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我为什么要读博士?适合吗?如果毕不了业呢?我这样回答自己的!娓娓动听

我为什么要读博士?适合吗?如果毕不了业呢?我这样回答自己的!

每个人在考博前或许会这样问自己:我适合读博么?为什么要读?如果最后毕不了业怎么办?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正常,应不应该考博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解,或许是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或许是基于自身考虑,也可能是喜欢读、愿意读。总之,每个人选择考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就我个人而言,我选择考博的原因是基于自己对于学术的喜爱与追求的考虑。从接触第一本书开始,就对做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上大学的我并不喜欢读书,甚至一看到书就烦,图书馆更是最不喜欢去的地方,那个时候觉得有读书的时间还不如去听音乐与打球。但是因为所学的社会学专业为文科专业,学院要求必须定期上交读书笔记,不得抄袭,而且成绩作为毕业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这对我来说很头疼,但没办法,只得硬着头皮去看书。开始是一点也看不下去,甚至看一会就睡着了,读书笔记也是写的一塌糊涂。后来偶然间翻到一本书名为《稀缺》的心理学专业图书,里面图文并茂,文字表述浅显易懂但内涵丰富、发人深思。我尝试着从正文的第一页开始读,但没想到越读越有味道,现在我还记得那本书看了整整一天,通过这本书我明晰了失败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及稀缺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心态,它会改变个体的认知行为方式,我对于读书的兴趣也是如此,缺少兴趣自然觉得读书索然无味。从那天起,我就在图书馆搜寻心理学专业的图书,恰好社会学专业与心理学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读心理学专业的书时,也会去读专业书。就这样通过读书慢慢的对社会学专业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心理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知识。从那以后,我每天都会抽空去图书馆翻书,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读书笔记,更是给自己找一种只有在读书时才能体会到的心静与超脱的感觉。通过读书与写作读书笔记,不仅学到不少知识,而且写作水平也有了提高。有一次我尝试着写了一篇与专业相关的文章并投给了报纸,过了几天报纸编辑告知我同意收稿但要做修改,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因为这是自己人生第一次写文章得到认可并发表。于是我按照编辑的要求认真修改了两次,后来就收到了样报和稿费,看到自己的文章登在报纸上,内心十分的激动与自豪,我知道是《稀缺》那本书改变了我,而且也引导着我继续向前,因而到了大三,我做出了考研的决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我顺利被一志愿高校录取,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启发与鼓励为我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读研后,通过上课与平时的交流,我发现这个平台要比本科院校大得多,而且也意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和与他人的巨大差距。为了缩小差距,也是为了在研究生阶段能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我选择继续读书,同时也会做读书笔记和写学术论文。我清楚地记得导师在第一次见面时对我说过的话:“读研究生以后要记得多学点东西,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东西,自己也要课下多读点书,如果能写一篇文章更好。我说这些不是要求你们走学术的道路,而是在研究生期间给自己一些事做,不要混日子,如果这样还不如不读。多学点东西对你们将来发展都有好处,毕竟你们的时间有限,今后的路还很长,学点东西对你们今后从事科研或者走向社会都有益处。”这些话让我很受启发,而且也坚信导师的指导一定对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有帮助。因此,在研一期间,每当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都会请教导师,导师也会耐心给我讲解,而且通过与导师的相互交流也增进了彼此的情感。记得有一次导师和我说:“你和其他同学不同,他们无论做什么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你不一样,能看得出来,你喜欢读书与写作,喜欢做学术,这一点我很欣赏,也很认同。我觉得你今后可以继续读博,因为读博会接受更高层次水平的教育,而且你需要,也有能力去读,当然,在研究生阶段还要再发一些文章,这样对提升你的学术素养与考博都有利。”说实话,其实我从研一入学那会就已经决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就是读博,因为我知道仅靠研究生期间的教育还不足够提升自身的学术修养,还需要读博的历练与升华。加上导师对我的支持与鼓励,更让我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了方向与目标。科研成就的取得坚定了我做学术与读博的信心在读研期间,我通过读书写了一些读书报告,但这些读书报告仅仅是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并没有结合书的内容进行细致而深入的分析,而且也达不到发表的要求。因此,我请教导师有关发表的事宜,获得了一些论文写作技巧与文字表达方面的知识,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读书报告进行了整理与修改,通过反反复复的磋商与修改最终成型,接着投给了一个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期刊,幸运的是,文章得到认可,但还需要修改。于是我便按照期刊编辑的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调整与修改,最终得到许可,并在三个月后拿到了样刊。但我清楚想要考博只发一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进行努力。在发表了第一篇学术文章后,对于论文写作与注意事项有了了解,于是便按照论文写作的标准与要求,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在专业知识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分析,并写成了一篇文章,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得到发表。后来又陆续发表了两篇文章,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与导师和同门合作了两个科研项目,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最终顺利结项。在取得这些科研成就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已经完全适应了做学术的生活,不仅具备一定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快乐与充实。这些成就的取得,也更加坚定了我做学术与考博的信心。以上就是我为何考博的原因,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训练让我对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且在做学术时能够感受到快乐与充实。我相信通过考博深造能够进一步提升我的学术能力,并推动着我在学术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来源:募格学术 浪迹天涯

