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什么?现当代文学的就业方向如何?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什么?现当代文学的就业方向如何?

对于喜爱文学的大学生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个不错的考研专业。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跟学习中国文学。而且中国现当代文学毕业的研究生,可以进入的单位跟从事的行业有很多。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就业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比如可以进入科研机关进行科学研究,进入高等院校进行教学工作;也可以进入党政机关从政;还可以进入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等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字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生想要有更好的发展,需要学好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达成研究生期间的培养目标。在研究生期间,研究生要掌握好汉语跟中国文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学好有关理论、发展历史,进行系统的学习跟受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

跳出去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学什么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大学里面开设了很多关于汉语言的课程。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主要学什么呢?第一,主要进行文学理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通过系统教育丰富学生的文学阅历,着重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着重进行现当代文学作品分析,学生需要大量读书写论文,很多书还很难在图书馆找到,而且由于人数众多,论文的查重就格外重要。第三,学习各种文学批评理论,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的人才。

长短何如

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文学的所见与未见

由中国作家协会和法国驻华使馆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将于今天下午在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时 间:4月21日(周三)下午4:00—6:00主 题:文学的所见与未见论坛通过zoom直播会议账号:97774392592密 码:555666也可以通过“法国文化”微博在线观看直播哦嘉宾阵容及简介铁凝Tie Ning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Présidente de l’Association Nationale des Ecrivains铁凝,1957年生于北京,作家。现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笨花》等4部,中、短篇小说《哦,香雪》《永远有多远》等100余篇、部,以及散文、随笔等共400余万字。作品曾6次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其编剧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大奖。部分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文出版。2012年伦敦书展期间,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哈珀·柯林斯通过竞拍获得长篇小说《大浴女》英文版的欧洲版权。此前,美国著名出版公司西蒙·舒斯特获得该书英文版的美洲版权。2015年5月,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获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Tie Ning est une écrivaine née en 1957 à Pékin. Elle est présidente de l'Association nationale des écrivains et de la Fédération des Hommes de Lettres et des Artistes de Chine. Ses principales uvres comprennent quatre romans, dont La Porte de rose, La Baigneuse, Fleur de coton, une centaine de nouvelles comprenant Ah, Xiangxue, Combien re une éternité, ainsi que des essais et des ouvrages en proses. Ses uvres ont remporté de nombreux prix littéraires à l’échelle natio-nale comme le prix Lu Xun ; le film Ah, Xiangxue, dont elle a écrit le scénario, a remporté le Grand Prix 41e Festival international film de Berlin. Beaucoup de ses uvres ont fait l’objet de tractions. En mai 2015, elle a été nommée 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En 2018, elle a reu le prix Janicki de la littérature en Pologne.胡邦胜Hu Bangsheng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 书记处书记Membre Secrétariat de l’Association nationale des écrivains胡邦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博士。曾任《国际传播》杂志总编,国家重大社科课题“G20峰会国家传播理念与机制研究”首席专家。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策划实施多个国内外重大活动,参与多次中外媒体对话会,组织多项国际传播项目,发表多篇国际传播论文。Titulaire d’un Master en philosophie à l’université Peuple de Chine, et d’un doctorat en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e à l’université de Communication de Chine, Hu Bangsheng a été rédacteur en chef magazin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t directeur grand projet de sciences sociales intitulé “Recherche sur le concept et le mécanisme de la communication nationale pour le sommet G20”. Il est actuellement membre Secrétariat de l’Association nationale des écrivains. Il a planifié et mis en uvre de nombreux événements importants, participé à plusieurs dialogues entre les médias chinois et étrangers, et publié de nombreux articles sur la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e.董强Dong Qiang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Directeur département de franais à l’Université de Pékin董强,北京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家、翻译家,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多年致力于中法人文交流工作,2013年荣获由法兰西学院颁发的法语国家联盟金奖,2015年荣获由法国政府颁发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16年10月当选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院士。Dong Qiang est professeur de littéra-ture franaise, directeur départe-ment de franais à l’Université de Pékin, tracteur, président comité d’organisation Prix de la traction et de l’édition Fu Lei.苏童Su Tong苏童,1963年生于江苏,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创作发表了《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米》《河岸》《黄雀记》等长中短篇小说。其作品如《妻妾成群》《红粉》等先后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在社会上造成较大反响。短篇小说《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Su Tong, né dans la province Jiangsu en 1963, est membre comité de l'Association des écrivains de Chine et professeur à l'Université normale de Pékin. Il est diplmé département de chinois de l'Université normale de Pékin en 1984. Il a commencé à écrire pendant ses études. Il a écrit et publié des romans tels que pouses et concu-bines (Flammarion), Visages fardés (Philippe Picquier), Je suis l’empereur de Chine (Philippe Picquier), Riz (Flam-marion), River Bank et Le Dit loriot (Le Seuil). Ses uvres telles que pouses et concubines et Visages fardés ont été successivement adaptées au cinéma puis à la télévision, qui ont reu un très bon accueil. La nouvelle Ci Gu a remporté la 5e édition prix littéraire Lu Xun, le roman River Bank a remporté la 3e édition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et le roman Le Dit Loriot a remporté la 9e édition prix littéraire Mao Dun.马库斯·马尔特Marcus Malte马库斯·马尔特于1967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滨海拉塞纳城。1996年,他的第一本小说出版,如今已经有三十余部作品问世,包含小说以及儿童文学。近年来,他成为了法国最具独创精神的黑色小说(侦探小说)作家之一。马尔特也是当之无愧的文字高手,尤其体现在《地狱看门犬》《内之北》,以及获得2008《Elle》杂志读者大奖侦探小说类的《爱的花园》。他的《和声》获2012法国推理批评奖,《男孩》获得2016年费米娜奖。他最新的小说《服务区》在法国由Zulma出版社出版。《男孩》已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中文版。