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道莫邪

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

新民晚报讯 (记者 江跃中)在昨天“聚焦AI产业,助推徐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昨天在上海市光大会展中心举行,《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报告2018》同时发布。本版白皮书从行业发展的角度,以数据与事实说话,反映了过去一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报告显示,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7%,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一年又提高了0.7个百分点。图说:“聚焦AI产业,助推徐汇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现场。主办单位供图据介绍,这本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与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编撰的产业发展年度报告,今年已是第5本。它是近5年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也是本市服务业行业广大员工辛勤付出的结晶。全书分为综述、2018上海服务业景气指数报告(试运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2018年度建设情况、分行业年度发展报告、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各专委会年度报告和附录等6大部分。本次活动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指导,徐汇区政府、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主办,上海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徐汇区现代服务业促进中心承办,上海现代服务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光大会展中心有限公司共同协办。会议由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关德主持。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郑惠强,副会长陈振鸿,徐汇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宏伟出席。王宏伟在致辞时表示,未来徐汇区将着力打造“4个最”:打造最精准高效的AI生态;打造最开放创新的AI平台;打造最高端集聚的AI产业;打造最智慧共享的AI城区。郑惠强在致辞中指出,徐汇区是本市现代服务业高端化、集群化、国际化的标杆性承载区。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聚焦AI产业,这是徐汇区委区政府近年来坚持把聚焦信息等四大产业集群作为发展重点的又一具体体现。福卡智库创始人王德培以《破解经济迷局 洞见经济新趋势》作了主旨演讲。在论坛的主题发言环节,上海联影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战略合作总监姜娈、安谋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杨磊、医渡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孙喆,分别以”AI赋能医疗科技创新生态、赋能万亿智能设备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助力医疗高峰建设”为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成果。

瑛士

现代服务业: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

增加值首次突破7000亿元,占GDP比重突破6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70%,占新增就业近七成,对投资贡献超过80%——现代服务业: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首席记者 沈俊霖服务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中,青岛服务业表现十分“抢眼”:2019年增加值7148.57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0.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4%,对新增就业的贡献接近七成,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达81.7%!数据显示,服务业作为青岛第一大产业的地位愈发稳固,牢牢占据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C位”,成为青岛经济发展“新引擎”。服务业成为青岛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当前,青岛服务业发展正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业中心城市。“76778”:绝对主力地位愈发牢固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服务业占比超过60%,高收入国家已为7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占比相对较低,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比快速增长,2013年首度超过工业,迄今为止,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产业。回顾历史,青岛的服务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纯保障民生到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转变。到2011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2013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50%,擎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2019年,青岛服务业发展亮眼,概括起来就是“76778”。第一个“7”,是指青岛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七千亿元”,达到7148.57亿元,增长8.0%,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6”,是指青岛服务业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达到60.9%,比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第二个“7”,是指青岛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70%”,达到70.4%,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第三个“7”,是指在城镇新增就业的75.1万人中,服务业就吸纳了50.5万人,平均每10人就有7人从事服务业,较去年同期增长9.6%;“8”是指,2019年,青岛服务业投资增长22.7%,比上年提升15.2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速贡献率超过80%,达81.7%。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门槛,人们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而转变为追求生活品质、精神需求等更高层次的消费品,如更关注医疗健康、教育、娱乐、旅游等。在很大程度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体现着城市功能的高端化,服务业占比上升也是消费升级的表现。服务业成为青岛第一大产业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标志着青岛经济发展从物质主导进入物质与服务经济双驱动,由相对落后的经济进入后工业发展阶段,有利于促进整个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产业正在蓄积城市发展新动能青岛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大力培育服务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新兴行业蓬勃兴起,新动能加快孕育,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产业层次与能级不断提升,一些产业实现晋级,迈入“国家队”。人类科技进步源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人工智能无疑凝结了人类想象中最大胆的部分。如果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王冠”,那人工智能就是镶嵌在王冠上那颗最夺目的明珠。与IT产业、移动互联网产业等几波信息化发展大潮“擦肩而过”的青岛,这一次敏锐地看到了“趋势与未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进入加速上升期,站在了风口。目前,青岛人工智能骨干企业、大项目加快集聚。海尔、海信、东软载波、歌尔声学、双星集团、澳柯玛股份等企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旷视科技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加快来青聚集合作发展,全市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家。青岛人工智能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受到国家部委的关注与支持。2019年10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山东省创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后,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还有一个产业不能不说,那就是软件业。数据显示,2019年,青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0.3%。高速增长背后意味着什么?软件是信息技术之魂、网络安全之盾、经济转型之擎、数字社会之基。放眼全球,在当下数字社会时代,有强大软件产业基础的城市或地区,通常都是产业创新的策源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表现出更强的活力。青岛软件产业虽然起步不算早,但经过奋力追赶,不断缩小着与标兵之间的距离,今天已经成长为业务收入“2000亿+”的大产业。产业的兴旺,培育出一批明星级企业。青岛目前已经集聚各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1800余家。2020年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19年(第18届)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发展报告及名单,海尔、海信上榜。青岛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认可。今年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致函,授予青岛“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青岛成为继福州、厦门、苏州、武汉后,全国第5个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成功迈入软件业“国家队”。青岛收获的绝不仅是一个称号、一块牌子。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为软件业快速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软件业的快速发展则为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二者互相成全,意味着青岛经济发展的活力更加澎湃。现代服务业的不断壮大,还孵化出一个特殊的“物种”——独角兽。目前,青岛已经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的新兴成长地,累计产生日日顺物流、杰华生物、伟东云教育、聚好看、中加特、少海汇6家独角兽企业,其中有4家诞生于现代服务业领域。从2019年数据看,以伟东云教育、海信聚好看等为代表的全市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4.0%和14.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成本利润率为11.9%,比上年提升4.2个百分点。聚焦服务业技术创新和应用,青岛强化创新平台支撑,启动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新创建2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新认定3个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高水平载体才能培育高质量产业。青岛研究制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行动计划,2019年,腾讯双创小镇、姜山基金小镇等6个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日日顺智慧物流创新研究院、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全域旅游智慧服务平台等6个创新中心入选省级服务业创新中心,天安数码城新获批省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示范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新物种的不断成长壮大,正在重塑着服务业的形态与气质,让服务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些“新路数”是产业能级跃升的关键青岛服务业在短期内实现如此之大的跃升,跟转换“打法”“路数”有着直接的关联。青岛转变传统思维模式,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让各类资源要素通过平台发生互动耦合,推动形成深度关联、跨界融合、开放协同、利他共生的生态系统。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跃迁正是受益于平台思维。“跨技术、跨行业”是人工智能这一新生态的显著特点。这也意味着,发展人工智能不能各自为战,必须建立联合体,抱团发展。基于这样的认知,青岛于2019年11月30日举行2019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会议,聚首青岛的人工智能领域头部企业发起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着力打造一个集成果展示、技术推广、合作洽谈、投资交易等功能为一体的全球化平台,真正整合全球优质资源,推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青岛充分发挥会议、展览聚集新元素,发现新组合的作用,打造一年四季永不落幕的平台。青岛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此。青岛举办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通过创投风投基金招引、投资项目58个。2019年,青岛在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71家、同比增长14.8%,备案私募基金553只、同比增长33.6%,管理规模821.2亿元、同比增长28.3%。新引进金融机构13家,光大理财公司、意大利意才基金成功落户,财富管理金融入选全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全市新增上市企业9家,总数达到51家,居全省首位。产业怎么发展,写好“剧本”是前提。2019年,青岛制定实施超高清视频、5G等发展行动计划,建成5G基站6500个,以中国广电5G高新视频实验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其中最大的变化是:“编剧”不再局限于政府部门,青岛尊重企业家的创意创造,支持头部企业或行业协会当“编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编写青岛发展剧本的行列中。独角兽伟东云教育就是“编剧”之一。2019年10月29日,青岛召开专题会议,用了两个多小时专题研究伟东设计的“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让一个本土民营企业牵头编制关系到青岛未来发展的千亿级产业集群,这在青岛还是第一次,在全国也不多见。服务业,一个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产业,如今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正在改变曾经熟悉的面孔,为城市注入澎湃的发展动力,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浅野

