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期刊名称:文艺生活 (艺术中国)主管单位:湖南省文化厅主办单位: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出版周期:月刊国际刊号:1005-5312国内刊号:43-1143/I邮发代号:42-6期刊级别:省级期刊描述:《文艺生活》杂志创办于2009,是湖南省文化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省级期刊,影响因子0.046,现被万方收录(中)等权威机构收录,主要征稿方向: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学、声乐艺术、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教科园地等杂志介绍刊社简介《文艺生活》创刊于1956年,矛盾为其题写刊名,由湖南省文化厅主管、湖南省群众艺术馆主办。自创刊以来,我们竭诚为广大艺术家、艺术工作者服务,崇尚名家,扶植新人。《文艺生活》开设《文艺生活·精品故事汇》和《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两版,为不同的读者和作者提供不同的文艺空间。被维普收录。《文艺生活·文艺理论》中旬刊: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艺、声乐舞蹈、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民间奇葩、艺术画廊、文化研究、课教园地、学术沙龙、创新论坛。《文艺生活·文海艺苑》下旬刊:文学品析、艺术鉴赏、世界文艺、历史回廊、说文解字、乐舞歌赋、影视评论、民族文艺、艺术设计、工艺建筑、文教研究、学科园地、理论新探。中旬刊和下旬刊被万方收录。《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艺术中国两版被知网收录。《文艺生活(智慧幽默版)》杂志目前已停刊,具体复刊时间以杂志社官方消息为准。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栏目设置文学新论、艺术广角、文艺研究、外国文学、声乐艺术、光影艺术、史海文艺、教科园地等投稿须知1.文艺生活篇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且黑体(副题除外),一般用小二以上字号。2.篇名下署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3.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超过200字。4.文艺生活关键词3~5个。如:关键词成本控制运营管理重新设计。5.基金项目凡须注明项目名称的,用黑体字加圆括号标注,置于正文后、注释或参考文献前。6.文内标题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序号为:1、1.1、1.1.1。第一层次一般为黑体,不加任何标点符号;同一层次的格式须统一。7.数字用法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建国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以圆括号加注公元纪年;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的概数,采用汉字。8.表格采用三线表,表内序号一律为阿拉伯数字,表序与表题居中置于表格上方。9.注释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置于正文尾部,“参考文献”上面。10.参考文献对文章所参考的文献的作者、出处、版本等详细情况的注明。投稿邮箱:tougaoyun@163.com在线投稿:tougaoyun.cn
1月1日上午,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酱豆书屋”开业典礼在西安举行。贾平凹、周树红、孙见喜、王新民以及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立志等人参加了典礼仪式。贾平凹已出版著作版本逾600多种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孙见喜介绍说,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支柱性“人物,他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出版过各类著作版本600多种,仅长篇小说就达十八部。他的创作体量之庞大,影响力之广泛,被评论之持久,在新时期文学中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10年来,以贾平凹文学创作研究为宗旨,不断加大贾平凹作品的翻译工作。与多种机构合作,目前共翻译贾平凹作品48部。其中已经翻译成英语、法语、瑞典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捷克语、日语、韩语、越南语的作品23部,正在翻译和即将出版的作品25部,有力的推动了贾平凹作品在海外的广泛传播。“贾平凹邀您共读书”活动已举办108期记者从现场获悉,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成立于2011年1月13日,院名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是国内全面研究贾平凹的专业学术机构,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合作与交流。十年来,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先后举办了近百场贾平凹作品研讨会、新书首发式及文化交流活动,出版学术专著30余部,连续四年被评为“陕西省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特别值得一说的是,2015年4月12日,由贾平凹先生倡议发起,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总策划的“贾平凹邀您共读书”全民阅读公益活动,得到了铁凝、莫言等全国百名文艺界著名人士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已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西安、香港等全国十多个城市举办读书活动108期,成为备受社会各界瞩目的文化新名片,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酱豆书屋”集中展示贾平凹著作300多种为深入推进贾平凹研究工作,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今年精心筹备了“酱豆书屋”中国旗舰店,这是全国首家以收藏展示贾平凹著作的专营书店,也是全国第一家仅售一个作家作品的书店。当天的活动中,与会的领导嘉宾、文化名流还为”酱豆书屋“进行了揭牌仪式。在答谢辞中,贾平凹对各界人士冒着严寒参加活动表示感谢。他说,自己的创作室就在书屋附近,经常有人找上门来签名,但创作室并没有自己写的书,“酱豆书屋”的成立,为喜爱自己作品的广大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说,“酱豆书屋”就是自己与文友们交流的据点,希望大家常来,在这里以文会友,以书会友。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酱豆书屋”还首次公开集中展示了贾平凹从第一部代表作《兵娃》到最新的长篇小说《暂坐》等300多种著作。活动上还举行了“我心中的大秦岭”文艺作品全球征集活动颁奖仪式。活动现场,与会嘉宾还为部分获奖作者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曾世湘)
