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产业》杂志4月刊开始征稿啦!泂酌

清明时节雨纷纷,《文化产业》杂志4月刊开始征稿啦!

二十四节气清明04.04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日期一般在公历4月5日。国人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因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文化产业》杂志征稿啦!!!《文化产业》杂志《文化产业》现征收2020年9期(预计4月底出刊)及以后稿件。《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全国性期刊。壹基本简介期刊名称: 文化产业期刊级别: 国家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 CN14-1347/G2国际标准刊号: ISSN1674-3520期刊周期: 月刊主管单位:山西出版集团主办单位: 山西出版集团贰期刊简介《文化产业》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山西出版集团主管、主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文化产业研究所作为学术支持单位的全国性期刊。国内刊号:14-1347/G2;国际刊号:ISSN1674-3520;邮发代号:80-933。本刊始终坚持"感受文化创造财富"的办刊宗旨,秉承"用财经理性融合文化感性"的办刊理念,整合各方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叁栏目介绍 新视角、党建文化、文化传媒与教育、科技信息文化、文化产业与法、区域文化纵览、企业经营与管理、工程建设、金融与财经、综合论坛。《文化产业》栏目:产业观察、人物访谈、文化传承、产业研究、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传播、文化建设、文化管理、文化金融、文化贸易、文化旅游、历史文化、文化艺术、融合发展。“文化教育”栏目:主要包括音乐教育教学、美术教育教学、舞蹈教育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等,尽量是中高职院校、高校的艺术类教育教学,欢迎投稿!肆收稿方向影视传媒、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出版印刷、工艺美术、网络文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化交流、视听乐器、新旧媒体、广告、平面设计、互联网、会展文具、民俗非遗等。还包括当前热点行业:APP、IP、夜经济、社交媒体、真人秀节目评析、微博微信、知识产权、网络流行词、电子商务、5G等。伍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入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终身教育学术研究课题数据库全文收录。陆办刊宗旨以政策解读与行业指导性的时政与产经相结合为主要特色,建立文化产业领域的"产、学、研"沟通渠道,对文化产业行业进行政策性指导,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创建窗口性媒体,逐步确立"为政府在文化产业领域宏观决策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素材"的杂志特色。杂志关注的焦点是文化,目标是财富,运用国际期刊时尚的运作方式,逐步创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刊"。柒投稿须知 1. 文稿:来稿应反映文化产业领域的最新发展与水平,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晰、题文相符、文字简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一般不超过4000字。2.题名:力求简明、醒目、反映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作者单位及邮政编码脚注在同页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简介(含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及E-mail)。4.摘要:论著类文章应附50-200字左右摘要;英文摘要必须与中文标题与摘要内容相对应。5.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2-5个,应该在摘要下标引,以便读者索引。6.参考文献:将参考文献按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正文引用的右上角。7.著作权相关事宜:作者文责自负。本刊可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8.注意:文章严禁抄袭、冒名等违反著作权法相关规定,如有违反规定文责由作者自负,本刊保留以法律途径追究相关作者责任的权利。图片来源网路 如有侵权请联系排版 编辑 | 巷小宽分享点滴,愿你的心,常有陪伴,不再孤独!

鸟兽不恶

“文化至上”不过是一种傲慢的偏见 | 伊格尔顿《论文化》

特里·伊格尔顿的《论文化》是一本“写给普通读者的文化批评作品”,它既批判今天学院流行的文化理论,也不满于当下众人普遍的“文化的傲慢”,对附庸风雅的绅士们,以及多元文化主义和身份政治的坚信者们都不以为然。这本随笔性质的小册子是一本合宜的睡前读物,对普通大众与人文学科的研究者而言都有所助益。特里·伊格尔顿英国兰开斯特大学英语文学教授,同时是一位极富创造力和批判性的左派理论家,著有《文学理论导论》《理论之后》《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审美意识形态》等。如今文化批评界能像伊格尔顿这样高产而又有趣的并不太多。伊格尔顿在《论文化》中处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谈论文化与政治、革命的关系,他照旧抖机灵地说些击中要害的刻薄话,间或在他庞杂丰富的知识体系之中,抖出一些边角料和生僻细节供读者鉴赏。这本书清晰而简洁地道出了文化研究学科内部的痛定思痛,尽管并未提供什么全新的论述,但他是面向大众驳斥那些流行或正统文化认识里一犯再犯的误区,就此而言,《论文化》的书写是新鲜、活泼且有力的。伊格尔顿抓住一个:为什么在现代,在这个常被认为是世俗的时代,文化的概念却膨胀得如此厉害?他向文化至上者抛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答案:文化绝非如其辩护者所以为的对现代社会起着那么核心的作用。撰文 | 董牧孜文化早已脱离固有的天真与崇高当今我们谈论文化,更多地是在谈论大众文化——即便昔日的“经典”文化,如今也前所未有地为大众所取得和拥有。在谈论大众文化时,我们既是在谈论一种丰盛,又是在谈论一种贫瘠;而提及大众文化,又不免涉及背后的文化产业——恰恰是产业的物质条件使文化成为可能。伊格尔顿坚持文化所依托的物质性:如果“产业”这个词是衡量文化生产在现代文明中走得多远的尺度,那么它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产业的主要驱动力绝非来自文化。回到“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词,伊格尔顿称其复杂度在英语中排第二三名。文化有四种含义最突出:大量的艺术性作品与知识性作品;一个精神与智力发展的过程;人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习俗、信仰以及象征时间;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在文化研究者看来,文化近乎等同于我们全部的日常生活。伊格尔顿谈论文化时,所针对的显然是从工业时代到今天大众文化蓬勃时代的具体历史。就西方的发展脉络而言,“文化”这个词直到19世纪才流行起来,恰恰是工业文明孕育了“文化”的概念。在工业化社会中,许多东西被认为是非文化的(比如煤矿和纺织厂),尽管它们物质上是必需的,却被认为不具备精神自由的层面(或者说被认为没什么显著的价值)。当物质文明变得越粗俗,日常经验的日趋空洞、贫乏,文化的理想就会被抬得越崇高、越脱俗——19世纪柏林与维也纳的中产阶级,开始幻想古希腊未被污染的有机社会。20世纪初,大型工业中逐渐萌芽的大众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意识,比如好莱坞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世界。文化的影响力几乎延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开始与其他社会形式结合,文化与社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看看特朗普的当选就会知道,政治逐渐变成了一件关于图像、偶像、风格和景观的事情;看看人们的“双十一”购物车就会知道,商业与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包装、设计、品牌、广告和公共关系。在20世纪中期,文化又成为新型政治斗争中的关键因素,今天的身份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也是其表征之一。无论如何,后现代主义的时期已到来。这时候的文化已经脱离了它固有的天真、崇高地位,它被祛魅了,如今也陷入狂热的民族主义,与种族主义人类学缠斗,被一般的商品生产收编,并卷入政治斗争。《论文化》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译者:张舒语版本: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11月后现代主义的无知:多元就是好今天自认开明的西方人喜欢将多元文化挂在嘴边,绝大多数的文化理论也坚信多样性和混杂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应当是多样的。伊格尔顿劈头盖脸地指出,多元文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几乎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教条,人们注意到了多样性天使般的一面,却没有注意到其恶魔的一面。在伊格尔顿看来,多样性本身无论如何都不是一种价值。原因很简单,一方面,多样性与专制统治其实可以完美融合。另一方面,某些边缘文化无论如何都完全不该被推崇:人们显然不会期待有五十个法西斯政党出现,也没有人需要六千种不同牌子的早餐燕麦。不考虑实际情况就推崇多样性是虚伪而不负责任的,因其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一些生活方式非但没有价值,而且需要被彻底根除(不论代价多大),比如恋童癖团伙,或者那些将女人卖为奴隶的人。不加批判地赞同边缘与少数,不加怀疑地反对统一意见和多数,二者总是齐头并进。今天我们对于集体主义的敌意也是其表现之一。团结一致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性,在伊格尔顿看来,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的恰恰不是多样性,而是一致性。并非所有的统一性都是有害的,也并非所有的一致性或统一意见都该被妖魔化为本质主义。相反,更大一部分的统一性应该受到热烈欢迎,比如,乞丐和银行家之间的物质不平等,这种差异鸿沟就应该被弥合。另一方面,将多样性视为民主的表现,这种观念是有问题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商品更兼收并蓄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历史上没有比资本主义更混杂多样、兼收并蓄、具有异质性的生产模式,它将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所有人都能够依偎在商品对歧视的鄙夷之中:不管是什么等级、什么阶级、什么种族、什么性别的人,只要他们有钱买下这些商品,商品面前就能人人平等。如今,按照自身意愿打扮和做爱的权利是被尊重的,但是拥有体面工资的权利被拒绝了;文化不承认等级秩序,但是教育体系中却充满了等级;公开侮辱少数种族群体是违法的,但是公开侮辱穷人则不会。西方大都市的自由派偏爱性试验者,却对罢工者抱有怀疑;差异性被欢迎,但血性的斗争却不被欢迎。《人生的意义》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译者:朱新伟版本: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从文化上讲,我们都被赋予了平等的尊重。但是从经济上讲,差距越来越显著。如果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一点,文化理论就处在危险之中。伊格尔顿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厌烦是一种普遍而有力的批评:后现代主义太过年轻,以至于他们忘记了上世纪暴力的政治运动比今天边缘群体和少数群体能做的更为有力。对于那些生活在后工业时代的人们而言,与历史经验的脱钩成了他们分析和言说现实的重大障碍,“后现代主义似乎不清楚他们的政治观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他们自己的政治历史所决定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由他们自身政治历史所缺乏的部分决定的。”人类核心问题比文化更世俗有一个问题是世界性的:曾经占据文化宝座的文学在今天被边缘化了。文学退出公共生活是一个现实,文学评论也从公共领域逃向了学术界。这让写作者和评论家们不得不怀疑自身的重要性。伊格尔顿没有过多地惋惜这种边缘化,他反倒觉得是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本身,给文化理论带来了更广阔的责任。用正眼看待通俗小说、电影、媒体的文化研究,将文学批评从失去社会关联的危险中拯救出来,因为他们致力于研究被亿万普通人消费的艺术品。然而,文化研究也在这种眼花缭乱的“创意”世界、新文化科技符号及生活方式中蹈入误区。过去我们处在一个粗糙的旧工业社会,现在我们进入披着文化外衣的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的“美学”形式从物质向非物质蔓延。然而,仅仅将目光停留在消费领域是一个巨大的误区。今天中国网络上流行“隐形贫困人口”一说,“一个手挎LV最新款的CBD白领,她可能购买10块钱3件的内裤”,这样的事实并不叫人意外。这根本不是我们所独有的消费特色,文化资本与物质资本早就开始分道扬镳了。尽管消费领域欢迎所有人,但财富与生产领域却有着严格的分层。精神上混杂的文化由大众所共享,但总的来说,它主要还是商品形式的结果,而非真正的民主精神的结果:“这种平民主义将委屈自身,以一种妓院的精神来接纳任何一位有钱购买商品的人。”文化等级制度的覆灭受到人们的欢迎,以往的文化区隔变成了有关混杂性、融合和多样性的问题。事实上,伊格尔顿指出了非常重要的一点:“人性在走向新的千禧年时所面对的核心问题在根本上与文化无关。它们比文化世俗得多、物质得多。战争、饥荒、毒品、军备竞赛、种族屠杀、疾病、生态灾难,这一切都有它的文化层面,但文化都不是它们的核心。”也因此,伊格尔顿非常客气地叫那些文化至上主义者“闭嘴”:“如果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不能将文化的概念扩展到更为现实的层面,那么也许保持沉默会是明智之举。”本文系独家原创内容。作者:董牧孜;编辑:榕小崧。任何公号或平台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书友转发至朋友圈。▼