Marcus Malte est né en 1967 à La Seyne-sur-Mer. Son premier roman est paru en 1996, et plus d’une trentaine d’autres ouvrages ont suivi, aussi bien dans la fiction pour altes que dans la littérature jeunesse. En quelques années, il est devenu l’un des auteurs les plus novateurs et remarqués roman noir franais. Styliste impeccable, on lui doit notamment La part des chiens, Intérieur nord ainsi que Garden of Love, Grand Prix des lectrices de Elle 2008 - catégorie policier. Les harmo-niques a reu le Prix Mystère de la critique en 2012 et Le Garon, paru aux éditions Zulma, a été récom-pensé par le Prix Femina 2016. Ce dernier vient d’être publié en traction chinoise par Zhejiang Literature & Art. Son dernier roman, Aires, est sorti en 2020, toujours aux éditions Zulma. 梁 鸿Liang Hong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访问学者。出版非虚构文学著作《梁庄十年》《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作为方法的“乡愁”》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短篇小说集《神圣家族》;出版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2017)和《四象》(2020)。曾获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第七届文津图书奖”、“2013年度中国好书”、“首届非虚构大奖·文学奖”等。Liang Hong, née dans la province Henan en 1973, est professeure à l’université Renmin de Chine et chercheuse invitée à l’université Duke aux Etats-Unis. Elle a publié des uvres de non-fiction tels que Dix ans au village Liang, Leaving Liang village et Si la Chine était un village, trait en franais et publié par les Editions Phillipe Picquier, des travaux universitaires, des nouvelles comme La Sainte famille, trait en franais et publié par les Editions Nuvis, The Light of Liang Guangzheng (2017) et Four Forms. Elle a remporté de nombreux prix littéraires en Chine.玛丽·达里厄塞克Marie Darrieussecq玛丽·达里厄塞克于1969年生于法国西南的巴斯克地区。著有十五部小说,均由法国P.O.L出版社出版,包括《母猪女郎》(1996)、《宝贝》(2002)、《汤姆死了》(2017)、《应该好好爱男人》(2013)、《颠倒的海》(2019)。除了写小说,她还创作戏剧,同时也和艺术家如安妮特·梅莎洁、路易丝·布尔乔亚合作造型艺术作品,还为若干杂志写专栏。她的小说涉及失踪、幽灵、变形、动物……那些令人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地带。她喜欢“把刻板印象像石头一样翻开,看看底下究竟是什么在骚动”。她的作品中也常出现不同寻常的讲述者,打破一切社会规则和叙述标准。她的作品获得了国际法语研究会大奖、美第奇奖和文学奖之奖。达里厄塞克的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中文出版,最新一本是由三联出版的《存在即是光辉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的一生》。Marie Darrieussecq est née en 1969 au Pays basque. Elle a publié une quinzaine de romans, tous chez P.O.L : Truismes (1996), Le Bébé (2002), Tom est mort (2007), Il faut beaucoup aimer les hommes (2013) ou La Mer à l’envers (2019) pour n’en citer que quelques-uns. Elle écrit aussi pour le thétre, et pour les arts plastiques, pour des artistes comme Annette Messager ou Louise Bourgeois. Elle collabore à plusieurs magazines d’actualité. Dans ses romans, elle écrit sur la disparition, les fantmes, la métamorphose, l’animal, les zones où le langage est mis en déroute. Elle aime retourner les clichés comme des pierres pour voir ce qui remue dessous , souvent avec des narrateurs qui remettent en cause les codes sociaux et narratifs. Elle a reu le Prix CIEF pour l’ensemble de son uvre, le Prix des Prix et le Prix Médicis. De nombreux livres de Marie Darrieus-secq ont été traits en chinois, le dernier étant tre ici est une splendeur. Vie de Paula M. Becker chez SDX.徐则臣Xu Zechen徐则臣,1978年生于江苏,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北上》《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等。被《南方人物周刊》评为“2015年度中国青年领袖”。《如果大雪封门》获鲁迅文学奖,同名短篇小说集获“2016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北上》获茅盾文学奖、“2018中国好书”奖。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获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十余种语言。Xu Zechen, né dans la province Jiangsu en 1978, est diplmé département de chinois de l'universi-té de Pékin. Il est l'auteur de nombreux romans, dont trois sont parus en franais aux Editions Philippe Rey : Pékin pirate (2016), Le Faussaire (2017), et La Grande harmonie (2018). Il a été nommé "Jeune personnalité de l’année 2015" par le "Southern People Weekly" et a remporté de nombreux Prix. La nouvelle If a Snowstorm Seals the Door a remporté le prix littéraire Lu Xun. Le roman Northward a remporté le prix littéraire Mao Dun. Le roman La Grande harmonie, a remporté le prix littéraire Lao She et l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ward de Hong Kong. Certaines de ses uvres ont été traites dans plus de dix langues, dont l'anglais, le franais et l'allemand.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Santiago Amigorena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在阿根廷和乌拉圭度过了童年,于1973年正式定居法国。他不仅是作家,也是电影编剧,参与了四十余部电影,合作的导演有塞德里克·克拉皮斯、劳伦斯·弗瑞拉·巴博萨、布里吉特·罗安、让-皮埃尔·里莫森,等等。他同时也导演了三部长篇电影,其中《九月里的几天》进入了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的官方竞赛单元,并在二十多个国家放映。自1995年,阿米戈雷纳一直担任制片公司Films Rat的主理人,有十来部短篇电影和七部长篇电影由他担任制片。身为作家,他著有十几本小说:《寡言的童年》《无言的少年》《失语的青春》《初恋》《1978》《第一次失败》《我不曾忘记的日子》《我最后的话语》《那些第一次》《只有一种爱》以及《沉默的囚徒》。其中,《沉默的囚徒》被译为十余种语言,中文版由海天出版社出版。Après une enfance en Argentine et en Uruguay, Santiago Amigorena se fixe en France en 1973. En tant que scénariste, il a travaillé sur une quarantaine de films, notamment avec Cédric Klapisch (Le péril jeune, Peut-être, Ce qui nous lie, Deux Moi), Laurence Ferreira Barbosa (Les gens normaux n'ont rien d'exceptionnel), Brigitte Rouan (Post Cotum Animal Triste), Jean-Pierre Limosin (Tokyo Eyes), etc. Il a réalisé trois longs métrages, dont Quelques jours en septembre, présenté en Sélection Officielle aux festivals de Venise et de Toronto, puis dans une vingtaine d’autres festivals, et distribué dans plus de vingt pays. Gérant des Films Rat depuis sa création en 1995, il a proit une douzaine de courts-métrages et sept longs-métrages. Il est également l’auteur d'une dizaine de romans : Une enfance laconique, Une jeunesse aphone, Une adolescence taciturne, Le Premier Amour, 1978, La Première Défaite, Des jours que je n’ai pas oubliés, Mes derniers mots, Les Premières Fois, Il y a un seul amour et Le Ghetto intérieur trait dans une quinzaine de langues. Ce grand succès de librairies vient de paratre en traction chinoise chez Haitian.更多精彩: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 | 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让自己周围堆满东西,为了不忘掉自己是谁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 | 徐则臣:希望这个世界还可以像过去一样繁忙、穿梭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 | 玛丽·达里厄塞克:漂亮的脸蛋,是杜拉斯差不多80岁时的那张脸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 | 梁鸿:你在努力生活 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庆幸的事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 | 马库斯·马尔特,原来你是这样的《男孩》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 | 苏童:我的作息规律是属于猫类的微信编辑 | 刘雅

