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你为什么要考研?这4种待遇,考研之后才明白亲民

你为什么要考研?这4种待遇,考研之后才明白

你为什么要考研?对于更多的考生而言,考研是因为有4种待遇。更高的学历考研带来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可以让考生有更高的学历。现在大学生满街都是,仅仅拿着一个普通的大学本科文凭毕业,哪怕毕业于211大学,含金量也今非昔比,找工作难度同样非常大。但是,研究生就不一样了。虽然说,我国的研究生数量正在扩张,但是,相比大学毕业生的总量,研究生的数量相对较少,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价值更高。为了更高的学历,这是众多考生考研的直接追求。更多的机会实际上,在每年的考研大军中,都有很大一部分考生,考研是为了躲避就业的压力。每年涌向社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本科生尤其感觉压力巨大。因此,本科生选择考研,既可以暂时躲避就业高峰带来的压力,又可以借助这段时间,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为将来充满信心地走向职场奠定坚实的基础。研究生找工作,机会成本更低,选择机会更多。比如,公务员招考中,研究生能够考绝大多数岗位,但本科生和专科生能考的岗位就相对较少。更强的自信很多本科生,在走向职场找工作的时候,总是显得不太自信。很多本科生确实说不清楚自己的优势,甚至也感觉不出自己到底有什么优势。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不一样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站在那里,前者本身就是一种优势。面对用人单位,研究生的优越感十足。同一个工作机会,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时来应聘,在其他条件都差不多的前提下,用人单位更愿意招收研究生。更足的后劲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不能只看一时,而是要立足长远,从这个角度,研究生的发展后劲更足。一部分本科生,对于自己毕业后找工作,并没有太大的规划,也没有太高的追求。但是,作为研究生,很多人三五年就能够换一次工作,不断的跳跃,不断的升迁,不断的积蓄能量,不断寻找机会,也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之,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这4种待遇,确实更吸引人。想要成为研究生,现阶段应该好好备考,努力提升自己,加油。 #考研人加油#

夺命屋

关于考研,仅是为了高薪工作吗?学生认为:还能提升自己

现如今,报考研究生对于大学生来讲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毕业之后找到一份优质的工作,还能提升自己的学识,一举两得。且由于近几年以来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渐增加,各大高校对于招收政策也适当放宽,但根据往年的数据来看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并没有因此有所提升反而下降,这就有点问题,还有就是有些导师认为带的学生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近年以来,随着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渐增加,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而且对于学生来讲在学习能力以及专业技能上也呈现参差不齐的状态。小编认为现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相对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不可否认说在十年之前报考研究生的多数是往学术上发展,希望对于社会能有一定的贡献。之前想要考上研究生要比现在难得多,无论是从高校招收学生的名额还是从所要考的知识上都要比现在难,之前的学生为了考上研究生虽然也是刻苦学习,但是不掺杂太多的利益。并且考上研究生之后也不会让自己放松下来,而是更加努力的学习,希望自己学到的知识可以再多一点,起码让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成正比。要知道十年之前在社会中找工作的时候研究生毕业的很少,几乎都是本科生或者是大专生,所以对于研究生来讲非常吃香。然而在看看现在的大学生,抱有考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难道是只为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吗?不,小编相信很多学子报考研究生的目的应该还是想要以高学历的情况毕业之后找到高薪的工作。但是你知道吗?即使你是一名研究生,也要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借用一句话说现在的大学生已经不值钱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研究生就一抓一大把,所以说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对于研究生报考人数的逐渐增加,也有企业对于学历要求的影响,所有有的学生迫于社会压力而选择考研这一途径,但有的人只是看到身边的同学报考,自己也就报考,对于未来还是处于迷茫状态无任何的规划,只是选择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正是由于研究生报考名额的增加,教育部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机会,也拓展了各大高校的招收名额,且在大学期间如果表现优秀也是有保研的机会,对于广大学子来讲无疑是件好事。但有些学生在学习心态上并没有摆正位置,认为自己好不容易考上研究生,只需要应付几年拿到毕业证之后就完事了,并没有认真学习,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不可否认说现在的学生在校期间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并没有任何的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在学习上也没有投入自己的身心。要知道以前的研究生都是自己做项目,并没有导师全程跟踪,所以花费的时间还有精力都要多于如今的研究生,但从中学习到的知识会更多;而现在的研究生,大多都是跟着导师做研究,自己独立去完成的不多,难度相对来说会更低,从而造成在三年的学习生涯中并没有掌握到太多的知识,白白的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即使毕业之后也没有任何优势。对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比研究生混得好的不在少数,甚至是高中毕业的学生都已经创业当老板。说了那么多,小编还是希望现在的研究生功利性不要那么强,虽然这个社会很现实,但是还是要报留初衷。既然报考研究生,那么就应该在学习的地方好好学习,而不要考上之后就放松自己,毕竟现在社会就业压力大,如果仅仅是只有高学历,能力并不出众,那么研究生三年毕业之后,仍然对你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最后小编希望广大学子切记,报考研究生不仅是找到高薪工作,更重的应该是对于自己的知识水平有着提升以及开阔了眼界,通过研究生三年知识的学习以及跟着导师做研究都是对于自己是一种训练、一种成长,最终受益颇多。