蹲循勿争

展示“一带一路”多元文化,《文明》杂志珍藏特刊全球首发

4月24日,《文明》杂志将为参加“一带一路”峰会的嘉宾和读者推出《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系统整体呈现6大洲136个国家千余民族节庆文化,生动展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搭建多元文化融合汇聚新桥梁。文明杂志社在2017年第一次“一带一路”峰会推出《“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珍藏特刊之后就开始研究如何展示“国之交在于民相通”新的策划,从组织专家论证、搜集素材、专家约稿,到编辑整理、美术设计、制版印制,历时2年。编辑团队在搜集素材时,遍寻136个国家的历史和人文素材,并参考借鉴全世界涵盖122个国家的508项联合国非物质文化世界遗产,仔细研究多方比较,力求挑选出体现世界文化多元和最能代表不同国家特色并仍然在当下富有活力的节日;从数万张由跨越6大洲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几百位摄影师在近50年时间跨度内拍摄完成的图片中精选出了近400张既有自然风光又有厚重历史,既有人文底蕴又有民俗风貌的图片。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这是今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更是又一次全球瞩目的国际欢聚的盛会。这不仅标志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共建“一带一路”迈入新阶段,而且意味着“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世界文化融合与文明发展的快车道。5月,北京还将迎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值此两场盛会举办之时,《文明》杂志全球独家首发“辉煌的亚洲文明与丝路文明共同体为主题的《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首次全方位视觉展现亚洲(其中日本、朝鲜非“一带一路”签约国家)以及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36个国家(截至2019年3月27日)具有代表性或富有浓郁特色的节日与文化。该特刊将在中国举办的这两次国际重大会议上面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和读者,第一次完整展示这136个国家的节庆与文化,这不仅是一份让嘉宾感觉到宾至如归的佳礼,更能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体现亚洲文明的形成与辉煌、古代丝路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成果以及今天“一带一路”的文化多样性、传承性和融合性,共同凝聚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大趋势。2013 年 3 月 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倡议。2014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新思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地区曾经孕育了众多古老的文明,各种文明彼此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筑创造了辉煌的人类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与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两千多年前,以中国为起点,更有一条传奇的丝绸之路连接亚洲与世界,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各国打破藩篱、互通有无、友好交往、相互借鉴,书写了人类文明史的辉煌篇章。今天,参与“一带一路”共建的国家和地区,文明多样性的特点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文明大家庭,并通过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展示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一带一路”强调“五通”,当中最重要的是“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不同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当今世界正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的兼容并蓄、交流互鉴。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之间的交流对话,在学习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在于全世界人民间的理解和友谊。国家和地区的传统节日反映了各个国家与地区的历史人文积淀和民族文化的经典场景,是丝路文明沿线及合作国家的文化精华,也是世界多元文化的有机呈现。《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以亚洲以及已同中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136个国家最具有代表性或富有浓郁特色的节日与文化为主题,以独特视角展示历史上这些国家和地区留下的人类文明辉煌历史轨迹以及新时代“一带一路”对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发挥的文化软力量作用。为2017年05月第一届“一带一路”峰会推出的《“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系列珍藏特刊的姐妹篇,本期特刊将继续通过人文方式、视觉展示向“一带一路”国家讲好“一带一路”上大家的故事,以中国声音传播世界的文化,成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友谊传递的桥梁和纽带。本特刊采用国际化的传播方式和全新设计理念,全球首次用视觉方式集中呈现这些国家的美好节日、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在这里,不同国家民族最灿烂的民俗文化之花同时绽放;在这里,不同地域人群最欢乐的时光胶囊深埋于此;在这里,不同肤色年龄最会心的音容笑貌彼此守望。整本特刊按“一带一路”地理区域分为亚洲(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非、东非、西非、中部非洲、南部非洲)、欧洲(东欧、中欧、西欧、南欧)、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6大部分,横跨6大洲,覆盖了一千余个民族。挑选出136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文化以及近1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近10万精当文字和400张美轮美奂的图片,对各国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做出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生动展示。整本特刊共计380页,高级铜版纸全彩印刷,内容丰富、图文经典,极具历史意义和收藏价值。作为一家以传播世界文明、传承中华文明为己任的中国国际化高端媒体,《文明》杂志一直致力于践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传播和关注文明对话。这一期特刊内容之充沛,视觉之震撼,让读者既能从简练的文字中获得准确信息,同时还能更直观感受到图像所传达的丰富内容,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多国节庆文化,了解多地人文风俗,扩宽眼界,各个年龄层的读者都能在阅读中体会到感知世界和畅游多国的全新感受。对于喜欢套索人文历史的读者,将会从中获得“一带一路”国家与文明交流互鉴的深度体验,也将收获对于“一带一路”当下现实精准的理解背景。《文明》杂志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为了确保《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编辑制作的国际水准,让其成为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展示载体。《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向世界展示亚洲以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国家特色和人文风采,搭建起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桥梁和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纽带。《文明》杂志2019年04-05期《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封面《文明》杂志2019年04-05期《展示多彩节日·汇聚多元文化》珍藏特刊内页开篇版式妆艺大游行是新加坡传统农历新年时举行的游行活动,人们盛装出席、其乐融融。每年的1月2日,被南非人称为“小元旦”,首都开普敦都用热闹的嘉年华形式热烈庆祝新年,数千名音乐家、歌者、舞者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古老传统的开普敦吟游诗人嘉年华。人们穿着阿尔巴尼亚的传统服装,进行着演唱表演。(版式左图)身着传统服装的姑娘们随着演唱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版式右图)花朵和棕榈节上手持鲜花的小女孩。(版式上图)各国小丑齐聚一堂,滑稽的妆容感染着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现场化成一片欢乐的海洋。(版式下图)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年度狂欢节上的冈东贝鼓演出队伍。脸上各式艳丽的彩绘,根根鲜明的羽毛头饰,五彩斑斓的饰品,Sing Sing节的狂放和热闹一览无遗。《文明》杂志2017年05-06期《“一带一路”上的文明记忆》珍藏特刊封面文章来源︱《文明》

终风

国家级期刊《教育传媒研究》刊发,不惜篇幅赞《国学传承人》

1月15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电视台主办的《教育传媒研究》2020年第1期杂志刊发,在主要固定版块《媒介务实》中不吝言辞,盛赞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传承人》节目。《教育传媒研究》杂志《在时空、角色、逻辑上下功夫——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传承人〉传播创新初探》是原北京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辑李岭涛在《教育传媒研究》上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旨在探讨各级各类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栏目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并以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传承人》为例,指出该档节目的传播时空创新、传播角色创新和传播逻辑创新是眼下解决“代入感不强”“逻辑不清”“同质化严重”三个主要方面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赞扬了《国学传承人》节目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示中华审美风范。《教育传媒研究》创刊于2016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教育传媒研究》版权页2019年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传统文化教育进校园”这一热点话题回答了两会记者的提问。他特别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今后将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特别对中华文化经典,要按照创新性发展,创造性继承,加强研究和阐释。”如何让青少年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社会各级各界人士的特别关注。近些年的各级各类青少年教育节目层出不穷,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节目。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与社会各界的深切期盼相比,各级各类电视媒体在教育青少年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仍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而中国教育电视台《国学传承人》节目的横空出世,正如李岭涛先生撰文所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样的差距,其大胆创新之举让栏目高度和节目品质方面均高于其他同类型青少年教育节目。李岭涛在《教育传媒研究》杂志上盛赞《国学传承人》节目李岭涛在《教育传媒研究》杂志上盛赞《国学传承人》节目李岭涛在《教育传媒研究》杂志上盛赞《国学传承人》节目李岭涛在《教育传媒研究》杂志上盛赞《国学传承人》节目李岭涛特别指出:《国学传承人》栏目主创团队通过在演播室搭建一个个历史场景,实现了对当下同类型电视节目的超越。首先,他们通过对表演场景的美化,对服装的精心设计,对化妆的精致要求,对后期工作的精益求精,彰显出他们对节目“可视性”的尊崇;其次,他们设计了区别于节目录制主场区的“第二现场”,邀请教育界、学界和业界的大咖作为点评嘉宾,适时对现场青少年的节目进行非常有针对性的点评;然后,他们在演播室构建了一个“穿越”时空,以便青少年感同身受相关历史情景,并由青少年引导广大观众也如临其境地进入相关语境。这样做的好处是既有助于加深现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又能帮助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把握到科学的、准确的历史文化知识。《教育传媒研究》杂志部分页面《国学传承人》自2019年12月22日开播以来,节目品质受到广泛好评。在《国学传承人》栏目主创团队的精细设计下,许多节目都表演得十分精湛。例如在节目《诚信是金》中,药铺小掌柜自立了门户,为了提高产药速度减了几道工,又因想降低产药成本少了几分料,后来老爷知道后这件事后,勃然大怒,毅然决然将价值七万两白银的药材当众毁之一炬。这一把火,烧出了诚信,也烧出了责任,更烧出了中华儿女的真、善、美和中华民族延续命脉的重要力量——信,令人不禁泪目。诸如此类的节目还有许多。当小朋友表演之后,现场点评嘉宾不仅对表演该节目的小朋友给予了适当的鼓励,而且非常及时地指出了小朋友表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刘备伐吴》节目录制过程中,扮演诸葛亮的小朋友直接称呼张飞为“张飞”。现场点评嘉宾指出,这种称呼有悖三国时期历史文化背景,是极其失礼的行为。那诸葛亮应该怎么称呼张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古人的“名”和“字”的文化知识。嘉宾补充道,只有长辈称呼晚辈、上级称呼下级时才“直呼其名”,而平辈论交时,相互之间是只能够称呼对方的“字”,也就是“表字”的,否则的话就是极度失礼的行为,历史上的诸葛亮绝对不会这么直接称呼张飞,而是会称呼其为“翼德”。现场点评嘉宾类似的精彩点评和点拨远远不止如此。《教育传媒研究》杂志部分页面《国学传承人》节目自播出以来,收到好评如潮,一时间,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据悉,多家媒体对该节目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报道;大部分参与节目录制的学生所在学校、班级和培训机构组织了大规模观摩和学习;更有来自不同地区对培养、教育青少年、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各界人士纷纷参与其中。目前,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北京云之国传媒共同出品、北京云之国传媒独家制作的国内首档青少年国学素养教育传承节目《国学传承人》第二季已正式起航,节目主题已经确定,栏目主创团队将坚持以向青少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畏艰辛,勇往直前,保持节目特点和坚持节目创新,让青少年的的确确传承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真正正做到“小小国学传承人”!

鱼丽

前线杂志社主管主办|《北京文化创意》游戏研究专题征稿启事

《北京文化创意》是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管主办、北京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出版的双月刊,由赵曙光教授担任执行总编。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倡导具有国际视野、根植中国实践的学术研究,致力于打造具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学术研究期刊品牌。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北京游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网络游戏之都",《北京文化创意》拟在2020年9月出版游戏研究专题,特面向各领域专家学者诚挚征稿。1. 常设栏目前沿研究、数据挖掘、国际视窗、基础理论、案例分析、文创沙龙等。另根据需要设主题栏目。2. 封面专题每期设立一个封面专题,围绕一个领域集中进行研究,本期专题为“游戏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主题:游戏用户研究、游戏产品研发、游戏产业研究、游戏产业政策研究、游戏监管、游戏伦理、游戏化社会、游戏化传播、游戏交叉学科研究等。3. 稿件审阅所有来稿须经过论文相似度检测。编辑部1个月内完成审稿。拟录用文章将通过电子邮件回复作者。请勿一稿多投。4. 著作权授权声明凡经《北京文化创意》刊录的论文,其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将转让予《北京文化创意》编辑部。5. 文责自负本刊所发表的文章不代表编辑部观点,若发表的论文引起著作权纠纷,由作者自行负责,本刊不负任何连带责任。6. 刊物邮寄稿件刊出后,编辑部将于当月月底或次月月初向作者邮寄样刊两本。7. 版面费和稿费本刊不收取版面费,并按照千字100元的标准发放稿费。8. 截稿时间本期专题征稿截止到2020年9月10日。9. 格式规范(1)文章篇幅一般为8000-12000字(重要论文篇幅可放宽)。(2)稿件内容包括:文章标题、作者署名、单位信息(单位和省份城市邮编)、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3)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多个作者之间用分号隔开,同一作者的介绍之中不出现句号。如有通讯作者,请标明。(4)文内标题按一、(一)、1、(1)分级编写序号。表、图应随文插入,且在文中注明如表1(图1)所示。表题居中位于表的上方,图题居中位于图的下方。如果图表中引用了其他文献的数据资料,应注明详细的资料来源。(5)注释、引文和参考文献,应提供齐全的著录项:著作类:作者(译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份、页码(直接引文时标明)。论文类:作者姓名、文章名、所载报刊名称、年份、期号、页码。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脚注中如涉及公开发表的文献(包括电子文献)应作为参考文献在文后出现,不宜采取脚注方式。参考文献格式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修改。参考文献标注方式允许采用角标方式或夹注方式,两种标注方法任选其一,不要混用。推荐使用角标方式。——角标方式正文引文处用上角标标注,按在文中出现顺序排列。角标一般应放在标点符号之前,如[1];多个文献可以用简单标注,如:[15-18]。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采用原标注。如:戴斌指出:……[1]。……戴斌指出:……。[1]如果多次引用同一文献而引用页码不一致,角标采用同一个标注,在文末参考文献中按出现顺序列出页码,两次引用的页码之间用分号隔开。参考文献按照方括号[1]/[2]/[3]……在文末排列,按照出现顺序排序。——夹注方式正文引文处用括弧夹注,文尾参考文献按字母顺序排列。如果引用同一作者同一年份多个参考文献,用a,b,c等标注。正文夹注中涉及多个作者用逗号隔开。参考文献按照方括号[1]/[2]/[3]……在文末排列,按照文献作者姓氏拼音排序。(6)文章(包括正文、图、表、注释)中出现的英文(包括名词、作者姓名、其他)请翻译成中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英文放在括号当中。如果只是在括弧中出现,可以不翻译成中文。在文后参考文献中,英文姓名的缩写不用加点,在正文、图、表、注释中出现的英文姓名的缩写要加点。英文的期刊名、著作名用斜体。文章篇名不用斜体。英文文献篇名统一为第一个字母大写,著作名和期刊的首字母也需大写。10. 投稿方式投稿邮箱:bjwhcy@beijingculture.cn来源:北京文化创意期刊