李贽

用文学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朝气蓬勃、星光璀璨的文学时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他们满怀激情,满腹才华,不仅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还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生气,使中国文学迈入新的境界。在这片创作的群山中,莫言是一座高峰。莫言的创作开始于新时期,他从司马迁、蒲松龄等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的优秀文化精神,从鲁迅手中接过乡土文学的传统并且进行创新。在由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莫言成为中国经验、中国故事的杰出讲述者。德国文坛巨匠马丁·瓦尔泽有言:“今天谁要想谈论中国,应该先去拜读莫言的作品,他在我心中的排名与福克纳不相上下。”莫言的文学成就,也是新时期文学和百年中国乡土文学的成就。研究莫言的作品,不仅有助于弘扬百年中国的乡土文学经验,还有利于总结其中所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张雪飞的《个体生命视角下的莫言小说研究》一书,从新的视阈对莫言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其价值和意义是多方面的。 该书从个体生命的视角观照莫言作品人物的命运,确切体会且把握到了莫言对中国传统生命观的用心思考。因此,该书更乐于发现和称赞的,是一种生命的坚韧、生命的强力以及生命的野性。比如该书这样谈论《丰乳肥臀》中母亲的形象:母亲生于清朝末年,一生经历了中国的沧桑巨变。她不仅是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还是备受命运捉弄的苦难的承受者。八国联军入侵时,母亲失去了挚爱双亲;嫁人后,母亲受尽丈夫和婆婆的刁难与凌辱;在连年混战的岁月里,母亲饱受饥饿、疾病的折磨,被迫卖掉女儿、目睹骨肉相残、亲人接连离世……母亲经历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与磨难,但她依旧坚强地活着,教导儿子活出该有的样子,以95岁的高龄终老。这样活着,不免让人想起中国传统生命观所强调的顺其自然、听天由命:必须坚韧地活着,唯有活着,才谈得上意义和价值。韦伯对这个问题颇有见地:“中国人对一切事物的‘评价’都具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重视自然生命本身,故而重视长寿,以及相信死是一种罪恶。”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儒家对生命这一天道运行饱含着敬畏之情。《论语》中亦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想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必须首先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张雪飞对此有深入的体会,所以他在《个体生命视角下的莫言小说研究》一书中细致发掘了莫言作品中的生命表达:比如《人与兽》对人类生命强力的彰显,《天堂蒜薹之歌》对生命尊严的言说,《十三步》对生命的错位感的书写,《蛙》对生命唯一性的思考等等,此书深入阐发了莫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传统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同时,该书将莫言的作品置于一个有关人类动物性的中西文化坐标系中进行考察,从动物性的完整意义出发,来理解莫言作品中的生命。这也意味着,作者将人类生命与动物生命放在同一个平台打量,更强调生命的整体性与关联性,更倾心于一种大生命观。中国人历来重视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庄子将“道”视为生命生成的形上根源,将“气”视为生命构成的形下质料,他深刻认识到,人类只是整体的、动态的、联系的生命系统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一体相通,休戚与共。道遍存于自然万物之中,这赋予了万物平等的本质,万物皆具有内在的价值,理应受到平等的对待。从道的角度评判万物,物无高低贵贱之分,这体现了庄子对自然万物的尊重,蕴藏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思。除了对人物的生命状态、生命观念进行阐释,该书也对莫言作品中的动物生命进行系统、细致的整理和分析。无论是千里复仇的狼、与人斗争的狗,还是幻化为人类的马驹,在莫言的作品中,万物皆有灵。不仅人的动物性得以发扬,动物的人性、神性也得以不同程度的表现,人与动物可以相互转化,动物可以和人一样作为主体看察世界万物、芸芸众生。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并非主客体对立,而是天地人合一。钱穆先生把这种“天人合一观”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归宿,视为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之未来发展的最大贡献:“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该书对莫言作品中人性与动物性的多维发掘、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文化经验的详细阐发,无疑是有趣且颇有意义的。该书以个体生命的角度进入莫言笔下的人与动物的世界,指出了莫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念,也道出了莫言对人类命运问题的思索与担忧。铁凝赞叹莫言:“他讲述的中国故事,洋溢着浑厚、悲悯的人类情怀。”莫言主张,作家应该站在人类的立场上进行写作。他说:“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东西超越了地区和种族。”此书对莫言作品中人与动物的分析恰好印证了这一主张,莫言不仅讲述中国故事,还向世界传达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和价值理想。不应忘记,中国作为持续发展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其丰富的文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意义和特殊的价值。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对生命的敬畏,对情感与伦理的注重,在人与自然愈来愈远,甚至人与人也愈来愈远的当下,更显出珍贵的特质。讲述中国故事,需要植入具有当代意义的中国传统精神。此书对莫言小说的研究,实际上也提供了一个用文学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的范本,指明了一条可供借鉴与学习的路径。(作者:敬文东,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来源:光明日报

鸽哨传

【寒苏考研】中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100强

汉语言文学考研是不考数学的。汉语言文学的考试大致分为考研英语、考研政治、专业课(包含专业一和专业二)三个部分,一共四科考试。至于具体课程你可以根据你要报考的学校的指定参考书目有所选择。你确定好要报考的学校后,参照学校的指定书目进行购买。学校都会清楚地说明出版社和作者的。但是现在越来越多学校不提供参考书了,是希望大家可以涉猎广泛,不尽信一家之言,有自己的思考。以下是汉语言文学学校排名情况:

梦回头

名家人物榜——吕书宝|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吕书宝,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笔名沙野,吕律。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首席教授。早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187师服役。后入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书,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文学博士学位。1986年进入高校工作,曾主讲本科课程和研究生课程多门 取得的成绩出版《满眼风物入卜书》等独著学术专著6部、主编、副主编、合著教材、著作多部,发表专业论文、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以及报告文学、长篇特写等100余篇。撰写国际性学术会议论文3篇、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5篇。参加科研项目4项,主持科研项目7项。获得省级二等奖(项目)、三等奖(专著)各一项。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会员、“山东古典文学研究会”会员、“广东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会员、“广东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桂东南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并担任“中日比较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评审专家。独著专著01满眼风物人卜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02民族特色文化与行为心理定位〔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12〕03《易经》中的大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东方版)2007/10〕04岭南民族民间文学主流文化因子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10〕05民俗民风与古代文学〔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10〕合著专著:06中国古代文学史〔合编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0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合编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9〕08先秦大文学史〔合著,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1〕09百名文学家小传〔合著,长春出版社2002/1〕10论高校教学改革与评估〔合作专著,第二作者,北京:言实出版社,2007/8〕1120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副主编,济南:黄河出版社1990/8〕12汉语写作教程〔主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12〕独撰论文13鲜活物象入巫书〔东北师大学报2002/1〕14论《礼记》中的形象思维〔齐鲁学刊2003/3〕15论渤海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北方论丛2003/3〕16论《淮南子》的文学价值〔东北师大学报2007/2〕17附:《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3期相关文摘18贞惠、贞孝公主墓志文化底蕴解析〔作家杂志2008/8〕19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果的品位认定〔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20城市生活对汉诗内容的影响〔文艺报2005/8/4〕21从贞惠、贞孝公主墓志看中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3〕22话语权拥有者的失语现象〔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3拷贝与借鉴〔日本学论坛2002/3-4〕24论民族文学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论运用〔人民文学出版社文集2007/2〕25“秦文”辩〔广西师大出版社文集2007/11〕26勤奋的幸运探索者〔北京大学中国比较文学通讯2003/1;长春晚报2003/8/22〕27洪钟雅响伴丝竹〔时代文艺出版社《孟庆枢自选集》2003/8〕28《文心雕龙》与《周易》〔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会论文2003/10〕29浅谈杨公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22届年会2005/10〕30水珠中的太阳〔第二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2005/12〕31也谈“序彖系象说卦文言”〔2008海峡两岸易学文化研讨会论文2008/9〕32绿野仙踪再追寻--论西王母和金童玉女形象的流变〔全国民俗学会2009新疆天池西王母文化论坛〕33差别のなかのはっそう〔中日比较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1992/7)〕34コピー及び手本とし〔面向21世纪中日比较文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7〕35贞恵と贞孝公主の墓志で中日文化の渡り合う及び解け合うと考え〔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9〕

杨泉

他们说:“文学是现实的容器”