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现代服务业对“稳就业”作用明显

本报记者 吴静 北京报道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稳就业”成为诸多省份关注的重点民生工作。为更好助力实现“稳就业”目标,各省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持续加力,帮助企业降低税费成本,为援企稳岗、提升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相关报告指出,现代服务业对我国就业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仅体现在其自身产生的就业效应上,更体现在其对就业的带动效应上。以劳动密集型现代服务业代表——万达集团为例,据统计,万达集团2019年新开业万达广场43座,新增就业17万人,其中大学生8.4万人,连续11年新增就业超过全国当年新增就业总量的1%。截至2019年底,万达累计开业323座万达广场,累计创造就业岗位135.9万个。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开展的就业情况问卷调查显示,万达广场在全国各地都展现出了强大的就业吸纳能力。万达广场就业群体具有明显的本地性,超八成就业者的从业地点在自己的家乡,对于带动地方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显著作用。特别是近3年,万达集团在贵州、甘肃、新疆等内陆省份新增大量就业,为中国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地处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的丹寨县,原本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万达集团自2014年在丹寨县开展帮扶以来,首创企业包县扶贫模式,确定旅游产业扶贫,带动社会资本参与。中国旅游研究院对丹寨万达旅游小镇的研究表明,一个游客到丹寨的吃住行将至少带动丹寨县20个以上大类产业和50个以上子行业的发展。目前,万达集团已经与100多家旅行社签订了合作协议,预计每年将为丹寨带来 100 万人次的游客,按人均消费500元保守计算,将新增5亿元收入。据了解,2018年,丹寨万达小镇开业仅一年,游客量已破550万人次,带动丹寨超过20个产业全面发展,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较上一年增长近4倍,帮助1.6万个丹寨贫困人口实现增收。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未来万达集团将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把丹寨小镇打造成全国知名的5A级度假区,全面助力丹寨脱贫致富奔小康。目前,丹寨的扶贫模式和取得的成就获得来自国务院扶贫办以及贵州省政府等多方认可。稳就业是“六稳”之首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万达广场属于大型综合性商业中心,涵盖的业态众多,包括文化、娱乐、美食、零售等多种业态。从业态看,餐饮业就业占比35%,精品业就业占比23%,服装业就业占比19%,体验业就业占比13%,管理岗位就业占比7%。可以创造就业的岗位种类多样、层次丰富,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就业。另外,万达广场主要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娱乐体验消费需要,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创造的就业岗位相对稳定。一个万达广场建成后,生命周期可长达百年,就业岗位非常稳定,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业态会被淘汰,但又会有更新的业态出现。比如受电商影响的零售业态,现在逐渐被更有体验感的餐饮、培训、体育等新业态取代。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认为:“万达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商业中心,还是城市的就业中心,万达广场是城市就业的稳定器,包括前、中、后台,高、中、低岗位,以及老、中、青各个年龄段,对于目前国家‘稳就业’意义重大。万达集团创造大量就业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典型案例。”除了企业之外,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更大力度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企业稳定岗位、开放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劳动者多渠道就业创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做好基本生活保障等六大方面举措。国家在稳就业方面持续发力,已经形成一套组合拳,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重要保障。(编辑:卢志坤 校对:颜京宁)

