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独家|青年文学“破圈”:意义与方法大运河

独家|青年文学“破圈”:意义与方法

青年文学“破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青年文学与文化工作坊”第一期观察概念的混淆往往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大到引发一场三观不合的互联网狂欢,小到一场无法达成共识的圆桌会议——“混淆”和“麻烦”无处不在。很显然,上面这句话的每一个字中也都存在着“混淆”和“麻烦”:为什么“互联网狂欢”就得是“大”的,而“圆桌会议”却是“小”的?为什么不能“狂欢”,而又为什么必须要“达成共识”?“麻烦”如何成为“不必要的”,不是说“真理越辩越明”吗?当脑海中闪过以上问题时,笔者正置身于一场关于如何“破圈”的文学讨论,努力地听大家谈论的话题,关于《奇葩说》和《吐槽大会》,也关于“大脸油画”和“发了几篇C刊”,以及李汶翰、王一博、吴亦凡等更多听起来陌生的人物;我努力地观察大家发言时的神情,那些或洋溢热情或沉思冷峻的面孔都很好看,但恍惚中看着这些实际年龄都比我大的师友们,心中升起一种“年轻真好”的怪异感——又或者其实我不知道为何要集中注意力又为何分散了心神,但大概知道的是,每当这种游离或割裂的情绪发生,也就意味着我在试图摆脱媒体工具人的身份,而尝试进入精神上的文学在场。和此次会议讨论的主题相关,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破圈”?不讳言地写下这些凌乱不堪的念头,因为它是真实想法。但突如其来的感性变异绝对没有逻辑,它时而充满灵动的象征,时而囿于现实境况显得懦弱,它看似是辩证的、包容的、充满挑战的,但反过头一想又变得庸俗、乏味、让人无所适从。写到这里时我又开始犯难,因为回头数了数已经用了五个“又”字,“纵是温文非尔雅,空发议论欠华章”,表述的重复似乎让文学报道的漂亮变得不再可能。但之前说了要“破圈”,这会儿却向后缩,是否也足见“破圈”之难。他们真的“破”/“出”圈了吗?彭敏在《中国诗词大会》现场“我个人亲身见证‘出圈’的瞬间,都是跟彭敏在一块。”马小淘说到这儿的时候,大家都乐了。的确,彭敏是近年来文学界典型环境中“出圈”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写诗歌,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入职《诗刊》社做编辑,但没和一般的编辑一样,安稳地坐在办公室里编稿子。2015年,彭敏与李剑章组成的“PM2.5”组合,获《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总冠军,获《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季》成人组总冠军;2017年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亚军;2018年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亚军;2020年获《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总冠军……检索彭敏的代表作,也不是大多数诗人都举例的个人诗集,而是一本“励志散文”《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如果单看题目,文学圈的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说,这不就是一碗心灵鸡汤吗?比“心灵鸡汤”更凡尔赛文学的,估计只剩自媒体标题了,试看一二:《击败北大研究生夺冠的武亦姝,她为何如此优秀?》《背了十年古诗词的外卖小哥,成功打败北大文学硕士,如今怎么样了》当我还在犹豫上一句话要不要加个句号时,这些文章的点击量已经又在蹭蹭上升。强烈对比、设问句式、惊叹语气,真是屡试不爽的传播法宝啊。无疑,其中那个被反复击败的北大硕士,就是彭敏本敏,直到2020年他第三次参加诗词大会,在决赛时遇到一个11岁的小学生,才“一雪前耻”:“我使出浑身解数艰难地战胜他,获得了冠军。网友都在我微博上热烈留言说,敏叔你真是老当益壮,臭不要脸(笑)。”一种好玩又不尴尬的自嘲自黑时常在彭敏身上、彭敏的微博上、彭敏的微信公众号上出现,有趣的灵魂真是万里挑一!作为转述者,我应该完成马小淘的叙述:马小淘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部副主任“我跟他坐地铁,有人认出他说你是彭敏吗?彭敏一副名人的样子说我是。还有一次,我们去三里屯吃饭,有一对大爷大妈走过来,在我们旁边窃窃私语说,‘这是彭敏吗?你觉得是吗?我觉得好像是。’彭敏很淡定从他们身边走过,但是因为我真的没有什么名人经历,我很激动,我冲着大爷大妈大喊,‘是!是彭敏!’彭敏不激动,我很激动,大爷大妈还回头跟我招手,我那一瞬间觉得自己像明星助理一样,也挺开心的。刚才我们进来北师大的时候排队,等了大概十几分钟,但是我穿羽绒服一点不冷,彭敏红了以后再也不穿羽绒服,只穿很薄的大衣,所以他等待的时候瑟瑟发抖,我特别高兴,谁让你耍帅,你就活该被冻。”马小淘说完了这个故事之后,在场的众人已经笑得不行了,而我在转述时把最后一句朋友间开玩笑的“那么虚荣”职业性地换成了“耍帅”,并对“活该”是否需加引号忧心忡忡:会不会有诗歌杠精看到这个故事后,也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果断“出圈”呢?补充完了典型彭敏的细节真实之后,仍要继续引用马小淘的话,她实在谈得太好了,这种“好”是活泼搞笑又不失严肃思考的:“之前疫情期间饶翔分享在群里一个女作家,在抖音还是快手上非常严肃地直播读作品,很认真、很投入,还配乐了,我看了以后显示九个人在看,我就退出了。我当时想如果显示十个人看的话我就不退出,因为我的存在可以让她上两位数,我还要给她撑个场面。但是我想,我走了,只不过从九变成八,还是个位数,我就默默离开了。”故事讲完了,对于“出圈”与否,马小淘显然很认真地想过:“有时候我们不是没有一个出圈的心,而是我们到底有什么好的出圈的方式?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短视频时代,但是作为本身没有什么点击量的作家,你有一个抖音、一个快手就有人看吗?如果你很严肃的读诗,只有九个人在看,这九个人可能还是朋友,你其实根本没有出圈,这个意义也不大。”与此相关,众人所谈及的其他三个例子有必要并置于此: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地摊文学,西川认为当时也有些很“破圈”的东西。那时西川认识几个书商,他们道出让书卖得更好的秘密,“特别逗,他们对书简直是非常内行”。书商说,一本200多页的书,读者拿起来大概率会从后往前翻,我们要算准他的手第一次停在什么位置,比如说第120页左右,这时候必须出现床上的描写。一个人不会停一次,他可能继续再往前翻,大概三四十页的时候还会停一下,这时候你必须再出现一次床上的东西,这样的书(这都是地摊文学)一定是好卖的。虽说这是地摊文学书商诲淫诲盗的奸诈销售技巧,但西川反思:西川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这套操作跟写作有关系吗?有关系。当年《大仲马》《基督山伯爵》全是畅销书作家,畅销书一定有畅销的道理,只不过到了今天我们用的是一个新的媒介,这个情况一直都有。”疫情期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领导发现,收听率最高只有新闻节目,因为只有新闻是全社会所有人都关注的,而且疫情期间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每天的疫情发布会。靳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所以当时领导想把我们很多节目拿掉,都做成新闻节目,转播央视新闻什么的。因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东西才没有所谓的圈层,才没有你关注、他不关注,只有社会新闻、国家大政方针才是大家都关注的。“破圈”是让很多人走出自己所谓的小圈子,走出平时关注的圈子、工作的圈子、年龄的圈子,走到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我们做传统媒体工作的人,如果还是一味把比较古老的、古板的东西传播给大家,确实受众会越来越少。”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破圈’是当下最热点的一个话题,像李雪琴、杨笠她们肯定是破圈了,文学界也有很多‘破圈’,比如在座的西川老师和张清华老师,他们都是诗人,也是批评家,于晓丹老师、梁振华老师,都已自然而然地‘破圈’——可能在他们心目中没觉得这是一个圈。”张莉在发言中说了好几次“‘破圈’这个话题特别好”,因为在她看来今天青年文学的写作和文学的圈子都越来越狭窄,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都有哪些“破圈”呢?“比如电影《红高粱》里‘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属于成功的‘破圈’;比如《废都》,一夜之间全国人民都去买,热爱文学和不热爱文学的都去;还有《丰乳肥臀》。这是我那个年纪经历的‘破圈’事件,现在追思,‘破圈’就是一个文化的效应。”“斜杠”及其不满“为什么会有破圈的话题,因为现在的各种专业的壁垒太多了。”和当下大多数写作者更为固定文体创作身份相比,现代文学时期的作家们往往有多重身份,几乎每年鲁迅先生的诞辰日或逝世日都有好事的媒体再次翻腾他“非文学”的那一面,比如:被写小说耽误的美术大师/时尚博主/艺术天才/理科学霸/挖矿专家……看看,他是一个标准的“斜杠青年”了。但鲁迅先生会认为自己十八般武艺精通,是个成功的跨界达人吗?恐怕不会。“当我们说谁谁出圈的时候,可能我们心目中已经有一个圈了。‘破圈’,首先‘破’的是我们的心中之谜。”张莉认为,好的文学一旦被整个文化界都关注的时候,首先说明这个人很有实力,他的著作冒犯一部分庸众,同时也深受各种行内的好评,而不是简单地标记说他“出圈”了,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个圈。特约主持:青年批评家、《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编饶翔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出圈”与“破圈”的定义略有不同,前者强调获得文化上的某种共鸣,后者旨在打破各个圈层之间的壁垒。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意味着行为的主体是一个真正有才情的人。在张清华看来,这要求主体能够溢出自己的职业范畴,并旁及其他领域的工作,同时在传播方面取得更广泛的影响力,寻求更大的公共性。如果说“文学性”是写作永恒不变的主题,那“公共性”的确就是文学常谈常新的话题。如何判断当下的青年写作在整个文化生产、格局、结构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首先就要比较其与上个世代文学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文青”这个词,梁振华的语气中带着怀恋与感慨:在三十年前,“文青”是与普罗大众相比有着巨大的精神优越性的语词,但时过境迁却变成一种无奈、无力、无助的对象。稍加推论,我们目前所谈论的青年写作,“是青年写的文学吗?还是说这是一种青春期的文学?或者是文学青年的文学?”梁振华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所以被称为“文学的黄金年代”,是因为那个时期的文学青年有着敏锐的、先锋的、强大的公共性,对社会事务有着参与的热情,并且能通过自己的行为、文本逆向地去选择甚至影响社会,也包括政治。梁振华编剧、制片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天我们的文青和青年文学在多大意义上还保留这些锋芒?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或者说我们自己认为保留了,找了一个理由说在心里,但没人知道。可既然没有人知道,又谈何锋芒和公共性呢?”主动收敛是谓“藏锋”,或有再斩天幕的可能,但实际上往往是被动“风化”,失去了锋芒之后只能钝刀子割肉,徒劳无功。“我们今天已经被青年文化全面包围,二次元文化、ACG文化都已经变成今天的准主流文化。