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硕士还是壮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详细的考研复习计划购物车

硕士还是壮士?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详细的考研复习计划

最近有一个姐姐家的小孩有考研的准备,想让老鱼给出一个复习计划,老鱼做完复习计划之后,感觉可能再做的各位可能也面临这个问题,所以老鱼分期给大家分享从开始想考研到准备阶段,都需要怎么准备。在这里老鱼以一个本科阶段是学中文专业的学生为例子。一、选择专业专业的选择首先是考生自己的爱好,以及以后想要从事的领域及打算。老鱼朋友的女儿本科阶段汉语言文学,目标院校东北师大大学,意向专业:045103 学科教学(语文)【全日制专业学位】;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全日制学术学位】。专业对比学科教学属于专业硕士,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为语文教师,求职北方主要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或者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优势语文教师招聘量相比其他科目大,专业硕士就读年限为两年,相比学硕更早毕业,并且招录人数较多,2020年东北师范大学招录25人,缺点就是就业面相对狭窄,只有教师一条就业方向,后期想要读博士方向很少,一般情况下导师更加喜欢学硕的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修学年限为三年,在校期间如果可以顺利考取教师资格证,那么这个专业就可以像学科教学专业一样去从事教师行业,并且除此之外,汉语言专业也是公务员招聘考试中的热门专业,如果想继续深造,亦可以去读博士。缺点就是招录人数相比较少,20年共计15人。从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更加建议汉语言文学专业。但是如果你想学习过程相对简单一点,难么选择学科教学专业,相比较而言汉语言文学19年初试最低录取分数388分,学科教学为370分。二、考试内容1、学科教学语文主要考察的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4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汉语言文学考试的内容: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43文学综合;④848语言学综合。文学综合科目包含:A.文学理论;B.中国古典文献学;C.中国古代文学;D.中国现当代文学;E.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综合科目包含:F.语言学理论(含对外汉语教学理论);G.现代汉语;H.古代汉语,不招同等学力考生,跨学科考生加试:①中国古代文学②古代汉语三、准备的材料在考研准备阶段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你目标院校考试科目的参考书,以及历年真题,一般历年真题需要考生自己到目标院校研究生院购买,如果网上直接有卖的最好。如果是考本校的考生,那么你完全可以找到你们负责研究生考试出题的几位老师,询问相关信息(相关规定禁止泄露考试题目,但是如果关系相比较好,范围是可以的)。如果你考取的是外校,那么你就要去上你的师兄师姐看看有没有已经在你目标院校就读的,如果有请求江湖救急。专业课准备就绪后,就需要你开始准备复习考试了,如果你是现在或者1月份准备考试的同学,那么你可以从英语与专业课两个角度入手。今天老鱼给大家分享的主要是备考材料,明天老鱼会给大家分享集体科目的复习计划。

金女郎

2021年上海戏剧学院硕士招生有哪些变化?上戏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上海戏剧学院2021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的发布引起了全国考生的广泛关注,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厉震林教授就大家关心的一些问题,作了进一步解读。Q1--今年和去年相比,招生政策上有哪些变化?今年国家研究生招生政策没有原则性变化,但我们学校初试自命题科目变化较大,主要是“业务课一”调整了。研究方向有新增的,也有调整的。Q2--请简单介绍一下新增的两个研究方向?今年新增了两个方向,一个是MA的“戏剧理论与戏剧美学”,另一个是MFA的“创意写作”。以前我们的招生方向都是史论的,有中国话剧史、外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但是没有纯戏剧学理论的,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增加一个纯戏剧学理论的,为中国戏曲史、外国戏剧史、中国话剧史增加美学基础,这就是我们为何要增加“戏剧理论与戏剧美学”研究方向的原因。还有一个是MFA的“创意写作”,主要是从事一些非戏剧类的创作,如:小说、散文,或者是创意类的其他文本的写作。在一些高校,“创意写作”也已经具有一段历史了。Q3--这次有两个研究方向有所调整,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调整的这两个方向,其中一个原来叫“电影文化研究”。“电影文化研究”这个名字比较宽泛,对于考试很难准备,考生往往不知道考什么,所以我们这次把它缩小一些范畴,比较明确,就是电影史论研究——电影史和电影的理论研究。“电影文化研究”作为博士研究更加合适一些,它是一个大文化,会跨越艺术学,进入社会学或者心理学、政治学、意识形态学的范畴。现在我们缩小到电影史论研究的话,是一个比较纯粹的电影史的研究。另一个调整的研究方向原来叫“电视艺术理论”。这也是比较宽泛的,原来没有参考书目,学生很难准备,很多学生抓不到要领。现在科技和新媒体发展都很快,所以我们把“电视艺术理论”这个专业,升级为“影视与新媒体”,这样就比较符合我们当前的整个融媒体时代的特点。Q4--考生最关心的是“业务课一”有较大调整,请您介绍一下为何调整以及怎么调整?原来MA是将“文艺研究综合能力测试”,作为“业务课一”的考试;MFA是将“艺术基础”,作为“业务课一”的考试。我们学校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坚持了很多年,但这两门课很难复习,缺少针对性,什么都考,考生很难掌握。为了更有针对性,我们根据二级学科的设置进行了调整。比如这个考生考影视方向的,那就只要考影视基础理论;这个考生考戏剧类的,那就只要考戏剧基础理论,这样的话更加有针对性。因为我们的初试只是一个基本的综合素质的考察,更加严格的选拔,会到复试阶段进行。Q5--这次的招生简章附件中还有一份参考书目,是否这就是考试的命题方向?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书目仅仅是针对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各方向的最基本的要求,要求考生掌握书目中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但考试内容不仅限于这些书目。我们认为考试应该是有针对性的,这些参考书目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命题依据,但也不会局限在这些书目里。上海戏剧学院2021 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说明:本书目仅针对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硕士研究生各方向最基本要求,要求考生掌握书目的基本理论和内容,但考试内容并不限于本书目)615 艺术学理论1.《文艺心理学》,朱光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任何出版社版本皆可).2.《美学十五讲》,凌继尧,北京大学出版社.3.《艺术学原理》,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管理与艺术》,[美]威廉·J·伯恩斯著,杨晓茁译,中国戏剧出版社.5.《西方艺术教育史》,[美]阿瑟·艾夫兰著,邢莉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612 舞蹈艺术基础理论1.《舞蹈学基础》,吕艺生,上海音乐出版社.2.《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上海音乐出版社.3.《西方芭蕾舞史》,朱立人,上海音乐出版社.4.《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王克芬,文化艺术出版社.5.《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袁禾,上海音乐出版社.6.《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发展史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7.《新中国舞蹈史》,冯双白,湖南美术出版社.613 戏剧基础理论1.《中国戏曲史略》,余从、周育德等(版本不限).2.《中国戏曲名著选读》,金登才、宋光祖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3.《折子戏赏析》,宋光祖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4.《名伶名剧赏析》,宋光祖主编,上海远东出版社.5.《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6.《西欧戏剧史》,廖可兑,中国戏剧出版社.7.《现代欧美戏剧史》,陈世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8.《西方演剧史论稿》,吴光耀,中国戏剧出版社.9.《中国话剧艺术史》(1-9 卷),田本相,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614 电影电视基础理论1.《电影名片十五讲》,厉震林,文化艺术出版社.2.《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与美学1978-2008》,万传法,中国电影出版社.3.《世界电影史》,[美]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北京联合出版公司.4.《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中国戏剧出版社.5.《中国电视剧史教程》,吴保和,文化艺术出版社.811 中外美学史论1.《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上海人民出版社.2.《西方美学史》,朱光潜,人民文学出版社(任何出版社版本皆可).3.《美学原理》,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4.《文学理论新编》,童庆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西方美学史纲》,邓晓芒,商务印书馆.813 艺术管理学导论1.《管理学》(第11 版),[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艺术社会学》,[英]维多利亚·D.亚历山大著.章浩,沈杨译,江苏美术出版社.3.《艺术文化经济学》,[美]姆斯·海尔布伦著.唐正茂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艺术管理学》,董峰,东南大学出版社.5.《文化艺术营销管理学》,[加]弗朗索瓦·科尔伯特,林一,北京大学出版社.6.《艺术的故事》,[英]E. H. 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出版社.815 跨文化交流学研究1. 《谁的蝴蝶夫人: 戏剧冲突与文明冲突》,孙惠柱,商务印书馆.2.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美]萨缪尔·亨廷顿,新华出版社.825 舞蹈艺术研究能力写作1.《舞蹈学导论》,吕艺生,上海音乐出版社.2.《舞蹈文化与审美》,于平,人民大学出版社.3.《舞蹈评论形态分析教程》,于平,上海音乐出版社.4.《中外舞蹈思想概论》,于平,人民音乐出版社.5. 中外舞蹈经典作品阅读816 中国戏曲史1.《中国戏曲通史》,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2.《中国戏剧学史稿(修订本)》,叶长海,中国戏剧出版社.3.《中国戏曲通论》,张庚、郭汉城,中国戏剧出版社.4.《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刘彦君,山西教育出版社.817 中国现当代话剧1.《中国话剧艺术史》(1-9 卷),田本相,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二十世纪中国话剧理论大系》(四卷七册),董健、胡星亮,安徽教育出版社.3.《二十世纪戏剧整体观》,丁罗男,上海百家出版社.4.《当代中外比较戏剧史论》,胡星亮,人民出版社.5.《叙事者的舞台——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变革》,汤逸佩,中国戏剧出版社.6.《“郭、老、曹”与北京人艺——戏剧文学与剧场的关系研究》,陈军,中国戏剧出版社.818 欧美戏剧史论基础1.《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世界戏剧史》(上下卷)[美]奥斯卡G·布罗凯特·弗兰克林,J·希尔蒂,周靖波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3.<History of the Theatre>Tenth Edition, Oscar G·Brockett, FranklinJ·Hildy, Pearson Ecation Limited.4.《西欧戏剧史》,廖可兑,中国戏剧出版社.5.《现代欧美戏剧史》,陈世雄,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其它国别戏剧研究,由考生自行选择.

