,成为制约广东乡村游从观光型发展向休闲型、度假型、乡居型纵深发展的重要原因:公共产品供给不完善。公共产品涉及到资讯服务、交通、通讯等整体评价一般,但负面评价也不突出,不是主要矛盾。人居环境总体较差。人居环境涉及到治安环境、消费环境、生活氛围、地面污染、卫生环境、建筑景观、整洁有序等。评价严重分化,其中治安环境、消费环境评价较高,没有明显的对治安和宰客的担心,其他都比较差;观察发现,人居环境对游客旅游意愿的影响很大,主要是卫生差,民居、建筑、工地乱七八糟,乱堆乱放没有秩序等等,严重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感受、体验和意愿。自然环境相对较好。自然环境涉及自然景观、空气质量、污染程度等,总体评价较好,其中空气质量满意度较高,自然景观受建筑影响较大,污染程度不严重,但也与青山绿水相距较远。生活质量差距大。生活质量涉及服务素质、乡村生产体验、生活习惯和质量等方面,总体评价差距大,广大乡村地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餐饮、住宿、卫生、起居、谈吐交流等生活习惯和绝对质量也与城市游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乡村旅游需求有巨大差距,这些差距难以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深度体验乡居生活。发展广东乡村旅游依靠农民自身打造高质量的产品非常困难,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专业化的市场驱动。广东乡村旅游消费频次高,整体消费低,对乡村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2018年上半年,广东乡村旅游达3.37亿,乡村旅游总收入只有1909.2亿元,人均消费约566.53元,占全省平均旅游消费的 53.9%,仅相当于日本的十三分之一,“旺丁不旺财”特征明显。乡村旅游游客的直接贡献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仅为17.32%,其中乡村旅游游客吃、住、行、游、购、娱贡献度分别为20.15%、40.80、18.34%、25.24%、16.66%、14.37%,均低于游客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人均消费与人均旅游时长成正关联状态,广东乡村旅游“短时短距”特征是乡村旅游消费比较低的主要原因,广东乡村旅游消费低,对乡村经济拉动作用不明显。关键成功要素分析与建议关键成功要素分析 3.1采用关键成功要素分析法分析,得出目标、一级和二级要素权重:表8.1.1 关键成功要素分析结果建议.1重点从供给侧入手,提升产品和旅游环境供给质量。提升以乡居民宿、休闲度假产品为核心,以及内容、层次丰富、各具特色的乡村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康养、运动、娱乐产品、以及餐饮、住宿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质量;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到乡村振兴工作整体部署中,结合扶贫、污染治理、改善人居环境等工作统筹推进,打造美丽、生态、宜居、有序的乡村旅游环境。政府引导、支持,以专业化、市场化驱动的方式,开展新的“上山下乡运动”,引导城市资金、人才、运营能力等,重点在粤东、西、北乡村地区,选择部分具备良好生态自然文化条件的区域,以集聚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不同层级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推进乡村旅游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度假型、乡居型纵深发展。【参考文献】【1】国家旅游局,国家统计局,旅游统计调查制度【S】,2017【2】 赵承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8(4):42-44.【3】 史玉丁,李建军,乡村旅游多功能发展与农村可持续生计协同研究【J】.旅游学刊,2018(2):15-26.【4】 段会利,结合日本经验论我国乡村观光旅游产业的发展策略【J】.农业经济,2017(9).【5】 盛丹萍,浅析日本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及其借鉴【J】.农业经济,2017(8).【6】肖艳玲,中日两国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8(5).素材来源丨广东省旅游数据中心

不贱门隶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

新华网兰州4月2日电(记者 卫韦华)记者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4月2日, 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发布的“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通过新华财经现场云直播平台正式出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范业正,兰州文理学院教授、甘肃旅游智库秘书长高亚芳等多位全国知名旅游院校学科负责人与旅游界知名学者齐聚“云上”,为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和方向建言献策。据介绍,“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是由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构建的国内首支省域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也是数字工具推动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尝试。