文学变成边缘地带,以前的主流文化被边缘化,青年文化早就不是雅文化,而且通过微博、通过自媒体的发酵叠加效应,它已经不需要‘破圈’,青年文化现在是过剩了。”对于文学在当下的文化传媒中变得没有尊严,梁振华有些担忧,“今天许多的精英知识分子依然在高筑‘审美高度’的壁垒,人为设置的屏障阻断了文学的大众传播”。在这个意义上,“青年文学”或许需要自省:是不是真的有意愿去“破圈”“出圈”,即帮助文学重树时代尊严,也为泛媒介的文化提供文学素养。坦率地说,梁振华的观点很尖锐:从来没有任何人说文学在今天没有力量,只是今天的实体文学显得疲软,“你拿纯文学期刊跟今天的BAT或者芒果TV比一下,它的影响力到底在哪儿?今天实体文学的影响力如此之微薄,我们还不走出去吗?”在这个意义上,“破圈”的锋芒指向的是破除传统文学的舒适圈。时下的影视生产值得关注,其中诸多作品的“文学性”并不像想象中那么低,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知名导演近期都开启了各自的剧集拍摄转向,陈彦《装台》同名电视剧火了之后,立刻传来了其茅奖获奖作品《主角》电视剧将由张艺谋执导的消息,这也将是张艺谋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当下影视作品的社会参与程度绝不逊色于精英文学。“当我们看到《沉默的真相》《隐秘的角落》,难道还认为剧集一定是低水准的代名词吗?中国人审美力低下吗?我觉得十年前的印象早应该画句号了,大众观剧的审美水平在提升。”梁振华认为,正视媒介的历史处境,即影像文化在当下的主体媒介地位,是研究者内心要迈过的一道门槛。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目前的文学界显得太落寞,一直被生活改变,从来没有意愿和能力改变生活。青年文学应该选择有能力去影响时代,去改变人的时代处境,去呼应此前文学被赋予的各种社会、历史、人文和道德功能。“我们这么焦虑的‘出圈’不就是这个原因吗?难道文学就应该不被人关注、文学就是沉默吗?当然文学的寂寞不一定必然是坏事,但也不是一件好事。”作家、编剧、翻译家、时装设计师于晓丹总把文学谈论成文学,就面临着退无可退,而一旦退无可退,则势必需要“破圈”。回到文学的话题,或许可以把“出圈”或“破圈”理解成“斜杠青年”,比如“五四”时期的知识人,他们往往是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也是学者、民主斗士,身体力行地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这种“斜杠”身份在发达国家的艺术界往往很常见,于晓丹前二十年基本在美国生活,回国后的一段时间经常被称为“斜杠”,因为她既写小说,还做服装设计,常有人说她是一个跨界“破圈”人才。但在于晓丹看来,在国外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正常的选择,大家都可以这么选择”。“但是我想对于青年作者来说,根本不是我们不想破,而是怎么破的问题。”马小淘有点怀疑:在“怎么破”之前,得先看看青年作家在不在“圈”里。“你根本没有什么固定的粉丝,你的书在当当和京东上点评数是4,你谈什么破圈?你干了啥、你擅长啥,你自己以为你在的那个圈其他人都不知道,你在谈论破圈?你还是先考虑进圈吧。”对于年轻作家来说,现在俨然也没有到一个在写作的“圈”里很舒适的地步,所以也没有很着急非得要出去的愿望。相较之下,“出圈”的基础是作品得脚踏实地,能对世界有更辽阔的关注和更新鲜的表达方式。马小淘在创作之外还是《人民文学》的编辑,日常发现大量自来稿的主人公,基本就是作家、编剧、记者、文学爱好者,“我觉得这何止是不想出圈,这简直就是划地为牢。”文学界不断缩小,变得圈子化,得到愈发少的社会关注,“但是读作品的时候觉得全世界都在搞文学,因为作品里的主人公都跟文学沾亲带故。跟文学无关的时候基本就是写农村”马小淘自述一年之内曾看过五个不同作家写同样的题材:农村小伙进城打工第一次去嫖娼,看到的坐台小姐是他在农村的初恋女友;而写大学生的基本就是北漂、蜗居、租床铺,写女性就是嫁豪门做小三。甚至最具想象力的科幻小说也正面临题材矮化,离不开对世界末日的幻想。以上这些符号化或传奇性的狭隘想象,透露着作家们对生活的广阔性与丰富性的不信任,马小淘想到,“其实这些稿子里写的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当下生活中最浅表的一部分,也是最虚假和矫情的部分,严肃文学的作家还是要冲破表层的泡沫来反映生活的真相。”敞开心扉,人间值得在会议现场,制片人陈少虹格外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她的年轻,更因为她参与了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制作。陈少虹觉得自己参与《流浪地球》是个意外,但在此之前的确很多人做科幻题材影视都未能成功,这大概是“因为他们没有融合中国的文化进来”。陈少虹说,随着观众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更有知识的编剧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机会。陈少虹青年电影出品人、制片人、策划人“青年文学与时代生活是融合的,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之后,不应该有什么所谓的定义,各个行业的人是相通的,可以放到一块交流的。”谈到破圈,李松睿觉得可以从现实主义本身在当代的命运说起。自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小说的兴起塑造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但随着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再次发生变化。李松睿在近期的研究中探讨了十七、十八世纪人们对于“虚构真实”概念的理解,在十六、十七世纪小说文体刚刚诞生之时,读者要求全部真实,所以这一时期“每部小说开头都告诉你这个作品的内容是我在哪儿捡了一个日记或者捡了一沓书信,或者我听谁讲了故事,他需要一个真实性的证明”。但小说发展到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只能通过虚构来获得,人类的感知模式已经发生变异。而“奥斯维辛”之后,文学家再也无法按照从前的方式写诗,虚构本身的虚假性已经暴露,艺术发展又呈现出“粗糙化”的倾向。“虚构真实”的概念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伴随着不断地“破圈”,艺术创作的方式正在转换。青年批评家、《文艺研究》编辑部主任李松睿不要画地为牢,才能共同交流。姜肖也认为,“破圈”文化现象的产生跟互联网文化的兴起密不可分,尤其需要观察的是互联网节目的影视制作,比如《奇葩说》。姜肖留心于《奇葩说》的核心特点:论辩,源于古希腊文化里的修辞学传统。《奇葩说》把论辩跟精英知识阶层、商业逻辑,还有这两年才火起来的网络综艺文化融合,产生了综合的结果。“它是不同圈层之间的碰撞,甚至造成奇观式的观赏效果。更有意思的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欣赏不同圈层的碰撞?这本身就已经证明我们都呼唤破圈,所以我认为它是更广泛的时代思潮。”在姜肖看来,破圈是重要的大众化传播现象,它是社会文化症候,跟社会分工、新兴产业、多元化选择价值都密切相关,尽管这背后一定有资本逻辑,但它更重要的是一种时代思潮的表征。姜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教师“所以我认为所谓‘破圈’,其本身具有历史化的概念,又是相对于他者而成立的概念,所以才会有‘破’这个动作——不然的话我们就不用破了,直接就是圈里和圈外。”结合专业考察,姜肖判断现在是一个很好的环境——“如果青年作家有对经典化内容和形式的破圈的冲动”——比如这两年频频被提起的作家班宇和王占黑,他们从豆瓣“破圈”出来,获得各类奖项,入选各种选本,被文学界广泛接受,“这其中也涉及媒介转型与小说叙述形态的变化。”讨论临近结束,樊迎春提出了也在我心中打转很久的问题:我们何必“破圈”?是什么让我们觉得“破圈”是实现文学的根本性的任务?是不是以一个非常潮流的概念就能达成古老的目标?在恶补完全三季《脱口秀大会》后,樊迎春最直接的感受是他们始终在强调的是脱口秀这碗饭也不好干,喜剧行业很难做。这种“人生实难终生皆苦”的感受,让她想到了青年博士们聚会时一定要相互吐槽的“你今年发几篇C刊”“你今年拿了几个项目”……但相互安抚、纾解压力、共享焦虑并不是“破圈”之后所希望看到的。观众或许也并不热衷于观赏李雪琴和杨笠与自己身上那份相似的“丧”,而更注目的是她们的高人气与高讨论度——所谓的世俗性的成功。樊迎春总结脱口秀节目的“破圈”,大致因为敢于以举重若轻的方式冒犯、嘲讽和否定日常不太敢公开讨论的东西,这种言说方式可能为当下所谓的青年人提供了一种心里的补偿机制,使大家从中获得一种爽感。此外,脱口秀还试图表达某些价值观,比如李诞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人间不值得”等,试图传递一种所谓“高级”的价值观念。这些特质让人本能地产生兴趣,却也让“樊迎春们”本能地产生警惕:以好笑为根本原则的工具理性、闭目塞听般的世俗性快乐、逃避虽可耻但有用的价值观是否正确?“所以我觉得那些贡献点击量的人,没有考虑过对悲剧性内核的理解。”更重要的问题是,“破圈”之后我们怎么样了?比如某某某的粉丝去豆瓣给某某某的书打低分,为了练手速和增加经验值,这样可以给他的偶像再打高分……“破圈”之后的弊端已经影响到其他的圈层,“破圈”所带来的不仅只有优势。“我们也可以注意当下的青年文化,有李雪琴式的‘丧’,也有吴京式的‘战狼’。我们吐槽的‘九九六’很怂是青年文化,在海淀法院外站了一整天支持弦子性侵案的人们也是青年文化。”樊迎春认为,所以如果青年写作要实现真正的“破圈”,最重要的还是理解和包容世界的多元和复杂,能够明白真正打动人的质素什么,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樊迎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所以如果问我如何破圈,我的答案可能是放下傲慢的姿态,各司其职。因为只有各司其职,只有调动各个圈层真正的本质性的优质的活力,才能让各个圈层映照彼此,找到自己根本性的优势。最重要的还是夯实各个圈层所谓的底线,然后才能产生一些真正的外部性。”检索“破圈”“出圈”“凡尔赛文学”“内卷”等等正在潮流浪尖上的热点词,可以发现文学圈已经对其展开陆续的阐释。近一年前,唐诗人在文章中谈到,要想“出圈”就必须把目光拉回到我们自身的文化现实上里:“作家和研究者都需要主动打破传统的圈子化规矩,从圈外寻找思想资源来维系活力。这活力不是‘活动力’,而是创造力。要有大的创造力,作家和学者就必须‘下沉’,沉到最基础、最真实的生活现实、文化现实中去,发现真正的现实痛点,生成最鲜活的思想话语。是真的创造、有真的思想,‘出圈’就是顺理成章之事。”(《创作“下沉”,批评“出圈”》,《文学报》2020年1月23日)在最新一期的《文艺报》“新力量”专刊中,徐刚将“出圈”列为2020年精神生活的关键词之一,并从创作“出圈”谈到批评“出圈”。徐刚认为纵使当下的文学批评面临着“被时代抛弃的不安”,但也无需为打破圈层壁垒而刻意“圈粉”:“批评固然无处不在,但真正有效的批评,或许有时候只能是少数人的志业。因此,在这样的融媒体时代,批评一方面要拿出改变的勇气,去了解现实,适应现实的变化,但有时候也需要有自己的定力,不能自乱阵脚。”(《出圈——从文学“出圈”说到“学院派批评”》,《文艺报》2020年12月21日)而就在一周之前,作为“2020收获文学榜”系列活动之一的“无界对话:文学辽阔的天空”研讨会上,据说也上演了一场对文学“圈内自萌”的批判与文学“鄙视链”吐槽大会。两篇各具特色的深度报道中,都关注到了何袜皮对文学边界的比喻:那是很模糊的边界,就像是左右滑动的光亮调节器,而非‘非暗即明’的电灯开关”;以及严锋所理解的文学“越界”:越界,并不是“我要成为你”,而是“我要理解你”。(施晨露《文学鄙视链,编剧最底层?》,上观新闻2021年1月7日;罗昕《打破 “圈地自萌”,文学内部对话的可能与限度在哪里?》,澎湃新闻2020年1月8日)2020年12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青年文学与文化工作坊”第1期举办,主题为“我们如何‘破圈’——当下青年文学与时代生活”。“把xx作为方法”之后,突破原有的阈限,进入更开阔的场域,着实是当下青年文学的一种共识。我们寻觅“可能性”,呼唤“真的恶声”,追求不停歇的“文学革命”,一股有效的、活跃的文化力量总归要在适合当下的躯壳里影响社会,这是文学常读常新的常识,更是亘古不变的艰难。让青年们分享这份艰难吧,“破圈”之后,仍有一场场漫长的伊萨卡之旅:它充满冒险,还有发现。

