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研究报告(简版)焰钢

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研究报告(简版)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讯: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获悉,近日,中节能咨询有限公司发布了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研究报告(简版),主要从行业图谱与产业链、政策市场近况、需求端分析、供给端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五方面进行介绍。详情如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电力新闻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狂犬病

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发展报告(工程篇)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讯:前一篇为2020年修复咨询服务篇,本篇为修复工程篇,将从市场总体状况、项目类型、空间分布、从业单位及典型工程项目等方面分别进行分析。一、总体发展状况图1是我国2018-2020年工程项目数量和金额对比图。2020年全国正式启动土壤修复工程项目668个,总项目金额约为102.97亿元,覆盖全国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市、区)。与2019年相比,项目金额增长8.31%,项目数量从354个项目增加到668个项目,数量增加非常明显。近三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市场总金额总体较为稳定,近两年基本维持在一百亿元左右。 从2018-2020年项目平均金额来看,2018年和2019年修复工程项目平均金额在2700万元/个左右,2020年修复工程项目平均金额为1542万元/个,较2018年和2019年减少较为明显,平均金额减少42%以上,2020年金额较小的项目数量增多。图2是2019年和2020年各月启动的工程招标项目数量对比图。项目数量上,2020年除2月份受新冠疫情影响以外,其他各月启动数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显著。项目金额上,2020年集中在1月、10月、11月、12月等月份的金额较2019年明显增加,以生态环境管理部门为主的管理部门较多在第四季度开展招标。二、不同类型项目的对比分析表1和图3分别是2019-2020年不同用地类型的项目数量和项目金额统计表和对比图。将修复对象分为工业场地、农用地、矿山/废渣场地、水域用地(主要涉及河道周边土壤或底泥的修复)、公共管理/服务用地、其他(填埋场、道路等)等类型。从项目数量来看,2020年行业热度持续增加,除水域用地类外,各类型工程类项目数量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其中农用地类土壤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占比42.37%,超越工业场地类项目,成为年度数量最多的项目类型,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43%;工业场地类项目数量增长放缓,较2019年同期增长8.62%;公共管理/服务用地类、矿山/废渣类、其他类项目数量也有显著增加,同比增长率分别为76.82%、65.21%和151.52%。从项目金额来看,2020年除工业场地项目总金额略有减少外,其他类型项目总金额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2020年,工业场地类土壤修复工程项目仍占据行业市场的主要份额,项目金额比重最大,但较2019年同期对比,该类型项目金额占比减少18.69%。与此同时,2020年“农用地”、“水域用地”、“公关管理/服务用地”、“其他”项目金额较2019年同期均有显著增加,增长幅度均在80%以上。水域用地类项目增长幅度最大,达184.42%,其中河北省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施工”项目贡献较大,该项目金额为77811.88万元,是2020年度项目金额最大的单体修复工程项目,占年度水域用地类工程项目总项目金额的85.23%。图4和图5分别是2020年工业场地、农用地2种主要用地类型下各省(市、区)项目金额对比图。污染地块方面,江苏排名第一,工程项目金额超过了9亿元,湖南、浙江、重庆、天津等省(市)排名分别为第2-第5名,金额均在4亿元以上。五省(市)工程项目金额占全国污染地块修复类项目总金额的60.37%。农用地方面,四川排名第一,农用地治理项目金额约为1.80亿元,江西、湖北、广东等省排名分别为第2-第5名。五省农用地治理项目金额占全国农用地修复类项目总金额的57.33%。2020年四川、江西、山西等省农用地项目金额超过了工业场地项目金额,是该省份最主要的项目类型。三、项目空间分布图6是2020年30个省(市、区)工程项目金额和项目数量对比图。从项目金额来看,2020年湖南省启动的工程项目金额最高,达到11.27亿元;排在前2-6名的省份分别是河北、江苏、浙江、重庆、云南。6省项目金额较高,均在5亿元以上。从项目数量来看,江西、湖南、广西、广东、山西、江苏、云南等7省启动的项目数量较多,均大于35个,江西以75个位列第一。图7是2020年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区域启动的工程项目金额和数量对比图。2020年修复工程项目市场仍呈现重点区域集中的特点,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工程项目金额及数量上仍保持领先,成渝经济圈环境修复工程市场规模逐渐扩大,项目数量及项目金额均有显著增长。从项目金额来看,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修复工程项目总金额达51.65亿,占全国修复工程总项目金额的50%以上。其中长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经济圈等三个区域项目金额分别为21.56亿元、16.52亿元、11.34亿元,分别占全国总项目金额的20.93%、16.04%、11%。从项目数量来看,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珠三角重点区域修复工程项目总数量218个,占全国修复工程总项目数量的32.63%,其中长三角、成渝经济圈、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分别是95个、62个、39个、22个,分别占全国工程总体项目数量的14.22%、9.28%、5.84%和3.29%。从平均项目金额来看,长三角、京津冀、成渝经济圈、珠三角重点区域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为2369万元,超出全国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53.69%。其中京津冀区域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为4236万元,超出全国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的174.79%;长三角区域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为2269万元,超出全国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的47.2%。图8和图9分别是2020年根据项目金额和项目数量高低列出的10大热点城市情况。2020年全国修复工程项目总金额在1亿元以上的城市共27个,前10名城市分别是重庆、保定、长沙、杭州、苏州、天津、上海、成都、济南、红河,项目金额合计为49.18亿元,占全国项目金额的47.8%。其中保定因为启动了2020年国内最大的“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施工”项目,所以进入了名单。从项目数量来看,2020年全国修复工程项目数量在10个及以上的城市共15个,项目金额和项目数量均排名靠前的热点城市包括重庆、杭州、上海、成都。表2是2020年修复工程平均项目金额排名前10位的城市统计表。2020年全国修复工程项目平均金额为1541.47万元。从项目平均金额来看,2020年修复工程平均金额超过全国均值的城市共47个,保定、玉溪、济南、苏州、临沂、丽水、石家庄、长沙、晋中、楚雄等10个城市位于前10名。四、主要从业单位2020年全国启动的668个修复工程项目由433家单位承担。除少数单位承担项目数量超过10个以上,其他单位均不超过5个。项目承担单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修复工程公司,其中大型国企、央企在2020年承担项目显著;(2)地勘单位、水文地质大队等;(3)研究机构;(4)分析检测单位等。2020年工程项目金额较高的工程修复从业单位包括中科鼎实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与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湖南新九方科技有限公司、中节能大地(杭州)环境修复有限公司、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地益源环境修复有限公司、森特士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典型工程项目表3是2020年项目金额排名前10位的项目基本信息。2020年项目金额排名前10的项目总项目金额为28.69亿元,占全国启动工程项目的27.86%。其中,“唐河污水库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二期工程施工” 项目金额为77811.88万元,是2020年度金额最大的修复工程项目。作者及单位:孙宁、徐怒潮、张文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冯国杰、李静文、李皎熙,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杨进、李娟、尉黎,实朴检测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原标题: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发展报告(工程篇)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必不合矣