该指数的编制采用了大数据算法、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甘肃乡村旅游市场热度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数据分析,反映甘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查找短板、分析原因和平衡资源的发展提供抓手。“指数报告并没有局限于谈传统的农家乐和田园风光观光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而是以全景地图的方式呈现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泛乡村文旅景象,以及‘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甘肃省旅游智库秘书长、兰州文理学院教授高亚芳说。甘肃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表示,该指数为甘肃提供了旅游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发布会的召开更是重启甘肃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信号。近期甘肃省陆续出台了《统筹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业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文旅企业疫情救助资金5千万元,提前下达乡村建设补助资金1亿元,并策划开展以“你是人间四月天”为主题的“全国医务工作者游甘肃”和“甘肃人游甘肃”等活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率先从乡村旅游发力助推文旅产业复苏。据悉,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直属的专业经济信息服务机构,承担着“新华财经”“新华丝路”“新华信用”“新华指数”四大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任务。中经社副总裁曹文忠表示,未来中经社将继续发挥在指数研发、数据采集、信息传播、资源聚合等方面优势,为管理机构和市场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参考。(完)

非洲行

小五家乡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提高,远离嘈杂的城市和繁重的工作,追求自然与身心的和谐。作为逐渐成长的朝阳产业,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下大众欢迎并认可的一种生活消费模式。扶持发展壮大休闲旅游产业,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带动地区发展都具有较好的推动促进作用,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休闲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休闲旅游具有自己的特点:1.休闲旅游更加注重在旅游过程中对身心的全方位放松,在“无所事事”的境界中得到休息,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2.休闲旅游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旅游目的地重复性,游客对其认同的旅游地有着持久的兴趣和稳定的忠诚度;3.休闲旅游更加注重在一个地方停留较长的时间,而且消费的目的性非常明确;4.休闲旅游更加关心时间成本,即追求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交通上的低时间成本和快捷性;5.休闲旅游更偏好于自助式旅游或半自助式旅游;6.休闲旅游更加追求旅游地的文化氛围和内涵。二、小五家基本情况小五家乡是元宝山区唯一建制乡,东与美丽河镇相连,南与平庄镇相邻,北接元宝山镇,西与红山区文钟镇接壤,西南和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毗邻。全乡总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小五家、新井子、老西营子、谢家营子、大营子和大金沟6个行政村,44个自然村,总人口6075人,其中回族1134人。小五家乡地处燕山山脉延伸部分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域,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53%,全年日照充足,降水稀少,蒸发量强,年平均日照率为60%,无霜期135-140天,具有适宜林果种植的天然小气候。三、小五家乡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区位优势明显。小五家乡位于元宝山区西北部,处于赤峰主城区、平庄城区和元宝山城区的中心地带,距离赤峰主城区30公里,平庄城区25公里,元宝山城区30公里,东临205省道,西连306国道和赤凌一级路,境内有赤朝高速通过,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正在修建中,青上公路纵贯小五家乡全境,交通便利。(二)产业定位明确。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小五家乡要依托自身优势,着重发展大农业和休闲旅游业,乡党委、政府按照“生态立乡、旅游兴乡、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并将“紧紧围绕生态建设和休闲旅游两条主线,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资源,持续推进现代农牧业和乡村旅游业”写进工作报告中,着力实施小五家乡“1331工程”。(三)人文自然独特。小五家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春季繁花似海,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瓜果飘香,冬季野旷天低,别有一番风景。