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1年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其为鸟也

2021年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商业物联网是连接B端商户经营者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旨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和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智能服务系统,是连接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和纽带。2020年中国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除了头部企业具备打通场景、设备互联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位置产业物联网子集,聚焦于商品及服务销售环节的物联网应用国家标准GB/T33745-2017《物联网 术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为:“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基于这一定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催生了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两大领域。消费物联网根据用户所处场景及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划分为家用物联网和个人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根据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及流通环节进而划分为生产物联网(包含农业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和商业物联网,智慧城市面向G端提供城市治理服务和车联网因场景的特殊性单独列示在产业物联网大类下。本报告聚焦产业物联网领域下的商业物联网,具体而言,分为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服务三大场景。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通过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赋能实体商业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其中下游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门店,位于中游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根据其所提供的核心业务可以被划分为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和云平台厂商,对应不同的上游供应商。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中既包含传统的软硬件提供商,也包括新兴的智能商用终端厂商、SaaS创业公司以及2C互联网公司。通过提供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商业物联网服务商可以帮助实体商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打通线上和线下环节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图谱中国商业物联网未来市场空间判断预计渗透率为50%时,商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新冠疫情在冲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商业物联网市场教育的进程。传统线下门店积极拥抱线上渠道,聚合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交易终端、履约终端将逐渐成为一种刚需,而Android系统设备凭借可移动、操作便捷、快速迭代等优势大受欢迎,与上层应用生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当前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个,除极少数百强企业具备打通各场景、设备互联协同的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终端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计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行业整体规模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规模超千亿元,占全球市场18.0%商业物联网市场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构成,由于现阶段平台层处在发展初期,多依托于感知层或应用层发展而来,未进入独立商业化阶段,故仅核算感知层的终端设备和应用层的应用软件两部分。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1161亿元,占全球比例为17.7%。预计2020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商户收入将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其在硬软件支出上的回落,在疫情好转后商业物联网将恢复增长,到2023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38亿元。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智能终端是商业物联网的基础,终端类型匹配场景需求交易结算、订单履约环节是与消费者消费行为直接关联、生成数据资产的核心环节,因此搭载多垂直细分行业应用软件的智能交易、智能履约终端系商业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设备。区别于传统收银机,智能商用终端基于移动互联网与云平台技术,可运行各垂直细分场景应用软件,聚合收款等销售和管理相关功能,商户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消费者支付体验。其中,智能金融POS需经银联认证,具有市场准入壁垒;安卓收银机作为门店必备的交易场景设备更具稳定性,且单价较高;手持非金融设备单价最低,可满足外卖、排队点单等履约场景需求。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市场规模疫情加速市场教育,Android系统终端设备引领未来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为1031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2%。中国企业在硬件端的支出普遍高于软件,因而终端设备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也高于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的17.7%,达到28.9%。疫情在对实体商户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Android系统终端愈发受到商户的青睐,将引领未来终端市场的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151亿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中国市场年销售近百亿元,预期疫情后将回归快速增长统计包括智能金融POS、安卓收银机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内的智能商用终端,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由于中国市场的智能商用终端起步较早,发展领先于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需求受到疫情刺激,有望在2021年迎来新一轮爆发,加之中国厂商加速海外布局,预计未来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中国出货量超700万台,未来将逐步迈向存量替换阶段中国智能金融POS市场经过2015年以来的培育,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2020年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达到738万台,出货量增速有所放缓,未来将逐步进入到以存量替换为主的时代。而海外市场移动支付发展落后于中国,智能金融POS渗透率较低,受到疫情催化,预计未来三年智能金融POS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同时中国厂商也将加速迈向全球市场。安卓收银机出货量疫情后回归强势增长,2023年中国出货量将超200万台2020年中国安卓收银机出货量为101万台,受疫情冲击严重,同比下降28.4%。考虑到排队、外卖、点餐等丰富的场景需求带动应用层SaaS多样化,安卓收银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预计后疫情时代安卓收银机将回归强势增长,到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231万台。由于海外市场仍被Windows系统的收银机主导,当前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高达75.0%,但随着中国厂商出海步伐加快,海外市场的传统收银机也将逐步被安卓收银机所替换。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非支付场景需求激增,中国厂商出海拉动海外市场增长在移动支付和O2O行业的推动下,手持非金融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中国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达到81万台,相比于智能金融POS,手持非金融设备更强调对排队、点单、充值、缴费等履约的场景支撑,未来增长前景可观。海外市场智能商用终端的渗透较为有限,也没有丰富的O2O生态,疫情恰恰刺激了海外商户的数字化需求,同时中国厂商的出海弥补了海外市场的空白,预期未来三年海外市场的增速更加迅猛。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主要功能精准化分析及开发者服务,赋能商家运营降本增效商业物联网平台层作为联通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神经,是实现产业多方 (开发者、服务商、商家)协作的关键,主要由商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和云平台构成。在基础功能层面,商业物联网平台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移动设备管理服务(MDM)、物联网协议和OTA升级服务,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PaaS平台等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平台生态趋于开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职能和作用不断延展,开发者、商业用户和终端设备连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平台网络效应凸显,面向软件开发者、商户的衍生增值服务应运而生,辅助商户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商业物联网云平台的价值与商业化前景打造平台生态,联接并赋能产业链中下游高云平台服务商行业地位。云平台服务商主要盈利方式为软件服务销售分润、管理服务费及广告商业物联网云平台向上提供开放的生态和便捷的开发工具,吸引开发者入驻丰富软件生态,向下开放终端接入能力,实现智能商业硬件互通互联。软件生态多元的经营分析服务和云端自主控制能力与硬件生态极致顺滑的物联网感知体验协同一致,触达商户,赋能商业运营、提升经营业绩,形成正反馈,进一步提收入、金融科技服务等。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类型交易环节收银管理渗透率高,履约环节个性化需求强交易环节所依托的收银管理系统是商业物联网各类应用软件中渗透率最高的,不论零售、餐饮、本地生活,大型连锁企业或是小型便利店,收银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整体来看,各行业领域都存在CRM、ERP、HRM等通用软件需求,但同时不同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在履约环节,如餐饮的外卖、点单、排队,本地生活的预约、排班等。通过上述应用软件收集数据之后,商户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如建立用户画像实现全域营销、智能导购,对各时段、各区域客流分析后优化货架布局、指导门店选址决策。但由于商业物联网尚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目前数据分析服务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信息化水平提升、SaaS模式普及带动中国市场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1%。预计疫情后商户经营回归正常,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9%。与终端设备市场不同,中国企业对应用软件的付费意愿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市场占全球的比例仅有不足5%。不过这一情况将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得到改善,SaaS模式的普及也将让更多的中小商户受益,因而中国市场的增速预期会高于全球。商业物联网场景:零售场景分析全场景智能提升用户体验,数字化消费行为驱动供需匹配新零售概念下零售企业面对丰富多样的用户触点,聚合线上和线下的全渠道运营至关重要。到店场景中消费者通过金融POS、收银机等交易终端完成交易,线下的消费数据与线上订单被汇聚到统一平台后,零售企业可围绕全渠道销售数据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根据不同的用户标签进行个性化营销,将商品促销信息以短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推送至目标客群。除此之外,引入智能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与后台用户数据进行联动,可实现会员识别、智能导购等功能,大幅提升消费者到店的转化率。大型商超应用电子价签一方面可一键修改货品价格,线上线下同价促销,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对商品库存实时更新,智能补货和调整销售策略,提高零售门店的综合运营效率。商业物联网场景:餐饮场景分析堂食外卖快速响应,前厅后厨高效协同,全面提升翻台率O2O的冲击带动了餐饮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进一步升级,尤其在排队、点餐场景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终端设备,既有固定式的排队叫号机、自助点餐机,也有移动式的手持非金融设备、平板电脑,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配备相应的产品。将KDS厨显设备及系统引入后厨管理,可实现前厅与后厨的高效协同。一方面,智能厨显聚合了堂食和外卖订单,对餐品进行合并归类,由后厨统一出餐;另一方面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节约了点餐员与厨师之间的沟通成本,定时催菜,减少漏单、错单的比例,有效提升翻台率。商业物联网场景:本地生活场景分析细分场景应用多样化,会员运营管理是关键本地生活相比零售、餐饮业态,线下服务的属性更重,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到店或到家消费场景中,除了运用各类交易终端等进行收银外,服务预约、员工排班、订单核销等非支付功能同样是高频需求,因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本地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相对更加广泛。本地生活涉及休闲娱乐、美容美护、体育健身、家政维修等诸多细分领域,不同行业有各自特有的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如KTV的在线点歌、健身房的运动数据监测、美容院的皮肤监测。产品趋势:终端形态演变终端从孤立走向联通,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将成为市场主流支付与信息技术的迭代,推动交易终端从最原始的现金收银到支付方式聚合的终端演变,相伴相生的是交易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大幅提升。商业场景的多样性也将驱使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形态和功能走向融合与创新,单一功能的终端将趋于边缘化并被淘汰,强兼容、易操作、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是市场主流,搭配各类辅助外设配件,顾客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轻而易举”的完成履约消费,提供消费者优质商业物联网感知体验的同时提升商业实体的运营效率。行业趋势:场景边界延展围绕线下实体向更广泛的场景渗透,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众多终端设备具有跨场景的属性,未来商业物联网领域的硬件厂商将不局限于当前的边界。如金融POS、收银机、手持非金融设备等交易、履约终端应用于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社区服务等具有服务属性的线下实体门店,被纳入智慧城市的大生态;条码扫码数据采集器、RFID读写器等运营管理终端与供应链物联网紧密相连,助力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同时,商业物联网强调打通人、货、场节,软件厂商在围绕线下和线上建立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过程中,也会涉入到产业链更上游的环节,通过全流程的数据沉淀驱动商业效益、效率的飞跃。当商业物联网厂商以线下实体为核心,向更广泛的场景中渗透,商业物联网同供应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的边界也将愈渐融合。市场趋势:赛道跨界竞争软硬件厂商相互渗透,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不再是主流随着硬件产品标准化程度增强,软件产品由高度定制走向SaaS模式,终端设备可以轻松搭载各类型软件,不少终端设备厂商组建了自己的软件团队,应用软件厂商也开始依托代工企业生产自有品牌终端。相比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软件+硬件的整体打包方案使客户粘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绑定关系,客户选择较为受限。由于商业业态与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单一厂商往往难以覆盖商业流程中的所有模块,市场上开始出现与家用物联网领域类似的平台生态模式。感知层和应用层的头部厂商开始寻求向平台层拓展,提供更加开放的解决方案,亦有其他赛道厂商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厂商策略:发展平台生态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构建生态体系,头部玩家整合优势凸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在整个产业生态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来看,涉足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厂商多为各自领域的头部厂商。其中,终端设备厂商以自有硬件产品为中心吸纳众多软件开发者,因各场景间设备差异不大,天然在场景的横向拓展向具备优势;应用软件厂商从应用层出发向下囊括不同品类的智能商用终端,通常在特定场景的纵深上能力更强,依靠第三方开发者补齐应用生态;AIoT厂商则围绕平台层的基础能力优势向商业场景渗透。依托商业物联网平台的PaaS能力,开发者无需关注前期的环境搭建与后期的运维工作,因而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升开发效率。终端商户触达量是网络效应的先决条件,一旦厂商在平台层占据流量入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入驻,共同完善商业物联网生态,形成正反馈机制,预计未来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厂商策略:布局全球化争夺全球新兴经济国家蓝海市场,做好充分“本地化”准备中国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蓬勃发展,商业物联网的效能直接作用于近C端的实体门店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形成影响供应链及生产端的决策依据,使商业生态链高效运转,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商业物联网在全球各地区发展步调不一,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不能照搬中国模式,应对海外市场时,需注意各国监管政策和移动支付发展进程的异同:发达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对商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系重点,应侧重于与传统IT部署的结合;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开发潜力大,可能成为商业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争夺之地。