2020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讯:进入2020年以来,耗时多年的土壤详查工作已经完成,工作重点将从之前的勘察进入治理阶段,相对于前些年而言,土壤治理领域的空间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据生态环境部介绍,截至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包含79941个点位的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网,基本实现所有土壤类型、县域和主要农产品产地全覆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2020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近年来,我国土壤环境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土壤治理和修复工作被纳入了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土壤修复市场引发投资关注。相比国内其他环保行业,土壤修复发展远落后于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较早兴起、目前较为热门的行业。虽然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发展的进入期但市场发展却十分迅速。目前中国已经有超过5000万亩的耕地遭受污染,污染工业用地面积同样不在少数。粗略计算,中国土壤修复的市场规模可以轻易超过10000亿大关。土壤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土壤修复方法可按照修复手段、修复场地为标准进行分类。按照修复手段分类,大致可分为生物、物理、化学方式;按照修复场地分类,则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修复方法。2020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当前来看,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行业的起步阶段,行业投入资金占GDP比例较小,我国土壤修复行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政策频出,基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复杂性,土壤污染本身具有滞后性强、地域差别大、治理困难、周期较长等特点,此外,现有土壤治理商业模式包括污染方付费模式、受益方付费模式和财政直接出资模式,均存在污染责任人无法确认或资金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行业发展,亟需系统性的法律制度建设。2018年,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65亿元,与2017年执行数基本持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2018-2022),2018年国拨经费6.08亿元,这将促进土壤修复行业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为行业发展提供重大科技支撑。2018年土壤修复从业企业为3830家。土壤修复行业成为环保产业最受瞩目的细分行业之一。2018年土壤修复市场规模100多亿元,其中工业类污染场地修复工程仍占主要部分,合同额约70亿元,而且资金规模愈来愈集中于大项目。2019年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的第一年,土壤修复大戏已经开锣。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环保联盟、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相继发布研究报告,提出土壤修复行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行业规模将加速扩张。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等在内,土壤修复潜在总市场空间合计将超过5.2万亿元。保守估计,2019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在1571.5亿元左右。同时,如何解决资金匮乏的问题,将成为污染场地修复及再开发利用和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关键。根据国家“到2020年现有位于城镇内人口密集区域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全部启动搬迁改造”的指标,可以推测我国有待修复的工业场地存量200万亩,根据招投标现状来看,每块地修复成本从百万至千万甚至上亿不等,保守估计以每亩地20-50万元价格来估算,则场地修复市场空间将达到1万亿元。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持续升级以及修复标准的逐步细化,行业壁垒将明显提升,预计未来企业数量增速将放缓,先期进入土壤修复行业的龙头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一些在细分领域专业性强的技术企业也将脱颖而出。我国的待修复矿山污染地块在300万亩左右,保守估计以每亩地5-10万元左右价格垃圾进行估算,则矿山修复市场空间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待修复的污染耕地面积约为3.92亿亩,每亩耕地修复价格以1万元为计算,则污染耕地修复市场空间为3.92万亿。总计来看,这三类待修复土壤潜在市场空间达5.22万亿元。《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要求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2050年土壤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此后,我国陆续完善土壤修复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2020土壤修复行业前景预测我国土壤修复类型主要包括:场地、耕地和矿山,污染面积分别为2.5万块、1000万亩和8万公顷。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以场地修复为主,耕地修复将带来较大的市场增量。随着《土壤法》的落地,行业制度体系逐步规范,土壤修复项目需求有望提升,市场空间广阔。到2024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860亿元。中国土壤修复行业最为热门的是污染场地修复,由于城市范围的扩容,以前的工矿企业用地逐步变成了城镇建设用地,但工矿企业用地当年遗留的污染亟待治理,场地修复成为行业焦点。而耕地修复市场随着国家对确保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视逐步落实,也开始壮大。虽然由于“去杠杆”的推进,环保产业尤其是PPP模式,受到金融机构的冷遇,但从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看。环保行业投融资环境将很快缓和,为土壤修复市场带来巨大的产出效应。目前中国土壤污染防治修复产业的产值在环保产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不足1%,但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这一比重高达30%,这也意味着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土壤修复市场,有着超乎想象的潜力。目前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空间高达5万亿元,这样的一个巨型市场也无疑将有力地拉动下游产业的发展。原标题:2020年土壤修复政策 2020土壤修复行业现状及前景预测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数匝