红裙子

沈广忠:精准市场调查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19届亚太零售商大会-零供合作与现代服务业发展论坛”于9月7日在重庆举行。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主任沈广忠出席并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沈广忠:各位嘉宾朋友们,大家现在好!很荣幸能够参加19届亚太零售商大会,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精准市场调查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市场调查要非常专业和精准,就像我们对商业、零售业、服务业的市场调查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商业、零售业有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出现了沃尔玛这样的大型零售服务企业。第二次变革出现了阿里巴巴、京东这样的大型电商企业,改变了我们很多生活方式。现在出现了一次变革是什么?是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我们看到了阿里巴巴在乡村有自己的店,看到京东有实体店,有社区店都是一种商业变革,一种变化,一种发展。我们曾经调研过很多企业,针对沃尔玛这样的企业,沃尔玛的调研我国规定是非常严格的,我们去了N多个这样的企业做了解。像我们现在所说的,企业有的发展需要什么?需要多方面的助推,包括媒体助推,现在是我们调查的一个助推,如何帮助企业发展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是事业单位,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工作了27年,我们所有的调查业务是针对社会,国情、行业、企业、视察、商品满意度的调查,综合实力的调查。同时,我们又具备涉外调查的国家许可资格,这就是我们昨天聊的,国家在开展对青岛海洋城市的筹备方式,需要对我们国内企业、行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需要我们大量的企业进行投资,需要我们进行生态环境的调查满足我们国内企业需要了解的,提供一些信息数据给他们,帮助这些企业做最精准的投资方案。谈到我们对企业的发展能够做哪些?第一点可以做很多市场数据的提供,你的产品,你需要一个市场的反馈,你用户的满意度的反馈,你的市场竞争对手的反馈,提升你竞争力的方案和数据。第二要提供大量的资源整合的平台服务,企业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大量的市场信息、资源包括人脉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项目资源整合,包括资金资源整合。第三就是企业如何来进行市场竞争力。我们之前看到有很多的一些认定机构发了很多排名,现在所有市场经常打电话到我们单位进行咨询,会遇到一些问题。你的商业信誉怎么样,品牌服务怎么样,售后服务怎么样,我们将开展商业信誉的调查,企业品牌的调查,售后服务的调查,我们联合国家论证委员会授权的开展认证服务,我们会把我们调查报告结果和认证报告联络新华社进行发布,对企业形成调查、论证发布的助推服务。我们已经跟国家信息中心,包括新华社的周总做了交流,我们会把方案制定好,进行发布。最后,我想聊一下我们机构的建设。为什么提这个,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做更好的服务,我们将从现在开始设立我们的协调办公室,在各个省市。我们还缺更多的主力调查员,因为我们调查员身份不能公开,我们要建设这么多的地方性协调办公室需要大量工作人员,这就是我们现在做的方案,在全国征募,调查员和信息员为我们调查做好服务,企业服务,这是我们助推企业的一部分,谢谢大家!来源: 新浪财经

而况若乎

发展现代服务业 中国房地产估价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业内人士指出,展望未来,作为高端服务业重要领域的房地产估价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助力中国经济转向更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给国内房地产估价行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3日闭幕的2017中国房地产估价年会上,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长杜鹃说。十九大报告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一节中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这一表述从住房定位、住房制度、发展目标三方面对未来住房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杜鹃认为,报告释放了未来房地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信号,在此背景下,房地产估价机构在棚户区改造、城市更新、房地产税征收、共有产权住房建设等新兴领域大有可为,在住房租赁企业融资、住房租金科学合理确定、市场租金监测监管等住房租赁市场领域同样面临很大服务需求。我国现代房地产估价行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30多年发展,截至2017年10月,全国共有5.6万人取得了房地产估价师执业资格,房地产估价机构5000多家,从业人员30余万人,房地产抵押估价、房屋征收估价、房地产司法鉴定估价等传统估价业务不断深化创新。出席年会的业内人士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对房地产估价服务提出许多新的需求,各种“新、奇、特”估价业务不断涌现,如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城市更新、部分房地产征收补偿、金融资产管理、历史建筑保护等提出新的服务需求。此外,2016年12月1日,我国资产评估行业首部行业大法《资产评估法》正式颁布实施,国内评估行业发展从此有了重要法律保障,未来前景更加可期。“必须认识到,依靠简单扩张取得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到了建设质量经济的新时代。”杜鹃说,当前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的服务品牌、服务质量、服务品质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要解放思想,改变安于现状、固守成规的旧观念,不断发掘新市场,开拓新业务。新需求、新业务源自房地产市场的转型升级。房地产专家、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柴强以住房租赁市场为例分析,除了传统房租征收评估业务,未来该领域将为房地产估价行业带来更广阔的业务空间,如住房租赁企业融资发展中的估价业务,新建、改建租赁住房中的估价业务,租赁住房运营管理中的估价业务,保障性住房租赁中的估价业务,以及住房租赁市场监测调控和管理中的租赁业务等。“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对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而言,关键要走精细化发展道路,不求速度而求质量,提高服务的附加值。”柴强说。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对外开放时强调,要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业内人士认为,这也为中国评估服务“走出去”指明了未来方向。“‘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评估服务拓展海外市场架起了新桥梁。”香港测量师学会产业测量组主席、戴德梁行总裁赵锦权说,“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实现资源配置全球化,从而提高经济运营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未来更多的海外并购交易、融资租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评估公司提供相应的市场研究、项目分析、规划建议以及估价业务支持,进一步推动中国现代高端服务“走出去”。来源:新华社