三一

线上读书会|刘慈欣论基因编辑与人类改进

鸦片战争之前的新教东来、西学传入与本土化时间:6月19日(周五)15:00地点:腾讯会议(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IgeVUoIrWo2y)嘉宾: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骛哲(德国图宾根大学亚洲与东方学院博士后)、姚达兑(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末以降西学东传,而清代雍乾后,禁教限商,影响渐微,直到晚清西人破门而入,形势遂为之一变。近代传入的西学,各类知识形态,举凡宗教、科技、天文、地理以及其他人文诸科,曾对中国的现代转型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依托相关领域的学者,北京大学文研院将在“西学知识形态在中国”这一主题下,组织系列研讨,旨在探明近代以降(上溯明清、下迄于今)的西学与中华文明的互动和共生。作为该系列的第一期,文研院第六期“云端论坛”聚焦“鸦片战争之前的新教东来、西学传入与本土化”这一话题。宋元明清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时间:6月19日(周五)18:30-21:30地点:腾讯会议(ID:661990886)嘉宾:雷博(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吴兆丰(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王敬雅(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今年年初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的若干学者倡议,组建了“宋元明清制度、文化传承与融合研讨班”,目的在于增强宋元明清史领域中的跨朝代、跨学科交流。疫情之下,研讨班决定以云端学术研讨会的形式组织展开学术对谈。6月19日晚,云端论坛第八场即将上线,探讨宋元明清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唐诗与题写名胜的相关问题时间:6月19日(周五)19:00-21:00地点:ZOOM会议嘉宾:商伟(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中国文学教授)、陈引驰(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由香港中文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联合研究中心主办的“方法与视野:语言学与文学”系列讲座第四讲,邀请商伟和陈引驰两位教授主讲唐诗与题写名胜的相关问题。此次学术讲座另辟蹊径,就中国文学史常见的议题(题写名胜、自我形象)与体裁(长诗),展开具有贯穿性的观察,在既有的知识框架中,经由概念化的深入分析,提供我们对于唐诗世界的丰富想象。隔离时期的孤独、记忆和救赎——《遗忘通论》的蜂巢世界时间:6月19日(周五)19:00地点:哔哩哔哩、喜马拉雅、阿基米德等主讲人:胡桑(诗人、译者)疫情之下,“隔离”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得主、安哥拉作家阿瓜卢萨在小说《遗忘通论》中,讲述了一个女人将自己“隔离”在家整整28年、一个现代城市中“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周五晚,诗人、译者、同济大学中文系教师胡桑做客陆家嘴读书会,为读者揭开一个充满孤独、记忆和救赎的世界。物理与伦理:笛卡尔与目的论的问题时间:6月19日(周五)19:00-22:00地点:腾讯会议(ID:367966863)主讲人: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外国哲学教研室讲师)“西方哲学与文化”系列讲座第四讲。与自然物理世界不同,笛卡尔认为伦理学与目的论有着内在的关系。我们可以在伦理学中猜测上帝为伦理生活所安置的目的,但是在物理学中,上帝的目的被排除出了研究范围。这说明一方面,上帝的目的无论在伦理学还是物理学中都不可能依靠最强的论证所支持,但另一方面,这种深不可测的目的却在伦理学中可以通过猜测而获得,物理学则不允许这种猜测。这种区别也说明笛卡尔的物理世界与伦理世界具有不同的建立方式和各自的原则。那么问题在于,为什么目的论在物理世界中不能依靠猜测,而在伦理世界中则可以?伦理世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写作这回事》是怎么教会我写小说的?时间:6月19日(周五)19:00-21:00地点:一时瓣课线上微信群主讲人:方悄悄(作家)凝聚了美国畅销作家斯蒂芬·金半辈子写作经验的《写作这回事》,几乎称得上是新手入门的“写作圣经”。6月19日,一时瓣课特邀方悄悄——一位深受斯蒂芬·金影响并践行他的写作原则的小说家,用自身写作的实践与进步来说明:类型小说之王斯蒂芬·金没有说谎,没有花架子,强情节小说就是这样写。卡特制造: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时间:6月19日(周五)19:30-21:00地点:思南书局线上活动群嘉宾:沈卫娟(图书编辑)、付裕(图书编辑)安吉拉·卡特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落窠臼的语言,创造性地重塑了童话和幻想文学的写作形式和语言风格。作家埃德蒙·戈登拜访了许多安吉拉·卡特生前所到之处,写成《卡特制造:安吉拉·卡特传》,为世人提供了一幅无与伦比的作家肖像。周五晚,我们请来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编辑部主任沈卫娟、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编辑付裕,和大家共同分享这本关于安吉拉·卡特的优秀传记,深入了解安吉拉·卡特不平凡的写作生涯与人生故事。辛丑谈判:清帝国是如何终结那场灾难的——重读柯文《历史三调》时间:6月19日(周五)20:00地点:“同光行动|青苑书店”微信群主讲人: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汉学家柯文的《历史三调》以义和团为例向人们解说了认识历史的三条不同途径,即历史的三调:事件、经历和神话。6月19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教授将与大家一起重读柯文的《历史三调》,回顾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晚期清政府,给各位读者带来以“辛丑谈判:清帝国是如何终结那场灾难的”为主题的讲座。危机与领导力:三位美国总统的故事时间:6月19日(周五)20:00-22:00地点:腾讯会议(ID:503987689)、哔哩哔哩(房间号:6075237)主讲人:王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特聘教授)2020年是注定载入史册的一年。新冠疫情、经济萧条、种族冲突,重重危机不断挑战着美国的既有政治体制,也构成了对美国政治领导力的“大考”。王希教授将以美国历史上的三次危机——独立战争、内战和大萧条——为背景,讲述华盛顿、林肯和罗斯福如何在逆境中展示和增长领袖才能,帮助推动美国历史的关键转型,引申讨论当下“体制困境”对总统领导力的挑战。那些在中国的非洲朋友,疫情期间都经历了什么?时间:6月19日(周五)20:00-22:00地点:ZOOM会议(ID:89555198094)嘉宾:MC、安达从外国人居留条例带来的争议,到疫情期间的风波,在中国生活的非洲人经历了什么?这一场讲座,不仅是看到他们、听到他们的过程,也是我们终于开始学习如何与他们平等对话的尝试。本周五晚,欢迎有心人参加“疫情与人”No.3茶话会。宇宙新图景:揭示宇宙奥秘的变革式理念时间:6月20日(周六)9:00-10:30地点:ZOOM会议主讲人:Priyamvada Natarajan(耶鲁大学天文学系、物理学系教授)破解宇宙的奥秘,并理解人类身在其中的位置,一直是人类的本质需要。天体物理学家、耶鲁大学天文学系和物理学系教授Priyamvada Natarajan通过著作《宇宙新图景:揭示宇宙秘密的变革式理念》带领我们追溯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6月20日,她将携其著作在线直播讲解那些彻底改变人类对于宇宙认知的“重大发现”。老舍的语言与幽默时间:6月20日(周六)14:00-15:00地点:首图讲坛直播间、人民直播、快手、哔哩哔哩等主讲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作家)说到老舍,人们自然会想到两个称谓:语言大师、幽默大师。老舍怎样开始写小说?他的文学与生命之路是怎样的?请走进本期首图讲坛·云课堂,听傅光明讲老舍的故事……明清的商人、商业与社会道德时间:6月20日(周六)15:00-16:00地点:中华书局的直播间主讲人:张海英(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明清时期大量商业书的公开出版,对明清商人而言意义重大。它标志着中国商业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商道日趋成熟,商人们开始形成属于自己的行业准则和指导原则,并对从商者进行商业经营、经商技能、组织管理之类的职业教育,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构建带有浓厚儒家文化色彩的商业文化。明清时代民众对商人的态度日趋宽容,乃至“儒商”一说的兴起,与商书中谆谆告诫从商子弟,自觉遵守并践行这些带有浓厚的儒家传统伦理色彩的教诲训诫,不无关联。古代日本天皇与武士:相克还是相生时间:6月20日(周六)18:30地点:腾讯会议(ID:895793641)主讲人:胡炜权(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光启青年说”系列讲座,本讲邀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胡炜权主讲古代日本天皇与武士之间的复杂关系。“谢林-黑格尔学案”与恩格斯哲学思想的起源时间:6月20日(周六)19:00-21:30地点:腾讯会议(ID:605128071)主讲人: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时值恩格斯诞辰200周年之际,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以系列学术讲座和思想对话的形式,表达我们对这位思想巨人的敬意与纪念!此为该系列讲座第二讲。从《边境 近境》开始,认识一个立体的村上春树时间:6月20日(周六)19:00-21:00地点:一时瓣课线上微信群主讲人:巴伐利亚酒神(作家)6月20日,一时瓣课云读书会特邀作家巴伐利亚酒神从村上春树的《边境 近境》说起,联系自身故事,与你重走旅行路。一同在琐碎而有趣的旅行经历中,认识一个更加多元立体的村上春树,畅聊旅行的烦恼与快意。战争史的青春之维:读《比利时的哀愁》时间:6月20日(周六)20:00-21:30地点:上海之巅读书会微信读者群主讲人:李双志(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德语系青年研究员)它被称为是欧洲大陆的《百年孤独》,是《铁皮鼓》在比利时的变奏;这部比利时的灵魂传记,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认定为二战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比利时的哀愁》书写了一个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长与一个国家在特定时代的整体命运。本周六晚,复旦大学青年学者、翻译家李双志将做客上海之巅读书会线上读者群,与读者分享这部倾力七年完成的译作。想要为这些电影里的落魄主角们大声鼓掌时间:6月20日(周六)20:00-21:00地点:大方读者微信群主讲人:把噗(影评人)这是一个人人争做“赢家”的社会,但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却是文学艺术作品最青睐的形象。本次大方读者主题分享活动,就以“闪耀吧,‘失败者’!”为题,聊聊文学作品中的“少数派”,电影里的落魄男女,还有那些生平跌宕、大器晚成的创作者。本期活动,邀请影评人把噗谈谈电影里的落魄主角们。萨特:一位哲学家的文学梦——董强教授讲《萨特文集》时间:6月21日(周日)14:30-16:30地点:京东直播、小鹅通直播主讲人:董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翻译家)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战后法国知识界的一面旗帜,享有“世纪伟人”“世纪的良心”之盛誉。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萨特文集》汇集了萨特创作的全部小说、戏剧、书信及重要文论,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学家萨特的全貌。朝内166文学公益讲座,我们邀请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董强来讲《萨特文集》。周瘦鹃的花木人生时间:6月21日(周日)15:00-16:00地点:中华书局的直播间嘉宾:王稼句(作家、编审)、周全(周瘦鹃之女)周瘦鹃是现代作家、翻译家、编辑家、园艺家,中华书局早期著名编辑。他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受到鲁迅、周作人兄弟的赞赏。除他的小说创作,以“哀情巨子”著名文学史外,还主编《礼拜六》《紫罗兰》《半月》《良友》等名刊,在当时文坛有很大影响。他生平兴趣所寄,在内是盆栽,在外是旅游,两者并行不悖,且都有大量文字作了记录,花木方面有《花前琐记》《花前续记》《花弄影集》等,旅游方面有《行云集》等,但集外文仍是海量的。这次讲座,除一般介绍周瘦鹃的创作生活外,着重于他兴趣的两个方面,从普通人共有的日常爱好出发,平凡中凸现这位文坛前辈的不平凡。论文写作谈时间:6月22(周一)9:00地点:腾讯会议(ID:215668640)主讲人:张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副主编)中国艺术研究院系列讲座,邀请张颖老师来谈论文写作。信息沟通与制度文化:以宋朝为例时间:6月22日(周一)15:00地点:腾讯会议(发送邮件至si_mianlecture@163.com获取会议码)主讲人:邓小南(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信息是决策的依据,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更是如此。帝制时期朝廷获取、筛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决策,进而下达、反馈,是一复杂系统。本讲将简要介绍宋朝君主与臣僚、内廷与外朝、朝廷与地方之间多层多途的信息沟通方式,观察信息渠道的节点与关卡,观察官僚体系运转的内在机制。信息制度的设置,是政治权衡的结果;制度运作的实态,让观察者注意到当时的“制度文化”氛围。王朝时期西南地区的国家整合与社会治理时间:6月22日(周一)19:00地点:腾讯会议主讲人:温春来(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历史学系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论坛,本讲座结合西南地区自身的社会政治传统,考察西南整合进大一统王朝秩序的历史过程,从中揭示王朝国家的治理逻辑以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机制。谁无法呼吸?美国反种族主义抗议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时间:6月22日(周一)19:00地点:腾讯会议(ID:323370160)嘉宾: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冠军(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最近以黑人弗洛伊德遭遇暴力执法之死为触发点,美国掀起了一场“我无法呼吸”、“黑人命贵”为中心的反种族主义运动。这场至今依然方兴未艾的抗议运动,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将深刻影响美国今年的大选和未来美国社会运动和政治发展的走向。本次对话第10期“现代中国与世界深度论坛”,邀请刘擎、白彤东和吴冠军三位精通西方政治与思潮的著名学者,围绕“政治正确”是否正确、身份政治与公民政治的关系、运动对美国大选的影响等热点问题,展开对话与讨论,发出中国学者的独特声音。刘慈欣论基因编辑与人类改进时间:6月22日(周一)19:30-21:30地点:腾讯会议(ID:631327503)主讲人:陈颀(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与李广益老师合编《<三体>的X种读法》的陈颀老师,将在直播中和几位与谈嘉宾一起聊聊刘慈欣的《三体》,以及刘慈欣是如何论基因编辑与人类改进的。谚文史料与东亚史、朝鲜史研究时间:6月22日(周一)20:00-22:00地点:腾讯会议主讲人:丁晨楠(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博士后)厦门大学历史系“多元文明共生的亚洲”青年学者系列讲座,第一讲邀请复旦大学在站博士后丁晨楠主讲谚文史料与东亚史、朝鲜史研究。如何才能像奥巴马一样成为卓越的演讲家?时间:6月22日(周一)20:00-21:30地点:ZOOM会议主讲人:David Bromwich(耶鲁大学英语系斯特林讲席教授)凭借语言的力量就能让事情成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指望它们产生预期的效果,有时,语言也承载着那些并非我们本意的意涵。在6月22日的活动中,耶鲁大学英语系斯特林讲席教授David Bromwich将特别结合古今两个演讲:《凯撒大帝第三幕》(Julius Caesar ActIII)第二场中安东尼对罗马人的讲话(https://www.bartleby.com/70/4032.html)和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1年发表的国情咨文(https://www.nybooks.com/daily/2011/01/28/obama-incorporated/),分别研究讲者如何靠琢磨情绪以安抚和激发听众的兴趣,并探讨语言与人类行动之间的关联。新冠疫情与美国民主的未来时间:6月23日(周二)9:00-11:00地点:ZOOM会议嘉宾:福山(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教授)、John Aldrich(美国文理学院院士、美国杜克大学政治学系Pfizer-Pratt校级杰出教授)、Larry Diamond(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系教授)等随着新冠疫情影响的不断发酵,世界秩序变得扑朔迷离。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内因为族群矛盾和分裂、经济不平等以及移民和环境等问题所诱发的各种冲突不断升级。已经拉开序幕的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则为美国内政中凸显的“大分裂”(Great Divide)格局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此次新冠疫情暴露了美国民主政治中存在的哪些问题?新冠疫情会对美国政治产生怎样的影响?美国民主政治未来将如何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特筹划组织了本次“新冠疫情与美国民主的未来”线上学术座谈会,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就上述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分析特殊时期下美国民主政治的运作特点和未来走势。意大利文艺复兴图像的“方言化”——乔托时代与艺术史中的“父之名”时间:6月23日(周二)9:00地点:腾讯会议(ID:373851972)主讲人:吴琼(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系列讲座,本场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吴琼教授,主讲意大利文艺复兴图像的“方言化”。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历史科学与哲学科学”时间:6月23日(周二)19:00-21:30地点:腾讯会议(ID:570212980)主讲人: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系列讲座之三,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院长臧峰宇主讲晚年恩格斯视域中的“历史科学与哲学科学”。仪式文献:从文本分析到历史重构时间:6月24日(周三)19:00地点:腾讯会议主讲人:刘永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论坛,邀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刘永华,主讲仪式的文献:从文本分析到历史重构。附:线下活动预告杭州|在等待和呼吸间安放爱情——钟求是《等待呼吸》新书发布会时间:6月21日(周日)14:30-16:30地点:拱墅区丽水路58号远洋乐堤港二期单向空间3F文艺现场嘉宾:钟求是(作家)、黄德海(文学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哲贵(作家)离别与等待,失败与救赎。这是一部讲述爱情的小说,里面有青春的激情,也有异国的浪漫;这更是一部记录命运的小说,三个年轻人分别以自己的方式与时代相处交手,期间充满了人性的纠缠和生命的起伏。6月21日下午,《等待呼吸》作者钟求是、著名评论家黄德海、实力小说家哲贵,以及资深媒体人萧耳将做客单向空间,聊一聊文学与爱情,人性与命运……本活动也将同步在单向空间百度直播间直播。西安|“幻灯事件”——意义重大的人生转向时间:6月19日(周五)19:30-21:30地点:雁塔区兴善寺西街66号知无知空间主讲人:田刚(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田刚教授“鲁迅生平之谜”系列讲座,本讲从“幻灯事件”谈鲁迅生命中意义重大的人生转向。(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漫漫看

