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苍南出来的超牛医生!30岁成温医大最年轻硕导田何

苍南出来的超牛医生!30岁成温医大最年轻硕导

人物名片朱思品,1988年出生,温州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5+2本硕连读班班主任、讲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亚太地区医学杂志编委。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45项发明专利,其中有9项已获批。周一晚上10点多,刚结束一天手术的朱思品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睡四小时左右,他又要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挑战。这个他保持了近7年的节奏,让他完成了从科研小白到大咖的逆袭——大学前3年,不务正业的他忙着拍网剧,考各种与医学无关的证书;研究生面试,他只因一句话让导师钟情,科研小白走上开挂道路——7年间,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了45项发明专利。升博一个月,就达到了博士毕业条件,并在30岁那年成为温医大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上月,他获得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和全国赛脊柱组第一名。医学生的前3年,他忙于拍网剧考证书在去外地读大学前,朱思品从没离开过苍南矾山的那个小镇。繁重的学习之余,朱思品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剧。“积累了不少处理人际关系的‘剧本知识’,却很少有实践。”朱思品笑着说,自己高中是属于比较闷的类型,很少说话,也没有什么能谈得来的朋友。本以为进入大学,生活会变得轻松、有趣,但父母给报的志愿却让朱思品有点泄气:医学生只是从一个高中毕业,来到另一个更苦的高中——“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在那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而我桌上只有厚厚的医学书籍,每一页都是考试范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每天都在为转行做准备。”朱思品在3年中考出了会计证、主持人证、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把跟医学无关的证书几乎考了个遍。除了热衷于考证,朱思品还参加了各种选秀活动,希望能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在参加了一次影视选秀节目后,他开始参与网剧的拍摄。“你去优酷、土豆,还能搜到我拍的剧。”网剧的拍摄地点在上海,离朱思品就读的嘉兴医学院也就四十分钟的车程。在拍剧时,一手剧本一手医学书,朱思品没把成绩落下,还得过几次三等奖学金。面试时,这项能力让他获得导师青睐这种不务正业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大三下半学期,有导演劝他作出选择,朱思品才开始“醒悟”:自己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资源,继续拍剧显然走不远,还是好好读书才是正道。静下心来正经读了两年多的书,朱思品决定回温。当时摆在他前面的有3条路:进市级公立医院当医生,考公务员,读研。“都闯入了面试阶段。”朱思品最后选择了读研,当时他的成绩达到了370多分,超出了清华分数线60多分。朱思品选择的是时任温医大附二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专家徐华梓教授。虽然笔试成绩在20多个考生中排名第一,但是朱思品心中没有底:第一轮面试,他带过去的一堆证书,被徐华梓推到了一边,并向他提了几个问题:有没有做过科研?(没有,大学5年,没进过实验室没进过图书馆。)英语成绩怎么样?(6级,456分。)“英语不是太好啊。”朱思品忐忑地走出面试教室。在复试阶段,导师的问题将涉及专业问题。于是,朱思品找来了上下两册加起来十几厘米厚的《骨科学》,在一个月里不但看完还背了下来。而命运也在这时候悄然改变。复试时,朱思品抽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有关骨折分型的问题。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朱思品的回答超过了标准答案的两种。看着手中的答案,徐华梓教授提醒:标准答案提示是两种。“不,有三种。”朱思品没有犹豫:在《骨科学》的第3章第二章节第114页右下角有提及。翻开书,与朱思品说的一般无二。在成为徐华梓教授的研究生后一段时间,徐华梓告诉了选择朱思品的几大原因:身高183厘米,外形比较帅,符合骨科医生的要求,最主要的是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你是在面试中,第一个敢反驳我的学生。”在徐华梓看来,质疑权威的能力是做科研必须的品质。因此,即使朱思品从没进过实验室,他还是被赋予了重任:去申请一项国家自然基金。从科研小白到200多分的总影响因子要申请基金,首先必须学会做实验。