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 医教融合推动医学教育功能社会化净土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 医教融合推动医学教育功能社会化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 华东师大供图 中新网上海5月23日电 (记者 陈静)医学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双重属性呼唤更多综合性大学办医。23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医学与健康研究院,以通过医教融合推动医学教育功能的社会化。国际知名肾脏、代谢和心血管疾病研究专家管又飞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医学与健康研究院名誉院长。他说,研究院将坚持“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的高建设标准,优先发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从高学段向低学段稳步推进医学学科建设。研究院设立基础医学中心、临床医学中心、转化医学中心和公共健康中心,包含若干研究所及附属医院集群。据了解,基础医学中心将积极打造跨学科研究平台,以医学为动能打通医工文理深度融合的通道。临床医学中心将在长三角地区布点若干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同时,推动互联网医院等医疗机构发展新形态,与政府、企业及医疗机构共建“数字医学共享平台”,探索医疗智力、健康数据和设备资源高效配置的新机制,建立基于人员柔性流动、资源高度共享的数字化医学教育、科研与临床服务的生态网络。“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揭牌。 华东师大供图公共健康中心将加强与国际顶尖院校与医疗机构的深度合作,积极参与解决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热点问题。在研究院成立大会上,一批医学领域著名专家受聘担任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成立大会通过互联网向全球直播。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发来祝贺视频。众多海内外医学领域的院士和专家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大会。当日,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副市长贺东与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校长钱旭红一同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揭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现代中医药高等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疗养院脑和行为研究评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疗养院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心理健康与康复医学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儿童早期发展中心”等系列合作共建中心同日揭牌成立。当日,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公共卫生安全新挑战下的医学教育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知名专家学者齐集一堂,共同研讨新时代医学与健康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会议聚焦“新医科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改革”“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医学与未来医院”三方面内容。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分别做主旨报告。黄奇帆表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是系统工程,需要整合政治、经济、医疗、管理等多个学科,并注重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价值创造。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重塑公共卫生体系过程中是必须突破的关键,“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不仅仅是各方面的生命伤害,还有经济方面的伤害。”他提出,需认真看待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柯杨表示,医学教育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健康本身是多因素决定的。黄奇帆指出,在公共卫生教育科研方面应更新理念,扩大规模并提高质量,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聚焦公共卫生和全球健康领域的医学与健康研究院是非常好的尝试,希望研究院可以建设一支国际化的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培养高水平的公共卫生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再暗的黑夜也会渡过,黎明终将如期而至,除了战胜(新冠肺炎)我们别无选择。”他提出:“我们能否防患于未然,能否防大患于未至?这才是医学、健康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医学的温度体现在刚柔相济。”他倡导“全健康”理论,把人的健康、动物的健康、环境健康共同考虑,并认为,这就是科学防治。(完)

执爨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现代医学不再强调单打独斗,加快创建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

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刘秋凤 实习生 邹阿江 张弋凌宇“这并不是我第一次来四川了,一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通过此次交流活动,140多位院士相互交流,将对未来四川项目引进、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院长樊代明告诉记者。9月17日至20日, “四川省创新驱动发展两院院士四川行”活动将在成都举行,140多位川籍院士、在川院士和与四川有合作项目、合作意愿的院士受邀出席此次活动,共谋四川高质量发展大计。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截至目前全国省级层面规模最大的一次“院士地方行”活动。虽然樊代明出生于重庆市,但在他看来,自己同样是一名四川人,“作为一名川籍院士,更应该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樊代明表示,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不仅人民的生活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医学也在发生相应变化。“例如现代的很多疾病,造成的原因是多因素多方面的,针对这样的情况,一个国家或一个相关专业专家的单打独斗将不再起效,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才能应对接踵而来的医学挑战。”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包含哪些要素?樊代明告诉记者,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涵盖了医学的方方面面,例如整合型的医学研究体系、医学教育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学预防体系、将这些体系根据人类健康需求发展进行整合,就能形成新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助于中国医学走在世界前列。“我们已在四川设立了整合医学中心,在远程会诊、学术活动、科研项目等领域都建立了联系,未来也将继续加强交流与学习,定期开展培训、进修等活动。”樊代明谈到。同样在9月17日,成都中医药大学发展战略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根据框架合作协议,11名院士重磅加入,组建学校发展战略高端专业智库。这11名委员均为生物医药领域领军人物,其中樊代明任主任委员。“西医与中医本就是一个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过程。” 樊代明表示,当前,四川正在建设中医药强省,在建设过程中,不妨向吉林、云南、贵州等省份学习,取长补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多角度多方面地建设中医药强省。

甜妹妹

《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

9月22日,《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暨健康中国与健康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与会专家表示,我国大健康经济尚处开发初期,有巨大潜力亟待发掘。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实施元年,启动健康经济课题研究意义重大。《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以下简称“白皮书”)课题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牵头,联合中国保健协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立项,目的是进一步研究我国大健康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值,凝练出推动我国健康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启动仪式。记者 张利民 摄我国健康产业将迎黄金发展期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周邦勇表示,共同开展《中国健康经济白皮书2019》课题研究是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健康为中心”的理论要求出发,基于我国健康经济(非医疗机构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健康经济中的非医疗产业为对象,重点研究保健用品、健康营养食品、健身用品等健康产品产业对释放消费需求、创造就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发展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近几年来,我国的健康产业,特别是非医疗用品产业发展较快。”国家卫健委规信司司长毛群安指出,健康生活方式影响人的健康占到60%,因此,健康中国行动需要全民动员、共建共享,希望社会方方面面都能够参与到健康中国行动中,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贡献。原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葛志荣也指出,健康产业将是未来经济增长重要动力之一,需求引领性的新兴产业,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家庭、产业共同推动。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表示,健康服务业和非医疗产业的发展是服务健康中国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应加大布局社区医疗、养老医疗、健康管理和健康大数据平台,进一步深化医养结合,促进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休闲医疗,推动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新技术与健康产业的深度融合。“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党组成员吴忠泽表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54000亿,健康产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指出,要求要以定点监测、精准干预作为方向,围绕着健康状态的辨识、健康风险的预警、健康自主干预等一些环节,要重点攻克无创检测,穿戴式的监测,生物传感、健康物联网、健康危险因素的干预等等这样一些关键的技术和产品。要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健康大数据云平台,要研发数字化、个性化的行为、心理的干预,能量、营养的平衡,功能的代偿和增进这样一些健康管理的解决方案。要加快主动健康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健康闭环管理的服务这样一些研究,为督促解决重大的慢病的防控,人口老龄化这样一些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性作用。面向2030,国家在推进医学科技进步方面,我们将启动实施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健康保障等等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工程,发展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医疗、生物治疗这样一些医学的前沿技术。要加强慢性疾病的防控,精准医学、智慧医疗关键技术的突破,重点要部署创新药物的开发,医药器械的国产化,中医药的现代化这样一些研究,来增强重大疾病的防止和医药产业发展科技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于健康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在政策、市场、资本以及技术的催化下,各种医健结合和医养结合的服务会应运而生,中国健康产业未来十年将迎黄金发展期。数万亿级市场空间待挖掘“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健康产业的支撑,而产业也会带来经济的发展。”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总编辑张超文表示,目前中国健康产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停留在医院和药品两个领域,发展空间巨大。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表示,健康中国建设应该事业、产业双轮驱动,以更有效保证百姓生命健康安全。健康中国顶层设计已经为我国健康事业指出了发展方向——包括健康环境、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五个方面。从目前来看,环境、生活、管理、保险等多方面规模仍较小,有较大供给缺口。的确,我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仍然较小。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0%,其中,美国大健康产业占其GDP高达17.9%。但从我国来看,健康产业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5%。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较全面均衡的产业细分,而我国健康产业除医疗及医疗用品外其他细分产业均处于开发初期,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巨大潜力尚待发掘。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6.2万亿元,为2011年的2.6万亿元的2.4倍,2011到2017年复合增长率达15.6%。初步测算2018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突破7万亿元。根据国家相关规划,到2020年,“健康中国”带来的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2030年将超过16万亿元,是当前市场规模的3倍。“健康中国规划纲要指出,2030年我国健康产业要达到16万亿元的规模,而目前产业规模仅为4万亿元,如此大的距离,给企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技术法规总监许洪民也坦言,我国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健康产业的增长率,全球平均以年增速25%到30%增长,是GDP增速的10倍。对此,和也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方志财表示,健康产业空间仍待挖掘。我们一个产品是功能性寝具,它的核心理念是,让大家能够睡觉睡出健康来。首先,人类1/3的时间在睡眠,还有2/3的时间要靠睡眠质量的保障,否则就不会有白天工作的精力。而这个理念也受到消费者认可,2018年我们公司仅磁性材料稀土采购就达到一亿多元。从重“治病”到重“健康”吴忠泽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健康领域改革发展成就显著,人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居民健康受到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表示,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重点,意在如何解决慢性病问题。国际糖尿病联盟2017年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4.25亿成人糖尿病患者,其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高达1.14亿,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很惊人,2017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0.9%。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表示,未来更应注重疾病的预防。她认为,对于健康,以往强调的是医疗环节,但从目前来看,预防则是健康的共识。例如,我们用10年时间,耗费12亿元研发药物,但其对应的病毒却10秒升级,那么研制的药物便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如何用更少的钱带来更大的效果,便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吴忠泽说,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一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医药生物领域,已经进入了产业化的阶段,正在以麻醉、手术、公共卫生体系作为标志的三次医学科技革命之后,医药生物技术将推动第四次医学科技革命。例如,疾病预防、疾病诊断、药物的研制、生物治疗、器官移植等等方面,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延长人类预期的寿命。基因诊断、生物芯片、免疫诊断等等,这样一些高新技术将会带来检测和疾病诊断技术革命性的变化。一些重大疾病能够做到早知道、早治疗,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因组医疗等等这样一些生物技术正在引发医疗健康领域的深刻变革,将持续增进人类的健康。同时,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进入了新一拨创新的浪潮,信息革命正在迎来新的重大转折期,为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等为代表的关键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的突破应该说正在改变着健康产业体验的方式,大幅度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吴忠泽表示,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业务模式正在向平台技服、数据技服这样一种形式的转变,让数据说话将成为创新的新源泉。服务+模式将成为医疗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新的收入来源。网络化和全链条的科技创新促进了健康和养老、健身休闲等等深度的融合,增强了健康产业的跨界融合,提高了垂直化的强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促进了健康产业的改革创新,传统的行业深刻重塑,新兴的产业蓬勃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拓宽了健康产业发展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成果被运用到健康产业的创新发展之中,满足了人们对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多元化的业态吸引着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共同助力健康产业的大发展。”他说。吴忠泽表示,我国将培育一批高层次的健康产业领军人才和龙头企业,催生更多的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把健康产业培育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型产业,为发展健康经济,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作出贡献。(记者梁倩 罗逸姝 金辉采写)编辑:于江

