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关于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你关心的都在这!功成者堕

关于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你关心的都在这!

来源:经济日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分别于3月17日和4月14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权威专家解答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相关信息。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疫苗安全吗?疫苗进入临床研究,离正式接种还有多久?记者根据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将您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整理解答。问题一: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展到哪步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科研攻关组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样五条技术路线。目前,已经有三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问题二:疫苗能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审批标准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新批准的两个疫苗实际均属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用完整的病毒组成,它制备的过程要通过理化方法要灭活其致病性,还要通过灭活验证,而且仍然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通过纯化工艺等制备过程,制备出候选疫苗。候选疫苗接种到机体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达到保护作用。疫情之初,我国最早分离到病毒株,当时活病毒要经过大规模培养,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研发单位,利用我国建立的生物安全比较高的生产条件,也就是P3实验室,这样可以大量培养活病毒,使我们的研发具备一个基本的条件。各部门的专家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特别是指导企业完成了临床前必要的动物实验。完成以后,还有生产出来的三批临床试验的样品,要经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合格。所有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同时采用滚动提交申报材料,按照国家药监局特别审批的程序,遵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审批,审批的结果是达到了应急批准临床试验的要求,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问题三: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速度为何这么快?王军志:疫苗本身是一种用于健康人的特殊药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应急审批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安全有效为根本的方针,坚持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审评的效率。问题四: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疫苗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王军志:国内外对于疫苗的上市应用具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总的来说,首先要生产出合格疫苗样品,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安全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国家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法规可以遵循,这些法规和技术要求和WHO等国际上的标准是相一致的。问题五:新冠疫苗离全民接种还差几步?王军志:一般来说,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就是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不一样,根据研发的设计,方案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和了解它初步安全性的结果,一般都是人数规模相对比较小,都是数十人或一百人左右,这是一期临床试验必须要做的。二期临床试验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为了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并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这是在二期临床试验必须要做完的。一般受试者要数百人,二期临床试验都是好几百人甚至更多。需要指出的是,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都是由健康志愿者,相对比较容易募集,根据不同的免疫程序、不同的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还有三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需要的样本量更大,对于一般的传染病,一般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它的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一般三期临床试验得到最终结果才是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依据。在通常情况下要经过这样三个部分。问题六:我国的疫苗研发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王军志:疫苗成功研发是人类面对重大传染病取得根本性胜利的关键,国内外民众翘首以盼,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上下数千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全力以赴,推动我国疫苗研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截至目前,五大技术方向疫苗都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也就是动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有的团队进展更快。应该说,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

大迷信

关于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您所关心的都在这里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分别于3月17日和4月14日举办新闻发布会,会上权威专家解答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的相关信息。获得临床研究批件的新冠病毒疫苗安全吗?疫苗进入临床研究,离正式接种还有多久?记者根据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将您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整理解答。问题一:我国研发的新冠疫苗进展到哪步了?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科研攻关组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及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样五条技术路线。目前,已经有三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问题二:疫苗能够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审批标准是什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新批准的两个疫苗实际均属于新冠病毒灭活疫苗。灭活疫苗是用完整的病毒组成,它制备的过程要通过理化方法要灭活其致病性,还要通过灭活验证,而且仍然保持病毒的免疫原性,通过纯化工艺等制备过程,制备出候选疫苗。候选疫苗接种到机体可以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抗体,达到保护作用。疫情之初,我国最早分离到病毒株,当时活病毒要经过大规模培养,通过联防联控机制协调研发单位,利用我国建立的生物安全比较高的生产条件,也就是P3实验室,这样可以大量培养活病毒,使我们的研发具备一个基本的条件。各部门的专家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特别是指导企业完成了临床前必要的动物实验。完成以后,还有生产出来的三批临床试验的样品,要经过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检验合格。所有的材料在这个过程中同时采用滚动提交申报材料,按照国家药监局特别审批的程序,遵照相关的技术要求进行审批,审批的结果是达到了应急批准临床试验的要求,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问题三: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速度为何这么快?王军志:疫苗本身是一种用于健康人的特殊药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应急审批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安全有效为根本的方针,坚持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审评的效率。问题四:获得批准进入临床试验疫苗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王军志:国内外对于疫苗的上市应用具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必须完成药学方面研究、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研究。总的来说,首先要生产出合格疫苗样品,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安全有效性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国家对于疫苗研发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技术法规可以遵循,这些法规和技术要求和WHO等国际上的标准是相一致的。问题五:新冠疫苗离全民接种还差几步?王军志:一般来说,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就是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不一样,根据研发的设计,方案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和了解它初步安全性的结果,一般都是人数规模相对比较小,都是数十人或一百人左右,这是一期临床试验必须要做的。二期临床试验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为了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并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这是在二期临床试验必须要做完的。一般受试者要数百人,二期临床试验都是好几百人甚至更多。需要指出的是,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都是由健康志愿者,相对比较容易募集,根据不同的免疫程序、不同的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还有三期临床试验,三期临床需要的样本量更大,对于一般的传染病,一般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它的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一般三期临床试验得到最终结果才是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依据。在通常情况下要经过这样三个部分。问题六:我国的疫苗研发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呢?王军志:疫苗成功研发是人类面对重大传染病取得根本性胜利的关键,国内外民众翘首以盼,中央高度重视,全国上下数千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全力以赴,推动我国疫苗研发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充分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截至目前,五大技术方向疫苗都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完成临床前研究(也就是动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研究)的大部分工作,大部分研发团队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研究,并逐步启动临床试验,有的团队进展更快。应该说,我国新冠疫苗研发进展目前总体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来源:新华社)

