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市场调研报告2020版

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市场调研报告2020版

10 年前,物联网还是一个很小众的概念,但是它的前景广受看好,各大研究咨询机构都对物联网产业抱有非常乐观 的态度,预测未来物联网的连接数量将会达到 200 亿、500 亿、1000 亿甚至更多。庞大的市场蛋糕诱惑之下,众多玩家纷纷投入到物联网的产业大军中,这极大的推进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物联网产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果。首先,是技术的蓬勃发展,物联网产业可以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与应用层四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技 术,10 年前,甚至 5 年前,物联网产品可以选择的技术并不多,基本都是基于数十年前的老技术“旧瓶装新酒”,导致 的结果要么就是性能达不到预期,要么就是性价比太低。而在最近几年,各个层次的物联网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比如说智能传感器、性能更加优越的 RFID 产品、5G、 NB-IoT、Cat.1、LoRa、蓝牙 5.X、Wi-Fi6、边缘计算、AI 算法等等新技术的出现与演进,让物联网产品更加契合市场的需求。其次,是应用层面,相较于早些年,大众对于物联网的认知是“只闻其声,不见其用”而言,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已经 渗透到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说打车、购物、共享单车、智能门锁、智能音箱、安防摄像头等等。根据我们的调研,目前各类 RFID 产品的出货量每年达到了 200 亿以上,Wi-Fi、蓝牙、ZigBee 等连接技术的出货量 每年也都有数十亿的级别,NB-IoT、LoRa 等技术每年出货量也在一亿以上,这些庞大的连接数字可以转化成丰富多样的 应用。最后,是在产业丰富度层面,相较于早年间物联网还是一个小众概念而言,在最近几年,物联网已经得到了华为、阿 里、腾讯、三大运营商、小米等各类巨头的青睐,大厂都视 IoT 为一条通向未来的 " 新赛道 ",除此之外,更多的配套厂 商与创业者涌入物联网领域,整个行业的玩家种类与数量都已非常的丰富。虽然说,物联网产业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是这个行业依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是碎片化现象严重,碎片有多个层次,有技术的碎片化、应用的碎片化、玩家的碎片化。技术的碎片化,就是指物联网技术流派众多,解决某个项目的需求,往往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技术选项,这便造成了物 联网技术方案企业需要积累多种多样的物联网技术,才能更好的匹配市场需求。应用的碎片化就是物联网应用项目多种多样,如工业、城市、交通、物流、园区、农业、医疗等等,甚至基于这些细 分行业还会延伸出更加丰富的缝隙领域,每个领域有不同的行规,有不同的产业链,因此,对于物联网企业来说,需要投 入大量的精力去研究各个行业应用。玩家的碎片化,指的是物联网企业的玩家种类众多,因为物联网的概念模糊,并没有统一标准,大量的传统企业都可 以基于自己的理解来进入物联网,这造成了物联网市场上产品与方案鱼龙混杂,用户难以辨别的局面。另外一方面,物联网是一个“苦逼”的行业。多年从事物联网的人对此都深有感慨,这种苦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累”,另外一个是“钱不好赚”。 “累”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物联网价值链很长,在以往工业化时代的经验里,大家的认识是在一个产业链里面分工明确,每个企业专 注于某一个环节,某一项技术,某一种产品,当好产业链里面的一颗“螺丝钉”,就足以使企业活的很好。而在物联网产 业里面,价值过长,尤其是靠近终端应用的企业,做项目的时候需要企业有丰富多样的产品,软硬件精通,并且还需要搭 建好服务体系,这些会让物联网企业投入大量精力。另外就是应用的碎片性,企业要多做市场应用就需要分散很多精力,聪明的企业会专注于一两个细分领域,但同样也 会面临政策的变化、巨头的强势进入等风险。最后一方面,是需求的不明确,尤其是 to B 与 to G 的项目,终端用户的需求往往没有特别明确,在一个长周期的项目中, 会出现变更需求、变更方案、变更预算等等问题。“钱不好赚”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物联网项目周期长,对应的账期也长,做项目的企业需要较多的资产投入,此外,物联网方案虽然包含了软硬件, 但用户往往会忽视软件的价值,更多的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进行结算,导致市场会逐渐的透明化,利润空间逐渐压低。第二,市场环境容易陷入价格竞争,虽然物联网应用成千上万,但能够勇于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不多,大多数 企业都习惯了当跟随者,一旦某个市场被打开之后,就会涌入大量的企业,很容易陷入价格战,导致市场环境恶化。第三,是增长难以爆发,因为物联网的 to B 属性对应项目制的市场现状,导致企业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尽管巨头企业 都在尝试着将 IoT 业务尽量标准化,但成果有限。物联网业务的增长无法像互联网企业一样,短短三两年的时间,就能成 长为行业的巨头,物联网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当然,智能化是整个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物联网在未来的应用前景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在目前阶段,整个行业还 处于一个“混沌阶段”,未来会如何演变,需要市场的选择才能给出答案。基于物联网当前的特点,我们对全国尤其是深圳地区的物联网产业做了一个全面的调研,在本次调研中,我们通过线 上问卷、线下企业走访的形式,一共接触了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安全与产业服务等物联网全产业链上 超过 300 多家物联网企业,以了解他们目前的运营状态。本站资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如需用于商业请咨询原作者

自私自利

中国物联网平台产业市场研究报告:2025年全球连接数量达35 亿(可下载)

获取《中国物联网平台产业市场研究报告(2020版):平台,物联网企业做品牌的关键》完整版,请关注绿信公号:vrsina,后台回复“互联网2 ”,该报告编号为20bg0035。[研究报告内容摘要]本报告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的调研与研究成果。本报告内所有数据、观点、结论的版权均属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拥有,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未经授权和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全文或部分形式(包含纸制、电子等)引用、复制和传播。不可断章取义或增删、曲解本报告内容。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拥有对本报告的解释权。本报告所包含的信息仅供相关单位和公司参考,所有根据本报告做出的具体行为与决策,以及其产生的后果,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和深圳市物联传媒有限公司概不负责。

人见其歧

万物互联,万象更新——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来源:新财富杂志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2万亿元。物联网从架构上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要成本逐渐下降、国家战略布局这三大核心因素驱动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传感器是感知层市场空间最大的领域,网络层的业务机会主要集中在无线模组和运营商产业链,应用层市场空间最大,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是主战场。感知层重点关注MEMS工艺相关的传感器企业;网络层将带来无线模组头部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机会;智能家居行业家电厂商和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具备合作机会;车联网建议关注汽车厂商和上游零部件厂商、车规级模组生产商以及在导航、娱乐、数据、内容等领域的领先企业。(行业与区域研究所 方国栋、苏楚霞)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2万亿元。物联网从架构上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要成本逐渐下降、国家战略布局这三大核心因素驱动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传感器是感知层市场空间最大的领域,网络层的业务机会主要集中在无线模组和运营商产业链,应用层市场空间最大,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是主战场。感知层重点关注MEMS工艺相关的传感器企业;网络层将带来无线模组头部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机会;智能家居行业家电厂商和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具备合作机会;车联网建议关注汽车厂商和上游零部件厂商、车规级模组生产商以及在导航、娱乐、数据、内容等领域的领先企业。(行业与区域研究所 方国栋、苏楚霞)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突破2万亿元。物联网从架构上可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必要成本逐渐下降、国家战略布局这三大核心因素驱动国内的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传感器是感知层市场空间最大的领域,网络层的业务机会主要集中在无线模组和运营商产业链,应用层市场空间最大,智能家居、车联网、工业物联网是主战场。感知层重点关注MEMS工艺相关的传感器企业;网络层将带来无线模组头部企业以及电信运营商的合作机会;智能家居行业家电厂商和高成长性初创企业具备合作机会;车联网建议关注汽车厂商和上游零部件厂商、车规级模组生产商以及在导航、娱乐、数据、内容等领域的领先企业。(行业与区域研究所 方国栋、苏楚霞)