坏品位

2021中国经济趋势报告

来源: 中国网地产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实现“十四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提质增效和结构调整,相机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改善货币政策组合逆周期有效性,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多措并举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增速均大幅回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2021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8%,比上年大幅回升。从季度上看,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趋势,而且一季度GDP增速可能突破两位数。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速的大幅回升,其中原因之一是上年基数过低,并非是经济增长的中长期趋势;从定性因素上分析,与供给侧和需求侧现实情况相一致。从供给侧来看,我国大力支持培育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孕育发展新动能。尤其是数字经济不断成长壮大,转型升级稳步发展。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数字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地生效,数字经济助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了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特别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新个体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数字经济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需求侧来看,虽然2020年全球货物贸易出现了下降,但由于我国快速有效控制了疫情,加之拥有完善的工业生产体系和产业链,企业加快复工复产,在全球部分产品供给中断的情况下,国外订单逐步向我国转移,口罩、医疗设备等防疫物资以及居家办公、居家生活的需求大幅增加,有效弥补了国际市场供给不足。去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向上拉动GDP0.1个百分点,较上半年上升0.3个百分点。2021年全球经济大概率将出现恢复性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改善,从而带动我国出口继续稳步增长。随着社会生活生产有序恢复,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尤其是随着居民外出就餐和旅游活动增多,餐饮消费服务业明显复苏。消费复苏得益于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明显创造的消费环境改善、经济恢复,尤其是就业增加带来的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以及国家推出的促进汽车和服务消费的政策发力。随着居民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也明显增强。今年消费将呈现强势复苏态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随着需求回暖、5G网络和大数据中心等大批“新基建”项目加速推进、企业利润上升,加之新开工和到位资金继续向好,先行PMI指数不断创出新高,这都为投资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固定资产投资依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其中,制造业投资将成为新亮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许多积极因素。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新一轮对外开放(海南自贸区、加入RCEP、外商投资新模式),以及“一带一路”的扎实推进将稳定和激发外部需求,巩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我国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消费者预期稳定,消费新业态高速发展,消费质量不断提升;猪肉价格连续回落,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虽然国际原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汇率上升也抵消部分进口价格的上涨,对国内的输入作用有限,从而使得我国物价水平总体依然保持平稳。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预测,今年四个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发展趋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63.6万亿元,名义增长7.9%,总体保持适中较快增长态势。从结构上看,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长7.6%,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9%,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8.0%,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成为稳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43.4万亿元,名义增长12.0%,增速比上年大幅回升,总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1%,依然处于温和上涨阶段。预计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增长0.6%,增幅比上年大幅增加,企业利润压力将有所减缓。预计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分别为8.7%和6.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持续11年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财政收入18.0万亿元,增长4.0%,财政支出25.6万亿元,增长7.6%。总之,2021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我国经济不会发生硬着陆。相关政策建议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经济工作,应在以下几方面发力。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来看,今年我国仍需采取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但是强度较去年应有所下降。一方面,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已经基本恢复,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大力度的应急性政策已无必要。另一方面,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工作仍面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了对冲低迷的世界经济形势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内需潜力,激发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活力,培育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今年我国财政政策需要保持适度的积极性,以充分发挥在扩需求、调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支出方向上有增有减,从而发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改善的政策效果。一是压减一般性财政支出。坚持以收定支的基本原则,运用零基预算理念科学核定支出。中央本级要压减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削减民生社保之外的开支,精简机构人员,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二是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我国科研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亟待加快提升科研技术水平,需要财税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补足产业链短板。此外,对于传统企业进行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资金支持。继续增加科技创新投入,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加快建设重点领域的国家实验室体系。提高对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资本、资源向战略关键领域聚焦,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推动“新基建”投资,在扩大短期投资需求的同时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潜力。新基建具有鲜明的科技特征和科技导向,推动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仅可以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打下基础,也具有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要支持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开采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同时注意避免重复建设,注重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和建设。四是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设施建设。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交通系统设施还较为落后,中心城市群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投资建设需求。要完善中西部等地区、中心城市群以及铁路、公路与水运、机场、水利等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五是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基本民生,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针对性地增加脱贫攻坚、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三农”、托幼养老等方面的财政投入。稳定和扩大就业,统筹用好就业补助和失业保险资金,支持企业稳定现有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服务和再就业服务。继续加大扶贫、社保、教育、现代公共卫生医疗体系等投入,力保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六是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确保粮食安全。构建完善乡村振兴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和机制,强化耕地保护与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农产品补贴与收储机制。完善财税体制,实行结构性减税降费。充分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财税体系,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一是在各级政府之间,推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统筹权衡分配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从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地方税体系建设和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对财政制度进行完善。完善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适当增加地方政府财权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事权;健全地方税收体系建设,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税收分配方式;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的工资和基本运转支出。二是增强减税降费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的减税方向应该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更加关注重点行业的税费负担,做到稳增长和调结构并重,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切实降低科技创新企业、先进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的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三是强化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和监督体系,建立政府投资绩效管理体系,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绩效。四是盘活各类存量资金和国有资源资产,提高可用财政资金规模。改善货币政策组合逆周期有效性为确保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高质量发展,要求继续相机调控和引导货币信贷总量,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货币篮子,相机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引导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和支持实体经济。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在总量上的合理充裕和在期限配置上的供需均衡,引导社会流动性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改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法定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机调控保持银行体系在总量和期限配置上的流动性,及时满足金融机构必要的流动性需求。构建中小银行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防范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可能的违约问题向中小银行传导。加大对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等资本补充工具的支持力度,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积极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引导信贷支持稳增长、促进结构优化。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和抵押补充贷款等信贷支持工具,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引导作用,保持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稳定增长,支持传统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和转移升级,加大对战略性新兴制造业的贷款支持和创业板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民营企业、“三农”、扶贫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增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要引导信贷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特别要创新对新型消费方式、战略性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投资激励的信贷支持。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动态调整人民币汇率参考货币篮子,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目前,我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企业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中期来看,根据我国资本边界产出趋势和利率定价机制,我国贷款利率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但下行空间有限。疏通政策利率到市场利率的传导机制,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利率体系,引导市场利率围绕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平稳运行,发挥常备借贷便利利率作为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推动其逐渐取代贷款基准利率成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的主要参考基准,促进降低贷款利率和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并引导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弹性浮动,在波动中实现升值。部分报价行作为外汇市场主体陆续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价模型中的“逆周期因子”淡出使用,推动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从中期来看,要在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实现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就要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根据对美国、日本、欧盟和RCEP中其他地区的贸易投资结构和主要货币动态调整货币篮子,促进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促进内外部均衡的平衡。调整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发挥宏观审慎政策对宏观政策和微观监管的补充作用。根据国际经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框架,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完善宏观审慎评估和抵押价值评估机制,发挥宏观审慎评估在优化信贷结构和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构建逆周期资本缓冲评估和调整机制,适时调整逆周期资本缓冲比率;适时调整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一方面,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提升高端制造能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形成产学研资高效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动数字科技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基础科研和产业技术创新融通发展,构建顺应国内消费升级浪潮、充分接轨国际市场的工业产品研发体系,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推动形成消费端对高端制造领域的强大倒逼力量。其次,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服务精准性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服务理念更新、供给方式创新和服务流程革新,促进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形成相互协作、相互补充的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多角度、多层面提升供给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相匹配,逐步消除医疗、住房、教育、养老等民生领域的堵点痛点难点,强化对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监督和控制,切实把消费升级态势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再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要加快研究制定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行动计划,推进形成更合理、更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强化工资收入分配中技能激励的导向作用,有效提升劳动者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拓宽不同群体增收渠道。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对重点群体收入的动态监测体系,密切关注与跟踪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安全感和心理预期,全力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加强中等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推动实现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显著扩大。另一方面,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要加快完善全面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消费潜力释放的高品质消费环境。首先,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要积极推动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重点消费品的更新升级,主动顺应和把握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培育和巩固生鲜电商、直播带货、无人零售等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新需求,进一步挖掘数字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推动构建满足居民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消费体系,切实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热情释放出来。其次,扎实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安全放心消费氛围。要加快完善全国性消费投诉综合服务平台和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平台监管、大数据监管等新型监管方式的运用,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系,增强商业信用约束、扩大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良好氛围。再次,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打造数字经济新实体。要在升级优化传统消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加快推动新型消费载体的前瞻规划和精准布局,引导和增强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数字科技在各类商业商务载体中的覆盖和应用,推进多元新型商业综合体与各类生活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进一步拓展新型消费的增长空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新动力。

