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组图」欢喜山

2020年上半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分析 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组图」

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营收达40196亿元近几年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在6万家左右波动。其中,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调查企业数量为5.8万家,较2018年减少2311家。到2020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数量为5.9万家,比2019年同期增加3635家。再从我国文化产业营收情况来看,近年来我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营收平稳增长。2020年上半年,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为4019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2%,但较2020年一季度的下滑幅度(-13.9%)有所收窄。可见随着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实施,行业复工复产成效显著,加上疫情期间“文化+互联网”新业态的迅速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将加速复苏。注:国家统计局按照《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标准,将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调整为80986亿元。创意设计服务实现正增长我国文化产业所涉及的相关行业较多,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行业。2020年上半年,内容创作生产仍是我国文化产业中较大类别,实现营收9743亿元,比重达到24.2%。同时,从各文化产业类别的发展增速来看,2020年上半年各文化产业类别同比增速均较一季度有所收窄,我国文化产业经营情况正不断回暖。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以来,新闻信息服务一直保持10%以上的正增长,而2020年上半年创意设计服务营收增速转负为正,实现同比增速3.3%。文化服务业为产业核心部分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中文化服务产业和文化制造业仍占据较高比重,其中文化服务业实现营收18598亿元,占行业总营收46.3%,仍是我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组成部门;文化制造业实现营收15383亿元,占比为38.3%。文化产业多集中于东部地区从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情况来看,2020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该区域实现营业收入30460亿元,占行业总营收的比重达到75.8%。更多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何如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互联网+”带来四大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稳固了持续发展的“底盘”;通过跨界整合提高农业、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稳就业、提消费、促融合,增加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气”,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6万亿2017年,十九大文化报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民对文化的消费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例持续提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达18071亿元,占GDP比例为3.48%。到了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03%。截止至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至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2012-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据相关数据显示,预测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37万亿元,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了6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增长至6.65万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07%。2019-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难点分析——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文化企业集团之间的角逐较量,尽管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文化产业生产主体,但是从其规模和发展程度来看,存在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从发展质量来看,文化企业缺乏创新,制作水平普遍偏低,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弱,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积极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但是由于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限制内容较多,内容较为淡薄,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无法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2、缺乏资金及高端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普遍缺乏,导致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发展初期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竞争力较低,难以满足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当前文化企业内部缺乏技术水平较高且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创意性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不到位,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健全的体制体系是规范、保障与促进文化产业稳健、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作为转型国家,文化产业是从宣传文化事业中独立出来,本身带有文化事业的诸多特征和印迹;我国文化市场的主体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事业型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管理体制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有文化机构与民营文化组织的体制性鸿沟、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管理边界等一系列问题也形成理论与制度共识,使得大批文化企业活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难以生存。由于当前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文化资源行业部门分割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推动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市场配置资源机制。4、西方文化的入侵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市场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挑战,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我国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产业也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全面满足大众需求的阶段,许多领域仍然处于未充分开发甚至未开发的状态,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然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将其文化产品不断输入中国,在获得巨额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国进行文化争夺、抢占和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中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利好政策支持发展2017年4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相比,此次修订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三是重点调整了分类的类别结构。随着新分类标准的实施,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实现新时代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为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文化部、旅游局机构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上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文化领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后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内在需求。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是政府对近年文化旅游市场重视的体现,预示着“文化+旅游”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3、数字文化产业多元化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动,涌现出诸多适合新一代群体需求的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剧、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结构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凭借其迅捷化、便利化、个性化、差异化、视听奇观化等消费特点,日益融入新一代年轻大众群体的日常生活,秉承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的重要力量,在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给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愈加普及,文化产业基于数字化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业态以及多元化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加速驶入快车道。4、“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机遇其一,互联网加速文化产业形态外延拓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之逐渐走向深度融合,使得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得到极大丰富,一个与传统文化产业链表现形态不同的全新的文化产业链逐步开始形成。其二,互联网激发文化产业消费意愿。互联网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各类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激发了人们的互联网文化消费意愿,由此产生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供给进而刺激市场繁荣,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驱动。其三,互联网打破文化领域产业壁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理念带入其他行业;互联网推动其他产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发展;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细分部门之间的融合发展;四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平台本身之间的融合发展。