殉难者

2021年中国个人物联网行业研究白皮书

核心摘要:个人物联网定义:个人物联网是以个人/个体用户为中心,通过个人智能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人、物与其它信息资源,满足个人用户高品质、便捷化生活需求的智能服务系统。商业价值:行业的变现逻辑长期来看仍然是围绕用户进行终端产品销售。但从行业发展价值角度看,终端只是获取数据的第一步,真正的商业逻辑在于数据价值。竞争要素:个人物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为底层技术、产品矩阵、覆盖场景以及用户生态四个方面。终端厂商铺设硬件拓宽场景,平台厂商打通场景做强生态。企业分布特征:手机巨头具有强用户吸引力与强技术服务能力,是行业中的核心领军企业。用户连接意愿:1)家庭场景:个人物联网最重要的连接中心是手机。2)工作场景:个人物联网最重要的连接中心是PC。3)校园场景:用户主要围绕个人智能产品进行连接。4)外出场景:用户多通过个人智能产品进行公交、地铁刷卡。5)运动场景:半数有运动习惯的用户选择使用智能手环/手表提高运动效率。行业关注要点:1)企业发展路径:手机巨头牢牢握住用户、产品与技术优势,将持续引领市场。2)当前,手机仍然是个人物联网时代用户青睐的连接控制中心。3)个人物联网是物联网的关键连接点。基于用户需求,进行个人、家庭以及产业的数据打通逻辑或将助力万物互联的梦想实现。个人物联网行业发展背景个人物联网定义以个人智能设备为基础,以用户为中心向各场景联动个人物联网是以个人/个体用户为中心,通过个人智能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人、物与其它信息资源,满足个人用户高品质、便捷化生活需求的智能服务系统。物联网按需求侧与供给侧分为消费物联网与产业物联网,其中个人物联网与家用物联网是消费物联网的子分类,二者的关系取决于物联网终端用户的角色与场景性质。提及个人物联网时更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移动场景,提及家用物联网时更强调以家庭用户为中心的弱移动性的家庭空间场景。个人物联网是物联网中关键的移动连接点,将家用物联网与产业物联网串联,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基础。个人物联网系统架构为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个人物联网应用体系“保驾护航”个人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了新时代“以人为本,以人为物联中心”的核心诉求。目前而言,个人物联网的技术路径为:第一,对个人与物体属性进行标识;第二,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第三,将物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处理。个人物联网架构包括智能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及应用层,通过智能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移动智能产品采集信息后,经过平台层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分析及挖掘,最终应用于家庭、工作、外出、校园、运动等多个场景。个人物联网覆盖场景个人物联网场景覆盖用户从晨起到归家的全路程个人物联网典型覆盖场景—运动健康室内室外全场景覆盖,实时监护用户生命体征个人物联网典型覆盖场景—家庭以手机为中枢,联动照明、影音娱乐、安防等场景个人物联网行业商业分析个人物联网市场发展基础智能手机普及率高,为个人物联网高速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受益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快速升级迭代,手机网民规模与比例逐年上升,至2019年已达到8.36亿,手机用户占总网民比例高达99.7%。同时智能手机渗透率(智能手机占手机比例)2019年已达到95.6%,智能手机在中国手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市场上最基础的物联网连接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普及为个人物联网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艾瑞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逐步迈入红利消退期,个人物联网将基于智能手机延伸出更多个人智能设备,开启后移动时代。预计2021年物联网连接量超百亿,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近年来,我国物联网连接量高速增长,2019年连接数达55亿个,同比增长75.6%,2016至2019年CAGR高达82.4%。艾瑞推测,受益于智能家居场景的爆发以及5G大规模落地,我国物联网连接量将持续增加,预计2023年将达148亿个。越来越多的设备触网亦为个人物联网实现多场景联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消费者将更易于感受到通过物联网相关的设备、环境带来的生活、工作便捷。个人物联网产业链围绕用户,以智能终端为载体、以平台为中枢与多场景联动个人物联网遵循物联网逻辑,产业链结构承袭物联网的基础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与应用层四部分组成,核心是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终端作为获取用户数据以及算法运行的载体,整合感知层的基础硬件能力与网络层的通信能力,覆盖个人用户眼、耳、手、足等全方位的信息采集。物联网云平台承接设备管理、设备连接等功能的同时,进行数据的训练、存储与反馈,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产业链中的中枢系统。艾瑞认为,个人物联网的核心应用场景为生命体征监测相关的运动健康场景以及与手机、平板、PC相关的品质生活场景,但由于个人用户的强移动性特征,个人物联网的应用场景将不仅限于此,未来将向娱乐消费、出行、办公、家居等场景延展。个人物联网产业链图谱手机巨头覆盖多产品与云,智能单品厂商借助生态发展业务个人物联网商业价值依靠硬件销售获利只是表象,冰山之下是无限的数据价值个人物联网的发展关键是通过智能设备获取全方位的物理数据,因此行业的变现逻辑长期来看仍然是围绕用户进行终端产品销售。但从行业发展价值角度看,终端只是获取数据的第一步,真正的商业逻辑在于数据价值:1)厂商利用数据进行广告推送、云存储以及互联网增值服务并从中收费;2)物联网云平台厂商利用数据进行算法训练打磨技术,并将技术赋能于智能终端厂商与开发者;3)用户数据的掌握者易于进行更丰富的个人物联网场景与变现方式探索,例如在健康场景下,进行异业合作推出健康餐等消费品。但目前围绕数据服务变现的逻辑尚未完全跑通。比起数据与软件服务,硬件的铺设对个人用户来讲更实际,主要表现在有形的消费与直接的使用体验方面。未来随着消费者认知与个人终端连接量的提升,数据与服务变现的商业模式将逐步浮出水面,为用户与企业带来更多的效益。个人物联网行业竞争要素终端厂商铺设硬件拓宽场景,平台厂商打通场景做强生态个人物联网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为底层技术、产品矩阵、覆盖场景以及用户生态四个方面。前期关键竞争点在智能终端产品的多品类铺设。目前,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个人智能终端产品迈入红利消退期,产品同质化严重,终端厂商除了靠基础软硬件研发创新能力,打拼产品性能形成差异化竞争外,仍然需要围绕拳头产品打造丰富的产品矩阵,以产品间的互联互通为前提做宽场景。受益于个人用户的强移动性特征,个人物联网不止于运动健康等生命体征监测场景,还能通过智能单品携带AI算法、传感支付、大屏互动、通信连接等技术延伸至出行、消费、家庭等场景。场景的延伸与联动仍然以各个智能单品互联互通为前提,物联网云平台的开放兼容能力为各个终端厂商设备的互通提供保障。因此,平台企业应依靠流量虹吸效应,通过提升个人终端连接量级与做强用户生态,盘踞在行业前阵。个人物联网各层级分布特征核心领军企业需要建立强用户吸引力与强技术服务力物联网发展的十几年以来,能够联网的设备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产生的数据总量和类型越来越丰富,物联网解决方案正在不可避免地变得更加复杂与动态,牵扯起更庞大的生态系统。拥有较强的连接个人与设备能力、管理设备能力以及更快更新迭代能力等的企业,可以通过不断进步的技术以及市场上不断增长的需求,驱动产品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应用以及更丰富的内容。因此,艾瑞认为,在此生态系统中拥有强用户吸引力以及强技术服务力的企业将成为行业中的领跑者。个人物联网行业企业分布手机巨头领跑市场,带动行业进入万物互联新时代对于个人物联网行业赛道内企业来说,艾瑞认为,最重要的是具有用户吸引力以及技术服务能力:1)用户吸引力:一般而言,能够覆盖更多场景,拥有更多产品品类的公司,更容易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公司自身核心产品售出越多且用户连接意愿越强,同样也说明公司在吸引用户上具有很大优势;2)技术服务力:主要体现在能够为用户提供功能更全面、连接更多样的产品。综上所述,目前行业中手机巨头在这两点都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因而领跑整个市场。个人物联网用户研究调研说明个人物联网主要连接设备:用户依赖度易携带的刚需产品用户依赖度更强,带动个人物联网发展艾瑞用户调研显示,用户最为依赖的个人设备为手机(4.71)、智能手环/手表(4.17)及蓝牙耳机(3.92)。用户对手机依赖程度仍保持较高水平,超七成用户认为自己对手机非常依赖。而对于智能手环/手表、蓝牙耳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强依赖度用户占比差异较大,认为对产品“非常依赖”的用户占比依次为:智能手环/手表(31.3%)、蓝牙耳机(23.1%)、笔记本电脑(15.1%)、平板电脑(9.0%)。而认为自己对其依赖程度为“一般”的用户占比差异不大,均在五成左右。现阶段用户对智能眼镜、智能跑鞋等产品的认可度及购买意愿仍与手机、手环、耳机等产品有较大差距,并且此类产品的性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用户依赖度较低。覆盖场景用户连接意愿—家庭场景家庭场景中,个人物联网最重要的连接中心是手机职场人士由于工作时间相对固定,下班回家后的休闲时间集中在2-5小时(81.3%)。由于调研的学生用户以大学生居多,多在寒暑假时间在家,与职场人士相比,家庭休闲时间更长。整体来看,调研用户在家时,手机是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的设备,其次为电脑及电视。调研用户在家中最喜欢通过手机连接耳机及电视,其次为笔记本电脑及蓝牙音箱,对于智能家居产品(如智能灯具、智能加湿器、扫地机器人)的连接意愿相对较低。覆盖场景用户连接意愿—工作场景工作场景中,个人物联网最重要的连接中心是PC艾瑞用户调研显示,66.0%的职场人士工作时间在8-9小时,62.4%的职场人士使用电脑的时间占工作时间的一半以上,电脑是职场人士重要的工作工具。如职场人士使用的是公司配置的电脑,由于实际工作中是个人在使用,此类电脑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因此,在工作中,个人物联网的连接中心主要是PC。职场人士主要通过电脑连接投影(34.9%)、电视/大屏(32.2%)等设备进行内容演示,或通过电脑连接高清摄像头(29.8%)进行视频会议。覆盖场景用户连接意愿—校园/外出场景校园场景:多围绕个人智能产品进行连接;外出场景:多通过个人智能产品进行公交、地铁刷卡调研的学生用户中,在教室、宿舍的连接意愿多是围绕个人设备间的互联,如手机与耳机(57.2%)、笔记本电脑(41.7%)及智能手环/手表(31.0%)相互连接,个人物联网在校园场景的应用相对较少。在外出时,用户可连接的设备相对较少,连接意愿主要是通过手机、智能手环/手表进行公交刷卡(57.2%)、地铁刷卡(53.8%),或用手机连接蓝牙耳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听音乐、看剧、玩游戏等。覆盖场景用户连接意愿—运动场景半数有运动习惯的用户选择使用智能手环/手表提高运动效率调研用户中约九成用户有运动习惯,在有运动习惯的用户当中,52.2%的用户在运动时选择使用智能手环/手表。一方面,用户在运动时选择使用智能设备提高运动效率,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智能手环/手表时,最关注的的功能也是运动指标监测(78.6%)。具体来看,智能手环/手表用户在运动时最关注步数统计及心率变化。由此可见,目前智能手环/手表产品与运动场景的结合相对成熟,用户认可度较高。而智能跑鞋等产品在性能提升及市场教育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艾瑞认为,未来新型智能运动产品将会为用户带来更多创新运动体验,市场潜力巨大。用户对个人物联网的态度外出场景的物物相连最重要,家庭场景的物联体验最好在个人物联网覆盖的各个场景中,调研用户认为在外出时通过个人设备与其他设备相连最重要(4.38),其次为家庭场景(4.30)、运动场景(4.25)及工作场景(4.21)。从各场景中个人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连接体验上来看,家庭场景的连接体验最好,超九成调研对象认为家庭中各设备互联对改善生活质量有帮助。调研用户在工作、外出及运动时,个人设备与其他设备的连接体验相似。综合来看,调研用户认为外出时个人物联网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外出时的物联体验一般,仍有提升空间。个人物联网行业关注要点个人物联网企业发展路径手机巨头纵横捭阖,智能单品厂商力求在细分赛道突破艾瑞认为,从长期来看,个人物联网行业的玩家仍然以手机、智能单品以及云平台三类厂商为主。手机巨头基于多年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教育经验,牢牢掌握产品、用户以及技术等核心优势,将持续引领市场。未来,手机巨头可基于硬件与软件服务生态,向个人物联网强关联的应用场景横向拓展,如家庭场景的智慧屏。纵向可基于用户生态,向下兼容其它个人智能设备厂商与软件服务企业。用户吸引力与技术服务能力稍逊色的手机厂商持巨头跟进策略,凭借渠道优势向下沉市场拓展。智能单品厂商多数需要向手机厂商或者云平台企业借力,获得相关的用户与技术支持,但在某些细分赛道(如运动健康赛道),可以将产品做到极致,获得绝对竞争壁垒。云平台企业未来将成为技术底座,只做技术支撑,场景交由合作伙伴来拓展。用户对个人物联网连接中枢的期待未来连接中心将呈现“一超两强”态势根据艾瑞用户调研显示,用户更青睐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成为未来个人物联网万物互联的中心。其中对智能手机抱有期待的用户最多,占比高达90.7%,主要是因为目前手机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重要工具,且在中心连接上已初具规模。面对消费升级,除手机外,智能手环、智能手表也一跃成为第二梯队,其中智能手环占比47.4%,智能手表占比44.6%,相比智能手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的可携带性和便捷性更好,在未来作为连接中心也会更加便宜,成为用户个人贴身的连接服务产品。