红舞鞋

「中文」看似 “无用”专业竟有这么大潜力:不是比谁中文说得溜

大家好,我是让学习变得更快乐的张雪峰老师,欢迎大家继续了解我们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相关专业。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个备受文科生和家长、特别是女同学的家长喜爱的专业——中文专业,做老师、书香门第、稳定…那么这个专业的情况到底如何?是不是只有师范大学才进行招生?毕业后除了做语文老师还有哪些发展前景?实际上,这个专业与各位考生和家长所想的、所了解到的情况,还有多多少少有些偏差的,接下来,就一起深入了解一下。一、专业介绍中文专业在本科阶段招生的主要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师范和非师范)、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两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这个专业有师范和非师范两个方向。对外汉语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熟练地掌握英语,具有从事语言或文化研究的基本能力。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甚至将汉语作为本国中、小学生的学习课程,这就证明了对外汉语在全球的一个发展需求。中文专业在研究生阶段的划分就比较多样了,主要分为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唐宋元明清)、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语音、构词、句法、语意等,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就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中国古典文献学、汉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二、就业前景作为社会人文学科下的专业分支,通过上述专业的介绍,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问题:这类专业没有专业壁垒,那么就进而导致没有明显的就业壁垒,什么意思呢?即刻订阅专栏,解锁更多志愿填报技巧,以及院校和专业信息吧,解锁后你就能充分了解【中文】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发展前景,是否适合自己报考了,听张老师的课你会知道:随便谁都能成为就业的竞争对手?关键看你如何选择学习方向。中文专业全国第一的院校非它莫属,还有3类大学具备强大报考优势!订阅方法:(1)直接点击小锁,或下方的“购买专栏”按钮即可购买;(2)点击下面蓝色的“张雪峰老师”,进入账号主页,选择专栏列表,【图文】、【视频】两种形式的高考课程,任你选择!

摩羯座

贾浅浅又有新话题了,高考只有250分?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搞错了?

继尸字头入诗后,有人扒出贾浅浅高考只考了250分,质疑她如何考上西北大学。有业内高手进行注解,称可以走特长生,专长生,还可以先以大专生的名义入学,再进行专升本。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最后,以250分的成绩考上211学校西北大学也就顺理成章了。贾浅浅大学毕业后,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了研究生,专业方向是文艺学,导师是屈雅君教授。硕士学位论文是《生命的言说与意义——试论贾平凹的书画艺术》。这一定是一篇女儿研究爹写字画画的文章,应该比带有屎尿屁的诗更有实际内容。可是,贾浅浅同学的专业是研究文艺学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那么,问题来了。不是说研究爹错了,而是研究她爹的书画艺术搞错了。书画艺术不属于文艺学!书画艺术往文艺学的哪个分支上去靠都有点不太靠谱!研究贾平凹的书画艺术和研究贾平凹豪迈的喝茅台没有多大区别!接下来,网上有一篇疑似贾浅浅通过别人代发的文章。该文是以第一人称写的,开篇几近之乎者也,似乎在彰显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内容无非就是本人履历丰满,偶尔写几首童稚小诗,给小朋友读后,“他们像看动画片一样,笑出了童年的声音”。我也快要笑出童年的声音了。由小朋友来检验诗歌,怎么不让小朋友们去检验那首美女放屁的诗,怎么不去检验那首寂寞的黄瓜?怎么不去检验那首做爱的诗?龌龊的就是龌龊的,无论再怎么掩饰,也改变不了带着恶臭的味道。据说,“荡妇体”掌门人余秀华,在被与“浅浅体”掌门人贾浅浅相比时,居然说出:不要亵渎我!她用了“亵渎”这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强烈的不满。是呀,余秀华只是想着去睡,与尸字头无关啊!怎么肯与贾浅浅为伍?