人文方面,小五家乡汉族传统文化和回族民俗文化共生共荣,佛教与伊斯兰教和谐共处,多元思想的碰撞交融,两大宗教的引导教化,成就了小五家人淳朴、善良、开放、包容的独特魅力,是小五家乡宝贵的民俗文化底蕴,独具地方特色。(四)旅游资源丰富。小五家乡现有人文、自然景观类景点24处,休闲采摘、餐饮娱乐类场所18个。大营子村的静安寺始建成于辽道宗咸雍八年,是蒙东地区最大的佛门圣地之一。静安山巅屹立有千年辽塔一座,塔下安放佛祖灵牙舍利一颗,内嵌舍利子七百余枚,为世所罕见的佛宝。老西营子村内的清真寺始建于清代嘉庆九年,大殿为伊斯兰风格的双层歇山出檐式建筑,是周边伊斯兰居民的重要礼拜场所。小五家乡原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御弟剌葛封地,古墓石刻等遗址遗迹众多。胡家沟、黄花沟植被茂密,怪石林立,四时景色奇而不同,可谓世外桃源、人间秘境,是久居都市人们露营野餐、踏青探秘的好去处。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建议和措施(一)生态优先,统筹发展农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按照小五家乡发展规划和产业定位,坚持生态立乡,在乡域范围内按照生态休闲旅游的标准统筹布局种养殖业和林果业,注重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一要注重生态建设。以赤峰市50公里生态圈建设为契机,推进山水林田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乡域生态安全屏障。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项目和林果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加强青上线两侧和重点景区周边的区域绿化,不断改善乡域自然环境,凝聚旅游产业发展源动力。二要加强统一规划。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分片布局,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致力实现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建设万亩设施农业和杂粮基地,在小五家村推进实施万泰永设施农业项目,建设高新技术农业生态园区,发展高效优质设施农业。引进杂粮生产加工企业或大户,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引农户发展小米、高粱、绿豆等特色杂粮种植,打造小五家杂粮品牌;建设万亩畜牧养殖园区,在老西营子村、新井子村和谢家营子村发展集中养殖,实现市场化和标准化经营,同时结合疏林地规划建设林下养殖区,散养鸡鸭鹅等特色畜禽,发展立体经济;建设万亩林果基地,在乡域内规划连片林果园区,扩大种植面积,丰富果品种类,发展坚果种植,改良嫁接美国大杏仁,逐步推广黑枸杞种植,完善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果蔬保鲜库及果品加工企业,提升综合经济效益。三要主打休闲旅游。充分挖掘小五家乡自然风景、传统文化、民族风情、果蔬采摘、餐饮民宿等旅游资源和底蕴,借鉴利用“旅游+”、“生态+”“互联网+”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健康养生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富有乡土特色的休闲旅游,做大做强旅游品牌,创新丰富旅游业态,发展全域旅游。(二)打造休闲旅游基地和休闲产业带依托小五家自然人文景观和产业基地,将景区穿点成线,连网成片,培育“全域休闲胜地,秘境小五家”品牌,打造独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休闲旅游基地和休闲产业带。重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完善静安寺等原有景区基础配套,启动实施静安寺扩建修缮工程,继续实施凤山花海景区绿化和观光步道建设,整合胡家沟、黄花沟的自然风光等独特资源,建设以露营、探险为主的野外秘境体验区。规划建设以静安寺和辽塔为核心的大营子佛教文化旅游区和以老西营子清真寺为核心的伊斯兰风情园。积极争取移民搬迁等政策,通过招商引资、众筹方式打造经营民俗民宿特色村。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依托乡域内丰富的设施农业和林果业着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在万泰永园区内规划建设集种养采摘、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农业嘉年华游乐场,打造小五家水木原现代农业旅游综合体。统筹规划建设种养殖基地、林果采摘园和山体、公路绿化区域,兼顾经济效益和景观效益,形成沿青上公路的特色观光旅游带。集中打造休闲疗养基地。充分发挥小五家乡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民俗宗教资源,打造宜居宜业的休闲疗养胜地。主要建设以静安寺为核心的静心禅修养生基地,以百合山庄、红塔山庄、明然山庄等为代表的生态度假养生基地,以山嘴子、上窑沟等自然营子改造为典型的居家休闲养老基地。结合城乡一体化和特色小城镇开发规划建设养老中心及相应配套设施,通过发展银色经济带动旅游产业。注重开发乡土旅游特产。推广农家土菜、素食斋、回民九大碗等特色饮食文化,引导农家乐、农家院等餐饮场所提档升级,改进环境卫生和提高服务水平。挖掘恢复乡村原有的酿酒、榨油、磨豆腐等传统手艺,在展示传统工艺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注册旅游公司,设立土特产专营实体店,以现销和网购渠道,开发牛肉干、杂粮、蜂蜜、瓜果、黑枸杞等系列旅游产品和工艺品,提升特色旅游附加值。丰富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深入挖掘民间营(井)子文化、双和马场马文化等传统民俗,融合新的旅游元素。依托藏龙山山地自行车赛道、环静安寺徒步健身赛道和自然地理条件,适时申办马拉松、自行车、攀岩等官方和民间文体赛事活动。