乃愤吾心

2021年中国商业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商业物联网是连接B端商户经营者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旨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和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智能服务系统,是连接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和纽带。2020年中国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除了头部企业具备打通场景、设备互联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在物联网产业中的位置产业物联网子集,聚焦于商品及服务销售环节的物联网应用国家标准GB/T33745-2017《物联网 术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为:“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基于这一定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催生了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两大领域。消费物联网根据用户所处场景及社会角色的转换进一步划分为家用物联网和个人物联网;产业物联网根据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及流通环节进而划分为生产物联网(包含农业物联网和工业物联网)、供应链物联网和商业物联网,智慧城市面向G端提供城市治理服务和车联网因场景的特殊性单独列示在产业物联网大类下。本报告聚焦产业物联网领域下的商业物联网,具体而言,分为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服务三大场景。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结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通过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赋能实体商业商业物联网产业链由上、中、下游三部分组成,其中下游主要集中在零售、餐饮和本地生活门店,位于中游的商业物联网服务商根据其所提供的核心业务可以被划分为硬件厂商、软件厂商和云平台厂商,对应不同的上游供应商。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中既包含传统的软硬件提供商,也包括新兴的智能商用终端厂商、SaaS创业公司以及2C互联网公司。通过提供硬软件产品和云服务,商业物联网服务商可以帮助实体商业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打通线上和线下环节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中国商业物联网产业图谱中国商业物联网未来市场空间判断预计渗透率为50%时,商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新冠疫情在冲击实体经济的同时,也加速了商业物联网市场教育的进程。传统线下门店积极拥抱线上渠道,聚合线上、线下全渠道的交易终端、履约终端将逐渐成为一种刚需,而Android系统设备凭借可移动、操作便捷、快速迭代等优势大受欢迎,与上层应用生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当前中国零售、餐饮、本地生活门店数量约为4000万个,除极少数百强企业具备打通各场景、设备互联协同的能力外,大量的商户仅配备基础的终端设备,场景应用割裂。未来随着商业物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至50%,预计市场规模将由现在的千亿元增长至5000亿元。商业物联网行业整体规模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规模超千亿元,占全球市场18.0%商业物联网市场由感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构成,由于现阶段平台层处在发展初期,多依托于感知层或应用层发展而来,未进入独立商业化阶段,故仅核算感知层的终端设备和应用层的应用软件两部分。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1161亿元,占全球比例为17.7%。预计2020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商户收入将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其在硬软件支出上的回落,在疫情好转后商业物联网将恢复增长,到2023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38亿元。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智能终端是商业物联网的基础,终端类型匹配场景需求交易结算、订单履约环节是与消费者消费行为直接关联、生成数据资产的核心环节,因此搭载多垂直细分行业应用软件的智能交易、智能履约终端系商业物联网感知层的核心设备。区别于传统收银机,智能商用终端基于移动互联网与云平台技术,可运行各垂直细分场景应用软件,聚合收款等销售和管理相关功能,商户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消费者支付体验。其中,智能金融POS需经银联认证,具有市场准入壁垒;安卓收银机作为门店必备的交易场景设备更具稳定性,且单价较高;手持非金融设备单价最低,可满足外卖、排队点单等履约场景需求。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市场规模疫情加速市场教育,Android系统终端设备引领未来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为1031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5.2%。中国企业在硬件端的支出普遍高于软件,因而终端设备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也高于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的17.7%,达到28.9%。疫情在对实体商户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促使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Android系统终端愈发受到商户的青睐,将引领未来终端市场的增长,预计到2023年中国商业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151亿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规模中国市场年销售近百亿元,预期疫情后将回归快速增长统计包括智能金融POS、安卓收银机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内的智能商用终端,2020年中国市场规模为89亿元,在疫情影响下增长速度出现短暂回落,但预计自2021年后市场将会延续此前的快速增长,到2023年达到141亿元。由于中国市场的智能商用终端起步较早,发展领先于海外市场,而海外市场需求受到疫情刺激,有望在2021年迎来新一轮爆发,加之中国厂商加速海外布局,预计未来全球智能商用终端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中国出货量超700万台,未来将逐步迈向存量替换阶段中国智能金融POS市场经过2015年以来的培育,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2020年中国智能金融POS出货量达到738万台,出货量增速有所放缓,未来将逐步进入到以存量替换为主的时代。而海外市场移动支付发展落后于中国,智能金融POS渗透率较低,受到疫情催化,预计未来三年智能金融POS市场增速将高于中国,同时中国厂商也将加速迈向全球市场。安卓收银机出货量疫情后回归强势增长,2023年中国出货量将超200万台2020年中国安卓收银机出货量为101万台,受疫情冲击严重,同比下降28.4%。考虑到排队、外卖、点餐等丰富的场景需求带动应用层SaaS多样化,安卓收银机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预计后疫情时代安卓收银机将回归强势增长,到2023年出货量将达到231万台。由于海外市场仍被Windows系统的收银机主导,当前中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比例高达75.0%,但随着中国厂商出海步伐加快,海外市场的传统收银机也将逐步被安卓收银机所替换。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非支付场景需求激增,中国厂商出海拉动海外市场增长在移动支付和O2O行业的推动下,手持非金融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中国手持非金融设备出货量达到81万台,相比于智能金融POS,手持非金融设备更强调对排队、点单、充值、缴费等履约的场景支撑,未来增长前景可观。海外市场智能商用终端的渗透较为有限,也没有丰富的O2O生态,疫情恰恰刺激了海外商户的数字化需求,同时中国厂商的出海弥补了海外市场的空白,预期未来三年海外市场的增速更加迅猛。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主要功能精准化分析及开发者服务,赋能商家运营降本增效商业物联网平台层作为联通感知层和应用层的中枢神经,是实现产业多方 (开发者、服务商、商家)协作的关键,主要由商业物联网操作系统和云平台构成。在基础功能层面,商业物联网平台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移动设备管理服务(MDM)、物联网协议和OTA升级服务,随着云计算、边缘计算、PaaS平台等技术的应用发展和平台生态趋于开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职能和作用不断延展,开发者、商业用户和终端设备连接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平台网络效应凸显,面向软件开发者、商户的衍生增值服务应运而生,辅助商户以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制定经营管理策略。商业物联网云平台的价值与商业化前景打造平台生态,联接并赋能产业链中下游高云平台服务商行业地位。云平台服务商主要盈利方式为软件服务销售分润、管理服务费及广告商业物联网云平台向上提供开放的生态和便捷的开发工具,吸引开发者入驻丰富软件生态,向下开放终端接入能力,实现智能商业硬件互通互联。软件生态多元的经营分析服务和云端自主控制能力与硬件生态极致顺滑的物联网感知体验协同一致,触达商户,赋能商业运营、提升经营业绩,形成正反馈,进一步提收入、金融科技服务等。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类型交易环节收银管理渗透率高,履约环节个性化需求强交易环节所依托的收银管理系统是商业物联网各类应用软件中渗透率最高的,不论零售、餐饮、本地生活,大型连锁企业或是小型便利店,收银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整体来看,各行业领域都存在CRM、ERP、HRM等通用软件需求,但同时不同行业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化需求,尤其在履约环节,如餐饮的外卖、点单、排队,本地生活的预约、排班等。通过上述应用软件收集数据之后,商户可以进行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如建立用户画像实现全域营销、智能导购,对各时段、各区域客流分析后优化货架布局、指导门店选址决策。但由于商业物联网尚处在发展早期阶段,目前数据分析服务的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信息化水平提升、SaaS模式普及带动中国市场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应用软件市场规模达到130亿元,自2016年以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1%。预计疫情后商户经营回归正常,未来四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9%。与终端设备市场不同,中国企业对应用软件的付费意愿明显低于发达国家,2019年中国市场占全球的比例仅有不足5%。不过这一情况将随着中国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得到改善,SaaS模式的普及也将让更多的中小商户受益,因而中国市场的增速预期会高于全球。商业物联网场景:零售场景分析全场景智能提升用户体验,数字化消费行为驱动供需匹配新零售概念下零售企业面对丰富多样的用户触点,聚合线上和线下的全渠道运营至关重要。到店场景中消费者通过金融POS、收银机等交易终端完成交易,线下的消费数据与线上订单被汇聚到统一平台后,零售企业可围绕全渠道销售数据建立完整的用户画像,根据不同的用户标签进行个性化营销,将商品促销信息以短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推送至目标客群。除此之外,引入智能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与后台用户数据进行联动,可实现会员识别、智能导购等功能,大幅提升消费者到店的转化率。大型商超应用电子价签一方面可一键修改货品价格,线上线下同价促销,节省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可对商品库存实时更新,智能补货和调整销售策略,提高零售门店的综合运营效率。商业物联网场景:餐饮场景分析堂食外卖快速响应,前厅后厨高效协同,全面提升翻台率O2O的冲击带动了餐饮行业数字化水平的提高,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进一步升级,尤其在排队、点餐场景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终端设备,既有固定式的排队叫号机、自助点餐机,也有移动式的手持非金融设备、平板电脑,餐饮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需求进行配备相应的产品。将KDS厨显设备及系统引入后厨管理,可实现前厅与后厨的高效协同。一方面,智能厨显聚合了堂食和外卖订单,对餐品进行合并归类,由后厨统一出餐;另一方面由于各环节环环相扣,节约了点餐员与厨师之间的沟通成本,定时催菜,减少漏单、错单的比例,有效提升翻台率。商业物联网场景:本地生活场景分析细分场景应用多样化,会员运营管理是关键本地生活相比零售、餐饮业态,线下服务的属性更重,全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管理是重中之重。在到店或到家消费场景中,除了运用各类交易终端等进行收银外,服务预约、员工排班、订单核销等非支付功能同样是高频需求,因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本地生活场景中的应用相对更加广泛。本地生活涉及休闲娱乐、美容美护、体育健身、家政维修等诸多细分领域,不同行业有各自特有的终端设备以及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如KTV的在线点歌、健身房的运动数据监测、美容院的皮肤监测。产品趋势:终端形态演变终端从孤立走向联通,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将成为市场主流支付与信息技术的迭代,推动交易终端从最原始的现金收银到支付方式聚合的终端演变,相伴相生的是交易安全性与便捷性的大幅提升。商业场景的多样性也将驱使商业物联网终端设备的形态和功能走向融合与创新,单一功能的终端将趋于边缘化并被淘汰,强兼容、易操作、功能聚合的一体化终端是市场主流,搭配各类辅助外设配件,顾客在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轻而易举”的完成履约消费,提供消费者优质商业物联网感知体验的同时提升商业实体的运营效率。行业趋势:场景边界延展围绕线下实体向更广泛的场景渗透,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众多终端设备具有跨场景的属性,未来商业物联网领域的硬件厂商将不局限于当前的边界。如金融POS、收银机、手持非金融设备等交易、履约终端应用于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社区服务等具有服务属性的线下实体门店,被纳入智慧城市的大生态;条码扫码数据采集器、RFID读写器等运营管理终端与供应链物联网紧密相连,助力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同时,商业物联网强调打通人、货、场节,软件厂商在围绕线下和线上建立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过程中,也会涉入到产业链更上游的环节,通过全流程的数据沉淀驱动商业效益、效率的飞跃。当商业物联网厂商以线下实体为核心,向更广泛的场景中渗透,商业物联网同供应链物联网、智慧城市的边界也将愈渐融合。市场趋势:赛道跨界竞争软硬件厂商相互渗透,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不再是主流随着硬件产品标准化程度增强,软件产品由高度定制走向SaaS模式,终端设备可以轻松搭载各类型软件,不少终端设备厂商组建了自己的软件团队,应用软件厂商也开始依托代工企业生产自有品牌终端。相比传统割裂的服务模式,软件+硬件的整体打包方案使客户粘性得到明显的提高,但两者之间存在较强的绑定关系,客户选择较为受限。由于商业业态与应用场景多种多样,单一厂商往往难以覆盖商业流程中的所有模块,市场上开始出现与家用物联网领域类似的平台生态模式。感知层和应用层的头部厂商开始寻求向平台层拓展,提供更加开放的解决方案,亦有其他赛道厂商从各自优势领域切入。厂商策略:发展平台生态吸引第三方开发者构建生态体系,头部玩家整合优势凸显商业物联网平台层在整个产业生态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目前来看,涉足商业物联网平台层的厂商多为各自领域的头部厂商。其中,终端设备厂商以自有硬件产品为中心吸纳众多软件开发者,因各场景间设备差异不大,天然在场景的横向拓展向具备优势;应用软件厂商从应用层出发向下囊括不同品类的智能商用终端,通常在特定场景的纵深上能力更强,依靠第三方开发者补齐应用生态;AIoT厂商则围绕平台层的基础能力优势向商业场景渗透。依托商业物联网平台的PaaS能力,开发者无需关注前期的环境搭建与后期的运维工作,因而有效降低了开发成本,大幅提升开发效率。终端商户触达量是网络效应的先决条件,一旦厂商在平台层占据流量入口,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入驻,共同完善商业物联网生态,形成正反馈机制,预计未来市场格局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厂商策略:布局全球化争夺全球新兴经济国家蓝海市场,做好充分“本地化”准备中国互联网和移动支付蓬勃发展,商业物联网的效能直接作用于近C端的实体门店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形成影响供应链及生产端的决策依据,使商业生态链高效运转,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商业物联网在全球各地区发展步调不一,商业物联网服务商不能照搬中国模式,应对海外市场时,需注意各国监管政策和移动支付发展进程的异同:发达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对商业的数字化升级改造系重点,应侧重于与传统IT部署的结合;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商业信息化程度较低,市场开发潜力大,可能成为商业物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市场争夺之地。