荀况

2021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行业内竞争激烈

随着5G的加速到来,移动设备对物联网网络的访问将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物联网数据将掌握在更多人的手中。近年来,大量企业抓住风口率先起航,向物联网这一新物种升级。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当前,新需求、新技术和新的品牌巨头正将驱动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预计未来我国物联网行业集中度会逐渐提高,进入壁垒也会随之增加,行业内的竞争不断激烈。企业竞争压力大由于物联网行业涵盖领域广泛,虽然物联网市场在急速膨胀当中,参与者相对较多,竞争压力目前大。而且目前物联网产品涉及多方面相对复杂,各企业擅长和发展重点有差异,虽然领域之间产品同质化较弱,但是同领域之间同质化强,竞争压力大。物联网在现在是一个处于急速扩张的行业。随着物联网全方位的发展,每个物联网企业在面对来自竞争者、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的压力在目前来看都相对较小,现在是进入物联网行业最好的时机,在过了爆发期之后行业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以下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物联网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中,对目前各方面的竞争情况进行量化,5代表最大,0代表最小,物联网行业的竞争情况如下图所示:应用领域市场竞争激烈物联网行业体系涉及主体众多,主要包含硬软件市场、感知和传输市场、物联网平台和计算市场以及应用领域市场,各市场间竞争状况较为复杂。应用领域的竞争在物联网领域中最为激烈,全球服务商都积极发掘下游用户端的应用需求,使得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目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应用领域繁多,市场地位难以确定。市场集中度提升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集中度份额中,销售额排行前五名的厂商占据了23.8%的市场份额,前十名的厂商占据了24.2%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不高,物联网行业之间出现企业跨界竞争和多品类之间模糊竞争的复杂局面。而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排名前五大厂商销售额占比26.1%,前十大厂商销额占比27.8%。华为、阿里云、海尔智家位列物联网企业前三《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19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华为、阿里云、海尔智家位列前三,新华三、海康威视、中移物联网、小米IoT等物联网企业紧随其后。随着5G和区块链的加速到来,移动设备对物联网网络的访问将大幅增加,更多的企业抓住风口率先起航,向物联网这一新领域出发,物联网不再是未来的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当今数据驱动型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文章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不顾于虑

2021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现状与竞争格局分析 行业内竞争激烈

随着5G的加速到来,移动设备对物联网网络的访问将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物联网数据将掌握在更多人的手中。近年来,大量企业抓住风口率先起航,向物联网这一新物种升级。物联网将是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是继通信网之后的另一个万亿级市场。当前,新需求、新技术和新的品牌巨头正将驱动着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预计未来我国物联网行业集中度会逐渐提高,进入壁垒也会随之增加,行业内的竞争不断激烈。企业竞争压力大由于物联网行业涵盖领域广泛,虽然物联网市场在急速膨胀当中,参与者相对较多,竞争压力目前大。而且目前物联网产品涉及多方面相对复杂,各企业擅长和发展重点有差异,虽然领域之间产品同质化较弱,但是同领域之间同质化强,竞争压力大。物联网在现在是一个处于急速扩张的行业。随着物联网全方位的发展,每个物联网企业在面对来自竞争者、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的压力在目前来看都相对较小,现在是进入物联网行业最好的时机,在过了爆发期之后行业竞争压力会逐渐加大。以下运用波特的“五力”模型,对物联网行业的竞争环境分析中,对目前各方面的竞争情况进行量化,5代表最大,0代表最小,物联网行业的竞争情况如下图所示:应用领域市场竞争激烈物联网行业体系涉及主体众多,主要包含硬软件市场、感知和传输市场、物联网平台和计算市场以及应用领域市场,各市场间竞争状况较为复杂。应用领域的竞争在物联网领域中最为激烈,全球服务商都积极发掘下游用户端的应用需求,使得物联网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目前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应用领域繁多,市场地位难以确定。市场集中度提升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物联网行业市场集中度份额中,销售额排行前五名的厂商占据了23.8%的市场份额,前十名的厂商占据了24.2%的市场份额,集中度不高,物联网行业之间出现企业跨界竞争和多品类之间模糊竞争的复杂局面。而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集中度呈上升趋势,排名前五大厂商销售额占比26.1%,前十大厂商销额占比27.8%。华为、阿里云、海尔智家位列物联网企业前三《互联网周刊》发布了2019中国物联网企业100强榜单。华为、阿里云、海尔智家位列前三,新华三、海康威视、中移物联网、小米IoT等物联网企业紧随其后。随着5G和区块链的加速到来,移动设备对物联网网络的访问将大幅增加,更多的企业抓住风口率先起航,向物联网这一新领域出发,物联网不再是未来的技术,已经逐渐成为当今数据驱动型经济的基础和支柱。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班车末

「行业研究」2021智能物联网行业前瞻,看这一篇就够了!