大力推介美丽乡村生态游、果蔬采摘观光游、户外运动休闲游、静安塔山古迹游、休憩养生度假游、花海景观鉴赏游、民俗宗教静心游等各类旅游路线和项目。(三)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经验证明,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思想观念、资金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果。区委、区政府对小五家乡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有了明确的定位和方向,乡党委、政府应该积极主动谋划,创新思维理念,抢抓发展机遇,打一套融合资源、政策和资金的组合拳。结合小五家乡的现状实际、规划理念和发展思路,建议设立“小五家生态休闲旅游合作示范区”,与小五家乡合署办公,以小五家乡行政区划为界,主要承担推动乡域内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职责。转变管理体制和模式,成立小五家旅游综合开发公司、小五家宅基地管理开发中心等机构部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聘请专业的管理、技术和经营人员,使过去政府直接参与转变为政府规划主导、企业管理实施,达到合作开发、互利共赢的局面。建议设立小五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小五家乡的经济基础薄弱,曾为全区的总体发展做出过牺牲。在新常态和新形势下,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小五家乡不能等靠要,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谋划,同时更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给予发展支持,建议设立小五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基金,通过这笔专项资金,一方面可以通过杠杆作用撬动银行贷款等实现融资,另一方面通过奖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众筹,共同把小五家乡旅游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建议统筹管理使用农村宅基地。小五家乡人少地多,人均土地面积位居全区前列,全乡44个自然村中有31个实际居住户数少于30户,闲置的房屋和宅基地属集体建设用地,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是十分重要的隐形资产。乡党委政府计划组建宅基地管理开发中心,与各村集中统筹管理使用宅基地,通过有偿收回、统一安置、综合整理、共同开发等方式,将其作为乡村发展、村民致富的着力点。充分凝聚各方面力量,抓住上三级党委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大好机遇,积极争取小五家乡能够参照“国贫县”政策待遇,集中统筹使用扶贫攻坚、壮大村集体经济、京蒙对口帮扶等各类政策、资金,建成一批产业集聚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的示范项目,增强全乡旅游产业的影响力和导向性。(四)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储备包装依据发展规划,全力做好招商引资,争取优惠政策措施,吸引成熟的专业旅游开发企业和社会资本进驻小五家,同时抓好生态旅游休闲产业项目的储备包装,建立项目储备库,结合1331工程,围绕产业和实际规划包装项目,包括实施静安辽文化体验基地、大营子佛教文化旅游区、伊斯兰风情园、塔山夜景亮化工程、青少年天文科普教育基地、民俗民宿特色山庄(山村)以及乡域道路交通、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通过招商引资以及PPP合作模式等方式逐步建设实施,实现小五家乡旅游产业长效有序发展。(五)注重宣传平台建设,强化宣传推介高度重视宣传推介工作,打造小五家乡全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网络平台,构建包括信息中心、手机客户端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体在内的宣传推介网络,利用各类媒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拍摄旅游宣传片、发布微视频、邀请新闻媒体和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全面展现小五家乡独特的旅游资源,形成网络媒介推动、产业政策拉动、旅游品牌带动、特色产品联动的营销推广模式,将小五家乡建设成为赤峰周边全域生态休闲旅游的目的地和集散地。五、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土地性质受限。二次土地调整后,小五家乡大部分土地变为基本农田,受耕地红线限制,土地性质很难转变,成为制约全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致使诸多项目不能落地,延缓了小五家乡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进程。二是水资源短缺。全乡的地表水基本上处于断绝状态,地下水十分有限,雨季时间短且蒸发量大,水资源匮乏,对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影响较大。三是基础设施配套问题。目前小五家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硬化路面通村达组,但建设标准普遍较低,部分景区道路不通,还存在断头路现象;与之配套的排污、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乡域整体建设与开发。(王秋野)

荀爽