动起来

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分子生物药走向全球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分子生物药达伯舒再迎进展:近日,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和礼来制药集团宣布扩大战略合作,双方共同开发的创新药物PD-1单克隆抗体免疫肿瘤药物达伯舒,将走向北美、欧洲等地区。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分子药物达伯舒第一次将海外市场成功转让给世界500强药企,也是我国生物医药历史上最大的海外授权合作之一。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信达生物创始人俞德超表示,这是我国新药研发能力提升的又一例证。达伯舒是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和礼来制药集团共同开发的创新药物,也是首个登上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血液学》的中国免疫治疗产品。去年,这一大分子药物成为唯一一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根据协议,信达生物将授予礼来制药达伯舒在中国以外地区的独家许可。俞德超说,双方共同开发的创新药物PD-1单克隆抗体免疫肿瘤药物达伯舒已惠及中国患者,相信此次合作将造福更多全球患者。礼来制药肿瘤事业部总裁Anne White表示,相信该药可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巨大价值,将继续探索其在治疗不同类型肿瘤中的潜力。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罗曼史

我国研发的第四个新冠疫苗获得临床批件,28日启动临床试验

澎湃新闻4月27日晚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生物”)方面获悉,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下称“北京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中国生物相关负责人对澎湃新闻表示,刚刚获得临床批件的新冠灭活疫苗将于4月28日在河南正式启动临床试验。此次研发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中国生物 供图据了解,这也是中国生物获批临床的第二个新冠灭活疫苗。加上此前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北京科兴中维生物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我国已有四个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据中国生物公布的消息称,此次获批的新冠灭活疫苗是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共同研发的。此外,中国生物成立了新冠车间建设团队,已在北京建设完成新冠病毒疫苗生产车间,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剂,具备满足大规模紧急使用和常规接种的生产条件。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协同攻关的新冠灭活疫苗率先获得全球首个临床试验批件,该疫苗临床试验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申办,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临床研究中心牵头,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并且于4月24日已进入II期临床试验阶段。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副会长、国家“863”计划疫苗项目首席科学家杨晓明解释,之所以布局多个团队多个技术路线并行,就是为了早点研制出能够抗击疫情的疫苗。单就灭活疫苗技术路线而言,这两个团队研发能力都非常强,都有过2003年应急研发SARS疫苗的成熟经验,布下双保险就是为了确保疫苗研发和生产的万无一失。(来源:澎湃新闻)

跟我来

我国疫苗研发进展情况如何?