鼓腹而游

我为什么要读博士?如果你也与我一样曾经迷茫

本文由鲁羊羊学姐授权分享,一个英法留学,牛津在读的博士小姐姐,欢迎大家关注她。毕业后,很多人都在问我,下一站去哪里?我总是露出迷之微笑,准备去治疗。什么病?永久性脑损伤。(PermanentHeadDamage)决定读博士前的迷茫期一提到“女博士”,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大龄未婚女青年。三高女。剩女。两年前,我对读博士也是这样的感觉。所以那时即将从法国工程师毕业回国继续读双硕士国内项目的我,坚决抵制读博士。尽管家里人和导师都在劝说,但我是那种除非是自己真的意识到有必要,否则任何人的洗脑也无法改变我想法的人。真正开始纠结,是在去年的这个时候,也就是2016年的四月份,研二的第二学期。那时,拿到了一个很好的暑期实习的offer,却因为种种阻挠,只得放弃。一放弃这份实习,我的内心便开始慌起来,这样的机会都放弃,自己未来究竟要做什么?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那段时间,我反复问自己几个经典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要去哪?”、“我想做什么?”迷茫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产物。我也不例外。焦虑与迷茫的那段时间,会在吃饭时因为思考未来,吃着吃着就留下眼泪;脾气变得特别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不想去实验室,把自己关在寝室里,大白天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去跑道上不停地跑,到跑不动为止......当然,我也没有闲下来。在最纠结的那一个月里,我问过无数的人,包括法国学校的老师、环保部的官员、以前实习的老板、在NGO工作的朋友、知乎上认识的美国博士、业内工作的学长......几乎把我认识的环保圈内各个层面的人都问了个遍。我也问了很多圈外的人,包括我很多在国内外读博的同学,也曾经在知乎上一遍遍地刷读博与不读博的选择,看别人的纠结,想自己的迷茫.....问完一圈下来,发现该迷茫的还是迷茫,于是,这时我想起了某句鸡汤:你之所以迷茫,是因为一直停滞不前。治愈迷茫的最好方式,就是放手去做。于是,我报了六月份的雅思,五月份基本上在备考雅思,考完雅思又找了份金融行业的实习,实习没去几天,雅思成绩出来,又回来继续考雅思。就这样折腾到八月份,心情太差就索性去川西高原上玩了一圈。九月份正式进入求职升学季,朋友圈开始被各类校招信息刷屏,于是开始更大程度上的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来想尝试一下咨询行业,于是国庆假期没有回家,待在学校里每天和朋友mock interview,非常神奇地过了MBB中一家的笔试,不过当然第一轮面试就被刷了,我国庆七天的临时抱佛脚当然不能和别人好几年的积累相比。于是在挂掉了面试官的电话后,我回寝室大哭了一场,然后洗完澡,啃完鸭脖子的时候,2016年10月22日晚22时30分,我做了这个可能会影响我一生的决定:我要读博士。此时,距离top学校博士申请截止还有大概两个月的时间。当然,这个决定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诸多自我分析和外部思考的基础上的。这里一开篇就把我纠结的过程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大家:迷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迷茫起来就什么都不做。有些事情,只有自己去经历过,才会明白适不适合自己。正所谓“不撞南墙不回头”,而撞南墙的只能是你自己,别人不能替代。我为什么要读博士?1.因为我可以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没办法,我读了一个外行人看来很有前途、内行人却知道不太有钱景的环保专业;很遗憾,我又很不争气地非常喜欢这个行业,并且想在这个行业里长期做下去。留在环保行业里,其实要就业,选择也是很多的,但是很遗憾,很多时候它们的薪资实在是让人难以启齿。国内的环境这么差,但是残酷的现实就是环境专业的学生却找不到什么好工作。当然,这个“好”是相对的,就不与金融和互联网行业的薪酬比了,但是和这几年也很憋屈的传统制造业相比,很多时候也是比不上的。虽然也很想安慰自己说才毕业,就不要太在乎钱的事了。但是当签三方时,看到那可怜的数字,还是会觉得有点对不起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当然我并不是说环保行业里没有高薪工作,这是肯定有的。只是说行业整体水平,绝不是顶尖人才挤破头想进入的高薪行业。)身边同专业的同学,毕业后留在环保行业的少之又少,大多数就业的都转行了,至于转到哪了,哪里钱多就去哪里呗,这是人之常情:金融业(包括一堆券商、银行、投行),互联网(创业的,BAT的,科技公司),快消,咨询......总之又是职业万花筒。我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其它行业。回国这一年多,接触了很多走在时代最前沿、最热门的东西,比如创业、比如金融,身边转行的大神比比皆是,我也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是每当真正要去做这些的时候,我总会想起南极的星空,想起自己从19岁开始就一直在做的事,不想仅仅因为薪资低就放弃掉曾经的梦想。梦想就算没有成真,至少,我曾经努力过。所以我不愿意转行。导致我不直接就业的原因还有一个,则是我现在从事的方向,读到博士是一个更好的选择。由于自己对理工科兴趣的减弱,读研期间我换到了一个更偏宏观层面的环境管理专业,这一类交叉学科,更需要博士层面更深刻的专业技能和研究水平。因此,对想继续在这个行业做下去的我,读博成为了一个不错的选择。之所以把这些写出来,就是为了告诉同样迷茫的你,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读博。我在迷茫期也纠结过就业,之后之所以选择了读博,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找不到一个能实现财富自由自己又喜欢的工作。可能也是自己有些太执拗,不愿意转行的缘故。2. 因为读博士更接近我期待的生活很多人也许和我一样,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是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我曾经全职工作过近一年的时间,每天朝九晚六的生活,过得确实有点痛苦。我知道那种早上真的不想起床的感觉,也明白那种晚上坐很长时间地铁回家后直接瘫在床上不想做任何事情的体验。我这个人是个很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不同生活体验的人,很不喜欢乏陈无味、单调枯燥的生活。当然,很多人要说,博士的生活不是很枯燥乏味吗?我承认,读博士也很枯燥,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读博士,以及读完博士后的生活,如果要从事研究,都很自由。大概是我“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想法根深蒂固了吧。读博士、做研究,虽然表面上有个老板,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可以说是为自己而工作。为自己工作,就不会觉得很累,至少对我是这样。举个例子,我看paper研究到深夜都不觉得累,但是如果是上班加班到九点,就会觉得很苦。