前 言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树一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文化成果,需要我们来传承。本次通过线上举办云展览,线下出版中国书画网报展览专刊的活动,让大家更充分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艺术家通过手中的画笔,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让大家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灵感,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国人审美追求、传播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使当代艺术创作具有更加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展览名称文化传承翰墨丹青——首届中国当代书画名家艺术研究邀请展(本次参展人数为20人)总策划宋新成展览部主任赵文伟执行策划刘文博、张建鑫、杨亚平、王露露李宇凯、李水青、叶建利、杜文盛媒体策划张成伟美术编辑刘小红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艺术研究出版社微信公众号承办单位中国书画网报中国书画网报微信公众号媒体支持百度、腾讯、新浪、今日头条、网易、搜狐、360新闻、快手、抖音(此次展览为线上云展览,线下出版展览专刊)1.参展要求:参展作品需符合本次展览主题、积极向上、正能量。投稿资料:作品需注明名称、尺寸、创作年代;作者照片、艺术简介、联系方式。作品图片10到15张,图片大小3-5MB(印刷用),图片格式为JPG;关于艺术、学术研究或者艺术评论、创作认知感悟的文章一篇;2.此次展览作品应注重艺术研究学术性,谢绝应酬作品;3.本次活动线上云展览,线下出版展览专刊;4.参展艺术家每人一期微信公众号推介;5.参展艺术家每人一期短视频推介;6.截止日期:2020年8月10日;7.具体参展要求可与工作人员联系;8.注意事项:作品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等,因作品本身引发的一切后果由投稿人承担。入选须知:收到投稿1周内,主办方会以邮件、微信等形式告知艺术家,未入选不再另行通知,主办方对参展作品等资料拥有发布宣传、出版权,其他解释权归主办方。中国艺术研究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年7月10日
【期刊简介】《艺术大观》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天津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主办,面向社会精英阶层的艺术类、文艺人文类、艺术品类大型文化期刊。国内刊号 CN12-1462/J1 国际刊号 ISSN 2096-0905。【主要栏目】1.民族艺术研究 2.音乐艺术研究 3.舞台艺术研究 4.艺术设计研究5.艺术评论研究 6.艺术教育研究 7.文化艺术研究 8.建筑艺术研究【投稿须知】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层次清晰、未曾公开发表,请用电子邮件(WORD文档)的格式投稿,所投稿件文责自负。2.论文格式: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省份及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正文、结束语、参考文献,标题以20字以内为宜,中文内容摘要(150字符-300字符为宜),关键词(3-5组为宜)。3.来稿论文如为获奖论文,基金资助项目,请提供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4.文稿篇幅一般不超过20000字符,一个版面2000字符。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5.文章中所用的计量单位,须采用国际标准。文中注释、文后参考文献编排体例等请参考《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6.编辑部对拟采用稿件有删改权(或退请作者按专家审稿意见进行修改),不同意者须在稿件上予以说明,不作说明的则视为同意。
论坛活动现场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王智):11月16日,“2019首届中国-东盟文化艺术研究高峰论坛”在成都举行。瞿琮、范扬、杨澜、沙晓岚等一批艺术界、影视界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师生一百人参加了论坛。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陈文申,成都大学副校长、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小军,著名音乐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院长郁钧剑,著名作曲家、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特聘学术院长徐沛东,中国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陈宏,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刘伟冬、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中央音乐学院原院长王次炤、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王廷信、“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彭吉象、秘书长郭道荣以及北京大学王一川、彭锋,清华大学鲁晓波、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周星,东南大学王廷信等专家学者分别致辞和发言。大家就推进学院艺术教育、艺术研创、艺术交流的协调发展,比较艺术学研究,以及“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学科专业发展及文化艺术研究学术体系建构等多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次论坛本着“小规模、高质量、谋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在塑造“三城三都”成都标识中的独特作用,为加快建设西部文创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做出积极贡献。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比较艺术学专业委员会”的授牌仪式。