01我国疫苗研发进展情况如何?疫情发生之初,科研攻关组就将疫苗的研发作为主攻方向之一,为了更大限度的提升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在梳理分析不同的技术基础和可能性之后,科研攻关组布局了病毒的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还有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这样五条技术路线。同时也设立了疫苗研发的专班来加强组织协调,疫苗的研发单位和动物实验、检测鉴定,还有相应的一些科研机构来加强这方面的协同配合,加班加点只争朝夕。目前已经有三个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陈薇院士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已于3月底完成了一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接种工作,并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4月12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了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进入了临床试验。4月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应该讲,这是连续两天对灭活疫苗进行审批开展临床试验。刚才讲到我们有五条技术路线,其他的几条技术路线的疫苗也在加快推进,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完成疫苗毒株的构建和质检方法的建立,正在进行质量工艺研究和质量鉴定,中试生产、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也在同期开展。重组蛋白疫苗已经完成了毒种的构建,正在开展细胞和毒种鉴定和遗传稳定性考察、动物攻毒实验和安全性评价实验。核酸疫苗方面,也进入到动物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研究阶段,并同步开展临床样品的制备和质量的检定工作。根据初步分析和安排,上述技术路线的疫苗预计将于4、5月份陆续申报临床试验。这些都是我们在攻关当中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组织的结果。疫苗大家都很关心,除了研发之外大家也很关心什么时候进行使用,对疫苗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是本着科学、安全、有效这样一个基本前提,因为这是给健康人使用的特殊产品,所以在疫苗研发的过程中,尽管是应急项目,还是特别强调科学性、程序性,所以目前我国研发最快的,像腺病毒载体疫苗已经启动二期临床试验,还要进行三期的临床试验,将根据临床试验的结果才能够最后确定是否进行使用,还有审批这样一些程序。这两天刚批的灭活疫苗,这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技术工艺方面的疫苗,应该讲,生产工艺相对比较成熟,质量标准可控,保护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同时也具有国际通行的关于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判标准,所以这方面也会为加快疫苗的使用提供一些条件,我们将努力的把疫苗的研发工作做好,尽快提供这方面的服务。02抗疫药物研发有哪些最新进展?疫情发生之后,科研攻关组在第一时间部署了应急科研攻关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一直是把“可治”作为主要目标,部署了药物研发与临床救治的相关科研攻关项目,累计部署了27个项目,承担攻关项目的单位包括医院、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我们进行了统计,参与机构多达152家,其中在武汉一线的有47家。参与科研攻关的科研人员超过3200人,包括多位院士在内的项目负责人一直奋战在武汉临床救治的一线,这些项目涉及到药品和相应的研发技术共34项。截至目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获得临床批件正在开展临床的药物有4项,形成指导意见或专家共识5项,超过10项成果已被纳入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救治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科研攻关形成了主打药品的基本格局。科研攻关组一直坚持“老药新用”的基本思路,我们在严谨的体外研究和机制研究基础上快速形成了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韦以及中医药等主打药品的一个基本格局,并且坚持规范、有效的临床研究,快速明确了具有潜在治疗作用的药品,能够早日进入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为临床救治提供了解决方案。第二,在临床治疗新技术的研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干细胞治疗一直是高度关注的热点,在武汉已经完成了超过200例的干细胞治疗,从目前结果看,干细胞应用于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安全性良好。同时,临床结果提示,一方面可以通过改善肺部的炎症来提高重症患者的救治率,同时在重症康复期患者的肺纤维化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作用。在临床可以看到肺部病灶好转,呼吸功能得以改善。二是恢复期血浆,在2月份我们发出了“千人献浆救千人”的号召,截至目前,全国已经采集了超过2000份恢复期血浆,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超过了700例,显示出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科研攻关团队还在武汉开展了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数据分析和系统总结。初步结果显示,在临床改善方面,应用恢复期血浆治疗明显好于对照组,ICU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样来看,恢复期血浆在临床救治方面是显示出了一定疗效。第三,科研攻关组还在积极推动新一轮项目的部署和研究进程。单克隆抗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早期科研攻关已经部署了国内多支团队瞄准单克隆抗体来开展相应的研发工作。截至目前,已经获得了多株靶向新冠病毒的候选治疗性抗体,后续我们还将加大力度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另外,还介绍一下关于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方面的研究。在科研应急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团队持续攻关,研发出了静注新冠肺炎人免疫球蛋白,这个产品源自于康复者血浆,含有高纯度、高效价的中和抗体,研制成功之后可以用于患者的临床救治以及高危人群的被动免疫保护。基于以上成果,科研攻关组从未放松,和中国的科研团队一起继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我们还在积极推动自主研发药物的科研攻关工作,高度重视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加快推进包括中医药,以及可利霉素、汉防己甲素、阿兹夫定等一系列药物在临床方面的研究,希望更快的产出更多的成果应用于疫情防控。03中医药在疫情防治方面有哪些进展成效?中医药这次在疫情的抗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下专门设立了中医药专班,统筹推进中医药疫情防治重点科研攻关工作和中长期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中医药专班由中国工程院李晓红院长牵头总负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力配合,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药监局等部门联合组成,共同来推进这项工作。中医药专班下设了专家组,专家组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中医医学专家、药学专家共同组成,专班下设了临床救治、机理研究、方药筛选和体系建设四个任务组,共同来落实相关的任务。其中我们的临床救治组在前期的临床观察基础上,总结推出了以清肺排毒汤为代表的中医药的有效方剂“三方三药”,在临床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机理研究组针对清肺排毒汤的机理进行了相关的基础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该方可以通过多成分、多靶标起到整体调节作用,而且参与到免疫、抗炎、内分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可以抑制细菌内毒素的产生,起到平衡免疫、消除炎症的作用,避免或缓解炎症风暴。