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温大研究生开展“看大美温州”研学活动法蒂玛

温大研究生开展“看大美温州”研学活动

温州是温大学生的第二故乡。为让学生深入认识温州,日前温州大学数理学院组织开展“看大美温州”研学活动,53名研究生新生前往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洞头区考察学习,先后参观了瓯江口规划展示馆、威马汽车温州工厂、洞头女子民兵连纪念馆、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等地,实地感受温州的发展面貌。在瓯江口新区规划展示馆,研究生新生通过场馆讲解员的讲解、观看温州城市发展成果和规划远景、在3D立体影院体验三维数字城市等形式,深入了解温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当前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感知未来东海时代温州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威马汽车温州工厂,研究生新生在厂方人员带领下参观汽车生产车间,对自动化工厂的汽车生产制造流程,以及威马汽车生产线严谨的制造理念、精湛的工艺和领先的科技感到惊叹。他们还对威马汽车的智能制造和大数据+AI推动变革充满兴趣。到达洞头区后,研究生新生首先参观了洞头先锋女子民兵连纪念馆,在这里了解爱岛尚武、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永葆本色的“海霞精神”。他们还参观了洞头红色印记馆,寻访海岛更多的红色印记。本次研学之旅的最后一站是东海贝雕艺术博物馆,这里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护基地,一共收藏有1200件唐朝以来的贝雕文物。场馆讲解员详细向大家讲解了贝雕艺术品的来源及其工艺特征,同学们被深深吸引,并对这项富有温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兴趣。温大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章志图介绍,温州作为温大学生的第二故乡,有必要加强故乡情感培养工作,学院在实践中发现研究生群体因为学业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学术研究压力大等原因,欠缺深入了解温州的机会,缺乏对温州的情感归属,不利于开展留温教育工作,因此在今年的研究生职业规划节里,学院专门安排研究生新生参加“看大美温州”研学实践活动,看温州的历史、看温州的当下、看温州的未来,增进对温州的了解。据反馈,参与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通讯员 刘伦伦 叶成广审核 黄小玲监制 陈博盛【来源:温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敦杖

吸引人才留温 温大商学院研究生新生体验“走归”之旅

温都讯 日前,温州大学商学院70余名中外研究生新生前往温州文化金融小镇和世界温州人家园博物馆,参观了解温州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脉络。在文化金融小镇,师生们走进入驻园区的企业了解文化和金融的融合碰撞。“小镇在2016年就成为温大商学院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实践基地,我们希望帮助同学们在实地走访中更加深入地了解温州金融改革的相关知识。”小镇负责人介绍。在世界温州人家园博物馆,“走归眙眙”几个大字吸引了同学们驻足。学院的陈翊老师不仅用温州话带大家感受“欢迎回家”的温州特色,还用娴熟的英语向留学生研究生讲述其中的含义和深情。“这次活动,让我对温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我要留在温州,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的决心。”来自乐清的2020级金融学硕士钱威话语中透露出自豪。“温州浓厚的商业氛围很吸引我,入学后我选择跟导师一起做‘温商’研究,希望毕业后有机会继续留在温州学习生活。”开学不到一个月,来自河北保定的2020级应用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张倩影就直言自己非常喜欢温州这座城市。温大商学院院长胡振华表示,20年前,怀揣对沿海改革开放热土的向往,他来到温州,成为一名新温州人。“来到温州看似偶然,这份情愫又似必然。这次把研究生新生带出来,就是希望他们对温州经济和人文有最直观的感受。”在现场,他不时化身为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温州的历史文化,给现场的非洲硕士留学生介绍原非盟主度让平及其父亲陈志平事迹时,更是引起学子共鸣。据了解,近年来,该学院研究生中,选择留在温州发展的人数逐年增加。为吸引更多研究生人才留温,温大商学院依托自身学科和辐射优势,通过为研究生设立校内外双硕导,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分享,走进企业和金融机构感受温州经济发展脉搏等方式加快人才培养,还在研究生新生始业教育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温都记者 华晓夏审核 黄小玲监制 陈博盛【来源:温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三黜