小醉拳

你,为什么一定要考研?18中传现当代考研拟录取学生分享长文解答

逸凡说考研,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传媒大学现当代文学考研的一些备考经验。作者是萌萌的豆子君,2018一战中传现当代拟录取。中传在屏幕上敲下这个标题,一边回想着这一年的考研复习经历,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从哪写起。 其实从结果来看,第一年就一次成功上岸着实幸运,但期间所经受的各种痛苦波折却并不少,我也曾想假装风轻云淡,却又难免在此刻唏嘘感叹。 所以我才想在这里写下这篇长文经验贴,一是兑现此前的诺言(之前因为毕业论文的事情耽搁到现在才写,甚是抱歉),二是以我的经验来给学弟学妹们以参考,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全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尽量保持全文的系统完整,只愿你们看完之后能有收获,不必全盘接受,学习自己觉得有用的部分即可。 一:关于院校的选择 我在这里写这个问题可能有些鸡肋,毕竟这是在说的中传,自然看到的学弟学妹都是有意于考这个学校的,但是结合我这一年来的经验以及周围许多研友的考研最终结果,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在一开始说一下考研学校的选择问题。 其实仅从考研而言,院校专业的选择绝对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尤其是在考研复习的初期(大约就是在三月到六月),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的确立将直接影响你后期的复习,这一路走来,我见过太多中途放弃或者更换目标而最终遗憾失败的研友,他们并非不努力不拼命,只是在一开始选择的方向并不适合而已。 理论上而言,我们在选择院校专业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看自己的实力及定位,以及目标院校的报录情况。 先说实力定位,一般来说,我国的各种考研院校可以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档次: 清北→华五人大→著名985→中流985、著名211→末流985→普通211、热门双非名校→其他普通一本→二本大学→二本学院→三本 (这十个档次只是大致的划分,如果报考的专业是热门王牌,理论上难度应该自动往上加一档) 我们在选择目标院校专业的时候,一次性跳三档左右最为合适,如果再往上难度无疑呈几何倍攀升,大家可以依照自己的真实情况确定目标,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好高骛远。 再说目标院校的报录情况,也就是俗称的报录比。理论上当然是报考人数越少、招生人数越多的学校专业最好考,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官方是不会公布所谓报录比的,而且每年的报录情况都会有所差异,一所去年热的不行的院校专业可能今年突然爆冷,去年爆冷的学校也许突然变成了热门,我们很难预估把握。 比如今年突然爆冷的的南开现当代文学,报名人数只有175人左右,最后录取了8-9人,这个报录比也创了近年来最低值,可能是最好考的一年了,然而恰恰在一年之前,南开现当代是去年的当之无愧的大热门,很多380、390的大神都没学上,不得不选择调剂。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哇学长你能告诉我,今年会有哪些可以“捡漏”的学校吗? 这个真的十分抱歉,这种算命类的问题恕我无法回答……因为每年院校报考的情况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个专业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我们很难准确预测,也很难告诉你究竟哪个好考。 不过我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选择的思路,对一般专业而言,去年的报考大热门今年可能会降温,也就是所谓的“报录大小年”——大家不妨查一查去年有哪些学校专业报录比、分数线突然涨的奇高,那今年大概率是会降温的。 另外,一些名校新开硕士点的专业也可以作为参考,大家可以百度“2017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其中也不乏985名校的机会。 此外,一些名校的专硕报考人数不多、录取人数并不少,也可以作为参考,比如北京大学的创意写作专业,一年收二十多个人,报考人数相对而言并不多,当然专硕的学费相对而言也会多一些,大家还是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量力而行。 二:关于考研复习的一些常见问题 最近有一些学弟学妹加我好友咨询考研复习的问题,问的最多的还是: “学长,我现在准备来得及吗?” “学长,我越来越担心自己考不上,整天胡思乱想的怎么办?” “学长,听说很多学校都有本科歧视,我是二本三本的还有机会吗?” …… 都是过来人,类似的问题也曾在我脑海中出现过,我在这选择这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回答一下,也算是抛砖引玉了。 先说时间的问题,我觉得考研复习从五月份开始完全是来得及的,只要你能保证在暑假之前进入复习状态,尽量把握住“暑假”这个复习的黄金期,在后期依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因为复习时间长短跟你考上考不上并没有直接联系——我身边的研友中有准备了一年还失败的,也有只花了三个月考名校一举成功的,这个真是因人而异,但是相比于纯粹的复习时间长短,我更推崇效率至上,同样一个小时,你是翻翻书看看视频随便水过去的,还是高效率完成任务的,也只有你自己最清楚。 关于作息时间的安排也真是因人而异,我个人觉得网上所流传的科学作息时间表固然看起来很牛逼,但是一切的前提是你能做到才行,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也曾因为看到一些经验贴后想尽量四五点早起晨读,后来坚持一周就无法继续了(因太早起导致白天很困、学习效率惨不忍睹),后来才发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个人下午和晚上效率最高,制定学习计划的时候也自然有所倾斜。 再说心理压力的问题,这个问题在考研大军中真的比较常见。我也特地就此询问过今年考上顶尖名校的几个研友,发现大家的情况都是相似的,我们考研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自然有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乐,面对前途未卜以及现实的压力时,我们会有焦虑、失眠、动摇、迷茫,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及时调整就好,因为我们都一样。 然后说说关于歧视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曾经困扰了我很久,我也曾担心自己的本科院校会成为我前进的阻碍(某二本学校的一本专业),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其实影响并不大。一般而言,如果你是一志愿报考的某院校,基本没有太大的歧视问题,但如果是后期调剂的话,本科院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我的建议是不要听信一些别人的风言风语,一旦确定目标就不要随意更改,在初试中尽量考高分,尽人事听天命,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最后我还要补充一个挺重要的问题,即你要认真想好,自己究竟为什么要考研? 这个问题看起来很鸡肋,但是在后期压力最大的时候真的太关键了——在你动摇退缩的时候,在你怀疑自己的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坚持往下走的理由。 我在考研的后期,也就是9、10、11月份的时候,正好赶上学校安排的集中实习(运气差没抽到分散实习),我的实习学校是底下县城的某高中,每天一大早得坐一个小时左右的车从学校赶到实习点,备课授课、改作业、开会、看晚自习,晚上九点多看完晚自习之后还得从实习点坐一小时的公交车赶回住处继续看书。 期间还有各种琐碎的事情,又恰逢复习的瓶颈期,而且又遇到中传现当代今年突然更换大纲题型(多加了一门外国文学),说没有压力完全是假话,我也曾因此几近崩溃过,最后多亏家人朋友的鼓励才重拾信心。 那时候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考研,是为了继续深造还是为了改变命运,是为了家人父母还是为了自己,亦或者让那些曾经看不起你、挖苦嘲讽你的人刮目相看? 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人有的时候真的挺脆弱,但一旦有了不得不往前走的理由,又可以变得无比强大,所谓梦想、坚持,也大抵如此。 那你想过没有,在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眼光,在只考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时—— 你,为什么一定要考研? 三:关于公共课的复习 接下来我会按照具体科目分科谈一谈怎么复习,所有的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学弟学妹们只需要汲取对自己有益的部分吸收借鉴即可。 