古拉姆

中国31个省市区重点产业布局

来源:澎湃新闻原标题:中国31个省市区重点产业布局本文特别整理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优势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重磅整理!以飨读者。天津优势产业: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轻工业、国防、现代物流、海洋经济。重点招商引资产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商业和电子商务,研发、结算中心和企业总部,现代物流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等。打造移动互联、电子商务、智能城市、泛娱乐和信息安全5个创新型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产业;2、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3、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建成清华高端装备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等行业领先的研发转化平台,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孵化器等创新机构。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着力推进能力、规模、服务升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0万家,小巨人企业50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00家;4、大力发展新型金融,建设一批运营平台、一批行业领先的创新型机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品牌;5、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重庆优势产业:资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IT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高端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引进和实施一批石墨烯、轨道交通装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环保技术等重大项目,带动关联产业发展;2、打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形成万亿元产值;3、延伸汽车产业链,年产销量力争达到400万辆;4、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能力和市场占有率5、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重点突破和整体提升,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全产业链;6、大液晶显示产业规模;7、加快培育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基于3D打印技术等新型制造方式;8、推进石墨烯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开发高端金属和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新材料基地;9、瞄准通用航空器、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主机与关键零部件,提升高端交通装备产业优势;10、加强页岩气开发央地合作和各类市场主体培育,构建勘探开发、加工应用、装备制造全产业链;11、拓展天然气化工上下游产业链,壮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12、推进医药企业兼并重组和新药开发引进,发挥生物医药产业后发优势;13、提升环保技术装备水平和总包能力,形成对接市场、配套完备的环保产业集群;14、依托云计算数据中心优势,引进和培育数据储存、加工、增值应用企业,形成服务国内外的大数据产业链;15、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完善跨境电商口岸通关、国际配送和结算服务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16、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17、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物流和数字内容产业中心,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18、务实推动“互联网+”和“+互联网”行动,以“互联网+”带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为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上海优势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先进制造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制造业、服务业、城市基础建设与公用事业及农林渔木业。重点发展的6大工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2、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3、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工程;4、推动大飞机、北斗卫星导航、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纺织产业、医药产业、建材产业、机械产业、石化产业、轻工产业、冶金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主导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新兴产业:新能源、新医药、生物及新材料;传统产业:纺织、轻工、冶金、建材;生产服务业:物流、金融、服务、商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2、支持石墨烯产业发展;3、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4、促进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5、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做强做大骨干企业;6、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7、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8、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山东优势产业:轻工业、纺织、机械、化工、建材和冶金六大传统产业为工业主体。重点招商引资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体育等产业,引导各类服务业改善供给结构;2、下决心推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船舶、玻璃、轮胎、地炼等行业去产能;3、加快食品、轻工、纺织、原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4、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设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机械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5、推动其他各类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成长。北京优势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以及限制发展的产业(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价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工业、农业、商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文化社会事业、环保工业和基础设施。科技、医疗、养老等服务领域。鼓励跨国公司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等功能性机构。【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文化创意产业;2、促进健康、养老、体育产业发展;3、打造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4、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5、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广东优势产业: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造纸、医药、汽车等九大支柱产业,造船、轨道交通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通用飞机等先进制造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LED)、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健康卫生等新型产业、高技术产业等。【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发展“工作母机”类装备制造业;2、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3、培育壮大一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计划;4、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5、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新一代显示技术等6个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培育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新兴产业;6、推进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海洋经济;7、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8、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功能区,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9、发展影视传媒、动漫游戏、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集群。浙江优势产业: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纺织、化工、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重点抓好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信息经济为龙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2、加快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3、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建设一批农业产业集聚区。四川优势产业:资源产业、农产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机械产业、信息产业及医药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7+7+5”产业: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2、建设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3、发展现代农业和健康养老旅游业;4、发展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全域旅游,建设川藏世界旅游目的地;5、启动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高端装备创新研制及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工程;6、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培育石墨烯、北斗卫星导航、机器人、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7、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8、着力提高电子信息、汽车制造产业本地配套率;9、支持川酒、川茶、川菜、川药等特色优势产业;10、推动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发展。福建优势产业:电子信息业、机械制造业、石油化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及传统优势行业。重点招商引资产业:为种养植业等第一产业,石化、电子、机械、轻纺、能源、医药等第二产业及城市公用设施、交通运输、旅游、物流、教育、医疗卫生、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重点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2、2020年,电子、石化、机械三大主导产业和海洋经济产值均超万亿元;3、旅游、物流、金融成为新的主导产业;4、做大特色优势农业。山西优势产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旅游业、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特色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及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传统优势产业的技术提升改造。