放松日

有关物联网产业的一切,都在这份报告里了「附243页报告下载」

物联网智库 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出处导 读在新的十年的起步期,物联网发展呈现诸多特征,或许现在的选择将决定多年后的结果。本文将按照端、管、边、云、用、服的逻辑,为你呈现《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报告2020》的浓缩精华。这是物联网智库连续第4年推出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以及全景图谱报告。我们依然坚持“从产业关联广度和深度观察、探索物联网如何对经济结构深刻变革带来的影响”的初衷,对过去一年物联网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和回顾,将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进行更新,希望业界能够“一张图了解物联网产业全貌”。在新的十年的起步期,物联网发展呈现诸多特征,或许现在的选择将决定多年后的结果。以下将按照端、管、边、云、用、服的逻辑,为你呈现图谱报告的浓缩精华。I 端篇2020年物联网产业图谱端侧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部分包括芯片、感知设备、模组等,相较于2019年物联网产业图谱,模组的位置从管侧“下沉”至端侧,同时之前位于云端的软件也逐渐将能力“扩展”至端侧,而下沉和扩展这两个词是今年市场的主流方向,同时也是未来整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趋势。而芯片依然是端侧的核心所在。以下将从全球市场、国内市场、未来趋势三方面对芯片产业进行解读。1.1 全球市场根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销售额预计将下降12.8%至4090亿美元,创十年来最大跌幅,其中芯片内存首当其冲下降33%,其次是模拟(-7.9%)和逻辑(-4.3%)。预计到2020年和2021年,全球销售额将分别增长5.9%和6.3%。表格1:2018-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来源: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下跌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存储器和其他种类芯片的售价下跌,中美贸易摩擦,智能手机、服务器、PC等主要应用设备的增幅较低都是影响因素。但是即使在如此大的跌幅之下,半导体行业的参与者对市场的参与度却在持续上升,这主要得益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产业的推动。华为、高通、三星、联发科等陆续发布了最新芯片的市场化时间点,而2020年将会是5G手机爆发的一年,极大的激发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根据台积电在IEEE IEDM会议上公布的信息,台积电的5nm工艺评价良品率约为80%,每片晶圆的峰值良率大于90%。由于市场需求超乎预期,应客户对先进支持工艺的大量需求,台积电在2019年10月份宣布大幅调升资本支出140到150亿美元,比年初的计划增加了40亿美元,其中25亿用在5nm生产线上,另外15亿用在7nm工艺产能上。三星准备在未来十年内向其旗下的晶圆代工业务投资1160亿美元,其中640亿美元的将会投放在研发上,而剩下的690亿美元将用于兴建厂房和各种设施上,以此达到与台积电抗衡的目的。1.2 国内市场中国半导体行业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规模为1424亿元,2018年上升至6400亿元,复合增长率达20.6%。在芯片产业涉及的设计、制造和封测领域增长率都在15%以上,发展相对均衡。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设计分会统计,2019年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发展良好。销售总值保持增长,预计达到3084.9亿元,较2018年增长19.7%,首次跨越3000亿元关口。中国芯片产品种类齐全,但除在通信领域有突破外,在中央处理器、存储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低。随着半导体大厂持续的、高额的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国家利益引起的一系列摩擦,将会使得未来的半导体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对国内企业而言,由于半导体本身就是一个高投入、高壁垒、高风险、长周期的行业,因此,该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政策而言,财务部、税务总局于2019年5月发布了相关的减税政策,规定在2018年12月31日前自获利年度起计算优惠期,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此外,地方政府也针对相关产业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深圳市专门指出将加强对设计企业流片支持。对于使用多项目晶圆进行研发的设计企业,给予多项目晶圆直接流片费用最高70%、年度总额不超过300万元的资助。对于首次完成全掩膜工程产品流片的企业,给予流片费用最高50%、年度总额不超过500万元的资助。同时,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天津、安徽、重庆、四川、上海等出台了相关的支持政策。市场方面,国内企业在今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公司还有很大差距。其中:IP授权、EDA软件产业有很高的壁垒,ARM公司是IP领域绝对的龙头,而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s三巨头占据了EDA设计软件市场95%以上的市场份额,这对国内企业来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芯片设计方面,美国在全球芯片设计领域拥有近60%的市场占有率,放眼国内,华为海思一枝独秀,有望超越联发科,升至全球第四。圆晶代工方面,台湾占据超过60%的市场,台积电是其中的佼佼者,三星也已经开始发力代工市场。封测方面,国内厂商借助并购潮使实力获得显著提升,2018年国内封测三巨头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在全球行业中分别排名第三、第六、第七。从全球产业链总体来看,全球半导体产业逐渐向中国大陆转移,大陆成为新兴半导体基地,但基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这一过程将会是曲折向上的。1.3 未来趋势对于物联网整体行业而言,需要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海量的数据,进而催生了不同的芯片需求,5G芯片、AI芯片、量子芯片等就成为了新的增长点。众所周知,华为、高通、三星、联发科、苹果都在5G芯片方面有较大的野心,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与 4G 时代相比,5G 时代的芯片市场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的战火也不仅仅会局限在智能手机市场,而是还会向 PC、物联网、车联网、新媒体等领域蔓延,好的5G芯片是赢得市场的核心所在,但是基于芯片建立的生态关键驱动力。就AI芯片而言,根据计算模式可将AI芯片划分为从功能层面模仿大脑能力的芯片和从结构层面模仿大脑的芯片,前者的主要产品就是通常的CPU、GPU、FPGA及专用定制芯片ASIC,后者则可以从神经网络层面和神经元层面进一步划分。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不论是传统的芯片大厂还是初创公司都对AI芯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末,英特尔就以20亿美元将成立三年的以色列AI芯片公司Habana Labs收入囊中。当前,全球云端AI芯片市场当属英伟达一家独大,其GPU产品线丰富,编程环境成熟。而Habana Labs的定位,正是能与英伟达优势产品GPU竞争的自有架构AI芯片,其已推出了针对AI和机器学习工作负载的硅产品,Habana Labs的加入也将扩大英特尔的AI版图。国内公司同样在AI芯片领域有着不俗的表现,包括阿里发布第一颗自研AI芯片:含光800,比特大陆发布第三代AI芯片:BM1684,寒武纪推出第二代云端AI芯片:思元270,地平线推出国内首款车规级 AI 芯片:征程2.0,依图发布全球首款深度学习云端定制芯片:求索,以及清华发布了全球首款异构融合类脑芯片:天机芯,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既可支持脉冲神经网络又可支持人工神经网路的人工智能芯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芯片领域走出了适合自己,并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芯片之路,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已经拥有了弯道超车的能力,毕竟自主可控的芯片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摩尔定律的发展瓶颈催生了AI芯片的诞生,而量子计算机的算力将以双指数速率增长,其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摩尔定律,谷歌首次在实验中证明了量子计算机对于传统架构计算机的优越性:在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计算1万年的实验中,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只用了3分20秒。算力爆炸的定律被称为 Neven 定律,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 Hartmut Neven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中国已经逼近实现量子计算研究的重要目标“量子霸权”。中科院潘建伟等人与德国、荷兰的科学家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20光子输入60×60模式干涉线路的玻色取样量子计算,在四大关键指标上均大幅刷新国际记录。II 管篇2.1 5GGSA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10月,全球有321家运营商正在103个国家进行5G投资,其中46家已经推出商用服务。详细数据方面,全球已有62家运营商在其网络中部署了3GPP标准的5G技术。其中,46家运营商已经推出了3GPP标准的5G服务;34家运营商推出了3GPP标准的5G移动服务;27家运营商推出了3GPP标准的5G FWA服务或家庭宽带服务。从目前的推进力度来看,韩国、中国、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5G的部署上非常积极。2019年4月3日韩国开启了5G网络商用,领先美国几个小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用5G网络的国家。现阶段韩国5G网络的铺设选用的是5G NSA模式。这种模式并非是完整的5G网络,而一部分的功能要依靠现在的4G(包括4G核心网),通过这种模式普及5G网络相对省时省力。我国在2019年6月6日发放了4张5G商用牌照,10月底三大运营企业正式开启5G商业应用。官方数据显示,截止12月中旬,全国开通5G基站12.6万个,预期在今年年底5G套餐的签约用户数量会超过300万,基站数量也会完成13万的发展目标。而从建设目标来看,2020年国内的5G基站数量将会达到100万。众所周知,5G建设所需的资金非常庞大,百万级的5G基站需要万亿级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庞大的运营商来说也有很大压力,特别是对于联通和电信,因此两者选择了合建共享5G基站,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实际的进展,到今年12月份,双方开通的共享基站数量已超过2.7万个。此举可增强5G网络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网络效益和资产运营效率,达成双方的互利共赢。与三大运营商的快速推进相比,手握700MHz黄金频谱资源的广电也在积极的选择战略投资、共享共建和技术业务方面的合作伙伴。此前曾流传出国家电网将与广电共建5G,目前这一消息并没有获得官方的回应,但我们相信此事并非空穴来风。国家电网正在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对5G网络的需求明显,并且其在建设资金、资源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并且国网与广电合建5G网络也会给5G产业带来不少好处。5G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不仅表现在消费端,更重要的是将会推动产业层面的变革,无人驾驶、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远程医疗、新媒体等都会因5G取得新的突破。至于5G未来的发展方向,炒的最火应该就是毫米波了,高通已经验证其可用性,目前除了美国采用毫米波建设5G网络,全球其他国家都是采用Sub 6GHz频段,这与各国移动网络采用的频段有关。2.2 LPWAN不论是基于授权频谱的NB-IoT/ eMTC,还是基于非授权频谱的LoRa和Sigfox,都将在未来LPWAN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形成技术互补的生态。根据IHS Market的数据显示,预计2019年全球LPWAN连接数2.4亿,2020年将达到4.1亿,2021达到6.2亿。表格2:2019-2021年全球LPWAN连接数预测来源:IHS Market由于传统蜂窝网络仍然承载大量物联网连接,不少需要高带宽的应用需要3G/4G网络连接,加上目前2G网络产业链十分成熟、成本极低,使得2G/3G/4G在未来数年中依然是蜂窝物联网连接的主要承载设施之一,不过其增速比较缓慢,而NB-IoT/eMTC则会随着产业链的成熟,将保持高速成长,最终成为蜂窝物联网连接的最主要载体。LoRa方面,由于其在建网方面的灵活性,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生态已经逐渐成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LoRa阵营,特别是对想成为物联网时代新型运营商的公司而言,将会有更大的参与积极性,因此基于LoRa的低功耗广域网连接数将占据较大份额的比例。基于低功耗网络的特点,电信运营商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结构,大致可以划分为运营商级和行业级/企业级两大阵营。NB-IoT/eMTC已经成为全球主流运营商蜂窝物联网业务核心基础设施的主要选择。非授权频谱LPWAN网络更多是要靠市场的选择来获得生存的机遇,虽然有十几种技术,但是真正会获得成功只会是几种。当然,低功耗广域网的发展也离不开标准与产业的协同,标准的建立可以推动产业向有序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而产业的进步会反向作用于标准的完善,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监管机构将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019年11月,工信部发布了《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发射设备相关公告》,本公告明确了微功率设备相关管理要求,规范了微功率设备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并明确了微功率设备的范畴和管理边界。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无线电管理局来说,只要微功率设备符合使用频段、发射功率、占用带宽、对高优先级设备没有造成干扰等该公告所规定的内容,即为合法使用的设备,无线电监管部门不会对其做出任何限制;反之则是违法行为,将受到监管机构严惩。III 边篇3.1 背景随着连接数量的增加,需要采集、存储、处理的数据量将激增。思科在2016—2021年的全球云指数中指出,全球每天所有设备产生的数据量从2016年的218 ZB 增长到2021年的847 ZB。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是将数据上传至云计算中心,利用云计算中心的超强计算能力为应用提供计算需求。但是,这种集中式的数据处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的应用需求。正如我们经常讨论的那样,数据产生端与处理中心之间的通信满足不了边缘设备的实时需求;并且,并不是所有数据都有采集、存储和处理价值,直接将所有数据上传云计算中心,会造成极大的传输资源、能源、处理能力的浪费,还会有较高的数据安全和隐私风险。针对以上不足,万物互联的需求催生了边缘计算的诞生和发展,边缘侧可以执行部分数据计算的功能,将原有云计算模型执行的部分或全部计算任务迁移到网络边缘设备上,降低云服务器的计算负载,减缓网络带宽的压力。并且边缘计算可以达到实时处理数据、安全性高、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优势。当然这并不是说边缘计算将取代云计算,两者之间应该是一种协同、互补的关系。目前,芯片公司、工业企业、运营商、设备商、互联网公司、初创公司等进入了边缘计算领域。3.2 市场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呈现款速增长趋势,市场规模达到51.36亿美元,增速为57.71%。其中硬件产品市场规模达到32.25亿美元占比达62.79%;软件和服务占比达37.21%。图1:2018年全球边缘计算市场规模(亿美元)地区方面,2018年美国占全球边缘计算市场份额达38.84%,其次为欧洲,占30.53%,亚太(除日本)占23.64%,日本占6.11%。中国边缘计算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到77.37亿元,同比增长55.39%。2018年,中国边缘计算硬件市场份额达到71.22%,软件和服务市场占28.78%。硬件产品中,边缘服务器占比最高达95.70%,边缘网关和工业PLC控制器分别占3.56%和0.74%。行业应用方面,安防是边缘计算最大的行业市场,占比达到65.22%,整体规模达到50.46亿元,交通和制造业紧随其后,分别占比24.45%和6.17%。IV 云篇众所周知,要实现物联网,最离不开的就是物联网平台层的服务,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物联网产业链的枢纽:向下,物联网平台可以接入分散的物联网传感层;向上,它可以为应用服务提供相应的平台和面向底层网络的统一数据接口,支持基于传感数据的物联网应用。同时,还为各行各业提供通用的服务能力,如数据路由、数据处理与挖掘、仿真与优化、业务流程和应用整合、安全保障、通信管理、应用开发、设备维护服务等。本章将从物联网PaaS平台和云端通用能力两部分进行相关介绍。图2物联网平台图谱(来源:物联网智库)4.1 PaaS我们知道云计算的平台分为:IaaS、PaaS、SaaS三种,而物联网的云平台是基于这三种模型打造的平台。综合物联网平台所处的位置,云边协同计算对应的是云计算图中的IaaS,物联网服务平台对应的是PaaS,而应用程序对应的是SaaS。因此,物联网平台的功能类比于云计算的PaaS功能,我们把它叫物联网PaaS平台。基于云计算IaaS通过平台提供的开发工具(SDK)、开放的API接口降低开发者将设备连接至云端的门槛,并将设备的运营数据透明展示,为SaaS赋能,包括业务、数据、技术等方面,降低SaaS软件开发企业的技术门槛,让SaaS开发企业可以专注于业务。所以物联网PaaS平台将承载未来商业业务。截止到2019年Q2,全球范围内的物联网平台数量已经达到了1800家,2015年-2019年Q2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2.2%。据中国经济信息社统计,到2021年中国的物联网平台支出达到419.7亿元人民币,占全球总支出的30%。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正在呈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虽然各大市场研究机构都给出了十分乐观的物联网平台的发展预测,但受制于物联网自身的碎片化,设备种类多且杂乱,对接平台的标准和协议缺乏高效统一;同时,因平台定义太过宽泛,数量巨大,因此对于一家平台而言,很难轻易享受到如此巨量的终端红利。为了促进物联网平台的提升与发展,物联网平台企业还应积极探索新的发展商业模式,形成产业联盟,多方协同分工,进一步推动应用场景的落地实施。图3:物联网平台数量(来源:IoT Analytics)物联网平台按照逻辑关系从下层到上层提供四大功能:终端管理(Device Management)、连接管理(Connectivity Management)、应用支持(Application Enablement)、业务分析(Business Analytics)等主要功能。因此物联网平台从底层到高层可分为四大平台类型:设备管理平台DMP、连接管理平台CMP、应用使能平台AEP、业务分析平台 BAP。设备管理平台DMP,功能包括用户管理以及物联网设备管理,例如配置、重启、关闭、恢复出厂、升级/回退等,设备现场产生的数据的查询,以及基于现场数据的报警功能,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同时可实时提供网管和应用状态的监控反馈,为预先处理提供支持;开放的API调用接口则能帮助客户轻松地进行系统集成和增值功能开发,所有的设备数据都可以存储在云端。一般设备管理平台DMP集成在整套端到端M2M设备管理的解决方案中,大部分的DMP平台提供商本身也是通信模组、通信设备提供商。典型的DMP平台包括BOSCH IoT Suite、IBM Watson、DiGi、百度云物接入IoTHub、三一重工根云、GE Predix等。连接管理平台CMP,通常指基于电信运营商网络提供可连接性管理、优化以及终端管理,维护等方面的功能的平台。其功能通常包括套餐管理、账单管理、号码/IP地址/Mac资源管理、SIM卡管控、连接资费管理、网络资源用量管理、故障管理等。物联网连接具备M2M连接数大、SIM卡使用量大、单个物品连接ARPU值低的特点,通过CMP平台能够全面管理物联网终端的通信连接状态,给客户提供灵活的使用方案。典型的连接管理平台包括思科的Jasper平台、爱立信的DCP、沃达丰的GDSP,Telit的M2M平台、PTC的Thingworx和Axeda。应用使能平台AEP,提供快速开发部署物联网的应用服务。它架构在CMP平台之上,为开发者提供了大量的中间件、开发工具、API接口、应用服务器、业务逻辑引擎等,它极大地降低了软件开发复杂度,为开发者降低成本、缩短时间。