关于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助推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10—11月,东昌府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赴梁水镇镇、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郑家镇、张炉集镇、沙镇镇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经委员建议、论证、座谈讨论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现报告如下:一、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东昌府区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借力各项开发政策,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结合旅游产业扶贫政策,不断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乡村文旅项目。东昌府区文化旅游发展中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设计有限公司和上海远见咨询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乡村旅游总体规划》、聘请北京创景天下旅游规划有限公司做了《东昌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两个规划。依照规划布局,逐步开发建设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如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项目、澄浆玉郭庄田园综合体文创基地项目、堂邑葫芦小镇项目、繁森干部学院建设项目、沙镇黄西农产品深加工项目等,为文化旅游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近几年乡村振兴加快实施。通过实施厕所革命,在公路沿线、交通集散点、乡村旅游点、镇域广场甚至很多村内都已经建设了新型公共厕所,为当地居民和外来客人带来了很大方便。结合小城镇提升,乡村旅游重点村、贫困村开展道路亮化、美化、给排水、电线铺设等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设精品民宿,高标准建成以路庄、刘庄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堂邑镇、道口铺街道、闫寺街道、黄西村、路庄村等旅游强镇、特色村等道路标识系统进一步完善,为自驾游游客提供明确、清晰的道路指引。一些乡村旅游景区实现了WIFI信号全覆盖。三是加快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近几年,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当地企业和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产品开发和旅游经营。如道口铺街道、堂邑镇等,一些农户利用现有农房、院落、场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目前,我区已成规模的农家乐经营业户达1000余家。梁水镇镇也开始启动“运河人家”农家乐。黄西村鸭鹅坡旅游有限公司、聚源专业种植合作社、聊城市东昌府区民益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把松散的农民经营者聚集起来统一管理,共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加快设施改造,拓展服务项目,丰富旅游内涵,为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打造旅游品牌打下了良好基础。二、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乡村文化旅游发展业态不够完善。从目前东昌府区乡村文化旅游业来看,缺少规模化的旅游场所,乡村旅游地类型较为单一,趋同性太强,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游、食、住、行基本旅游需求,文化娱乐场所缺乏。不能利用现有资源扩大规模、开创高端、特色产品,以张炉集镇云朵庄园及张炉集镇盛庙村的桑椹采摘园为例,规模都比较小,游客服务配套设施缺少,仅限于鲜葡萄、桑葚的采摘,如葡萄酒、葡萄干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及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还远未形成。(二)地域发展不平衡,全域旅游没有充分开发。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堂邑镇,正在开发的旅游项目较多,旅游资源得以充分挖掘。但仍有许多乡镇的旅游资源没有被发掘和开发。比如郑家镇的卧龙岗林场区域的资源、张炉集毡张村木梳文化遗产、沙镇镇侯家新农村建设典型、沙镇镇绳家村的绳文化资源等,均为较好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没有项目规划开发。(三)乡村与城区连接的公交线路较少。东昌府区作为全国乡村公路建设先进区,全部实现了村村通,目前大部分农村实现了户户通,村村公路非常完善,但缺乏乡村到城区的公交线路。村村通公交由于受到运营成本、停车场地等因素影响,至今远未达到当地居民需求,这种现状同样也严重限制了农村进城休闲消费和城区居民下乡休闲的双向交流。三、对策与建议(一)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结合起来。梁水镇是京杭大运河聊城段重要节点,葫芦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文化符号,东昌府区又是中国葫芦雕刻艺术之乡、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昌雕刻葫芦技艺的传习基地。就地理位置而言,梁水镇镇北临马颊河、南靠聊城市新北环,东侧为古京杭运河会通河段、西侧为聊(城)临(清)路,是中华水上古城和临清中州古城之间的重要文旅节点。