做研究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每天研究的对自己来说都是新东西,学习的也都是新东西。过程可能艰辛了点,但是一旦有结果,就会很有成就感。同时,我把旅行看得很重,希望每年可以有一定的时间去旅行。读博士可以让我至少在未来几年内都能够继续这种生活,未来如果进入高校工作,寒暑假的福利还是很吸引我的。3. 因为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多于物质层面这个我觉得是读博士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很多读博士的人想要quit的时候,大概都是在看到身边同学事业有成、开豪车住豪宅的时候,内心的不平衡吧。要选择读博士的人,必须是那种你不急于短期内赚钱的人,也是你的家庭条件允许你继续读书,而不需要你立刻出来工作供养家庭的人。博士更像是个长期投资,你在30岁之前可能都会过得非常憋屈,你的同学可能已经开奔驰了,你还骑着小黄车(这就是我的真实体验......)。但是30岁之后,当你博士毕业,事业渐渐步入正轨,你所能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同时,读博士其实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依靠博士的奖学金或是工资,能够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心无旁骛地去探索人类知识的一个个极限。真的沉下心来读书,在如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其实是件很美好的事情。我一直是个对精神层面追求多于物质层面的人。比如我有1万元,我会觉得去某个亚洲国家玩一圈带给我的人生体验远比买一个奢侈品包包幸福。所以这也导致这么些年,我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就变成了我见过的风景和走过的路。当然,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不足以让我完全抛弃物质层面的追求,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始终无法像很多我很佩服的一线环保人士一样,能够不那么计较报酬地扎根在环保NGO一线。在这点上,我还是相信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只有当我能够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时,我才能够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去推己及人,实现更大的价值。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我只能说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多于物质层面,而不是我不追求物质层面。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必须拿到全额奖学金才会去读博士的原因,我不能读到了博士,还要靠家里。说到物质层面,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对女生而言,就是个人问题。虽然我一向是不担心这个问题的,大不了我就上非诚勿扰,但是当我想到自己如果真正读到了女博士,还是没有男朋友的话,大概会比较心慌吧。不过好在,我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有个非常支持我做任何选择的男朋友,所以也正是因为有家里和他的支持,我才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4. 因为我对研究有兴趣对研究有兴趣,这是读博士很重要的一点。其实读博和就业一样,不外乎就是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和其他所有道路一样,都不轻松。读博可能更枯燥一点,需要能够沉得下心来钻研,能够摒弃一切这个社会所带来的躁动。所以,首先要选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其次,要选一个自己擅长的方向。我其实并不擅长数理化,高中时读了理科已经有些强扭的瓜,而在读大学时又一错再错继续读了工科。在高数课堂上的无措,在大物考试时的恐慌,以及在实验室从来没有滴定成功的沮丧,都告诉了自己,我真的不太适合也并不擅长理工科。所以到了研究生,我非常肯定地选择了一个不用做实验的研究方向,更偏社科管理。一年多读下来,我发现自己很喜欢也比较擅长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做研究。一直戏称自己是“混入工科女的中的文艺女青年”,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还是有深深的人文社科情怀。所以继续攻读的博士学位,也转了很大的一个方向,彻底转到了社会科学领域,做宏观政策研究。不过环境本来也是交叉学科,只是研究方法转向,研究内容还是比较一致的。另外,我发现自己对研究的兴趣大于具体执行。在我的简历上,可以明显看出,我的过往职业经历更偏研究。这一点其实是一个朋友发现的。在他即将前往哈佛肯尼迪学院就读环境政策MPP前,我们一起喝了次咖啡,他之前在国内某环保NGO工作过几年,那时我也在迷茫期,就请他帮我出谋划策一下,他看完我的简历,就说其实你做的还是研究偏多,所以你比较适合“一半研究,一半项目”的工作。我如醍醐灌顶,这才发现其实自己之前的职业经历,大多都偏研究,而且反观自己的兴趣,我对研究分析类的工作的兴趣大于具体执行实施类。所以,既然我都要去做研究,不如直接读到博士。怎么判断自己要不要读博士?在这里,写一点也许会有帮助的办法。当然,博士只是一个头衔,理工科的博士和人文学科的博士差别很大,理工科内部的博士也相差太大,而且每个人间的个体差异也很大,不可一概而论。找一个空旷无人的地方,关掉手机、电脑等可能会给你带来影响的外界物质,拿一支笔和几张白纸,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思考,分点列出来。第一步:自我分析“我喜欢做什么?”、“我不喜欢做什么?”(motivation)“我擅长做什么?”、“我不擅长做什么?”(capacity)第二步:读博之路进行分析“为什么想读博士?”、“为什么不想读博士?”这一步,可以考虑一些诸如“你短期内是否急于赚钱?”、“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兴趣”等问题。第三步:下一步(next steps)“读博士的话,我需要做什么准备?”“不读博士的话,我做什么工作?”如果你能把白纸填满,就表明你已经对自己和读博之路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思考了,那么接下来.......你还是会继续纠结的。这思考只是纠结的一部分,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要相信,任何纠结,总会有做出决定的那一天。我用这个方法在去年的四月,反复思考过很多次人生。然而真正做出读博士的决定,已经是当年的十月了。而在完全确定要读博士时,已经是今年的三月,收到全奖读博士的时候。我仍然愿意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也是对自己从去年四月份到今年四月份的一个总结。希望能够对正在迷茫的你有些许的帮助。