业务分析平台BAP,包含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对数据进行深度解析,以图表、数据报告等方式进行可视化展示,并通过对历史数据建模给可恶提供未来的预测服务,再将结果应用于垂直行业。根据Nokia的预测,2025年物联网产业的产值将达到4000亿欧元,除去业务分析平台,其他三个平台的市场将占整个物联网市场的12.5%,即DMP+CMP+AEP平台的市场加起来将超过500亿欧元。根据First Analysis的预测,到2024年,AEP平台的市场占比将在三类平台市场总和中达到53%。中国物联网平台的提供商大致可分为通信厂商、互联网厂商、IT厂商、工业厂商和创业企业厂商,目前,能提供的物联网云平台功能也相对简单,总体来看,平台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以“设备物联+分析” 或“业务系统互联+分析”的简单场景优化应用为主。这与我们调研的信息相符,目前,工业互联网应用主要集中在状态监测方面。同样,根据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案例分析报告显示,80%企业都开展了状态监测应用,是唯一覆盖全部调查行业的通用应用,而故障诊断(29%)、预测性维护(26%)和远程运维(19%)三类应用相对较少。预测性维护和预防性维护应用较少,原因在于大部分企业还是依赖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防,远程运维应用较少则在于大多数工业企业出于生产安全的考虑以及网络传输的时延,对远程控制仍然持保留态度。未来平台应用将向深层次演进,将在物联与互联全面打通的基础上实现复杂的分析优化,从而不断推动企业管理流程、组织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平台将具备全社会资源承载与协同能力,通过全局性要素、全产业链主体的重新组织与优化配置,推动工业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变革。4.2 云端通用能力云端在提供云计算和PaaS平台的服务外,还有应该配备其他相应的数据服务以提高数据分析能力,这一部分将从AI大数据、数据安全和区块链三部分概述。4.2.1 人工智能物联网平台与人工智能密不可分,海量的物联网连接设备带来庞大的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很多时候需要做分析处理才能带来极高的商业价值。AI价值是帮助传统产业提升生产效率。通过与AI结合,重塑了“新的”行业,比如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家居、智慧医疗等等,可以说未来所有行业都离不开人工智能,AI与IoT的融合,将加速智能化进程,充分发挥物联网的价值。人工智能市场正在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从2016年的1260亿美元到2019年的3650亿美元,增长了近三倍,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推荐,到2025年,全球的人工智能规模将达到30610亿美元,2016年到2025年间的年增速高达43%。据IDC预测,2018年底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2.9亿美元,IDC预测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8.4亿美元,2017-2022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4.5%。图4:2016-2025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单位:十亿美元)(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学会)2020年的5G全面商用将会进一步促进AI的高速发展。5G具有低延时、高带宽和大容量三大特性,给智能家居、自动驾驶、VR/AR等AI强相关的领域和应用创造了更新的网络条件,这给AI场景的落地创造了更多的机会。5G的本质是更强的数据传输能力,IoT设备基于5G的基础上也会采集更多数据,借助于5G传输到边缘侧和云端供AI学习,AI将拥有更多数据作为学习的材料。边缘计算、云端协同和分布式计算会具备更好的网络基础,给AI创造完善的底层计算基础。2020年的AI市场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时代。AI+IoT的进一步融合也更加值得期待。4.2.2 物联网安全根据 GSMA 智库的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5 年,蜂窝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 31 亿。而在联网设备方面,其他权威机构给出的数据则在200~1000亿之间,基本上都是百亿级的。在这之前,联网设备的数量远远没有这么庞大,但是与之相关的物联网安全问题却不能忽视,随着行业的高速发展,针对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只会越来越多。从底层核心元器件到上层应用,从数据传输到网络连接,物联网安全涉及到物联网时代的方方面面,物联网安全事件频发,既是挑战也同时蕴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调查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预计称,2020年全球物联网的安全市场将从2015年的68.9亿美元增长至289亿美元,即2015年至202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3.2%。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安全相比,物联网安全防护更加复杂。物联网安全在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的防护都呈现各自不同的特点,对安全防护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物联网设备种类多,涉及百行百业,一个“意想不到”的安全漏洞就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崩塌。因此,加大物联网安全投入是物联网企业的必经之路。以终端侧为例,物联网终端安全架构首先要保证硬件的安全性,打造硬件级的可信平台。其次,作为设备安全的基础,通过安全的硬件绑定安全的操作系统,提供容器隔离和安全增强的方案。最后,安全的操作系统绑定安全的应用软件,打造增强应用安全解决方案。这样层层绑定确保可信的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的提供。当然,根据网络层、应用层的特点,我们应该搭建各自的安全措施,同时各层之间也应该保证安全的连贯性。4.2.3 区块链物联网代表了大量收集数据的设备,而区块链加密创建了防篡改机制。在IDC的调查中,90%的开发者认为物联网产品没有必要的安全保障,而85%的被调查者不顾安全顾虑,在向市场推销产品时感到压力。而对于物联网安全问题的直接的解决方案是区块链。从定义上讲,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分散的、不可篡改的数据库,Gartner的一项研究显示,到2030年,区块链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万亿美元。我国对区块链技术的探索表示支持,自2016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发展政策,尤其是,《“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把区块链作为一项重点前沿技术。据IDC和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2017年中国区块链的市场支出规模约为8300万美元,2018年的支出规模达1.6亿美元,总的来说市场规模还并不庞大,但近年来,中国区块链的市场一直在快速增长,中央领导人也在近期的在演讲中正式认可区块链的重要地位,这一导向也令区块链行业迅速迎来规模可观的增长。到2019年末,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将近3亿美元。到2022年末,市场支出规模预计达到14.2亿美元,2017–2022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6.3%。图5:2017-2022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预测(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而区块链与物联网的融合,使得物联网原本一些问题得以改善和解决:物联网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可以通过区块链的加密技术改善;物联网设备间的通信问题可以通过区块链信任机制得以定义;区块链还具有分布式的特点,可以物联网设备的扩展提供支持。但物联网和区块链都还处于早期阶段,将这些不同的系统集成到一个有用的水平,并真正开始落地实施仍然还有一段距离。V 消费应用篇在物联网应用领域,我们从不同的驱动力为出发点,将应用领域分为消费驱动型、政府驱动型以及产业驱动型应用。消费驱动型的应用主要或者直接面向的是个人消费者,比如智慧家庭、穿戴、医疗健康、出行等,政策驱动型则与管理城市有关、与民生挂钩,比如智慧消防、安防、照明、停车等,而产业驱动型更多考虑的是相关企业看好并推动的行业,智能工业、智慧物流、车联网、智慧农业等。总体来看,不论是消费驱动、政府驱动还是产业驱动,终端泛在化、智能化,数据多维化、共享化是未来的趋势,而在广泛分布的智能终端的基础上,基于数据的高效服务是各行业参与者关注的核心领域。图6:用端物联网产业图谱(与比例无关)消费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直接应用于消费者的物联网产品、服务,而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非衣/医、食、住、行莫属,智能手环、VR/AR眼镜、体脂称、智能锁、智能音箱、共享单车/电车、自动驾驶等都属于此范畴。根据市场研究机构MarketsandMarkets发布报告显示,2018年全球消费物联网市场规模为468亿美元,到2023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1044亿美元,预测期(2018年——2023年)内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39%。需要指出的是其消费物联网所包含的应用包括可穿戴设备、消费电子产品、医疗保健、家庭自动化、自动驾驶、激光雷达、视频监控等多个领域。智能音响全球的智能音箱呈现出一个爆发的的增长态势,智能音箱被看作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企业在打造“1+N”的智能家居生态时,将智能音箱作“1”的突破口,因此参与智能音响的公司众多。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2019年Q2智能音箱的全球销量持续飙升,达到3030万台,同比增长95.8%,几乎是2018年同期的两倍。其中,亚马逊以21.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季度出货量660万部;谷歌以18.5%市场份额排在第二,第三至五名均来自中国厂商,依次是百度(15.3%)、阿里巴巴(14.1%)和小米(11.1%)。三家占据了全球40.5%的市场份额。预计2019年全球智能音箱出货量将在1.488亿部,年底全球智能音箱的使用量会超过2.6亿部。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意念控制、健康穿戴、体感控制、物品追踪等。据IDC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仅2019年Q3这一个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就已经超过了2015年全年,为8450万台,相比2018年同期猛增94.6%。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2.25亿套,比2018年增长25.8%。终端用户可穿戴设备支出在2019年将达到420亿美元。智能门锁在2017年,我国智能锁销售规模达到700万套;到2018年,我国智能锁产销售量在1000-1200万套之间;2019年上半年,智能锁出货量同比2018年上半年出货量下降5%,数量约700万套,全年约在1400万套左右,尽管智能锁市场销售额有所增长,但在数据增长的背后表明智能锁行业已经进入了大洗牌期。期望智能锁产业的洗牌过程中,上下游企业能各司其职形成良性循环,探索出行业稳固发展的生态模式。共享经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称,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平台员工数为598万,比上年增长7.5%;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未来三年,我国共享经济仍将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共享单车行业一度十分繁荣,ofo和摩拜两家公司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现如今这两家公司早已不复昔日的荣光,摩拜单车以27亿美元的价格被美团收购,而ofo仍然有超过千万的用户在等待退押金。共享经济的本质是盘活资源、整合配置、提升效率。虽然发展态势迅猛,市场空间巨大,但是从共享单车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共享经济的发展不应是盲目的,密集的投资反而破坏了资源的整合,共享经济企业如何进行有效的事中事后监管,还需要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全屋智能根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渗透率为4.9%,而同期美国智能家居渗透率却高达32.0%,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各企业纷纷入局。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近年来呈逐年增长状态,2015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仅为7.05亿美元,而到了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增长至65.32亿美元,预测2019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80亿美元。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在5G的发展下还将为消费驱动型的物联网应用带来新契机。VI 政策应用篇与消费驱动型应用不同,政策驱动型应用主要涵盖城市管理方面的应用,比如消防、安防、系统集成、公用事业、照明、停车等。智慧消防如果说2018年是智慧消防的开元之年,那么2019年则是智慧消防机遇与挑战并重的一年。一些传统的消防企业早就开始布局,并吸引了众多科技企业的加入。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1年我国消防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4000亿元,并预测至2025年我国消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了5290亿元左右。智慧安防《中国安防行业“十三五”(2016-2020年)发展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安防行业将向规模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且到2020年,安防企业总收入达到8000亿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按照规划预期,到2022年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近万亿。公共事业智慧公共事业主要是指涉及城市自来水、电力、煤气、供热等表计类应用,芯片、模组、终端、平台等都是与之相关的产品、服务。根据公共事业的场景和需求不同,利用的技术也不尽相同,低频次小流量的一般会采用2G、NB-IoT网络,涉及到大流量的数据传输则会采用4G网络。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依靠2G网络实现的智慧公共事业场景占据绝对比重。预计2019年时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并预测到了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智慧停车智慧停车是指将无线通信技术、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技术、GIS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城市停车位的采集、管理、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实现停车位资源的是实时更新、查询、预订与导航服务一体化,实现停车位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停车场利润的最大化和车主停车服务的最优化。智慧停车的“智慧”就体现在:“智能找车位+自动缴停车费”。服务于车主的日常停车、错时停车、车位租赁、汽车后市场服务、反向寻车、停车位导航。据公开资料现实,银江股份公告增资1000万购买百会易泊6.67%股权,百会易泊开发了国内领先的停车场APP无忧停车;智能停车应用“ETCP停车”获得了5000万美元A轮融资。而BAT也早就开始在智慧停车领域提前布局。伴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们对智慧停车的需求量也会逐步增大,未来智慧停车的市场存在巨大的潜力。VII 产业应用篇消费驱动型应用主要面向C端用户,政策驱动型应用服务于G端需求,而产业驱动型应用则面向B端,相关产业主要包括智能工业、车联网、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智能工业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推进方案》《方案》明确了工业互联网作为未来5G技术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要求到2022年,要打造5个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垂直领域"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内网建设改造标杆、样板工程等,培育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超过5000亿元,同比增长13.8%。到了2019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6080亿元,增长率为14%;随着产业政策逐渐落点,市场空间将有望加速,预计2020年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可达6990亿元。车联网2018年,工信部曾发布《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总体要求)》、《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信息通信)》、《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电子产品与服务)》等利好政策,这些政策极大的刺激了车联网市场的蓬勃发展,据中商研究院的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车联网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近1800亿元。随着车联网市场的持续扩大,到2020年将超2000亿元;2022年或将近3000亿元。智慧物流智慧物流是指通过智能硬件、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与手段,提高物流系统分析决策和智能执行的能力,提升整个物流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我国的物流市场规模巨大,2018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507.1亿件,同比增长26.6%。2019年累计完成600亿件。据预测,2019年我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或达4500亿元。随着智慧物流技术的成熟,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VIII 服务篇与物联网相关的软硬件有很多,参与其中的企业也有很多,设备的连接、数据的传输都需要诸多协议,假设每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提供的服务都采用自家的标准,那么不同的设备在兼容互通上将会面临很大的障碍,这就好比每一个国家/地区都使用一种语言,这样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很大困难。因此在端、管、边、云、用之外还有一个举重若轻的产业服务侧,包括各种联盟、协会、组织、机构、媒体等,他们可以协调组织国家和产业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规划、根据国家的规定引领物联网产业向着化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交流的桥梁作用、为政府提供项目咨询、项目评估等试验和认证工作等。只有物联网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积极参与进产业联盟、组织的协调工作中,共享各方的技术、产业及社会资源,凝聚物联网相关产业力量,优势互补,才能更好的推进物联网标准应用和大规模产业化,相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物联网产业链各个方面的价值实现、互利共赢。2019年8月8日,我们正式成立了挚物AIoT产业研究院,更深入的持续开展产业跟踪。结合上一版本的物联网产业生态图谱,我们对产业链各环节核心企业和机构继续进行调研,对原有图谱中细分内容进行调整,力求反映出物联网产业生态的最新状况。如需获取报告全文及高清版全景图