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当地资源优势相结合,着手打造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有着独特的文化元素和地理位置优势。这是以古老的京杭运河为创意文境,以葫芦产业为创意场境、以文旅风情为创意情境,融合文创新理念、互联网新载体,在城镇与农村交汇处打造一个新农业经济发展融合平台,以产业带动人文、休闲、旅游的特色文旅小镇项目,将葫芦种植、葫芦创意、工艺葫芦开发、乡村文化旅游等资源集聚起来,融为一体,推动葫芦产业升级。(二)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在梁水镇镇叶屯村,土地流转之后,公司实施规模化种植葫芦、发展葫芦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如今,土地流转涉及130户村民,仅土地流转费,按照每亩每年1200元计算,每年收入76万。此外,每天都有几十名村民到葫芦种植和加工基地打工,领一份工资,每人每天大约70—100元。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设和运营之后,来这里旅游的人自然而然增多,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因此,把乡村文化旅游与企业获利、农民增收结合起来,不仅发展了乡村文化旅游,同时,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把乡村文化旅游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结合起来。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的规划和建设,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在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的视角下,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目前,运河葫芦风情文创小镇建有:葫芦风情种植园、葫芦文化体验园、福禄演艺剧场、“好停车”福禄绵长广场、宝葫芦开发空间、葫芦工艺互动街巷,还有创意苹果园、梨园、有机蔬菜大棚、果蔬加工厂、生态养殖场、万福居民宿村、葫芦色彩斑斓、琳琅满目的工艺葫芦。这种规划建设是新型乡村创业者和艺术创业者施展身手的大舞台,是一个集产、人、文、商、旅、居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它把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农事体验、民俗体验、文旅开发、文化创意融为一体,唤醒传统乡村记忆,建设现代特色小镇,是未来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定位和目标。因此,建议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业要深入挖掘当地特色,要与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相结合。(四)完善旅游公交线路,助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目前,我区乡村旅游专线仅通堂邑镇和沙镇镇黄西村,乡村公交线路极少。建议整合全区村庄道路资源,完善文化旅游公交线路,如可开通范筑先纪念馆到范公祠公交线路,发展红色旅游。争取尽可能在乡村形成完善的公交线路,带动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责编:刘晓蒙

一板一眼

2019年中国景区旅游消费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整体旅游市场: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一年人均出游4次,旅游渐成国民常态化消费,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景区在线门票市场:2018年中国在线景区门票市场交易规模为543.9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35.7%。随着用户门票预订习惯日趋线上化,以及开放网络购票渠道景区的增多,未来在线景区门票的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高星景区门票销售渠道:2018年高星景区门票分销比例较2017年提升了8.6%,其中线上分销占比为43.3%。现阶段,高星景区门票仍旧以线下售票为主,未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以及人们线上购买门票习惯的养成,线上门票销售占比将逐渐提高。游客预订景区门票渠道:线上订票是用户预订门票的主要方式,其中在线旅游网站是用户预订景区门票的主要渠道。景区旅游发展趋势:①景区门票降价潮来袭,门票经济逐渐向产业经济转型;②“夜游”经济迅速崛起,夜游产品将成为景区发展新蓝海。中国景区旅游市场发展现状中国旅游市场游客规模人均旅游4次/年,旅游渐成国民生活常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国内旅游市场持续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长,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一年人均出游4次,旅游渐成国民常态化消费,我国已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中国旅游市场收入现状国内旅游收入持续高速增长,2018年破5万亿元旅游人数的增加推动了旅游收入的增长。2018年国内旅游总收入达5.1万亿元,同期增长12.3%。随着国家对全域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等旅游业态的持续深入推广,未来我国国内旅游总收入仍将保持增长态势。