2021年,随着AI+loT行业的开放平台化趋势日益明显,开发者成为AI+loT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获得越多开发者支持的平台,越有机会实现行业共赢,将智能化普及到各行各业,让智能飞入寻常百姓家。而随着新技术的崛起,例如:区块链、量子力学等,AI+loT行业将会逐渐和新技术融合,共同开拓全新的应用场景,新技术将助力解决部分AI+loT行业长久以来的痛点。值此关键节点,涂鸦智能联合Gartner发布了《2021全球AIoT开发者生态白皮书》,白皮书由全球AIoT领军企业涂鸦智能、Gartner、《全球智能化商业》和ABV(AIoT Business Vantage)出品。接下来,小编就带你简单梳理一下这份白皮书的内容。现 状 篇1.1AloT的概念AloT,即智慧物联网,广义上指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及在实际中的应用。Al(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是通过研究、开发并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产生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loT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物与物、物与人的连接。两者相结合,通过物联网产生、收集海量的数据存储于设备终端、边缘端或云端,再通过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以实现万物数据化、万物智联化。在技术层面,人工智能使物联网获取感知与识别能力、物联网为人工智能提供训练算法的数据,在商业层面,二 者共同作用于实体经济,促使产业升级、体验优化。1.2AloT的起源、背景及发展历程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这一术语最早由约翰麦卡锡等先驱学者在达特茅斯会议上正式确立,并开始从学术角度对AI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物联网的概念于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Kevin Ashton教授提出,1999年,基于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的研究首次明确物联网的定义:把所有物品通过RFID和条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17年,“万物智能.新纪元AloT未来峰会”上,中国首次正式提出AloT概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数量在逐渐增多,但人口红利逐渐用尽,代表两个时代的pc设备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见顶。网络通信技术不断革新(由固网到5G网络带来带宽、容量、传输速率的全面升级)且设备连接技术进一步发展(联网成本进一步降低),新一代互联网将实现各种设备连接上网,向“万物互联”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迭代发展,物联网最终的发展目标为“万物智联”。通过AI技术对智能终端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与产品智能化,最终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的判断,AloT想要最终实现智能化的物联将经历单机智能、互联智能、主动智能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正处于由单机智能向互联智能进化发展的阶段,设备终端的智能化发展已逐渐成熟。实 践 篇2.1智能硬件智能硬件指的是以底层软硬件为基础,以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新型显示及大数据处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行智能化改造,具备信息采集、处理和连接能力的新兴物联网终端产品。得益于loT PaaS平台的赋能,厂商之间的产品可以快速打通协议,加速智能家居产业圈的生态化建设。以大小家电、照明、电工、安防、传感、等为代表的智能硬件,通过引入芯片加操作系统的架构,为各种终端产品注入智能,并与互联网、云计算进行紧密结合,满足用户健美、安全、节能、效率。健康和娱乐等刚需。而在所有硬件设备当中,家电和照明电工的占比最大,中控设备例如路由器的平台渗透率最高。目前智能硬件已经从1.0的万物连接(只是把设备连上网),进化到2.0的万物互联(开始让不同的设备之间可以相互连接),_直到现在的万物智能3.0,智能硬件之间不仅仅是连接,还能主动侦测使用者的偏好和习惯,提供最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使用场景,也就是所谓的万物智能,从互联进入到智能服务的层次。2.2智慧行业场景基于智能硬件所搭建的生态基础,AloT行业走向生态化,单独的智能硬件融入场景中实现落地。传统的垂直行业在数字化转型时提出新的诉求,在家居、酒店、公寓、安防、社区、工业和农业等领域纷纷孕育出SaaS及PaaS级解决方案,实现智慧行业的落地场景。根据咨询机构CIC数据,智慧酒店、长短租智慧公寓、智慧社区和智慧办公建筑,是四个关键的loT SaaS落地场景,2019年的总市场规模达到了228亿美元,其中又以智慧社区的市场规模最大,占比达到85%;原因在于物业和地产公司有相对较多的资本,并且愿意为loTSaaS付费。而智慧酒店的市场渗透率可高达60%,原因在于有越来越多的酒店希望通过提升住房体验来满足并且吸引潜在客户,随着有越来越多的头部酒店布局智慧酒店,智慧酒店SaaS将会成为每一家顶级酒店的标配。根据CIC预测,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连接设备数越来越多,以及持续增加的算力和持续降价的传感器价格,loT SaaS市场将会有明显的成长。未来,智能行业生态会继续爆发,多元垂直行业将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逐步升级为智能商业,在这些垂直产业转向智能商业的过程中,平台级的企业将会成为中流砥柱,引领智能化商业的浪潮。挑 战 篇3.1物联网平台安全性物联网平台的服务虽然推动了企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实现了产品的智能化升级,为消费者生活带来了科技和便捷,但是越是互联的世界,一旦数据泄露,系统被攻击,产生的危害就越广泛,安全维护的难度也更大。涂鸦智能安全专家刘龙威指出,纵观物联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基本上每一环都可能产生安全隐患。比如,智能设备的研发阶段,未考虑安全设计。智能设备的生产阶段,工厂的流程问题可能导致智能设备认证信息和密钥泄露,导致智能设备处于风险之中。智能设备销售环节、设备信息泄露、配网二维码被替换、退换货设备改装等都可能被攻击和利用。3.2物联网产业标准混乱当下,物联网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标准体系的不完备 。“标准其实质就是一个行业共识,共识达成是需要时间的。当下,虽然物联网已经有了一些标准,但是完整的标准体系还未达成。过去,互联网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才达成了行业共识。“浙江省数字经济协会副会长、秘书长章丰指出。有专家指出,物联网的本质就是导致它标准碎片化的原因之一。物联网技术和标准的多样性所代表的异构性,与物联网要连接的世界上事物的多样性相匹。可能永远不会真正需要一个包罗万象的标准。正如物联网行业中不断涌现出更新的应用程序和用例一样 , 适用于其部署的物联网协议也将不断涌现。传感器设备、网关、服务器和用户应用程序之间的交互构成物联网的基本特征。使所有这些智能设备能够交谈和交互的是物联网协议,它可以被视为物联网设备用于通信的语言。只有在一种通信媒介、一种特定物联网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设备能够共享并使用通用“语言“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实现互联互通。展 望 篇4.1开发者成行业起飞关键角色在物联网的产业生态中,开发者正扮演着关键的驱动型角色。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仅需个人电脑或智能手机作为载体,产品主要由代码构成不同,智能 互联网时代的物联网设备,是虚拟网络与物理世界的融合。高度差异化的应用场景与种类繁复的硬件设备,决定了物联网设备开发不再是科技公司能完全承担的项目,更需要数千万物联网开发者投身其中,从而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产品开发。据IDC发布预测,到2023年,中国兼职开发者的数量相对于2019年将增加一倍,从2019年的180万増加到360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2.2%。到2020年,将有15%的客户体验应用将通过持续结合各种数据和创新的强化学习算法实现超个性化。物联网开发者通常被认为是为某个项目的服务提供方,主体可以是智能硬件的制造企业、开发团体及个人开发者,包括产品经理、UI设计师、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测试工程师等多个岗位。由于智能硬件开发是需要高度协作的工作,在缺乏工具包与平台支持的情况下,个人开发者很难独立完成。埃文斯数据公司(Evans Data Corporation)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共有2300万开发者,其 中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的开发者超过200万,预计2023年开发者整体规模将达到2770万,而物联网开发者比例还将随着产业规模扩大进一步上升。IBM物联网开发人员生态系统主管Greg Gorman曾表示,“物联网开发人员”的范围相对宽泛,涉及领域包括安全性、网络服务、系统工程、云编程、硬件架构和嵌入式开发等多个技术领域,复合型技能的开发者将在项目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4.2开放平台将成行业主要推动力当智能物联网(AloT)成为难以忽略的时代机遇,企业的首席智能官们开始考虑进入AloT市场的投入产出比。智能物联网平台的价值,体现在能够将分散化、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集中管理,并且在跨产业布局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对于达到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来说,选择正确的物联网平台,是其能否在商业市场中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在这一背景下,开放平台应运而生。它源于技术开放平台,在吸引大量开发者之后逐渐发展为涵盖功能接口、开发工具、SaaS级解决方案、市场渠道的_站式开发平台。开放平台最大的作用在通过开源、开放技术,避免开发者重复造轮子,让缺乏研发能力的企业或个人也能快速获得技术能力,提升行业效率,并孕育出下一个行业巨头。4.33前沿新技术和物联网的融合智联网时代,并不是一类技术在单独发展,而是一系列的或互为伴生技术、或为前置技术的前沿科技在共同推进技术融合、产业落地。我们认为,未来构建的l〇T产品背后往往代表了一个复杂系统,5G、loT、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大的技术方向会不断互相融合。目前已经出现了诸如AI+loT=AloT, Block Chain+loT=BoT等等融合的产物,赋予单独的物联网技术所无法实现的功能。4.4前沿新技术和物联网的融合物联网是一个典型的长尾市场,具有“碎片化”特征。作为一项赋能型技术,几乎已在各个行业试点应用。与消费物联网近年来快速发展不同,产业物联网虽然起步早,但仍在探索规模化应用。物联网行业标准规范不统一,整体解决方案集成度、准确性、性价比有待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物联网的普及。总体来看,一方面,物联网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应用范围内“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负相关。这些具备“人口密度低”的特定区域,如果是成熟、大体量且价格不敏感市场,产业物联网更容易普及推广。另一方面,产业物联网规模化商用程度,与所服务的行业客户是否同时具备付费意愿和付费能力有关。针对用户合规、避险、增效、降本等需求,产业物联网有望在资产管理、资产避险方面发挥切实作用。想要了解更多的朋友可以关注【智哪儿】并回复【白皮书】免费获取134页高清完整版白皮书。