1.关于英语的复习 英语是考研复习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人考研时的短板,所以放到最前面说。 今年英语一文学国家线55分,真的蛮出乎我意料的,因为光从卷子上来说今年的难度并不算特别简单,国家线却飙到历史最高,学硕中除了文学一区线是55之外其他的最高的也才44分,这也可以看出某些大趋势,即适度控制文学学硕的招生规模,主要的手段就是卡英语国家线。 据我后来做调剂辅导时的情况来看,今年确实有很多学校的文学学硕缩招,且b区的调剂竞争尤为激烈,以上种种提醒了所有想考文学硕士的同学,英语固然是一块硬骨头,但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将它啃下来,这是我们在中前段最值得下功夫的一门学科,千万不能让它成为阻碍我们读研的短板。 就我个人而言,我的英语水平不高不低,四六级都是一次通过,六级最高一次497,我的阅读一直还可以,但是写作就差了一些,这也直接导致后来主观题失分比较严重。 如果谈到具体的经验,我还是主张英语以真题为主,并辅之以视频课,仔细阅读一定要听唐迟的,翻译听唐静,新题型听徐佳鹏……至于考研写作,很多人推荐王江涛,他的学习写作的方法可以借鉴,但是他所提供的所谓必备范文我觉得还是得有所取舍,一定要自己总结写作思路,切忌死记硬背。 最后再说说背单词的问题,前几天我在学校里跟同学一起做考研讲座的就谈到这个问题,主要是针对朱伟的《恋恋有词》,大家对比褒贬不一,也有不少大佬直接说用英语视频背单词全然是浪费时间。 其实就我个人而言,红宝书我也背过,恋恋有词我也听过,之前也用过app打卡背单词(如扇贝单词打卡过500多天)……我的建议是,在前期用视频背单词还是挺有效的,但是在中后期,尤其是暑假之后,还是建议直接用真题词频背单词更为高效(如黄皮书配套的那个词频手册)。 背单词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光会背单词自然远远不够,还需要及时辅以大量的真题演练,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毕竟实实在在把分抓到手才是最重要的。 2.关于政治的复习 我的政治复习时间不算早,大约是在暑假之后,整体上所花费的精力也不算太多,最后考研政治66分,虽然比我的估分差了一些,但总体还算满意。 对于政治而言,相信你们一定听过肖秀荣的大名,他所出的命题人系列一直以来在考生中畅销不衰,其重要性自然不必我来强调。 但是正好前两天一个学妹咨询我,说肖秀荣系列的书太多,要究竟从哪本开始。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其实没必要把肖秀荣所出的所有的书都买了,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时间看,但是他最重要的肖四肖八一定要买来做,大约在十一月份的时候,市场上会出现一批政治押题卷,到时候按照自己个人情况选择性地看背,主观题一般都不会有大问题。 但在前中期,我觉得政治还是有必要针对选择题突击学习,我自己当时就是紧跟课程,马原跟的阮大爷,思修跟的张云天,史纲跟的刘源泉,毛中特时政等跟的徐涛……主要还是听中期的强化班,因为后期也没有时间再花时间看视频了。 政治客观选择题其实也是有规律和套路的,绝对不是死记硬背知识点,尤其是真题的命题也自成一套体系,我的客观题真题正确率一直能保持在34-45分左右,如果有机会另外专题写,这里限于篇幅不再多言。 总而言之,对于公共课,我的整体复习思路就是不花过多的时间,紧跟课程,一定要保证不拖后腿即可。 四:关于中传现当代专业课的复习 中传现当代的专业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门是文学综合,另一门是现当代文学史。 仅从今年的真题而言,其实并不算难,也少有偏难怪的题目,但考虑到今年是第一年改革,且通知时间特别迟(十月份左右),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多加了一门外国文学,所以对于我们普通考生而言无疑压力倍增。 在18届之前,中传现当代考的两门课是中国文学史(古代+现当代)与文艺理论(古代文论+文学理论),今年的改革最大的特点就是由小综合变成文学类的大综合(古代文学+文学理论+外国文学+古代文论),将现当代文学单独拆分成科,分数地位大大提升,这样的改革也让考试科目的分配更趋于合理,当然我们的复习重心也相应得有所改变。 接下来我将分科目具体谈一谈复习方法,仅作参考。 1.文学综合大纲上要求的文学综合科目主要有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文论、文学理论,我的最终得分也中规中矩(120分),不过据我看拟录取的那几个小伙伴,其实彼此之间的分数差异也并不大,这一门最重要的还是基础知识,不求太深的理论深度,但一定要做到每个相关知识点都牢记于心。 先说古代文学,这一科我花费的精力其实并不少,以袁行霈的四本文学史为核心,辅之以北大思乐塔及南大煜编文学史的笔记,并以朝代为单位自己又重新梳理了每一条线索,按照题型分类总结各时期的重点论述,最后的效果还算可以。 古代文论和文学理论,按照今年的真题情况来看,好像只出现了文学理论试题,古代文论虽然出现在大纲上但是并没有考……我也无法预测19年会不会考古代文论,但我觉得只要大纲上有,就得老老实实复习。 古代文论我主要看的是张少康的那本教材,辅之以郭邵虞的文论选,并自己按照教材总结了笔记,并参考了此前买的上上届学姐的笔记以及圣才的梳理,一个专题一个专题看,并在后期按照分类型编制成网。 文学理论非常难背,后期背的简直要死,我一开始用的是上届学长那边买的笔记,后来觉得那份笔记字迹比较乱最终无奈放弃,转用圣才的笔记以及秦为忠的辅导集,在这必须安利一下秦为忠的辅导集,第几版其实无所谓,但是里面的总结真的是细致全面,个人觉得把那本吃透也就无所谓自己做笔记了。 外国文学是今年新加的一门,我的复习时间比较短,可能没有太大的发言权,不过我觉得19届的学弟学妹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以尝试把郑克鲁的两本教材仔仔细细地看一遍,辅之以朱维之的教材,一定要把重点作家作品做一个全面梳理。 文学综合最大的特色就是多而杂,在深度上并没有太高的要求,这就警示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按照考频自行推测总结,做到有的放矢。2.现当代文学史 这一门课我觉得是最需要下大工夫的专业课,毕竟我们考的专业方向就是这个,我自己也是在这一门中看的书最多、付出的精力也最大,最后总分128分,也基本达到我的预期。 现当代文学的复习当然不能跟文学综合一样,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理论深度,并且一定要实实在在地看作品,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比较喜欢读作品的,我对于现当代作品的阅读一直持续到八月份暑假结束,这对于我后期的总结复习真的作用颇深。 就具体的复习而言,现当代文学大抵分为现代和当代两部分,中传的考题整体偏向于现代,且对于戏剧类的知识点考察尤为细致。 先说现代文学,我主要还是用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这本书我前前后后看过不下于四五遍,最后导致书都被翻烂了,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标记,我自己后来也另用本子重新做了梳理,并且参考了许多专业书籍(如《三十年学习指导》等)以及从学长学姐那里买的笔记,力图做到细致完整。 其次是当代文学,中传规定的参考书是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但是洪老的书一开始看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且章节的划分及阐述很难用来直接答题,所以后来我又参考了其他一些学者所编教材,如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丁帆《中国新文学史》、张健《新中国文学史》等,其中强烈推荐陈思和的那本书,而且从今年的真题来看,我觉得中传对于陈老的书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如果今后再考相关题目其实一点也不意外。 最后再安利一些复习现当代的小技巧,除了之前提到的线索框架之外,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电子资源汲取知识。 比如我就用喜马拉雅FM在各种闲暇之余听完了钱理群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84集课堂音频,以及王晓明老师在北大的关于当代文学的118节音频(可惜这个部分已经下架了),我在中后期实习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挤出很多时间学习,这些电子资源当真功不可没,也在我后来的初试与复试中帮助很大。 我在这里说这个倒不是为了别的,只是想提醒后来的学弟学妹们,只要你用心去找,其实到处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再忙都能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千万不要为自己的懒惰寻找借口。 最后,祝看到这个帖子的小伙伴都能考研一次成功,我们也将在中传的校园里,等你。文章:萌萌的豆子君(考研帮)编辑:逸凡(ivanwang666)感谢原作者的宝贵经验。喜欢逸凡说考研,欢迎支持!如果本文对你有所帮助,欢迎留言评论或分享到朋友圈