这对一个从没进过实验室的科研小白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朱思品被派到温医大药学院,跟师兄师姐们学习。但是一开始,师兄师姐都不愿意朱思品跟学。有一次,朱思品请求一位师姐在她做实验的时候通知他,允许他在旁边打杂,或者就看一看她的操作也好。师姐口中虽然答应了,但一直等到实验结束,朱思品也没接到师姐的电话。“他们怕我不会操作,污染了他们可能培养了大半年的组织。”从那之后,朱思品每天一大早就蹲在实验室的机子面前,守株待兔。只要有师兄师姐过来做实验,就跟在边上,观察他们的操作、手法,并记录。“至于要点,没有人告诉我,只有自己上手去做了,错了才知道。”很快,朱思品就能上手自己操作,并将一些经验和心得记录在本子上,如组织浸泡多少时间、试剂要调到什么浓度、各种配比是多少……现在,朱思品的实验笔记也成为师弟师妹和学生们争相复印的秘籍。根据他的秘籍,即使是本科生也能很快上手做实验,节省了不少摸索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二阶段,朱思品一篇有关脊髓损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了5分多。这意味着他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让他成功“跳级”直接转博。一个月后,他的另一篇文章在SCI杂志发表,影响因子达到了6分多。这个分数意味着他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条件(博士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在国际顶级SCI杂志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在3分的文章)。2015年,还在读博的朱思品去了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跟着原新西兰骨科协会主席、西澳大学终身教授徐家科学习。在西澳大学,朱思品继续保持着研究生时代保持的作息——每天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两三点,一天的睡眠只保证三四个小时。“只要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待上一两分钟,即使站着也能马上睡着。”而正是凭着这股拼劲,7年时间里,曾经的科研小白朱思品共主持或参加了10个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方向涉及脊髓损伤、骨修复、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45项发明专利,其中有9项已获批。和前辈的脊柱外科医生一样,朱思品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治疗,让瘫痪病人站起来。30岁成为温医大最年轻硕导2016年8月,拒绝了留澳深造的邀请,朱思品回到了温州。在这里,有更适合年轻人放开手脚去打拼的平台,有他的亲人、老师,还有期待将科研转化为临床技术的家乡父老。2017年7月,博士毕业的朱思品进入温医大附二院脊柱外科,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为了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朱思品多次前往澳大利亚、美国、上海学习先进的手术与诊疗技术,并多次作为附二医青年医生代表参加全国医师竞赛、全国脊柱外科诊疗大赛、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学术大会等,并多次获得全国大赛及省级大赛金奖、优胜奖。并在上月,获得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中国区半决赛第二名和全国赛脊柱组第一名。这也是对他这2年临床技能的肯定。2018年入职仅一年的朱思品,成为温医大史上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目前,已完成两届硕士生招生工作。作为临床医学5+3本硕连读班级班主任、学院最年轻的科研指导导师、学院最年轻的创新创业优秀导师,2017年,朱思品带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带领的本科生树立了自主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现场褒奖。由于在教学上的成绩,今年,朱思品还获得了温医大本科教学贡献奖。在朱思品看来,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在我这里,有两种毕业方式。”朱思品说,一种是傻瓜式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老师教你的,学生也只会老师教的内容,只会发一些简单的文章做简单的科研,但是不会创新。而聪明的毕业,则是离开老师之后,学生会自己思考,知道怎么去做科研怎么去创新。“因为老师的技术、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总是会落伍的,如果学生只重复老师的技术和研究,也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原标题《苍南出来的超牛医生!30岁成温医大最年轻硕导》,原作者 何群芳。编辑 张亦盈)

