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加倍考研网!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天津
微信二维码
在线客服 40004-98986
推荐适合你的在职研究生专业及院校
必须赞!湘潭大学刘平乐教授团队连续在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顺其俗者

必须赞!湘潭大学刘平乐教授团队连续在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校化工学院刘平乐教授团队先后在《应用催化B》(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催化学报》(Journal of Catalysis)、《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今年1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催化领域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了2篇论文。“氮掺杂碳纳米管无金属加氢催化剂高效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s as a highly active metal-free catalyst for nitrobenzene hydrogenation)”发表在《应用催化B》(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4.229),第一作者是熊伟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通过杂原子改性得到碳纳米管非金属催化剂,因不含金属组分但却拥有媲美金属的加氢催化性能,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环保价值。“疏水改性核壳MOFs纳米反应器中肉桂醛转移加氢制备肉桂醇:金属-N键作为活性位点的识别(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to cinnamyl alcohol in 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core–shell MOFs nanoreact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rmed metal–N as the structure of an active site”)在《催化学报》(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7.723)上发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崔海帅,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熊伟副教授。该研究成果与现有催化剂相比,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使用碱性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的制备肉桂醇,符合绿色催化的原则。今年4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化学类顶级期刊《绿色化学》(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9.405 )上发表题为“萘一步催化胺化高收率制备萘胺(One-step catalytic amination of naphthalene to naphthylamine with exceptional yield)”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是郝芳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首次采用钒基催化剂,将萘通过一步反应成功合成萘胺。相比传统的硝化还原方法,该一步法在极大简化工艺步骤的同时将催化剂的成本大大降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今年5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8.69)上发表题为“选择性Cl修饰赤铁矿纳米晶面用于高效催化氧化环己烷:新形成的Cl-O活性位点的识别(Selective Cl-decoration on Nanocrystal Facets of Hematite for High-efficiency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w Formed Cl-O as Active Sites)”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吴生焘,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王聪慧博士。该研究通过对纳米晶体表界面上合理的原子调控,从原子尺度上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发现赤铁矿各晶面经卤素原子Cl修饰后能同时提高环己烷转化率和KA油的选择性,并通过DFT计算对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进行了识别,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团队合影)刘平乐教授团队成员由3名副教授(熊绍锋、郝芳、熊伟)、2名博士(王聪慧、吕扬)、36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工程、化工新产品与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等,其成员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等。近年来,团队与挪威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荷兰屯特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已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类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完成企业横向技术开发和转让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湘潭大学新媒体中心】【来源:湘潭大学】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留下我

青年科学家、教授齐参与 4支顶尖AI队伍入围“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

全球超过40支队伍报名,17支队伍、108名队员进入初赛,最终角逐出4支科技组队伍,在云南高原挑战“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草莓种植决赛。6月24日,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和专家评审后,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初赛结果出炉,在参与初赛的17支科技组队伍中,共有4支年轻队伍脱颖而出,分别是AiCU队、智多莓队、NJAI.莓队、CyberFarmer·HortiGraph队。此次大赛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共同发起,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在接下来4个月的决赛中,这4支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青年科学家队伍,将利用植物生长模型、机器学习算法等,与4支全国顶尖农人队伍同台较量,切磋出最适宜高原草莓种植的解决方案。“让农户与科学家一起来应对挑战,创造出新的技术,形成一系列高效、节约成本并能时间作用的技术模式,可以带来更广大的市场,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帮助大小农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代理驻华代表欧敏行表示,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粮食系统转型至关重要,相信参赛者所提供的建设性的提案,将会进一步的促进中国智慧农业发展。17进4激烈角逐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启动招募后,共收到超过40支队伍报名,经过详细沟通及筛选,最终共有17支符合要求的高水平队伍进入初赛。▲6月15日~6月16日期间,初赛答辩以远程视频会议形式举行,17支队伍面向全球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讲述成团背景及技术方案。穆功摄6月15日~6月16日,参赛队伍以远程视频形式参与初赛答辩,并在提交了技术方案及细节陈述后,8位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评审团,从背景分、技术分、综合分三个维度,进行审定并打分。最终,共有4支队伍进入决赛,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迎战顶尖农人队伍。其中,AiCU队由7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屯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组成,分别负责作物模型、植物生理、电子工程、AI及机器学习等不同比赛模块,其曾在第二届国际智慧温室挑战赛中获得亚军。智多莓队则是一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混编强队,由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科院的专家组成,队内有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牵头此次大赛的AI组、产品组、园艺组。NJAI.莓队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的学者牵头,挑选了江苏省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工程师组队参赛,队内拥有3名博士、5名硕士,覆盖农业工程学、农业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学等众多学科。此外,HortiGraph队与CyberFarmer队在初赛中取得了并列第四的成绩,经两队沟通后联合参加决赛,成为本次竞赛中的“最强联队”。队内共有15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在人工智能及作物栽培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6月16日初赛答辩中,“我说的都队”队长石奡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硕士)在自家地头,向评委们陈述技术方案。穆功 摄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表示,此次大赛在行业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农业公司的众多参与者,其中覆盖了来自人工智能、算法、园艺、机械工程等多领域青年学者。“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集人工智能、农业种植等多学科交叉的竞赛平台,将顶尖数字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落地应用。”龚元石说。120天同台竞技为更科学、公正评估科技组队伍的成果,还将有4支全国顶尖农人组成的传统组参赛,进行对照种植竞赛。传统组4支队伍分别来自江苏句容、辽宁丹东、安徽长丰等中国草莓十强县,分别为: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牵头的“纪荣喜劳模工作队”,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牵头的“圣野浆果富民队”,安徽“草莓皇后”沈海燕牵头的“艳九天队”,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李雪牵头的“神农小队”。与传统组利用园艺、经验种植的方法不同,此次科技组选手在初赛中已展现出顶尖的算法和策略。▲位于云南富民县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的比赛基地中,具备标准自动化环境控制系统的独立温室已投入使用。穆功摄AiCU队队长叶早介绍,此次竞赛中,队伍将在收集植物生长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短期决策+机器学习辅助的长期策略的双层控制算法架构来实现节能增产。来自云南本土的智多莓队队长程飚则表示,队伍将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起依赖作物参数的产量预测模型。同时,在传统种植端将优化草莓种植SOP(标准作业程序),通过模型和算法实现种植的仿真、预测、干预。“我们云南本土批发市场上,草莓的价格大约仅有华东市场的1/3,这其中虽然有物流的原因,但更多症结是在种植出的草莓商品化率不高。”程飚说,希望通过这次竞赛,能够取得一些突破性成绩,为云南草莓行业发展提供参考。▲比赛基地中,前期的高原草莓培育实验已进入尾声。穆功摄在接下来的4个多月时间中,进入决赛的4支队伍、41位青年科学家,将在指定的无差别温室内,利用IoT设备、摄像头、环境控制系统等,获取作物生长、水肥、气候等数据,并加入相应的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远程培育草莓,最终达到优秀的品质、产量,以及高效的投入产出比。“通过这次竞赛,找出优秀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赵春江认为,下一步要把“最好的解决方案”变成实质性应用,把科技要素、经济要素、金融要素进行整合,进一步推动国内包括全球范围内智慧农业的发展。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此次参与初赛的17支队伍,都展现出了高超技术方案和深厚学养,接下来拼多多将联合更多优秀队伍和机构,探索数字农业科技的产、销一体化应用,“让小农户承担得起新技术并从中受益,是整个行业的理想,希望通过青年科学家的努力早日实现,做到让农业酷、农民富。”