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传统的民族文化都有着浓厚文化内涵,对现代艺术设计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力。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已经成为现在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特征。事实证明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借鉴,并在对民族文化研究的基础再对进行艺术设计,才有可能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深远的意义并在世界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呈现出的是“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局面。文化艺术不但是协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更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媒介。艺术设计为现代社会服务,为人们服务,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了基础保障和文艺支撑。在现代艺术设计过程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始终是支撑整个艺术设计始终的灵魂,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国家的传统文化是通过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前人一步一步传递、创造、积累出来的各种精神和制度,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实质的真实的体现,具有比较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人们对美开始有了一些认识,要追溯到一万八千年以前发现的山顶洞人的一些装饰品开始,当时对装饰品进行磨制、在上面钻孔、着色等方面,已经对美有了一些原始的认知形态。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已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夏、商时代,人们已熟练地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从商周青铜器到汉代工艺品,从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到古朴优雅的宋代瓷器,从明代苏绣到清代家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工艺设计历程。再看中国的绘画、书法、戏剧、建筑艺术、民间艺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些都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中国绘画中丰富的构图和笔墨技巧中讲究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手法都已经被后人运用到了现代艺术设计当中,形成了艺术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还被当代设计师结合新的设计手法频频用于设计作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是来源于我国当时民间流传的手工艺品,这些民间手工艺都带有时代的气息和浓厚的民族风特征,对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最能使设计者的心灵得到触动。我国流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技巧,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记载的传统造型艺术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继承价值和传承的意义,我国民间流传的传统图案的造型与色彩是当代艺术设计师吸取精华的创作源泉。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艺术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是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3]。从甲骨文到象形文字,从图腾崇拜到宗教信仰,从易学兴起到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最不缺乏的就是民族的创造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中,有精神觉醒,有人文关怀,有道德修养[4]。正是这些精神,一直推动和激励着我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
【文创视域】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当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时,一定没有想到,这幅描绘东京汴梁繁华画卷的作品,会历经近千年的岁月沉淀,最终成为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艺术传奇。如今的观众,更是将其视为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的国宝之一。然而,对于这样一份绢质脆弱的艺术珍品,如何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多地满足群众了解和观赏的渴望,让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全新课题。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经时光打磨的国宝再次焕发光彩,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手,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让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将《清明上河图》打造成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让游客变为画中人,走入汴京的众生百态。