大乡里

牛!28个导师团队65名优秀导师结对57名本科生 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本科生导师敦聘仪式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本科生导师敦聘仪式在生物医药科研大楼报告厅拉开帷幕,来自温医大7个学院及多所附属医院的教师与医生组成的28个导师团队正式加盟阿尔伯塔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此次阿尔伯塔学院聘任的28个导师团共65名优秀导师,可谓阵容强大,群星璀璨:团队中有29名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8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85%的导师拥有海外经历。这是阿尔伯塔学院继聘请来自全国的包括16名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天团”之后又一人才培养创新的重大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说,学院集结优秀的教师与医生,携手开拓“临床+基础”医学专业精英教育新模式,是为了让学院更加有底气、更加有信心为同学们创造“卓越创新、包容互鉴、大医精诚”的医学体验,是为了努力塑造同学们的品格、品行、品味,成为“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阿尔伯塔学院中方院长宋伟宏介绍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由来。他说,学院团队研究了哈佛、牛津、普林斯顿、剑桥等8所世界名校及清华、北大等5所国内起步较早的一流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认真剖析其运行模式、核心内容、师生定位、考核评估体系等12个环节,结合高教改革态势、医疗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师资资源、学生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维三阶”的培养模式,即导师在五年间需承担“生活导师、学业导师、人生导师”三种角色,在博雅通识阶段,为学生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进行学科基础培养;在教学导修阶段,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在独立研究阶段,开启专业科研生涯。据了解,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于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由温州医科大学与世界百强名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设立,本科首批招生57人。作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最全面的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聚焦临床医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阿尔伯塔学院着力融合双方优质教育资源,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构建融合双方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医学专业精英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医学人才。此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启动,也是中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相融合,打造中加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典范的有益探索。温都记者 夏忠信通讯员 尹恬然审核 黄小玲监制 陈博盛【来源:温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画之魂

「青年眼」温医大的秋

校媒记者 徐余倩此时桂花开得正好,银杏未黄,枫叶未红。温医大的秋是以桂花的香气开头的,走在校园的路上,忍不住会感叹,风已经是秋天的味道了啊。温柔的日光下,更多的是金黄色的落叶,扑鼻的桂花香,还有早起空气清冷的味道。(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汝鄙人也

温医大瞿佳教授等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2018-03-18 07:17 | 看温州客户端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公布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名单,温医大瞿佳教授等4人入选,入选人数在全省高校排名第二(仅次于浙江大学)。其中,瞿佳入选国家教学名师,陈浩、林灼峰、金子兵三人入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目前,该校已有6位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瞿佳教授是中国眼视光学高等教育的主要开创者,他将传统的眼科与现代视光学相结合创建了眼视光学专业,在近视的发病机制、眼科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及中国眼视光人才培养等方面为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生为本、以校为家,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30余年,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学生喜爱的大学校长”、“浙江省功勋教师”等称号;领导编写国家规划教材29部,主编眼科相关专著12部、参编和译作7部,并率先在国内建立“互联网+眼视光教育”模式,先后建设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人卫慕课平台唯一眼科学慕课等项目;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浙江新闻+】国家“万人计划”是一项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的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推出,面向全国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旨在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人员共计1635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720人,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67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15人,教学名师195人;青年拔尖人才138人。(原标题:《温医大瞿佳教授等4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原作者:林新表 邓黎。编辑林如珏)