渑池会

别着急喷!“疫情归国留学生可入职高职高专”,你真的读懂了吗?

今天早上睁开眼睛留学生话题又窜上了微博热搜第一!话题下的评论也是瞬间炸开了网友A:耶鲁直升蓝翔!网友B:做不成banker回国做baker~网友C:愿你留学半生,归来仍是大专...当然,也有跑偏的...但是,各位小伙伴先别被营销号带节奏,让我们来进行一波小小的分析:“因疫情归国留学生”大多数的留学生一看到这个标题,都想“啊~这,这不是我吗?”。不论是常春藤、Top100还是社区大学;不论是去往美国的、去往英国的还是去往澳加的;不论是本科学、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反正只要是回了国的好像都被这个标题所囊括了。实际上提案所针对的是“未完成学业、回国、且不再前往留学”的那批本科留学生。VEER图库 https://www.veer.com/photo/ “可入学高职高专”“可”的意思之一是"许可";“可”另外还有“能够、可以”的意思。表示这是一种出路,一种可能,并不是MIT回国就要被强行塞进蓝翔。而且留学生人数这么庞大,肯定有需要通过这个政策上大专的回国留学生。如果把这条政策大肆以偏见解读,可能会导致需要这项政策的人无路可走。这条提议为什么能触动那么多人的神经?全都是因为标题党啊!人家原标题明明是:“倪闽景建议:妥善解决境外高校留学生转学回国问题"结果呢?硬生生别扭曲成一种 “藤校的硕士、博士回来读大专”的错觉。未知全貌,不予置评。还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要听风就是雨哦。大家都知道留学生们是很辛苦的,想要申请到一所好学校,硬成绩和软实力一个都不能少,好不容易拿到offer,各种考试亚历山大,毕业也是难事。总之,留学生的苦,只有自己知道...VEER图库 https://www.veer.com/photo/如果你也在为进入世界名校而努力,新姐为你推荐这些国家TOP名校的绿色通道——国际预科!入学要求低于名校直录!毕业即可直升世界名校!还能和高考一起准备两不耽误!快和新姐一起来看看哪些学校有这么人性化的设计吧!爱尔兰VEER图库 https://www.veer.com/photo/爱尔兰是目前欧盟唯一一个英语国家,首都都柏林是欧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有无数银行,投行,投资公司的欧洲总部驻扎于此,更有欧洲硅谷的称号。爱尔兰最负盛名的两所大学,都柏林大学以及圣三一大学均有开设本科预科,绝对是高考后最好的选择之一。☆都柏林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185☆圣三一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108荷兰VEER图库 https://www.veer.com/photo/荷兰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本土面积虽小,却有大大的能量,孕育诞生了著名的飞利浦,联合利华,皇家壳牌等世界五百强企业,自建国到现在一共培养了2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阿姆斯特丹大学,鹿特丹大学,屯特大学均开设了不同方向的预科。☆阿姆斯特丹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64☆鹿特丹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183☆屯特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186瑞典VEER图库 https://www.veer.com/photo/瑞典——诺贝尔奖的故乡,教育质量名列世界前茅,高教学质量被众多留学生认可。作为瑞典最好的一所大学——隆德大学设立了本科预科,分别是物理,数学方向,最重要的是对高考成绩没有要求。☆隆德大学:2020 QS世界大学排名92只要不把自己的心灵束缚,理想遍能借助梦的翅膀展翅飞翔