罢兵休卒

《书法》杂志迎来不惑之年 未来将一如既往打造文化精品

图说:纪念活动开幕仪式 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感召时代,见证书坛,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书法四十年、《书法》杂志四十年”为主题的纪念《书法》杂志创刊四十年系列活动今天上午在上海文艺会堂先后举行。四十年弹指一挥,《书法》杂志在专业期刊发展道路上,一直秉持“坚持专业,服务读者”的宗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继承和弘扬书法优秀传统为使命,在推动书法学习、研究、创作和教育等方面,前赴后继,竭尽所能。《书法》杂志正式创刊于1978年(试刊于1977年),是新中国第一份面对大众的专业书法期刊,至今已走过四十年的历程。她四十年的成长与改革开放同步,并经历了相应的不同历史时期,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痕迹。《书法》杂志四十周年纪念庆典及研讨会、《书法》杂志文献展、当代书法大家作品展、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书法》杂志同仁作品展同步开展。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文艺家评论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中国书协副主席翟万益,中国书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晓华及华人德、言恭达、黄惇、丛文俊、邱振中等全国各地著名的书家、学者齐聚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上海市文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沈文忠,中共上海市松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勇,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王岚等领导及近百位专家和书法爱好者参加了庆典和开幕式。图说:《书法》杂志文献展等五个展览同时开幕 严佳 摄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指出:“多年来,上海书画出版社为培植《书法》杂志这棵大树作出了长期的努力,而如今,这棵大树已成为出版社影响力的标志。近几年来,我们更加可喜地看到,出版社不仅全力推进《书法》杂志的进一步发展,更在人才和资源等方面做出了有力保障。出版社以《书法》杂志为核心,复刊《书法研究》杂志,成立书法研究出版中心,打开了书刊互动、新媒体融合、全面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传统书画为核心的出版传媒优势,使得专业出版呈现出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市委宣传部和市新闻出版局将继续支持《书法》杂志打造成为全国卓有影响力的品牌期刊,并勉励杂志承续传统,坚守品质,做好使者,培养好人才,谋好新发展。图说:《书法》杂志四十周年纪念庆典现场 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书法》杂志主编王立翔主持并致欢迎辞。《书法》杂志向韩天衡、张海、刘小晴、林岫、周志高、曹宝麟等18位专家学者颁发了首批顾问聘书,向《书法》杂志四十年征文获奖代表颁奖。苏士澍、徐炯、尤存、赵勇、王岚为《书法》杂志文献展、当代书法大家作品展、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书法》杂志同仁作品展五大展览揭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围绕“《书法》杂志四十年”展开研讨。图说:展厅现场 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著名书法评论家姜寿田先生在其《〈书法〉杂志与当代书法启蒙》中指出:“《书法》创刊40年来,以其凿破鸿蒙,筚路蓝缕之功,开创一代书法风气,在新时期推动了传统书法的当代复兴,并在书法现代展览模式上具有创辟之功。在当代书法史上,《书法》开创之功与鲜明品格,可归其为三点:一、敢为天下先的风气倡导。《书法》作为当代书坛第一份权威杂志,为传统的书法的复兴和当代书法审美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使《书法》在当代书法史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二、公器公论的批评立场。《书法》始终坚持直面书坛的批评姿态,对书坛之弊敢于大胆揭露;倡导健康的创作与学术研究风气,激浊扬清,弘扬正气。在这方面,《书法》以公器公论彰显了一方书法舆论重镇的批评及导向作用。三、独立不羁的主体观察。在当代众多书法媒体众声喧哗中,《书法》始终以其独立不羁的主体观察,坚持自身批评立场,而不随波逐流,这在面对书坛重大事件中都有所显示,从而使《书法》以敢于碰硬的媒体形象卓立于当代书坛。”图说: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签名留念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为了更严谨更形象地展示杂志的四十历程,杂志编辑部今天举行了《书法》杂志文献展,征集和梳理了《书法》杂志档案和各种相关资料、出版物以各种文献、图像、实物,再现了杂志在普及提升全国书法学习、创作、研究、教育、文化活动等方面的贡献。文献展以时间轨迹为线索,呈现了褴褛创刊、开创当代书法活动展览先河、率先启动国际书法交流、助力书坛创作、创办批评年会、注重经典与时代交响、注重学科和学术建设、建构出版传媒一体化平台等各发展时期作出的种种努力。同时推出了全面聚焦当代四十年的当代大家作品展(以四十年间去世书家为主)、当代名家邀请展(以56岁以上书法家为主)、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邀请展(以“百强榜”历届获奖作者及国展获奖作者为主),呈现出《书法》杂志在当代书法创作过程中的重大影响力,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四十年书法的继承与发展,辉煌与徬徨,不惑与开来。图说:中国文联副主席陈振濂(左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王岚(右三),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王立翔参观展览 上海书画出版社供图各方发言祝贺《书法》杂志四十岁生日苏士澍(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杂志创刊后视野开阔,敢想敢干,不仅在1979年第一次举办了全国规模的群众书法活动、1980年举办了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更是在1985年率先开展国际书法交流活动。也正是在这些活动当中,涌现出一批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书法名家。《书法》杂志在这四十年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底蕴、以继承和弘扬书法优秀传统为使命,在推动书法学习、研究、创作和教育等方面,四十年如一日,前赴后继,竭尽所能,为形成杂志内容特色,普及和提升书法文化知识和学术理论建设,推动当代书法走向艺术繁荣,作出了艰辛努力。”陈振濂(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杂志以敏锐的视角,极具慧眼地发现了书坛新现象和急待实现的这一时代特色,主办“全国94书法评论年会”和“全国96书法批评年会”,以学术讨论为手段,对关注理论热点、辨清创作时风,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进而引发了书坛大讨论。《书法》杂志以媒体的公众立场和开放思想作为引导,形成学术讨论、创作及其生态现象批评十分活跃的局面,推动书坛的健康发展。”王岚(世纪出版集团党委书记、总裁)《书法》杂志社要“积极响应市委提出的“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号召,一如既往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不动摇,坚持为人民奉献文化精神财富的责任意识,全力打造历久弥新且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勇于进取,继续谱写《书法》杂志新的辉煌。王立翔(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书法》杂志主编)《书法》杂志是一本对当今书法界举足轻重的期刊。从她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书写历史赋予她的篇章。改革开放伊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书法艺术是最早在百废待兴中苏醒的,经过了四十年,书法真正实现了一派繁荣景象。他说:“《书法》杂志不仅“孤鸣第一声”,更是在最初的近十年时间里,利用杂志平台和传播力,做了大量普及与提高的工作,为当代书法的复兴与发展付出了重要努力。如今,《书法》杂志年届不惑,已长成根深叶茂的大树。她的四十年,是当代书法的参与者,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

统待

当年国内最好的动漫杂志之一——《24格》

可能萌新不太了解这些老杂志,《动漫贩》杂志2003年9月创刊,是国内资格最老,最专业的内容型动漫资讯娱乐杂志之一。姊妹刊《24格》杂志2005年9月创刊,是国内最为专业的技术型动漫(Anime)、影视、影像视觉文化研究类专门杂志。(以上文字来自百度百科)自从2013年的一号多刊东窗事发,幸存下来的的动漫杂志已经寥寥无几。《绝对领域》附送胖次,《动心》光盘内容无版权,《动漫贩》等一号多刊……这些游走在灰色地带边缘得以苟活的杂志们终于被发下最后通牒,靠这些吃饭的人只好卷地铺走人。如今有幸淘到了几本《24格》,可以和大家聊聊观后感。月刊,一本20元在当年,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菲的开销。但是那个通讯不发达,看动漫都要租盗版光碟、版权意识薄弱的年代,这种杂志成了少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之一。以排版著称的《24格》,一些文章很硬核,摘自某些动画人的博客,思想度非常之深,对美、英等国家的动画、真人电影,也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绍,与专门介绍新番资讯的姊妹刊《动漫贩》比起来,《24格》显然更具有深度和一定的门槛要求,没有一定的动画知识储备量,是很难爱上它的。然而其中的一些文章,即使十几年后的今天重新拿来读,也能看到他们思想的光芒。比如2007年2月份的第17期,《浪客行》的宫本武藏为封面,水墨黑白,一目了然,不花里胡哨,既简洁美观又能博得读者好感。而其中的长篇连载文章《H.R.——舞动的异教女王蜂》真把我震撼了一会。光怪陆离的奇思妙想,异形一样的黑白插图,副有极强宗教仪式感的构图,加之作者令人冷汗涔涔的文字,仿佛将人拖去无尽的深渊。对于国内外的新番报道,《24格》篇幅占比是比较少的,因为这个重任落在了《动漫贩》身上,《24格》更加关注国内的新生动画人、漫画作者的动态和走向,尤其是大学生的新人作品,他们总能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而《24格》最著名的栏目,恐怕就是动画原作的分镜头了。每一格每一列,都凝聚着原作者的心血。总而言之,我非常喜欢这部杂志,可惜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好时代。不然现在的我应该能写出更专业更详尽的文章了。在2013年,《24格》停刊,复刊遥遥无期,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在报纸铺能再见到它的身影吧。

非常罪

追思“三无”出版人沈昌文:出版本质上是和人打交道

东方网记者包永婷1月21日报道:“读书无禁区,宽容有情有爱,终圆书商旧梦;知道有师承,溯往无雨无晴,俱是阁楼人语。”著名出版家沈昌文2021年1月10日离世,享年90岁。沈昌文一生的主要事业,一个是图书出版,另一个就是《读书》杂志。“书商的旧梦——追怀沈昌文先生”小型追思会日前在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举行。“出版因为它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连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表示,今天我们如果要反思的话,从沈公等前辈出版人身上,应该看到他们是以一种怎样的态度来做出版的,对沈公最好的怀念,就是如何把一个好的出版理念,把出版对社会的正向推动作用发扬光大。“我所知道的老一辈作者、年轻的学者,几乎80%是通过读了他们在《读书》上的文章,才知道那些名字的,包括金克木、张中行、黄裳、谷林、吕叔湘、陈原等。稍微年轻一辈的学者,也几乎是从《读书》上最早了解的,包括今天在座的葛兆光。”与沈昌文有多年交往的《文汇报》编辑陆灏表示,沈昌文给读者留下最大的影响就是他主编的《读书》杂志。在多年担任《读书》杂志主编的过程中,沈昌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思路。他总结《读书》杂志的办刊思想时提出过办刊的“三无”论:无能、无为、无我。“老沈当初开创了中国编辑界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个没有自己专业、没有自己特定立场、没有特别固执的角度的人,也许在那个时代当一个杂志的主编恰恰能够开出一个百花齐放、自由争鸣的杂志。”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葛兆光表示,老沈最大的作用就是他没有墙,没有自己的偏见。中国出版协会副主席陈昕表示,沈公最令他钦佩的一点,就是在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冲破重重阻力,想方设法出版好书、办好杂志,为社会进步作奉献的本事和智慧。他还提到,沈公另一个本事就是广交学界朋友,借用外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三联书店的人文风格是沈公从陈原先生一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夏衍、吕叔湘、钱锺书、金克木、黎澍、李慎之等文化名人支撑着《读书》和三联。上世纪八十年中期以后,甘阳、梁治平、周国平、苏国勋等一大批青年学人聚集三联的大旗之下,提升了《读书》和三联出版物的现代学术思想水准。沈公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支点,他的组织才能、包容态度和不耻下问,使三联获得了不竭的文化资源。”陈昕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江晓原表示,在《读书》的办刊理念中,沈公非常强调对文本的美学追求,这使得《读书》具有非常强烈的个人风格,而这种风格是值得学习的。“出版绝对不是和书打交道的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和人打交道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沈昌文先生堪称模范。”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说:“孔子说有教无类,沈昌文做到了有交无类,而且在打交道过程中显出了难得的见识力、判断力、亲和力。为了做成书,他可以屈就、宽容、顺从,可以屈己从人,这里头有很大的学问。”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戴燕表示,沈公有学术编辑所没有的很大的长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一位“暖男”,是在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的一个特别的出版人。草鹭文化董事长王强表示, 《读书》是他的启蒙读物。在他眼里,沈昌文先生就相当于一个庙会的主管,在集市里充分体现了一种自由的东西,体现了一种自由、美、高尚道德,他的谦逊、包容、润物细无声的气质,激励我们继续做事、继续畅想,让我们最后的生命意义也变得更高。“沈公主编《读书》杂志的风格,包括后来《万象》和《上海书评》,其影响是深远的,沈公所做的工作塑造了一个时代的风尚。”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表示,借用《艺术的故事》说的,一个时代的艺术的精神风尚就像旗帜一样,你看见旗帜在飘,但实际上是风在吹,沈公就是做的风工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副社长孙瑜表示,沈公留下的精神遗产可以说是既能发光又能发热“火炉”,作为出版后辈,最重要的就是更好地传承沈公的精神,把自己的工作尽量做得更好。