4月17日至21日,北京老舍文学院与青年文学杂志社联合主办的“2021北京老舍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在京举行。新时代需要新观念、新书写和新表达,主办者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希望能通过研修班十五位作家学员的回答,展现出新一代在京作家们的创作思索,也梳理出北京文化土壤给创作者带来的精神滋养。此项活动由中国作家网提供媒体支持,敬请关注。【关于】你如何看待文学和现实的关系?陈楫宝:人生不易。完全耽于现实,是乏味的;完全耽于幻想,则是痛苦的。文学让我时常抽离,越过“万水千山”,她构建了现实与幻想的中间地带,让我拥有飞翔的力量。陈志炜:我认为是一种“轻微紧张”的关系,如果没有一定的紧张感,那彼此就无法区分开来。基于现实的紧张感对我来说是文学的必要性,若作品完成后,能继续与现实也产生轻微的紧张关系,那是更好的。我的作品看似有很多幻想成分,但在我看来这都是“观察”,是观察现实后的整合。我觉得区分被滥用的“幻想”与“观察后的整合/幻想”的关键在于责任,现实提供给我一个也许极薄的,但必须存在的责任。淡 豹:文学是现实的容器吧。文学往往比现实要更复杂一点,细腻一点,文学里的人物可以在粗野中有微妙,可以在做过小人后有反省,经常会比现实中的人多一些形而上的思辨和恐惧,多一些停下来凝视内心的时刻。不是说文学必须形而上,而是,文学有克服世俗的空间,有做梦的潜力。在表达现实的同时,文学总是朝向内心和未来的。邓安庆:我觉得人生的未来不可限量,不是指现实层面,而是有很多小说在等着你把它写出来,现实生活轨迹很单调,而书写的世界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性的光亮。每想到此,我都感觉很快乐。杜 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是个远古而经典的命题,有时我们也能将其简化为 “事功和有情”的两种方向,是要广泛地介入现实还是赏乐心事谁家院,是作者自我的选择,并无优劣之分。从《礼记》里“诗可以言志”到鲁迅和周作人的“象牙塔”和“十字街头”之争, 我觉得,无论社会环境和风气如何,文学依旧要坚定地承担起“怨刺”的责任。小说更是天生有一种狡黠、可以逃避规则的泥鳅特性,无论采取什么方式,它都能赢。自先秦文学批评开始,文学就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诗经》里人们对于上层建筑的 “怨刺” 在若干年后依旧能打动人,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控诉从“硕鼠”的缩影里昭然若揭,可爱而深恨。方 言:文学与现实,是一个频道中紧紧相连的两个时段,就像每天新闻节目之后才演电视剧一样。正确的顺序,我认为文学应该出现在现实之后。文学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参与现实,更不能指导现实生活。但是,现实是文学的导航磁铁,它不但为文学提供创作方向,而且决定文学创作的有效高度。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对适合的维度里、距离中,文学的意义才能发挥到最大、最好。侯 磊:文学改变现实。语言是建构整个社会的理论基石,文学是意识形态的展现。意识形态引领了社会发展,文学“塑造”了社会现实。文艺复兴以来,文学逐渐从写“神”发展到了写“人”。从十八世纪以来,文学强力作用于社会,一篇小说能引发一场革命,这个时代仍没有过去。作为读者,文学影响了我,构成了我的知识结构,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作者,文学改变了我。最开始从事写作可以以自己为中心来写,写给自己看。随着写作时间的增长,会发现自己怎么所思所写,在读者眼中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我最终会从写自己发展到写社会,从影响自己写到影响社会。文学的本质不是为了讨好、媚俗,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价值观输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学先后改变了作者、读者,并最终改变了现实。江 汀:“你说,你懂做梦吗?”罗伯特 瓦尔泽在他的小说里问询。这位作家传达了什么意思呢?他是真的想要说点什么吗?让莎士比亚回答他吧——尽管他们俩的对答听起来是那么地怪异——“我们的本质也如梦一般。”“夜来幽梦忽还乡。”我注意到古人话语的现代性。昨夜,我在梦里回到了家乡,在童年的街道上,正午的太阳穿透悬铃木的枝叶。阴影和光斑在马路上游弋,我注视着它们,犹如此刻的我注视着自己的梦。李晓晨: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从直觉上来说,文学和现实一样含混复杂,与此同时,文学既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又要符合虚构本身的逻辑。当然,我也常常觉得有些现实中的人和事在小说里不一定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但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就在那里,这也应该是文学处理的一种存在。孙 睿:我对现实的定义,就是把什么东西更当真。写作是我的职业,每天大部分工作时间放在这事情上,哪怕写的是小说,当下这对我来说是特别真实的一件事情。抛开这层形式,进入内容层面,文学里都有一些“精神”,这是我愿意从事文学工作而不是其他工作的原因,此刻,这种“精神”和“哪儿给的工资高”一样都是现实的。第三个层面,不把写作看成安身立命之本,单纯作为读者,直接从对文学的感受上说,文学曾经是我在青春期迷茫时的本能选择。如果以后人生再出现特殊时刻,可能还得靠文学自渡。孙一圣:有个模糊的印象,感觉文学和现实就像老鼠和恐龙的关系,因为我始终觉着老鼠和恐龙是近亲。索 耳:文学一直在介入现实,只是介入的方式不同,或者说,主体观看现实的角度不同。而这种不同往往会引起纷争,这时我不得不引用博尔赫斯:“你怎么知道你看到的就是真的现实呢?”哪怕是最忠实地凝视现实,也不可避免会有一些走神时刻,而往往这些时刻非常迷人。另外,观察单位也在随着时代而变化,就像史学领域有从国体史到区域史、个人史和流动史的转变,当文学毛细血管化以后,我相信,它不是离现实更远了,而是更近了。小 珂:再先锋的文学也无法完全脱离现实,这是一个客观事实。文学是一个容器,里面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复杂内容,现实是其中之一,并且是重要的一部分。只是有些文学类型,现实埋的深,让人不易察觉,或者将现实涂成透明色,让人看不到。如此风格的文学作品,只是演了一出与“现实”分别的戏,实际上从未曾脱离过现实。现实以各种面目、各种手段出现在文学中,它们的关系有千万种,每一种都有其合理性。郑在欢:可以是任何关系。文学从来不是一个可以沿着既定轨道乐享其成的事情,乐在其中的作家也不会是因为发现了一种关系总结出一条规律就一劳永逸的人。写作的乐趣就在于此,发现一条路走得通之后,马上就要不安分地试试另一条路,且不管走不走得通都会很快再换一条路。现实里那么多条路,单凭作家的几页纸,注定是走不完的。周卫民:文学是“另一些人”经历的现实。尽管已经被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已经发生过的事实,但文学一定是以万千世界发生和可能被发生的事实为母本,有如反光镜反射出被放大、缩小、扭曲、综合反映之后的另一个世界,被想像和处理过的人(包括自己)正在经历着那些可能发生的现实。【关于】你创作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作品是哪一篇?陈楫宝:最具挑战的是长篇小说《纸金时代》。几十万字,本身就是一个体力活儿,作家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每当坐在书桌前敲字,就不断慨叹那些日更的网络作家,钦佩他们拥有强大的体力、战斗力和充沛的激情。