温大“最牛考研宿舍” 三个美女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2018-04-05 12:37 | 温州都市报一个宿舍三人,两人考上中科院,一人考上浙大。这个宿舍就是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A9—315宿舍,被同学们称为“最牛考研宿舍”。这三位姑娘分别是林嘉玲、连巧巧和金露琪。在201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她们分别被中科院(上海植生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浙大(医学院)录取。4月4日,记者走进了她们的考研故事,告诉你学霸是怎样“扎推”炼成的?约定早上6点起床复习有人赖床会受到“威逼利诱”临近研究生考试的最后一个月,三人约定,每天早上6时起床,复习到晚10时50分。连巧巧喜欢睡觉睡到饱,起这么早有些困难。金露琪说:“她把闹钟调到早上6点,可闹钟响了,我们都起了她却没起,我们就想办法‘威逼利诱’,让她起床。”连巧巧说,室友会说“你还不起来复习不会愧疚吗”“你再不起来今天的复习计划就完成不了了”......这些话对她还挺管用的,那些日子多亏了室友监督她才能坚持早起复习。林嘉玲去太早自习室门未开“骚扰”保安开门结果被“拉黑”自习教室上午8时正常开门,后来提前到7时开门,但“A9-315”三姐妹6时30分就到了,经常电话“骚扰”保安师傅开门。“自习教室,每人一张桌子,桌上堆满书、资料,贴满复习计划便利贴,比起寝室更能让人专心复习。”金露琪说,她们到了自习教室门都还没开,于是就打电话给保安,起先保安还会给她们开门,“后来电话就打不通了,估计是受不了我们‘骚扰’,把我们拉黑了。”之后,她们早到就在教室门口看书、背英语,等门开了再进去。每晚睡前经验交流探讨解题思路总结进度每晚回到宿舍,睡前三姐妹会抽出一小时进行经验交流。林嘉玲说:“交流最多的是英语和政治这样的公共科目,比如针对一道英语题,分享彼此的做法和想法,把最好的解题思路总结出来。”连巧巧说:“我们每晚总结各自一天的进度,有不懂的拿出来探讨,谁做得好的地方不吝惜称赞,可谁若是消极对待,另外两人也一定对她毫不客气。”临考前几天,金露琪陷入一种消极情绪,“整整一年,每天对着高数、英语,是个人都会疲惫。临考前几天,我老觉得自己考不上,很消极。这时,她们俩会开导我,已经到了最后一步,再怎么样也要坚持,才对得起这么长时间的努力。”考研让姐妹情更深了相约假期一起出游提起“A9-315”三姐妹,班主任南旭阳忍不住点赞:几乎每堂课,她们都争坐第一排。而在同班同学沈城伟眼中,她们寝室从大一开始就是学霸寝室,每学期一等奖学金都非她们莫属。而对“A9-315”三姐妹来说,考研这段共同奋战的经历让她们感情更深了。“你看原来连巧巧早上起不来,我们喊她,她会生气和我们闹,考研时她可感谢我们了。”金露琪说,目前除了忙毕业论文,大家都已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对接好,提前开始研究生阶段学习。金露琪已开始阅读研究生专业书籍,林嘉玲年初就在中科院上海植生所的实验室做实验,连巧巧忙完这阵也要进实验室。三姐妹已经约好,暑假一起去连巧巧考取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游玩。(原标题:《温大现“最牛考研宿舍”,三个美女学霸是这样炼成的! 》,原作者:张新彤。编辑林如珏)

金莲花

这个宿舍厉害了!温大现“最牛考研宿舍”