文化+科技,在跨界和融合中,擦出新的火花。沉浸体验唤醒文化记忆■“故宫有个很火的展,你看了吗?”在北京,这句话最近常被许多热爱艺术的市民挂在嘴边。虽然暑期已经过去,但几个月来持续火爆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热度仍然不减。从微博到微信,《清明上河图3.0》始终和“限流”“排队”“火爆”等字眼关联在一起。中小学生们在《清明上河图3.0》展厅中的8块8K屏幕前驻足参观。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摄/光明图片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清明上河图3.0》展演对外开放4个月,累计观展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次,8月22日观众人数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1853人。《清明上河图》原卷此前曾多次向大众展出过,为何此次的《清明上河图3.0》展演取得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五千年的文化滋养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如今要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吸引观众,要让中国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说,“《清明上河图3.0》不仅是一种常规的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认识、体验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型媒介。”《清明上河图3.0》展馆位于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占地1625平方米,共有巨幅互动长卷、孙羊店沉浸剧场、虹桥球幕影院等三个展厅和一个宋人文体验空间,从各种维度最大化地营造观展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我们运用全球领先的8K超高清互动技术来展现画卷,通过结合实物布景、舞台设计,将音乐、表演、全息影像和动捕剪影融合,交织互动,亦真亦幻。”凤凰卫视主创团队介绍,观众可以在各个音乐章节的串联中,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北宋都城汴京的众生百态,成为画卷中的人物,在宋代的人文雅韵中唤醒文化的记忆。“《清明上河图3.0》真的是太赞了!用坐在船上的视角跟着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最后音乐声一起,万盏孔明灯齐飞,真的好棒!”走出展馆,孙倩倩马上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体会。为享受《清明上河图3.0》所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大量观众在故宫官网上零点“蹲守”抢票。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在故宫观摩了这个展演后说“高科技与传统艺术结合之后,让文物活了、壮观了、立体了。《清明上河图》看了几十年,原来都在画外,如今身临其境。”在他看来,展演忠于原作,但又是二次创作,在实现艺术升华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美感。高占祥提到,虽然之前可能有类似形态存在,但如此壮观地让大家“成为画中人”,还是第一次,应该鼓励创意者、实施者、服务者。刘长乐提到,希望这个作品能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种下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促进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之心。如今在国内观众意犹未尽的同时,《清明上河图3.0》也吸引了大批国际友人前来体验。日本画家绢谷幸二在看完展演后表示:“这真是一个非常震撼的展览,虽然这幅画作时代久远,但借由当代最新的技术,将画作不同的角度展现给大众。作为画家,我十分感动。” 科技让文化产品焕发生机■《清明上河图3.0》所受到的赞誉只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多种科技手段相融合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外国友人欣赏《清明上河图3.0》展演。光明日报记者 訾谦摄/光明图片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立足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实际和要求,《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于2017年4月出台。《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区域统筹、人才培养等为主要构成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推动作用,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人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清明上河图3.0》艺术总指导、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创作室主任赵大鸣表示,我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能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认知,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文化+科技”也让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产品重新焕发生机。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和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创汇上,一些运用现代科技体验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的展厅里也是人头攒动、掌声不绝。 展馆中,博林文创使用三面沉浸式体验空间技术再现的苏州园林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凤凰数字科技利用新媒体互动技术诠释的“文-文字/文化”“物-器物/物联”汉字活化以及“口袋里的文献库”、数字博物馆和会“讲故事”的智能包装等,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无缝链接最新成果一览无余。 