焦裕禄

考研的学生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才考研的吗?

过年回家遇到一亲戚,随口就聊到亲戚:你学的什么专业?我:材料专业亲戚:材料专业好呀,以后采购油水多。我:不是采购的,陶瓷基复合材料。亲戚:意味深长的一句,哦~虽然他没有继续往下说,但我猜他在心里面肯定在想,你们是不是天天就研究这个烧碗、烧陶瓷呀!这有什么好研究的。人的认知是存在差异的,或者说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就好比这个误会,我说材料,他以为是采购,进而联想到可以捞油水。在他的知识体系里,陶瓷就等同于盘子、碗、花瓶。同样的现实中还真有人就认为考研究生的人都是成绩不好或逃避就业,而且这样的人还有不少。有甚者以为考研究生人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的,能找工作的话,谁还考研!遇到这种情况多说无益,就算你告诉他越是好学校读研的人越多,他也不会相信。在“读书无用论”的人眼里,考什么研呀,大学就不应该上!早点打工,早点儿挣钱!这种人一辈子都不明白速度和加速度的区别。就拿这个问题来说,考研的学生绝不是因为成绩不好,因为成绩不好的学生根本考不上研究生。的确存在一些人考研是为了逃避就业,但是绝大多数人考研还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清华北大这么多优秀的学生,每年保研的人更多,难道他们读研也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吗?郭德纲有段话:“比如我和火箭专家说,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认为得烧柴,最好是烧煤,煤还得精选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学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输了。

罗汉村

为什么这种情况下,我坚决不建议你考研究生

我弟弟今年读大二,他问我有没有必要考研究生,我问了一句直击灵魂的问题:你考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有没有考虑清楚需要承担的代价?我觉得在计划做一件事前,先要弄清楚你做这件事所要付出的代价,尤其是当这件事可能要耗费你数年的时间。问题的关键不是这件事能给你带来什么好处,而是值不值得。考研究生的代价之——时间成本。考研究生不单单是读研究生的三年,还有你在大三就要开始备考到大四的两年,也就是说,为了读研究生,你要耗费约5年的时间在上面。我弟弟现在23岁,农村孩子普遍读书晚。那么读完研究生出来,他已经28岁了。一个28岁的研究生初涉职场,我不知道还有多少竞争力,至少我知道离某“大厂”35岁淘汰不远了。考研究生代价之——职场经验。换句话说,你在职场上拼搏3年,和你在高效读3年,哪个更有价值?当然,你会说高起点,进步大。可是,怎么过同龄人那一光呢?而且,研究生真的代表能力强吗?我所在的企业,很多研究生我真觉得能力不咋地,不少只是做一些类似打杂的工作。研究生确实起点高,可是企业会愿意花那么多钱请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职场小白吗?考研究生代价之——机会成本。考研究生其实某种意义讲,就是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可是前提是你真的学得很拔尖,拔尖到比工作三年的人更牛逼。前段时间,朋友找工作,有一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一份薪资4000不到的岗位,居然有不少研究生在投简历,这是否说明很多研究生其实只是混个文凭呢?另外,我国的研究生制度下,你真的能遇到好的导师,学到过硬的本领吗?如果能学到,那支持,如果学不到呢?考研究生代价之——生活成本。我觉得人生不仅仅只有学业和工作,还有爱情和远方。考研究生当然可以遇到爱情,可是从实情来看,还是得毕业后吧,这可是三年啊。考研究生有利有弊。一方面,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研究生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我国科技水平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另一方面,从我们个人的角度,要想成为拔尖的科研人员也不是那么容易,还要牺牲很多东西。因此,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拿一个文凭,好为毕业后找工作更容易,那么我不建议你考研。如果你有理想,有抱负,那么我坚决支持你考研。我一大学同学一直在考研,我问她考研的目的是什么,她说是为了挤进上流社会,这样才能嫁给上流社会的男人,实现阶层的越级。我一直很想拆破她的梦想——为什么那么自信,一个优秀的研究生高材生会喜欢一个大龄长得也普通对A的大龄女研究生呢?那么,你考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再问问自己,5年的时间代价,值得吗?