“宿舍三人,两个中科院,,一个浙大,是怎么考出来的?”近日,考研复试录取工作尘埃落定,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有一份别样的丰收喜悦在全校引起轰动,该学院的A9-315宿舍的三朵金花全部考上名校硕士研究生——两人被中科院录取,一人被浙大录取!凭借着100%的名校录取率,这个宿舍成为了温州大学名副其实的“最牛考研宿舍”。这3个姑娘分别是林嘉玲、连巧巧和金露琪。在2018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他们分别通过了中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生所)、中国科学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和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复试。今年9月,她们将分别奔赴自己心中的理想高校继续深造。这一段的考研日子将会成为她们每个人最快乐的时光。A9-315宿舍的考研故事恰如一部励志片,在温大传递了正能量“有梦想并为之而努力终见曙光”。那么,学霸们有什么保持优异成绩的秘诀?班主任南旭阳老师想起一个小细节,几乎每堂课,这3个女生都争着坐第一排。。“她们寝室从大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学霸寝室,每学期的一等奖学金都非她们莫属。”同班同学沈城伟口中的学霸寝室是什么样的?学霸又是怎样“扎推儿”炼成的,三妹纸有话说。林嘉玲中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生所)考研就像是一场蒙着眼的长跑,你能做的就是——早做准备,打好基础考研就像是一场大家都蒙着眼睛的长跑,彼此看不见跑得有多快。你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快的跑下去,等到终点你摘下眼罩一看,你可能就是第一名。要跑的更快,就需要我们早做准备,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考研不像我们面对期末考试一样可以临时抱佛脚,要通过这场选拔性的考试,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照顾到每一个细节,挖掘知识点背后的所有可能性。要知道,考研拼的就是效率和坚持。因此,早做准备,为我们争取时间;打好基础,为我们赢得成功。有时候,我们会懈怠,会偷懒,会迷惘,也会不知所措。但我们仍保留一颗初心,在需要奋斗的那一刻,我们无比清晰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人生,然后为之奋斗不止,直至成功。考研就是在这样一点一滴地,经过一年的积攒,在最后成绩传来的一刹那成为惊艳时光。如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回首也是一段充实的回忆。眺望远方无限的未来,不要再悲伤,因为经历过都是一次涅槃重生。我们会感激并庆幸自己曾经经历过,这段岁月,真的独一无二。连巧巧中国科学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如果你不是严格的时间管理者,那么你或许需要——比肩同行,相互鼓励研途漫漫,独行者是严格的时间管理者,他们对自己苛刻。而我,对自己温柔,所幸我并不是一路上踽踽独行,室友的陪伴与督促让我能够和他们一齐到达目的地。对于自己进度迟缓的焦急,对于问题苦思而不得解的郁闷,对于自己努力做而成效寥寥的烦躁……这些心情我都经历过,这些烦闷后来也都排解了。寝室里都考研,你的心情大家都理解,你的烦恼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十二月,我们每天早上六点起,晚上十点五十回,对自己一点也不客气。在晚上十一点到十二点之间,我们相互交流,总结自己一天的进度,有不懂的拿出来探讨,谁做得好的地方不吝惜称赞,可谁若是消极对待、得过且过,另外两个人也一定对她毫不客气。金露琪浙江大学 (医学院)打败70%以上的人,秘诀也许很简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很多人都说考研贵在坚持,坚持到最后你就打败了70%以上的人。考研,是枯燥的,无聊的。一般复习都是在4月份开始,有些早的大三上学期就开始了,整整一年的时候,每天对着高数、英语,是个人都会疲惫。坚持不下来的时候,就跟自己聊一聊。觉得很难过去的坎,就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比如规定两天时间,让它从你心里过去,再也不要想。我们可以多想想考上之后的事情,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相信自己,多与正能量的人交流。考研的难,可能就是在刚开始的阶段——要从前三年一种比较懒散没有目标的状态,一下子过渡到像高三充满战斗力努力刻苦的状态。其次,就是自己的思想要能够掌控行为,做到知行合一:比如,我的理智告诉我,今天该几点去自习,不能玩。这时,我的身体行为就应该要做到,管不住自己也要努力管住。毕竟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做不到就会得到做不到的待遇。现在不复习,考试徒伤悲。觉得太难不想复习?事实证明,逃避是没有用的。我们所逃避的问题,将来会以更加强大的面貌出现在眼前,迎难而上才是解决问题的王道。当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坚持不下来的时候,这时我会学着与自己对话。浮躁起来的时候,不一定要去嗨,要去逛,要去吃大餐,换一种去沉下心的方式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看书,整理整理衣柜,慢慢就静下来了。只要能够静下心,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再加上好好复习,考研就不是问题了。

东北方

温大数理学院研究生支部开展纪念“一二九”主题党日活动

12月9日下午,温州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第一支部赴印象南塘开展纪念“一二九”主题党日活动。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南汇街道砻糠桥惨案纪念碑旧址附近,研究生党员们开展了追忆“一二九”运动的理论学习会,一起回顾了“一二九”运动以及发生在南塘河畔砻糠桥“晒人干”的惨案,惨痛的历史震撼了每一位党员的心灵。党员们坚定表达了青年学子要用智慧和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的决心。随后,研究生党员们又参观了位于印象南塘的温州数学名人馆,感悟老一辈数学家精神,践行新时代数学人担当。全体党员纷纷表示,作为数学专业的大学生,要向温籍数学家们看齐,用严谨踏实、刻苦奋斗的钻研精神,热爱数学,热爱专业,为国家的明天而奋斗。通讯员 刘伦伦审核 黄小玲监制 陈博盛【来源:温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金凤凰

