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10万人左右鲁班

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达110万人左右

今天上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蔡长华介绍,2016年以来,发改委主要针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学科以及关键领域,安排中央投资530亿元支持高校建设。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达到110万人左右。十三五”期间,发展改革委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将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重点支持方向,设立中央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专项,基本覆盖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高校。他提到,2016年以来,发改委主要针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特色优势学科以及关键领域等,安排中央投资530亿元支持高校建设。支持方向从“盖房子”向“强内涵”转变,重点加强科研平台、教学设施和创新创业能力建设,有效提升高校办学育人的保障水平,为补齐科研设施短板、厚植发展基础提供有力支撑。另外,国家发改委面向经济转型升级,优化招生规模结构。研究生招生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未来发展动力的需要,科学调整研究生培养规模和结构:一方面,稳步扩大规模,研究生招生规模从2016年的约80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10万人左右,高层次人才有效地支撑了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优化结构,招生增量主要向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倾斜,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公共卫生等服务国家战略、社会民生急需领域相关学科倾斜。目前,理工科博士占79%,硕士占57%,是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国家发改委还深化产教融合,深化人才培养类型改革,加大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超过60%,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分类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杨萌流程编辑:王梦莹

小煞星

我国已培养千万余博士硕士,研究生教育还存五大问题

今天上午,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透露,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1000万余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五大方面突出问题,包括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等。洪大用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累计培养1000万多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经过70多年的奋斗,我国构建了比较完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基本实现了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培养,有力支撑了科技创新和国家战略发展。洪大用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对研究生教育规律的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学校还片面追求规模扩张,高质量、个性化培养不足;二是学科专业调整刚刚起步,对紧缺人才培养和“卡脖子”技术突破的支撑不够有力,学位授权改革有待持续深化;三是导师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素质有保障,但一些导师责任没有压实、指导能力不够,师德师风建设仍需加强;四是研究生培养机制还不完善,分类培养体系建设有待持续深化,差异化、多渠道投入机制尚不健全,对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保障还不到位;五是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发展,对分级管理和分类评价有影响。一些单位内部质量管控不到位,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位“注水”现象。他说,新问题新挑战提出了新任务,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推动研究生教育深层次、结构性变革,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杨萌流程编辑:王梦莹