迷离劫

青年科学家、教授齐参与,4支顶尖AI队伍入围“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

全球超过40支队伍报名,17支队伍、108名队员进入初赛,最终角逐出4支科技组队伍,在云南高原挑战“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草莓种植决赛。6月24日,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和专家评审后,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初赛结果出炉,在参与初赛的17支科技组队伍中,共有4支年轻队伍脱颖而出,分别是AiCU队、智多莓队、NJAI.莓队、CyberFarmer·HortiGraph队。此次大赛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共同发起,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在接下来4个月的决赛中,这4支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青年科学家队伍,将利用植物生长模型、机器学习算法等,与4支全国顶尖农人队伍同台较量,切磋出最适宜高原草莓种植的解决方案。“让农户与科学家一起来应对挑战,创造出新的技术,形成一系列高效、节约成本并能时间作用的技术模式,可以带来更广大的市场,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帮助大小农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代理驻华代表欧敏行表示,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粮食系统转型至关重要,相信参赛者所提供的建设性的提案,将会进一步的促进中国智慧农业发展。17进4激烈角逐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启动招募后,共收到超过40支队伍报名,经过详细沟通及筛选,最终共有17支符合要求的高水平队伍进入初赛。6月15日~6月16日,参赛队伍以远程视频形式参与初赛答辩,并在提交了技术方案及细节陈述后,8位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评审团,从背景分、技术分、综合分三个维度,进行审定并打分。最终,共有4支队伍进入决赛,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迎战顶尖农人队伍。其中,AiCU队由7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屯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组成,分别负责作物模型、植物生理、电子工程、AI及机器学习等不同比赛模块,其曾在第二届国际智慧温室挑战赛中获得亚军。智多莓队则是一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混编强队,由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科院的专家组成,队内有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牵头此次大赛的AI组、产品组、园艺组。 NJAI.莓队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的学者牵头,挑选了江苏省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工程师组队参赛,队内拥有3名博士、5名硕士,覆盖农业工程学、农业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学等众多学科。此外,HortiGraph队与CyberFarmer队在初赛中取得了并列第四的成绩,经两队沟通后联合参加决赛,成为本次竞赛中的“最强联队”。队内共有15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在人工智能及作物栽培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表示,此次大赛在行业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农业公司的众多参与者,其中覆盖了来自人工智能、算法、园艺、机械工程等多领域青年学者。“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集人工智能、农业种植等多学科交叉的竞赛平台,将顶尖数字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落地应用。”龚元石说。120天同台竞技为更科学、公正评估科技组队伍的成果,还将有4支全国顶尖农人组成的传统组参赛,进行对照种植竞赛。传统组4支队伍分别来自江苏句容、辽宁丹东、安徽长丰等中国草莓十强县,分别为: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牵头的“纪荣喜劳模工作队”,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牵头的“圣野浆果富民队”,安徽“草莓皇后”沈海燕牵头的“艳九天队”,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李雪牵头的“神农小队”。与传统组利用园艺、经验种植的方法不同,此次科技组选手在初赛中已展现出顶尖的算法和策略。AiCU队队长叶早介绍,此次竞赛中,队伍将在收集植物生长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短期决策+机器学习辅助的长期策略的双层控制算法架构来实现节能增产。来自云南本土的智多莓队队长程飚则表示,队伍将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起依赖作物参数的产量预测模型。同时,在传统种植端将优化草莓种植SOP(标准作业程序),通过模型和算法实现种植的仿真、预测、干预。“我们云南本土批发市场上,草莓的价格大约仅有华东市场的1/3,这其中虽然有物流的原因,但更多症结是在种植出的草莓商品化率不高。”程飚说,希望通过这次竞赛,能够取得一些突破性成绩,为云南草莓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在接下来的4个多月时间中,进入决赛的4支队伍、41位青年科学家,将在指定的无差别温室内,利用IoT设备、摄像头、环境控制系统等,获取作物生长、水肥、气候等数据,并加入相应的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远程培育草莓,最终达到优秀的品质、产量,以及高效的投入产出比。“通过这次竞赛,找出优秀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赵春江认为,下一步要把“最好的解决方案”变成实质性应用,把科技要素、经济要素、金融要素进行整合,进一步推动国内包括全球范围内智慧农业的发展。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此次参与初赛的17支队伍,都展现出了高超技术方案和深厚学养,接下来拼多多将联合更多优秀队伍和机构,探索数字农业科技的产、销一体化应用,“让小农户承担的起新技术并从中受益,是整个行业的理想,希望通过青年科学家的努力早日实现,做到让农业酷、农民富。”