道绰

到底为什么要考博士?

如今,找工作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博士也越来越普遍。但考博士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相比硕士毕业,博士要毕业就更难了。到底是哪些原因促使着一些人仍然选择了考博的艰难旅程?1 高校工作有一些人的梦想就是去高校工作,因为在高校当老师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如具备时间灵活,听说不那么忙(事实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可以照顾好家庭,工作稳定等因素。而现在要去高校当老师,需具备博士学位。这类高校工作的要求成为了很多人考博的动力。北京大学2 高学历追求对一部分人而言,高学历是自己的一个梦想。确切地说,读博,不在于为了找好的工作,而是其本身就是一个想要实现的梦想。如果不是考虑年龄、经济等其他因素的限制,我觉得很多人都有对高学历的追求。我是为什么要考博的呢?当时并没有想着博士毕业,能不能能找到好工作的问题?也没有畏惧过读博出来年龄会不会太大?会不会毕不了业?心有梦想,壮志在胸,没想太多,就踏入了博士的旅程。不过我是有考虑当时的一些因素的。比如在重庆大学,我的学业很顺利,论文撰写方面也较成功,拿到了2万元的国家奖学金,使我选择读博不会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这方面可以说是经济上的支持。我刚刚提到的论文撰写比较成功,是我读博的另一个重要前提,硕士短短两年(我提前毕业了),在导师指导下,我完成了两篇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让我认为自己写文章还挺擅长的。对于读完博士的你,当时是为什么要考博的呢?对于想读博士的你,是为什么打算考博呢?期待你的分享!

高桂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只愿意读研究生而不愿意读博士?

这个话题的背景先说下,编之前谈过一个研究生女朋友,是在985、211院校里读研,当然,其实她的本科很一般,某二本院校。于是乎,念了研究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要读研?还是应该选择就业?这里列举一下她不想读研的理由:1. 读完研究生年龄就够大的了,在读博士,出来都快30了。编和她谈的时候,她还只有22岁,但是一想到,3年研究生,3年博士,出来,妈哟,28了,老大不小了,同年龄的人早早就业的,怎么着混个年薪10几20万问题应该不是很大吧?而就算读完博士出来就业,可能年薪还不如人家。于是乎,惆怅之感油然而生。再加上随着年龄增大,找对象什么的事估计都很容易耽误,虽然那会正和编谈着,但是,好景不长,最后编还是和她分手了。至于理由什么的就不细说啦,关于这个完全可以写一篇有个高学历的女朋友是种什么样的体验了。2.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博士?OK,其实很简单,读博士的目的一般就是进研究所啦或者留校当老师啊。可是她根本没这样的想法,她只想进企业工作,顺带一提,她学的是环境工程,具体干啥编也不是特别清楚,反正每天就泡在实验室,而且堂堂一个985院校实验室居然没空调???嘛,也有可能只是因为研究的东西不能控温之类的吧,具体编不清楚。然后,既然是想工作,那么目前看来研究生的起薪和博士生并没有太大差别。这是一份2014年上海交大就业质量报告,作为参考。3. 在读下去会感觉自己和社会脱节。是的,这点其实还蛮恐怖的,像编这样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得了解天下大事嘛,于是编在和她交往的过程中惊讶的发现她甚至不知道天津爆炸事件,泥石流少女,各种当是很火爆的电视剧电影居然一概不知。是的,研究生的生活就是这么枯燥,每天2点一线,研究室,宿舍,娱乐活动少的可怜。比起当今的大学生吃喝玩乐无所不包,研究生(尤其指理工科)真的挺不容易的。在实验室耗了一年却也出不了成果,一步错步步错,然后推倒重做。但最后,她还是在导师的疯狂劝说之下选择了读博。就像江湖上流传的那句话一样,你想上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只要告诉老师,我!要!读!博!就这么简单。具体原因编也不太清楚了,毕竟那时候已经分手了。参考了一位博士生导师的文章,确实,如他所说,那么多人不想读博士,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根本不想从事研究工作。只是社会的就业压力和对学历的崇尚,迫使很多本科学历的人不得不提高自己的学历,以使得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本获取一个满意的工作罢了。当然这远不意味着读博士毫无意义,只是说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博士是一个有些遥不可及,而又华而不实的称谓。比起研究生的平易近人而又比本科生略胜一筹的地位,确实有些尴尬。当然研究生对于学术而言同样是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但却成为了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各种考试中的准入条件或者是加分项。于是,对社会而言更重要的只是你这个研究生的学历,而至于你究竟有多强的科研能力什么的,并不需要。

有瞽

我为博士正名,为什么说读博是最好的选择?