水火

2019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带来四大产业发展机遇

文化产业: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稳固了持续发展的“底盘”;通过跨界整合提高农业、工业、旅游等相关产业的附加值,稳就业、提消费、促融合,增加了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底气”,激活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未来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6万亿2017年,十九大文化报告“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要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国民对文化的消费能力增强,中国文化产业占GDP比例持续提升。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已达18071亿元,占GDP比例为3.48%。到了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03%。截止至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长至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8%,比同期GDP名义增速高1.6个百分点。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已逐步成长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新的增长点。2012-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及占GDP比重统计情况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据相关数据显示,预测2019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37万亿元,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突破了6万亿元,并预测在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将增长至6.65万亿元,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1.07%。2019-2023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统计情况及预测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中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难点分析——文化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文化企业集团之间的角逐较量,尽管从“十三五”以来我国出现了大量文化产业生产主体,但是从其规模和发展程度来看,存在规模较小、集约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影响了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从发展质量来看,文化企业缺乏创新,制作水平普遍偏低,自我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较弱,影响到企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在积极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但是由于文化产品以及服务的限制内容较多,内容较为淡薄,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无法更好地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2、缺乏资金及高端人才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但是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普遍缺乏,导致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较低,发展初期缺乏足够资金支持,竞争力较低,难以满足新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需求。当前文化企业内部缺乏技术水平较高且善于经营管理的人才,缺乏创意性人才,人才结构不合理,资金不到位,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3、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健全的体制体系是规范、保障与促进文化产业稳健、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作为转型国家,文化产业是从宣传文化事业中独立出来,本身带有文化事业的诸多特征和印迹;我国文化市场的主体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事业型管理模式,更加注重社会效益。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管理体制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国有文化机构与民营文化组织的体制性鸿沟、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管理边界等一系列问题也形成理论与制度共识,使得大批文化企业活力不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难以生存。由于当前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文化资源行业部门分割的现象也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推动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市场配置资源机制。4、西方文化的入侵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文化市场逐渐受到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挑战,导致我国主流价值观和主导意识形态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我国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文化产业也还没有发展到能够全面满足大众需求的阶段,许多领域仍然处于未充分开发甚至未开发的状态,丰富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然而,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凭借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将其文化产品不断输入中国,在获得巨额商业利润的同时,对我国进行文化争夺、抢占和渗透,对我国的文化安全和主权构成严重的威胁。中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利好政策支持发展2017年4月,文化部印发《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支持实施一批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创建一批具有显著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等。2018年4月,国家统计局颁布了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与《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相比,此次修订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新增设了分类编码,将文化及相关产业划分为三层,层次和编码简洁明了;二是新增加了符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定义的活动小类,其中包括了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观光旅游航空服务、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可穿戴文化设备和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等文化新业态;三是重点调整了分类的类别结构。随着新分类标准的实施,国家统计局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和政府统计的公信力,实现新时代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统计保障,为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优质的统计服务。2019年3月,国务院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档案等事业;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文化部、旅游局机构改革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2018年上半年的国家机构改革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文化领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2018年3月,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进行职责整合,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后文化及旅游产业的内在需求。文化与旅游部的组建,是政府对近年文化旅游市场重视的体现,预示着“文化+旅游”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3、数字文化产业多元化蓬勃发展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与“互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动,涌现出诸多适合新一代群体需求的动漫、游戏、网络影视剧、视频、直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新兴文化业态,文化产业结构从产业链到价值链不断优化升级,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数字文化产业凭借其迅捷化、便利化、个性化、差异化、视听奇观化等消费特点,日益融入新一代年轻大众群体的日常生活,秉承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全领域的重要力量,在助力中国文化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给科技和文化的融合带来巨大发展空间。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愈加普及,文化产业基于数字化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方式、文化业态以及多元化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推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加速驶入快车道。4、“互联网+”带来的产业机遇其一,互联网加速文化产业形态外延拓展。在“互联网+”背景下,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之逐渐走向深度融合,使得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得到极大丰富,一个与传统文化产业链表现形态不同的全新的文化产业链逐步开始形成。其二,互联网激发文化产业消费意愿。互联网近年来已经成为人们各类文化消费的重要途径,文化与互联网的融合,激发了人们的互联网文化消费意愿,由此产生的需求增长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供给进而刺激市场繁荣,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驱动。其三,互联网打破文化领域产业壁垒。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互联网推动文化产业主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将文化产业的理念带入其他行业;互联网推动其他产业进入文化产业领域进行发展;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内部细分部门之间的融合发展;四是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平台本身之间的融合发展。