无生

道家哲学对现代医学的启示,有研读价值!

作者:葛荣晋一、现代医学模式转型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于现代社会和医学实践的长足进展,使人类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根本变化。比如中国在20世纪前半叶,居于前四位的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传染病、结核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也是这四种疾病;20世纪后半叶,居于头四位的疾病则是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最高的也是这四种疾病。由于中国和世界疾病谱和死亡谱的根本变化,使传统的西方生物学医学模式不得不被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代替,开始由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综合性的医学模式转变,这是人类医学健康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型。现代医学模式不同于西方生物学医学模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病因上,由单因果模式向综合因果模式转变。现代医学不再简单地把人看成是纯生物学的人,而是把人看成自然和社会相统一的整体人。发病原因不只是唯一的化学因素(有毒化学物质、变态反应原、机体所需要化学物质的过剩或缺乏)、物理因素(放射线、高温、噪音等)、生物自然因素(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而是从整体的人出发,既注意研究人致病的物质因素,也注意研究有害于人体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环境污染、社会公害、职业病、酗酒、吸毒、交通事故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在诊断上,要求医生不只是利用各种医疗仪器和化学检验,还要求医生通过耐心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他所处的社会地位、人际关系、家庭境况。第三,在医疗手段上,要求医生对于病人不只是给予医疗技术和药物的帮助,还要求医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把医学与当代政治、经济、哲学、法律、道德、管理等社会科学结合起来,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是保证人类健康的最有效的手段。现代医学模式固然产生于现代社会和现代医学实践,同时它也可从道家哲学和东方传统医学中吸取辩证思维模式和中国医学智慧。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中,道家哲学和以它为指导的中国传统医学,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二、“形神双修”与心理疗法汉代河上公注《老子》曰:“营魄,魂魄也。人载魂魄之上得以生。”(《老子河上公章句·能为》)即认为人的生命是魂(精神)和魄(形体)的统一。只有使精神和形体合一,人才能长寿。《淮南子·原道训》亦认为“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根据道家的“形神合一”原则,中国传统医学非常强调“形神相即”,反对形神相离。《黄帝内经》说:“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类经》亦说:“无形则神无以生,无形则神不可活。”明代医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指出:“质象所结,不过形神。形神合,则是人是物;形神若离,则是灵是鬼。”由此出发,他批评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遵生八笺·清修妙论笺》上卷)所以,道家在养生上主张“形神双修”,这比西方医学单纯注重“养形”要高出一筹,更符合于现代医学模式。如何“形神双修”呢?老子认为“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是“形神双修”的奥秘所在。庄子所谓“鹪鹩巢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就是“少私寡欲”的形象写照。在道家看来,各种物质欲望虽是人的生理需要,但如果过分追求,就会造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十二章)的恶果。所以老子从贵生立场出发,极力主张“去甚、去奢、去泰”。(《老子》二十九章)根据道家的“少私寡欲”的养生原则,中医药学把“形神双修”贯穿于病因、诊断、治疗等各个医学环节。在病因上,除了注意生物学原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淫之气外,还必须通过“少私寡欲”的途径和手段,在精神上做到“恬淡虚无”,才能使精神处于安静、乐观的良性状态。《太上老君养生诀》指出:“善摄生者,要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教诫篇》中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性之都契也。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志,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争,多笑则脏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煎无欢,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亦认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不去,心虽希寿,亦不能挽其夭且病也。五者能绝,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生而有神,不求寿而延年矣。”不管是陶弘景的“除十二多”,还是孙思邈的“去五难”,都是根据老子的“少私寡欲”思想,从社会心理因素角度探索病因的。这较之西方医学只注重生物学原因而忽视社会心理因素,自然要高明得多。在诊断上,中医药学根据老子注重“养神”原则,向来重视“望、闻、问、切”等方法,强调从病人的神色表情、语言气息、眼神、动作等方面考察病因;认为形健则神旺,形衰则神惫。《黄帝内经》要求医师“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认为“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强调诊病时必须注意这些致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这种形神统一的诊断方法,跟西方只是偏重于化学检验、透视等技术,单纯考查生物性病因的医学理念,是迥然不同的。在医疗上,中医学非常重视心理因素在治疗中的作用。按照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不但生理因素可以影响心理因素,人体有病心理必定出现异常现象(如肝病使人易怒),而且心理因素亦可以影响生理因素(如怒伤肝,恐伤心等)。在治病时,应当采取各种不同的相应的心理疗法,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四种心理疗法:第一,以情胜情法。中医不仅承认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之间互相影响,而且不同情态之间亦有影响,如“悲胜怒”、“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恐胜喜”等。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讲到范进中举后,因狂喜而致精神失常,其丈人以恐吓方式使他精神恢复正常的故事,就是以“恐胜喜”的典型例子。第二,语言开导法。从西方医学史看,心理咨询仅是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心理疗法,而中国古代医书历来都非常重视语言开导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认为良好的语言可以促进人的思想变化,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达到心理平衡,对治疗疾病有明显效果。曹操的“望梅止渴”的典故,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反之,不良的语言刺激亦可影响人的健康,导致疾病产生。《黄帝内经》指出:“人之情,莫不恶死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适之人,岂有不听者乎?”这种语言开导法,同现代医学上的心理咨询的精神是一致的。第三,移情易性法,所谓“移情”,是指人们采取某些方法来分散或转移注意力,消除或减轻恶劣的精神刺激,使病人的思想重点转向其他事物。所谓“移性”,是指人们采取有益于健康的某些活动,摒弃不良习惯或思想杂念,提高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也。”习书作画,听音乐或自己演奏、种花、赏花、养鱼、钓鱼等,都是陶冶情操、除忧解愁的好办法。按照中医理论,角、征、宫、商、羽五音分别与肝、心、脾、肺、肾相合,故可以用角音治肝病,用宫音治脾病,心情忧郁,可选听《光明行》,失眠可选听《春江花月夜》等,宋代欧阳修曾患有忧郁症,久治不愈。后来学琴演奏,“久而乐之,不知疾在体也”,恢复了健康。据科学家对19世纪末以前出生的96位作曲家和119名演奏家的健康调查,发现他们的寿命比一般人要长,这是音乐家多使用“音乐脑”,使体内情绪机能活跃的结果,这叫音乐疗法。古今中外的书画家多长寿的事实,说明习书作画也是长寿的重要方法。这种“移情易性”的心理疗法,已为现代医学广泛用以治疗精神病等。美国的《现代诊断治疗学》要求医生在治疗精神病人时,“要转移病人爱好,鼓励病人去发展其它方面的爱好或技能”,特别对于那些空闲时间较多的病人要“转移重点”,这种“转移重点”、“转移病人爱好”的方法,同中国传统医学的“移情易性”的方法是相通的。第四,利用紧急状态法。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经认识到人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产生一种巨大的特殊力量,并利用这种特殊力量来治疗疾病。中医学在老子的“形神双修”特别是在“养神”思想的指导下,非常重视对患者的心理一社会致病原因的探索,并且有针对地采取不同的心理疗法,这与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基本精神是吻合的。日本森田正马博士依据老子思想创造了“森田疗法”,颇为当代医学所推崇,风靡于世界。“森田疗法”并不是引导患者去消除病状,而是引导患者在症状存在的情况下,继续工作;在无所谓精神状态下,顺其自然不知不觉地再也不去介意症状的存在,逐步恢复了健康,这证明以道家哲学为指导的中医学必将能对现代医学模式的建构作出积极贡献。三、气学理论与行气导引疗法“精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用以标志人的生命本质的哲学范畴。它是从《老子》一书中脱胎出来的。老子既讲“气”,也讲“精”。讲“气”的地方,如“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专(同抟)气致柔,能婴儿乎!”(十章)“心使气曰强”(五十五章)等;讲“精”的地方,如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五十五章),都是队人的生命上立论的。但是,老子还没有把“精”与“气”联系起来,提出“精气”这一概念。到了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才正式提出“精气”这一概念,认为人的形体和生命都是由精气所构成。“凡人之生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管子·水地》)汉代王充发挥道家的精气思想,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精气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基础的思想,指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论衡·沦死》)道家提出的精气理论,早已被中国古代医学家引人医学领域,用以解释人的生命本质,疾病发生和医疗诊断。《黄帝内经》作者较早地将道家的精气理论用以说明人的本质,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灵枢·经脉篇》)精气“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化,终而复始。”(《灵枢·脉度》)肯定人的生命是“气”的一种高级运动形式。《黄帝内经》作者还具体谈到80余种气,用以证明人的生理活动、精神意识、病理变化、临床诊断、针药治疗等都是统一于这个物质基础。中国古代医学家根据道家的气学理论,认为人体之气始终处于不断地运动状态之中。气的运动状态保持平衡叫做“和”,畅通无阻叫做“通”。