精武魂

4支顶尖AI队伍入围“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决赛

中新网6月28日电全球超过40支队伍报名,17支队伍、108名队员进入初赛,最终角逐出4支科技组队伍,在云南高原挑战“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草莓种植决赛。6月24日,经过为期一周的激烈角逐和专家评审后,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初赛结果出炉,在参与初赛的17支科技组队伍中,共有4支年轻队伍脱颖而出,分别是AiCU队、智多莓队、NJAI。莓队、CyberFarmerHortiGraph队。此次大赛由中国农业大学和拼多多共同发起,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技术指导下进行。在接下来4个月的决赛中,这4支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青年科学家队伍,将利用植物生长模型、机器学习算法等,与4支全国顶尖农人队伍同台较量,切磋出最适宜高原草莓种植的解决方案。“让农户与科学家一起来应对挑战,创造出新的技术,形成一系列高效、节约成本并能时间作用的技术模式,可以带来更广大的市场,进一步发展智慧农业,帮助大小农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代理驻华代表欧敏行表示,技术的不断创新对于粮食系统转型至关重要,相信参赛者所提供的建设性的提案,将会进一步的促进中国智慧农业发展。17进4激烈角逐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启动招募后,共收到超过40支队伍报名,经过详细沟通及筛选,最终共有17支符合要求的高水平队伍进入初赛。图1:6月15日~6月16日期间,初赛答辩以远程视频会议形式举行,17支队伍面向全球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讲述成团背景及技术方案。6月15日~6月16日,参赛队伍以远程视频形式参与初赛答辩,并在提交了技术方案及细节陈述后,8位来自全球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组成评审团,从背景分、技术分、综合分三个维度,进行审定并打分。最终,共有4支队伍进入决赛,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迎战顶尖农人队伍。图2其中,AiCU队由7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屯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组成,分别负责作物模型、植物生理、电子工程、AI及机器学习等不同比赛模块,其曾在第二届国际智慧温室挑战赛中获得亚军。智多莓队则是一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混编强队,由11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科院的专家组成,队内有三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分别牵头此次大赛的AI组、产品组、园艺组。NJAI。莓队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的学者牵头,挑选了江苏省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工程师组队参赛,队内拥有3名博士、5名硕士,覆盖农业工程学、农业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学等众多学科。此外,HortiGraph队与CyberFarmer队在初赛中取得了并列第四的成绩,经两队沟通后联合参加决赛,成为本次竞赛中的“最强联队”。队内共有15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在人工智能及作物栽培上有着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表示,此次大赛在行业产生广泛影响,吸引了来自全球顶尖高校、农业公司的众多参与者,其中覆盖了来自人工智能、算法、园艺、机械工程等多领域青年学者。“希望通过搭建这样一个集人工智能、农业种植等多学科交叉的竞赛平台,将顶尖数字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落地应用。”龚元石说。120天同台竞技为更科学、公正评估科技组队伍的成果,还将有4支全国顶尖农人组成的传统组参赛,进行对照种植竞赛。传统组4支队伍分别来自江苏句容、辽宁丹东、安徽长丰等中国草莓十强县,分别为:全国劳动模范纪荣喜牵头的“纪荣喜劳模工作队”,辽宁省人大代表马廷东牵头的“圣野浆果富民队”,安徽“草莓皇后”沈海燕牵头的“艳九天队”,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李雪牵头的“神农小队”。与传统组利用园艺、经验种植的方法不同,此次科技组选手在初赛中已展现出顶尖的算法和策略。AiCU队队长叶早介绍,此次竞赛中,队伍将在收集植物生长数据的基础上,采取短期决策+机器学习辅助的长期策略的双层控制算法架构来实现节能增产。来自云南本土的智多莓队队长程飚则表示,队伍将通过神经网络算法,建立起依赖作物参数的产量预测模型。同时,在传统种植端将优化草莓种植SOP(标准作业程序),通过模型和算法实现种植的仿真、预测、干预。“我们云南本土批发市场上,草莓的价格大约仅有华东市场的1/3,这其中虽然有物流的原因,但更多症结是在种植出的草莓商品化率不高。”程飚说,希望通过这次竞赛,能够取得一些突破性成绩,为云南草莓行业发展提供参考。在接下来的4个多月时间中,进入决赛的4支队伍、41位青年科学家,将在指定的无差别温室内,利用IoT设备、摄像头、环境控制系统等,获取作物生长、水肥、气候等数据,并加入相应的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远程培育草莓,最终达到优秀的品质、产量,以及高效的投入产出比。“通过这次竞赛,找出优秀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赵春江认为,下一步要把“最好的解决方案”变成实质性应用,把科技要素、经济要素、金融要素进行整合,进一步推动国内包括全球范围内智慧农业的发展。多多农研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兰克介绍,此次参与初赛的17支队伍,都展现出了高超技术方案和深厚学养,接下来拼多多将联合更多优秀队伍和机构,探索数字农业科技的产、销一体化应用,“让小农户承担的起新技术并从中受益,是整个行业的理想,希望通过青年科学家的努力早日实现,做到让农业酷、农民富。”