【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加快发展七大非煤产业;2、加快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煤基清洁能源;3、重点发展轨道交通、煤机、煤层气、电力、煤化工等装备制造产业;4、积极发展特色食品、现代医药产业;5、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产业;6、发展旅游业、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健康养老产业等现代服务业;7、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分享经济。安徽优势产业: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行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业、新型建材工业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能源、建材、冶金、有色、化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服务业主导产业培育计划;2、促进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产业规模化、高端化发展;3、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4、建设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综合试验基地;5、加快发展量子通信、航空动力、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6、培育壮大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江西优势产业:飞机、陶瓷、铜冶炼。【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在电子信息、航空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2、推进LED产业基地建设;3、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的开发应用;4、实施“互联网+智能制造”行动计划;5、培育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导航等产业;6、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河南优势产业:化学制品、氧化铝、电解铝、整车产品、粮食制成品、装备制造业、彩电玻壳、新型电池、血液制品、抗生素原料药和超硬材料。【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重点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包括电气装备、矿山装备、现代农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2、龙头带动、集群配套为抓手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3、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智能穿戴生产能力、软件开发、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产业;4、加快发展冷链、休闲、健康、饮品、配餐、主食等食品产业;5、重点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零部件产业,加速电动汽车产业化。6、钢铁、电解铝等产业扩大精深加工产品;7、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8、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化。湖南优势产业:烟草、钢铁、机电制造、高新技术产业、生物医药。【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抓好电力机车工程实验室及智能制造车间等重点项目建设;2、推动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化等传统产业绿色化;3、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通用航空、两型住宅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成长;4、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高性能数字芯片、智能电网、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5、推进浮空器、高效液力变矩器、北斗卫星应用等产业项目建设;6、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检测检验、信息技术服务、商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7、完善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湖北优势产业:冶金、汽车、纺织、建材。【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健康养生、节能环保等产业;2、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形成2至3个产值过万亿的产业;3、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计划;4、盯紧光电子、3D打印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5、实施智能制造等九大工程;6、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大产业领域实现突破发展;7、培育30个新兴领域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河北【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推广冰雪运动、发展冰雪产业,打造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2、壮大保定汽车、石家庄通用航空、唐山动车城、秦皇岛汽车零部件等先进装备制造基地;3、推进沧州激光、邢台新能源汽车业园;4、做强光伏、风电、智能电网三大新能源产业链;5、建设“京津冀大数据走廊” ;6、培育壮大节能环保监测、治理装备产业;7、推动旅游产业发展;8、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主导产业。辽宁【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促进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型海工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2、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业;3、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4、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5、支持快递物流产业园区建设;6、加快发展临港、临空产业。陕西【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3D打印、机器人、高端芯片制造、智能终端生产等产业;2、推进汽车基地和新能源汽车研发;3、以国家基金图推动航空发动机专项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4、建立航空及航空服务业和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5、超前部署石墨烯、量子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自旋磁存储等项目。贵州【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积极发展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2、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3、建设一批新型材料产业基地;4、促进航空航天、智能终端、高端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装备制造业;5、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云南【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培育现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2、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产业;3、重点发展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产业;4、培育生态文化、养生休闲、大健康、文化创意、民族时尚创意等服务业。黑龙江【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推动钛合金、3D打印、机器人、复合材料、石墨产业发展;2、大力发展旅游业,培育冰雪体育产业;3、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健康产业;4、积极发展文化产业;5、推动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建立大数据中心。广西【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拉长糖业产业链;2、推动铝产业集群发展;3、加快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4、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北斗导航、地理信息、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大健康、人工智能、高效储能、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新疆【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把文化产业建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2、打造能源化工材料产业基地;3、石油石化、煤炭等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4、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5、展集生态农业、医疗保健、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养老服务为一体的健康产业。内蒙古【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加快煤炭深加工、精细化工、有色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2、促进现代煤化工向下游延伸、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装备制造向高端发展、农畜产品向终端拓展;3、大力推进协同制造、智能制造,做大装备制造业;4、拓展锂电池、永磁材料产业链,努力做大电动汽车产业;5、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好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吉林【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发展无人机产业,无人机产业产值增长50%以上;2、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灾备中心等项目;3、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9大行动计划,培育发展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甘肃【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大数据、新材料、生物制药及中藏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2、发展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产业、健康养老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宁夏【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瞄准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中高端产业;2、抓好3D打印、数控机床、高端轴承、碳基材料等项目;3、光伏发电装备、风机制造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4、培育信息产业,支持软件、游戏等产业发展,引进智能终端、可佩戴设备等信息装备企业;5、培育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文化产业。海南【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软件业、电商业、服务外包等产业,建立和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提高互联网产业规模化水平;2、扶持发展海洋运输、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等海洋新兴产业,促进临港产业加速发展;3、十二个重点产业:旅游产业,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互联网产业,医疗健康产业,金融保险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油气产业,医药产业,低碳制造业,房地产业,高新技术、教育、文化体育产业。青海【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改造提升盐湖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延伸补强下游精深加工产业链;2、发展轻工纺织、饮用水、中藏药加工、民族用品等消费品工业;3、发展生态环境最具“亲和力”的旅游产业。西藏【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加快旅游产业大发展;3、加快发展唐卡、藏毯、演艺等特色文化产业,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4、加快发展保健食饮品、休闲健身、康复疗养等健康产业。来源:招商引资内参、财经小报告