只要能使气保持“和”与“通”,人就健康;若气“雍闭不通”,人就会生病。《黄帝内经》指出:“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灵枢·脉度》)隋代巢元方明确提出了“百病皆生于气”的命题,他说:“夫百病皆生于气,故怒则气上,喜则n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忧则气乱……,思则气结”。(《气病诸侯》)宋代《圣济总录》199卷亦说:“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戾则形病。”都是用道家的气论思想来说明人的病因的。既然人的生命和疾病都是由人体之气的运动状态决定的,那么在治疗方法上就必然提出行气导引疗法。老、庄不但提倡“养形”、“养神”,而且也提倡“养气”。从“养气”这一原则出发,老、庄提出了一系列的行气导引之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是指炼气的基本方法,即要求修炼者把气结聚起来,全身放松,呼吸自然,从形体到精神,做到如同婴儿那样。老子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六章)近人蒋锡昌认为“此章言胎息导引之法”:谷字“用以象征圣人之腹,即道家所谓丹田”。“神者,腹中元神或元气也”,“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是说“有道之人,善行腹中元气便能长生康健”。(《老子校诂》)以鼻口呼吸,当绵绵不断,若可存复若有无有,不当急疾勤劳也。老子讲的“为腹不为目”(十二章)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五章),实际上都是指意守脐下腹部丹田,讲的也是炼气。庄子所谓“真人之息以踵”(《庄子·大宗师篇》),是指真人一呼一吸之间,通过经络,可以直达足底涌泉穴,即所谓“大周天”也。庄子所谓“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当为身),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篇》)郭嵩焘援引王船山的话,指出:“奇经八脉,以任督主呼吸之息。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缘督者,……循虚而行”。讲的也是古代修炼的一种方法。《庄子》一书中讲的“心斋”(《庄子·人间世篇》)、“坐忘”、“朝彻”(《庄子·大宗师篇》)等,也都是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行气导引治疗本是道家的养生方法,后被中国传统医学广泛地用于防治疾病。中医学根据老子的“静为躁君”和“致虚极、守静笃”的原则,要求通过意守丹田和气息锻炼,排除一切杂念,做到“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虚之患”,使大脑活动完全处于虚无、宁静状态、增补元气(精气),流通百脉,改善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道家多讲静功,亦讲动功。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非常重视导引按摩对“养气”的作用,指出:“人身流畅皆一气之所周通。气流则形和,气塞则形病。故《元道经》曰:元气难积而易散,关节易闭而难开,人身欲得摇动则谷气易消,血脉疏利……按摩导引之术所以行血气、利关节,……故延年却病,以按摩导引为先”。早在战国时期,《庄子·刻意篇》已指出:“吹啕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伸)、为寿而已矣”。所谓“熊经鸟申(伸)”是指如熊吊颈、如鸟伸脚,即是导引术。长沙马 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中有“龙登”、“鹞背”、“熊经”、“猴状”、“虎扑”等形象。《淮南子·精神训》亦有六禽戏的记载。三国华佗还提出了五禽戏。晋代更出现了燕飞、蛇屈、兔惊、龟咽等模仿动物动作的体操。《抱朴子·杂应篇》载有“龙导、虎引、熊经、龟咽、蛇屈、鸟伸”、“猿据、兔惊”等导引之术,以期达到“知龟鹤之遐寿,效其导引而增年”(《抱朴子·对俗篇》)的目的。除了模仿动物的动作外,中国古代医学还根据人体生理状况和病理变化设计出许多旨在活动周身肢体和疏通元气的导引按摩之术,如南北朝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中提出的八节导引方法,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老子按摩法,宋代《圣济总录》中提出的神仙导引法,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提出的肝脏导引法、《灵剑子》导引法、胆腑导引法、脾脏导引法、肺脏导引法等等。在古代的各种导引按摩术中,虽有模仿各种动物的八段锦、五禽戏等,但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明代出现的太极拳。不管是静功还是动功,都是根据道家的气学理论,用以“养气”的重要方法,中医学的行气导引疗法是以道家的气学理论为哲学基础的,气学理论与行气导引疗法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理论。这一独特的医学理论与实践,对于现代医学模式的构建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早岛正雄先生所著的《道教观相导引术与健康》一书,也是从现代医学角度成功地利用道家思想和中医学的合理因素,为构建现代医学模式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四、“道法自然”与自然疗法自20世纪中期以来,在医学中出现了自然医学这一分支。按照自然医学的理论,认为只有使人的生命处于一种自然状态,只有使人体与自然保持和谐才能得到健康,否则即会引起疾病。自然医学是以自然界存在的东西(如空气、水、阳光和食物等)和利用人体本身的潜在能力(如睡眠、休息、清洁、希望、信仰)等,来保持或恢复人体健康的一门医学。“道法自然”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老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按其本性都是自然而然的,并非人为的,只有当人体与自然保持和谐,达到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才能保持人的健康,人与自然之间若失去平衡,就可能发生疾病,导致死亡。人的生命过程是一种自然过程。所以,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中医药学根据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的养生如同治国一样,一切都应“顺其自然”,“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灵枢,师传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亦指出:“道者,自然之道也,生而必死亦自然之理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黄庭经序》)从“道法自然”思想中引出的自然疗法,在我国古代医学中,早已获得广泛应用。现将其中的生活起居、饮食、食疗等内容,作一扼要说明:第一,生活起居。《黄帝内经》作者依据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人应根据春温、夏热、秋燥、冬寒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指出:“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重)疾不起,是谓得道(得养生之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陶弘景在《养性还命录》中,要求人的生活起居合乎自然之道,切忌过分,应与自然保持平衡。如“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明代高濂按照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在《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依据春、夏、秋、冬气候变化的不同,分别介绍了不同季节的养生之法。在《起居安乐笺》中,他还围绕“节嗜欲,慎起居,远祸患,得安乐”这一中心思想,详细地阐述了“恬适自足”、“居室安处”、“晨昏怡养”、“溪山逸游”、“宾朋交接”等内容,对人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的“合乎自然”的养生之法。在中国古医学书中,以卧床休息和慎调饮食等自然疗法治病的事例,多有记载。陆以淅在《冷庐医话》中记载:“海盐寺僧,能疗—切劳伤虚损吐血干劳之症。此僧不知《神农本草》、《黄帝内经》,惟善于起居得宜,饮食消息,患者在此寺中住三月半年,十愈八九,观此知保身却病之方,莫要于怡养性真,慎调饮食,不得仅乞灵于药饵也。”可见,慎调生活起居有时比服药效果还好。第二,饮食和食疗。中医根据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老子十二章》)的原则,认为饮食不当(差失)非但不能养生,反而导致疾病,《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只有做到“饮食有节”,才能达到养生目的。如“以酒为浆”,溺于饮食,必定“半百而衰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食诫篇》中亦指出:“养性之道,不欲饱食”。主张“先饥乃食,先渴而饮”。根据四时季节之不同,规定“春宜食辛,夏宜食酸,秋宜食苦,冬宜食咸”。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单列《养老食疗》一篇,规定老人“每食必忌于杂”。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也专列《饮馔服食笺》一章。他根据“日用养生,务尚淡薄”的原则,对饮茶知识作了详细说明,对汤、粥、面粉、蔬菜、甜食等也都是作了扼要的介绍。中医既重视饮食,更重视“食疗”,主张根据食物性味和归经来选择食物以治疗疾病。陶弘景有“食诫”之说,列出食疗法一百多种。南北朝时期,著有多种《食经》;《隋志》录有《神仙服食经》;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有“服食法”的记载;隋唐以后,除了《七卷食经》,《新撰食经》外,若马琬、卢仁宗、严龟、孟诜、张鼎、陈士良等各有《食经》、《食法》、《食疗本草》、《食性本草》等著作。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绿豆具有解砒霜、草木诸毒之功能。这些说明,中医学的“食疗”之法也是自然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五、辩证思维与现代医学模式中医药学所以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原始模型,这与道家的辩证思维方法有着直接的联系。正因为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模式在思维方法上有契合之处,所以它在现代医学模式建构过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如果我们把中医学的辩证方法与现代医学发展的思维方法相对照,就会发现:依据老子的“反者道之功”的矛盾观,中医学承认在医学领域里不仅充满着矛盾,如生死、刚柔、强弱,盈虚、虚实、阴阳、寒热、表里、上下等,而且这些矛盾是相反相成的,也是相互转化的,如寒者热之,虚者实之,“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等,中医学的矛盾观念与现代医学的相待思想是相通的。中医学根据道家关于“和”的观念而产生的阴阳平衡的思想,与现代医学关于人体形态的学说是契合的。中医学根据老子关于“有物混成”的思想而产生的整体观点,与现代医学强调整体化的趋势是一致的。中医学依据道家关于“合”的观念而提出的综合性功能作用的观点,与现代医学关于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主张是一样的。从这种对比中,可以看出道家的辩证思维对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综上所述,依据道家思想而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原始模式,无论是它丰富的医学内容,还是辩证的思维方法,都恰好弥补了西方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和弱点。同时,这也是中医药学能够迈向现代化的内在根据,它如没有这一内在依据,我国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将是难以实现的。正因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和辩证方法独具特点,所以在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中,必将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南燕