句赘指天

阅读时,我们在一起|界面文化编辑部2019私人书单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末盘点时,我们照例以这一年的编辑部私人阅读书单,拉开年度盘点的大幕。这已经是界面文化第四个年度书单了,这一年我们向大家推荐66本今年出版的新书。和往年一样,我们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列出10本推荐书目,其中一本为重点推荐书目。之后合并同类项,就得出了这样一个数字。我们没有专家评委团队,这让这份书单显得略为朴素,我们能保证的是我们推荐的每一本书,推荐人都有认真阅读,其中的不少书目都不是这一年的热门书籍,或许能够打捞些许的沧海遗珠。今年我们的年度盘点,会比往年更丰富,既有我们的传统项目,荐书、女性、儿童、逝者等,也会结合这一年的重要议题,推出环境、劳动者等新的盘点内容。从今天起至年终的最后一天,这些盘点会陆续与大家见面,希望通过这些文章,带你回顾这一年我们经历过的、思考过的、惆怅过的许多个瞬间。与此同时,界面文化组也即将成立满四年了,这四年里,我们积累了许多一路伴我们成长的读者朋友。2019年我们推出了组内第一本结集出版的书籍——《野生作家访谈录》,也举办了第一场小型的线下活动。2020年我们会举办更多的落地活动,希望可以读者朋友们有更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你们是否也期待着和我们一同从线上走到线下?而在碰面之前,先从这样一份书单,继续我们的线上相伴之旅吧。因为,阅读时,我们在一起。重点推荐《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戴伦·麦加维 著 曹聿非 译新星出版社 2019-09来自苏格兰格拉斯哥贫民区的说唱歌手、专栏作者戴伦·麦加维发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全部都充满怒气。出身于下层阶级,意味着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意味着生活在持续的压力和不可知当中,根本没有犯错的余地。但是,底层阶级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在新闻里,中产阶级掌握着重要的知识、资源和机构,得到倾听和重视;在贫困社区改造当中,决策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凌驾于本地居民之上;在贫困产业里,连好人也想要在社会剥夺中大赚一笔,这些都让底层阶级感受到,各个层面的政治进程都是为了将自己排除在外而设计的。对任何事情都难以掌控的感觉,加上充满压力的社会环境,共同为徒劳无功、自我毁灭的行为提供了温床。在书中,麦加维体现出对左翼的自省精神。他看到,左倾的中产阶级想要解决问题,但却未曾经历过问题,因此在两者之间产生了一道鸿沟。想要代表工人阶级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见解和美德确信不疑,但却不了解众人转身离去的原因。他以自己的辩论经历为例,提醒左翼警惕自己对持有的政治信条的天然优越感。他看到自己的正义之怒有时候会掩盖虚荣、怨恨和自私,这些因素妨碍着我们倾听自己批评的另一方。同时,他也指出,左翼无休止地讨论西方社会的结构性压迫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却让右翼垄断了个人能动性的概念和承担责任的说法,他敦促人们在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同时,也愿意以同等标准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推荐人 潘文捷)《坏血:一个硅谷巨头的秘密与谎言》约翰·卡雷鲁 著 成起宏 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04《坏血》是一本一翻开就停不下来、读到一半不忍心放下去厕所的非虚构作品,情节紧凑而充满戏剧性,跌宕起伏犹如一场不见血(还真有血的事儿)的战役。这本书的前半部分集中于伊丽莎白·霍姆斯和她的希拉洛斯公司,我们仿佛亲眼见证这场硅谷造神运动正拉开大幕,政商云集,权钱交织,野心涌动,知晓后台一片狼藉和岌岌可危状况的人要么被踢出了局,要么被堵住了嘴。在后半段,书中多了个“我”,本书作者、《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约翰·卡雷鲁出场了。他的出现并未打乱整本书谎言起底叙事的节奏和视角,反而补足了新闻舆论在揭露霍姆斯造假事件的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甚至记者本人所面对的法律起诉和人身安全威胁。毕竟,站在霍姆斯背后的,是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和亨利·基辛格、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和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等重要人物。黑暗越深,打破黑暗的努力就越艰难,也越重要。如今我们所面对的种种学术造假或商业谎言,其发起者也正逐渐转向社会上层甚至顶层;在一个不甚理想的新闻环境里,新闻舆论越来越难以接近和揭露真相,部分媒体甚至放弃职责转而为骗局背书。而谎言的代价是什么呢?在霍姆斯的案例里,代价是投资者的金钱和许许多多普通人的生命。在更多不可指涉的骗局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从学术造假到科研造假,一个造假的大环境终将损害整个社会的根基。(推荐人 黄月)《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艾略特.温伯格 奥克塔维奥·帕斯 著 光哲 译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 2019-02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的《鹿柴》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已是耳熟能详,在西方,它亦被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典范之一。然而,想要通过译本来准确理解古诗的精髓却并不容易,有学者甚至断言“古诗不可译”。无论是逐字逐句找到对应的外文语义,还是放弃“形似”追求“神似”,总有一些问题无法避免。这不仅关乎翻译技巧,更取决于译者对诗作的深层次理解。正如诗人帕斯所言,这首诗之所以难译,是因为“它将中国诗的一些特性推至极端:普遍性,无个性,无时间,无主题”。尽管如此,美国翻译家艾略特·温伯格却认为,诗是值得翻译的。好的翻译并不是对原作在形式或语义上的复原,而是将翻译视为一种阐释与交流的方式,在语言的变化中寻找最贴近“诗意”的表达。在这本书中,温伯格将《鹿柴》在1980年以前的十九种官方译本逐一列出,进行细致入微的点评。作为帕斯、博尔赫斯和北岛的传译者,温伯格通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古诗西译也有独到的见解。在书中,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了一些权威译本中存在的致命问题,有理有据地对比了诸多版本的优劣。这本小书让人确信,阅读王维的方式绝不只有十九种,在不断地翻译、变形和解读的过程中,王维这首《鹿柴》才真正成为了一首跨越时空、贯穿语言的杰出诗作。(推荐人 陈佳靖)《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斯文·贝克特 著 徐轶杰 杨燕 译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04《棉花帝国》是我今年读过的最激动人心的全球史著作之一。通过回顾历史,我们也能更加看清贸易战、996加班文化等当下困局的本质。作者贝克特认为棉花产业的历史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相连。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跨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建立,将欧洲人置于棉花全球贸易的中心。在“战争资本主义”时代,欧洲各国通过土地掠夺和奴隶制建立起连接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的贸易网络;到了19世纪,棉纺工业技术的推陈出新与战争资本主义结合,孕育出了“工业资本主义”,将全球范围内的空间与资源重组整合进资本主义体系,并形成了西方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的经济分工,前者控制核心技术和最大比例的利润分成,后者提供原材料和消费市场。如果说在过去数百年里全球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是棉花的话,那么当下及未来最重要的商品就是科技,而全球资本也依旧在按照昔日棉花帝国的运行逻辑流动,其中的关键是在产业链的全球配置过程中牢牢抓住最具利润的环节。精明的商人依旧会与国家合作,以“国家利益”的名义维持对高利润产业链条的控制。全球南方国家如今正在遵循这套曾经帮助西方国家取得世界分工优势地位的逻辑奋起直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摩擦与其说是文明冲突,不如说是利益冲突。在“棉花帝国”里,每一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捍卫自己的利益,尽其所能地占据优势地位。而这,也正是当下全球经济秩序的内在动力。(推荐人 林子人)《呼吸》特德·姜 著 耿辉 Ent 李克勤 姚向辉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12这是今年最新引进的特德·姜的小说集,收入了四篇新作。特德·姜,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生于1967年,至今创作过17篇短篇小说,摘得包括星云奖、雨果奖等在内的所有科幻大奖。在《呼吸》中,特德·姜不但详细地写出了这些新奇技术,诸如“可以与平行世界视屏聊天的棱镜”以及“储存所有记忆影像的技术”,也想象出了构建于此新技术之上的“反乌托邦”新世界。新技术的创设最终奴役了创设技术的人,由此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转规则,这样的处理在科幻类别中俯拾即是,特德·姜在《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中也写出了对依靠“棱镜”技术在平行世界里无穷尽地筛选最优结果的讽刺,但他没有将那个世界未来全然描写成梦魇般的、地狱般的,而是留有道德的温情,他赋予笔下人物选择的勇气与道德的重量,技术泛滥带来的噩梦并不会笼罩所有人。特德·姜对语言文字具有深切的洞察,在一篇小说中,他写道,一旦人类将文字写下来,就能掌控自己的思维,就像把拿在手中的砖砌成不同的样子,以及,一旦可以流畅阅读,人类便成了有感知能力的赛博格,也就是说,在被智能技术改头换面之前,人类早已用语言和文字改造了肉身和大脑。特德·姜的文体选择也颇为有趣,他似乎有意绕开平铺直叙全知全能的叙述,在这十七篇小说中,他用过纪实体——以报章、演讲、发言组成故事,也用过书信体,还用过如同图片说明一般的文体,这也体现了一位科幻作家的实验态度。(推荐人 董子琪)《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罗新 著理想国 ·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5月这本小书是罗新教授近年写作的历史文章合集,大多曾发表在大众媒体上。全书十八篇文章,前半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史学思想,后半部分是具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由于多为面向大众读者的普及性文章,这本书非常好读,引人入胜;不过这不代表它浅白、易读,尤其是后半部涉及具体问题和具体研究方法的文章,对于没有相关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可以称得上“烧脑”。作者自称对于处理具体问题的文章更拿手,之所以不惜自曝其短,写了理论性的思辨文章,是因为“身处思想激荡,变化倏忽的时代,常有如鲠在喉的窘迫”。正如书名揭示的那样,作者认为,历史学家的美德即“批判、怀疑与想象力”。面对既有的历史记录、既成的历史观点,历史学家要始终保持怀疑与批判;比起集体记忆,更要关注集体遗忘;在权力的诱惑和潮流的裹挟之下,更应该“有所不为”。《遗忘的竞争》《走出民族主义史学》《世上本无黄种人》《双螺旋的低语》几篇文章,集中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北魏统治者在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利用手中的杀伐权力制造集体遗忘、塑造集体记忆;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如何威吓、攻击考证真相的历史学者;东亚人的皮肤怎样在西方人的笔下变得越来越“黄”,并最终成为东亚人自我认同的体质特征;DNA技术在为历史学带来新突破的同时,为何有变成种族主义工具的危险。作者从这些具体问题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思考、反思,用历史思维去看待历史。作者在书中写道:“当我们反感、反对乃至痛恨此刻正在发生着的历史时,不要忘记这个时代是慢慢形成的……纳粹德国不是希特勒凭一己之力突然制造出来的。”也许,在历史学家不忘他们的美德和责任之时,读者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责任和美德。(推荐语 朱洁树)《罗马帝国的遗产:400——1000》克里斯·威克姆 著 余乐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西罗马帝国的崩溃与灭亡是一场灾难,它象征着着古典世界的终结,优雅深邃的文明彻底崩塌,野蛮无知的游牧部落首领成为统治者。中世纪早期,也就意味着欧洲从此深处“黑暗之海”中。另一方面,现代欧洲的民族国家纷纷将本民族的历史追溯到那个时候,并为今天民族的认同寻找根基。对他们而言,西罗马灭亡之际,就是现代欧洲的诞生之始。克里斯·威克姆在《罗马帝国的遗产》一书中系统地驳斥了这两种看法。西罗马的崩溃与其说是一场浩劫,不如说只是一场剧变,蛮族入侵者与其说是彻底摧毁了罗马,不如说他们继承了罗马的遗产。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罗马依然在公元5世纪后对欧洲各地有巨大的影响。他拒斥历史目的论,将历史放回到具体的时空中,例如今天将所有的蛮族都称为“日耳曼人”,并将其认作现代欧洲民族的祖先,这是一种严重的时空错置的问题,那时候并不存在身份认同的概念,更没有广泛显著的民族认同,“日耳曼人”只是外人对部落联盟的模糊的称呼,而他们与今天的欧洲各国的关系更是遥远而牵强。同时他嘲笑对中世纪不切实际的怀旧情结,讥讽道“当今社会的各种恶行只有一样在中世纪早期找不到,那就是本质主义的种族主义,不过认为中世纪早期那种异族人低等且愚蠢的泛沙文主义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白”。作者隐秘地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看待历史?或者说,如何看待“我们的”历史?当然,这并不是一本通俗易读的书。即使去掉了繁琐的考证环节,书中还是充斥着大量出现了一两次便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人名与历史事实的列举,不免让读者昏昏欲睡。但如果在闲暇时翻翻,看着一个个王国循环反复地兴起、倾颓,随后进入故纸堆中,一个个权倾一时的大人物出现、消失与被遗忘,或许能沉浸在作者为我们展示的长达600年的“漫长的清晨”的历史景象中。(推荐人 罗广彦) 《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界面文化 著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举贤不避亲,这本书既是我们界面文化组成立近四年以来的一次阶段性小结,也是我们工作价值和态度的一种体现。什么是“野生作家”?简单说就是体制外的作家群体,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有着人生的AB面,白天打着一份工,来供养夜晚那个写作的自己。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对于纯文学的书写者。但是把这样一群人集纳在一起,把他们和文学有关的故事写出来,或许可以激励那些在今天依然有志想要尝试文学创作道路的人们。书中的稿件质量当然达不到完美的标准,但确实每一篇我们都有经过精心打磨,很多稿件都一再修改补充采访,有些稿件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特意模仿受访者的文字的风格,将自己的稿件也当成是一次非虚构的创作。除了希望这些稿件可以鼓励那些未来有可能走入文学创作领域的潜在作者之外,作为文化媒体从业者,我一直认为,发现的眼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甚至是我们这个行当的一种责任。在众声喧哗之外,会不会有那么一两个认真的书写者,因为这样一种发掘的眼光,而通过我们这个中介多得到那么一点点的关注,让他们有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让读者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开阔。(推荐人 姜妍)【原创文学】《骆一禾情书》骆一禾 著 东方出版中心 2019-10 骆一禾,诗人,曾任《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与妻子张玞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相识相恋,并开始了情书通信,直至1989年骆一禾突发脑溢血去世。此书的序和后记由张玞完成。在序言《世界是从两个赤裸的年轻恋人开始的》中,张玞讲述了二人与北大中文系众友人间由文学而发的青春友谊,骆一禾与诗人海子惺惺相惜的交往,以及后来众友人悲剧宿命般的结局。读这样厄运缠绕的真实记录令人伤神,但骆一禾的情书流露的对文学与诗歌的理想主义、青年初入社会的脆弱情绪,以及面对爱人的赤诚之心都一样动人,“但是,玞玞,我还是不喜欢那种角逐式的成人生活,我喜欢青年时代的友谊,理想,无阴谋的气氛。这也许就是我的小吧。”“我不知道为什么想起,在今年的夏天,我和你黑黝黝地从海滨回家,走上地铁车站,我摸着你太阳衣下有力丰满的肩膀,觉得像是两个舒涨起来的波浪。我爱你。”(推荐人 董子琪)《盛夏的事》林俊頴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08读这本散文的感受很像是,借着本雅明笔下那位废墟中新天使的目光,重新审视这个世界。新天使背对着未来,凝视着历史的废墟,但风暴还是一步步将它吹向未来。这是一个乍一听上去有点忧伤的故事,当人们急着拥抱未来,生怕被落下的时候,依然有人选择砥砺前行,这本身就值得尊敬,毋宁说,还留下这样一本逼视现实到骨子里的观察日志。