中国在线旅游周边游度假市场结构周边游市场集中度高,驴妈妈市场份额占比达41.3%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交通的便捷化、假期的碎片化,旅游消费日趋常态化,在线周边游的市场规模也在不断增加。艾瑞数据显示,在2018年中国在线周边游市场中,驴妈妈以41.3%的份额位列市场第一,同程和携程分别以12.8%和12.0%的份额位居第二、第三的位置。中国景区线上购票市场发展现状消费习惯日趋线上化,中国在线景区门票规模稳定增长2018年中国在线景区门票市场交易规模为543.9亿元,较2017年增长了35.4%。随着用户门票预订习惯日趋线上化,以及开放网络购票渠道的景区增多,未来在线景区门票的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国景区发展现状国家对5A景区评定及管理愈发严格,5A景区数量增速放缓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5A级景区数量逐渐增加,截至2018年我国5A景区数量达259个。随着国家对5A级景区的管理和评定要求愈发严格,5A级景区数量增速呈现放缓趋势。中国高星景区门票销售渠道高星景区门票销售-直销/分销2018年高星景区门票分销比例显著提升2018年高星景区门票销售市场中分销占比为44.7%,相较于2017年提升了8.6%。按星级景区划分来看,4A及5A级景区直销分销占比相当。随着在线旅游平台的市场占有量不断提升,景区加大门票在在线旅游平台的投入,从而增加了分销比例。高星景区门票销售-线上/线下线下销售是高星景区门票的主要销售渠道抽样调查数据显示,线下销售渠道是高星景区门票的主要销售渠道,占比达74.0%。分区域来看,华中区域景区门票线上占比最高。现阶段,高星景区门票仍旧以线下售票为主,未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以及人们线上购买门票习惯的养成,线上门票销售占比将逐渐提高。高星景区OTA渠道门票销售集中度较高,CR3为84.5%抽样调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高星景区门票OTA在线渠道集中度较高,驴妈妈、美团、携程三家OTA平台占比达84.5%,其中,驴妈妈以34.8%的份额位居榜首,美团以26.8%的份额紧随其后,携程在线分销门票占比为22.9%。高星景区OTA渠道门票销售华北、华南、华西地区景区OTA门票渠道市场CR3超85%从不同区域分布来看,2018年华北、华南、华西地区的高星景区OTA门票渠道市场集中度相对较高,驴妈妈、美团、携程三个在线旅游平台市场份额合计占比超85%;其中,驴妈妈在各个区域表现出色,尤其在华西、华北区域优势明显,占比分别为43.6%和35.9%;美团在华南、华中表现较为亮眼,市场份额均超过了28%;携程在华南、华北地区市场占比在25%以上。中国景区旅游用户洞察用户出行-选择因素景区风景特色是用户最为看重的因素,更偏爱自然景观类景区艾瑞调研结果显示,景区风景特色是用户在选择景区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此外,景区的安全性、食宿条件以及费用等因素也是用户较为看重的因素。在景区类型选择方面,湖光山色、海滨岛屿等自然景观类景区更受到用户的欢迎,民族/古镇风情、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也是用户较为偏爱的景区类型;也有超四成的用户选择主题公园/游乐园类景区。用户出行-信息获取在线旅游网站是用户获取旅游景区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艾瑞用户调研,在线旅游网站(60.2%)和旅游攻略网站(49.3%)是用户了解国内旅游景区信息的主要渠道。随着媒体形式的快速变化,短视频、直播等愈发受到用户的欢迎,2019年通过直播平台了解旅游景区信息的用户较上一年增长了4.0%,通过综艺节目了解景区的用户较2018年增长了1.9%。用户预订-预定时间及渠道超九成用户提前预定门票,在线旅游网站是其主要订票渠道调研数据显示,92.1%的用户会至少提前1天预定景区门票,其中提前7天以上订票的用户占比达44%。从景区门票订票渠道来看,线上是用户预订门票的主要方式,其中在线旅游网站是用户预订景区门票的主要渠道,此外,通过景区官方微信、微信小程序订票的用户呈增加趋势。未来出行-门票产品偏好游客更为偏爱一站式打包旅游产品在对景区旅游产品的购买偏好的调查方面,希望在在线旅游网站购买“门票+住宿+交通”一站式打包产品的用户占比最高,达41.1%,相较于其他产品组合来说,“门票+住宿+交通”一站式打包产品不仅可节省游客预订景区各类型产品的时间和精力,价格也更加优惠,因此,一站式打包旅游产品受到众多游客的喜爱。中国景区旅游发展趋势及案例分析中国景区旅游发展趋势(一)景区门票降价潮来袭,门票经济逐渐向产业经济转型自2018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景区门票降价以来,各地纷纷响应掀起国有景区门票“降价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7月,全国有164个5A级景区降价,其中有超7成的景区降价幅度在10%以上。门票降价将倒逼国有景区转型,助推景区从“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良性引导市场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体验。对景区来说,在减轻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之后,可延伸产业经营链条,探索文化衍生品开发等更多业态的旅游经营方式,培育新的旅游消费热点,使收入结构变得更加合理、可持续。