是其言也

考上硕士却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 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之痛

非全日制(简称“非全”)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然而在今年就业季中,许多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却遭到了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因为用人单位不了解“非全”,辛辛苦苦考上的硕士,反而成了求职的绊脚石。“非全”研究生:仿佛读了个“假硕士”在这个特殊的就业季,硕士研究生小曹怎么都没想到,阻碍他找工作的竟然是自己的硕士学历。作为西北某大学2017级“非全”硕士研究生,小曹在求职时发现许多岗位自己都不能报考。“找工作时发现,约一半以上的国企、银行还有人才引进政策中,都要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让小曹大感困惑:“同样是统招统分的在读研究生,非全日制的为啥就不被承认呢?”和小曹情况类似,华北某双一流大学2017级“非全”研究生小贺在校园招聘中也遇到了许多“门槛”,有的用人单位不将其视为应届毕业生,有的单位提出只有签署了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才允许入职。小贺说:“我考研时的综合成绩高于全日制的录取分数线,因为觉得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既能提升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实践能力,所以选择非全日制,没想到找工作时遇到这么多限制。”教育部通知要求,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第一批“非全”研究生在去年和今年陆续毕业,但在求职时却遇到重重阻碍。许多“非全”研究生表示,他们以本科生的学历找工作还容易些,努力考取的硕士学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仿佛读了个“假硕士”。2019年,“非全”研究生小马通过激烈竞争,考取了国家某事业单位。但在入职一周后,单位告知他无法办理入职手续。因为上级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无法为小马办理备案手续,已经开始工作的小马只得离职,再次投入到找工作的大潮中。华北某大学“非全”研究生小庄谈及报考“非全”更是唏嘘不已。“我在考研时也获得了全日制的复试资格,因为有工作所以选择了非全日制。最近,我就职的市属事业单位要转编制为省属编制,要求必须是全日制硕士才能转编,我现在特别后悔。”用人单位:不了解更不敢招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曾多次印发文件,要求保障就业公平。然而现实中,这一要求落地困难。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非全”研究生就业受歧视,主要源于“非全”的社会认知度低。小曹最近准备报考西北某市的事业单位招考,向市人社局咨询“非全”研究生能否报考时,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非全”是什么,也不知道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文件。小曹说,许多用人单位不清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什么,在招聘公告里“一刀切”地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还有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承认或者手续不完备等情况,影响正常签约。西部某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即使招聘通知写明招录“统招统分毕业生”,在面试等环节还是会淘汰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是担心招进来后上级部门审核通不过,浪费招人指标。由于“非全”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有些院校开始考虑暂停“非全”招生。西北某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就业难以得到保障,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加之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难以协调一致,学校计划取消部分专业的非全日制招生,同时要求必须有工作的人员才能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非全”亟需改变刻板印象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需要高校、用人单位和各职能部门联动协调,改变惯性歧视,共同发力打破就业壁垒。高校应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竞争力,这是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社会认可度的根本途径。有些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发展初期,存在招考标准混乱、教学培养体系不规范等问题,“非全”研究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水平参差不齐的印象。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难题,还需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解决好学历认可、手续办理等多方面问题。华北某双一流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后出现的新的培养方式,得到社会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希望用人单位随着对“非全”毕业生了解的增多,不断畅通招聘渠道,不再让学校、学生谈“非”色变。

道心

为了读研究生,放弃已经考上的公务员,你觉得值吗?