读博是在某一科研领域寻求人生真谛、接受思想的最高方式。一个人要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读博是最好的选择。读博比读本、读研更难,因为读本是有问题;读研是有问题,没答案;而读博是没问题,没答案,进门难,而出门更难。读博的效益常常难以在短期创造,不像读本、读研那样来得快捷。尽管读博难乎其难,还是有一些勇士把读博当作实现人生目标的另一种选择。如果读博是为了随波逐流,或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学生;如果认为读博会给你的物质世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读博是为了混个学位提升自己,让自己和家人更有面子——骄傲地自夸是个博士。那么,请你谨慎考虑!因为要得到一个比大本、硕士更冠冕的文凭,很多方法都比这容易得多。如果读博是为了找工作更容易,多一个博士帽多一条选择,甚至想发财的机会来了!搞笑!因为很多事业编、公务员招考大都是本科,最多一个硕士足矣。很多公司宁可要有实践经验的硕士生、本科生,哪怕是高职生,也不愿出高薪要博士。即使要了,当公司不景气裁员的时候,要最先把科研部门砍掉。一个博士比硕士、本科能选择的行业更少,可能要一辈子只吃一碗饭,要长期从事一个领域枯燥的工作,要多次面对失败折磨你的意志。博士工作时,硕士至少有了三年的收入,大本至少五年的积累,而读博至少在5年之内是负增长,因为收入的多少与行业或职位相关,往往与学位并不相关。人生总是充满了选择,读博还是工作?选择是困难的,有时是痛苦的,这比本科生面临读研还是工作的问题更令人困扰。以前社会上有不少人不理解考研,认为读研是最优厚的职业,似乎读研都是混日子,硕士没有多大的含金量。当今社会又妖魔化博士群体,尤其是女博士,都是混个高文凭往自己脸上贴金。其实博士不是混日子的人,他懂得自律和坚持,是一个相互约束、相互见证、共同进步的群体。虽然大多数博士需要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从而完成科研项目,拿到了学位,但付出了很多焦虑,常常夜不能寐。一个博士,需要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功夫,啃理论,写论文、搞实验,至少在读博这样一段看似短暂实则漫长的时间内如此。读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节奏和轨迹,比如恋爱、婚姻和家庭,但不一定比那些早工作的同学幸福。一个博士毕业已是近30岁的人了,而社会工作经验有的可能是零,大多数小家庭却是无产阶级,有的成了剩男剩女。这个时候,早先工作的同龄人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和孩子。心理上的落差需要自己摆平。也许,很大一部分未读博的同龄人,有了工作、家庭之后,突然感到压力太大,还需要提升自己,往往选择在职读博。听一个在职读博的母亲说:“等我拿到学位的那一天,我可能最想做的就是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此中辛苦不言自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明知读博的经济、热情和动力不足,但是放弃实在可惜,这好比手里捧着个刺猬,因为刺里有肉还是捧在手里。其实好多未读博参加工作的同学也如此:本来想进机关、学校、新闻媒体等等,机会并不是没有,但最终还是进了不理想的地方,反倒……一旦上了贼船必须面对,由不得你了!既然你选择了读博,就应该从容面对。读博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人生,是一种冒险,在挑战生命极限。这种体验是有限的,难得的,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读博实现的是一种精神追求,思想上是最为奢侈的。读博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共享“学术午餐”和“科研晚餐”。享受这种方式本身是一种经历,一种财富,一种收获。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找到了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之后,对精神、思想的渴望和寄托就会浮出水面,而读博是使人更接近思想和精神本身的一种方式。读博让你认识更多更优秀的同学,这是一些潜在的人力资源和财富。就算日后你的同学里出不了王侯将相,至少他们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毕业之后,意味着你会瞬间拥有别人奋斗三五年,甚至一二十年才能拥有的东西。至少所有的成果属于自己,而不像好多人多为别人作嫁衣裳,而到了退休,人走茶凉。读博还可以让你有机会接近和聆听大师的声音,和某一领域最聪明的人相处,让人少走很多弯路,并迅速接近国内外同行,就像球员从省队进了国家队,大有“鲤鱼跳龙门”之效。读博更要明白:读博不是通才教育,除非在高校做科研。博士着重培养的是某一领域具有独立研究,能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也就是说,博士只有在某一领域有权威,并不代表所有领域有权威。读博是在某一科研领域寻求人生真谛、接受思想的最高方式。一个人要完全掌握一个科研领域,并在这个领域开创新理论,读博是最好的选择

方死方生

博士日记(正篇)Ⅰ:工作之后为什么想读博?