有新意,暖人心!温大数理学院研究生开展冬日暖心团建活动

冬季是心理问题多发季节,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又面临期末考试压力,在这特殊节点,加强学生心理压力疏导是一项值得关注的工作。12月27日晚,温州大学数理学院研究生会温大幸福工坊开展的一场冬日暖心团建活动,在研究生心理压力化解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据数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章志图介绍,暖心团建活动主要依托于历年传统的研究生元旦晚会载体,在晚会内容中有机穿插了若干心理特色活动,收获了较好成效。跟往年相比,此次活动除了常规的歌曲、相声、小品、魔术、古典舞、爵士舞等文艺节目表演之外,心理团辅类节目成为全场亮点。“夸夸我”团辅活动让研究生重新认识自我来自该学院20物研班级的丁斌远同学,在“夸夸我”环节受益匪浅。在这个环节,每个研究生领到一张署有自己名字的白纸,粘贴在自己背上,在活动现场自由行走,其他同学如果有想对他表达的夸奖之语,可以写在白纸上。丁斌远走了一圈之后欣喜地发现,自己的白纸上写满了优点,其中许多优点都是超乎自己的意料,这让他非常感动,也真切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心理小游戏有利于研究生构建更美好的人际关系该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何林李对此次活动给予好评。该学院是去年刚由温大数学系和物理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学院,数学与物理的研究生平时交流不多,她认为这场活动对促进两个专业研究生的认识与交流、提升研究生的凝聚力具有积极作用。通讯员 张荣燕审核 黄小玲监制 陈博盛【来源:温都网】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隆撒

考研热持续升温 研究生教育如何有量又有质?

“考研热”近年来持续升温,今年更是达到了“炽热”。南开大学11月19日发布消息称,据教育部有关数据库最新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中,19157人正式确认报考南开大学,较上年度增长18.6%,再创历史新高。而此前的消息显示,多所大学的报考人数也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高学历人才仍缺口巨大研究生报考和招生数量的节节攀升,引发人们关注:我们的研究生是不是太多了?“我并不认为研究生太多了。相反,我认为现在研究生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仍嫌过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对此,李锋亮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当下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亟待优化升级,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我们就还需要更多的顶尖高素质人才。因此,不是研究生太多了,而是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长期从事科技人才研究,对人才缺口有着深入的了解。她介绍,随着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有些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例如,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数量之间缺口巨大,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谈及目前学术界、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否“恰当”的分歧甚至争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世奎认为,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讨论之所以众说纷纭,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对研究生教育规模进行判断、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缺乏共同的基础。“简单地说,由于发展历程和存量等客观因素的差异,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能仅仅依据增速的快慢来做出判断,而要以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准绳。”赵世奎强调,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特别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必须超前部署。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质量采访中,不止一位专家谈到,和讨论招生规模相比,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为重要和迫切。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樊立宏指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无疑对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包括导师数量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等在内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是否跟得上?在李锋亮看来,尽管目前并没有严谨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在局部地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在一些地方,现有的培养条件可能不足以支撑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能力,加大资源投入,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样,赵世奎也认为,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有了长足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但并不是说人才供给能力强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大了就一定能够满足需求,还必须在供给和需求的适切性上下功夫,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例如,加大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力度,加快完善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高端紧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赵世奎指出。研究生教育还需更接地气谈及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樊立宏认为,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实用性上看,目前教育质量都有待提升。从能力上看,当前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从实用性角度看,目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比较缺乏。“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兼顾科研和实践能力。”樊立宏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更多关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重视不足。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突出社会实践。我国教育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也取得了成效,但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导师队伍建设。当前仍存在的人才评价导向问题,对提高研究生导师与产业界合作的意识、意愿有很大影响。樊立宏认为,最近人才评价政策的出台对改变论文评价导向、促进产学研合作有推动作用,但需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真正落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则认为,高校老师的来源和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不强。高校老师大多都是博士或者博士后毕业后就进入教学岗位,自身欠缺在产业界的工作经历,以至于在授课时难免从理论到理论,和现实需求有一定距离。“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需更接地气一些。”事实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也提出,要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以落实这些政策为契机,推动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加强与产业界结合。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才能真正带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樊立宏说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重大社会问题、技术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但我国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仍受到一定制约,在招生模式和机制上、师资团队的组建上还存在一些障碍。在加强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名辩