反射弧

艺术、语言、文学……90%申请公立大学学生最青睐的专业领域详解

法国综合性大学主要提供7个学科门类的教育:艺术、文学、语言;人文科学;法律与政治学;科学;经济与管理;体育科技与运动学;医学。一般会按照四个领域进行划分:之前我们给大家介绍过人文社科领域,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Art, lettre, langue这个领域下,都有那些专业呢?1语言领域专业介绍>>>>FLE对外法语专业对外法语专业目的是教授外国学生或本国学生更好的了解法语,以便将来成为法语老师。因此对于有志于成为老师的同学,可以留法归国以后成为法语老师,或是通过C.A.P.E.留在法国当老师。FLE专业方向,一般是设在现代文学或者是语言学(science langage)的范畴里的。值得注意的是,本科阶段一般是没有FLE专业的,只有语言学,到了硕士阶段才可以转到FLE。选择读FLE,不同的学校也会有不多的学科偏重,如Linguistique,和实用的教学法语didactique相比,有同学期待走学术研究方向,可以选择偏Linguistique的学校。开设课程:1、 偏向didactique方向的:FLE教学法、语音学、FLE语法、FLE评估、课堂观察指导、其他文学历史类课程、实习2、 偏向linguistique方向:分析句法、语义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学方法论学校推荐:巴黎四大、巴黎十大、蒙彼利埃三大、图卢兹二大、尼斯大学、里尔三大、马赛一大、波尔多三大、里昂二大、巴黎三大、巴黎七大会更偏向linguistique方向。>>>>LEA应用外语专业LEA是指以法语为母语,以英语和另外一到两门外语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对第二外语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一般选择的就是法语,中文和英语,当然也有同学会将其他的语言如日语葡萄牙语德语等作为第二外语。LEA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更需要学习其他的专业知识,在Master期间,LEA专业将会分出不同的方向,例如国际贸易、国际谈判、翻译、国际政治等,非常具有实用性。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学校开设的第二外语不同,有些学校没有开设中文,同时开设的专业方向也会不同,所以在申请过程中,一定要提前查清楚,最后将学校相关信息列成表格,方便整理笔记。课程设置:由于每所学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不同,所以课程设置上也会有差异。在这里以小编母校里昂三大为例,给大家简要介绍里昂三大langue et gestion方向的课程课程主要分为三部分,中文模块,英文模块和gestion管理模块;中英文模块课程多为翻译,贸易类课程;gestion管理模块主要开始国际法,企业战略,国际谈判等课程;学校推荐:巴黎三大、索邦大学、巴黎七大、里昂二大、里昂三大、鲁昂大学等。>>>>LLCER外国语言和文化专业简单来理解,就是语言专业,学习所选择语种的语言与文化。这个专业会更偏向于研究性,与国内英语专业教学类似,由英语专业基础过渡到高阶英语专业学习,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打好基础,到文化,语言,文学和历史等专业课。课程设置:因为LLCER专业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也设计其文化,因此课程涉及面也非常广泛,例如:文学(小说、剧本和诗篇) ;艺术(回话,雕塑和电影) ;历史(起源,迁移和人物);地理(属地,人口和地形学)等。学校推荐:(几乎每所大学都会开设这门专业,因为只列举大家的dream school):巴黎三大、巴黎四大、巴黎八大、巴黎十二大、巴黎十三大等。2文学领域专业介绍每个学校Lettre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也有所不同,例如,巴黎四大开始的方向有: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litterature francaise et comparee)、法国语言文学(langue francaise)、拉丁文学(Latin)、希腊文学(Grec)。等到了研究生阶段,每个专业又会分出更细的方向。如下图:巴黎四大文学专业方向由于每个学校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今天小编主要介绍比较熟悉的母校里昂三大的文学专业。里昂三大在本科阶段的文学专业就叫Licence lettre没有细分不同方向,本科阶段的课程有法国文学(从中世纪到21世纪的法国文学)比较文学,法语区文学、以及语法语言学、语言史等;研究生阶段会开设三个专业:1、Etudes Francaise polyvalents法国文学,主要研究从中世纪到21世纪的法语以及法国文学;2、Lettre modernes 现代文学,主要课程有文学理论、语言学、16世纪-20世纪的文学等;3、Lettre-Culture Entreprise 文学与企业文化,这一专业比较偏应用,课程也会与里昂三大IAE学院合作,例如经济学、贸易法等课程都是和IAE学院一起上。学校推荐:巴黎三大、巴黎四大、巴黎七大、里昂二大、里昂三大等。3艺术领域专业介绍公立大学的艺术系与私立艺术学院和公立美院相比,更偏重理论性和研究性,主要课程包括艺术史、艺术分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表演艺术艺术也许是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在了解了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熟悉了艺术家的经历后,原本晦涩的艺术作品不再冰冷,而是艺术家们或兴奋或哀切的道述。表演艺术系由专门从事表演艺术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组成,课程大纲也由电影,舞蹈和戏剧专业人士提供。因此,每个学校都以充分表现其教学班子个性的特殊计划作为自身的定位。很多大学与外部合作伙伴有联系,如斯特拉斯堡大学,与包括斯特拉斯堡国家剧院,莱茵歌剧院,TJP(国家戏剧中心)等在内的许多外部机构是合作伙伴关系。在本科三年的课程中,第一年学习有关戏剧,舞蹈和电影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外语、方法论等跨学科的知识。一般来说,公立大学会在第三年细分专业方向,表演艺术的细分领域有电影研究,戏剧研究以及舞台艺术与传媒。推荐院校:里昂二大,巴黎八大,斯特拉斯堡大学,巴黎一大,索邦大学,蒙彼利埃三大等。>>>>造型艺术Art plastique“造型艺术”通常指绘画、雕塑、装置、摄影、行为艺术、影像、美术理论和艺术史研究等专业,相对更偏向纯艺术。 它是公立大学里面比较接近美院纯艺术专业方向的一个分支,但是和美院里面的艺术系(l’option d’art)也有一定区别,公立大学里学习的内容范围更广,甚至还会涉及到中世纪或者更前的知识。推荐院校:巴黎一大,巴黎八大,蒙彼利埃三大,马赛一大,里尔三大,波尔多三大,雷恩二大,图卢兹二大等。音乐学开设这一专业的学习并不太多,例如巴黎四大就有开设musique et musicologie。该专业旨在培训音乐领域的专业人才,专注于乐器和/或声乐练习,音乐史的学习,音乐艺术的分析和美学,声学入门,音乐写作,音乐与其他艺术和科学分支之间的关系等等。音乐学的细分领域包括音乐制作,作曲,音乐学等,每个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领域。图为巴黎四大音乐学专业本科至研究所阶段方向从课程分为学习音乐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学习理论和音乐实践。音乐史包括古代音乐史与当代音乐史。音乐实践则需要听音乐,分析音乐及进行声乐合奏。同时,音乐学课程还需要学习语言等辅修课程。学生毕业之后可从事相关音乐文献研究,音乐评论,音乐学,作曲等领域的工作。推荐学校:巴黎三大,索邦大学,巴黎八大,里昂二大,蒙彼利埃三大等>>>>电影与视听 (Cinéma et Audiovisuel)电影与视听专业提供不同的研究方向:电影研究,艺术,视听研究,信息与传媒,遗产价值等等,所设课程多为美学,电影历史,方法论,戏剧,数字艺术,法律等课程。不同学校方向有所不同,选择学校的时候,建议去学校官网了解课程的设置。比如,图卢兹二大的电影专业是导演方向,而格勒三大的电影有两个专业,分别是电影视听和纪录片,里尔大学的本科电影专业就是电影学,硕士阶段分三个不同的方向。推荐院校:蒙彼利埃三大,巴黎一大,巴黎三大,波尔多三大,图卢兹二大,斯特拉斯堡大学等。

分手季

注意啦!你的考研初试科目可能已经变了!