硕士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一切都归于平静,按时上班下班,慢慢会发现生活似乎变得很单调,和自己期待的生活不一样,而且和一些老员工聊天后,感觉前途灰暗了很多。所以刚入职的你尽量不要将老员工的话太放在心上,会避免很多烦恼。然而工作总要有业绩,公司找你来不是免费的,你要体现自己的价值才行,不然比自己都会发慌,感觉自己一文不值。你也会发现每天做的差不多,没有心意,总是提不起神,这时你会想很多,然后和一起来的小伙伴交流一下,感觉大家都这种状态,瞬间产生共鸣。再坚持一下在某一刹那,你发现身边的小伙伴好像少了几个,于是你开始好奇的打听一下,发现他们都离职了去别的地方了,你心里有点不安起来,想着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寻找一下,但是之前看过很多鸡汤性质的文章,刚入职得呆的住才行,不然跳槽都很难,于是自己告诉自己还要再坚持一下。接下来自己投入激情到工作当中,很想把工作做好,但是问题很多,接二连三,也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可是都被否定,而领导的想法比你还多,而且看似胸有成竹,一下能搞定问题,自己也满怀信心去落实,可结果不如意,这样的事隔三差五发生一次,每次会上必提,而自己作为实施者也是会上的亮点。谁甘心认输抑郁不得志,怀才不遇,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四处寻找机会,最后也得偿所愿换了一家单位,看似好了很多,但是同样会遇到新的问题,问题不同结果都一样,你越逃避什么,什么就纠缠着你。最后你看清了,可能在学校时间久了,社会生活一时半会难以适应,而自己依然喜欢科研事业,在企业做科研很难,你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于是开始准备读博的事,博士毕业可以进入高校或研究所做纯粹的科研。不管你们怎么看,这就是我也许有人会说,工作还想着读博肯定是适应社会能力差,明显是一种逃避。我想说的是,选择读博这条路比你工作更加艰难,而且还要顶住很大压力,没有你想的那么轻松。为什么会选择读博,还是因为对科研事业的那份热爱和坚守,这也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和家人的支持。敬请期待下一篇《读博日记(正篇)Ⅱ:怎么感觉变了个人》

真琴

文科博士太难了,为什么我还要读?

文科博士的生活并不刺激,但文科博士的境遇,却是个笑中带泪的流量话题。文科博士丧吗?没你想象得那么糟。怎样读博读得爽?也没你想象得那么好。对于文科博士的精神健康而言,能一起吹牛B的学术共同体很重要。而流水化论文生产与知识分子的地位激变,则影响着文科博士的自我认知。2020年各大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正陆续公布。念书,还是工作?困扰着很多文科生。本期反向流行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傅正、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杨宸,聊聊有志于读理论、做研究的人如何才能过得好。01文科博士,丧并快乐着“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想这个事情,如果当初不搞学术,我会干吗?当时头一个感觉就是,我现在孩子应该都会打酱油了,生活非常美好。”每个读了文科博士的人,大概都会像美国诗人佛罗斯特那首诗《未选择的路》里说的一样,对黄色森林里的另一条路心有所想。“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刘瑜对文科海外博士生活的描述,跟港台博士生的状态也大体一致,大家处在鸡犬不相闻、高度原子化的状态;而在中国内地读博,有传统的人情与师门文化,烟火味道更浓,也更欢乐一些。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刘瑜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论如何,文科博士可以一天待在寝室里不出门,吃饭靠外卖,任何交流和工作都靠电脑来进行。但中文系不是读读小说,谈谈恋爱,风花雪月一下就好,研究工作总是非常枯燥和繁琐。在这个过程中,你会经历一些很丧的时刻,但就像在沙漠里行路,这也是很考验自觉性的阶段。因为你可能每天都毫无成就感,研究推进很慢,不是马上能得到反馈,而来自学术共同体的正反馈则更漫长。一些文科博士的“自救组织”出现了,互相督促对方的写作进度,免得放纵掉了自己。为什么文科博士的孤独与丧容易成为热点?这也与知识分子的地位变化太快有关。上世纪80年代读中文系的人,常常是高考赢家。而今天,所有的人都被拉平了。整个社会对于文科博士的质疑似乎是永恒的:你们干的是一些对社会没有帮助的工作。02最经典的博士论:马克斯·韦伯文科博士为什么容易不快乐?文科的研究很难被量化评价,不易进入大众,也很难获得圈子外人的理解,学的东西往往跟自己的生活分不清楚。而社会有另一套评价系统,文科博士在这里会显得渺小。文科博士学科内部还有鄙视链:搞人文的看不起搞实证科学、数据模型的;在中文系,搞古代的看不起搞现代的,搞现代的看不起搞当代的,搞当代的看不起搞文化研究的,搞文化研究的就只能看不起新闻传播的了。很多文科博士的焦虑,其实跟读书本身没有关系,读书本身是快乐的,难的是跟如何把读书的结果转换成学术论文有关。所以说,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马克斯·韦伯而马克斯·韦伯老兄的《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现在翻译作《科学作为天职》),在一百多年前的德国就告诉我们即将面对怎样一种学术体制:参与世界大学排名,加入国际资本主义竞争。大学老师就像项目经理,带一帮学生来做课题项目,而博士就是项目经理的预备期。03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还能“我手写我心”吗?“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可以用来形容所有的文科生。读书一时爽,但一直读书(读博)未必爽,因为要在学术抱负之下,进入到专业体系之中,成为职业学人。博士阶段类似于苦行的学术生活,给“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赋予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种沉重需要整个博士生涯来克服。△漫画来源@《念书,还是工作?》学了人文社科以后,也未必能把这世界看得很清楚,甚至,人文社科专业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今天,文科博士的公众表达力在下降吗?忙于学术生产与发表,文科博士没有过多精力去关注公共话题;而青年学者的黑话写作和翻译体语言,也很难进入大众。我们正进入分众的时代,每个群体都有小圈子,各种亚文化,“次元壁”需要用劲儿才能去打破。惯于写论文的文科博士,常常陷入一种普遍的焦虑:平常写散文时,能我手写我心,非常流畅;而写论文时,却始终是挤牙膏的状态。如何文思如泉涌,让“生命经验自然流淌”而又能够“带着理论与格式的镣铐跳舞”,这是每个文科博士写作路上都会面临的困惑,也是一项颇有趣味的挑战。就像韦伯所说,每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都要接受机遇的挑战——“灵感”会不会来?人们往往未能意识到,灵感在学术领域的作用,不亚于它在艺术领域所起的作用。04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文科博士就像作家,这门职业会积累太多的毒素。中产阶级最爱的作家村上春树,每天跑步。假如不通过某种自律的生活把毒素排泄掉,就无法度过一个有效的博士生涯。 当作家写下一个故事时,他是在面对体内的一种毒素。假如你没有这种毒素,你的故事就会无聊而平庸。这就好像河豚:河豚的肉是极为鲜美的,然而它的卵、肝和心脏都有足以致命的剧毒。——村上春树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读博,就像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流的诗人和小说家那样。什么样的人适合读博?本期反向流行嘉宾这么说:“想法比较少的人,目标比较明确的人。来读博士之后,知道我要做的研究是什么。从博一的时候开始很好地规划,积累材料和前人研究,到时候论文顺理成章就写出来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比较明确。不能今天读的是康德,明天就去读康有为了。”(傅正)“读博的人要自律。像刘瑜教授说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一直有开足马力、高度自律的状态,每天都要跟自己进行斗争,要‘于虚无处坚守,向平凡中证成’。”(杨宸)总之,读博没有想的那么坏,也没有想那么好,还是要像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想好了就去长久地做。作者:董牧孜编辑:张进校对:薛京宁