君子之人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4日讯 近日,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发起并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众多研究者共同编撰的《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及案例报告,共五个部分。专题报告部分,把握2019年产业热点,围绕科技融合、5G数字产业、科技文创等新型技术产业领域进行评述。案例部分则选取2019年的文化产业热点现象,围绕文化遗产、城市空间、文化品牌以及文化社区设计等典型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案例分析。《报告》还提选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中国文化产业十大特征”“中国文化产业十大趋势预测”。 以下为《报告》梳理的2019年度十大产业关键词、十大产业特征及十大产业趋势预测。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 1、文旅融合2、数字文产3、5G+文化4、AI科技赋能5、区块链技术6、文博文创7、夜间经济8、城市品牌9、文物保护10、创意产业园区2019年文化产业十大特征 1、产业较快增长与结构持续优化2、努力实现全面高质量发展3、融合发展面向更广更深4、优质内容赢得市场认可5、新技术赋能文化产业6、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7、新技术与新业态激活新动能8、文化消费市场持续扩大9、短视频深耕社会创新10、文化产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2020年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1、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2、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4、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5、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6、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7、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8、区域差异日趋平衡9、文化服务体验化10、文化生产技术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高门县薄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发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8日讯 近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发起,联合国内文化产业领域内的众多文化产业研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报告》主要包括总报告、行业报告、区域报告、专题报告以及案例报告共五个部分。在行业报告方面,《报告》参见以国家发布最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戳此查看)为划分标准,以突出核心内容生产环节,兼顾外围产业环节为原则,围绕文化行业的14个行业进行分析,包括出版发行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等。在区域报告方面,涵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区域以及雄安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分析,对各个区域发展规模、发展态势、发展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对策建议。此外,《报告》把握产业热点,围绕旅游、传统手工艺、乡村文创、博物馆文创、电子竞技等产业领域进行专题评述。案例部分则选取2018年的文化产业热点现象,围绕综艺养成、现象级商业电影、在地艺术创作等典型案例事件进行深入、详实的案例分析及评述。2018年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重大政策接踵而至,科技创新发展迅速,中国文化产业在“互联网+”时代下面临发展与变革的新格局与新挑战。对此,《报告》提选出“中国文化产业十大关键词”,总结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特点,探讨201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面临问题、应对策略与未来趋势,以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健康发展。以下为《报告》梳理的2018年度十大产业关键词。1.乡村振兴精准发力2018年是乡村振兴元年,也是农村改革40周年。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文化振兴是基础。从特色小镇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到精准扶贫,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独特的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从产业角度来说,可以发挥其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如乡村旅游、乡村文创、传统手工艺、乡村土特产等行业发展,自下而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进一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文旅融合战略深化2018年3月人大表决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批准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被彻底打破,开启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2018年3月国务院出台意见将全域旅游上升为国家性战略。全域旅游战略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努力推动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是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8年也被文化和旅游部定为“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 3.资本市场热潮遇冷受2018年持续低迷的经济基本态势影响,市场反应谨慎冷淡,行业热钱退潮,资本逐步撤离,股市持续下降,投资收益减少,倒逼文化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体表现为上市文化企业市值蒸发,变卖资产抵御寒冬,2018年年初文化传媒板块总市值高达10953亿元,截至11月仅剩6481亿元,缩水超过40%。4.行业整合积聚动力在经济持续下行压力下,行业公司向头部公司聚拢整合报团取暖,通过高度整合行业资源,实现行业间跨界融合,由行业内头部资源组成链条,使全产业链形态基本完备,从而加强全产业链布局,这些变动提高了并购资产的质量,避免了估值虚高,对后市预期有利,在客观上推动了行业进一步发展。5.原创内容繁荣生发在内容为王的时代,随着技术商大举洄游,原创内容开发成为实现文化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文化产业通过打造新的内容产品和再造生产管理流程,实现“自我造血”。2018年原创内容与技术平台混合为王,原创短视频、系列微视频商业发展模式更能促进原创内容开发,从而出现头部内容与原创内容协同共生。以网络电影为例,2018年原创剧本占比84%,文学、动漫、游戏、神话故事、真实事件等为网络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6.付费意愿日益增强随着市场发展,文化产品也多从免费阶段步入收费阶段。随着以“90后”为代表的当代青年在社会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上升。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愿意付费享受会员权益,可以抢先看剧、跳过广告、追剧、享受更好的画质等,超过70%的受访者已经开通会员,各平台会员用户含金量更高,付费意愿更强,带动了社会整体在内容产品领域中从“优质内容”向“兴趣内容”的习惯转变。7.沉浸体验平稳增长2018年沉浸式体验成为线下空间赋能的主要出路,搜索量提升达到数十倍,各行业对沉浸式体验的营销达到新高度。随着各类活动项目努力贴合沉浸式体验的概念内涵,我们离万物皆可沉浸的世界不再遥不可及。关于沉浸式体验是否长期火爆的争论都已偃旗息鼓,无论它是新时代艺术的代言还是盛行一时的术语,事实证明我们已迎来体验价值新时代。8.城市营销塑造形象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篇章已然开启,文旅融合让“城市营销”的概念逐渐兴起。城市营销的规划需要立足于城市发展,以创新为核心,以多元化产业链为辅助。城市品牌塑造也早已不是简单地对在地旅游产品进行营销,更包括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包容度等多个方面。目前旅游城市的营销更聚焦于城市硬软实力和环境的营销。9.智能文创持续助力在前沿文化产业领域中,科技融合与产业创新日益紧密。技术的发展变革正深刻改变着创意设计业的商业模式,颇具未来感的“智能文创”将引领下一阶段的产业升级。以互联网平台化和数据服务为主导的技术,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的综合服务平台技术,以用户画像、VR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主导的互联网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影响的交易模式,会逐渐扮演更重要的角色。10.电竞生态跨界融合2018年中国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趋势明显。主场化对于当地电竞行业,场馆配套商圈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电竞赛事移动端和客户端双端均衡化,赛事商业价值不断提升。2018年《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国IG战队获得冠军。自此,电竞主场化、赛事商业化、粉丝经济化发展趋势显著,电竞对于电竞周边配套商圈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越来越多传统产业的媒体和电信公司对电子竞技表现出强烈兴趣,电信、媒体、体育、娱乐开始在电子竞技领域中跨界融合。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打鸡蛋