金铁柳、汪易扬传奇

作者|陶洛诵金铁柳、汪易扬夫妇12020年11月25日,金铁柳和我整整半个世纪再次相逢。我们数十次视频、音频海聊,畅谈,觉得她的经历很有意思,及时记录下来,撰成此文。2下面这段话是她对我自述学画画的其中一段历程:我师从中央美院梅建鹰,西安美院石鲁,北京画院黄胄......当年七十年代西安美院的各专业专家:油画家蔡亮,人物画家王子武,国画家刘文西,木刻家修军,都是任课老师。都是国家级大师。幸运。当时已参加各种画展,油画(画一个新疆姑娘黄昏田野收工在拖拉机车灯下学毛选,可尽显人物和风景表现力)居然在开展第一天丢失。在十冶展览的我创作的系列工人家史,我爸爸去看了,说很吃惊我能画得这么好。西安美院教师去看时说,不用考了,直接招收了。那时最爱画一面墙那么大的油画、水粉画宣传画,工人们政治任务举着遊行用。后来北京中央工艺美院(梅建鹰教授)专门拨了一个工农兵指标给十冶点名给我,十冶背着我直接就给退回去了,还美其名曰,这个大宝贝我们可舍不得放。1978年在北京,黄胄说不用考大学了,和我女儿一起跟着我画画搞创作吧(改革开放后有任务)。我还是考了北师大。对于主要以绘画成就进入世界名人录的金铁柳,为什么在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后,不报考美术学院,而在197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又在198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美学方向研究生?我想,金铁柳认为在陕西美院在十冶办的学习班里,有名师的培训,学了全部课程,自己的水平已达到甚至超过一名美院毕业生。她对苏联的兴趣和对俄语的热爱。所以,她考入北师大不奇怪。1982年毕业,北师大苏联文学研究所,大百科,对外广播电台等单位都要她,但她一心要进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的象牙之塔,学校,系里写了推荐信,她去院里新建的马列文艺研究所考试(笔试,口试)都通过,可说是没有人事指标。费了好一番周折,才进入北京办公地点设在前海西街恭王府里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工作需要更多的美学知识,所以就又进了人大当研究生。3金铁柳在恭王府里邂逅了后来被时人称之为当代的米开朗基罗——集书法,雕塑,绘画,作曲于一身的汪易扬先生,谱写了一曲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金铁柳生于1952年,出身名门,到她这儿是大清恭亲王五世孙。她的父亲是辅仁大学心理系的学生,母亲是北平大学法商学院经济系学生。都是投身到1937年一二·九运动的革命青年,后又都去延安,属359旅王震将军部下。汪易扬先生则是1931年出生在福建厦门鼓浪屿一个贫寒人家的穷孩子,金铁柳自述:“82年我认识我先生时,他还是文艺研究一个默默无闻的音、舞、美责任编辑,只知他21岁时就是福建美协执行主席,是下放21年平反调回京的右派。他是绘画实践家,而在学术理论还在从极左拨乱反正过程中生存,并不易。”金铁柳学习兴趣广泛,在研究美学的同时,涉猎易学、术数学、堪舆学、姓名学多年。她告诉我,汪姓是目前家谱保留的最完整的家族之一。汪字拆开是水王,起源于大禹治水年代,“大禹王从波斯经欧洲新疆请来两位治水专家。治水成功后为长久留下人材,论功行赏,将安徽芒砀山封给了他们,并赐姓水王——汪。古称芒砀山为巨人国,高个儿一米八以上,肩宽长腿,深眼隆鼻,色目卷发。此后汪姓有一支族系延续了这些特征。一米八二的易扬便是其中之一。”金铁柳身高一米六八,窈窕,婀娜多姿,善舞。古代美人的丹凤眼,因为爱新觉罗血统,眼睛向上吊(舞台上京剧旦角化妆后的样子)。她很自豪地告诉我别人称赞她:“那个吊眼啊!”她两条远山黛眉眉梢上扬,两片性感红唇,即使不笑嘴角微微也上翘。单纯善良喜庆。人见人爱。在古色古香的恭王府里,某日某世的格格铁柳,恭亲王五世孙,竟在自己先祖王府的宝约楼(藏宝楼九十九间半)走廊里与英武的易扬相遇,一位贵气逼人的淑女清澈的目光遇到一位异域相貌成熟男人沉郁的目光,双方都有被雷击中的感觉,天雷勾动地火,他们俩当时并不知道,他们日后的结合使中国文坛产生了一对最伟大的画家夫妇!铁柳一头黑绸缎般浓密柔软卷曲的长发飘浮过易扬的肩膀,使易扬如沐春风。铁柳不知对方是何人:“尼摩船长?罗切斯特?还是摩西?恭王府里居然还有这样一位先生,他的眼神让我似曾相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4汪易阳先生的父亲和叔叔为了避免战乱,从老家安徽芒砀县一直南下,到了福建厦门鼓浪屿安家。鼓浪屿是个被迫开放的港口,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建有英、法、德、意大利、葡萄牙、日、美...各国领事馆和建筑。因气候宜人,风光旖旎,许多有钱人和归侨也在此建房居住,鼓浪屿成为海上花园。名气相当于美国的夏威夷。汪易扬先生的父亲在鼓浪屿娶了一位聪明美丽能干的惠安女为妻。易扬出生时,父亲在法国人开的邮局当护卫,母亲在法国人家里帮佣。易扬在得天独厚的国际先进文化的鼓浪屿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受到全方位的熏陶和教育。五、六岁上幼儿园,七岁直接上国办“普育中心小学”三年级。十一岁考入英国人办的教会学校“英华中学”,初中高中共上了六年。易阳的艺术天赋异禀,五岁时的绘画震惊四座。他幸运之处不仅有个看到儿子不凡天才的好妈妈,节衣缩食为他买笔买纸,一个练习本正面用完反面用,涂了一层又一层。还得到富有艺术收藏邻居的赏识帮助。邻居喜欢易扬的天赋和性格,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使用各种油彩,水粉,水彩颜料画画。并看到各种世界名画的画册。易扬从七、八岁时师从鼓浪屿留法回归油画家谢投八(后任福建省师范大学艺术系主任)学习油画多年,受到正规学院派教育。十岁小学毕业曾在古董店当过一年学徒,临摹著名古画,篆刻,掌握了鉴定古董的知识。仙境般的鼓浪屿小岛,又被称为“钢琴之乡”,平均每七户人家就有一台钢琴,从早到晚,仙乐缭绕,耳濡目染,又开启了易扬的音乐才能。易扬跟海归邻居学弹吉他,曼陀铃,钢琴,声乐。易扬邻居丘思明篆刻不仅在国内,在香港也是拔尖的。他的吉他乐队是演遍鼓浪屿厦门的热门乐队(各种节庆,生日派对演出)。福建靠海,闽人喜引亢高歌,易扬从小又练得一副好嗓子。易扬担纲童声独唱,边唱边弹伴奏乐器尤戈累里。丘思明还教会易扬篆刻,拳击和跳水。中国第一个足球队也是出现在鼓浪屿。英国(当时的足球之国)等国船员到港后,都要与英华学校足球队赛球。后来1955、1956年易扬任福建省足球队长。花样跳水也是在鼓浪屿学的,1957年在跳水,跳高,足球项目上,被国家体委评为一级运动员。十一岁时,便在学校开个人画展。而今成为画坛泰斗,雄健凶猛的狮虎独步画坛。汪易扬先生告诉大家:“狮、虎是我少年时期喜爱涉猎的绘画题材。11岁曾在学校校庆时由老师的支持举办了狮虎专题个展,展出的27幅作品全部被学生家长们争购而去。所得款项悉数捐给灾区儿童。其后,狮、虎、鹰、猴随涉猎渐少,一旦兴至,犹能力求笔到神现并使之与人之精神内蕴相融而独显风蕴。”5英华中学里有共产党地下党在活动,出身贫苦的易扬是他们看中的好苗子,易扬在他们的指导下,领导反政府学生运动,被校方开除。地下党给不到十七岁的易扬写了一封介绍信,让他赶快离开鼓浪屿,去投考杭州艺专。易扬含泪告别识大体的父母,到了杭州。杭州艺专的校长是林风眠,他的太太是法国人,赵无极、潘玉良都是那儿的学生,后来都去了法国。易扬以85分的成绩考上了杭州艺专。(中间还有一个插曲,一个富家千金请他捉刀代笔当枪手,替她考了90分)杭州艺专也有地下党,但势力弱,易扬刚到,就赶上国民党青年军去杭艺抓人。杭艺呆不住,易扬匆匆离开,带着地下党的介绍信,去上海地下党势力强的上海艺专学习,校长是刘海粟。历史学家认为,国民党统治时期,只有一样达到国际水平,那就是绘画艺术。上海美专在大画家大教育家刘海粟校长的教师队伍里,聚集了中外艺坛最优秀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如潘天寿、黄宾虹、汪声远、王个簃、谢海燕等。刘海粟先生1929年赴欧洲考察艺术,到有西方美誉的艺术之都巴黎,与野兽派运动的精神领袖亨利.马蒂斯、立体派代表人物帕布罗.毕加索相识、相知、相重。当时巴黎有画廊1500余家,崇尚标新立异,对传统持反叛精神。各国画家趋之若鹜。画作如能在秋季沙龙展览,被视为成功的标志。刘海粟先生在好友翻译家傅雷的鼓励下,送去两幅具有东方艺术特色的作品“前门““休息”应征并被选中,在法兰西观念中引起强烈反映,被称为“东方马蒂斯”。从而开始了和马蒂斯,毕加索的交往。刘海粟校长,虽然不给学生直接上课,但每个星期都有一两个晚上主持艺术讨论。如“今代西洋美术思潮”,“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等等。也向学生介绍在与马蒂斯,毕加索交往中的谈话。他回忆起在马蒂斯六十寿辰大型画展的休息室里,大家一起享用啤酒,牛排,甜点,一面热烈讨论绘画的情景。马蒂斯告诉刘海粟:“我早年就读于巴黎装饰美术学校和美术学院。素描和写实功力很坚实。后来受印象派塞尚、高更和东方艺术影响,感到学院派死板僵化,没有生命和个性。就试着创造一种新的东西来替代。后来我的画风趋向于单纯、狂野和富有装饰趣味。......刚出现时立刻受到四面八方的围攻,后来我们就被称为野兽派了。马蒂斯端起啤酒杯向沉思的刘海粟和傅雷举了一下,摸着自己的长胡须,说:“看来任何一种新的东西出现,总会经历由反对、不接受,到容忍、被接纳、承认、受到推崇这么几个阶段,这几乎是一种规律。”毕加索急不可待地插言:“所以,在我看来,艺术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现在。艺术本身不会革新,改变的只是人的观念和表现方式。整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去创造,而不是去重复。”刘海粟校长不断向学生讲述这些内容,在易扬心中深深扎根,他决心以毕加索等大师为榜样,走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61956年9月,北京中央宣传部和中国对外友好协会属下的媒体“俄文友好报”的资深记者邵锐来福建采访,由福建省美协执行主席汪易扬全程陪同。邵锐发现易扬画作水平超高,且“俄文友好报”又正缺一美编,遂征得易扬同意向北京推荐,易扬顺利从福建调到北京,为“俄文友好报”做出杰出贡献,深受俄国专家与领导群众好评。汪易扬1957年被打成右派,时年25岁,等21年后(1978年)再回京华,已46、7岁。21年里,先在山东济南省委园艺场劳动,1962年5月摘掉右派帽子,分配到河北馆陶县第一中学当老师。这期间,经历过三年饥荒,十年文革,九死一生。他从未停止过学习,从未停止过画画。值得一提的是,在园艺场劳动期间,易扬和社会科学院有成就的学者陈远、马家驹结为好友,。陈远还是权威哲学学刊“文史哲”的主编。马家驹出身大家族,带来一大箱子书,有中外哲学、文学的各种名著。从此,在园艺场的几年里,易扬沾马家驹的光,午间歇晌,晚间挑灯埋头读书。他们在济南新华书店发现出版了“资治通鉴”12集线装版,喜出望外,立即倾囊买下。这二十一年苦难生涯,支撑易扬精神的是陈独秀先生的一副对联。那还是他在上海美专上学时去刘海粟校长家请教问题看到的:行无愧祚心常坦 身处艰难气若虹上方题海粟先生雅教 独秀还有就是易扬母亲对他的教导: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千万千万不要想不开!妈等着你!7大地回春,1978年,易扬回到久违的北京,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艺研究”杂志当编辑,金铁柳于1982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同一个单位,二人在恭王府迴廊相遇......金铁柳正值青春鼎盛时期,父母兄长在改革开放中均任要职。追求她的裙下臣无数。她不仅美貌才华出众,智慧与胆识更是超人,更为可贵的是,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铁柳和易扬的相恋引起轩然大波。他们之间年龄和社会地位过于悬殊。我在古今中外找不到任何一个案例可以与金铁柳相比。对于物质,铁柳十七岁时有句名言:“你懂什么?,我们活着,可不是为了钱!”她说这话倒是有底气,小时候,有爹妈罩着。大学毕业有工资,没负担。我问十七岁的她:“那你为什么而活?”她略想了一下:“为了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出来!”她的才能是什么?是艺术家的才能,她热爱绘画,在拘留所里画,我和刘军看。无独有偶,易扬在监狱里一直坚持画。在书的边沿画。千里姻缘一线穿,命运早已为他们的相逢写下注释。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伴侣。更何况,外在的一切,样样契合。除了书法绘画篆刻陶器,易扬会作曲,会引亢高歌,会弹奏多种乐器。易扬高大伟岸,经过风雨历练的英武的相貌深沉凝重。搂着窈窕貌美的铁柳在舞池里旋转,有着爱新觉罗皇族血统凤丹吊眼、挑眉的铁柳身高一米六八,婀娜多姿,从小家族训剑术、武术,善舞。披肩长卷发随风飘逸。“腹有诗书气自华” 。悦耳女中音撫人心脾,好一个青春靓丽才貌双全的美学家!他们永远是舞会里最瞩目的一对王子和公主。铁柳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意中人,她对易扬柔肠万千,深情无限。外人的惊诧眼光可以不管,可是父母方面的反对的确是对铁柳的重大考驗。铁柳先斩后奏,和易扬一边领结婚证,另一边请哥嫂帮忙做父母工作。这就是爱情至上的金铁柳!1982年~1992年,铁柳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出名,被誉为才女,是研究西方后现代派与现代派艺术比较美学的优秀研究论文,是全国电影美学研讨会上对西方奉为现代派鼻祖之一的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玛佐夫兄弟”电影的美学阐释。获硕士学位后任外国文艺研究所“世界艺术与美学”编辑部主任,在各期刊物(包括“当代外国艺术”,商务印刷馆的“外国美学”)上发表各种前卫派艺术美学论文。当时艺研院前辈美学家都很肯定这些文章质量。法国和俄罗斯在莫斯科联合举办的“世界先锋派青年美学家论坛”邀请铁柳作为唯一东方学者代表参会。后来因为院里承担的联合国科研项目“世界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史”指定铁柳负责西方现代派部分撰稿需出国考察而未能参会。那十年在艺研院如日中天。1990年易扬申请从“文艺研究“提前离休,全力以赴搞创作,由于他独创狂草人物画已成功并具社会影响,院领导特批。之后,他们便远离美术界学术界纷争的杂项,潜心于各自衷爱的艺术探索。铁柳1987年曾有机会赴美读博,易扬认为他的现代国画艺术不能离开中国国土。谁曾想5年后,铁柳又放弃了那么难得的中国艺术象牙之塔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体制内指标,而调到山东日照市委组织部(建民办艺术院)去了呢。可正是由于自由之身成就了铁柳之后玄学绘画艺术的独创美学个性。铁柳庆幸自己松绑了体制,阅读了大量术数学书籍,求索而幸遇了多位大师级上师。易扬则除了狂草人物,又研创了狂草山水,并复活中国像形古文字于绘画之中,又再次证实了他的“中国书画同源同功”的论点。同时完成了他多年研究、恢复、发扬、传播的中国五千年前失传的黑陶工艺艺术,在日照(五千年前尧王城出土黑陶旧址)建立了龙山艺术院黑陶研究所和陶艺制作中心,携弟子们创作的“八仙瓶“获法国阿维尼翁金奖。后来易扬成为中国非遗黑陶鉴定传承人的签字人。并协助弟子在日照成立了中国黑陶博物馆,中国黑陶艺术家协会。8金铁柳汪易扬夫妻二人远离尘嚣,多年潜心创作,终于修成正果!当他们把各自的作品向全世界亮相的时候,立即惊艳整个画坛,颠倒了众生,成为最耀眼最夺目的画界双星,有人惊呼:“中国的毕加索出现了!”1987年5月易扬应香港大学和香港大一艺术设计学院邀请去办画展并学术讲学。香港画界,新闻界为【从未见过的狂草人物画】而大为震撼!香港电视台采访易扬时首次将他定性为【狂草画家】。1987年易扬参加中国总工会和日本劳协主办的4人《中国现代美术家代表团》赴日本岗山、广岛、东京三地巡展。易扬的狂草人物画和彩墨画一炮打响。日本松下,三凌等大企业家纷纷高价将易扬展品全部收藏,之后的各站展览易扬只能现场作画现挂展厅,又都当下售出。其功力又轰动一时,居然有狂热粉丝跟着展团一站站走,入住展团所住宾馆,排队预订现场作品,后来时间不够了,粉丝要求【一个字也行】。盛况空前。回国后,易扬因给国家创造了外汇收入而受到了全总的表扬。90年日本重要媒体《朝日新闻》主编(易扬在日画展时未能如愿购得画作)派专人来京3次与他们洽谈去日本长期常住,提供别墅,可将女儿一起带去等,报社作为经济方为易扬办展销售。他们已做好市场调研,有把握双赢。他们考虑,如果只为应付日本市场作画,就没有精力作进一步狂草画美学的研究实践,尽管可能经济收入颇丰。所以婉言谢绝了。在那个年代不为金钱所动的画家估计凤毛麟角吧。1990年春易扬得知国家第一次举办亚运会需要外汇,决定捐献体委精品画作50幅,是知名画家中捐献最多质量最好的。此前在【抢救威尼斯、长城、大熊猫捐献展】中易扬的画卖得最快最好。国家体委因此在新建的国家工艺美术馆为易扬举办捐献画展,展品80幅。每天大展厅里观众满满,特别是外宾众多。易扬一边现场示范作画一边讲解中国狂草画的欣赏。很多国家的大使、参赞多次重复去看展览,特别是俄罗斯使馆的扎哈罗夫(后来任上海国际合作组织秘书长)夫妇(夫人伊琳娜后任普希金博物馆长)和他们的小女儿(现任俄罗斯新闻发言人的扎哈罗娃),就是那时结下的友谊,绵延数十年。国家体育代表团看中易扬另外4幅舞蹈人物(50幅之外的)绝品,说参赛运动员缺少外汇吃牛排,要直接带出国换外汇。他们二话没说决定再捐(尽管以后那4幅灵感乍现的作品再也无法重复)。后来果然顺利换得不扉外汇。之后体委宣传司长说,所获金牌有你易扬的一份功劳。展期1周到期时应观众强烈要求又延期3天。展中有欧洲收藏家看中一幅展品非卖品彩墨《火之歌》,说买断(以后不许重复),绝不讲价。因是【灵感也无法重复】的展品而未舍得卖。展览结束后,夏天,参加剪彩的一位德高望重革命老前辈住院,治疗不甚顺利,说,让万老大(万里大儿子,在体委工作)赶快到汪老师家把展览的《大钟馗》拿来挂病房打鬼!万伯翱旋即电话并驱车取画送去医院,当即挂在病房墙上。之后,老前辈病好后又可以出面代表国家接待外宾了。他夫人高兴让万老大陪同易扬夫妇去家中作客以致谢。进门时她跟铁柳说,小金哪,你说真是钟馗打了鬼,镇了病魔,还是心理作用,反正是钟馗挂在病房后,治疗就顺利了,你看,这不又可以接见外宾了嘛。此事后来传为佳话。很多老前辈效仿,请易扬画大《钟馗》打【鬼】。易扬乐得为大家画打鬼英雄。9金铁柳在照顾协助夫君的同时,也结出了属于自己累累的红花硕果。先看她拥有的头衔:中国艺术研究院美学家、画家,龙山艺术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发展中心、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约理事,和平发展基金高级艺术顾问,世界禅佛书研究会副会长。她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科学中国人 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词典”等典著。她的画作“生命”获“世界学术贡献奖金奖”,“活泼金融”获世界华人艺术全国展大奖,“和谐乐园”获全国美术作品大展赛金奖。她的作品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以色列,俄罗斯,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多国领导人。中外美术界公认,金铁柳创新的“重彩写意”画是别具一格。她将西方现代派尤其是印象派的审美追求和中国写意水墨技法相结合,在90年代曾画出一系列“藏密怯病大手印”,让人心旷神怡,欣喜向上。她的金鱼系列中的“鸿运当头”更具有神奇力量,这幅画是一个深邃的寓言,预示了祖国的经济腾飞,国力的日益强大。藏家买后走运的走运,发家的发家。易扬、铁柳夫妻的画作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美术馆长时间展出,参观人数盛况空前,作品被企业、集团、大机构、收藏家乃至美术爱好者购买收藏。世界从他们的画作中认识到中华文化渊远流长,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高深莫测,认识到儒、释、道精神的玄妙,更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个热爱和平愿意在世界大家庭中为人类做出比历史上更多的贡献的杰出意愿。许多国家把易扬、铁柳的画作当做中国的国宝。2019年5月21日,马尔代夫大使携阿门德、阿福扎两位名画家拜访汪易扬、金铁柳。大使表达了马中友谊和艺术交流,激发艺术创新活力,协同发展的愿望。最后,必须一提的是,我在看北美“北风窗”记者采访金铁柳的录影时,在铁柳旁边坐着一个极其端庄美丽娴雅时尚的女孩,经问,果然是金铁柳的女儿,某艺术学院的高材生,后留校任教并兼职演出。写于2020年十二月十九日完成于2021年二月八日