中医药专班还针对恢复期康复的中医药干预开展了专项研究,此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牵头,前期研究成果已经体现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中,目前,正在对方案进行优化。专班同时也高度关注复工复课以后的聚集性人群以及无症状感染者的中医药干预研究,这两个项目专门安排了王琦院士和黄璐琦院士两个团队进行专项研究。04在中药应急审批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中医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药监局积极支持发挥中医药的特色,支持中成药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关于应急审批工作,国家药监局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一是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审批工作机制,既坚持依法依规,又做到特事特办,确保应急审批科学精准、规范有序和高效。二是积极对接药物科研攻关。对潜在有效药物的应急审批申请和咨询,我们都是能收尽收,随到随研判,研判之后迅速向研究机构反馈,共同推进项目的进展。采取靠前服务,深度参与等举措,加强与研究机构的沟通交流,提供技术支持,服务注册准备。三是争分夺秒的开展应急审评审批。对研究结果证明基本安全有效的,第一时间纳入应急审批通道,以“安全守底线、疗效有证据、质量能保证、审批超常规”为准则,联审联动,并联审评,切实加快审评的速度,提高审评的效率。以中药的“三药三方”为例,我们组建了以中医药院士,特别是抗疫临床一线的专家为主的特别专家组,发挥指导作用,组织专人与“三药三方”的生产企业、研发单位积极对接,做好技术指导和注册服务。在前期抗疫临床实践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已经加快完成了“三药”的成果转化,正在抓紧推进“三方”的成果转化。此外,国家药监局还积极指导各地紧急出台医疗机构制剂应急管理的政策,依法依规开展中药民族药医疗机构制剂的备案、审批和调剂使用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后续,国家药监局会继续按照“统一指挥、提前介入、随到随评、科学审评”的原则,全力做好应急审批工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控用药的需要。05我国为全球疫情防控提供了哪些经验和借鉴?现在全球的疫情持续蔓延,中国前期所研究的抗疫药物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陆续得到全球的关注,我们为全球的疫情防控所提供的中国经验和借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研究团队在中国境内开展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临床研究,所产出的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最快速度与全球分享中国的临床经验与成果。第二方面体现在中国的科研团队持续高频次的与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和学术研讨。据不完全统计,进行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超过140个。主要内容包括中医药、磷喹、法匹拉韦、托珠单抗,以及恢复期血浆、干细胞等等一系列的产品以及科研攻关成果,新冠肺炎临床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经验都是交流中的重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为全球的疫情防控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第三方面体现在中国在前期所开展的药物研发所取得的成果已经被部分国家所采纳,纳入到相应的临床救治方案中。同时,世卫组织以及多个国家也在相继开展氯喹、羟氯喹等药物的临床研究,多个国家先后批准使用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等中国方案中所涉及到的药物品种与方案应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或者开展临床研究。我们都知道,新冠肺炎药物的研发是一个快速形成的研究格局,这样的格局的形成凝聚着全球和全人类的智慧,磷酸氯喹是由德国科学家在80年前发明的,法匹拉韦是由日本科学家在20年前发明的,我们正在推动的中国自主研发的可利霉素是由中国科学家在30年前发明的,据此可以看出,只有全人类、全球的智慧凝聚在一起才能够更好的防控现在全球所面临的疫情严峻形势。目前,科研攻关组正在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推动发起或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汇聚全球智慧,不断完善中国方案,共同抗击疫情。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持续关注疫情的最新动态,密切跟踪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聚焦重点攻关工作,为疫情防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中国方案。06疫苗应急审批速度快,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疫苗本身是一个用于健康人的特殊药品,安全性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应急审批过程中,始终坚持尊重科学、遵循规律,以安全有效为根本的方针,坚持特事特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研发的步骤由串联改为并联,研审联动,滚动提交研发材料,随交随审随评。在标准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无缝衔接,大大提高了研发的效率和审评的效率,都做到最大化,所以速度快的原因是这个。在安全性方面,主要是由临床前的研究来决定的,所以在安全性、有效性的相关动物实验等要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全部完成,其中包括急性毒性实验、重复毒性实验、免疫原性实验,甚至是动物攻毒保护试验,这些实验都要符合要求,达到规定的要求,才能够批准上临床。这个要充分保证上临床以后受试者的安全,这是我们的目标。关于什么时候能用上疫苗,疫苗本身由完成临床前的研究到进入临床,这是一个很重大的进展,离将来应用又跨了一大步,临床试验必须要完成哪些?一般来说,通常的临床试验分为三期,就是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目标和意义不一样,根据研发的设计,方案不一样,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必须要遵循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我们通常叫做GCP规范来执行,比如遵守受试者知情同意等相关的规定。一期临床试验重点是观察使用的安全性,主要是通过少数易感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者来确定人体对疫苗不同剂量的耐受和了解它初步安全性的结果,一般都是人数规模相对比较小,都是数十人或一百人左右,在小范围,这是一期临床必须要做的。二期临床是扩大样本量和目标人群,目的是为了对疫苗在人群中初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结果进一步进行确认,并且确定免疫程序和免疫剂量,这是在二期临床必须要做完的。一般受试者要数百人,二期临床都是好几百人甚至更多。需要指出的是,一期二期临床试验都是由健康志愿者,相对比较容易募集,根据不同的免疫程序、不同的方案,大概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还有三期临床,三期临床需要的样本量更大,对于一般的传染病,一般要观察一个流行周期来确定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率,它的规模都是好几千,有的甚至上万人。一般三期临床到最终才得到疫苗批准上市的科学的依据,要经过这样三个部分,这是在通常情况下。 即使我们在应急的情况下,实际上在整个评审过程中对疫苗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不能够降低的。目前社会对疫苗高度关注,我们也期待尽快看到我国的疫苗研发取得突破性的重要进展,使安全有效的疫苗早日上市。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中国网