2017年,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占GDP比重4.29%。201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技术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推动了文化产品的价值从单一的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转换。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内容自身的传播力,哪怕技术再先进,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打造《清明上河图3.0》,不仅要多维度活化这部穿越千年的名画,更要对画作背后已经消失的宋朝历史文化进行复原和阐释,将历史的记忆融于中华文化体系的源流之中。”《清明上河图3.0》策划者、凤凰卫视领客文化CEO黄晓燕说。 “文化+科技”未来可期■用数字图像复活《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动画,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用声、光、电、水幕等技术制作的《时空之旅》杂技剧,让传统杂技耳目一新;用8K数字互动技术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则令人真正地沉浸在展演之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提升文化产品内容创意的同时,也提高着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平衡好研发驱动、政府驱动和市场驱动这三大驱动力量,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良好的协同机制将推动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这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成功与否的关键。” 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凤凰卫视作为华语全媒体的前沿探索者,在打造文化旗舰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平台后,又继续投资数字科技产业,给文化添上了科技的翅膀。展望未来,进一步打破文化艺术欣赏的固有门槛,让创新的展演、展呈形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是探索者将面对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难题。 “文化消费通常包括对文化产品的三重体验:以视觉、听觉向触觉、嗅觉转换的立体感官体验,具有故事性的情感体验以及追求价值高度认同的精神体验。科技手段主要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强化,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的深入则需要优良的产品品质来保障。”向勇强调,因此“文化+科技”需要处理好融合品质的提升,平衡好艺术价值和技术驱动的互动。 对于凤凰卫视与故宫博物院所创造的新型展演,中科院自动化研究科学艺术中心主任张之益认为,这是通过历史文化主题的无限延伸与持续再创作,达到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历史时空沉浸体验的球幕媒介)、动态与静态的互动(增强现实体验)、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舞台造景与全息叠加的融合情境体验)。展演呈现了一个空间的多重体验感,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经验,进而完成展项与观者之间的深度交互;并通过可扫码“带走的”移动端应用,最终打破博物馆的空间屏障,让文化与历史信息进入到百姓生活。凤凰所创造的3.0展演,以先进影像互动技术实现了传统博物馆形态的重塑及优秀文化的创新表达。 “《清明上河图3.0》是凤凰卫视和故宫联合创制的首个文化IP,通过这个展演,我们希望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东方美学传递出去。未来我们也将与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创作出足够多的作品后,建设一个类似于‘迪士尼乐园’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更高质量地将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大家,用‘文化+科技’的途径为推动传播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长乐表示。■链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所所长金元浦: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必由之路文化与科技的高度结合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创产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以演出业、出版业、旅游业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为以高科技、与互联网融合的高端产业,成为我国未来文化创意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迅速被更高水平的创意产业所替代,包括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信息的产业形态,尤其是创意设计产业、广告产业、现代会展业等。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的创意产业形态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新技术,还有IT泛娱乐的出现,比如直播、网红经济、网络众筹、网络金融、网络电视剧和网络大电影等,又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重新认识文化生产、文化传承形势在新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版权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与竞争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化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我们应重新认识文化生产、文化传承形势。由于数字文化产业部门的超常发展,以及数字创意产业的浮出水面,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跃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先导的全新发展阶段,要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业态为引领、以新思路加以应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面向未来,要有新思路。(李慧整理)