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龙头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一、土壤修复行业概况随着《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实施,2019年新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政策,土壤修复行业管理及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为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规范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和修复治理等相关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主要无机污染物有镉、汞、砷、铜、铅、铬、锌、镍,超标率分别为7%、1.6%、2.7%、2.1%、1.5%、1.1%、0.9%、4.8%。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从分类型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来看,其中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与11.4%。其中耕地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最高。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二、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2019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规模为10107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中央财政安排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50亿元,比2018年增长42.9%,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专利申请量方面,据统计,2018年中国土壤修复相关专利申请量达到1565件,2019年为896件。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专利公开量方面,据统计,中国土壤修复相关专利从2010年47件增长至2019年764件。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竞争格局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三、中国土壤修复行业竞争格局分析据统计,2020年前三个月申请量排第一的是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数达58件;其次是江苏盖亚环境工程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为55件。排第三的是青岛理工大学,申请数量为50件。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趋势分析1、政策方面《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净土保卫战得到扎实推进,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有色金属矿区周边耕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环境风险依然存在,土壤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艰巨。2020年预计国家将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完善配套的法规标准体系,有效落实法律规定,加强监管工作。(1)2020年,针对场地修复全过程的监管和修复效果评估监管会更加规范化,针对修复技术的评估体系和方法将逐步完善,针对修复过程二次污染的监控和修复后土壤安全利用的标准化和跟踪监管会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标准将不断修订和完善。(2)2020年,预计国家将协调督促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抓紧推进重点工作,确保《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如期实现。2、市场方面2019年,中央修复财政资金同比增长42.9%,金额达到50亿元,有力支持了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工作。《土壤污染防治法》规定设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使用范围也包括支持设立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2020年生态环境部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相关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资金投入土壤修复领域。随着各地土壤详查的完成,工作重点将转入治理,修复项目有望加速释放。短期来看,江苏、山东、河北等地开展的化工园区整治将促进相关修复领域市场快速发展;长期来看,随着华东、西南等地详查和治理方案制定的完成,修复需求逐步明确,有望支撑今后的市场增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完成风险评估并确认需要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的地块有550多块,其中已完成风险管控或者修复的地块460多块。从短期来看,土壤修复市场仍将呈现龙头企业全国布局大项目、地方企业合作完成中小项目的局面。由于技术约束相对较少,现阶段的市场拓展能力至关重要,而企业的经验、资质、综合技术能力、资金是市场能力的重要支撑。从长期来看,土壤环境监管要求将进一步加严,龙头企业凭借优势将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具备专有技术或设备提供能力的中小型企业也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退已

2021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设规模分析(附2020年土壤治理重点事件汇总)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16-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建设资金投入86.9亿元,较上年增加12.85%。土壤修复仍然任道而重远根据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15.0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58.60万平方千米。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相比,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1.23万平方千米,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量不足1%。根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2014年数据),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1.16万平方千米,沙化土地面积为172.12万平方千米。根据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全国岩溶地区现有石漠化土地面积10.07万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底,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 为4.76等。其中,一至三等耕地面积为6.32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24%;四至六等为9.47 亿亩,占46.81%;七至十等为4.44亿亩,占 21.95%。土壤治理建设规模投入持续增长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2016-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建设资金投入86.9亿元,较上年增加12.85%。作为“十三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净土保卫战收官之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土壤环境管理、土壤环境咨询服务、修复工程实施和土壤环境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部分事件的发生对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与修复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产业大数据、产业规划、产业申报、产业园区规划、产业招商引资、IPO募投可研等解决方案。