梦男孩

物联网行业研究与投资机会分析:模组行业加速爆发

如需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1、物联网连接数不断增长,Cat.1 市场有望迎来爆发物联网是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伴随物联网技术和产业链逐步成熟,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物联网产业加速落地。1.1.全球物联网市场加速发展 相比互联网时代,物联网时代的终端数量更加庞大。根据 Gartner 发布的数据及预测,2017 年全球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达到 1.69 万亿美元,预计 2020 年全球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 2.93 万亿美元,保持年均 25-30%的高速增长。根据Machina Research 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8 年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高速增长,由 2010 年的 20 亿个增长至 2018 年的 91 亿个,复合增长率达 20.9%,2025 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 251 亿个,万物互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下游应用的快速发展,全球无线通信模块市场将迎来飞速的发展。按应用领域分类看,目前车联网和智能建筑领域无线通信模块出货量相对较大。其中车联网市场由于其单体平均收入高的特性是无线通信模块企业最重视的应用领域之一。未来5 年出货量复合增长率超过 50%的应用领域包括消费物联网、工业物联网和公共基础设施。1.2.三大运营商连接数快速增长 2018 年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 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 4896.5 亿元,2018 年上升到 1.33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22.12%,随着国家政策、经济、社会及技术等快速发展,预测到 2022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 2 万亿元。三大运营商纷纷积极布局物联网产业。2018 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分别为移动 5.51 亿、联通 1.10 亿、电信 1.07 亿。2019 年底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 8.51亿个,同比增加 54.45%; 中国联通物联网连接数 1.8 亿,同比增加 63.64%; 中国电信物联网连接数 2 亿,同比增加 86.92%。1.3.移动物联网纳入新基建,Cat1 有望迎来爆发增长5 月 7 日工信部发布《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提出建立 NBIoT(窄带物联网)、4G(含 LTE-Cat1)和 5G 协同发展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在深化 4G 网络覆盖、加快 5G 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 NB-IoT 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 LTE-Cat1 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 5G 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移动物联网是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 NB-IoT 模组价格与 2G 模组趋同,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向 NB-IoT 和 Cat1 迁移,打造一批 NB-IoT 应用标杆工程和 NB-IoT 百万级连接规模应用场景。2.物联网模组需求增长,国内厂商加速崛起2.1.不同场景需要采用相应制式模组 物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四个环节。感知层从物理环境中完成原始数据收集,网络层完成信息传递与输送,平台层进行数据存储分析,业务管理部署,应用层集成终端应用,实现最终的信息互联互通。无线通信模组是物联网感知层与网络层的重要连接枢纽。将基带、射频、定位芯片、PN 型器件及阻容感元器件等材料集成于一块印刷电路板上的功能模块,通过标准化接口向终端设备提供服务,一般模组架构包括天线接口,主功能模块与功能接口三部分。功能接口连接终端,提供信号输入与输出;主功能模块负责信号和协议处理,编码解码,射频收发,电源管理等功能,天线接口为终端提供射频天线。通信模组分为蜂窝类模组和非蜂窝模组。蜂窝模组主要以 2/3/4/5G 以及 LPWAN 中的 NB IoT 和 eMTC 模组为主。非蜂窝类模组包括 Wifi,蓝牙,ZigBee 和 LPWAN 中的 LoRa,Sigfox 模组。不同制式模组一般只针对特定网络,如 4G 模组用来接入 4G网络,NBIoT 模组接入 NBIoT 网络。由于非蜂窝类的 WiFi,蓝牙,ZigBee 覆盖距离较短,成本较高,因此无法满足普遍移动物联网要求。相比之下,蜂窝通信网络具有覆盖范围广的特点,且较少受到天气,地形,设备间物理距离等因素限制,因此逐渐成为物联网的重要载体。不同场景需要不同制式模组。物联网整体连接发展趋势目前呈现两个主要方向, 一是以 4G,5G 模组为主的高速率,高性能应用,对数据的传输速度,传输量有较高要求,主要场景包括车联网,远程医疗等。另一发展分支以低速率,低功耗,大连接为特点,对数据的传输速度要求不高,但对终端连接数量,连接稳定性及成本较为敏感,典型场景包括智慧城市,智能抄表,智慧农业等。2019 年蜂窝模组仍然以 2G 与 4G 为主,2G 模组占全球出货量约 33%,4G 占比超过 40%。在低速率广连接领域,NB-IoT 模组近两年来快速增长,从 2018 年正式落地商用到 2020 年,出货量增长接近 4 倍。在高速率场景领域,4G 目前为最主要应用制式,预计到 2022 年将占所有模组出货量的 50%。从移远通信当前蜂窝模组产品价格显示,4G cat4 模组产品目前与 3G 产品价格接近,NB-IoT 产品经历 2018 与 2019 年价格迅速下跌后整体产品价格区间与 2G 模组相似。随着 2G/3G 开始陆续进行退网, 并且在市场竞争下 NB-IoT 与 2G,4G 与 3G 价格差距逐渐减小,4G 与 NB-IoT 在未来几年将逐渐替代 2G 与 3G 模组,成为高速率与低速率场景的主要应用制式。2.2. 模组行业位于产业链中游,规模效应显著无线模组厂商处于产业链中游,核心价值在于将上游标准化的元器件设计集成, 满足下游定制化需求。无线模组属于轻资产行业,模组厂商采购上游芯片,PCB,PN 器件,晶体器件等标准化元件,进行集成设计,并根据下游客户不同的应用需求,设计差异化的软件方案。一般模组厂商均采取委外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将电子芯片等技术附加值低的环节委托至外协工厂,将自身优势集中到研发与销售环节。对大部分模组厂商,一般加工厂代工费占到成本的 5%-10%,上游原材料占到整个成本的 80%-90%左右。其中原材料中芯片为主要成本项。以国内模组厂商有方科技与移远通信为例,2018 年有方科技加工费占成本 10%左右,原材料占比 90%左右,其中芯片占原材料成本的 54%。移远通信 2019 年 LTE 产品加工费占 6%,直接材料占成本接近 90%,行业芯片成本占原材料成本超过 80%。模组行业具有规模效应。产业链上游芯片环节由于技术壁垒较高,主要供应商由高通、联发科,海思,紫光展锐、翱捷科技等厂商垄断,议价能力较强。高通,联发科等芯片厂商对采购量较大,符合特定条件的模组厂商给予返利政策,采购金额越大,返利越多。由于模组行业技术与资金门槛相对较低,因此行业初期竞争激烈,整体毛利率较低。规模较大的厂商能够在返利以及代工环节获得更低的平均成本,以更低的价格扩张市场,形成良性循环。产业链下游模组厂商面对 toB 市场,由于无线模组应用领域较广,各细分行业自身特点不同,行业下游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模组厂商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接下游不同客户,满足定制化要求,因此要求厂商在特定领域需要拥有丰富经验。资金规模 大,研发能力强的厂商拥有覆盖不同行业,不同制式模组的能力,进而获得更多客户。在规模与客户门槛下,行业呈现出较强的马太效应,规模较小厂商纷纷被淘汰。2.3. 国内模组厂商市场份额逐渐提高海外龙头出货量市场份额萎缩,国内厂商迅速崛起。根据近年来全球模组市场出货量份额显示,海外模组厂商 Sierra Wireless,Telit Communications,Ublox 份额逐渐下降。国内厂商主要有移远通信、芯讯通、广和通和有方科技。从 2015 到2018 年的出货量份额变化来看,海外厂商的市场份额出现明显下滑,国内厂商芯讯通(日海智能)出货量维持在行业第一水平,移远通信,广和通迅速崛起。海外模组厂商由于产品定价高于国内厂商,在出货量处于劣势情况下营收份额仍然保持领先。2018 年,Sierra、Gemalto、Telit 三家营收份额市场占比合计 40% 左右。2018 年 Sierra 营收超过 55 亿,行业内一枝独秀。Telit,移远通信,日海智能紧随其后,处于第二梯队(日海智能由于拥有物联网以外业务,因此数据仅统计物联网相关业务营收反映其行业地位)。费用端承压下,海外厂商盈利能力较弱。2016 年以来,Sierra 与 Telit 毛利率显著高于国内竞争对手,但净利率方面处于劣势,2018 年,Sierra 与 Telit 均处于亏损状态。一方面两家海外龙头近年来均处于调整期,另一方面从费用端比较来看, 由于海外人工费用较高,Sierra 与 Telit 的销售,研发与管理三项费用率远远高于国内厂商。2019 年 Sierra、Telit 此三项费用率均高于 30%,而国内厂商维持在 15% 上下,因此海外厂商需要更高毛利率来维持盈亏均衡。3. 海外龙头盈利承压,转型平台服务横向对比海外两大物联网龙头,Sierra 与 Telit 业务重合度高,产品皆覆盖物联网模组、物联网连接与物联网平台。Sierra 营收规模较大且成长稳健,较 Telit 有明显优势。两家公司近年来净利润状况皆不理想,2018 年均出现亏损。