2020上半年全国文化产业运行情况分析:规上文化企业营收超4万亿元

中商情报网讯: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复工复产不断推进,我国文化企业生产经营逐步趋于好转。据对全国5.9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上半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19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6.2%,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7个百分点;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2939亿元,增长18.2%。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分行业类别看,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3996亿元,同比增长13.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创意设计服务营业收入6250亿元,同比增长3.3%;其余7个行业虽同比仍在下降,但降幅比一季度明显收窄。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15383亿元,同比下降9.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0个百分点;文化批发和零售业6216亿元,下降17.7%,降幅收窄9.6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18598亿元,增速由一季度下降2.9%转为增长1.7%。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24715亿元,同比下降4.0%,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7个百分点;文化相关领域15480亿元,下降9.4%,降幅收窄9.0个百分点。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30460亿元,同比下降6.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5730亿元、3653亿元和353亿元,分别下降6.7%、2.4%和19.8%,降幅分别收窄8.6、7.2和5.0个百分点。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产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哥俩好

2018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资金投入情况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1.82万个,从业人员375.07万人。其中,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所属单位66835个,增加91个;从业人员67.06万人,增加0.34万人。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各方面发展较好。根据统计局数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6.0万家企业调查,2018年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25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分产业类型看,文化制造业营业收入38074亿元,比上年增长4.0%;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6728亿元,增长4.5%;文化服务业34454亿元,增长15.4%。分行业类别看,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80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0%;创意设计服务11069亿元,增长16.5%;文化传播渠道10193亿元,增长12.0%。增速为负的行业有2个,分别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1489亿元,下降1.9%;文化投资运营412亿元,下降0.2%。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分区域看,东部地区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688亿元,占全国77.0%;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2008亿元、7618亿元和943亿元,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3.4%、8.5%和1.1%。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长12.2%,中部地区增长9.7%,东部地区增长7.7%,东北地区下降1.3%。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数据来源:统计局、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二、文化事业资金投入:根据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等文化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文化专项资金50.51亿元,比上年增长0.6%。另外,中央财政安排旅游发展基金14.85亿元,对地方旅游厕所建设、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及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旅游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项目进行了重点支持。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928.33亿元,比上年增加72.53亿元,增长8.5%;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66.53元,比上年增加4.96元,增长8.1%。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2%,比重和上年持平。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424.96亿元,占45.8%,比重比上年降低了0.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503.37亿元,占54.2%,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416.24亿元,占44.8%,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232.71亿元,占25.1%,比重提高了0.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242.93亿元,占26.2%,比重下降了0.8个百分点。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378.79亿元,比上年增加29.57亿元,增长8.3%;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17%,比重和上年持平。据财政部统计,2018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文化体育传媒经费3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占财政支出的1.59%,比重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及投融资报告》。

诞信相讥

2020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市场现状分析