寒号鸟

中国学历鄙视链底端,居然是这些硕士生

首批三年制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的这一年,毕业生刚踏入求职赛道,迎面而来的第一问题却是——“非全到底算什么”。根据新浪舆情通8月的数据显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全网声量达到1.5w以上,一个月内登上两次热搜。国企央企利用系统后台剔除“非全”申请者、中石油长庆油田公然毁约、多地住房及落户补贴不包括“非全”毕业生……种种歧视引发热议。发声的除了“非全”群体,还有表示不服的路人:如果什么都统一对待,还要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干嘛?话题争议性因此直线上升。对于这一质疑,“非全”群体虽然感到愤怒,但心中也不禁问天问大地:如果培养的时候就全都统一对待,为何还要在我的学位学历证上标注一个“非”字?“非全日制”终究是错付了吗?过去,国家为了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特意为在职人员设立了联考,只要通过联考、完成学业,就能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所谓的在职研究生。众所周知,在职研究生的考试门槛低,授课时间少,即使没有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书,还是有很多人为了给简历贴金,纷纷加入在职读研大军。在这个时期,在职研究生的质量明显是不能与全日制研究生抗衡的,不仅缺乏学术氛围的浸染,而且存在不少高校放水招生的情况,低进低出成为在职研究生的水货标签。2016年9月,教育部出台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改革的新政,政策规定当年11月30日之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照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也就是说,非全日制研究生取代了曾经的在职研究生,成为非脱产学习的一种新方式。然而,在社会公众以往的认知里,两者都是同等质量的“水货”。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查显示:超过70%的毕业生拒绝就读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主要理由就是毕业证书和学信档案上标注的“非”字不光彩。微博有一名博主曾经发起投票:如果时光倒流,你还会选择统招非全日制研究生吗?同样是近70%的网友毫不犹豫选择了不会再读,个中辛酸只有读过的人才懂。知乎上有个楼主扔出一句痛心慰问:“非全日制的研究生们现在你们怎么样了?”首赞“XCPP”网友除了回应“极度痛苦,非常后悔”之外,还加了一长串的事实例证——“非全的培养实在太有‘含金量’了”。根据XCPP的讲述,学校对他的要求是前两个学期脱产和全日制的学生一起上课,不仅考试难度和全日制拉上同一水平线,学分要求也比全日制多。考勤、日常作业、课堂展示、论文提交、期末考试一样都不会少,连开学都要按规参加军训,XCPP抱怨的不是课业压力大,而是明明我这么努力修学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尊重。2016年,教育部曾在文件中明确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坚持统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通知,许多人正是冲着它去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如果要来解读“统一标准,同等质量”这句话,那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网络上的义愤填膺,就不应该被讽刺为“狗急跳墙”。首先,非全日制研究生在2016年改革之后必须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和全日制研究生并轨。相比过去的联考,在职人员攻读非全日制研究生的难度直接攀升,在录取这一关就已经把许多学术诚意不足、报考动机不纯的人员筛掉。能够被录取的,基本付出了相当的业余复习时间。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之所以能够在毕业时拿到学历和学位双证书,就是因为“统一标准”四个字在成绩考核环节贯穿始终。从入学录取,到科研成果、学分考试、毕业盲审,每个环节都不会因为所谓的“非全日制”而降低标准。学校用一种最公正的方式完成了“同等质量”四个字的验收。“唯学历论”不是问题的根源真正让非全日制研究生倍感委屈的,不是在校考核的严格,而是出校待遇的不对等。网络上声量最高的讨伐就是几乎所有私企,甚至某些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都将“全日制”这一要求摆上台面,非全日制研究生被粗暴地划归“非”正规、“非”能力、“非”质量,他们作为硕士研究生被莫名其妙撵出了受益圈:某些地方政府的“人才引进”、“优才招聘”、“非普通就业”不面向非全日制;某些城市的落户补贴、人才安居、档案转移不接收非全日制;某些企业的招聘启事明确拒绝非全日制应聘,连下拉选项都消失不见……一系列社会性歧视直接引爆导火索。2020年8月,某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为由回绝,一则投诉激起“非全”群体在舆论场上的集体声讨。这并不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第一次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差别对待。早在去年12月份,某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海南中学的公开招聘中,经过三次公告进入体检环节,这本是一件双方适配、值得高兴的事,后续操作却让“非全”群体挨了一拳:“海南中学及有关部门未征得该同学同意、告知其有关权利,听取申辩,未经过复核程序,未制作公开招聘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未依法送达被处理的应聘人员就取消了其资格。”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的这一投诉,让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群体迅速占领舆论场。这无疑是在暗示“非全”群体修了一个不受待见的学位。“非全”群体的愤怒点不在于读了个“假”硕士,而在于你让我相信了无差别的培养标准,却没有给我无差别的竞争地位。都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毕业的研究生,“非全日制”怎么就成了我不具备某某资格的正当理由?更何况,大多数非全日制研究生所付出的,远不是一句“反对唯学历论”能够补偿的。在教育部的统计数据中,相当大比例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当年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他们不仅要承受高额的学费,还无法申请奖助学金、无法享受学校住宿。大部分学生在这三年时间里选择脱产学习,剩下的迫于经济压力走向临时职场。在家人眼里,“非全日制在读”等同于成人教育、考研失败,在学校眼里,“非全日制”意味着无权享受全日制学生福利。在企业眼里,“非全日制”群体是不明不白的毕业生,既不算应届,也不算人才,“非”字正式发挥否定作用,既然你“非”全日制,那我们公司也“非”你所属。有人觉得这是企业正常的风险偏好选择,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以学历为起点的就业歧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矛头指向“唯学历论”的弊病,是不是就暗示了“非全日制研究生”这一学历掺水?“非全”群体该往何处去一项本来是为了给不同人群提供不同教育形式的善意增设,成为学生们避之不及的鸡肋。非全日制硕士学历在用人单位眼里还不如全日制本科,解聘和拒签事件频频发生,社会认可度低到连政府接收都受阻,投诉、信访、发稿等一系列怒而起之的操作只等来致歉和少数调整。想要解决这种培育和接收的失衡、选拔和后置的失衡、初衷和结果的失衡,或许仅凭相关部门一纸“平等”的提示是不足够的。2013年3月8日,武汉大学2014届毕业生春季校园供需见面会在该校工学部体育场火爆进行,2万学子挤爆见面会。/图虫创意从最原始的意义上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对象应该是在职人员才对,提高考试门槛也只是为了实现“同等质量”,然而政策调整的结果却变成:大部分在职人员无法通过统考初试,应届毕业生退而求其次攻读非全研究生,“双证”的质量是保证了,培养的主体对象却偷换了。有人提出,统考科目是不是应该针对社会人士做出方向上的调整,比如借鉴美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GRE、我国的MBA联考综合能力测试,用一般性通用能力测试来替代业务课考试。比如根据专业的设置,“按照社科类和工科类的划分,社科类增加阅读分析、审辨思维等内容,工科类增加数据处理、计算思维等内容”。难度可以维持,但方向是不是可以调整?针对性是不是能加强?也许这是未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在选拔环节就要解决的失衡。也有人提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最大污点在于名字上的一个“非”字,社会凭证识人,取消名字差异或许能够最快找回“非全”群体丢失的权利。比如说“对达到毕业标准的硕士研究生一视同仁,在学信网及学历学位证书上保持完全一致,避免因差异化而引发误解和对立”。非全日制研究生要面对的栅栏还有很多,将来能不能真正享受到全日制有关的配套政策,能不能走出就业歧视的怪圈,能不能全面落实补贴落户政策,在突如其来的经济冲击下是否不再成为企业最先选择的替罪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很多壁垒要破。参考资料《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区别对待?“一视同仁”呼声高》,新浪舆情通,2020.09.06《一名非全学子对“非全”现状的见解》,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博主,2020.09.06《引爆“非全日制研究生”话题的网友受访:希望能为后人铺路》,钟煜豪,孙嘉璐,澎湃新闻,2020.09.03《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生中“隐形失衡”问题探究》李骐,戴一飞,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02):32-38.今日互动你怎么看待,非全日制研究生面临的待遇?撰稿 | 峥峥编辑 | 秋裤排版 | 瓜子* 未标注来源图片来自网络原文首发于《新周刊》旗下公众号“有间大学”