在人

圆桌|手稿消失的时代,重读茅盾手稿与书法的当下镜鉴

茅盾(1896年-1981年)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他的创作与上海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近日,30页、约九千字的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在上海唐香文化空间展厅展出的同时,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从茅盾手稿看手迹对文化研究的价值”研讨会,结合这一手稿就其文学意义与书法艺术价值进行了座谈讨论。据悉,茅盾在1958年写下的这一手稿是一篇评论文章,全部用毛笔写成。相关学者认为,这一手稿不仅文学意义巨大,从书法角度看,有着典型的文人书法特征,书面整洁、字体隽秀飘逸,呈现出温文尔雅的仪态和清雅不俗的风韵,“当下是一个手稿消失的时代,这件手稿不仅是文学评论家的稿件,也是书法家的翰墨,重读茅盾手稿,对于文学界与书法界都有着镜鉴意义。”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的茅盾负责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组织领导工作,为我国文学事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茅盾一生著述丰厚,有《子夜》、《春蚕》、《白杨礼赞》、《霜叶红似二月花》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同时他也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手稿原件。茅盾撰写的日记、回忆录、书信、小说、诗词、文艺评论、读书笔记、译文等手稿,是了解其创作思想的第一手研究材料,对后世直观了解作家当时的创作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手稿作为文本生成的最初环节,本身也具有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通过手稿与各种印刷本的比对校勘,不仅可以“辨优劣、明是非”,而且可以更好地理解与阅读文本,给深化文学研究提供无可替代的重要学术资源,而手稿的各种笔迹,也能展示出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和创作态度,作家行文运思的过程和情感态度的变化都能从手稿中解读出来。茅盾在1958年写下了一篇名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的评论文章,载于当年的《人民文学》第6期。这篇文章的手稿共30页,全部用毛笔写成,每页纸张长22厘米,宽15厘米,除了纸质微微泛黄外,品相甚好,还附有当时刊发该文的《人民文学》发稿签。这篇9000余字的文学评论,由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文中所涉及的多篇作品,经由茅盾先生的精准而有力的评论,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比如茹志娟的《百合花》、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9篇作品进行评论,每一篇评论都用作品事实说话,详略得当、切中要端,既有肯定,也指出不足。其中,他更赞赏《七根火柴》和《百合花》。对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来说,《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是具有重大文学历史价值的重要文献,而手稿也是一份精彩的书法作品。茅盾手稿茅盾 《谈最近的短篇小说》从书法角度看,茅盾手稿呈现出典型的文人书法特征,书面整洁、字体隽秀,笔迹中体现出温文尔雅的仪态和清雅不俗的风骨,这不仅是文学评论家的稿件,也是书法家的翰墨。除了作家笔迹外,该手稿上还留有编辑的笔迹。以下是研讨会部分发言摘要:茅盾手稿学术研讨会现场罗宏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今天的研讨会由上海大学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承办主持,因为上海大学和茅盾先生有着密切的关联,1923年茅盾先生和陈望道等名流一起加盟上海大学。在整个近现代文化史上,茅盾先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现实写作的重要倡导者。今天的着眼点是他的一篇重要手稿——关于《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我有几个感触。一个是上海目前正在打造三张“名片”,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可以说与茅盾先生都有关联。说到江南文化,南北朝时期北方士族的南渡,构成了江南文化的最早核心主体,茅盾先生的书法受《董美人》影响,既有俊逸的一面,又有典雅的一面。王若飞先生在茅盾先生五十大寿的时候讲,他是中国民族、中国人民最优秀的分子,这个话放在今天的作品上仍然存在。他的这一手稿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伟丈夫”。茅盾手稿展出现场(上海唐香文化空间)茅盾手稿学术研讨会现场汪涌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茅盾和上海的关系非常密切,解放前二十多年茅盾几乎都在上海,他好像曾在商务印书馆,然后编杂志,编《小说月报》,他的朋友圈也在上海。他自己也说过,如果没有在上海从业的经历,可能没有他文学的成就或者地位。他的小说,包括他最典型的小说《子夜》反映的也是上海,从中不难看出他和上海是非常有渊源的。所以我们今天在上海,就他的手稿开这样一个小的研讨会,是特别适合的。就我所知,茅盾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文学,而且是关注社会的人生。 他有一个表述,说文学不能仅仅是像镜子,镜子是照见一个东西,有些被动,有些机械,甚至有些自然主义。他说更应该像斧子,斧子有砍削,形塑一个社会。我们认为文学是反映生活的,生活本身是非常丰富的,反映得过来吗? 还有他立足于都市,写城市也很了不起。尽管对《子夜》这样的作品有不同的评价,反映城市人的心态。而且他不仅仅像张爱玲这样写弄堂的人生,他写写字楼里面的人生也是可以的。中国的现当代文学家很多都是善于写乡村的,写到城市,他们都是没有办法的,非常无力。莫言写城市不怎么样,贾平凹写城市也不怎么样,他是悬在半空的,写到城市的女性说冷淡,其实是因为他偏颇的。他写都市的那些小说,尽管两年一部,每部书的后记里面都说是自己写到今天最好的小说,他写了一部《暂坐》,哪里有这样的词汇?他这些年写的小说,我觉得不行,不喜欢。今天的小说家写都市写得好的还是在上海。再说到这份手稿,他对文学的分析,并没有引用西方的文学理论,其实他对西方的理论是精熟的,他的知识很广泛的,但他写这个东西讲话是很平实,实实在在的,这就是老辈的风范,让人看得下去。他是从作家谈作家技术性的分析,这在当代文学批评里面也是很需要的,我们现在有的评论家所评的小说是“两张皮”,往往引用各种名词与术语,但茅盾先生的这篇文章不是这样。至于他能够写这样一手好字,写得这么流利,也是一个很特别的功夫。现在电脑的时代,数字化的时代,我们人和人越来越遥远。这样一个故人的手迹,一下子把我们拉回他们当时的情境当中,特别是我们上了一点年纪的人,感觉到快速的岁月流淌,我们想拉回一点东西,这让人有些感动。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戴小京(书法家、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作家手稿对文学研究的价值是很大的。我大学的时候也是读中文的,但是出了校园就不再搞这一行了,后来就一直在书法界了。当年我们上现代文学课的时候,鲁迅的分量特别大,郭沫若与茅盾这些人也有一些分量,1978年还是1979年,我曾经看过一件茅盾的手稿,是毛笔写的,我当时就在展柜里来回徘徊不忍离去,这位作家的字居然写得这么好。当时我们看不出什么家数,什么来历,就是觉得确实写得出人意料,潇洒,而且让人不知来历。但是一看肯定是正规学过的,不像今天很多人乱来的,一看没有路数的,根本不在书法正脉的中间,所谓创新的很多。茅盾先生的这个东西一看,每一笔,他的用笔点画结构,一看就是中规中矩的学过书法的,但你又看不见,过去讲每一笔非得有来历,这是谁的,这是一种迂腐的见解。他这个就是中国书法,在中国书法的正脉中,但你没有办法看出他的家数,这个是比较高级的一种境界了。这次看到这个手稿之后,我有一天晚上在灯下,自己也稍微临写了一小通,试试看,这到底是哪里来的东西,还是看不懂。后来我又研究一下,他自己说过他是初学《董美人》,而茅盾跟董美人差距很大,我理解他自称的“乱写”,不是像现在创新人士的乱写,估计他就是广泛的临写历代古今的各家各派的,他的书法刻画深刻,或者叫“杀字”,不是浮在表面的,不是漂浮的。从这两点,我当时在广州看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他的点划线条之扎实,这一点他肯定是得力于某一家楷书,他在楷书上下过大力气的,结体瘦硬,中宫内敛,特别紧凑。 文人书法中,手札与尺牍中是最自由的,最最放松的,最见人性情的东西。宋代以后,于此尤见学问,与人的气质,见出人的品位。宋以后的书家对此论述很多,特别是崇尚的也就是叫书卷气。所谓书卷气,今天我们讲不是所有文化的人,你的字里面一定都有书卷气的。因为现在说一定说你这个人学历有多高,或者文化有多深,这是一个概念,但是你的品质不好,那你未必能够列入这个行列。在宋人那里,把人的学问和人的品质,把人的心胸放在一起观察。回到茅盾的手稿上,我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可以看得出茅盾这个人的学养,他的心胸,他的文化修养。说到书卷气也好,士气也好,在今天的艺术品市场上有一个很明显的体现,那就是很多专业书法家都卖不过这些文人,这也是很普遍的。前年西泠印社拍卖有一件陈寅恪先生的书信,就是一个信封,拍了100多万。这是文人书法的一个幸事。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馆员、知名近现代文献研究专家):茅盾先生对我们这一辈人来讲是如雷贯耳的大作家。他的作品《白杨礼赞》《林家铺子》等可谓耳熟能详。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在主编一套中国现代作家研究资料集的时候,像鲁迅、郭沫若、茅盾是当时最大的热门。现在很红的像沈从文、徐志摩,当时算是比较冷门的。当然现在这个情况好像有点变化了。实际上从收藏界来说,也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况。我是从小集邮,所以是比较早的介入到收藏圈。记得当时1970年代,当时的书信、手稿在收藏圈不是太看得中的。当然到了今天的情况就不同了,近十几年来涨幅最大的是名人手迹。拍卖市场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最早的是2009年的嘉德春拍中陈独秀给胡适的信,一共是13通27页,当时拍卖的成交价是554万多。2012年12月嘉德秋拍中,我记得当时最受关注的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礼聘书,拍到379万,其他的梁启超的手稿、梁启超的信章都卖到了360多万。 第二个标志性事件,是鲁迅的那封信,一共200多字,拍了664.5万,当时的报道是一个字3万元。这也是非常少见的鲁迅手迹拍卖。到今年10月份,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拍到1.39亿元,是史上最贵的手迹。茅盾这封信,我们这辈人也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只要涉及到当代文学研究,这封信是绕不过去的。一是这篇文章绕不过去,二是文章里面提到的那些作品,很多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绕不过去的。《谈最近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完稿日期是1958年5月12日,是应《人民文学》编辑部的邀请写的,茅盾也写过很多短篇小说,他也是很乐意评论的。 我们对作家进行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文本研究,特别是在今天来讲是越来越重视了。近现代的版本,我个人认为远远比古籍复杂,这里面的版本变化各种各样,有作者自己的反复修改,像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不知道出过多少版本,也有当时的情况下比如说被镇压的,被销毁的,被查禁的,还有政治形势下需要进行某种修改,所以非常复杂,出现了很多版本。我也希望对以后文学的研究,加强对文本的研究。茅盾部分著作周立民(现代文学研究者、上海巴金纪念馆常副馆长):我们在做文学研究也好,做作家研究也好,其实做一个最基本的,或者最传统的,看到它呈现出来的一个文本。手稿在这里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对于我们了解作品的构成,对于作家的写作习惯,甚至于对于后来的修改,手稿肯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如果把这个当做起点,到最后读者能够看到的呈现形式,作为一个终点也好,这个过程里面,尤其是因为有现代出版业,现代编辑业,甚至还有现代审查业的加入,这个过程里面并非是那么简单的从起点到终点,或者是一个直线或者是一个弧线可以完成的,恰恰这里面有非常复杂的过程。这就取决于手稿对文学研究的价值。比如这一手稿,茅盾先生最初写的时候没有加题目的,那个钢笔字可能不是茅盾先生的字,可能是编辑的字。还有一处用红笔改的。还有比如说在鲁迅大量的作品里面,审查机构的修改,当然鲁迅先生也很顽强,鲁迅先生很多书自己印,把修改过的内容又给恢复了,而且恢复的过程加上,告诉大家这些字是被他们删掉的。再如沈从文的《记丁玲》,也是被删得非常多,倘若某一天这个手稿能够问世的话,对于这部作品的完整性就是完全不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手稿,还有原始形态的手迹的东西,已经越来越重要,而且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个重要了。 从茅盾的这份手稿来讲,这应该算是我们一段时期内,或者说共和国文学史中文学评论的一个标准样板。从手稿,能从手迹看到人的心迹。我翻过《子夜》的手稿,尤其是与巴金这样的人比较,差别很大的,茅盾的手稿是很清楚的,巴金的稿子很零乱。这个情况也可以理解,茅盾先生几乎在写作前面都是有严谨提纲的,巴金的很多写作是即兴的写作,第一遍写完之后,可能整体改,而且他大部分的稿子不会做誊清稿的。手稿其实能够看到作家的创作过程,这一点,是后来的排印稿无法替代的。茅盾部分著作与《人民文学》朱枫(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导演):茅盾先生的字很耐看,辨识度很高。虽然说茅盾先生也未必是一个书法家,但是他的字是非常有特点的,特别的儒秀、雅秀。我对书法没有研究,刚才戴老师已经做了精辟的分析,茅盾是从小临过《董美人》。除了他从小的那些书法训练之外,我们说字出其人,可能他字的风格,特别具有辨识度的茅盾字体,和他人的风格,可能也是有关联的。茅盾先生传下的手稿,一是特别的干净,雅秀,第二,他大部分是以楷书的形式留下来的,其实偶有行楷,那也是以楷书为基准的,很少拖泥带水,行云流水,他是非常的严谨,这可能跟他做人的谨言,做人认真是有关的。我也想起茅盾先生年轻时的一段经历,他大概17岁考北京大学预科,发榜的时候没有他,然后隔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收到一份录取通知,上面写的是“沈德鸣先生收”,后来他去查报名表,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他把自己的本名“沈德鸿”写得太花哨了,从此以后,他认为写字一定要清清楚楚,干干净净,这个经历可能对他以后字体的形成,可能多少也会有关联。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茅盾手稿谈作家手稿对文学研究的价值,我可能稍微拓展一点对文艺研究的价值。因为茅盾是一个文化大家,将来可以更拓开对文艺研究的价值。谈到对文艺研究的价值,我就要谈一下茅盾先生和电影的关系。茅盾先生和电影的渊源是很深的,他的一些作品像《春蚕》《子夜》《林家铺子》不仅是现代文学的名篇,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名作。我是在2008年的时候,茅盾先生110周年时,重新改编拍摄了他的《春蚕》,当时和茅盾先生的儿子接触更多,他对《春蚕》的改编非常满意。要说说茅盾先生的手稿和中国电影的关联。我们要讲到茅盾先生的什么手稿呢?是在1962年,他写给夏衍先生的一封信,稿纸写了满满4页,讲的是对电影《早春二月》改编的意见。上一次看到茅盾的手稿是2018年的时候,解放日报办了一个茅盾文献展,我也去看了,看了以后,很震撼,觉得很有教益。茅盾手稿局部缪克构(文汇报副总编、上海市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现在手稿已经基本消失了,当代的作家不太会有这样的手稿,所以在手稿消失的时代,来讨论手稿,就特别有意义。在夏天的时候,我曾经看过茅盾先生的四张手稿,讲到短篇小说,讲到编辑的辛苦,还讲到编辑是否要进修等等。这一本手稿有9000多字,都是茅盾先生用毛笔写的。我们都是读中文系的,对这篇文章是不陌生的,当时对中国当代短篇小说的创作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文章对我的启发也特别大,我曾经有十年时间写过短篇小说,他讲到六七千字的篇幅,用写作,为什么在这十篇里面好几篇选了这样的方式,他可能觉得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比较适合六七千字的篇幅里面,能够更好呈现,而如果用第三人称,篇幅可能还不够。我认为这一点讲得非常到位,包括现在也是这样,用第一人称好像顺了,基本上六七千字就写完整了。短篇小说特别难写,短篇小说产出率很低,短篇小说的稿费非常低,但现在还是有很多作家一直坚持在写短篇小说。还有他对作品文本的处理非常认真细致,包括他有些修改的地方,有些都能看得出来的。西方研究手稿,可以在一个手稿上附七个版本,八个版本,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手稿,依靠现在的技术,可以分析出第一稿怎么写的,第二稿怎么写的。但是看茅盾先生的手稿,它是非常清晰的,基本上一次成稿的。对中国作家手稿的研究,其实远远没有展开。即使像茅盾先生的手稿,包括有些地方做了贴补的,他为什么这样写,还是有深意在里面的,像这样的研究必须要看手稿。看图录也好,而手机阅读,总觉得隔了一眼,但你一旦上手摸一摸,那是完全不同,有一种内心的温润,内心的情感,会有交集,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写作时的那种呼吸。另一方面,在手稿的发掘、研究、流通这方面,也不是很理想。现在其实是拍卖反而带起了研究,希望以后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多,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作家的作品。赵抗卫(上海中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文学博士):因为在中国的文学发展中,有着各种曲折,所有的文学家都有一番自己独特的心路。看茅盾先生的手迹,这么一种平静的心情,有条不紊的叙述,没有任何跋扈的成分在里面,感到他真的是令人尊敬的。当然我们因此也可以研究一下他写这个论文当时的文学创作的环境,这也是一种当时文学思潮和文学环境的佐证。手迹和文学史的研究,其实是很密切的。我们看到的印刷作品和手稿差距很远,或者说有很多可能的差距,涉及到编辑、审稿等。手稿对文学研究十分重要,同时,也可以从手稿中看到当时各种文学和非文学的社会环境对作者的影响。茅盾手稿茅盾手稿顾村言(澎湃新闻艺术主编):陆灏在一篇文章中曾摘录过一段:施蛰存称赞茅盾的书法,说“大有瘦金笔意,想近年临池有得”,茅盾回信说:“我的字不成什么体,瘦金看过,未学,少年时曾临董美人,后来乱写。”对于茅盾先生所说的“乱写”,我个人认为这一方面是自谦,但其实也是说他一直在广泛地临池学习,并非真的乱写。茅盾的书法根基很深,就这一手稿而言,受初唐或隋人小楷影响是比较大的,里面有古意,飘逸,典雅,乍一看,甚至有隋唐人写经之感,他说年少时临《董美人》,确实是可以看出影响,其实书法在民国时期是文人的一项基本功,另外,在学习书法中,读帖非常重要的,结合人格、胸中的文墨与学养,才会形成一种书卷气。郁达夫曾说茅盾的小说偏向于社会性,但从他的书风里面反而感受不到。相比鲁迅的骨鲠、苍劲、周作人的南朝风韵或者沈从文的飘逸文气,他的字感觉还略少一些内藉,但他的字里面有一种刚劲、质朴、挺拔的风格,乍一读,又唯美秀逸。作家手稿对于认识文学与作家的心态非常重要,一方面是有他的文学与文献价值,还有书法价值,这是一个整体。现场看茅盾的书法,我感觉或许是磨的墨,有点淡,上手后确实有一种呼吸感,一种温度,这样的感觉对我们当下的读者来说,是惊喜,但也是一种悲哀——因为一个手稿的时代差不多要结束了。刚才戴小京先生说当下的书法家卖不过文人,其实这是正常的,因为看中国历史上也没有专业书法家的说法,从某种角度来讲,不管看茅盾的书法,看傅雷的手迹,或沈从文,都是书如其人,茅盾在这篇文章中评论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用了“清新俊逸”四个字,他对《百合花》评价最高的,而当时《百合花》只是发表在一个地方刊物上,其实我想,用“清新俊逸”这四个字来评价他手稿的书风,也是恰如其分的,他是江南人,内在有一种清新俊逸的审美追求,他在审美就会看到小说里面清新俊逸的风格。近期出现了不少重要的文人手稿与手迹,其实对当下的作家和书法家都提出了反思:一是对作家来说,现在的作家重书法的,有真正传统文化修养的,并不多,这里面可能还是有文脉的缺失,反观鲁迅、胡适、周作人、沈从文、茅盾那一批作家,都对书法有着较高的造诣,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 另外一方面,茅盾手迹对当下的书法家也提出了一个反思的地方。当代有很多书法家,参加各种协会,举办各种展览,但其实有很多是变味的,不少场面上的书法家缺乏文化,缺乏修养,有些身居高位的协会负责人经常写错别字。所以从这一手稿的分析,无论是作家,还是书法家,还是得回归文化的正脉,无论是文学、书法还是文学评论都应是这样的。从文学评论的角度而言,茅盾这样一篇对短篇小说的评论,可以看得出一种诚恳的态度,而在1958年,他的眼光与身份都在那儿,但他的行文却一直保持着诚恳与质朴,不端不装,没有各种术语,有一说一,真诚自然,这非常不容易。茅盾手稿茅盾手稿张立行(上海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文汇报创意策划总监):我在想,一个学术性的课题,从茅盾手稿谈作家对文学研究的价值,很多专家都牵涉到了市场这个角度。实际上市场不是单单的市场,对任何一个艺术文学,或者精神成果的传播,可以有很多的维度,而学术的维度是很小众的。社会是对市场的维度是很感关注的。比如现在一些年轻人不知道胡适,但他的日记拍了1亿多元,那就会关注了。所以我们不要忌讳市场对文化传播的作用和价值。汤哲明(美术史学者、画家):这一手稿是1958年写的,我是搞画史的,对文学史不是太了解,但里面有一个共通的现象,就是文艺为大众服务越来越走向高潮,从这一手稿里面可以看出来。实际上当时有一个大背景,提倡写短篇小说,别人容易看得明白,当时出了一批新作者,主要的目的是贴近生活。实际上从绘画史的话,这些要求在画史里面也存在的,这是可以相互参看的。就名人的手迹手稿而言,这十几年成为一个大热点,非常热,比如民国时期,政界人士是一个板块,北大校长也是一个板块,左翼的名人手迹相对比较少,还是比较珍贵的,因为很多是国家收藏的,特别是像鲁迅。而茅盾手迹在社会上不多,所以非常珍贵的。我大概从2012年一直在关注名人手迹,包括我自己也参与期间的,包括胡适的那个日记手稿,我是给当时收藏家提了很多建议。刚才说到书法,现在书法分成了两路了,过去的书法实际上就是名人字,因为那时候名人字写得好,这个技能到了民国时发生改变了,书写习惯发生改变了,造成从近代开始,名人从毛笔书法的角度退步了,跟古代比是退步了,如果苏东坡没有名气的话,他的那些书法不会如此重要的。就书法与名人关系而言,在民国以前,不存在这个问题,只要是读书人,本身是从小练字的,到了民国以后,茅盾的字,本身还是有功夫的,很明显,我只看出来一点,肯定是学碑的,但纯粹从书法的角度,民国肯定跟古代书法家相比是退的。而当代书家的更存在尴尬,现在书法家也发现这个痛苦,就提出一个主张,要纯粹变成艺术,于是就看到了有一些人写字像跳舞一样,或者就照着西方现代艺术,其实我看是有很多问题。另外一个,如果把写字纯粹变成一个技术上的写字。在过去电脑还没有出来,跟誊稿子的人怎么区分?他也是抄啊。所以这反过来衬托了手稿的价值,为什么把名人字看得意义这么大,我觉得它的意义就在于此,收藏就是收藏一段历史。当下的书法与民国以来名人书法形成这么大的落差,原因也正在于此。茅盾手稿局部(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忠心耿耿