读研和考公务员是大学毕业生两种最多也是最不同的选择。代表着大学生对毕业的两种态度,实际上就是要大学生在就业与深造之中做出选择。要作出这个选择,对涉世未深的大学生来说,其实还是比较难的,选择不对,可能失去很多机会,甚至耽误一生。在现实社会中,部分大学生为了读研深造,放弃已经考上的公务员——这个大家都认为是比较好的职业,引起了热议。有的觉得为了能力提升,可以放弃公务员,公务员以后再考也可以,研究生出来后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有的则认为,为了读研放弃公务员不值,公务员很难考,而考研相对简单,读研还要耽搁就业,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为了读研放弃公务员究竟值得吗?首先得看读研目的是什么?其实读研目的无非几种:一是继续深造在能力专业上提升自己;二是获得更好的就业、职位、待遇、前途;三是单纯的想读书,不想太早的踏入社会。如果是第一种目的,想在能力专业上提升自己,为人生做更好的知识能力储备,为长远人生做规划,放弃公务员无可厚非,因为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公务员再好也不一定适合任何人,况且公务员可能还只是一个看起来很好的职业,要想在公务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其实较难。如果确实喜欢做某一方面的工作,想在这方面成为专家,继续读研深造更适合。如果是第二种目的,为了更好的就业、职位和前途,那可得慎重考虑。很多人以为,研究生出来,找工作更容易、工作待遇会更好。其实不然,硕士研究生出来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并不比本科生高多少。如果研究生毕业还准备走行政事业单位,竞争力可能还没有本科生的大,因为本科生接触的面比较广,而研究生在专业程度上要更深一些,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反而没有优势,即使考上,和本科生、专科生几乎处于一个平台,和你同届的本科生已经工作了三年,成了职场老人,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人脉,早已走在前面,可能你只能在他们的手下工作。如果选择到企业,研究生专业水平上又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企业的核心技术部门可能也不会招硕士生,进入企业之后,你依然是从头开始。所以,如果是为了更好的就业放公务员有点得不偿失。如果是第三种目的,纯粹不想就业而想继续读书的人。应该无所谓,他们本身是在害怕踏入社会,是觉得在学校的象牙塔里面更安全、更舒心。如果出于这一考虑,那么不管他放不放弃公务员,都没多大的意义。因为即使他不放弃,马上就业也可能不适应,不如继续在学校里呆着,多学一点社会经验和生存技能。对他们来说,放弃不存在值得与否的问题。当然,究竟为了读研放弃公务员是不是值得,要考虑的因素其实还有很多。比如研究生的专业,如果你学的是高精尖技术类的专业,那研究生博士生出来之后确实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专业是社会类的专业,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即使读完了研究生出来就业也没多大的优势,依然得从零开始,还不如早一点就业,积累经验。还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公务员的岗位,如果是放弃中央国家机关、省市公务员,确实不值得,因为确实太难考,且各方面都比较好,如果是放弃县乡的基层公务员,那又是另外的考虑了。所以,关于为读研放弃公务员值不值得的问题,其实是一个相对的选择,一个比较的过程,最终还得看你自己的内心。大家觉得呢?