(推荐人 姜妍)《王考》童伟格 著 后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07《王考》是台湾作家童伟格的短篇小说选集,也是后浪推出的童伟格系列中的第一本。相比小说《王考》和《叫魂》,我更喜欢短篇集中的《我》《发财》和《暗影》。尤其是《发财》,主题很明确,就是缺钱,很有趣地将台湾的乡土主义加魔幻现实主义混同一体,建议和朱文的《我爱美元》对读,甚至也可以和刺猬的《钱是万能的》这首歌一起听,你都能其中感受到缺钱的滋味。《我》和《暗影》两篇有些相似,写的都是茫然的年轻人的打工故事,童伟格以年轻人的角度敏锐地捕捉着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细微的荒唐感,阅读起来的感觉,用《暗影》的结尾来说,就是,“没事没事,我现在很快乐,我看见光明与黑暗,我感到快乐且冰凉。”(推荐人 董子琪)《大荒纪事》张鸣 著 九州出版社 2019-04这是一本关于北大荒往事的“回忆录”。作者从木匠、挤奶工、兽医、指导员等等开始,记录了北大荒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有人批评这本书中有太多的性描写,比如频繁地提到那个时期北大荒的“搞外室”的现象,对婚姻制度几乎抱有嘲讽的态度,可我认为性故事正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如果将性理解为那个时刻唯一的自由,那么象征意义上性越泛滥也就越自由。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今年时兴的“东北书写”中的异类,写的是外地知青在东北,跟它可以相比的其实是金宇澄的《洗牌年代》,写的也是外地知青在东北的生活,但前者比后者的写法要更有草根的、民间的感觉。 (推荐人 董子琪)《文本及其不满》黄子平 著 活字文化·译林出版社 2019-10“视野丛书”的内容是中国当代活跃的作家、艺术家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思考脉络。读者可以跟随他们文化思想的脉络,穿越不同年代,追随作者的视野进入对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探寻。这一本书来自文学评论家黄子平,他有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视野,有插队的经历,还有在香港“边缘位置”关注中国问题的经验。此外他也涉及当代文学、现代文学、理论研究等不同领域,这些都通向一个批评家有主体性的批评实践。(推荐人 潘文捷)【外国文学】《红花集》迦尔洵 著 巴金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01俄国作家迦尔洵(1855-1888)的作品集曾引入中文版《迦尔洵小说集》,但很久没有更新版本。这本《红花集》是在巴金译文集中推出的,在高尔基与屠格涅夫之间确实不太显眼,但是实在精彩。推荐《红花集》中的《信号》《阿塔勒亚·卜林塞卜斯》(别看题目这么古怪,这是一篇好读的童话)篇。说起来鲁迅和周作人在更早时曾译过迦尔洵的作品,鲁迅译过迦尔洵的《四日》,周作人译过《邂逅》(又作《一件意外事》),收入《域外小说集》中。鲁迅也将迦尔洵誉为“人性的天才”。遗憾的是,天才仅活了33个年头。(推荐人 董子琪)《渺小一生》柳原汉雅 著 尤传莉 译理想国·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06如果说“那不勒斯四部曲”堪称女性友谊史诗,那么柳原汉雅的《渺小一生》可能要算现代男性友谊全传。如果将之与柳原的前作《The People in the Trees》放在同一个维度下审视,那么又成了一部受伤害男童成长小史。在现代都市中,友谊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人成年期的生命核心,成为每个渺小一生之间彼此勾连支持的力量,成为所有关于爱与被爱的疑问最初的也是最终的答案。我很喜欢《渺小一生》书封上的这张面部扭曲的男性照片,而只有真正读完这本一千多页的大书,你才能理解它所混杂的悲伤与狂喜、痛苦与欲望。(推荐人 黄月)《到婚礼去》约翰·伯格 著 郑远涛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身为艺术评论家,约翰·伯格对视觉感受力的思考尤为深刻,其著作《观看之道》《看》《理解一张照片》都是经典之例。然而,在这本爱情小说中,约翰·伯格却是从听觉入手的。故事的叙述者是一个出售“塔玛”许愿牌的盲人,他用声音形成的画面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介于现实与想象之间的爱情悲剧:23岁的法国姑娘妮农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但仍决定与恋人吉诺结婚,为此,妮农暌违十九年的父母分别从远方赶赴婚礼现场,四个人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彼此交错,直至汇聚到一处。小说描绘的是人们“到婚礼去”的一段旅程,但从始至终,婚礼是否真的发生过却是最大的疑问。对于终将因病痛和死亡告终的爱情,听觉无疑给出了比视觉更接近幻觉的描绘,也给予人们无限的安慰。(推荐人 陈佳靖)《不识字的人》雅歌塔·克里斯多夫 著 张荪婧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4如果说“恶童三部曲”是以冷峻眼光回溯作者自己的人生,那《不识字的人》可能是继续以这种眼光审视这个我们存活的世界。雅歌塔的语言高度简洁,极少的形容词,却可以以极大的力量击中人们的痛点。这本小说集不温润、不煽情,带着一点点距离冷眼旁观着一个人生命里可能会面对的种种情感与关系,没那么美好,剥离开外表的假象后,可能残存着一点点真实。在自我欺骗和彼此隐瞒中,唯有时间流逝从不虚假。(推荐人 姜妍)《生命暗章》李怀瑜 著 陈芙阳 译 东方出版社 2019-09这是一本勇敢的小说,也是一本不忍卒读的小说,李怀瑜将自己被陌生人强暴、殴打与被医疗系统、警察部门与司法反复审视盘问的真实经历毫无保留地写出来。尤其当女主角被强暴时,那种跌跌撞撞的视角与混乱的语句,让我暂停了好几次才将它读完。当然,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黏稠且持续的抑郁相比,《生命暗章》的结局似乎并不灰暗,李怀瑜至少成功地用法律将施暴者送进监狱。但作者并非在讲一个将凶手绳之于法的故事,她想要展现在这起强暴案中,整个社会对女性展现的惊人的不友好:受害者必须反复陈述自己被侵害的过程、医疗系统对受害者心理需求的漠视、受害者在法庭上被怀疑是否故意引诱对方……这很压抑,但这就是现实世界。(推荐人 罗广彦)《不能与不会》莉迪亚·戴维斯 著 吴永熹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对短篇小说而言,稍不留神,形式上的精巧就可能变成讨巧。这意味着短篇小说家必须具备极强的洞察力,才能确保作品在有限的篇幅内做到言之有物,不至于沦为让人一笑而过的段子。这部小说集中的122个超短篇故事便是如此,在莉迪亚·戴维斯笔下,叙述者往往有着丰富的内心独白,擅长以微妙的幽默感表达对生活的思索。恰如作家詹姆斯·伍德所说,这些作品具有“一种狡黠的幽默感、形而上的阴郁感、哲学式的压迫感,同时还饱含人类的智慧”。(推荐人 陈佳靖)《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布尔汉·索恩梅兹 著 丁林棚 译 互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9-10这是一本向《十日谈》致敬的小说,四名身份各异的囚徒被困于伊斯坦布尔的地下密室中,十天内,他们通过各自描绘中的故事给彼此以希望。在地面下的他们,讨论着地面上这座城市的异化与变迁,而这一切的主角,当然是人类。他们把城市变得拥堵,他们把错误的价值观定为正确,他们争相把世界变成地狱。未来被笼罩在迷雾中,它是更好还是更糟呢?(推荐人 姜妍)《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05说是短篇小说小说课堂,实际上还是短篇小说选,只不过用了作家推荐别的作家作品的形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鹈鹕之歌》《老鸟》和《谎言堆砌的存在》。这些作品都是近年来发表于《巴黎评论》之上的短篇小说,除了卡佛、莉莉娅·戴维斯,大部分的作家名字都超出了我的阅读范围,这样反而好,只当盲看。《鹈鹕之歌》中的年龄不小还做着演员梦的女领位员,《老鸟》里替年迈健忘的父亲设计房子的建筑师,都是平凡生活里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形象。因为《鹈鹕之歌》太过优秀,我还专门找了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目前都没有引入中文版。推荐这几篇小说的相似原因都在于它们有着非常吸引人的开头,如果你觉得一篇小说开头好,那至少意味着小说的节奏是跟你合拍的。(推荐人 董子琪)《女俘爱玛》塞萨尔·艾拉 著 赵德明 译 世纪文景×楚尘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9塞萨尔·艾拉笔下的印第安人,是一群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时间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吸烟、可以喝咖啡、可以做爱、可以做游戏,只在饥饿来临时去随便狩猎打些什么回来填饱肚子。他们活着,只是为了证明时间的不固定。生命如过眼烟云,谁也不要妄想留下什么,一切都无足轻重。直到外来者的介入,印第安人开始变得忙碌,开始急着印钞票,开始想要创造发明,开始妄想把世界据为己有……塞萨尔并没有想要讨论两种生活态度孰优孰劣,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里,很难不去对现代生活进行反思。(推荐人 姜妍)《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杰克·吉尔伯特 著 柳向阳 译 上河卓远·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9-02在美国当代诗人中,吉尔伯特或许是最为神秘的一位。1962年,吉尔伯特凭借处女诗集《危险风景》一举成名。正当各种财富和名誉纷至沓来时,他却如人间蒸发一般消失了,一去就是二十年。长久以来,吉尔伯特频繁地在世界各地流转,过着清贫的旅居生活。显然,他是有意舍弃了一种安定、惯常的人生,而用漫游的方式避免自己落入任何既定的轨道里。在某种意义上,创作诗歌对于这位诗人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事,但也正因如此,他的诗歌诠释了真正的诗人的特质:在生命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保持绝对的自由。(推荐人 陈佳靖)【社科】《人行道王国》米切尔·邓奈尔 奥维·卡特 著 马景超 刘冉 王一凡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3没有小商小贩的干净街道是许多人心中现代化都市的模样,但显然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米切尔·邓奈尔并不同意这种对城市的设想。米切尔既继承了芝加哥学派强调亲身观察城市社区与注意越轨行为的传统,也继承了自著名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以来的对“理性城市规划”的猛烈抨击,他花费5年的时间在纽约格林尼治村的人行道上进行田野调查,与街上的无家可归者和小摊小贩整日混在一起,希望理解人行道的生活到底是如何运作的。他指出正是美国社会去工业化、种族歧视、缺乏让精神病人与犯人重返社会的配套措施等宏观背景促使穷人不得不在人行道上生活与谋生,而人行道成为他们恢复身心的场所。他们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没有想象中大,甚至还不如普通的社区居民。而城市对他们的反应则是千方百计地将他们从街道上驱离。当然,城市施政者并不是为了迫害他们才有如此行动,而是希望更有“秩序”,但将大量无法符合“正常”标准有稳定住房与工作的人——往往正是社会本身制造出来的——驱逐出公共空间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将小摊小贩从人行道上驱离,用绿化包围它们,看起来宽敞又干净,但这会让城市更好吗?起码米切尔与雅各布斯不这么认为。(推荐人 罗广彦)《新阶级社会:美国梦的终结?(第四版)》厄尔·怀松、罗伯特·佩卢奇、大卫·赖特 著 张海东 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7“阶级固化”是近年来国内热议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这个当代经济最重要参与者的经验对我们理解当下的经济和阶级议题有很大帮助。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James Truslow Adams)创造了“美国梦”一词,推动“美国社会里阶级出身并非命中注定,所有人都能凭借努力向上流动”的观念。至今为止,“美国梦”包含着一系列被美国人视为“不证自明”的预想:财物安全、拥有住房、美满家庭、向上流动的机会、下一代更多的机会和更高的幸福感、成功的职业、稳定安逸的退休生活。然而本书指出,随着1970年代更强调节省劳动力的“新经济”出现并取代了强调劳资共赢的“旧经济”,美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从中产阶级占社会多数的钻石型结构变为双钻石型结构,即小部分特权阶级(20%)和大部分新工人阶级(80%),占据资本的特权阶级在全球经济扩张中攫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牺牲的却是工人的利益,社会流动性大大减弱。三位作者警告我们重视这个令人不安的趋势——中产阶级存在的前提是稳定的工作和安全的金融资源,然而在当下,这些前提正在消失,那么被誉为“社会稳定器”的中产该何去何从?(推荐人 林子人)《逃避统治的艺术:东南亚高地的无政府主义历史》(修订译本)詹姆士·斯科特 著 王晓毅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08赞米亚包括从越南中央高原到印度东北部地区所有海报300米以上的地方,囊括东南亚5个国家(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以及中国部分区域,面积达到250万平方公里,居住着1亿少数族群人口,族群错综复杂,语言多种多样。这块区域通常是人类学家的宝库,珍藏着人类文明多样性的结晶,甚至被视为“文明人的活的祖先”。詹姆士·斯科特则从中看到了一部“无政府主义的历史“,将其视为文明(或者国家统治)的逃避者、逃亡者、放逐者,他的叙述也由此展开。该书曾于2016年出过第一版中文版,新版本对原来的错误和表达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了修订。(推荐人 朱洁树)《过劳时代》森冈孝二 著 米彦君 译 新经典·新星出版社 2019-012019年是劳动恶性事件频发的一年,从年初的“996icu”到年底的网易和华为事件,这让专门探讨劳动与过劳现象的《过劳时代》值得重视,森冈孝二在此书中指出了三种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消费资本主义以及自由职业资本主义:信息资本主义使得家与办公室没有区别,即时通信让工作无处不在,消费资本主义让人们越买越穷前赴后继,自由职业资本主义使得劳动者孤立作战没有社会保险兜底,森冈孝二还以较大篇幅探讨了自发性过劳,也就是自愿加班是怎么回事,为我们回答”加班996真的是你情我愿即可吗?”这样的问题。日本在治理过劳死方面有着比中国更成熟的经验,书中也梳理了日本过劳死治理的法律历程。(推荐人 董子琪)《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马赛厄斯·德普克、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 著 吴娴、鲁敏儿 译 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06近年来一个热议的话题是:以前养孩子很容易,为何现在养孩子就要大搞“军备竞赛”,学区房、兴趣班、海外夏令营样样容不得缺,在“鸡娃”过程中越来越焦虑?在分析了全球各国的育儿实践后,这本书从经济学角度给出了一个让人信服的解释:当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高、良好教育的回报率越高(也就是说进入高等学府的竞争越激烈),身处这个社会中的父母就越有可能实践密集型的教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谈了很久的“素质教育改革”以及我们对欧美国家教育理念的推崇并不能完全解决当下中国父母的问题,因为教育问题实际上也和许多其他社会、经济问题紧密相连。我们该怎么办?两位作者的建议是在税收、再分配和教育领域的政策中考虑到不平等和社会流动性下降这些令人不安的趋势,特别是改革教育:“如果一个教育系统高度分层,而且在孩子很小的年纪就能预先确定他们的经济未来,那么这个教育系统会引发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其中所有的家庭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成功机会。相反地,如果一个教育系统强调公平机会和淡化成年前的竞争,那么家长和孩子会有更多放松的余地。”(推荐人 林子人)《画地为牢》多丽丝·莱辛 著 田奥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07这是我今年看得最薄的一本书,却划了最多的线。批判精神和女性视角一直是莱辛的标志,这在今天显得格外重要。莱辛从她的生命经验和政治生活出发回望20世纪,从法国大革命到苏联失败,从狂热的党派热情到泛滥的群体情绪,从社会科学的失效到反抗体制的可能。莱辛让我意识到,今天的社会分裂、党同伐异并非新鲜之事,“你们该死,我们得救”是人类自身的痼疾,在与之斗争的过程中,集体绞杀了个体,真理毁灭了异见,靠摸着良心说谎把行事方式正义化——文明、自由、理性的得来何其艰难,幸存者不该忘记。(推荐人 黄月)《神圣的欢爱:性、神话与女性肉体的政治学》理安·艾斯勒 著 黄觉黄棣光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07这部诞生于1990年代的作品堪称我们时代最有洞察力的性别研究理论著作之一。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性别关系其实是社会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缩影,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不仅不应忽视女性的声音,而应该将性别议题与更广泛的政治、社会、经济议题联系起来:权力应该由男性来掌握、选择应该由男性来做、女性的身体应该被男性控制——这样一种尊卑有别的权力结构千百年来构成了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机制运行的基础。当社会中的一半人被认为天赋权力凌驾于另一半人之上,并用恐惧或暴力维持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这种思维自然而然地对人做出高低贵贱之分。