解之也悲

2020年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核心摘要:家用物联网指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主要以家庭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提升人们居住的体验,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安全、节能的家庭生活环境。2019年中国家用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3608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后装、前装、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三个细分市场规模分别为3532、25.8与50.2亿元。体量上,后装市场依然是家用物联网的重心。前装与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市场表现较为可观,预计2020年规模分别达37.8亿元与5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5%与4.2%。中游的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前装解决方案商以及物联网云平台厂商是中国家用物联网产业链的核心“掌舵者”。家用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基础的软硬件提供商。中游厂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产品与服务销售至C端用户,也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销向房地产、运营商以及家装公司等B端客户。中游厂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三类:1)自有品牌模式:家用物联网终端品牌商作为产业链掌舵者,向前打通供应链,向后布局渠道;2)生态模式:主导者建立生态圈,将渠道或者技术能力开放给参与者;3)技术赋能模式分为平台型与全链路型,其中,平台型模式为物联网开放云平台企业以技术赋能开发者、终端厂商与用户;全链路型为中游厂商基于自身软硬件技术实力向产业链上中下游赋能。家用物联网行业发展背景家用物联网研究范畴界定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旨在提升居民生活体验国家标准GB/T 33745-2017《物联网 术语》对物联网技术的定义为:“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物联网技术应用于两大主线,分别是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本报告主要研究范围是消费物联网领域的家用物联网,即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具体而言,指以家庭为中心向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提升人们居住的体验,创造更加便捷、舒适、安全、节能的家庭生活环境。家用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的关系家用物联网涉及智能家居后装、前装及物联网云平台家用物联网与智能家居是不同的概念,家用物联网为物联网技术在家庭消费领域的应用,涉及物联网概念中感知层、连接层、平台层与应用层,而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载体,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家居设备的集中管理实现自主智能、便捷、安全的家庭生活环境。二者具备目标的一致性,但在产业链构成与市场规模表现上有所区别:1)智能家居的市场规模通常分为智能家居后装市场和前装市场两部分;2)家用物联网相比智能家居概念更大,除包含智能家居的后装和前装市场外,还包括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3)由于目前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收入规模较小,因此量级上,智能家居与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相当。行业需求端驱动因素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智能生活普惠大众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便捷、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日益强劲。与2014年相比,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分别提升52.4%与48.8%。人均消费支出增长的背后是对产品品质和新科技功能的追求,居民消费由“生活型”逐步向“享受型”转型升级,也意味着家用物联网将不再是高端市场的消费品而是逐步走向大众。行业供给端驱动因素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企业向产业链高价值端移动家用物联网的最终价值表现形式是通过家用智能终端的串联实现智慧化生活,因此家用物联网智能终端的普及度以及智能化水平影响着家用物联网的价值实现速度。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不断促进生产要素高速流转,助力智能终端普及加快:2012至2020年,我国生产环节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由35.8%上升至54.2%,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更是飙升至76.2%,意味着从消费、用户端向生产端、管理端的智能化改造加速进行中。工业生产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不仅是适应消费者智慧生活需求做出的改变,更是契合全球价值链分工趋势: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流程化管理提供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以保障企业市场规模优势,同时逐步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与营销管理环节转移,以获得用户数据、关键技术等高价值生产要素提升企业利润。蚂蚁市场乱象犹存,亟待“极致性价比产品”出现家用物联网市场供给端的不少细分领域具备典型蚂蚁市场特征:1)在关键连接协议使用、产品形态与性能、价格尺度上,家用物联网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与行业标准;2)细分市场中,如智能网关、智能传感器、智能灯等市场尚未形成头部品牌效应,市场上白牌混杂、经营渠道分散、产品差异化程度低;3)细分市场无超高性价比产品引爆行业,智能单品的渗透效果较低。因此,借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脉络,家用物联网市场亟需类似小米手机的“极致性价比产品”出现,打破行业乱象格局,倒逼家用物联网供给端改良生产线,提高产品性能同时降低成本,促进行业建立有序竞争环境。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发展历程正在由智能联动向场景化、智能化、系统化的家居生活迈进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早期的家居自动化阶段,该阶段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家用物联网时期,其主要基于传统的有线传输布控独立的家电管理系统,仅可实现用电设备的自动化管理;第二阶段为智能单品阶段,此时家用物联网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但产品多为单点智能,种类有限,且数据无法连通;第三阶段为智能联动阶段,除基于物联网相关的通信协议进行产品布控外,不同品类产品可以互联互通,实现系统化的产品管理。在系统化基础上,厂商可以打造家庭安防、影音娱乐、照明等基础的物联网家居场景。目前,中国家用物联网正处于由智能联动向全屋智能过渡升级的阶段,未来家用物联网将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打造自主感知、自主反馈以及自主控制的无感交互的生活居住环境。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整体规模及预测后装仍是市场重心,疫情转好后预计增速回归到5%左右2019年中国家用物联网后装、前装和平台及云服务的整体市场规模为3608亿元,同比增长3.3%。从体量来看,后装市场依然是家用物联网的绝对重心,也正因疫情拖累了智能家电的增长,导致2020年家用物联网整体规模出现短暂的下降。前装市场虽然体量最小,但却是家用物联网细分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领域。随着中国经济从疫情中逐渐恢复,家用物联网市场增速将会恢复至5%-6%的水平。中国家用物联网后装市场细分结构智能家电销售受疫情影响较大,智能家用安防市场逆势增长2019年中国家用物联网后装市场规模为3532亿元,比上一年增加2.6%。智能家电因涉及冰空洗、电视等高单价的产品,在家用物联网后装市场中的比例达到85%,智能家用安防、智能连接控制和智能照明的占比分别为7.6%、 6.5%、0.9%。智能家电领域在2020年受疫情影响较大,预计市场规模将缩小6.3%,而智能家用安防在疫情中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预计2020到2022年间的CAGR有望达到13.5%。家用物联网产业链拆解中国家用物联网产业链结构上游技术蓬勃发展,助力中游打磨产品与服务家用物联网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基础的软硬件提供商,其中硬件相关的厂商主要由元器件、中间件供应商以及代工厂商组成,他们向中游终端厂商提供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等服务;软件相关的厂商主要为向中游提供通信、云计算、AI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服务商。中游是家用物联网的核心掌舵者,也是厂商的主要竞争场,由提供智能家用产品的终端厂商、提供云平台及服务的物联网云平台厂商以及前装市场的解决方案商组成。中游厂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产品与服务销售至C端用户,也可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销向房地产、运营商以及家装公司等,间接触达最终用户群体。中国家用物联网产业图谱上游:家用物联网厂商生产模式分析智能终端设备商多以ODM/OEM形式实现相关设备规模量产上游生产厂商与中游的合作形式归纳起来有三种,在具体开展生产过程中,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根据自身的情况,综合考虑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等因素,选择不同对生产模式,达到利益最大化:1)OEM合作形式: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参与产品研发环节,生产环节交由OEM厂商执行;2)ODM合作形式,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把产品设计研发与生产环节均交给ODM厂商执行;3)自建工厂:从原材料采购、设计研发、生产环节均由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自身执行。中游:自有品牌模式分析家用智能终端品牌商向前打通供应链,向后布局渠道自有品牌模式,家用智能终端品牌商作为产业链掌舵者,企业通常会综合考虑自身的实力,对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把控采取有利于自身企业的合作模式:1)对于资金雄厚的成熟厂商,既可选择全产业链掌控,也可选择生产环节外包;2)对于成长阶段的新兴厂商,主要将生产环节外包,集中精力打造销售渠道,集中资金树立品牌价值。自有品牌模式下的家用物联网厂商因品牌的加持,始终手握渠道及用户等核心优势。同时,品牌商也可基于自身硬件技术的能力向上游延展实现供应链打通,同时制造更优性价比的产品来进一步巩固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中游:生态合作模式分析两个核心同时向外开放,逐步突破边界建立更大生态圈在IoT概念还不普及时,家用智能终端品牌商多以品牌作为“护城河”群雄逐鹿,赛道竞争激烈,初创企业难以入局。随着在IoT概念逐步普及,加上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效应下的巨大商业价值,巨头厂商开始思考自身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应对IoT时代的变化,因此出现了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生态主导者角色,以及众多的各细分赛道的初创企业的生态参与者角色,主导者通过自身硬件与技术优势,建立生态圈,将渠道或者技术能力开放给参与者,帮助参与者获得技术服务、产品销量、用户需求等方面的收益。参与者多会根据自身的经营缺陷情况选择进入适合的生态,主导者也因参与者的逐步壮大获得更大的生态圈层,进一步磨练软硬相关的技术、渠道、供应链、管理等能力。中游:技术赋能模式分析平台型:依托强大流量,聚合开发者与智能终端厂商物联网开放云平台企业以技术多路径赋能开发者、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与用户。首先,以开放的平台技术和平台流量吸引开发者与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入驻,通过为其提供多模块的技术解决方案获得相关的服务收益;其次,也可聚合产业链中的家用物联网终端厂商,将自身平台能力与终端厂商产品打包输出至地产商、酒店等B端用户。尽管,该种模式下,物联网云平台企业间接触达C端用户,但企业可通过C端用户线下体验酒店、智能住宅等B端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获取相关的用户数据,也可通过C端用户使用终端设备后的云服务获得相关的数据支持。此外,云平台企业可将收集到的用户使用习惯、偏好等数据赋能给开发者,帮助其进行算法训练等技术迭代和产品迭代。中游:技术赋能模式分析全链路型:基于软硬技术向产业链上下游赋能不同于平台赋能模式,全链路技术赋能模式指中游家用物联网厂商基于自身软硬件技术实力向产业链上中下游赋能。通常该类型企业具备自主研发设计的产品以及可开放赋能的云平台能力。其向上输出产品研发设计方案、生产过程关键工序软件等;面向中游终端品牌商,开放云平台能力,提供设备管理、消息推送、云存储等服务;面向下游C端用户通过渠道销售产品获得利润,面向B端客户,可提供定制化开发产品与平台的能力,也可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通过项目招标采购等形式,向地产商、运营商、家装厂商等B端用户输出解决方案。该类技术赋能模式由于占据产业链核心,可向上下游打通,可快速敏捷地获得用户使用反馈,技术上能快速反应,加快产品迭代速度。下游:销售渠道与运营策略分析线上、线下渠道协同发展,销售模式满足各类客户需求在下游分发环节,家用物联网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家装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等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产品与服务的2B2C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2C模式。在2C的线上模式上,厂商可通过第三方或自营平台以B2C模式销售产品,也可采用电商平台入仓模式,即厂商将产品按折扣价销售给平台,平台自主经营。电商平台入仓模式下,厂商借助平台资源引流,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同时,平台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在线下,厂商采取传统的直销、分销模式,经由直营店、体验店或经销代理商触达终端用户。下游:中外家用物联网市场的差异国内智能看护潜力大,国外室外安防需求强欧美等海外国家在居住环境、文化观念和基础设施条件上都与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在家用物联网市场上反映为对于产品形态、应用场景和对产品特点偏好的不同。对于选择出海的中国企业来说,认识到这些差异性并且推出适合海外市场的产品对于业务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欧美市场需求侧而言,家用物联网用户需住宅多为独栋建筑,对室外的安防场景需求强劲;市场极客文化盛行,用户乐于参与到产品特定功能的设计中来。从供给侧角度看,欧美家用物联网市场多由Google、Amazon等大厂主导,新进入者需要关注消费者已有生态产品的兼容性;此外欧美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升级迭代缓慢,无线布控技术普及度尚且不足,新进入者也需要根据海外市场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新产品开发。下游:全球家用物联网市场空间分析预计2022年规模超2千亿美元,后装市场平稳增长,前装与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2019年全球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达1847.0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016-2019年实现22.1%的复合增长率。其中,后装、前装和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三个细分市场规模分别为1432.3亿美元、233.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智能大家电市场疲软,造成后装市场交易有所折损,艾瑞判断,随疫情好转,全球经济秩序恢复后,后装市场仍将恢复增长,并以6.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2年的1507.7亿美元。同时,受益于疫情对云服务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新房销售增长,预计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与前装市场将分别实现28.5%与11.1%的复合增长率,推动整体规模达2179.2亿美元。下游:中国厂商出海模式分析向产业链高价值端移动,白牌、品牌、技术出海各有优劣中国家用物联网厂商的出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最早期的代工出海到白牌出海,背后是厂商研发能力的升级,现如今已几乎没有纯粹为海外代工的模式,无论中小制造业或较为传统的制造企业都会同时兼顾一定的终端研发设计。随着中国厂商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包括海尔、美的等在内的家电巨头以及小米、华为等智能终端厂商,先后开启了国际化品牌征程。但品牌出海对厂商知名度和资金实力要求高,当前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面临的风险挑战更为严峻。为规避逆全球化、数据隐私保护等风险,厂商也可以选择技术赋能模式与海外品牌方合作。家用物联网厂商竞争要素家用物联网厂商竞争要素分析产品设计与技术研发是核心,资金与规模支撑价值链循环从家用物联网的价值链上看,厂商在研发、制造和营销环节方面分别有产品设计、技术研发、供应链把控、渠道搭建及品牌塑造五大竞争壁垒。其中研发壁垒是家用物联网厂商的核心,决定了产品质量和终端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厂商的资金实力和用户规模为价值链的有效循环提供了支撑。由于仅有单品不足以形成家用物联网的联动控制,对于家用物联网厂商,还要求具备由多种终端产品形成的生态体系。生态体系既可来自自有产品矩阵的拓展,也可来自与第三方厂商的跨品牌合作。生命周期视角下厂商的核心竞争要素早期专注产品研发,中期加码品牌建设,后期进行生态扩张家用物联网厂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核心竞争要素的构成存在一定差异。以典型创业公司的成长路径为例,在其发展的最早期通常会集中精力打磨出一款能让用户眼前一亮的产品,因而研发环节中的产品设计和技术研发是最为关键的。在产品不过关的情况下,过早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营销推广活动,反而会有损品牌声誉。随着终端产品触达的用户规模不断增大,厂商的营业收入提高,融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在此时扩大渠道布局、建立市场团队,有助于形成从产品到销售的良性循环。当拳头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后,可继续通过完善产品矩阵、加强外部合作提高用户的使用黏性,发挥家用物联网生态的网络效应。不同商业模式下厂商的竞争要素构成各模式竞争壁垒不同,厂商应视自身优势选择商业模式自有品牌、生态合作和技术赋能三类模式对家用物联网厂商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整体来看,生态合作模式中主导方的综合能力壁垒最高,既需要有至少一款现象级产品和足够的品牌声量,还需要能够搭建优质的物联网云平台,吸引尽可能多的合作伙伴,而对于新兴的创业公司则可以借力头部厂商的生态,先行打磨产品,待综合能力更强时发展为独立的品牌。对于技术解决方案商来说,因不负责下游营销品牌,其核心竞争壁垒在于终端和云平台的研发设计,以及通过供应链把控向品牌方输出高性价的产品,当资金实力及用户规模增长后,也有机会发展为自有品牌。

猫老大

《中国物联网平台产业市场研究报告》重磅发布 泛能网获关注

万物互联蕴含巨大的机遇。当国家"新基建"的热潮与产业数字化升级背景叠加,物联网步入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智慧时代正加速到来。泛能网平台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赋能能源物联网应用场景加速拓展,携手能源和数字生态伙伴,助力产业数字化升级步入发展“快车道”。5月14日,中国物联网产业应用联盟、深圳市物联网产业协会联合物联传媒重磅发布《中国物联网平台产业市场研究报告》。本报告历时数月,详实调研了深耕工业、能源、地产、社区、园区、家居、物联网安全等领域的典型平台企业,详细探讨了典型物联网平台企业的战略演变、产品方向、商业模式、标杆案例等内容。其中,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应用场景,能源物联网的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赋能产业数字化升级?本报告以新奥数能旗下泛能网为例,进行了重点解读。新奥数能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能源、能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基于三十余年能源行业经验和十余年泛能实践积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了数据驱动的智慧化数字能源平台“泛能网”。泛能网用数字技术广泛连接能源需求端和供给端,实现多场景、多用户、多品类能源的互联通。基于智能物联,泛能网携手能源和数字服务商,已经为中国40多座城市中的上千个用能方、上百个生态园区和工业园区提供数字化的能源管理与智慧运维等多维服务,助力用能企业、能源供应商、综合能源运营商和政府升级能源管理范式,畅享数字能源价值。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明确的新基建范围,智慧能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发力新基建必将促进行业本身和经济社会的双重进步。数字化浪潮澎湃而至,为诸多传统行业带来新增长极。融合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泛能网加速拓展能源物联网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手段变革能源使用模式,赋能产业升级,推动行业向智慧创新加速迈进。