我国自主培养研究生突破1000万人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20年,作为国民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已累计为国家培养输送1000多万高层次人才。这意味着,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百废待兴,到研究生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历程,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了重要基石。——1000万,对教育事业而言,意味着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428人的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在艰苦卓绝的奋战中取得了高治愈率、低病亡率和医疗队零感染的好成绩。成绩背后,活跃着无畏坚守、敢于担当的北大医学研究生群体。“在‘健康中国’建设背景下,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和医学人才培养的支撑。”北京大学医学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北大医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成为中国医学教育改革的发展前沿,培养引领未来的医学人才。1949年,我国研究生在学人数仅为629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突破300万。70多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发展模式和三级学位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踏上由大到强的新征程。“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1996年超过韩国,2000年超过印度,2002年超过英国和日本,2005年超过德国,与我国经济体量、高等教育部门研发经费全球排名第二的位次基本匹配,在学人数已居世界前列。”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00万,对国家创新发展而言,意味着重要而坚实的基石。“氢弹之父”于敏,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和天宫一号总体设计团队、新冠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的陈薇院士团队业务骨干,都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据介绍,2019年,全国139名新晋院士中,90%以上在我国境内接受过研究生教育,近80%由我国境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授予最终博士或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力支撑了科技进步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近年来,高校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稳定在2/3以上,承担着超过80%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学研究生在面上项目人员中超过50%。同时,作为研究生培养主体的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工作和“973项目”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产出了全国8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和社科重大成果。在创业创新的时代潮流中,研究生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大批研究生已成长为行业翘楚。研究生教育已成为“中国速度”的强大智慧引擎。“研究生教育改善了我国就业人口的学历结构,提升了我国适龄青年的受教育水平,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供给了大批师资。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研究生学历专任教师占比达64.1%,比1990年的19.6%大幅提高。”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1000万,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言,意味着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遍又一遍验证测试、一个螺丝一块电路板地制作样机……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生吴凡全程参与了两颗微纳卫星的研制。“看着自己参与研制的紫丁香一号、二号卫星升空,感到学校搭建的‘创新工场’不仅点燃了我的卫星梦,更给了我实现梦想的力量!”吴凡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介绍,哈工大探索形成的“德才培育并举、科教深度融合、工场创新实践”的航天工程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已培养研究生近200名,80%的毕业生已成为航天领域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精英。“研究生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国正在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之路,研究生教育将更好地发挥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教育还将主动应对信息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全面实施“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度转型。展望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将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支撑。(来源:人民日报)