孰知其纪

为什么很少有女生愿意继续读博士?原因很现实,也有些扎心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各大高校中,研究生学历的男女比例其实还算比较平衡的。但是在观察博士学历的男女比例时,就会发现男生要比女生多上很多。而且在朋友之间的谈话中,如果提到女博士这三个字,大家都会露出很有趣的表情。从以上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现如今虽然女生读博士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这一个比例仍然是偏小的。那么相对于男生来说,为什么会有很少的女生愿意继续读博士呢?现在这个社会就业竞争压力是比较大的,而且相信在本科阶段出去找工作的同学们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在一些行业中存在着男生优先的情况。比如小编的一位朋友出去找工作,他所从事的行业是经济类,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会把男生分为一组,然后把女生分为一组。在分好组之后,会直接让女生那一组先行离开。这其实就意味着女生被直接淘汰掉了,很多行业的公司甚至没有仔细了解过员工的真实情况,就直接扼杀掉了女性面试的机会,这虽然是非常不公平的,但是却又很现实,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这种现状。而有一些女性为了让自己更加好找工作,所以想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来增加自己的优势。一些朋友也比较纠结这个问题,自己在这种情况下,究竟该不该读博士呢?接下来小编就来给大家说一说读博士的好与坏。其实有一部分同学之所以想提升学历,就是为了工作。而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说明博士生优先的政策。而且假如自己学历提高到那种程度之后,会对工作更加挑剔。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是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但是一般很少会有女性愿意从事这样的工作。而且在博士阶段并不是非常轻松的,每个学校具体的要求和标准不太一样。但是大多数学校是比较关注学生的论文水平的,如果在博士阶段发表出比较优秀的论文,那么毕业还算比较轻松的一件事。可是想要在一部分领域研究出成果,并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事。所以现在很多大学的博士生并不能按期毕业。这样一来,很多心理承受能力不是特别强的女生,压力会格外大。最后一点就是不可忽视的家庭因素。在我国还是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女生学历太高,并没有什么优势。如果一个女生想要读博士的话,那么她博士顺利毕业,起码也要将近30岁的年龄。身边很多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了,而自己却还在学习。在毕业之后又立马要寻找一份工作,个人情感问题就无暇顾及。即使是自己不在意,身边的亲人朋友难免会在背后说一些闲话,而小编的一位朋友母亲也说到过,如果想要读博士的话,必须要有男朋友,而且最好在博士期间结婚生子。这样在生活方面日后的压力会小一些。但是话说回来,我国近几年来对于教育问题是格外关注的,虽然博士生面临的压力逐年增加,但是他们每个月的福利待遇也随之上涨。现在如果是一些知名大学的博士生,每个月能够拿到的薪水还是很高的。对于一部分女同学来说,不妨问问自己将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是想要到一些高校当老师的同学,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博士学位是一个必须的选择。如果仅仅是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份好工作的话,那么小编觉得研究生学历是完全够用的。对于一些女博士,相信大家会有很多看法。那么你觉得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少的女生愿意读博士了呢?

堀司

想读博士,硕士生导师拒绝给写推荐信,我该怎么办?