中商情报网讯: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已成为重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呈爆发式增长,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29.74万家,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的14.1%,占全省全部法人单位数的9.5%,较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长1.85倍。其中,规模以上法人单位9072家,较2013年增长41.6%。分产业类型看,2018年广东文化制造业法人单位4.59万家,较2013年增长55.4%;文化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5.40万家,较2013年增长239.4%;文化服务业法人单位数19.75万家,较2013年增长235.5%。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单位数量和增速均明显高于文化制造业。分行业看,2018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排名前十位的小类行业依次是其他广告服务3.67万家,专业设计服务2.54万家,工程设计活动1.89万家,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1.43万家,文化活动服务1.32万家,首饰、工艺品及收藏品批发1.14万家,其他文化艺术业1.04万家,文具用品批发0.92万家,文化艺术培训0.90万家,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0.83万家。分地区看,2018年各地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深圳10.22万家、广州7.44万家、东莞3.10万家、佛山1.86万家、珠海1.03万家。珠三角核心区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较集中。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比重大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比重连续5年超5%,对GDP增长拉动率超1%,贡献凸显。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787.81亿元,继续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占广东GDP比重达5.79%,按现价计算,比2013年(3011.0亿元)增长1.92倍,占GDP比重提高了0.9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增加值自2014年以来已连续5年占GDP比重超过5%。资料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在文化产业投资和消费双重驱动下,广东文化产业对GDP贡献率从2013年的5.66%提升到2018年的9.61%;对经济增长拉动率由2013年的0.46个百分点上升至2018年的1.08个百分点(以现价计算),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对广东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突显。分产业类型看,2018年广东文化制造业企业增加值2327.7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0.2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增加值532.9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9.21%;文化服务业企业增加值2927.2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0.57%。分行业看,201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行业排名前十位的小类行业依次为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636.95亿元、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420.30亿元、应用软件开发391.27亿元、工程设计活动337.10亿元、塑胶玩具制造269.89亿元、其他广告服务243.78亿元、珠宝首饰及有关物品制造213.27亿元、音响设备制造193.03亿元、专业设计服务160.08亿元、互联网游戏服务156.17亿元。分地区看,2018年各地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全省排名前五位的依次是深圳1996.11亿元、广州1369.69亿元、东莞533.49亿元、佛山357.89亿元、汕头263.34亿元,与上年排名相同。广东保持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龙头地位广东文化产业总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2018年,广东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达29.74万家,占全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210.31万家)的14.1%,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5787.81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38737亿元)的14.9%,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占比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近年来,文化批发零售业和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数、资产总计、营业收入等指标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均快于文化制造业,其中文化服务业发展最为强劲。2018年,广东文化产业从业人员336.59万人,占全省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7.3%。其中,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分别为28.46万人和126.92万人,比2013年增长48.2%和37.8%,为解决广东就业问题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力量。文化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为172.82万人,比2013年下降55.4%。2018年,广东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文化服务业资产总计分别为9229.06亿元、2968.47亿元、15307.39亿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30.5%、68.3%和187.1%。文化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批发零售业。2018年,广东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7244.32亿元,比2013年增长近1.5倍;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0794.98亿元,比2013年增长12.7%;文化批零和零售业4385.0亿元,比2013年增长72.5%。文化服务业创收能力的不断提升,为文化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新业态增长强劲,新发展动能加速形成从文化产业细分行业看,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2],2018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691.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占规模以上全部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20.0%,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其他智能文化消费设备制造,广播电视集成播控,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实现1倍以上增长,发展势头强劲。动漫、游戏数字内容服务,互联网搜索服务,互联网广告服务,多媒体、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等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长均在30%以上。文化新业态和新发展动能的加速形成,有力推动了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文化骨干企业继续做大做强近年来,全国副省级城市文化骨干企业[3]规模优势明显,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深圳有文化骨干企业2775家,从业人员53.0万人,资产总计10990.2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7984.2亿元,各项指标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位居第1,其文化骨干企业户均资产和户均营业收入分别是全国的1.9倍和1.8倍。深圳、广州文化骨干企业营业收入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分别位居第1位和第3位。更多资料请参考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文化产业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同时中商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策划、产业园策划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时中