问道丹青——画家卓愿的花鸟画创作

卓愿,1983年出生,广东揭阳人;2008年7月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10月-2011年10月任广东文艺职业艺术学院《广东文艺研究》编辑部美术编辑;2015年7月毕业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方楚雄教授;2017年7月参加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第五届书法高研班。现为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兼花鸟艺委会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员,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广州海珠区政协书画院特聘画家,广州梅社书画院画家,南沙区书法美术家协会顾问。主要参展:2009年11月《好猫》评为“岭南水城和美家园—揭阳市美术作品展(赴穗调展)”优秀作品。2010年9月《一帘幽梦》入选“第四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编印于《第四届中国花鸟画作品展》画册,中共南明区宣传部、文联2010年9月编。2012年1月《黑猫白猫》参加“芳华正茂——方楚雄师生作品展”,编印于《芳华正茂——方楚雄师生作品集》,安徽美术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2013年10月《密林幽行》获“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编印于《墨韵岭南全国中国画作品集》,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2015年11月于海珠区青云书院艺术馆举办“三同而一---章惜炼、卓願、陈锴生书画作品联展”。2016年3月作品《毛主席梅花诗意》提名“梅社风雅——全国中国画名家梅花作品展”。2016年9月作品《梦里名花相见》入选第三届岭南美术大展。2017年10月《春来紫藤势如泼》《折得寒香第一枝》参加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文化传播委员会成立——暨“一带一路”中国俄罗斯青年画家作品联展。2018年4月作品《风物有信》《美意四屏》参加第八届中国画节当代院风·花间逸趣“传承有道——方楚雄工作室邀请展”。2018年9月作品《铁骨生春》参加“梅社新知——梅社九十周年邀请展”。2018年9月《禾雀花》参加“南粤花格——岭南国画名家笔下的一花一石作品展”。2018年《禾雀花》参加“南粤花格——岭南国画名家笔下的一花一石作品展”。2019年1月在陈树人纪念馆举办“醉花荫——卓愿、谢莹花鸟画作品展”。作品欣赏田园天伦 180x62cm 2017春光 260x100cm 2018闹春光 138x68cm 2018早传春信 68x138cm 2018问道丹青·自序文 / 卓愿我出生于广东揭阳,祖父卓哲生画得一手好花鸟画,父亲卓素铭亦以花鸟画见长,尤长于画虎。我虽庆幸出生于这样的家庭,但我也深知:画好画不是靠祖传的。我很小就被父亲要求学习书法、临摹中国画和写生静物,就这样,我开始懵懵懂懂地涂鸦,并体验到了涂写的快感。偶然机会,我和姐姐卓莎参加了少年儿童中国画大赛,竟双双蝉联星河文艺奖,得到肯定的我兴奋不已,暗暗下决心要学好画画。古风四屏 4x136x34cm 2018风物有信 180x49cm 2018五月黄金果 68x68cm 2016大寿 68x68cm 2016高中毕业后我如愿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倡导“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和注重写生的优良传统,对我的影响巨大并受用终身。后来考上了研究生,导师方楚雄先生便是这一传统的重要传承者和积极倡导者。方老师经常带我们到各地体验生活,引导我们在写生中注重对景物的感受,对情境的把握和提纯。记得2017年某天,我们到惠州梁化梅园写生,刚好下着毛毛雨,方老师提醒我们,梅枝梅干因为湿润越发显得黑亮,梅花娇姿欲滴和梅干的劲拙质朴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梅花和枝干的调子要拉开距离,让画面更有视觉冲击力。在方老师影响和启发下,我们都养成走进大自然的创作习惯。清凉世界 68x68cm 2016倾国姿色 68x68cm 2017秋色佳 68x68cm 2019雄冠吉祥 168x168cm 2018在写生实践中,我对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解亦步步深化,我的体会是:如果我们不单把写生当作一般意义上的收集素材,而是通过写生跟景物交流,进而借景抒情,写生的意义就会显得非同小可。因此,写生不但要表现对象的特征,还要表达自己的感受,诚如石涛所言“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如此,才有可能从经典图式中生出自己的面目。梦里名花相见 180x98cm 2015紫云 215x124cm 2015中国花鸟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可见,中国花鸟画虽绘的是花鸟草虫,但立意却往往关乎人事。因此,“识于鸟兽草本之名”的认识作用和“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不是它的终极追求,而是表达真善美的观念,并通过观众的欣赏接受,作用于他们的精神生活才是其目的所在。这就对画家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花鸟画家除了要熟练掌握绘画语言之外,“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四要素(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缺一不可。陈树人先生在其《人格艺术行简陈曙风一百韵》亦指出:“艺术之为物,神圣而高尚,从事斯道人,品格要隽朗……”方楚雄老师在他从教四十年座谈会上谈到“画如其人,提高画品的同时需要提高人品”,这是老师们经历多年艺术实践后的感悟,也是对我们的殷切期待。我自知阅历尚浅,更须严格要求自己,珍惜光阴,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老少年 138x68cm 2017大硕 215x124cm 2015谢莹和我很荣幸受邀于陈树人纪念馆举行联展,这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此次展出的是我们近期作品,期待师长和专家们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完)静春山 138x68cm 2017胡杨林之约 138x68cm 2017编辑 常青

布老虎

刘雍:通过我的创作历程看中国漫画的变迁

在我学前时期就对漫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里订阅的《新华月报》和《漫画》月刊上刊载的作品使我最着迷。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所以苏联漫画充斥着各种报刊,因此我最早接触到的除了中国漫画外就是苏联漫画。初中时期我开始尝试创作漫画,但是仅用于学校的墙报。直到1962年末我读高三的时候,我的国际时事漫画《紧锁难开》才被省美协主办的《刺藜》漫画窗首次采用。《刺藜》画窗设在大十字百货大搂正面两侧的墙上,可称为贵州漫画家的摇蓝,现今贵州75岁以上的漫画家几乎都是通过这个不起眼的画窗走上创作之路的。我拿到平生第一次的稿费一元五角,又得到省美协当时主管漫画的傅国基老师接见,激动不已。傅老师将一本华君武的小册子《我是怎样想和怎样画漫画的》借给了我,又加上了许多鼓励。我又有20余幅漫画被《刺藜》陆续采用,其中《拔不掉的眼中钉》后来还入选了贵州省美术作品展。从此我进入了我创作的“漫画时期”。1963年我高中毕业,由于家庭出身问题被列为“不宜录取”的范畴,与高等教育失之交臂,成为失业青年。我又向报刊投稿数以百计,却无一被采用,于是起了疑心,找到一位在校的同学,恳求借他的名字投稿,于是连环漫画《狐狸为什么追逐公鸡》一套四幅在1964年《少年文艺》第三期上被刊登出来,当我得知“没有正式职业又非在校学生者的稿件正规报刊不能采用”的内部规定后,从此不再投搞。但是,我将漫画当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未停止创作。1966年到1976年,我对“文化大革命”逐渐由怀疑发展到痛恨,于是开始构想一套组画来表达我对这场祸国殃民、倒行逆施的运动的看法。这组画随着“文革”的进程我前后画了近10年,标题叫《颠倒的年代》,陆续完成了百余幅草图,分为《神的遭遇》、《人的命运》、《当代英雄》三个篇章。其间我在一家工厂工作,有极左分子立功心切,想追查我画的画是否有政治问题,幸亏我灵机一动连夜临摹了一批“大批判”专栏上的漫画拿给他看,这才幸免于难。在我想尽办法之后,终于逃脱了这个险恶的环境,调到一个新的单位。1970年,“四人帮”为了他们的政治需要也搞所谓的“全国美展”,但漫画不在展出之列。我不甘心,硬送去了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化和讽刺苏联通过外援进行扩张的国际时事漫画《东洋镜》和《鱼藏剑》,结果自然是落选。一位贵州高校美术教师由此告诫他的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多掌握几种绘画技能,不要像刘雍只会单打”。这番话不知他的学生听进没有,却一直激励我以后尽量朝“题材多样化、形式手法多样化、材质多样化”的方向去努力。但是这两张落选的漫画给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著名漫画家英韬先生留下印象,多年后他对我说“那次美展我是评委,全国送展的漫画只有你的两幅,不能展出不是画得不好,而是因为当时“四人帮”不准漫画公开发表和展出,不过你这种‘不识时务’的精神倒使我暗暗欣赏。”1976年我从非正式渠道得知江青等人被捕,先是怀疑耳朵出了问题,继而与好友抱头大哭大笑,然后自发地画了许多揭露“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漫画到贵阳街头去张贴。1977年初,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全国“双庆美展”展出了我曾在街头张贴过的两幅漫画:《旗手》和《献媚取宠》,另外还有一件剪纸作品。凭借这三件作品使我后来成为全国美协恢复后的第一批会员。一些讽刺画分别收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批判“四人帮”的漫画集。“四人帮”时期,一方面在“大批判”专栏之上打倒“走资派”的漫画满天飞,另一方面又不准漫画在正式发行的报刊中刊载,也不准参加正规美术展览。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搞阴谋心中有鬼,所以做事就老是遮遮掩掩、藏头露尾。“四人帮”倒台之初,在“左”的惯性下,这个禁令还在起作用,就连批“四人帮”的漫画也不能在正规报刊上刊登。当时华君武、英韬先生等美术界的领导向中宣部提交报告,申请解除对漫画的禁令。这期间,英韬几次给我写信,透露漫画刊物就要复刊了,鼓励我积极创作漫画,为迎接文艺的春天做好准备。不久,“三中全会”召开,对漫画的禁令终于解除,经胡耀邦批准,《人民日报》漫画增刊《讽刺与幽默》创刊了,英韬先生担任主编。我立意为鼓励人们解放思想,摆脱因循守旧积习的漫画《同志,请您换马》在《讽刺与幽默》第二期上刊登出来,而且安排在头版头条的位置,这也是文革后我以本名在正式报刊上发表的第一幅漫画作品。这幅漫画收入了多种全国性的漫画集,而且在人民日报出版的漫画选、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漫画集》都是排在第一页的位置,并在序言中将我列为“最突出的新人”。一直到《改革开放·中国美术30年》纪念画册上这件作品依然排在漫画部分的第一页,这是后话。打倒四人帮以后,我漫画创作的激情有如泉涌,想到以前被剥夺了发表的权利,于是发誓要敲开全国主要报刊的大门,我的漫画开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新华文摘》、《工人日报》、《新观察》、《世界知识》、《文艺研究》等报刊上露面。当然,发表最多的还是《讽刺与幽默》,每期总有一幅甚至两幅。我还一度被借到《讽刺与幽默》编辑部研修并参与编辑工作。当时《讽刺与幽默》与《人民日报》美术组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是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漫画编辑部,选稿坚持只看作品质量不照顾名人、熟人。除了英韬先生外,还有江帆、苗地两位著名漫画家,他们正处于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但只有在稿件不足的情况下才上自己的作品。英韬先生还要和评论家马克先生分别撰写评论文章,点评好的作品,介绍国外的优秀作品,批评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不正之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新时期”漫画的鼎盛时期,《讽刺与幽默》起到了带头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在国际交流、培养新人、推出优秀作品等方面功不可没。我有幸见证了这一过程。当时我画漫画全凭自己的感觉,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深受张光宇先生画风的影响。同时我的画风还留有前苏联漫画的一些痕迹,注重形式和色彩胜于构思,画法比较繁缛。但是英韬先生有不同的主张,他认为漫画的灵魂在构思,画得再好,构思不行,也不能算好作品。颜色也是为了突出构思,尽量简练,能用两个色达到效果的就不要用三个。漫画构思的重要规律是“预料之外、情理之中”,幽默和讽刺在漫画创作中同样重要,经过三位先生的耳提面命,我对漫画的特性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教诲使我始终受益。画风也向民族化的方向转变。编辑部有一套1949年前的漫画杂志,我看了大开眼界,对中国的漫画史才有了更多的了解,见识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漫画的辉煌。我还借在北京的这段时间经常向华君武、丁聪、方成等前辈漫画家请教,也得到广东的廖冰兄先生的教诲,均使我受益匪浅。八十年代我的数十件漫画作品参加全国性的展览,还多次获奖:其中的漫画《两个驭手》在“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优秀作品奖,这件作品批评了“拉改革开放后腿的官员”,由于比较尖锐,当时在贵州美术界受到责难,在获奖和在《讽刺与幽默》头版头条刊登后,自然平息了这场风波。反对封建迷信题材的《神·人·鸟》获得了首届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讽刺苏美两国假裁军的《铁公鸡谈判》获“首届中国新闻漫画奖”、命题漫画《安全》获第十届《读卖国际漫画大赛》优秀奖。九十年代位于巴黎的“世界现代历史博物馆”还收藏了我的二十三件漫画作品。1986年开始,我尝试把漫画的构思应用于雕塑创作,用漫画《呵护》的构思深化成为木雕《孕》(又名《鸽颂》)。当时全国美协的主要领导华君武先生和中国美术馆主要领导曹振峰认为我闯出了一条新路,决定共同为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览,展览于1989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圆厅顺利举办,共展出漫画、陶艺、木雕、挂毯近两百件。标志着我经由“漫画时期”和“陶艺时期”进入“混血时期”。由于我的创作重点逐渐从漫画转移到陶艺、雕塑、壁画等立体造型作品的创作,画漫画的时间就少了许多,另外,中国漫画的主流也从讽刺与幽默变成我不熟悉的以商业目的为主的生活、搞笑、科幻、校园、武侠等题材的软性的、快餐式的漫画,甚至有时和插画混为一谈。传统的漫画报刊有的停刊有的改版,我的老师—老漫画家廖冰兄叹息道:“中国(传统)漫画死了!”我也很少再画漫画。刘雍1944年生,布依族,贵州福泉人。从事雕塑,壁画、挂毯、陶艺、漫画等项创作。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金属工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贵州省政协委员,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先后在中国美术馆以及广州、香港、台北,法国的拉玛特兰、巴黎,奥地利利恩茨市、哈尔普图恩市,美国华盛顿举办个人作品展和个人藏品展,500余件作品被博物馆和收藏家收藏,其中:法国现代历史博物馆76件,中国美术馆89件,中国国家博物馆2件,维也纳大学2件。作品两次获国际奖,九次获国家奖,包括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有专著8部,《刘雍美术作品集》、《刘雍漫画集》、《贵州传统蜡染》、《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刺绣卷》、《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蜡染卷》、《贵州清代土家族民间绘画》等。公共艺术作品主要有:北京八达岭《修复长城纪念碑》,贵州省政府赠香港特区政府礼品——木雕蜡染座屏《苗岭欢歌庆港归》,贵州省政府赠澳门特区政府礼品——铸铜镶宝石《欢乐鼓》,贵州省图书馆外墙大理石浮雕《文字、典籍、图像》。注:本文已获得“经受今生”平台和作者授权发布 。运营编辑:尚小希