即将颠覆医学领域的AI:医护人员的“包容”是关键

全文共7909字,预计学习时长20分钟图源:unsplash很多医生、护士、牙医或其他医疗专家对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之类的相关热词已经很熟悉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意识到了它们可能产生的后果。大多数人,尤其是千禧一代,似乎对人工智能技术持非常乐观的态度,认为其整体上是振奋人心的。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分支,机器学习是一种颇具综合性的技术组合。深度学习规定了人工神经网络在模仿学习中的范围。更确切地说,深度学习也因此被称为深度结构化学习或可微分编程,可以采用监督、半监督或无监督任一种学习方式。深度神经网络、深度信念网络、循环神经网络和卷积神经网络主要应用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音频识别、社交网络过滤、机器翻译、生物信息学、药物设计、医学图像分析、材料检测和棋牌游戏程序等领域。深度学习技术的每一部分产出的成果都可以媲美人类的专业水准,甚至超越了人类。一般来说,机器学习的概念如下:这种精巧的设计应该能够借助经验学习和适应环境,并能够“聪明地”执行任务。通过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或其他系统中学到的东西,人工智能可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人工智能也被称为机器智能,无非是机器的演示能力,这不过是人类和动物天生的典型智力特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用处有了人工智能,人们可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利用AI,人们可以通过语音提问,得到很多小众问题的答案,甚至计算机可以找到人脑永远无法想到的数据;AI利用深度学习,对数据进行总结,并提供对信息进行进一步探索的方案。同样,人工智能会进一步将提取的信息分享至先前其他人所提出的同样问题中,人们可在屏幕上或直接通过对话得到答案。图源:unsplash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经学习的效用,特别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这方面,似乎具有潜在的合法性和发展前景。但是,现实生活中的信息是多样的。确实,这些技术在医疗中可以即时确定治疗效果,在零售业里可以快速提供库存建议,而在金融业中,不再限于发现,还可以预防诈骗。计算机能有效地识别出必要信息,分析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形成答案,然后将其自动传给用户。这为后续的查询提供了选择,甚至可以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更好地执行额外的预设任务。每一种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技术都依赖于一套限定的、可由计算机实现的明确指令或算法序列,这些指令或算法通常是不公开的。但随之而来的是,人工智能的效用喜忧参半,因为技术的风险与收益取决于其特定的算法。人工智能实现了真正的人机互动,它凭借不断提高的精确度真正放大了人类的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能机器利用各种机器学习技术,能够理解各种请求,无论善恶。人工智能不会考虑道德后果,只负责连接数据点并得出结论,然后学会推理、观察和计划。从亚马逊的Alexa到苹果的Siri,所有的进步都让人工智能更接近创造智能机器的初衷,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从我们最喜欢的零售网站上的推荐到社交媒体上自动生成的照片标签,许多常见的网络设施都是由人工智能驱动的。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隐私被公之于众,个人自由也随之变得越发微不足道。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医疗领域的一股变革力量,正在如预想的那样颠覆医疗领域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有望通过接口融合人机思维在不使用键盘、鼠标和显示器的情况下,在技术和人脑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是目前最先进的研究课题,在病人护理中有大量的应用。例如,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创伤可能对某些生理功能造成损害,而这项技术可以对此进行弥补。人工智能还可以为无法说话的患者发声,为瘫痪的患者挪动手臂。下一代人工智能可进行放射性读数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机、CT扫描机和X射线拍摄的放射图像,人们可以非侵入性地看见人体解剖结构内部运作。尽管一些诊断过程仍然依赖于直接组织取样或组织活检,存在感染和出血的风险,但人工智能将使下一代放射机器在选定的情况下,能完全不用诊断性活检。人工智能正在通过推进“放射组学”这一创新领域,实现“虚拟活检”。人工智能将极大提高农村等服务不足地区的医疗服务图源:unsplash缺乏合格的医生,包括放射技师和放射科医生,可能会阻碍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急救医疗。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担起一些通常指定由人类承担的责任,缓解合格临床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人工智能算法让电子健康记录(EHR)更高效在医疗行业向文档化和“经济与临床健康卫生信息技术 (HITECH)” 迈进的过程中,电子健康记录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然而,健康记录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从认知超载、持续记录,到医生的职业倦怠等许多问题。经济与临床健康卫生信息技术行业现在正在使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通过自动处置一些占据医生大部分时间的形式规则来创建更加自发的界面。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很可能会进一步支持准备收件箱中的常规请求,如药物补充和通知结果。此外,它还可协助处理要求临床医生优先重视的任务。医疗设备成为独立运作的机器人智能医疗设备正在充实用户场景,从肠道内部的实时视频,到感知面部表情来诊断早期的自闭症,这些都可以实现。在医疗环境中,智能机器对于从重症监护室到家庭护理等各种场景中监测患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人工智能,医生将借助更强的能力,识别各种病理恶化,如败血症是否情况紧急,或在并发症发生之前检测其发展情况,从而显著改善临床表现,并可能降低院内感染产生的费用。人工智能可避免抗生素抗药性的风险抗生素耐药性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日益严重的危险,因为过度使用这些基本药物促进了某些细菌菌株的进化,这些菌株对未来的治疗将不产生反应。图源:unsplash精确分析病理图像如今,病理标本为医生提供70%以上的诊断数据来源,涉及整个医疗服务领域。而且在电子健康记录系统中,可获得几乎所有提取到的数据。因此,数据越精确,就能越早得到正确的诊断,数字病理、数据和人工智能能提供更好医疗服务。深度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可以在大型数字图像上精确到微小的精度,从而使医生能够精确地指出肉眼所看不到的细微之处。在临床医生研究数据之前,人工智能可以通过识别病理准备中值得关注的特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免疫疗法和基于基因组的癌症治疗的无价之宝——深度学习与人工智能免疫疗法是癌症治疗领域最惊人的成就之一,指引并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来攻击恶性肿瘤。深度学习算法及其人工智能促进了高精尖数据集的合成,针对个体癌症的唯一基因结构方向,制定精准的靶向治疗决策。修改电子健康记录,人工智能加强患者风险分层患者的医疗记录是个人数据的宝库,然而,精确、及时并坚持提取和分析如此丰富的信息,对医生和数据分析人员来说一直是一个挑战。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以及数据设置混合的问题,会使得任务复杂化。此外,输入是否结构化,以及记录不完整,让理解究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风险分层、预测分析和支持临床决策变得极为困难。电子健康记录分析已经产生了许多蓬勃发展的风险评分和分层工具。然而,在这些当中,研究人员应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对看似不相关的数据集之间的独特关联进行分类。智能机器改进监测健康状况的可穿戴设备随着可穿戴设备日益普及,利用传感器收集消费者重要的健康数据并通过智能手机传输,其实用性越发成为必然。例如,通过步数追踪器,人们可以连续追踪心脏脉搏。通过这种技术,今后将会产生越来越多的与健康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医疗信息,并辅以应用程序和其他家庭监控设备从患者身上获得的数据,可以为个人和人类的福祉提供独特的观点。从庞大而无尽的数据宝库中提取可操作的有用信息,人工智能在此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手机自拍成为未来临床检查工具图源:unsplash专家认为,利用便携式设备,由智能手机和其他客户端拍摄的图像将成为临床质量成像的重要补充,特别是在服务不足的地区或发展中国家中。手机摄像头的质量正在逐年提高,可产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分析的可行图像,这样的技术在现代皮肤科和眼科领域里是非常有名的。英国研究人员甚至已经开发出一种方式,通过分析婴儿在子宫内的面部图像来识别发育异常。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医生的诊断方式随着医疗行业从收费报销体系向择优补偿模式转变,医疗行业也从治疗已现疾病的“被动式护理”,向在症状出现之前解决问题的“主动式护理”转变。人工智能将为这一诊断革命奠定基础,促进预测性分析和临床判断指导仪器发展。这些仪器将在医生可能意识到问题需要解决之前就提醒他们。深度学习如何有用深度学习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中蕴含着宝贵的潜力。传统的机器学习描述训练方法,通过该方法将用于训练程序的图片与图片中的事物名称进行标记。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案通常使用照片,并将其与图像内包含的“标记”进行匹配,后来的机器学习技术被称为“监督式学习”。还记得你在脸书上给自己的照片或朋友的照片标注名字吗?这就是机器学习认识人脸的方式,从其他人中识别出来,并与互联网上的其他识别因素进行匹配,以便将来进行认证和识别。