鬼熄灯

山东淄博:筑起现代服务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高地

衡量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现代服务业发展和经济外向度是重要标志。2017年,淄博市将现代服务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列为十大新突破之一,为这个有着雄厚工业积淀的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现代服务业凝神聚力加速快跑,大手笔大规划招商引资,大力度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更多世界知名企业落地淄博,更多的淄博品牌和企业在全世界留下印记,现代、开放正成为淄博经济新特质。现代服务业加速快跑2017年第四季度,淄博市服务业办公室捷报频传——省发改委的通报显示,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增速列全省第二;服务业投资完成1030.14亿元,同比增长28.4%,增长速度居全省第二;服务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48.1%,提高7.7%,提高幅度居全省第二。截至11月底,全市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5.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69%。98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一直相对“短板”的服务业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服务业凝神聚力,加速快跑。2017年5月,《淄博市智慧服务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双“50%”目标,即服务业占比、现代服务业占比均达到50%以上,基本实现经济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构建起以服务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格局。6月,淄博市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在武汉成功举行,现场与湖北川东投资控股集团、武汉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等企业机构签署了6项合作协议。 7月,《淄博市服务业绩效考核办法》出台,服务业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制度、区县服务业季度现场调度会议制度和重点行业发展指标季度通报制度完善实施,全面总结发展成效,深入分析问题制约,针对性制定对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11月,牵手中科招商,“淄博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园”正式达成投资意向,双方共同出资设立“鲁中服务产业基金”,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助力。多个服务业招商引资项目全面推进,服务业发展势头越发强劲。服务业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确保服务业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从项目策划筛选开始, 市服务业办公室就积极协调国土、规划、环评、立项等相关职能部门,全力以赴协助项目建设单位落实建设条件,深入项目建设现场,实地了解项目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检查督导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今年11月,黄金城、市文化中心、周村五洲国际家居博览城、桓台创智谷、高新区高铁新城项目等服务业重点项目进展迅速,单月投资均超亿元。截至11月底,全市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35.2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7.69%。98个新建项目开工率达到100%。服务业加速快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稳步向前,淄博,距高质高效的服务型经济又近了一步。“引进来”彰显“吸金”能量12月1日-3日,“京鲁(淄博)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在淄博隆重举行,170余名来自北京的企业家与淄博政企人士齐聚一堂。共有涉及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生态环保、智慧城市以及城市建设等领域的29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达488.4亿元。包括投资35亿元的北京福田戴姆勒重卡汽车项目、投资37.6亿元的年产400吨重组人血清白蛋白产品项目、投资20亿元的通用航空项目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让人感受到了开放的淄博与日俱增的“吸金”能量。这只是2017年“引进来”乐章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在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力推动下,投资15亿元的中铝铝基新材料项目、投资15亿元的方大杭萧钢构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项目、投资60亿元的金路达绕线转子无刷双馈电机基地项目、投资28亿元的斐讯ID大数据中心项目、投资11亿元的中集能源车辆船舶LNG燃料设备制造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招商项目陆续落地。一组数字体现着招商引资规模质量的攀升——截至9月底,全市签约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94个,总投资额2202.3亿元,外来投资的增强潜力进一步增强。从投资规模看,30亿元-100亿元项目22个,签约投资额1011.8亿元,占总投资额的45.9 %;10-30亿元项目51个,签约投资额的794.1亿元,占总投资额的36.1%;1-10亿元项目121个,签约投资额396.4亿元,占总投资额的18.0%。与此同时,围绕国内500强、世界500强、民营企业100强、行业隐形冠军的数据库建设稳步推进,招引项目档次质量不断提高。前三季度,全市已完成策划招商项目318个,总投资额2328亿元。1-11月份,全市实际到位外来投资累计完成888.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5.55%,同比增长32.37%,实现了稳定增长的势头。2017年,预计全年全市实际到位外来投资超过96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预计新引进重大产业招商项目180个左右,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144%。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流项目落地淄博,为淄博的大产业布局奠定了基础,为敞开大门的淄博经济注入了勃勃生机。“走出去”叫响“淄博制造”8月中旬,夏日炎炎,随着一声清脆的汽笛,第一班“淄博号”中欧国际货运班列缓缓驶出淄博,满载着淄博建陶、机电设备和农产品顺利启程,驶向中亚五国及欧洲各国,一座淄博走向中亚、走向欧洲、走向世界的新桥梁搭建成功。还是在8月,占地360公顷的“齐鲁柬埔寨经济特区”在柬埔寨柴桢省正式揭牌,这是淄博市首个境外经济特区。与此同时,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园、印尼综合工业园建设有序推进,全市企业境外投资“走出去”有了新平台。2017年,淄博海外企业并购再现大手笔。淄博蓝帆投资有限公司并购柏盛国际集团控股的心脏支架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并购金额超过10亿美元,蓝帆,也将由此实现向高附加值业务转型和产业升级。 11月下旬,淄博鑫泰石化有限公司进口原油使用权获批。今年,市里汇丰石化、清源集团、金诚石化、鑫泰石化等4家地炼企业共获批原油进口配额1170万吨。受此拉动,全市完成货物进口额279.4亿元,同比增长92.8%,增幅列全省首位。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巨大的环保压力,淄博外贸出口延续回稳向好态势。1-11月,外贸进出口618亿元,同比增长34.9%,出口338.7亿元,同比增长8.2%,进口279.4亿元,同比增长92.8%。增速居全省前列。国经、奥威2家省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实现出口6.68亿元,同比增长58.3%。通过阿里巴巴“一达通”平台出口2.27亿元。方达电商园被认定为省级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各类新业态累计带动“新开壶”企业383家,新增出口10.97亿元。国际自主品牌培育成果显著。新增瑞阳制药、海思堡服饰等7家省级国际自主品牌企业,总数达到29家,品牌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达到2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服务贸易平台和载体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超越轻工被评为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大染坊丝绸集团等4家企业被评为省级重点文化出口企业;超越轻工、隆众信息技术等2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带有鲜明淄博特色的淄博产品、淄博企业、淄博品牌,正走出淄博,跨出国门,演绎精彩“淄博制造”。