当北宋画家张择端完成《清明上河图》时,一定没有想到,这幅描绘东京汴梁繁华画卷的作品,会历经近千年的岁月沉淀,最终成为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艺术传奇。如今的观众,更是将其视为故宫博物院里最珍贵的国宝之一。然而,对于这样一份绢质脆弱的艺术珍品,如何能在保护的基础上,更多地满足群众了解和观赏的渴望,让古老的艺术焕发生机,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全新课题。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历经时光打磨的国宝再次焕发光彩,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联手,借助8K超高清数字技术、4D动感影像,让文化和科技相融合,将《清明上河图》打造成可沉浸体验、可传播分享的新型艺术展演,让游客变为画中人,走入汴京的众生百态。文化+科技,在跨界和融合中,擦出新的火花。沉浸体验唤醒文化记忆■“故宫有个很火的展,你看了吗?”在北京,这句话最近常被许多热爱艺术的市民挂在嘴边。虽然暑期已经过去,但几个月来持续火爆的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热度仍然不减。从微博到微信,《清明上河图3.0》始终和“限流”“排队”“火爆”等字眼关联在一起。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介绍,《清明上河图3.0》展演对外开放4个月,累计观展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次,8月22日观众人数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1853人。《清明上河图》原卷此前曾多次向大众展出过,为何此次的《清明上河图3.0》展演取得如此强烈的轰动效应?“五千年的文化滋养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如今要讲好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吸引观众,要让中国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传播方式上的创新必不可少”。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说,“《清明上河图3.0》不仅是一种常规的文化载体,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认识、体验中华文化与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型媒介。”《清明上河图3.0》展馆位于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占地1625平方米,共有巨幅互动长卷、孙羊店沉浸剧场、虹桥球幕影院等三个展厅和一个宋人文体验空间,从各种维度最大化地营造观展的沉浸感和互动性。“我们运用全球领先的8K超高清互动技术来展现画卷,通过结合实物布景、舞台设计,将音乐、表演、全息影像和动捕剪影融合,交织互动,亦真亦幻。”凤凰卫视主创团队介绍,观众可以在各个音乐章节的串联中,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北宋都城汴京的众生百态,成为画卷中的人物,在宋代的人文雅韵中唤醒文化的记忆。“《清明上河图3.0》真的是太赞了!用坐在船上的视角跟着音乐进入北宋繁华的河道,最后音乐声一起,万盏孔明灯齐飞,真的好棒!”走出展馆,孙倩倩马上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体会。为享受《清明上河图3.0》所打造的沉浸式体验,大量观众在故宫官网上零点“蹲守”抢票。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在故宫观摩了这个展演后说“高科技与传统艺术结合之后,让文物活了、壮观了、立体了。《清明上河图》看了几十年,原来都在画外,如今身临其境。”在他看来,展演忠于原作,但又是二次创作,在实现艺术升华的同时保留了传统美感。高占祥提到,虽然之前可能有类似形态存在,但如此壮观地让大家“成为画中人”,还是第一次,应该鼓励创意者、实施者、服务者。刘长乐提到,希望这个作品能在年轻一代的心中种下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促进大众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之心。如今在国内观众意犹未尽的同时,《清明上河图3.0》也吸引了大批国际友人前来体验。日本画家绢谷幸二在看完展演后表示:“这真是一个非常震撼的展览,虽然这幅画作时代久远,但借由当代最新的技术,将画作不同的角度展现给大众。作为画家,我十分感动。” 科技让文化产品焕发生机■《清明上河图3.0》所受到的赞誉只是优秀传统文化与多种科技手段相融合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从舞美设计到文物保护,从互联网在线直播到博物馆数字化展陈,文化领域各行各业纷纷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愈加强劲。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立足我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实际和要求,《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于2017年4月出台。《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驱动,以文化科技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以协同创新、研发攻关、成果转化、区域统筹、人才培养等为主要构成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人类文化的每一次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进步与推动作用,印刷术、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人类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的深刻变革。”