前阵子得到消息称2020年考研大纲公布时间提前发布,最近又发现了几所院校更改了专业初试科目,你知道了吗?接下来说重点: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划重点:我院应用统计专业(专业代码025200)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业务课一由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科目代码396)调整为数学三(科目代码303)· 应用统计专业·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科目代码396) 数学三(科目代码303)02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划重点:报考「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的考生」考试「古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与现代汉语」;报考「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考生」考试「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不再考“古代汉语”,改考“文学理论”。03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划重点:· 初试科目拟修改如下- 081400 土木工程 & 085213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考试内容改由材料力学与结构力学组成,各占百分之五十。-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拟修订为只考材料力学。· 部分自命题专业复试考试科目拟修订如下- 083000 环境科学与工程 & 085229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拟修订为只考水质工程对修订后的内容,如果审核通过将在2020年招生简章里发布。04华南理工大学划重点:· 因教育部对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了调整。故我校2020年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较往年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初试科目方面。· 初试科目将以我校正式公布的招生专业目录和考试大纲为准。补充内容:《关于对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调整的通知》划重点:· 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调整为「电子信息(代码0854)、机械(代码0855)、材料与化工(代码0856)、资源与环境(代码0857)、能源动力(代码0858)、土木水利(代码0859)、生物与医药(代码0860)、交通运输(代码0861)」8个专业学位类别。· 工程硕士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3个领域调整到「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类别(代码1256)。· 2020年起,按调整后的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如果与女无瓜,那么恭喜你,继续按部就班的学习就好,但也要多注意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如果不幸中招也不要慌。首先你的竞争对手都和你一样大家同一起跑线,现在要做的就是多关注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并着手准备更加努力!

金鱼缸

山东大学2021年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生复试考核内容

1.复试方式笔试和面试相结合。复试重点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2.复试笔试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学概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含语言学概论)和古代汉语文艺学:文学理论、美学理论新闻学专业:新闻传播理论与实务3.复试面试内容由各专业复试小组具体确定,一般应注重专业水平和知识背景的考查。4.复试笔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代汉语》(增订第六版),黄伯荣、廖旭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语言学纲要》(修订版),徐通锵、叶蜚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古代汉语》(修订版),郭锡良著,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新闻学:《释放数据的力量:数据新闻生产与伦理研究》张超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融合新闻》,刘冰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5.加试科目参考书目中国现当代文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王庆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史》,郑克鲁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朱维之等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外新闻事业史:《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来源:山东大学官网

不形之形

关于报考英语文学专业,你需要知道的事儿

在今天的考研大军里面,相信有不少的小伙伴们报考了英语语言文学这个专业。作为就读了这个专业下设的二级学科并已经毕业了的过来人,学姐想给伙伴们一些关于就读这个专业的建议和自己的切身体会。首先,要成为一名英语语言文学的研究生,扎实的英语功底是必须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课程和本科阶段有着很大的不同。本科阶段有旨在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是假定在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达到一定水准以后开设的集听说读写为一体的理论课程。研究生的专业课上,教授们通常都是用英语授课,学生用英语发表自己的看法,教材基本上都是外国人撰写的书籍或文章,期末论文也都是要求两千到五千字的英语论文。假如你听不懂英语专业八级听力考试中mini-lecture的大意,抓不住关键信息,读英语原版小说比如《洛丽塔》、《名利场》等存在很大的阅读障碍,无法完成一篇两千字的英语论文,那么你就很有可能很难适应听一节课的文学理论,阅读哲学类的理论书籍,完成三四千字的期末论文,无法顺利毕业。其次,应当提前阅读大量的英语小说、诗歌、戏剧等。可能有一部分人以为英语文学的研究生任务就是读小说。这种认识是不太正确的。研究生课堂里虽然也设置了小说,诗歌等课程,但是却不再是让你停留在阅读阶段,更多的时候是希望你借助于某个文学理论去分析文本。比如当你阅读完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以后,老师可能就会要求你借助于生态主义理论去分析文中的生态观。因此,可以看出研究生的主要任务其实是学习文学理论,学会文本分析。所以,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更多的时候是要去阅读大量的原版哲学类书籍,文学理论,权威论文等。看懂一点这些烧脑的书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留给你看小说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但是你却又不能不去阅读小说。这是因为这些书籍经常会对经典小说做文本分析,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小说,你就很有可能弄不清楚别人是怎么运用某个理论去解读这部小说的。比如詹姆斯·费伦沿着小说的故事情节去分析乔治·奥威尔《1984》中主人公温斯顿的功能。如果你没有读过这部小说,你就很有可能被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众多的故事人名弄得一头雾水,在这种情况下,你就更难去理解费伦的分析思路了。因此,为了能更快速完成阅读任务,建议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过程中就提前去阅读大量的小说,戏剧等。建议大家主要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比如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小说,威廉·华兹华斯的诗歌,莎士比亚的戏剧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去关注华裔作家的作品,比如汤婷婷的《女勇士》等。如果有余力,还可以去阅读当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石黑一雄的《长日留痕》。为了以后能让自己的毕业论文写出新意,也可以阅读一些比较冷门的作家的作品,为自己留有更多的文本分析对象。能静得下心来阅读书籍是顺利度过三年学术生涯的前提和保证。文科类的研究生跟理科类的研究生学习模式是完全不同的。理科类的研究生主要的学习场地可能就是他们的实验室,跟着导师做实验,而我们文科类的主战场是图书馆,跟着文学泰斗学理论,学分析。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你需要阅读大量晦涩难懂的原版哲学书籍,阅读长度高达五六千字的英文论文。偶尔有幸阅读中文的文章,那也是高度烧脑的作品。要读懂一点这些书籍,那都需要做到全神贯注,全身心投入。尤其是当你读到一本经典的哲学作品,里面出现了很多你不认识的专业术语,作者的思想跳跃性极大的时候,这时就更需要你精神的高度集中。如果一点小事就让你分心,或者你在阅读的时候思想习惯性抛锚,那么你很有可能连皮毛都看不懂了。可以尝试阅读一下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或者朱光潜翻译的黑格尔的《美学》,假如你在阅读这些书籍时,都不能做到静心阅读,那么拉康的镜像理论可能会让你陷入崩溃之中。研究生的三年,将会是悲惨的三年。最后,一定要学会写好学术论文。研究生除了读这个任务,还有要写这个要求。可以说,你所读的文学作品,所研究的文学理论都是为你的学术论文而做的准备。如果你不能完成论文,那么不管你看了再多的文本,研究了再多的理论书籍,你依然是不能顺利毕业的。每学期论文字数加起来都要过万,毕业论文字数要求基本上都是两万字左右。虽然一般在第一学期,学院都会开一门学术论文写作的课程,但是如果你仅仅想靠这一门课程就能让自己写好学术论文,那么那位教授学术论文写作的老师可能就会表示压力山大,甚至哭晕在厕所里面了。因为老师能教给你最多的干货可能就是学术论文的格式,但是语言,布局结构,措辞等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却需要你自己去不断探索。所以扎实的基本功又再一次被提及。在这里,我建议大家重新复习一下语法知识,特别是介词的使用问题。曾经我一度以为自己语法知识掌握得不错,但等到了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语法水平实在有限。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也是必须的,毕竟谁也不希望看到一个词汇马不停蹄地出现。在背单词的时候,尽量看英文释义,这样才更有可能掌握这个单词的用法,不然很有可能会出现中式思维的尴尬。句式也要变幻多样,不要永远只会用一种句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你的读者还没来得及领略你的思想深度的时候,就已经睡倒在你文章的开头了。当然了,如果你的思想,你的观点,你的论证都特别出彩,这些语言形式上的问题就都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学术论文最重要的还是文章的实质性内容。但如果你暂时还不能让你文章的内容一鸣惊人的话,那还是通过语言的形式让你的论文看起来像一篇学术论文吧。所以,准备读英语文学研究生的伙伴们,平时多多阅读国外的文章,理论等,学学外国人是怎么写论文的吧。如果你平常就喜欢阅读哲学类的书籍,那么在研究生三年的学术生涯中,你可能就会感觉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如果你只是喜欢文学作品才报考文学研究生,那么你需要测试一下自己是否也能欣赏文学理论的朦胧之美。如果你只是为了逃避工作而选择报考这个专业,那么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否能真的融入文学的海洋。选择了文学专业,就要请做好会经常过着清教徒生活的准备,做好迎接文学理论对你在思想上的洗礼吧。