强力忍垢

考上硕士却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非全日制研究生求职之痛

本文转自【半月谈】;非全日制(简称“非全”)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然而在今年就业季中,许多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却遭到了或明或暗的就业歧视。一些非全日制研究生表示,因为用人单位不了解“非全”,辛辛苦苦考上的硕士,反而成了求职的绊脚石。1“非全”研究生:仿佛读了个“假硕士”在这个特殊的就业季,硕士研究生小曹怎么都没想到,阻碍他找工作的竟然是自己的硕士学历。作为西北某大学2017级“非全”硕士研究生,小曹在求职时发现许多岗位自己都不能报考。“找工作时发现,约一半以上的国企、银行还有人才引进政策中,都要求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这让小曹大感困惑:“同样是统招统分的在读研究生,非全日制的为啥就不被承认呢?”和小曹情况类似,华北某双一流大学2017级“非全”研究生小贺在校园招聘中也遇到了许多“门槛”,有的用人单位不将其视为应届毕业生,有的单位提出只有签署了自愿放弃社保的协议才允许入职。小贺说:“我考研时的综合成绩高于全日制的录取分数线,因为觉得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既能提升知识水平,还能提高实践能力,所以选择非全日制,没想到找工作时遇到这么多限制。”教育部通知要求,2016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从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形式区分。第一批“非全”研究生在去年和今年陆续毕业,但在求职时却遇到重重阻碍。许多“非全”研究生表示,他们以本科生的学历找工作还容易些,努力考取的硕士学位竟成了找工作的绊脚石,仿佛读了个“假硕士”。2019年,“非全”研究生小马通过激烈竞争,考取了国家某事业单位。但在入职一周后,单位告知他无法办理入职手续。因为上级人力资源部门不认可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历,无法为小马办理备案手续,已经开始工作的小马只得离职,再次投入到找工作的大潮中。华北某大学“非全”研究生小庄谈及报考“非全”更是唏嘘不已。“我在考研时也获得了全日制的复试资格,因为有工作所以选择了非全日制。最近,我就职的市属事业单位要转编制为省属编制,要求必须是全日制硕士才能转编,我现在特别后悔。”2用人单位:不了解更不敢招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部等有关部门曾多次印发文件,要求保障就业公平。然而现实中,这一要求落地困难。半月谈记者了解到,“非全”研究生就业受歧视,主要源于“非全”的社会认知度低。小曹最近准备报考西北某市的事业单位招考,向市人社局咨询“非全”研究生能否报考时,人社局工作人员表示并不了解“非全”是什么,也不知道教育部等部门下发的文件。小曹说,许多用人单位不清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什么,在招聘公告里“一刀切”地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还有些用人单位担心招录了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承认或者手续不完备等情况,影响正常签约。西部某国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说,即使招聘通知写明招录“统招统分毕业生”,在面试等环节还是会淘汰掉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是担心招进来后上级部门审核通不过,浪费招人指标。由于“非全”研究生就业难的现状,有些院校开始考虑暂停“非全”招生。西北某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工作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低,毕业生就业难以得到保障,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加之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难以协调一致,学校计划取消部分专业的非全日制招生,同时要求必须有工作的人员才能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3“非全”亟需改变刻板印象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享受平等的就业权利,需要高校、用人单位和各职能部门联动协调,改变惯性歧视,共同发力打破就业壁垒。高校应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竞争力,这是提升非全日制学生社会认可度的根本途径。有些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发展初期,存在招考标准混乱、教学培养体系不规范等问题,“非全”研究生给用人单位留下了水平参差不齐的印象。解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的难题,还需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部门共同解决好学历认可、手续办理等多方面问题。华北某双一流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非全日制研究生作为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后出现的新的培养方式,得到社会广泛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希望用人单位随着对“非全”毕业生了解的增多,不断畅通招聘渠道,不再让学校、学生谈“非”色变。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12期 半月谈记者:魏婧宇 贺书琛 | 编辑:苏娅

非其道也

考研过后,我们到底是找工作呢?还是准备下一年再考?

刚刚过去的上一个周末,结束了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初试,大概有290万的考研大军很紧张的度过了这两天,如此庞大的规模可以说是前所未有,而且报考的人数已经创下了新的记录。虽然考研的成绩公布还需要我们耐心的等待,但一些考生早已经心里有数,他们接下来可能计划着考研过后该何去何从?到底是选择找工作呢?还是准备来年再考?可能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打算。近日,小编走访了一部分正在就读大四的考研学生。当小编询问他们的考研情况时,很多同学表示:“他们自己现在不去想考研的事情,只想好好休息。”,继续他们考研过后的打算时,一些同学表示,自己会一边积极的准备求职简历,参加各种招聘会,寻找他们自己满意的工作,一边等待考研的成绩揭晓后,再决定到底是就业还是工作。假如找到合适的工作,他们就先工作着,除非自己考上了理想大学的研究生,他们才会考虑去读研究生,要不然只能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虑要不要参加下一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而另一部分同学却表示,他们休息一段时间后,会继续考研复习,不想参加工作。当小编问这些同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大多数的同学说道,感觉现在的本科生在社会上很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很多工作的工资低,待遇差,并且没有上升空间。他们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自认为的高端工作,得到应有的高回报。通过小编与一些同学的交流,可以看出,很多大四的同学还是钟情于考研继续深造,他们可能是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不得不努力拼一把。毕竟当今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稍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可能就要落后,甚至连一份好点的工作都找不到。同时,企业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很多同学不得不在大四毕业的时候选择考研。总之,考研过后,广大考生在适当的休息调整后,还是要回归正常的生活,到底是找工作呢?还是准备下一年再继续考研,这一切要等到考研成绩公布的时候才会揭晓。不管怎么样,大家还是要多学习,多充电,努力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