发之

浙江温州最好两所大学,温医大在列,附属医院多,毕业就捧铁饭碗

前言随着大学扩招的继续进行,好就业、工资高取代了兴趣,成为越来越多莘莘学子报考大学与专业的首选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医科专业与师范类专业,水到渠成地成为了人们追捧的不二热门。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除浙江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三所“双一流”高校外,仅温州一地,就有温州医科大学和温州大学两所相当不错的高校,非常值得关注和报考。这两所大学,优势学科刚好就是时下最热门的医科和师范类专业,具体情况如何,一起来了解一下!温州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位于温州市,简称“温医大”,于1958年由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与浙江省共建,是一所入选国家111计划的省级重点建设高校。截至目前为止,学校有学院路、茶山、洞头三个校区,共开设有27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多个一级学科硕博点及专业学位硕博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全日制在校专科、本科、研究生近2万余人。温医大的知名校友有著名眼科专家、对数视力表发明人缪天荣,温医大教授、多部临床专著作者钱礼,等等。作为一所“双非”普通一本高校,温医大的学科实力相当突出,名列全球前1%的学科数量有7个(截至2019年11月份),分别是神经科学与行为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化学、材料科学;ESI综合排名在全国内地高校当中名列前茅,在全省省属重点高校当中名列第一名。虽然只是一所普通类一本医科高校,温州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阵容十分庞大,仅直属附属医院就有五所,非直属附属医院更是高达二十所;丝毫不逊色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实力相当惊人,如此多的附属医院,毕业生实习及就业优势非常明显。 温州大学温州大学位于浙江温州,创办于1933年,于2004年由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合并而成。学校目前包括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拥有院士、双聘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优质师资3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32人。温州大学于2003年被认定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又于2017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并获批博士后工作者,各项实力位居浙江省属高校前列。从学校的发展历程来看,因为有师范类基因,因此相关专业实力不俗,在教育部第四轮的学科评估中,学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被评为B-级,而化学、数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评为C+级,中国语言文学被评为C级。包括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等3个学科入选全球ESI排名前1%,并拥有生态学、土木工程等9个省一流学科,学科实力相当突出。温州大学师范类专业就业形势非常好,这个有目共睹,不过近几年学校师范类本科一批投档分数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就拿2020年来说,温大师范类专业的招生投档就非常的热门,全部12个专业都是非常快地完成了招生计划,大部分专业的投档分数最低达到了618分,超过了浙江省平行录取一段线24分,最高投档分634分;一段投档完成率创新高,招录生源质量越来越好,由此可见,浙江学子对温大师范类专业青睐有加。从录取位次上来看,各个师范专业学科投档成功的位次普遍从2019年的32000位次左右提升到了30000位次,都有2000位次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考生热衷于加入教师行列,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写在最后这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报考医学类以及师范类院校,可以预见,作为两所在浙江省位居前列的高校,温州医科大学与温州大学将会越来越受到追捧,高考投档分数将会越来越高。如果有志从事医学类与师范类工作,温州医科大学与温州大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前者附属医院多好就业,后者学科有优势而且投档分数暂时还不算高,很值得中等生关注和报考。

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举行本科生导师敦聘仪式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尹恬然1月18日下午,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举行本科生导师敦聘仪式。来自温医大7个学院及多所附属医院的杰出教师与卓越医生组成的28个导师团队,正式加盟阿尔伯塔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此次阿尔伯塔学院聘任的28个导师团共有65名优秀导师,阵容强大。其中包括29名博士研究生导师,还有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8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85%的导师拥有海外经历。这是阿尔伯塔学院继聘请来自全国的包括16名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天团”之后又一人才培养创新的重大举措。此外,学院以校长李校堃院士与宋伟宏院士为代表的荣誉导师团队,还将继续引进一批院士、杰青、院长加入,为学生成长提供更高层次的平台和更广阔的视野。李校堃在讲话中表示,学院集结优秀的教师与医生,携手开拓“临床+基础”医学专业精英教育新模式,是为了让学院更加有底气、更加有信心为同学们创造“卓越创新、包容互鉴、大医精诚”的医学体验,是为了努力塑造同学们的品格、品行、品味,成为“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他希望同学们争做一名“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温医学子,希望导师们成为“身居其位,责有攸归”的优秀引路人,希望学院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氛围,成为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的“重要窗口”。讲话的最后,李校堃院士深情朗诵了《沁园春 长沙》,激励在座师生永葆斗志、抱负、远见与家国情怀。阿尔伯塔学院中方院长宋伟宏院士介绍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由来。他说,学院团队研究了哈佛、牛津、普林斯顿、剑桥等8所世界名校及清华、北大等5所国内起步较早的一流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认真剖析其运行模式、核心内容、师生定位、考核评估体系等12个环节,结合高教改革态势、医疗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师资资源、学生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维三阶”的培养模式,即我们的导师在五年间需承担“生活导师、学业导师、人生导师”三种角色,在博雅通识阶段,为学生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进行学科基础培养;在教学导修阶段,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在独立研究阶段,开启专业科研生涯。总而言之,导师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用严谨的治学态度,用科学和人文精神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掘墓人

温医排名第21,温医人有话说!全国医科大学四个排行榜综合排名!