与机器学习中使用的其他训练技术相比,监督式学习速度快,对计算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然而,对于现实世界的应用,它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每天都会从社交媒体、硬件和软件服务合同、软件授权和网站咨询包中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对于有各种议程的大小企业来说,机器学习辅助的数据挖掘或个人信息收集都非常重要。但问题是,这些数据都未被打上标签,无法用于指导依赖监督式学习的机器学习程序。因为它仍然需要人来给数据打上标签或标记,这不仅耗时而且成本也高。深度学习网络可避免传统的机器学习的缺点,因为它使用了“无监督学习”。深度学习不用任何数据标签或标记。即使图片没有带“Tag”这个名字,深度神经网络仍可学会识别这个人。对于那些对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感兴趣的人来说,能从未经标记或未经组织的数据中学习是一个巨大的优势,深度学习为那些想要使用数据的人打开了非结构化数据的大宝库。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为你打造个性化医疗服务21世纪,医生和医疗卫生部门仍然希望坚持希波克拉底式的个性化医疗,并使用最先进的技术保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医学界不再理性,快速将神圣的临床判断力推向基于协议的病人算法护理。以前的人口健康模式就是该情况的始作俑者之一。但人工智能如果通过透明、负责的方式获取,可为个性化的医疗体系奠定基础。深度学习技术可以了解病人从出生开始的所有信息,并以去中心化的方式保存(使用区块链技术),而不会将个人信息泄露给他人使用。作为数据的唯一拥有者,患者、医生或其他用户所收集和持有的数据将能够利用无监督的深度学习技术帮助人们获得想要和需要的个性化护理。大数据集中处理只会让其他行业受益,并加重污染存在缺陷的人口健康模式。人工智能让医生能够根据患者需求定制治疗方案。人口健康原则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人需求。根据人们的期望和需求,深度学习将了解个人需求,从而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佳建议。人工智能也有不足之处以前,现代社会在处理公共数字信息方面非常自由,但现在和以后人们得为这种天真的态度埋单。人们最终会明白其暴露在外的东西价值之大,以及这些东西如何被滥用或用来对付自己。最重要的是,人们最终会意识到——哪怕社交媒体巨头和科技大亨们公开保证,他们的数据也不仅是对付他们的秘密武器,还是可以收入囊中的数字货币,个人数据在全球范围内间接地被武器化和洗钱化。尽管如此,现在我们都认识到这些问题仍然为时不晚。脸书的用户越来越谨慎地与其他人分享数据,但使用无监督的深度学习,除非人们完全停用脸书,否则谨慎也没用。同样,患者往往更信任他们的医生,而不太可能相信像脸书这样的大公司。这些公司将数据提供给大型研究项目,可能有助于缓解人们的不适感,但如果集中存储数据,高科技巨头公司成为“大数据”的唯一持有者,那又有什么用呢?图源:unsplash自动化——引发失业虽然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的问题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这不是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人工智能会取代很多行业中的特定工作,而不仅仅是那些要预测和重复的工作。然而,变革毫无疑问已然开始。侵犯用户隐私人工智能使用不当可能会威胁到各种数字安全,这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训练机器黑客或社会工程的受害者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此外,有些人进行非国家行为,将市场上的无人机武器化,实行监视使隐私不复存在,收集、压制、自动化并有针对性的虚假信息运动,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Deepfakes(换脸软件)也用深度学习同样,凭借声音和图像形成的音频和视频,Deepfakes已造成轰动。使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将有可能涉及自然语言处理,任何一个政治家的音频片段都可能被篡改,让人以为此人似乎在表达种族主义的观点,可其实他们并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不良数据导致社会经济不平等与算法偏见社会经济差距持续扩大值得深思。利用人工智能驱动的工作岗位引发人类失业成为一个重要问题。长期以来,除了教育,工作也是社会流动的驱动力。然而,当涉及某种工作时,现实已经表明,那些发现自己被冷落的人比起钱更多的高级职位的人更不容易获得或寻求再培训。各种形式的人工智能偏见都是不利的,数据和算法的偏见亦是如此。数据和算法的偏见可“放大”人工智能偏见。我们始终要记住:人工智能是人类的产物,而人类天生就会受到影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只是来自于某些种族的人,他们在社会经济发达地区长大。科学家首先是健全的人,来自相对单一的人群。因此,这些人很难有效地将社会的多样性和他们的关注点联系起来。从数据挖掘到深度学习,最终到人工智能,所有偏见都源于对社会和经济的考虑。技术是人类设计的衍生品。武器自动化图源:unsplash人工智能可能比炸弹还危险。任何一个军事大国如果开发了人工智能武器,那我们几乎可预见到全球的军备竞赛,这种技术的发展归途是显而易见的,自主武器将成为未来的枪支。与核武器不同,人工智能的原材料成本低且易获取。它们将无处不在,而且成本低廉,所有重要的军事霸主都可以大量生产。智能机器人武器在黑市上浮出水面,落入希望更好地控制群众的激进分子、独裁者的手中,落入想要清理种族的暴君等的手中,都将只是时间问题。人工智能军备战对人类来说是不利的。美国军方2020年的拟议预算是7180亿美元,有近10亿美元将支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用于后勤、情报分析和武器装备等方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帮助企业剥夺用户今天,利用人工智能,垄断公司正在不触犯法律的条件下,读懂人的思想和获取其个人信息,人们确实遭到了这些行业的剥夺。人工智能行业正在取代医生高科技行业普遍认为,机器最终将取代医生。虽然这可能真的会发生,但却远非明智之举。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滥竽充数不仅让医生不堪重负,还影响了病人的护理质量。通过商业智能或机器学习,建立一个用预写算法来收集不同来源的数据的技术,这是一种日益增强、让人恐怖的趋势。从商业角度来看,它会像我们这个世纪的淘金热一样有价值;从质量和利用的角度来看,它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护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之丑态健康信息已变成了每一个行业的印钞机。健康信息凭借一己之力,已经建起万亿美元的市场。软件公司对公民说,数据是加密的,别人无法查阅,甚至其员工也看不到。但人工智能却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能力,即以任何喜欢的方式使用公共数据的能力。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自由和网络中立的概念也越来越为人们所淘汰。人工授精和基因识别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在人工授精、捐卵、基因识别等应用中各有利弊,后者涉及到了科技、文化以及伦理的应用。当大家都在用时,它们对社会规范稳定性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进入了一个空间,在这里维护匿名性、尊重个人隐私以及防止重大社会、心理、伦理和法律纠纷将会很艰难。除非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算法有了根本的解决方法,否则父系匿名时代很快就会结束。在精子库被迫打破与捐献者之间的保密协议规则、基因检测市场不断扩展以及丰厚的企业经济利益之间,为捐献者保密和维护下一代身份注定会成为一项长期任务。为什么算法很重要同情、情感、共鸣都是治疗过程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使计算机学会了同情,却也永远比不上人类真实的情感,这正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取代医生的原因。尽管如此,医生不应该让自己沉浸在周围发生的变化中,这是无法掩盖的事实。智能时代已经到来,而且很可能会继续发展下去。医生可以选择对技术进步,尤其是在深度学习算法上的技术进步视而不见,也可以选择掌握自己的领域。如果选择视而不见,他们将会失业,将对病人的神圣职责扔给那些对病人护理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行业与人。医生们必须改革其行医方式。他们必须协调和引导其对病人的护理方式走上正确的道路,使用经过为医疗界所验证和测试过的最先进的工具。人工智能算法须透明,架构师也要负责任图源:unsplash医生和医疗界要确保医疗质量,算法透明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来说必须的,相信技术与相信其设计者完全不同。必须建立问责制,要想判定人工智能的罪责,首先必须实施适当的透明度举措。最重要的是,医生如果自己不承担责任,就必须要求这种透明度,并强制要求问责。这是医生界所期待的变革缩影。法律界,尤其是律师界,正面临着与医生类似的挑战,但是他们似乎有效地保留了其人工智能算法的所有权。律师界一致认为,承认“非律师”拥有或投资律师事务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冲突威胁着法律体系。从技术上讲,反对这种规则的人特别关注其技术的验证方法,不当的验证和监督将导致非律师人员更容易从事某些法律活动。医生必须知道的人工智能知识医疗技术迅猛发展,这是医生与之脱节的主要原因,反之亦然,使用深度学习抢夺患者信息的战争已然开始。如前所述,大数据挖掘对于提供机器人医疗和人工智能所需的大量信息库非常重要,这些在未来都是要替代人类的。算法应为战术性的医疗服务提供应有的保障,而不应以为企业追求经济利益为中心。保证深度学习算法适应个体情况,设计出服务于医生而非独立行事的算法,医生是唯一能实现这两件事的人。医生如果不能意识到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的医疗法律风险,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一个有用的人工智能必须精确地根据场景、时间、地点和个体确定医疗标准的特定参考点。在患者的帮助下,医生应重新定义所有病例,通过制定个性化方案,在法律、伦理、方法上拥有相互推翻判定的权力。如果未能在医疗标准范围内解决患者问题,一旦出了问题,主治医生将可能面临法律责任。不幸的是,医生这一职业有自我创造的习惯。医生的习惯性做法已经形成了与这些个人习惯相一致的文化和用人惯例。但常规需要打破,如果不扭转这种情况,医生将进一步与当代世界脱节。图源:unsplash医生必须包容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就像前几个世纪包容听诊器和X光一样。医生们必须了解其用处和风险,只有如此,他们才能适应最佳医疗方式,保持独立性,确保患者安全,促进现代医疗个性化发展。留言点赞关注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如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碍事者