逗阵儿

考研还是找工作?这是个问题

到了每年的考研季,一波学生已经走上了考研的战(kao)场,而另一波学生则奔波于各个招聘会为自己的未来找一个落脚点。考研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每年的年初,都是毕业生们最为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也许你刚跨完年,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热闹的鞭炮声,脑子里却严肃的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也许你在拜年的电话中无意得知许多小伙伴都已经在自己心仪的公司找到了假期实习,或是正走向考研的路上。唯有自己似乎还是无所事事,甚至连是考研还是找工作都没有想过,把主动权完完全全交给了时间。考研人数年年飙升,2018年已达238万人次。在如今的社会,凭着本科学历已经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了,考一个研究生学历是大势所趋,是每个毕业生都跳不开的选择。所以,正处于人生关口的你,应如何选择呢?文都比邻就此问题给大家一些建议。你为什么要考研?1. 本科学校和专业的就业竞争力差,想借考研的机会换一个专业和学校这应该是最常见的考研原因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211,985,但好的公司却都偏爱211,985的学生。因此普通院校的学生在起点上就已经比名校学生差了一截。如何才能逆转这个局面?——只能考一个名校学历来证明自己了。而有些同学是因为本科专业很难找到工作,所以也想借考研的机会选一个好就业的专业。抱有以上这些想法的学生不妨放手一搏,因为学历和专业对于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有些公司的HR在筛选简历的时候甚至会直接淘汰一些非211,985的简历,而有些专业的限制性也确实很强,没有多少可以做的工作,即使有也是收入较低的那些工作。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只能通过改变这些硬指标来讨好用人单位。2. 想考一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以后从事与其相关的工作或在这个领域做学术研究有的同学完全是兴趣取向,不喜欢本科的专业,觉得学的憋屈、不开心,于是就想读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然后以后再从事相关的工作,在这个领域闯出一番天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曾经见过一些学生在本科阶段总是学的郁郁寡欢,成绩也是平平凡凡没有突破,但是在考上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研究生以后,人生才像开了挂一样开始顺畅起来。还有同学想要做某个领域的学术研究,这种情况也是很适合考研的,以后还能继续考博深造。3. 高考失利,想再给自己一次机会考研是继高考之后第二次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重要机会,有的同学高考失利了,想在考研的时候挑战一个跟自己真正的能力相匹配的学校,这也是可以的。但也要切忌意气用事,只为了争口气去考研,不考虑目标专业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是否擅长,是否更利于就业,那这三年读研的时间就没有太大意义了。像有些同学虽然高考失利了,但是本科的时候其实学的也不错,毕业后也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就因为总认为自己高考本可以考更好的学校,原来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都考了985,所以就选一个名校读自己不喜欢、不擅长的专业,最后也不过拿了一张研究生文凭,找工作的时候还是可能因为能力不行被刷下来。4. 纯碎为了逃避就业其实大家只要明白就业绝对是无法逃避的一个问题,人总是要找工作的,如果你觉得现在的学历和能力还需要加强,那可以暂缓就业先深造,但是如果是为了彻底躲避工作,那是不可取也不现实的。抱有这种想法的同学应该调整一下心态,选择一条实际的路。考研会让你付出什么?学过经济学的同学都知道,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它的代价,人们总是更容易注意到我们所得到的东西而忽视它让我们付出了什么。我们在考研这个问题上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读研需要花费我们2-3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你收获了新的知识和技能,但也意味着失去了2-3年的工作经验和收入。金钱方面的问题可以用半工半读的方式来解决,但工作经验这一块是无法弥补的。所以有的同学读完研出来由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发现自己依然找不到工作,这可能是因选的研究生专业也是比较难就业的专业,有些专业比较适合读完研后继续读博;又或者是考研的院校没有选好,竞争力依然不强。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能力没有在读研期间得到真正的提升。鉴于这种情况的存在,我们在选择考研这条路之前就要好好考虑,要明确自己到底为什么考研,我们要的是过程还是结果?在读研的过程中要做哪些事来尽量避免碰到自己所不能接受的后果?总结考研的好处:1. 提升学历,拥有一个更高更广的平台,增强就业竞争力2. 学术深造,提升自身能力3. 借考研的机会换城市,换领域选择直接工作就像很多人选择了考研一样,在毕业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选择直接工作的。在这里先不说那些本科学历就很高毕业后直接进入名企的学生,本文针对的是那些院校一般的宝宝们。这些同学想早点进入社会积累经验,认为与其花几年的时间读研还不如直接积累工作经验,尽早建立自己的人脉,经过几年的打拼也许比那些读完研刚毕业的同学有更大的优势,毕竟现在用人单位除了看学历其实也会给有丰富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士机会。老师在身边其实也见过不少同学出身一般但现在也混的很好,说到底就是只要你付出了,无论是继续读书还是直接工作都会有收获,这是死道理,就看哪一条路更适合你。一些同学的性格更适合实践而不是读书,所以即使本科院校一般,读研也并不一定能真正改变什么,只有早点走出社会才是自己的“第二次机会”。而另一些同学读完研真的在自身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比本科的时候优秀不少,那么读研也就有了回报。因此,大家是考研还是工作也要看你自己性格和观念,多问问自己,多了解自己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读完这篇文章,同学们有没有对考研还是就业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明确答案?大家可以参考文章里提到的几点,认真权衡。如果都考虑好了以后就大胆的去尝试吧!勇敢迈出第一步,你就离你要的答案更近一步!