这本书写了数年。让最初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在心里逐渐发酵,慢慢地酿造成一部文学作品。冰山之上的部分很容易找到,类似新闻事件比比皆是,但是文学,则关注的是冰山以下的部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新闻和文学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我给予了数年时间让她在心里缓慢生长,逐渐长成小说的样子。陈志炜:已写完的,或者说完成了一半的是《驰与舞》,还没写的是《罐头涌流》。前者是现实事件改编的。我本不太擅长对现实事件进行直接的搬运,但这个事件非常吸引我,觉得很值得写,不写可惜。问几位朋友是否愿意写,没有人动笔,我就自己花了一周多,写下一个四万多字的中篇。初稿是非常粗糙的,写得很快,很舒畅,给了我很不一样的体验。现在,我已经写完四年多了。几年来,我一直想把它重写一遍,字数翻倍,一直没能完成。四年多它一直在考验我,它的成品离我很近又很远。在这个向度上,《罐头涌流》难度可能只有前者的四分之一,不过篇幅会有二十万字,且会是我更擅长的风格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淡 豹:短篇小说《山河》,有幸发表在《十月》,后来收入《新女性写作专辑:美发生着变化》(2021,张莉主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山河》写一个私生女,她烦透了母亲那种对“被爱”的持续渴望。她想摆脱浪漫,想和母亲活得不一样,铩羽而归,在这个过程中谅解了母亲。难度在于她因此是个很“冷”的人物,不会用很情绪化的方式去谈论痛苦,那么,如何描述她的痛苦?要模仿新一代女性那种去浪漫化的自我叙事方式(其中不免常充满陈词滥调,“决心”“情感”“自我探寻”这样的词,以及大众心理学术语),很困难,我不敢说我在这篇中成功了。邓安庆:最具挑战的一篇应该是我刚出版的《永隔一江水》里,其中一篇叫《蝉鸣之夏》,写到后面为自己人物的命运热泪盈眶,但是第二天起来我还是会那部分文字删掉了,有时候写得太顺畅反而会让人物变薄,得有控制力,把叙述的节奏拉回来。在“写得爽”与“写得好”两者之间,要做出抉择,有时候蛮难的。杜 梨:在《山花》上发表的《大马士革幻肢厂》依旧是第一本小说集里的同名故事的扩写,这篇小说里有关于动物实验、幻肢疼痛等一些过于一线(不好瞎编)的科学技术问题。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学科班生,我去搜了大量相关的医学实验信息和假肢科技论文,断断续续用了两年,绞尽脑汁地把故事说圆,感觉自己被烧干。有时候觉得自己也太虾了,毕竟谁在乎猴子疼不疼呢。方 言:《高线》。这部小说,是我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历史欠账,十多年了,至今也还欠着,心中常常为之惴惴不安。我从二〇〇五年开始筹划这部小说,主要写京西近代采煤业。京西煤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京城老百姓的生活取暖使用的燃料,都是京西大山下的煤炭。因此京西煤炭有“京城一盆火”之美誉。在上个世纪初,在京西十万大山的山尖上,诞生了中国民族资本的第一个项目,运煤高线。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留下来的文字性资料太少,健在的人也太少,只有一些不说话水泥墩子再屹立在山上。我想把它进行深层挖掘,把全部真实的历史挖出来再动笔。《高线》这部小说应该不是一道文化快餐,对我而言,它是一段重要的民族工业史、京西采煤史、红色革命史,具有艰巨创作挑战性,但是,我深信我一定会把它完成。侯 磊:散文集《北京烟树》中的一篇散文《上溯隆福寺》。隆福寺始建于明代,始终是北京的地标,现已改成隆福大厦。它在古代是盛大的庙会,新中国成立后是市场,改革开放以后是大厦,一九九三年它遭遇了火灾。我所想的,是如何找一个角度来叙述它,写出不同的意义。每篇文章都是一场叙述实验,我最后选择了用倒叙的写法,从近往古写隆福寺,先写隆福寺着大火,最后再写到隆福的建造和大明朝时的兴旺。通过“上溯”——倒叙来展现其历史感,把读者从现在生生地拉回到古代,请读者“看一座大厦,逛一条街,再想象一座庙。”并直接提出:这(隆福寺)五百二十四年的繁华见证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要拜佛便造庙;要买菜便造人民市场;要逛百货大楼,直接造购物中心。即便读者不关心隆福寺,我也要“上溯隆福寺”,因为它是“善知识”,学了有用,值得。江 汀:我在写诗时似乎很少感到某种“最具挑战”的感觉。对这个问题,小说家们似乎会有更多想法。但我马上又得出了答案,那就是——我创作生涯中最具挑战的作品是尚未写出的那一部。这么说并不是在开玩笑,因为,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还没写出那部对自己而言的“首要的作品”。李晓晨:最具挑战性的应该是刚刚写完的一个短篇小说,暂定名叫《远行》,这个东西从题目到内容都颇费思量。最开始动手写这个故事,是因为听朋友讲了一个很有戏剧张力的真实案例,据说大概十几年前她家的一个年长的朋友杀了自己的妻子,然后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就跑去教堂忏悔,本该保守秘密的神父听后大惊失色立马报警。可是,当这个小说完成以后却和原来的故事相去甚远,我为此感到苦恼,觉得自己似乎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最后也只能安慰自己,小说终究会长成它自己最愿意长成的样子。孙 睿:去年开始,想写一个小长篇,一九〇八年安庆起义,一个小分队等待信号准备执行上级的命令,结果起义失败,上级被抓,秋瑾就义,小分队等不来信号,就上山了,一座没有人烟的孤山。他们在山上建立了一个村子,还时刻等待着组织的信号,领头人当年二十岁,一腔热血,就想干点大事儿。小说每十年为一章,从一八八八年此人出生写起,写到二〇〇八年,山上这伙人一直关注着山下的动态,老想着成就大事儿,但阴错阳差都没下成山,中间经历了八国联军进北京、大清改民国、一战结束、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南京大屠杀、解放战争、“大跃进”、“文革”、三中全会、下海热、香港回归、直到二〇〇八年开奥运会,山上这伙人以为八国联军又进北京了,成就大事儿的机会来了,于是下山了……是一个魔幻现实的小说,这只是一个想法,写出来太难,需要了解的东西太多,能在二〇三〇年写出来就不错了,说不定写着写着就放弃了,发现行不通。孙一圣:《还乡》。当初的初衷原本想写一个与现实偏离几乎为零的小说,发现非常困难。无论虚构或者非虚构,想要与现实无限贴近几乎是不可能的。索 耳:感觉总是下一篇比上一篇更难。因为目前没有新的,所以最难的是上一篇吧,题目暂定叫《与铀博士度过周末》。因为涉及到化学知识,学习了一些资料。小 珂: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挑战的人,我热爱“难”的东西,因为“解决难题”给我一种精神快感。所以,性格使然,每一篇小说都成为了我的“挑战”,没有之最。其实写作这个行为本身就带着挑战的意味,因为它要求写作者反思自己看到的一切,可是写作者本人又在这一切中,所以这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郑在欢:我不写有挑战的东西,我因为乐趣写作,为什么要苦了自己。当然说是这么说,其实每一次写作都很苦,那是因为一旦写作,就得实打实地坐在那儿面对语言。语言,我们如此熟悉,却要拿她做点不一样的事,怎么才能不一样,这就是苦之所在。既然每一次都是很苦的,那要论最苦的,肯定就是坐那儿时间最长的,比如去年写完的一个小长篇,持续写了一年,贼苦,贼快乐。周卫民:《另一种完美》。