妮娜

我国研究生教育将聚焦关键领域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胡浩)教育部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为确保《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并将予以重点推进。其中包括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大专项行动”中,有三项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两项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两项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两项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他介绍,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此外,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将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将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据介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完)

相乐

我国研究生教育将聚焦关键领域超常规培养紧缺人才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记者胡浩)教育部22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为确保《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取得实效,教育部研拟了“十大专项行动”,并将予以重点推进。其中包括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十大专项行动”中,有三项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两项着眼于战略支撑和高端引领;两项着眼于夯实基础,培育核心竞争力;两项着眼于固本培元,深化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他介绍,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行动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组织“双一流”建设高校和一流企业(院所),统筹一流学科、一流师资、一流平台等资源,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作出贡献。此外,基础学科深化建设行动将支持一批事关原始创新支撑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学科,以及具有极高保护传承价值的“绝学”、冷门学科,深化科研组织和评价体系改革,健全投入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夯实长远基础。博士生教育提质行动将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差异化扩大博士生规模。据介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名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到300万人。来源:新华社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臣者

考研:研究生有多“值钱”?看看我国研究生的人数和比例就知道!

随着一批专科院校升本科,原有本科院校大扩招,再加上三本院校相继成立,现在的大学本科生已经可以说是“遍地走”。随着本科招生人数的增加,高考本科录取率也屡创新高,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可以想象,以后的高中生不用担心考不上大学,高校应该担心招不到学生。本科生“烂大街”,那么研究生又是怎样的呢?研究生学历“值不值钱”呢?看看研究生人数占我国总人口的比重你就知道了!1995年之前,我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可以说是“寥寥无几”,1995年以后,研究生招生人数开始增加。从1995年以后,虽然每年的报名人数有反复,但是招生人数一直呈现增长的态势。以1995年为例,当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15.5万,录取人数为4万。而到了去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238万,录取人数也是创下了新高,达到了60多万。今年的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还没出炉,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可以推测,报名人数预计将突破250万人大关,录取人数也将突破70万。研究生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于是有些人觉得研究生学历也开始贬值,甚至说研究生也是“遍地走”,然而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首先来计算一下我国目前现存的研究生人数,因为1995年以前的研究生人数太少且不便于统计,我们主要统计1995到2018的研究生人数。根据1995年到2018年的研究生招生人数数据,我们进行加总,总人数大致为771万人,也就是说我国目前拿到研究生学历和研究生在读学生的人数加起来总共为771万人。而这771万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大致为0.55%,比例可以说是非常低了。我国总人口中,有研究生学历的人口比例如此之低,说明了我国的研究生还是挺稀缺的,研究生的含金量毋庸置疑。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研究生和硕士是一回事,其实非也,研究生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硕士研究生,一个是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不单单指硕士,博士也是研究生!这些天是硕士研究生报名的日子,10月31号研究生报名就要截止,所以打算报考研究生的学生要看好时间抓紧时间报名了。