纪念碑

土壤修复产业:万亿级市场规模,市场未被垄断,隐藏4大创业商机

目前,土壤修复龙头企业占据市场75%以上,继来者还有机会吗?-010-这绝对是一个金矿!缺口很大,而且没有霸主。土壤污染防治法就像一把大火,把土壤修复产业彻底煮沸腾了。有人说它是一座金矿,有人称它为一片蓝海,更有人推论得出它存在万亿规模的市场潜力。根据研究报告,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等在内的土壤修复总市场空间合计超过5万亿。2019年~2020年土壤修复市场迎来一轮爆发,长远来看存量市场保守预估有10万亿。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金扶持也没有断。数据显示,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数达112亿元;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执行数为65.35亿元;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数为65亿元;结合2017年的预算结转资金,2018年实际专项资金预算调整为111.65亿元。根据生命周期估算法预测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市场总额约为2297亿元,是较为激进乐观的情况;根据利用时间序列法预测“十三五”期间市场总额约为849亿元,是相对保守的情况。业内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土壤修复正处于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面临土壤修复技术不成熟,市场盈利模式尚未完善,相关标准仍然缺失等问题。但是,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持续升级以及修复标准的逐步细化,行业壁垒将明显提升。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的数据,我国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中达到30%以上。有业内人士指出:土壤综合防治领域还没形成巨头垄断,目前,国内这个行业做过5个修复项目的企业只有15家,全国的修复治理企业也不超过200家。或许,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有机会!

土壤修复市场发展趋分析 耕地修复市场需求约3.49万亿元

我国土壤污染情况严重,土壤总超标率为16.1%,以无机型为主。根据统计局2014年中国土壤污染情况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3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5%、1.9%、1.4%。目前,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在调查的690家重污染企业用地及周边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36.3%,主要涉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皮革制品、造纸、石油煤炭、化工医药、化纤橡塑、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电力等行业。调查的工业废弃地中超标点位占34.9%,工业园区中超标点位占29.4%。在调查的188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场地中,超标点位占21.3%,以无机污染为主,垃圾焚烧和填埋场有机污染严重。调查的采油区中超标点位占23.6%,矿区中超标点位占33.4%,55个污水灌溉区中有39个存在土壤污染,267条干线公路两侧的1578个土壤点位中超标点位占20.3%。随着经济现代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土壤受到污染,需要修复的土壤大幅度增加。另外,随着城市化过程的快速推进,施工场地日益增加,使得城市中污染场地修复需求非常迫切。土壤污染具有多样性、修复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不同的污染土壤往往有着不同的污染源,污染土壤所处的地质形态也可能影响土壤污染情况。土壤中污染物蒸发后会污染空气,随着水流入河流,对居民赖以生存的大气、水资源产生较大污染。耕地污染不仅造成粮食减产,更会对庄稼产生污染,威胁人体健康。随着我国“退二进三”的进行,部分位于中心区域的污染企业搬离,遗留污染土地,长期闲置不仅危害周边居民,还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伴随着“儿童血铅超标”、“镉大米”以及“常外有毒校园用地”等一系列土壤污染导致的安全事件的曝光,公众对土壤污染的担忧日益增加。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中国分类型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回顾我国近十年来的环保治理历程,2013年“大气十条”的发布具有标志性意义。2013年1月北京雾霾天气事件中PM2.5无论在在浓度、还是持续时间上都突破了历史记录,其单日小时最高浓度突破了1000μg/m3,当月的雾霾日更是长达25天,在2013年3月后的一年中,北京连续3天以上能见度小于3千米的严重雾霾污染共出现了18次。在1月的雾霾事件发生之后,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的政策密集发布,包括针对水泥、钢铁等“两高一剩”行业的污染防治技术以及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的节能减排等政策。2013年6月14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包括严控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强化节能环保指标约束,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用法律、标准“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将重污染天气纳入地方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9月《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被誉为“我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环保治理新阶段的开始。随后在2015年4月和2016年5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的相继发布,按照大气、水和土壤构建了新一轮完整的环保治理路线图。我国环保领域相关政策和法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大气十条”以及“水十条”发布后,各地“十条”陆续发布。在我国现行体制下,政策的传播主要按照自上而下的模式进行,中央发布后各地方政府响应速度决定了政策的有效执行进程。我们统计了“大气十条”以及“水十条”发布后,各个省级行政区各自的“十条”发布情况。在“大气十条”发布的当月就有6个地方政府发布了地方版的“大气十条”,在随后的6个月中,发布数量快速上升达到27个,并在2014年5月集中发布完毕,共历时8个月,地方对“大气十条”的集中高速响应也反应了当时各地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迫切。