裸狼

我国生物类似物掀起研发热潮,大多集中在这些热门靶点

【制药网 产品资讯】我国生物类似物市场正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预计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为74.2%,到2023年市场将达到259亿元。面对庞大的市场蓝海,叠加生物原研药的相继到期,我国生物类似物掀起研发热潮。据统计,目前国内约180家药企已布局生物类似物的产品研发,共涉及约400款药物,且部分生物类似物已获批上市。业内预计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未来相关研发企业有望享受到生物药进口替代的红利,生物类似物市场份额占比有望逐步扩大。而从这些药企研发的方向来看,大多集中在CD20、VEGF、TNF-α、HER2、EGFR等热门靶点。m.zyzhan.com/news/detail/79556.htmlCD20抗CD20单抗是以CD20为靶点的生物药,它能够特异性地结合B细胞,通过不同机制诱导杀伤肿瘤。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3年中国抗CD20单抗药物市场规模将达68亿元,2018年-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21.9%。截至2020年1月31日,我国共有2款抗CD20单抗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罗氏的利妥昔单抗(美罗华),以及复宏汉霖的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汉利康)。其中,美罗华于2000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获批的适应症包括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汉利康于2019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获批适应症与美罗华相同。2款产品均进入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乙类。另外,共9家企业的抗CD20单抗药物提交了上市申请或处于临床III期试验阶段。业内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生物类似药上市,凭借价格优势,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的渗透率将有所提升,市场规模相应扩大。VEGFVEGF是由刺激血管形成的细胞产生的信号蛋白,抗VEGF单抗可与VEGF-A特异性结合,竞争性抑制VEGFR-2,从而减缓眼底新生血管的进展,达到治疗眼底疾病的目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增加,我国眼底疾病患者人数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眼底疾病治疗抗VEGF单抗药物市场约20亿元,预计至2023年我国抗VEGF单抗药物市场达到约99亿元,2018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37.1%。截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上市的用于治疗眼底疾病的抗VEGF单抗药物有三款,分别是诺华的雷珠单抗(诺适得)、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朗沐)和拜尔的阿柏西普(艾力雅)。其中,诺适得于2011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获批的适应症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黄斑水肿和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朗沐于2013年在中国获批上市,目前获批的适应症为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和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艾力雅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上市,获批适应症包括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黄斑水肿。三款产品均已进入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乙类。TNF-α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药市场将由2018年的约25亿元以45.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3年的约162亿元,而TNF-α抑制剂是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药市场的重要组成。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药市场将由2018年的约25亿元以45.5%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23年的约162亿元,市场可观。目前,三生国健的益赛普在国内TNF-α抑制剂市场占据约一半左右的市场份额,随着国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加上TNF-a抑制剂在国内较低的渗透率,未来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业内预计医保进一步覆盖和市场的下沉,以及国内外药企的加入,将会进一步加速TNF-α抑制剂市场规模的扩张。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中国TNF-α抑制剂市场预计至2023年、2030年分别达到约130亿元、380亿元,2018年至2023年、2023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分别约41.2%、16.5%。 HER2HER2又称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在许多肿瘤中均有表达,常见于乳腺癌、胃癌中。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至2023年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人数将达到34.7万人2018年-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1.6%。近年来,随着抗HER2单抗新药的加速上市,我国抗HER2单抗药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市场规模约32亿元,预计在2023年达到约94亿元的市场规模,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约23.9%。在治疗乳腺癌的生物药领域,截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共有2款抗HER2单抗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曲妥珠单抗和帕妥珠单抗,两款药物分别于2017年、2019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乙类,价格大大下降,惠及了更多的乳腺癌患者。另外,处于NDA、临床研发阶段的抗HER2单抗药物分别有2个与15个。截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共有8款治疗乳腺癌的抗HER2单抗药物提交了上市申请或处于临床III期试验阶段。EGFR抗EGFR单抗药物适用于治疗结直肠癌,2018年中国抗EGFR单抗药物市场规模约17.0%,预计到2023年中国抗EGFR单抗药物将达到约21亿元,2018年至2023年复合年增长率约32.6%。截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仅有默克的西妥昔单抗(爱必妥)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抗EGFR单抗药物获批上市,目前获批的适应症为与伊立替康联合用药治疗表EGFR、经含伊立替康细胞毒治疗失败后的转移性结直肠癌,并进入2019年国家医保目录乙类。随着西妥昔单抗到期,越来越多的国产药企加入抗EGFR单抗药物研发队伍。截至2020年1月31日,中国共有13款用于治疗结直肠癌的抗EGFR单抗药物提交了上市申请或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图文来源:制药网