因此,被剥夺权力的弱者往往挥刀向更弱者,以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恐惧与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社会统治关系模式越根深蒂固,它对弱势群体——无论是女性、LGBTQ、少数族裔还是不具备资本的弱者——的歧视和打压就越严重。(推荐人 林子人)《保守主义思想:从伯克到艾略特》拉塞尔·柯克 著 张大军 译 汉唐阳光·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9-05这本书是《美国秩序的根基》作者拉塞尔·柯克的另一部作品。书中梳理了保守主义思想的通史,把不同的保守主义串联在一起,解释英美思想谱系的保守主义的历史逻辑。按照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高全喜所言,这本书的意义是,在西方三种思想理论——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辩论中,给保守主义提供思想史的叙事和制度基础。但是这本书由于成书较早,内容上有一些不够完善和理论缺陷,所以读者也应该结合后人的补充研究来阅读。(推荐人 潘文捷)《万物·生命:当代北京的养生》冯珠娣 张其成 著 沈艺 何磊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04“中医”和“养生”都是在当代多少有点被污名化的概念,而《万物·生命》一书,让这两个概念进行了某种碰撞与融合。一位来自美国的人类学家和一位家学渊源的中国医生,一起进行一项关于养生的田野调查。在公园中呈现出的各种养生文化,与上世纪80年代大量国家政府资助从医院、医学院、临床医疗等方面的撤出息息相关,国人喜爱以团体形式进行的锻炼方式,也让曾经单位中的集体生活有了某种延续方式。养生文化里有着社会发展时代变迁中的许多方面,绝不是人们以为的以张悟本为代表的伪养生。而两位作者不同的文化视角,也让这本书有着和而不同的面向。(推荐人 姜妍)《后真相时代:当真相被操纵、利用,我们该如何看、如何听、如何思考》麦克唐纳 著 刘清山 译 后浪·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年7月在2016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出现了一个热词“后真相”(post-truth),指的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这一现状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开始担心,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信息,到底是否还有真相?这种担心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是人们也开始不再相信主流媒体、国家机构、专家学者等原本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发布者。作为观点的吸收者和输出者,我们要如何看待真相,我们要如何处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人的关系?《后真相时代》是一本帮助我们理解、应对“后真相时代”的实用指南。书中最重要的观点是,“真相具有许多形式,有经验的沟通者可以利用这种多面性影响我们对于现实的印象。”很多时候,我们发现涉及“社会建构”的“人造真相”往往是争议最大、最容易撕裂社会的议题,女权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推荐人 林子人)《偿还:债务和财富的阴暗面》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张嘉宁 译 三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11如果你不再相信仙女,她们就会死;如果我不再相信银行,它们也会破产吗?第一张信用卡于1950年问世,半个世纪以后,加拿大和美国人的平均花费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收入,许多国家也是如此。阿特伍德写了这样一本小书,检讨借贷于我们的意义,不仅从财务的角度,也从心理、神学、文学、生态学等各个方面。其中最有趣的部分可能是关于宗教和文学中的债务的内容,充斥着丰富轶事和有趣的见解,甚至可以将其视为一场文化漫步之旅。此外,阿特伍德也直面了当下显得愈发严峻的生态问题,即便对于作家来说它也不是一个讨喜的话题,但亦是我们无法回避的,毕竟偿还的日子总归会来的。(推荐人 朱洁树)《致愤青》克里斯托弗·希钦斯 著 陈以侃 译 华夏出版社 2019-07“我只有一次生命要度过,所以我一分钟也不愿意花在作某种抑郁的妥协上。”美国专栏作家、记者克里斯托弗· 希钦斯曾经这样说。在65岁去世之前,他都保持着“愤青”的身份。 《致愤青》一书写作的起因是有人问希钦斯能否给年轻人或心绪尚未安分之人一点建议,给出一些让他们规避幻灭的劝诫。他也看到,很多人依然保有着“已经不再时髦的希望”,希望世界变得更好,也希望最大限度地过一种自己做主的人生。本书是第三个中文版本的也是相对好评较多的译本。(推荐人 潘文捷)【历史(中国)】《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张勉治 著 董建中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10“吾临御五十年,凡举二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与大众总是将乾隆南巡与耽于声色联系在一起不同,乾隆本人非常严肃地看待南巡,认为它是关系帝国整体战略的重大举措。历史学家张勉治从乾隆南巡入手,试图展示清朝的历代君主如何通过大规模、多次的巡幸,宣示帝国尚武的意识形态,将满族的游牧文化融入汉文化中,并在汉文化的腹地——江南构建并确立统治中原与汉人的合法性。他指出,乾隆始终拒斥江南的山水美景所代表的的享乐、商业化与文弱的“汉人”意象,并且刻意通过骑马、居住移动营帐与阅兵强调满族统治者的身份。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承接了“新清史”的传统,因此引发了学者们的持续争论。“新清史”反对传统的“汉化论”(即认为清朝的成功在于它广泛接受汉文化,因此获得汉族士子的支持,构建了统治的合法性。)“新清史”认为清朝是一个内亚帝国,满族统治者们从未放弃满族的认同,并且与蒙古人、藏族人与突厥穆斯林们这些西部边疆的臣属们关系更加亲密,换言之,它从来没有完全成为一个“汉化”的帝国。这引起许多中国历史学者现实的警惕与激烈的反对,有些学者甚至称其为“旨在分裂中国的新帝国主义史学”,或许这正以一种讽刺的角度应和了克罗齐的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推荐人 罗广彦)《声入心通》王东杰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3 在方言文化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一年,正好可以回顾20世纪初兴起的国语语言标准运动。在本书中,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王东杰梳理了国语语言标准运动中北方方言是如何战胜南方方言,取得全国性的主导地位的。王东杰揭示道,国音标准的形成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南北双方的拉锯斗争。虽说京音派逐渐以“活语言”(真正有人使用的语音)取得了对“死语言”(那种想象中的飘在空中的、无人使用的语音)的胜利,最终掌握了国音标准的话语权,成为全国标准音的基础,但总的来说,京音在之后数十年间还是面对着无数的质疑甚至不屑。这种质疑有针对于北京中心地位的,有针对于发音是否与传统接续的,还有针对于文化专制的危险的。而正是这些关于中心与地方、现代与传统、专制与民主的种种讨论让我们看到,标准并非从天而降,而始终处于质疑与辨析之中。(推荐人 董子琪)《失败者的春秋》刘勃 著 读库·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9-06春秋太遥远了,远到连读通俗化了的故事如《赵氏孤儿》,都无法完全理解人们的行为。在帮助读者理解春秋时代的气质上,《失败者的春秋》是一本非常成功的读物。周天子威严尽丧、贵族制分崩离析、中原诸姬姓国衰落不振、本在华夏边缘的齐楚秦晋逐渐崛起……在这大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失败者们纷纷上场:有些是看不清形势、有些是不肯变换规则、有些只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好——一段纷纭复杂的历史到了作者笔下变得清晰起来,从这本写法非常友好的普及读物开春秋史之旅,可以说非常合适。(推荐人 朱洁树)《购物凶猛:20世纪中国消费史》孙骁骥 著 东方出版社 2019-02在直播带货成为中国零售领域最大热点、怂恿人们“买买买”的各式购物节贯穿全年的当下,是时候回顾中国消费史了。财经作家孙骁骥的选题角度很毒辣——该书虽然是从消费这个小切口出发讨论中国经济史,但一方面将中国的情况置于全球语境中考量,另一方面也引申到政治制度上。这本书能让读者对当下中国的许多消费怪相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我个人而言,我对长辈们看似不合时宜的消费观则有了更多的感触和怜悯。(推荐人 林子人)《汴京之围:北宋末年的外交、战争和人》郭建龙 著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19-07我猜很多人提到“靖康之耻”就会想到《射雕英雄传》,一部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武侠小说在当代有这么大影响力,固然因为金庸太会写,但另一方面,也由于我们就生活在由包括这一事件在内的诸多记忆塑造的国度中。《汴京之围》很详尽地讲述了北宋末年,宋、辽、金三方的角力,作者用各种正史、野史、笔记资料,把大宋三年内从盛世到亡国的过程写得曲折有致。读过此书,但愿读者可以部分放下集体创伤记忆为我们塑造的三观,重新看待历史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谦卑不是错,错判了形势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形势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无法回头,而且也无法把握未来的走向。”(推荐人 朱洁树)【历史(世界)】《黑羊与灰鹰:巴尔干六百年,一次苦难与希望的探索之旅》丽贝卡·韦斯特 著 向洪全 奉霞 陈丹杰 译 三辉·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4月如果从现在的角度再去看八十年前的这部巴尔干游记,韦斯特不仅在书写历史,她也正踏足在历史之上:她敏感地意识到巴尔干各民族之间宿命般的相似之处和无可调和的矛盾,她也精确地描述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对于这片地区的影响力和觊觎……除了对于宏大历史事件的描摹,书中也有很多非常个人化的观察和评述,以上这些特质,让这本书充满了丰富的层次和质感,也让读者意识到:现实和历史可以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推荐人 朱洁树)《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加藤阳子 著 章霖 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09自从2018年读了和田春树《日俄战争》以来,我一直对这一话题保持兴趣。比起《日俄战争》,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的这部作品,由于是写给日本高中生的普及读物,所以非常简单好读。本书提出的问题是,日本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差不多每个十年就会经历一次大战,日本是如何把这一场场战争的理由正当化,获得民众支持的?本书会提供和一般中国人看待战争截然不同的视角,也让我们思考,如果我们同样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日本,是否同样也会被国家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说辞欺骗?(推荐人 潘文捷)《死屋:沙皇统治时期的西伯利亚流放制度》丹尼尔·比尔 著 孔俐颖 译 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06不管是因为它邻近中国,还是因为它曾经作为许多中国大众耳熟能详的大师们的流放地,我们对西伯利亚这个名词都绝不陌生。作为沙皇“天然的、没有屋顶的大监狱”,它曾经监禁了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车尔尼雪夫斯基等思想家,沙皇以为将他们流放到寒冷荒芜的西伯利亚就能让他们的大脑冷却停转,然而西伯利亚却让他们的思想更具爆炸性。但丹尼尔更关注的是灰暗阴沉又望不到尽头的流放队伍中的普通人,他们才是流放者中的主体。他们忍受着恶劣的生活环境,忍受着西伯利亚的严寒与繁重的工作,忍受着沙俄官员残酷的肉刑,最后默默死去,在历史中喑哑无声。尽管流放制度无可避免走向失败,尽管正是流放者们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用怒火与仇恨将沙皇掀翻,但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马克斯·霍克海默所说:“历史的轨迹穿过无数个人的悲伤与痛苦。你可以对这两者之间的事实做出解释,但却无法为这些 悲伤和痛苦做出辩护。 ”(推荐人 罗广彦)《亚裔美国的创生:一部历史》李漪莲 著 伍斌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7在移民国家,移民史,特别是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移民的态度变迁,是构成其历史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美国高校,亚裔美国人历史成为一个越来越被重视的研究领域,《亚裔美国的创生》是近年来该领域涌现的佳作之一。全亚裔卡司电影《摘金奇缘》全美热映、刘玉玲在《致命女人》中大放异彩、吴珊卓成为获得金球奖的首位亚裔女演员,今年亚裔演员在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活跃让人振奋,然而《亚裔美国的创生》提醒我们沉迷于“亚裔美国人是模范少数族裔”叙事的危险。它掩盖了亚裔美国人内部持续的不平等和悬殊差距,并依赖于一种新的、分裂的种族主义话语。与此同时,它还掩盖了亚裔美国人在当代美国的不稳定地位。自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收紧移民政策就是一记警钟——现代社会的移民控制系统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19世纪末美国对华人移民的防备与限制,即使是现在,亚裔美国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依然容易受到全球经济变化和政治斗争的影响。往大里说,美国社会对亚裔等少数族裔的态度,亦反映了人类在资源竞争和文化差异面前的直觉性反应。(推荐人 林子人)《花之忠臣藏》野口武彦 著 张秀梅 译 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10“忠臣藏”是47位赤穗蕃士砍杀导致赤穗藩主浅野内匠头切腹的吉良上野介,为主公报仇的故事。本书将忠臣藏故事放回元禄时代,从当时货币经济的发展、幕府政治的变化、社会文化的新风气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忠臣藏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对于忠臣藏的解读,向来是见仁见智,明治政府将其作为成忠君爱国的典型进行宣传。如今,平成一代认为赤穗浪士仗着人多势众拔刀砍人不啻恐怖主义。不管怎样,忠臣藏“包容了日本人头脑发热时常将互相矛盾的事物混在一起,缺乏一致性的这种精神特质”,实在是一个日本得不能再日本的故事。(推荐人 朱洁树)《德意志公敌》杰弗里·赫夫 著 黄柳建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04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之所以如此骇人听闻,绝非仅仅因为他们对犹太人的歧视——毕竟欧洲歧视犹太人的历史已经长达千年——而是国家机器在宣传中始终将对犹太人建构为阴谋毁灭德国的恶魔,反对德国的国家都是由犹太人操纵的。这依赖于宣传机器系统性、整齐划一地编造一个起码在表面上自圆其说的叙事,并且持续对民众输出,将这个叙事构造为解释国际关系与世界的唯一模式,那么对犹太人的系统迫害无疑是“正义”的回击。随着战争的升级与益发残酷,对犹太人的“最终解决”就变成了战争逻辑的合理结果。但作者指出,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他无法洞悉大多数德国人对大屠杀的真实认知:在被这些充斥着混乱逻辑关系的宣传轰炸后,有多少德国人真正支持彻底灭绝犹太人?不过他也给出了一个忧伤的答案:尽管有足够的渠道得到这些资讯,但“绝大多数德国人对于犹太人的命运丝毫没有兴趣”。已经被反犹种族主义话语浸透的社会,加上大众的冷漠,就能够允许纳粹顺利进行大屠杀。而到了种族主义话语与阴谋论卷土重来,同时资讯更加发达的今天,还会有如此冷漠的大众吗?还会有新的大屠杀吗?(推荐人 罗广彦)《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鹤见俊辅 著 邱振瑞 译 理想国·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09鹤见俊辅是日本战后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生于日本政治世家,1937年赴美国求学,1942年因日美开战遭遣返,回国后发现日本已变成“另外一个国家”。本书是作者在加拿大的讲课记录,内容包括日本知识界如何集体完成“转向”、日本的“锁国性”、日本国体的“显教”与“密教”等对日本战时精神状况的研究与反思。作者的思考不仅仅关乎日本,也关乎一个看似正常的社会如何陡然“转向”军国主义,关乎高度垄断的权力如何在欺骗大众的同时自我麻醉,提醒世人保持警觉。(推荐人 朱洁树)【非虚构】《朱鹮的遗言》小林照幸 著 王新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10朱鹮,一种周身洁白、长有红色头冠和黑色长嘴的鸟,一直以来被日本人视为神鸟。它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和日本佐渡岛,然而,由于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日本朱鹮数量一路下跌,最终于2003年灭绝。本书回顾了朱鹮濒临灭绝前的一段艰难历程。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均是佐渡岛上参与朱鹮保护工作的重要人士,也是与朱鹮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对于他们而言,朱鹮并不是所谓的“国际保护鸟”,而是“生命”。