2020年我国文化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分析 东部地区文化产业发达「组图」

行业平稳快速增长文化及相关产业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根据国家统计局对5.8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624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18年增长7%,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分行业类别看,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实现增长。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3个,分别是:新闻信息服务营业收入6800亿元,比2018年增长23.0%;文化投资运营221亿元,增长13.8%;创意设计服务12276亿元,增长11.3%。其中,内容创作生产行业收入占比达到21.5%,为最大细分行业市场。分产业类型看,2019年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36739亿元,比2018年增长3.2%;文化批发和零售业14726亿元,增长4.4%;文化服务业35159亿元,增长12.4%。文化制造业和文化服务业收入占比分别为42%和41%。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包括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6个行业,文化相关领域包括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文化消费终端生产3个行业。2019年,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50471亿元,比2018年增长9.8%,占比58%;文化相关领域36153亿元,增长3.2%,占比42%。东部地区产业最为发达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3702亿元,比2018年增长6.1%,占全国比重高达73.5%;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3620亿元、8393亿元和909亿元,分别增长8.4%、11.8%和1.5%,占全国比重分别为15.7%、9.7%和1.0%。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表示,2020年度文化产业发展将朝着一下趋势发展:文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完善、文化产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路径、版权将成为文化产业关注重点、文化体育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产业国际合作深入拓展、区域差异日趋平衡、文化服务体验化、文化生产技术化。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文化创意小镇建设规划与运营管理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等解决方案。

车城

《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出版

近日,以总结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探究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专著《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据了解,该书的主要作者是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吴锋教授,全书20万字。该书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置于新时代文化产业的大框架中,以详实的数据、最新的案例,对比分析陕西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之间的差距,总结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进展,分析新时代国家战略背景下陕西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厘清发展脉络与布局,明确文化驱动城市发展的典型模式,提出发展的策略与建议。该书指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已取得丰硕成果,但在新形势下扩大优势、成为陕西核心竞争力,仍需要从政策支撑、建设机遇、信息技术、发展目标等多方面全力展开,发挥陕西科教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同时要补齐品牌发展、民企弱势、高端人才欠缺、服务意识不足等短板。(文章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