“考研热”近年持续升温 研究生教育如何有量又有质

山东省滨州市某高校考研自习室。贾世清 摄 图片来源:东方IC 版权作品 请勿转载考研热持续升温 研究生教育如何有量又有质关注研究生招生“考研热”近年来持续升温,今年更是达到了“炽热”。南开大学11月19日发布消息称,据教育部有关数据库最新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中,19157人正式确认报考南开大学,较上年度增长18.6%,再创历史新高。而此前的消息显示,多所大学的报考人数也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高学历人才仍缺口巨大研究生报考和招生数量的节节攀升,引发人们关注:我们的研究生是不是太多了?“我并不认为研究生太多了。相反,我认为现在研究生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仍嫌过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对此,李锋亮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当下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亟待优化升级,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我们就还需要更多的顶尖高素质人才。因此,不是研究生太多了,而是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长期从事科技人才研究,对人才缺口有着深入的了解。她介绍,随着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有些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例如,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数量之间缺口巨大,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谈及目前学术界、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否“恰当”的分歧甚至争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世奎认为,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讨论之所以众说纷纭,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对研究生教育规模进行判断、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缺乏共同的基础。“简单地说,由于发展历程和存量等客观因素的差异,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能仅仅依据增速的快慢来做出判断,而要以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准绳。”赵世奎强调,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特别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必须超前部署。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质量采访中,不止一位专家谈到,和讨论招生规模相比,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为重要和迫切。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樊立宏指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无疑对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包括导师数量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等在内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是否跟得上?在李锋亮看来,尽管目前并没有严谨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在局部地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在一些地方,现有的培养条件可能不足以支撑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能力,加大资源投入,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样,赵世奎也认为,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有了长足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但并不是说人才供给能力强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大了就一定能够满足需求,还必须在供给和需求的适切性上下功夫,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例如,加大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力度,加快完善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高端紧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赵世奎指出。研究生教育还需更接地气谈及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樊立宏认为,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实用性上看,目前教育质量都有待提升。从能力上看,当前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从实用性角度看,目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比较缺乏。“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兼顾科研和实践能力。”樊立宏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更多关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重视不足。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突出社会实践。我国教育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也取得了成效,但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导师队伍建设。当前仍存在的人才评价导向问题,对提高研究生导师与产业界合作的意识、意愿有很大影响。樊立宏认为,最近人才评价政策的出台对改变论文评价导向、促进产学研合作有推动作用,但需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真正落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则认为,高校老师的来源和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不强。高校老师大多都是博士或者博士后毕业后就进入教学岗位,自身欠缺在产业界的工作经历,以至于在授课时难免从理论到理论,和现实需求有一定距离。“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需更接地气一些。”事实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也提出,要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以落实这些政策为契机,推动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加强与产业界结合。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才能真正带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樊立宏说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重大社会问题、技术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但我国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仍受到一定制约,在招生模式和机制上、师资团队的组建上还存在一些障碍。在加强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如也