近日,把校友会医科大学排行榜、世界大学平均排名榜、西班牙CSIC大学排行榜以及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对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了综合排名,最终前五十名的具体排名是:一、前十名排行榜情况分析。(1)北京协和医学院排名榜首,众望所归。(2)南京医科大学排名第二。(3)首都医科大学排名第三。(4)海军军医大学排名第四。(5)空军军医大学排名第五。(6)天津医科大学排名第六。(7)中国医科大学排名第七。(8)哈尔滨医科大学排名第八。(9)中国药科大学排名第九。(10)陆军军医大学排名第十。二、前二十名排行榜分析南方医科大学(11)、重庆医科大学(12)、安徽医科大学(13)、广西医科大学(14)、福建医科大学(15)、大连医科大学(16)、北京中医药大学(17)、河北医科大学(18)、上海中医药大学(19)、沈阳医科大学(20)。三、温州医科大学为什么排名第21?温医人有话说!第一,温州医科大学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入选国家“111计划”、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国家首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首批建设单位,为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第二,截止2019年,温州医科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5项。第三,温州医科大学的眼视光专业名列全国第一。学校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专业学位硕士点。这可是一般医科大学不具备的实力。因此,温州医科大学在全国医科大学中,仅排名第21,实在是降低了温州医科大学的身价,很不合理。不过,排行榜上,与温州医科大学“同病相怜”的还有不少,譬如:广州中医药大学和贵州医科大学。尊敬的网友,您对这个排行榜有什么看法?请您发表高见

复灵以生

在温十二年 看这位温医大首批国际留学生的“变形记”

2018-09-25 10:48 | 温州晚报昨天是纽曼(Numan)在温州过的第12个中秋节,照着惯例他和一帮朋友一起聚餐,还吃了一块美味十足的月饼。2006年的夏天,作为温州医科大学(原温州医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国际留学生,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纽曼第一次踏上了温州的土地。当时连中文一句不会的纽曼,不曾想到他和这座城市就此结下了情缘。12年后的今天,他在温医大拿下本科和硕士学位,还成了唯一一位留学生毕业后留校的外籍教师,在讲台上一待就是四年。他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向我们诉说着,自己对校园的深情,感叹温州这座城市的变迁。从小有“医生梦”的他成为温医大第一批外国留学生2006年,当时还是温州医学院的温医大作为温州第一所“敢吃螃蟹”的高校,率先成立国际教育学院,面向全球招收国际留学生,第一批共有来自美国、印度、南非、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36名学生前来。刚在祖国巴基斯坦完成高中学业的纽曼便是其中一员。提起当初选择温医大,纽曼直言他从小就立志当一位医生,而中国医疗技术发达。不仅如此,他的父亲还是个“中国迷”:“他一直告诉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且中国文化只有在中国才能真正学到。”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踏上了前往温州的路途。但第一次离家,加上对中文的一窍不通,转机当晚他一个人在酒店里忍不住哭。好在这一切陌生在到达温州和温医大后,很快就消散了。纽曼回忆说:“到学校的第一晚,我就在宿舍楼见到了同样来自巴基斯坦的室友,后来他们还邀请我去参加学校的英语角。我很快就忘记了孤独与陌生。一个学期过去后,我就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爱上了学校爱上来温州。”不舍温州“回炉”读研究生同班同学如今都很“出名”2012年1月,纽曼在温医大完成了5年半的临床医学本科学习,回到巴基斯坦参加从医资格证考试。但取得资格证后,他却出现了迷茫,因为他发现自己想念温州。所以当2012年8月,他收到医科大发来的邮件时告知他可以通过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医科大硕士学位时,他想都没想就递交了申请。于是在离开8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医科大,开始了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提起自己在医科大的求学经历,他侃侃而谈:“我还记得自己上第一堂解剖课时的兴奋,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人体器官,感受医学的伟大,课后我还拉着老师问了许多问题。我还记得陈浩老师的课,他讲的内容与众不同,让我们的视野变得更广阔。”温医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也让纽曼一步一步靠近他的梦想。纽曼告诉记者,当年与他同批来温求学的留学生,如今虽定居在不同的国家,但却都在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的室友已经成了巴基斯坦有名的医生,而他的同学查尔斯更是成了加纳驻中国副大使,他们至今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留校任教变身知心哥哥用自己经验为他人解忧2017年,180余名新生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温医大,开始书写自己的新篇章。经过多年努力,温医大已经形成了来华留学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和境外办学共同发展,本科、硕士、博士、非学历生等多专业、多层次齐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学历留学生820人,生源分布于68个国家。在迎新的人群中,也有纽曼的身影。2015年研究生毕业后,纽曼通过层层考核,成为医科大国际教育学院的一名外籍教师,负责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而他也是医科大唯一一名留校任教的留学生。除了完成基本的工作外,他也在留学生中扮演着“知心哥哥”的角色,许多新入学的留学生尚未适应新环境,都会找有相同经历的纽曼来谈心,“因为我和许多留学生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更小,他们也乐于来找我倾诉,而我也很高兴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活。”在纽曼眼里,温州是一个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城市,“温州城市虽不大,但生活非常方便,生活质量也很高。”他说。明年他还将计划邀请自己的父母和两个妹妹一起来这个城市看一看。在温生活12年变化大他活成了一个新温州人在温州生活12年,纽曼直言最大感触的就是“变化”。“记得读书时去医院实习,许多病人见到我都会惊喜地说‘瓦改医斯’‘瓦改医斯’(温州话音译:外国医生),因为当时他们几乎没见过外国医生,就纷纷猜测我是不是来这里会诊的外国知名专家。”说到这里,纽曼忍不住笑了,“温州人都很热情,哪怕语言不通,见到我时都会试着和我聊上几句。”但这些年,随着更多外国人来到中国、来到温州,人们见到他时的反应虽热情不减,但越来越淡定,也让他感受到一种融入。如今的纽曼和所有温州人年轻人一样,聊天用微信,出门从不带钱包,支付宝便可搞定一切,购物用淘宝,闲着无事会刷抖音,出行骑共享单车。谁也不知道,12年前他刚到中国,买东西都需要请中国同学帮忙“代购”。通过“一台手机就能解决各种问题,这在其他国家是很难想象的,甚至像是在美国,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这么方便。”而万象城的开业,更是丰富了他的业务生活,周末约上朋友一起去看场3D电影,健身、小聚,都有了新去处。(原标题《温州人家 | 纽曼:一位温医大首批国际留学生的“变形记”》,原作者 范晨 尹恬然。编辑 邵晨婵)