其魂不罢

读了三年研究生,找工作却被当作二本院校?网友:不如普通一本

2019年本科毕业生预计有800多万,这是历史新高,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学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了,但是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了,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导致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学历不是那么“值钱”和有竞争力了。为此,有很多大学生会选择继续读研。不过,读研还是要慎重,如果选错了学校,出来之后找工作也难。一般来讲,研三的学生会在研二下学期秋招的时候先找好工作,但是有一个网友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而现在已经到了春招了。这个网友还是211高校研究生,按理说,985和211高校的学生只要成绩不是差得离谱,找工作还是蛮容易的,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网友是在广东读的本科,因为学校很普通,所以决定努力考研去211高校读研究生。成绩出来后,他的分数只能勉强够某流211,为了圆211研究生的梦,他选择去了青海大学。青海大学其实是一所211高校,但是很少人听闻,而知道的人却嫌弃它的地理位置,以及综合实力排名。网友一直觉得青海大学虽然实力不高,但至少也是211,找工作不会太难。但是到了就业季,他去应聘广东的企业时却屡屡受阻,很多企业都拒绝了他。网友的成绩还是不错的,虽然没有特别拔尖,但是至少也是中等偏上,这样的成绩企业无法接受吗?后来,他鼓起勇气问HR,才知道原来HR以为他是二本院校毕业的,理由就是没听过这个大学!这是非常令人诧异的,网友试图跟HR解释,但是HR说在广东,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所211大学的,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招广东普通一本毕业的学生。这件事情让网友非常苦恼,不过小编认为,这虽然不合理,但是确实当下的现状。中国地大物博,大学的数量也是非常多的,很多地区的企业在招毕业生的时候,更愿意招那些很有名气,或者他们听过、了解的大学,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大学,他们可能就不那么喜欢了。除了青海大学,还有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延边大学、宁夏大学等等211大学,因为位置偏远,除了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学生愿意去就读,其他省份的学生都不是那么乐意。而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去别的省份找工作的时候,也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以上的例子可能不普遍,但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一些成绩只能上末流211的学生,如果打算去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就业,小编建议还是读这些城市的普通一本,可能会更好找工作,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