女奚患焉

萨义德的古典乐评集,融合其对社会、历史、文学、哲学和政治的思考

《音乐的极境》内容简介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作者简介萨义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美国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哥伦比亚大学英国文学与比较文学教授,其撰文与观点屡见于各大报纸杂志,在当今世界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为《国家民族政坛杂志》撰写音乐专栏多年。代表作有:《东方学》(Orientalism)《文化与帝国主义》(Culture and Imperialism)《从奥斯陆到伊拉克以及路线图》(From Oslo to Iraq and the Road Map)《权力、政治与文化》(Power, Politics, and Culture)《平行与矛盾》(Parallels and Paradoxes,与巴伦博伊姆合著)以及《论晚期风格》(On Late Style)。译者简介庄加逊,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文艺理论硕士,翻译、作家。译作包括《古尔德读本》(The Glenn Gould Reader,格伦· 古尔德著)、《为什么是马勒?》(Why Mahler?,诺曼· 莱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 著)、《亲爱的阿尔玛》(Gustav Mahler: Letters To His Wife,马勒著,与曹利群合译)等。编译有《雅纳切克私信集》(莱奥什雅纳切克[Leos Janacek] 著)。著有《陌上花来:回归与远行》。书籍摘录第一章 音乐本身:古尔德的对位法洞见(节选)就本世纪几乎所有音乐表演者而言,格伦·古尔德都可算是个异数。他是才华洋溢、拥有精湛技艺的钢琴演奏者(当然这个世界上才华横溢、技巧纯熟的钢琴家有许多),他独一无二的声音、冒犯性的风格、节奏上的创意,以及最重要的—专注的特质,所有这一切似乎都远远超出表演本身。古尔德共录制有八十张唱片,他所传递出的音质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一听便知。鲜明的个人风格贯穿他的职业生涯,你永远可以轻易地辨别出这是古尔德弹的,不是魏森伯格(Alexis Weissen berg,1929—2012)、霍洛维兹(Vladimir Horowitz,1903—1989),也不是拉罗查(Larrocha,1923—2009)。他的巴赫自成一派,好比吉塞金(Walter Gieseking,1859—1956)所诠释的德彪西和拉威尔,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9)的肖邦,施纳贝尔(Schnabel,1882—1951)的贝多芬,卡琴(Katchen,1926—1969)的勃拉姆斯,米凯兰杰利(Michelangeli,1920—1995)的舒曼。古尔德弹巴赫,像是为巴赫的音乐下了定义,如果你想了解这位作曲家的真谛,就一定要听这位艺术家的解读与诠释。以上这些出色的钢琴家都有各自擅长的作品,然而古尔德演绎巴赫,在感性、直接、令人愉悦、印象深刻等特质上,与之相比毫不逊色,而所要传递的东西却十分不同,似乎是在就某个神秘的主题提出观点,并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这不禁引人思考,古尔德弹巴赫,实为提出一些复杂且颇为有趣的想法。这种行为模式成为其职业生涯的核心,与其说他是在演奏巴赫或勋伯格(Arnold Schnberg,1874—1951),不如说他在成就自己的美学与文化项目,相应地,演奏也不是一次性的短暂行为。多数人认为古尔德的种种怪癖还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他的演奏太值得一听了。一些杰出的乐评人,尤以李普曼(Samuel Lipman,1934—1994)、罗斯史坦(Edward Rothstein,1952—  )为首,进一步提出:古尔德以特立独行且反复无常的古怪作风来表现自己的独特—边弹琴边哼唱,怪异的衣着打扮,演奏总是富于智识而优雅,在古尔德之前我们从未见过如此表演—所有一切都证明了一件事:这位钢琴家不仅以演出为己任,更是通过演奏提出观点和批评。古尔德一生撰文无数,1964年退出音乐会表演舞台后专心致志于唱片领域,研究录音作品的每一个细节。他总是喋喋不休,喜用繁复的洛可可式修辞,执着于遁世和苦行。所有这一切都强化了一个观念:古尔德的表演引发思想、体验以及情境,而人们在其他演奏大师身上却鲜少能产生相类似的联想。显而易见,古尔德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始于1955年录制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就某种意义而言,这张唱片预示了古尔德之后的一切言行,包括去世前不久重录这部作品。在古尔德推出这张唱片之前,除了图雷克(Rosalyn Tureck,1914—2003,美国钢琴家),极少有主流钢琴家公开演奏《哥德堡变奏曲》。因此,古尔德的开场亮相(以及最后的谢幕)便是与一线唱片公司联手(图雷克似乎从未与大牌唱片公司有这般缘分),首度将这件高度格式化的音乐作品摆在广大听众面前,并由此确立了一个完全属于他的领域—打破常规、充满怪癖而又与众不同。你得到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一位拥有魔性技巧的钢琴家。在他的技巧中,速度、精准以及力量皆为某种纪律与计算服务,纪律与计算并非源自聪明的演奏者,而是脱胎于音乐本身。此外,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你仿佛看见原本包裹紧实、结构缜密的作品如褪去层层面纱般渐次舒展,几乎是化解开来,成为一组彼此交织的线。统摄一切线索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两只手,而是十根手指,每根手指都敏捷地呼应其余九根手指,进而呼应一双手以及背后主控一切的心灵。音乐从一端发出一个简单的主题,随后该主题衍生出三十段变形,以多种模式重新配置,音乐不断向前推进,其理论层面的复杂性亦随着攀升的快感俱增。而在“哥德堡”的另一端,主题在历经一系列变奏后重又响起,与开头遥相呼应。不过,这一回的重复(借用博尔赫斯[Borges,1899—1986]在小说《〈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中对于梅纳尔版《堂吉诃德》的评价),可谓“字面相同,而境界远更无限丰富”。古尔德生平第一张《哥德堡变奏曲》便实现了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回到微观的精彩往返,这是异乎寻常的技能:通过钢琴向世人展现这样的过程,体验阅读与思考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演奏一件乐器。我完全无意贬低“演奏乐器”这件事。我想说的是,从一开始,古尔德所追求的音乐表达方式便异于他人,比如差不多同时代的另一位钢琴好手范·克莱本对柴可夫斯基或拉赫玛尼诺夫协奏曲的诠释方式就与古尔德截然不同。古尔德选择从巴赫开始,继而为巴赫大部分键盘作品录音,对他而言具有核心的意义。