传统与现代医学的碰撞

trodenal chinese medical作者只是一名普通的医学生,还没有拿到证书,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讨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中国的传统医学不仅有中医,还有藏医,等等少数民族自己的医术,现代医学,我觉得从另一各方面应该叫西方医学,当然我们平常也是叫西医,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医医学的融合。其实,我们的国家并不弱小,只不过是封建王朝走向败亡,不甘败亡,最后的疯狂。而中国又被封建统治的太久了。那个时候,人人都认为西方是先进的,就不免出现极端的情况。认为西方什么都是好的,而中国什么都是落后的。甚至在民国时期,还有人喊出消灭中医的口号。带有偏见的目光看问题,这很明显是不可取的。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没有断代的国家,历史上,很多文明的消亡都与着疾病密切相关。而中国却往往很快能够控制疾病的传播,甚至是治疗疾病。这都与我们的本土医学,中医脱离不了关系。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医学出现的目的就是防治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在治疗上中西医的目的是相同的。只是手段不同而已。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就是中西医结合。或许,我们中医能够将西医通化,最后,世界上只有中医的存在。中医是非科学的,目前的现代科技对其中很大一部分都不能够解释的。很多人都在纠结中医是不是科学,其实科学,这个名词才出现几年,中医在秦汉之前就已经明确地出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对于中医,我还是觉得他的身上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就连现在的医院里,治疗面瘫,大多也是附加针灸治疗中医从开始就吸收了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讲究整体观念,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头病医脚,而西医也在吸收中医的先进理念,从最早的局部,局限,也在向整体论治方面发展。中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治疗手断,没有对2方面深刻的理解是不能够轻易结合的。就像不能把血管就想成血脉。不能把消渴就当成糖尿病一样。对于中西医该怎么结合,我也没有太大的头绪,而且西药与中药之间不良反应的研究也没有进行彻底。我还在学习,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马可

聚焦“四大健康”打造一流医科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经常放弃休息时间,连夜讨论患者情况,为下一步救治做充足准备。刘坤维摄/光明图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医科新思考】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疫情发生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助体系以及医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身处疫情中心的武汉,同时作为战疫的亲历者,我对此感触尤深,借此提出一些思考,与大家一起讨论。1.疫情对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及医学教育提出了新需求,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大健康”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吹响健康中国建设的集结号,提出了要“全过程”“全周期”管理健康的“大健康”概念,强调自我健康管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强调预防、治疗、康养和健康管理关联。这次疫情,进一步凸显了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也凸显了医疗卫生工作中贯彻“大健康”理念的重要性。打造一支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要素之一。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人才的岗位胜任力、对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对跨学科人才培养、对个体健康与群体健康服务体系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将“健康中国”战略的内涵和建设计划落实到新一代优秀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点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2.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控体系提出了新挑战,要求我们更加重视“群健康”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加上2000年以来不断暴发的诸如SARS、MERS、埃博拉、禽流感等重大疫情,提醒我们两点:一是重大传染病离我们并不遥远,不是罕见的“黑天鹅”,而是常见的“灰犀牛”,稍有侥幸,则随时可能引发灾难性事件,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戒备,建立一个完善的常态应对机制。二是我们要加强临床医院的卫生防疫体系建设,改变卫生防疫科只关注“院内感染”监测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其职责范围,使其在疾控与传染病申报机制中起到最灵敏的“感受器”作用,成为“临床医疗—疾病防控”协同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如果把疾控中心比作“瞭望台”,那么医院卫生防疫科就是“感应器”:一旦社会上出现突发传染病或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就会第一时间感知到,卫生防疫科就可快速汇总分析传递信息,启动申报应对机制。卫生防疫科要像消防系统一样,做到每天监控,看是否有异常疫情发生,是否有医护人员感染。这次疫情同时提示我们,在医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加强对医学生有关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培养医学生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重大传染病的职业敏感性,提高传染病与流行病学课程分量,增加相关实训锻炼,加强医学生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加强公共卫生法教育。要让公共卫生成为医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通识课程”,全面提升其公共卫生素养,提高其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和科学防疫抗疫能力。3.疫情对人类社会提出了新启示,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同健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兴衰相关的“共同体”,也是在重大传染病等灾难性事件发生时休戚与共的“共同体”。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文化要抛开成见和偏见,相互合作与支持,以人民福祉为宗旨,共同打造“人类健康共同体”——即“同健康”。未来,我们的医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也必须加强“同健康”理念,开设“全球健康”(Global health)相关课程,关注全球健康公共问题,扩大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其参与国际间医疗卫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提升其在国际医疗卫生协调机构或组织内供职的岗位胜任力。4.疫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新警告,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全健康”全健康的理念最早萌芽于19世纪末,当时法国、德国医学界先后提出“人畜共患病”的概念。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打磨”,该理念成熟于21世纪初,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兽医学家William Karesh正式提出了“One Health”这一新概念。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院士首倡将其翻译成“全健康”,意指“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统合为一个健康整体”。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凸显了“全健康”理念的重要性。“全健康”理念涵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涉及人类和动物健康、环境卫生、食品安全、农林畜牧业、生态和谐等方方面面,也符合我国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据统计,人类近百年来新发传染病大多数为“人畜共患病”,且主要来自野生动物。21世纪以来先后暴发的SARS、MERS、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疫情,都属于这类疾病,这再次提醒我们打造“全健康”体系的重要性。所以,在医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中,我们要更加突出和贯彻“全健康”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将人类健康与生态健康关联起来考虑,在具体课程设置中要适当增加有关动物传染病、生态健康方面的课程。5.疫情对医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目标,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这次重大灾难性疫情从正反两方面全方位展示了以全程健康管理为核心的“大健康”,以全民健康为目标的“群健康”,以全球健康为理念的“同健康”,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内涵的“全健康”这四种健康模式之间相互演变、相互作用的“网格”布局。再一次凸显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要,医科人才培养体系迫切需要加大“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力度。优秀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人才,在总体层面必须有胸怀世界的“国际视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医者仁术的“大爱精神”、悬壶济世的“精湛医术”;在专业层面应具有四种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思辨能力;在知识结构上,应具有厚实的临床医学功底、相当程度的预防医学知识、一定的理工科基础、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就发展方向来讲,优秀的复合型医学创新人才,要么具备扎实的医学功底和突出的科学研究能力,能够成为引领医学创新发展的“医学科学家”;要么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擅长医工医理结合,成为引领医学技术发展的“跨学科领军人才”。我们必须进一步优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制设置,统筹协调好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明确各自的定位、分工和关联。完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顶层设计和相互之间的衔接机制。设置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机制和路径,培养更多兼具医工、医理、医文扎实基础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6.疫情对医科建设的组织保障提出了新呼唤,要求我们抓紧落实“医教协同”这次战疫的经历,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加强医教协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医教协同不仅是指医学教育系统要与临床医疗系统协同,而且包含医学教育系统要与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系统协同。从这次疫情来看,后者尤其重要,但目前协同得远远不够。今后,建议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教授,与临床医生、疾控中心专业人员建立一些日常沟通和合作机制,组建不同层面的联合专家委员会,从临床医疗、疾病防控和预防医学等不同角度密切关注与监测重大疾病,特别是重大传染性疾病发生与传播动态,及时进行分析与预警,为卫生管理部门和政府综合部门提供准确而科学的应对预案和解决方案。通过有效的医教协同,我们可以形成支撑医疗卫生体系的“铁三角”,即“医学教育—临床医疗”“医学教育—疾病防控”和“临床医疗—疾病防控”三方稳定的协同架构。这次疫情,暴露出医教协同不够、机制体制不顺。在疫情过后,医科建设任务繁重、头绪复杂、时间紧迫,迫切需要我们强化组织保障,深入推进医教协同建设。7.疫情对新医科建设和社会科教系统提出了新希望,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全民科普”“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全民健康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次疫情再次提醒我们提高全民健康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在社会层面充分利用现代立体化信息手段,建立起强大的医药卫生与健康科普体系。不仅针对医学生、医务工作者,还需要包括政府行政管理人员、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普通市民,要让全体国民增强健康意识、增强重大传染病自我防护意识。通过科普,我们还要进一步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通俗化,根据不同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政府部门该干什么、单位社区该干什么、居民该干什么。一旦警报拉响,各自进入自己的角色,科学地应对疫情。而在医学院校,应探索设立健康科普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健康科普工作的专业队伍,改变现有科普体系“劣币驱逐良币”和“鸠占鹊巢”的不正常现象,全面提升全社会健康科普水平。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与灾难做斗争、从灾难中总结、从灾难中崛起的历史。我们医学教育界要认真开展总结,进一步优化完善“新医科”建设计划,出台相关措施,打造“国际一流、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为健康中国建设和“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陈建国,系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院长)(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颜维琦、张春雷)

常武

赋能现代医学,AI+医疗正掀起哪些变革?