《清明上河图3.0》艺术总指导、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创作室主任赵大鸣表示,我们对科技的认识,不能仅仅从工具理性的角度认知,科技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科技”也让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产品重新焕发生机。在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和第25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文创汇上,一些运用现代科技体验彰显传统文化之美的展厅里也是人头攒动、掌声不绝。展馆中,博林文创使用三面沉浸式体验空间技术再现的苏州园林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凤凰数字科技利用新媒体互动技术诠释的“文-文字/文化”“物-器物/物联”汉字活化以及“口袋里的文献库”、数字博物馆和会“讲故事”的智能包装等,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的无缝链接最新成果一览无余。2017年,文化及相关文化产业增加值35462亿元,占GDP比重4.29%。2018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2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数字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技术是文化产业的驱动要素,推动了文化产品的价值从单一的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转换。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内容自身的传播力,哪怕技术再先进,也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力。打造《清明上河图3.0》,不仅要多维度活化这部穿越千年的名画,更要对画作背后已经消失的宋朝历史文化进行复原和阐释,将历史的记忆融于中华文化体系的源流之中。”《清明上河图3.0》策划者、凤凰卫视领客文化CEO黄晓燕说。“文化+科技”未来可期■用数字图像复活《清明上河图》,将静态的绘画转化为动态的动画,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大放异彩;用声、光、电、水幕等技术制作的《时空之旅》杂技剧,让传统杂技耳目一新;用8K数字互动技术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则令人真正地沉浸在展演之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在提升文化产品内容创意的同时,也提高着文化产品的传播效果。“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首先要平衡好研发驱动、政府驱动和市场驱动这三大驱动力量,构建一个政、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机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表示,良好的协同机制将推动研发主体与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这是文化与科技融合成功与否的关键。”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凤凰卫视作为华语全媒体的前沿探索者,在打造文化旗舰凤凰卫视领客文化平台后,又继续投资数字科技产业,给文化添上了科技的翅膀。展望未来,进一步打破文化艺术欣赏的固有门槛,让创新的展演、展呈形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才是探索者将面对和需要不断解决的难题。“文化消费通常包括对文化产品的三重体验:以视觉、听觉向触觉、嗅觉转换的立体感官体验,具有故事性的情感体验以及追求价值高度认同的精神体验。科技手段主要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体验的强化,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的深入则需要优良的产品品质来保障。”向勇强调,因此“文化+科技”需要处理好融合品质的提升,平衡好艺术价值和技术驱动的互动。对于凤凰卫视与故宫博物院所创造的新型展演,中科院自动化研究科学艺术中心主任张之益认为,这是通过历史文化主题的无限延伸与持续再创作,达到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历史时空沉浸体验的球幕媒介)、动态与静态的互动(增强现实体验)、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舞台造景与全息叠加的融合情境体验)。展演呈现了一个空间的多重体验感,带给观众全新的视觉经验,进而完成展项与观者之间的深度交互;并通过可扫码“带走的”移动端应用,最终打破博物馆的空间屏障,让文化与历史信息进入到百姓生活。凤凰所创造的3.0展演,以先进影像互动技术实现了传统博物馆形态的重塑及优秀文化的创新表达。“《清明上河图3.0》是凤凰卫视和故宫联合创制的首个文化IP,通过这个展演,我们希望将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东方美学传递出去。未来我们也将与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合作,创作出足够多的作品后,建设一个类似于‘迪士尼乐园’的中国文化主题公园,更高质量地将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呈现给大家,用‘文化+科技’的途径为推动传播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刘长乐表示。(记者 訾谦)■链接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所所长金元浦:融合是文化产业发展必由之路文化与科技的高度结合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创产业的发展已经改变了过去以演出业、出版业、旅游业为核心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为以高科技、与互联网融合的高端产业,成为我国未来文化创意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迅速被更高水平的创意产业所替代,包括新媒体、自媒体等网络信息的产业形态,尤其是创意设计产业、广告产业、现代会展业等。在此基础上,一系列的创意产业形态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新技术,还有IT泛娱乐的出现,比如直播、网红经济、网络众筹、网络金融、网络电视剧和网络大电影等,又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重新认识文化生产、文化传承形势在新经济时代,文化产业或创意产业、版权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发展与竞争已经越来越多地依赖于文化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我们应重新认识文化生产、文化传承形势。由于数字文化产业部门的超常发展,以及数字创意产业的浮出水面,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跃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先导的全新发展阶段,要以新技术为基础、以新业态为引领、以新思路加以应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面向未来,要有新思路。(李慧整理)