借由这本书,作者希望唤起人们对“自然与人和谐共生”这一观念的重视,并从根本上反思“对生命的慈爱”是如何从现代日本消失的。(推荐人 陈佳靖)《亲爱的安吉维拉》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著 陶立夏 译 99读书人·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06安吉维拉是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的朋友,阿迪契写这封信,是为了回答友人“如何把女儿养育成一位女权主义者”的疑问。如果你的性别意识已经不错,那么可以买下这本书送给你的男性友人。在与界面文化诸多同仁于性别议题上并肩战斗的三年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帮男性做女权主义者的巨大困难和迫切需求。推荐这本书主要是为了推荐阿迪契,尤其是她的旧作《美国佬》和《半轮黄日》,前者对种族议题和第三世界在本土与西方之间的踟蹰做出了精妙的描写,后者是所有作家如何探寻和书写被政权否认的历史的一份范本。(推荐人 黄月)《巨浪下的小学》理查德·劳埃德·帕里 著 尹楠 译 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19-10作为一个也采访过日本灾后重建工作的记者,我读完这本书有种羞愧感。浮于表面的采访只能看到事物的乐观一面——城市和当地经济的确在逐步重建恢复——但唯有像帕里这样深入社区,与幸存者交流,才能切实感受到“千年一遇的大地震”对个体、家庭和当地社区长远而深刻的影响。书中最有启发性的观点是帕里对日本当代政治的观察。在深入调查了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后发生在宫城县石卷市雄胜町釜谷村的小学生遇难事件后,帕里指出,尽管日本具有成熟民主国家的一切要素——成文宪法、司法独立、新闻自由、多个政党和清明选举——但日本的政治生态却缺乏活力,至今仍未建立起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多党制,且日本官僚体制拒绝承认个体失误或系统性的制度失败并为此担责,这对日本人的政治参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长久以来我们对日本社会秩序井然、民众坚韧不屈的赞美或许不是完整的故事,它背后的真实是日本国民对政府期望过低导致的政治冷感。在日本进入令和时代后,日本的未来将如何,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改变这种政治现状。(推荐人 林子人)《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亚当·凯 著 胡逍扬 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05亚当·凯曾是一名英国的妇产科医生。2004至2010年,他从实习医生做到副主任医生,却在2011年选择转行做一位独立情景喜剧演员。这本书是亚当·凯多年后公开的行医日志,如书名所示,它由一个个令人爆笑的医疗现场和医生们不吐不快的日常趣闻构成。但值得一提的是,本书的原名其实是This is Going to Hurt,指向医生这一职业普遍遭遇的艰难。作者在书中大胆揭露了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2015年为反抗政府颁布的新合同法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罢工的英国初级医生们进行声援。对于今天的中国,书中的部分内容或许可以提供某种参照。(推荐人 陈佳靖)【艺术】《音乐的极境:萨义德古典乐评集》爱德华·W.萨义德 著 庄加逊 译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06文化理论家和音乐家萨义德在书中点评了他所处时代的音乐和音乐家,该译本纠正了过去中译本的一些错误。虽然有的时候会觉得萨义德讲的具体现场和我们有一定的距离,可是他游走在音乐、政治、哲学、历史、文学之间的行文令人叹服,其对音乐演出和音乐史的观察至今令人深思。作者对行业现状有所批评,背后却显示出他对音乐的赤忱与热情,相信这本书能够打动每一个爱乐人。(推荐人 潘文捷)《艺术世界中的七天》萨拉·桑顿 著 何云朝 译 雅众文化·上海三联书店 2019-0921世纪以来,艺术品市场不断扩大,势头强劲。如今,当人们听说某件艺术品在拍卖会上价格突破几千万甚至上亿时,已经不再感到意外,但艺术品究竟有何价值,其价值与“市场价”又是怎样的关系,似乎始终不甚明晰。为了揭开艺术世界运作的秘密,萨拉·桑顿花费五年时间,采访了上百位艺术家、交易商、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和拍卖师,并以七个生动的故事带领读者回到艺术现场,探查最前沿的动态。这些故事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艺术是如何游移在创造力、品味、地位与金钱之中,不断掀起国际热潮的。(推荐人 陈佳靖)《漫画电影史》爱德华·罗斯 编绘 灰土豆 译 后浪·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9-10我一直想试着了解电影的历史与理论,但每次鼓起勇气打开厚厚且充斥着我闻所未闻的电影的电影史专著时,我总是立刻放弃这段旅程,将其恭敬地放回到书架的阴暗位置继续积灰。《漫画电影史》却是那种我翻开之后就很难放下的书,它没有枯燥地以年代或流派作为线索串联电影的历史,而是分成眼睛、身体、场景与建筑、时间、声音与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技术与技术恐惧七个不同的与电影展现形式相关的主题,并且与电影制作的现实背景结合,以简洁易懂的语言展示这些影像所衍生的分析与理论,列出如果想要继续深入了解,需要观看与阅读的电影与书籍,简直像是为鼓起勇气探索电影史的读者绘制的一幅上佳的冒险地图。而且这是我的推荐书单中难得轻松愉快的一本书!(推荐人 罗广彦)《桑贝在纽约》《童年》让-雅克·桑贝 绘 任凌云 黄葒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05总觉得活在20世纪法国的桑贝的画里有我——站在海水里远眺的,在乡间小道上摸牛的,和一只狗坐一起发呆的。往昔如同故乡,看桑贝的画就像回家。他的画中世界是用线条搭起来的,现实世界却是贫穷和耳光拼出来的。今年读《童年》才第一次走近真实的桑贝:他是一个私生子,承受着母亲无止境的打骂,他不怪她,家中贫穷至极,为躲房租四处搬家,桑贝说父母已经尽了穷人家长所能尽的义务。因为真正经历过贫穷,桑贝反感任何美化贫穷、认为贫穷让人进步的说法,穷人相互憎恨而不是互相帮助,穷人言不由衷而不是互相尊重。他不开心(至少在访谈中),但他的画让无数人开心。(推荐人 黄月)《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焦元溥 著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10四年前,焦元溥在我面前曾经摊开过他那厚厚的笔记本,上面有着他对新版《游艺黑白》的规划,他念叨着已经补充采访了多少人,还要采访多少人,说着说着长出一口气。四年后,四卷本107万字的《游艺黑白》终于来到了面前。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上人们以为的增订版,这几乎就是一本新书,严谨又永远对古典乐充满热情的焦元溥,不会草草应付自己的作品。这本书是二十世纪至今的钢琴演奏史,由我心目中最好的华人乐评人真挚奉上。(推荐人 姜妍)《我们为何建造》罗恩·穆尔 著 张晓丽 郝娟娣 译 译林出版社 2019-08罗恩·穆尔从建造活动背后的人类欲望与情感出发,揭示了人类与建筑之间隐秘又深刻的相互作用。在来自古今中外的众多建造案例中,“建造”不仅意味着对建筑物在功用方面的设计,还包括它作为交流媒介的设计。这些建筑基于缔造者对希望、权力、性、归属感等特定的欲望而诞生,建成后,它又会影响其体验者和使用者的情感,并被继续塑造和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还可能出现与原本意图不同甚至相反的结果,面临复杂的解读和价值的颠倒。重复新审视这些建筑背后的起落、得失与成败,有益于解答“我们为何建造”这一问题。(推荐人 陈佳靖)【传记】《约翰·穆尔传:荒野中的朝圣者》唐纳德· 沃斯特 著 王佳强 何佳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07约翰·穆尔是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推动者,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环境保护者之一。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 沃斯特看到,穆尔生命足迹的形成,和他呼吸的文化空气中漂浮的思想息息相关。过去,以工业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对待自然的方式、旧式基督教教义和传统父权制度把自然和“无用的”“异教的”“女性的”联系起来,认为自然低人一等,是被用于征服而非尊重的。但是,自由民主思想的兴起、浪漫主义的影响、平等主义基督门徒会的布道,都影响了穆尔的观点。本书讲述了穆尔的成长经历、关于自然景观和国家公园的著述,探究其思想的形成。本书也让读者思考,到底什么是“明智地使用”自然?这个经不起推敲的口号往往带来的是政治家控制自然资源,满足商界人士的需要。在人类历史上,大自然无数次让位于财富增长和经济发展,为了“发展”,我们牺牲了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推荐人 潘文捷)《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林德尔·戈登 著 许小凡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01厌女症、反犹主义、宗教性的艺术、深刻的灵魂,这里面任何一个标签贴在艾略特身上都是适合的,但又都是片面的。这本传记好看的地方,恰恰在于作者对“恶”的处理与凝视,这种凝视是双重的,其中也包含了传主本人对“恶”的思索,艾略特一生都在努力了解恶本身的平庸。在这个人的身上,聚焦着仰视与诋毁,可无论哪一面都不是完整的他,因为德行与过错在艾略特的身上不分彼此。他的伟大恰恰是在于,这一生他都在努力与人类身上那部分恶的天性进行搏斗,而“不完美的一生”才是人世间的常态。(推荐人 姜妍)【新知】《不速之客:藏在家里的自然史》理查德·琼斯 著 花保祯 译新民说·广西师大出版社 2019-05我热爱大自然但害怕小虫子,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帮我弥合了两种情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简单来讲,一位研究昆虫的英国大哥写了这么一本关于虫子的书,内容主要是你的家里可能有哪些虫子、它们从哪里来、与你的关系如何、你该如何对待它们才好。这位大哥对大自然的爱才是真爱,搬到新家第一件事是趴在厨房里数地毯下面成千上万只火腿皮蠹,令人不禁感慨他专门把此书题献给夫人实在是“死得其所”。这本书让我想到了2015年出版的《杂草的故事》,博物学是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真·先锋旗手——世界原本是属于杂草和虫子的,我们才是闯入者,后来又成了残暴的杀戮者。(推荐人 黄月)《女生呵护指南》六层楼 著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07从来月经那一天直到绝经那一天女性要面对的所有健康问题,前妇科医生六层楼都写在书里了。引用他自己的一句话,书名不是说女性需要男性呵护,而是女性要学会呵护自己。好的性别意识来源于好的身体意识,当你不再为不完美的身体感到沮丧、不再为月经感到羞耻、不再被包裹于养生理论外皮之下的性别歧视和压迫所蛊惑,你或许有机会同时获得健康与作为一个女性的骄傲和自由。(推荐人 黄月)【哲学】《论再生产》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 著 吴子枫 译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07谁还在乎马克思主义?谁会在乎一个已经死去近三十年的杀妻的精神错乱者说了什么?从2014年才将阿尔都塞的《论再生产》(已经是法文第一版出版20年后!)翻译为英文来看,显然这两个答案都是否定的。阿尔都塞对社会革命的想象与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方式,都明确无误地宣示这本书是属于上一个时代的作品。但它却能在我们这个时代激起震耳欲聋的回响,原因或许正如此书法文版导言作者,法国哲学家雅克·比岱(Jacques Bidet])所言,它的核心问题永远不会过时:“在一个声称以自由和平等为理想的社会,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是通过什么样的条件而不断地重新进行着自我再生产的?”而显然,在今天的世界里,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压榨与掠夺完全在合法、合理的界限内进行,甚至某种程度上比阿尔都塞在世时更为大众所接受。阿尔都塞的这本遗著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他指出,传统认为是中立无害的学校、家庭、工会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是保障社会生产与不平等生产关系的根基。但它们的存在本身也意味着斗争和抵抗的存在,人们同样能在这些领域挑战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而斗争将永不停息。但让我们惊讶——也可能同样会让阿尔都塞惊讶的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三十年,世界范围内的劳动条件反而愈加恶化?为什么生产关系反而向愈加压迫的方向行进?(推荐人 罗广彦)《倦怠社会》等 韩炳哲作品丛书韩炳哲 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06韩裔瑞士籍哲学家韩炳哲这一套书中对新自由主义秩序进行了不遗余力地批判。他在不同作品中侧重批判了大数据时代的权力操控系统、他者的消失、自恋导致的爱欲之死等。虽然每本书都有自我重复的部分,但是不同作品切中了现代生活的不同层面,阅读时总是感到精准和犀利。(推荐人 潘文捷)【生活】《东京风格》都筑响一 著 吕灵芝 译新星出版社 2019-05二十多年前的东京与今天的北京或上海相似,昂贵的房租和日常消费使这座城市显得极不宜居,但仍有形形色色的人愿意留在此地,甘愿在自己喜爱的“座舱式”空间里创造生活乐趣。带着对这群租客的好奇,都筑响一探访了上百个位于东京市区的住所,并用相机记录了他看到的真实情况。由于空间狭小,多数房间内堆满了杂物,但却到处透露着居住者独有的习惯和品味。与人们普遍印象中传统的日本“和风”不同,这些极具个性的房间呈现出一种集体一致的“乱序的美”,犹如一个个迷人的黑洞。书中充满温度的摄影也为人们理解蜗居一族和他们的生活态度提供了依据。(推荐人 陈佳靖)《无尽绿(修订本)》宋乐天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07我一直在豆瓣上关注宋乐天,她拍摄的西湖美得令人窒息。读了书,才发现她还写得一手好文章,她对江南风物与地方习俗的细致观察既有民俗学的严谨又有动人的烟火气。我最喜欢关于西湖的那几篇散文,在《满陇桂雨及其他》里,她写到了有一年满觉陇村的村民邀请杭州小学生来观摩打桂花,说这会是孩子们珍贵的童年回忆,读到这里不禁会心一笑。这种对西湖和此间生活的珍视,直到我大学毕业离家后才真切地感受到,时至今日它甚至成了我久居大城市疲惫时心底涌动的念想,就如宋乐天所说,“这时我忘记我是一只骆驼,我身上负有人生的重担。”(推荐人 林子人)【外版】《道德浪女:多重关系、开放关系与其他冒险的实用指南》珍妮·W·哈帝 朵思·伊斯頓 著 張娟芬 译 游击文化 2019-01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是在20多年前写就的,即使是中译版也早已于17年前出版。但直到今天,相对于单偶制的开放关系依然是一种普通人(起码包括我!)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实践的亲密关系。所以作者们在开头花了许多篇幅说服读者们,开放关系只是亲密关系的一种,它并不邪恶或病态。读者们或许期待接下去的内容有多么冲击三观,但后文更像是一本情侣们如何相处、如何爱的指南手册,它面向的不仅是开放关系中困惑的情侣们,许多建议与慰藉对于单偶制的关系依然有效:如何处理嫉妒、如何吵架、如何达成协议……读过这本书之后不是非得就要开启一段开放关系,而是让你知道不需要压抑自己的情感与可能性。毕竟,爱一个人就已经很难了,开放关系怎么可能更容易!(推荐人 罗广彦)《Olive,Again》(有声书)Elizabeth Strout 著 Random House 2019-11这本书是《奥利芙·基特里奇》的续篇。时隔十余年,奥利芙还是那个奥利芙,高大强健,看似冷漠疏远、充满敌意。在亨利去世后,奥利芙竟然再度恋爱了!与一个犹疑着不知“该如何诚实生活”的七十四岁的男人。伊丽莎白·斯特劳特始终在探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感受,作为母亲,作为老人,作为邻居,没有任何一份爱是简单的。伊丽莎白太会写老年了,暮色将至,和解迟来,痛苦与尊严、脆弱与勇气流动在每一个小人物的眼睛里。另外,不得不承认有声书的魔力,仿佛奥利芙就在我身边,听着听着眼睛湿了好几次。(推荐人 黄月)界面文化个人年度书单姜妍《野生作家访谈录》《游艺黑白》《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万物·生命》《不识字的人》《盛夏的事》《女俘爱玛》《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有所不为的反叛者》《T.S.艾略特传》黄月《坏血》《王考》《Olive,Again》《渺小一生》《亲爱的安吉维拉》《画地为牢》《死屋》《桑贝在纽约》《童年》《不速之客》《女生呵护指南》朱洁树《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失败者的春秋》《人行道王国》《黑羊与灰鹰》《死屋》《汴京之围》《逃避统治的艺术》《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花之忠臣藏》《偿还》潘文捷《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保守主义思想》《约翰·穆尔传》《倦怠社会》等《过劳时代》《文本及其不满》《致愤青》《音乐的极境》陈佳靖《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我们为何建造》《东京风格》《朱鹮的遗言》《到婚礼去》《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坏血》《杰克·吉尔伯特诗全集》《不能与不会》林子人《棉花帝国》《无尽绿》《亚裔美国的创生》《艺术世界中的七天》《巨浪下的小学》《新阶级社会》《后真相时代》《购物凶猛》《追寻现代中国》《爱,金钱和孩子》董子琪《呼吸》《骆一禾情书》《人行道王国》《声入心通》《有所不为的反叛者》《过劳时代》《王考》《红花集》《大荒纪事》《巴黎评论短篇小说课堂》罗广彦《罗马帝国的遗产》《生命暗章》《论再生产》《死屋》《马背上的朝廷》《德意志公敌》《人行道王国》《坏血》《道德浪女》《漫画电影史》