2015年5月“水十条”发布,在发布后的6个月中只有2个地方政府响应,随后在2015年11月至2012年2月这3个月中响应数量急速上升至27个,最终在2016年5月发布完毕,共历时12个月。整体来看,基于2013年大气污染的严重性与直观性,各地政府在大气政策响应上明显高于水质,但是两者总体历时都没超过一年,体现出了地方政府对环保政策的重视。伴随着各地对环保政策的快速响应,环境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高速的增长。从时间维度上来看,自2013“大气十条”发布到2014年各地方政府迅速响应后,2015年开始我国的环境污染治理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保持了高速的增长,2015至2017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3.89%、45.19%及25.30%,远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名义同比,三年分别为9.80%、7.90%和7.00%。分类别来看,大气污染治理率先发力,2015年同比增速为30.93%,而在“大气十条”考核的前一年2016年同比增速达到了72.93%,2017年同比为5.80%,至此大气治理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水十条”发布较“大气十条”晚两年,同时考核期为2020年,目前来看仍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速,2015年至2017年同比增长分别为41.63%、44.04%和27.72%。2018年虽然有所回落,但在“河长制”治水工作的强力推进下,但仍旧保持20.56%的增速。2018年发布《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2018年8月,《土壤污染防治法》出台,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环保监管加强的压力下,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拉开大幕。同时,从每年的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拨付情况来看,2019年预算额经历两年下降后实现扭转,同比大幅增长42.9%至50亿元,且土壤修复资金占污染防治资金(大气、水、土壤)的比重也由2018年的7.95%增长至2019年的8.33%。2019年预算额中云南、湖南、贵州、广西、广东等省市占比较高。2016-2019年土壤污染防治中央专项资金预算拨付额及预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1-2018年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规模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2-2018年上市公司大气污染治理营收同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5-2018年水污染治理营收同比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8年8月3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将从2019年1月1日开始执行。作为我国首次制定的规范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解决了防治工作上存留的一些问题。法案落实了土壤污染防治的政府责任,明确了污染的责任主体,建立了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制定,建立了防治基金制度。法案在明确责任主体以及将治理效果与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进行挂钩的情况下,同时提出通过建立防治基金解决历史存量污染地块治理问题。此外,在财政部2019年3月5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为支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资金安排50亿元,增长42.9%。从“政策+财政”层面进一步推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推进,促进相关市场的释放。鉴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未来的土壤污染状态调查、监测体系建设以及土壤污染治理设备和技术的投入等将是长期的工作,市场空间的释放也是持续的。目前土壤修复的主要类型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以及矿山修复,2018年初中国环联对多方信息进行统计后,预计我国土壤修复潜在的市场空间约为52200亿元,“十三五”期间可释放约4760亿元,其中场地修复的市场空间将占到一半以上。因为场地修复来自于工业用地的经济效应,场地的修复能得到资本的认可从而启动和治理都会相对顺利,所以会是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主流应用场景。近两年由于钢铁、化工化纤、造纸、医药、金属制品等工业企业去产能,工厂搬迁等因素,诸多地块需要进行治理,按照中国环联研究院的数据,统计场地待修复的面积大约200万亩,按照一亩的土壤修复成本20-50万元/亩进行计算,潜在市场需求在4千亿-1万亿,未来将在较长时间内逐步释放。耕地修复市场需要政府主导,对修复的结果要求存在差异,按照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18亿亩耕地,超标率19.4%计算,待修复的面积为3.492亿亩,按照每亩地1万元的成本计算,市场需求在3.49万亿元。在治理过程中对药剂的添加处理后是否还适用于种植农作物需要进一步认定,或退耕还林等。“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测算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通过对美国土壤修复产业进行分析,80年代以来,土壤修复的超级基金官方预算金额和占EPA的年度预算比例经历了快速上升期、回落期、平稳期。自超级基金设立以来,进入80年代,超级基金的预算金额进入明显的上升期,由81年的0.4亿美金,上升到87年的11.14亿美金,再到92年的16.31亿美金,我们把这段时间成为快速上升期,随时基金预算投入的加大,占EPA年度预算的比例也由1.33%提升到24.46%,资金投入占比大幅提升,在资金投入不断加大的阶段,土壤修复地块数量快速增加,调出NPL的数量也在增加,进入90年代,随着大批量的地块被治理,资金投入有所回落,进入21世纪,美国的土壤修复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总体稳定。反观国内,根据江苏(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土盟数据库和《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从2007年到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从2.05亿元上升到21.28亿元,处于订单量快速释放的上升阶段。随着土十条的发布以及土壤污染防止规划的出台,目前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的投入仍处于快速上升期,未来的订单和行业空间广阔。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汝奚恶死