富贵病

湘潭大学刘平乐教授团队连续在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今年上半年,我校化工学院刘平乐教授团队先后在《应用催化B》(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催化学报》(Journal of Catalysis)、《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 )、《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顶级期刊发表研究成果。今年1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催化领域顶级期刊连续发表了2篇论文。“氮掺杂碳纳米管无金属加氢催化剂高效催化硝基苯加氢反应(Nitrogen-doped carbon nanotubes as a highly active metal-free catalyst for nitrobenzene hydrogenation)”发表在《应用催化B》(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4.229),第一作者是熊伟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通过杂原子改性得到碳纳米管非金属催化剂,因不含金属组分但却拥有媲美金属的加氢催化性能,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环保价值。“疏水改性核壳MOFs纳米反应器中肉桂醛转移加氢制备肉桂醇:金属-N键作为活性位点的识别(Transfer hydrogenation of cinnamaldehyde to cinnamyl alcohol in 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core–shell MOFs nanoreactor: Identification of the formed metal–N as the structure of an active site”)在《催化学报》(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7.723)上发表,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崔海帅,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熊伟副教授。该研究成果与现有催化剂相比,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避免使用碱性添加剂的条件下,实现了高效的制备肉桂醇,符合绿色催化的原则。今年4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化学类顶级期刊《绿色化学》(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9.405 )上发表题为“萘一步催化胺化高收率制备萘胺(One-step catalytic amination of naphthalene to naphthylamine with exceptional yield)”的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是郝芳副教授,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该成果首次采用钒基催化剂,将萘通过一步反应成功合成萘胺。相比传统的硝化还原方法,该一步法在极大简化工艺步骤的同时将催化剂的成本大大降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今年5月,刘平乐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会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应用材料与界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8.69)上发表题为“选择性Cl修饰赤铁矿纳米晶面用于高效催化氧化环己烷:新形成的Cl-O活性位点的识别(Selective Cl-decoration on Nanocrystal Facets of Hematite for High-efficiency Catalytic Oxidation of Cyclohexane: Identification of the New Formed Cl-O as Active Sites)”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吴生焘,通讯作者是刘平乐教授和王聪慧博士。该研究通过对纳米晶体表界面上合理的原子调控,从原子尺度上对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发现赤铁矿各晶面经卤素原子Cl修饰后能同时提高环己烷转化率和KA油的选择性,并通过DFT计算对催化反应的活性位点进行了识别,具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团队合影)刘平乐教授团队成员由3名副教授(熊绍锋、郝芳、熊伟)、2名博士(王聪慧、吕扬)、36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成,主要研究方向为催化材料与催化反应工程、化工新产品与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化工过程模拟与优化等,其成员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芙蓉学者”特聘教授、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等。近年来,团队与挪威理工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荷兰屯特大学、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外大学与科研机构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现已完成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科基金项目等20余项,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类项目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完成企业横向技术开发和转让项目10余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湖南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来源: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新媒体中心 来源 / 化工学院 编辑 / 杨进娴 责编 / 丁德凤