死于网罟

苍南出来的超牛医生!30岁成温医大最年轻硕导

人物名片朱思品,1988年出生,温州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温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5+2本硕连读班班主任、讲师。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高级访问学者、亚太地区医学杂志编委。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45项发明专利,其中有9项已获批。周一晚上10点多,刚结束一天手术的朱思品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睡四小时左右,他又要起床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工作和挑战。这个他保持了近7年的节奏,让他完成了从科研小白到大咖的逆袭——大学前3年,不务正业的他忙着拍网剧,考各种与医学无关的证书;研究生面试,他只因一句话让导师钟情,科研小白走上开挂道路——7年间,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了45项发明专利。升博一个月,就达到了博士毕业条件,并在30岁那年成为温医大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上月,他获得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和全国赛脊柱组第一名。医学生的前3年,他忙于拍网剧考证书在去外地读大学前,朱思品从没离开过苍南矾山的那个小镇。繁重的学习之余,朱思品的娱乐就是看电视剧。“积累了不少处理人际关系的‘剧本知识’,却很少有实践。”朱思品笑着说,自己高中是属于比较闷的类型,很少说话,也没有什么能谈得来的朋友。本以为进入大学,生活会变得轻松、有趣,但父母给报的志愿却让朱思品有点泄气:医学生只是从一个高中毕业,来到另一个更苦的高中——“其他专业的同学都在那呼朋唤友、游山玩水,而我桌上只有厚厚的医学书籍,每一页都是考试范围。这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每天都在为转行做准备。”朱思品在3年中考出了会计证、主持人证、营养师证、心理咨询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把跟医学无关的证书几乎考了个遍。除了热衷于考证,朱思品还参加了各种选秀活动,希望能增加与社会的接触。在参加了一次影视选秀节目后,他开始参与网剧的拍摄。“你去优酷、土豆,还能搜到我拍的剧。”网剧的拍摄地点在上海,离朱思品就读的嘉兴医学院也就四十分钟的车程。在拍剧时,一手剧本一手医学书,朱思品没把成绩落下,还得过几次三等奖学金。面试时,这项能力让他获得导师青睐这种不务正业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大三下半学期,有导演劝他作出选择,朱思品才开始“醒悟”:自己并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资源,继续拍剧显然走不远,还是好好读书才是正道。静下心来正经读了两年多的书,朱思品决定回温。当时摆在他前面的有3条路:进市级公立医院当医生,考公务员,读研。“都闯入了面试阶段。”朱思品最后选择了读研,当时他的成绩达到了370多分,超出了清华分数线60多分。朱思品选择的是时任温医大附二院骨科主任、脊柱外科专家徐华梓教授。虽然笔试成绩在20多个考生中排名第一,但是朱思品心中没有底:第一轮面试,他带过去的一堆证书,被徐华梓推到了一边,并向他提了几个问题:有没有做过科研?(没有,大学5年,没进过实验室没进过图书馆。)英语成绩怎么样?(6级,456分。)“英语不是太好啊。”朱思品忐忑地走出面试教室。在复试阶段,导师的问题将涉及专业问题。于是,朱思品找来了上下两册加起来十几厘米厚的《骨科学》,在一个月里不但看完还背了下来。而命运也在这时候悄然改变。复试时,朱思品抽到的其中一个问题是有关骨折分型的问题。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朱思品的回答超过了标准答案的两种。看着手中的答案,徐华梓教授提醒:标准答案提示是两种。“不,有三种。”朱思品没有犹豫:在《骨科学》的第3章第二章节第114页右下角有提及。翻开书,与朱思品说的一般无二。在成为徐华梓教授的研究生后一段时间,徐华梓告诉了选择朱思品的几大原因:身高183厘米,外形比较帅,符合骨科医生的要求,最主要的是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你是在面试中,第一个敢反驳我的学生。”在徐华梓看来,质疑权威的能力是做科研必须的品质。因此,即使朱思品从没进过实验室,他还是被赋予了重任:去申请一项国家自然基金。