如今,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疗健康行业越来越多地采用人工智能来改善患者护理,提高医疗流程效率。一方面是由于医疗服务提供者希望拓展医疗服务,另一方面是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在过去几年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9国际医疗人工智能论坛全面深入探讨医学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层面上,医疗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已经跨越了医学方面的许多核心领域,从诊断到健康医疗,再到智能设备。在许多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医疗健康行业的有力辅助和支撑。因为人工智能软件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做出适应调整,也就是说它可以“自我学习”来满足人类的健康需求。许多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都在充分利用这一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获得更多的投资和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将有更多用于医疗健康的人工智能用例。此外,企业现在还可以使用人工智能即服务,或者使用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服务构建自己的智能应用程序。守护人类健康,人工智能医疗应用大显身手与医疗健康领域的大数据一样,医疗健康领域的人工智能正迅速成为一个决定性因素。那么具体来说,人工智能都在医疗健康产业的哪些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呢?一起来看。抗生素耐药肆虐,AI从根去除抗生素有助于保持人们的健康。然而,它们的广泛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细菌的产生,全球每年因此有7万人死亡。研究人员使用机器学习来鉴定细菌中引起抗生素耐药性的基因。人工智能还被用于识别电子医疗记录中的症状前模式,以便更多和更早地向医疗保健提供者发送警报。人脑-计算机接口,中风也能流畅交流脑-机接口目前还不是主流技术。然而,人们对这个领域越来越感兴趣,因为脑机接口可以取代其他类型的计算机接口,这对于有永久性或暂时性残疾的人特别有用。例如,启用人工智能的脑-计算机接口,就可以帮助中风患者在中风之后很快与康复医疗人员进行沟通,而不用等到康复治疗之后。实时监测,保护你的心脏人工智能在心脏病学中的应用已有20多年,但考虑到心脏病的严重后果,其进展比较缓慢。人工智能的一个例子是植入式除颤器,它可以监测心脏病突发风险患者的心律。如有必要,该设备还可施加电击除颤。从长期来看,可穿戴设备和植入式设备的数据将与电子医疗记录相结合,用于持续监测患者,从而使医生掌握更多关于患者的最新信息。贫困人口的福音,AI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问题有说不同。发达国家对更复杂的人工智能形式感兴趣,而发展中国家更关心如何向贫困人口和偏远地区的人们提供医疗健康等基本服务。正因如此,发展中国家正利用人工智能为那些原本无法获得医疗服务的人提供医疗服务。具体来说,他们通过平板电脑向社区成员推送医疗信息,社区成员可以在阅读之后采取适当的行动。社区代表还可以使用平板电脑拍摄患者症状的照片,图像识别系统将这些症状与类似的图像进行比较,以诊断疾病。电子记录全面升级,误诊不再有如今,电子健康记录尚未完全取代纸质记录,即使电子健康记录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医疗接待人员、医疗助理和医生仍必须进行大量的人工输入。而采用电子健康记录,语音识别功能取代了键盘。用户可以简单地说出他们想要在电子健康记录中记录的信息,而不用在系统中键入信息。基于视频的图像识别功能可能会在未来进一步补充电子健康记录,它可以为人工智能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提供信息,而且不会出现误判。比如,医生可能无法判断病人的表述是否真实,但是图像分析系统通过病人的肌肉微反应等信号可以判断其是否在说谎。健康监测不停歇,防患疾病于未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佩戴健身监测设备或智能手表,其功能取决于设计和复杂程度,能提供心率、氧含量、血糖含量、睡眠模式、呼吸、步态等多方面的记录,为医疗健康从业人员提供无法获得的用户信息,对于相关疾病的术后恢复或预防十分有用。中风患者的恢复可能会显示出基于患者步态的改善,而心脏病发作的早期迹象可能意味着手术和不做手术之间的区别。人工智能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可以确定患者当前的健康状态,为医疗人员给出合适的方案提供参考。在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www.idcquan.com/Special/AIMS/)上,飞利浦等科技公司将带来最新的医疗应用设备的展示和介绍。个性化癌症治疗,人工智能在路上癌症的免疫疗法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虽然有许多免疫治疗方案可供选择,但患者的DNA才能确定治疗是否有效。由于人工智能可以比人类更快地分析更多信息,因此能够识别遗传学中的模式并将其与免疫治疗方案相关联。这种能力可以带来真正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法。海量数据存储,AI医疗诊断更快速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比人类更快地分析更多的数据,能比医生更擅长识别医学诊断。例如,当一名病情严重的病人接受诊断时,朋友和家人会鼓励他获得“第二种意见”,因为人类医生通常对医疗信息的解释不同。人工智能使用来自成百上千甚至数百万诊断的历史数据,然后将其与患者的病情进行比较,以诊断疾病,预测疾病的进展,并提供治疗建议。风险也要引起重视,AI+医疗要避免什么在医疗保健(或任何相关行业)中采用人工智能的一个共同问题是,人工智能系统的设计者和用户往往更关注潜在的利益而不是潜在的风险。虽然现在似乎每个人都在谈论人工智能,但很少有人能很好地理解这个话题。其结果是人们正在构建和采购他们不完全理解的系统和软件。那么,人工智能在广泛应用于医疗健康行业的同时,人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风险呢?算法偏差要避免,数据要多更要全面如今,人们对于人工智能还是知之甚少。偏见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因为它使人工智能系统的准确性更低,并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结果。有偏见的人工智能结果源于算法作者或收集、选择和使用数据的人故意或无意的偏见,从而导致数据本身可能就有偏差。鉴于医疗行业使用的大量数据(大数据)以及进行准确数据分析的必要性,了解并避免数据偏差非常重要。关于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数据的治理,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www.idcquan.com/Special/AIMS/)上,来自全世界多领域的医疗专家、人工智能专家将进行有针对性的分享和探讨。AI不能解释一切,警惕错误决定或建议医疗行业越来越依赖人工智能进行决策。硬编码系统的问题在于它可能无法解释所有的场景。自我学习系统更加灵活。但是,并非所有系统都能够解释其结果或建议,也不能解释导致结果或建议的因素。因此医学人工智能在临床上的应用把控颇为重要,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邀请了国际知名医学专家和临床专家,设置专门的主题论坛探讨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应用。“2019国际医学人工智能论坛暨ITU与WHO健康医疗人工智能焦点组(AI4H)会议”将于4月1-5日在上海世博中心召开。会议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电信联盟(ITU)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大会汇聚医疗科技领域的重量级嘉宾,展望医学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探讨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发展与监管政策,聚焦医学人工智能临床应用、医用机器人、医疗健康可穿戴设备、5G医疗、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最新成果。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发布者:rango,转转请注明出处: https://dataworkers.cn