环保行业深度报告:修复市场空间广阔,生态改善需求强烈

修复市场空间广阔 生态改善需求强烈“十九大”报告首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一词,将“建设美丽中国”再次推向了风口,改善生态环境的地位再次凸显,生态修复市场空间广阔。所谓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恢复生态系统原本的面貌。从生态污染的对象上来看,生态修复主要是体现在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等方面,主要包括河流生态修复、湖泊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场地修复、矿山修复、耕地修复、草原生态修复等。环境治理正在由“末端治理”向“生态修复”的方向转变。过去的环境治理更关注“末端治理”,因此治理重点主要在“显性”污染物,如污水、垃圾等。但是,“末端治理”往往不能“治本”,不能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治理效果有限。近些年,随着对“治理效果”的关注度提升,生态修复逐渐兴起,环境治理开始重点关注整个区域性的生态环境修复(如流域治理)、关注过去常常被忽视的“隐性”污染物(如土壤修复)。百度搜索“乐晴智库”,获得更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水环境修复 扬帆正当时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不容乐观。根据《2016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地表水1940个评价、考核、排名断面(点位)中,I类、II类、III类、IV类、V类和劣V类分别占2.4%、37.5%、27.9%、16.8%、6.9%和8.6%,IV类、V类和劣V合计占比32.3%。6124个地下水水质监测点中,水质为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和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1%、25.4%、4.4%、45.4%和14.7%,较差级和极差级合计占比60.1%。1. 生态修复是控制水环境污染的根本水环境修复是指对水体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水体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水体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水体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水体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2. 3万亿水环境修复市场逐渐释放广义的水环境修复概念应该包括水环境的控污截流、生态修复、景观改造、底泥疏浚、引水工程等全方位的修复措施。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在2017(第十五届)水业战略论坛表示,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基于重点领域工程任务量的测算方法,依据投资单价和工程任务量初步估算,预计完成“水十条”的全社会投资大概是4.6万亿元。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模拟得出“水十条”通过加大治污投资将带动环保产业产出增长约1.9万亿元。根据E20研究院的研究表明:2017-2018年水环境综合修复治理市场超2万亿,其中,控污截流1-1.1亿元,生态景观4000-5000亿元,水质改善2000-3000亿元,运维市场400亿元。土壤修复 下一个风口土壤污染状况明晰,需求迫切。2014年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首次将土壤污染状况明确地展现在公众面前,也开启了土壤污染详查和修复的征程。《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从污染土地类型看,耕地污染最为严重,土壤点位超标率远高于其他类型用地,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或将释放千亿市场空间修复市场潜在空间超7万亿,“十三五”实际投资额近1700亿元,足够支撑行业高速发展。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信息,我国目前待修复工业污染场地有30-50万块,按照约300万元/块的修复价格,仅场地修复的市场空间就将达到1.5万亿元。除此之外还有220万公顷的矿山污染地块和3.93亿亩的污染耕地,若要完成目前全部污染地块的修复,则土壤修复行业总的市场空间将超过7万亿元。我们认为,7万亿的潜在市场空间只是一个远期愿景,实际上土壤修复的投资额或许远达不到上述预期。参与起草“土十条”的中国环科院研究员谷庆宝曾表示,根据‘土十条’的要求,国家将投入的资金在4500亿左右,其中包括监测、评估、风险防控和治理试点的投入。我们参考中国产业信息网对“十三五”期间各类污染场地修复比例的预测并进行调整,计算得出“十三五”期间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空间约1697亿元。虽然与7.24万亿的潜在市场空间相比规模较小,但仍足够支撑行业近期的高速发展。草原、湿地修复 方兴未艾草原生态压力依旧。根据《2016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某一区域各主要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与其所占面积比重的加权平均值)达到了54.6%,较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10亿吨,全国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为破坏等方面的原因,巩固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的压力仍然较大。一方面,在一些草原牧区,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仍很突出;另一方面,植被已经得到恢复的草原生态系统仍很脆弱。因此,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的任务依旧艰巨。根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到2020年,草原覆盖率要提高到56%,将促进市场订单有效释放。国家湿地投入持续攀升近年来,在自然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共同影响下,我国湿地保护形势严峻。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根据《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预算总投入分别为90.04、129.87和176.81亿元,“十三五”期间相比“十二五”增长36.14%,呈现稳步提高态势。生态修复行业 水环境修复占主体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水环境修复占主体。目前,生态修复行业(水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草场修复及其他)中小公司较多,大部分从事水环境修复相关业务。近年来,随着土壤修复的迅速兴起,土壤修复类公司数量也出现了快速增长,部分原本只涉及水环境修复的公司开始布局土壤修复,形成“水土共治”的业务模式。此外,还有少数公司专注于草原和湿地的生态修复,例如蒙草生态和东珠景观。以广义生态修复的角度衡量,A股约有38家上市公司从事(或规划从事)生态修复类业务。大部分从事单一类别生态修复,涉及两种类别及以上的公司仅有5家,除绿茵生态涵盖“水环境、土壤、湿地”三类修复业务外,其余4家均从事水环境修复和土壤修复两类业务。另外33家公司中,从事水环境修复的公司最多,达27家,大部分为传统水务或水处理公司,同时包含8家传统园林公司。从事土壤修复的公司有4家,分别为传统水处理、固废、监测、大气等环保公司转型而来。目前生态修复类公司普遍偏小,行业集中度较低、资金需求大、区域性特征明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业务领域较为单一,公司规模普遍偏小我国生态修复行业起步较晚,修复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大部分修复公司的业务领域比较单一,比如专注于流域治理等水环境修复或矿山修复、耕地修复等特定类型的土壤修复。目前,同时进行水环境修复与土壤修复的公司不多。同时,修复公司规模普遍偏小,即使是上市公司,市值也普遍低于200亿元。我们对38家上市生态修复类公司2016年的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其中,营业收入大于50亿的公司只有3家,占比7.89%;1/3的公司营收在10亿-20亿之间;31.58%的公司营收不足10亿元。资金密集型行业生态修复项目需要企业垫付资金,单项要素修复、主体工程施工、养护管理等均会占用较多的营运资金,大型项目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环境修复(尤其是水环境修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受到生物节律和气候气温的影响,项目一般不在盛夏和立秋以后开工,如华东、华南、西南地区的最佳开工时间是每年2-4月,中部、华北、西北地区为4-6月。区域性特征明显生态修复行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分布,财政支持密切相关。经济发达、水资源分布较多的东部地区有更多的生态修复需求。我们将前述38家A股上市公司的办公地址进行了统计,发现有68%的公司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公司数量最多,生态修复行业最为发达。水环境修复格局分散,土壤修复集中度趋于下降水环境修复主要涉及到污水处理、流域治理、园林等三个细分领域。目前上述三个领域竞争均较为分散。污水处理:行业较分散,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北控水务占比约为7%,CR10约为15%;流域治理:建筑、环保、园林均参与,联合中标成常态,目前处于跑马圈地阶段,竞争格局尚未形成;园林:行业整体较分散,但地域特征明显,存在区域性龙头。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2016年前五大公司斩获了行业70%-80%的订单,但随着修复需求和业内公司数量的提高,市场集中度将很难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一定程度的下降不可避免,但优势企业仍将有能力斩获大部分订单。获取本文完整报告请百度搜索“乐晴智库”。