梦之队

我在一场答辩上遇见了「未来农业」

「你现在是在基地里吗?」「对,因为外面下雨了,所以现在在棚子下面。」石奡坤对着电脑屏幕回答道。此刻,他正坐在他的果园里。「你们这支队伍非常接地气,在田间地头,又用 PPT 讲如何用 AI 种草莓。」「是的,我们是一支很有意思的队伍,我自己是一名农业从事者,我有自己的果园,也有自己的基地,现在在上学。我们队伍的志向就是农业和智能化结合。」石奡坤非常自信,他告诉屏幕另一边的主持人,他们的目的是将中国草莓第一县——辽宁东港的技术与草莓种植模式与云南高原的温室大棚结合,「得出一个适宜于云南的、高产丰收的模式,进行落地。」从形象打扮上看,你可能猜不出来这是一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在他屏幕另一边的众多「云会议室」里,坐着院士、长江学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等众多大咖评审,评委们被这个小伙子与众不同的出场方式,点燃了情绪。第一批「极客巫师」这一幕发生在中国农业大学与拼多多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的初赛答辩现场。如果你有印象的话,前不久,我们发布了一篇商业科幻文章《「比特农场」里的极客巫师》,招募极客巫师。一个月之后,我们真的见证了第一批「极客巫师」的诞生。从未见过如此接地气的答辩。与其他的参赛者不同,这位 1996 年生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生、「我说的都队」队的队长,在自家的「田间地头」参与远程视频答辩,背景就是果园。6月16日初赛答辩中,「我说的都队」队长石奡坤在自家地头,向评委们陈述技术方案。当他用通俗的语言再结合自己扎根黑土地的经历,来讲解如何实现科技助农、以及外部因素对农作物生长、产量、品质的影响时,说实话,在我心里,他们队已经「进入决赛」了。然而遗憾的是,最终他们未能入选。强中自有强中手。在过去这一个多月里,有全球超过 40 支队伍报名,17 支队伍、108 名队员进入初赛。这些队伍里有来自国内外各高校的青年农业科学家,也有来自一线农业科技公司的技术高手。既有大学教授,也有本科生。从 70 后到 95 后,同台竞技。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琢磨怎么用代码远程「种出」好吃、经济的草莓。评委们从团队背景及初心,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经济性,整体方案的思辨能力及对数字农业发展的思考等维度进行打分。初赛答辩以远程视频会议形式举行,17支队伍面向全球科学家组成的评审团讲述成团背景及技术方案最终,仅有 4 支科技组队伍进入决赛——AiCU 队、智多莓队、NJAI. 莓队、CyberFarmer·HortiGraph 队。虽然旁观别人答辩要比自己亲自参与「愉悦」不少,但大多数参赛者口中层出不穷的、专业的术语并没有让我感到十分轻松。虽然一些词汇不能完全听懂,但我还是在参赛者营造的故事里、现场评审与参赛者一来一往的思辨里,捕捉到了一些可以窥见未来的线索,也更懂得了当下。「拒绝用 AI完全取代劳动力」参赛队伍几乎都提到了一个理念——「不以 AI 替换人为目标,而是追求现有条件下,提高效率,降低能耗,保护环境。」HortiGraph 的队长林森博士表示,「智慧农业要解决的就是人和机器共生问题,一味地追求智慧化和无人化造成的后果就是「盆景」现场。人工智能时代,人和机器的关系是双向的,机器具有感知、学习、推理和决策能力,既要服从于人类,同时人的决定也会受到机器的影响,对于人给出的命令,机器可能提出不同的观点。」林森所在的 HortiGraph 队与 CyberFarmer 队在初赛中取得了并列第四的成绩,两队沟通后决定联合参加决赛,成为了本次竞赛中的「最强联队」。队内聚集了 15 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机构的青年科学家及工程师,在人工智能及作物栽培上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理念相似的智多莓队是一支来自云南本土的混编强队,由 11 位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昆明市农科院的专家组成,既有产业人士,又有学院派。智多莓的队长程飚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们曾经将团队做的第一套水肥一体化技术,请村里的大叔来管理,结果大叔没有按照规程来做,一天将一周的水肥量用完,对土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说明我们在做自动化的过程里,对人的要求是提高的,需要跟进。」在某综合体智能育秧中心,人们借助智慧农业助农民脱贫但这并不是要表达人会「拖后腿」的意思。程飚提出了一个用来解决「认知水平和认知度不一致」的方案——生成一个图片库,利用训练机器的方法训练人类,根据训练结果分配不同等级的操作。对于 AI 与农民之间的关系,AiCU 队队长叶早认为,「AI 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技术普及的问题,帮助农民或者是种植户根据产品的需要或者是外部环境快速作出判断,更容易帮助农民适应不同的气侯类型、不同的地域类型、种植规模或者是不同的品种,从而实现稳定地供应优质和美味的蔬果。」同时,智慧农业的方案可以帮助种植者降低学习的成本和门槛,让农民可以升级为职业农民或者叫农业工人,促进技术的普及。FAO(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助理代表欧敏行认为,未来的农业和食品体系实际上是技术密集型的,「我们需要进行变革,而且改变现有的体系。」因为,到 2050 年地球上有 96 亿人需要养活。如何打造「植物的天堂」这或许是本次比赛最重量级的一组选手——「NJAI·莓」队。NJAI. 莓队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的学者牵头,挑选了江苏省内农业龙头企业的工程师组队参赛,队内拥有 3 名博士、5 名硕士,覆盖农业工程学、农业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作物栽培学等众多学科。在他们简洁的方案介绍里,我们基本可以窥见一套智慧农业方案的构成。队长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倪军介绍,他们的方案「将以草莓-大气-土壤信息实时感知为驱动因子,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草莓生产全程动态感知与智慧管理系统为目的,实现草莓生长全程快速感知与水肥精准管理。」以此来创造出好比「植物的天堂」般的生长环境。作为初赛排名第一的队伍,AiCU 队的所有成员都在荷兰。他们由 7 位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荷兰屯特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组成,分别负责作物模型、植物生理、电子工程、AI 及机器学习等不同比赛模块。AiCU 队队长叶早表示「农业因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产业链长、经验门槛高、人力投入多、且受地域和气候影响大的特点,数字经济相比于其他行业的注入难度更大。」国内很多地区都在进行智慧农场的尝试这指向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农业不像工业,它的数据来源更加复杂、多样化。如何能够实现数据格式的统一,是实现大规模智能控制的重要基础,这也是行业目前的症结。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都开展了智慧农业应用试点,但大都处于「盆景」状态,缺乏智慧农业大面积应用的「风景」。大多数项目都停留在信息的简单传输与显示,展示成分大于实际效果。叶早表示他们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国内的温室硬件环境很好,但管理上效率比较低」。而他们的方案,就相当于帮助这些温室和运营商,让他们更好的能够使用他们先进的设备,将不管是荷兰还是中国的良好的经验,抽象成一个算法,抽象成一个帮助人类的 AI,适应各种不同的温室。「所以我们的定位相当于一个「咨询顾问」,我们本身并不是想建一大堆的温室自己去种,我们想帮助现有的温室让他们变得更好。」120 天后会发生什么传统农业专家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如何将人的经验抽象成算法,如何用算法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挑战,是这些参赛者们接下来 120 天的征程。在决赛中,草莓产量、节能节肥、甜度以及农残、技术方法的推广性都将成为考核指标。这些极客巫师们将远程利用「比特农场」里的 IoT 设备、环境控制系统等,获取作物生长、水肥、气候等数据,并加入相应的模型或机器学习算法,对草莓进行「编程」。比赛基地中,前期的高原草莓培育实验已进入尾声。「通过这次竞赛,找出优秀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第一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及首席专家赵春江认为,下一步要把「最好的解决方案」变成实质性应用,把科技要素、经济要素、金融要素进行整合,进一步推动国内包括全球范围内智慧农业的发展。让小农户承担得起新技术并从中受益,是整个行业的理想,也是这个比赛的目的。让农业更酷,极客公园也非常感兴趣。接下来,这群「极客巫师」们在决赛阶段,将如何用代码「种」草莓?过程中他们会遭遇些什么?在与人工智能和土地的接触中,又会有哪些新的感悟?极客公园将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出发,见证这场比赛,并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将答案讲给你。图片来源:拼多多本文首发于极客公园,转载请联系极客君微信geekparker 或 zhuanzai@geekpark.net