毛利率方面 Telit 近两年开始下滑,Sierra 较为稳定,两家公司均保持在 30%至 35%之间。从公司战略上来看,Sierra 与 Telit 近年来由于模组业务较为疲软,均开始加速发展毛利率较高的物联网服务与平台业务3.1. Sierra:全球通信模组龙头,业务重心转向 IoT 服务3.1.1. 构建从端到云的物联网产品战略Sierra Wireless 成立于 1993 年,总部位于温哥华,是全球领先的 M2M 设备和云服务供应商。公司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物联网解决方案,自 2012 年开始,公司通过一系列外延并购布局自身设备端到云端的业务发展战略。公司业务分为 OEM (原始设备制造),Enterprise Solution(企业解决方案)和IoT Services ( 物联网服务) 三大板块。 主导产品为 AirPrime , AirLink , AirVantage 三大系列品牌产品,涵盖硬件模组、网关到云服务。2015 年公司收购 Maingate 开始布局物联网连接以及云服务,并一直大力发展此块业务。公司云服务平台为 AirVantage,帮助用户收集,储存,管理与分析数据。通过 AirVantage 平台用户可以管理与调动远程设备。除 AirVantage 外,公司智能IoT 连接(SmartIoT)通过智能 SIM 卡提供全球蜂窝连接服务;管理物联网解决方案ManagedIoT)为客户提供快速一体化的工业垂直物联网解决方案。3.1.2. 费用端加大导致净利润下滑,物联网服务呈现快速成长从成长性来看,公司营收从 2016 年开始出现比较稳定的增长,2016 年增速1.19%,2017 与 2018 年增速达到 12.31%以及 14.89%,主要系公司物联网服务板块的快速成长。公司净利润增速波动较大,2014 至 2016 出现快速成长,随后又大幅下滑。从各项回报率来看,公司毛利率稳定保持在 30%左右。公司净利率一直以来维持较低水平,2014 至 2019 年间仅有 2016 与 2017 年取得盈利。2018 年 Sierra 净利润大幅下跌,主要系公司费用端大幅上升,包括进行企业结构调整支付约 230 万美元遣散费,以及远程液体箱监控业务出售处置费造成的损失。2016 至 2019 年 ROE、ROIC、ROA 等各项回报率随着净利润持续下滑。OEM 为营收主力,物联网服务增长迅猛。从 2018 年三大业务板块营收占比来看,公司 OEM 板块占比 74%,为营收主要来源。纵向来看,物联网服务板块增长最为迅速,2017 年增速 25.58%,2018 年 160.99%,主要系公司 2018 年收购 Numerex 以及自身云服务用户的大幅增长。公司 OEM 产品毛利率三大板块中最低,一直以来稳定在 30%左右,2018 年低毛利率车用模组出货量的提升使得整体 OEM 板块毛利率下滑至 28.4%,盈利能力较弱。近年来公司目标借助模组板块市场份额优势,进一步扩大与提升盈利能力更强的 ES与 IoT 服务业务,致力于构建“端”到“云”的发展策略。3.2.Telit:出售汽车模组部门,重组后仍处恢复期 3.2.1.致力于提供“端到端”的物联网成套解决方案 Telit Communications 于 1986 年成立于意大利 Trieste,全球总部位于伦敦,是全球领先的 M2M 无线通信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提供全面的高性能物联网模组,连接服务和物联网 PaaS 平台,将复杂的设备,网络和应用程序集成到高效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中。泰利特产品线分为物联网模组,物联网连接以及软件和云为主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模组产品包括 2G,3G,LTE 蜂窝模块;拥有独立,混合和插件形态的 WiFi 和蓝牙模块;用于窄带物联网应用的非授权低功耗广域网 LoRa,Wirepas,和 Sigfox模块;适用于超低功耗,低宽带应用的 Sub-1GHz,无线 M-Bus 模块以及维修定位GNSS 模块。产品能够应用于消费,穿着,医疗,家居,安保,汽车等一系列场景。泰利特物联网连接服务提供包括 IoT/M2M Sim 卡以及全球流量套餐满足各种应用与宽带需求。公司最新的软件嵌入式 sim 卡 simWise 能够更加高效便捷提供物联网连接以及 24/7 服务。泰利特物联网平台服务全面涵盖数据采集,管理和分析等功能,降低了物联网应用开发的复杂性。平台的使用方式包括云服务订阅模式和本地安装模式。3.2.2.重组后费用结构改善,财务状况开始企稳 公司自 2014 年开始营收增速呈现下滑趋势,2017 年增速降至 1.15%;2018 年增速出现回缓,达到 14.14%。资产规模方面 2018 年泰利特出售汽车部门后整体总资产与净资产较 2017 年出现下降。回报率方面,公司 2017 年净利润出现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来自三点:2017 年市场快速由 2G/3G 模组转向 4G 模组,公司 4G 模组业务不及 2G/3G 模组成熟,因此毛利率相比较低。其次,2017 年研发,市场与销售费用都随着新产品的推出大幅上升。最后公司 2017 年经历重组,重组一次性费用对利润也造成巨大压力。2018 年公司各项回报率出现明显回升。完成重组后公司费用端结构得到改善,盈利能力得到相应提升。公司主要分为物联网产品(IoTProcts)和物联网服务(IoTServices)两大板块。物联网产品为公司营收主要来源,2019 年产品与服务营收分别占比 89.58%与10.42%。2017 至 2019 年,产品与服务营收增速分别为 13.9%以及 16.9%,增长稳定。物联网服务板块毛利率较高,近两年均超 60%,2018 年达到 62.8%,2019 年 60.9%,整体比产品板块业务毛利率高将近 30pct。从各个地区来看,美洲为公司第一大营收区域,2016 年以来营收占比持续增长,2019 年达到 50.52%。2016-2018 年,EMEA 地区营收占比相对稳定,保持在 37%至 40%之间,在 2019 年占比下降明显。公司亚洲地区营收占比较小。4.研发创新为推动力,国产模组走向世界4.1.国内厂商呈现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 从发展历史来看,国内四家主要物联网模组厂商中,广和通最早进入无线通信模组领域,自 1999 年成立以来便针对物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通信技术的研发生产。日海智能 2017 年以前主营业务为通信工程及相关产品,2017 年通过收购芯讯通及龙尚科技进入物联网领域,展开物联网模组+云服务布局。除日海智能外其余三家厂商主营业务全部为物联网无线通信模组相关从下游应用领域看,各家模组厂商产品和渠道各有特色。日海智能,有方科技,广和通在特定领域拥有较大优势。从移远通信 2016 至 2018 年前五大客户显示,公司与法国智能家居 Technicolor Delivery Tech,移动支付龙头 Ingenico Group,智能安防领域的 RINGLLC,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的中移物联以及金卡智能等均有稳定合作。日海智能进军物联网行业后,拥有艾拉云在智能家居领域优势,2017 年与中国电信针对“白色家电使能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公司积极布局智慧城市,在多个城市进行试点并且 2018 年中标十个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场景。广和通深耕移动互联网领域,在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应用领域优势较大。同时,从 2016 年公司产品下游应用来看,公司产品同样应用于车联网,移动支付,智能电网领域。有方科技为智能电网领域龙头,无线模组出货量占国家电网近三年招标采购总量 50%以上。同时公司近年来车联网终端产品不断扩展海外。综合物联网模组业务营收规模与利润来看,移远通信为国内模组厂商龙头。2017 年移远通信受益于 4G 模组放量迅速成长,拉开与其他厂商拉开差距。2017 年后移远通信营收增速放缓,但稳定保持在 50%以上。日海智能在收购芯讯通与龙尚科技后迅速崛起,2018 年物联网相关营收居于次席。有方科技规模最小,2018 年营收是移远通信 1/5 左右。净利润方面,2018 年移远通信净利润大幅领先其他厂商,高出广和通有方科技100%以上。2018、2019 年各厂商在费用以及投资规模扩大下,回报率均出现明显下滑。横向对比各大厂商毛利率来看,日海智能新增的物联网业务毛利率在四家厂商中最低,仅维持在 15%左右。移远通信在近年降价扩量策略下毛利率持续下跌,从 2014年的 29%降至 2017 年的 18%,2018,2019 年开始回升。广和通产品毛利率四家厂商中最高,2014 至 2017 年稳定维持在 25%至 30%之间,2018 年下滑后 2019 年再次回升。4.2.研发创新与海外扩张为行业两大趋势 在近几年无线通信技术更迭下,各厂商不断提高研发支出,进行相关项目投资。除去日海智能 2018 年的收购,各厂商 2017 年与 2019 年均大幅进行投资,布局 LTE,NB-IoT,5G 以及自身业务相关项目。移远通信研发支出四家厂商中居首,2016 年研发费用 4999 万元,2019 年增长至 3.62 亿元,增长 7.24 倍。移远通信海外布局成熟,广和通立足移动互联网快速扩张国际市场。移远通信布局海外市场较早,在管理人员,销售网络,海外认证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并且拥有众多海外优质大客户。2014 年以来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保持在 50%左右。广和通在国际市场上同样较为出色。2016 至 2018 年间,凭借自身移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合作 HP,微软等众多知名个人电脑供应商,快速拓展海外市场,2018 年海外营收占比 49.23%。整体来看,四家厂商从 2017 年开始海外份额均出现明显上升,开拓国际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各无线模组厂商重要战略之一。5.重点企业分析(详见报告原文)5.1.移远通信:物联网模组龙头,绑定优质客户市占率加速上升 5.2.广和通: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物联网模组中坚力量5.3.日海智能:从云到端收购,物联网新贵5.4.有方科技:智能电网先行者,车联网终端打开海外市场……(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报告来源:华西证券)如需报告原文档请登录【未来智库】。