哈哈笑

土壤修复迎大爆发:政策加持、万亿级规模、隐藏4大创业商机

【能源人都在看,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北极星环境修复网讯:目前,土壤修复龙头企业占据市场75%以上,新来者还有机会吗? 1这绝对是一个金矿!缺口很大,而且没有霸主。土壤污染防治法就像一把大火,把土壤修复产业彻底煮沸腾了。有人说它是一座金矿,有人称它为一片蓝海,更有人推论得出它存在万亿规模的市场潜力。根据研究报告,包括场地修复、耕地修复、矿山修复等在内的土壤修复总市场空间合计超过5万亿。2019年~2020年土壤修复市场迎来一轮爆发,长远来看存量市场保守预估有10万亿。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资金扶持也没有断。数据显示,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数达112亿元;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执行数为65.35亿元;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数为65亿元;结合2017年的预算结转资金,2018年实际专项资金预算调整为111.65亿元。根据生命周期估算法预测在整个“十三五”期间市场总额约为2297亿元,是较为激进乐观的情况;根据利用时间序列法预测“十三五”期间市场总额约为849亿元,是相对保守的情况。业内分析认为,当前,我国土壤修复正处于产业成长的起步阶段,面临土壤修复技术不成熟,市场盈利模式尚未完善,相关标准仍然缺失等问题。但是,未来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技术的持续升级以及修复标准的逐步细化,行业壁垒将明显提升。另外,根据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的数据,我国的土壤污染修复产业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而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中达到30%以上。有业内人士指出:土壤综合防治领域还没形成巨头垄断,目前,国内这个行业做过5个修复项目的企业只有15家,全国的修复治理企业也不超过200家。或许,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有机会! 2除了市场空间是蓝海之外,国家给予的政策也非常诱人。2016 年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正式发布,“十三五”期间,伴随着“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 法》的出台以及相关实施细则的逐步落实,土壤修复行业空缺已久的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将有效建立,长期处于被忽视状态的土壤修复需求将开始逐步释放。另外,2018、2019年国家相继出台了《工矿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20180801施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农用地土壤污染责任人认定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等管理办法,《农用地/建设用地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系列标准(试行)》等管控标准,土壤修复行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同时,中央财政在2019年加强了对土壤污染防治专项的支持,土壤污染防治资金规模达50亿元,同比增长42.9%。2020年2月,财政部印发《土壤污染防治基金管理办法》,该办法指出,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任务重、具备条件的省设立基金,积极探索基金管理的有效模式和回报机制。中央财政通过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对本办法出台后一年内建立基金的省予以适当支持。随着,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土壤综合防治、土壤修复产业将会迎来大爆发,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创业机会。 3我们看到生鲜领域也存在万亿级市场,其赛道也出现在电商平台、社区零售、连锁店领域出现了大量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者。无独有偶!!!土壤修复也是如此。在土壤综合防治和土壤修复领域也逐渐出现生物肥料、专业装备、教育培训、2B服务公司等。下面,农业行业观察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土壤修复领域隐藏着那些创业赛道和商机呢。01、微生物肥料根据科普,土壤污染主要可以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等;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等。同时,微生物肥料修复土壤的基本原理是在适当的条件(水分、温度、pH值等)下,肥料中的微生物菌群与土壤中原有的有益微生物共同形成优势菌群,促进土壤生态系统中碳、氮、氧等元素的良性循环,从而修复土壤生态环境系统,使生态系统达到新的稳定的平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施卫明告诉农业行业观察,“减肥增效”中微生物肥料以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受到种植户的欢迎,微生物肥料也得以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微生物企业有1200多家,微生物肥料已经成为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以秸秆腐熟剂、生物有机肥为代表的微生物产品在农业上广泛运用,为土壤生态修复立下汗马功劳。目前,全国微生物肥料年产突破1000万吨,应用土地面积超亿亩。02、专业装备针对污染场地的修复,成熟的技术和设备,是土壤修复产业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土壤修复技术和装备是相关环保企业最先应用的市场和竞争领域。但是,成套引进国外现成技术和设备,不但费用昂贵,也严重受到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制约,并且在中国缺乏适宜性。同时,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和修复设备研发,成为环保企业最有竞争力的核心内容。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竞争中,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针对这个现状,环保企业自主研发出适合国情的环保设备,在巨大的土壤修复市场才有足够的应用和竞争力。有数据分析,我国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来,目前规模还不大,2016市场规模100个亿左右,相信未来几年,每年都会成倍增长。土壤修复设备市场需求量是非常巨大的,20%以上的份额是给设备厂家的,市场占有率也会提高。03、土壤修复人才培训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重视力度节节攀升,环保产业一直是朝阳产业,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也收到企业青睐。招聘职位统计数据显示,土壤修复工程师、环保工程师、生态治理/规划工程师的需求上涨显著,成为热招职位,同比涨幅分别为14%、13%、12.3%。同时,土壤修复设备的需求也在增加,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但是,土壤修复领域缺少专业人才,尤其具有经验和人才。毕竟,土壤修复技术含量高,难度大,因此在政策加持的同时,更需要行业的自我升级。另外还有一点,我国目前仍缺乏技术突出的实力型修复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行业的发展。因此,除了大学教育之外,技能培训也将会成为土壤修复产业的机会。04、产业服务公司除了微生物肥、专业装备等以产品为主的公司之外,土壤修复领域还存在以技术咨询、土壤调查、技术检测、工程承包、技术研发为一体的企业服务公司,这些专业成为土壤修复公司的智囊团,并且服务整个土壤修复产业链。随着资本的进入,土壤修复2B市场也将会成为农业创业的重要赛道。4土壤修复领域,大有可为!然而多位专家告诉农业行业观察,土壤修复的蛋糕虽大但不能盲目乐观,受制于技术、资金、商业模式等多重壁垒,土壤修复产业想在短时间内做大并不现实。同时,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产值占环保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0.5%,而其中仅有7.1%的比重用于修复耕地。其实,土壤修复产业仍任重道远。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北极星环保网,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能源信息平台联系电话: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北京热