四端

高翔:翱翔于芯片研究领域

2018-12-21 20:07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伟建2004年,高翔走出浙大,到国外留学。2018年,高翔回到浙大,成为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春秋代序14年,高翔先后在荷兰、美国求学入职。期间,他找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在芯片研究领域耕耘发力,并取得很高的成就,春华秋实四个字在他的身上得到生动体现。一走,一回,高翔从美国业内顶尖公司“飞回”浙大,无疑是内心对家乡、对母校的一片赤诚。如今提起高翔这个名字,家人、老师、同学都会翘起大拇指。高翔:翱翔于芯片研究领域从小自律自强成为老师得意门生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劲吹,高翔的父母是较早“吃螃蟹”的那批人,创办了一个家庭工厂。由于父母大多数时间忙于生意,对高翔基本上是“放养式”的教育。上学后,父母也很少问及他的学习情况,平时的家庭作业也都是他自己完成。“三弟自律能力比较强,放学回家会先做作业,做完作业再出去玩,很少要我们管。”高翔的大哥、江南卫生院院长高波告诉记者,凭着自律能力强和勤奋学习,高翔从桥下初中考入永一中。由于基础较差,刚到永一中上学时,高翔的成绩并不是特别突出,处于中等水平。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仅仅用了两个月左右时间,成绩就突飞猛进,此后一直位于班级前列。“在我印象中,高翔学习并不能说是很用功,他属于比较聪明的那种类型,能够轻松地完成作业,不会一根筋地死读书,学习是比较轻松的。”郭明恩对这名好学生有着深刻印象,他俩的关系也很好。据了解,高中时期的高翔,每一门学科成绩都很平稳,这一点或许跟他的性格有直接关系。从1997年到2000年,整个高中生涯,高翔很少让老师操心。一方面,他自觉地学习、完成作业;另一方面,他平易近人,跟老师、同学保持良好关系。“其实,我在高中时曾经被老师批评教育过,那时候学习有所退步。”从小就喜欢运动的高翔,在高中时期对电子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也有了高翔第一次,也是难得的一次让老师操心的事情。有一回,学校开运动会,他跟同学一块溜出学校玩游戏,甚至还放弃了校运动会上的比赛项目。此事被郭明恩知道后,当即对他进行了思想教育。“高翔很懂事,这件事之后就再也没有逃出去玩游戏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如今,谈起这名得意门生,郭明恩也深感自豪。她说,从自己的班里出来的学生取得了如此成就,她连说了几次“了不起”。今年8月,郭明恩看到高翔回到浙大任博导,立马将这好消息转发到班级群里。投身芯片研究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2004年,从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在导师的推荐下,高翔前往荷兰屯特大学求学。2010年,高翔获该校Bram Nauta教授组最优等博士学位。凭借着优异成绩,高翔又从荷兰飞往美国,在顶尖的芯片公司就职,先后担任资深工程师、主任工程师、资深主任工程师、首席工程师以及研发经理,带领射频及模数混合信号研发团队负责WiFi无线通信以及物联网通信芯片的研发。2016年至2018年,高翔任美国默升科技Credo技术总监,领导团队设计28nm、16nm 及7nm CMOS高速SerDes芯片。一直以来,高翔致力于射频及模数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的理论研究,在锁相环技术、无线通信芯片和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化上均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成果,是目前流行的亚采样锁相环结构(Sub-Sampling PLL)发明人,现为IEEE (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高级会员,ISSCC(被誉为“集成电路领域的奥林匹克”)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RFIC和CICC的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多篇。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过去10年间,高翔在ISSCC学术委员会上发表论文6篇,同时,他还持有8项第一发明人美国专利。谷歌学术搜索显示,他发表的论文被引用总数达600多次。搞研究,这在许多人看来这可能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能够长时间坚持,一定是乐在其中,需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毅力与动力,才能不断超越自我、突破自我取得成功。“有时候,大半夜睡不着,就是在想芯片上的问题。脑子里突然有了思路,就会马上起来记录,然后再进行实验。”高翔说,每当看到自己的想法能够实现,自己的论文被其他学者、研究人员引用,就证明了他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坚持也是有价值的,研究思考过程中的苦与累都会烟消云散。期待与企业合作提升永康五金“含金量”这些年来,高翔取得的成就都会传到亲朋好友耳中,也成为他们的骄傲。作为高翔的大哥,高波更是如此。高中三年,高翔为了方便上学读书,就住在高波家里。“我比高翔大14岁。他读小学时,我就已经结婚成家了。可以说,我是既当哥哥,也当父亲。”在高波眼里,高翔看上去斯斯文文的,其实思维非常的活跃。高翔每次参加重要活动,或是获得荣誉奖项,就会第一时间告诉高波,把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与家人分享。高翔的同学,同时也是好朋友的朱博,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以此来表示兄弟情、朋友情。文章标题就叫《我一兄弟》,文中称高翔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还打趣道:“现在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跟人说,我一兄弟,本科浙大,硕博荷兰顶尖大学,获最优等博士学位。毕业以后进入业内顶尖公司,在ISSCC发论文,做报告。如今回来报效祖国。”今年,高翔入选浙大百人计划,8月份加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是正高级研究员、博导,也是浙大百人计划研究员。这一消息,让高波等人更加高兴。眼下,高翔主要在集成电路设计方面下功夫。在集成电路领域,国产芯片占有率低下。此前影响较为轰动的“中兴事件”,也让高翔非常感慨。今年4月,美国制裁中兴事件引起不小轰动,芯片受制于人的滋味也让许多人觉得不好受。“芯片很小,但很重要。”高翔从芯片开始说起,和采访团记者说了许多,也从芯片展开,说了他对永康五金产业的一些认识。“我希望永康的五金产品能够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高翔说,在国外14年,一直保持着每两年回国一趟的习惯。他说,永康的防盗门、平衡车等五金产品,其实都与芯片产业相关。他认为,企业掌握自主创新力,以科技含量“守住”产品优势,这是一种趋势,也必将是今后企业努力的方向。芯片能让许多产品牢牢掌握生命力,提升竞争力。有了芯片优势,也就有了产品优势。“如果永康企业有需要,可以找我。”高翔表示,浙大有科研力量,有科研成果,企业有实践能力,双方合作一定能实现共赢,促进五金产品更新换代和五金产业转型升级。编辑 蒋立峰