考研热持续升温 研究生教育如何有量又有质

关注研究生招生“考研热”近年来持续升温,今年更是达到了“炽热”。南开大学11月19日发布消息称,据教育部有关数据库最新数据统计,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人数中,19157人正式确认报考南开大学,较上年度增长18.6%,再创历史新高。而此前的消息显示,多所大学的报考人数也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高学历人才仍缺口巨大研究生报考和招生数量的节节攀升,引发人们关注:我们的研究生是不是太多了?“我并不认为研究生太多了。相反,我认为现在研究生在整个人群中的比例仍嫌过低。”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李锋亮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对此,李锋亮进一步分析,目前我国本科以上学历占就业人口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当下正处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传统产业亟待优化升级,要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我们就还需要更多的顶尖高素质人才。因此,不是研究生太多了,而是仍然需要更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研究生。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樊立宏长期从事科技人才研究,对人才缺口有着深入的了解。她介绍,随着新兴学科的兴起与发展,有些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的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例如,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数量之间缺口巨大,互联网领域人才培养也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谈及目前学术界、社会各界对研究生教育规模是否“恰当”的分歧甚至争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世奎认为,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讨论之所以众说纷纭,一个可能原因在于对研究生教育规模进行判断、评价的依据和标准缺乏共同的基础。“简单地说,由于发展历程和存量等客观因素的差异,研究生教育规模不能仅仅依据增速的快慢来做出判断,而要以是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准绳。”赵世奎强调,同时也应该考虑到,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特别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的关键时期,研究生教育必须超前部署。比规模更重要的是质量采访中,不止一位专家谈到,和讨论招生规模相比,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更为重要和迫切。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7年联合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为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要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这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樊立宏指出。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无疑对培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包括导师数量以及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等在内的研究生培养能力是否跟得上?在李锋亮看来,尽管目前并没有严谨的实证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但在局部地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在一些地方,现有的培养条件可能不足以支撑现有的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能力,加大资源投入,是我国研究生教育长足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同样,赵世奎也认为,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有了长足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但并不是说人才供给能力强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大了就一定能够满足需求,还必须在供给和需求的适切性上下功夫,必须在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例如,加大学科结构、类型结构、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的力度,加快完善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高端紧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赵世奎指出。研究生教育还需更接地气谈及目前研究生教育质量,樊立宏认为,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实用性上看,目前教育质量都有待提升。从能力上看,当前我国培养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从实用性角度看,目前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也比较缺乏。“在能力提升方面,要兼顾科研和实践能力。”樊立宏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培养更多关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重视不足。加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更加强调产学研合作,突出社会实践。我国教育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长期探索,也取得了成效,但仍有巨大的探索空间,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导师队伍建设。当前仍存在的人才评价导向问题,对提高研究生导师与产业界合作的意识、意愿有很大影响。樊立宏认为,最近人才评价政策的出台对改变论文评价导向、促进产学研合作有推动作用,但需要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层面真正落地。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则认为,高校老师的来源和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不强。高校老师大多都是博士或者博士后毕业后就进入教学岗位,自身欠缺在产业界的工作经历,以至于在授课时难免从理论到理论,和现实需求有一定距离。“目前的研究生教育还需更接地气一些。”事实上,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也提出,要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高校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把行业背景和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的重要内容。“要以落实这些政策为契机,推动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生导师转变观念,加强与产业界结合。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才能真正带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樊立宏说道。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重大社会问题、技术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综合性特点,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现实需要。但我国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方面仍受到一定制约,在招生模式和机制上、师资团队的组建上还存在一些障碍。在加强跨学科、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恐高症

考研热30多年来一路升温,背后的最大推手是谁?

冷丝自媒体原创,拒绝转载!策划|刘冷丝栏目|丝说考研有关近几年考研数据的公布,很多学子这几天在讨论一个问题,考研到底为了谁?是什么在促使我考研?其实,“我一定要考上研究生”,这种总想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普遍存在于在校大学生和在职人员心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考研热一直未降温,热度倒是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某师范学院考研一族排队抢座位很多高校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跟踪调查了近10年的相关情况,他们发现,考研有点像年轻人结婚成家——不是一个人能够决定,而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学校等众多因素促成的结果。首先,整体上来讲,考研是当代大学生接受内心支配的结果。他们希望以考取研究生为途径提高自身价值的体现,个人因素对考研动机的影响最为强烈。而这种动机的主要源动力,又是转型期的社会经济对高校毕业生的人力资本存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学生必须选择考研。某个考研辅导班的火爆场面其次,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父母亲友的期望给了学子们一定的压力,当然也是推动力。多数父母希望子女通过求学获得更高的学历提升社会地位,给家庭带来荣誉。不过,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是学子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虽然国家以及高校有完备的资助体系,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的学生多数依然会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以缓解经济压力,他们最终还是会回到考研的道路上来。第三,高校尤其是一般性大学,他们对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有重要影响。很多高校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风建设,他们试图通过考研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实践证明,学生考研动机越强,备考心态越端正越能够取得好成绩,而学校的学风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很多高校给予考研一族专门的自习室当然,最终是否选择考研都没有对错,各有利弊。选择考研,好处确实很明显,可以继续增加自身的人力资本存量,在随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更加占据优势。但是,选择考研也意味着晚毕业2-3年,暂时缓解的就业压力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在研究生毕业时因学历的提高对就业的期望值会更高,出现高不成低不就情况,这方面的教训也有很多。很多学生冒着酷暑复习备考考研一直是热点问题,考研大军也在不断的壮大,当代大学生应该找好自己的定位,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对待考研,而不是随波逐流,盲目从众.失去自我。但愿当代大学生也不要一味追求高学历,学历并不代表一切,拥有高学历,最后无业的人也大有人在。学历只是一块敲门砖,能否起作用,不好说,而能力才是金钥匙。大学4年,无论是否选择考研,每个学子应该好好规划学业和人生,让自己的大学生活不留遗憾。敬告|本文如有错漏和最新信息,作者将在跟帖中及时更正和补充,也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