睹道之人

报告解读:2020年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

2021年1月6日,艾瑞咨询发布了《2020年中国家用物联网行业研究报告》,对2020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复盘和全面解析。报告中显示,2019全球家用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8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5%,2016-2019年实现22.1%的复合增长率。其中,后装、前装和物联网平台以及云服务三个细分市场的规模分别为1432.3亿美元、233.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智能大家电市场疲软,造成后装市场交易有所折损,艾瑞判断,随疫情好转,全球经济恢复后,后装市场仍将恢复增长,并以6.5%的复合增长率增长至2022年的1507.7亿美元。催化作用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新房销售增长,预计物联网平台及云服务与前装市场将分同时,受益于疫情对云服务发展的别实现28.5%与11.1%的复合增长率,推动整体规模达到2179.2亿美元。基于物联网整体市场发展现状,极智认为,未来五年内,家用物联网市场产业链中的中游产业链企业将会迎来大规模发展。在2020年1-11月,中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计12949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95837亿元,增长7.4%,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目前的房地产投资正在回暖,但商品房销售也在遭受冲击,202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大概率会低于2019年。种种迹象表明,在坚持践行“房住不炒”、大力发展长租房市场的前提下,对居住环境品质的进一步追求将催生智能家居整体解决方案的需求,无论是房企端的整体解决方案还是C端消费者进行新房装修或老房翻新的需求会持续增加,物联网将迎来更加利好的市场前景。回看当今家用物联网产业链现状,中游企业是核心掌舵者,也是厂商的主要竞争场,由提供智能家用产品的终端厂商、提供云平台及服务的物联网云平台厂商以及前装市场的解决方案商组成。中有厂商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将产品与服务销售至C端用户,也可以打包自身软硬件能力,销向房地产、运营商以及家装公司,间接触达最终群体。这也是2020年至今各家热炒的AIoT概念,其中概念与体系支撑较为完善的方案以小米和夏普较为有代表性。小米提出的AIoT五年计划,将对5G+AIoT至少投入500亿元,而目前已经拥有庞大产品矩阵的米家系列产品将对其AIoT概念进行落地支撑。小米认为,5G+AI+IoT的结合,带来的将不仅仅是连接数量的激增,而是更加结构化的变化,“应该看成对人的解放,对社会生活焦虑的缓解,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维护,对生活幸福感的提升。”与小米基于自己手机智能生态为核心的策略不同,夏普则是走出一条智能家电为基础的AIoT新路,构建基础为“8K+5G+AIoT”。夏普认为,AIoT不是简单地让设备联网,而是贴近人心的IoT,用IoT机器了解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通过AI提供最合适的解决方案,将家电产品变成有温度的伙伴,实现以人为主的智能生活。目前,夏普Smart Home智慧家庭方案已经正式将进军中国,2020年导入、2021年普及、2022年扩大,同时公布了Cocoro Life可购乐会员大平台,这是夏普的“会员平台”,藉此打造Smart Life智慧生活业务体系,居家影视、空气净化、生活家电、厨房调理、美容系列、移动设备等全线产品都会与夏普Cocoro+平台结合,全方位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目前使用了相关技术的夏普产品已经超过400种。对于上述解决方案,艾瑞报告中的定义为中游企业采取基于软硬件技术向产业链上下游赋能的全链路型发展。这也将造就家用物联网中短期内以中游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市场格局

相即

雏形已具?2018年物联网智能市场研究报告

【IT168 评论】近日,Dresner Advisory Services发布了2018年物联网智能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重点关注终端用户对物联网商业智能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对于关键的相关技术也做了调研,例如位置智能、数据准备、云计算、预测分析以及大数据分析。本报告70%的受访者来自北美,EMEA约占20%,其余分布在亚太地区和拉丁美洲。“虽然物联网智能市场仍处早期阶段,但我们坚信物联网智能是理解和利用物联网数据的重要手段,随着企业收集和利用传感器级数据的成熟,物联网智能市场也会随之扩大。”Dresner咨询服务部创始人兼首席研究官Howard Dresner这样说到。该报告中的重要结论如下:销售、营销和运营是物联网最活跃的早期采用者。 为了充分利用物联网、并获得有关产品和服务绩效的实时客户反馈,销售和营销部门最先尝试了物联网,12%的运营管理者表示物联网对其实现目标至关重要。相较而言,执行管理和财务部门在对物联网的应用上表现并不那么积极。制造商将物联网视为实现其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和供应链编排目标的最关键因素。 其中,保险行业将物联网视为运营的关键,其业务模式专注于自动化库存和安全管理。除此之外,保险公司还跟踪航运和物流车队中的车辆,以便更好地了解如何以尽可能低的事故风险优化航线运营。金融服务和医疗保健也是对物联网很感兴趣的行业,而高等教育和商业服务的兴趣点就相对较低。投资物联网分析、应用程序开发以及定义准确、可靠的指标来指导开发是当今物联网采用最关键的方面。 数据供应链的投资,包括数据采集、移动、数据准备和管理,是物联网基础设施投资的第二大关键领域。分析、应用程序开发以及指导DevOps的准确、可靠的指标,与预想中的一致,并且早期使用者已经利用预测分析在运营、销售和营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物联网早期采用者会优先考虑仪表板、报告、物联网用例、提供分析、高级可视化和数据挖掘不可或缺的数据流。 IoT早期采用者和更广泛的响应者群体在IT分析、位置智能、与操作流程集成、内存分析、开源软件和边缘计算的优先级方面差异最大。这些数据反映了物联网早期采用者已经迅速熟悉了新兴技术,且在未来可能实现跨分析和物联网平台的指数级扩展。预测分析的重要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绝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预测分析是非常重要或关键的,其获得了3.6的得分。虽然在2017年预测分析出现了轻微下滑的情况,但是在这五年中,重要性情绪(先进和预测分析的感知重要性)处于上升趋势。掌握先进和预测分析的排名靠前,也许明年会有更多的分析试点和生产中的物联网项目。高级和预测分析应用程序中最有价值的功能包括: 支持一系列回归模型、层次聚类、描述性统计和推荐引擎支持。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模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表明物联网分析是许多人追求的目标。地理空间分析(与地图,人口,人口统计和其他网络生成的数据高度相关),贝叶斯方法和自动特征选择是下一个最需要的功能系列。预测和时间分析、访问高级分析是当今物联网采用者最重要的可用性优势。 其次是支持轻松迭代,第三是连续修改模型的简单过程。该研究共评估了九个可用性优势,但有位专家表示最后一位对于70%的人来说,不太重要。