从科研小白到200多分的总影响因子要申请基金,首先必须学会做实验。这对一个从没进过实验室的科研小白来说,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朱思品被派到温医大药学院,跟师兄师姐们学习。但是一开始,师兄师姐都不愿意朱思品跟学。有一次,朱思品请求一位师姐在她做实验的时候通知他,允许他在旁边打杂,或者就看一看她的操作也好。师姐口中虽然答应了,但一直等到实验结束,朱思品也没接到师姐的电话。“他们怕我不会操作,污染了他们可能培养了大半年的组织。”从那之后,朱思品每天一大早就蹲在实验室的机子面前,守株待兔。只要有师兄师姐过来做实验,就跟在边上,观察他们的操作、手法,并记录。“至于要点,没有人告诉我,只有自己上手去做了,错了才知道。”很快,朱思品就能上手自己操作,并将一些经验和心得记录在本子上,如组织浸泡多少时间、试剂要调到什么浓度、各种配比是多少……现在,朱思品的实验笔记也成为师弟师妹和学生们争相复印的秘籍。根据他的秘籍,即使是本科生也能很快上手做实验,节省了不少摸索的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研二阶段,朱思品一篇有关脊髓损伤的研究论文发表在SCI杂志上,影响因子达到了5分多。这意味着他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让他成功“跳级”直接转博。一个月后,他的另一篇文章在SCI杂志发表,影响因子达到了6分多。这个分数意味着他达到了博士毕业的条件(博士毕业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在国际顶级SCI杂志上发表一篇影响因子在3分的文章)。2015年,还在读博的朱思品去了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病理和实验医学系,跟着原新西兰骨科协会主席、西澳大学终身教授徐家科学习。在西澳大学,朱思品继续保持着研究生时代保持的作息——每天在实验室待到凌晨两三点,一天的睡眠只保证三四个小时。“只要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待上一两分钟,即使站着也能马上睡着。”而正是凭着这股拼劲,7年时间里,曾经的科研小白朱思品共主持或参加了10个科研项目(课题),研究方向涉及脊髓损伤、骨修复、生物材料、生物制药等,个人发表和参与发表的SCI论文达到38篇,总影响因子达200多分。申请45项发明专利,其中有9项已获批。和前辈的脊柱外科医生一样,朱思品的终极目标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和治疗,让瘫痪病人站起来。30岁成为温医大最年轻硕导2016年8月,拒绝了留澳深造的邀请,朱思品回到了温州。在这里,有更适合年轻人放开手脚去打拼的平台,有他的亲人、老师,还有期待将科研转化为临床技术的家乡父老。2017年7月,博士毕业的朱思品进入温医大附二院脊柱外科,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为了尽快掌握临床实践操作技能,朱思品多次前往澳大利亚、美国、上海学习先进的手术与诊疗技术,并多次作为附二医青年医生代表参加全国医师竞赛、全国脊柱外科诊疗大赛、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学术大会等,并多次获得全国大赛及省级大赛金奖、优胜奖。并在上月,获得2019年骨科金手奖大赛浙江省脊柱组第一名、中国区半决赛第二名和全国赛脊柱组第一名。这也是对他这2年临床技能的肯定。2018年入职仅一年的朱思品,成为温医大史上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目前,已完成两届硕士生招生工作。作为临床医学5+3本硕连读班级班主任、学院最年轻的科研指导导师、学院最年轻的创新创业优秀导师,2017年,朱思品带队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带领的本科生树立了自主的创新创业能力,并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现场褒奖。由于在教学上的成绩,今年,朱思品还获得了温医大本科教学贡献奖。在朱思品看来,学生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在我这里,有两种毕业方式。”朱思品说,一种是傻瓜式的,所有的东西都是老师教你的,学生也只会老师教的内容,只会发一些简单的文章做简单的科研,但是不会创新。而聪明的毕业,则是离开老师之后,学生会自己思考,知道怎么去做科研怎么去创新。“因为老师的技术、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总是会落伍的,如果学生只重复老师的技术和研究,也终将被时代所淘汰。”(原标题《苍南出来的超牛医生!30岁成温医大最年轻硕导》,原作者 何群芳。编辑 张亦盈)