十九岁试着写的第一篇小说,写了十万字,按编辑老师要求反复修改删减到五万字,当时给了我很大打击,后来我明白,我们写作的很多时侯,会倾注自己的人生苦乐以至于常常陷入自我欣赏中,事实上,写作者需要有一种常态化的自我否定的能力,作品是需要跳出写作者的视角,被认同,被评价的。【关于】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对北京的印象,并作出解释。陈楫宝:对于新北京人而言,“包容”相信是大家对北京印象的最大公约数。我们这些人,从小地方投奔到大城市发展,在曾经的上海人口中,可能就是脱口而出的“乡下人”,衬托着他们天然的优越感;在北京人眼中是“外地人”,些许的优越感之余则更多的是拥抱。在北京,无论四合院还是写字楼,我们喜怒笑骂,无论是“北京人”还是“北京的人”,我们很快就能融进去,忘却彼此的来去。陈志炜:我觉得是“欺骗岛”。这是南极洲的一个火山岛。在渔民的视线中,它经常出现又消失,因此得名。但从火山岛的角度而言,它从未欺骗任何人,所谓的“欺骗”,只是人类视角、感知的差异造成的。北京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如果可以,我挺想去南极洲看一看的。淡 豹:我曾说北京是我唯一的男朋友。我长在沈阳,完全是乖乖女,当时主要经验都来自于学校和书本,不是家庭或城市空间。十六岁来到北京上大学,离家后获得了摸索世界的钱、时间、自由,对北京的街道景色和四季气候比对家乡更熟悉,以至于出国返国,再“回到”的也是北京,到如今逐渐只对北京使用“回”这个字眼,讲到别的地方都不免是“去”。如今我的家乡亲人在沈阳,户口在深圳,自己生活在北京,它是我的文学根据地。邓安庆:对北京的印象是“庞大”,我住北京十年了,坐车时到某个地方,依旧会惊叹:“这地方我从来没有来过!”这是地理空间上的。因为庞大,可以包容很多。在一个阔大的空间里,各色人都能汇聚到一起。在这里,可以不需要依赖已经形成的关系网,可以自由轻松地生活。在北京的广阔空间里,可能一些人放回故乡,就是“奇葩”,他们的空间、感情不断地被长辈干涉,但在北京,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这是我喜欢的一面。杜 梨:北京就是故乡。当你离开故乡,你才真正拥有了它。我在什么时候最爱北京呢?也许是当我坐上离开北京的飞机,起飞前飞机猛冲升空,我的心随着飞行角度倾斜之时;当我坐火车,火车驰入偌大的河北,我望向苍黄的华北平原和收了半茬的玉米田之时;当我在莱斯特的中超里看到冰冻的糖葫芦,又冰又酸地咬下来,甜甜乖乖,同时不忘倒抽几口冷气之时。只有当我肉身离开,灵魂即箭归北海,北京方能摆脱一切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斩除一切攀附其上的话语符号,重新回归我心目中那个单纯美好的北京。如老舍所说,北平城是不朽的城市。方 言:一个词:大餐。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担了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的作用,对待外来的人,对待不同的文化,北京都能兼收并蓄,目力所及,情之所及,所有的一切,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北京的包容。在我的意识里,如果把世界各地都用一种餐食来形容和概括,那北京无疑就是一道大餐盛宴,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应有尽有,而且来自不同地域的各种食材在北京都能找到,都有交汇,且味道都能相得益彰,发挥得最好。而北京之外的世界各国各地,基本简单到就只有牛奶面包这两种。所以,我认为北京的包容性可能是世界任何国家、民族、地域都无法超越、比拟和承载的。大餐,让我产生幸福感和自豪感。侯 磊:壮美。每逢冬日,在北京的郊区,会看到大片大片点缀着成片白雪的枯草当风摇摆,蓝天中抹着几丝棉花糖般白云,太阳把枯草晒得金黄,满眼只有蓝、黄、白三色,犹如凛风中群鸽乱飞的麦田。北京的秋天辽阔又壮丽。洪昇有一部脱稿以及首演于北京的名作《长生殿》,其中《惊变》一折有一支【粉蝶儿】:天淡云闲,列长空数行新雁。御园中秋色斓斑,柳添黄,苹减绿,红莲脱瓣。一抹雕栏,喷清香桂花初绽。尽管柳树添了黄,浮萍褪去了绿,红莲的花瓣脱落了,但这一切都不是“悲秋”的。北京位于北方边塞和南方园林的临界点,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塞北的壮阔。看北京北面的燕山南北像边塞,而颐和园的西堤又似杨柳依依的江南。亢奋、大气磅礴的衰草斜阳的壮美,是北京最罕见,最珍贵的地方。江 汀:我可以给出的词有两个:“桥与门”,“成为同时代人”。这是我曾参加的北京青年诗会的两次活动主题。哪怕未来的我丧失了部分记忆,我依然能够从这两个词中找到坐标,知道自己置身何地与何时。另外,“京派作家的精神能够庇护我”,这是我在某次访谈时曾说过的,现在我仍然希望继续重复它。李晓晨:归属感。北京是迄今为止最让我有归属感的一座城市,大概因为它的包容性所带来的那种安全感。在这个生活着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里,每个人都沿着自己的轨道往前走,甚至顾不上关注旁人的生活,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冷漠,但我觉得这种距离感恰到好处。它不挽留任何人,也不拒绝任何人,这个城市就这样一点点修正着我之前已经形成的价值和判断。人与城市的关系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种发现和探索,它改变一个人的样貌、心态、视野和格局,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明白你到底是谁。孙 睿:天上人间。这个词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天上,一个是人间。天上,是一种可以起飞的感觉。活在人间的人,都是行走在陆地上的,但是一些特殊的工作,是可以让人飞起来的,比如文学。北京以外别的地方当然也是人间,人间是相通的,有高级的事情,也有低级的,有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我如果不是因为老人孩子需要在北京,我很可能会去外地生活。但如果条件真具备了,我也不敢保证自己真能在外地待得住,也许人的本性就是矛盾的,而北京恰恰能满足人的这一愿望。孙一圣:吃。在央视的一个小品类竞赛综艺节目上。一个女演员和请来了三个助演嘉宾帮助她表演了一个小品。这个小品的完成效果很好,主要得力于她请来的三个助演嘉宾的卖力演出,使这个小品非常好看。节目结束,作为评点老师的英达,对这个女演员说了大致这样的话,你这个小品很好,只是有一点,你请来的助演演得太好了,他们把你吃掉了。英达的意思是三个助演嘉宾的表演把她的表演吃掉了。我也有被“吃掉”的感觉,我的意思是北京太大了,几乎把个人吃掉了。索 耳:驳杂。年少时,对北京只是一种燕代悲歌之地的想象,还去学儿化音、唱京剧,后来来了北京,才发觉其本质的复杂。它是一个超常的城市。因为其各种权力关系的交聚,在这里可以见到各种人、种群、组织、活动、景观、话语。有时候我想,也许我们从未真正认识它,我们认识的只是一个臆造出来的,时刻在断裂、再生成的落脚之地。小 珂:因为我从出生到现在都没离开过北京,所以我对北京是没法产生印象的。这就像你一直在一个容器里,又怎么可能对这个容器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所以即便要我说一个词,那也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二手印象。我选一个我喜欢的词吧:兼容。郑在欢:内部。这不像个形容词,确实也不是,不过大致可以概括我的北京生活,那就是我总在建筑物的内部。我总是渴望出门,不过出了门下了车,就又在建筑物的内部了。周卫民:正大。解释:“正大”是师力斌老师《杜甫与新诗》书中形容诗歌光辉的词语,走过和感受多种类型的城市风格后,这个词正适合概括我现在理解的北京:历史感、现代化、包容性,有政治与文化的综合重量,有沉淀的平稳,有持续引领发展的实力和责任。来源:中国作家网