拉夫特

物联网产业104页深度研究报告:物联网研究框架与投资机会分析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马成龙、付晓钦、陈彤)一、物联网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大赛道1.1 物联网:下一代网络网络革命的本质是连接主体和连接方式的变化:第一代互联网(PC互联网)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网,主要媒介是固网宽带;第二代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本质是人和人的联网,载体为智能手机等可移动设备,连接方式也由固定线路向无线网络发展。下一代信息互连的演进形式是什么?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两次信息革命的载体——PC和智能手机出货量已逐渐见顶,社会进步呼唤新一代 网络革命。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利用多种连接方式实现信息的主动或被动传输,即物联网,将成为新一代网络变革的方向。物联网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亦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燃机。数字经济已成为各国推动经 济复苏的关键举措,各国都将数字经济战略提升到国家高度。从2019年情况来看,德、英、美等领先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突破60%,中国 距离领先国家仍有一定距离。物联网技术可有效搜集各行各业的数据,提高社会生产部门的数字化程度,助推非结构化数据向结构化数据的升级,从而利用数据实现高效管 理、效率提升,是实现产业数字化的关键环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支撑。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指利用各类信息识别设备(二维码、RFID、传感器、GPS、激光扫描等),把任何物品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协 议相连接,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识别、定位、监控、控制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的连接主体强调场景,即不同行业特定的物品。物联网架构一般可分为四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物联网利用丰富的连接技术,以实现不同场景的连接需求。物联网技术主要有被动识别、短距有线、短距无线、长距无线四大类,RFID技术(被 动识别)的出现掀起第一次物联网浪潮,但被动读取的性质使其应用场景有限;ZigBee、WIFi、Lora等短距离无线组网技术的成熟,掀起第二次 物联网浪潮。长远看,蜂窝通信技术(4G/5G等长距无线)的不断演进,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和升级。1.2 物联网推动力:政策力推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提出要对传感网进行战略部署, 2010年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首批培育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9年,在科创板鼓励的创新企业类别中,物联网也榜上有名。2020年, 工信部进一步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持续推进物联网发展。传感器成本不断降低。传感器是数据采集的入口,是感知物体及其所处状态、环境各种信息数据的底层元器件。传感器不断向智能化、高精度、 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推动全球传感器平均单价持续走低,使智能设备的联网部署成本大幅降低,从基础设施层面推动物联网发展。通信芯片成本不断降低。一方面通信芯片的成本在不断走低,另一方面,通信技术革新,适合物联网应用的通信芯片持续迭代升级。设备处理器芯片成本不断降低。为提高 IoT 设备的灵活性和便携性,延长微型电池寿命,设备处理器芯片向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方向发展。 在性能、成本、功耗、可靠性、生命周期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优势明显的MCU等正被广泛应用于功耗敏感的终端设备。通信网络技术不断成熟。5G通信协议标准专门针对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以及低时延、高可靠通信(uRLLC)场景进行设计。因此,5G技 术有望推动万物互联进入全新阶段:“万屏互联”场景有望落地;5G可制成海量数据传输与处理,协助解决数据种类、数据量的极大增长难题; 5G低时延的网络传输特性,将极大推动远程控制类应用的兴起,从而极大提升人机交互体验。物联网是否有价值,是产业能否爆发的核心。根据我们的观察,物联网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并且从简单的监控类应用向智能控制类应用升级, 其不再局限于远程抄表等传统场景,而是和各行各业结合,孕育出如车联网、工业互联网、远程作业等高级应用,单个物品连接的价值正不断放 大,物联网的产业链能够实现盈利闭环,产业活力提升。产业龙头的投资和推广是技术落地的关键。在工信部政策指引下,实体产业各方积极响应,共同推进物联网发展,目前来看,运营商、电信设备 商、互联网巨头以及工业巨头成为推动技术和应用推广的四股合力。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用户补贴刺激应用,运营商在底层推动物联网建设发展。自2016年以来,三大运营商均大力加码物联网网络建设,并以终 端补贴的形式刺激用户使用,在培养了用户使用习惯后,开始通过升级网络解决方案实现项目收入。物联网已经成为运营商ICT战略转型的关键业务类型。目前,运营商已经完成了初期的网络建设过程,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业务收入快速增长中, 2020年三大运营商物联网业务收入合计实现约159亿元,同比增长16%,物联网业务已成为业务创新及转型的重要抓手。设备商提供核心基础设备和技术能力,包括物联网操作系统、芯片、云平台等,做好物联网使能。包括华为、中兴等在内的设备商,在物联网业 务层面重视底层核心技术的积累,提供包括物联网操作系统、各类芯片/模组、物联网云平台等物联网基础设施,如华为物联网“1+2+1”战略, 聚焦ICT基础设施,中兴则提供从芯到云的解决方案,创建终端应用使能平台。互联网厂商是推动消费物联网 的重要力量。以小米为例,小米IoT 平台是 小米面向消费类智能硬件领域 的开放合作平台,生态开放, 提供设备间智能互联的能力。阿里100亿设备连接目标打造物联网生态。2018年3月28日,阿里云总裁胡晓明宣布阿里巴巴将正式进军IoT。胡晓明表示,IoT是阿里巴巴集团继 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之后的一条新的主赛道,并提出5年要完成100亿设备连接的目标。据阿里云官微,目前阿里云IoT已连接智能设备覆 盖200多个国家,119个品类,5000多个SKU,合作品牌多达500个,接入5000家企业,目标2021年实现10000家企业接入。工业巨头是推动工业互 联网的关键力量,其居 于自身的业务流程开发 出的解决方案,更具针 对性和实操性,是第三 方开发者难以比拟的。 如西方早期的工业4.0 均是由博世、西门子等 巨头在推动,国内的三 一重工等是第一批推动 工业互联网的巨头,具 有示范效应。1.3 物联网是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大赛道万物互联正在进行,市场快速发展。根据GSMA数据,2019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达到120亿,预计2025年达到246亿,年复合增速13%。据 Strategy Analytics,2019年全球物联网产值达到6860亿美元,2024年有望突破1.1万亿美元,CAGR达到10.7%。不同的主流咨询机构口径不同, 但对未来都给了很高的期待。根据我们的观察,物联网的发展速度有望超越大家的普遍预期,未来5年复合增速达到15%的水平,是增长最快的 硬件科技赛道之一。物联网连接数至少是千亿级别,是超越手机空间的更广阔的市场。全球60亿的人口量级,按照人均2部手机,也就是百亿级别的存量市场,10亿 级别的增量市场。而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等各类场景所接触的需要联网的物体,人均可达5~10个,是个千亿级别的存量市场,并有望带来百亿级别 的增量市场。二、长坡厚雪,挖掘物联网产业链投资机会 (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2.1.1 传感器:数据搜集的基础,应用广泛传感器是感知物品及其所处状态、环境各种信息数据的底层元器件,是数据搜集环节的基础和关键。但是不同场景往往只需要一种或几种传感 器,因此某一类传感器不属于必然受益环节。传感器逐步走向智能化和集成化,MEMS即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利用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和微机械加工技术,把微 传感器、微执行器制造在一块芯片上的微型集成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可靠性高、灵敏度高、易于集成等优点,正逐渐取代传统 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工艺差别较大,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效应不显著,因此国际主流厂商以IDM为主。但在个别领域,亦出现了专门的设计、 代工、封测公司,具体的产业链及领先公司如下所示。MEMS器件市场空间广阔:据Yole数据,2019年MEMS器件市场规模约115亿美元,其中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占60%;随着物联网等快速发展, 2025年市场空间可突破177亿美元。国产替代潜力十足:目前,传感器的主要供应商还是海外巨头,排名前十的MEMS传感器公司,全为海外公司。国内公司如歌尔股份、瑞声科技 等,正从个别传感器领域不断突破,进入细分领域前列,国产替代空间巨大。歌尔股份精密零组件业务持续发展,折射物联网浪潮下的MEMS器件机遇:歌尔精密零组件业务主要提供 MEMS 传感器、微型麦克风、微型扬 声器/受话器等产品,2020年实现收入122.05亿元,同比增长14.93%。据Yole数据,2019年全球MEMS产业企业收入排名中歌尔股份位列第9 位,是唯一一家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企业,拟分拆歌尔微电子上市(子公司,从事MEMS麦克风、MEMS传感器、微系统模组等相关产品),将 进一步加强公司MEMS布局。2.1.2 MCU :物联网传感节点的控制核心MCU(微控制器),是把CPU的频率和规格做缩减,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用以对不同的电子终端实现控制功能。MCU分为4位、8位、32位及 64位等不同规格,32位及以上属于高端产品。处理器单元或微控制器(MCU)物联网系统的核心:物联网系统的网络拓扑由简单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收集并传输数据到中央控制器或网关, 实现数据处理和智能控制。目前,先进的IoT传感器节点整合了传感器功能,并使用8位或32位MCU来运行RF协议栈。 MCU下游应用广泛,主要包含汽车电子(33%)、工业控制及医疗(25%)、计算机(23%)、消费电子(11%)等领域,汽车电子为最大的应 用领域。受益高端应用的发展,MCU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据IC insights数据,目前32位及64位高端MCU已占市场份额的69%,预计2024年市场 规模可达224亿美元,20-24年CAGR约6.41%。总体来看,MCU市场集中度高,高端MCU芯片被国外厂商占据,尤其是通用类MCU,龙头厂商具有非常强的规模优势,如德州仪器、NXP、 Microchip、Cypress等。我国企业也正在个别领域不断突破壮大中,主要有中颖电子、兆易创新、灵动微电子、华大半导体等。针对具体的应用 场景,如智能家居、电力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开发适配的MCU,有望在固有竞争格局下弯道超车,可关注相应标的。受益物联网高景气MCU需求,中颖电子实现业绩稳健增长:中颖电子是国内老牌的 MCU 设计公司,产品主要分为工业控制级别的 MCU 芯片和 OLED 显示驱动芯片,其中MCU 芯片主要用于家电主控、锂电池管理、电机控制、智能电表及物联网领域。受益物联网智能终端数增长,公司 连续多年保持营收正增长,过去 5 年利润复合增速达 33%,工业控制类MCU芯片产品占营收比重达到 90%以上。2.1.3 智能控制器:智能终端的控制基础,下游应用广泛智能控制器是基于成熟的MCU或DSP,烧录嵌入式软件后的模组类产品,是智能终端设备的大脑,广泛应用于各类智能终端中。在物联网应用 中,智能控制器成为各类联网终端远程控制的基础,有望受益物联网的应用升级趋势。据Frost&Sullivan预测,2021年中国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将突破2.7万亿元,2016-2021年CAGR约14.7%。从下游应用领域来看,智能控制器广 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电动工具、智能建筑、健康与护理等众多领域。智能控制器市场较为分散,业内参与者主要包括海外大规模多元制造商(智能控制器仅为业务之一)、细分领域专业制造商以及各类中小厂商。智能控制器厂商主要通过购买上游核心芯片进行封装和软件设计,属于中游环节,国内龙头如拓邦股份、和而泰等,依靠工程师红利和智能制造 能力,有望在细分领域内实现国产替代。公司是国内老牌智能控制器供应商,近5年收入复合增速25%,其智能控制器面向家电、 工具、 工业和锂电四大行业,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 46.14亿元,同比增长44.3%。2.1.4 感知层小结感知层主要包括各类底层元器件,如传感器、控制芯片(MCU)、智能控制器等,主要的功能是实现物端智能以及提取物品本身的信息。视频监 控、图像识别等亦属于广义的感知层,本文暂不做进一步分析。此外,RFID和二维码属于被动读取技术,属于第一代物联网技术,本文亦没有详 细阐述。总体来看,物联网连接增长对感知层器件的需求有明显拉动作用,市场空间较大。目前海外龙头市场影响力较大,国内企业迎来国产替代机遇。传感器:种类繁多,应用较为分散,没有一类必然需要配备的产品,需要具体场景具体分析,投资的普适性较弱。MCU:应用的普适性较强,属于必然受益环节。国产化率低,有待重点突破。智能控制器:基于MCU的中游环节,国产替代已经开始。2.2.1 通信芯片:物联网核心技术通信芯片这里主要指基带芯片,实现通信信号的调制,是无线通信网络的最核心环节,技术壁垒最高。以蜂窝芯片为例,能够提供4G基带芯片的 主要有高通、英特尔、华为、中兴、ASR、GCT等,目前高通、华为海思、三星在5G芯片领域较为领先,MTK、ASR等能够跟随。 物联网连接数的增长直接推动基带芯片需求的增加,基带芯片属于必然受益环节;此外,物联网连接方式逐渐向NB-Iot/4g(cat.1)/5g等网络迁移, NB-Iot、5G等制式的芯片出货量迎来快速增长。 不同通信制式的芯片技术难度不同,其中,蜂窝>WiFi>蓝牙等。目前,在各个领域,都有国产公司不断突破,技术较为简单的领域已有细分全球 龙头跑出,如WiFi芯片的乐鑫科技、博通集成,蓝牙领域的泰凌微电子,全球份额都已经较高。而技术壁垒最高的蜂窝领域,有赖于华为、中兴 等企业的进一步突破。翱捷科技(ASR)是国内极少数同时拥有全制式蜂窝基带芯片(2G-5G)及多协议非蜂窝物联网芯片(WiFi、LoRa、蓝牙、GNSS)研发设计 实力的公司。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蜂窝基带芯片市场规模达到1300亿元,在国产替代背景下,翱捷科技逐步突围, 2019年实现3.98亿元营收,2020年有望超越10亿,是国产蜂窝基带的新星。2.2.2 通信模组:信息传输媒介,必由环节每一个联网的终端,都需要借助通信模组这一媒介传输数据,通信模组与物联网连接数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在物联网连接技术升级和连接需求不 断扩大的背景下,物联网无线通信模组正处于行业繁荣期。从产业链环节来看,通信模组上游主要为基带芯片、存储芯片、射频芯片等核心器件,下游为碎片化的物联网应用,模组属于中游环节。通信模组已处在爆发中:蜂窝通信模组过去几年的全球出货量以复合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2019年底出货量达到了2.65亿;WiFi和蓝牙的全 球模组出货量亦快速增长,2019年WiFi MCU大约出货在2亿颗,蓝牙为42亿颗。通信模组是较为简单的产业链环节,中国厂商已经实现了突破和国产替代,逐步达到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水平。以蜂窝为例,据Counterpoint,20Q2国内厂商移远通信、日海智能、广和通出货量已位居世界前三,合计市场份额达到52%。移远通信是物联网模组全球龙头:公司产品体系全面,囊括2G-5G蜂窝模块、WiFi模块、NB-IoT模块、GNSS模块等,经销/直销体系完善,近年 来快速成长,已成为全球龙头,据Berg Insight数据显示,2019年公司蜂窝模块出货量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1 亿元,据公司业绩预告,2020全年实现净利润2.29-2.59亿元,同比增长55.00%到75.00%。2.2.3 传输层小结传输层主要指通信网络、帮助终端接入网络的通信模组及其核心部件通信芯片,由于传输层是不同终端入网的基础,属于必然受益环节。由运营 商主导的通信网络建设在本文暂不讨论,主要分析联网的终端所需要的模组及芯片。通信芯片:是技术壁垒最高的领域,尤其是蜂窝芯片,话语权依然在高通手中。国内企业在高端领域正加速追赶,在技术难度较低领域已有突 破,国产替代机会巨大。通信模组:通信模组与物联网连接数存在一一对应的必然关系,在应用大发展背景下,市场景气度极高。该产业链环节依靠工程师红利和规模效应,已经完成了全球主导,并有全球龙头跑出。2.3 物联网平台:物联网系统核心枢纽,产业巨头必争之地物联网PaaS平台在产业链中处于核心枢纽的环节。其搭建在底层云计算资源之上,共同提供开放的云服务,允许各类应用在其上开发、部署和运 营。同时,对所有接入物联网的终端设备和底层硬件进行连接管理和监控。从功能角度看,其包含了物联网AEP(应用使能)、DMP(设备管 理)、CMP(连接管理)以及BAP(业务分析)。由于各类应用部署在物联网云平台上,意味着用户侧数据也在平台上沉淀,因此其是物联网应 用以及增值服务提供的基础,潜在价值巨大,是各个产业巨头的必争之地。物联网PaaS可广泛用于物联网各下游应用领域,如智能家居(灯、大家电、小家电等)、智慧工业、教育等。据CIC统计,2019年物联网PaaS市场规模约为722亿美元,预计从2019年到2024年,整个物联网PaaS市场规模将以18.9%的复合年增长率快速 扩大,达到1717亿美元。物联网云平台需要拥有足够强大的软件实力和云计算服务能力以及适配的物联网生态,因此主要由各大互联网或云服务巨头提供,如AWS IoT、 阿里云IoT、小米IoT开发者平台等。除了提供最底层PaaS能力的巨头云平台服务商,运营商或通信设备商及工业龙头从产业链上下游向云平台延 伸;新兴第三方平台公司(如涂鸦智能)以底层硬件(主要为模组)为突破口,实现市场拓展和增加平台粘性。总体来看,龙头厂商和领先第三方已经逐步建立生态圈层,平台连接数等已有快速增长,占据先发优势。物联设备增长为SaaS铺平了道路:据CIC数据,2019年物联网SaaS关键的四大领域(智慧酒店、智慧长短租公寓、智慧社区及智慧办公建筑) 市场规模已达228亿美元。而据IDC数据显示,2019年物联网软件支出已达1292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将增长至237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2.9%。因此,在细分领域针对具体应用提供上层的SaaS服务成为物联网云平台发展的另一重要路径选择。涂鸦智能是物联网云平台先锋企业,主营物联网PaaS、智能设备分销以及SaaS等其他服务:2020年,公司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营收1.80 亿美元,同比增长70%。物联网PaaS业务以模组为突破口实现快速增长,2020年部署数量达1.17亿台,PaaS业务实现收入1.52亿元,同比增长 98.6%。SaaS及其他增值服务成为未来增长引擎,2020年实现640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214.2%。