始卒若环

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仅2人,今年硕士扩招至百万规模

资料图。新华社发(曹正平 摄)今天上午, 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并介绍“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十大专项行动”有关情况。有记者提出,近年来研究生规模逐步扩大,2020年又扩招了18.9万人,扩招的同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要通过供给精准、硬件配套、软件提质、监管到位等措施,保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另外,教育部即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洪大用说,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一百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他分析,我国目前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来看,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与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还有差距。”另外,他也坦陈,扩招以后,必将对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挑战,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委,共同努力,确保质量型扩招方向不变、质量不下降,未来将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第一,确保供给精准。今年的扩招计划,重点向关键急需学科倾斜,向专业学位倾斜,向中西部地区的培养单位倾斜。下一步,教育部还要结合今年的学位授权工作,在确保质量的条件下,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向专业学位、向关键学科增加授权点,由此给供给的精准提供充分保障。第二,硬件要配套。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积极筹措资源,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第三,软件要提质。软件主要分成两块,一块是导师队伍,一块是人才培养模式。在导师队伍方面,目前全国有46万研究生导师,即将下发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配套文件当中,对导师岗位管理和指导行为,以及导师培训等都做出了相应的政策安排。一块是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教育部即将发布《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规范研究生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于学术学位,教育部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促进学生在学期间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相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第四,监管要到位。在质量监管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和制度设计,压实培养主体责任,加强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加强学风建设,确保研究生教育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不下降,持续有提升。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任敏编辑:匡峰流程编辑:王梦莹

挠挑无极

教育部: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1000多万博士硕士

@微言教育 9月22日消息,9月22日,教育部举行第三场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说,70多年来,我国累计培养了1000多万博士、硕士,今年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原题为《教育部:70多年累计培养1000多万博士硕士》)(来源:@微言教育)

不若休之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4种分类方法

我国硕士研究生的4种分类方法研究生教育属于国民教育序列中的高等教育,又分为两个层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种类比较复杂,可以从以下角度划分。硕士生按其学习方式分为全日制硕士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生两种。前者指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全日制学习的研究生;后者指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按学习经费渠道不同划分。招生单位培养硕士生的经费来源分为中央(地方)财政拨款、用人单位委托培养经费和自筹经费等。由中央或地方财政拨款培养的硕士生,分定向和非定向两种。定向生按定向合同就业;非定向生可按所在招生单位推荐、本人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办法就业。委托培养硕士生的培养经费由用人单位提供,毕业后按委托培养合同就业。自筹经费硕士生的培养经费由招生单位在培养条件、指导力量具备的前提下,用指导教师的科研经费,或向社会多种渠道筹措解决。学生毕业后按自筹经费培养合同就业,合同中没有规定就业去向的,通过“双向选择”办法就业。按照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可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规格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在培养目标上各自有明确的定位,因此,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按照考试方式分类划分。硕士生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进行。初试分为全国统一考试、联合考试、单独考试以及推荐免试。全国统一考试中部分考试科目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命题。联合考试是教育部批准的特定学科(类别)、专业(领域)的部分考试科目由全国统一(或联合)命题的考试。单独考试是经教育部批准的部分招生单位,为符合特定报名条件的在职人员单独组织命题而进行的考试。推荐免试是部分高等学校按教育部规定推荐本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确认其免初试资格,由招生单位进行复试的选拔方式。

千堂

2018年我国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的18所高校汇总,看你们省都有谁!

2018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规模达到了3699万,总体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今年的应届生毕业数量也高达820万人,为了缓解大学就业竞争压力,提高自己的就业优势,近三年来,我国大学生考研人数正以平均15%的速度增长,2016年考研报名人数为176万人,2017年就突破了200万大关,达到了201万人,而2018年的考研人数更是高达238万人,可见大家的考研热情之高。既然大家都选择考研,那么对于高校来说,这么大一块蛋糕来说,每一所学校都在盯着,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100多所985和211大学几乎培养了我国七成的博士和硕士人才,但是当时的博士和硕士并不是太多,当本科教育成为大众教育,硕士教育成为精英起点教育时,我国很多省属重点大学开始纷纷申报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而且,具备博硕士授权点一直被认为是本校专业建设受到了国家的认可,下面我们就来看看2018年我国新增硕士授权点的18所高校情况。一般博士授权点高校还是以大学为主的,但是目前在争取硕士授权点方面基本上就是以学院为主了。比如今年的厦门理工学院,上海海关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盐城工学院,齐齐哈尔医学院,南昌工程许愿,南阳师范学院,昆明学院,湖北文理学院,榆林学院,衡阳师范学院,钦州学院,贵阳学院,东莞理工学院,合肥学院等15所高校。此外,山西大同大学,临沂大学和大连民族大学也获得了硕士学位的授权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国一共有近3000所高校,对于上面这些学校来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点就是非常大的一次进步,这样未来同专业之内,可以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师资力量等,这样为未来申请博士授权点打下了基础。当然,我们也祝愿这些学校越建越好,为我国培养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