东北方

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语言学」文学硕士研究生offer来了!

学员背景▲▲点击小程序,查看学员详细信息▲▲录取学校专业申请要求 学制1年,学费23300英镑,雅思7.0(各项不低于6.5),托福100(阅读和写作不低于24,口语和听力不低于20)培养目标伦敦大学学院应用语言学文学硕士项目旨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范围探讨语言学问题,深入了解全球应用语言学及英语语言教育方面的核心概念和问题,使学生能够针对语言运用的真实场景、语境和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课程设置话语、社会与文化双语及多语言研究多元世界背景下的英语第二外语教学基础语言与身份工作语言:职业、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语言测试与评估语言教学中的材料开发多模态交际第二语言习得口语教学与研究录取offer展示▼

夺魄

刘学锴:文学研究不是“摊大饼”

傅璇琮先生(左)与刘学锴先生(右)合影 图片由刘学锴先生提供《李商隐诗歌研究》 图片由刘学锴先生提供扫一扫,更精彩【文学访谈】开栏的话文学当有益于人生。古代文学,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学问,所谓“开卷有益”。如何将形而上的学问落实到广袤的人生中来,正是文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孔子说:“告诸往而知来者。”文学研究更重传承。历来重要的注疏版本无不是对过去一段长时期内注疏成果的总结、继承与创新,现代学术规范下的文学研究亦是。此即文化“返本”与“开新”之理。为此,我们特辟《文学访谈》栏目,邀请学界的知名学者接受采访,一则为指明过去和现有学术之足与不足,二则为在现实基础上分析与展望未来学术可作为之领域、方法及视野,三则为引导与解决青年学者在学术人生进路中之困惑和迷茫。本期我们访谈的对象是安徽师范大学刘学锴教授。刘先生曾在北大中文系师从林庚先生研治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至安徽师大工作。著有《李商隐诗歌研究》《唐诗选注评鉴》等。记者:今天的采访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唐诗研究之路”,主要谈您的治学情况。第二部分是“学术人生随想”,主要谈您对当下学生读书的建议和对研究现状的认识,以及文学和文学研究在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唐诗研究之路记者:首先,能否谈谈您是怎样走上唐诗研究之路的?刘学锴:当时林庚先生让我写学年论文,题目都给我选好了,就写陈子昂,我也根据老师安排,看了陈子昂等人的作品。后来,林先生讲盛唐气象,让我读《全唐诗》,统计各个时期题材的分布情况。我就趁这个时候,把《全唐诗》看了一遍。记者:那您为什么主攻李商隐研究呢?刘学锴:这是非常偶然的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编了一套“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大约是1975年,出版社的副主任带人来学校,希望我们编李商隐诗选,因为其他的一些比较知名的诗人都有诗选了。这就是我研究李商隐的缘起。跟我合作的余恕诚先生,他的重点是搞整个唐诗研究,但我耽误时间太久,年龄又大一些,所以我觉得不能把摊子铺得太开,就很无奈地压缩战线,把它压缩到这么一个很狭小的阵地上。但是真正看了那些注文和材料后,从观点到材料到作家的生平,到作家的作品的系年,这里面问题还是很多,尽管唐代诗人里除了李杜韩柳以外,研究最多的就是李商隐。所以我当时就想先做李商隐的诗歌集解,因为说法太多而且互相矛盾,有的非常离奇,走火入魔的也有。正好我1979到1981两年没有课,在这之前一些基本的材料都搜全了,就把初稿写完了,大概有一百五十万字,然后请余先生一篇一篇看,看时用铅笔在上面做一些记号,我们两个再分头来干。1983年递交的稿子,到1988年年底才出来,等我拿到书已经是1989年了。记者:那李商隐是您最喜爱的诗人吗?刘学锴:从喜爱来讲,我受林庚先生影响比较深。他喜欢盛唐诗,连李杜二人也是喜欢李白甚于杜甫。我当然也喜欢盛唐诗,以前甚至也想搞王昌龄集的校注,但已经把李商隐的诗集整理出来了,那时年龄又大了一些,无可奈何,只好缩小战线、不及其余,继续从事李商隐的研究了。李商隐的诗歌集解出来以后,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像江乡赠刘蕡诗这样的疑案,从岑仲勉先生提出疑问以后,一直没有解决,又极大地牵涉诗文编年和阐释的相关内容,所以我研究的兴趣也就比较大了。而且以往有人特别是明代人喜欢贬低李商隐,认为他的作品非常隐僻,隐僻到好像不能读懂,我不是这个想法,我觉得不能要求好的作品都是那种一读就能懂的。像无题诗,并不是很难懂,前后次序调一下关系也不大,但是从文字上来讲,用典并不是很多。当时正好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过去李商隐的地位被压得很低,但事实上,他的诗不仅艺术特色鲜明,而且传统题材每个方面都有传世之作、一流之作。对这样的作家作品重新进行全面的梳理研究,我觉得是很有价值的。之后,我又把已经收集好的材料请余恕诚先生看,整理成资料汇编,后来又独立完成了李商隐文的编年校注,收获也很大。原来我以为只要注疏就可以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为此我已经发了不少文章了,因为借助诗和资料汇编还有文的校注,写起来相对比较容易。最后李商隐的传论只写了两年,后来正好流行写接受史,我就把这方面的内容也写完了。记者:您对自己的研究方法有没有一些总结呢?刘学锴:我肯定是那种最保守、最没有新意的。林先生确实对我启发很大,因为我从本科起就经常去向他请教,每次他就点起一根烟侃侃而谈,谈他对作品的感受,这方面我受林先生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像《唐诗选注评鉴》,在高校是不能拿去评职称的,也不算任何科研成果,但只要初学的人读了之后觉得有些收获,那么我就感到很满意了。我之所以没有采取评点式的方式,是因为那样的要求比较高。古代真正精彩的评点,可能就是一两句话,但是你要消化的话,就是一大篇文章。“神韵说”到现在没有一个人能说得非常清楚,所以我采取的是比较老实的方法——有一点感受,我就随文书写,看到一个地方写得还不错,我就加点文采多讲几句。学术人生随想记者:您是知名教授,带过很多学生。当年北大名师会聚,您就是跟着这些老师学习的。从求学的自身经历和教授学生的角度来说,您认为一个学生应该怎样读书呢?刘学锴:这个问题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讲就很难回答了,因为我耽误了近20年。《文学评论》上刊发了一篇张伯伟教授写的新中国70年来的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章,他把上世纪90年代作为分界点,把这70年分成了两个时期,这一点我也很同意。我们虽然前后两个时期都在做研究,但整个路数基本上属于前一个时期。我们这一代人大体上都是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专家,其实连专家也很难说,因为你搞的那些东西有一些到现在还不懂。所以90年代有博士学位以后成长起来的这批人,我们跟他们是没法相比的。他们读的书多,时间也多,各个方面条件也好,视野也宽,接触到的西方理论也比我们好。当然,现在也有对人比较约束的东西。我总觉得,对搞人文科学的人,不能像对自然科学的人那样管理。现在北大相对比较自由,他们还能搞代表作制度,其他很多学校都不允许,你不申请到像样的课题,你几年没有成果,那你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我觉得这个不好。人文科学需要积累。记者:确实,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科研单位也在逐步改善现状。但是实际上作为现在的学生,通常会比较迷茫,不知道该读什么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一个好的读书方法的训练。在这方面,您能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指导意见?刘学锴:这个题目太大了。现在跟过去时代不一样了,过去是讲书香门第,现在试问有几个书香门第?没有。因为过去的人学习的面本身就很窄,你就叫他读《十三经注疏》,他也不是没有条件,但现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小学、初中到高中毕业一直到考进大学,没有太多时间念书,所以书香门第的问题根本就不现实。即使进了大学从头读起,读通《十三经注疏》也是不可能的,除非能保证活100岁而且80岁以后还能开花结果,这个没有人敢冒险。但是最精要的东西,我们这一代人也缺乏,《十三经注疏》除外,《老子》《庄子》等书得了解的,这些篇幅也不大。这样源头性质的文献假如说你一点都不知道,那你搞任何一段的文学研究都很困难。我从1978年以后招研究生也有这个问题,阅读面仅盯着专业,比如我搞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就把这一段的背景翻一翻。我的学生邓小军算是读书读得最多的一个,作为他的老师,我读的书绝对没有他多。除了本方向的书,他还读了很多先秦的书,但是这样的学生绝迹了。另外,过去像我们这些人,不管其他方面条件怎么样,至少我对文学有兴趣,那时候搞文学也好搞理科也好,待遇都差不多,不存在收入悬殊的问题。但现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不一样了,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就更不用说了,这样一来,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比如我教的某届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人报考师范大学研究生,没有一个人把中文系当作第一志愿。不管自己是不是喜欢中文系,但他绝对不念中文系,他们现在从事的都是金融、经济方面的工作,这就是社会风气的变化。人文科学本来就要有很深的积累,像钱锺书那样的学者,现在基本没有了。记者:现在社会上偶尔也会泛起“一代不如一代”的声音,这种声音也从社会渗入学界,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刘学锴:不能那样要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不同情况。能够卓然领衔于一个时代的学者,只能作为一种奢望。万一哪天有一个人对文学和文学研究很有兴趣,而家庭环境又允许他这样全身心地去投入,也许会蹦出来这样的人物。多数人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爱好选定一个稍稍集中一点的领域,长期地去专攻,那样效果会好一点。但是现在好像很多人什么文章都能写,我一方面很佩服,一方面很奇怪,因为这好像是不太可能的事情。这几年的杂志我都自己自费订阅,但那种让人看了能够眼前一亮的文章很少。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研究涉及的面广了,不仅仅局限于古典文学本身,也不像过去只注重那一点点历史。文化社会学也好,文化的古典研究也好,面铺得很广,好像摊大饼,饼摊得很快,最后回不来了,中心那一点文学本身的东西却没有下功夫。古典文学研究就某个个别的人而言,可以有一些自己的侧重点,但整体来说,要以经典作家作品,一二流的作家作品为主。现在有些碎片化,有的对象毫无意义,也被翻出来研究。跟搞历史不一样,我到某个野外搞了一片秦砖汉瓦,可能搞出一些新成果来,但是文学作品假如本身是垃圾的话,那它就是垃圾,不可能变废为宝。现在研究生那么多,连本科生也要写毕业论文,又要求创新,只好写人家不屑于写,本身又毫无价值的东西。但这样搞下去,一个很显然的结果就是大作家大作品的研究这些年一直没多少进展。记者:您说的是。如果基础研究比较差,只在研究对象上作拓展,或是变换视角,这样的做法对整个研究来说不仅不是进步,反而是种退化。刘学锴:材料还是那些材料,解释还是那些解释,换一个角度就展示出一篇有创新性的文章了,这不是骗人嘛。我总觉得还是要从作品本身做起,无论是用老的评点的方式也好,用论述的办法也好,反正得把作品搞透,但是现在能够在这方面下功夫的人太少了。记者:现在社会上老是在谈论一个功利的问题,有些人对中文系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觉得文学是无用的学问。能否请您谈谈,文学和文学研究在您一生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或者意义。刘学锴:2018年我回安徽师大参加校庆,经常有人问我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为什么从北京跑到安徽去,一去就是四十年而且也不想回来,一个就是我现在的生活目标。我可能还是想当大学老师,而且还是中文系的老师。我在搞研究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痛苦,尽管有时候搞得非常累,因为搜集资料不像现在这么方便。但是心情是很愉快的,因为这个东西我自己喜欢,一边做学问一边欣赏,就像看戏一样,百看不厌。所以搞古典文学研究,特别像唐诗,至少我精神上很愉悦,从这方面讲我这一生没有任何遗憾。如果有下辈子的话,我还是会搞文学。在学校工作时我有个习惯,每一年我会把所有知名文学杂志都翻一遍,挑好的文章来读。我觉得有了文学之后,人的生活要丰富很多,特别是读好的作品。我不主张文学过多地宣扬那些恶的丑的东西。我觉得人性无善恶,也可以说既有善又有恶,那么,现在花那么多力量来展示恶,是自己跟自己作对,把自己降为动物。那些东西能让人产生对社会的兴趣吗?不太可能。所以,我主张文学作品尽可能表现真善美的东西,那样的话人生过得才会有些亮色。(本报记者 刘剑 本报通讯员 冯轶群 张嘉宝)