对夺

2020年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家用物联网指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主要以家庭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提升人们居住的体验,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安全、节能的家庭生活环境。2019年中国家用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360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后装、前装、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三个细分市场规模分别为3532、25.8与50.2亿元。体量上,后装市场依然是家用物联网的重心。前装与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市场表现较为可观,预计2020年规模分别达37.8亿元与5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5%与4.2%。中游的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前装解决方案商以及物联网云平台厂商是中国家用物联网产业链的核心“掌舵者”。家用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基础的软硬件提供商。中游厂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产品与服务销售至C端用户,也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销向房地产、运营商以及家装公司等B端客户。中游厂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1)自有品牌模式:家用物联网终端品牌商作为产业链掌舵者,向前打通供应链,向后布局渠道;2)生态模式:主导者建立生态圈,将渠道或者技术能力开放给参与者;3)技术赋能模式分为平台型与全链路型,其中,平台型模式为物联网开放云平台企业以技术赋能开发者、终端厂商与用户;全链路型为中游厂商基于自身软硬件技术实力向产业链上中下游赋能。家用物联网行业发展背景家用物联网研究范畴界定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旨在提升居民生活体验国家标准GB/T 33745-2017《物联网 术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为:“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两大主线,分别是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本报告主要研究范围是消费物联网领域的家用物联网,即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具体而言,指以家庭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提升人们居住的体验,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安全、节能的家庭生活环境。家用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的关系家用物联网涉及智能家居后装、前装及物联网云平台家用物联网与智能家居是不同的概念,家用物联网为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涉及物联网概念中感知层、连接层、平台层与应用层,而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载体,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家居设备的集中管理实现自主智能、便捷、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二者具备目标的一致性,但在产业链构成与市场规模表现上有所区别:1)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通常分为智能家居后装市场和前装市场两部分;2)家用物联网相比智能家居概念更大,除包含智能家居的后装和前装市场外,还包括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3)由于目前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收入规模较小,因此量级上,智能家居与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相当。行业需求端驱动因素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智能生活普惠大众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强劲。与2014年相比,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提升52.4%与48.8%。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背后是对产品品质和新科技功能的追求,居民消费由“生活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型升级,也意味着家用物联网将不再是高端市场的消费品而是逐步走向大众。行业供给端驱动因素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企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端移动家用物联网的最终价值表现形式是通过家用智能终端的串联实现智慧化生活,因此家用物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度以及智能化水平影响着家用物联网的价值实现速度。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不断促进生产要素高速流转,助力智能终端普及加快:2012至2020年,我国生产环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35.8%上升至54.2%,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更是飙升至76.2%,意味着从消费、用户端向生产端、管理端的智能化改造加速进行中。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不仅是适应消费者智慧生活需求做出的改变,更是契合全球价值链分工趋势: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提供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以保障企业市场规模优势,同时逐步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与营销管理环节转移,以获得用户数据、关键技术等高价值生产要素提升企业利润。蚂蚁市场乱象犹存,亟待“极致性价比产品”出现家用物联网市场供给端的不少细分领域具备典型蚂蚁市场特征:1)在关键连接协议使用、产品形态与性能、价格尺度上,家用物联网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与行业标准;2)细分市场中,如智能网关、智能传感器、智能灯等市场尚未形成头部品牌效应,市场上白牌混杂、经营渠道分散、产品差异化程度低;3)细分市场无超高性价比产品引爆行业,智能单品的渗透效果较低。因此,借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脉络,家用物联网市场亟需类似小米手机的“极致性价比产品”出现,打破行业乱象格局,倒逼家用物联网供给端改良生产线,提高产品性能同时降低成本,促进行业建立有序竞争环境。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发展历程正在由智能联动向场景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家居生活迈进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早期的家居自动化阶段,该阶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家用物联网时期,其主要基于传统的有线传输布控独立的家电管理系统,仅可实现用电设备的自动化管理;第二阶段为智能单品阶段,此时家用物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但产品多为单点智能,种类有限,且数据无法连通;第三阶段为智能联动阶段,除基于物联网相关的通信协议进行产品布控外,不同品类产品可以互联互通,实现系统化的产品管理。在系统化基础上,厂商可以打造家庭安防、影音娱乐、照明等基础的物联网家居场景。目前,中国家用物联网正处于由智能联动向全屋智能过渡升级的阶段,未来家用物联网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自主感知、自主反馈以及自主控制的无感交互的生活居住环境。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整体规模及预测后装仍是市场重心,疫情转好后预计增速回归到5%左右2019年中国家用物联网后装、前装和平台及云服务的整体市场规模为3608亿元,同比增长3.3%。从体量来看,后装市场依然是家用物联网的绝对重心,也正因疫情拖累了智能家电的增长,导致2020年家用物联网整体规模出现短暂的下降。前装市场虽然体量最小,但却是家用物联网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随着中国经济从疫情中逐渐恢复,家用物联网市场增速将会恢复至5%-6%的水平。中国家用物联网后装市场细分结构智能家电销售受疫情影响较大,智能家用安防市场逆势增长2019年中国家用物联网后装市场规模为35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6%。智能家电因涉及冰空洗、电视等高单价的产品,在家用物联网后装市场中的比例达到85%,智能家用安防、智能连接控制和智能照明的占比分别为7.6%、 6.5%、0.9%。智能家电领域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预计市场规模将缩小6.3%,而智能家用安防在疫情中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预计2020到2022年间的CAGR有望达到13.5%。家用物联网产业链拆解中国家用物联网产业链结构上游技术蓬勃发展,助力中游打磨产品与服务家用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基础的软硬件提供商,其中硬件相关的厂商主要由元器件、中间件供应商以及代工厂商组成,他们向中游终端厂商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等服务;软件相关的厂商主要为向中游提供通信、云计算、AI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服务商。中游是家用物联网的核心掌舵者,也是厂商的主要竞争场,由提供智能家用产品的终端厂商、提供云平台及服务的物联网云平台厂商以及前装市场的解决方案商组成。中游厂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产品与服务销售至C端用户,也可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销向房地产、运营商以及家装公司等,间接触达最终用户群体。中国家用物联网产业图谱上游:家用物联网厂商生产模式分析智能终端设备商多以ODM/OEM形式实现相关设备规模量产上游生产厂商与中游的合作形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在具体开展生产过程中,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根据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不同对生产模式,达到利益最大化:1)OEM合作形式: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参与产品研发环节,生产环节交由OEM厂商执行;2)ODM合作形式,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把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环节均交给ODM厂商执行;3)自建工厂:从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生产环节均由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自身执行。中游:自有品牌模式分析家用智能终端品牌商向前打通供应链,向后布局渠道自有品牌模式,家用智能终端品牌商作为产业链掌舵者,企业通常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把控采取有利于自身企业的合作模式:1)对于资金雄厚的成熟厂商,既可选择全产业链掌控,也可选择生产环节外包;2)对于成长阶段的新兴厂商,主要将生产环节外包,集中精力打造销售渠道,集中资金树立品牌价值。自有品牌模式下的家用物联网厂商因品牌的加持,始终手握渠道及用户等核心优势。同时,品牌商也可基于自身硬件技术的能力向上游延展实现供应链打通,同时制造更优性价比的产品来进一步巩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中游:生态合作模式分析两个核心同时向外开放,逐步突破边界建立更大生态圈在IoT概念还不普及时,家用智能终端品牌商多以品牌作为“护城河”群雄逐鹿,赛道竞争激烈,初创企业难以入局。随着在IoT概念逐步普及,加上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效应下的巨大商业价值,巨头厂商开始思考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应对IoT时代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生态主导者角色,以及众多的各细分赛道的初创企业的生态参与者角色,主导者通过自身硬件与技术优势,建立生态圈,将渠道或者技术能力开放给参与者,帮助参与者获得技术服务、产品销量、用户需求等方面的收益。参与者多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缺陷情况选择进入适合的生态,主导者也因参与者的逐步壮大获得更大的生态圈层,进一步磨练软硬相关的技术、渠道、供应链、管理等能力。中游:技术赋能模式分析平台型:依托强大流量,聚合开发者与智能终端厂商物联网开放云平台企业以技术多路径赋能开发者、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与用户。首先,以开放的平台技术和平台流量吸引开发者与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入驻,通过为其提供多模块的技术解决方案获得相关的服务收益;其次,也可聚合产业链中的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将自身平台能力与终端厂商产品打包输出至地产商、酒店等B端用户。尽管,该种模式下,物联网云平台企业间接触达C端用户,但企业可通过C端用户线下体验酒店、智能住宅等B端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获取相关的用户数据,也可通过C端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后的云服务获得相关的数据支持。此外,云平台企业可将收集到的用户使用习惯、偏好等数据赋能给开发者,帮助其进行算法训练等技术迭代和产品迭代。中游:技术赋能模式分析全链路型:基于软硬技术向产业链上下游赋能不同于平台赋能模式,全链路技术赋能模式指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基于自身软硬件技术实力向产业链上中下游赋能。通常该类型企业具备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以及可开放赋能的云平台能力。其向上输出产品研发设计方案、生产过程关键工序软件等;面向中游终端品牌商,开放云平台能力,提供设备管理、消息推送、云存储等服务;面向下游C端用户通过渠道销售产品获得利润,面向B端客户,可提供定制化开发产品与平台的能力,也可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通过项目招标采购等形式,向地产商、运营商、家装厂商等B端用户输出解决方案。该类技术赋能模式由于占据产业链核心,可向上下游打通,可快速敏捷地获得用户使用反馈,技术上能快速反应,加快产品迭代速度。下游:销售渠道与运营策略分析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销售模式满足各类客户需求在下游分发环节,家用物联网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家装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等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的2B2C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2C模式。在2C的线上模式上,厂商可通过第三方或自营平台以B2C模式销售产品,也可采用电商平台入仓模式,即厂商将产品按折扣价销售给平台,平台自主经营。电商平台入仓模式下,厂商借助平台资源引流,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同时,平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在线下,厂商采取传统的直销、分销模式,经由直营店、体验店或经销代理商触达终端用户。下游:中外家用物联网市场的差异国内智能看护潜力大,国外室外安防需求强欧美等海外国家在居住环境、文化观念和基础设施条件上都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家用物联网市场上反映为对于产品形态、应用场景和对产品特点偏好的不同。对于选择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认识到这些差异性并且推出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对于业务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欧美市场需求侧而言,家用物联网用户需住宅多为独栋建筑,对室外的安防场景需求强劲;市场极客文化盛行,用户乐于参与到产品特定功能的设计中来。从供给侧角度看,欧美家用物联网市场多由Google、Amazon等大厂主导,新进入者需要关注消费者已有生态产品的兼容性;此外欧美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升级迭代缓慢,无线布控技术普及度尚且不足,新进入者也需要根据海外市场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新产品开发。下游:全球家用物联网市场空间分析预计2022年规模超2千亿美元,后装市场平稳增长,前装与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全球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达1847.0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016-2019年实现22.1%的复合增长率。其中,后装、前装和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三个细分市场规模分别为1432.3亿美元、233.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智能大家电市场疲软,造成后装市场交易有所折损,艾瑞判断,随疫情好转,全球经济秩序恢复后,后装市场仍将恢复增长,并以6.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2年的1507.7亿美元。同时,受益于疫情对云服务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新房销售增长,预计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与前装市场将分别实现28.5%与11.1%的复合增长率,推动整体规模达2179.2亿美元。下游:中国厂商出海模式分析向产业链高价值端移动,白牌、品牌、技术出海各有优劣中国家用物联网厂商的出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早期的代工出海到白牌出海,背后是厂商研发能力的升级,现如今已几乎没有纯粹为海外代工的模式,无论中小制造业或较为传统的制造企业都会同时兼顾一定的终端研发设计。随着中国厂商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包括海尔、美的等在内的家电巨头以及小米、华为等智能终端厂商,先后开启了国际化品牌征程。但品牌出海对厂商知名度和资金实力要求高,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面临的风险挑战更为严峻。为规避逆全球化、数据隐私保护等风险,厂商也可以选择技术赋能模式与海外品牌方合作。家用物联网厂商竞争要素家用物联网厂商竞争要素分析产品设计与技术研发是核心,资金与规模支撑价值链循环从家用物联网的价值链上看,厂商在研发、制造和营销环节方面分别有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供应链把控、渠道搭建及品牌塑造五大竞争壁垒。其中研发壁垒是家用物联网厂商的核心,决定了产品质量和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厂商的资金实力和用户规模为价值链的有效循环提供了支撑。由于仅有单品不足以形成家用物联网的联动控制,对于家用物联网厂商,还要求具备由多种终端产品形成的生态体系。生态体系既可来自自有产品矩阵的拓展,也可来自与第三方厂商的跨品牌合作。生命周期视角下厂商的核心竞争要素早期专注产品研发,中期加码品牌建设,后期进行生态扩张家用物联网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核心竞争要素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以典型创业公司的成长路径为例,在其发展的最早期通常会集中精力打磨出一款能让用户眼前一亮的产品,因而研发环节中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是最为关键的。在产品不过关的情况下,过早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营销推广活动,反而会有损品牌声誉。随着终端产品触达的用户规模不断增大,厂商的营业收入提高,融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此时扩大渠道布局、建立市场团队,有助于形成从产品到销售的良性循环。当拳头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后,可继续通过完善产品矩阵、加强外部合作提高用户的使用黏性,发挥家用物联网生态的网络效应。不同商业模式下厂商的竞争要素构成各模式竞争壁垒不同,厂商应视自身优势选择商业模式自有品牌、生态合作和技术赋能三类模式对家用物联网厂商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整体来看,生态合作模式中主导方的综合能力壁垒最高,既需要有至少一款现象级产品和足够的品牌声量,还需要能够搭建优质的物联网云平台,吸引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而对于新兴的创业公司则可以借力头部厂商的生态,先行打磨产品,待综合能力更强时发展为独立的品牌。对于技术解决方案商来说,因不负责下游营销品牌,其核心竞争壁垒在于终端和云平台的研发设计,以及通过供应链把控向品牌方输出高性价的产品,当资金实力及用户规模增长后,也有机会发展为自有品牌。

德之至也

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在供给侧和需求的双重推动下,5G、低功耗广域网等基础设施加速构建, 数以万亿计的新设备将接入网络并产生海量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与物联网结合,应用热点迭起,物联网迎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生态构建和产业布局正在全球加速展开。测到 2025 年,企业市场将占据物联网终端设备连接数一半以上的份额,就增速和规模而言,智能楼宇和智能制造是关键的垂直领域;消费者市场中,智能音箱和联网家用设备将引领增长,而家庭安全是最大的垂直市场。数据来源:GSMA、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从规模来看,全国物联网近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十三五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到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达4.65亿户。未来物联网市场上涨空间可观。预计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物联网发展趋势1、智能消费设备更普及各种智能化电子设备正在让人们的家庭生活变得越来越简单。未来,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将融入到日常家庭生活中,智能化厨房会让做菜做饭更加轻松,智能监控会让家庭安全系统更加强大,智能办公桌、智能墙壁有望走进生活。2、人工智能更加受青睐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使用物联网设备与技术,收集到的数据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传统的计算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数据处理需求。而AI则能填补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之间的空白,此外,AI可以实现更好地图像处理、视频分析,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商机。3、人才更加专业物联网专业知识的需求,将推动企业雇用更加专业的技术人员,一些大型企业或许将出现一个相对较新的高级角色——首席数据官。(文章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反于大通