鬼媾人

“清华·健康中国九人谈”顺利召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一系列正确政策的指引下,清华大学体育部以积极落实“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己任,组织召开本次论坛。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清华大学原副校长郑燕康、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李兵弟、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冰、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中心主任厉彦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处方研究中心主任王正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薛连璧、北京市平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农村办公室主任宋长文,以及来自全国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数十位优秀企业家代表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共同就如何实现“健康中国2030”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智慧健康管理与服务体系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会嘉宾分别从国家战略、政策趋势、制度建设、模式构建、科技创新、产学研用、数字平台、智慧城市、新基建、乡村振兴、疾病预防、科学健身、智慧养老等多个层面,探讨与分享健康中国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方法、手段与措施。会议主持: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乔凤杰乔凤杰副主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此次论坛的准备情况,并对此次邀请进行演讲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清华大学将持续携手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我国健康领域的发展大潮中谋篇布局,助力中国人民健康,民族昌盛,国家富强,阔步迈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发表《疫后谈健康》主题演讲樊代明院士认为整合医学是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必由之路、必定选择。只有建立整合型的健康服务体系,才能应对接踵而至的各种医学挑战。同时他也分享了人体的自主生成力、自相耦合力、自发修复力、自由代谢力、自控平衡力、自我保护力、精神统控力,7个自然力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医生协助患者抵抗疾病时,要注重多学科共同协作,注重整合医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就《实现<14亿人民健康>原理和途径》主题发表演讲俞梦孙院士认为实现十四亿人民健康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议运用系统学原理破解当前我国民众的健康状况问题,这就是“规模化有序开放”,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医现代化系统工程。他认为中医的理论要发展,服务模式要转变。要从过去以“一对一”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解决“共性“问题为主的模式,”规模化”所要求的模式。同时俞院士也分享了实现“规模化有序开放”七字方针的四大工程:1、“精神文明和右脑有序工程”;2、“食药同源工程”;3、“环境健康工程”;4、“气血通畅工程”。清华大学原副校长郑燕康,针对《用10年时间,打造一个“健康中国”》展开演讲郑燕康副校长认为做好国民健康预防任重道远,构建中国特色健康体制与制度十分重要,要用健康管理新理念和先进装备系统,构建主动健康的新型国民健康保障体系。他给出三点建议:1、针对健康风险因素的实时检测、监测与管理,要开拓新的无创功能医学健康检测、可穿戴健康状态实监控和非药物物理干预等的新的路径、方法、措施和手段。2、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医疗资源有限,用10年时间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要加大力度建设各级快速、便宜、无创、智能化健康采集、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健康预防大数据平台建设。3、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党委政府主导,将快速、无创、便宜、智能的健康风险筛查、非药物物理干预手段等纳入医保范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和建立居民动态健康状况电子档案,做到科学智慧全民健康管理一个都不能少。中国城镇化促进会副主席李兵弟,发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健康幸福生活的新需求》主题演讲李兵弟副主席分享了农民的健康是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推进乡村大健康发展给出了三个层面的建议:1、立足于农村的现实情况,扬长避短,放大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养生劳作的有利条件,加快完善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和养老公共服务体系建设;2、大健康产业发展须与公共服务相互融合,依托农村社区组织的市场拓展;3、倡导农村三位一体的农村大健康产业发展观,以高科技引导和系统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需要,农村发展需要。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冰,演讲主题为:《用清华创新科技,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张冰主任分享了“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这个跨学科、跨院系的校级科研平台,26年来在“奥运金牌争光计划”、“全民健身计划”和“宇航员保障计划”这三大领域里的实际运用。其取得的功能医学无创健康风险评测+检测、监测数据自动传输+大数据云平台+手机APP+线下亚健康及慢性病非药物物理康复五位一体的智慧健康管理模式研究成果,如何为“健康中国”实现关口前移以预防为主的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健康中心主任厉彦虎,以《脊柱与健康》为主题发表演讲厉彦虎主任围绕脊柱健康的重要意义,介绍了脊柱是人体的基本框架、生命活力的通道和中医督脉所系:内脏、循环、神经等系统的载体和通道;全身稳定与运动的核心轴。简明扼要地从椎间盘在脊柱健康中的核心作用;脊柱退化的原因;脊柱的自稳;脊柱的科学锻炼;脊柱健康的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对脊柱科学的呵护,达到养生、健身、防病、延年、益智之目的进行了分享。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处方研究中心主任王正珍,发表《慢性疾病运动干预概述》主题演讲王正珍主任提出的“运动是良医”的核心思想是把“运动可使人们大量获益,以及如何为运动这剂药开处方”等促进运动和体力活动的理念向全世界推广。运动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效的低成本干预策略,应鼓励全民参加科学运动。通过分析研究,运动不仅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多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而且可以改善心理状态、 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防治老年痴呆、增加生命活力、提高生活质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高压氧科主任薛连璧,就《氧医学与健康中国2030》发表演讲薛连璧主任以“氧医学与健康中国2030”为题,以近年来科学家揭示“细胞对周围环境氧浓度感知机制”,“细胞自噬机制”分别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以及新近以色列科学家研究发现,64岁以上健康老年人,采用2个大气压,每日一次,每周5次,每次90分钟,间断吸纯氧的高压氧治疗,连续30次、60次后可使外周单个核细胞染色体端粒延长20-30%,衰老细胞下降最高达37%的研究进行举例。证实高压氧治疗具有抗衰老,甚至逆转衰老作用报道,深入阐明在推进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中氧医学必将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健康管理就是自然环境和人体内的生态治理的新理念。北京市平谷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农村办公室主任宋长文,发表《以预防干预为主的乡村健康治理新模式》主题演讲宋长文主任分享了大华山镇农村智慧健康管理工程的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对健康中国建设在基层落地见效的一次创新性实践探索。是全面推行乡村振兴,聚焦乡村建设行动,构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的一次有益尝试。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群众提供全方位高质量健康服务,增强群众获得感;通过健康扶贫精细化,减轻了家庭医疗费用,缓解了“因病返贫”的现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健康治理作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发挥群众参与健康治理作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对物

共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立仪式上的致辞

共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在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立仪式上的致辞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2020年4月2日今天,我们共同见证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成立。这一定是一件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当前,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正遭受着巨大威胁,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疫情面前,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全世界共同的首要责任,任何国家、任何人都不能置身其外,也无法独善其身。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对社会的稳定、对全球生产和世界经济运行都造成巨大冲击。此时此刻,我们选择什么,我们采取何种行动,关系到我们、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在今天这样一个仪式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力量的汇聚,都能体会出一种责任的担当,也都会感动于一种信念的坚守。感谢数十万万科人对清华发展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支持。今天,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把清华人与万科人联系在一起。从万科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家优秀的企业所体现出来的责任担当。感谢陈冯富珍女士出任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首任院长。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终身名誉总干事的陈冯富珍女士,带给我们一种感动,在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个体在宏大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彰显的独特魅力。在此,我谨代表清华大学感谢全体万科人!感谢陈冯富珍女士!感谢所有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清华发展的领导们、嘉宾们、朋友们!清华大学决定成立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是清华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全球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的主动担当。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健全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明显短板,也反映出深入推进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将布局公共健康政策与管理、大健康、健康大数据、预防医学等学科方向,致力于培养公共健康领域的骨干人才和领导者,致力于推动知识发现和科学探索,致力于服务国家和社会,努力推动全球合作,努力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现代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爱国奉献、追求卓越是清华大学百余年来形成的光荣传统。清华人历来葆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国家发展历史上的每一个关键时刻,永远都有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身影。在我们国家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上,以更高的起点建设公共卫生与健康学科,以更大的决心推动公共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清华于2001年成立了医学院,于2010年成立了公共健康研究中心,于2016年成立了临床医学院,在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环境卫生、卫生政策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及行为科学等领域,建成了完善的教学科研体系,积累了大量经验。我们有信心针对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问题开展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究,努力为国家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守护全人类生命健康贡献清华力量。人类拥有同一个家园,也拥有同一份健康。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疫情让我们再次深刻体会到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样的全球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人类的健康、人类的家园需要所有人去构筑。我们都在同一条船上,别人的不幸就是自己的不幸,丧钟为我们每一个人而鸣。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全球性的灾难,也是所有人共同面临的挑战。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教育撑起人类未来的一片蓝天。在这场关乎人类命运的重大挑战面前,大学必须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这是一份科研攻关抗击疫情的责任。一个月前,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清华大学考察调研,对清华大学疫情防控科技攻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这是一份克服困难坚持教书育人的责任。2月3日,57000多名清华师生在云端“同上一堂课”,开启了一场全校性大规模实时、互动、异地、分散的在线教学变革。清华在始终保证师生安全的首要前提下,坚持以创新技术支持在线教学、担当社会责任,3923门课程如期开课,147个“克隆班”面向国内兄弟高校免费开设。这是一份开放包容推动全球交流合作的责任。3月27日,由亚洲大学联盟举办、全球14所大学领导人共同参与的大学抗击新冠疫情特别工作会议在线开启。清华大学作为亚洲大学联盟主席单位,宣布设立春风基金国际科研项目支持计划,推动大学开展抗击疫情国际联合科研攻关。该倡议得到了各参会高校的一致认同和积极支持。意大利正在遭受疫情的严重困扰,来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的代表安东尼奥·菲奥里(Antonio Fiori)教授在发言中讲道:“寻求合作或许是我们抗击病毒唯一积极有效的方法”。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危机,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合作。我相信,合作不仅是抗击病毒最为积极有效的方法,也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最为强大有力的武器。全球大学要共同担当、共克时艰,以精诚的合作和卓越的工作,为人类最终战胜这场全球危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危机催生了不确定性,危机也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信念。虽然现在我们还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但我们坚信我们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虽然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危机什么时候到来,但我们坚信下一次疫情来临时,我们一定会准备得更好。当下的疫情促使我们进行深入的反思、吸取深刻的教训。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警示的红灯一直在闪烁,自然界屡屡向人类的无度索取和蛮横征服发出警示。“The system was blinking red.”这次的疫情无疑又是一次来自大自然的“严重警告”,它再次提醒我们:人类无论进化到什么阶段,无论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都不能“任性”;人类制造的生态创伤,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规律、敬畏自然,人类才能与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和谐共生,才能拥有安全、健康、美好的未来。今天,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的成立,就是向世人表达我们共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念,就是向世人表达我们共同守护人类生命健康的初心。信念和初心是照亮前进征程的火炬,是驱动我们奋力前行的力量源泉。“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今天的相聚是一次志同道合者的集结。我相信,我们所共同秉持的信念、所共同拥有的初心,将永远激励我们团结一心、通力合作,将永远鞭策我们矢志不渝、追求卓越,为推动全球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而不懈奋斗、无畏前行!“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证明,在每一次重大灾难和挑战面前,理性的精神、科学的力量,以及人与人之间守望相助、患难与共的情谊,总能帮助人类战胜危机、走向光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才能历经磨难而不断发展壮大,饱经沧桑而始终生生不息。大学近千年的发展历史证明,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大学永远都守护着人类文明的火种,传承着民族文化的血脉,指向着充满希望的明天。2020年也许会成为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历史将记住我们每一个人在2020年的思考、选择和行动。我们正站在这样一个时刻,共同见证并创造历史,共同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增进人类健康福祉付出我们的心血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塑造人类美好未来!摄影 | 杨艳宾编辑 | 赵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