我国土壤修复市场空间过万亿,工业场地修复盈利模式及前景被看好

一、全国土壤修复市场潜力高达万亿规模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我国现有耕地中,有相当数量耕地受到中度、重度污染,土壤点位超标率接近20%,大多不宜耕种。根据中国环联估算的数据,耕地修复潜在市场5.9万亿,场地修复、矿山修复加起来约1万亿。二、中央土壤防治专项资金累计拨付361亿元与脱硫脱硝有电价补贴、污水处理有污水处理费不同,土壤修复没有稳定收费机制。从重金属污染治理再到土壤防治专项资金,中央累计拨付了361亿元(截止2019年);从18年项目业主看,政府、城投等项目占一半以上。图表1:2010-2019年中央土壤防治专项资金规模(亿元)资料来源:生态环境部、韦伯咨询整理三、工业场地修复资金来源多,盈利模式明确从细分类别看,耕地污染和矿山污染修复的项目收益比较低,绝大部分项目需要政府付费。工业场地项目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土地价格较高,开发商和政府愿意进行修复再开发。工业场地修复资源来源包括政府付费、开发商付费、污染企业付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收益主要是土地出让或运营。根据相关资料,工业场地修复成本20-50万/亩;不管社会资本还是政府资金投入,都希望能够获得一定收益,土地出让是较好的盈利模式。一般来说,修复支出仅占出让金不到20%。图表2:工业场地土壤修复资金来源主体资料来源:韦伯咨询整理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过往土壤修复不同模式的典型案例如下简述:1、修复+地产开发模式:北京市红狮涂料厂土壤修复项目出资方万科集团通过招标方式拿到的原红狮涂料厂地块上的限价房项目,并将14万立方米的污染土壤治理项目发包给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最终通过售卖楼盘实现盈利。2、政府购买+土地出让模式:武汉市原武汉药用玻璃厂污染场地项目政府出资接盘的原因是2003年收储该块毒地前未做环评,并在2006年出让给三江航天并导致工人中毒事件,2010年毒地被退回。土壤修复共耗时3年、投入2.8亿元,加上1.2亿元的赔偿款修复成本合计4亿元,其中中央预算拨款0.56亿元。但2014年解毒地块拍价达14.4亿元,远超于土壤修复成本。3、PPP模式:岳塘模式”2011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中,明确将竹埠港作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七大重点区域之一,随后竹埠港内的28家化工企业已全部关停。2015年8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湘潭岳塘竹埠港地区为全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单位。竹埠港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的资金来源包括规模达4亿元的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国家重金属污染治理一期项目的环保资金1亿元等。四、城市工业场地修复项目金额遥遥领先2019年,城市工业场地修复项目依然是主流,共计153个,在总数中占比63.75%;重金属污染修复项目37个,排名第二;非正规填埋场修复项目17个,排名第三;农用地修复项目15个,排名第四;石油石化和应急处置修复项目分列五、六名;在合同额方面,城市工业场地修复也遥遥领先。图表3:2019年全国不同类型土壤修复项目数量及合同金额分布(个,亿元)资料来源: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招标网、韦伯咨询整理更多关于土壤修复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请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2020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