硕士毕业后申请读博,却缺少硕导的推荐信,该怎么办?小西相信有类似问题的硕士不在少数,总归有一些导师会拒绝给学生写推荐信。也许,每个导师和硕士间遇到的问题均不同,想要确定谁对谁错不容易。-硕士生答辩-曾参加一个硕士生的学位论文答辩。在学院有听说他和自己导师关系不好,激烈争吵过几次,不清楚具体原因。答辩中论文、汇报都是比较不错的,不过后续致谢环节他主动"批评"导师,如没有修改论文、未提供实验条件、日常做不少杂事等。不过,半年后看到他回学校,找自己的导师、学院的另外一个导师帮忙写推荐信。和他打招呼聊过几句,是要走申请-考核制读985大学的博士。以为他的导师不会给写推荐信,可结果是他导师有写,还是自己手写的。推荐信全文都是"美言",称赞自己的学生有科研潜力、肯做事、能做事。-博士生-之前,不少推荐信都是学生自己拟好草稿,电子版发给推荐人。经过修改调整(拔高)后,打印签字后找个其他学生将推荐信内容手抄两份(部分学校支持打印版,仅需签字)。当然,也有部分导师都是自己手写,毕竟写一两份推荐信时间不长。给你讲这个事例,是想说很多事情得你去尝试才知道结果。我也是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导师,同样盼望有一天桃李天下,更盼着学生们能更好。因此,我也了解大部分导师的心理。不管你是什么原因,之前和导师间闹过矛盾,吵架、砸水杯之类的我都见过,毕业后回去看看导师,真诚地聊聊,都会缓和彼此间的矛盾。不太建议随手一个电话、一个邮件发自己之前的导师,比如我要读博,需要一个推荐信等。平时,你没有给导师打过一个电话、发过一份邮件,甚至春节、中秋等节日群内祝福语都没一个。换位思考,你会乐意给写推荐信吗?面谈很重要。-手写推荐信-不清楚你申请博士的学校,对于推荐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一般来说,找2个正高(教授、研究员)的老师写推荐下即可,部分院校明确要求其中一个得是自己的硕士生导师。必须要求导师推荐信的话,尽量找导师沟通一次,比如请全体在读的同门、课题组老师一起吃个饭啊。或者,找个博士师姐、师兄之类的,帮忙中间调和下气氛,缓和下和导师的关系。这个推荐信的话题也可以由他们引出来。要是不要求自己的硕士生导师,直接找自己熟悉的2个老师写推荐信也没问题的(职称符合要求即可)。之前,帮毕业的学生写类似读博、做博后、出国深造的推荐信,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拒绝的,而且很友好的。-导师沟通会-读博找人写推荐有3个小的事项:1.推荐信仅仅是资格审查材料之一,并非你能否读博的必要因素。关键还是得看你联系的博导意向、个人科研成果(如小论文)等"硬通货"。说的直白些,在不少学校推荐信仅仅是个形式,有就可以的那种。2.推荐人并非越大牛越好,合适就行,关键还是第1点中提到的靠自己。大学内博士招生,推荐信等材料审核均是学院招生委员会负责的,如某个辅导员复杂初审报名人的资料。审核的人不一定是做学术的,圈内的大牛导师也不认识几个,结果你也就懂啦。3.找大牛推荐,不是要写这类推荐信,得是直接联系的那种。比如当着你的面打个带你话给你意向的博士生导师。简单介绍你的情况后,期望推荐你到他们那边读博。这才是"真推荐"。毕竟,推荐信信上的"套话"反馈不出什么东西,谁也不会当真看的。-求学深造-不过,有一类情况是非常特别的,也是不少人遇到后觉得觉得烦躁的。就是导师希望你留在团队读博,但是你想要去更好的平台,至今尚未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说尽量不要争吵来解决这个难题,尝试换换思路,如不在国内读博(出国),"忽悠"导师自己读博后回来等。遇到这个难题的话,您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

心疑

那些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是怎么想的呢?

每当我们做一个决定时,我们总是会想起其他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情,当然这不是八卦,也不是无聊,而是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对自己更有帮助的信息,或者说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做决定的更好的支撑点。对于很多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也有这样的想法,对于那些已经读博的学生,他们是怎么想的呢?记得在我大学毕业时,也曾想过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学生都准备考研?他们是怎么想的呢?所以,我曾多次和我学姐和学长多次交流过这些问题,最后发现考研对于我们来说价值真的是不可代替的,或者说考研更适合我们当前的这种现状,因此了解哪些已经读师兄的想法对我们同样也很重要。那么,哪些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是怎么想的呢?其实,如果你是一名硕士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研究生的话,一定会非常了解这些研究生当初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读研或者是读博。首先,不可回避的就是现实因素。每一个读博的学生首先着眼于现实,也一定是从现实出发,然后才会毅然的选择攻读博士研究生。因为我们需要博士学历,需要博士学历带给我们更多的社会认可度,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硕士学历没有价值,而是因为这些读博的学生对于未来的生活有更高的要求,对于未来的规划需要学历的匹配,所以选择读博。其次,真的希望搞出一点成果来。或许很多人都不相信,读研或者是读博一定是为了取得相应的学历,这不否认。但是在为了取得学历的同时,他们更是为了能够在自己研究领域内有自己的代表作,希望在一些顶级的期刊上发表自己的学术论文,这几乎是所有博士研究生的共同梦想,因为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最后,读博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名校梦。有这样一部分学生本科和硕士都是双非高校,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在211高校或者是985高校学习,渴望在那样的校园氛围内学习以及做研究。因为你真的不了解对于一个本科和硕士都是双非高校的学生,对名校的渴望,而博士的门槛相对较低,所以也就有了一个比较好的机会。总之,读博士研究生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出发点,都有自己的立足点,不管是从现实出发还是精神层面出发,归根到底都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