知也

牛!28个导师团队65名优秀导师结对57名本科生 温医大阿尔伯塔学院本科生导师敦聘仪式

近日,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本科生导师敦聘仪式在生物医药科研大楼报告厅拉开帷幕,来自温医大7个学院及多所附属医院的教师与医生组成的28个导师团队正式加盟阿尔伯塔学院人才培养体系。此次阿尔伯塔学院聘任的28个导师团共65名优秀导师,可谓阵容强大,群星璀璨:团队中有29名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38人入选省部级人才项目,85%的导师拥有海外经历。这是阿尔伯塔学院继聘请来自全国的包括16名院士在内的顶尖专家学者组成“顾问天团”之后又一人才培养创新的重大举措。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说,学院集结优秀的教师与医生,携手开拓“临床+基础”医学专业精英教育新模式,是为了让学院更加有底气、更加有信心为同学们创造“卓越创新、包容互鉴、大医精诚”的医学体验,是为了努力塑造同学们的品格、品行、品味,成为“关键领域”“紧缺领域”和“交叉学科”的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阿尔伯塔学院中方院长宋伟宏介绍了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由来。他说,学院团队研究了哈佛、牛津、普林斯顿、剑桥等8所世界名校及清华、北大等5所国内起步较早的一流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认真剖析其运行模式、核心内容、师生定位、考核评估体系等12个环节,结合高教改革态势、医疗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师资资源、学生课程设置,提出了“三维三阶”的培养模式,即导师在五年间需承担“生活导师、学业导师、人生导师”三种角色,在博雅通识阶段,为学生提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进行学科基础培养;在教学导修阶段,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在独立研究阶段,开启专业科研生涯。据了解,温州医科大学阿尔伯塔学院于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由温州医科大学与世界百强名校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联合设立,本科首批招生57人。作为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层次最全面的项目,也是全国首个聚焦临床医学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阿尔伯塔学院着力融合双方优质教育资源,改革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构建融合双方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提供世界一流的医学专业精英教育,旨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医学人才。此次本科生导师制的启动,也是中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标准相融合,打造中加高等医学教育合作典范的有益探索。温都记者 夏忠信通讯员 尹恬然审核 黄小玲监制 陈博盛【来源:温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