由于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多属对位音乐或复音音乐,它们必然反过来影响钢琴家的职业生涯,古尔德因此传递出异常强大的自我个体身份认同。就本质而言,对位法讲究声部的共时性以及对音乐素材的超自然把控,音乐相应地呈现出无止境的创造力。在对位法中,一个旋律总是在不同声部间反复出现:于是音乐呈现水平的姿态,而非线性垂直分布。任何一组序列里的音符都能呈现出无限的变化,更准确地说是转换,某组音乐序列(或某个旋律,某个主题)可能先是出现在这个声部,随后又由另一个声部接替演绎,这些声部永远持续地与其他所有声部以相辅相成或是相反对抗的方式发声。巴赫的音乐建构并不采取将旋律线铺陈于最上方,再衬以厚重绵密的和弦支撑起主旋律线的方式,巴赫的对位音乐由若干同时行进的平行线构成,每个声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依循严格的规则自在地进行自我表达。这其中的瑰丽动人自不必说,经过充分发展演化的巴赫式对位风格在音乐世界里占据独特的位置,拥有特殊的威望。首先,对位风格中纯粹的复杂性与频繁的相互关联牵制无异于要求一种更精炼、更确切的陈述;当贝多芬、巴赫或莫扎特以赋格方式进行创作时,听者便会不自觉地认为这音乐中有某些非比寻常的重要观点。因为,在对位音乐行进过程中,任何构成的一切—每个声部、每个瞬间、每个音程—都得以详细记录,可以说,它们都是历经彻底探究与充分衡量的结果。最能发挥音乐底蕴的,莫过于一个严格的赋格(我首先想到的便是威尔第《法斯塔夫》结尾乐段绝妙的赋格)。音乐上的对位模式似乎总要与神学上的末世论扯上关联,这其中当然部分归因于巴赫的音乐带有宗教本质,或者你也可以说贝多芬的《庄严弥撒》赋格意味强烈使得听者产生了联想,但理由不光是这些。对位规则的要求十分严格,细节至为精确,仿佛这一切是神意命定;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比如采取禁用的序列行进或和声—都将被定罪为“魔鬼的音乐”。因此,精通对位法的人几乎是在扮演上帝,料想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小说《浮士德博士》里的男主角阿德里安·莱韦屈恩(Adrian Leverkühn)对此深有体会。对位法是彻底的声音排序、全面的时间管理、音乐空间的精细区分以及绝对的智力投射。从帕莱斯特里纳1、巴赫到勋伯格、贝尔格(Alban Berg,1885—1935)、韦伯恩(Webern,1883—1945)严格的十二音列体系,整个西方音乐史简直化身兼收并蓄的对位狂魔。该形象具有强大的暗示性,托马斯·曼在《浮士德博士》中描述的正是这么一位与魔鬼签订合约的德国复调音乐作曲家,好比真实世界里的希特勒,小说里作曲家的美学命运成为其国家逆天愚行的缩影。古尔德的对位法演奏最接近于我个人对此技艺的想象,他令你朦胧地觉得,或许对位法写作与演奏存在某些争议或危险,当然粗糙的政治含义除外。不仅如此,古尔德从来不害怕来点滑稽搞怪,他试图挖掘一些颇为可笑的关联:高水平的对位法可能只是戏仿,它不过是纯粹的形式,却总是渴望成为“世界—历史精神”的代理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智慧角色。总之,古尔德的演奏比其他任何钢琴家都更能使听者体验到巴赫对位手法的毫无节制—巴赫的对位的确过度,一种美丽的过度。我们就此认定,这世上再无人可以如古尔德般演奏、复制、理解巴赫几近恶魔式的技巧。他的演奏似乎已触碰到极限,手指成为音乐与理性的化身,而音乐、理性又与这个化身融为一体。即便古尔德在演奏巴赫时全身心地专注、投入其中,他依然有办法暗示其他可能,各种不同的力量与智慧在之后的录音中粉墨登场。就在录制巴赫键盘作品全集的同时,古尔德还录了一张李斯特钢琴版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之后,更推出了由他本人改编的瓦格纳管弦乐与声乐作品钢琴版。晚期浪漫主义作品的对位风格呈现出衰萎腐朽,古尔德从管弦乐总谱中强行抽离出半音化音阶与复调元素,通过钢琴演奏出来,其中的做作愈发明显。与古尔德的所有演奏一样,这些录音突显出极度的不自然:一张非常低矮的椅子、几乎趴着的姿势、似断非断的跳音以及他极力追求的清晰声响。然而,不自然之处亦是在解答以下问题:究竟对位音乐的偏爱是怎样一步步演化、并最终赋予演奏者始料未及的全新维度的。坐在钢琴前,兀自做着凡人不可能做的事,他不再是音乐会里的表演者,而是蝉蜕于肉体躯壳之外的录音艺术家,这样的古尔德,难道不是已经变成了自我证明、自我愉悦的听者了吗?他不就是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口中巴赫音乐奉献的对象,那位取代上帝的人吗?古尔德对音乐的选择确切地证明了这一点。他在文字中写道,自己不仅偏爱一般意义上的复音作品,也很钟爱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这类作曲家,“他可以在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同时丰富这个时代,他为所有时代发声而无需从属于某个时代”。古尔德不喜欢中期的贝多芬、莫扎特以及大多数19世纪浪漫派作曲家,在他看来,这些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不过是短暂的时髦,太过局限于乐器本身。古尔德更欣赏前浪漫主义与后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如吉本斯(Gibbons,1583—1625)与韦伯恩,以及复音乐派(巴赫与施特劳斯),这些人为乐器作曲时有一种孤注一掷的态度,这种态度令他们具备制定规则、掌控全局的能力,这是其他作曲家所缺乏的。举个例子,施特劳斯被古尔德视作 20 世纪最伟大的音乐人物,施特劳斯不仅古怪,还致力于“在最坚实的形式纪律内部,最充分地运用19世纪晚期的调性宝藏”;古尔德接着说,施特劳斯的兴趣所在乃是“保存调性的完整功能—不仅是在作品的基本轮廓里,甚至在整个设计最精微的细节中亦然”。如同巴赫,施特劳斯“煞费苦心地让建构概念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显现”。如果要写出如施特劳斯般的音乐,那么你心中对于每个音符的功能都要有明晰的想法,作曲中每一个音符都有意义;如果要在创作中呈现巴赫味道,那么就单纯为键盘乐器而写,或者借鉴《赋格的艺术》中各种类型的四声部赋格,每个声部都遵循严格的纪律。没有漫不经心的拨弄怪响(虽然有时候施特劳斯的作品里难免会有这些东西),没有机械的、未经过思虑的常规和弦伴奏。形式概念在每一处都得以自觉、自信地清晰表达,大到架构小到装饰无一例外。以上描述多有夸张的成分,然而无论如何,古尔德演奏追求精准与细节,因为他坚信自己所演奏的音乐正是精准与细节的典范。某种程度上,他的演奏延伸、扩充了原有的乐谱,使乐谱的意思更为清晰可辨,原则上,这些乐谱不包括标题音乐。就本质而言,音乐是不具备说话功能的:尽管音乐在语法结构与表现力上具备无限可能,却无法像语言一般可以论说或者引经据典地阐释明确观点。因此,演奏者完全可以装聋作哑闭着眼睛弹,要么就像古尔德那样,总是在演奏过程中给自己设定很多任务:包括绝对精准地把控演出空间;严格依照自我标准设定演出的环境(比如他在穿着打扮上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并不遵循大多数传统意义上的模式);即便有指挥在场也要亲自引导乐队;边弹边哼,哼唱声甚至盖过钢琴。既要高谈阔论也要振笔疾书,古尔德有意通过大量文章、访谈、唱片封套说明将钢琴的触角伸向语言领域。凡此种种,古尔德做来热心带劲,像个淘气、话匣子关不住的小神童。题图来自:维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