2021年全球物联网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前景分析 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从全球物联网行业的发展来看,目前,全球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正在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全球物联网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物联网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被提及并确认概念,在1995年至2005年间经历了萌芽期。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拓展,物联网行业进入初步发展期。2009年,中国、欧盟、美国对于物联网都提出国家战略层面的行动计划,全球物联网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19%;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126亿个。“万物物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万物互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整体来看,物联网是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当前,全球物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未来几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出现快速增长。IDC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约达1.36万亿美元。制造业/工业为主要应用领域2018年,智慧城市曾在物联网应用领域中排名第一,2019年,工业/制造业早已取代智慧城市,坐稳了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头把交椅。物联网研究机构IoT Analytics对1414个实际应用的物联网项目进行了研究,其2020年的最新报告显示,在全球份额中占比最高排在首位的是制造业/工业(22%),其次是运输/移动性(15%)和能源物联网项目(14%)。具体来看,微软和AWS等技术巨头,以及西门子和罗克韦尔等大型工业自动化参与者,都是工业/制造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推手。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不断提高在物联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物联网安全事件频发,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将不断增加。据Gartner调查,近20%的企业或者相关机构在过去三年内遭受了至少一次基于物联网的攻击。Gartner预测,为了防范安全威胁,2020年底全球物联网安全支出将达到24.57亿美元;其中,终端安全支出约4.59亿美元,网关安全支出约3.27亿美元,专业服务支出约15.89亿美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应用领域市场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公而不当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简介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传感器、RFID 及芯片等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为了实现物物相联功能,物联网通常涵盖的层级架构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等,具体情况如下:感知层能够感知识别物体或环境状态,并且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捕获。相关信息经由网关等转化为能够识别的信息后传达到网络层,并由网络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精准、可靠的传输。平台层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服务,实现数据处理和挖掘、连接管理、设备管理等功能。应用层则主要包括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系统集成应用等内容,形成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从而实现物联网在众多不同领域的运用。目前,在芯片、智能识别、传感器、边缘计算等物联网相关技术快速迭代演进和部分行业寻求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物联网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陆续取得新的突破,“物联网+行业应用”的模式在很多领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热门应用领域包括家居、建筑、制造、物流等,具体情况如下:二、行业发展概况近年来,物联网技术得以不断积累与升级,产业链也逐渐完善和成熟,加之受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性行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等周期性因素的驱动,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领域和行业交替式地不断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带动了全球物联网行业整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数据显示,2015 年全球物联网规模为 0.89 万亿美元,该机构预计到 2020 年及 2025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分别为 1.9 万亿美元和 4 万亿美元。与此同时,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也快速增加,Statista 数据显示,2015-2018 年全球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由154.1 亿台增长至 231.4 亿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13%,预计 2025 年可增长至754.4 亿台。数据来源:Statista物联网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政府制订了相关产业规划和一系列鼓励性产业政策,并将其列为重点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已成为全球物联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高速成长。GSMA 数据显示,2018 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 1.33 万亿元,预计在 2022 年将成长至 2.13 万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为 9%左右。Statista 数据显示,我国物联网连接设备数量在 2017 年约为16亿台,预计到 2020 年将大幅增长至 60 亿台。三、行业主要应用1 智能家居智能家居是指以家庭住宅为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将与家居有关的设施设备进行集成,并实现远程控制设备、设备间互联互通、设备自我学习等功能,从而创造出智能、便捷、安全的住宅设施和家庭日常事务的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的主要应用涵盖照明、安防、智能控制、温湿度监测等方面,由于应用场景广泛且易于感知,智能家居行业近年来在家庭中的渗透率不断提升,带动了智能家居市场的快速成长。Statista 数据显示,2018 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为 574.58 亿美元,预计到 2023 年将增长至 1,412.20 亿美元。数据来源:StatistaStatista 数据显示,从全球区域格局上看,2018 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市场规模为 196 亿美元,美国民众对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渗透率达到了 22.70%。欧洲市场和中国市场分别排名第二和第三,市场规模为 140 亿美元和 116 亿美元,两个市场的家庭渗透率都低于美国,2018 年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仅为 5.60%。Statista 进一步预测,到 2023 年美国仍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市场规模将达到 418 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家庭对智能家居产品的接受度快速提升,市场规模将成长至 330 亿美元,取代欧洲(309 亿美元)成为智能家居第二大市场。美国、中国、欧洲占据了全球 3/4及以上的市场容量,是智能家居领域最主要的市场。2 智慧建筑智慧建筑,通常又称为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等。根据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50314-2015),智慧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是指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智慧建筑包含但不限于办公楼、商场、住宅、学校、医院、工厂、市政公建等应用场景,核心是建筑智能化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和实施建设服务。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开始广泛应用于智慧建筑中,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能和实现了能源节约等功能,例如,发生紧急情况时,与紧急警报和大规模通知系统相连的物联网设备可以暂时禁用可能会关闭灯光的照明控制,从而让人们安全撤离;大数据和安防设施的结合还可以助力智慧建筑中的电网系统,让一些电器在用电高峰到来前,趁电费较便宜时启动。为了使建筑变得更为“智能”,市场对于智慧建筑综合管理系统(IBMS)的需求逐渐增多,通过集成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和通信网络系统(CNS),IBMS 通过利用感知层中的智能化设备和传感器收集到的基础数据,运用传输层构建一个统一性的数据服务平台,在应用层实现对实时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整合、计算和分析,从而对整个建筑物进行全面监视、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处理楼宇全局事件和物业管理的综合服务功能,使建筑设备的作业流程更有效、运行成本更低、竞争力更强。上述技术进步提高了市场对物联网与智慧建筑深度融合的需求,也为智慧建筑行业带来了新一轮快速成长的契机。Markets and Markets 数据显示,2019 年全 球智慧建筑行业市场规模为 607 亿美元,将在 2024 年快速成长至 1,058 亿美元, 复合增长率为 11.7%,其中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是全球三大智慧建筑市场。根据 Markets and Markets 研究报告,从功能类别来看,能源管理和安防系统是智慧建筑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类别,并将保持快速增长;从建筑类别来看,商业建筑将引领未来一段时间智慧建筑市场,而工业建筑板块则将是成长最快的建筑类别。目前,国际知名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包括霍尼韦尔、江森自控、思科、西门子等,上述公司主要为欧美企业,随着物联网与智慧建筑深度融合趋势的显现,部分国内企业也正加紧布局,力图提升在智慧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四、行业竞争格局1 智能家居领域在全球智能家居领域,市场竞争主体以美国、中国、欧洲、日本的厂商为主。目前,行业中主要包括如下类型的厂商:国外的谷歌、亚马逊和国内的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上述企业以社交、电商、搜索等基础平台为依托,集中于提供智能家居云平台,除智能音箱等少量产品外,较少推出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智能设备;苹果、华为、小米等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上述企业凭借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消费类电子领域的长期积淀,在近年来逐渐将产业链布局延伸至智能家居领域,能够提供包括智能硬件、软件平台和运维服务等产品和服务;传统家居产品行业龙头企业,上述企业在原有细分的传统家居领域中已拥有较强的技术积累和较高的行业地位。通过不断在物联网领域的大量投入,并有效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和垂直应用领域的技术实力,部分龙头企业希望能够实现传统家居业务向细分智能家居业务转型,并期待能向更多的物联网领域渗透。此外,智能家居市场的参与者还包括部分初创团队设立的中小型企业或互联网公司,上述公司主要聚焦于智能单品或云平台等物联网等细分环节的开发,整体而言,上述企业在产品设计研发实力、高端制造能力、渠道和品牌等物联网核心价值链步骤的实力较弱。2 智慧建筑领域在智慧建筑领域,全球顶级的智慧建筑解决方案提供商以霍尼韦尔、江森自控、思科、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欧美企业为主,相较于上述公司,国内智慧建筑厂商的整体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也相对较弱。由于专业性和定制性较强,整体而言智慧建筑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用户需求的提升,集成化、系统化概念在智慧建筑领域不断推广,集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防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设备自动化系统于一体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BMS)受到市场青睐,并且在物联网技术的推动下,逐步向融合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的智慧建筑管理系统(IBMS)方向发展。随着集成化、系统化程度在智慧建筑领域的提升,以提供设备为主的传统供应商竞争力将逐渐下降。未来,部分在物联网领域、尤其是智慧建筑领域有一定技术积淀,且能够按照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智慧建筑解决方案的厂商将拥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五、行业发展趋势1 物联网行业不断快速扩展,整体市场前景良好受益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积累和快速升级,物联网产业链逐渐完善和成熟,推动了许多传统行业向跨界融合和集成创新的方向发展。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应用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智能终端的数量在近年来呈现爆炸式增长,并形成了海量的数据信息。数据延伸化趋势明显,进一步拉动了与数据信息相关的挖掘、分析等相关产业的价值。此外,随着应用的不断深入,未来物联网将逐步从小范围局部性应用向较大范围规模化应用转变,从垂直应用和闭环应用向跨界融合、水平化和开环应用转变,上述因素推动物联网行业不断快速扩展。2 物联网生态圈成为行业竞争热点,各主体加快平台化布局近年来,智能终端及应用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为解决因此而产生的物联网碎片化、提升规模化,通过打通主要类别终端设备之间的数据连接,并构建具备多功能、协同化特点的产业生态成为行业的竞争热点。在物联网生态中,能提供数据处理的物联网平台是构建产业生态的核心与前提,因此,包括云计算厂商、终端硬件厂商、运营商等在内的多方市场主体都在利用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布局物联网平台服务,提升在物联网垂直应用的深度整合能力,构建自身的物联网生态圈。3 智能家居、智慧建筑等物联网热门市场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边缘计算将带动智能终端设备市场新一轮成长家居生活、商业办公是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易感知的领域之一,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后形成的智能家居、智慧建筑等在过去和未来一段时间都是物联网领域的热门应用领域。在边缘计算趋势推动下,交互、计算能力强大的智能终端设备快速成长,例如,亚马逊、谷歌等以智能音箱为入口,迅速带动智能家居的发展和消费者认知,以智能音箱为代表的语音交互设备成为目前极为重要的交互终端之一。未来一段时间,触摸交互的智能显示设备以及具有应用场景丰富特性的智能照明产品都可能成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新的热门“入口”,将带动智能终端设备市场新一轮成长。4 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步和深度融合,将推动物联网在新应用领域的渗透一方面,由于网络延时以及传输数据量小等因素,传统物联网在部分应用领域中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随着 5G 等通信技术的技术进步和商业化加速,网络延迟、数据传输量较小及终端连接密度小的问题已逐渐解决,有力推动物联网在远程控制类终端中的应用,从而极大提升人机交互体验。另一方面,传统的CPU架构通常难以应对高实时性、高智能化场景中计算的需求,近年来,随着通过数据积累和算法训练而开发出的物联网高性能 AI(人工智能)芯片不断面世,使得终端设备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幅提高,以 5G 为代表的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技术进步和深度融合,将推动物联网在新应用领域的不断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