可以尽年

《中国故事》杂志社和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到桃源调研

2020年6月1日,《中国故事》杂志社执行社长王剑英教授与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党史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秘长朱剑峰同志一行到桃源调研宋教仁研究宣传工作,县委统战部四级调研员王志成全程陪同。上午到桃源县委党校与相关负责人举行座谈,王剑英在座谈时说:“我们这次慕宋教仁先生之名而来,实地了解到桃源对宋教仁研究宣传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令人欣佩。……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我们《中国故事》杂志开辟‘经典中国’栏目,就是为了讲好宋教仁这样一些民族英雄的故事。”朱剑峰在会上指出:“红色文化当然包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这些辛亥革命先驱的事迹……红色文化资源是我们的财富,红色基因传承是我们的义务……宋教仁故乡在常德,我想常德与其称‘桃花源里的城市',不如叫‘宋教仁故乡的城市’更好。”王志成表示将在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和《中国故事》杂志社的指导下,发挥名人故里的优势,为讲好英雄故事,传承渔父精神多做一些切实的工作。下午到宋教仁故居、渔父完小(1906年宋教仁创办,2019年企业家许利民先生捐资重建)和教仁学校参观、调研,教仁学校校长文清军向客人介绍了教仁学校的创办历史及“宋教仁生平事迹陈列室”展示内容。《中国故事》杂志社深圳分社筹办负责人宁怒涛,常德市名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钟发喜,桃源县宋教仁研究会会长宋娟、支部书记宋福安、顾问丁志林等参加了座谈并陪同调研。(融媒体记者:邱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