搏击手

「重磅推荐」中农富通2020年度研究报告

中农富通2020年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推·荐2020年,中农富通发布了《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20)》《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2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20)》等系列研究报告,对于把握行业趋势,洞悉行业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今天,我们特别推出【中农富通2020年度研究报告】,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新视角及新思考,以此开启崭新的2021年。《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20)》围绕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高区)的概念、内涵、发展概况、规划建设思路、主导产业选择及发展趋势展开探讨叙述。并引述国内多位专家关于农高区建设发展的观点,对农高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最后选取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农高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报告(2020)》针对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不同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发展模式、运营管理、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和案例解读,客观定位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与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模式,为各地政府提供参考借鉴。《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研究报告(2020)》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中农富通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报告分析了我国蔬菜、水果、肉制品、水产品四大类重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解读了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冷链六大类主体的发展情况;借鉴了日本、美国、荷兰六大发展模式,对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各环节进行深入解读,以期为各地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案例借鉴。《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20)》由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规划科学研究所、中农富通乡村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20)》,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总体情况、典型做法、社会反响以及展望展开分析和探讨。利用实地调研、案例剖析、媒体资讯采集,整合了近三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方面的专题研究和实践经验,希望能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各类主体、策划者、管理者,提供了解丰收节理论和实践研究进展的媒介,为不同主体开展中国农民丰收节提供借鉴。《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20)》《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20)》总结出了农业嘉年华总体发展特征,结合经典案例的分析,提炼出农业嘉年华在发展中的诸多创新点,提出了农业嘉年华未来发展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把握的方向。本次《报告》针对“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关键节点及新冠疫情世界性爆发的社会形势下,农业嘉年华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给出建议,为农业嘉年华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我国农业嘉年华的发展提供更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指导。《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2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20)》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政策要求,结合各地农业园区的创建经验及运营管理情况,立足于多年从事农业规划、园区管理的经验心得,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园从规划设计、基础建设、品牌建设、制度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进行理论总结和案例解读,为各地政府、园区管委会及农业企业提供参考借鉴。自2016年起,中农富通已持续发布《中国农业嘉年华发展研究报告(2016-2020)》《中国农民丰收节研究报告(2018-2020)》《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研究报告(2018、2020)》《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研究报告(2017-2020)》《农业产业强镇发展研究报告(2019)》《一带一路中亚五国农业农村研究报告》《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研究报告(2019)》等29个行业权威研究报告,对于把握行业趋势,洞悉行业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农富通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现代农业规划建设主战场,紧跟政策步伐,从政策解读到战略咨询,再到落地实施,深度参与和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形成特色鲜明的具有影响力的国家农业民间智库。

互有

如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更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实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可以说,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指具备先进技术、先进生产运营模式和先进组织方式,能够从研发到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采用高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制造业。所谓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蓬勃兴起的新兴服务业和采用了新技术新模式的传统服务业,其本质在于依托现代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形成新的运营模式、服务方式和组织形式,是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增值的服务业。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制造与服务实现高水平融合、互动、协同发展,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创新生产模式、商业模式和组织模式。同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还带来分工的深化和细化,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产业环境,加快创新发展。其二,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能够带动企业释放发展潜能,加快制造业的组织变革与技术创新,实现制造业中间投入成本有效降低、制造业产品附加值大幅增加,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全方位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其三,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形成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我国产业加快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加快实现转型升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打造有利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市场环境。良好市场环境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建设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破除行业之间、区域之间的市场壁垒,降低产业融合需要的要素流动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二是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切实保护知识产权,营造有利于激发企业家精神、保障企业家守法创新的法治环境。三是加大对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政策支持,从财政、税收、人才、金融等多方面发力,努力实现精准支持,解决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各种困难。第二,鼓励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服务型制造具有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进一步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为先进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体系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工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二是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企业为中心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体系,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企业与软件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三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对运营流程和环节进行重构,加大技术研发、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力度,整合资源优势,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开展在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专业维修维护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四是尽快破除相关制度障碍,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出发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第三,搭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一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提供研发设计、协同技术创新等公共技术服务,推动产业融合相关技术创新。二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协作平台。建设先进制造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产业联盟,推动数据信息共享和网络协同制造,提供各类配套服务,为产业融合提供信息数据支持、应用支持和标准支持。三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扶持地方政府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综合服务,整合各类资源、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降低企业融合发展成本。四是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有实力的先进制造业企业面向全球布局产业融合网络,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先进技术,推动我国产品、服务和标准“走出去”。(作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谢巧生)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