沙穆

敢为人先,幽生活一默的百岁漫画家方成辞世

两个月前刚刚度过百年寿庆的知名漫画家方成今天上午9点45分因病在北京友谊医院因病去世,方成之子今天中午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釆访时证实了这一消息。方成先生一直被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他与丁聪和华君武一向并称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先生创作的《武大郎开店》等文人漫画,直指时弊,引发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从此,方成这个名字也在中国家喻户晓了。方成 (1918—2018)他的忘年好友李辉谈及方成先生对“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说,“今天早上9点多听到方老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这是中国漫画界的一大损失。我与方老从上世纪80年代就认识了,当时我是《北京晚报》的记者,那时的美术界的活动比较频繁,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认识了。更为巧合的是,后来我被调到《人民日报》,我们居然住在同一小区、同一栋楼。所以,我一有时间就去拜访他。今天老人的去世,我们的心是十分沉重的,但我今天并不是以悲伤的心情来谈这件事情,对于老人自己来说,也可以说不是一件悲伤的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老人从上世纪40、50年代到80年代所创作的讽刺漫画,比如《武大郎开店》,乃至近年来的一些作品,都对社会、人性起到了针砭时弊、意味深长的作用。而且从这些讽刺漫画里,让我们不断地去欣赏他及他的人格,不断地看出他笔下所表现的当下的社会现状,引发我们的思考。因此,我说方老是不悲伤的,他的作品与精神长青。”方成 《武大郎开店》1979年方成 《相马》 方成 《敢为人先》书法 方成之子提供方成先生的百岁生日方成 (1918—2018)原名孙顺潮,杂文笔名张化。祖籍广东中山,生于北京。漫画家、杂文家、幽默理论的研究专家。1942年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入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1946年在上海从事漫画工作,1947年夏被聘为《观察》周刊漫画版主编及特约撰稿人。1949年任《新民晚报》美术编辑。1951年起任人民日报社美术编辑,专画国际时事漫画。1979年,代表作《武大郎开店》问世,获《人民日报》新闻优秀作品奖,这是漫画作品首次获得该项荣誉。1980年,《方成漫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这是新中国第一个漫画个展,题材多为中国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如钟馗、济公、鲁智深、布袋和尚等。1982年,开始致力于幽默理论研究,至今已出版数十部著作。1986年离休后,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出版有《方成漫画选》、《幽默·讽刺·漫画》、《滑稽与幽默》、《方成连环漫画集》、《笑的艺术》、《报刊漫画》、《漫画艺术欣赏》、《方成谈漫画艺术》等。1988年,获我国漫画界最高奖——首届“中国漫画金猴奖荣誉奖”。2009年,荣获“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曾任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讽刺与幽默》编委等职。1979年文代会期间,华君武(左)与方成在做掰手腕游戏,中间是画家亚明当裁判方成漫画百岁老人方成的新年祝贺方成先生一直被誉为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他与丁聪和华君武一向并称中国漫画界的三老。他以独有中国特色的水墨漫画,将中国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绘形纸上,比如钟馗、济公、鲁智深、布袋和尚等等侠义之士皆栩栩如生。而且方成是“文革”后在中国开办漫画展览的第一人。方成先生创作的《武大郎开店》等文人漫画,具有直指时弊、寓教于乐的功能。随着方成个人漫画展的成功和漫画《武大郎开店》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方成这个名字也在中国家喻户晓了。方成是一位非常多产的艺术大家。自1986年离休至今,每天早起,天天仍如上班,除了画点漫画,还写点杂文、相声、小品和打油诗等等。他仍然每天书写,年均出版两到三本专业书。方成漫画作品精选《家教》《孔明同志,您是哪个大学毕业的?》《猪八戒懒睡处售票》方成画自己方成画自己《不要叫老爷》《官商》《六个和尚》(漫画作品图片均方成之子提供)————————————延伸阅读先生们之方成:这位漫画家,今天百岁了文 | 李辉(发表时间:2017年)生于一九一八年六月十日的方成,今年迎来百岁诞辰。可喜可贺!说来也巧,从九十年代初我搬到报社大院,就一直与方成是邻居。先在南区宿舍,我的楼与他相邻,一住就是十多年。二〇〇三年,我们一起搬到三十六号楼,又是邻居。我住二十二层,他住十层,不是电梯里见,就是到他家里见。方成是个幽默风趣的人。住在南区宿舍时,一天早上,刚刚起床,电话铃就响了。拿起话筒,便听到一个声音,说找某某,一个我很陌生的名字。我忙说不是。对方执著地问:“那么,您是谁?”于是,自报家门。对方不由大笑起来,并赶紧说:“我是方成。哎,你怎么在这里?”漫画家方成(右2)与同事在人民日报社干校劳动时留影。方成这老头真是挺有意思,自己打错了电话,反倒觉得我走错了地方。想必又在构思什么漫画走了神。对于他,发生类似的事情一点儿也不奇怪。他已经不止一次在院子里碰到我便热情地大喊另一个名字,让我无所适从后便是两人开怀大笑一番。在这之前他也曾将电话错拨到我家里,是我妻子接的,他上来就自报家门,弄得妻子忙忍住笑说打错了。不过,这一次他打错电话,我正好有话对他说。头一天,我刚从上海回到北京。在上海时,与贾植芳先生聊天,他谈到四十年代内战时期,在上海时曾与方成等人在一个小弄堂里住过不少日子,但自那之后再也没有机会重逢。他听说我与方成同在一个报社,便让我转告他的问候。方成很高兴听到了贾先生的消息,但随即就说:“我还要问他要账呢!”原来,当年贾先生刚拿到方成的一部书稿准备推荐给朋友的出版社出版,谁知,贾先生很快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书稿从此也就杳无踪影了。我们在电话里讲了好久。没有想到,一次错打的电话,倒引出了颇有意思的这一番对话。方成漫画之一方成漫画之二我和方成同住南区宿舍大院,两楼相邻,直接距离不过二十米样子,我们的阳台相对,我在五楼,他在三楼。有时开玩笑说,如果有急事找他,根本不用下楼,牵一根绳,荡秋千似地就可以一下子荡到他家。我没有写字间,封上阳台,放上电脑,这里就成了我的一个小天地。每当写作时,如果我往窗外张望,常常第一眼看到的便会是方成的阳台。他的阳台上放着书架,很少有人影闪动,这时我就会想,此时此刻这老头保不定又在家里画出一幅佳作来了。九十年代,到了夏天,我们见面最频繁的地方是游泳池。当时他年逾古稀,可是他几乎每天都要游上七八百米,有时甚至上千米。我每次总是急匆匆地游几百米就走人,顶多不过半个多小时,而他则不同。他不是按照泳道方向来回游,而是围着泳池顺边转,不管周围年轻人游得多快,他总是慢悠悠地划动手臂。一圈又一圈,大概总得游一个多小时,方才算罢。尽管他的速度很慢,我还是为他的体力如此之好而惊叹。最令人佩服的还是骑自行车。别看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出门却还是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几年前,他到二十多公里之遥的海淀中关村一带去,都还骑车前往,令人叹服。我问他需要多少时间,他说总得一个多小时,反正慢慢骑,可以多看看。方成自画骑车图。他曾画过一幅自画像,画的正是他骑自行车的“雄姿”,说不上威风凛凛,倒也优哉游哉。他骑在上面,颇显得轻车熟路。他没有往前看,而是脸侧向一旁,厚厚的嘴唇紧抿着,眼睛注视着某一个吸引他的场面。从不显出衰老这一点上,在我认识的人中只有方成可以和丁聪相媲美。丁聪已是八十高龄,可是出门却很少坐出租车,而常常是坐公共汽车。每有聚会,为了准时赶到,他会早早离开家去乘公共汽车。我相信,丁聪也好,万成也好,对于他们,坐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也是观察生活的一种方式。各色人等,生活万象,有意无意之间,可以进入他们的视野,感受着人与事一日日新的变化,从而使自己的笔触变得更加充满生活气息和幽默感。他们的作品,不正是以始终保持着敏锐、奇妙而深受读者喜爱吗?“百家丛书”的《挤出集》。1996年方成题赠《挤出集》。《中国漫画书系》方成卷书影《方成幽默画中画》书影《幽默的水墨》书影。做邻居的好处,就可以很早收到方成签赠的书。《挤出集》、中国漫画书系《方成卷》等,都早早入我手中。方成其实不姓方,他姓孙,本名孙顺潮。他的家乡在广州香山县,一个叫做翠享村的村庄,诞生了孙中山,故香山县改为中山县。方成的村庄据翠享村很近,叫左埗头村,如今简称为左步村。村里三大姓,欧、孙、阮。其中三十年代最有名的,是自杀的影星阮玲玉、抗战期间,东江纵队一个支队的支队长,就是左步村的欧初,后来担任广州市委书记,也是著名的收藏家。三大姓,都有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左步村名声在外的原因。方成大学本科,学的是化工专业,抗战期间在四川毕业后,在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任助理研究员。可是,他却酷爱漫画,在学校办壁报开始学习漫画,抗战结束,他离开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前往上海,漫画事业由此开始。笔名方成,由此诞生,他的漫画一生,已有悠悠七十余年。《方成自述》书影。方成在《方成自述》题跋。为自述一书,方成写了一批签名供选用。十几年前,我为大象出版社策划一套“大象人物自述文丛”,方成怎能不写一本回忆录?找到他,说服他用了一年多时间,写下一本《方成自述》,该书于二〇〇三年出版。老头子对这本书颇为满意。在扉页上写了一大段题跋:李辉兄存正。方成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廿五日你编的这一套自述文丛,除这本外,我还看过两本,都挺好。这本是我出版的几十本书中我最满意的一本,从开本、编排、印刷封面设计各方面都出色。这套丛书的策划真不一般,好写,人也想看。读自述,才知道,抗战之后在上海,方成曾是储安平的《观察》杂志的美编,既为《观察》画漫画,也负责编辑刊物的漫画。两人共事,颇为融洽。现代史上,《观察》是颇有影响的杂志,储安平的才华与遭际,更为它增添了传奇色彩。如今,与《观察》有关的人,编者或作者,健在者已寥若晨星。于是,在我眼里,方成尤显得珍贵了。二〇〇四年,我参与吉林卫视的“回家”栏目,特地陪方成去上海旧地重游,请他寻访《观察》编辑部旧址,漫忆储安平,漫忆远去的往事。方成在《观察》上题跋之一。方成在《观察》上题跋之二。正好我收藏有一九四七年的《观察》合订本,拿去请方成为我题词纪念。没想到,他从第一页的开始写,洋洋洒洒,连续写了好几页,计有两千字。回忆,留恋,为刊物,也为储安平。谨摘录部分如下:李辉要我在这上面写点回忆。那就想起什么写什么吧。从我现在还保存的画估计,我是一九四七年春受聘主持《观察》周刊漫画版的。我保存《观察》第二卷第二期上面印有“观察漫画”字样,这一期是一九四七年三月八日出版的,由此推算出我是在这天前来《观察》工作。但我没在办公室作画。都是在住所画的,编成后才送到《观察》编辑部交储安平先生。我是从大学毕业不久的青年,储先生是复旦大学教授,是一位长者,所以我们之间有如师生关系,谈话不多的。他是留学英国的,估计受英国文化影响,带有英国绅士作风、绅士风度。……我是在大学时为编壁报才画漫画,学会了一些漫画的基本艺术方法,只会画学生生活方面的题材,不会画单幅的政治讽刺画。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后,我从我工作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里保存上海出版的英文报刊上,看到上面转载的英、美政治讽刺画,才知道这种画的画法。这些画都是在二战期间针对德、意、日三国的漫画。我在《观察》上登的漫画,画法和画的风格都从那些漫画学来。一九四七年冬,我回广东家乡探亲,听说上海白色恐怖加剧,不敢回上海,避居香港去了。《观察》这时被查封,工作人员被捕入狱。储安平逃北平,听说他曾藏在徐盈家里。《观察》周刊发行十万零几百份,各省都畅销,听说这是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杂志。成为知识分子最爱看的读物。我到《观察》的办公室送稿时,交给储先生,那时看到这办公室不大,交了稿之后,就回去,没在办公室多逗留,认识的人少。记得只是和雷柏龄见面较多,也记得和林元见过,解放后他在《文艺研究》杂志工作。今天四月我去上海,经人介绍,原在《观察》工作的周兴美先生,他带我去《观察》原来的办公室,现在是一位医师的家。他说,原来只有一张桌子,放在较大的一间里,较小一间只放一张沙发,当会客室。两间加起来也就有约十二平方米的面积。他介绍说,储先生一直和全体工作人员动手干活的,杂志印出来,全体人员一起动手打包,打包之后往邮局送,是日夜操劳的。他又带我去看后来租的一间办公室,比较大,只一间,大约有四十平方米。记得我来送稿时(四七年三月初),所见的是这间办公室,也和先前那一间一样,都在二楼上。现在这间在四川北路一九八二号,已成大药房。最早那间小办公室在吴淞路东兴里四四四弄十四号(以前门牌是十一号)。这间办公室较大,编辑人员日夜工作,晚上就睡在办公室。桌上、楼上、地板上都能睡得下。周兴美先生原在《文汇报》工作。《文汇报》被政治当局查封后,他才到《观察》来,《观察》被查封,他也被捕,关了起来。雷柏龄是卖田产支持《观察》的,听说当了股东,也被捕。解放后,《观察》改为《新观察》出版,储先生还约我作画,那时也见过雷先生,地址在北兵马司胡同。一九五七年,储先生任《光明日报》总编辑时,还约我作漫画,我在《人民日报》工作很忙,分不出时间,他问我能请什么人来《光明日报》工作,我说,现在画漫画的人都有工作,不知能否调动。只有两人当时是在周扬一次讲话后当了专业漫画家,那是沈同衡和肖里,请这两位还有可能。后来知道肖里去了,为《光明日报》作漫画,终于和储安平一起被划为“右派分子”。现在回想起来,储安平之所以想用我的画,很可能是因为我只看《大公报》和《观察》这两种报刊,接受这两报的政治观点,画又是从英国漫画家大卫罗(DAVID LOW)的漫画学来,画法和风格都和大卫罗相近,和米谷、张文元、丁聪等画风不同。后来又知道我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学生,是他能寄与培养希望的画家。这只是我的估计。他曾为此写一篇文章提到约我作画的原因发表在《观察》上。方成二〇〇四年八月卅日十几年过去,重读此文,仍让人感慨万千。历史细节,留存字里行间。岁月,也就这样流过去了。2007年1月陪同黄苗子、方成回中山拍摄“回家”,后面是用牡蛎壳修建的墙。熟悉的黄苗子先生与方成一样,也是香山人。十年前的二〇〇七年一月,为吉林卫视的“回家”栏目拍摄黄苗子回家,这一年,苗子九十四岁,方成九十岁,我陪他们二位重返故里。终于走进方成的左步村,在孙家祠堂前合影,走进阮玲玉故居。此次陪同两个九旬老人,十来天的一路拍摄,现在回想,真是后怕,万一有了闪失,怎么得了?2009年5月丁聪先生去世后,与方成、谭文瑞(池北偶)一起在人民网谈我们心中的丁聪。两年过去,丁聪先生于二〇〇九年五月逝世,人民网请方成、谭文瑞(笔名池北偶,原人民日报总编辑)与我一起,谈论我们眼中的丁聪。谭文瑞先生是报人,也擅长写讽刺诗,他与丁聪、方成都有很好的合作。我们总是喊老谭,从不叫官位,那一代的老报人不喜欢人们叫官职,更喜欢随和的称呼,觉得自己与大家心更近,更亲切。老谭身体本来一直很好,谁料想,二〇一四年夏天,在北戴河报社疗养所休息时,下楼梯,一不小心摔倒,再也没有醒过来,享年九十二岁。2012年10月6日偶遇方成骑车。方成 《自画像——骑车》方成活得很好。几年前,他还在院子里骑轮椅,忽然碰到,我拍下他乐滋滋的样子。方成为丁聪百年诞辰展览题字。在丁聪、程十发故乡上海枫泾,我与程十发、方成合影。去年十二月六日是丁聪百年诞辰纪念,在上海举办展览,我去找方成请他题词,他二话没说,写下大大的八个大字:丁聪百年,漫画一生。这既是展览名称,也印在请柬上。这两年,方成身体不如从前,见到人,想不起名字。一天,在电梯里遇到他,我说认识我吗?他看看,认识。我叫什么名字?他想了又想,没有说出来。只说:“我知道,两个字。”听了,心里还是一阵酸痛。不过,百岁方成每天都写一幅大字,这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的一个好办法。每天看到方成儿子发出的大字,真为他高兴。百岁华诞,匆匆草就此文,祝方成老头健康,快乐!九十五岁方成题写“看云斋”。我 姓李,方成画一幅铁拐李相赠。完稿于二〇一七年六月九日,北京看云斋