中国景区旅游发展趋势(二)“夜游”经济迅速崛起,夜游产品将成为景区发展新蓝海随着旅游产业的升级,旅游市场对旅游目的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到此一游”式的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目的地需要更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吸引物来留住游客,在此背景下,“夜游”经济迅速崛起,艾瑞分析,夜游产品将成为景区发展的新蓝海,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从供给端来说,夜游经济既可以提高景区的旅游资源及休闲设备的使用效率和使用价值,也可深挖夜间红利,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另一方面,从消费端来看,以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人群消费内容日益多元,游客对休闲体验类的旅游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夜间旅游不仅能够提高游客的时间利用率,还可以使其得到全新的旅游体验,使旅游过程和旅游体验更丰富。中国景区旅游行业案例-驴妈妈驴妈妈:做“游客心中的第一”驴妈妈旅游网依托驴妈妈集团在旅游目的地运营、智慧服务等方面的产业链优势,做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桥梁,一方面加强为旅游目的地输送游客的能力,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做“游客心中的第一”。作为中国景区门票在线预订模式的开创者,驴妈妈旅游网在景区门票、周边游和定制游等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先游后付、驴悦亲子、开心驴行等知名子品牌。目标:打造景区门票、玩乐的领先交易平台作为中国景区门票在线预订模式的开创者,驴妈妈多年来持续深耕景区业务。2018年,驴妈妈从经营流量向经营会员转变,依托景域集团的产业链,在景区业务上形成了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本优势、品牌优势、会员运营等优势。2019年驴妈妈将打造景区门票、玩乐的领先交易平台,与景区共建“旅游生态命运共同体”。

虞卿

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报告“云上”出炉 大数据“智助”乡村游挖潜提质

新华网兰州4月2日电(记者 卫韦华)记者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4月2日, 由中国经济信息社与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发布的“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通过新华财经现场云直播平台正式出炉,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中国特色与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范业正,兰州文理学院教授、甘肃旅游智库秘书长高亚芳等多位全国知名旅游院校学科负责人与旅游界知名学者齐聚“云上”,为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和方向建言献策。近年来,指数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管理工具,通过对经济信息的高度凝练,已成为产业创新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据介绍,“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是由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构建的国内首支省域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也是数字工具推动乡村旅游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尝试。该指数的编制采用了大数据算法、抽样调查、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甘肃乡村旅游市场热度和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多维度、立体化的数据分析,反映甘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查找短板、分析原因和平衡资源的发展提供抓手。“指数报告并没有局限于谈传统的农家乐和田园风光观光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业态,而是以全景地图的方式呈现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泛乡村文旅景象,以及‘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乡村振兴’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甘肃省旅游智库秘书长、兰州文理学院教授高亚芳说。甘肃省文旅厅厅长陈卫中表示,该指数为甘肃提供了旅游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发布会的召开更是重启甘肃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信号。近期甘肃省陆续出台了《统筹推进全省乡村旅游业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安排文旅企业疫情救助资金5千万元,提前下达乡村建设补助资金1亿元,并策划开展以“你是人间四月天”为主题的“全国医务工作者游甘肃”和“甘肃人游甘肃”等活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将率先从乡村旅游发力助推文旅产业复苏。据悉,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直属的专业经济信息服务机构,承担着“新华财经”“新华丝路”“新华信用”“新华指数”四大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任务。中经社副总裁曹文忠表示,未来中经社将继续发挥在指数研发、数据采集、信息传播、资源聚合等方面优势,为管理机构和市场提供及时有效的数据参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