物联网云平台是搭建多方协作的桥梁,成为物联网应用以及增值服务提供的基础,潜在价值巨大。PaaS层用以获客和数据留存,SaaS层用以变 现,完成盈利闭环。云平台已成为物联网龙头必争之地,行业竞争激烈。互联网厂商依靠2C的能力获客,主要打造以家居为主要场景的消费物联网平台;运营商及通 信设备商帮助各行各业完成混合云搭建并赋能;工业龙头根据自己的业务流程搭建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兴第三方平台公司,如涂鸦智能、 云智易等主要选择某一细分领域深耕,依靠行业理解打造定制化物联网平台。独立第三方物联网云平台公司投资机会值得重点关注。2.4 应用层:物联网应用百花齐放物联网的实质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赋能,因此根据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前者主要包括个人及家用物联网,后者则包括 工业物联网、商业物联网、智慧城市以及智慧交通&车联网等。消费先行,产业后至:过去智能家居等消费物联网发展更为迅速,但随着物联网继续发展,对产业的改造将成为物联网的核心场景,产业物联网 连接数将超过消费物联网。2.4.1 个人物联网:以用户为中心的场景联动个人物联网是以个体用户为中心,通过个人智能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人、物与其它信息资源,满足个人用户高品质、便捷化生活需求的智 能服务系统。其中,典型的个人智能设备包括:智能可穿戴设备、手机/PC/平板、移动医疗健康产品等,主要覆盖场景包括家庭场景、工作场 景、校园场景、外出场景、运动场景、健康场景、消费场景及娱乐场景。个人智能设备,尤其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在过去几年经历了相当快的增长,其中TWS、智能手表/手环等爆品热度持续不减,据Canalys,2020年 TWS出货接近2.6亿台,可穿戴手表出货1.85亿台。2.4.2 家用物联网:以住宅为平台,家居设备智能化家用物联网的主体是智能家居,即以住宅为平台,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边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家庭环境管理、安全防卫、信息交流、消 费服务、影音娱乐与家居生活有机结合,形成高效化、智能化的住宅设备集成管理系统。智能家居的品类正在不断扩张,目前主要包括智能音箱、智能家电、智能安防、智能影音娱乐、智能照明、智能中控、智能能源管理等。受疫情影响,2020年智能家居市场无论是出货量还是市场规模增速均有明显下滑,但长期趋势不变,据Statista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 规模可超1750亿美元,其中智能家电占比最大(38%),市场规模约675亿美元。中国市场智能家居渗透仍有较大潜力,2020年渗透率仅为12.6%,处于早期采用阶段。随着渗透加速,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可达13%,2025 年市场规模突破335亿美元。采用前装形式部署能够赋予家用物联网系统高度的一致化体验,但相较于后装形式,采用前装的方式进行家用物联网部署投入更高、周期更长, 前装销售收入的确认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发展整体晚于后装市场。因此,目前国内前装市场主要针对中高端客户,以精装楼盘为例,国内精装楼 盘智能家居的配置率逐步提高,部分产品(智能安防、智能门锁)已突破60%。整体市场来看,2019年国内前装市场规模达到25.8亿元,未来将 保持30-50%的增速,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可突破77亿元。手机xAIOT战略打造领先生态:小米作为AIOT领域的领跑者,其家居终端过去几年经历了高速增长。2020年,小米实现营业收入2459亿元,同 比+19.4%,其中IoT与生活消费产品占27%(674亿元)。疫情背景下,公司20年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逆势增长,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 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达到3.25亿台,同比+38%。2.4.3 工业物联网:支撑智能制造的使能工业生态体系工业物联网的本质是通过工业资源的网络互联、数据互通和系统互操作,实现制造原料的灵活配置、制造过程的按需执行、制造工艺的合理优化 和制造环境的快速适应,达到资源高效利用,是支撑智能制造的使能工业生态体系。典型的垂直场景包括制造、能源与电力、油气、采矿、医 疗、农业及运输等。据信通院《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报告(2020)》数据,预计2020年国内工业互联网总体市场规模达到3.14万亿。工业物联网本质是为垂直行 业提供使能升级,因此融合带动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动力,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叠加、倍增作用逐步显现,2017-2020年 融合带动部分占比从59.8%提升到79.2%。商业物联网连接B端商户经营者(包括零售门店、餐饮门店及本地生活门店)和最终消费者,提供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旨在提升顾客消费体验 和经营管理决策效率、实现供需精准匹配的智能服务系统,是连接消费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桥梁和纽带。由于交易结算、订单履约环节是与消费者 消费行为直接关联、生成数据资产的核心环节,因此智能交易终端(智能金融POS、收音机、手持非金融设备等)是核心商用终端。包括智能金融POS、智能收银机和手持非金融设备在内的核心智能商用终端预计2020年合计市场规模约78亿元,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约4%。 长期来看,随着智能商用终端渗透率提高,整体市场规模仍将持续增长。2019年,中国商业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为1161亿元,占全球比例为17.7%,预计2020年因受到疫情影响,商户收入将出现明显下降,进而导致其 在硬软件支出上的回落。在疫情好转后商业物联网将恢复增长,到2023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438亿元。 Square(SQ.N)围绕交易环节探索研发硬件、软件产品,以满足商户在企业经营上的需求:公司主要业务包括交易费(支付抽佣)、软件订阅及 服务收费、硬件销售及比特币收入。2020年公司实现营收94.98亿美元,同比+101.5%;其中商户服务环节(包括交易费、软件订阅及服务收费 及硬件销售收入)合计49.26亿美元,同比+17.4%,实现疫情下的逆势增长。2.4.5 智慧城市:物联网助力智慧城市建设迈入新阶段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智慧城市的整体框架分为发展战略层、技术实施层和目标效用层三大层次,即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的战略定位、建设规划、措施保障、组织合作为 指导规划,通过“端- 边- 网- 云- 智”的技术架构,实现管理高效、服务便民、产业发展、生态和谐的目标效用。我国智慧城市已进入爆发式增长期,2019年投资总规模约1.7万亿元,全国94%的省级城市、71%的地级市均已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据 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统计,2019年全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约10.5万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25万亿元。智能灯杆在发展中已不局限于智能照明等基础应用,随着国家和地方加快推进“多杆合一”试点,智能灯杆已吸引包括互联网、通信和安防等各 类企业的加入,部署数量快速增长,据Ofweek预测,2021年全国智能灯杆建设规模可达44460根,前景广阔。水表方面,2019年起,家用智能水表开始规模升级,目前渗透率约为30%,未来向上的空间和增速较高。电表方面,国家电网目前包括控制器、 传感器、智能电表、监测仪等在内的各类连接设备终端已经超过5亿台,公司计划2025年超10亿台,2030年超20亿台。 总体来说,包括水、电、气表在内,根据 IoT Analytics 预测数据,2018 年全球智能表计出货量为1.32亿台,2018至2024年CAGR达7%,预计 2024年达到2.03亿台。宁水集团始终专注于水计量领域,智能表营收占比持续提升:公司水表产品线齐全,全方位覆盖智能/机械水表、大口径/小口径水表、热水表、 特种水表,截至20Q3,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62亿元,同比+16.3%;智能水表快速发展,已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占比达到52.7%,实 现营收7.23亿元,同比+78.1%。2.4.6 车联网:趋势不可挡,最大的单体物联网市场车联网(Vehicle to Everything)是车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一种通信方式,包括:车与车之间的直接通信(V2V);汽车与行人通信(V2P); 汽车与道路基础设施通信(V2I);以及车辆通过移动网络与云端进行通信(V2N)。车联网可划分为车载通信、智慧道路、车路协同三个领域。车载通信指帮助汽车配备通信能力、可实现车路信息协同;智慧道路是指将道路侧配 备通信单元,以可实现路、车、云的通讯;车路协同是指综合利用通信、融合感知、高精度定位、云计算技术等实现人车路之间的高效协同。 T-Box,即Telematics-Box,又称 TCU(车联网控制单元),指安装在汽车上用于控制跟踪汽车的嵌入式系统,包括 GPS 单元、移动通讯外部 接口电子处理单元、微控制器、移动通讯单元以及存储器。通过与 CAN 总线通信, T-Box能够获取车辆核心数据,实现指令与信息的传递,以 及车辆远程监控、远程控制、安全监测和报警、远程诊断等多种在线应用功能,可实现汽车与 TSP 服务商的互联。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渗透加速,T-BOX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据中汽协,2020年全球T-BOX市场规模约260亿元,2025年可突破700亿元。国内市场方面,2020年T-BOX前装装配率约46.7%,对应前装市场规模约36亿元,总体市场规模约60亿元;预计2023年配置率可达70%,对应 市场规模约200亿元。未来,除了满足传统的车联网应用要求外,T-BOX逐渐向网联化控制器方向发展,实现车-云平台、车-车、车-道路设施等各个交通参与方的实时 通信,是车辆实现智能网联和政府实现智能交通的关键组成部分。而随着C-V2X产业化步伐稳步推进,新一代的T-BOX产品除了需要包含更先进 的移动通信单元(4G/5G)、更高高精度的定位模块等部件外,C-V2X通信单元也有望与T-BOX融合,组成功能升级的OBU。经测算国内车载单元 OBU 市场规模在 2025 年有望达到60亿美元, 2020-2025年CAGR约160%。关键假设:根据《C-V2X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研究白皮书》,2020年开始在新车前装车载终端,2025达到50 %,存量市场假设2025年渗透率约 为5%;Frost & Sullivan及美国交通部预计C-V2X OBU价格约172美元/个。路侧基础设施即是在车联网架构中铺设于道路一侧的通信支持基础设施,包括路侧单元(road side unit,RSU)、交通信号机、路侧智能感知系统(各类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动态交通标识牌、电子车牌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读写器、车位检测 器、高精度定位地基增强站以及路侧气象感知站等相关设备。经测算国内路侧单元RSU市场规模在 2025 年有望接近600亿元, 2020-2025年CAGR约140%。关键假设:根据《C-V2X产业化路径和时间表研究白皮书》,19-21年开始在车联网示范区、先导区、特定园区规模部署路侧设施, 至2025年在 典型城市、高速公路扩大覆盖范围,故假设2025年在主要城市、高速公路渗透率约60%;高速公路单侧RSU覆盖300m(基于杭甬高速200m覆盖 估计),交叉路口需要2个RSU;RSU单价假设为5万元/个。车辆高精度定位是实现智慧交通、自动驾驶的必要条件。定位信息是保证车联网业务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 3GPP中描述了一些重要的定位关键 指标,如定位精度、延迟、更新速率、功耗等。此外对于V2X服务,其定位存在一些特殊需求,例如连续性,可靠性和安全/隐私等。其中定位精 度是V2X定位服务中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些高级驾驶的业务服务中,例如自动驾驶、编队行驶,稳定的厘米级定位是其安全可靠服务的必要保障。车辆高精确定位关键技术包括GNSS定位、传感器与高精地图匹配定位、蜂窝网定位及同步系统。GNSS或其差分补偿RTK方案是最基本的定位 方法,但其应用场景仅限于室外环境;高成本、对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地图的绘制和更新限制传感器定位的普及;蜂窝网络对于提高定位性能至关 重要,5G本身的定位能力,也为车辆高精度定位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高精度定位通常与高精度地图结合使用。V2X方案以车路协同协议信号解析技术为核心,结合智能地图与高精度定位,实现行人、车辆、交通状 况、路面条件、天气等信息的车道级实时动态交互,赋予车辆感知超视距信息的能力,有效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汽车通行效率。高精度地图产业有望快速发展。据盖世汽车研究院预测,2025年国内高精地图将近达到80亿元,2026年将会出现快速增长,突破100亿元。从竞 争格局来看,中国高精度地图市场集中度较高,2019年前三名分别为百度、四维图新和高德,CR3达68.9%。华测导航深耕高精度卫星定位导航(GNSS),技术领先:公司主营数据采集设备(占78%)和数据应用及解决方案(占22%)两大业务,数据 采集设备主要包括高精度 GNSS 接收机、GIS 数据采集器、海洋测绘产品、三维激光产品、无人机测绘产品等;数据应用及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位 移监测系统、农机自动导航系统、数字施工、精密定位服务系统等。根据公司业绩快报,全年公司营业收入为 13.89 亿元,同比增长 21.24%; 归母净利润为 2.03 亿元,同比增长 46.41%。2.4.7 应用层小结物联网相对于互联网应用领域更加多元,赋能场景百花齐放。各行各业均有望通过物联网实现数字化升级。通过梳理,我们看到了众多的物联网 应用机会,相应也验证了中上游产业链环节的巨大投资机会。 物联网应用一旦爆发,会带动相应终端和解决方案需求的快速增长,投资机会需要具体场景具体分析。从落地顺序看,消费物联网率先落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等终端产品方兴未艾,后续仍可期待爆款单品的出现,以及家居物联网平台的盈利 变现。产业物联网包括工业物联网、智慧城市、车联网等即将爆发,是未来最具看点的IOT落地方向。本文只是选取了几大类市场规模较大,前景广阔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对概念、市场规模进行了框架性的梳理,列出了投资机会的方向,对具体的 产业成长逻辑、爆发时点、产业链并没有做进一步阐述。后续将通过系列报告对不同场景进行详细分析.三、典型应用场景解析物联网下游应用思考物联网的本质是产业的联网化、数字化,从而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替代人工),提升管控效率(加快作业效率),最终是提升体验或产生效益。物联网是抽象的概念,其与产业是具体如何结合的,利用物联网改造升级后,是否节省了成本,或提升了效率?本章通过分析几个场景的具体案 例,认为物联网技术可切实(1)提高信息传输效率(2)降低能源(3)提升库存周转(4)降低人员成本(5)提高管理效率。3.1 工业物联网——万泰机电案例:研华科技物联网PaaS平台赋能万泰机电生产车间改造缘由:工厂的核心痛点包括设备无法做稼动率管理、设备故障依赖人工上报、能源消耗异常无法分析及人工管理刀具导致的工时损耗及品质下 降。改造方案:①在车床/铣床等底层设备安装数据采集模块;②数据采集到边缘计算,共享云端,实现从端到云的连接,并通过Wise-PaaS Dashboard呈现,实现数据的可视化;③ 基于可视化系统,协助管理人员有效管理设备状态、稼动率、产能产量、单位成本、能源成本分析等。改造成效:经物联网赋能改造后,机稼动率提升20%以上,信息传递提前3小时,预警信息提前1小时,能源使用量减少6%,减少15%因刀具异 常导致的不良品。总结分析:应用物联网云平台实现智能工厂改造,一方面,通过设备端改造,实现设备联网和数据采集(硬件基础),二是利用云平台实现数据 汇总分析(边缘计算+PaaS+SaaS) ,优化智能工厂制造流程,实现成本节约和效率提升。3.2 商业物联网——Square案例:Square(SQ.N)围绕交易环节探索研发硬件、软件产品,满足商户在企业经营上的需求,提高商户经营效率。缘由:传统零售存在转化率低,用户粘性差,库存管理困难等问题,导致门店坪效难以提高,利润下降,成本上升,向新零售转变的需求强烈。改造方案:Square为商户提供硬件设施和软件工具,围绕交易打造支付生态平台,提供商户解决方案,打造卖家生态,构建新零售场景。 改造成效:通过Square的服务支持,商户可实现人-货-场的重构,即“人”:通过自动创建客户档案、全渠道客户销售历史、客户分组、建立 Square Loyalty programs等实现精准营销,提高转化率和复购率;“货”:通过库存异地转移、库存盘点工具、智能库存预测、短缺商品自动采 购等实现商品库销情况分析,提高库存周转率;“场”:智能POS机等硬件产品加强消费体验,提高坪效。总结分析:智慧零售的改造是通过利用物联网庞大的数据流量,实现人、货、场的三位一体的重构,实现消费场景的革新。3.3 智慧城市——南通市智慧社区案例:澎思科技智慧社区解决方案赋能南通市智慧社区项目缘由:南通市流动人口规模急剧膨胀,传统“上门登记”难以有效管理且效率低下,难以及时跟进人员流动情况,社区治理难度大。改造方案:澎思科技通过加入边缘侧智能分析盒,实现端侧设备(即出入口、路面公共区域及单元门三道防线的监控等设备)数据的汇总,通过 结构化的视频人脸数据和居民身份信息、水电气数据信息进行关联分析,形成“一人一档”、“一户一档”,并对接市局公安网,加强社区管理。改造成效:目前,南通市已接入小区超100个,视频设备近300路,推荐登记信息14000余次。社区治理取得极大进步,智慧社区已辅助破案50余 起,人口漏登率从60%降至5%,基层民警上门登记工作量减少50%,节约资金超60%。总结分析:社区人员的流动性和复杂构成导致社区管理难度的提高,智慧社区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社区安防系统(门禁、监控等)的互联互通 和数据联网,实时监控环境,建立人员信息管控系统,解决动态人员管理和身份识别等问题,提高社区治理水平。3.4 车联网——长沙智能网联公交解决方案案例:希迪智驾(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智能网联公交优先解决方案 缘由:公交运营效率直接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对城市交通是否通畅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公交车准点率差、综合体验差的问题较为普遍, 造成人们坐公交出行的意愿降低,导致道路拥堵加剧,而拥堵造成的碳排放又形成环境负担。改造方案:公司在车辆端和道路端分别装备智能网联车载单元OBU和智能网联路侧单元RSU,并通过车路协同的低迟延和高精度定位技术,实现 公交车主动向交通信号灯发出优先通行的信号,路口的RSU收到公交车的驾驶意图和乘客数量,结合相邻的路口状态,决定是否改变交叉路口信 号灯相位,优先放行公交车。同时,公交车尾屏可共享信号灯状态信息,辅助其他车辆安全出行。改造成效:通过智能网联公交优先解决方案,使公交车拥有V2X能 力,帮助公交车以最短时间完成首末站区间运行,提高通行效率; 除此以外,通过公交优先可以对城市通勤人员进行有效的引流,进 一步解决城市拥堵和碳排放的问题。目前希迪智驾的智能网联公交 优先解决方案已经在长沙2000余量公交车上完成了部署。总结分析:车联网通过聪明的车和智慧的路改造,打造人、车、路、 云平台的全方位连接和信息交互,实现车路协同,对于城市交通出 行而言,可实现缓解交通环境拥堵、提高道路环境安全、优化系统 资源,打造智慧交通出行体系。详见报告原文。(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