感相

吴敢:首届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

1985年4月12—17日,“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在郑州市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古典文学研究室、《文学遗产》编辑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河南省文学学会联合主办。与会人员150多人,提交论文92篇。1985年4月16日全国首届古典戏曲学术讨论会合影于郑州1984年4月在河南省洛阳市召开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时,与会相关人员动议筹备古代戏曲会议并同期成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于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开大学中文系、南京大学中文系、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联合成立了筹备组,并委托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负责日常工作。4月12日下午,会议开幕,邓绍基主持,胡世厚介绍筹备情况,王季思、张庚、龚依群(河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刘问世(河南省社科院顾问)、张文彬(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先后讲话,吴小如、李修生作大会发言。在开幕式上还宣读了孙楷第、钱南扬、任中敏的贺信。赵景深原本与会,但于1985年1月7日逝世,开幕式给予默悼。会议组织有大会发言与小组讨论,在大会发言者还有徐朔方、李平、袁世硕、吕薇芬、曲六乙、黄克、羊春秋、彭飞、姚宝瑄、周华斌、焦文斌。会议围绕中国古代戏曲发展史和作家作品、古代戏曲理论、古代戏曲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古代戏曲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4月15日下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胡世厚作筹备情况报告,通过章程,选举理事会。《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名单》4月16日上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成立大会在紫荆山宾馆礼堂召开。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社科联主席张树德,河南省委理论工作小组副组长马任平,刘问世,张文彬,龚依群先后讲话,决定学会挂靠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那是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学界负责人捷足先登的时代,胡世厚就是这样的领导人。自然,学会具体事宜由副所长王永宽操办,永宽兄亦功莫大焉。正是在这次会上,1984年初即入手酝酿的中国《金瓶梅》学会,在徐朔方、刘辉的极力鼓励下,也已进入实质性筹建阶段。中国古代戏曲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与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的成立,是古代戏曲研究史上一件空前绝后的大事。其开创意义,已由延续至今的学会年会,以及数以万计的研究成果所证实。故将学会首届所有会员、理事、秘书长、副会长、会长开列如下,用供备鉴。《中国古代戏曲学术讨论会与会人员名单》顾问:王昆仑,全国政协副主席;任中敏,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孙楷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吴晓铃,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张庚,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钱南扬,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汉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会长:王季思,赵景深副会长:徐朔方、邓绍基、章培恒、胡世厚秘书长:胡世厚(兼)副秘书长:黄天骥、李平、吕薇芬常务理事:王季思、徐朔方、邓绍基、章培恒、胡世厚、黄天骥、李平、吕薇芬、刘世徳、李修生、李悔吾、沈达人、袁世硕、吴新雷秘书处主任:王永宽理事:王季思,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永宽,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进珊,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邓绍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刘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编审;刘世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宁希元,兰州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齐森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羊春秋,湘潭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曲六乙,中国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吕薇芬,《文学遗产》编辑部主任、助理研究员;沈达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副研究员;李平,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春祥,河南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李修生,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李悔吾,湖北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苏寰中,中山大学中文系戏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吴小如,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吴新雷,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张人和,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教授;张发颖,辽宁省社科院文学所;陆蕚庭,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审;陈多,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周强,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周妙中,中华书局副编审;金宁芬,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洪伯昭,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洛地,浙江艺术研究所艺术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祝肇年,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主任、副教授;胡忌,江苏省昆剧院;胡世厚,河南省社科联副主席;俞琳,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副研究员;段启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讲师;袁世硕,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徐沁君,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徐扶明,上海戏曲学校;黄克,中华书局总编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章培恒,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徐朔方,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竹三,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所长、讲师;黄秉泽,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讲师;萧善因。吉林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彭飞,上海大学文学院外办副主任、中文系讲师;蒋星煜,上海艺术研究所;蒋松源,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焦文斌,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傅晓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颜长珂,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副主编、副研究员。首批会员:么书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卢兴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副主编;李伊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编辑;王卫民,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程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吴书荫、吴毓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研所;孟繁树,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程毅中,中华书局编审;李复波,中华书局编辑;章正续、史美圣、田苗,光明日报编辑;弥松颐,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编室编辑;杨锦海,中国戏剧出版社编辑;李真瑜,北京大学中文系;蔡运长,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蒋志雄,北京市委党校讲师;魏奕祉,北京市戏研所;周续赓,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张燕瑾,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朱印文、吕晓平、周华斌,北京广播学院文编系讲师;张全太,教育部《中国教育报》;马美信,复旦大学中文系讲师;黄强,上海社科院文学所;赵山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商韬,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翁敏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徐川水,上海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陈振鹏,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李梦生,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府宪展,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叶长海,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编辑;宋绵有,南开大学中文系;陈玉璞,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宋常立,天津师范大学中文系;卢文周,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门岿、徐家昌,天津社科院文学所;钟林斌,辽宁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林风,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徐树恒、李月华,黑龙江大学中文系讲师;姚乃文、孟繁仁,山西省社科院文学所;梁归智,山西大学中文系讲师;孙安邦,山西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窦楷、张守中,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冯俊杰,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许金榜、孔繁信,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韩伟,烟台师专中文系讲师;俞为民,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王长友,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蔡敦勇,江苏省文化厅戏研所;王星琦,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车锡伦,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封桂荣,扬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馆长;王永健,苏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泉,苏州大学中文系;卢水石,吴县文化局戏剧工作室;吴敢,徐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麦若鹏,安徽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政,六安市皖西博物馆;钟婴,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主任、讲师;陆小秋,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沈沉,温州市文化局艺术研究室;胡雪冈,温州师专中文科;庄克华,厦门大学中文系;吴国钦,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康保成、薛兆瑞、师飚,中山大学中文系;周国雄,暨南大学中文系;吴金富,汕头大学中文系讲师;隗芾,汕头大学中文系;谭深盛,深圳教育学院;王陆才,湖北大学中文系;杨建文、佘大平,湖北大学中文系讲师;肖作铭,武汉大学中文系讲师;龚依群,河南省社科院教授;杨海中,河南省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张清华、王世声、卫绍生、王钢、葛培岭、韩宇宏、王广西、裴泽仁、王守国、王增凡,河南省社科院文学所;汤漳平,河南省社科院《中州学刊》编辑部主任;李正平,河南省社科院情报所副所长;李允豹,河南省社科院情报所;任守春,河南省社联学会处副处长;郭光宇,河南省戏剧研究所所长;李翎,河南省戏研所《地方戏研究》编辑部;陈抱成,郑州大学中文系讲师;林从龙,郑州市《教学通讯》编辑部;孟庆锡,中州古籍出版社社长;蓝纪先,黄河文艺出版社编辑;王鸿玉,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王洪应,河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王复兴,《河南戏剧》编辑;王鸿芦,中州古籍出版社编辑;袁文娜,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朱光,河南省戏曲学校;毛炳身,开封师专中文科讲师;王开文,周口师专中文科讲师;贾庆申,许昌师专中文科讲师;廖全京,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陈宗琳,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朱光荣,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刘敏,云南大学中文系;姚宝瑄,新疆社科院文学所;胥惠民,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讲师。

二柄

文化中国·中国文化进万家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走进文昌)

各有关单位和经济文化界人士:为总结文化抗疫经验,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文化强国战略,展示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文化事业所取得的成绩,加速文化事业的“解冻”,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广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模范先锋人物。由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主办,海南省文昌市航天国际影视中心等单位联办的:文化中国·中国文化进万家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走进文昌)暨文昌军事题材电影展系列文化活动,于2020年12月23日~26日在海南文昌召开。本次盛会以“共克时艰 砥砺向前 交流互补 奔赴国梦”为主题,邀请各大中央机关部委、全国人大政协、全国行业协会、中外文化艺术界、经济学界、工商界、收藏界有关领导和部分省市县领导,知名书画家、雕塑家、陶瓷紫砂专家、表演艺术家等,以及中央和地方媒体等出席会议,论坛将聚焦近年来的文化热点,解读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方向,共同商讨书画艺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同时针对在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中的先进单位和人物进行表彰。我们诚挚邀请您出席大会,与来自各界朋友齐聚海南,共飨盛会!共享机遇!共造平台!相信在您的参与和支持下,本次盛会将取得更大的成功!文化中国·中国文化进万家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组委会2020年11月1日共克时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国文化进万家2020年会盛典活 动 方 案组织机构:指导单位: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办单位: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联办单位:海南省文昌市航天国际影视中心海南省金盾影视文化演艺有限公司中国楹联学会中宣盛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华夏文化书画专家委员会北京市门头沟书法家协会市区分会北京市写作学会全程媒体:人民艺宣网(http://www.rmyxw.net)支持单位:中国文联中国通俗文艺研究《神州》杂志社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工艺术发展委员会人民手工艺术博物馆北京正念正心国学文化研究院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中国新闻月刊》杂志社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战略合作媒体:人民日报社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新华社半月谈网CCTV发现之旅频道文化部《文化月刊》编辑部中国人物榜网《中国新农村杂志社》《作家报》《科学导报》支持媒体: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半月谈网、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光明日报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化报、北京卫视、中华工商时报、中国信息报、企业观察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美术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视网、中新网、央广网、海外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中工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千龙网、民生网、人民周刊网、北晚新视觉、中国报道网、消费日报网、中华文教网、未来网、新浪网、搜狐网、市场报网络版收藏频道、腾讯网、凤凰网、网易、优酷视频、爱奇艺、千城联播网、人民艺术家网、315新闻摄影家网、新农村融媒体中心等。时间地点会议时间:2020年12月24日会议地点:中国·海南·文昌参会对象:(一)社会各界企业家、爱心人士;有关新闻、文化、诗人、作家等(二)书画家(具有独特创作风格的书画艺术家)(三)工艺美术家(雕刻、农民画、根艺、剪纸、工艺家、非遗传承人等);(四)县乡镇具有特色的名优土特产(包括: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粮油、调味品、干果、茶叶等);(五)保健养生产品(天然保健品、蜂蜜制品、保健饮料、保健酒类、保健茶、滋补品、饮料、药酒、养生食疗、中药美容、药妆、药茶、香包等产品。);(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大会申请说明:(一)VIP贵宾,享有以下安排:1.全程佩戴VIP贵宾证出席各项活动,全程就座VIP贵宾席;2.电视沙龙支持:特邀与会重要领导或学界权威2人、艺术名家3位,主持人1位,开展60分钟电视访谈集体互动。3.视频直播回报:发布现场和内容提供全程直播,并单独剪辑成独立主题。4.媒体专访回报:提供10分钟专访,并免费进行线上宣传报道。5.图文报道回报:特邀与会权威新闻媒体进行专访,结合采访内容进行图文报道。6.享受大会有关领导单独接见并合影留念7.安排大会专题发言(5分钟)8.会议期间酒店住宿费(豪华单间3晚,不宿不退),含会议期间餐费(不餐不退);9.成果展给予半版会报宣传;10.贵宾两幅作品在大会展厅展出;11.颁发“中国文化进万家年度特别贡献人物”荣誉证书及奖杯。(二)嘉宾,享有以下安排:1.安排活动会场嘉宾席就座(设有桌牌)2.视频直播回报:发布现场和内容提供全程直播,并单独剪辑成独立主题。3.媒体专访回报:提供5分钟专访,并免费进行线上宣传报道。4.会议期间酒店住宿费(豪华标间3晚,不宿不退),含会议期间餐费(不餐不退);5.嘉宾一幅作品在大会展厅展出;6.成果展给予1/4版版会报宣传;7.现场可向专家提问艺术交流互动环节;8.颁发“中国文化进万家年度优秀人物”荣誉证书及奖杯。

澄观

文艺生活 (艺术中国)投稿

期刊简介期刊名称:文艺生活 (艺术中国)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主办单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出版周期:月刊国际刊号:1005-5312国内刊号:43-1143/I邮发代号:42-6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文艺生活》杂志创办于2009,是湖南省文化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046,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主要征稿方向: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学、声乐艺术、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教科园地等杂志介绍刊社简介《文艺生活》创刊于1956年,矛盾为其题写刊名,由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自创刊以来,我们竭诚为广大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服务,崇尚名家,扶植新人。《文艺生活》开设《文艺生活·精品故事汇》和《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两版,为不同的读者和作者提供不同的文艺空间。被维普收录。《文艺生活·文艺理论》中旬刊: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艺、声乐舞蹈、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民间奇葩、艺术画廊、文化研究、课教园地、学术沙龙、创新论坛。《文艺生活·文海艺苑》下旬刊:文学品析、艺术鉴赏、世界文艺、历史回廊、说文解字、乐舞歌赋、影视评论、民族文艺、艺术设计、工艺建筑、文教研究、学科园地、理论新探。中旬刊和下旬刊被万方收录。《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艺术中国两版被知网收录。《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杂志目前已停刊,具体复刊时间以杂志社官方消息为准。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栏目设置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学、声乐艺术、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教科园地等投稿须知1.文艺生活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且黑体(副题除外),一般用小二以上字号。2.篇名下署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超过200字。4.文艺生活关键词3~5个。如:关键词成本控制运营管理重新设计。5.基金项目凡须注明项目名称的,用黑体字加圆括号标注,置于正文后、注释或参考文献前。6.文内标题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序号为:1、1.1、1.1.1。第一层次一般为黑体,不加任何标点符号;同一层次的格式须统一。7.数字用法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建国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以圆括号加注公元纪年;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的概数,采用汉字。8.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序号一律为阿拉伯数字,表序与表题居中置于表格上方。9.注释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置于正文尾部,“参考文献”上面。10.参考文献对文章所参考的文献的作者、出处、版本等详细情况的注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