内籀

最新发布!我国药物、疫苗研发攻关进展如何?

今天(3月17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疫苗研发攻关最新情况。国家卫健委:15省份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5省份已实现三清零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截至3月16日,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5个省份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国产14种检测试剂盒走出国门已向11个国家供货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在保障我国病毒检测需要的基础上,我国检测试剂已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5所高校研发14种试剂盒获得欧盟认证,已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11个国家供货。科技部:法匹拉韦临床疗效良好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临床疗效,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已正式向医疗专家组推荐,建议纳入新版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地区中医药参与率达91.05%湖北以外中医药参与率96.3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也达到了91.05%。中医药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疫情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抗击疫情的作用有目共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抗击疫情,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力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医药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有单位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材料 我国疫苗研究进展不会慢于国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发布会上提到,全国上下有数千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在全力以赴攻关,推动疫苗研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说,我国坚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在攻关组的协调下,多部门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研发的多个环节同步开展。目前为止,疫苗研发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经完成了临床前的大部分研发工作。预计研发团队在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的准备工作,并陆续启动临床申请和试验。他透露了一个重要进展,“我国已经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了临床试验方案的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有待国家药监局审批以后开展临床试验。”他说,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和进展,总体上属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国家对疫苗的上市和应用,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疫苗的紧急研制,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必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研究,即药学方面的研究、有效性的研究和安全性的研究。这三方面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生产出合格的疫苗样品,必须首先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它的安全有效以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来源:综合湖北经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