艺术领域创作者艺术的门类繁华,繁多。一说艺术,有的朋友们就遐想窄意成绘画艺术,艺术画家。这是酷爱绘画艺术的人们的一种潜意识。其实艺术包容了整个人类的各行个业。执政艺术,要研究切合实际国情,地域,地区的不同,贫富差距的不同,因地治易共同富裕的通用性政策。对外互利共赢,尊重本土文化,让世界和平,稳定,走共处同发展,同命运,同优化环境,最终世界大同的方向。中医针灸专家韩富贵书法。农业艺术要研究逐渐实现极少数人弄全民的粮食和蔬菜,肉蛋奶等吃的。实现智能合作化大农业。让全民生活水平达到更加高的水准。满足全民养老高质量的生活标准。当然小片的山边地脚还离不开中小农机,和特色农业的人手工作处理。教育艺术要研究实现全智能化的育人与智慧教学。其过程是数字化的简单过程。培育人品德重于泰山,一代一代的人才都是用智慧改变生活,让更广大的人生活的更美好,这颗人心就不是自私的,而是公心的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中医针灸专家韩富贵贵书法。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其本质在于让大家都生活的美好,自己智慧的人生家族才能立于永久不败之地。如果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很富豪富贵,而且很吝啬的不愿救济贫苦的人,穷人越多,饥寒交迫,社会尸横遍野,动荡不安。富人的好日子也就快到头了。中国大农业,来自网络。教育艺术的目的,在于育德育智并举,一个心怀天下,德高望重的智慧者会安一方百姓,生活越来越美好。相反,一个自私自利的智慧者,吸取社会财富越多,对社会危害越大。一方百姓日子越不好过,社会越不稳定。文学艺术和美术艺术音乐音术,都是脑力的高雅艺术。其责任重大,可朔造人类美好善良,自由的灵魂,鞭达丑恶,推进社会文明进步。也可祸乱人的思想意识,也能起到破坏社会的作用。所以思想道德艺术素质是艺术家必修的进门之课。特色农业,走向农贸国际图片来自网络。一个心怀叵测的高能艺术家,其艺术作品能把人类灵魂带向何方?人生暂短的几十年,都是在是与非模能两可的选择中生活度日。也许当时其作品没有太深广的内涵意义,也许不为政治所欣赏,当日月的年轮沉淀,才发现艺术家所留下的艺术作品,是千古延续的真理。人性自由思想释放出无穷尽的艺术力量。中国移动厅邵经理研究艺术,就要针对社会各门类的本质,触及社会人人的神经动脉,不痛不痒的,等于没说没作。各行个业都存在做的有没有艺术性。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完成了任务,工作的目的也不在于完成了任务。而在于完成任务的结果效益。一样的任务,其结果效益差之成倍的不同,这就是做人做事的艺术。差之千里的,根本就没有一点点的艺术性。所以,就一般的人而言,不是人人都能达到高效益的艺术性。自拍火龙沟大架防火塔林区。这就是社会人群贫富的根本差异。所以高智慧高智商,能力大的人,做事艺术性很强,而做事没有艺术性的人群就显贫弱。社会人人的养老保障体系,就是要保障贫弱的人有平等的社会生活保障。所以做事艺术性很强的人都甘心情愿为社会多纳税,多施舍,其根本上,将积德智慧艺术而来的财富,又直接转化成德份,存在身上永久通用的德库。这篇如何研究艺术的文章,天机尽泄,有的人看明白了从此只做积德行善的好事,不做少德缺德的坏事。可有的人还是不相信,认为是瞎忽悠,只所以这样,天机无漏,人心难无为。文章原创社会科学艺术领域作品。欢迎朋友们审核,评论,转发,收藏,赞美。
#学术粤博# 过年宅家,适合搞一波学术创作(二)——《艺术与民俗》征稿啦!#春节168小时#牛开丰稔景!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民俗》(Journal of Art and Folklore)刊物面向研究者征集优秀学术研究文章。本刊物以聚焦艺术及博物馆陈列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研究和民俗研究为宗旨,围绕民俗研究热点,策划年画、皮影、民族服饰等民俗文物专题。年度重点选题:1. 民俗学研究与田野调查2. 民俗文物研究及其方法论3. 海外中国民俗文物调查研究4. 图像人类学研究5. 艺术人类学研究6. 海外华人华侨文化遗产研究7. 展览形式设计8. 展览策展解析9. 美术考古10. 工艺美术11. 艺术史论《艺术与民俗》(Journal of Arts and Folklore),刊号CN44-Q1116,由广东省博物馆和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共同主办。本刊立足广东、辐射全国,以聚焦艺术及设计,厚植民俗文化,助推艺术设计研究和民俗研究为宗旨。主要刊登艺术史、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与图像、艺术考古以及博物馆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栏目包括:艺术研究、陈列设计、民俗研究、民俗文物、书评与信息等。1.本刊只刊载首发作品,谢绝一稿多投。2.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鼓励利用新资料、新方法进行学术研究。3.来稿请提供作者信息,包括姓名、职称、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请注明基金项目及编号。4.来稿务请遵循学术规范,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文字、标点等规范。5.稿件正文为5号宋体,字数以6000~10000字为宜。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并提供对应的英文题目、摘要和关键词。注释采用脚注,每页重新编号,著作的注释内容依次为:作者、书名、卷册、出版者、出版年份、页码,期刊的注释内容依次为:作者、文章名、期刊名、年份、期数;图片请提供300dpi以上的清晰大图;图、表请注明名称、来源。6.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文字处理。7.本刊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可另投他刊。稿件请发送至电子邮箱。由于平台规则限制,不允许含有联系方式,请想要投稿的朋友,微信搜【写作投稿副业优选超市】获取。8.稿件一经刊发即付稿酬。同时本刊有权利用网络媒体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该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并支付。《艺术与民俗》编辑部202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