追命枪

果不其然,好样的!农夫们种上了些红辣椒,更可怕的消息又传来了

“老桩”指的是长年生长的年代久远,枝干老而古朴的肉质植物。老桩子不是一个确切的定义,而是要经过一定的时间的洗礼,才能养成一个老桩子,少则一年,多则三年。除了作为单独的盆景来欣赏,老桩还可以用来制作盆景,用来装饰阳台、窗台、桌子等等,而将各种植物培育成老桩则是网友们津津乐道的事情。尽管老桩基本是多肉的或其它植物做基础,但是蔬菜等作物能否培养老桩呢?其实没问题如今网络上有许多农民朋友脑洞大开,拿辣椒做实验培养出的老实人。有人说,辣椒本来就是木本植物,只是人们把它当成一年一度的草本来种植,可惜其优良的品质。自家阳台上自己种上几棵红辣椒,不仅好看,而且还能长出真正的自然绿色红辣椒,顺便还能满足口腹之欲。必须说的是,看着网友们养成的“辣椒老桩”真的很不错,很有特色,比一般的多肉植物增添了一些农园气息,而且产量也会更高。所说的高手,在民间,果然名不虚传。胡椒老桩也反映了一个现象:现在中国人对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越来越感兴趣。国内很多地方,使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已是见怪不怪,智能传感器也进入农田,灌溉、施肥、农药等都用数据精确测量,为中国农业带来了新的气象。而且现在,一个特殊的农业研究竞赛已经开始了。在联合国粮农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与拼多多联合举办了"多农科技大赛",面向全球招募年轻的农业科学家、工程师等组成科技组,与国内顶尖农人及传统团体一起在昆明进行草莓种植竞赛。简而言之,这就是农业版的“阿尔法狗大战柯洁”,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大、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屯特大学等研究机构和著名大学的硕士、博士们,将研究出一套草莓种植的人工智能模型,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传统农业模式进行比较。

多于聪者

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

这两天,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人工智能VS顶尖农人”的草莓种植决赛在昆明市郊富民县的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数字化温室内启动。大赛在联合国粮农组织技术指导下,以高原草莓种植作为样本,17支队伍的108名队员从全球40余支报名队伍中脱颖而出,进入初赛,初赛评审已在北京完成,最终4支人工智能队伍进入决赛。“草莓皇后”沈海燕带队的艳九天队在进行草莓定植。每组顶尖农人队获得一个独立的传统园艺生产温棚。4支人工智能队分别来自北京、南京、昆明和一支国外参赛队。来自北京的CyberFarmer.HortiGraph 队成员包括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机构的15位青年学者。由昆明市农科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云南本土企业等机构的10位专家及工程师组成的智多莓队,该队伍有着10年草莓种植、4年草莓大数据、2年草莓AI技术经验。由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带队,江苏农科院、江苏草莓种植龙头公司工程师等组队的NJAI莓队。由来自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屯特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的7位青年学者组成的AiCU队。定植前,农科院专家和参赛“顶尖农人”一起查看草莓苗。“顶尖农人”队包括由全国劳动模范、镇江草莓协会会长纪荣喜带队的纪荣喜劳模工作队,该队有着超过30余年的草莓种植经验。来自中国设施草莓第一县——安徽省长丰县、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金奖获得者、国内“草莓皇后”沈海燕带队的艳九天队。来自被誉为“中国草莓第一县”辽宁东港的东港市草莓协会会长马廷东带队的圣野浆果富民队。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博士李雪牵头的“神农小队”。比赛采用统一搭建的大棚。未来为期120天对照种植竞赛中,对阵4支人工智能队。大赛最终将从各个参赛队实际收获草莓的产量、品质、先进性和推广性、投入产出比、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评价。大赛的意义其实远不止于停留在数据上。“艳九天”队员孙郁晴是“莓二代”,她对现代农业有着自己的认识,“年轻人不是不愿进农业,是跟传统的种植和传授方式有代沟”,她以自己为例说,从事草莓种植后发现,懂种植技术的种植户知道什么时候要干什么活,水肥、光照、温度、病虫害防治,也都是估摸着来,这就存在类似代沟。你说用量太多,阿姨们不接受,说以前就是这么用的。但年轻人喜欢有全年计划,如果公司有全流程、数据化的培训,就可以大幅提高效率,“我觉得以后要尽量数据化。参与这次草莓种植比赛,胜负不重要,我更看重他们怎么把种植决策建立在精准的数据基础上,数据说服力最强,能把两代人,变成一条战线!”参赛人员测量草莓苗的株径。比赛用种苗全部由云南省农科院专家培育。孙郁晴说:“通过由经验种植逐步走向数字种植,能让农业搭上前沿数字科技的快车,让农民从一种身份变成一种职业。”林森博士解释说,AI农业并不是要以AI代替人来种植,而是帮助种植户根据产品的需要或是外部环境快速作出判断,施行精细化生产和管理,从而实现稳定地供应优质和美味的蔬果。目前已经有更多的种植户意识到了数字科技带来的好处,特别是数字科技的投入加快了脱贫的脚步,不仅要让农民“卖得好”,也要让农民“种得好”。林森博士在温室里安装三个摄像头,采用机器视觉系统实现草莓生长状态监测。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程功摄影报道流程编辑:TF015