小拳王

从引进到研发 伊利引领益生菌市场发展

5月22日,以“科技创新对接健康需求”为主题的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西子湖畔召开。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这一研讨会,是益生菌研究与应用交流的高端平台,至今已历14届。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以及伊利集团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上,一部分研究机构和企业分别展示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其中伊利自主研发专属菌株——“乳双歧杆菌BL-99”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强烈关注。专家表示,这款自主研发的优秀菌株,在我国益生菌研究起步较晚的背景下,成为了实现技术突破的案例典范,标志着我国在益生菌的研究和利用方面掌握了更加核心的技术,也为行业发展树立了一个“新坐标”。伊利集团展示在益生菌领域的功能性研究与创新成果BL-99践行龙头企业使命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很早就提出了“不创新无未来”的理念,近年来,在市场成熟和技术进步的背景下,伊利在酸奶产品方面积极投入资源加大创新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发成果。2010年,畅轻荣获“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功能乳制品创新金奖”,这是中国乳品企业在国外获得的国际最高荣誉奖项之一。2011年,畅轻“A+BB益生菌”科学配方在“上海国际食品及饮料展”再次摘得“产品配方创新奖”。依托大数据雷达平台,利用分析技术在涵盖消费者洞察、产品创新设计等方面产出的成果,伊利研制出百香果和无花果葡萄口味每益添活性乳酸菌饮品,上市以来颇受消费者青睐。在龙头企业的引领下,国内益生菌饮料市场也开始加速增长。尼尔森零研的数据显示,过去9年间,中国市场上酸奶、乳酸菌饮料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年销售增长率分别高达19%和37%.尤其是乳酸菌市场,相比液态奶和低温酸奶,中国的乳酸菌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孟苏荷曾公开表示:“发酵乳酸菌对人体的健康作用已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这一行业在我国经历十多年发展后,已趋于成熟。当前,向国人倡议饮用发酵乳酸菌饮品已经成为全行业这一时代的使命。” 第十四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上展出的益消BL-99新款酸奶产品在大量口感优秀的益生菌饮料被消费者广泛认可之后,龙头企业又承载了全新的使命——找到一款完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菌种。在这一背景下,伊利的研发团队经过8年上千次试验,终于筛选出乳双歧杆菌BL-99。这是伊利第一株自主研发的专属益生菌,研究证明,BL-99能促进肠道菌群生长,增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同时促进消化酶生成,具有优异的健肠助消化功效。伊利旗下的酸奶品牌“益消”即将全面采用这株伊利自主研发的专属菌种BL-99,以升级的产品配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健肠助消化的需求。从引进到研发 全面对接健康需求2014年,在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伊利积极开展全面国际化,在荷兰设置了欧洲创新中心,在世界食品行业智力高地汲取全球智慧资源。由希腊农业大学研制的创新菌种传到荷兰,被伊利欧洲创新中心研究、开发,通过与伊利的酸奶技术相结合,希腊口味的高端常温酸奶安慕希诞生,并且风靡健康食品市场。2018年,安慕希销售额突破140亿元。5年过去了,伊利不仅借助创新中心和全球资源网络从欧美引进了优秀菌种,还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借鉴研发途径,为自主研发赋能。今年4月24日,“一带一路投资指南(第二季)之走进荷兰”中,对伊利欧洲研发中心进行了详实而深入的报道。伊利创新中心益生菌研究中心专家对伊利独立研发的第一株菌——乳双歧杆菌BL-99进行了介绍。从集聚资源到集聚智慧,再到自主研发,伊利集团正在走出一条独特的“中国创造”路径。正如这次研讨会的主题,作为一家健康食品企业,伊利的创造正全面对接人类的健康需求。当前,伊利正全力打造“全球健康生态圈”,邀请全球有志之士共商健康议题、共建健康生态、共享健康成果,以此实现“让世界共享健康”的梦想。

百骸

最新发布!我国药物、疫苗研发攻关进展如何?

今天(3月17日)15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药物疫苗研发攻关最新情况。国家卫健委:15省份本土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5省份已实现三清零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介绍,截至3月16日,15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现本土现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双清零,5个省份本土现有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三清零。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说,境外疫情呈现快速扩散态势,境外输入病例逐渐增多,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国产14种检测试剂盒走出国门已向11个国家供货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表示,在保障我国病毒检测需要的基础上,我国检测试剂已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5所高校研发14种试剂盒获得欧盟认证,已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11个国家供货。科技部:法匹拉韦临床疗效良好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良好临床疗效,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目前已正式向医疗专家组推荐,建议纳入新版诊疗方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湖北地区中医药参与率达91.05%湖北以外中医药参与率96.37%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全国除湖北以外的地区,中医药参与救治的病例占累计确诊病例的96.37%,在湖北地区中医药的参与率也达到了91.05%。中医药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疫情的整个过程中,包括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抗击疫情的作用有目共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介绍,抗击疫情,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力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都是前所未有的。中医药作用体现在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有单位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材料 我国疫苗研究进展不会慢于国外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在发布会上提到,全国上下有数千名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在全力以赴攻关,推动疫苗研发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他说,我国坚持把疫苗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在攻关组的协调下,多部门早期介入、全程指导,研发的多个环节同步开展。目前为止,疫苗研发总体进展顺利。第一批确定的9项任务都已经完成了临床前的大部分研发工作。预计研发团队在4月份都能完成临床前的准备工作,并陆续启动临床申请和试验。他透露了一个重要进展,“我国已经有研发进展比较快的单位,向国家药监局提交了临床试验申请材料,并且已经开展了临床试验方案的论证、招募志愿者等相关工作,有待国家药监局审批以后开展临床试验。”他说,我国新冠疫苗的研发和进展,总体上属于国际先进行列,不会慢于国外。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介绍,国家对疫苗的上市和应用,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目前我国正在按照5种技术路线开展新冠疫苗的紧急研制,各类疫苗在临床前研究的过程、技术特点和要求都有所不同。但是疫苗进入临床试验之前,必须要完成三个方面的研究,即药学方面的研究、有效性的研究和安全性的研究。这三方面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生产出合格的疫苗样品,必须首先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它的安全有效以后才能进入临床试验。来源:综合湖北经视、@央视新闻、@人民日报、@人民网、@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