不师知虑

速看!内蒙古兴安盟竟然出了这两大名人!兴安盟的骄傲!

兴安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盟,地处内蒙古的东北部,东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南与吉林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千米。盟境南北长380千米,东西宽320千米,总面积59806平方千米。2018年常住人口160.7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48亿元。当然兴安盟历史悠久,自古至今名人辈出,孕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才,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介绍两位近当代人物,他们一位是当代作家、一位是工程院院士。第一位:刘成刘成,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人。当代作家,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历任中共镶黄旗委常委,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刊副主编、德育教研室副主任、学报编辑部副主任、教务处处长、《内蒙古大学学报》(蒙文版)副主编,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编审。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蒙古文学学会总秘书长,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大中专院校蒙古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内蒙古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秘书长,高等学校招生研究会副理事长等。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其业绩收入1997年《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评论集《文艺新春》、《策·杰尔嘎拉评论选》、《儿童文字评论集》、《文艺金秋》、《文学艺术》散论、《蒙古族文学五十年》;专著有《鲁迅作品分析》、《民族理论探讨》、《民族风俗人情》,散文集《绰尔河》;编译著有内蒙古自治区30周年、40周年散文选《金色的边疆》、《蒙古族当代散文选》和《内蒙古蒙古文学五十年》、《文学研究论文集》、《鲁迅作品难点试析》等15部。此外,他用蒙汉两种文字在区内外报刊上发表有关蒙古族当代文学和民族理论研究论文评论近100篇。有些汉文论文被全国性刊物全文转载,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小学蒙语文教材。他主编的《内蒙古蒙古文学50年》一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50周年大庆宣传文艺优秀项目,1998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他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他对当代蒙古族文学,尤其对新时期蒙古族文学的研究,已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他的传略被编入《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中国蒙古族作家传》、《中国作家辞典》、《蒙古学家传略》、《中国文艺家传集》、《内蒙古大辞典》、《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等十多部辞典。《略论新时期蒙古族文学》、《文学艺术散论》(评论集)、《蒙古族民族五十年》(汉文评论集)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民族理论探讨》(论著)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文艺新春》(评论集)获中国蒙古文学研究优秀著作奖;《文艺金秋》(评论集)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大奖;《关于长篇小说创作的思考》一文获华北区文艺理论二等奖。第二位:旭日干旭日干(1940年8月24日—2015年12月24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家畜繁殖生物学与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内蒙古大学原校长。1965年旭日干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到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工作;1968年至1970年担任内蒙古生产建设委员会科技组工作组长;1970年至1971年担任伊克昭盟准格尔旗沙圪堵公社科技干事;1972年至1993年在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院长。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至1984年公派赴日本兽医畜产大学留学,并获得兽医学博士学位;1985年回国后主持创建内蒙古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1990年至1996年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93年至2006年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至2014年担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2015年12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旭日干首次探索出山羊、绵羊和牛精子体外诱导获能的途径,培育出世界首例试管山羊和中国国内首胎、首批试管绵羊、试管牛,并建立了规模化生产试管牛、羊的整套技术工艺。系统地观察和记录了牛、羊卵巢卵细胞的体外成熟、体外受精和早期发育的形态学变化及其规律,为揭开哺乳类动物受精之谜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在家畜育种研究中创造性地应用体外受精的理论与技术,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试管内杂交育种技术,为家畜改良和育种开创了新的技术途径。1982年至1984年,旭日干公派赴日本留学期间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进行了山羊、绵羊的体外受精研究,培育出世界第一胎“试管山羊”,被誉为“试管山羊之父”。1989年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批“试管绵羊”和“试管牛”,创造性地提出牛、羊“试管胚”工厂化生产和规模化移植的一整套技术路线,其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受精率、发育率、冷冻保存存活率和胚胎移植成功率等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旭日干参与领导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队伍建设研究”、“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政策研究”、“中国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研究工作。参与《中国工程院章程》的修订和完善工作,对院士科学道德、院士提名渠道、院士候选人投诉调查、院士遴选和退出机制等重大事项提出了改革意见建议。旭日干主持了“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提出了保障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多项措施建议。还参与了“中国工程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新时期中国生物安全战略研究”、“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主持或参与“我国草地的生态保障与食物安全”和“中国食品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战略研究”等重大咨询项目的研究工作。1993年至2006年,旭日干担任内蒙古大学校长期间,他对如何推进地方高校实施“211工程”向教育部提出了建议,在国家建设地方高校的决策咨询方面发挥了作用。他带领内蒙古大学进入了“211工程”建设行列,主持了两期“211工程”建设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